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答案范文

时间:2023-03-27 20:3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八年级下册语文答案

篇1

学习对每个人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我们都知道学习代表未来,成绩代表过去,学习成就人生,学习改变命运。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四单元《云南的歌会》答案一、1、jù;pì;nuò;fèn;ju;lüè;gū;kǎn;yān;huì;yǐ;yāo

2、略

3、C

4、即;贯;经;哑;若;悦;弛;哕;淳

5、(1)生面别开

(2)哑口无言

(3)若无其事

(4)贯穿古今

6、略

二(一)

7、“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等。

这些景物描写,衬托出路上歌声的优美动听,烘托出一种欢快轻松的气氛。

8、歌会无处不在,参与的人非常广泛。

表达了作者对云南歌会的向往与赞美之情。

9、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息。

10、略

(二)

11、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等三个场面。

12、不偏题。

作者之所以略写竞赛场面,而详细地写竞赛者如何组织以达到“合作努力”,是因为这样有助于突出民风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这一主题。

13、答案举例:“莫不穿了新衣”“莫不倒锁了门”“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三个“莫不”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赛的人之多,涉及面之广,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欢度端午节的盛况。

14、“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侧面烘托龙舟赛的盛况;语言简练明快,留有“空白”,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生发联想。

15、联想合理即可。

第四单元《端午的鸭蛋》答案一、1、缠;粽;橱;腌;槛;籍;凑;毒;蜍

2、A

3、(1)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2)因而也感到荣幸。

(3)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指读书刻苦。

(4)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4、汪曾祺;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5、C

6、凿壁偷光,程门立雪

二(一)

7、作者先写端午节的种种风俗正是为写“端午的鸭蛋”烘托出浓烈的气氛,设置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从各地均有的习俗写到家乡的风俗,再写到“咸鸭蛋”,最后写到“端午的鸭蛋”,水到渠成。

8、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比和衬托相结合。

9、作者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

作者观察生活细致入微,如写到平时吃咸鸭蛋的情节,“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一一红油就冒出来了”。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10、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实际上是对儿时的生活、对故乡不能忘怀,而不仅仅是咸鸭蛋。

11、(1)浓厚的口语色彩。

(2)淡淡的幽默。

(3)文言词语与口语相映成趣,增添了典雅之美。

(二)

12、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

13、茶居很多,不是很大,建筑古朴雅致,多临河

14、旧时茶居,名字多老字号,用具和茶叶、食品都很粗糙;

现在的茶居名字大多典雅,用具、茶叶和食品很讲究。

15、口语色彩浓,娓娓道来。

16、茶客们通过品茶来品味生活,感受生活变化的乐趣。

第四单元《吆喝》答案一、1、lái;fàn;hé;tún;bō;lǔ;jiē;zu

2、压一押合一阂虚一嘘厉一俐

3、略

4、(1)《北京城杂忆》;萧乾;作家;记者;翻译

5、(1)位

(2)种

(3)样;副

(4)串

(5)通

(6)通

(7)声;气

(8)挂

二(一)

6、作为文章的引子,引出作者对北京街头的吆喝声的描写,同时把自己对吆喝声的理解与洋人的理解进行对比,突出吆唱声给作者带来的趣味和怀念。

7、吆喝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吆喝的声调、吆喝的节奏、吆喝的广告含义等。

将介绍的食物分类;按内在联系安排好顺序;使用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或过渡句。

8、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感到惋惜。

9、略

10、略

(二)

11、浸润

12、摆谱,摆架子。

13、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

14、戏曲能够唤起浓浓乡情

15、故乡情,亲人爱,亲和力,凝聚力。

16、如昆剧、黄梅戏、越剧等

第四单元《春酒》答案一、1、氛;糕;舔;榄;倒;碟;罩;乖

2、(1)限止,管束。

(2)自家酿的酒。

(3)方言,指人做事勤快。

(4)比喻走在前列,带动别的人或事情。

二(一)

3、勤劳善良。

4、提示:可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等角度来谈。

5、寄托了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6、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

细节描写,如: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二)

8、答案示例:介绍乡间庙会;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由庙会引发的思考

9、答案示例:女人和孩子们在大车上“摇晃”,而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摇晃”。

这样,不仅写出了她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又写出了她们去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

10、主要内容:走亲家、做买卖、看戏。

理解(要点):

①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认识更加深入,作者为多少年来农民生活的贫困而感到哀伤。

②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况的关注与同情。

第四单元《俗世奇人》答案一、1、模;裆;撮;贱;秫;撂;擀;袱;疚

2、略

3、D

二、(一)

4、结合后文,一是把像捏得高明进行回击,二是捏出海张可一世的狂气,且只捏头像,还一“戳”。

5、充耳不闻是不作一般见识;

从鞋底抠泥巴是对其鄙视;瞅也不瞅既是手艺高的表现,也是瞧不起对方;捏完后一戳是借对其头像的不尊重,表达叫板的意味。

6、手艺高、修养好、不畏权贵、不趋炎附势。

7、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8、夸张。

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

9、略

(二)

10、医术精湛,行医规矩奇特,性格倔强但不失善良。

11、能突出苏七块行医的这种特别的个性,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12、示例:苏七块赠送药物这一细节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苏七块善良的本性和鲜明的个性。

13、运用传神的动词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

14、示例:

①小说构思精巧。作者先从整体上勾勒人物,然后通过具体事件展示人物个性,将概括交代与细致描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篇2

————对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的体会与反思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学 周文福

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人教版新教材,已经试用了两年。新教材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倡导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试图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程。事实上,语文专家眼里的新教材和一线教师眼里的新教材有着很大的区别:专家更多的是从教材建设的理念来评价新教材,而教师则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待新教材。下面试图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以八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谈一些对新教材的粗浅认识和思考。

一、“新”“活”“实”——人教版教材的三个主要特点。

1、“新”。 新教材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这一理念,新教材做到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课标》)的目标。因此,新教材强调了课程观与人才观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统一,突出了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设计。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整合和互动上有新意。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 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将“口语交际”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并列为第四大目标。明确地提出了“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的进行交流”等共八项学习目标,新教材在每册书六个单元中都编排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单元,结合写作,强调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整合和互动。马鞍山地区于二年前便申报了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中学生口语训练》。所以使用这套教材更是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实践证明:重视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2)在创设综合性实践上有新策。 新课标在《设计思路》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为贯彻这一新的设计思路和思念,新教材在每单元都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独具匠心地把写作同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人教版初中教科书主编顾振彪先生在《21世纪初初中作文教材(人教版)的改革》(详见《语文学习》2004、1)对此举解释说:“就是力图实现从写作知识中心到写作实践中心的转变,首先,自始至终把学生置于综合性实践之中。36次作文就是36次实践活动,都致力于沟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科内外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观察,感受,思考生活。”从生活中选择写作材料,新教材最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设计思路。

(3)教材的文本及要求有新貌。 开发了许多新课文,杨绛、余秋雨、沈从文、汪曾祺、雨果、星新一、纪伯伦……这些老教材上未曾出现的名家,使学生大开眼界,获益匪浅。既使是经典的老课文,也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设计了新的读解角度和练习要求。例:高尔基的《海燕》课后习题三:“请你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这道题强调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的把握,突出了学生在阅读中独特的阅读体验。

2、“活”。 新教材的单元要求、选文、习题都比较灵活。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试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引导学生感知、领悟,体现了建构主义的理念:“教育心理学上的建构主义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同样主动、具有潜能和反思能力的行动者。”(《教学的革命》[美]梅里尔.哈明)

(1)习题灵活。 例如《藤野先生》中“研讨与练习四”是两题选做其一,第一题是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第二题是将鲁迅的三位老师藤野先生、寿镜吾先生、章太炎先生做个比较,其中对章太炎先生学生不太熟悉,老师可以灵活处理,将前两位先生做比较,也可以指导学生课外拓展阅读《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来完成练习。

(2)选择的灵活。 新课标中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人教版新教材的编写者在《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这一板块的设置上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编者精心地设计多种综合性活动,并无一例外地请学生任选一项,体现了教材极大的灵活性和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适应性。

(3)单元设置的课文灵活。 每单元既有教读篇目,又设有自读篇目。由于安徽省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均取自课外。这给教师安排课文的教学提供了选择的空间,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改的主观能动性。

3、“实”。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落实了这些先进的基本理念。

(1)训练角度实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说:“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新教材强调通过朗读对文意、句子的感悟来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新课标(7—9年级)课程目标中关于“阅读”共有15个目标,其中10个直接提到通过读来达成目标。所以新教材对课文的研讨设计角度新颖,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使训练实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明显。

(2)基础知识落实。 新课标中将“识字与写字”列为第一课程目标。人教版新教材在每篇课文之后都有字词的“读一读,写一写”版块,体现了基础知识的落实,而苏教版教材却未设此项。新课标在课程目标(7—9年级)“识字与写字”中第三个目标为“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新教材是如何体现的呢?在附录中精心安排专题文章,八年级上册《欣赏王羲之书法》、下册《欣赏唐人狂草》这些文章短小精悍,深。入浅出,指引人们去体味书法的审美价值。学生读后无不称赞,获益颇深。再结合我省教科所自编的《写字》教材的使用,新课标关于写字的要求在我省是得到很好地贯彻与落实的

(3)方法指导实用。 新教材单元提示都明确地介绍了本单元学习内容、编写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并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有明确地方法指导,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同时,加强延伸拓展,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例:八年级下册《列夫 托尔斯泰》“研讨与练习四”:“……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通观人教版新教材,在每课练习的最后一题几乎都强调延伸拓展,把课外练习,收集资料,学科渗透,合作创新融为一体,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1、有些选文欠妥。 好的选文既要体现教育目标要求,又要吸引学生。有些新课文在成人眼里是好文章,却不一定能赢得学生的肯定。例如:八年级上册的《桥之美》。虽然文辞优美,但学生欣赏者少。还有部分课文练习答案欠严谨,语言过于诗化,学生不易理解。

2、作文教学与口语交际指导欠缺。 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主编顾振彪先生说:“过去的作文教材,注意传授写作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注意选材、布局谋篇和谴词造句的能力,这有正确的一面,不可一笔抹杀。”但新教材似有“一笔抹杀”之嫌!顾振彪先生谈新教材作文编排的意图是:“加强作文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的作文和生活全方位地结合起来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学生从生活出发写作文,再也不愁于‘无米之炊’”。但试问:没有好的厨艺,只给米和菜,人就都能做出美味佳肴吗?好的“厨艺”(基本的写作方法和能力)也是重要保证之一啊!

就现实来说,话题作文已是中考的趋势,若人教版在编写教材时能率先编排一些有关话题作文的审题、选材、立意等方面的写作技巧,也可体现开拓创新及与时俱进的精神。再从初中高中的衔接来分析,以上海版高中语文教材主编王铁仙的介绍:他们“着眼于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和能力”在高中第一册至第六册当中安排了“分析与剪裁”、“让语言富有文采”、“联想与想象”等有关写作方法的专题训练。就话题作文而言,初中生更需要这方面的指导。顾振彪先生著文说:“解决了‘写什么’,‘怎么写’就随之解决。教师可以综合写作内容,向学生随机指点写作方法。”但随机指点什么写作方法,如何指点到位?若新教材能根据中考作文的趋势(尤其是话题作文)安排科学精当的训练序列,则形成与高中语文作文学习的有机衔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相信一定能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口语交际上,老教材中明确地提出了“简明、得体”等训练要求,而新教材虽精心设计了各种活动,但缺乏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指导方法。以八年级上册《走上辩论台》为例,虽然设计了三项活动,但没有基本的辩论技巧的指导,教师们在教学中很快发现学生在辩论时各弹各调或冷场的现象时有发生。故与作文教学一样,口语交际也可以考虑相应地编排一些明确地训练要求和指导方法。

3、单元课文的前后编排失当。 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科学生活单元。单元提示中明确提出“阅读中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初中阶段有关说明文知识的初步介绍和能力的初步养成训练。但下册的第三单元是环保知识单元,也可归于说明文之列。但单元要求极为浅显。“前深后浅”,这样不利于学生复习提高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和能力。建议是否可以上下册单元对调。

4、个别插图也需修改。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插图中欧阳修过于苍老,而文中虽称“苍颜白发”,但其时年三十九岁。插图所画,误解文意,不利于对其被贬后心情郁闷但仍心怀天下、与民同乐的文章主旨的理解。

5、新的教学资源提供不足。 新课标中说:“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化和发展。”在执教萧乾先生的《吆喝》时,作者描绘得很生动,但毕竟是“纸上谈兵”,学生无法直观感知吆喝的风韵。我上网搜索找到了相关网站,当那原汁原味的京腔吼出了吆喝时,学生立即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又开始了一堂成功的课……我适时地向他们提供有关网址鼓励他们课余再去搜索去探寻。所以建议每篇课后都注明有关内容的网址、网页,给学生课余的拓展提供一个平台。

一套新的实验教科书,难免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上的感触,班门弄斧地提出,请方家与同仁们指正。

总观人教版教材确是瑕不掩瑜!其崇实求新、精练活泼的编排使人耳目一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理念最为先进的好教材。“新”“活”“实”是其显著的特征。

与之相应的是,作为教师也应以“新、 活、 实”对待教材。即学习并运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新理念、新的学习方法、新的评价和目的来进行教学改革;灵活的使用教材,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以务实的态度,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得到提高。

2004-10-12.

参考书目:

1、《21世纪初初中作文教材(人教版)的改革》 顾振彪《语文学习》2004、1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策略

主体性教学,最早是在1982年由钱梦龙同志首先提出,它改变了教与学的传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教育理念的一次变革尝试,也是人的发展观的变革。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教学的理想效果。然而走进课堂,却出现了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是课堂“过冷”,依然是教师的满堂灌、一言堂,课堂气氛异常沉闷;二是课堂“过热”,学生叽叽喳喳、无边无际,课堂气氛异常热闹,出现这两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导”的分寸拿捏不好。我很想让这两种情形平衡一下,在老师有效的“导”下,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极大发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三种途径可以尝试一下:

一、“问题导入”激兴趣

上课铃响了,老师从容走进教室,学生很期待老师的第一句话,第一句话的精彩程度直接决定学生的参与度,老师一定要慎言。我会抛出一两个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既体现了老师对文本的高度挖掘、别样视角,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猫》时,我问课文中一共写了几只猫,3只、4只?在争论中学生不自觉地走进了文本,走向了深度思考。再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故乡》时,我问:“谁把碗埋在灰里?”学生眉头紧锁,自觉读书、自觉寻找答案。又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时,我问:“课文几次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几次写到老妇人黑色的围巾?”学生惊讶老师读书之细、钻研之深,敬佩之情流淌在眼睛里。如果老师从一开始就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能不高吗?一节课身心会游离吗?

二、“自编自演”赛机智

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是很重要的一环。以前我的做法是唱独角戏。重点的、难点的强调一下,再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记一记,我理所当然认为学生全掌握了,结果考试时基础题失分很多。我诧异、我惊慌,差一分有可能考不上高中啊。考分要一分一分得,因为基础失分太可惜了,这一阵地绝对要坚守。于是,我换了一种全新思路,让学生“自编自演”赛机智。如预习展示,我指名学生上台展示,我在一边及时赞美,及时肯定,无形当中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因为所有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自然而然上台展示越来越积极了、踊跃了。另外,针对青春期学生心理,我还采取“男女生PK赛”,男生听写女生念,女生听写男生念,考题都是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自编自考自评,我只是在学生最困难时、学生出错时予以帮助。我会要求学生手、眼、嘴并用,嘴里念读音,手上画字形,眼睛看形体。另外计时小考,现学现考,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竞争状态。有了以上措施,学生的基础夯实了,字词当堂掌握,当堂过关。

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抓契机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重复了。”聪明的老师善于捕捉时机,在学生的愤悱之态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狼》时,针对课文结尾“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我设计了问题:①谁笑?②笑谁?③笑什么?④怎么笑?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蒲松龄“笑”的深刻含义。再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时,我会把“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两处放在一起比较,问学生能读出什么?这里教学的速度可以稍慢下来,让学生细细咀嚼、品味。如果老师对教材研究得够透,教学方法够灵活,那么将不会让教育契机从课堂溜走,相反课堂会达到。热闹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提高,学生参与度高的课堂一定是好的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师生双边活动中,老师巧妙机智地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是有方法可寻的。“问题导入”激兴趣,“自编自演”赛机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抓契机等策略都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当然还有很多,如:创设情境、课本剧改编、巧妙使用多媒体、分门别类做作业、不同形式评价等都值得探讨、尝试。教无止境,真的是教师的智慧有多大,就会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多大的空间。对这一主题的探讨意义无穷啊!

篇4

关键词:语文素养 情感体验 自觉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常常发现学生的兴趣很淡,参与课堂阅读的积极性不高,以至于一些课堂气氛不活跃,有点沉闷。学生表现出无精打采的情绪,使阅读教学的课堂陷入了尴尬的境界。原因何在?我在和学生交流中发现:他们缺少相应的情感体验,不能全身心投入文本中,更别说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了。鉴于此,我认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不断加强学生的阅读体验,积极创设条件,在听、说、读、写的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学习内容的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用生活的积累,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用现实生活的范例,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喜欢上阅读,进而把自己生活的体验融入阅读中,把自己真实的情感投入到阅读中去。陆游在教儿子写诗时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实,陆游强调的就是生活的积累。作家写作时依靠的是积累,是生活的积累,是情感的积累,是知识的积累。同理,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世界、生活环境认识体验越深、越丰富,那么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就越深刻、越丰富。正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再塑生命》中,“沙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时……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是沙莉文老师用特有的教育方式唤醒了海伦・凯勒的心灵,同时也调动了她的文学因素,并唤醒了她生命的灵性以及给予了她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沙莉文老师独特的教育方式,是借助于生活的积累,让学生多一些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慢慢地把学生的体验过程拉长,让其与作品中的情绪发生共鸣、沟通,从而才能大大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走”进文本,唤醒阅读的真正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怎样才能有效调动他们积极主动性,使他们把文本“读”起来,让他们“走”进文本中呢?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地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课堂环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交流对文本浅层次的看法。然后,教师要及时地进行鼓励和引导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发现,让他们从文本中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交流着彼此的看法和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有感受的体验下,对文字、对文学、对文化进行品味和赏析,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发现的收获。这样,学生才更容易地“走”近文本,沉浸文本中,与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每个人的体验不同,对文本的解读也就不同,他们对文本的“期待视野”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再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某些学生为了展现自我,对参考答案进行再复述的回答,那只是一种不动脑的翻版和复制。同时,教师也要提醒学生不要被标准的答案所束缚。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者的作用,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有意义的知识点。

二、有的放矢,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

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传授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借助这些方法多些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并以此来增加他们阅读的自觉性。第一,教师要让学生重视对阅读文本的整体感知,虽然是逐字逐句地阅读作品,但不是孤立地理解一个词、一句话,从而使学生明白在文本中始终追求着一种整体倾向,作者是通过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倾向来表达自己思想的。第二,学生在阅读中要善于抓住文章的文眼来阅读。作者往往通过文章的文眼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的。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春酒》一课中“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一句是这一课的文眼,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表达对故乡、对母亲、对童年的一种深深的思念。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作者的情绪,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阅读。第三,培养学生对留白艺术的探究。在文本中,作者为了突出关键的部分,必须有意舍弃一些东西。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去挖掘作者有意舍弃的这一部分东西,挖掘他们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教师还应在课下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精心安排好课外阅读,及时做好“授”后服务。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鼓励、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让他们的阅读延续下去,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此外,教师还应不断举行一些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比较中展现自己的课外阅读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畅谈自己的人生体会。教师还应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训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表达思想,传达情感,彰显魅力。这难道不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吗?我们应让语文归“语”,加深学生的个性体验。在语文的教学中,往往有一些教师,照搬别人的一些教学模式,然后在教学中按照某些模式生搬硬套,使语文的课堂走向了公式化。这种方式往往导致了阅读教学中人文资源的流失,致使一些学生失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体验。因为不同的知识积累,不同的人生体验对文本的理解也会不同。如果按照某些模式化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的课堂阅读,那么无疑是对学生体验的埋没和流失。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阅读的重要作用,既要注重情感体验,又要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因为这是一切理解文本、探究文本的基础。语,就是语言文字。语文就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人文倾向。我们也要借助于语言文字来解读作者的这些思想、情感、人文倾向,甚至是超越文本的作者思想的精神。所以,我们要让语文的课堂回归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阅读中,个性化理解中,个性化听、说、读、写中,在他们钻研文本、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感悟和思考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成尚荣教授曾说过:要用散文的方式教散文,用小说的方式教小说等。这就是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听、多说、多读、多写,使语文的课堂既要有“朗朗书声”的可喜场面,又要有“鸦雀无声”的静心体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沉淀,在沉淀中升华,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语文素养,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进入游刃有余的境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分层教学 讲读课教学 自读课教学 阅读课教学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让教材牵着鼻子走,依然是逐篇讲授教材,唯恐学生不会;有的教师只是讲考试的篇目,其余教材不管不问。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教师、教材、学生三位一体的观念,准确找到课文和学生的最佳结合点。

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人教版的教材,是根据单元编排为体例的语文课本。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体例,结合教学实践,把教材分设为讲读课文、自读课文和阅读课三种类型,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讲读课的教学。

讲读课文是教材的重点篇目,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的规律,指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编排的是诗歌,共有五篇,有三首诗讲读篇目,两篇自读篇目,编排的主题是“土地情思”,内涵是爱国思乡。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关注“诗中包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和“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教学这个单元时先教学《乡愁》这篇讲读课,教学前先让学生搜集有关思乡爱国的诗歌或文学作品。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背诵李白的《静夜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激发兴趣,接着问学生:“你的家乡在哪里?那里有你记忆深刻的东西吗?今天我们学习余光中的《乡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新课时先抽查学生自读诗歌,再让学生跟名家对比读、自由读、小组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反复诵读初步地感知课文后,然后出示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懂得什么是物象,懂得作者为什么选这些事物,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2.自读课的教学。

自读课的教材就是教材目录中带*号的课文,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时点拨。教师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时所学的阅读,分析问题的方法,在自读课文中会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要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如教学八年级上册《说屏》导入新课时,先板书课题《说屏》,然后问学生:“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有怎样的疑问?”学生思考后纷纷回答:(1)屏是什么?(2)屏有什么作用?(3)屏是一幅画吗?(4)这里得“说”和“爱莲说”中的“说”意思一样吗?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这里要让学生先回答第4个问题,“说”是说说、谈谈的意思,“爱莲说”中的“说”是议论的意思,前三个问题课文中有答案,请学生读课文寻找答案,并用圈点法标注。学生读书后很快找到答案并回答。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1)你从课文中还获得关于“屏”那些知识?(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学生很快回答问题,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对课文整体感知后多媒体展示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有什么作用?(3)课文里引用大量古诗词,有什么好处?(4)举例说说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5)说说这篇课文的说明顺序?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回答。由于在学习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时,已经反复强化训练说明文的方法、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文语言的运用等说明文的练习,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就容易得多,也巩固讲读课文所学的知识。

3.阅读课的教学。

阅读课的教材以配套的自主阅读教材和名著阅读课外古诗为主要学习内容。教学这些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培养语文素养。在教学中大胆放手,激发学生自读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好读书笔记的摘录、读书心得的撰写。每学期教师抽出一定的课时,上名著导读课和古诗词欣赏课,引导学生如何读书,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欣赏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吃透教材,研究教材,灵活机动地发挥教学的优势,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汪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实施语文因材施教.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02.28,期刊.

[2]樊永平.因材施教法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应用.鲁东大学,2013.04.25.硕士.

篇6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古诗的教学有着更重要的作用。所以,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多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尝试性的做法。

一、音像示范诵读,感知诗情

经过小学的古诗文积累,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预习后对所学古诗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但往往忽视诗歌的诵读,缺乏情感。

在音像的示范诵读下,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去诵读诗歌,而且在多次诵读中也感知了诗歌的情感,为体悟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我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这首词时,先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解决容易读错的字、长句子的停顿等问题。然后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读这首诗。两个学生读得都有气无力的,没有豪情与悲壮的情感,有的重点词的重音也没读出来。我就追问学生重点的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可怜白发生!”究竟应该怎么读,学生议论纷纷。此时我打开音像资料播放,学生立即鸦雀无声,认真听读。第二遍时,大多数学生已是情绪高涨,伴随录音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感叹。当录音播放完时,学生还意犹未尽,自己轻声吟诵。在诵读的过程中,我知道学生对这首词的情感已把握得差不多了。可见,音像示范诵读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课件拓展内容,体悟诗意

由于教材注释提供的背景资料有限,学生对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重点句子的品味等都很缺乏。在预习的基础上虽然有所了解,但因为农村学生条件有限。不能够深入查阅资料,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对诗歌相关的资料要作仔细的准备,并呈现给学生。这往往对学生理解诗歌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样,多媒体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投影上呈现更多的信息资料,这相对于以前教师拿着教参站在讲台上费劲地读来说,不仅时间节省了,而且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把握诗歌的意境,从而为诗韵的品析起到关键的铺垫作用。

如我在教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诗时,在诵读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先请学生讲解作者王勃、杜少府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等。学生大致讲清楚了情况,但也有遗漏的地方,于是我运用课件呈现出“初唐四杰”、王勃的生平经历、写作的具体原因以及难理解的一些词语“辅三秦”、“望”,句子“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等,让学生更详尽地了解这首诗所写的意思,以便更好地体悟这首诗的意境。同时,也呈现了高适的《别董大》、白居易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了里面送别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拓展了诗歌的内容,也让学生了解了“送别诗”,这对中考复习也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三、画面展示重点,品味诗韵

诗歌的学习不仅要感知情感,体悟意境,更主要的要对诗歌的诗韵作更深入仔细的品析,它是一首诗的精华所在,是诗歌的灵魂,这也是它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重要原因。所以平时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多练习诗歌鉴赏的技巧,把握诗歌的诗韵,体味它的魅力。我认为多媒体在这方面可以灵活运用,采用展示诗歌画面的重点,让学生多读、多领悟、多思考、多训练,品析诗歌的美点,品味诗歌的韵味,以形成鉴赏和审美的能力。

篇7

一、课文第二段“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一句中“然则”一词,注解为“虽然,如此,那么”。笔者认为:1.从词语搭配的角度看,与“虽然”成对使用的应是“但是”,构成转折,但是从词所连的上下文内容上看,根本构不成转折。它起着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的过度作用。2.从文义贯通的角度理解“既然前人之述备矣,那我就不多说了”。这是范仲淹的谦虚也是他的高妙,此处应理解为:“那我说什么?就由岳阳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地理位置说起吧,这样交通便利,如此美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他们登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自然过渡总领全文,巧妙地引出下文,推出主体。我觉得注释为“既然如此,那么”更能贯通文义。3.在本文第五段“然则”一词再次出现:“然则何时而乐耶?”“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理解起来也很顺畅,如果译为“虽然这样”则又不够合理。

二、课文第四段“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郁郁”注释为“草木茂盛的样子”,我认为也不妥。在《现代汉语词典》(1997年商务印书馆第355页)有“树木丛生,茂盛”和“香气浓烈的样子”两种解释,且第二种给的例句恰恰就是本文这一句。抛开具体书中倾向明显的释义不论,就具体语境分析,在这篇文章中取哪一种解释更好呢?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讨论,结果大部分学生支持“香气浓烈”一解,理由是“青青”一词写植物颜色,已能见出茂盛之意,而且上句中的“岸芷”,“芷”是一种青草,“汀兰”,兰花又能散发香气,那么此句香气“郁郁”与其呼应理所当然。而从写景角度的丰富性看,笔者以为也是取“香气”一解更好。上段写景有从视觉角度又从听觉角度来写的,这一段也既有视觉角度又有听觉角度,如取“香气浓烈”之意,则就有以嗅觉这一感官角度来写,使景物描写更立体,更丰富了,也更容易引起人们“心旷神怡”的共鸣。

三、课文第四段中的“而或长烟一空”中的“或”。课下没有注释,而在教参所给的参考译文中,译为“也许”,笔者查阅工具书,在《中学古汉语字典》(1991年湖南出版社)第143页上有“或,代词,无指定。有的(人、事情、东西、地方、时候等)”,在这一词条下有例句“而或长烟一空”和副词:也许,或许。我认为,这个词的翻译虽然对上下文所写景物内容无多大的影响,但对于理解文本,体会作者写景的手法却很关键。众所周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第三、四段的写景是运用铺陈、排比之法,即综合平时之所见,把具有同一特点,落实在本段,即把引起人们“喜”的心情的景集中来写,也就是,虽非一时登临之所见,但一定是平时所见到过的。取“有时”能与此意相符,而且巧妙地由上句的写白日所见(景:日光)转而写夜之所见。而取“或许”则给人一种他在猜想的感觉,会让读者误认为下文的“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的美景、诗情及画意,只是存在于作者自己的想象之中的,这岂不大煞风景!

篇8

一、 通过省略语感悟人物身份、地位或性格

有些省略语是说话人在当时情境中处于弱势,不得不省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被迫中断的“半截话”,感悟说话人在被剥夺话语权时特定的身份、地位或性格。如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中“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由于被抢白,省略号之后的语言被迫中断,作为当时社会“多余人”的孔乙己,不但没有自己的名字,连说一句完整话的权利也没有了,可见他当时在社会中的地位!再如九年级上册《故乡》“‘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我并没有阔哩,须卖了这些,再去……’‘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是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杨二嫂的性格迫使“我”临时“屈尊”了,无论地位有多高,遇到“辛苦恣睢”的杨二嫂,只能像弱者一样无话可说了。这类省略语,常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教学时,教师既可以从人物语言入手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也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揣摩人物语言。在教学《故乡》时,我曾设计过这样一个题目:《故乡》中说“那豆腐西施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假设唯唯诺诺的闰土见到口齿伶俐的杨二嫂,会有怎样的对话呢?要求学生根据人物性格编写一段对话。在学生的作业中,闰土的“半截话”特色十分明显,有的整段无汉字,仅用一个省略号,可见学生对闰土性格的把握是到位的。

二、 通过省略语感悟人物心理、思维或情绪

有些省略语是说话人若有所思或情绪异常而主动中止形成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主动中止的“半截话”,感悟说话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或情绪。如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中“‘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拼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正如老子说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一样,当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就要丧失自己的祖国,就要被迫放弃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时,他内心极度痛苦,无法用语言表达,文中两个破折号省略的是极其复杂的感情,是无以名状的痛苦。再如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中,当船长不耐烦地告诉菲利普,眼前这个穷困潦倒的人正是他日日夜夜盼望的“好心的”“有办法”的“富翁”于勒时,“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这些断断续续的半截话,正是菲利普夫妇突然遭受打击后失望、恐惧、担心等复杂情绪的不自觉的外在表现。主动中断的省略语,常用来表现人物异常强烈或较为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品味人物语言,揣摩人物性格,准确掌握人物心理,并将省略的内容补写出来,比较一下补写前后的艺术效果。

三、 通过省略语感悟典型环境下的人物形象

有些省略语是因“不可抗拒力”(如身体原因、环境因素)使说话人无法完整表达而形成的,常用于推动情节发展,将人物升华、定格。这类省略语,很难补写出被省略的内容,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更增加了作品的张力,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给读者心灵强烈的震撼。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中的一段:“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记住,这,这是,大家的! ’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无名战士虽然没有明确要求将这比命还珍贵的火柴交给谁,但读者完全可以从不完整的语言中领会到他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他以生命的代价保存了火种,这火种必将点燃革命的熊熊大火。再如《红楼梦》九十八回对气绝弥留之际黛玉的描写:“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黛玉在香销玉殒之前拼尽全身力气呼喊宝玉的这句“半截话”, 给我们提供了审美再创作的广袤天地。是爱是恨?是忧是怨?是哀是痛?是一片痴情还是无尽的辛酸?是自伤薄命的感慨还是万念俱灰的绝望?由读者自己体味。①

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人物所处的特殊环境分析人物性格,理清文章情节,另一方面,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与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结合起来,做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四、 通过省略语感悟人物间的关系

有些省略语是说话人因风俗习惯而有所顾忌故意省略的,通过这类省略语,不仅可以感知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助于理清作品中人物间的关系。如八年级上册杨绛的《老王》中的一段: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由于作者对老王有着复杂的感情,不忍心也不愿意提到那个让她忌讳的词,所以用半截话将“死”字避讳掉了,这看似简单的省略号,其实饱含了作者愧疚、同情、不安等多种感情。曾有同学不解地问:既然忌讳时常用半截话,为什么鲁迅在《孔乙己》中“‘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这一段文字中,用了半截话却一点也不忌讳呢?我说,这正是鲁迅的高明之处,如果我们把掌柜的对孔乙己的感情和杨绛对老王感情比较一下,就会找到答案:人物关系不同,表述的语言形式也就不同。

工于语言者不一定是文学巨匠,“工于无言者乃文章宗匠”(席勒语)②,省略语蕴含着巨大的潜在信息量,往往使人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一个个静止的省略号、破折号变成一朵朵思维的火花 ,通过对省略语的赏析,体味人物语言个性、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揭示人物间的关系,真正领略半截话的“笔断意连”之妙。

【参考文献】

① 张璇:《论〈红楼梦〉中“不完句法”的叙事美学功能》,《名作欣赏》2011年第11期。

篇9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068-01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课堂上不仅需要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里说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课堂教学应该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上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获得充分的发展、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课前有效备课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具备有效备课的能力。教师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制定出具体、明确而又符合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注意分层教学,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安排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不断学习的能力,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充分地挖掘教材,结合实际,展示个人教学能力,让课堂成为真正有效的。

二 课中要讲究策略

1.重视导入新课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成功的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一课时,我在导入环节设置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根据多媒体屏幕上的提示来猜猜是给我们上课的哪一位老师,在学生猜出来之后展示该老师的照片。通过对三位老师的描述,学生很快猜到了是他们的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和生物老师,因为熟悉的老师出现在了课堂上,所以学生们兴致非常高,这样不但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且对后面的教学内容感到好奇,整节课的课堂氛围一直非常活跃,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有直接的关系,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有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所以,教学要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以初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中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使学生懂得知识真正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九年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时,我把一些有关沙尘暴、空气污染、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照片向学生展示,学生马上意识到了我们生活环境的严峻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办法。这一节课学生兴趣非常浓厚,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较为透彻,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要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指导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去学习。在课堂上要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为了促使学生有效学习,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如: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等方式。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教师就可以轻松地教,学生自然就能够轻松地学。

4.注重知识学以致用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关键在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问题。只有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才能够引起他们的探究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要求学生对熟悉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消费者的权益一课时,我首先给大家讲了我曾遇到的权益被侵害的问题,包括我后来的解决方式和途径。学生们也说了许多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明确了消费者享有的各项权利及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进行维权。通过把学生身边的故事引入课堂,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必须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每节课结束后,都应回顾这一节课存在哪些不足和失误,及时反思,积累教学经验,日积月累,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索、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篇10

【关键词】激活 初中英语 阅读课堂 策略

前言

初中阶段英语学科与小学英语来比,内容更加难,但是大部分初中生在小学阶段没有良好学习,尤其是对于阅读方面,因为小学英语学科之中阅读并不是老师主要讲解的内容。通过相关的记录,发现当前初中英语学科阅读课非常“沉闷”,学生只能听讲和做题,对于选择题来说,常常“靠运气”来选择,而老师也不会详细讲解,导致阅读课存进众多问题,各个老师一定要仔细思考,实现将课堂激活的要求,以对英语阅读课的效果予以提升。

一、初中阶段英语学科阅读课现存问题叙述

当前初中阶段英语学科阅读课还存在众多问题,实际的效果非常低,这些问题主要有:一是老师只按照教科书的内容,让学生们用课文来练习,而且实际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单方向讲解,学生只能听,导致内容非常“枯燥”,长时间积累,初中学生自然不再喜欢学习英语阅读,二是对于阅读课的内容来说,老师没有予以拓展,学生在课外时间不能阅读英语文章,只会理解教科书中内容,考试时候,不能良好把握试卷中的阅读题内容,既不能得到良好成绩,也没有实际运用的能力,从而学生不会用英语与他人交谈,并且老师没有注意学生的能动性,使用的方法也过于落后,学生不能真正参与进阅读课之中,课堂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P于初中英语学科如何激活阅读课的几点思考

从初中英语学科阅读课现存问题可以发现,主要的缘由就是因为老师没有对课堂内容和具体方法予以提升,使得学生不能实际参与,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然需要对阅读课予以激活,主要需要从下面两个方面来思考:

1.对教学方法予以创新,注重初中学生的能动性。第一,初中英语老师要对当前阅读课的真正情况予以研究,准确把握当前存在的问题,确定是否课堂没有“活”起来,然后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第二,初中英语老师要先把握教科书中的内容,将其整合,按照具体的要求来确定每一节课的内容,最好将阅读课和写作课进行交叉,这样做既可以使得学生在读的时候对单词、句式等有一个把握,也可以让他们在写的过程中可以把握哪些词语是文章“主题”;第三,做好上面两点内容之后,英语老师需要对教学的方法和理念予以创新,先对自身的理念予以转变,以学生的能动性为主要方向,一可以留给学生自己的时间,比如让他们自己先读一读文章、概括文章的内容等,二是可以多进行提问,比如询问他们自己的想法、是否同意文章中的观点等,而在教学的方法上,需要将情境方法、合作方法、兴趣方法等进行一个结合,比如题目为《internet》的文章,其中写出在网络相应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生活已经出现哪些改变,题目分别为“What i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The most important advantages is that sending emails is ”、“Communication emails are very ___”,第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的方法来讨论,也可以让学生们先答题,然后以小组的方法互相批改,最后老师再讲解,可以让学生们更明确应该怎样阅读。

2.设置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环境,以提高其兴趣。初中英语老师全面把握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对阅读课的内容予以拓展,可以布置让他们阅读的作业,然后老师进行批改,也可以让学生们对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同时老师需要思考课堂的基本环境,从而设置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环境,以平等、快乐为主要方向,这就要求老师不能只对学习成绩理想的学生提问以及表扬等等,要经常鼓励他们。不仅如此,初中英语老师要思考如何使得学生愿意学习阅读课,而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做好引导环节,用多媒体等设备,先抓住学生的注意方向,然后再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谈,提高其兴趣,禁止每一节课都是做题和讲解答案。

三、结论

总之,初中阶段英语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具有重要的正面作用,而想要达到这个要求,必然需要激发课堂,使之具有活力,各个英语老师要仔细思考。除了文中提到的内容外,初中英语老师还要学习网络中的教学资源,便于对阅读课内容予以继续拓展。

参考文献:

[1]林惠果.以“三点一线”解读初中英语阅读文本――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6SectionA阅读课为例[J].英语教师,2016,04: 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