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小诚的黑白范文

时间:2023-03-20 11:1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朝小诚的黑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陪你到时光尽头》,作者:沈南乔。

3、《奕婚》,作者:长宇宙。

4、《掌中妖夫》,作者:雾矢翊。

5、《大隐隐于婚》,作者:苏静初。

6、《不识枕边人》,作者:嫣香未落。

7、《白昼的星光》,作者:木梵。

8、《黑白》,作者:朝小诚。

9、《潇洒与优雅》,作者:折火一夏。

篇2

一大早,小cool龙就发现有封信躺在他的桌子上,他迫不及待地打开――

亲爱的小cool龙:

你好!

早听说你热爱大自然,关爱野生动物,我们特别邀请你来云南老君山,与动物学家们一起,进行一次“滇金丝猴生态行为学研究”的野外考察。

可能你和许多人一样,还不了解滇金丝猴。其实,滇金丝猴是我国的国宝,在整个地球上,滇金丝猴只剩下2700多只了,与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差不多。它们世代生息在云南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原始高寒森林之中,拥有一张特别像人的面孔,配上黑黑的大眼睛、白里透红的面庞和丰腴鲜艳的红唇,堪称世界上最关的动物之一,人们还亲切地给它们起了一个雅号――“红唇一族”。

怎么样?想要去认识神秘而美丽的红唇一族吗?想要和动物学家们一起去了解它们的生活吗?来吧!我们在老君山等你!不见不散!

中国灵长类专家组组长

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部首席科学家 龙勇诚

2013年4月18日于云南老君山

哇!真是一封令人激动的来信!还等什么呢?小cool龙已经出发啦!

出发

小cool龙总算和龙勇诚伯伯以及其他科学家会合了!龙伯伯安排第二天一早就出发寻找金丝猴,小cool龙兴奋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空气中还带着一股初春的寒意,小cool龙背上睡袋和足够一周的干粮,跟着龙伯伯和另外两位专家出发了。

大伙儿爬过高山,淌过溪流,穿过树林,可惜连金丝猴的毛也没看见,只能露宿山林,明天一早再继续。

动物学家们的野外研究工作远比小cool龙想象得要艰辛。听龙伯伯讲,以前上山寻找滇金丝猴,通常十天半个月的艰苦搜寻也会一无所获。像这样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的现象在野生动物的研究历程中屡见不鲜。但现在不一样了,科学家们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把滇金丝猴的地理分布和种群数量都已经调查清楚了。2002年的12月,科学家们还第一次给两只滇金丝猴戴上可以自动脱落的GPS(卫星全球定位技术)无线电项圈,以便跟踪滇金丝猴的活动规律。现在找这些可爱的滇金丝猴不再像以前那么难了。龙伯伯只让大家带了一周的干粮,证明龙伯伯有信心在几天之内找到滇金丝猴。

见屎也疯狂

第二天一早,大家匆匆吃过简单的早餐便一头扎进黑压压的原始森林中。大家一边走,一边仔细观察四周的动静。

大约走了三四个小时后,突然,龙伯伯“嘘”了一声,用手指了指地上,然后慢慢蹲下身去仔细观察起来。大家围过去一看,“呀!屎!”小cool龙捂住鼻子失声惊呼!“嘘!”另外两位叔叔神秘地抿了抿嘴,示意小cool龙保持安静,然后也蹲下来认真研究起这坨屎来。

难道这坨屎有什么奇特之处吗?小cool龙也好奇地凑过去仔细观察起来。这坨屎的直径大约两三厘米,形状很奇怪,就像是成串的算盘珠子。龙伯伯指着这坨屎,兴奋地对小cool龙说:“这是滇金丝猴的粪便!你看,还很新鲜呢,证明金丝猴们还没走远,咱们先爬到对面山脊上,应该能发现猴群的踪迹,快走!”说完,龙伯伯疾步朝对面的高山飞奔而去。

原本几个小时的山路已经使大家疲惫不堪,可龙伯伯的这番话像是给大家吃了兴奋剂,大家紧紧地跟着龙伯伯一路小跑。花了两个多小时,终于爬上了山脊。这是树线上面的一片丛林,视野很开阔,放眼向四周望去,成片的原始森林尽收眼底。

小cool龙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上气不接下气地喘着粗气。三位科学家却顾不上休息,举着望远镜仔细搜寻着目标。

第一次亲密接触

果然,才观察了一刻钟左右,龙伯伯就指着远处的一片冷杉林惊呼起来:“找到了,你们看那儿!”小cool龙举着望远镜,顺着龙伯伯手指的方向望去,在很远的密林深处,似乎有―个小白点跳了一下,接着,又有―个小白点也跳了一下。啊!是的,是黑白色皮毛的滇金丝猴!一个、两个、三个……它们正在树枝上嬉戏呢!亲眼见到了红唇一族,小cool龙激动得手舞足蹈!

“走,下山!咱们也与滇金丝猴来一次亲密接触!”龙伯伯带着几分调皮的笑容说。

于是,大家又马不停蹄地下山,朝滇金丝猴群的方向悄悄靠近。等到离猴群越来越近,大家几乎都能用肉眼看见猴子的时候,龙伯伯示意大家原地隐蔽观察,以免惊扰猴群。大家各自隐蔽在灌木丛边,屏住呼吸,悄悄地从望远镜中观察猴群。

透过望远镜,小cool龙发现滇金丝猴果然长着一张粉嫩的“人脸”,炯炯有神的丹凤眼再配上厚厚的大红唇,真是惹人喜爱的“红唇一族”啊!看,它们有的在枝间跳跃嬉戏,有的在相互按摩理毛,还有的静静地晒着太阳发呆呢!这群猴子还不少,至少有200来只。

自那天以后,小cool龙跟着三位动物学家一起,对这个猴群连续跟踪观察了四天时间,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滇金丝猴的有趣知识。

奇怪的食物

小cool龙发现滇金丝猴的食物与众不同,它们除了大量采食竹笋、嫩叶、花朵和果实外,似乎特别钟情于采食云杉、冷杉树上的附生植物松萝。

“滇金丝猴最重要的美食就是松萝了,它们吃松萝的同时还为生态平衡做了大贡献呢!”龙伯伯耐心地为小cool龙讲解,“如果云杉、冷杉上的松萝太多,会过分地吸取树木的营养导致树木死亡,滇金丝猴正好吃掉松萝这个‘吸血鬼’,确保云杉、冷杉树的正常生长。而云杉、冷杉又给滇金丝猴提供了食物和隐蔽所。这样,杉一松萝一滇金丝猴三者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共生关系,任何一方消失,都会影响系统中的生态平衡。”

家庭关系

小cool龙觉得最不可思议的要数滇金丝猴的家庭关系了,一个猴爸爸后面总是跟着好几个猴妈妈,大多数猴妈妈怀里还抱着各自的孩子,看起来一派温馨和睦!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就是滇金丝猴的家庭形式:每个家庭由一个爸爸(家长)、几个妈妈和几个孩子组成。再由几个或十几个这样的小家庭组成一个大集体,称为猴群。滇金丝猴群没有猴王,各个家庭之间却能友好相处,并保持着互不相犯的默契,真是令人惊叹!

龙伯伯神秘地告诉小cool龙:“你发现了吗?在每个滇金丝猴的家庭中,爸爸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它们不仅要保障种族繁衍,还要维护自家的‘社会地位’和各种‘利益’。所以,每个家长都是经过优胜劣汰的规则选的,只有最聪明和最强壮的公猴才有机会当上家长,带领各自的家庭成员在高寒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滇金丝猴的保护

和龙伯伯在一起的这一周,小cool龙听到龙伯伯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我们把滇金丝猴保护好了,就意味着保护好了大片的原始森林,也就保护好了真正的动植物王国。”

龙伯伯强调说:“滇金丝猴对大面积原始森林的依赖程度远比它所生活地域内的其他动物要高得多,如果我们保护的生态环境能满足滇金丝猴的生存需求,就一定可以满足许多共同生活在这片原始森林中其他动物的生存需求。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对滇金丝猴的保护来实现对这片原始森林的保护,以及对同样生活在这片原始森林中的其他动物的保护。”

每当说到这个话题,龙伯伯的神情就显得特别凝重,他说:“目前滇金丝猴总共只剩15个猴群,大概还有2700只左右,如果不好好保护,不久的将来,滇金丝猴很有可能在地球上消失,美丽的红唇一族就会变成一个美丽的传说。”

篇3

[关键词]明清;徽州;民居;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1-0114-03

作为徽州文化象征物的明清徽州民居,记载了徽州当时的各种文化观念。透过民居表面,可以探知明清徽州民居形成的内在原因。

一、儒道文化心理

徽州民居亲近自然逍遥于山水田园风光的精神主要来源于道家的那种“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来源于“人的自然化”的观念。徽派民居价值的另一方面是它所体现的当时社会的伦理,来源于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徽州是理学代表人物朱熹的故里,封建纲常宗法观念在民居的建筑上体现得非常充分。

1.“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

徽派民居建筑无论是普通民居还是官宦、富商的住宅,或祠堂、庙宇一律都是青瓦白墙。门楼、窗权、隔扇、栏杆的砖雕、石雕、木雕无论如何精细婉丽,绝少施五色勾绘。木质梁架、隔扇、栏杆也不髹漆。在徽州民居中,建筑群体中的点窗、黑瓦、白墙相互配合形成了点、线、面以及黑、自、灰的有机组合,整体色调有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感――明快而淡雅。这种重复的、众多的黑白相间的色调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整体的美感,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中显得清远而高雅,给人以极深的印象,体现了徽州民居的基本风貌。白墙黑瓦原先并非为了粉饰建筑,而是当时的一种生态的选择。徽州地区到处可以开窑烧瓦,白奎也遍地可寻;地方材料制作简便、价格便宜、施工较为简单;用白奎抹墙既可反射日光又可防水防潮保护墙体木构,“涂白奎以防潮,非为费财而饰也”…。后来受到徽州大量的读书人宁静且素雅的审美情趣以及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影响,这种黑白之美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

2.等级思想

徽州民居一般都是面阔三间、两层多进,这是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直接外化。如宏村现存主体建筑分为三合院的原型、及由其演变出的三种变体。三合院的原型为左右厢房、中间厅堂、堂前天井、楼梯一般位于厅堂背后,对这种原型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是古代“三纲五常”等讲究秩序的等级思想。在三合院中,对祖孙三代的卧室位置都有相应规定。三合院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以高墙与邻里和外部公共空间隔离,这种封闭性与徽商常年在外经商而妻子独自在家应恪守“夫为妇纲”的思想是紧密联系的。古代把南称为至尊,宫殿、庙宇都朝正南,帝王座位也是坐北朝南,叫做“南面称尊”。所以徽卅f民间造房,谁也不敢取子午线的正南向,都得偏东或偏西一些,免得犯“讳”而获罪。

3.宗族意识

徽州古村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不杂他姓”。即使同一村落,各族宗词、民居亦界域分明。徽州古村落中聚族而居的生活为突出礼制的精神空间,推崇宗族意识提供了土壤。对宗族礼制意识的推崇主要反映在徽州古村落的宗族祠堂建筑上。宗祠不仅是村民日常生活的活动中心,而且是村民心目中的政治、经济和精神的中心,更是村落文化的焦点和醒目标志。据统计,古徽州的宗祠清代以前的有36座。宗族建筑以祠堂为中心,“君子营建宫室,宗庙为先,诚以祖宗发源之地,支派皆源于兹”民居的地势、规模均不得超过祠堂。西递村,“村落空间组织按血缘以祠堂为中心进行布局,全村按血缘关系分为九个支系”,“总祠敬爱堂规模宏大,位于村落中心”。聚族而居和突出祠堂在村落中的主体核心地位,反映了徽州古村落对宗族意识的强烈推祟,表达了古徽州人对封建宗族礼制的敬畏和服从,对家族和祖宗至高无上的膜拜和尊崇。

二、风水观念

徽州大到设府治县,次至择村建祠,小而营宅造院,无处不留风水活动的痕迹。

1.藏风得水说

徽州村落大多满足这种“枕山、环水、面屏”的空间模式,形成依山傍水、背山面水或枕山环水的格局。遵循“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这种理想村址模式。对于高垅之地,要求四周山形环抱,构成“藏风”的形局,以达到聚气目的。背山要求村落所倚之山,应来脉悠远,蜿蜒起伏,其主山龙脉,构成村落“生气”之源。对于平旷之地,则要求以环绕的水流作为龙脉所在,形成生气凝聚,是村落气脉之处。正所谓“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

徽州村落水口一般位于村落的入口处,也是众水汇集之地。水口的作用,一方面,界定村落的区域和标识村落出入口的位置;另一方面满足村民对“保瑞避邪”的心理需求,即保住村落的瑞气不外泄,避免村外的邪恶和煞气冲进来。由于“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对于缺少水圳或自然河道形局不佳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弥补方法以增加村基气脉。黟县宏村由于村外“两溪不汇西绕南为缺陷”,而在明永乐年间,采取“引西溪以凿圳绕村屋,其长川九曲,流经十弯,串于人工池塘(月沼)”。至万历时,因“内阳之水”不能使子孙逢凶化吉,而征集秧田数百亩,开挖南湖作为“中阳之水”以避邪。对于处于平坦空旷处的村落,“惟于背后、左右之处有疏旷者,则密植以障其空”,利用林木来藏风聚气,以弥补村基不足。

2.形势说、理气说

形势说以强调“山龙落脉形势”为主,注重周围的地形等自然环境,经过“寻龙捉脉、察砂观水、点穴定向”的过程,即先寻祖宗之山和父母之山,查清龙脉之来源,详辨阴阳之穴。这种做法迎合了徽州士族注重“寻宗认祖”的心理需求。从徽州各地族谱或家谱中的村基图和村落祠墓图中看出,理想的宅外环境应是“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淤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好之地”。要求宅基地选择“居处须用宽平势,明堂须坐万马厅……或从山居或平原,前后有山水环抱,左右有路亦如然”。满足宅基地势平坦宽敞,门前有宽阔平地,宅周有山环水抱。黟北湾里裴氏宅居地位于“面亭子而朝印山,美景胜致,目不给赏,前有溪清波环其室,后有树葱茏荫其居,悠然而虚,渊然而静”。

理气说是建立在“方位理气”兼有五行生克、阴阳八卦等理论基础上。黟县民居的朝向多是“坐西朝东”或“坐南朝北”的原因,主要受“五行相宅法”影响,其在方位的五行生克关系上,存在“使黟县人能发祥的龙脉起于西北,西北在地支上属庚、酉、申,而庚、酉、申在五行中属金,南向地支属午、寅、戊,在五行中属火,火能克金,门向朝南属于“相克脉,三代当绝后”,“宅之吉凶全在大门,……宅之受气于门,犹人之受气于口也,故大门名日气口”,这对于注重风水观念的古黟人来说,在门的朝向上自然要避开“相克”的南方。徽州

民居的天井将四周屋面的雨水汇聚一处,顺枧而下,流人石砌水池。由于“水为父气为母,逆则聚而不散,水又属财,曲则留而不去也”。对于排水路径亦很讲究,宜暗藏,不宜显露,宜屈曲而出,不宜直泄而出。徽州民居室内陈设也依据理气说的要求,“安床之法以房门为主,坐煞向生”。即对于坐北朝南的坎宅,东南方(巽位)是生气方,卧室宜设在东南方位的房间,床应摆放在坐煞的方位。

三、从商心理

徽商是徽州村落的主要建设者,他们以自身的雄厚经济实力、独特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理想,深刻地影响了徽州的传统建筑和聚落。

1.追求平安心理

祈保平安一直是中国人传统的意识,在徽州这块土地上,表现得尤为显著。徽州民居的典型结构是高墙小窗、天井庭院组成独立封闭的小环境,甚至徽州民居中的天井比其他地方的天井要深得多,这是出于防御的需要,四面高墙围护,俨然古堡,置身其中有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全感。这与“徽商不蹲家,经营走四方”,为妻小营造一种封闭、安全、自足的生活环境的心理期待相一致。徽商宅第内部陈设,中堂之下,设有条案,条案正中位置一般摆着白鸣钟,钟的两侧摆放瓷器帽筒,帽筒之左边摆有古瓷瓶,右边摆有精美的木雕底座镜子。这种“东瓶西镜”的摆设,取意为“瓶”、“镜”的谐音“平静”。而“滴答滴答”走动钟声与瓶镜组成谐音“终身平静”。徽人特别善于用许多灵活的雕刻图案来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中国古代,云常被称为“祥云、慈云”,而来自佛教的万字也象征着吉祥如意。因此,在徽州民居装饰中大量使用了祥云、万字纹等几何图案以及寿、福一类的吉祥文字,表达了徽人对平安、祥和的向往。

2.聚财心理

受风水术中“聚财”理论的影响,徽州民居多天井,明清时代一般都用石板垒砌出一方水池形,取“四水归明堂,肥水不外流”之意,想把财气完全蓄积在家中而不外泄。“四水归堂”是徽商们祈求聚财、天降洪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典型心理的具体表现。“雨水沿着内倾的屋顶流入天井中”正满足了徽商财源滚滚而来的心理。徽州民居中排出屋外的水也是十分讲究的,常日“水为父气为母,逆则聚而不散,水属财,曲则留而不去也”,所以天井中的理水是宜暗藏,不宜显露;宜屈曲而出,不宜直泄而出。另外,徽州民居多用高墙封闭,且住宅两侧的墙上很少开窗,当地人认为这样也能够聚财。在徽州,许多商人住宅的内、外门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是为了防止“财气”外露;徽州民居重视门罩装饰,且多呈元宝形,象征“招财进宝”。

3.追求平衡的心理

尊儒重仕、崇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因此,虽然经商成功,徽商却不能获得与其财力相适应的社会尊重和与其财力相匹配的政治地位,这就使得经商致富后的徽商产生了心理失衡。为了平衡心理,徽州商人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上极尽奢侈,以此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存在。其在民居建筑上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重三雕装饰。徽州商人虽然富甲一方,建宅也不敢违背封建等级规定。为了显示经济实力,徽商除了采用一屋多进、在室内外装饰上尽量讲究,从而使得徽州三雕艺术在建筑装饰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迅速发展。第二,建商字门。商人居住的房子太师壁两旁穿堂顶上的楼坊与梁托大多都雕成倒挂元宝状,从整体上看,倒挂的元宝与左右两根门柱构成了一个“商”字,只是缺少了其中的“口”。人有一口,只要有人从穿堂门下经过,恰好填补了“商”字中的“口”。取意无论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通通都在商人之下。第三,雕八仙图案。徽州人崇尚“八仙”,砖木雕的明八仙、暗八仙图案比比皆是,其喻意是读书做官为上策,但做不了官也没有什么,还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职业都可以有所作为。

4.崇儒贵仕心理

篇4

王氏高丽一朝,常以崇奉释教为“国尚”。当其末叶,又有禅僧慧勤亦惠勤出世,名动一时。慧勤,以自号“懒翁”、加号“普济尊者”、谥号“禅觉”著称。《懒翁和尚集》卷首觉宏《慧勤行状》:“师讳慧勤,号懒翁,旧名元慧,所居室曰江月轩,俗姓牙氏,宁海府人。延祐庚申(七年)正月十九日生”。“[宣光]丙辰(六年)师适疾作,舆出三门。五月七日,方到骊兴,寓神勒寺。到辰时,寂然而逝,十五日也。师寿五十七,腊三十七,谥曰禅觉”1。李穑《牧隐稿》卷文14《惠勤塔铭》:“师讳惠勤,号懒翁,初名元惠,享年五十七,法腊三十八,宁海府人,俗姓牙氏”2。其剃度初期,《懒翁和尚集》卷首《慧勤行状》:“既长,机神英迈,即求出家。年至二十,见邻友亡,中心痛悼,遂授功德山妙寂庵了然禅师所祝发”。“至正四年,到桧岩寺,时日本石翁和尚寓兹焉。一日下僧堂,击禅府云:大众还闻么?大众无语,师呈偈云:选佛场中坐,惺惺着眼看。且闻非他物,元是旧主人。勤修四载,一旦忽开悟,欲往中国寻师访道”3。“石翁”,后回国,而较慧勤大十九岁的普愚和尚,与之有着“心灵相通”的神交。《太古和尚集》卷下《寄日本石翁长老》:“吾以恁么寄,师亦恁么通。吾诚无得失,师岂有无功?海东山岳香,扶桑一点红。可怜云雪子,几乎表家风”4。

慧勤在中国的求学,以参拜指空、“平山”、“千岩”三师为要。白文宝《淡庵集》卷2《懒翁语录序》:“懒翁往游燕都,又入江南,得参指空、平山,授以法衣、麈尾。于佛法既积力久,帝优加褒奖,令驻锡广济禅寺,赐以金襕佛字,大敭其法。而又平居,示人句偈多矣”5。权近《阳村集》卷15《赠玗野云上人后序》:“且以吾(玗野云)师(慧勤)之德,犹不惮走数千里,抵燕谒指空,抵江之南谒平山,以质其得然后归于正。于是,与其友权仲英约将之中国,历名山访求尊宿如向所谓指空、平山者以就正焉”6。《牧隐稿》卷文14《惠勤塔铭》:“至正[八年]戊子三月,至燕都,参指空,答问契合。十年庚寅正月,空集众下语无能对者,师出众吐数语,三拜而出。空西天八代祖也。是春,南游江浙。秋八月,参平山。辛卯春,抵宝陀洛迦山拜观音。壬辰,至伏龙山参千岩。是岁,北还,再参指空,空授以法衣、拂子、梵书。于是,放涉燕代山川,萧然一闲道人也,名闻于内。[十五年]乙未秋,奉圣旨住大都广济寺。丙申十月望,设开堂法会,帝遣院使也先帖木儿赐金襕袈裟、币帛,皇太子以金襕袈裟、象牙拂子来锡。[十八年]戊戌春,辞指空,得投记,东还,且行且止,随机说法”7。

慧勤在江南的活动,《懒翁和尚集》卷首《慧勤行状》所及更为详细:“是年(至正十年)三月,离大都,到通州上船。四月八日,到平江府[路]休休庵结夏。七月十九日,将行,长者请留,师题一领赠之。八月,到净慈禅寺,蒙堂老宿问,师以偈答。老宿无语,师即参见平山处林禅师。十一年辛卯二月初二日,辞退山,师礼辞,诣明州(庆元路)补陀洛迦山,亲见观音,廻来育王寺瞻礼释迦像,是寺长老悟光以颂赞。又见雪宿和尚,到明州,见无相和尚,又见枯荣和尚,对座良久。壬辰四月初二日,到婺州[路]伏龙山参见千岩长和尚。是日,适集江湖千馀人,试选入室。师作颂呈似。岩问云:大德从甚处来?师云:净慈来。岩云:父母未生前从甚处来?师云:今朝四月初二日。岩云:明眼人难瞒。即许入室,因留同饭。过夏至夏末,辞去。到松江[府],见了堂和尚、泊庵和尚,不敢罗笼”8。参拜平山法师的“净慈禅寺”,盖在杭州路。周密《武林旧事》卷5《湖山胜概》:“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宋]孝宗尝临幸。山曰南屏,有慧日峰,旧名慧日永明。太宗赐寿宁院额。孝宗御书慧日阁。有千佛阁、五百罗汉堂。画壁作五十三参等。理宗御书华严法界正徧知阁等额。寺后庵宇甚幽。大抵规模与灵隐相若,故二寺号南北山之最”9。

其后,慧勤北返,再行参拜指空,并游历燕南、山西各地,又曾“奉圣旨”主持广济寺。《懒翁和尚集》卷首《慧勤行状》:“是岁(至正十三年)三月,还到大都法源寺,再参指空,迎入方丈,请茶,遂以法衣一领,拂子一枚并梵草信书一纸付嘱。因留一月,辞退,游历燕、代山川,数载道行。闻于帝,乙未(十五年)秋,奉圣旨住大都广济禅寺。丙申十月十五日,设开堂法会。帝遣院使也先帖木儿赐金襕袈裟并布帛,皇太子亦以金襴袈裟、象牙、拂子赐之。是日,千岩僚佐约与士庶、诸山长老、江湖衲子俱会。师受袈裟,拈起问中使云:山河大地,草木丛林,尽是一个法王身。未市这个,向甚么处披?中使云:不会。师指左肩云:向这里披。又问大众云:湛然空寂,本无一物。灿兮烂兮,从何而出?大众无对。师云:九重宫,金口中。乃披拈香祝圣罢,又拈香云;此一辨香,举为西天一百八祖指空大和尚、平山和尚用酬法乳之恩,升座普说。十七年丁酉,退院,游燕、蓟名山。还过法源寺,问指空曰:弟子当往何处?空云:汝还本国,择三山、两水间居之,则佛法兴矣”10。正是在这段时间,成就了其在宗教界中的非常声望。景闲《白云和尚集》卷首李穑《白云和尚语录序》:“余(李穑)之游燕也,懒翁方以道举,动天子开堂说法,乡人尤皈仰焉”11。

注释:

1 汉城,文集编篡委员会、景仁文化社《韩国历代文集丛书》影印本,页249、263、264。

2 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标点影印本,页121上。

3 页250。

4 汉城,文集编篡委员会、景仁文化社《韩国历代文集丛书》影印本,页564。

5 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标点影印本,页312上。

6 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标点影印本,页165上。

7 页121下、122上。

8 页252、253、254、255。

9 中国商业出版社《中国烹饪古籍丛刊》本,1982年,页79。

10 页255、256、257。

11 文集编篡委员会、景仁文化社《韩国历代文集丛书》影印本,页4、5。

经过一年多的路途辛苦,慧勤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高丽。《懒翁和尚集》卷首觉宏《慧勤行状》:“戊戌(至正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礼辞指空,还于辽阳、平壤、东海等处随机说法。至庚子(二十年)秋,入台山象头庵居焉”12。其所住名“那迦寮”,直到数年后,仍为人所提起。朴彭年《朴先生稿》《送雪玄游方序》:“见此山(五台)懒翁所居那迦寮,今犹在焉,尔何畀惟彼之从,而不此顾欤”13?不久,因恭愍王的礼遇而停止“晦迹”。《淡庵集》卷2《懒翁语录序》:“及东还,晦迹山水间。[至正二十一年冬,]王闻其名,遣使延致,接见既敬,俾住神光寺”14。不过,他仍常常“伺机”躲避。《懒翁和尚集》卷首觉宏《慧勤行状》:“癸卯(至正二十三年)七月,师自抽身而出,到九月山金刚庵。上遣内侍金仲孙特降内香,师不获已。十月,还山。乙巳三月,游龙门、圆寂诸山,随缘任运。丙午三月,图金刚山,住正阳庵。丁未秋,上命交州道按察使郑良生请住清干寺。是年冬,普庵长老亲受指空遗嘱,袈裟一领、手书一纸到寺授之。乙酉九月,又入台山,住灵感庵。洪武庚戌(三年)秋,元朝司徒达睿举指空灵骨舍利到桧岩。三月,师因礼骨出山,入城,结夏于广明寺。八月初三日赴内斋,斋毕普说。十七日,上遣近臣安益祥为辅行,请住桧岩寺”15。

自那以后,慧勤经历了其一生中极为辉煌而又嘎然中止的时段。《懒翁和尚集》卷首《慧勤行状》:“辛亥(洪武四年)八月二十六日,遣工部尚书张子温赍书印,并赐金襴袈裟内外法服钵盂,封为王师、大曹溪宗师禅教都总摄、勤修本智重兴祖讯福国祐世普济尊者。太后亦献金襴袈裟,诣松广寺为东方第一道场,乃命居之。二十八日,发桧岩。九月二十七日,到松广。壬子秋,师偶念指空三山两水之记,请移锡桧岩,上又遣李士渭迎来桧岩。九月二十日,将指空灵骨舍利安塔于东之北峰。癸丑正月,游于瑞云、吉祥、复兴诸山。八月,还松广。九月,又遣近臣尹东明仍请住持桧岩寺。师曰:此地是吾初入道处,亦先师安骨之地,况又先师曾授记于我,乌得无心哉?即令众重搆殿阁。今上(禑王)即位,遣内臣周彦邦降内香并送印宝再封为师。至丙辰(九年)春,修营已毕。四月十五日,大设落成会。上遣具官柳之璘为行香使,京外四众,云臻辐辏,莫知其数。令台评以谓桧岩密迩京邑,四众往还,昼夜洛泽,或至废业。于是,有旨移住莹原寺,通延上道。师适疾作,舆出三门。五月初二日,到汉江,即与门徒一十馀人溯流七日方到骊兴,寓神勒寺。到辰时,寂然而逝,五月十五日也”16。当其主持桧岩寺之时,还曾惊退了意欲轻薄的“儒者”17。

身为禅僧的慧勤,善诗能画。《东文选》卷17、卷21载有多首旨在劝导世人的《警世》诗;这些诗曾经脍炙人口,广泛流播。其一:“金乌东上月沉西,生死人间事不齐。口里吐将三寸气,山头添得一堆泥。尘缘扰扰谁先觉?业识茫茫路转迷。要脱轮回又别法,祖师公案好提撕”。其二:“寒暑催人日月流,几多欢喜几多愁?终成白骨惟青草,难把黄金换黑头。死后空怀千古恨,生前谁肯一时休?圣贤都是凡夫做,何不依他样子修”?其三:“终朝役役走红尘,头白焉知老此身?名利祸门为猛火,古今烧杀几千人”18?用字造语虽然通俗易懂,含锋藏机却也深邃堪味。而见于《懒翁和尚集》中的《题江南十里松》一绝,同时包涵“诗”、“禅”:“十里荷花九里松,在山在水且非同。中间风月非山水,照地掀天到劫空”19。至于他的画,见有即兴而作的《云山图》,曾经博得了不止一个士人的由衷赞美。郑枢《圆斋集》卷中《嬾翁在清州菩萨寺,见子往谒。翁手写云山图赠之,挂以示予,即题一绝》:“明窗点笔写云山,料得嬾翁意颇闲。要识尽中离相处,层峦古刹白云间”20。元天锡《耘谷录》卷1《题懒翁和尚云山图》:“青山隐映白云中,远近奇观一一穷。半幅华牋心万里,方知妙笔即神通”21。

慧勤平时所说的“禅诲”,由其弟子觉琏辑传于世。遣词率直,不以张扬夸大。《懒翁和尚集》《语录》:“示睦相国仁吉:此事不在在家出家,亦不在初参后学,又不在多坐熏炼。忽得开发,只在当人一念。真实的信高生,所以佛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界一切诸香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22?主旨和气,使人有“儒”、“佛”道同的感觉。《东文选》卷102李达衷《懒翁和尚语录跋》:“余(李达衷)曰:但尝闻之佛之为言先觉,觉后以仁恕为教。其有同乎不乎?吾夫子尝曰:西方有大圣人者,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在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道则一也。世之言曰:儒佛相非。吾不知其相非之为非也,非儒非佛,但其徒未至其至者相售而相非耳。仲尼、牟尼只是一团和气,今观此录益信其为,然常以去妄修真、寿君福国为定规”23。而于其师的“赞辞”,令人味到十足的幽默。《懒翁和尚集》《语录》:“师擎骨入塔云:西天一百八代祖指空大和尚三千威仪,不顾八万细行那权。身上常穿浑金,口里痛骂佛祖。平生气压诸方,鹘眼难能插嘴。元朝默坐多年,感得人天打供。一朝传语还乡去,八部龙天叹不远。故我今朝成之塔,三韩境内镇常安。法身徧法界,且道还收入这塔中也来,若收不入,这个骨头向甚么处安着”24。

注释:

12 页257。

13 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标点影印本,页471下。

14 页312上。

15 页259。

16 页261、262、263。

17 《慵斋丛话》卷6,庆熙出版社景印《大东野乘》缩本,页38上:“懒翁住桧岩寺,士女奔波。有儒者三人相谓曰:彼髡有何幻术?而使人惊骇如此!吾辈往见厌之。遂到方丈,翁踞榻而坐,容貌雄伟,眼波明莹,望之俨然。忽大声喝云:三人同行,必有一智。智不到处,道将一句耳。三人魂遁,顶礼而还”。

18 汉城,太学社缩小影印本,1975年,页310下、373上。

19 页395。

20 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标点影印本,页201上。

21 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标点影印本,页139上。

22 页307、308。

23 页64上。

24 页314。

令人深味的是,释子以“善”、“良”为本,而慧勤对于本人的“评价”,却重点突出“恶”、“毒”。《懒翁和尚集》《自赞》:“咄,这村僧一无可取。细细看来,行无本分。面似慈悲,心中最毒。谤佛谤法,过犯谩天。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奉汝者,堕三恶道”。“当胸措手像如人,肚里无无一点真。骂佛谤僧心最毒,至今不得露全身”25。心为禅,心为佛,禅本空,佛本空。为表达禅义、普度众生,何妨谤?何妨骂?在“恶言”、“毒语”中体现真、善,体现佛旨、释义,乃慧勤参禅、说禅的“风格”。这一“特点”,恰与“平山”、指空二师的“禅义”表达一脉相承。《耘谷录》卷3《赞懒翁真》:“毒心雄胆入于燕,强被胡僧赤口宣。毒口毒心相契处,东韩日月照西乾。胡僧,指空也”26。《懒翁和尚集》《上复请赞平山和尚》、《赞指空》、《语录》:“胸中极毒气冲天,佛祖无能敢向前。临济狂风吹海外,三韩御室万年传”。“摩羯陀中看般若,忽然三处顿忘形。当时若负冲天志,何必南天见普明?咦!大元默坐无人识,骂动皇天振地声”。“指空和尚诞生之晨,师至真前云:蓦面相逢亲见彻,机锋嶮峻骨毛寒。诸嗯欲识西天面,一片香烟起处看。掐香良久云:且道西天面目,与东土面目是同是别。虽然黑白东西异,鼻孔堂堂却一般”27。

值得注意,当年慧勤在“平山”处的际遇极具“戏剧”性。《懒翁和尚集》卷首觉宏《慧勤行状》:“山适在僧堂,师直入堂内,东西信步。山云:大德从何方来?答云:大都来。山云:曾见老么人来?答云:曾见西天指空来。山曰:指空日用何事?答云:指空日用千剑。山云:指空千剑且置,将汝一剑来。师以座具打山,山倒在禅座大叫云:这贼杀我。师便扶起云:吾剑能杀人,亦能活人。山呵呵大笑,即把手归方丈,请茶留数月。一日,手书嘱云:三韩慧首座来见老僧,看其出言吐气,便与佛祖相合。宗昭明白,见处高峻,言处有响,句句藏锋,兹以雪庵所传及庵先师法衣一领、拂子一枝付嘱表信。作偈曰:佛子法衣今付嘱,石中取出无瑕玉。戒根永净得尝提,禅定慧光背具足。辞退,山又书一纸送行云:三韩慧首座,远来湖上相依。复欲遍参,需语勇进。拈起兔角杖,向千岩大圆镜里,一击列祖机关,必然于分付处有所分付矣。颂曰:桧岩板首驾云门,百万人无一口吞。更向明师参透了,廻家说法怒雷奔”28。从中,可以窥知彼此相知的程度。正因如此,《耘谷录》卷5《鹧鸪天—送竹溪轩信迥禅师者游江南》特别提到:“今[信迥]欲远游江浙,飞锡而去,其意无他,切欲参访明师,亦归敬懒翁旧游之地也”。“要看普济曾游处,须向平山古迹寻”29。

不过,比较起来,慧勤与指空这个来自西天竺的高僧似乎有着更多的共鸣30。这种共鸣,来自于通过无所顾忌语言的表达所体现出来的强烈个性。《懒翁和尚集》卷首《慧勤行状》:“空云:汝从甚处来?答云:高丽来。空又问:汝从高丽来,东海那边都见来也?答云:若不见,争得到这里?空云:十二个房子将来否?答云:将得来。空云:为何事来?答云:为后人来”。“师一日作偈呈似云:山河大地眼前花,万缘森罗亦复然。昳生方知元清净,尘尘刹刹法王身。空云:西天二十等人,东土七十二等人,这一等人指空这里都无,前无人后无将,指空出世,法王也再那里有?师答云:法王身,法王身,三天为主利群民。千釰单提斩佛祖,百阳普遍照诸天。吾今识得这消息,犹是侬家弄精魂。也大奇,也大奇,扶桑日月照西天。空云:爷也是狗,娘也是狗,你亦是狗”。“空即会侍者,问云:善财历参五十三善知识,末后参弥勒。弥勒一弹指下阁门遂开,善财即入,你为甚么道无内外?答云:善财其时未到这里。侍者举似指空,空云:这僧高丽奴婢”。“后一日,师作偈呈似云:迷则山河为所境,悟来尘尘是全身。迷悟两头俱打了,朝朝鸡向五更啼。空答云:我亦朝朝听铮声。空知是法器,即俾居板首”31。

除外,慧勤还曾从指空受过戒堞,《懒翁和尚集》附录《菩萨戒牒》:“若有善男信女,欲受戒者,不得爱身舍身,有心无心。此戒治者本乎无一,无凡无圣,亦无善无恶。一、受净信四归依:归依佛无形,归依法无生,归依僧无净,归戒最生无生戒。二、忏除诸三业罪:本来清净道,为迷无所知。造罪无边量,受此烦恼身。我今求哀忏,早证佛菩提。三、发弘誓六大愿:一切众生未成佛,我亦不登正觉。一切众生所有诸烦恼,我皆代受。一切众生所有诸昏愚,令得明智。一切众生所有诸灾难,令得安隐。一切众生诸贪嗔痴,今作戒定慧。一切众生悉皆与我,同登等正觉。四、最上乘无上道:众善不修,诸恶不造。牒付弟子懒翁慧勤,如来遣教弟子、传授一乘戒法西天禅师指空”32。凡此种种,表明:尽管,慧勤于平山、指空门下无多时日;然而,其所“觉悟”并在“东国”得以弘扬的,正是这二位高僧的一脉延续。难怪慧勤门下,每以“平山”、指空奉作“宗师”之“宗师”。卞季良《春亭集》卷续1《自超塔铭》:“师(自超)从先师指空、嬾翁二塔,名曰挂嬾翁真事,奉塔名为桧岩,大设挂真佛事于广明寺。自制真赞云:指空千剑平山喝,造择工夫对御前。最后神立留舍利,三韩祖室万年传”33。

注释:

25 页400、401。

26 页174上。

27 页351、399、282。

28 页253、254。

29 页207下。

30 《牧隐稿》卷文14《指空浮屠铭》,页116上、下:“迦叶百八传提纳薄陀尊者,禅贤号指空。泰定间,见天子于难水之上,论佛法称旨,命有司岁给衣粮。师曰:吾不为是也。去而东游高句丽,礼金刚山法起道场,有旨趣还燕。至正皇后、皇太子迎入延华阁问法,师曰:佛法自有学者,专心御天下,幸甚。天历以后,不食不言者十馀年。既言,时时自称我是天下主。久而闻于上,上曰:渠是法中王,宜其自负如此,何与我家事耶?师所居寺皆高丽僧,一日忽语之曰:汝何故叛耶?欲鸣鼓攻之而止。数日,辽阳省驰奏:高丽兵犯界。京师者,众之聚也,每语其人曰:速去之。既而,天子北狩,中原兵入城之,立府曰北平。师岂偶然者哉”!“师自言:吾曾祖讳师子胁,吾祖讳斛饭,皆王伽毗罗国。吾父讳满,王摩竭提国,吾母,香至国公主,吾二兄悉利伽罗婆、悉利摩尼”。

31 页250、251、252。

32 页406、407、、408。

33 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标点影印本,页176下、177上。 四

入门于懒翁名下的传法弟子,《懒翁和尚集》附录《门生名目》:“比丘:国师、大曹溪宗师、禅教都总摄、开天寺住持智雄尊者幻庵混修,前桧岩寺住持、国大禅师果庵日升,前清溪寺住持广济大禅师无学自超,前谷亭寺住持、大禅师古镜释希,前清溪寺住持铁虎祖禅,前法华寺住持慧宁,禅师谷泉尚谦。比丘尼:三韩国大夫人廉氏妙哲,顺城翁主妙玲”34。其中,混修,《阳村集》卷37《混修碑》:“字天作,号幻庵。本姓赵氏,广州丰壤县人”。“又入五台山,居神圣庵。时嬾翁和尚亦住孤云庵,数与相见,咨质道要。翁后以金襕袈裟、象牙拂、山形杖遗师为信”。“洪武三年七月,上设功夫道场,大集禅教山门衲子,命嬾翁试之,上亲临观。翁下一语,诸衲无一能对者,上不懌,将罢。师后至,具威仪,立堂门阶下。翁问:如何是当门句?师即上阶答曰:不落左右,中中而立。问:入门句?师入门曰:入已还同未入时。问:门内句?曰:内外本空,中云何立!翁又以三关问曰:山何岳边止?答曰:逢高即下,遇下即止。问:水何到成渠?曰:大海潜流,到处成渠。问:饭何白未做?曰:如蒸沙石,岂成嘉餐!翁乃颔之。五年壬子,压于上命,住佛护寺”。“春秋七十三,腊六十”35。成俔《慵斋丛话》卷6:“辛禑遂以为国师。师(混修)闻之不怿然,作偈云:三十年来不入坐,水边林下养情真。谁将扰扰人间事?系缚逍遥自在身”36。

自超,《春亭集》卷续1《自超塔铭》:“乙酉(永乐三年)九月十一日示寂。师讳自超,号无学,所居曰:溪月轩。寿七十九,法腊六十一。俗姓朴氏,三屿郡人。年十八,依慧鉴国师上足弟小止禅师剃发具戒。至龙门山,咨法于慧明国师、法藏师,遂令居浮屠庵。壬辰(至正十二年)夏,住妙香山金刚窟。癸巳秋,挺身走燕都,参西天指空。空云:高丽人都杀了,盖许之也。众乃大惊。次年甲午正月,到法泉寺考嬾翁,嬾翁一见而深器之。游雾灵,历五台,再见嬾翁于西山灵岩寺。留数载,其在定也,至是有当食而不知者。将游江浙,适南方有变路梗乃止。丙辰(洪武九年)夏,东还,住天圣山元晓庵。己亥夏,师往见,翁以拂子与之。翁在神光寺,师亦往焉。师入高达山卓庵自守。辛亥(四年)冬,前朝恭愍王封嬾翁为王师,翁住松广,以衣钵付师。师以偈谢。癸酉(二十六年),太祖欲相士建都,命师随驾。九月,师从先师指空、嬾翁二塔名曰挂嬾翁真事,奉塔名为桧岩,大设挂真佛事于广明寺。十月,国设转藏佛事于演福寺,命师主席。师自戊寅辞退之后倦于侍众,虽以上命复住桧岩,旋入金刚山真佛庵。乙酉四月,移于金藏庵”37。根据流传的说法,他还曾与慧勤师徒一起为尚未“发达”的朝鲜太祖相过葬地的风水38。

达空、造石钟以处置业师骸骨的“无及”和与自超“同年”参拜指空并“同年”投入门下的智泉,都是慧勤弟子中的皎皎者。《耘谷录》卷5《鹧鸪天—送竹溪轩信迥禅师者游江南》:“三韩无学、本寂(达空)二师,皆懒翁门之秀者也;翁信而传之异于众”39。金九容《惕若斋集》卷上《题卷》:“无及,懒翁和尚高第。去年夏,懒翁示寂于此,无及与其徒烧之,拾舍利头骨安于北冈,造石钟压之,因以居焉。无及可谓不背其道,而无负其师者矣”40。《阳村集》卷38《智泉碑》:“智泉,俗姓金,载宁人。至正癸亥,与今王师无学俱入燕京,谒指空于法泉寺。时嬾翁先入燕,受指空印可,道誉既著。二师皆投师之,同游参访,所造益高。又往五台山谒碧峰和尚,有名士赵氏仲穆为书丛源古篆二大字以赠,师之号也。丙申,还国,入香山,历五台、小白、智异、弥智等诸山,所至必独屏一室,不随从会。春秋七十二,腊五十四”。“洪武二十八年七月初七日,示寂于天屠山之寂灭庵。荼毗既有日,梦于其徒海旵曰:尔何弃设利不收?旵即惊起,告其徒,奔往荼毗之所,得舍利无算,光甚明莹。山中诸衲竟集来礼,顶戴感慕,叹未曾有。上闻而异之,追谥曰正智国师”41。

觉宏和玗野云“上人”、云雪岳“上人”等,也是慧勤的“侍者”、“嗣人”。而中者,还是收拾其师“舍利”并筑藏塔的亲近弟子。《耘谷录》卷2《送云游子觉宏游江浙》:“幽谷宏师,明信人也。自齠齕染削学道,游诸名山。业既就,参预江月轩懒翁之门为弟子职,每次丛林间为徒众所推。再经藏主之任,视经得般若之义,谈论悦三观之理。一日辞众人于金刚山,木食涧饮,昼夜服习,有佛处急回头,无佛处不着脚,歌咏道趣,修而行之者十有馀年矣”42。《阳村集》卷15《赠玗野云上人后序》、《送云雪岳上人序》:“今有玗野云者,嬾翁侍者也。其侍翁久而谨,翁甚爱之。及翁示寂,荼毗得舍利,置浮图,勒碑以记。凡翁之后事,无不为之”。“嬾翁之嗣云雪岳自山来京师,示予曰:吾事吾师二十年之久,犹不得其道之仿佛。今也失吾师,内而求之心,外而求之名,将以质之四方之先觉。欲待缙绅之言以为行远之资,自吾祝髪,足迹未尝入城市,何从知缙绅哉”43!除外,尚有一位拟将长期“从游”、而缘慧勤辞世未能如愿者。李崇仁《陶隐集》卷4《送思庵游方序》:“思庵,鸡林士族也。年十二,投神印宗剃发。学既进,中僧选,历住诸伽蓝。一旦去而从懒翁游,久之似有得也。将有以质之翁,而翁逝矣”44。

注释:

34 页422、423。

35 页328上、下、329上、330下。

36 页38下。

37 页175下、176上、下、177上。

38 车天辂《五山说林草稿》,汉城,庆熙大学校出版社《大东野乘》缩小影印本,页164下、165上:“太祖(李成桂)生于永兴外祖家,即今濬源殿是也。桓祖之丧,太祖在咸兴,欲得福地而葬之,未遇卜兆之人。二僧者驻锡于道左。太祖下马跪请之甚诚。二人遂许,与俱归。太祖舍之静处,礼接之款情留。二人遂与太祖如其山,植杖而语之曰:第一穴王侯之兆,第二穴将相之宅,择于二者。太祖曰:愿就其第一。长者曰:无乃过乎?太祖曰:凡人问事欲卜上,反得其下,是以云耳。二人者笑曰:惟息。遂不顾而去。长者懒翁(慧勤)长老,少者无学(自超)上人也”。

39 页207下。又,《阳村集》卷17《达空首坐问答法语序》,页183上、下:“山门之老有曰达空,号本寂。初事指空,后参诸方。道行高峻,操止益坚。自独栖山中,人迹罕至,潜光匿影,不使外物乱其志。积十馀载,恍若有得,就质于龙门藏公。又积十载,始谒嬾翁于洪川,举一转话,翁乃可之。又积十馀载,所造益深”。

40 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标点影印本,页8下、9上。

41 页335上、334下。

42 页150上。

43 页165上、166上。

44 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标点影印本,页601下。

金煐泰《韩国佛教史概说》3《高丽时代的佛教》:“太古(普愚)和懒翁是世上少有的巨僧;但国运下滑,政教混乱,他们的法化亦未能左右时代的趋势。继他们之后,高德禅匠辈出,但不久国运已到尽头,所以他们中很多人已过渡到朝鲜时代”45。不知为什么,作者没有继续探讨之所以在高丽末年出现象普愚、慧勤这样禅宗“巨僧”的原因。无独有偶,与慧勤一样,普愚也是一位在中国留学拜师、并得到传授承认的高僧。《太古和尚集》卷下维昌《普愚行状》:“国师利雄尊者讳普愚,始名普虚,号太古,姓洪,洪州人”。“年甫十三,投桧岩广智禅师剃发”。“己卯(后至元五年)春,往逍遥山白云庵。有唐僧无极航海而至,一日与师傅话,肃然心服,曰:南朝有临济宗正脉不断,可往印正。师闻而悦之。丙戌春,入燕都,寓大观寺,道答闻于天子”。“丁亥(至正七年)四月,闻三源盛禅师在南巢,往则逝矣。时方七月,师拂衣向湖州霞雾山,到天湖庵,果见所谓石屋和尚,烟霞道貌峻峻如也。明日,诣方丈,通所证,且献《太古庵歌》。屋微关云:佛法东矣。遂以袈裟表信之”。“丙申三月初六日,敕请开堂于奉恩寺。先是,闻于天子,赐杂色段疋袈裟三百事”。“寿八十二,腊六十九。癸亥(洪武十六年)正月十二日也。上益敬重,谥曰圆证”46。

说来蹊跷,慧勤、普愚二个同时代的“巨僧”,也由于另一禅僧的“游学”中国,从而形成了彼此“传授”的联结。慧勤曾从对于指空,普愚则尝就听于石屋。《韩国金石全文中世上》544郑道传《杨根舍那寺圆证国师石钟铭》:“高丽国师利雄尊者(普愚)生杨根郡大元里,游学中国,嗣临济十八代孙石屋清珙禅师之法,则师于临济为十九代之孙也。石屋赠法衣、禅杖以表相契,东还,玄陵礼以为王师,寻加国师”47。而景闲,则既从教于指空,也入闻于石屋。正是这一层关系,他与慧勤、普愚同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白云和尚集》卷下《寄懒翁和尚入金刚山》、《寄太古和尚书》:“奉别尊颜又一年,喜闻山里且安禅。三家村汉疏庸甚,饥即加冷困即眠”。“往者岁在壬辰(至正十二年),于普法寺辞违已来,星霜屡换,路隔东西,久阻音问。时复遥心望风,悒怏即辰,季春盛暄,缅惟大和尚(普愚)尊体起居万福,少病少恼。弟子宿重种胜,且与大和尚同参,俱是石屋之子。在今天下,除足指空一人,如是师和尚者甚为希有。先师虽入灭,公案遗在。伏望和尚枉与弟子于公案上各出,只乎苦一月半商量个事,则如亲见先师,报恩是矣,未审尊意如何如何?昨闻和尚诏入天庭,日对龙颜,举扬宗乘,中事以助文明之花,弟子喜溢胸襟,感荷和尚,好生命快命快”48。

当王氏、李氏因替的改朝换代之际,“游学”异域和“从学”异师的“传统”,仍为慧勤的徒子、甚至徒孙们所继承。而在所向的目标拣定上,当然以中国为首选。《阳村集》卷15《赠玗野云上人后序》:“既乃叹曰:吾(玗野云)师(慧勤)在世,发吾盲开吾聋者至矣,吾尚不能祛其蒙蔽。今吾师已矣,吾东方又无吾师比。吾之蒙蔽将日深,而卒之盲聋之归乎?于是,与其友权仲英约将之中国,历名山访求尊宿如向所谓指空、平山者以就正焉。予曰:嬾翁之徒无虑数十百,得其门墙者盖寡,况言其有升室乎?惟野云侍左右,亲炙者最久,其庶几于升堂欤?然犹不敢自足,将通历天下以求师焉”49。《惕若斋集》卷上《题卷》:“丁巳(洪武十年)八月庚午,自芦滩放舟,顺流而下,泊于神勒寺。有无及头陀者,煮茗之馀,出示伽佗二轴,乃江南禅子相赠之作也。无及,懒翁和尚高第。弟子早慕印可,遂远游吴楚闽越之间,遍礼诸名师,寻探蕴具,敛而东归”。“予(金九容)甚嘉之,题诗卷末,以塞其请云。拃棹回芦濑,松舟系石矼。古寺亭台好,居僧鬓发庬。拂衣游上国,飘锡访南邦。彼佛心难见,渠僧道少双。樯风吹老树,明月满长江。更欲游东界,于今已十秋。安得从公去,飘然写我忧。升高望旌旆,青青极双眸”50。这也许就是丽末禅学格外兴盛的根本原因。

毫无疑问,在芸芸众僧中,慧勤可说是个性鲜明。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与俗相异的个性,很为具有类似个性士人或僧人的喜欢。二度为释、一度还俗的金时习,对之就有格外的关爱。《梅月堂集》卷10《懒翁香槃》、《懒翁绳床》:“勤师入燕代,跋涉千万里。飞锡渡江南,长年作行李。为法不惮远,挑包江湖里。参个本色人,痛念生老死。昼夜十二时,念念无间断。所以制香槃,点检寂与散。水边或树下,以此长为伴。遥遥清夜长,寂寂啼禽猿。睹此慕古人,荡我心尘昏”。“古木小禅床,仅可容倦膝。伊昔江月翁,腰悬向江浙。参见平山者,升堂入其室。朅来海东滨,高卧山中云。挂之庵壁间,用策同游勋。自从蕙帐空,抛掷诗人顾。绳断啮于鼠,脚败侵于蠹。我本癖好古,抚摩徒仰慕。音响邈以远,追恋逾棠树”51。至于丁克仁《不忧轩集》卷2《太学请诛妖僧行乎疏》所云:“又闻前朝之季,有僧嬾翁以寂灭之教惑愚庸之辈,当时推戴,目为生佛。至屈千乘之尊,枉拜匹夫之贱,而国势将倾,吾道寖衰。幸赖有道之士绝其根株,竟使自毙,成衰世之一大幸也”52。不过是排佛思潮中,为达到危言耸听的目的而进行的有意“歪曲”罢了。“绝其根株,竟使自毙”,也不知所指为何?实际上,慧勤寂后未几,即得加谥和褒崇了。

注释:

45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柳雪峰中译本,1993年,页113。

46 页583、584、586、588、589、592、597。

47 汉城,亚细亚文化社刊本,1984年,页1329。

48 页120、127、128。

49 页165上。又,同书卷3《送信圆禅者游江南诗》,页191下、192上:“清风轩圆禅者,溪月轩无学门徒号曰寂峰,盖有志者也。一日,过予曰:吾辈之所业,专以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事,故有行脚之说焉。吾师嗣法于懒翁,吾于懒翁义当为孙”。“吾欲南游一观先师游览之迹,以偿平生之志,即今行矣”。“萧漉乎容仪,恢弘乎识望。一盂生斗轻,万里归心壮。寂早离尘埃,不首少盐酱。闽吴为浪游,楚越亦闲放。欲跨渡江芦,常携扶路杖。宗风嗣阿谁?普济大和尚”。

50 页8下、9上、下。

篇5

苍然百尺高梧桐,绿阴如盖遮当空;

红尘自远热不到,有时习习生凉风;

于此小结屋轩窗,盈盈绿绿隐侯居;

夜深漏滴流萤飞,树根徒依清歌发;

呜呼!炎炎之天,安得无人不善避反善趋。

道旁流汗日相遂,拍手笑彼何其愚;

似此清闲真是羡,尘世纷华百不恋;

今年欲消夏未, G门与君得相见;

对君坐卧桐阴乍,醒时叶叶当风战。

款曰:“双藤表叔大人属即请清政,七道士, 曾衍东”。由诗意可知,此图当是替表叔回忆并描写表叔母亲 (七道士的姨婆)当年慈祥课子之状。图成之后,名列“西泠八家”之一的大书法家兼篆刻家陈曼生 (1768―1822)在画的右上角,应双藤先生之请,题了四个“曼生体”的隶书“课子成人”。可见,曾氏与当时的知名的“西泠八家”是相互知道的,至于认识与否,则不得而知。不过,陈氏在题字时,竟没有提到曾衍东,由此可以推测,比曾氏小17岁的陈曼生,在落笔时,名气已比七道士大得多。不过,以书风的发展而言,年轻的陈曼生说不定在笔法上,多少受到曾衍东清奇古怪的书风影响,亦未可知。(图11)

曾衍东的工笔画流传甚少,难得一见。现在通行于世的,多半是他的写意人物画。美国藏家艾利奥特家族 (Edward L. Elliott,John B. Elliot) 所藏的《驴背诗思图》是其早期佳作(注一)。此画在奇逸的笔墨间,透露出一股民间式的幽默。画中一人,头戴大大斗笠一顶,身骑发飙毛驴一匹,四肢紧张,进退不得。用笔简速,有如漫画,用墨浓重,较之“京江画派”有过之而无不及。画上题短歌云:

驴儿得得,诗思桥头,兴适不用推敲,便成佳什。

这遭,孽畜儿性乖,把老夫着急,谨防大跌,哪有功夫平仄。

下有“衍”、“东”二印,白朱各一;右下角有白文印“一味风流”,朱文印“文章有神”。

画面一反传统“驴背诗思”的悠闲习套,画毛驴使性,主人尴尬,骑也不是,下也不是,好生为难。眼看自己就要被驴子颠跌掉地受伤,哪还有闲功夫再去苦吟平仄?此图画外之意,不言而喻。其主旨在讽刺没有诗才的人,为了附庸风雅,故意摆出 “驴背吟诗”的姿态,“一味风流”,结果无知的畜生不晓得配合演出,发起飙来,差一点把他摔了下去,好不狼狈。七道士画人与驴的笔法,扭动非常,把画面颠簸的情境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而题诗的书法,也配合人物驴子的扭动而运笔,达到书画合一的境界。全画强烈暗示,吟诗不在形式,而在有无真实的感受,只要情真意切,毫不作做,下笔立就,“文章有神”,脱口而出,便是好诗。

此画用笔,放逸流畅,然风格尚未完全成熟,题字书法,也有较生硬之处,当是他三十余岁时的作品。不过画中造境,令人想起元朝龚开 (1222―1304) 的《钟馗嫁妹图》(美国傅瑞尔美术馆藏)(注二)与明末张风(1600―1662)的《驴背吟梅图》(上海博物馆藏)。龚开画鬼讽人,是漫画的鼻祖,可与七道士一脉相承。张风则放笔直写人物、驴子及诗作,真气一贯,书画合一,诗云:

踏雪寻梅去,梅花在何处;

色声与香味,眼下都全具。

此诗字面写梅,实则论作诗之法,诗梅声色,不在他处,而在眼前心头,灵泉一纾便全都缦衷谘巯轮缴稀4庸开到张风到七道士,五百年间,此一漫画精神,不绝如缕,代有创新,有迹可寻。

七道士的人物画名品《锺进士图》,原作下落不明,图片由《东方杂志――中国美术号》率先刊出,后由蒋彝转载,传播天下,享誉中外至今,是他写意人物画的杰作,当是他五十余岁时的精品。画面中的执剑钟馗与文字题识,出现了一种史无前例的极端结合,对比强烈,压迫感、紧张感与窒息感十足,让人物与题字之间,产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戏剧性张力,亦可算得上是中国人物画史中的代表作之一,可惜至今不知落在何人之手。

七道士六十余岁以后的成熟作品,可以《乡野人物三屏》(渔夫、樵夫、农夫) (图12a,b)(注三),以及《市井人物四屏》(眼盲者、木铎者、捡纸者、戏法者)为代表,笔法沉稳,力道斩绝,方笔特多,结构特简,放笔直干,随画随改,随染随修,有如西洋后来的立体派画法。以《市井人物四屏》为例,第一屏画是《盲者哀歌图》,画二盲者,一前一后,相扶相持,险过板桥,后有山崖远岸,前途则茫茫一片。画左题五言古诗一首云:

不睹炎凉态,不走惊慌步;

手抚万年藤,口说先天数;

吁嗟有目人,反被目所误。

七道士

白文印“衍东”,朱文印“勿传”、“七道士”、“西湖老子” (图13a,b)

我们从“西湖老子”一印可知,这是他移居温州后,六十岁后期的作品。此画写盲者行吟世间,过危桥而能安渡。有目之人,反倒容易失足落水。此无他,皆因表像惑人,蔽去本真知故。所谓“万年藤”、“先天数”,都是真理大道,万古不移的象征。只要心中有真知,行止便有安顿,盲有何妨。

第二屏是《木铎警世图》,画一人独敲木铎,行经秋树之下,后有蓁莽古木,前有斜坡乱草,好一幅“荒野的呼唤景象”。画右题七言绝句一首云:

残冬夜静敲木铎,敲醒睡深有知觉;

惟人双点宜谨慎,免得恐吓授惊骇。

七道士东

白文印“半生志不在温饱”、“七翁”,朱文印“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图14 a,b)

“木铎”典出《古文尚书・胤征十五》:“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传》曰:“木铎,金铃木舌,所以振文教,所谓‘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注云:“或曰,木铎所以徇于道路,言天子使夫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铎之徇于道路也”。观画读诗,旨意自明,寒冬月夜,敲木铎于大荒之野,无非有振兴儒道之思,希望世人“两点” (双目) 谨慎分辨正邪,方可免灾去惊。而 “半生志不在温饱”一印,正好与画面主题相呼应。至于“昼长”一印,引自翁森之名文《四时读书乐》。此文为朱子所采,以为能得圣贤之乐处也。三者配合观之,益发能感受画家之平生志向。

第三屏是《敬惜字纸图》,画小帽老翁一名,肩挑字纸篓一双,篓上书有“敬惜字纸”字样,行过大石之下,图左题七绝一首云:

惜字当从敬字生,敬心不惊惜难成;

可知因敬方成惜,岂是寻常爱惜情。

七道士曾衍东

朱文印“花里神仙”,白文印“七道士”、“七十自寿”(图15a,b)

此画前有三角形大石于画右突出,后有立方体大石二堆,形成危崖,简笔画坡,点笔画草,造型突出,引人注目。《淮南子・本经讯》云:“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见文字之为用,大矣!一般民间自动自发,敬惜字纸,对言为心声的文字,有一种“诚信”式的尊重。台湾桃园龙潭乡至今尚有清代民间自动兴建的仓颉庙,其中有“圣迹亭”,可供焚烧字纸,当是目前中国“敬惜字纸”的最高殿堂(注四)。七道士此画可与《敲木铎》一画对照,充分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百姓,对“修辞立其诚”的共识,是其七十岁时的力作。

第四屏是《巧变戏法图》,画一人在马路旁边,蹲地大变戏法,一人在道具箱旁,敲锣吆喝观众,图左有七绝一首云:

变法请当背古经,一心就抑诵生灵;

关濂终有明贤辈,亦共勋文汉简青。

七道士曾衍东

白文印“七”、“翁”、“老树山房”。 (图16 a,b,c)

此画为四条屏中最有意思的一幅,也是中国人物画中少见的主题。画中有一人敲锣呼喝,招人来看变戏法。另一人则上身,身着短裤,半蹲在地,一手挥一巨大方巾,一手入方巾下摸索。上身,表示童叟无欺;伸手摸索,表示即将变缍西来。方巾四周,放的是一些好像是刚变出来的酒菜,有鱼肉鸡蛋等物;再远一些,则有流星锤及枪槊之类的武器,皆供表演之用。二人身后,有箱笼三件,方圆俱全,可见还有不少行头。

一画一诗,乍看易懂,其实细想起来,并不那么一目了然。题诗的上联,大约是说为政者大变戏法,愚弄生灵,终有拆穿一日。下联则指“濂、洛、关、闽”诸宋儒,谨守大道,当永垂不朽。“濂”是指濂溪周敦颐,“关”是指关中张载。张载的《东铭》、《西铭》,在乾嘉时期风行天下,影响巨大。曾衍东当亦受到张载的“民胞物与”及“君民平等”思想的感召,认同他的“凡天下疲癃残疾亩厉す眩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他的人物画之美学哲学基础,当根植于此。《西铭》结尾的“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相信也是七道士晚年的座右铭。张载是北宋最复杂深刻的思想家,他在清代中叶重新受到重视,对后来的自强运动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启发(注五)。周濂溪的思想,重在“中正仁义而主静”,主张由“虚静”而至“无欲”,对程、朱理学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理则奠定了基础。这些对曾衍东的小说与绘画思想,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值得继续研究。

这四条屏,全都是先用柳条炭笔打稿后,再用墨笔霸定,前后二次钩画,痕迹清晰宛然。画家有意让两种线条并存,毫不刻意掩饰。画中人物造形,全都用方干之笔纾尤其是脸部,有如画面具一般,十分接近西洋“立体派”的画法。至于山石器物的造型,更是如此。我们将曾衍东的画,与当时的人物名家如顾洛(1762―1837)、崔鹤年(1770?―1810)、顾应泰(1770?―1840)、改琦(1773―1828)等的画相比,实在一细一粗,两极化了。光就题材而论,曾氏画的,全无高士雅客,亦无名媛贵妇,有的全都是市井升斗小民,社会底层人士,其中如拾字纸者、变戏法者、敲木铎者,以及下面论及的“测字先生”,皆为中国人物画史中,首次出现或极少见的,不但是绝妙的艺术作品,亦是难得的民俗史料,弥足珍贵。

《测字先生图》当是七道士晚年的游戏之作,笔法自在,表情生动,用墨以淡为主,闲闲布局,妙得天然,有如新闻快照,热闹非常,讽刺入微。画上配合题满诗四言古诗一首,草书奔放狂野,奇逸俊爽,特录如下:

测字测字,尔问何事;

物各有理,人各有志;

莫入岐路,无往不利。

七如

白文印“衍东”。 (图17)

曾氏的狂草,并不多见,此处草法飞扬雄肆,在乾嘉时期的狂草界,可谓独树一帜,无人能及。

七道士67岁时的简笔自画像《自写依牛小像图》,充满了漫画笔法,线条简劲而意味深长,全画弥漫者一种自嘲式的幽默感,但见人与牛和画面上方苍劲顿挫的书法、笔法苍老浑成的诗作,以及画面右下方自嘲式的白文闲章“作老牛二五年”,四者互映成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诗、书、画、印整体。如观者细心,当可看出四者之间,各有各的空间,各有各的理路,彼此相互配合又自由独立,让全画产生一种闲散自在的感觉,一种轻松潇洒气氛,使自画像达到了一种自我超脱的境界,这在中国自画像史上,不但独树一帜,空前绝后,而且也可算得上是代表性的杰作之一。

作于稍早的《自写柴米油盐小照图》,也是幽默滑稽的自嘲杰作,与当代的漫画,已相去不远(图18 a,b,c)。 此画题目,俗得可以,是真能为小市民传达心声者,可谓“画中元白”,文士玩味,老媪能解,可谓雅俗共赏,并皆发出会心的微笑。画面上绘有四人,最左一人,头戴斗笠,短衣短裤,肩扛柴薪,弓背而行。领前一人,黑衣无帽,短裤赤足,双手提篮,中有油瓶,屈背而行。其后有一人,白衣白裤,肩负白米一袋,彳亍而前。最后,有一主人模样之人,身材比前面三人都高大,面蓄八字胡,头戴黑毡帽,身穿白长袍,右手端茶一碗,口作品茗状。此图笔法内敛准确,墨法成熟简练,构图完整自然,是人物画中的杰作。画面左上方有题诗《柴米油盐》七绝一首云:

柴米油盐酱醋茶,今年无一到寒家;

锺然不过还虽过,且自由他静听他。

七道士

白文印“七道士”。

我们将画面中最后一人与自画像中的“七道士”对照,便可发现许多相似之处,不禁恍然大悟,原来此乃七翁又一帧自画小照也,只不过画中人较为年轻,当是他近64岁时,初次被流放至温州,穷愁潦倒时的作品。至于题诗,走的是钱载一路的 “放笔直干”法,有 “沛然肺肝中流出之致”(注六)。

曾衍东的画鸟蔬果画,亦有独到的开发。在恽寿平沉昱芍外,别开生面,开启十九世纪金石画派花鸟蔬果画之先声。艾利奥特家族所藏另一件七道士的作品是《六甲灵飞图》,画六只螃蟹,四正两反,正面者以浓墨画出,反面者用淡墨,右上角画芦苇数叶芦花一枝下垂,有如钓蟹一般,将全画串成一气。画左题“六甲灵飞上乘”,落款为“七道士”,旁有白文印“衍东”,朱文印“曾氏”;画右有“草泥之中”及“尊前风味”二闲章,一朱一白。“六甲灵飞”为道家语,是指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戍六神,典出《六甲灵飞经》。据另一道家经典《三洞珠囊》云:“九疑真人韩伟远,昔师中岳宋德元,服灵飞六甲,得道能行,为九疑真人”。可见六甲也是一种丹药(不知螃蟹是否为药引之一?),服之可以飞升。道家又有《灵飞六甲之秘文》,教人如何得道“遁甲”之法。

此画寓意如何,史无确解。如以谐音观之“蟹”、“谢”同音,当有一连串“谢谢”之意。或“六蟹”代表“六甲”,缬凇安菽嘀中”,于秋高之际,肥美多肉,尊前下酒,食之可以成仙,实乃最佳“尊前风味”,其滋味之美,对老饕而言,无异于“灵飞”而“上乘”了。

下面为七道士画鸟蔬果小品五幅。第一幅是《鹏程万里》,图右题“鹏程万里”四字,款书:“七道士画”,白文印“曾衍东印” (图19) 。画大鹏鸟,自右上向下俯冲,笔法古拙,不让冬心。十九世纪以金石笔法画鹰,此作算是开了先河。

第二幅是《平沙落雁》,画右题七绝一首:

平沙水落雁来迟,衡岳峰回人未知;

南北不愁行李乏,蚤秋都是稻梁时。

七道士

白文印“衍东”。 (图20)

七道士画雁,风格独具,与“扬州八怪”之一的边寿民,大不相同。但见大雁似顽皮的小孩,神情十分幽默,有如现代“卡通”,为花鸟画中的奇品。背景芦苇,寥寥数笔,尽得金石派笔法之神髓。

第三幅是《菜根香》,画白菜二棵,一大一小,挺立如大树,自题云:“食肉者鄙,食者肥,吾食菜根,淡而有味。七道士曾衍东”朱文印“好读书”、“衍东”。墨法灵活,枯中有湿,润中带涩,开齐白石、吴昌硕果蔬笔法之先声。其题字之笔法,亦为中国书法中“坏字系统”的代表作,遥承元代张雨、杨维祯,近接明代徐文长、清代丁敬身。

第四幅是《风扇扇风》,以焦墨画破蒲扇一把,并题《风扇歌》七绝一首云:

风扇扇风扇在空,扇风风出扇之中;

有风不扇无风扇,不扇无风扇有风。

七道士曾衍东作

朱文印“七如”、“”。 (图21)

此图此诗,为咏物妙品。全篇以打油诗口气,绕口令笔法,把扇子诸种面貌及象征意义,全写了出来。“秋扇见捐”的故事,自汉以来,已成家喻户晓的典故。宋元以后,以秋扇为主题的画,多半与美人一起出现,暗示“色衰而爱弛”的悲哀。七道士一反陈腔,以老百姓的幽默,在风扇扇风上,大作文章,回来绕去,十分逗趣,充分发挥了画家轻松顽皮的一面。

第五幅是《书斋清供》,画上题“书斋清供”四字,款书“七道士”,白文印“七道士印”。画笔筒一,内有画卷一轴,大小毛笔五六枝,其中有一些已失去了笔头,只剩下孤零零的笔杆,傲然挺立。旁有古砚一,水盂一,书一帙,菊两朵,墨叶数片,有笔墨生涯,诗书相伴的东篱之思。全画行笔快速,墨色浓淡对比强烈,置于丰子恺的画中,几可乱真,风格十分二十世纪。

综观七道士的花鸟、蔬果、文房画,在乾嘉时期,可谓异军突起,继承扬州八怪的画法,而又有所开创发展,并对十九世纪的画家,大有启发。若要称他为一代承先启后的大师,实非虚誉。

七道士的山水画,亦是十九世纪一绝,开近代山水画之先河。他有两幅山水小品,可谓十九世纪山水画之代表作之一。第一幅是山水画《数家临水自成村》,画中自题:“数家临水自成村 七道士”,白文印“七翁”(图22)。 画面前景以乱点做苔做树,后有简笔白描房屋三四间,屋后是山崖峭壁,垂悬如老人弯腰,似乎在呵护房屋村落,戏剧感十足。远山全用干涩燥淡之笔墨,擦涂而出,绝似西洋炭笔写生。

第二幅是《秋江平远》,款书:“秋江平远 七道士”,后有连珠白文印“衍”、“东” (图23)。 画面前方,以乱柴皴做山石,上着白色高塔,面江而立。在白色山石塔寺之后,是浓墨树丛与房屋,补以黑色的沙岸与舟楫,黑白对比强烈。江面上,有二小舟,破浪而行,画家以飞白笔扫船边水波,观之若小舟飞驶而过,速度感十足,这在古画之中,尚属首见,几乎让人以为,江上飞来的是现代快艇。对岸是两三笔远渚,一片淡墨远山。画家用墨浓重快速,有如西洋炭笔画稿。乍一看,还以为是傅抱石或余承尧的写生稿,真是奇逸非常,夺人眼目。

是的,七道士的画,有用墨浓重的倾向,与稍后“京江画派”的大师如潘思牧(1756―1843)、张(1761―1829)、顾鹤庆(1766―1840)、周镐(1780?―1850)、明俭(1780?―1855)等,似乎互通声气,充满了时代风格的特色。他的《简笔山水仿古四屏》,是晚年自信满满的山水杰作,摆明了要与古代大师一较长短。他在画中,以粗笔浓墨枯墨,方笔硬笔造型,向宋元名家如僧巨然、刘松年、倪云林、吴仲圭,大胆发声,平等对话,构图皴法,毫不相让。充分把自我对山水画的感受与主张,毫无保留地放笔陈述,直令当时“四王”的徒子徒孙们,惊恐万分,张口结舌,动心骇目,不知所措。

第一屏山水,款题曰:“僧巨然 七如 衍东”,下有白文印“曾衍东印”、“情深恨有余”、“写得名山真面目”(图24 a,b,c)。他把巨然的淡墨长披麻带水皴,改成了又干又燥的浓墨枯笔短披麻皴,充满了自家倔强的个性,又显示出无比明快的决断力。“写得名山真面目”一印,更强烈地表现了曾衍东“笔墨当随时代”的志愿,他要通过古人“名山”,写自家精神的真面目。

第二屏山水,款题:“刘松年 七道士作”,下有白文印“[衍东之印”、“十年曲身无居”、“旦夕会于回斋” (图25 a,b,c)。此画把刘松年的斧劈皴,变成了短披麻兼雨点皴,化宋人细密婉转的“格物致知”为七道士直接开朗的“目击道存”。全画浓墨粗笔,要言不繁,简净浑成,好一派阔大气象,绝无小家喋喋不休之态。

第三屏山水,款题:“倪云林 七道士 衍东”,下有白文印“七” 、“翁”(朱文)、“休叫华事谢”、“自寿”(图26 a,b,c)。 他把倪云林有名的折带皴,完全变成了他特有的粗笔“方块皴”,使远山近石,都变成了坚硬的石灰岩城堡,或摩天巨碑,用七道士自家的粗犷阳刚之气,取代了倪高士清雅秀美的阴柔之调,现代感十足,让二十世纪的山水画家,可以从中得到无限启发。

第四屏山水,款题:“吴仲圭 曾衍东仿古”,下有白文印“虚侍实客”、“七品官耳”,白文印“西湖老子”(图27 a,b,c) 。此画把梅花道人吴镇的湿笔披麻皴,化成了硬笔斧劈,笔笔斩绝,直陈本体,绝无朦胧晕染之态。如此大胆的放笔猛刷,当令所有的观者都为之精神一振,从而使内行藏家拍案叫绝,外行玩家目瞪口呆;从而使艺术史学者,赞不绝口,当行画家,心生佩服。而“虚侍实客”一印,正是他与古画对话的大原则,那就是:侍从古人古画是虚,客访古人古画是实。与主人平等对话,绝不为其侍从奴仆。

从艺术的内容而论,曾氏的画,着重真实经验,多从写生来,少用芥子园画谱的套式。尤其是他的人物画,有很强的叙事性,既有生活讽刺,也有社会批判。在思想上,他从张载、周敦颐出发,避开晚明心学,对清初的顾炎武、颜元,到乾隆的戴震,都有体会。这些,全都反映在他绘画及小说题材的多样性之中。从形式上看,他多用浓墨、焦墨、枯墨,方笔、篆笔、隶笔,行笔迅疾,雄强重大,似乎受到颜习斋“动力说”的感召,在画中展现出一种倔强愤世的态度,纪录了自己的生活,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从艺术图像史的角度看来,七道士的画,从五代北宋的石恪,南宋的粱楷,元代的龚开,明代的徐渭、张风,清代的、胡靖(癫道人)、陆日为(痴道人)、黄慎、金农,以及晚清的苏仁山,似有脉络可循。我曾为文,把不太为人所重视的癫道人(1630―1720?)、痴道人(1640?―1716)、七道士、苏仁山(1813―1892)等四位奇逸画家,列为清代画坛的“画外四奇”。近年来,大家对苏仁山的研究已有不少进展,而对其他三位的考察,则尚待加强。

我们把曾衍东的山水、花鸟、人物作品,与他的诗词佳句、小说文章对照起来,便可发现,他是一个艺术整体感与社会参与感特强的画家与诗人、作家,真情真性,完全表现在他的文字写作与图像艺术之中,真实反映纪录,绝不弄虚作假,下笔开门见山,毫不拖泥带水。这样的画家,求之清代画史,百不得一,求之中国画史,亦是凤毛麟角,值得大家重新重视,深刻研究,并进一步,将其艺术精髓发而扬之,光而大之。

注:

一、 Wen C. Fong, Images of the Mind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482.

二、 Harold Stern, Masterpiece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rt: Freer Gallery of Art Handbook

(Baltimore, Garamond/Pridemark Press,1976), P.49.

三、 见林宗毅编《定静堂藏近代百年中国绘画》(日本和泉市久保惚纪念美术馆,2000年)页18―19。

四、 笔者曾为为一文曰《用文字保卫文字》,详述圣迹亭之重要历史文化意义,刊于1995年 4月《汉声杂志》第78期《抢救龙潭圣迹亭专号》。

五、 李兰芝、方立克著《风华现影:哲人篇》下册(台北,书泉出版社, 1995年)页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