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3 00:1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中案例选编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

所谓导向性,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导引作用。一般的案例反映的是特定领域内的具体现象,因此,在选择、编写和分析的过程中其价值导向性并不十分突出。而思想教育是关系到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即必须坚持理论的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当前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相互激荡,每个事件“所反映的思想信息也必然是复杂多样的,人们基于各自的利益和立场和对它们的看法也会各有不同。这些看法中难免会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1]。而案例的选编和分析必须要面对这个现实。但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允许出现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危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和行为。

2.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选编某一案例所要达到的目标,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法应服务于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案例选编的目的必须与教学目的相契合。思想政治课的每一章节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如果案例选编没有目的性或其目的与所要体现的教学内容的目的相互脱节,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相反会引起学生思想的混乱。

例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明确“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辨别是非、善恶、荣辱的能力。

据此,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可选编这样两个案例,一是“三鹿奶粉事件”;二是新时期“雷锋传人”郭明义的事迹;三是“七旬老人闹市摔倒无人去扶”事件。第一个案例就是要通过“三鹿奶粉事件”等一系列事例说明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响下,当前存在着许多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的现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同时从反面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遵守市场运作的规律,唯利是图,损害消费者利益,就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第二个案例是要通过新时期“雷锋传人”郭明义在平凡的岗位上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使学生们明白“在我们的社会中,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岗位,也不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不同形式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第三个案例是通过对当前社会道德现状的客观分析,引导学生们去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并能够认识到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3.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案例的选编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疑点问题。

首先,教师应吃透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使案例的选编紧紧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如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这一内容中,重点和难点问题就是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主题展开的: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学生们怎么做才是为人民服务?将其作为重点,是说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将其视为难点,是说“为人民服务”虽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但在学生的印象中其又似乎“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十分神圣”。因此,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去实践为人民服务,就成为一个难点问题。选取新时期的“雷锋传人”郭明义作为教学案例,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个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典范,撞击学生的心灵,对其产生强大的震撼力,使学生们相信普通人同样也可以为人民服务。

其次,案例的选编应紧扣时代主题,体现时代特色,切实描准青少年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疑点问题。案例教学的独到价值,就在于“它犹如一条纽带,在硬邦邦的理论与活生生的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教与学之间开辟了一条航线”[2]。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空洞无物,枯燥乏味,而且书上的和老师课堂上讲的往往与现实不一致,自己心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堂中得不到解决,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诚实守信,并以此要求学生时,学生就提出这样的疑问:“在现实生活中,诚实守信的人往往吃亏,而不诚实守信的人经常占便宜,我们为什么要讲诚信呢?”并且列举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由于诚信而“吃亏”,由于不诚信而占了“便宜”的现象。比如销售假冒伪劣商品,销售者违反了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赚到了大把钞票;比如自己身边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靠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手段蒙混过关。针对这些疑问,教师编写“三鹿奶粉事件”的案例,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没有诚信就没有前景,虽然一时获利,但终究行之不远,“三鹿”的垮塌就是明证。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整个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二、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在教学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一个“育人”与“自育”的问题。一方面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要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在教育者的影响下进行自我修养和主观改造;另一方面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也要接受来自学生的教育,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进行自我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育人”与“自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统一的,都是教育的主体,都具有主体性;也都是教育的对象,都具有主导性。整个案例教学活动就是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客体间的相互理解,以及主体与客体间的交互影响。不同在于,教师的主体性是以“导”为主加以体现,而学生的主体性是以“动”为主加以体现。

1.学生的主动性

一是自觉性(而非依赖性),即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依赖教师直接传授所需的知识和信息,不再依赖教师对每个问题都给出现成的统一的答案,不再因为离开了教师而无所适从,不知学什么和怎么学,而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自我支配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能够自觉地根据教学的要求充分发挥自我的聪明才智和学习潜能。

二是能动性(而非被动性),即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不再只是装载知识的“容器”,不再游离于整个教学活动之外,而是主动地参与教学准备和课堂建设,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积极互动、相互沟通,在一些共性问题上能形成共鸣。同时在学习中能体现积极主动的精神品格和思谋策划的调控能力、组织能力。

三是创造性(而非机械性),即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机械地接受、照搬、背诵并在考试中复制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再是课程上完了思想政治教育也就结束了,不再是学归学做归做的知行脱节,而是把整个教学活动作为主动发掘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在对案例的分析和总结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和自身的思想问题,最终形成探索和求新的学习品格。这是学习主动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

2.教师的主导性

在思政课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师组织教学要做到既不越俎代庖又不放任自流,是比较难于把握的。它一方面要求教师真正认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保护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还要在教学过程的管理、指导、设计等方面下足功夫。

具体来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领导、指导和编导。

一是要做课程的领导者。这里所谓领导者,并不是说教师要高高在上做学生的官员,而是指教师必须强化自身责任意识,注重教学管理,善于驾驭课堂,敢于坚持原则,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侵蚀,摒弃陋习与偏见,对待学生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教师只有通过认真的教学态度、严格的教学管理、精彩的教学设计、厚实的知识积淀、真诚而睿智的人格魅力,才能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是要做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者。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应在课前指导学生组成课外小组,根据教学内容阅读相关材料,选择和编写教学案例;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真诚、自由的学习和交流氛围,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对于学生的观点,应及时择要记录和跟踪点评,讨论结束应加以全面小结,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是课堂教学结构的编导者。教师要像电影导演一样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宏观掌控和整体设计。比如,应系统地考虑如下问题:课程目标的确立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案例教学方法的选择之间是否构成了必然联系?所选案例涉及哪些学科领域,需要准备哪些理论知识?要解决什么样的主要问题?希望训练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如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兴趣以及实际的能力和水平来给他们分配角色,创设教学情境?课堂讨论的时间和进度如何把握?等等。

在思政课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着教学的目标,保证着教学的基本秩序;学生的能动发挥体现着教学的意义,决定着教学的最终效果。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构成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激发、相互促动、相互影响,共同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

1.课前准备

一是案例的选编。案例选编既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案例教学的一个启动环节。在这一重要环节上,要努力让学生全面介入,共同参与,而不是教师一人包办。授课教师应根据案例选编的基本原则,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案例的选择和编写。

二是问题的提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如何确定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案例教学而言,至关重要。应该说这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核心。因为案例的编写、课堂的讨论、课后的总结评价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否则整个案例教学过程将是盲目和无序的,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既能体现教学目的,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于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讨论呢?我们仍以前面提到的“雷锋传人”郭明义的事迹为例。结合这个案例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作为一名学生,你如何做才是为人民服务?你如何理解和评价郭明义的幸福观?这两个问题至少体现了三个原则,一是目的明确(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二是紧扣案例;三是联系实际(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

2.课堂讨论

一是过程的设计。这里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要事先对课堂讨论程序进行设计。包括:课堂由谁来主持,是老师自己还是学生;案例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是口述、文字还是视频;哪些学生应当在课堂上鼓励发言;讨论问题的逻辑顺序和时间如何把握;如何把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另一方面是教师对课堂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如,讨论过程中出现冷场和陷入僵局怎么办?讨论过程中偏离主题怎么办?讨论过程中双方因观点不同过于火爆怎么办?等等。

二是气氛的调控。首先,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应努力创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轻松、和谐、自然的讨论氛围,教师既不要以自己的思维定式去影响学生,也不要轻易地去否定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更不要把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作为标准去强加于学生,而是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尽最大的努力去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参与案例教学讨论。其次,教师要对整个课堂讨论的气氛及时加以调控,如,冷场和僵局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提示,启发诱导,使讨论继续进行;当出现课堂气氛过于“热烈”、“火爆”,学生因观点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时,应注意及时“降温”,以防陷入无谓或无休止的争论,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秩序。

3.总结评价

第一,教师要对整个课堂讨论的全过程进行梳理和评价,包括案例的选编、问题的讨论、不同的观点、分析的思路、运用的方法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等等方面。要从理论上作出精辟的概括和总结,要对讨论中不够深入的问题进行补充阐述或提要性分析;尤其不可忽略的,是还要给学生课后进一步思考加以指引,留下余地。同时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参与程度、参与水平、合作精神、行为举止等方面,要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

第二,教师要对教学所用的案例质量进行反思和总结,包括所选案例与教学目的是否契合,是否体现了导向性、思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是否能够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通过案例教学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否真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第三,评价总结是案例教学课的升华和深化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关键。在总结评价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语言的恰当与分寸的把握,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热情,又要观点鲜明,坚持正确的原则和立场。

总之,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增强教育实效性,就必须大力改革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通过精心选编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案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方法必将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产生较大推动效用。

参考文献

[1] 戴艳军.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思考;实践

一、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1.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科教兴国和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必由之路

(1)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和世界做出较大的贡献,必须走人才强国之路,必须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摆在突出的优先的战略地位。

(2)高素质创新人才只有通过长期地科学地教育和培养才能造就,而大学正是培育这样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大学的本质是培养和造就知识宽厚、能力突出、品德高尚、素质全面的健全和谐的人而不是一般意义的专家。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要承担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更应当将素质教育摆在首要的地位。

(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既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又要“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既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面对知识剧增的信息时代,面对着学生走向社会后职业和岗位的多次选择,学生阶段充其量所吸取的只是知识海洋中的几滴水。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靠在校期间打下的良好知识基础、锻炼出来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培养出来的全面素质,才能胜任选择,永立不败之地。要知道各行各业的竞争,争到最后,争的不是学历,也不完全是知识,而是能力和素质。学校最终给予学生的应该是能力和素质。

2.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依靠教师、政工人员和后勤人员三支队伍,必须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三维空间中合力推进才能奏效。其中,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各科任课教师则是关系到素质教育优劣成败的主力军。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渊博的学识和学术成就,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一种其他人员无法比拟的信任感和影响力。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教学活动,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我们每位任课教师都深刻认识自身的责任、自觉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素质教育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3.落实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必须改革

(1)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育观。摒弃只要科研水平高就是好教师,教学好是没水平的观念;树立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进取才是好教师的观念;摒弃教师只管教书而育人是政工人员的事的观念,树立教书育人是教师天职的观念;摒弃教书只是传授知识的观念,树立以知识传授为载体,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观念;摒弃只有学习好,才是好学生的观念,树立德、智、体全面发展才是好学生的观念。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敬业爱生、耐住寂寞、勇于探索、坚持不懈,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发挥聪明才智,在教书育人的舞台上建功立业。

(2)必须优化课程设置。要扩展视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围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个中心,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减少陈旧过时的课程,增加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和时代性。

(3)必须更新教学内容。要在筛选保留传统经典基础性的知识的同时紧紧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增加新知识。把反映科技进步的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及时引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学到鲜活实用的新知识,掌握新本领,适应新需要。

(4)必须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充斥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满堂灌”、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现象。大力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师生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教师要改变只重现知识本身的讲授,忽视知识产生过程,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熏陶的陈旧教学模式。着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着力激发学生乐学爱学,刻苦自学的内在驱动力,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良好品德。

(5)必须科学地运用先进教学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优秀课程软件和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和信息量大等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现场感和效率。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只是一种辅教学工具,要特别注意电子教案和课程软件的制作质量、适用对象和使用方式,防止泛用。

二、在“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

1.画好一张蓝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把素质教育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我对“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进行了精心设计,做到了课程全局在胸,每堂课具体步骤有序实施。这种设计包括“课堂教学设计框图”和“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设计教案”两部分。前者是课堂教学的总体思路和程序设计,后者是每一次课的具体实施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框图”包括:前次课内容回顾与作业讲评,本次课内容提出,本次课内容提要,核心知识点、重点、难点讲授,知识点、能力点训练(例题、提问、讨论),课堂总结,布置作业,本章知识结构框图,下次课内容提示,填写教学评估卡以及大、小循环反馈等内容。

课堂教学设计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1)紧紧围绕“工程热力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这个中心,通过教师讲授与师生交流互动,让学生掌握本课程最基本、最重要、最有用的鲜活知识,首先给学生打下能力与素质的知识基础。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牢牢抓住知识传授这一主线,带动全局,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理想目标具备坚实的基础。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同样必须重视知识传授,“不能在倒洗澡水的时候把孩子一起倒掉”。我们反对的是知识中心主义,反对把让学生“知道”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教会获得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性、创造性的思考,促进其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

(2)深入挖掘工程热力学科学理论的知识价值、能力训练价值和素质培养价值,力争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与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共同施教,力争使学生获得真知、提高能力、升华人格。

(3)总体上要求整个课程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到每一次课还要实事求是,并不苛求面面俱到,知识与能力或知识与品德可能只侧重在二维目标,而不是都要达到三维目标。

2.施力于两个着力点――爱国、创新

一个人才应具有的素质一般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五个方面,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和创新精神两个方面。这也是课

堂素质教育应着力培养的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本人讲授的“工程热力学”是自然科学知识基础课,既不能讲成脱离知识传授的一般的创新理论课,更不能讲成说教式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要特别讲究方法,要特别注重效果。为此确定的原则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重在渗透,重在熏陶,适时适度,努力做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做法是:

在绪论课中,通过热能利用在整个能源利用中地位的阐述使学生认识研究热能利用和学习工程热力学的重要性,向学生进行爱课程、爱专业的教育;通过对我国能源利用现状的分析增强学生对我国能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学生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在讲授热力循环等章节时,通过国内外热能动力设备循环热效率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我国用能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激励学生为改变落后现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激发学生们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发愤读书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做法是: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讲如何提高循环热效率时,首先从数学上分析,提高热效率集中体现在状态坐标图上循环封闭线内的面积越大越好,则必须从这个面积出发向上下左右四周扩展开来才能达到。从基本蒸汽动力循环――朗肯循环开始向上可从提高初温、初压入手;向下可从降低背压,减少循环热损失起步;向左可引出抽汽回热循环;向右可引出再热循环。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不仅掌握了蒸汽动力循环的全貌及内在联系,而且也受到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又如在讲范德瓦尔状态方程时,着重分析范德瓦尔如何从逆向思维出发,从原来的理想气体模型不考虑分子自身体积、不考虑分子间作用力到反其道而行之,考虑分子自身体积、考虑分子间作用力,从而建立起范德瓦尔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开创了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研究的先河,使范德瓦尔摘取了诺贝尔奖的桂冠。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受到了逆向性思维的启发和勇攀科学高峰的教育。

紧密结合热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适当介绍热力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生平轶事,借此让学生们了解科学理论的创新方法以及渗透于其中的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并进而引伸我们从中应获得的创新方法的启示、科学精神的熏陶以及人生感悟。

紧密结合热力学中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们来思考、研究和创新。我常常向同学们讲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同样,我讲授的热力学理论知识,也只不过是真理长河中的一段溪流,而不是热力学的终极真理。这好比一个完整长句子中间停顿的逗号而不是句子最后的句号。热力学理论尽管是一门比较古老、比较完善的学科,但是它也在不断发展进化之中。从纵向来说,从可逆过程热力学到不可逆过程热力学,从线性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到非线性不可逆过程热力学乃至到耗散结构理论;从横向来说,从理论热力学到工程热力学、化学热力学、生命热力学等等。基于这种认识,我讲课的时候,总是实事求是地讲到某种“逗号”的程度,而不总是讲到“句号”完结,力争讲到“问号”的程度,讲出问题来。我体会,一个会讲课的老师讲的课,不只是要让学生学得有趣、有用、还要有疑有思,这个思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经常给同学们列举热力学中尚未解决的难题:如微观可逆性与宏观不可逆性的矛盾问题、平衡状态的局限性问题、普适精确状态方程的研究问题,热动装置中能量利用率最有效提高的途径问题、传统能量利用方式与环境相容问题以及参数直接测量仪器研制问题,等等。我列出上述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认识到热力学本身的不完整,有很多难题等待我们去解决,让同学们破除对真理的神秘感,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诱导和触发学生的创造冲动,让学生们大胆去质疑、探究、想象、发明和创造,去攀登科学高峰。

3.抓住三个环节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老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收到好的效果,我采用三个具体作法:

①通过《学生情况调查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状况。解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接受能力,学习现状,专业思想,特长爱好与不足,人生志向与理想,便于老师有的放矢的组织教学活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对于学习基础差、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②通过每次课后让学生填写《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评估卡》,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为节省学生填卡时间,评估卡只调查三个方面情况:a.在今天课堂上,你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包括知识、能力、素质)?b.你心里仍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c.我今天的讲授中最模糊的是什么?通过评估卡我既可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三年来我收上来的教学评估卡有三千多张,对改进我的教学帮助很大。

③与每个学生谈心,努力走进学生心里,做学生的益友良师。我不仅努力做到育人寓教书之中,我还努力做到师爱于课堂内外。我坚持与每个学生促膝谈心,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谈学习、谈理想、谈生活……并且在谈心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和点拨。

篇3

关键字:校长 教师 学校

校长,顾名思义,即一校之长。怎样当好一名校长,我认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校长要认识到自己是为学校、为教师当校长的,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颗宽容心。校长没有特权也不应该有特权。作为校长,首先应该明白:领导职务不过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和其他教师仅仅是分工不同而已。其次,校长应该有的是勤奋扎实的工作,无怨无悔的追求,开拓进取、勇创卓越的精神。再者,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就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到清正廉洁、公私分明。

如果校长专权弄事、以权谋私、拉帮结派、随意乱吹、说空话、说大话、说套话,就会使自己失去威信,使学校人心涣散、一盘散沙。这样,学校管理机制也难以运转,各项规章制度也难以贯彻执行。所以,校长的“德行、品行”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起着最为根本的作用,一定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有一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这句话蕴涵着耐人寻味的道理。

第二,在实际工作中,校长首先要能够善于从多方面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想办法使他们的主人翁地位确立并发挥出来。其次,校长要建立一些激励机制,在听课、评课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每位教师的闪光点,挖掘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潜能。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要具体分析,善于帮助教师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同时,校长还要为教师排忧解难,给他们提供学习机会,树立服务思想、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的领导形象。

第三,校长要善于将以人为本的四项原则和制度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严谨的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来影响教师,使他们爱岗敬业,爱校如家,喜欢自己的工作,乐于无私奉献。用感情打动人,用制度管理人。

学校是培育人的场所,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长要懂得“教学抓质量,教师抓课堂,课堂抓质量”这一教学中心环节的客观规律,善于从教师中借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让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释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校长工作的生命力也在课堂,故校长要深入课堂听课,与老师谈课改、谈教学设计、谈教法,跟学生谈学习方式以及详细了解课程进展情况。

篇4

一、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趣味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颇有趣味的作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完成。前置性作业的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如口头的、书面的、绘画的、表演的,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

如在学习《新型玻璃》之前,教师先介绍了憎水玻璃、自洁玻璃、天线玻璃等,学生一听,兴趣来了。这时,教师才布置前置性学习内容: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它们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你还能找到更多的新型玻璃吗?用上文中的表达方式当推销员介绍自己发明的新型玻璃。这样,学生在教师的调动下,兴趣盎然,都认真查找了新型玻璃方面的相关知识,对课文也了解得更深入。

又如在学习《牧场之国》这篇课文时,可布置这样的前置性学习内容:1.搜集有关荷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2.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非常感兴趣。有些孩子自制课件图配画,有些畅谈自己的感受想法,图文并茂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看到孩子们那激动的眼神时,教师异常兴奋,师生双方的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前置性学习内容吸引了孩子们,他们从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根本

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应该成为下一课时教学设计内容的导航,是为新课作预备、作铺垫、作指引的。在作业中应体现下一节课老师上课的思路,它可以是下节课重点、难点的直接或间接展示;也可以抛砖引玉,引领学生走入下一节课。教师在布置前置作业前,一定要精心备课,熟悉、找准教材的重难点,抓住知识的“根”,使学生通过前置作业能够完成大部分的知识点。

如在教学精读课文《乡下人家》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3个方面的前置性学习内容。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出不理解词语的意思。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3.想一想,课文写了几处景,你认为哪一处景物写得最好,为什么?用笔画下来,并写下批注。

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低入

布置前置性作业,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按优、中、差三个学生层次来精心设计或选编练习。设计布置作业,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用适合自己难度的练习来巩固和发展原有知识,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设计的作业难度要适中,要照顾全体,保证每个人都能发现一点,体味发现的快乐。比如在学习《为人民服务》一文时,教师布置这样的实践作业“有的人死了,却像司马迁说的‘重于泰山’,你能列举几句表示死得其所的诗句吗?”这样的作业,谁都能做到,只是发现多和少、认识的深与浅的问题,每个人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再通过课堂上的相互补充,相信学生的记忆一定非常深刻。

四、百花齐放春满园――开放

教师善于合理开发教材资源,深入挖掘学生智力、潜力,注重发散性思维的作业布置是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手段。前置性作业既要兼顾教材与学生,又不能过于机械,而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开放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质与创造力,给学生足够的创造空间。教师要根据教材适时适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让学生“各有说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话可说”,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篇5

一、缩短时间的距离

情境创设首先要关注时代性,体现一种时效性。情境内容与学生所处时代相统一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与该课堂教学内容授课时间距离越短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人总是对新鲜的事和物怀有更多的好奇和热情。然而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由于习惯和经验所致,所选材料陈旧,缺少时代感,结果往往使课堂陷入教师一人空洞说教的境地。比如一位老师讲授必修4《生活与哲学》社会发展规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时引用了“”时期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一段材料,用来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很显然这样一个情境的创设与时代脱节,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有一种自然的障碍,即便在历史学习中有所接触,但是对多数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缺少更多的感性认识。结果这位老师在用了这个材料以后不得不对相关的背景进行介绍,介绍以后再逐步深入解释材料中所反映出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相关原理,耗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也费了很大的力气,最后学生还是云里雾里的感觉,这就直接导致教学效益低下。所以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选材时必须凸显时代性,让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二、缩短空间的距离

情境创设的过程中选用的事例所发生的地点距离学生生活的空间越近,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度越高,教学效果越好。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等一些特定的场合,熟悉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人,因为在遇到熟悉的事物时大脑处理外界信息的困难程度变小了。所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的材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到必修2《政治生活》有关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的时候,我就列举了溧阳市政府的民心工程之一:镇村公交。因为我校地处农村,每周放假学生都要乘坐镇村公交,学生对这个事物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对这样一个事例学生都有切身的体会,假如没有镇村公交,许多学生上学将会有更多的麻烦和困难,市政府的这样一个举措投入大、成本高,但主要是着眼于方便农村老百姓的出行,这样学生就真正理解了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因此情境创设内容与学生的空间距离也是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关注的因素。

三、缩短心理的距离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心理特点是不一样的,其思维结构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结构也是必需的。小学生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注意力不易集中。同时又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缺乏灵活性,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时更多的是采用直观的浅显的形式和内容,比如图画、录音等,内容的思辨要求也相对较低。但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理论与实践等的辩证关系,能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结构趋于稳定,并基本完整与系统化,从而使思维的功能更完善,思维的效率更高。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忽视这方面的因素,往往会弄巧成拙。这种现象在新教师的课堂中时常会出现。一次听一位新教师的公开课,在《消费及其类型》的教学中,这位老师先是投影了一张学校商店的图片,然后连续设置了几个探究问题:(1)图片上的是什么?(2)你是不是常去?去干什么?老师原本以为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反应会很热烈,但事实恰恰相反,不但没有人举手,大部分同学把头低了下去,有的学生还有些不屑。最后老师不得不自问自答以打破这个尴尬的局面。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不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反而不利于高中阶段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缩短与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的距离

篇6

        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传统师生关系。教师是权威、是表演者;学生是遵从者、是观众。这种近乎“独白”的教育虽然忠实于教材,却背弃了学生;进行着表演,却少了互动;体现了权利,却忽视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忘记了意义。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教师的角色也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而发生重大变化。 

        首先,多年来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应试教育导致中学教师片面重视学生“双基”训练,教学活动内容不仅没有受到鼓励反而被禁止,学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以中学思想政治课为例,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模式,无非就是教师一支粉笔在指点江山地描画,一张嘴苦口婆心地讲说;学生则埋头拼命地记笔记,背诵题目要点,谁记得多,谁就得高分,真是名符其实的“贝多芬”(背多分)。只要走进中学课堂就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讲述灌输?——聆听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预习——听讲——练习——复习——背诵——考试。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是老师的法宝。教育者无视学生的现实情况和精神状态,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不是充满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填鸭灌输”的方式从事教育工作。 

        其次,从教学模式上,教师把学生当成艺术品来加工,课堂教学信息传递单向化,教师是课堂的权威者、信息的者。在名利、成绩排位等的驱动下,教师对学生近乎苛求,使得课堂中仅局限于师生交流,严重限制生生互动,出现“声向闻但不相往来”的窒息局面,否则,被视为扰乱教学秩序,受到师生们的特殊对待。常言道:老师有一桶水,才能教学生一碗水。在“你教我学”的环境下,教师是知识的“注射器”,学生只能成为被动接受的“储存器”,这种“填鸭式”教学往往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能适应知识化、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再次,从教育评价机制来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社会片面重视成绩名次排位,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片面追求优生率和升学率,导致社会用功利化的眼光看待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一切,既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 

        2.更新教育观念,对有自我特色高效教学模式的展望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了教师在高效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拥有知识的权威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改进,探究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1 新课改对教师基本素质能力的要求。

        2.1.1 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文化世界是教师教育理念根植的基本空间,也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健康的情感态度,能动的思考方式,坚定的意志信念,执着的价值目标。因此,教师心理素质的构建:第一,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崇高的职业责任感,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体现教师的职业追求和人生价值导向。第二,要深刻认识新课程的实质、内容和目标,迅速掌握新课程实施的要领、方法和步骤,在不断挑战中形成拥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2.1.2 教师的综合能力。新世纪的社会竞争将日趋激烈,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进一步要求教师应具备多种能力。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教”。在反思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面对教育信息化和知识更新加快的时代。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敢于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科学求真,人文求善,我们必须成为具备人文关怀精神,拥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民教师,才能通过网络信息资源等多媒体手段,创造性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能让学生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理论一套套,实践做不到”的纸上谈兵者。 

        2.2 高效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篇7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情景材料;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022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僵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从教师空洞、抽象、乏味的说教中解脱出来,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体验、感悟、探究来发现知识,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

情景材料作为立足学生现实生活,着眼于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可信、可感,是极具说服力的教学情景载体。它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的重要意义与实践参与性的不可替代性是不言而喻的。好的情景材料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具有可信可感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情景材料的选用应注意把握好哪些原则呢?笔者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性质和设计理念,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反思,提出了情景材料的选用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源于其所处的社会、家庭、学校环境与生活。如何有效地发掘这一丰富的学生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率,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俗话说得好:“羊毛出在羊身上”。既然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传授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就不能脱离生活,而进行传道士式的抽象说教。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中,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生活是真实的,只有来自于生活实际,情景材料才会可信可感、才会有说服力,学生才能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知、去判断、去探究新知。可以说,真实性是情景材料选用的前提与依据。而杜撰编造的情景材料,不但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脱钩,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更严重的是,学生知情后,会失信于学生,破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方向性原则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方向及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情景材料的选用上,必须坚持思想品德课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以此来引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认识该课程的基本任务,吃透选择情景材料的标准。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比如在设计“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教材选用了“谈起今天的美好生活,小青一家有说不完的话”这一情景材料。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小青一家的对话,启发学生思考小青一家从过上好生活的主要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民心所向,也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上述案例的成功,就在于情景材料所蕴含的正确的方向性。

三、时政性原则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决定了时政性在该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选用情景材料时,必须对材料的时政性给予足够的关注。只有这样,教师所选的材料才能紧扣时代的脉搏,抓住社会的热点与焦点问题,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解决学生面对社会存在的困惑与问题,才能使学生将社会生活与知识,知识与社会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有力促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民主、关注未来的意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与树立。如在设计“艰苦创业,与时俱进”这一教学时,我们既要让学生知道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要让学生懂得,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的今天,一些人开始自满,一味追求物质的高享受,甚至有物质浪费的不良倾向,一时间,生活上攀比,工作上懈怠之风盛行。那么,如何教育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实现美丽的中国梦呢?教师一方面要列举历史上实干兴邦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另一方面更要结合学生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让学生体会到,艰苦奋斗是复兴中华的时代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每个人的光荣使命。为此,我们可选用、等中央主要领导带头践行中央提出的“八项纪律要求”,出行不封路、不扰民、接待廉洁从简,反对奢侈浪费的情景材料。让学生体验、感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艰苦奋斗的精神必须大力倡导和发扬,必须与时俱进。

四、人本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立人”,教师角色的职能是“促进人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尊重学生,体现青少年文化的特点,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需求,善于利用具有青少年文化特点的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将学生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学生自主发展相吻合。因此,教师在情景材料的选用上必须体现人本性原则。比如在设计“弘扬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选用三月五日“学雷锋活动日”中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景材料,让学生说出自己参加活动所受到的教育,得到的启发,进而引导学生认识雷锋助人为乐、不求回报、从小事做起的一生,体现了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光大。从而使学生受到了美好心灵的陶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发展相融合。

五、实践性原则

新版义教《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因为思想品德本质上不是一套知识体系,必须做到知行统一。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生将思想付诸行动,并自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必须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也就决定了该课程在情景材料的选用时,必须注重实践性。让学生通过对实践活动的参、体验、感受、了解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明确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如在设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我们可让学生对自己家乡或生活区域内的河流污染情况在课前进行社会调查,找出造成河流污染的原因,污染的状况,造成的危害,提出预防河流污染的方法,然后在课内分组交流讨论,从而得出: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直接关系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一结论。

篇8

关键词:课堂错误;文本感悟;质疑探究;表扬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08-02

教学过程中的很多变化情况和因素是无法事先“约定”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是教学中难免的且须直面的学情信息。如能善于发现、挖掘并利用这些形形的“错误”,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勃勃的生机,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深入挖掘,提升感悟水平

一个小小的错误,如果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探究,可以让孩子对文本的内涵感悟更深刻。

如《鞋匠的儿子》中,在学习林肯演说的三段精彩言论时,一位学生发言道:“老师,我不懂林肯为什么把父亲做鞋称为‘艺术’。在我看来,高雅的音乐,优美的舞蹈、精美的雕刻等才称得上‘艺术’,平凡的做鞋怎么也是‘艺术’呢?”教师没有对学生的“浅见”含糊其辞,而是抓住契机,改变原有教学设计,在细节上做了一番文章:“你真爱动脑筋,发现了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是呀,为什么林肯眼中父亲做鞋是一种艺术呢?让我们大家一起再来品读一下林肯说的三段精彩的言论,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原因。”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读起文中林肯所说的三段话。慢慢地,读书声小了下来。学生开始自由发言。生1:林肯的父亲将普通的工作做得不普通,将“做鞋”当成是“一种艺术”,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生2:我觉得这“做鞋的艺术”是说林肯的父亲把鞋子做得舒适、美观、无可挑剔,连参议员的家人都请他来做鞋子,可见他做鞋的技艺之精湛。生3:这样说恰好能反映出林肯对父亲的尊敬与爱戴。生4:林肯的父亲把做好鞋子当作一种追求,尽心尽力地为别人服务,我认为“做鞋的艺术”也包含着这样一种认真负责的做事态度。听着学生给出的令人满意的答案,教师因势利导:同学们说得真好!是呀,这看似平凡的“艺术”二字,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啊!请大家再读一读这三句话,品味一下,林肯仅仅是在说父亲吗?生5:林肯同时在告诉所有的参议员,我做总统也会像父亲一样,做一个有作为的总统。生6:他也在告诉参议员,作为总统,他会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是由于对文本内涵的模糊解读造成的,教师以敏锐的触角加以捕捉与点燃,勇敢地突破预设的教案,将“纠错”巧妙转化成了挖掘文本内涵的契机。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巧妙地把“错误”转化为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搭设了一座走向文本的桥梁,既化解了知识难点,又走进了文本之中。

二、将错就错,激发探究意识

很多老师在上课时习惯与学生“一次对话”,即教师一问,学生一答就算完事儿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害怕不能按预设的环节走,因此对学生的错误一笔带过,殊不知,许多错误的背后是有丰富潜台词的,不深究往往会错过精彩。如一教师在讲《小稻秧脱险记》近尾声时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稻秧脱险记》。文中的主人公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我喜欢杂草,因为课文中说他们把小稻秧团团围住,说明他们很团结。”教师愣了一下,显然学生的说法是她始料未及的。她马上说:“你的认识真是与众不同。”其实这位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追问:“你说杂草们很团结,那老师想问一下,杂草们团结起来干什么事呀?”学生们当然知道杂草们那么团结是为了抢小稻秧的营养。接着教师可再问:“抢小稻秧的营养就是在做坏事呀,他们越团结,坏事不就干得越多吗?这样的团结值得我们喜欢吗?”这样一来,这位学生肯定能认识到在他看来团结的杂草是在残害小稻秧,自己的理解是不对的。课堂上,面对学生有背文本价值取向的不当解读,教师若对其错误加以追问,如“为什么?”“你怎么会这样想呢?”等问题,或许能轻而易举地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制造一份美丽的“错误”。

三、巧设陷阱,培养质疑能力

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可这样导入,多媒体出示错误的课题:司马迁写《史记》。学生们马上提出异议:老师,你少写了“发愤”两字。于是,我虚心接受了学生们的意见,出示了正确的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并提出了我的疑问:作者为什么不用简练一点的课题,而要加上“发愤”两字呢?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后,再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室里一下子就热闹进来,讨论完毕,每组派代表发言。学生们的回答令我喜出望外。有的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司马迁写成这部史书是非常不容易的,加上‘发愤’能体现出这一点。”有的说:“‘发愤’的意思是‘振作起来,努力地做’,联系课文内容说就是指司马迁在受了酷刑后仍振作起来,努力地完成《史记》。‘发愤’一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所以不能省!”

对教师有心或无意的错误,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是积极参与教学的表现,这样的“精彩”,切不可错失。

四、表扬激励,唤醒自信心理

篇9

关键词 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 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Abide by Professional Ethics" Lesson

Abstract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combined with classroom instruction, discussed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abide by professional ethic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ducational activities.

Key words teaching goal; classroom teaching; professional ethics

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职业道德的内容;理解为什么要在职业活动中遵守职业道德。(2)运用目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增强践行职业道德的意识;对职业生活中各种腐败现象有正确的认识。(3)情感态度观念目标:懂得爱岗敬业的意义,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意识;增强热情服务、无私奉献的意识,体会“我奉献,我快乐”的真谛;培养诚实、守信、公道的品质,树立讲诚信的作风。

2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搜索或查阅报刊,收集有关职业道德的案例资料。(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3)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阐述法、讨论法。

3 教学重难点

职业与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

4 教学设计

4.1 案例导入

镜头一:一位医生走上救治“非典”病人岗位前,平静地对满含泪水送别的妻子说:“我是医生,这是我的职责。”

镜头二:某旅行团乘坐的旅游车不慎与超速改道的货车迎面相撞。当火速赶来的救援人员准备将坐在前排的导游小文抢救出来时,小文急切的说:“我是导游,后面都是我的游客,请你们先救游客。”

提问:上述医生和导游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发言。

教师总结: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和不同的行为准则。职业活动中,我们应当遵循的这些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就是职业道德。

4.2 教学过程:第二单元、第四课——恪守职业道德

4.2.1 我爱岗,我敬业

(1) 职业道德——职业的灵魂

职业道德的含义:职业道德是我们所从事的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是我们职业成功的保证。

案例:对于职业道德,人们存在不同的看法:

观点一:职业道德是大道理,我是小人物,因此职业道德对我没用。

观点二:职业道德是一纸空文,社会上很多违背职业道德的人生意很火,所以谁遵守谁吃亏。

观点三:违背职业道德而获得的利益只是短暂的,遵守职业道德而获得的利益才是长期的、永久的。

提问:对于职业道德的看法还有哪些?你是如何看待上述观点的?

学生活动:让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将来想从事的职业谈谈自己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教师总结:分析观点一和观点二错误的原因,说明观点三正确的理由。

职业道德的作用: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有效保证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维护和提高企业的信誉,促进行业的发展;规范整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

(2)职业道德的基础——爱岗敬业。

案例:

镜头一: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在信中告诫儿子:“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快乐,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镜头二:职校生小李上课没精神,认为就业前途渺茫,将来只能从事环境艰苦、繁重劳累或地点偏僻、工作单调,技术性低甚至有危险性的工作,因此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混日子。

提问:你赞同洛克菲勒的“天堂”和“地狱”之说吗?你怎么看?小李的想法和做法会导致什么结果?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能否热爱自己的职业,关键在于培养自己对职业的兴趣。有兴趣就容易产生爱的感情,会工作积极,勤奋努力,改造质量高。没有兴趣就谈不上爱,会工作消极,情绪低落,办事拖拉。

爱岗敬业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乐业、勤业、精业。做到乐业、勤业、精业,我们就能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取得更大的成绩,从中获得工作的乐趣;就会因尽到对社会的责任而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扬。

4.2.2 我诚信,我公道

(1)恪守职业道德的重点——我诚信

什么是诚信?

职业道德中的诚信,强调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为什么要讲诚信?

案例:一些不法从业者为了谋取暴利,不惜以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制造劣质食品。例如,不含蛋白质的劣质奶粉、含有苏丹红的辣椒酱、残留孔雀石绿的水产品,以及西瓜“膨大剂”、饮料中的“塑化剂”等等。类似事件一次又一次拉响食品安全的警报。

提问:这一次次食品安全警报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其他不诚信的现象进行交流。

教师总结:常言道,诚实是为人之本,守信是立事之先。如果不讲诚信,会让人的良心变坏,失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假冒伪劣盛行,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我们做诚信的人,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 合作关系,成为有益与社会的人、受欢迎的人。

我们在职业活动中恪守诚实守信的准则,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要诚实;要有信用,讲信誉;要忠诚所属企业;要维护企业信誉;要保守企业秘密。

如何做到诚信?诚信要求我们遵守国家法律、符合社会道德要求;诚信是要把企业利益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但是企业利益不能高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诚实守信是各行各业的生存之道,是各行各业树立良好信誉的根本。企业的信誉体现了社会承认,体现了企业的社会价值,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

(2)恪守职业道德的较高要求——我公道

什么是办事公道?办事公道是职业道德的又一准则。公道就是处理事情坚持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办事公道强调职业活动应遵从公平和公正原则,它是提高为人民服务质量的起码保障。

案例:

观点一:在工作中关照亲友乃人之常情,与办事公道要求不矛盾。

观点二:办事公道是对有权人而言的,我们基层从业者不存在这一问题。

提问:你如何看待上面两种观点?

学生活动:分组辩论,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做适当引导。

教师总结:通过观点一,我们知道了办事公道就是处理事情坚持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照顾亲友显然是有违办事公道的原则的;通过观点二,我们懂得了无论是掌握一定权力的人还是普通职业人,工作中都涉及公道的问题,它不是有权人的专利。

办事公道的具体要求:公平公正;不计个人得失,不屈从各种势力;要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

办事公道的重要意义:对企业而言:办事公道,在企业内部会形成一种凝聚力,增强团队协作的合力,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个人而言:个人具有办事公道的良好职业道德,能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最终为企业赢得较好的信誉,使企业发展壮大。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和不同的行为准则。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将努力追求做职业道德高尚的人,做对社会有益、受人尊敬的人。这是我们职业取得成功的保证。

课后作业:(a)谈谈你对“今天不爱岗,明天就下岗;今天不敬业,明天就失业”这句话的认识。(b)综合所学专业,讨论该专业对应的职业该如何爱岗敬业。

篇10

Safeguards for Action-oriented Public Security Institute

Training Teaching to Reach the Goal

XIAO Zhentao

(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 Railway Police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53)

Abstract Currently,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ublic security institutions are in full swing, but no matter what path to choose reform, public education as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to adapt their frontline work of public security, the rule of law to meet the strategic needs of the high-skilled,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of target is determined.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personnel in Police College training goal reached, and action-oriented thinking and philosophy also provided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raining, training "Double" teachers, school Board to carry out cooper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afeguards training teaching objectives agreed to benefit the teaching of the police college training.

Key words action-oriented; public security institute; training teaching

1 基本概念与理论

1.1 行动导向

在《综合经济形势中的学习、思维和行为――在商务职业培训中运用新的工艺》一书中,德国教育学家 T.特拉姆(Tramm)认为行动导向是一种指导思想,培养学习者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任的行动。以行动导向理论为基础,在改革教育学派的学习理论的指导下,20 世纪 80年代教学理论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行动导向教学法,虽然把它看作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比较勉强,但是把它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理念来看待是完全合适的。

1.2 公安院校实训教学

公安院校实训教学是公安院校实践性教学的一种形式,与实习、实验等其他的实践性教学形式相比,实训教学最具实践特色。公安院校实训教学一般有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种形式。校内实训是在模拟公安一线工作的环境下,如在校内模拟战训街等,按照公安一线工作的要求进行实训。如,铁道警察学院乘警勤务课程一般在校内模拟车站派出所或模拟旅客车厢内开展实训教学,模拟铁路乘警如何完成出乘、值乘、返乘以及退乘等一系列勤务工作;模拟铁路乘警如何处置盗窃、抢劫等案件;模拟铁路乘警如何处理旅客列车上的群众纠纷等。校外实训即是深入公安一线,如铁道警察学院学员在火车站、铁路公安派出所、旅客列车上等真实的公安工作环境中开展实训。

1.3 行动导向的公安院校实训教学

行动导向的公安院校实训教学特别注重学员在实训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它强调实训教学过程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实训教学是学员提升专业能力过程,教师要有清晰、准确的定位,即教师是实训教学过程的协调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具体的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行动起来,相信学生,积极发挥其创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使其在自己动手的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经验,实现学生获取关键的业务能力以适应未来公安工作的目的。

2 行动导向的公安院校实训教学目标

2.1 注重“专业整体性”的同时,应更加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

理论与实践,技能与素质的侧重安排是确定实训教学目标需要考虑的问题,行动导向的公安院校实训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考虑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如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素质的培养等等。同时,行动导向的公安院校实训教学目标还应把专业技能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由公安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讲,公安教育可以称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又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核心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安院校毫无疑问地要把专业技能培养放在实训教学目标体系的突出位置。

2.2 “高技能”应与“高素质”相匹配

公安院校有其政治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因此在具体的实训目标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公安院校学员政治素质、公安职业伦理等价值观的养成,使公安院校学员的“高技能”与“高素质”相匹配,两者同步提高。这就要求实训教学在培养学员掌握公安一线实践工作能力,提高学员实践工作水平的同时,还要积极培养学员的职业认同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并且在实训教学中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通过实训教学切实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日益复杂的公安一线工作,这也是行动导向的公安院校实训教学的目的所在。

3 行动导向的实训教学目标达成的保障措施

3.1 转变公安院校实训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实训教学模式

公安院校在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安排专业课程课时量时,要突出实训教学的重要位置,切实把提升学员公安实践或实战能力这一培养目标反映到每一门课,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彻底改变传统以理论灌输为主的 “填鸭式”教育教学模式。目前,铁道警察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非常重视实训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治安系专业课程为例,本科治安学专业所设置的乘警勤务课程共34个课时,其中专门的实训课程就达到12个,占总课时量的35%以上,并且铁道警察学院根据具体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现实需要积极调整教学计划,把一些实践性特别强的专业在原来基础上继续增加实训课时的比重,逐步实现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

3.2 建立一支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 “双师”型教师

从目前情况来看,公安院校教师的平均学历水平近年来有了较大的提升,有些公安院校近几年要求新进教师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具有博士学位,一批高学位教师进入公安院校任教,给我国公安院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以铁道警察学院为例,铁道警察学院最近几年间,新进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就达到70人以上,这些教师将是铁道警察学院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奠定了铁道警察学院未来发展的基石。但我们也应看到,很多新进教师并不是公安院校毕业,所学专业与公安专业差距很大,很多新进教师基本上是“现学现卖”,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这些都严重阻碍着公安院校实训课程的开展。公安院校应把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知识、能力结构水平作为一项关乎学校未来的战略任务来抓,努力打造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铁道警察学院近几年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如每年派遣年青教师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等院校进修学习,提升年青教师的公安理论水平,掌握最前沿的公安理论动态,并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寒暑假去铁路公安一线和地方公安机关调研学习,了解公安一线实际情况,搜集整理公安一线发生的现实案例,为校内实训教学的有效开展积累第一手资料,并在此过程中丰富年青教师的实践经验。

3.3 编写与完善实训课程的配套教材

实训教材是开展实训课程的主要依据与参考,一本高质量的实训教材对实训课程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并能有效提升实训课程的质量。实训教材能够为实训课程的开展确定更为明确的目标,更为标准并有效的程序和方法以及更为科学合理的考核反馈机制,这些对于实训教师和学员都意义重大。实训目标的明确能够使学员了解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并能充分调动学员完成任务的积极主动性,为实训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标准程序和方法的明确能够使学员知道“怎么干”,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技能,提升素质,使实训课程更加有效率。考核反馈机制的明确能够使学员知道“干的好坏“,方便考核每一名实训学员的表现以及整个实训课程的效果,为更好地开展实训课程总结经验。总之,高质量并有针对性的实训教材对实训课程的有效开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目前公安院校实训教材匮乏,高质量并有针对性的实训教材更是少见,部分公安实训课程还仅仅是依靠实训教师“经验总结式”的教案来进行。以铁道警察学院为例,目前学院很多实训课程的开展没有针对性的实训教材作为指导,并且有些铁路特色非常鲜明的课程,如铁路乘警勤务等由于其课程独特性甚至完全没有相关资料可供参考,这就严重影响了实训教学质量的提升,实训教材的编写工作可以说是迫在眉睫。铁道警察学院目前正在积极组织任课教师编写实训教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来几年,各个课程的实训教材将陆续出版,这将大大提升学院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

3.4 加强校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