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的哲学范文

时间:2023-03-28 10:0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舍得的哲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舍得的哲学

篇1

一、“舍得”的人生哲学观念

《当代汉语词典》中就“舍得”一词,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马克思哲学大辞典》中明确表述人生哲学是以人生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其内容包括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人生的理想和道路等。

古今中外,有不少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学家以思考人生哲学为其探讨的问题,诸如西方的孟德斯鸠、叔本华、康德,东方的孔孟之道的儒家学派、老子的道家学派、墨家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家及其周易之说无不涉及人生普遍规律的探寻,人生意义的求取,人生价值的甄选,由此萌生出不同的学术派别,如幸福主义人生哲学、理想主义人生哲学、功利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实用主义人生哲学等。其中,“舍得”的人生哲学实质上不是纯粹的哲学,而是沿用哲学的思考方式研究人生的问题,哲学中的绝对与相对、偶然与必然、因果关系等均可解释人生的“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有得,敢舍敢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以舍为得。这看似饶口令的词句包含着“舍得”人生哲学的大智慧。舍和得,互为因果,其间关系既有绝对定数,又有相对运动变化,既有偶然中的必然,又不乏必然中的偶然。

关于“舍得”的人生哲学本文由收集整理观较为经典的论述,时至今日仍闪现理性的思想光辉。儒家学派第二代传人孟子在恩师孔子的“杀身成仁”思想基础上,提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为确保“舍得”之间的人生实践,倡导“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而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其中,“不敢为天下先”即“夫唯不争,故无尤。”反之亦然,“名与身孰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提倡“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耗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这既是老子倡扬的基本人生态度,也堪称对“舍得”人生哲学的经典注解。而墨子则己施爱与己被爱来阐释“舍得”的人生哲学,“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夭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面对物欲的满足与精神的给养,法家的韩非子则提出“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曼理皓齿,说(悦)情而损精。故去甚去泰,身乃无害。”来警示后人对“舍得”的抉择。

二、“舍得”的正误甄选

“舍得”是否存在正误呢?当代年轻人提到“舍得”大多注重到“舍”与“得”之间的关系,而往往疏忽“舍得”自身也存在证伪。时下一些媒体节目为博取收视率,屡屡有年轻的红男绿女们发表骇人的“舍得”宣言:“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我闻到了钱的味道。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穷过才知钱的重要性。”“除非你多金,否则别理我”。语出惊人,引发当代年轻人关于“舍得”的正误甄选。世间事物分为阴阳两面,有其正面必有其反面,“舍得”的甄选亦有正误两分,而非单向度地以舍求得,最是关键的是为了得到而舍弃,是否知道舍弃后的得到是什么,最怕是不知道自己舍弃的是什么且不明白得到的是什么。

“舍得”的人生哲学并非一味地舍与得,有些底线永远是不能逾越的,诸如道德底线、法律底线等,一旦逾越,此“舍得”就非彼“舍得”,实则伪舍得,正误之间的选择需要真正意义上的舍得。学术造假事件屡见不鲜,尤以井冈山大学教师短短两年,疯狂炮制70篇sci论文,被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予以揭发,现出冰山一脚,震惊学界。逾越学术道德底线之时,舍弃是人之为人的起码尊严,暂时得到的是虚弱不堪的名和利。这样的“舍得”很难苟同是正确的“舍得”,功利主义的阴霾欲盖弥彰地离合着真正的“舍得”。无独有偶,时下在当代年轻人中出现了零工资就业现象,这是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紧迫信息,也是千军万马就业大军中个体的无奈舍弃,可另一方面却凸显出对劳动力价值的漠视和对劳动法的背离。中国青年报曾评论零工资就业现象是对劳动力社会价值的践踏,暴露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不守道德、不守法则。如此舍弃道德、舍弃法则的舍真正能得到工作吗?这一点需要我们当代年轻人好好思虑。“舍得”是什么?它是承担、是忍耐、是痛苦、是喜悦,是人生的智慧,更是我们对生活的现实哲学选择。人生如棋局,落子无悔,人生之难莫过于对舍与得的选择,而影响我们选择的最大障碍莫过于名利与世俗。名利影响我们的判断力,世俗言论扰乱我们的价值观。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无可厚非地会有太多的欲望。当我们用理智与道德去控制欲望,驾驭欲望的时候,欲望就会成为我们前进的一种动力。但当欲望脱缰而出无法掌控的时候,欲望又常常使我们对人生的舍与得难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过之。于是便有了太多太多的人生悲剧。有人越是想要获得,却越是获得不了;有人终于获得了,却大受其害。有人发觉自己得到了很多很多的时候,懵然回首却发现自己失去的太多。

三、“舍得”的心语

转贴于

一位出色的雕塑家完成了一座完美的雕像,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像的?”雕塑家答道:“其实,这座雕像原本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舍得“是一种人生哲学。舍是一种态度,一种本领,更是一种境界。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舍在前,得在后,也就是说“舍”与“得”虽是反意却是一物的两面。舍与得是对等的,一个人只有施与才能获得,不管是哪一种方式的施与。能舍方能得。可其间有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真正的舍得,是舍弃假、恶、丑或导致假、恶、丑的事物,最终获得的是真、善、美,真“舍得”才是人生哲学的真意,才是精神的给养,境界的升华。

篇2

【关键词】 学风结构 原因 机制 对策

学风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结构。从其渊源来说,《说文解字》释“学”为“觉悟”,即以学校来启人觉悟的意思,换言之,学风就是启人觉悟的行为和方式。班风是学风的基本载体,班集体的风气如何、班集体的凝聚力如何,是直接关系到学风好坏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强了班级建设,学风建设才能得到更快提高;舍风是学风的基点,宿舍是学生各种活动相对自由的空间,是比较直白的检验一个学校学风好坏的标准;教风也是学风,而且是学风建设的前导。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教师,要使学风有根本性的好转,教师是关键,没有好的教风,学风建设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学质量就没有保证。学风的落脚点是育人之风,良好的学风可以使学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并通过每个学生的自省、慎独、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求取的行为,使我们民族精神与智慧更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一、学风的现状

第一,在课堂上,上课迟到的现象在学生中是比较多的,有个别的同学迟到似乎已经成习惯,既不窘迫,也不紧张,老师没抓住就算运气。如果抓住了,也会有好友递上请假条,谎称生病或者有事。至于课堂纪律,上课铃响了仍然闹闹嚷嚷、不关闭通讯工具、看其他无关的书籍。

第二,在课外,抄袭作业的问题也非常让人担忧,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抄袭作业的经历。这些学生把太多的学习时间都花在了“花前月下”,看小说、写书信也占去了大量的时间,从而使获取的知识量大打折扣,难以应付考试。

第三,近年来,有部分教师不甘现状,开始各谋“副业”,通过外出教学、做兼职等方式赚外快。上课时或照本宣科、或漫无边际地谈天论地,结果“鼓了自己的钱袋,荒了学生的课堂”;还有的教师忙于报考硕士、博士,不能完全进入工作角色,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

第四,浮躁之风有蔓延之势。大学校园的学子们只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就想“指点江上,激扬文字”;作为教师来说,因学术方向不明确,在科研文章上只求数量的完成,高质量高规格的文章比较少。

二、学风问题的原因

第一,“三观”问题在学风上的折射。表面看来,学风问题主要出现在一些不良的现象上,实际上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的误区,也有思想认识和心态的问题,还有道德文明和心理素质问题。

第二,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生迟到、旷课、不遵守纪律、抄袭等现象表明的是一种厌学情绪,但若进一步深究,则反映出这些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因为在上大学以前,学习目标比较单一:小学-----中学-----大学,而上了大学以后则比较茫然,不知何去何从,所以学习自然缺乏内在动力。

第三,从社会大环境来看,近视短期的利益驱动也是重要因素。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利益的“短平快”已立竿见影的侵透在象牙塔中,是造成学风浮躁的直接原因。

第四,教学观念和手段滞后于时展的形式。由于网络的大量普及,“知识爆炸”已有目共睹。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由于是网络世界的主力军,他们接收到的信息可能比老师还要多。教师如果不注意收取新信息,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可能是陈旧或已经过时的,教师正在丧失“授业”的优势。

三、建立良好的学风的机制和对策

从机制来看:

第一,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仅单方面地依靠学生思想工作和教育管理是不够的,需要进行综合治理和全校各部门的通力协作。

第二,学风建设还需要学校硬件软件环境的同步建设,需要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教风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进一步创新等等。

第三,必须建立一定的规范和机制,如校、院(系)学风建设内容与职责的基本规范,辅导员、班主任学风建设职责基本规范,党团组织和教学班级学风建设职责基本规范等。

从对策来说:

第一,健康向上的学风的形成与教师的良好教风直接密切相关。没有良好的教风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学风。要鼓励教师发扬高度的主人翁精神,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的现代师生关系,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学生,以优良的教风带动学风建设,以良好的学风促进教风发展,形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生动局面。

第二,要抓好课堂这个学风主阵地建设。不能只是传授给学生思维方法和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在课堂上纠正学生的违纪情况,控制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在教学内容上要强调基础性、先进性和应用性,同时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倡适当探索,采用启发式、探讨式、参与式等新颖教学方法,改进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式,强调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要研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各种因素。一般说来,学习动机=学习的需要+学习的诱因。学习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学生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习惯以及对未来的理想。学习的诱因是指要有某种能激发学习需要的因素,是学习需要从潜在的状态转为活跃状态;同时要有满足需要的条件,如一定的外部环境等。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来自个体、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方面,要在综合分析以上诸多因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其中积极、有效的因素,以增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部驱动力,即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就是要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外部条件,以此激发学习动机。

第四,建立优良的校园文化。以学风为核心的校风和校园文化对校园中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为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它是看不见的规范,约束着每个人的行为。优良学风的熏陶,使每位学生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操守,懂得承担责任,遵守纪律,从而为其一生起到导航和保护的作用,因此建设优良学风对一个学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五,形成良好的学风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学生个人全方位的一起努力:

一是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良好的精神面貌鼓舞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与学生父母加强交流和沟通;

三是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处理挫折和人际矛盾的能力;

四是建立各种富有特色的社团。

通过学生社团组织这种形式,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总要求,以及针对学生个性、才情的差异性,构建适合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学风建设是一个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他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实际工作。只要我们长期不懈,优良的学风就会在我们手中建成,明天的校园将会桃李芬芳。

参考文献:

[1] 张振平.浅论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07).

[2] 王香.高校学风建设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3,(4)

[3] 安文铸.学校管理辞典[Z].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篇3

屡获大奖的室内设计大师Ilse Crawford 1964年出生于一个典型的伦敦家庭里。父亲是加拿大人,在《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担任经济版编辑,母亲则是位美丽的丹麦籍艺术家和钢琴家。继承了父母所长的伊尔泽,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了英国版《家居廊EllE Decoration》工作了近十年。并统领过整个唐娜・卡伦家居线(DonnaKarenHome)。2003年,她设计纽约SOHO私人会所,一夜成名。同年,在伦敦成立自己的工作室。2005年,她的第二本书《家,心之所在》出版,在序言中Ilse写到“我们想要家时髦,但我们更想在家中能做自己。”她一直秉承一种亲切的充满情感的工作方式,同时这也是她的设计哲学。“我们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永远不能从中逃离。尝试如何让环境与人无间隙地结合,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她以感性为设计时的首要目标,而非生硬的理论和逻辑,从她早期在Soho House Groupe期间的作品己明显可看出这种倾向。十年来。她的才华在国际间各领域得到充分发挥,作品遍及各地,包括伦敦的Cecconi’s餐厅、Electric Cinema俱乐部、Babington House酒店和纽约的Soho House饭店。这些作品唤起人们美好的感受,呼应了她致力于舒适宜人环境的设计哲学,这样的理念加强了人们的感受体验,她还将之运用在公共场所、私人宅邸、商品设计和商业项目。2008年芳疗保养品牌Aesop在伦敦开设第一家店铺,她则打造了一个具有亲密感的环境氛围,同时在具历史感的建物中带出当代品味。

2016年对于IlseCrawford而言是忙碌的一年,除了在DesignAcademy Eindhoven成立Man and Well-being部门。她也在米兰设计周(MilanDesignWeek)策划一以触感为主题的学生展览。今年的米兰(sal0DedelMobile)上,还推出了与Artifort共同开发的Perching系列矮凳;室内设计项目则在四月份完成了Aesop在哥本哈根的第一家店铺设计;而香港国泰航空“玉衡堂”头等贵宾室则在五月份开幕,九月获选为M&0巴黎年度设计师,负责DESIGNERS’S STUDIO位于巴黎北维勒班特展馆8号场馆的整体视觉规划。

《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曾经评价她说“IlseCrawford的设计从没有一种既定的风格,但是有一种既定的情感因素――一种很感性的扎根于环境本身的情感。”

2015年,Ilse Crawford着手设计香港国泰航空“玉衡堂”头等贵宾室,这次的成果再次证明了她揉合奢华与幸福舒适的能力。同年也开启了她与IKEA合作的契机,推出了TheSinnerlingCollection灯具,IlseCrawford将天然材质运用于设计中,充满自然和温度的质感获得好评。

最早是被这组仿真果蔬系列餐具设计所吸引,这组作品是绮云的毕业设计,花费了设计师很长时间和心思来做实验并完成设计的样品,目前看到的还都是样品阶段的设计。绮云说现在也在积极联系一些生产商试图把这组设计能够量产化。

毕业设计Graft是一系列一次性餐具,这个选题绮云是有意挑战最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尝试看看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通过初步的调查设计师了解到使用生物塑料在食品包装行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中的重要性,其中最成熟的PLA(聚乳酸)由可再生植物资源制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完全降解不留下污染。市面上已经有PLA产品出现,问题只是它们旨在替代传统塑料餐具,外观上没有任何辨识度。于是绮云萌生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把餐具做得和它们的原材料植物一样。

篇4

首先我们要诠释“什么是交互设计”,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设计将会有不完全相同的解释,现用哲学的角度探讨交互设计的问题。首先解释“设计是什么”。我们把设计解释成两点:第一点,辞源中的解释源于典故《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G毒,重相设计。”第二点,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某种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交互设计则是在人与产品、服务或系统之间创建一系列对话。交互设计师需要首先进行用户研究,做出精确的用户画像,并从可用性、易用性及心理满足程度等方面来评估设计的质量。

2.交互设计与需求的关系

首先理解设计的内因是什么,其实设计的最基本动因是源自于人类的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哲学是这样解释的:“物质需求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包括:衣、食、住、行有关的需求,对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精神需求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包括对知识的需求,对文化的需求,对审美与道德的需求等。”

而交互设计的范畴不仅仅影响到我们的物质领域,更深入到我们的精神领域。突出的表现是在互联网领域,基本的适用需求远远不是交互设计的目标,满足用户在浩如烟海的数据海洋中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因此我们不难得出设计与需求的关系:需求是设计的起因,设计是需求的满足过程,两者互相关联,密不可分。交互设计所探讨的则是如何在人与电脑之间设计出一种互动的架构,让使用者能有效率的操作器械与硬件设备互动。

2.1 需求是设计的起因

如果说人类需求是设计的内在动因,是一切设计的基础,那么设计就很大程度上依赖需求的存在与发展的水平,并且能够根据需求的多元化来准确地判定一个设计的完整流程。交互设计有四种基本方法,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以流程为中心的设计,系统设计和天才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简单的说,就是在进行产品及系统设计、研发、维护时以用户的需求和用户的感受为出发点,围绕用户的基本需求为核心进行产品设计、系统开发,而不是让用户被动的去学习及适应产品。不管产品的使用过程、信息的基本架构还是人机互动的方式与流程,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都时刻围绕用户的使用习惯与用户对产品的基本需求。

反过来,只有通过基本的交互设计,人类的需求才能够得到相当的实现与满足,设计的内容越是人性化,人类可继续发展的需求被挖掘的可能性就大。

但同时,相反的情况也经常出现,我们有时不得不承受自己周边各种不好的交互设计的折磨,大量的交互设计的问题正待解决,例如,当你:在使用杂货店的自助售货设备购买时耗费了半个多小时一无所获。当汽车无法启动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在等公共汽车时,不知道下一班车何时会到。

因此,需求的就是交互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与基本适用要素,交互设计就是保持与挖掘需求的重要前提。

2.2 交互设计是人类需求得到实现的重要过程

交互设计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得到一定实现的外在表现形式。几乎每一个交互设计活动,都会在它满足一定基本的需求之后,又会挖掘出新的需求。比如,以摩尔系数发展的电子产品设计,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人类对产品新的功能的需求,移动电话刚刚出现的时候,仅仅能够拨打接听电话,随着即时通讯的发展,可以接收各类短信息。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意识的提高,网络浏览以及与人即时沟通成了刚性需求,手机从形状操作系统上都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这一切的推动因素,都是在它满足一定范围的需求之后被新的需求所游离出来。

3.实践是检验交互设计是否适用的重要标准

“马克主义实践观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依据”。交互设计同样离不开的实践观,交互设计师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互动设计是否适用于易用。

一件好的交互设计作品离不开以下过程:

(1)用户调研:在用户调研阶段,交互设计师需要详细调查了解用户及其对作品使用的场景,以便对最终作品有基本的了解认识 ,这是后继设计必不可少的基础与前提。(2)精确创建用户画像:基于用户调研得到的用户行为模式与产品使用场景,设计师需要创建用户故事或者storyboard来预想设计中产品将来可能的形态。(3)创建交互细节:交互设计师,尤其是互联网产品设计师,往往使用AXURE来描述设计对象的功能和行为以及产品的交互方式。(4)原型开发及前期测试:交互设计师通过原型来测试其前期的设计方案,同时对原型进行不断的修正与优化。(5)产品实现:产品的实现阶段,交互设计师需要严格把关,精心指导。务必确保方案的实现严格忠于前期设计;同时,也要做好对产品进行优化的准备。

篇5

Kelly Hoppen认为,对一个设计师而言,最重要的是确立自己的风格,那是区别于他人的关键特征,也是设计生涯中应该始终遵循的一套内心哲学。而Kelly的风格是一目了然并令人记忆深刻的――自然、均衡、既无过分装饰亦不索然无味。在时尚与典雅之间,Kelly始终保持了几近完美的平衡。

这是一座老房子翻新而成的别墅。Kelly在这个有着古老躯壳的房子中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柔和的、充满温情的当代生活方式。除了老房子的古旧的表皮,还有一些物件被保留了下来――几组看似毫无特征又陈旧的家具。Kelly坚持留下了它们,并且经过重新的黑漆涂饰之后,这些家具在空间中与各种精美的新家具搭配得当,无缝“拼接”。手工涂漆带来的不均匀的质感反而成为了它们最有味道的地方。和其他的当代工业产品并置于一处,却也有一番不一样的空间情绪。

Kelly在设计中总是用极其低调的手法把诸如此类的个性元素揉人进空间之中。但是,即便在设计中融合了许多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生活语境中的丰富元素,凯莉・赫本的作品看上去仍然自然而和谐。Kelly的设计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它不会令人感到过时,也不会时髦得受人追捧,它只会在时间的沉淀中显得越发典雅珍贵。

在Kelly Hoppen的设计哲学里,室内设计的自然风格,并不是一个内容单一的概念,它包括多方面的因素。无论是设计师的理念,还是形成后的设计图,都要统统来自自然这一概念。包括室内材料的选择,也要达到标准。设计是一门艺术,必须首先确立内心的自然理念,在实践中寻求实现它的方法,最终才能将其在作品中体现,完成我们对和谐、舒适的追求。对一个成功的设计师来说,灵感的进发是其完成优秀作品至关重要的一个过程。如果设计都走传统之路,总是循规蹈矩、缺乏创新,就不能吸引人、感动人。在Kelly的作品中,尤其是一些商业场所的设计来讲,人们无时无处不在感受着它的大气和奢华,“把奢华做到极致”也一度是凯莉的设计追求。“有些人以为奢华就是金碧辉煌,其实并非如此。简约的设计装饰同样可以体现精致、奢华的气质,也能够很好地传递深邃的艺术理念。奢华就是力求使设计的作品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是这样理解的。”

Kelly Hoppen认为,对一个设计师而言,最重要的是确立自己的风格,那是区别于他人的关键特征,也是设计生涯中应该始终遵循的一套内心哲学。而Kelly的风格是一目了然并令人记忆深刻的――自然、均衡、既无过分装饰亦不索然无味。在时尚与典雅之间,Kelly始终保持了几近完美的平衡。即便在这个不算太大的翻新旧屋之中,Kelly对于美精准而沉着的掌控依旧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和谐柔软的生活空间。

篇6

一、写作背景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既是我国社会结构整体性变革的20多年,同时也是我国哲学研究创新的20多年。这一时期,我国哲学及其研究呈现出新的风貌和时代特征。第一,有强烈的前沿“问题意识”。第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哲学创新,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更注重以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和促进基础理论研究,以求哲学理论与哲学的创新。第三,关注人的生活世界。第四,努力恢复和确立人的主体性维度,更加关践、价值、主体、人这一层面的问题。最后,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个性化倾向比较突出,研究的平民化意识日益增强,并且分化的倾向也较为明显。该书的出版澄清了长期以来社会哲学学科观念模糊混乱状态,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大方向。

二、写作特色

本书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为核心问题展开探讨,理论说明极具逻辑性,把对社会历史的观念称为“描述”。以“浓厚的学术思想含量、贴近社会生活的现实分析和活泼的文字表述相统一”为写作风格,以“科学、严谨、朴实、规范”为创作学风,来展开内容的语言表述,力求既有学理的严肃、又有现实感的活泼文风。

三、内容结构

本书中王老师以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为研究社会哲学的切入点,分为八个章节探讨了现代实践哲学的兴起、超越原子论与整体论、探讨一种复合正义论、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等问题。

王老师首先从社会哲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入手,阐述了社会哲学发生和成长的可能性。接着论述了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即历史哲学与社会哲学以及二者的区别。从而得出结论:市场经济与社会哲学之间具有一种潜在的关联性。接下来王老师界定了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指出造成研究困难的都是思维自身,应该让定义适合于生活,用生活中已有的领会去修正定义,修正理论思维,这种方法即为反思平衡法。由此,得出了对社会哲学对象的定义,即:社会哲学是一种对于社会生活的现实的总体把握。关于研究社会哲学的意义,王老师从两个层面去论述,一个是现实层面的意义,再一个是哲学层面的意义,并总结得出结论,若现实生活与第一哲学两个层面对于互相贯通,将有更为重大的意义。

在书中,王老师一般的讨论了关于社会生活的描述即社会本体论问题。在可能性层面上对社会的本体论问题进行了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最一般的理论框架,一个社会思想的一般坐标系,以便借助于这一框架对于既往的社会哲学理论进行一种批判性的考察,并由之而为探讨理论发展的合理进路提供某种借鉴。在这一章中,王老师先是界定了社会存在论的含义,接着重点论述了社会生活的描述对于社会生活的意义,强调指出政治作为一种技术为人类所特有。对于日常语言与理论语言的关系,王老师指出:没有观点就没有理论,理论是观点的产物;理论语言不可避免的是派生并依赖于日常语言的。对于社会生活理论描述的后果,王老师指出:科学语言的描述通常片面抽象,而哲学语言的描述则会受到两个方面的约束,即它必须遵从理论语言的规范;它必须满足整体性描述的要求。最后得出结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社会哲学的中心问题。

在书中,王老师介绍了人类本性的三维度,即生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指出 “人类首先是一种生物存在,不仅如此,人还是一种超生物性的精神性存在,人赋有意识,这使得人类从根本上不同于普通生物。”并进一步论述“结成社会是人类能够作为人而存在下去的最基本的条件。”继而得出结论:人之为人,只能“文化地”存在着,文化是人的宿命,人类的社会性是一种有文化的社会性。

王老师在书中指出,人类活动有三大基本领域,即经济活动、精神文化活动和社会秩序。人类的经济、文化、政治三领域的结构关系,也就是本书探讨的基本社会结构。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人类诸基本需求的一般满足方式是以“瓶颈需求”为基准的,在优先保证“瓶颈需求”获得某种可视为最低限度的满足的前提下,再尽量地去满足其他基本需求。诸基本需求的满足方式以“瓶颈需求”的满足为标准,从而得出结论:社会基本结构是由满足“瓶颈需求”的活动领域决定的。

在书中王老师还对社会价值进行了考察,指出社会的基本价值关系为权利和义务。并进一步阐明人类社或活动诸领域应遵循的价值原则为效率、公平和自由。接着详尽的论述了社会性综合价值--正义论。王老师认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分离性使得各个角度、各个领域的价值原则彼此冲突、难以并存。这种冲突和难以并存可能导致社会生活的不可能,因而必须予以折中协调,使之能和平共处,共同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这样一种用以折中协调诸价值原则的价值原则,便是一种正义原则。作为一种协调诸原则之原则,正义原则便是一种综合性的价值原则。正义价值的综合性体现在对各对立价值的折中上。首先是对权利与义务价值的折中。书中主要以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三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中的价值原则――效率、公平、自由――的平衡和折中问题。

四、观点创新

在书中,王老师把社会的结构方式与人类的活动方式相联系,阐述了经济、文化、政治三大活动领域的基本结构关系从领域和一到领域分离的转变过程。这是极具创新的观点。

首先提出了“瓶颈需求”的概念。王老师指出:“诸基本需要的满足不可能齐头并进,而只可能是在保证各基本需要都能获得最低限度的满足的前提下,根据各活动领域的‘生产’能力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在活动量的分配上,起决定作用的便不是‘生产’能力最高的活动领域,而是‘生产’能力最低的活动领域,即‘生产’能力最低的活动领域有权要求优先获得足够的活动量以满足最低限度的这种需求,这种其满足手段匮乏或稀缺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只能按最低限度要求予以满足的需求,可称之为‘瓶颈需求’。”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秩序成为“瓶颈需求”。政治活动获得特别重要的中心地位。这就意味着社会秩序的需求和生产获得了一种基准的地位,进而意味着,要求以生产社会秩序的政治活动为基准来决定如何安排其他领域的生产活动。政治活动的中心地位决定了非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合一的社会运行状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分工的市场交换所造成的人们之间以物为中介的依赖关系的普遍化,构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市场交换的副产品。由于成本的低廉,这一生产方式成为市场经济社会主导的社会秩序生产方式。政治活动的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社会不再那么重要,其限制作用也就成了弱强制,或不再强制。各活动领域各归其位,形成诸领域相对分离的状态。

由于在物质生活资料和社会精神两种现实的生活需求中的物质生活水平一般地稳定在大致能满足基本需求的水平上,易生波动的社会秩序对于人类的生存便有了决定性的意义,于是,主要地提供社会秩序的政治活动便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并使经济活动与精神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服从于建立或保持社会秩序的需要,从而不可避免地使得三大活动领域以政治为中心而结合为一个其间具有高度密切关系的整体,即领域合一。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分工与交换高度发达,经济活动高度社会化,人们之间由此而建立了一种相互依赖的经济纽带关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得经济活动本身就直接构成了一种保证社会秩序的力量。这样一来,政治活动虽仍有社会整合的重大作用,但既然不再是社会秩序的唯一主要提供者,作为统合一切领域的中心地位自然不再存在。由此导出的结果是,各个活动领域间将不再存在一种直接的从属关系,而是相互拉开了距离,相对地分离了。这可简称为领域分离。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这是从非市场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是社会结构所发生的最为根本性的变化。

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的引起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诸价值原则的疏离、政治的民主化、文化的复调化等一系列变化。三大领域从合一到分离的转变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理论体系,这为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社会 工程 合理性 社会工程哲学

Abstract One of in academic circler’s objects of study, is take can promote human own development as the premise, thus causes social the development, and even the entire human culture all may forward the evolution. Was separated from this premise, the research then did not have any value to be possible to say. In the philosophy sight project is contains in the society, Three Gorges Project, pert water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project,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project, regardless of is vast or is small, all has with the society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hilosophy thought consideration social engineering, appeared Professor Li Bocong the project philosophy and Professor Tian Peng Ying’s social engineering philosophy. This article attempts in the rational idea of, the social engineering philosophy, in the social engineering philosophy rationality to discuss a superficial view.

Key words social engineering reasonable social engineering philosophy

一、 合理性的旨趣

当代美国哲学家L•劳丹说:“20世纪哲学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合理性问题。”[1]哈贝马斯认为,合理性概念是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产生出来的,但又区分为两个层次,一为目的合理性,二为交往合理性。[2]前者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指人与人的关系。“合理性”这个概念,从根本上说,是从人与自然的世界的关系上产生出来的。人以自己的活动和行为确证着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和地位。哈贝马斯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对人的行为进行了统筹分析。然而,韦伯为了对近代西方社会历史进程进行社会科学分析,而提出合理性概念,为了做经验分析又把合理性概念具体化为作为作为理论机制的合理化论。在笔者看来合理性分为如下两个层面。

1、动机合理性

社会工程哲学研究的动机或者说是研究的出发点是“人”,因为人是区别于这个地球上其它一切生物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存在”物。什么是动机合理行为?在哈贝马斯看来,它指的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强调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而从自然界索取生存之资。[3]在这个层面上,人主要表现为支配技术规则,而这些技术规则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基础上的,人确立一个目的或动机,这个目的或动机是在人的行为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通过选择、利用以及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它,因此,它是工具性的、手段性的、策略性的。

2、社会交往合理性

社会工程哲学立论的基本问题或者说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人与社会世界的实践关系。人与社会的实践关系的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交往问题”,交往问题一直是当代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工程哲学把“社会交往”看作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哈贝马斯从语言层面(以语言为中心)来考察人与人之间交们行为的合理性这个思想是逐渐形成的,在他的重要著作《认识与旨趣》(1968年)发表时,他充分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并以之来解剖现代资木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4]合理性本身蕴藏着太多的理性成份,概括起来说,合理性就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和理性本身的批判和完善的基础上,为达到可以预期的最佳效果,而实现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乎实践理性的统一。从对合理性的探讨出发,合理性是指建立在社会发展的现实的反思、批判建构和完善的基础上的,为达到社会整体更好的发展,而达到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乎实践理性的统一。

二、 社会工程哲学的概念

伴随者和谐社会主义的脚步声,社会工程哲学在曙光中孕育出来。在社会工程哲学创生之前,学术界里有许多人研究工程哲学、社会工程学、然而要说清楚社会工程哲学必须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

1、 社会工程哲学与工程哲学

工程哲学的基本箴言是“我造物故我在”,社会工程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按照项目管理方式进行的成规模的建造或改造活动。[5]大型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如,三峡工程。社会工程哲学把工程哲学细化。社会工程哲学把工程分为“狭义工程”和“广义工程”。[6]狭义的工程就是人们经常提及的、指涉及自然领域的生产、建筑工程,如“长江三峡工程”、“神州六号工程”等。“广义的工程”系指“自然工程”和“社会工程”。而社会工程哲学恰恰重点研究追问“社会工程”。这就为构建一个与传统工程哲学即“自然工程哲学”相对应的“社会工程哲学”创设了一个理论和逻辑前提。与此同时,把“社会工程”与“社会技术”区别开来,把社会工程作为社会技术的延伸、发展和集成使用,从而在学理上证明社会技术的真实客观存在和改造社会世界的功能。

2、 社会工程哲学与社会工程学

社会工程学是以社会政策、法规、计划等的设计概念为核心的,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进行重构与整合,并具有自己特殊内容的新兴学科。[7]社会工程具有交叉科学的特点,它要求体现理论研究与方法论研究相结合、归纳分析与演绎推理相结合。社会工程哲学的研究内容是人、社会世界、人与社会世界的实践关系。从研究内容上看社会工程哲学更贴近于大众生活。

于是,社会工程哲学就是用哲学的思维去思索工程、在哲学的视域里探究社会工程,其研究对象是人、社会世界、人与世界社会的实践关系。

三、社会工程哲学的合理性

之所以田鹏颖教授创立社会工程哲学,是因为其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具有现实的意义。我们讨论任何学术研究是否具有意义,其主要依据就是看它的研究对象何在!社会工程哲学把人、社会世界、人与社会世界的实践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社会工程哲学正是在这三方面,对现实世界及理论本身(人的本身)进行了理论批判和完善,为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而对人及现实社会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乎实践理性的统一。

1、社会工程哲学把人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

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得研究人。确实人是这个生物界上唯一一个有思维的生物,研究人、研究人类的发展无疑是这个时代乃至任何时代的主题。

的确人的问题,是一个既涉及人的理性,更关乎人的情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人”的问题的不同认识,大概涉及历史观的转向甚至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对“人”的问题的认识,还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甚至被人联想成对的态度问题。[8]

社会工程哲学研究人,正是基于哲学要关注人、关心人、研究人、讨论人、追问人,这是哲学研究乃至一切研究的最高境界。如果哲学不关心人,远离人,把人从哲学理论中淡漠了,那么哲学理论必然被人所遗弃,哲学必然走向贫困和寂寞。[9]

2、社会工程哲学把社会世界作为自己的改造对象

人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研究人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社会世界。对社会的认识会促进人的问题的研究。究竟何谓是社会?怎样分析和研究社会?能否真正把握社会的本来面目?这些问题的提出及其解决的立场和观点,将最终决定社会工程哲学研究的性质,同时,所有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不但将决定社会科学的命运及其任务,也将深深地影响到社会本身的生存、演化和发展,影响到在社会中生活的人包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科学家、社会工程师的命运。

近代以来,特别是历经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自然科学和自然技术成功地被应用于社会生产和其他社会改造领域,使自然科学的基本模式逐渐成为普遍标准和典范。[10] “究竟什么是社会”等基本问题,似乎都可以被科学地解答。著名科学技术哲学家刘大椿教授指出:“社会技术的研究是近年来新兴的问题,它认为存在一种与自然技术相对的社会技术,把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的关系以及组织管理、社会管理等原本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看成一种技术现象,统摄在社会技术的范畴之下,它为增强人文社会科学应答方式的可操作性提供了新思路”。

3、社会工程哲学把人与社会世界的实践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问题

总的来说任何哲学都是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和思维的关系,社会工程哲学当然也涉及这些内容,但她尝试性的说明人和社会的关系。

社会工程哲学就是在思维中把握“人与社会世界”的关系,把握“人与社会世界关系”的实践方面。诸如人对社会世界的改造何以可能?人对社会世界的改造何以必要?[12]人对社会世界的改造方式、手段、途径是什么?人对社会世界的改造本身有没有规律性?等等。

社会工程哲学就是使人们顺从你的意愿、满足你的欲望的一门艺术与学问。整个社会的管理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运用哲学的思维以达成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今,运用各种社会工程去实现我们生活的世界久违的和谐,那么用哲学的视域去审视工程、社会、社会工程就有了现实的合理性。社会工程哲学本身蕴藏着太多的合理性成份,概括起来说,社会工程哲学的合理性就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和理性本身的批判和完善的基础上,为达到可以预期的最佳效果,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乎实践理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弘政.马克思发展理论的社会发展合理性意蕴[J].理论与现代化 2006 年1月 .

[2][3][4]高金品 论哈贝马斯的合理性概念[J]国外研究 2000年 4 月.

[5]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2年.1,2.

[6]朱京 .论工程的社会性及其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2期.

篇8

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不乏有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反思社会发展问题的好作品,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过多注重对发展问题的现象罗列和观点争论,就发展论发展,就问题论问题,就事件论事件,急于拿出评价性的观点与结论,对发展问题的研究,无论其解析的语言工具还是知识结构都仅仅停留在对象存在的当下时空坐标上,忽略了对象存在背后的历史因果链条的关联性,缺乏思维的历史纵深感。实际上,在历史哲学看来,现实思维的对象并不是一个“既定”的对象,而是一个历史时间坐标上永远处于不断被确定过程中的东西,单一的现实思维只能提供并未得到充分确定的事实世界,作为历史哲学的历史思维恰恰是对事实世界的领悟与洞察,它有助于确定当下历史事件在人类经验中的位置、它与其他经验形式的关系、它的起源与有效性空间。哲学家在观察历史事件的发展时,尽管碰到的是历史事件中的偶然的和非本质的东西,但历史哲学的任务并不是对这些偶然性的东西作肤浅的直观和描述,而是深入到实体性的东西中去。它不是用“肉眼”和“有限的理性”,而是用概念的眼睛和能穿透表面而深入到五光十色、杂乱无章的世界内部去的理性。

从历史哲学角度研究社会发展问题,至少可以打开两个方面的思路:

首先,注意从一些经典的历史哲学著作中,发掘出解析当代社会发展内蕴的有价值的理念和观点。社会发展是人类变迁的永恒主题,尽管今天的人类对发展问题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内涵,但我们不可由此推论出,历史上的思想家们从未讨论发展问题。实际上,有关社会发展的哲学理念在不少历史哲学家的著作中比比皆是,某些极其精深的观点和思想,至今闪烁着充满现代意义的睿智。如,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十分鲜明地表达了一种新时代精神(基督教)扬弃已逝精神(罗马神话)的社会发展理念,书中率先从历史时间与历法时间角度理解社会发展的本质,社会发展不单是现实的纪录,而是在时间上有着“过去-现实-未来”的价值指向:发展意味着一种道德的上升运动,即由过去的恶(肉体生活)向未来的善(精神生活)的时间过渡。在空间上有着一般与个别、普遍史与特殊史相联系的构成:发展观念不再作为国别史、民族史来思考,而是作为普世的历史、世界历史来考察;社会发展不再是纯客体变迁的自然法则,而是与人的价值、信念直接同构的主体道德实践的“划时代”确认。

当代美国著名学者库马博士曾如此评价:“圣奥古斯丁在其基督教的辩解著作中,将希腊与希伯莱的传统融合一种历史哲学,一种指向‘世俗历史目标’的发展理论,一种从尘世生活走向天国生活的转化运动。”[1]又如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它从历史的计划、人类的禀性、世界历史、世界公民等角度阐发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发展的重要哲学理念,尤其是他对“恶”的历史驱动力的理解,把社会发展、历史进步视为以人类的狂妄、私欲、、野心和战争为代价的变迁过程,这对于思考今天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再如,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书中表达了发展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历史过程论、历史能动性观念、历史发展的内在否定性原则、历史认识的上升运动、民族史与世界史的互动性原理、发展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观念、历史的悲剧意识等,为后人察审社会发展的哲学意蕴,提供了许多具有历史洞察力的理论观点、概念范畴、思维视角、分析方法。这些对当展理论研究的深化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毫不夸张地说,很多当展理论的研究甚至还没有达到近现代历史哲学家的认识深度。思想家们的精神遗产的确是我们无法割舍的文化传统,失却了它,便失却了发展研究的历史大尺度。

其次,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发展中的精神现象问题。社会发展不仅是一个历史本体论问题,也是一个历史认识论问题。

无疑,社会发展主要受物质生产方式的推动,但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的反作用亦不可低估。历史哲学研究精神现象,其研究方法既不象艺术家那样通过提出虚构的人类精神活动的例子来进行唯美主义的精神朔造,也不象心理学家那样以抽象形式的机械作用来解析精神活动的本初形式,而是通过历史的还原和逻辑的上升运动去把握和认知精神现象的本质。

社会发展中精神现象问题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对由社会体的变革而导致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信仰、观念等精神层面所出现的混杂现象的研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巨著中指出,灵魂的分裂是社会表面呈现出来的所有分裂的基础。在一个正在解体的社会中,社会成员的灵魂分裂发生在行为、情感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为相互对立、互不相容的两极,并且形成社会群体意识、个体意识的杂乱感,即把自己的灵魂投入无所不容的坩锅里。社会意识形态被揉进了杂乱的混合语言,各种学说被揉和为一种混合主义。然而,唯有历史哲学能够从历史认识论的高度对社会发展的精神混杂现象作出清理和分辨,从意识的紊流中抽引出精神现象的时间链条、因果关系和逻辑序列,并对各种精神现象发生、发展的认识论问题作出深入考察。其二,对游离于历史必然性之外的、与社会发展直接相背离的精神现象作出透析。

篇9

2.正确引导宗族文化构建和谐共同体——以福建省周宁县礼门乡贡川村陈姓为中心陈丙东,ChenBingdong

3.闽东畲族文化产业的个案分析——以宁德市蕉城区上金贝"民族村寨游"为例刘冬,LiuDong

4.发达国家行政内部监察的比较和启示陈国渊,邓剑伟,ChenGuoyuan,DengJianwei

5.析我国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廖翔华,LiaoXianghua

6.福建省经济竞争力评价——华东六省一市的比较研究刘伟宏,黄学敏,LiuWeihong,HuangXuemin

7.海西发展创意经济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取向韩丽嵘,黄家骅,HanLirong,HuangJiahua

8.成本与定价经营决策初探陈筱萍,ChenXiaoping

9.从金融危机探析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周洁,ZhouJie

10.地方银行发展模式的思考——兼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周建辉,ZhouJianhui

11.论唯物史观的三大诠释模式及其解构与整合李键,LiJian

12.对美外交战略思想内涵与启示黄一玲,HUANGYiling

13.浅谈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及现实启迪范世珍,FanShizhen

14.诗美:有意味的生命形式——以于坚《看海》为例王思韵,WangSiyun

15.论修辞范畴中"情~"合成词苏佳,SuJia

16.《故都的秋》写作特色浅析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张义顺

17.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构建节约型高校康碧芳,林贵东

18.福建省民办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现状与对策谢志强,郑丽关,刘博,余建通,罗顺绸

19.宁德师范学院图书馆外文文献现状分析汤雯

20.浅议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李美秀

21.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及对策王平平

22.浅谈电子档案的特点和管理措施周建英

23.中职语文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林云平

24.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改革之浅见叶小梅

25.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策略探析杜翠仙

26.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渗透谢瑞莲

1.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畲族文化列岛的建议蓝万清,LANWan-qing

2.畲族史诗《高皇歌》所反映的畲族社会教育情况张春兰,祁开龙,ZHANGChun-lan,QIKai-long

3.论洛克之财产权观张育楠,ZHANGYu-nan

4.浅析酒店宾客投诉的原因及应对方法张发友,ZHANGFa-you

5.公平理论在现阶段的突出意义徐新泉,XUXin-quan

6.基层地籍档案管理规范化探析余晓榕,YUXiao-rong

7.建立临时监护人制关注留守儿童心理仲玲,ZHONGLing

8.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辨析林心雨,LINXin-yu

9.广西滨海旅游客源市场总体特征分析李丹枫,LIDan-feng

10.打造原生态农耕文明品牌大力发展闽东旅游产业江容眉,JIANGRong-mei

11.动车开通带给闽东旅游业的挑战及应对措施陈海堤,CHENHai-di

12.在实施环三战略中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林顺影,LINShun-ying

13.闽东报业现状及对策研究吴梅芳,崔柳,WUMei-fang,CUILiu

14.加快交通运输业向综合物流服务发展的对策分析林晨,LINChen

15.春秋金文用韻韻例簡析徐新亮,XUXin-liang

16.人称指示语的认同功能林斌,LINBin

17.宁德师院《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姚正锦,YAOZheng-jin

18.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廖美玲,朱溢毅,LIAOMei-ling,ZHUYi-yi

19.探索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创新对策欧嘉烟,OUJia-yan

20.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姚文英,雷永汉

21.关于传统文化与深化思政教育的思考郑东亮

22.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探析陈贵新,CHENGui-xin

23.高校办公自动化建设的探讨缪莹,MIAOYing

24.学习时间学生做主——谈语文教学如何尊重学生的学习时间杨居李,YANGJu-li

25.搭建小组合作学习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陈晓晖,CHENXiao-hui

26.浅谈英语技能训练教学方法实践俞翠芳

27.民间和乡土美术是美术教育的宝贵资源张卫华,ZHANGWei-hua

28.融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职业中专学校德育教学初探黄少怀,HUANGShao-huai

1.浅析共同危险行为行为人的免责事由金鑫,JINXin

2.实行一本制明确的量刑建议构建阳光量刑平台杨明松,YANGMing-song

3.畲族文化研究的新收获——2009年全国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谢重光,张春兰,XIEChong-guang,ZHANGChun-lan

4.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金贝和云门畲族村之比较高学钦,GAOXue-qin

5.马克思的感性世界及其本体论路向李键,LIJian

6.浅谈我国负责任行政行为模式的构建——由库珀行政伦理带来的思考何文婷,HEWen-ting

7.列宁在新经济时期针对"三农"问题的决策及对中国改革的启示林本,LINBen

8.新时期培育海西东北翼旅游增长极初探——以环三都澳区域为例陈健平,CHENJian-ping

9.中心聚落、酋邦与中国的前国家形态林石,LINShi

10.试论晚明审美的新趋势古板,GUBan

11.诗体变革视域中的解放区民歌体叙事长诗林木,LINMu

12.柘荣话的文白读袁碧霞,YUANBi-xia

13.解构主义视角下《守望灯塔》的重新审视——论《守望灯塔》的女性主义立场林少晶,LINShao-jing

14.《清平山堂话本》中语义临摹性对"动+了+[宾]+补"和"动+补+了+[宾]"语序形成的影响周晓飞,ZHOUXiao-fei

15.谁在翻译?——女性主义译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游晟,YOUSheng

16.《孙子兵法》英译本译者主体性蠡测——以翟林奈、闵福德二译本为中心谢道挺,XIEDao-ting

17.从主-述位理论看语篇中的英语长句汉译潘高洁,范祥涛,PANGao-jie,FANXiang-tao

18.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探究——以英语口语交际为例任远,RENYuan

19.中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现状的初步考察胡丽英,龚帆元,HULi-ying,GONGFan-yuan

20.论语言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谢瑞莲

21.英语的整体教学张兰芳

22.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探析缪莹

23.高校准毕业生离校心理剖析欧嘉烟,林腾辉

24.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招聘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郑少锋,王平平

25.网络时代党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包小梅

1.畲族文化发展:经验与战略郭志超,GUOZhi-chao

2.闽东畲族居住格局初探——兼谈闽东畲汉族群关系赖艳华,LAIYan-hua

3.闽东疍民的习俗与文化李健民,LIJian-min

4.从《金翼》看东南汉族的民俗及其象征意义陈兴贵,CHENXing-gui

5.周宁上海钢材市场调研报告孙绍旭,宋凌迁,SUNShao-xun,SONGLing-qian

6.把旅游业作为闽东加快发展的主导产业江容眉,JIANGRong-mei

7.论金融危机对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影响黄亮,HUANGLiang

8.从一个继承纠纷案看共同遗嘱的效力王长河,应敏骏,WANGChang-he,YINGMin-jun

9.浅析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的关联林心雨,LINXin-yu

10.浅谈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林立气,LINLi-qi

11.价值澄清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问题研究陈钧宝,陈潜,CHENJun-bao,CHENQian

12.论国外公平分配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的启示郑常鳜,ZHENGChang-gui

13.对称辩证法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陈世清,CHENShi-qing

14.浅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形态及其果效林芳,章光园,LINFang,ZHANGGuang-yuan

15.唐温麻县的治所和长溪县的置县时间高学钦,GAOXue-qing

16.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再论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高松,GAQSong

17.论张爱玲小说女性的悲剧性命运李翠雯,LICui-wen

18.福建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双语教学陈春玲,CHENChun-ling

19.新加坡双语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双语教改的启示林方榕,LINFang-rong

20.浅谈澳大利亚的大学教育丘怡,QIUYi

21.论高校教材招标的合理性林腾辉,LINTeng-hui

22.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对儿童规则教育的启示张小莲

2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学习问题的探讨曾勋勋,陈飞

24.我校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探究雷永汉

25.高职高专学生网瘾倾向成因及对策初探龚梓兵

篇10

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主要有思想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决策咨询功能等,可以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围绕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和作用积极拓宽视野,增加服务社会内容,创新服务社会方式。破解思路不宽难题,一要树立“顶天立地”发展理念。首先,既要树立“顶天”发展理念,面向学术前沿和党与政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为服务社会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又要树立“立地”发展理念,直接面向区域转型升级需求,积极开展应用型、攻关型研究,提高对政党、政权、各种政治组织以及社会各阶层的作用和影响程度,为指导社会活动、助推区域社会发展做贡献。其次,要加强社会调查,服务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决策等。破解思路不宽难题,二要坚持开放办学。首先,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等向社会开放,将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精品课程制作成网络课程,与社会共享知识财富。其次,要拓展继续教育空间,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破解思路不宽难题,三要主动融入地方文化宣传教育活动。首先,要鼓励教师在引领地方文化事业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要鼓励教师以参与媒体访谈、参加社会讲堂建设等形式,投入哲学社会科学大众化、普及化工作中,促进教师参与地方文化知识普及、市民修养提高等活动,实现研究成果向公共文化产品、大众普及读物转化,引导社会价值观念,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引领文化功能。其次,要挖掘地方文化及产业优势,组织出版精品力作,宣传地方文化,唱响文化品牌,做优做强地方产业品牌,以优秀的应用性成果为人们提供鉴别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帮助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从而直接影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整个社会的风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破解能力不足问题,进一步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规划和师资水平

高校是人才汇聚的地方,具有各类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精英很多。但是,当前高校对于社会多方面形势的反应迟缓,使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明显不足。一是对于社会发展的宏观形势和需求缺少了解,在与地方合作时缺少系统的规划和长远的部署,显示出战略谋划的不足。二是对区域发展所需的学者类型缺少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师资队伍建设与地方脱节。三是对地方发展所需的人才属性缺少了解,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与社会需求和区域发展脱节。破解能力不足问题,一要加强组织管理,积极构建服务社会大格局。高校要设置专职于区域合作的组织管理部门,着力加强与社会的对接,做好服务社会顶层设计和外部环境营造工作。首先,要加强对社会和区域环境的认识,增强管理部门宏观部署能力。其次,要加强对外联系,搞好与社会的多层对接关系。破解能力不足问题,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服务社会骨干力量。首先,要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其次,要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注重培养中青年人才。再次,要建设创新服务团队。

三、破解保障不到位难题,进一步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