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善美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18:5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真善美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真善美的作文

篇1

在这个社会,我追逐一切物质利益,然后狠狠地骂着社会。

从此,我虽是一个人,但我已不是一个“人”,我的心灵扭曲、变黑,我不再是一个“人”。

一件事总是有无数的变化和无数的可能性,就在我认定自己不是“人”时,我恋爱了,我的女朋友名字叫真善美。从此,我的生活全部被打乱,纯粹一团糟。

和她在一起,坐公共汽车我总是在最后,好不容易排到座位还要给后来者让位,隔壁李大爷、王大妈的垃圾总要我承包,还有什么献爱心捐款等等,我真的无法忍受,但是我却不能为她买一对耳环表达我的爱意,我受不了,向她苦苦问道:“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她说:“因为我叫真善美。”但是,事情也不是完全糟,我发现小区里从来不理我的人看见我时会微笑,总有人叫我去宣传爱心捐款的意义,还会收到很多感谢信,于是我又沉醉在其中,忙于应酬很多写感谢信的人。真善美说:“你变了,我强迫你变了,但是我不喜欢强迫,如果有一天你觉得自己真的变了,再来找我。”我像个傻子一样,不知所措,她走了,我又回到以前烂泥潭似的生活,只是多了一项内容,想她,想我爱的这个人真善美。有一天,我看书时看到这样一句话:“人就像一只鼎,由真、善、美三足鼎立,缺少了哪一个都不行。”我激动地像个孩子,大声喊道:“我明白了,我明白了!”找到真善美,我对她说:“我明白了,我已经改变了,原来,看到别人,为了别人,我的生活才有了意义,我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人’!”真善美微笑着,我把真善美拥入怀中。

朋友,只看到自己的人不是真正的“人”,看到别人的人才是真“人”,真是骨骼,善是肉体,美是外表,让我们用真、善、美组装自己,做一个大写的“人”。

评析:话题作文具有话题宽泛、文体不限、写法灵活等特点。如果笼而统之地去做文章,面面俱到,势必造成蜻蜓点水,文意散漫。所以,应该学会在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的舞台。这篇文章笔力集中到一点,即对“人”的再认识。

篇2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之于教育、之于作文教学并不算新鲜事物,从教育祖师孔子的“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到现在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乃至实施一直没停过。“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的确,“文”因人而成章,人历来是“文”的主角无疑,作文教学与人文关怀应是流和源的关系。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呢?笔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在作文教学中融入人文主题的重要性

无论从教育理论层面考虑,还是从教育教学实践层面考虑,在作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素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树立人文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出发点和参照物放在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2.有利于教师重塑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从容应对遇到的艰难曲折、人生危机和精神危机,通过基本精神路线的坚守和积极向上精神态势的保持,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动力。

3.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人生、大自然,并有利于加深这种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审美感悟能力的培养,以美的情操为手段陶冶学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使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对世界和人生的观察和体味,并加深这种观察和体味,使学生更加充实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人文修养。除此之外,作文教学研究的内容还能通过在作文教学中融入人文主题而得到丰富。

二、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的措施

1.情感价值的潜移默化。教师在教学生时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因而,我们必须摒弃“应试教育”,通过自身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步步升华,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的高度,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文学审美功底得到夯实。并以此为基础,在把握校本文化的同时,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展示行为规范。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义之所至,虽千人去吾独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旋律。因为,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学校和教师价值取向的影响。

2.把写作技能训练和“人文性”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即通过有效教育,使受教育者提高道德思想素质,净化个人灵魂,陶冶高尚情操,进而教育人民、唤起人民,除旧布新以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就作文训练来说,“言为心声”,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过程应该服从于并表现出其价值观和人文素质的发展轨迹。教师必须立足于人文素质教育观,通过完善新的作文质量的评价标准,有效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应有作用。作文正是要把语文学习中积累的主观体验、对生活的感悟及自身品质、审美体验等价值判断,通过一定形式技巧表现出来。如果学生在写作训练过程中,不能理解、接受、融化这些文化内容,就不可能理解民族语言的表现力,也不可能运用语言很好地表情达意。

3.引导学生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倡导学生写真事、写真情,就是要指导学生对现实丰富的生活进行观察和感悟,培养他们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好习惯。尤其要避免在写作中一味唱高调,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大我”之情转化为亲情、爱心、生活化、平民化的“小我”之情,追求真善美的同时实事求是、坦诚相待。这样我们的作文才会有材料可写,抒发的情感才会有依托,而不是给人以“假、大、空”的感觉,这是一种写作手法和态度,更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积累。

4.提倡真实的写作。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和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和套话,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由此可以看出,作文教学逐步开始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和感悟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写作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学生应真正为自己写作,而不是将作文看做一件苦差事。现在很多学生的作文都是东拼西凑、胡编乱造的,学生学会用公共思维模式代替丰富多彩的个人精神方式,是人文精神本质的流失。我们必须倡导真实的写作,真实是写作的灵魂,人文合一是写作的基本要求,这种求真务实的写作导向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5.关注生命情感,思源强流。现在学生的作文幼稚化倾向已陷入肤浅境地,这不得不说跟人文关怀很多时候的缺失有关。没有对“源”的挖掘,怎能有强“流”之势?欠缺对“人生”和“生命”的关注与思考,怎能让文章深刻起来?这就需要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担起这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写作的漫漫长路上,围绕“人文精神”的主题上下求索。引导学生关注并关爱“生命”,寻索人生真谛。培养具有“爱心”、“思想”意识的学生,使他们具有人文关怀意识。“有爱心”既指写文章,又指向生活。对生活有“真爱”,文章才有“真情”。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是写好真情实感文章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能紧紧围绕“人文关怀”设计话题展开讨论,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生活事例来引发学生的爱心,并对生命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另外,学生的作文除了有爱心之外,还应该具有思想,学会针对某一社会现象思考它的价值。在培养学生丰富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感性升华到理性,站在理性的高度上思考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方式。

篇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册课本所选的文言文,如《项脊轩志》、《陈情表》、《祭十二郎文》等多数都是人文性较强的作品,情感细腻,感人至深。在这些篇目的教学过程中,抓住“人文性”大做文章,把情感当做教学切入点,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细腻的感知,使其对文中的情感产生真切的共鸣,并受到感化,从而升华学生对作品、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一、以“情”导入,创设情感教学课堂

例如《陈情表》一文,作者李密抓住一个“孝”字,真情描写他与祖母相依为命的事实,最终打动了晋武帝,准许了他先尽孝而后尽忠的请求。这篇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动人心弦,催人泪下。那么,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只要能从这一“孝”字入手,以“情”导入,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本文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

1.大屏幕演示

苏轼语:读《出师表》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2.教师提示

“百善孝为先”,“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传承并发扬下去,尤其是古人,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品德,甚至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但是,我国也有一句俗语说“忠孝难以两全”,为国尽忠与持家尽孝,往往是一对不易调和的矛盾。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许多人只好二者选其一。那么,有没有忠孝两全的例子呢?有!他就是《陈情表》的作者李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是怎样通过《陈情表》这篇文章,实现了忠孝两全的。

这样的导入语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情感教育,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理,这一方法也适用于《祭十二郎文》的导入。

二、配乐朗读,营造课堂良好氛围

与现代文相比较,文言文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当中,会遇到相当多的语言障碍。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呢?营造适当的课堂氛围是有效的方法,尤其是这些以“情”为主的文言文,选择一段适当的音乐,作为朗读的背景,就能够引领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章情感,理解文章内容。

我们仍然以《陈情表》为例。其范读的背景音乐选择的是一段旋律忧伤的二胡曲,而且音乐的起伏贴合文章的情感变化,加之沉郁厚重的男声朗读,节奏缓慢,感情饱满,学生在聆听录音的时候,或面露悲色,或泫然欲泣,或稍见希冀,立时就能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而且,在学生聆听录音的同时,还解决了文言文阅读的字音、停顿等问题,可以收到相当好的诵读效果了。

然而,仅仅“听”是不够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亲口诵读,才能确实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深厚感情。在已经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当中,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诵读提示,纠正读音和停顿的错误,并及时给予内容点拨,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细节分析,体悟文章真挚感情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情感的体悟;语文教学也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还是情感的熏陶。中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适当的篇目,在传授文言文知识的同时,从文章的思想情感入手,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而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悟,除了反复诵读之外,还有一种更细致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细节分析——于细微处感化学生,触动学生内心最柔软的那根弦,使其对课文与生活产生更深刻的感受与理解。

例如《项脊轩志》这篇课文,作者归有光从一些微妙的生活细节入手,描写了“项脊轩”的沧桑变迁。文章选取了先大母婢、大母、吾妻三人,写其关于项脊轩的言行。

文章只用三两句话,即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也写出了作者的沧桑之感,行文流畅,感人至深。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就可以抓住这些细节,细致入微地带领学生感受字里行间深厚的亲情,于人物一言一行之中体悟真挚的情感。比如文中描写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仅写了一个细节: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而述者与听者皆感动而泣下。此时向学生提问:“当你放学回到家中的时候,你的妈妈会向你说什么话呢?”“是不是也会问你‘路上冷吗?饿了吗?’”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相关的记忆,与文中的情境产生共鸣,从而深切地感受到文中深厚的亲情。通过对此细节的分析,学生不仅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在此基础上深化对父母的感情,加深对生活中细微情感的体悟。再如文中写到“诸父异爨”,学生也许体会不到其家道中落的情状。但是,当教师带领学生细致地分析到“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时,其脏其乱如在面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立即形象、深刻了许多。

假如仅仅学习归纳其中文言字词,这些字句完全可以一带而过,但考虑到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教育,这些细节就必须细致地进行诵读、分析,在学生头脑中烙下深深的印痕。

四、动脑动手,升华学生思想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仅仅通过感情共鸣感化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认识进行升华,提高学生情感认知的水平。一是要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思考,深刻体悟其中的人文情感;二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三是要引导学生将学习与阅读中的共鸣之感表达出来,诉诸文字,形成自己对情感的认识和对生活的体悟。这种必要的拓展和升华,可以通过紧跟阅读、写作课的内容来进行,先指导学生开展相关阅读,再指导学生将所感所想写成作文,既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是进一步阐发的创新作文。

例如学习了《项脊轩志》、《陈情表》、《祭十二郎文》等一系列亲情文章之后,将阅读课主题设计为《亲情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高考作文或优秀选文,拓展视野。上作文课时,教师就可以据此让学生自由写作,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生活的领悟水平。作文讲评课则选出学生佳作在班级中朗读或传阅、交流,普遍加深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体悟。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2—0052—01

一、为什么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目前,学校对老师业绩的评价总离不开考试成绩,所以老师总会担心,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要占用学生课内外很多时间,会不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于此类原因,我们在研究性学习方面要么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要么是敷衍了事,走走过场。而这些情况正反映出了认识上的局限性。因为,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首先要看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大趋势,全国上下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语文教学有两个突出的弊端:一是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好;二是学生缺乏可以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弊端不解决,学生就会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层次上,一旦进入大学,面对全新的教学方式,就会无所适从。其次,要看到高中语文教材的很大变化,特别是突出的文学性和人文性。这些变化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新教材中古典诗歌的数量是旧教材的几倍,凭借教材中的这些典范作品和相关知识简介,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中国古典诗歌的桥梁——分析陶渊明诗歌承前启后的作用”此类课题。通过这类课题的完成,学生可以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再次,要看到高考试题的变化,如诗歌欣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其目的就是更加客观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鉴赏水平和研究能力;现代文阅读增加了推理能力的考查,这也是研究性学习所培养的主要能力;高考作文是近年来变化最大的一部分,由限主题作文变为话题作文,特别在作文评分发展等级中有一条明确指出,“见解新颖”“推理想象有独特之处”,所有这些都紧扣着研究性学习。

二、如何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1.确定研究课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分为三大类:文学艺术类,如“李白性格及其诗歌中数词的应用”“红色——中国人的色彩情结”等;社会调查类,如“关于我校学生的阅读状况的调查”、“高中学生家境状况和消费状况的调查”等;学术类,如“《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之异同”“关于‘匕首’与‘投枪’——鲁迅杂文语言浅析”等。在确定具体的课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兴趣人手。例如,学生总喜欢追赶时髦,崇拜明星,在衣着上要么是乞丐装,要么是F4,据此可确定“中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课题。

第二,从教材入手。例如,高一年级学生学习了从先秦到清代的优秀散文24篇,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中国散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演变和发展情况,可以让学生去完成“中国古代散文的演变浅析”“从中学语文看古代文人的坎坷仕途”等课题。

第三,从地方文化入手。如“甘谷方言与普通话之异同”等课题。

第四,从人文教育入手,不论是《语文课程标准》,还是新教材,都一致强调,必须高度重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追求真善美的良好品质。这种品质也就是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学生写作文的底气,有了这种底气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好文章来。

2.指导学生研究。第一,研究性论文的撰写,不同于一般的作文,都带有较强的学术性。对于学生来说,初次接触这类东西,教师不指导学生便无从下手。语文研究性论文,除一些特殊情况外,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就是收集资料,如文字资料、数据资料、图片资料等;第二步就是对资料的分类,这种分类基本确定了论文思路;第三步就是分析,要归纳推理出一个结论。如学术性论题“女字·女子·文化”,先让学生通过词典统计“女”字旁的字有多少(大概400多字),然后根据表达的意义进行归类,一类带有褒义的,像好、妙、娇等;一类带有贬义的,像妨、妒、妖等;一类表示血缘家族关系的,像姑、姨、婶等;一类表示妻妾等妇女地位的,像婢、姬、媵等。归类以后再去分析中国妇女与文字和文化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妇女影响着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又影响着妇女的地位和命运。

篇5

【关键词】观察 生活 撷取 素材

写作常常被视为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然而,由于受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底子薄、接受能力较差、教师作文教学方法陈旧等因素的制约,目前的学生写作能力普遍较差,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毕业之后的择业。

写作源于材料,材料源于生活,要从生活中撷取写作题材,让生活素材进入作文。只有这样,写作时才能感到得心应手。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笔者认为,仔细观察生活,深入感受生活,从生活中撷取写作素材是提高中职学生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中职学生写作的现状

写作训练时,中职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是,绞尽脑汁却无从下手。不少学生写作时感到:站在色彩纷呈的大自然面前,直面复杂的社会与人生,置身琐碎而又实在的日常生活,虽然眼前的世界丰富多彩,但撷取时,却又无法着手。究其原因是疏于对事物的观察,找不到写作的素材。

1.学生的思想水平有限,观察事物、认识问题的能力差。好的文章应当有好的主题,这要受作者的思想水平所影响,中职学生的思想水平有限,又不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往往对身边发生的事件或视而不见或见之不深、不透,不能生发,不会联想,缺少观察事物、认识问题的方法,故而写出的文章或言之无物,或无病,或以物说物,不能把眼中之物变成胸中之物或笔下之物。

2.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少,缺乏写作的素材。客观上讲,中职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经历的事情少,生活经验积累的不是很丰富,因此,写作所需的直接材料来源不多。主观上讲,这些学生都是从中学走进来的,还没有和社会充分地接触,加之平时养尊处优,缺乏困难、挫折的磨炼,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少,没有过多的写作第一手资料,所以写文章时总觉无话可说。

3.学生的知识储备少,左右逢源的能力差。这些学生由于书读得少,初中文化基础差,不能广泛地摄取知识,不注重日常积累,造成了取得写作材料的间接途径几乎断绝,做起文章来只知“一”,不知“二”,说“今”不知联“古”,谈“中”不知涉“外”,这种纵横联系能力的缺乏,致使写出的文章苍白无力。这就是“积之不厚,发之不佳”的根本所在。

二、如何从生活中撷取写作素材

从生活中撷取写作素材,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及积累。古今中外文学大家的写作亦是如此。列夫・托尔斯泰原著《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就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对成百上千幸福与不幸家庭的观察、思考过后的真理。

1.抓住特征,观察生活,获取素材。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有目的地去认识某一对象的知觉过程。观察区别于观看、看见,是一个由外及里的过程。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学生来说,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素材的眼睛。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要教会学生捕捉特点,发现异同,发现平凡生活中蕴涵的真善美,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形象逼真,生动感人。观察事物时,要从事物的形状、声音、颜色、状态、结构等几方面入手;观察人物时,要留心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为自己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2.深入思考,感受生活,内化感悟。中职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不是不丰富,而是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之所以如此,最根本原因是没有“用心”生活,没有深入感悟生活。看到了、听到了、触摸到了,那只是对这个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要想使之真正成为感受,还离不开深入地思考,内化升华对生活的感悟。在生活中,应学会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波动,有意识地培养感悟生活的好习惯。

3.积累材料,反映生活。写文章必须有充足的材料,材料来自平时的积累。秦牧说过:“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这“三个仓库”就是积累材料的三条途径,“直接材料的仓库”就是要经常写观察笔记;“间接材料的仓库”就是要勤写读书笔记和卡片;“语言的仓库”,就是要把随时听到、看到优美的句子和生动的词语记下来,写作时就可以根据需要使用。

篇6

语言通顺是作文的基本要求,富有文采、创意表达则应成为我们的追求。“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好文章离不开文采。纵观近几年各省市中考涌现的满分卷、高分卷,你会发现虽有各自独特的地方,但语言富有文采,却是共同的特征。精美的语言好比是人们身上精美的装饰,能使整个人看起来光彩夺目,熠熠生辉。那么,作文语言如何才能出彩?

一、叠加修饰

叠加修饰,可绘生动语境。例如下面两个句子:

(1)太阳从东方升起。

(2)一轮鲜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这两个句子都叙述了太阳升起这件事,但第一句只是交代了事情:太阳升起;第二句除了交代清了“太阳升起”这件事外,还描绘了太阳的形态、颜色、升起时的情态。所以,第一句只是记叙,第二句则是描写。有些同学不会描写,作文只是空洞地叙事,文章自然不会生动形象。其实,只要你在叙事的句子上加入修饰性的成分,就变成描写了。再看下面的句子:

幸福是在初夏的早晨打开窗户时迎面吹来的那股清风,是你独坐一聆听歌曲的那种心灵的静谧,是你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时心存的那份感激,幸福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

幸福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体验,经加以修饰描绘,使语句可知可感,于无形的文字中见有形的内容,读起来生动形象。

二、善用修辞

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拟人可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美感;排比、对偶可使语言富有气势,音韵和谐;设问、反问可使文章发人深思,富有吸引力……巧用修辞格从来都是增添文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如一考生的满分作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文中有这样一段: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生活是一杯美酒,会喝的说它甜,不会喝的说它苦;生活是一首诗,有抑扬顿挫,也有平平仄仄;生活是一首歌,有低沉忧伤,也有激昂欢乐。

文段用镜子、美酒、诗、歌连续作喻,意象丰富,四个比喻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很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在这里,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为文章语言“添彩”的作用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又如一考生围绕“父亲”的话题设计了这样的开头:

烈日、爸爸。麻袋、汗水。

汗水、麻袋。爸爸、烈日。

短短十几个字采用回环反复的修辞手法,准确地将烈日下父亲汗流浃背搬扛粮食的劳动的艰辛场面勾勒得真切感人、震撼人心。

三、引用名言佳句

引用名言、古诗文中的佳句,能增添文采,给人以深度感、厚度感,是冲击阅卷者视觉的好办法。

为了表达“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是多姿多彩的”这个主题,有一考生用了这样一组句子:

语文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

语文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语文就是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而”的超脱与豁达。

语文就是杜少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这样引用古诗词之文,将“语文的多姿多彩”写得具体形象,很有文采。如果不善于引用联想,借用古诗词,只是平平淡淡地写道:“我爱学语文,语文教我更富有献身精神,更富有浩然正气,教会我超脱与豁达……”这样表达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四、活用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式丰富多彩:短句明快有力,长句缜密细致;整句对称和谐,散句灵活自然。除了以上两类句式外,还有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顺装句与倒装句等。有经验的同学很注意从整齐中求变化,在常式中用变式,在重复中求省略,从和谐中求灵活。例如中考作文题《木桶人生定律》(以“责任”为话题),一考生在文中这样写道:

“胡天苍苍,风尘滚滚。眉宇之间,你可曾有过一丝悔意?不!既然你选择了和亲,也就选择了漂泊异地。你可知,从你的脚步迈进宫门的那天起,王昭君的名字,便蕴涵了对国家责任的诠释;你可知,从你的脚步踏出长安的那天起,王昭君的名字,便化为真善美的象征。昭君的琴声透露出的亦是怎样一首慷慨的责任颂歌!”

文段长句与短句间杂,整句与散句结合,使句式别句参差错落之美。对偶、设问、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表现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昭君为换来民族的大融合、大团结而毅然选择和亲的文章的赞赏之情。

五、提炼警句

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富有哲理性的语言都是对文章品位的提升。如钱钟书的《围城》中“婚姻是一堵墙,在外面的人想挤进来,在里面的人想冲出去。”

这一比喻,一“挤”、一“冲”,形象地道出了成人世界的矛盾和复杂的心理,说出了所有人都想说却又没能说出的话,因而备受人们的欣赏引用。又如中考作文题《长大是一把双刃剑》,一考生这样写题记:“童年做着长大的美梦,长大了又做着童年的美梦。”

这题记实在太美了,不仅仅是语言回环对称的美,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非常经典,道出了天底下不同阶段的孩子与成人的真实心理,给文章增添了亮点

文章关键处有警策,于形象中见哲理,于质朴中见深刻,于含蓄中见真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是炼就文句意蕴的好办法。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整语序或使用幽默笔法等手段来使作文语言出彩。

如:“又考砸了,我在失望中苦恼”一句如改为:“有考砸了,我在失望中苦恼,在苦恼中失望。”改句调整顺序后重复一下,韵味顿生。

考场作文机智幽默、出语诙谐是打动阅卷老师,获得高分的秘诀之一。作文幽默笔法有许多种,在此举三种作点说明。

1.仿拟法。将诗词、流行歌曲信手拈来,按主题需要重填新词。譬如,有篇题为《书虫》的文章这样开头:

“懒虫,快起床!都八点了!”妈妈狠命地把我推醒。……昨夜月朗星稀,苦读不知疲倦。试问催我人,却道懒虫一个。知否知否,读书趣味多多。我非懒虫,乃书虫也!

作者仿拟李清照的《如梦令》,笔调轻快诙谐,在自我调侃中,一个利用长假学习知识,以读书为乐的中学生形象跃然纸上。

2.易色法。或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在这个褒贬易色中营造谐趣。例如:

“王丽、李敏,你们到前面来给大家做这个实验。”好“狡猾”的物理老师,竟然让我们这两个物理考试常垫底的“货色”出“洋相”。(2002年中考《合作》)

用“狡猾”形容不为“我”理解的物理老师的一番苦心,贬词褒用,用语风趣;上文提到的《书虫》一文有“总算把‘入侵者’哄出了领地”一句,把准备为“我”整理书房的“妈妈”称为“入侵者”,也属贬词褒用,充满生活情趣。

3.转类法。上述《书虫》一文这样描写“我”哄“入侵者”:

我看这些书放着挺好的,再说咱们约定过,这里是我的私人领地,纯属内政,请别插手!

篇7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今天的学生不但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备强健的体魄,而且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在这日新月异的社会中,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享之不尽的好处,当然,科学的成就也有一部分被一些十恶不赦的人给利用,他们用不健康的科学来侵入我们风华正茂的中学生的心灵。

常用QQ的同学一定看过这些话“看看我最近的照片~~~才扫描到空间上的。是不是有点太露了?”随后就是一个网址。我想同学们一定对这些危害我们的心理的话痛恨之极。每每我看到这些话,心里不禁一酸:为什么总有人发这些无聊的话呢?自己有好处吗?难道为的就是让其他人也陷入泥潭?

我经常想:难道,网络上没有绿色可言了吗?直到有一天,我认识了一个叫可馨的女孩,她说:“网络不一定都是不健康的,只是看你的心是否健康罢了。”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不禁受到了启发:原来网络不单单只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教导!

那天,我正在像以往那样上网、聊天。突然电脑蹦出一个网站,上面说:无论谁都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三观”。我一下来了兴趣:哪三观呢?于是我接着往下看:“①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对这个物质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有不少同学有些迷信:比如根据所谓的‘星座’‘八字’、血型等确定自己的‘幸运数字’、‘幸运颜色’,有的甚至用这些东西来推算自己某次考试是否顺利,有的同学认为考试前洗头是不吉利的,会使自己什么也想不起来,这些想法有的同学也表现在作文中,并且表现出一种确信的态度,这就不恰当。

??②正确的人生观。人到底应该为什么活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古代儒家有一种观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还有很多种关于人生的说法,但不外乎这样两点:一是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实、更美好,二是使他人的生活更美好。人生观符合真善美标准的,就应该是健康的,而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利益,一味强调自己的索取,如人生的最大目的就是赚大钱等都是不健康的思想。

??③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评价。作为考场作文,思想和感情应该符合真、善、美的标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应该不违背道德规范,要尊重历史。”

看完这短短三段话,我不禁感到无比欣慰,因为,许多人还是向往健康,崇尚健康的。想必大家一定还记得八荣八耻吧!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以我个人认为还应加一条:“以传播健康为荣,以散发不良为耻。”现在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都在散发危害我们学生的信息,他们靠着“以崇尚科学为荣”为所欲为,以为发几条不良的信息就是崇尚科学了,我看他们就是十足的不知廉耻的东西!

危害我们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以次为荣,我想社会定然容不下他们!他们一定还不知道“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句话!

有了自控能力的我们就应该知道要“以文育心”,所谓的以文育心就是多看健康的历史的有鼓舞能力的文章。我们在学习语文这门学科时就已经在“以文育心”了。

当然,“以美育心”也是十分的重要。美,不指人,而指事。电视里,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写美的事,这无疑给我们加了一道坚固的防御门。

社会上,有许多人玷污神圣的文学作品,可每当有人去看这些垃圾的不良作品时,定是狂笑不已。我弄不懂,也猜不透,为什么这些没素质的人的垃圾作品能给人一种鄙视的感觉呢?他们毕竟是人啊!也有自尊,可是他们为什么不惜放弃自尊也要写呢?难道他们心理早已有了疾病?还是,他们的心里住着一些让人望而生怯的病毒?

篇8

我在青少年时期读的书主要有文学和历史这两类,读书的面并不广,但却影响了我的一生。

在文学作品方面,我记得读了不少当时的所谓禁书,诸如《苦菜花》《林海雪原》《平原枪声》《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暴风骤雨》等等,战争小说中英雄人物的事迹深深的震撼着我,那个时期我总是幻想着成为女英雄,飒爽英姿地走在队伍的前列,那个时候革命英雄主义是我思想的主流,英气逼人的女英雄是我心中最美的形象。后来开始接触一些古典小说,母亲没多少文化,但靠着革命干部学校的那点扫盲水平,书箱里居然有几套经典作品,《红楼梦》《水浒传》《说岳全传》等等,这让我异常惊喜。从此,我用书把自己包裹了起来,沉浸在书的海洋,看上去,我是孤独的,多少年后,关于我,亲朋和老师记得最真切的是当年看书时傻傻的模样。可是,只有我知道我并不孤独,因为书,我的内心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读的书有些书名记不得了,这里暂不论内容的政治化,反正少年的我也不懂,但小说诗一般的语言,让我初步感受到文学作品语言的魅力,于是我开始做一件事,那就是摘抄,我抄书中的精美语段,抄人物的精彩对话,总之抄所有喜欢的内容,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就把我的宝贝拿出来,借鉴、整合、模仿,炮制我的得意之作,那样的过程,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在历史类方面,我读了《中国近代史》,《世界简史》及其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的片段,这些阅读,更进一步地扩大了我的见识,增长了我的人生智慧。很长一段时间,我沉浸在近代史的风云中,为国家蒙受的羞辱而切齿,为历史的沉重悲剧而流泪,小小少年的情感第一次与国家兴衰民族危亡这些重大的话题有了联系。这也是责任感的最好培养。

就这样,我的青少年时代伴随着苦难中的阅读缓慢而又匆匆过去,当年读书的艰难仍然历历在目,令人感慨唏嘘。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借书,个中滋味,冷暖自知,经过那个时代的人是自有体会。我庆幸在我还不能明辨是非的年龄,读到那么多闪烁着真善美光辉的、充满着温暖人性的好书,正是这些书,在我的心里播撒着阳光,看到生活的美好,愿意相信未来的希望,这种心灵上的熏陶较之空洞的说教而言更具教育意义。同时,读书也使我的语文素养得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因为喜欢读书,我的语文成绩很快在班里甚至在全年级名列前茅;也是因为喜欢读书,我收获了尊严和友情,同学喜欢听我讲故事,喜欢听我高谈阔论,平日里的自卑与沉默,因为书而烟消云散。人到中年,同学聚会逐渐频繁,对于我,大家回忆得最多的就是劳动课休息的时候围着我听我讲故事的情形,现在回想起来,还真的算是文化生活贫瘠年代的一道风景啊。

这些读书的经历对我后来的教育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始终认为,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积淀深厚的文化功底,培养优美的情操,使他们即便不能成为崇高的人至少也要成为善良的人。而且,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没有读书支撑的语文教学是苍白无力的,离开读书去期盼提高语文成绩也应该是一种奢望。所以,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开展课外阅读,也一直坚持给学生读书。美在读书,阅读是我少年时代最大的快乐;美在读书,在我成了一名教师以后,阅读又成了我教学的法宝。过去,我陶醉在我的读书世界,现在我与我的学生分享着读书的快乐!我给他们读名著,读诗歌,读精美时文,让每一个同学去感悟语文学习中最美的真谛。

有人曾经说过,人是有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救赎能力的,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增强,读书是主要的途径之一。我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读书经历,是想证明一点:读书,读好的书,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取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情感及高尚的情操,促进其个人情感和社会情感的发展,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并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

篇9

面对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作文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搞好传统作文教学的同时,还有增加一个新的关注点:教会学生关注热点,让作文教学与时俱进。从课堂教学上一定要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冷冰冰的形式和姿态呈现出来的。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迎面而来的。

在历久弥新的《与元九书》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也。

关注时政热点“为时而著”,对于教师而言,就是在作文教学中,要有对时代充分的开放性,不关起门来教死书,死扣课本的条条框框,而应该引时代之活水清风,铸作文教学之巍然大厦。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深切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真诚思考,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我们学生是国家的接班人,是未来的真正的主人,他们的学习,不仅仅只为了读几本书,做几道习题,还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读社会这部宏大的巨著。这就要求我们教会在在作文中,特别是考场作文要紧跟历史朝流,把握时代脉搏,放眼世界,关注社会,关爱人类,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具有时代感。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交流非常畅达的社会,这也正是因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度,并且,我们每一个人生在这样的社会中,有很多的东西是我们所必须关注的。所以,当这样的热点、交点出现,会吸引很多人的眼球,也会有很多的人希望听到或者读到更多的见解或者是感情的寄托,这时,我们选中它们,用我们自己的理性思维,思考它们、挖掘它们,提炼出我们自己独特的东西,寄托我们自己真善美的感情,也同样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作文。

作文选材关注热点,让作文也与时俱进主要指选材讲究一个“新”字,“新”既是相对于陈旧而言,也是相对于一般化、大路货而言。材料新鲜,指写进文章中的材料要有时代气息,尽量关注社会热点,让自己的文章与社会脉搏同时跳动,面对社会大舞台、大变革,面对环保与居住环境,面对市场经济,面对腐败现象,面对许多的社会矛盾,借助作文话题写出来。那么怎样在作文中做到“与时俱进”呢?

一是选材立足生活,学会关心时事

生活是一部自科书,它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现实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它每天演绎着关于友情、亲情、和爱情的种种故事,留心生活,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我们就会发现平凡中的伟大,普通中的高尚。以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为底本的作文无疑是富于浓重生活气息的。我们还要注意扩大视野,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特别是关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平时应观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今日说法”、“共同关注”等电视节目,阅读《中学生时事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开展时事讨论,都是积累鲜活材料的好途径。如2000年中考满分作文《20世纪,你美吗》,在谈到20世纪“有美丽、有悲怆、有璀璨、有痛苦,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论点时,作者将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纳入视野,注入笔端,如即将举行的以巴首脑会晤、久拖未决的菲律宾人质危机、电子邮件(伊妹儿)的出现等等。如此鲜活的材料充实文章,自然会博得阅卷老师的亲睐而冠压群芳。

二是以新闻做论据,向生活学习语言

世界发展风云变幻,生活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时事涌现。从这些时事材料,不仅可以展示开阔的视野,体现对社会、对生活的关注,而且可以营造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使文章富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文章选材的论据应当弃旧用新,厚今薄古。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无”的论据证理,使阅卷老师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效果会更好。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急剧的变化状态,新事物、新现象、新情况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汉语的新词汇也呈现出空前发展的态势。如反映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方式的特区、市场化、股票、网友、泡吧、发烧友等,反映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的MTV、CT、CD等。许多新词语互相交融,虽未被词典所记录,但已为公众所认可。作文时适当引入以为点缀,也可使文章更富于时代信息、生活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三是吸纳主流思想,注重观念更新

篇10

一、阅读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去感受作品,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仅要教会学生读书,而且要教会学生从所读中去了解自己、对照自己和分析自己,进而提高自己,让他们在感知课文的同时,自身的人格受到正面熏陶。 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和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在接触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其精神熏陶和人格培养自然而然地受到真善美的感化,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到一种心灵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要求学生反复品读“父亲”在特定环境中送别儿子,并艰难翻越栅栏去买橘子的背影,仔细体味父亲一连串的动作,体味这其中包含的“父亲”对儿子的感情,让学生明确这种深深的父爱。

二、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作用,在审美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提高鉴别欣赏能力,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而这些,对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中,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许多学生情绪受到冲撞,不能自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另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后,学生无不认为菲利普夫妇冷漠、自私、唯利是图的性格感到可悲。于是在续文中让他们转化,醒悟过来后与于勒相认;还有的同学颇有心计地让他们饱受精神折磨,从中体现了豁达、善良的审美取向。

三、写作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作为教师,应重视在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可贵的真实感情、真实心灵。因为这种真实的感情和心灵一旦展现在我们面前,那是对我们教师极大的信赖。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关注学生心理的成长、情感的丰润、意志的坚定和人格的完善。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炼的技巧,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直接提供一些关于人格题材的内容,引导学生对人格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正面思考。《木兰诗》蕴涵了花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对学生的健康人格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生只有在欣赏中才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萌发热爱大自然之情,激发作文之趣。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心灵沟通来塑造健康人格才能主要是动之以情。

四、交流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