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国自有疆范文

时间:2023-04-05 21:2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列国自有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列国自有疆

篇1

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其四: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迢迢万馀里,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篇2

本刊组织了一些专家学者,在这里“拷问”九州通,只是想对营销模式作些探索

五岁迷局

湖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州通”)近年来广受业界瞩目,发展极为迅猛,其年销售额从2000年成立之初的8亿元,到现在的70余亿元,业务范围除了传统的医药批发以外,还涵盖了零售连锁、电子商务、中药饮片等;目前除武汉总部外,已在北京、上海、广东、河南、新疆、山东等地建有子公司及物流配送中心,拥有员工近3000人,2004年正式挂牌成立湖北九州通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55亿元。九州通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民营医药企业,同时也是目前国内仅次于中国医药集团和上海医药集团的第三大医药批发企业,其首创的经营模式被称之为“九州通模式”,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九州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何以能如此迅猛发展?其成功之道究竟在哪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业内人土纷纷撰文予以分析,对此本文不再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而着重就九州通目前快速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一些简要的陈述,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与业界同仁商榷。

先做大,还是先做强

先做大,还是先做强?也许扩张是应对挑战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九州通目前的经营规模而言,已名列国内医药商业的前三甲,而且还在不断扩大之中,已经可以称得上“航母级”了。做大自有做大的优势,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企业规模做大的同时,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企业的经营实力也与之相适应地得到了增强。如何在做大的同时做强,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以及适应市场变革的能力,是九州通所面临的、同时也是目前整个医药行业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不快”与“秩序”发生矛盾

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市场覆盖能力、物流配送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等多方面。作为药品批发企业,九州通的成功之处在于一个“快”字一一快进快出。九州通通过其遍布全国的物流配送网络,形成了十分强大的医药物流配送和调拨能力,这一向是九州通的优势所在,但在越来越强调市场秩序和区域销售的今天,这一模式的“短处”也越来越明显。这种快进快出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扩大产品销量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产品跨区域销售(实际上就是“窜货”)的后果,而这种结果相信也是绝大多数企业所不愿看到的。

低价策略弊端凸显

九州通一向所标榜的低价策略,无疑也是其成功的“杀手锏”。这种低价策略深受广大中小经销商的欢迎,但它对医药生产厂商维持相对稳定的市场秩序以及相对合理的价格层次无疑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

“快批”模式的阿喀琉斯之踵

一直以来,九州通都是依靠普药市场调拨起家、并赖以发展壮大,而新药的临床推广一直是其“软肋”。九州通式的“快批”模式适合于普药及OTC药品的分销,但却并不适合新特药的推广。而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医药销售的重头在医院(约占整个医药市场销售额的80%),一个大型的医药企业如果不能在临床渠道占据一席之地,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强有力的企业。九州通的低价策略对于中小型医院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对于大型医院却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九州通的绝大多数销售对象是广大二级经销商和中小型医院、诊所,而很难进入大型国有医院。这里面当然有体制的原因,但对于九州通这个医药流通的“巨无霸”来说却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在2003年,九州通开始尝试涉足医院这块巨大的市场,与刚刚成立不久、同样也是民营体制的武汉艾格眼科医院合作,托管艾格医院的药房。九州通此举也许并非在于赚取多大的利润,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利益。

家族式管理难破发展瓶颈

九州通是一家民营性质的公司,企业运行机制灵活,这是它的优势所在,但也有其相应的一些弊端。同国内其他家族式企业一样,九州通也是实行典型的家族式管理,喜欢重用自家人,从总部到各地的子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几乎都是出自湖北本地(这一点与同处一城的红桃K类似),即使是基层员工也是由武汉总部统一招聘,然后再分配到其遍布全国各地的子公司。当然并不是说家族式管理不好,在企业发展的初期,自家人也有自家人的优势,比如说可靠、忠诚等等,俗话说得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但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以后,仅仅依靠自家人可能就将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求了,必须要打破一切亲缘、地域等人为限制,不拘一格地引进外来人才。

资本运作是其“软肋”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医药流通行业已经普遍利润微薄(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医药批发商业销售利润率仅为0.64%)。一直以来,九州通都是以规模求效益,通过尽可能地放大规模来摊薄其庞大的费用支出。尽管九州通目前的销售规模已经相当庞大,但以目前医药流通行业的利润率核算下来,其利润率额其实也并不算大。在中国加入WTO、药品分销领域已经对外资开放的今天,国内药企要想与资本雄厚的跨国巨头相抗衡,仅仅依靠自身的资本积累已经远远不够,并购、合资、重组是近年来包括医药行业在内的各行业的大势所趋。以九州通目前的实力,不要说与跨国巨头相比,就是同国内一些医药巨擘(如:国药、上药、广药、华源等)相比,也还有不小的差距。伴随着企业的快速扩张与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九州通虽然也在与华北制药等合资设立子公司,但相对于形势的发展而言,九州通在这方面还是显得动作比较迟缓。而且九州通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在股份制改造方面鲜见动作,甚至称得上保守。

规模与盈利难以兼顾

从九州通近几年的发展步伐来看,其扩张的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是否规模就一定能带来资本盈利呢?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恐怕还不能轻易地划上句号。从目前九州通遍布全国的各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来看,除了一部分公司经营状况较为理想外,也并不是普遍的“全国山河一片红”,2003年九州通从重庆科渝药品经营有限公司撤股即是例证。

上游厂家战略调整考验九州通模式

篇3

【关键词】 纺织服装企业 障碍 营销策略

Abstract : with the socialist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our country textile economic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aster and faster, the dependent degree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Therefore, how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promote marketing, various textile enterprise according to the competitive situation, competitive factors and the change of the opponent of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adjustment, is we have before us an important miss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textile trade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by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into the international textile enterprises the influences of enterpris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 textile clothing enterprise; Barrier; Marketing strategy

引言

从2005年1月通过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签订了《纺织品与服装协定》以后 ,纺织品国际贸易配额取消。这对世界纺织服装企业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使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全新的营销环境的挑战:市场格局的变化,贸易区域化增加,绿色壁垒的形成等。而目前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已占全国出口商品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占国际纺织品贸易额的十分之一,作为我国最具竞争优势的大宗出口产品,纺织服装行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该行业单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经济贸易等一系列国计民生问题。本人试图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纺织服装贸易面临的诸多障碍,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

1. 影响我我国纺织服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

1.1外部因素

1.1.1中国的入世给国内纺织企业带来的不利

尽管中国加入WTO后给国内纺织服装业带来种种好处,但难免有些不利因素。首先,世界贸易市场结构日趋复杂,市场日益激烈,其垄断性也来越强,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盛行,给我国纺织品出口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由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配额分配和管理长期掌握在政府职能部门手中,尚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有序地竞争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很可能引发企业在服装出口方面更为激励的无序竞争,最终导致进口国家或地区采取反倾销措施,阻碍我国服装出口。

另外,行业内一大批中小服装企业将会被冲垮。中国未来的市场前景将面临着真正的“刀光剑影”,而过去的“开放”以及国内的竞争与之比起来显得不过是一种模拟和演习。我国虽是服装生产和出口的大国,但服装工业的整体水平与国际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产业升级需要一个过程,行业本身以及相关行业又存在着众多短期内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制约着行业的发展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同时,在国际竞争规则的作用下,必然会导致市场无情的发挥优胜劣汰的功能。

1.1.2反倾销措措施

反倾销措施是WTO框架内各成员方可以利用的一种保护公平贸易的措施,根据《反倾销协议》,成员方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判定倾销的存在;二是国内产业受到严重损害或威胁;三是倾销与产业受损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尽管我国以跻身于世界十大贸易强国行列,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包括很多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频繁地进行歧视性反倾销调查。据2006年5月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反倾销报告透露,在全球的“反倾销调查”和“最终裁定数量”总体走低的情况下。2005年我国新遭受的反倾销措施却高达40项,新遭受的反倾销调查达到55项,其比例约占全球总数的30%左右,远远高于WTO其他成员国。

为何我国遭遇反倾销指控如此之多?一方面由于中国产品价格下跌导致进口需求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占进口国内的企业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中国质优价廉的纺织品改变了部分消费者在不同产品之间的消费选择。这两种导致中国纺织品在进口国占据绝对进口量和相对市场份额的因素无疑使得遭遇反倾销指控的可能性增加。其中,欧美在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指控中,在倾销认定方面均还存在一定歧视性,这抑制了中国在最具竞争力的纺织服装生产制造领域的优势在基于平等互利的贸易环境中充分发挥。也剥夺了广大进口设限国消费者享有来自中国质优价廉产品的权力。

1.1.3世界经济增长加快但消费者需求稳定

目前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中,欧美发达国家是主要的进口国,发展中国家是主要的出口国。欧美纺织品进口总额占全球纺织进口总额的50%,服装进口总额占70%。近几年,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回升,消费需求增长,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带来机遇,但是,纺织服装品消费市场相对稳定。因此,国内产能的急剧扩张与相对稳定的国际市场容量之间将引起供求失衡。供需矛盾加剧必然导致出口市场“量增价跌”,而且容易引发无序竞争,增加许多贸易的显性与隐性摩擦。

1.2内部因素

1.2.1中国纺织业投资明显,出现过度竞争局面

纺织服装是典型的垄断竞争行业,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纺织服装行业出现过度供给和过度竞争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生产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产品价格优势,也会逐渐削弱;同时,可能会出现国内纺织企业间通过互相压价等方式的恶性竞争。这都将是我国纺织出口面临“量增价跌”的现象,也会使我国产品声誉大幅下降,引起更多的国际贸易¥¥。有关专家认为,要保持纺织服装工业持续平稳的发展,产值增幅最好控制在15%~20%为宜。因为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成果,竞争性行业是无利润而言的,即使在产品村子啊差异性的垄断竞争行业,过度供给的压力可使市场相当大一部分产品的价格迅速跌落并陷入得不偿失的状况。不言而喻,过度竞争只能在短期内使消费者获得一定的实惠。但从长期来看,过度竞争不仅使厂商得不偿失,而且使消费者得到一点点实惠因为生产压缩和垄断形成而灰飞烟灭。

1.2.2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知名国际品牌

我国纺织品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研发技术投入不足,过分依赖低成本优势,忽视产品附加值及品牌所带来的收益,企业出口产品以定牌、贴牌加工贸易为主,自主品牌少,企业只赚取少量加工费。随着近年来纺织出口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出口产品价格竞争的趋势激烈,加之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企业出现低值报关的不规范行为。尽管经过20年的努力,国内出现了一批部分为百姓知晓的“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但这些“名牌”中,享有国际知名度的几乎没有。

1.2.3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对落后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纺织业而言是个革命性的冲击,也是信息技术发展在应用领域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谁能率先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业,谁就能赢得先发的竞争优势。我国的服装企业的信息技术开发于国际先进服装生产和贸易水平相差很远,难以与国际接轨。我国服装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资金不足,而且缺乏信息化方面的人才,这已成为制约纺织服装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服装企业每年在信息化工作方面的平均投入仅占其销售收入的0.1%左右,投入最多的企业仅占销售收入的2%,投入最少的企业还不到0.01%,这比例与发达国家大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8%~10%的比例相比,明显存在较大差距。

2. 现阶段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营销策略

2.1熟悉欧美相应法规政策,运用WTO规则,提高企业应对能力

针对欧美各种非关税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步加深,再对我国出口商品采取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措施增多的同时,技术性措施、检验检疫、进口禁令、进口许可、知识产权、通关程序、环保和劳工标准等贸易壁垒也在逐步增多。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从主观上积极提高维权意识和能力,熟悉欧美国家的一些“特殊”条例。例如,根据中美入世协议,到2016年前,美国仍旧可视我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在反倾销调查时仍可非常主观地采用“替代国”价格来核定我国产品的生产成本,继续是我国企业处于非公正待遇之中。此外,欧盟虽于1998年4月通过一项修正案,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但将未完全确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对我企业的反倾销调查仍采取个案个议的办法,这种判定使我国企业尤其是一些没有财力、能力应对反倾销的中小企业处于不利局面。另外,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应诉,加强国家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商会的联系及时获得信息和外部支持。

2.2纺织服装企业可推广柔性制造

柔性制造(在服装行业更清楚地表述为服装定制),就是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生产服装。从市场学角度看,柔性制造实际上是在各个细分市场对需求的最准确定位,实际上是为企业开拓一个全新的消费领域。在这个新领域中由于经营者数量较少、供给能力有限,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厂商具有较强的价格绝对能力,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在国际的统一大市场中,相比较而言,中国服装企业资本力量不足、营销渠道不畅、品牌声誉较差,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大竞争格局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毫无疑问,在刚性制造条件下,中国服装企业要走向国际,与国际服装巨头抢市场、挣利润存在一定困难。但是在柔性制造技术方兴未艾条件下,中国服装企业实际与国际服装巨头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在这种潮流下,雄厚的资金和通常的渠道以及营销技术并不是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很多情况下,因地制宜,甚至困陋就简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反败为胜。谁抓住柔性制造的历史机遇,谁就能在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抢得先机。

2.3创新经营,在未来趋势中寻求机会

21世纪,市场在呼唤产品创新的同时,更需要经营和服务创新。对于完全没有市场经验的外贸企业,没有国内市场是缺点,但没有经验也同样是优点。利与弊是客观的存在,把握好利与弊之间的尺度,会扬长避短很好地将短处变成优势才是高手。纺织外贸型企业的产品要在一个陌生的市场开疆拓土,最高明的就是创新经营:不走别人的老路,打破现有品牌的惯性思维,在借鉴传统模式与招数基础上,寻求突破与创新。比如,在传统品牌策略上强化服务理念,做产品和服务结合的营销;根据社会个性化需求强烈的趋势,经营更加个人化的产品;根据市场渠道多样化的趋势,创新渠道模式做新渠道品牌;根据消费者对体验需求的增长,创立体验式营销终端;根据财富效应带来的品牌集中,将自己的产品融合进优势的品牌;根据产品功能融合的趋势,发展新功能产品等等。

2.4建立战略营销联盟

企业战略联盟,即企业和企业的合作,企业和品牌的合作、企业和商业的合作,为了抓住战略营销机会,到达共同战略营销目标而结成的联盟。现在大多数的休闲服装品牌,其中15%的零售收入来自于配饰的销售,这些配饰包括眼镜、皮带、休闲鞋、袜子、旅行包等而恰恰现在有些服装品牌都存在有找不到专业的配饰企业来加强产品系列配套问题。为此,单纯的纺织外贸企业可以考虑与品牌商达成战略联盟,为品牌商户提供配饰产品。比如很多像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商业巨头,品牌已经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他们已经开始大力发展自有的品牌产品,企业为什么不将自己的优势产品拿去和商业品牌合作呢?消费升级后顾客的需求更趋向于复杂化,各个品牌的配饰类产品将会逐渐增多,发展战略联盟使传统纺织贸易企业转内销时极为值得尝试的销售模式。

2.5增加科技投入,坚持品牌战略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相继立法,对进入本国、本地区市场的服装实行环保认证以及对有害物质的含量设限。德国Mectex公司经理Valeria Fassi Febbi说过,“在低价格产品领域里的竞争毫无疑问会更加激励。中国人不会生产出‘法拉利’级别产品,但他们更热衷于生产‘微型车’类型产品。相反,我们会不断创新,开发新思路,制定更高的质量标准。当然,这需要时间开展大量的研发工作。”现如今是以科技定位,品牌划分市场的时代,服装企业要增加科技投入,积极研制符合时代的服装,实施品牌战略,早就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才能走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大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需求层次不断提高,追求品牌,增加名牌消费的现象日益明显。因此,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推行品牌战略不仅有利于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且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甘碧群. 国际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王金泉. 纺织服装营销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