与母亲一段难忘的回忆范文

时间:2023-03-15 17:2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与母亲一段难忘的回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与母亲一段难忘的回忆

篇1

每个人都有着花样的童年,或快乐,或悲伤。无论怎样,童年都值得我们回忆。花样的童年犹如一条清澈的小河,缓缓流去。童年中那样难忘的回忆便是小河中光彩夺目的明珠!

我的童年是快乐的,但在这快乐的童年中,也有让我惊心动魄的一天。那一天的尝试,成了我永生难忘的回忆。

几乎每个小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偷钱。一点小小的零钱就可以满足一个小孩的所有梦想。

小的时候,东西是可以交换的。把废旧的练习本送给糖果店里的老板娘,便可以得到一颗糖果,而小孩子最想要的不是那各种滋味的糖果,而是糖果外的包装纸。糖纸攒多了便可以换成一截一截的橡皮筋。

所以,我在用练习本的时候,巴不得马上用完。我会在在练习本上拼命的写啊写,目的只为了得到一颗糖果。即使写错了,被老师罚重写,也是乐此不疲的,从来没有过一丝抱怨。可母亲却有些心疼了,总是抱怨老师为什么要留那么多作业,让一个小孩子每天毫不停歇的总是写。我却一点都不感到累,也没有过一次的不情愿。

我的练习本用的很快,便经常用写完的练习本去换橡皮筋。下课的时候,总是我的橡皮筋最长。跳橡皮筋的时候,也是我显得最神气。同伴们羡慕的目光,满足了我所有的虚荣心。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鞋柜上摆着五元钱,我被那五元钱吸引了过去,不知怎的,平静的心忽然扑通扑通的跳个不停。也不记得后来发生了什么,只记得后来出来的时候,钱就已经放在兜里了。五元钱,可以满足一个小孩所有的心愿。而我却没有跑出去把五元钱花掉,心里想揣着一个小鼓,忐忑不安。

晚上,母亲发现钱不见了。吃晚饭的时候母亲对父亲说:“看到鞋柜上的五元钱了吗?”父亲摇摇头,母亲便也没再说什么。睡觉时,母亲觉得我不大堆头,问我怎么了。要不要去医院。我把自己捂在被子里,不肯出来。过了一会,才听见母亲无奈的走开了。

第二天下午,我和弟弟一起听姐姐讲故事。姐姐讲故事,是要收钱的。她每天只讲一段,之后便自己陶醉在书的世界里。如果还想听,她就要收钱了,一段一毛钱。我想反正也不花,不如给姐姐算了,可后来怕姐姐起疑心,便没再说什么。

第二天上学前,我把钱迅速扔到了鞋柜后面,然后对母亲说:“妈,钱掉到鞋柜后面了。”母亲应了一声:“怕是风吹掉的吧。” 这时父亲走过来,我抬起头,慌忙中目光与父亲相撞了,我感到不安了,便飞快的跑出了家门,上学去了。

这之后,父亲便开始管制我的零用钱了,一星期一毛钱,不够了,可以预支。还给了我一盒糖果,没说慢慢吃之类的。我把糖果飞速剥出来放在一旁。然后将糖纸用水洗净,贴在玻璃上。整个下午我都是在数糖纸的快乐中度过的。

篇2

——题记

秋风萧瑟,落叶飘飞,又到了一个伤感的季节。

老屋在秋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萧索。再次走进这老屋,我甚至有点舍不得离开她。如同子女见到久别的母亲那样,感到深深地眷恋与不舍。她老了,不再有当年的那种新鲜感,但是她的每一样东西都能勾起我无限的回忆。

我慢慢地在老屋中徘徊,仔细地欣赏着她的每一个角落,体会着她那沧桑的美。在这伤感的季节中,我似乎对她更加眷恋了。

老屋的南面是阳台,那里有一把藤椅,也许是放得有些久了吧,凳脚已不及当年结实了,坐上去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记得小时候,父母担心我太小,总不会让我在外面玩得太久。幼儿园放学回家后,最令我快乐的事便是站在阳台的藤椅上,下巴搁在窗台上,看着小伙伴们捉迷藏、玩皮球、打弹弓,心里痒痒的。西坠的夕阳总是投下我孤独的侧影。在下午五点左右,楼下便会有卖豆腐脑的人经过,我会捏着一块钱下楼买一碗,并以此为借口,在楼下多待一会儿,与小伙伴们玩上一会儿。我在这个阳台上,一边感受着寂寞,一边想办法自得其乐。现在想起来,感觉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风吹动了窗帘,那里露出了一扇老旧的门,我拉开了它,如同开启一段尘封的记忆。在这扇门里,我奋斗过,成功过,调皮过,失败过,哭过,笑过。曾经的我为了考上省重点中学,每天在书桌上奋笔疾书,最终圆了我的升学梦;也曾经因为考试分数低迷,而一度沉迷于手机与小说,也因此被母亲打过。在那书桌的抽屉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东西:卡片、铁枪、弹弓、弹珠、录取通知书、成绩报告单、奖状、检讨书,等等。这些都是我成长的证明。在这个房间中刻下了我的豪言壮语,我的雄心壮志,也刻下了我的小肚鸡肠与小小心思。而童年刻下的幸福与忧伤,在这房间里,仍留有隐隐约约斑驳的痕迹。

耳边仿佛有炒菜的声音响起,那是奶奶在炒菜了。在那厨房间里,留下了我最美好的回忆。小时候,我比其他的同学胖好多,因此母亲限制了我的饭量。于是我经常半夜三更起来找吃的,如同做贼一般,那感觉很刺激。

黄昏,天沉了下来。几阵风过,雨,便下来了。窗台上的植物们左摇右摆,发出了“沙沙”的声音,雨点顺着叶片落下来了,滴在了泥土上,留下了湿漉漉的印记。这雨,洗去了尘埃,却留下了悲伤。

世界随着时间在改变,老屋在我的身后渐行渐远……

(指导老师 冯宫)

篇3

摄影配文:包国卿

母亲与石碾都没有了,就连古旧的乡土路,土坯房也早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小村原来的名字还沿用着,让后来的人们得以窥视她原来的样子,亲切的推演出谁家的老院,哪家的陈年旧事。挑过水的老土井、与妈妈磨过米面的老碾道模糊位置。心里上悠然自得那个甜蜜劲,淡淡的相思,莫名的惆怅,五味杂陈一涌而来,醉得有些不忍醒来难忘的感觉,在童年和那童年的老院,父亲母亲的身边一醉不醒……

母亲与石碾那是一种沉重的记忆,更是一种难忘的记忆。那是只有我们那代人童年及青年时期才有的对母亲特殊记忆,艰苦而快乐,凄楚而咸涩,难忘与美好。想起碾坊、碾子就想起母亲。长长的大辫子上扎着一块湛绿的方巾,抱着碾杆拉碾推磨的情景。如今回忆起来,几乎记忆中的每一天,母亲都在碾坊磨米磨面中度过的,那碾道就是母亲,母亲就是碾道,她的人生之道。已至多少年过去了,村头上四面漏风漏雨的土碾坊依旧在记忆中挺立着,嘤嘤嗡嗡,如泣如诉,无法抹去,让我痛心疾首。

小时候,生活在漠南乡下。那是一个小村,村里居住有几十户人家。记得只有一个碾道,全村人磨米磨面全都靠那又笨又重的碾盘加工,一圈一圈,吱妞吱妞叫着,几乎是没夜没白的转。加之那时的碾子不像现在的米面加工厂里的机器,无论加工米还是面,配有特殊处理机件,只要你调整好了,要米有米,要面有面,而且是随心所欲,机器一响全都加工好了。石碾子就不同了,要先碾一遍去皮,再用簸棋泊一遍,然后再磨,再用簸棋泊,溅出大小粒,反反复复要用几十遍,磨好三五十斤米面要用大半天时间才行。因此那时占碾子是一件大事,只要占碾子了,也就保证了你家一段时间有吃的,不会连皮吃了。我还记得占碾子的故事,那可以说是小村最有意思的事了。村民为了能用上碾子,达到你使用的合法性,可谓用尽其极,逞其所有能事。有用扫把,也有用簸棋,还有用箩筐等占上,总之要用你家里有代表性的东西或物件,才能让人家认识是你家的东西而不是彼家。占碾子一般都等待上家用完碾子才能占,把你的东西按谁来先后放上,也因此碾道里不少上演打架的事发生。常出现你先占了他后占了,各不相让的事情。母亲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人温文尔雅,从不愿意和人家争碾子,你半夜用完了,她就下半夜用,宁可自己耐冷受罪也不去与人家争。半夜起来磨米面那是最难的事,小煤油灯往碾坊墙壁窝里泉里一放,开始磨起来,困得难以忍耐,而且常常磨到天亮。早年自己家里有拉磨的驴还好,后来收归集体了,一家六七口人的粮,母亲只得自己抱碾杆磨,每次磨好常常手脚都磨出大血泡来。母亲也常常以不影响邻居家用碾子,邻里间相安无事为荣,村上的人们也都夸讲母亲人好,为她竖大拇指。

冬天磨米磨面那是最难的事了。那时乡下十分贫困,穿得起棉衣裤也都是空壳子,里面连一件衬衣衬裤都没有,寒风从脖颈子一直灌到脚脖子,全身冻得打哆嗦,像冰棍,脚趾头钻心痛,手冻得血口直往外淌血,咬牙坚持。那时我们还小,没有谁能陪伴母亲,只有母亲一个人在碾道里磨米、磨面,等到推完碾子回到家中,又冻又累的不行,这时父亲该到了去队里劳动时间了,母亲又放下手里的活赶紧去雪地里抱柴禾,生火做饭。待到父亲去生产队劳动了,又把我们姊妹几个哄起,一个一个给穿戴好,送上学,这时又忙着喂鸡鸭鹅狗了,这一切都完事了,又该忙活中午饭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母亲的一生十分凄苦,从锅台到碾台,从没有走出碾坊一步,甚至想都不敢想,年复一年就如这碾子一样转动着,不曾停歇。母亲曾疲惫的几次晕倒在碾坊,膝盖划破了,血把薄薄的裤子印湿了。可是,当她爬起来,依就抱起碾杆推着沉重的磨,一步一步,向前挪动着脚步,脸上闪动晶莹的汗水,眼里却流露出依就是对生活甜美的期盼。

篇4

以色列,年轻的国家,古老的民族。印象中,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总是和战争、宗教联系在一起,而这些也是以色列电影最关注的问题。9月24日至30日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的“2007以色列影星吉拉・阿尔玛戈电影展”,则为我们掀起了以色列电影神秘的面纱。8部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影片,让我们再次领略到这个古老民族充满魅力的电影文化。

这次电影展选择的8部影片不仅包括了吉拉・阿尔玛戈长达半个世纪演艺生涯的代表作,也是当代以色列电影的出色之作。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开幕式当晚放映的《阿维娅的夏天》。影片拍摄于1988年,根据吉拉・阿尔玛戈本人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影片讲述1951年夏天,13岁女孩阿维娅和在集中营幸存下来、精神受到刺激的母亲重逢后又被分离的故事。阿尔玛戈担任了影片的编剧、主演和制片,电影在第39届柏林电影节上得到高度称赞,最终获得了银熊奖。阿尔玛戈说:“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该片导演E.科恩这次也出席了开幕式,谈到拍摄这部电影的心得,他说,战争情结,始终是以色列人无法回避的论题。的确如此,看过影片后,即使没有经历过那场惨绝人寰的罪恶屠杀的人们,也会理解并体会到以色列人的苦痛之心,这也是影片的感人之处。

对以色列人来说,痛苦的回忆永远无法忘记。这个伤痕累累的民族,战争和移民的伤痛忍不住要用电影讲述出来。在《阿维娅的夏天》结尾有一幕,阿维娅抱着精神恍惚的母亲安慰道:“妈妈,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战争的残酷和孩子纯真坚强的心灵交织映衬,催人泪下。

吉拉・阿尔玛戈被誉为以色列电影“第一夫人”,从影50年,先后参加了上百部影视作品的创作,是一位在电影、文学等不同领域都取得瞩目成就的艺术家。《阿维娅的夏天》和另一部展映片《苹果树下》都是根据她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是这次影展最感人的两部电影。

其他几部电影也各有特色,比如1964年的《萨利赫》讲述一个来自东方的移民家庭的故事,以喜剧的笔调温和讽刺以色列政府的作风;2006年拍摄的《被缚的手》通过一位艾滋病同性恋患者的母亲为儿子寻找大麻的经历,对以色列社会同性恋问题做出探讨;1973年的《切罗基大街的房子》讲述英国托管末期的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人们的悲惨生活,曾获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魔咒》则描绘了以色列的摩洛哥移民多姿多彩的文化。从这些电影可以看出,以色列电影的题材选择和风格表达方面有很大的自由度,主题大部分是关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也是近几年以色列电影的艺术特点。众多活跃影坛的以色列导演,不再将政治和宗教的主题放在首位,而是放眼于对周边人的关爱,如人的基本生活和尊严等问题,体现出与早年的电影传统不同的艺术追求,也显示出电影工作者的道德勇气和胸怀。

早年以色列电影多为充满政治意味的纪录片和剧情片,在很长一段时间,以色列电影绝大多数是遵循主流路线,电影视角大部分集中于政治和宗教主题。到上个世纪90年代,大量充满人文气息、具有不同风格的艺术电影才不断涌现。应该说,政治与社会现实在以色列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和体现。但是,不管国家如何变化,也不管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多少曲折的道路,以色列电影始终保留着传统的民族电影风格,以色列电影人也以制作拍摄具有民族特质的艺术作品为己任。吉拉・阿尔玛戈就是很好的证明。虽然她曾在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慕尼黑》中扮演了男主角的母亲,但她始终视自己为本土影星。她说:“拍摄《慕尼黑》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但我最终还是要回到以色列,拍更多以色列电影。”

篇5

如今,我们暂别母校兰大,带着母校的期待,承载着百年兰大的精神和荣耀,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实践中正在兑现“用一年不长的事件,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的承诺。只要我们努力,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

暂别,母校兰大

四年前,我从东北黑土地,来到了西北黄土高原,走进了黄河母亲的怀抱。来到了雄踞西北,国际知名的兰州大学学习。

四年里,在兰大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师恩浩荡。天山堂、杏林楼里,老师们谆谆教诲,犹如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勤博楼里、实验室中,老师们对我们耳提面命,让我们感到学术的严谨。

四年里,我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兰大的精神,那就是“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后一千年不朽”的勤奋、求实、进取的胡杨精神,那就是“扎根西部、心忧天下”的社会抱负,“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直面清贫、乐于奉献;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的人格风范,“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治学风范,“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勇于创新,独树一帜”的时代精神。

四年后,在兰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加入了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现正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回民第一中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义务支教活动。结束后,将返回母校攻读硕士学位。

母校兰大,给了我太多太多,对母校的感激之情也不知从何说起,现在要做的只有,暂别母校,在临夏州广河县这个需要自己的地方去服务当地,锻炼自己,锤炼意志,增长才干。我们一定承载着百年兰大的精神和荣耀,为母校增光,回报母校的培养和教育。

这一年,注定终身难忘

8月初,我们出征了,在图书馆前,校团委副书记马树超老师为我们送行,并对我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母校的期望,师长的嘱托我们牢牢记在心上。至此,我们的支教生活真正拉开了序幕,一年支教生活正式开启了征程。从兰州到广河,从省会城市到民族自治县,一路上看着窗外的景色,我一直在思考,这一年我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这一年我们究竟能带来什么,这一年我们怎么样才能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更难忘......

其实来这里之前,我对我们的支教生活进行过无数次的憧憬和期待,对支教生活进行了无数次的设想和准备,无论是在内心还是在实际中都做了或多或少的准备,可事情往往都是这样,等真正发生了之后,我们会发现很多设想和准备完全是多余的。

来到这里之后,条件比我们想象的好很多,领导、老师对我们极为热情,加之调皮可爱的同学们,这里的一切都让我们觉得很温馨、很幸福。诚然也很有压力,接下来,我们在不断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涯中开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与同学交流,钻研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真正开始了一名支教老师的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尽快地去适应新环境,通过这一段的工作和生活,我们逐渐去适应这里的工作环境、民族习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气候条件等,由不适应到慢慢适应,由不习惯到慢慢习惯,我们已渐渐进入了角色,真正成为了广河一中的一员,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在这里,我们也度过了人生当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师节,突然感觉到支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也注定成为我终生难忘的经历。

篇6

怎么办?孩子们怎会了解孙友田的过去和现在,又怎么了解他的母亲?如何让孩子去理解作者对母亲的这份感激之情?

算了,直接灌输?不行。刚学过薛法根老师的“三不讲”(即“不讲就会的不讲,怎么讲都不会的不讲,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不讲”),今天也干脆来个不讲?还是不行。算了,还是来个折中的办法,“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第二天,当我走进课堂,看到那一双双明亮的眸子里充满着期待,我有点忐忑不安了,怎么办?见机行事吧!

师:“月亮皎洁美好,总会令人产生无限遐想,而在这夏日的夜晚,在如水的月色和璀璨的星光下,听歌谣、童谣、神话,猜谜语是件多么惬意的事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友田先生的《月光启蒙》。有谁了解孙友田?”――当时心想,如果无人知晓,我就作个简单介绍。

可问题一出,孩子们却陆续举起了小手,眼神里还有些许兴奋。

王璐:“孙友田,曾是江苏徐州贾汪煤矿技术员,江苏省文化局专业创作员,《雨花》杂志诗歌组组长、编委,《扬子江》诗刊主编……”

朱:“我还知道,孙友田1954年就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煤海短歌》、《矿山锣鼓》、《煤城春早》等10部诗集。”

马俐娜:“其实孙友田开始是个煤矿工人,因为从小受到母亲的熏陶,特爱写作,他的作品远不止朱所说的这些。”她扬了扬手中搜集的资料,全是孙友田出版的―些诗歌、散文集,引起全班的惊呼。

“我们学过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是出自他的笔下。”

“对,他还演过《家有儿女》中刘星的爸爸‘胡一筒’。”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相汇报着自己课前搜集的各种资料。我有点发愣了,没想到孩子们会知道这么多。我还岂能“蜻蜓点水”?

孩子们就在这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走进了孙友田先生的童年,和作者一起读童谣,唱歌谣,听神话,猜谜语,充满激情,不亦乐乎……

品读文章的结尾,我不禁感叹:“‘难忘慈母启蒙恩,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母亲的启蒙和影响下,作者长大后成了著名的诗人、作家。孙友田先生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情真意切的就是母亲的那份浓浓的爱。母爱是无私的,我们应从内心去……”孩子们大呼“感激母爱”。“对,感激母爱,感激这伟大的母爱。可此时作者的母亲却只能安详地躺在藤椅上。”啊?许多学生感到惊讶。

李梦月:“对,作者在写《月光启蒙》之前去了趟老家,没想到此时的老母亲已经不能再唱歌谣了,看到自己年迈的母亲,作者提笔写下了这篇充满温馨的《月光启蒙》。”

顺着李梦月同学的话题,我给孩子们介绍了孙友田先生在《母爱三部曲》中的一段:“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篇7

同学相册。时间:2013-6-3。参加人数:62人

活动目的:

1.放松学生高考前紧张的情绪。

2.加深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谊。

3.以积极的心态笑对人生,正视挫折。

活动的前期准备:

离高考还有31天的时候我开始准备这次班会,主要是在平时同学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将他们的点点滴滴抓拍照相。希望在最后呈现给他们时,让他们不光感觉到惊喜、感动,更感觉到这两年生活中师生之间的感情。

活动的主要流程:

(一)班主任发言

从2011年的夏天我与你们开始了这两年的共同旅程,经历过欢乐与感动,此刻我心中百感交集,就像要送孩子远行的母亲,既想让自己的孩子去经历风雨,又不堪忍受他们远行后自己对儿女的思念!

(二)观看视频

我们班的同学特别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可是在慢慢播放这个视频的过程中,近一半的同学都已近泣不成声,也包括我,两年来所有的感情都凝聚在这个视频中了。

(三)同学发言

看完视频,我们班的两位班长就首先起来发言:“各位同学,回忆三年中的点点滴滴,发现有那么多珍贵的镜头,有那么多有价值的记忆,现在想来,曾经的酸甜苦辣都是那么美好,让我们好好珍藏这些难忘的经历!”

(四)班主任发言

我看到你们如此成熟、如此阳光,我也特别骄傲和开心,从你们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你们爱自己、爱他人,你们也一定能让自己活出一段精彩!最后我还有份礼物要送给大家,就是我们其他两位可亲、可敬、可爱的任课老师给大家录的毕业留言。

1.苏亚丽(语文老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一年又过去了,能教咱们班我感觉到非常荣幸,咱们班方方面面都表现得优秀,

我现在心里更多的是一种不舍,我希望你们能飞得高、飞得远,希望幸运常伴你左右,成功属于你,祝你们成功!

2.王琳(数学老师):在高考前这关键的一周里,复杂的数学题我们就不要去研究了,那么在这段时间里,你们应该好好充分地休息,保持和恢复体力,每天过一遍知识点,梳理一下知识脉络,在考场上没有思路时想想我,回忆我是怎么讲的。

同学们,听到这一声声殷切的话语,你们还有理由不拼吗?那么下面就由我领读,大家起立和我一起喊出我们的誓言吧!

誓词:坚持了十个月/我拼搏了十个月/我准备得很充分!/高

篇8

“朋友!你还好吗?你是否还是那张我认识的稚气的脸吗?你是否还记得我呢?想起那时你和我的点点滴滴,都使我不能忘怀。”

“那一日,你对我的指引,我依旧还历历在目。我刚刚踏入校门,面对着一张张生疏的脸庞,站在陌生的校园,我正在为找教室而迷茫中,你的身影出现在我的对面。你那一句‘同学需要帮助吗?’使我至今难忘。那是我真的很想对你说‘谢谢你的指引’。

“我认识你的时候,你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那是好想对你说‘真希望和你做你对好姐妹’,但你是那么的优秀,不论是学习还是人缘,都是那么的出色。而我确是那么的平凡普通,你永远是那个站在领奖台最高位置的人,而我确是坐在台下观看你的人,那是我真想对你说‘总有一天我也会和你一样优秀的’”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在告诉自己,一定要和你一样出色,自己在慢慢的努力,你也时常在我的身边鼓励我,但我都刻意回避了,因为自己的自卑。而这自卑感却那天消失了,你与我一道在操场上散步,我不经意间问了一句‘你为什么可以很完美’,本想着你会是得意洋洋的诉说你的经历,然而没想到的是,你却一脸伤感,‘在我身后是母亲的力量支持我。她在天上看我的一切,所以我要做到最好,不让她失望。’我真的没想到在你闪闪发光的背后有这样的故事,那是我只想对你说‘是去了母亲,我可以做你的姐妹,来弥补你心中的伤痕’之后是一段沉默,没想到你却对我说‘愿意做我的朋友吗?最知心的那种。’当时我很激动,我答应了,因为那是的你是那么的脆弱,没有光环笼罩,这似乎是我的自卑感化为乌有,因为你在我的面前不是完美的,和我一样有苦恼”

“从那以后,我们便形影不离,在一起聊天;一起学习;一起跑步。那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现在我真想对你说‘我真怀念那时的日子,真庆幸认识了你,是你使我改变了以往平凡的面孔。以后的日子真希望还能和你在一起。”

篇9

一、《月光启蒙》“启蒙”了什么

以下是《月光启蒙》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点拨语、过渡语、小结语总结出板书:动,活动得到学生的喜欢;教师还组织学生丰富文中没有提到的其他民间故事;通过“母亲不识字,却用歌谣、故事、谜语……影响了我的一生”这一句激发学生思考并回答了“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积极参与活动,发言踊跃,教师点评精当,应当说这是一堂好课,达到了预设目标。

二、教学“启蒙”的得失在哪里

这一份教学课例具备以下几个较明显的特点。

第一,目标设定小而实,注重朗读、涵泳来体会文章情感。

第二,能够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歌谣、童谣”来展开教学。通过组织朗读、表演歌谣、童谣使教学充满童趣。

第三,活动安排得当,3个活动分别安排一个重点:“品读歌谣,启悟诗情;讲讲故事,();猜说谜语,()”,尤其通过阅读期待留给学生一个(),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教学流程清晰。“品读歌谣———讲讲故事———猜说谜语”按照课文叙述顺序进行,使得文本和活动保持高度一致,对于训练学生有条理地阅读和思考有帮助。

第五,教学关注学生语言的运用,在“检测反馈”中安排学生想象表达,可谓匠心独运。

但是,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笔者认为,该课例也存在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第一,文体意识不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选入教材的文本在文体上都有显著的特点。文体的价值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过程中接触和认识不同的典型文体,并学会写作。

其一,补题目明线索。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始出示课题“月光启蒙”让学生扩充为句子:(谁……)(在……)月光(用……)启蒙(谁……)(什么……)。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把句子逐步补充为:母亲每天都在月光下用童谣、民谣、民间传说、谜语启蒙我爱上文学、热爱生活……于是,谁启蒙和用什么启蒙这两条线索轻松出现在学生眼前,课文脉络自然清晰。同时,文章重点“启蒙了什么”也跃然而出。至此,“线索”和“重点”这两个教学难题迎刃而解。

其二,抓启蒙明真情。

作者母亲如何启蒙孩子的?这种启蒙中渗透着母亲怎样的情愫?引导学生关注描写母亲“启蒙”时的句子,共有3处:

(1)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2)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3)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从以上3句话,我们可以品味到月夜母亲对我启蒙时的“真情”:

(1)母亲为什么要“换上一件白布褂子”?为什么一定是“搂着我”?这一“换”一“搂”透露出两点:母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爱整洁),母亲是爱我的(整洁的白褂子是为了不把脏东西粘在孩子身上,搂着我不正是说明爱我吗)。

(2)母亲的嗓音是甜的,为我吟唱着;母亲的歌声是温柔的,拂过我的脸、流进我的心;母亲的歌儿是香的,浸满浓浓的爱。

(3)母亲在月光下是那样纯净,那样美好,那样圣洁———月光如水,母亲是玉石雕像,神圣、无瑕、崇高!

这3处描写包含着浓浓的情感,这是值得师生通过反复朗读、细细体味的。

其三,抓内容明启蒙。

母亲在月光下启蒙了我哪些内容?初看就是“文学”,细看就是“诗歌”。其实,这样理解是肤浅和片面的,我们透过月光下母亲吟唱和言说的内容可以发现更深更广的东西。

(1)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再苦也要干干净净活,如:“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2)要对未来生活要充满信心。现在苦,只要挺住,只要勤劳,就会有好日子:“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3)要怀有真挚的感情。人不要为世俗所裹挟,纯洁的情感值得终身守护:“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母亲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动人故事?这是要给孩子从小灌输一种理念:要怀有真挚的感情,纯洁的情感值得终身守护。

(4)文学要幽默风趣才让人喜欢。“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5)文学来自于生活,要善于观察生活。“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这一个“真笨”,不是说孩子脑子笨,而是说孩子不会观察生活,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就“不笨”。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所谓月光启蒙其实是启蒙作者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写作。这样的启蒙才是真正让作者受益终生的启蒙,也才是作者至今难忘的。

其四,抓文体明特色。

散文的特色是“形散而神不散”,这篇文章尤其如此。

先说“神”。通读全文,似乎重点在最后一段,但是,这不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我们不妨关注开篇的语言:“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我们细细品味“童年、夏夜、永远、美妙”这4个关键词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作者为什么说“永远是美妙的?”“美妙”在文中有所指么?

抓住这个第一句细读文本,就会发现,这句话在全文是“精要所在”。

全文就是写的夏夜,就是写童年的夏夜,就是写的童年的夏夜的“美”和“妙”:“母亲之美”(母亲整洁之美———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母亲嗓音之美———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母亲形象之美———像一尊玉石雕像),还有母亲启蒙的“童谣、民谣、故事、谜语”之妙(原文中有,不再赘引赘析)。尤其值得揣摩的是“永远是美妙的”之“永远”,这是终身难忘、永久回忆的“美妙之事”,其中浓浓情感令人怦然心动。此为文章之“神”,开门见山而出。

那么,全文中这种情还有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包含在那些“童谣、民谣、故事、谜语”中的“化育”之情,还可以在3次直接描述母亲的句子中体味到,而且文章中有两句尤其包含深情:

(1)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2)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一个“长”,写出浓浓的乡情、浓浓的心情———歌谣从生于斯长于斯的泥土里长出,从歌者的心灵中长出。因为有情,连歌声都散发着芳香。通感的描写恰到好处地得到领悟:没有情的歌谣是苍白的、单调的、肤浅的。直到文末,作者点题,仍然是满怀感激之情。

可见,一个“美妙”之“情”字贯穿全文,此为“神不散”。再看“形散”:这篇文章展示了4幅画面: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这4幅画面,看起来没有相当的联系,甚至可以互相变动顺序也无妨大碍,但是,这4幅场景都凸显一个“情”字:唱歌谣———热爱生活之情;讲故事———追求美好感情之情;唱童谣———幽默风趣之情;猜谜语———母子亲近之情。这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其五,学语言练表达。

除做好上述几个方面,教师不妨开展背诵积累优美语言的活动,比如,朗读背诵课文第一、第四、第五自然段;改写第一、第十四自然段。

篇10

一.反思笔记记成功之举与失败之处

教学过程中那些达到预先设计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可供以后教学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而记录下课堂教学中那些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探究和剖析,可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在《画里阴晴》整体课堂设计上,把抽象的观点用吴冠中老先生自己的画作进行匹配,比较容易理解,这算是一个比较亮的地方,但同时,对第一段的解读上,对“湿”字的重点抽读上,仅仅停留在对写法的分析,没有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湿”的意境美,从而造成与下一自然段的过渡不够自然和谐。

二.反思笔记记下学生的真知灼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比如在比较东西方画作的区别时,有学生从气势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教师预设的笔调和色调不相调和的时候,一味的引导学生在自己的预设轨道上行进,而没有及时的鼓励和加以赏识学生的观点,会导致学生思维的中断,从而产生思维被排斥感。

三.反思笔记记下了学生的“二度创作”

阅读教学要求师生对教学文本进行二度创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只有完成了对文本的二度创作,教师和学生才能由一个文本的阅读者转变为文本的对话者。“二度创作”的形式有转换文体的“二度创作”、转换内容的“二度创作”、模仿句式的“二度创作”。在课后反思中,记录下学生的这些作品,与其他学生一起鉴赏品评,既增强了创作者的信心,也加深了其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这些作品也可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照。

四.反思笔记记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以新课程的基本主张为参照点,静心沉思,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合理;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实际情况;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如:学习《合欢树》时,两个班的教学采用了不同方式。

一个班级(外贸重点班)的导入是关于根据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对作者的了解,看看怎么样的一个人,才能有对生命和亲情的如此透彻的感悟,直接把作者的文本和作者的经历连接起来,让学生通过文本直接与作者对话,与作品的思想对话。而另一个班级(计算机普通班)则是通过让学生直接回忆与母亲之间一些难忘的往事,通过回忆与分享,体味母亲的伟大和艰辛,进而体会作者与母亲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