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向左深圳向右范文

时间:2023-03-15 12:4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天堂向左深圳向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按题材划分,当代题材剧集依然占据绝大部分,为40部、1294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60.61%和59.17%,较上月略有下降。其中,当代军旅题材2部55集,当代都市题材27部873集,当代农村题材3部86集,当代青少题材1部50集,当代涉案题材5部154集,当代其他题材2部76集。

近代题材略有上升,为20部、698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30.3%和31.92%,较上月分别上升了7.33%和9.07%。其中,近代青少题材2部55集,近代传奇题材6部220集,近代革命题材9部309集,近代其它题材3部114集。

此外,3月份立项表中,古代题材立项5部,165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7.58%和7.54%。现代题材1部、30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1.52%和1.37%。

本月批准立项的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1部、50集 ,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3部、108集 。

本月申报的剧目中,因内容或手续不全问题暂不予公示的剧目共39部、1210集。较上月的20部上升近一倍。

3月份立项的电视剧制作项目中,值得关注的有:

天堂向左深圳向右》搬上荧屏

3月立项表中,电视剧《相爱十年》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深广传媒有限公司立项。该剧改编自慕容雪村网络小说《天堂向左,深圳向右》,由刘惠宁执导,邓超、董洁、王大治、高虎等主演,目前已进入拍摄阶段。

据悉,该剧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广东省委宣传部、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联合摄制。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大学同窗肖然、刘元、陈启明毕业后先后来到改革开放前沿深圳创业,出身农村的肖然和刘元共同喜欢上女同学韩灵。肖然发誓要让韩灵过上富足的生活,他在商场上几经沉浮,最后发展成拥有两家上市公司的企业老板。可当他事业走上巅峰的时候,情感却走向了困境。刘元一开始处处与肖然为敌,可他发现这并不能让自己快乐,于是决定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学会了珍惜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陈启明因不堪忍受生活的重压“嫁给”了蓝园村村长的女儿,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使他得到幸福,但儿子的失而复得、妻子的善良大度让他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最终回归家庭。

《我的极品婆婆》即将开拍

3月立项表中,《我的极品婆婆》作为网络文学改编作品由北京华影盛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立项,预计5月开机,该剧由编剧王连葵、导演庞好联手打造。

《我的极品婆婆》讲述了展颜与沉稳体贴的年轻医生乔轩新婚燕尔,却遇“极品婆婆”。儿子的结婚,让把乔轩视为精神支柱的“婆婆”梁芷柔,一时间变成了失宠的母亲。作为曾经红极一时的歌星,在外人面前,她和展颜是一对亲如母女的婆媳,关起门来却从未停止过较量。但经过几起几落的“风浪”洗礼,展颜不知不觉融入这个“问题”家庭,爱上了这个极品婆婆。

作为盛大集团旗下公司,此前,华影盛视在“同版权全制造”即“盛大文学—影视—音乐—其他衍生产品”模式下,推出了网络小说改编作品《刑名师爷》,并推出了游戏衍生品“刑名杀”。针对《极品婆婆》,该公司首席执行官赵雨润表示,将主要以植入广告作为全产业链的突破点。

涉案剧《惊情48小时》

篇2

“淘金”是深圳人永远的主题。在这个号称最像美国的中国城市里,大多数人没有户口、买不起房、频繁加班、面对着陌生的面孔和糟糕的治安。一本畅销书的名字《天堂向左,深圳向右》显然已经表明,深圳在获得“梦想之城”名声的同时,也成了“欲望的城市”、“暂居的城市”、“别人的城市”。这对立志要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深圳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这里最像美国?

现在工作和生活在深圳的1200万人口中,95%以上是特区设立后进入的新移民。如今的“深圳人”包括了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新移民,成为北京之后第二个聚齐了全国56个民族的城市。

美国史学家H・S・康马杰在研究美国移民时谈到:“他们野心勃勃,甚至最不着边际的计划他们也认为能够实现。他们终于得到这样一个信念: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这同样是深圳人特别是早期深圳创业者的精神写照,也是很多人投奔深圳的原因。

创业者的“孺子牛”精神,确实反映了这个时期深圳市民的开拓意识,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力上的,当时的工程兵和早期到深圳的干部,克服了物质生活上的匮乏,在5年之内就让一座城市初具雏形;另一方面是思想上的,来到深圳的居民受到市场经济的洗礼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击,释放了长期被计划经济体制压抑的个人积极性。

自然,这种全民自觉的牺牲和奉献,与后来淘金者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但两者的表现却有异曲同工之处: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善于学习,海纳百川;平等,包容,少成见。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的移民文化更新了中国传统的移民文化,并赋予其现代性的内容。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或是因为政治原因被流放,或是军事上的戍边和垦荒,或是因为灾害而流离失所,包括60、70年代的上山下乡,皆是非自愿的。虽然深圳的第一代移民多是怀着戍边的豪迈情怀来的政策移民,但1990年代以后,移民则多是冲着自我奋斗的淘金梦来的,他们自觉将经济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动机融入自己的迁移动机中去。

这样一种全新的移民文化,给深圳带来了狂飙突进式的跳跃式发展,特别是深圳的高技术产业,因为有了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而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条件并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发展。

但是,移民文化带给深圳的并不只是正面的东西,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许多深圳人,无法掩饰其心中的浮躁。在现实生活中,某些机关部门和企业都不同程度地热衷于一些“短、平、快”的操作,重于目标而轻于过程。又如,深圳在实践方面常有创新之举,应该是出理论的地方,但深圳学术气氛却不浓。深圳缺少大师,因为大师需要甘于寂寞地修炼,需要天长日久的积累。由此可见,浮躁之气归根结底是文化积淀较浅。浮躁派生的冒险精神,走到一定极端就是铤而走险,这对深圳社会稳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比如暴力抗法问题,已使多名执法人员或死或伤,迫使公安局副局长向社会发出了“果断开枪”的信号;比如某城中村的社会治安整治,需要在一个晚上出动上千名干警,在警犬的配合下进村清剿才能完成;而拆除违法建筑,已到了必须采用爆炸手段才能解决的地步。

同时,移民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缺少共同的历史,难以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加之建市时间短,原有的城市文化资源有限,显然不可能使外来者得到更丰富的滋养。在此情况下,深圳人产生了普遍的归属感缺失。

归属感从何而来?

缺乏归属感固然是移民文化与生俱来的特征,但并不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其间的距离,政府尚有可为:通过政策导向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让人们不但留下来,也由衷地对这里产生认同。美国就是一个最成功的例子。深圳市政府当然也想了很多办法,无奈见效不大。

有调查显示,深圳暂住人口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人口为70%,占深圳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考虑他们微薄的工资和近乎无权的状况,他们没有归属感并不令人意外。事实上,这个城市似乎也不欢迎他们,深圳市目前的人口政策是减少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把这些“低素质”的人“赶”出去,同时延揽那些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或者是具有较强纳税能力的企业老板。但是,一个城市显然不可能只有白领,就是在最讲高科技的地方,也有大量需要普通劳动者的岗位。深圳目前突出的治安、交通等一系列问题,不能仅仅简单地归咎于外来劳工。

深圳的另外一类人是受过高等教育或有一技之长的白领,他们是这个城市声称在竭力延揽的人。但不幸的是,这部分人在享受着较高收入的同时,一样没有归属感。“交通、医疗、保险、治安、消费、工作压力、供楼压力等等都让我对深圳没有归属感。虽然我已在这城市呆了10来年,还有了房子,但依然觉得没有被这城市接纳。不小心有个感冒发烧,一上医院就是几百块才能出来。公司办了社保,但对我们这些没有深户的人只能住院才能报销90%。一般门诊费用不报销。有户口的医疗卡只花10来块,我们却要10倍以上,心里真是不平衡!”这个网友的发言反映出相当一部分深圳白领的真实心态。

平心而论,深圳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营造“家”的感觉。比如,为解决外来人口看病问题推出的“布吉模式”,每人每月6.6元,由用人单位缴交,虽然就几元钱,却能既保门诊又保住院;给一些产值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深圳户口指标,由他们出面为员工申请户口。但就是前者这样一个保障水平不高的制度安排,却反反复复了20年才得到推广。后者则因为入了户之后企业要足额为员工缴纳各种保险的缘故,应者寥寥。

最近,深圳盐田区政府开始在辖区里推广居住证制度,让外来人口享受一些市民待遇。这显然比纯粹的“暂住”要好很多,但正如一些论者指出的:当手持居住证与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身份、权利待遇时,当手持居住证与户籍人口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时,当新的居住证制度覆盖包括户籍人口在内的全部常住人口时,才是真正的居住,至少可以从权利、人格上接近所谓“诗意地栖居”。

值得期待的公民社会

在深圳,活跃着一个以房屋所有权为基础和平台、积极维权和参与公共事务的人群:景洲大厦业委会主任邹家健竞选市人大代表;碧岭华庭业主江山为讨要选举权多次将街道办告上法庭;南天一花园业主在70岁的范国振老先生的带领下,打了15场维权官司追讨被卷走的物业维修基金……这样一群人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深圳人权利意识的高涨。

“我们都不是老农民了,不会对那些不合理的事逆来顺受。我估计,我们最少还要打三场官司才能最终胜诉。但无论如何,我们是不会放弃的。”这是范老先生的“权利宣言”;但另一方面,他们屡战屡败、甚至被打被砍的事实也说明了,深圳的维权空间很有限,距离公民社会还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