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的由来范文

时间:2023-03-15 15:4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雪节气的由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雪节气的由来

篇1

小雪节气的含义是天气渐渐的变的寒冷,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到零摄氏度,只不过这个时候大地尚未过于寒冷,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雪节气的由来含义,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小雪节气的由来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气的时候,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面温度没有足够低,雪量还不算很大,所以称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有描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农历十月中下旬,天气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这时候已经开始下雪,但是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意思是说:由于气温降低,北方以下雪为多,不再下雨了,雨虹也就看不见了;又因天空阳气上升,地下阴气下降,导致阴阳不交,天地不通,所以万物失去生机;所以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小雪吃什么传统食物1、吃鱼干

俗话说:十月豆,肥到不见头。

小雪节气时,温度降低,渔民们为了获取口粮和经济利益,会开始做冬捕,在沿海地区,人们会捕捉旗鱼、乌鱼、还有其他小鱼,宰杀后撒盐腌制、晾晒,做成小鱼干,小鱼干经久耐烦,可以一直吃到冬天结束。

2、吃糍粑

糍粑是南方地区在小雪节气时必吃的传统食物,糍粑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糯米在秋季收获,人们会在小雪的时候,邀请亲朋好友来到自己家里,将当季的新鲜糯米煮熟,合众人之力将糯米捣烂,做成糍粑食用。

3、吃刨汤

刨汤的说法是土家族所独有的小雪节气饮食文化,每当小雪节气这天,土家族的同胞们,就会举行盛大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所谓刨汤就是用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

小雪节气晒鱼干的做法1、剖割

剖割有三种形式,即背剖、腹剖和腹边。主要是依据所选鱼类的大小来决定用哪种方法的。背剖适用于肉厚的大鱼,剖割时从鱼背鳍下第二鳞片进刀,刀快要到鱼头骨时,使刀柄微斜在头骨正中切开。除去鱼内的内脏及牙墩,把脊骨的血污及多余部分除去。如果鱼身较大,则采用另一种下刀方式,应在脊背骨下及另一边的肉厚处,进行剖割,这样有利于盐水浸透。而对于小鱼,人们则选择腹剖的方法。

2、洗涤

特别要注意必须在鱼的血液凝固前,进行清洗血污、粘液。清洗过后让鱼的水分流干,之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卤液中,浸泡3—5个小时。

3、盐腌

根据不同重量的鱼来选择盐的分量,一般每100千克鱼用盐18—24千克。也要根据季节不同分量也不一样,冬、春季偏少,夏、秋季节要多一些。腌制的时候,将盐均匀的敷在鱼身上,这样做有利于味道的均匀。然后置于腌池内,肉面向上,鱼鳞要向下,鱼头要稍放低,鱼尾轻斜向上。

4、晒干

篇2

1、小雪是什么节气?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此时称为小雪节气。此时,太阳位于赤纬-20°16,这天北京地区白昼时间仅9小时49分钟,正午太阳高度仅29°50‘。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我国东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强冷空气影响时,常伴有入冬第一次降雪。华北南部有望在小雪节气迎来今冬首场降雪,20-22日,受强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雨雪和大风降温过程,黄淮地区的降温幅度将达12-18℃,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中南部、黄淮等地将出现雨转雨夹雪或雪。小雪节气后面是什么节气?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时间是公历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也是干支历亥月的结束以及子月的起始;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

2、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小雪节气的由来在二十四节气中是第二十节气,在11月22日或23日,表示开始降雪,雪量小。“小雪”时值阳历11月下半月,农历十月下半月。“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起点于每年公历11月22日或23日,太阳位于赤纬-20°16,到达黄经24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2、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又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了。

4、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5、二十四节气中谷雨的由来:相传唐高宗年间,黄河下游爆发了一次洪水,年轻人谷雨将村民转移到城墙上,还顺带救起了一朵牡丹花,并将其种在百花园中悉心照料。

6、为了报恩的牡丹花仙丹凤化为人形,救治谷雨重病的母亲,不料丹凤却被秃鹰抓走,被迫用血酿酒。得知此事的谷雨赶到秃鹰的山洞救出了丹凤,自己却不幸牺牲。

7、百姓们为了纪念他,将这一天命名为谷雨,这就是谷雨节气的由来。谷雨在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是播种移苗、种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8、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南方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

篇4

    关键词:满语;二十四节气;渔猎经济;狩猎经济;农耕经济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12)05-0168-05

    一、满语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补充历法,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的运行情况,农事活动完全根据太阳来进行。中国古代订立的二十四节气,不仅能够反映季节的变化,而且能够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古代汉族人充分考虑到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结合农耕实践创立的二十四节气,是当时先进农耕文明的集中体现。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把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标志每个季节的伊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古人对日照时间长短的归纳总结;惊蛰、谷雨、小满、芒种反映了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各个节点;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则表现冬夏的气温变化;清明、雨水、小雪、大雪代表降水的多寡;白露、寒露、霜降是通过水气凝结、凝华表现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加上处暑构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满语二十四节气是满族人民在和汉族人民接触过程中,完全按照汉语的意思,用满语词汇来表达的。具体来说,niyengniyeri dosimbi(立春):my-engniyeri表示春天、春季的意思。《清文总汇》中对niyengniyeri的解释为niyengniyeri hafan i fiyelen春官篇。niyengniyeri fiyan de urgunyeremudan.喜春光之章,耕籍礼成后设宴进茶时作之乐名。dosimbi表示进、进入的意思。muke serideri tucimbi,edun sangga deri dosimbi.水由泉出,风由口入。niyengniyeri dosimbi表示开始进人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juwari dosimbi(立夏)、bolori dosimbi(立秋)、tuweri dosimbi(立冬)的构词方法和niyengniyeri dosimbi(立春)一样,为其他三个季节的开端。

篇5

“节气菜”的意思把各种菜在它们最好的季节运用到对应的节气中。立春吃春盘也叫“咬春”,是立春时人们迎接春天的方式,就算你没吃过春盘,那么春饼、春卷肯定吃过吧,没错,用薄饼皮卷起五颜六色的青菜和酱料然后一起送进嘴里的味儿太熟悉啦

2、雨水罐

雨水天气濡湿、阴晴不定,以前人们在这个时候做罐罐肉孝顺长辈,没想到罐罐肉从此流传开来,成为一道流行的时节美味,那些炖在罐子里的肉香,一不小心就飘满巷子。

3、惊蛰卷

驴打滚是惊蛰时节必吃的小吃之一,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4、春分菜

春分时节,野生春菜长势凶猛,祖先们于是开发出“春分吃春菜”的传统,把鲜嫩的春菜夹到沸腾的鱼片汤里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涮两遍,起来、吹口气、把筷子伸进嘴里,春分时节的美味也跟着溜进喉咙。

5、清明团

用草头汁做成的青团,是清明时节最流行味道,即使有些地方做法和叫法(糯米团子、糍粑)都不一样,但这些软糯的糕团食物味道都一样好吃,一样叫人想家。

6、谷雨茶

在产茶地区,茶已经成为“饭菜”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把它当做“传家味道”归纳进来,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还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谷雨茶都是许多人心里等同于故乡味道的精神食粮。

7、立夏饭

吃一碗用笋丁、豌豆、蚕豆、鲜肉、香菇一起炒出来的立夏饭,是开启夏日模式的一个小小仪式,吃立夏饭的传统,据说是对立夏时节田野里各种丰盛收获的回馈,用美味报答丰收的传统,一直深入人心。

8、小满菜

小满是开春来的第一个真正“农忙季”,人们把小满时吃苦苦菜的习俗赋予了“先苦后甘”的含义。当我们想起小时候把饭菜送到田埂上,喊爸爸妈妈吃饭的情景,就觉得格外幸福,饭菜也格外好吃。

9、芒种梅

若要找一个味道代表芒种,梅子必定最合适。芒种的梅子或许还有些青涩,但吃法反而比熟透的梅子有更多花样,煮梅子、腌脆梅、酿梅酒......在炎炎夏日,谁的记忆里没有一棵梅子树!

10、夏至面

夏至的面,需要用刚刚从田野里收割的小麦来做,在经过愉快的揉捏和拉扯后,无论做成汤面、凉面还是拌面,都有让人吃到碗底朝天的魔力。

11、小暑藕

清凉的荷塘,为我们长出水灵灵的藕,顺便帮我们养成小暑时节一定要吃藕的好习惯,这道从水塘淤泥里长出来的鲜活美味,总是在小暑天来到我们的饭桌上。

12、大暑汤

大暑之前,是热气滚滚的小暑;大暑之后,是清清爽爽的立秋。节气之交,我们的饭桌既不能太清淡,也不能太荤腥,所以有喝汤“温补”的传统。说到喝汤,为什么我们又开始怀念妈妈的美味厨房了呢。

13、立秋肉

先是有一位不知名的老祖宗发明了“立秋贴秋膘”的传统,后来又有一位知名的老祖宗发明了一道叫做东坡肉的菜,还告诉我们应该在立秋时节吃,所以,立秋吃肉进补这种美好的传统,当然不能丢。

14、处暑鱼

处暑时节,洋流为海岸线上的人们带来丰盛的海洋大餐,于是“鱼”理所当然成为处暑节气的传家大餐,而在这时,放养在水田里的稻花鱼,也快上桌了呢。

15、白露酒

古人挑白露时节酿酒,不仅天气适合发酵,还能从清晨的芭蕉叶子上收集酿酒用的夜露,连同枝头摘下的桂花也可以一起封入酒坛子里酿桂花酒。古人的有情有趣,无意间给我们留下一个酒香四溢的节气。

16、秋分蟹

秋风起,蟹脚痒。到了秋分时节,再不去捕,肥美膏黄的螃蟹都快爬上饭桌了,无论是大快朵颐式的吃,还是拿着蟹八件一步步拆解细嚼慢咽,秋分的蟹,把这个季节变得更加美味。

17、寒露酥

寒露酥因为有核桃、枣子、莲子、板栗、芝麻等好果好实一起成熟上市,寒露时的酥饼比其他时段似乎要好吃一些,每当这时,家里不备一些柔软、松脆的酥饼,日子总过得仿佛意犹未尽。

18、霜降柿

在大部分果子已经圆满收场的霜降时节,家门口那颗高大的柿子树上,鲜红的柿子还在枝头倔强的等待一场寒霜,一场让我们格外怀念的家乡味道。

19、立冬饺

迎接冬天最好的方式,是挥舞着擀面杖,和家人一起热热闹闹包饺子,然后,围着饭桌吵吵闹闹的说着家常。立冬吃饺子的传统由来已久,久到似乎是我们基因的一部分。

20、小雪煲

天越来越冷,我们的饭桌也越来越热闹,小雪时节,饭桌上一定不能缺少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羊肉煲,混合着香叶、八角、桂皮、枸杞和料酒的汤汁拌饭,去到哪里都念念不忘。

21、大雪炉

小时候,每当雪越下越大,爸爸妈妈总是能准确的在杂物堆里,把那个积满灰尘的铜炉子翻出来,随便一擦又是明亮如初,清汤锅底、麻辣锅底和满满一桌子菜,都快要把窗外的雪融化了。

22、冬至圆

长辈们说,冬至的汤圆,吃一碗,大一岁,所以小时候的我们,唯恐比别人家孩子长得慢,于是拼命吃,把这种甜甜糯糯的味道吃进骨子里。

23、小寒粥

南瓜粥、红薯粥、桂圆粥、腊八粥,寒冬的热粥一直是格外暖心的存在,总是让人不禁想起天寒地冻时窝在家里懒懒度日的那些时光。

24、大寒宴

篇6

引言:

我国内陆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大约是从的前后开始算起.大抵是当时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八十年入民间文学收集整理工作才逐渐积极起来.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世界上很多的国家和地区,无论处于什么样子的社会制度之下,都同样对本民族或是其他民族的民间文学持有着纯净的认真的严肃的的研究态度.同样,我国的民间文学研究也在如火如荼的本着严谨细致的态度进行着,并在全民普查的基础上编纂了三套集成:,,.在全国范围内,有数十万的民众和文学工作者在为了民间文学的传播与传承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民间文学因为创作和流传都具有口头性,无处不散发着集体性群体性的通俗文学的独特灵性.民间文学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的变换,但是在变换的同时渗透着历史沉淀的传承魅力.民间文学即是一种口头的艺术,见证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是全民性的精神活动艺术创造.民间文学的研究和传承,具有丰碑性的意义.当然,我们在传承民间文学的同时,民间文学也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展示着它所带给我们的多功能性影响.

一.产于并参与社会劳动的实用功能

论起民间文学的使用功能,那就不得不从民间歌谣来着手了.我来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二十四节气歌是在民间最为广为流传的了,很多老人还以二十四节气歌来判定季节更替,今日,大家也在靠着二十四节气歌来进行农业生产.按着二十四节气歌而编撰的七言诗,更加体现了它的实用性: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二十四节气歌很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作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除了农业生产,民间文学作用于其他的生产劳动也不可小觑.民间流传着很多的”拉船歌””打夯歌”.例如:”嗨呀嗬嗬,嗨呀嘿嘿! 一担挑来一船拉,为了生活为了家;嗨呀嗬嗬,嗨呀嘿嘿! 不怕烈日晒,不怕风雨打;拉滩齐用力,积钱养娃娃”,字调朗朗上口,在应和劳动强度,协调集体劳动动作的同时,也起到振奋人心减轻疲劳的功效.

二.在追寻中探索答疑解惑的认识功能

在随着人类的发展,我们逐渐可以解释在我们身边存在和发生着的种种疑问,而在民间文学发源的原始社会,或是科技发展文明发展相对落后的其他社会历史阶段.民众对身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乃至人类起源等问题都无法给予判定和答案.于是就有了民间文学的参与和影响.我们都听说过开天辟地的故事,我们汉民族伟大的造物主生于天地一片混沌之中,于是用一把板斧劈开了混沌,轻而清的东西变成了天,而重而浊的东西就变成了地.立于天地之间苦苦支撑,死后他的左眼为日,右眼为月,身为大地四极五方名山,血为江河发为繁星...开天辟地的传说就解释了这个世界全部那时候人们还无法理解的世间万物是从何而来.人们从神话故事中认真的审视着这个世界,逐渐的探索研究,强化着对世界的认知和认识.可以说,民间文学是人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启蒙启蒙阶段.而各个民族也不乏流传着各类的创世神话,英雄史诗如:哈萨克族的汉族的等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对世界的认知和探索的体现.

三.具有民族特征集体活动的礼俗功能

民间礼俗世代传承,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特点.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中国的各种传统节日更是繁花似锦异彩纷呈.我小时候最喜欢的节日就是乞巧节.乞巧节的来历和传说更是吸引我的重点.天上为什么会有牵牛星和织女星呢?那是因为朴素老实的牛郎在受了老黄牛的指导后,逃脱了恶毒嫂嫂的加害,新建了家园后,和仙女成亲并育有一双儿女.好景不长恩爱的夫妻被王母拆散,只得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鹊桥上一见.这样带有神话色彩的情节波澜的故事,不但承载了普通民众美好的爱情向往,更加因为它的广泛流传,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每年的乞巧节.这个中国的情人节,我们都要坐看牵牛星和织女星,妇女们穿针乞巧,陈列花果女红,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除了这些节日之外,民间还流传着很多的礼俗,婚嫁时要唱的”开脸歌”,寿辰时要唱的”祝寿歌”更是各地有各地的特色.

四.口耳相传喜闻乐见的娱乐功能

民间文学是人们创作的口头漫画.以民间笑话最为体现民间文学的娱乐性.民间笑话通过呛辣的讽刺和机智的逗趣调侃,充分的体现了民众的智慧和才能.与此同时,也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带来笑料和谈资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民间笑话由来已久,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有这样一则笑话,短小精悍,却又使人发自内心的想笑.”孝武帝未尝见驴,谢太傅问曰:陛下想其形,当何所似?孝武帝掩口笑曰:正当似猪.”晋孝武帝因为没进过驴,而猜测驴长得像猪,作为一代君主,懵懂无知,还不懂装懂,在讽刺的同时着实令人捧腹.民间文学中还存在很多喜闻乐见的民间笑话民间故事,民间寓言中也不乏笑料.俏媳妇和呆女婿的故事就多种多样广为流传,多数都是以呆女婿的呆使得笑料百出.

五.发扬传承中的成长性教育功能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我们在小学的时候的故事就出现在我们的课本里.故事中有一个宋国的农夫因为担心自己的禾苗长得不够快就把它们每一棵都拔得高了些,结果他的禾苗全部都干枯了.揠苗助长的故事是孟子在告诉大家,要培养浩然之气,获得收获,一定要通过不断的努力,但是不要急于求成不择手段的通过违背常理的方法来达道目的,不然只会前功尽弃.同样的还有,同时跟弈秋学下棋的两个人,一个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另一个人却贪玩分心,结果两个人的技艺就远远不同了.这个故事也是在告诫我们,学习只有专心致志刻苦努力才是不二法门.像是这样的寓言故事频繁的出现在小学中学的课本之中,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之栋梁,树立孩子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处世哲学.可见民间文学的教育意义非凡.

民间文学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从形式到内容无所不包.民间文学俨然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理所当然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构成.民间文学的作用和功能不容低估.我们应尽己所能的发扬和传承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学在文学的殿堂里更加的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