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是绿茶吗范文
时间:2023-03-18 10:0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阳毛尖是绿茶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毛尖有毛可以喝吗 毛尖的毛毛可以喝。毛尖的毛毛都是来源于茶树嫩梢的上面,也可称之为茶毫。嫩梢茸毛不仅是茶树品种特性的表现,而且对茶叶的外形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能增进茶汤品质,提高茶叶的经济价值。茸毛多的芽叶,是幼嫩和优质的标志,成茶毫的多少及隐显亦是评定茶叶品质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茶树茸毛一直都受到茶叶生产者与消费者们的普遍重视。茶树茸毛不仅分布于新梢顶部幼嫩的芽叶上,同时也普遍分布于成叶叶背与幼枝、花芽、花蕾等器官的许多部位。随着新梢的继续伸长与嫩叶等各部组织表面的不断扩展,嫩叶背、嫩茎、花芽等部位的茸毛密度亦随之逐渐稀疏。
毛尖有点苦涩正常吗 信阳毛尖茶叶里的成分让茶叶有苦和涩的口感在茶汤里,当茶的清香覆盖了苦涩感的时候,是特级信阳毛尖的表现。等级次的信阳毛尖,香味慢慢减少,苦味开始出现。没有苦和涩、只有板栗香的是特级茶,有清香有苦不涩的是春茶,而涩的信阳毛尖一定是夏茶或陈茶。信阳毛尖春茶和秋茶只苦不会涩,只有夏茶因为阳光照射太多才会有涩的感觉,什么是信阳毛尖涩的感觉呢,一般认为喝了信阳毛尖涩茶后,不但不能解渴,嗓子反而更干燥,就是涩的一个表现,信阳毛尖涩也就是比较次级的信阳毛尖茶叶了。信阳毛尖茶叶中的主要成分有氨基酸、生物碱和茶多酚。氨基酸,具有鲜爽味是构成茶汤滋味的重要成份;生物碱中的主要成分咖啡碱也称咖啡因,具有苦味也是构成茶汤滋味的重要成份;茶多酚中的主要成分儿茶素也称茶单宁,具有苦、涩味及收敛性,也是构成茶汤滋味的重要成份。
毛尖有哪些品种 1、信阳毛尖:信阳毛尖,又称为“豫毛峰”,产自湖南信阳。外形匀整,颜色鲜绿光泽,白毫明显,冲后香气清爽扑鼻、高远持久,滋味浓醇回甘,汤色呈嫩绿或黄绿、明亮清澈。有生津止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等功效。
2、沩山毛尖:沩山毛尖,产自湖南宁乡县水沩山的沩山乡。外形微卷成块状,色泽黄亮油润,白毫显露,汤色橙黄透亮,香气芬芳浓郁、带松烟味,滋味醇甜爽口。熏烟是沩山毛尖的制作工艺中的独特之处。
3、都匀毛尖:都匀毛尖,又称为“细毛尖”、“白毛尖”、“雀舌茶”、“鱼钩茶”,是贵州的三大名茶之一,产于贵州都匀市的团山、哨脚、大槽一带。外形匀整,条索卷曲,白毫显露,香气清嫩,滋味鲜浓,回味甘甜,干茶色泽绿中带黄,茶汤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
4、黄山毛尖:黄山毛尖,产自安徽黄山区的新明乡,由黄山的大叶种茶树的鲜叶制作而成。外形紧结挺直,色泽油润,茶汤嫩绿明亮,清香浓郁,滋味醇爽。有降血压、降血脂、抗衰老、美白养颜、防紫外线等功效。
篇2
原黔南州都匀茶厂厂长,高级农艺师。
几十年前,徐全福还是一位年纪轻轻的小伙子时就离开了江苏来到贵州。作为一名制茶师傅,从那时起,他便与贵州的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都匀茶厂一干就是几十年,从一名农艺技师做到了都匀茶厂的厂长。今天,我们见到的徐师傅已经是位70余岁的老人了,早已退休的他却仍在为都匀毛尖的明天而忙碌着。
现代都匀毛尖制作工艺的创始人
“您现在还做茶吗?”我问。
徐师傅笑着说:“我现在做不动喽,他们做,我在旁边看看,当个顾问吧。”
以前加工都匀毛尖茶,所需要的原料是一支芽带一片叶子,叫“一芽一叶初展”。那时候只要是符合这个要求,便可以用来制作毛尖茶,可心细的徐师傅不满足于此,他给“一芽一叶初展”也进行了分类。有的芽是浅绿色的,也有的芽是紫红色的。这些带有紫红色的嫩芽中所含的花青素成分相对较高,加工成绿茶,不但汤色不好看,口感也会略带苦涩。为了提高都匀毛尖的品质,徐师傅把这一部分的芽叶进行了剔除。
都匀毛尖的传统工艺流程,从杀青开始,揉捻、搓团、提毫到最后的干炒,整个流程需要一个半小时,两次回锅。经徐师傅改良后,全套工艺只需上一次锅,40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就可以全部完成,这样做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不仅如此,经过多年的实践,他还总结出了新工艺对温度的要求。从杀青到干茶炒成,温度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先高后低。杀青的时候温度要高,揉捻的温度要比杀青低,搓团的温度更要低,如果后面温度高了,毛尖茶的口感会苦涩不甘润。不无夸张地说,现在的都匀毛尖茶,颗颗都渗透着徐师傅的心血。
据徐师傅讲,都匀毛尖茶的制作工艺里,提毫是关键,也是对温度最敏感的一步。温度高了毫毛会变黄,影响色泽,温度低了毫毛会大幅减少。而这一步,没个千百次的反复练习是掌握不了的。于是,每到春茶采摘的时候,虽然退休,做不动茶了,徐师傅依旧是这里最忙的人,东家找、西家问,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奔波于茶园间,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手艺倾囊相授。
十大名茶评比的亲历者与见证人
在都匀做茶叶生意的人,谁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三十年前,两位师傅怀揣着亲手制作的两斤都匀毛尖茶,奔赴长沙参加评比,一个星期后,评审结果出来了。参加评比的350个茶品中,都匀毛尖名列前十。而徐师傅就是这两位制茶师傅之一。据徐师傅讲,当时得知这个结果后,他无比激动,这是对贵州茶品的肯定,更是对自己改良工艺的肯定。“68年我对毛尖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良,72年茶叶就被国家选送到日本参展了,74年被列为贵州省名牌,82年参加的那次名茶评比会更是奠定了都匀毛尖在全国几十个产茶省、几百种茶品中的重要位置。”
令人惋惜的是,当年与他同去的那位师傅前年已经过世了,没法看到现在都匀毛尖日新月异的发展。“我比他小两岁,现在还能走,还能说。我尽量多跑跑,帮帮大家,也算是再为都匀毛尖做点贡献吧。不为别的,这里产的茶叶,就像我的孩子,总希望它更好些。”
采访中,我们竟听不出半点徐师傅的浙江乡音,做了一辈子贵州茶叶,他俨然成了一名地道的本土老茶匠。
大胆改革,鼓励创新
很多茶人都固守着传统的手工做法,总是担心机器制茶影响了口感,徐师傅却正好相反。当问及他对机器加工茶叶的看法时,他竟出奇地开明,“完全赞同、鼓励使用机器生产茶叶”。
“都匀毛尖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如果使用手工制作茶叶,一锅需要40分钟,而且一次只能炒一斤到一斤半的茶叶。那要雇佣多少人力才能完成,这无形中增加了茶叶的制作成本,还会造成因为手艺的参差而导致茶品的不统一。”
当年徐师傅改良工艺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固守着老的传统,担心他的改良会影响都匀毛尖的品质。直等到改良工艺后的都匀毛尖在国内和国际上连续获奖,才打消了大家的疑虑。
说到机器生产,整形工艺是都匀毛尖机械化生产的一大难题。
全国各地的茶品,干茶的外形不尽相同。信阳毛尖、古丈毛尖是直的,西湖龙井是扁的,碧螺春是卷的……都匀毛尖以前被叫做鱼钩牌都匀毛尖,主要是因为都匀毛尖的叶片加工炒制完成后是卷曲的,呈鱼钩型。这是在手工揉捻的过程中人为搓出来的。鱼钩形状是都匀毛尖的传统,没了鱼钩,似乎就不能叫做都匀毛尖。
“经过反复试验,机械生产过程中已经可以利用卷曲机完成这一过程。”徐师傅说。
“用机器加工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要害怕问题,有问题就分析、解决。这样才能进步。固守老的传统迟早是要被淘汰的。”
篇3
其实,与历史上任何新旧年交接一样,从2012年到2013年的过渡亦是平凡得如昼夜交替,各行各业的人们习以为常地在忙碌中辞旧迎新,年复一年,莫不如此。当然,茶与人组成的茶界亦不例外。2012年茶界的风云变幻,亲历或见证,茶界中人都会感同身受,或悲或喜,或愁或叹,“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2012年终究已成为“过去时”,而2013年却在一分一秒地进行着,人们一边在如数家珍地总结回味,一边在天马行空地憧憬畅想:在新的一年里茶界会是怎样的?
为此,本刊邀请海峡两岸五位资深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把脉茶界,与大家一道感受新年新气象,“眺望”新趋势,把握新动向,寄寓新希望。
《海峡茶道》:红茶还会继续走红吗?
王庆:红茶近年来发展得比较快,以福建金骏眉为代表的红茶之创制和研发,使产品结构有创新,新产品受消费者的喜爱,这是非常正常的。2011年底,全国红茶的产量是12万吨,然而在此之前的两三年,全国的红茶产量只有3~4万吨,增长比例是非常快的,内销的持续上涨说明红茶很有市场。据我个人的判断,红茶在我们的宣传、推进以及产品的创新下,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会持续走俏。
《海峡茶道》:哪一类(种)茶会成为消费新宠?
王庆:这个行业的潮流是热点不断,有几年很流行黑茶。有几年很流行乌龙茶,有些年很流行绿茶,这些年流行红茶。但是在目前这个阶段看,感觉红茶的氛围更热烈一些。
《海峡茶道》:电子商务是否也会像零售业那样影响传统的茶叶销售?
王庆:我觉得肯定会的。因为电子商务的成本低、流通成本低、无需店铺销售,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上的价格也低,方便快捷,大家接受起来更快。电子商务的前景非常好,但是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有的,比如产品的质量问题,还有诚信经营的问题。
《海峡茶道》:茶叶深加工会在整个茶产业链中的比例会持续增加吗?
王庆:会。我们茶叶的产能在不断增长,而原茶产品的消费快速增长是比较困难的,只能慢慢地稳步增长。但是这些涉茶的深加工产品,比如茶食品、茶饮料、茶叶提取物,这些产品产量的增长会是呈台阶式的,因为它的适用人群范围更广泛。故此,茶叶深加工会在整个茶产业中占越来越大的比例。
《海峡茶道》:该如何从根本上提升茶叶的安全卫生质量?
郑国建: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应培育优良品种和特色茶种,增强茶树的抗病虫害能力;改造现有茶园,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其次,要科学用药施肥。禁止在茶树上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不用标准中要求严格(限量值口0.01mg/kg)的农药,少用必须使用的化学农药,并严格按照病虫害防治指标用药,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第三,积极实施GAP、GMP、HACCP、IS02200、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论证,建立追溯体系。第四,加大技术培训、素质教育和全过程质量监管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质量意识和诚信度。
《海峡茶道》:在面临诸如茶叶安全卫生问题之类的公关危机时,茶企该如何很好地化解并解决?
郑国建:不少企业对突如其来的质量安全事件不知所措,盲目应对,结果往往造成越来越大的损失。茶企应对质量安全事件的对策是四个字:慎言、敏行。慎言。是指在没有搞清全部情况时,千万不要乱表态、乱声明,否则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敏行,是指事件发生后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首先要停止销售问题产品,尽快联系质检部门和检验机构,对问题产品及其它同类产品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召回、销毁等措施。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有一颗对消费者负责的心,不能推卸责任。另外,要在第一时间向专家、协会求助。
《海峡茶道》:当前,业界有不少^质疑我国“国标”的权威性,能否给我们解释下国标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郑国建:我国将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3-2012《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这是我国包括茶叶在内的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唯一强制性国家标准。其中规定了25项茶叶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这些残留限量是根据我国农药残留田间试验数据、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例行监测数据和居民膳食消费结构情况,充分对接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在开展风险评估基础上确定的。同时,还征求了社会公众和相关行业部门的意见,并接受了世界贸易组织ONTO)成员对标准科学性的评议。所以,该新标准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适应性。
《海峡茶道》:经历过茶市“地震”后,普洱茶会再度走高吗?
范增平:普洱茶经历过茶市“地震”后,价格开始渐趋理性。然而,部分普洱茶(老班章、冰岛)的价格又有所上扬,这是市场波动的正常现象。茶产业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普洱茶也不例外。历史上地震不会只发生一次,发生一次地震之后,重建紧跟而来,一次又一次的地震发生,一次又一次的重建也会跟随而来。因此,普洱茶是会再次迎来一个春天的。
《海峡茶道》:哪一类(种)茶会成为消费新宠?
范增平:白茶、花茶。
《海峡茶道》:渐趋占据高位的—线茶企与越发高端的产品定位与价格,是否会因为大众消费方面的制约而利润空间小?
范增平:在茶叶品牌化趋势下,一线茶企渐趋占据高位,产品定位与价格越发高端,是因为社会发展的结果,消费者的品味要求提高,名牌效应的影响,茶叶消费逐渐成为一个人身份的象征,这与大众消费无直接关系。
《海峡茶道》:两岸茶业除了文化、展会的交流外,还有没有更深入、更实质性的交流方式?
范增平:茶,同是中国的国饮。敞开两岸交流大门,是两岸茶业交流更深入、更实质性的方式,譬如。可以从人员交往、技术交流、信息交换、产品交换、茶文化交流等方面入手。台湾茶文化的空前发达,显示了年轻—代主导茶业的力量,大陆方面应该重视这个现象。并寄以希望开创出更灿烂的中华茶文化。大陆茶叶产量大、产品丰富,相对售价普遍低廉,台湾方面应该开放大陆茶叶正式进口,这是发展台湾茶业的明智之举。
《海峡茶道》:红茶还会继续走红吗?
舒曼:一时“红”,不等于长期“红”,没有了历史渊源和文化因素的“绿改红”是站不住脚的。除非是中国茶产业完全进入工业化生产,但这又是多么不现实的事情。3年前,我曾预言,红极一时的“信阳红”还会重新回归、梳理和投入到“信阳毛尖”这一家喻户晓的传统历史名茶运作程序上来,不可能守着“金山”去想入非非而开发没有历史渊源和文化附加值的茶类。
《海峡茶道》:经历过茶市“地震”后,普洱茶会再度走高吗?
舒曼:不管是哪种茶,理性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长期以来,普洱茶一直在“民俗饮茶”习惯和“科学饮茶”标准下纠结“度日”。普洱茶还是要回到理性消费—饮茶才是根本。而非是等着茶慢慢变“老”。
《海峡茶道》:哪一类(种)茶会成为消费新宠?
舒曼:哪个能成为新宠很难说,就看炒作者和投机者在2013年“工作”忙不忙?是否有无利益可图?六大茶类本就没有新宠可言,说得雅一些,是消费者喝惯了一种茶只是变一变口味而已,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有—个现象很能说明问题:占据中国茶叶消费市场(70%以上)排在第一位的始终是绿茶。而且从未改变过。目前在世界研究茶类报告中,绿茶作为首选,联合国卫生组织通过对许多国家的调查,把绿茶排在了世界六大饮料之首。但为什么绿茶成不了新宠?认识了这一点,一切都会变得愈发理性。当然,我仅是从中国茶产业大环境中来认识所谓茶叶新宠的。
《海峡茶道》:电子商务是否也会像零售业那样影响传统的茶叶销售?
舒曼:由于电子商务为当今世界商业模式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全球电子商务的大趋势下,这是一个任何产业都无法抗拒的潮流。它同样也成为茶叶销售的有效平台,任何茶企都可以用更低廉的成本,依靠电子商务经营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这种非传统渠道上的商务往来,的确带给所有的产业一个很大的冲击,茶叶零售业也不例外。人们同样可以清楚地看到,电子商务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对中国茶产业整体发展应该是有好处的。
《海峡茶道》:茶叶深加工会在整个茶产业链中的比例会持续增加吗?
舒曼:茶叶朝着深加工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另外。由于饮茶可从生物学的一些重要环节来达到养生和健康的目的,因而随着国内外临床医学对茶的养生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今后作为第二产业的茶叶深加工会在整个茶产业链中的比例将会持续增加。
《海峡茶道》:红茶还会继续走红吗?
蒋同:2013年,红茶的风潮不会太有新的变化,局部小打小闹有,但是像金骏眉、信阳红这样高举高打的不会出现了。因为时空发生了变化,有能力的企业都露出来了,中国茶业的基本格局已经定了,未来的产业王者会在目前的Top50强内产生,不会有大变化。
《海峡茶道》:哪一类(种)茶会成为消费新宠?
蒋同:理论上,任何茶类都会成为潮流,但是能否做起来,要看商业运作能力。黄茶会是未来几年的新宠。一是保健效果明显,更重要的是一上来就是几个省一起做,湖南的君山黄茶、四川的蒙顶黄茶、安徽的霍山黄芽已经结成了产业联盟,抱团合作扩大黄茶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海峡茶道》:电子商务是否也会像零售业那样影响传统的茶叶销售?
蒋同:电子商务是趋势,但是绝对取代不了线下销售的主流位置。三五年内,电子商务只是茶企渠道的—个补充。电子商务目前最大的规模是一个多亿的销售额,再往上走,业绩很难有大幅度提升。原因很简单,目前的电子商务其战略不清楚,或者说没有战略,还是依靠产品差价获得利润,并没有创新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创新,现在的茶业电子商务严格来说还不能是电子商务,只能说是电商渠道。
《海峡茶道》:茶叶深加工会在整个茶产业链中的比例会持续增加吗?
蒋同:肯定会的。中国茶产业的科技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遗憾的是,目前中国茶产业还缺乏真正有科技水准的深加工企业。
篇4
在信步天游、俯瞰九曲、下榻山庄的第一个夜晚,经受不住“大红袍”的诱惑,结伴来到天游峰下度假村的街头。灯火阑珊的山庄里,间或飘来淡淡的桂花香,那是诱人的茶香。循着香气,我们来到了一间名曰“惠兰岩茶”的小店。店面不大、但很整洁。高高的货柜上各种武夷名茶: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晚甘喉、肉桂、雪芽、大红袍……透过玻璃器皿向客人展示着各自的风姿。同众多的茶店一样,店里摆放着一张用树根雕琢而成的大茶桌——硕大的树根被雕得山峦起伏、虎啸龙吟,稍凹下去的“龙潭”里是考究的紫砂茶具。店主人——20多岁的林姑娘热情地招呼我们围桌而坐:“来到武夷山要品正岩茶,自家种的茶能让客人品出滋味,买不买都是可以的……”
顷刻间,紫砂壶、小茶盅已经被台子上电茶壶中的开水烫了一遍。小林一边用竹夹将小茶盅一一摆上,一边用闽北普通话介绍说:“武夷山的茶是半发酵茶,不比你们北方的绿茶,要把茶壶烫一下、再用90度以上的开水冲泡,茶味才能出得足。”冲泡的第一种茶是武夷山人普遍喜欢的白鸡冠。茶入壶中,足有半壶之多。看到我们惊异的表情,小林淡淡一笑:“我们武夷山人的‘品’,不同于你们北方人的‘饮’,饮是为解渴,而品的是茶味。”第一道茶水被倒入“龙潭”,小林说这叫“洗茶”,是洗去茶叶在炒制中的风尘。第二道淡黄色的茶汤像蜻蜓点水般地注入比酒杯大不了多少的茶盅,小林将茶捧到我们面前,一缕幽香直冲鼻翼,茶入舌尖,一丝苦涩顺喉而下。“舌根有些苦?”看到我们紧锁的眉头,林姑娘笑道。第三道茶汤橙黄,茶汤入口芬芳浓郁、过喉活性,舌根下竟然生出淡淡的甜味,顿感神清气爽、韵味深长……随着小林姑娘娴熟的茶艺、娓娓道来的话语,我们被引入到了玄妙的岩茶世界。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早在1500年前,这里就开始栽种茶树。根据生长条件的不同,岩茶又有“正岩”、“半岩”和“州茶”之分。“正岩”乃岩茶之上品,生长于海拔约200公尺以上、由岩石风化的泥土;“半岩”是岩茶之中品,生长在海拔约100公尺左右的岩石砂砾和黄土混合的土壤;“州茶”则属生长在山下黄土地上的茶了,其档次可想而知。由此可见,独特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制作工艺形成岩茶“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独特风味。碧水丹山、飞翠流霞、群峰沟壑、风化岩壁为岩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再加上武夷岩茶独特的“一采二倒青,三摇四围水,五炒六揉金,七烘八捡梗,九复十筛分”的制作工艺,使岩茶饮后齿颊留香,香高而悠远;喉底回味甘,味纯而益清。清纯、和静、苦后而甘成为武夷岩茶享誉世界的独特个性。
随着又一轮的温壶、洗茶,重入茶盅的是颇具传奇色彩的茶中之王——“大红袍”了。小林特意申明,这是大红袍二代!是用一代大红袍茶树枝条嫁接繁衍下来的。而一代大红袍只是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岩壁上四棵茶树的专有名。其茶叶历代均为贡品,产量极少,最高年份也只有七两八钱。
小林告诉我们,关于大红袍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因其嫩叶呈紫红色而得名,另一说则极具传奇色彩。关于大红袍的历史传说有许多,广为流传的是说在明朝年间一个赶考举人路过武夷时,突然发病,腹痛难忍,当时有位来自天心岩天心寺的僧人取出采自寺旁岩石上生长的茶泡给他喝,病痛即止,不药而愈,举人后来考取了状元,为了答谢和尚,专程前来拜谢,并将身穿的状元袍披在那株茶树上,该茶因而得名“大红袍”。
还有一种传说,主角也是这位状元——状元荣归武夷时听方丈说此茶可治百病,便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
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倘若没有“大红袍”的种种传说,这些黑红的茶叶还会有妙不可言的韵味吗?二代“大红袍”品了三道,较之先前品的白鸡冠和肉桂,“大红袍”似乎甘长味厚些。是传说增添了岩茶的岩韵,还是岩茶的岩韵美妙了这些传说?有故事的茶,有茶的故事,都不可多得吧。
关于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