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作文提纲范文

时间:2023-03-25 15:1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怎样写作文提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怎样写作文提纲

篇1

首先,接到作文题目后,先想想应该怎样写,在稿纸上打一个提纲,认真修改后,再详细地把它写在作文本上。

第二点,写作文时要交待好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写重点的时候,要写出一些特色来,不要老是记流水账。

第三点,多看一些课外书,特别是关于作文的。把好词佳句记在脑海里,写作文的时候就把它们应用上去,使作文更加生动、具体。

第四点,上作文评讲课的时候,要认真听老师评讲,向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学习,把自己写得不好的地方改掉。这样,对下次写的作文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五点,大家都非常爱看电视,但大家不要只看故事的情节,也要从故事当中积累一些好词佳句。

篇2

【关键词】培养兴趣;写作能力

兴趣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兴趣的产生需要外部条件的引导。作文教学专家管建刚说:“兴趣是写作的第一动力。好好地想办法,让学生有兴趣地写,有长久的‘写’的兴趣,它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事。不要等到写作文了,才琢磨写的兴趣。你要想出一套法子,学生在你的“法子”里,想写,愿写,乐写。那是最好的作文教学。”作文教W的核心在于着力唤醒学生真正的写作状态,不断地激励和鼓舞学生以更好的状态自主地写作。

一、让学生说真话

“课标”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常是事与愿违。老师老是要求学生写些“健康向上”的东西,学生却没那么多“健康向上”的东西写,结果为了迎合老师的要求,学生就写些“假太空”的东西来交差。“认真还自在,作假反受累”,“一句谎言要一千句谎言来掩饰”,学生长期要迎合老师的口味说假话、空话、套话,怎能不累?所以,要想学生愿写、乐写,就先让学生说真话吧。

二、让学生自由表达

过多、过高的要求,往往使得学生害怕作文,更可怕的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要求,学生作文常常是瞎编乱造,内容雷同,大多是“五子登科”――路上见到皮夹子、桥上帮人推车子、红绿灯下扶瞎子、公交车上让位子、放学留在教室擦桌子,几十年如是。

“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怎样的人。在作文中为了得高分这样一个功利的目的可以说假话,那现实生活中为了更加重要的目标就更加没有操守可言,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种情况是十分可怕的。”(钱理群语)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良好的文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允许学生讲“不健康”的真话。香港大学谢锡金教授说过:“文章内容其实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表达力,我们相信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

让学生自由表达,就是让学生想写什么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写“放胆文”。课标明确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老师往往忽略了这一要求,总是要求学生的作文选材必须“健康”、“向上”“典型”、“有意义”,叙述要“中心明确,生动具体,条理清楚……。”这些“成人化”的高要求令学生望而生畏。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谭海生教授提出,我们应该彻底转变观念,淡化“写什么”,强化“怎样写”。首先,减低作文评判标准的“内容”要求,不能要求学生的选材都要“健康”、“向上”“典型”、“有意义”,重点是看文章是否通畅、生动、有条理。其次,正真让学生写“放胆文”。“放胆文”,是指内容不作任何限制,让学生自由发挥的作文。

三、搭建交流和表达的平台

课标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如果实现了“与人交流”,学生的作文就得到了“回应”,就能燃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我们可以采取在课堂上读,张贴在教室墙上,办“班级作文博客”,办“班级作文周报”等方法搭建平台,让学生拥有固定的读者和隐性的读者。这些读者会以口头交流或文字交流的方式,回应作者。这就达到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写作目的。

四、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是让学生愿写、乐写的强大动力。作文讲评课上,我们应该大面积表扬、鼓励学生,特别要大力表扬中下层学生,哪怕他只是一个词用得恰当或一个句子写得好而已;同时,我们可以利用教室的墙壁办“习作园地”,有条件的可以开办“班级作文博客”,展示学生习作,接受别人“点赞”,感受成功的喜悦。再且,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让学生体会到无上的光荣,获得成功的。虽然,最终能发表的文章可能不多,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此外,我们应及时把学生取得的成绩(进步)及时告知家长(发校讯通、写便条等),让家长感受孩子的进步,分享孩子的快乐。来自家长的称赞和鼓励,可让孩子产生更大的写作动力。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你的学生对作文葆有长久的兴趣,它所需要的一些列的组织、引导、激励,本身就是作文教学,而且是最重要的作文教学。”(管建刚语)所以,我们要把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动力放在作文教学的首位,因为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3

关键词:开放式课堂;观察积累;思维流程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大都表现为: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评讲。这是一种以教师主观意志为中心的、以单向信息为渠道的、以一次性课堂指导为结构的、以求同思维的评价为目标的作文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颠倒了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关系,分割了作文的各个步骤,割裂了动机和兴趣,语言和思维,情感和智力等因素的联系。这种模式的课堂有效信息不充分,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信息反馈不及时,课堂调控不灵活,造成作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

首先,教师要变革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变革,要具体表现在作文教学过程的改革上。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情感为主因,智能为主向的理念。变一次性的指导为多次性的指导,变单向的、求同的、封闭的、僵化的结构为多向的、求异的、开放的、活跃的结构系统。

作文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的文章,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无所顾忌地在课堂上表达出来。例如写想象作文《假如我是______》:因为在学生心灵世界里,都蕴藏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不同,所想象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避免过多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敞开心怀说出自己的幻想或愿望: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考古学家;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宇航员;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科学家;还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探险家……这时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进行想象、构思。甲说:假如我是医生,我一定会钻研医术,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乙说:假如我是一名考古学家,我会去探索未发掘的古文物。丁说:假如我是哈里·波特,我将用我手中的魔棒,让自己当一名和平使者,尽一切努力来维护和平、消除仇恨、消除战争,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充满和平的阳光;让自己当一名正直的法官,秉公执法,为维护正义而战……学生的发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用朴实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说出了真情实感,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个性,激发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通常是小组交流后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堂上的口头表述。学生列出提纲,起草成文。

其次,学生诵读,反复修改。指导学生从十个方面写评语、打分。(1)格式是否正确。(2)卷面是否整洁。(3)错别字几个。发现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最多扣5分。(4)有几处病句。挑出病句划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句,每处病句减1分,减至5分,不再多减。(5)标点符合有几处明显错误。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明显错误的地方,有一处扣1分,超过5分不再多扣。

以上五条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文实践,就能够掌握这几条要求了。熟练掌握之后,再过渡到后五条要求。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老师在批改指导时,结合两三篇具体例文,加以指导,学生就能批得符合实际。(7)看文章的选材。包括三点: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8)看文章结构。包括三点: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9)看表达方式。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老师作文指导时提的要求。(10)看语言是否简炼、流畅、深刻。语言简练就是不重复、罗嗦、简要、精炼。流畅是指文章读起来很顺口,不疙里疙瘩。深刻是指文章的见解精辟,能抓住事情或问题的本质。

多向反馈,不断修改提高。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等就习作进行交流,作出针对性的评价。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就增强了自己的作文能力。这样互相批改作文,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引以为戒,也是好事,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

这样的写作课同学们最爱上。学生通过交流,听取多方反馈意见,不断获得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实践、阅读,积累作文素材。叶圣陶先生有言:作文犹如溪流,生活犹如源泉。源泉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得昼夜不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人、事、物、景,去思考生活---思考他们在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人和事的本质。只有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才能做出“有米之炊”,写出具有生活底蕴的文章。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如军训、演讲、扫墓,各种公益活动等,都是学生积累素材的有效途径。另外,也要重视阅读积累,博览群书,做读书摘要,写书评等。

第三,作文教学要优化学生作文的思维流程。具体做法如下。

1.转化学生作文的消极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到写作文,往往是“哀鸿遍野”,学生在赶鸭子上架的无奈中,尽管搜肠刮肚却也无话可说,写作中捉襟见肘、东拼西凑。于是乎,内容空洞、情感僵化、结构混乱的作文屡见不鲜、习以为常。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怕写作文,对写作不感兴趣。“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能更为有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因此,在写作之前,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让学生对写作有信心,乐于写。

2.重视写作技巧指导,优化学生的写作思维。如何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开好头,收好尾的方法,材料的详略安排等技巧。

笔者通过努力实践,在写作指导上获得了一点行之有效的经验。相信同行们通过努力探讨,也一定会有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著《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篇4

作文教学一般分为审题、选材、构思、评点、修改、讲评几个主要环节。

第一环节:指导学生审题,明确写作目的。

对于命题作文,要审清题目中的“题眼”和“题限”。“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题限”就是题目限制的记叙范围。写好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分析题目中已有文字所表达的意思,然后细读提示对空白处的要求和限制,再根据提示展开联想,搜寻最适合写的材料。补写文题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在提示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最想写、最有把握写好的内容填在横线上。审读提示语,首先抓住关键词。提示语中常常包含命题者对选材范围的规定,审读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提示语中各分句的意思。学会抓提示语中的“选材点”,与自己的素材积累建立联系。总之,不管是哪一类作文,审题时要审清要写的内容、目的、中心、范围及要求。教师简洁地将以上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写什么。

第二环节:选择写作材料,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选择写作材料,就是选取围绕中心要求的写作材料。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材料可写,所以教师要在指导学生找写作素材上下工夫。在选材时,可以让学生留意身边的事物,选择适合作文要求的素材。

接着指导学生从众多的写作材料中进行取舍,说说符合题目要求的有哪些素材,启发学生讨论、交流素材。写周记时,我们都会要求学生把一周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的、让人印象深刻或难以忘记的事记下来,并且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这不正是学生写作的要求吗?那么在学生选择作文题材时,就可以把周记里的一些事例作为写作素材拿出来讨论交流,最终选突出中心的新鲜典型材料。在这一过程中,优秀学生的写作思路可得到开拓,差生可得到启发。

第三环节:指导学生构思,让学生写得有条理。

文章要出色,写作技巧也是比较讲究的。学生写作文,有了材料,要把它表达出来,有声有色吸引人,就要安排好写作的思路,把文章写得清清楚楚、有条有理,让别人看得明白。要做到这一点,得训练学生把要写的内容作谋篇布局的安排,列出写作提纲,理清按什么顺序写,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怎样入题,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可以指导学生以所学的典型课文为例,编写阅读提纲,更加清楚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样的,让学生模仿课文的结构,编写自己的作文提纲,在这一过程中,无疑可以让学生清楚文章的写作顺序、重点内容,以及如何过渡、如何结尾。当学生完成了这些工作后,文章的模型就会在脑中形成。最后,教师可以选优秀学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教师加以点拨引导,让中差生打开思路,进行模仿。

第四环节:试写评点,让学生写得通顺。

学生在写成半成品作文后,教师抓住时机,适时点拨指导,可找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读一读,边读边评点写作的内容、语句,鼓励写得好的,指导修改不通顺的,让学生学习其他同学是如何遣词造句、搭框建架的,打开学生的思路,同时也让优生增加自信心;点拨稍微差点的文章,能让学生从文章中寻找是否有自己的影子,吸取教训,从而得以改进;在词句的指导上下工夫,夯实学生写作的基本功。评点之后,让学生继续完成写作,注重语言的恰当运用。

第五环节:评讲修改,让学生知道怎样写得好。

作文交上来后,教师作整体性的评讲。这一次评讲的要求是按习作要求作总体评讲,选习作典型进行展示性评点,组织学生品评,说说好在哪里,哪里有毛病,怎样修正。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一方面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会放大优点,学会发现美,既鼓励别人,又鞭策自己,另一方面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引以为戒,少犯、不犯这样或那样的写作错误。作文评讲尽量要做到针对不同的学生有所区别,不要让一次作文的失败抹杀掉学生的写作兴趣。再者,要创设作文讲评的平台,教师所选的学生作文一定要有典型意义,让学生在教师的点评指引下去寻找、发现写作的真谛。通过评讲,学生明白好的文章是通过一次次修改而成的,感受自己的作文因修改后而越来越好的成就感,同时提高修改作文的兴趣和能力。最后,选优秀习作粘贴在学习园地。小孩子都喜欢表现自己,优秀习作的贴堂展览既能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也能给其他学生以后的写作提供素材。

这些教学基本模式与步骤,是就每一个教学内容的过程而言,不是就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而言。总体的教学程序要以学生好学而设计,不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在教学备课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的因素,采用比较简练的、适合学生程度的教学处理措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悟知识的方法和规律,学会应用知识解决普通的问题,就是教学的成功。

篇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年前的孔乙己十分推崇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而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中学,学中乐。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写作也应该是快乐的。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思考、摸索,终于想到了一种对策――小作文。

小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一种特别形式,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的折中办法,是化整为零的学习方法,是蚂蚁搬家式的须持之以恒的持久战。它在新课标、新的教学理念要求下应运而生,是以学生为本的、对知识反馈与巩固的有效手段;是对课文内容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加工、再创造。

因为小作文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生活,是学生的有感而发,学生可有的放矢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它紧随阅读教学,为学生习作提供了现成的“下锅米”,极有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份作文“快餐”,简单而实用,深受学生喜爱,让学生快乐地写文章。

在课文教学中穿插适当的小作文指导、训练,可谓妙处多多。

一、加强理解课文内容及锻炼写作能力

小作文是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只有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后,才能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学完课文,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布置小作文,这不仅能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

因此,当学生熟悉了老师常常会就讲课内容进行小作文训练这种做法后,在平时的预习、上课中会提醒自己认真预习、留心听讲,令自己后期的小作文训练不会遭遇大困难。这就可以一箭双雕: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强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变容易了,只要稍稍点拨便事半功倍,对于教材重点难点的疏理也快捷多了,此时进行小作文训练便是对课文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有了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学生也就不会言之无物、缺乏生气了。

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作文是富有实践性的,不进行长期有效的积累训练就无法有所收获。能入选教材的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美文,学生在学习中会有所感触、有所体验,而这些情绪也是稍纵即逝的,若不在此时紧紧捉住它们的尾巴,它们会被渐渐淡忘的。且新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与学生实际联系密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共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就是写作契机。我们要紧紧捉着它,指导学生写出所思所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及思想认识水平。

另外,课文内容也可看做是学生模仿的例文,教师可针对其中一个点进行指导,不要面面俱到,只求学生能对课文中的一个场面、一处景物、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等进行小作文就行了,若能对课文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场景地选材,并能顺手拈来地创作,那就更妙了。写得多了也就熟能生巧,经过长年积累,写作素材便丰富了,写大作文时也就文思泉涌。

三、充实见闻和学识

课文内容涉猎的范围极广:上及天文、下及地理,谈古论今,海外国内,可谓包罗万象,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小作文后自然印象深刻,那么在电视、网络、报刊上看到相关的内容时,会加强他们关注的兴趣,这无形中便充实了学生的学识见闻。若又把这些知识点融入到写作中,学生创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了。

四、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文教学中,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学会观察能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真切感受生活,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来。而生活是五彩斑斓的,从茫茫宇宙到广袤大地,从花草树木到飞禽走兽,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抓住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观察。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让学生学会、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进而抒真情、说真话。

五、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若想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就要适当扩大阅读量与写作量,这是训练思维敏捷的重要方法。为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笔者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多问“为什么”,多说“我认为”,甚至鼓励学生相互辩论,给教材、给作者“找毛病”,使学生沉浸在创新思维的学习环境中,勇于侃侃而谈、畅所欲言。

六、发挥想象,丰富内涵

作家的创作,有时会在故事内容上、情节上,或叙述描写上“留白”,给读者想象的余地。而此时的小作文则可联系上下文,利用这一思考、创作的空间,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疏理,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大胆地构思,给课文中的“留白”续上精彩的内容。

七、获得写作成功的喜悦

大作文一般是两周一次,从审题、选材、列提纲到进行创作,篇幅比较长,构思要严密,选题要新颖,行文要流畅通顺,详略要得当,中心要明确等等,创作过程比较长,要求较严格。小作文却消除了以上束缚,它要求不多、篇幅不长、创作难度少、动笔时间短,完成后只要经过小组成员的推荐便可得到教师比较及时的点评。它有着大作文不可比拟的优势,许多学生都能按时超量超质地完成。

八、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自然会主动地、积极地去关注它、接近它、了解它。写作也不例外,因为小作文易于获得成功,学生便放下了“作文难”的戒心,练多了也就熟能生巧,能随心所欲地创作,于是也就激发了对小作文的兴趣,学生想到了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洋洋洒洒、畅所欲言,真挚地想、真诚地写,小佳作便频频产生。于是学生也就打垮了“作文难”这只拦路虎,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篇6

一、激发兴趣,激起写作欲望

写是语言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的体现,相当多的学生怕写,因此教师应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灵感,使他们有写的欲望。我在教7B Unit 4 “Main task”时,先让学生看了很多令人惊讶的动物和人的图片,学生能用自己所学过的语言来描述动物的特征。如:A giraffe has seven bones in its long neck.A tortoise can live up to 150 years old.Ants can smell as well as dogs can.A camel has three eyelids.Goldfish can’t remember what happened three seconds ago.然后又设计了一些谜语让学生来猜,如:It likes eating bananas and it is very clever.People like this kind of animal,because they can keep our house safe.等,学生有话可说,兴趣浓厚。

二、阅读范文,理清文章思路

范文能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怎样写。对初学英语写作的人来说,阅读范文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进行范文阅读呢?第一步,我让学生看书上的图片和书中对图片的简单介绍,然后用自己的话先对图片进行复述,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步,让学生填入范文中所缺的词,并校对。第三步,朗读短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组织素材,准备语言

阅读范文后,学生便进入写作文的准备阶段。在正式写出作文前,我让学生看另外两幅图片,并配一些中文文字说明,要求学生看清这些图片中所要说明事物的惊奇之处,先把能表达的表达出来,不会表达的英文单词或句子我再提示他们,并标注在旁边,同时请学生做好记录。这时,学生对写的文章的素材清楚了,语言也做了准备,学生对写什么、怎样写这两个问题已基本解决了。

四、规划结构,撰写初稿

笔记做好后,我要求学生按范文的文章结构写出报告的提纲,然后我提示学生写报告时应注意语法、用词、单词拼写、连接词的运用和语言的逻辑关系,如because,as,but,that’s why等。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已做的笔记撰写初稿。

五、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

这一阶段分四步进行:

a.学生初稿写成后,我并没有马上批阅,而是要求学生从文章结构、用词、语法、逻辑、结论及理由等方面进行自我修改。学生自我修改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体现。

b.我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实物投影集体批改两份学生的作文,与全体学生一起讨论写得好的地方及有错误的地方。

c.学生第二次自我修改,并与自己的partner相互修改。

d.学生誊清后交老师批改。一般来说,对较好的学生,我只批不改,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批与改结合,学生自己能改的地方,如标点符号、字母的大小写、单词拼写、简单的语法等则让学生自己改。学生自己改正的过程也是提高写的技能的过程。

六、讲评,学生相互交流

讲评和学生相互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实践活动,是写的教学的重要的后续活动。它为学生交流思想、相互学习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对树立榜样,鼓励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写的技能和培养良好的写的习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采用以下两种学生相互交流的形式:(1)学生将自己的文章读给全班学生听,然后自我讲解和师生共同评价。(2)制作板报或墙报。这样通过展示,表扬了认真辛勤的学生,被表扬的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对英语写作越发感兴趣,没有轮到的学生也会产生一种羡慕,想要参与竞争的心理。

几年来,我基本上遵循这六步进行中心任务的教学,学生写的兴趣较高,愿意写,学生能很认真地根据写作要求组织素材,准备语言,写的技能提高较快。

然而,根据多年的经验,我感到在写的教学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写作的次数要适当增加,题材应扩展。初中英语,每一学期学生只学六个单元,也就是说,学生只进行六次写的训练,次数似乎太少。因此,我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合社会活动,让学生再进行四次左右的练习,如:向你的朋友写信,介绍自己的学习生活;记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如何庆祝母亲节;如何处理爱好与学习的关系;在期末评三好学生时,我让学生写推荐信,等等。这些题材,学生熟悉,有话可写,而且都是他们的心里话,学生乐意写,也容易写好。

2.在写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正确使用连接词,正确表达语言的逻辑关系。有人说,初中生主要写简单句,力求不犯错误。这个说法还不完全正确。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该学会使用连接词,表达语言的逻辑关系。

篇7

然后苏轼谈到了自己的心得:“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也就是说,这种境界不容易达到,原因在于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懂了包含在技术中的道理,却没有认真仔细地继续学习,即使学了,也未必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它,最终只能是自以为是,实则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苏轼举了苏辙《墨竹赋》里的话:“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这些话中的人物事迹用来和文与可的理论类比,告诉我们,在任何一门技术中都可以孕育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来,其中还包含着对于“实践”之意义的多重肯定。

苏轼的这些文字令人感触颇深。这些观点确实具有普遍意义,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一不小心就陷入模式化、被批判的境地,那就更应该以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苏轼的心得为依据反思一下了。

一、写作,必先成竹于胸中

梁启超将读书分为三步。第一步是鸟瞰。把文章浏览一遍,了解文章写些什么,并把文章的重点、难点找出来。第二步是解剖。揣摩文章是怎样写的,尤其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细细探究,由表及里,抓住精髓。第三步是会通。就是把全文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并根据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情况探究文章的成因,以便对文章有更透彻的把握。其实写作与阅读是相通的,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过程。

写作时得先想好自己整体上想讲清楚什么问题,然后设计好讲清问题的每一步,最后要学会将文章内容进行总结或提升。换句话说,就是必须有清晰的思路与结构。思路又是人们头脑反映的产物。因为事物本身是多侧面的,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形成的思路也就不同。例如写同一个人,有的同学看重他的成长过程,就会按时间先后来写;有的同学看重他的成就,就会以成就大小为序;有的同学看重他的品德,就会以品德之间的联系来安排写作顺序。

思路是在写作过程中形成的,其实是我们思维活动的轨迹。通常有一个先发散后聚合,由模糊到清晰,从杂乱到有条理的过程。最后落实到文章,从表现形式上看,就是文章的结构。

事实上,很多同学会在写作前先花几分钟时间设计好提纲,然后开始动笔。这种做法是有一定的价值的,它可以使我们不至于临场而乱。但是写出来的文章却鲜有佳作,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在写的过程中思维已经固定,即使出现了一些新颖的想法也不敢轻易写出来,怕乱了文章的阵脚。小心翼翼不是祸,但是也可能令人少了福缘,这也是一件可惜的事,所以很早的时候,我们的考场作文多数体现的是平凡的观念、平淡的框架,不少同学甚至说考场作文是“八股文”了。当然同学们可能还不知道八股文被人贬低主要不在于它的形式,而是它对年轻一代的思想上的钳制。但是毕竟这种为了结构而早早定了框架的做法使同学们的文章少了张力,丢失了年轻人应有的风貌。

一个会写文章的人,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感悟而得以自我提升的。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常会产生奇思妙想,而不会受提纲的限制。事实上,真正会写文章的同学都是不写提纲的。我们的心里会事先有一个整体的目标,然后在写作中渐渐觉得不满足,因而思维推进,思想升华,文笔激越,终于诞生出感动他人也感动自己的文章来。也就是说是胸中的“成竹”在指引着思想的呈现,而不是事先的框架使整体上要表达的内容成功展示的。

按照这样的情况来看,掌握了写作的各项基本功,到了高中阶段,就不必按照搭好的架子,一节节、一段段地行文,那样可能会使文章有形无神。而要写出文章的“神”来,就应该先让自己达到“神游万仞”的境界。写作时,思路开阔活跃与细致严密若能紧密结合,便达到了文与可所述的创作境界了。开阔活跃,是指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于有关事物要从多方面思考,正面想了侧面想,侧面想了反面想,近处想了远处想,要尽量打破思维定式,跳出老框框。对于文章的表现形式,也应当想出种种不同的方案。这样才能给进一步思考、筛选提供丰富的基础,才可能选出最好的内容、最恰当的表现形式。细致严密,是说思路要连贯自然,不能脱节、断线,不能有漏洞,更不能前后矛盾。

所以想的时候,心里有了全貌,才能使细致之处附着得当;去除了拼凑感,文章才能达到“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境界。

二、写作,应求心手之相应

近年来,我们强调“以我手写我心”。也就是说要求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对待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可是实际上,很多同学完全是冲着考试的功利性去写作的,这样一来就使感情僵化了,出现了满口套话,甚至于大量的套写与抄袭之作。这不得不令人反思了。

有些同学为文造情,让人一看就是虚情假意;有些同学很会写,也很重视写真情,但是不惜捏造亲人得绝症、遭意外等情节来博取别人的同情。这些情况也令人心生寒意。写作的终极目的,应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所以这样的结果也是不理想的。

然而,为什么这些情况无法禁止呢?因为毕竟大多数同学听到要写作文的时候都是比较害怕的,很多同学的作文都是过不了关的,所以能达到文通句顺这一水准的文章也就相对地凸现了出来。说到底还是要激发同学们写作的兴趣。对于我们要表述的内容而言,一般人都会经历或发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即心里想想还可以做到,要在大庭广众面前讲得头头是道就有些难了,然后要把自己说的内容转化为文字就更加艰难了,至于一气呵成,作为供他人评价的白纸黑字可能就更站不住脚了。毕竟,我们身边有几人能成为作家呢?所以写作往往令人陷入“有心无力”的困境。所以,写作成功之时,也就是作者“心手相应”之时。

那么“心手不相应”的缘由是什么呢?那就是“不学”。苏轼所说之“学”,有明确的针对性。于他而言,讲的是学文与可的绘画技巧,这也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选择好自己欣赏的学习对象。这个对象必须符合自己的审美需要,符合自己的追求境界,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最适合自己的,最能激发自己创作、研究的欲望的东西。写作能力肯定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学量的古今中外的好文章,这个学习的过程,就是逐渐选择与培养自身创造能力与欲望的过程。苏轼认为自己具备了和文与可一样的绘画技巧与能力,走的也是这样的一条路;当我们感到借鉴对象“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时候,写作的热情就开始被点燃了。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是从仿写开始的。当仿写的程度达到了与参照对象达成某种心理认识上的沟通时,“心”“手”之间便开始关系密切起来了。

除此而外,我们还要不断地学习做人的道理。因为,好的文章应该体现出自身的成长,这种成长可以超越同龄人,但不能明显地低于同龄人。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所以好文章必须写出生活感受来,而且得写出属于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语言文字的精纯度是比较模糊的,当提升到一定程度时,最简朴的文字反倒可能胜过一切华丽的言辞。所以语言文字上的追求可能会停留在某一处高峰上,但是道德意识的提升却是无止境的。越成熟的思想,需要越成熟的文字,而实际上,文字本身是不存在成熟的迹象的,它毕竟还是因为依托于人类的思想才闪现出不同的意味来的。

找一个最适合于自己的起点,不断深入地思考生活的内蕴,那样才能逐渐使写作达到心手相应的境界。

三、写作,须以实践巩固之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这句话是最令人内心震动的。确实,我们常会产生如苏轼所说的遗憾。

我们在整个求学生涯中,会接受很多次的作文训练,每一次听作文课,都会对好的范文产生欣羡之意,也会对老师的指导产生感触,但是写作指导想要达到的结果常常是落空的。为什么老师的工作常常会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有石沉大海之嫌?为什么同学们明明有了想法,却很难有作文水平的显著提高呢?实际上,讲讲道理,我们也都懂,也能接受,可是,一旦拿到作文题,常常会原形毕露。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操之不熟”。这句话有两层告诫:一是得运用,二是得达到熟练的程度。

仔细想来,确实如此。我们愿意接受正确的观点,但是在写作的时候,不能摒弃自己的缺陷,不能在写作过程中将学到的、悟到的方法技巧运用到作文中去。然而同学们的每次习作中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接下来的作文课,老师会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有所侧重地进行评价与指导。所以每次悟得的写作道理如果不经常投入到实践中去,就可能会立即被新的指导内容冲淡。处于这类学习状态中的同学就有点像在田里偷玉米的猴子,摘一个丢一个,临到被农夫大喊一声时(就如我们在考场中心态较为紧张时),就会一无所有,一直以来的学习探索简直就是白白辛苦了一番。

能将我们学得的作文技巧与理论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是转变作文状况的必要手段;然而不经常运用也难使作文水准的提高得到有力保障。所以,对于学得的作文技法与要义,同学们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来印证,强化学得转为习得的意识。运用的次数多了,习惯就会成为自然,而最终,好的写作意识才能成为一种恒久有效的自身的素质。

这里有一个心理障碍,那就是很多同学对于某些写作要义看得过于高远,往往羡慕之情盖过了尝试的勇气。所以我们必须突破对于写作的畏惧感,化解对于作文理论的神秘感。总的来说,这种突破与化解还是得依赖强烈的实践意识。当一种理论、观念被转变为手中的神来之笔时,它就获得了“生命”。同时,实践也会促动我们不断产生真知。凡是将理论导往神秘主义方面去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人通过实践所实现的正是对意义的理解、追求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