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经典作品范文
时间:2023-03-25 07:2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张爱玲经典作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生活经历的投射
1、张爱玲
张爱玲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上海这片土地给予她无尽的个人情感与文学意蕴。张爱玲所熟知的上海,是一个“大上海”,有像她母亲一样的进步女性、知识青年,追求摩登、追求革新,企图摆脱旧有家庭的桎梏,寻求个性解放;她所熟知的上海也是一个“夜上海”,所到之处尽是灯红酒绿、繁华落寞;她所熟知的上海更是一个“旧上海”,充斥着像她父亲一样的遗老遗少、没落贵族,周身散发着一种破落的旧时代气息。
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多取自于她所生活的圈子:遗老遗少、没落贵族,姨太太贵妇人,满心怨怼、生活不幸的女子……她更多地关注一种相对富足、却又满心无奈的闺阁或是婚姻情感。20世纪40年代,是张爱玲创作的黄金年华。一批经典作品如《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金锁记》更是代表了张爱玲创作的顶峰时期,是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占据同等地位的经典作品。
2.简・奥斯汀
生长于乡下的简・奥斯汀与大都市并没有太多的接触,她熟悉那些小地主和乡村牧师,熟悉他们相对简单安静的中产阶级生活,所以在她的作品中,不存在大的社会矛盾。透过女性细腻独到的视角,她真实地描绘了周围的那个小世界,特别是决定女性一生社会地位的爱情与婚姻。她在意生活的小细节,她的作品风格轻松、幽默,充满着喜剧性的冲突。她的六部作品无一不与爱情婚姻与财产的矛盾相关,无一不以女性的平等意识和圆满结局为特色。
二、不同生活经历投射下的不同婚恋观
回到两位作家的个人生活经历。简・奥斯汀生长于英国乡下一个有文化的牧师家庭,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乡下度过的。而张爱玲生于上海,学在香港,她的作品以这两座城市为基点,因而充满了大都市气息。尽管简・奥斯汀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却因财产原因而终身未婚。而张爱玲虽然与胡兰成和赖雅分别有过两段婚姻,却都极其不幸。
1、张爱玲――宿命视角下的悲剧结局
张爱玲的世界观是极端悲剧宿命化的――童年,母亲出走、父亲再娶;少年,贵族家庭日渐没落;成年,享受名望与财富,却失意于爱情与婚姻。正如她所说:“人短的是生命,长的是磨难。”(张爱玲,《传奇》:1941)。在她的作品里,男女主人公因为欲望而结合――对金钱的欲望、对性的欲望、对社会地位的欲望,等等,却惟独不是因为真爱。他们追求爱情,是因为他们要以爱情为垫脚石去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经济利益。在男女主人公相处的过程中,必然是体会过所谓的爱情的,但这种爱情很快就会消失。爱情的失去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在张爱玲的笔下,再没有纯粹、光辉的爱情:“无利益,不爱情”。尽管在《十八春》、《沉香屑――第一炉香》中,人们能觅得爱情的一点影子,但一旦面对现实,这些爱情都如同泡沫一样破灭。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婚姻从头至尾都只是一种利益的交换,她从未体验过真正的爱情。在《倾城之恋》中,香港的沦陷成全的是白流苏的婚姻,却不是她的爱情。如果香港不曾陷落,范柳原决计不会给白流苏婚姻的承诺。爱情只是他们在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时寻得的一种偶然慰藉。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金钱是女性悲剧的外因,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女性根深蒂固的“被动意识”。在她笔下的男女关系中,女性处于明显的被动地位,这使得她们无法将幸福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设法祈求命运的眷顾。在婚恋中,女性深受这种封建意识的困扰,因此她们甘愿拜倒于男性的金钱与地位之下。无论是知识女性如白流苏(《倾城之恋》),或是文盲如霓喜(《连环套》);无论是追求金钱的陆曼妮(《十八春》),或是追求真爱的葛薇龙(《沉香屑――第一炉香》),她们都自然而然地被这种被动意识所浸润,服从于男性,甘居男性之下。因此,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心理上,她们都不是独立的,这样她们的婚恋悲剧也就无可避免了。
2.简・奥斯汀――喜剧视角下的圆满结局
18、19世纪之交的英国正处于上升期,社会政治、经济所发生的巨变对年轻人的文化教育以及生活态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简・奥斯汀的作品反映了当时中产阶级女性的婚恋观,描绘了一种相对积极的婚恋关系。与张爱玲相比,她更从一种正面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在叙述男女关系时,简・奥斯汀传达出一种平等意识。尽管她也强调金钱在爱情婚姻中的作用,但却不如张爱玲那样彻底,无论金钱有多重要,婚姻一定要以彼此相爱为前提。在她看来,尽管女性在财产方面处于不利位置,但在精神与情感层面,女性与男性是平等的,为了证明这种观念,她给作品以圆满的结局。这无疑是女性平等意识的一种胜利。
与张爱玲相比,简・奥斯汀的婚恋观更突出爱情的作用:“无爱情,不婚姻”,她强调相互理解与尊重,强调自由与平等,而这些对美满婚姻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这样的爱情会让女主人公们超越阶级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桎梏,最终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例如,在《傲慢与偏见》中,在处理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关系时,简・奥斯汀始终坚守着她的婚恋原则――自尊、平等与独立。伊丽莎白不会屈从于达西的情感,不会为了金钱而玷污爱情,她希望未来的丈夫能与她精神相合。她与达西的爱情充满着曲折与误解,而最终他们摒弃傲慢与偏见,彼此尊重,才获得了圆满的爱情。
简・奥斯汀笔下有一众与传统习俗和封建势力做斗争的光辉女性形象。她们用平等意识武装自我,用女性独立意识为自己定位。如自尊独立的伊丽莎白(《傲慢与偏见》)、最后反抗崛起的范妮(《曼斯菲尔德庄园》)等。尽管她们都有不足,却又都超出了对传统女性的定义,并闪耀着女性意识的光辉。在她的作品里,无论男女主人公经历怎样的波折,最终都会因真爱而走到一起,这显示出了简・奥斯汀浪漫的一面。
结论
综上,笔者结合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个人生活经历剖析了她们不同的婚恋观。张爱玲创造出一系列悲剧的女性形象,显示出她们在与男性、与现实、与命运作斗争的过程中所处的不利地位,进而突出了她宿命论视角下的悲剧观。而简・奥斯汀则创造出了女性主义光辉照耀下的新女性形象,她们与男性平等,甚至在精神层面上超越男性。张爱玲用她的宿命论和悲剧结局揭开了社会矛盾的面纱,简・奥斯汀却用她的喜剧色彩和圆满结局歌颂了女性意识与平等意识的崛起。(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Claire Tomalin.Jane Austen:A Life [M].Gardners Books,2000
[2] Maggie Lane.The World of Jane Austen[M].Hainan Press,2004.
[3] Mr.Rubenstein.From William Shakespeare to Jane Austen[M].Shanghai:Yilin Press,1987
[4]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Z].南京:译林出版社,1990.
[5] 林幸谦.荒野中的女性――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Ⅰ[M].桂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2
在《林海雪原》改编中,改编者大肆渲染少剑波与白茹的爱情。如果说对部分作品崇高感的消解还属于对文学经典局部恶搞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的思潮,特别是“重写文学史”所导致的经典作家英雄座次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就是专业文学理论家对某些作家作品经典地位的公开挑战,是对文学经典大厦根基的动摇。如“重写文学史”中对茅盾“大师地位”的挑战,对赵树理的非议,对《创业史》、《红旗谱》等的强烈质疑。1994年,王一川在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小说卷》时,该书选定的20世纪九位小说“大师”分别为鲁迅、沈从文、巴金、金庸、老舍、郁达夫、张爱玲、王蒙和贾平凹,茅盾显然被排挤出了九位“文学大师”的行列。由于“重写文学史”本身既意味着挑战既成规范与结论,又意味着彰显个性,所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家的座次排行常常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声音,如“有人将鲁(迅)、胡(适)并列;有人提出鲁(迅)、沈(从文)、张(爱玲)、周(作人)、穆(旦)、曹(禺)的新经典;还有人推出了鲁、郭、茅,丁(玲)、艾(青)、姚(雪垠)的经典提名”。正是因为重新排列经典作家的座次常常意味着对该作家创作成就的重新评定,所以有不少人就乐此不疲:地对作家作品重新排座次。
如由文学专家白烨、陈骏涛、倪培耕和贺绍俊担任总策划编辑出版的“世纪文学60家”系列丛书,采取专家评选和读者投票相结合:的方式,给20世纪00位中国现当代作家评分,结果贾平凹排名第六,为中国当前在世作家之首,在巴金、,、郭沫若、钱钟书之前翻;谢冕、钱理群编选的《百年文学经典》对一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学进行了经典化的筛选嘲;经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的专家评委会评选,1998年8月6日他们推出了中国文学的“百年百:优”嗍;香港《亚洲周刊》也通过组织专家评审和网上投票,于2000年8月遴选出了“二十世纪中文小说00强”嘲在“重写文学史”的过程中,沈从文、张爱玲等曾:经因为被边缘化而墙里开花墙外红的作家迅速向中心回归,而当年因为“政治因素”而红极一时的作家作品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由此可见,有关经典问题的争论已渐次浮出水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这种现状,黄浩曾认为:‘‘经典文学时代’正在离我们远去,而一个新的‘后文学时代’则正在向我们走来。”昀与黄浩的理论推断不化潮流作为一种叛逆思潮不仅使文学经典本身面临同,孟繁华还为文学经典终结的命题做了证实研究。着被解构的可能性,而且这种思潮往往以其新奇的表其实,文学经典问题的核心是文学经典神圣性与崇高征呈现并易于对广大青年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文学感消退所带来的整个文学的社会地位与价值功用危机。面对当前的文学经典乃至整个文学危机,陈嘉不无担忧,他认为:“(当前的)文学成为纯粹的一次性消费品,其振聋发聩的精神力量和灵魂净化的力量正在逐渐消解。文学对社会和人生的严肃性、深刻性思考的价值及其意义,遭到严重的颠覆和解构。
文学过于顺应乃至迎合欲望化的市场消费趋向,过于走向边缘:化和世俗化,过于重娱乐休闲而轻社会人生与诗性审美。”网由此可见,文学经典在当下的生命力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不过,有关文学经典终结的论断确:有将问题扩大化的嫌疑。虽然如此,但文学经典在当下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与危机却是毋庸置疑的。既为经典,何以危机?季中扬认为,当前的经典危机主要是由r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随着消费社会文化逻辑的展开,视觉文化与媒介文化不断扩张,文学经典在精神生活与文化建构中的重要性明显衰落,二是文化研:究从理论层面质疑经典化机制本身的合法性与必要性。其实,文学经典危机的原因何止这些,作品自身的时效性、经典作品的话语场、经典阐释背后的意:识形态和受众的审美趣味等问题都是导致文学经典遭遇危机的重要原因。季中扬认为:“超然的审美仅仅是幻象,文学经典不是功利世界中的‘飞地’,而是文化权力的竞技场。如何在社会变革与理论消解两面合】击下传承与重建文学经典,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学术问题。”也正因为文学经典的确立与传播和许多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密切相关,所以大凡文学经典出现危机的时候常常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信仰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当今文学经典的危机就是}在中国社会经济发生深入变革的背景下所发生的。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文学审美范式的转换乃至文学的当下转型都是导致文学经典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文学经典面临危机的情况下,文学经典的传播必然困难重重,而文学经典传播的困难又常常导致以传播文学经典为己任的文学教育面临诸多的困境。
长期以来,文学教育主要取材于文学经典,并成为培育:和传承文学经典的主渠道。然而,由于当今的去经典教育在经典危机语境下,不仅面临着如何取材的困惑,而且面临着如何取得教育对象认同的困惑。虽然,当今中国各级学校文学教育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由相关职能部门审定的,教育者本人没有多少自主遴选权,但文学教育还涉及到对作品的阐释问题。从什么角度阐释,在什么立场上阐释,阐释中彰显什么、忽略什么等差异,常常使作品在教育对象面前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这种差异主要决定于教育者潜在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文学观。在经典危机语境下,文学教育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文学观难免与作者甚至教材编者有所不同,因此,他们阐释中的作品就已经偏离了作者及教材编者的预设,甚至面临欲说不能或言不由衷的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文学课可能因为激情的弱化而使文学教育丧失其应有的生机,而生机的缺失又使文学教育面临丧失自身优势的风险。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教育者失去按教材编撰者意图言说阐释的激情,还在于广大青年学生接受期待的变化。由于广大青年对新事物非常敏感,加之青春期的他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叛逆心理,因此,他们对去经典化的现象也有较高的关注度,甚至还有人加入了恶搞经典的行列。在这种情况下,经典对他们的魅力必然会相应地减小,并由此导致一些学生失去阅读经典的冲动,这也是当今学生甚至是大学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也许能安静地听文学教师的授课,也有可能考出高分,但他们在内心深处是否按老师的期待来接受就应另当别论了,更不要说老师能否彻底除掉去经典化现象留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了。
正因为如此,当今文学教育的实际效果已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这种质疑实际上是对文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文学教育仅仅固守经典的文学观,并使文学教育局限于指定教材列举的篇目,那么文学教育就可能面临着曲高和寡与远离当下文学现状的尴尬。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学教育如果不关注文学经典,那么文学教育就可能丧失传承传统文明和培育主流民意乃至民族感情的功能。而且,许多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目的层面,还存在于现实层面。因为文学教育如果不关注当下的文学现状,那f么文学教育又可能成为远离时代与大众的孤芳自赏。由此可见,传承历代文学经典与关注当下的文学现状}是文学教育不可偏废的使命,尤其在文学经典面临危机的情况下。}既然文学经典是文学教育绕不开的话题,那么在f文学经典面临诸多危机的今天,我们怎样才能兼而不J偏地进行文学教育呢?这是一个应该得到每一位从事{和关心文学教育之人重视的问题。在文学经典遭遇危机的形势下,首先我们要有正确的经典观和文学观。任何文学的经典化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文学的星空之所以群星璀璨,是因为千百年来文学史大浪淘沙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仅凭一时的文学思潮或文学现:象,建构自己的文学观,更不能因此对经典说“不”。因为文学批评不是占卜学,批评家不是预言家,我们无法仅凭当下的文学现实准确地预测文学的未来。当一然,这并非是主张文学经典与文学观的僵化。经典与文学观形成的历史性不仅说明其具有某种稳定性,同J时也说明了其具有某种流变性。因此,面对当下文学发展的现状,我们的经典观和文学观也应该与时俱进。
篇3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绝望希望,无奈,凄凉
张爱玲是中国二十年代末至三四十年代沦陷区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创作多以四十年代的都市社会为背景,表现旧式家庭女性的爱情婚姻与道德心理,表现男性与女性复杂的矛盾关系。许多人认为“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她的认知态度是冷静客观的。她用超脱而悲悯的态度对待她笔下的人物形象。“她静静冷冷地观看,并用她那挑剔的、善于发现丑的眼睛审视着这些背向着时代盲目地挣扎着的女性。”[①]或许张爱玲在描写她笔下的芸芸众生时的确是冷静的,甚至可以说是冷漠的,读她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她在描写众多人物的悲欢离合时往往跳出这些事件本身,只作客观地陈述,就连张爱玲自己也说“现代文学作品和过去不同的地方,似乎也就在这一点上,不再那么强调主题,却是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论文大全,绝望希望。”[②]“我的本意很简单,既然有这样的事情,我就来描写它。”[③]她似乎只对作品作单纯的描写而懒得设定主题,所以才导致大多数人认为她是冷静的,客观的,完全置身事外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我以为冷静或是冷漠的态度并不意味着作者的置身事外,我们仔细阅读作品,再参照作者自身的经历,就不难发现作者在描写笔下众多人物形象的悲欢离合时其实倾注了许多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尤其在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身上,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张爱玲自己的影子。事实上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几乎没有完美的,而且她们的生活可以说是一份份失败的记录,这些人物都是有着人性弱点和人生缺憾的。张爱玲按照自己对人生和人性的感知如实书写出生命的无奈和人生的不易。
张爱玲出生于显赫的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贯通了西方文化的鲜活与东方文化的沉重。当经历了父母的离异、再婚、继母的冷酷、父女的反目后,遭遇颇多的张爱玲对世态人情有了分外深切的体悟。对亲情的绝望,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因对人生的彻底悲观态度而导致对幸福始终抱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无奈、凄凉心态,所有这一切均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有迹可循。过多而又过早的残酷人生经历造就了张爱玲的“自私而冷漠”,但是掩藏在这些冷漠之下的那腔对人生的热情,对幸福的渴望却通过别样的方式尽情地展露于她的作品之中。所谓的自私和冷漠只不过是这个敏感而孤傲的天才作家为了掩饰自己对幸福的极度渴求而披上的一层伪装罢了。
对亲情的绝望:
张爱玲在不少文章中对自己的家庭关系有着较为详尽的描写。她用冷静的笔触描写自己冷酷无情的亲情关系,描写自己所遭遇的苦难,冷静得仿佛在叙说别人的事,然而从她对作品人物的叙说中我们却不难发现她压抑着的委屈和无奈。在《私语》中,她写到自己因到母亲那里住了几天,回到父亲家里受到继母的责难和侮辱,父亲不分青红皂白听信继母的挑拨,不但毒打了张爱玲而且将她囚禁长达半年之久,生了痢疾也不为其延医治疗,幸而她自己逃了出来才得以结束这种牢狱之灾。这样的父女关系在常人看来绝对是疯狂的,不正常的。张爱玲所受的委屈毋庸置疑是难以忍受的,然而她本人在描写时却是极其冷静的,只是客观地陈述这一事实,没有怨,没有恨,也没有申诉与企盼。但在她的作品《十八春》里有一段关于女主人公曼桢被曼璐和祝鸿才设计囚禁起来的描写,曼桢被姐姐设计,遭姐夫奸污,而后囚禁在祝家长达一年之久,在遭监禁过程中,她不顾一切地反抗,想尽办法逃走,张爱玲通过对曼桢细腻而深刻的心理刻画将其所遭遇的痛苦和委屈一一披露于读者面前,让读者感同身受。从她对曼桢经历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故事其实是取材于她自身被囚禁的经历。张爱玲是被父亲软禁,曼桢是被姐姐软禁,她们同样是被自己的亲人所陷害。在《十八春》里,张爱玲还通过张豫瑾的态度表达了对曼桢母亲的不满,“他因为知道曼桢和祝家那一段纠葛,觉得顾太太始终一味委曲求全,甚至曼桢被祝家长期禁锁起来,似乎也得到了她的同意,不管她是忍心出卖了自己的女儿还是被愚弄了,豫瑾反正对有些鄙薄。”[④]曼桢为了家里的生计不辞劳苦,兼做几份工作,敬老爱幼,甚至还时时考虑到姐姐的感受。她不仅是顾家经济上的顶梁柱,也是他们全家精神上的顶梁柱。然而在她被囚禁长达一年之久,失踪长达一年之久的情况下,顾家老老小小一群人,没有一个人想要打听寻找她的下落,他们就任由她失踪了,亲情的冷漠实在令人心寒。张爱玲对亲情的绝望通过对曼桢经历的描写尽情展现了出来,她对亲情的绝望,不只限于她的父亲,对别的亲人也是如此。我们通过她对曼桢家人的责备其实不难看出她其实是在影射她自己的亲人。论文大全,绝望希望。在张爱玲被囚禁期间,除她的姑姑去说情被拒之外,且不论她的母亲、弟弟心里作何想法,但在事实上是袖手旁观的。对于母亲,张爱玲似乎有着较深的感情,然而她的母亲因为受过西方教育,所以思想也较西化,她并不认为身为人母就要为子女牺牲自己的独立自由。我们从张爱玲的不少文章中可以看出端倪。比如张爱玲的弟弟前去投奔她时,“我母亲解释给他听她的经济力量只能负担一个人的教养费,因此无法收留他。”[⑤]“同时看得出母亲是为我牺牲了许多,而且一直在怀疑着我是否值得这些牺牲。”[⑥]这些事情表面看来是无可厚非的,但似乎不大符合中国传统的亲情观念,我们一向以为,父母为子女做出牺牲,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张爱玲虽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共同熏陶,但在对亲情观念的接受上,我想她一定更倾向于接受中国的传统观念,因为没人愿意拒绝无私的爱。此外在张爱玲的生活中充当较为重要角色的还有她的姑姑。张爱玲对姑姑的感情也比较深,她自己讲道,“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论文大全,绝望希望。然而我对于我姑姑的家却有一种天长地久的感觉。”[⑦]只是姑姑和母亲一样,是个过于独立自主的女性,她同样不可能给张爱玲一种纯粹而彻底的亲情。“膝盖上只擦破一点皮,可是流下血来……仿佛吃了大刀王五的一刀似的。给我姑姑看,她弯下腰去,匆匆一瞥,知道不致命,就关切的问起玻璃。”[⑧]姑姑对我的伤口是匆匆一瞥,对玻璃却是关切的问起,笔者以为张爱玲并非想谴责什么,她只是有种淡淡的悲哀,姑姑并未做错什么,然而不能给她所渴望的。因为有了这些经历,对亲情的绝望便体现在她的众多作品里。如《花雕》里的郑川嫦,得了肺病,父母怕花钱竟让她去转求已有新欢的前男友章云藩;《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离婚后被哥嫂骗光了钱,在家里被冷言冷语逼得几乎无法立足,连母亲也避重就轻不肯为她做主。《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因哥嫂贪图钱财便不顾手足之情将她嫁给了一个废人,最终失掉一生的幸福。而她为了求得心理平衡,竟然亲手毁掉了儿子女儿的幸福,更是毫无亲情可言。《多少恨》里的虞家茵则被其父断送了美好的爱情。张爱玲的作品里对亲情冷漠的描写比比皆是,这些描写正是作者本人在现实生活中对亲情绝望的投射。
对爱情的渴望:
对亲情的绝望促使张爱玲不得不寻求新的感情依托。人活着总是要有感情寄托的,总是需要被爱的,张爱玲当然也不例外。且越是在一方面缺失得厉害,越是在别的方面需要加倍地弥补。亲人对张爱玲难以置信的冷漠促使她将自己的情感诉求转向了爱情。而且她寄予爱情的希望是巨大的,超出一般人的,她所需要的爱情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它包含着对她从小缺失的亲情的弥补,正如她在《茉莉香片》中借聂传庆之口所说的那样“如果你同别人相爱着,对于他,你不过是一个爱人。可是对于我,你不单是一个爱人,你是一个创造者,一个父亲,母亲,一个新的环境,新的天地。论文大全,绝望希望。你是过去与未来。你是神。”[⑨]然而现实中的作者是骄傲的,她不能将自己对爱的极度的渴望公然宣之于口,也不能不顾一切世俗礼仪去主动追求爱情,更不能随随便便地找个男人来搪塞虚空。愈是寄予极大的希望,愈是对爱的要求趋于完美,所以一向以客观冷漠著称的张爱玲也会写出这样充满着梦幻色彩的句子“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⑩]这是张爱玲的梦。她用她的通天之笔将她的梦呈现于作品中。张爱玲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在无奈而冷漠的世俗生活里艰难挣扎时往往会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爱情上,不止如此,在她的笔下,那些得到真正爱情的女性也特别的幸福,而这些幸福是作者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之后加于自己笔下的女性身上的。论文大全,绝望希望。之所以这样说,是为着张爱玲本人在摹写出她笔下大部分的爱情故事时自身却还未遭遇爱情,有的更多的只是对爱情的幻想。《十八春》里的曼桢,在被囚禁的日日月月里,所思所想的唯有一人,唯一的希望也只在这一人,“她坐在一张椅子上,她的病已经好了,但是她发现她有孕了。论文大全,绝望希望。她现在总是这样呆呆的,人整个的有点麻木。坐在那里,太阳晒在脚背上,很是温暖,像有一只黄猫咕噜咕噜伏在她脚上。她因为和这世界完全隔离,所以连这阳光照在身上都觉得有一种异样的亲切的意味。她现在倒是从来不哭了,除了有时候,她想起将来有一天跟世钧见面,要把她的遭遇一一告诉他听,这样想着的时候,就好像已经面对面在那儿对他说着,她立刻两行眼泪挂下来了。”[11]在被侮辱被囚禁的岁月里,眼泪已经流干,痛苦也变得麻木,然而一旦想起那个人,却仍然抑制不住满腔的委屈,痛苦,以至于依旧泪流满面。《小艾》里的小艾自幼被卖为奴,在席家受尽折磨和凌辱,然而作者在对小艾的悲惨经历作客观陈述的同时,不忘为这个苦命女子晦涩黯淡的一生增添一抹亮色。爱神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小艾也不例外,命运虽说如此多舛,但是到底因有了爱情的补偿而不至于孤独一生。小艾得到了爱情,在得到爱情的一刹那她是幸福的,“她这样想着,心里这一份愉快简直不能用言语形容,再也抑制不住那脸上一层层泛起的笑意,只得偏过头去望着那边。”[12]《金锁记》里的姜长安,虽说是个小姐,但事实上在感情方面并不比小艾幸运多少。她自幼丧父,心理失常的母亲因为自身的情感过于贫瘠自然也不可能给她多少感情的慰藉,相反,她还处处阻挠长安的种种上进行为,时时掐断长安可能得到幸福的机会。然而毕竟爱情还是来临了,“有时在公园里遇着了雨,长安撑起了伞,世舫为她擎着。隔着半透明的蓝绸伞,千万粒雨珠闪着光,像一天的星。一天的星到处跟着他们,在水珠银烂的车窗上,汽车驰过了红灯,绿灯,窗子外营营飞着一窠红的星,又是一窠绿的星。长安带了点星光下的乱梦回家来,人变得异常沉默了,时时微笑着。”[13]这段描写简单素朴却让人感动,这点星光下的乱梦虽短暂却美好,对常人而言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对于生活在那样一个变态家庭里长安而言,这就是幸福的全部所在。
无奈下的凄凉:
因为早期遭遇了太多的人情冷漠与世态炎凉,加之后来与胡兰成爱情的不顺,最终导致了张爱玲对人生彻底的悲观和失望。对幸福极度渴望,对人生和现实却又极度失望,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主导下,张爱玲对所谓的幸福持有一种悲观的论调,她认为幸福如同镜花水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对于这点,她是无奈的,所以她作品里的人物一般都得不到终极意义上的幸福,幸福于她们大都只是昙花一现。在她的笔下,美好却脆弱的爱情大都经不起残酷现实的种种考验,最终烟消云散,留给作品中人物的,只是一个美好的回忆,她笔下的女性只能选择对现实妥协,将之作为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结束。张爱玲笔下虽有对美好爱情的描写,但是她笔下的女性几乎没有谁能够拥有终极意义上的幸福,她们在经历过美好短暂的爱情之后最终拥有的多是不甚得意的结局。这当然和张爱玲悲观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金锁记》里的长安,由于母亲的阻挠,甚至没有自己结束爱情的权利,最终被七巧给“自己生命中顶完美的一页”“安上了一个不堪的尾巴”。《多少恨》中的家茵由于父亲的破坏,也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免遭女儿的嫉恨,最终选择了离开。《十八春》里的曼桢,则是因为姐姐的设计而失掉了所爱之人,最终痛苦一生。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面对残酷的现实做出这些选择是无奈的,而她们的结局又是凄凉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作者本人的选择和命运。
参考文献:《张爱玲散文全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张爱玲经典作品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名家评说张爱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①]摘自程秋莹《女性悲剧的透视与书写——评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②]摘自张爱玲《自己的文章》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③]同上
[④]摘自张爱玲《十八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⑤]摘自张爱玲《天才梦》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⑥]同上
[⑦]摘自张爱玲《烬余录》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⑧]同上
[⑨]摘自张爱玲《茉莉香片》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⑩]摘自张爱玲《爱》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1]摘自张爱玲《十八春》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2]摘自张爱玲《小艾》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3]摘自张爱玲《金锁记》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篇4
【关键字】嘉莉;薇龙;女性意识;觉醒
1 引言
西奥多・德莱塞是二十世纪美国第一位杰出的自然主义作家, 他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 1990) 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小说描写了一位农村女孩到城市谋生最后成为名演员的故事。伴随着美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女权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将“新女性”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新女性”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相对独立的个性, 受过一定的教育, 同时她们又不为传统的家庭观念所累, 活跃在惯常属于男性领地的公众领域之中。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张爱玲无疑是成功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先生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中给张爱玲以专章的殊荣,可以说确立了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张爱玲的作品基本以婚姻恋爱为题材。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充满悲剧色彩的女性。这些女性或是传统家族里的为生存而结婚的女子,或是披着新女性外衣骨子里依附性很强的旧女子。
2 女性意识的觉醒
嘉莉妹妹, 一个纯真无邪的少女离开家乡, 想在繁华的大都市芝加哥实现自己的梦想。整部小说中嘉莉妹妹做出了三次选择, 嘉莉的每次选择都表现出了新女性的坚强个性,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到了芝加哥后她只能和她的姐姐和姐夫生活在一起,由于生病失去了工作, 她必须在回老家和继续留在大都市中做出选择, 她选择了离开姐姐家和在火车上相识的杜洛埃生活在一起这体现了她的女性生存意识。在酒店经理赫斯特渥出现后, 嘉莉做出了第二次选择, 离开了杜洛埃和代表着更高贵身份的赫斯特渥结了婚,这也体现了她的女性婚姻意识。然而婚后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随着她丈夫的破产, 他嘉莉就只好自己出来找工作养活两个人, 后来嘉莉选择了离开丈夫自己搬出去独立生活。最终嘉莉成为了红演员, 拥有了她想要的一切, 但是她还是不满足, 她还是梦想着也许永远不会感受到的那样一种幸福。这体现了嘉莉从依附于男性,到独立于男性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通过努力, 嘉莉由一个无知的乡村少女变成一个成功的女演员, 在这个过程中也塑造了她的新女性形象。嘉莉不再把命运委托与任何一个男人, 拥有了独立的职业, 随着经济上的独立, 也随后实现了人格上的独立。经历了找工作的艰辛后, 嘉莉成熟起来也勇敢起来了。表演的天赋加上她的努力使她取得了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嘉莉的女性意识也被唤醒了。嘉莉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自己的表演才能, 但是她却习惯了在男性羽翼下舒适无忧的生活而不肯正视自身的力量所在; 直到她对男性的期待受挫, 她的天赋才得到充分展示, 她走出了家庭的小天地, 跻身于公众领域, 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经济的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前提, 而只有在经济独立, 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女性才能进一步追求思想上的平等。嘉莉在取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后才真正的取得了人格上的独立。嘉莉妹妹最终成为了一名新女性, 当然不可否认她的成功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但是在当时来看, 她是敢于追求个性解放, 积极抓住机遇, 适应社会进步的女性, 具有女性意识觉醒的代表性。
葛薇龙是个受过教育的新式女子,可难掩骨子里的传统性。对于婚姻她作茧自缚。她也是个自甘堕落的可悲女子,沉迷于奢华生活和无望的爱恋。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女性命运和前途的问题,作者赋予了她深重的女性自我觉醒意识。葛薇龙与张爱玲笔下的其他女子似乎有点不同。她有一个新的身份――女学生,可以说是得到了解放的女性。并且她自己也是想完成学业,找一份工作自食其力的。也因此来到了她姑妈梁太太这里寻求帮助。但是尽管接受了新式教育,她的思想仍然是相当的传统的。葛薇龙其实并未解放,她心里还是很保守的,一个恪守封建礼教的女人。而最难抛却她旧女子身份的是她骨子里对男子的依附性。比起其他人葛薇龙对自己命运的把握更有主动权,但她所做的选择却与母辈们无实质性的不同。她向许多传统的中国女性一样,自己的价值要体现在男人身上,所以要牢牢的抓住一个男人,何况那个男人还是她爱的,那就更不能放手了,即使需要自己用身体挣钱去养他。葛薇龙对物质的渴求和对爱的向往都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同时这也是东方女性自我觉醒意识的局限性所在。
五四以来,女性解放和男女平等得到大力宣扬。得名于易卜生的名剧《娜拉》,中国也产生了一大批娜拉。但是摆在中国的娜拉面前的有两道家门:父亲的家门和丈夫的家门。无论从哪道家门出走都要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心理上,经济上都要承受沉重的压力才能迈出步伐。因此大多数娜拉都徘徊在这两道门之间,并为此付出深重代价。张爱玲也用葛薇龙这一形象表达了她对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后的独立道路的深思。葛薇龙可以说是走出了第一道家门的新女性,可是却倒在了第二道门前。究其原因难逃她骨子里对男人的依附性,她将自身放在附属地位,将自我价值体现在为男人作出的牺牲上,所以她悲剧了。女性的独立固然需要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但更多的在于自我意识的觉醒。
3 结语
伴随着美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妇女的日常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在十九世纪初, 妇女的活动领域只有家庭这一狭小的领域,自身的很小的一部分价值只能通过女性个体与父权制家庭之间的关联实现。德莱塞笔下的嘉莉妹妹是当时最具革命性的新女性,她不是简单地抛弃了她母亲那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而是努力去适应现代美国人新的生活方式,这体现了西方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彻底性。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一方面不再像五四时期那样用轰轰烈烈的女性解放运动来关注女性命运,而另一方面封建父权家庭在殖民地化的都市文明冲击下摇摇欲坠却死而未僵。在这一背景下,张爱玲以葛薇龙这一人物向我们展示匍匐在这样时代下的女性的生存境况及其女性自我觉醒意识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对东西方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进行的对比,也给我们当代女性敲一记警钟,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女性自立的前提,经济上的独立是女性自立的必要条件,而我们女性更需要的是去除骨子里的依附性,从思想意识上明白自己是独立的。
参考文献:
[1] 杨仁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73.
[2] 王长荣.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82.
[3] 德莱塞.裘柱常(译).嘉莉妹妹[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 任茹文、王艳.沉香屑里的旧事――张爱玲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
[5] 张爱玲. 张爱玲经典作品选[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6] 蒋道超. 德莱塞研究[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 125 .
作者简介:
篇5
赵胤胤毕业于纽约茱丽亚音乐学院,是斯坦威(Steinway)全球代言钢琴家,不仅在国内乐坛举足轻重,在国际乐坛也享有盛名。纽约《音乐论坛》曾称他为“一位非凡的属于21世纪的青年钢琴家”。1998年,赵胤胤获得“斯坦威专属钢琴家”称号,是继孔祥东、殷承宗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一个是优雅、知性的知名演员,一个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钢琴家,他们又是如何演绎一段倾城之恋的呢?
1.“相”来的情缘
陈数出生于湖北武汉的一个艺术世家,自小学习舞蹈,12岁时到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就读,之后在东方歌舞团做了多年的舞蹈演员,后来又经由中央戏剧学院的学习进入了影视圈,先后在《声震长空》、《铿锵玫瑰》、《暗算》、《古城谍影》、《新上海滩》、《毁灭》等影视剧里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知名美女演员、“优雅女人”的代表,生活中的陈数自然不乏追求者。可是她认为,一定要找跟自己的性情匹配,能彼此欣赏对方才华的另一半。因此,在物欲横流的娱乐圈,陈数始终保持着一份难能可贵的矜持和温婉,甚至从没有过绯闻。
陈数与赵胤胤的相识,是在2007年初夏。
那时,执导29集电视连续剧《相思树》的孙周找到陈数,要她出演女主角之一――电台女主播尚洁。这是个富有争议却又颇具魅力的角色,看完剧本后,陈数被这个特别的角色深深吸引了,当即答应要演好这个角色。令陈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次与孙周导演的合作,竟意外地让她找到了此生的情缘。
那是在拍摄《相思树》接近尾声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陈数还“单”着,导演孙周告诉陈数,要给她介绍个男朋友,并说对方是自己多年的好友,一直在广州经营音乐事业。
出身艺术世家的陈数,不仅自幼便开始学习舞蹈和唱歌,还断断续续地跟母亲学习钢琴,因此,她对从事音乐工作的人一直很有好感。于是她决定去赴约。
见面时,陈数并不知道赵胤胤是早已成名的钢琴家,只觉得眼前这个男人很绅士,很有魅力。除了非常开朗健谈,看上去文质彬彬、衣着得体的赵胤胤留给陈数最深的印象是他的手指,修长、有力且灵动。
而对于赵胤胤来说,陈数的美不单单来自端庄典雅的外表,而是来自内在优雅脱俗的气质,优雅内敛,美而不喧。纵然是淡妆,依然掩饰不住内在散发出来的超凡脱俗的优雅风韵。这正是他欣赏的。
和陈数一样,出生在辽宁营口的赵胤胤,自小就同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3岁多开始,练琴就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让赵胤胤能在钢琴上有更大发展,他的父母甚至两次举家迁移,从营口搬到长春,又从长春搬到广州。年仅10岁时,赵胤胤已经在广州的各大钢琴比赛中显露锋芒了。十几岁时,他便出国留学,上世纪90年代初,赵胤胤就开始活跃于世界各地一些主要的音乐厅,曾在40多个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多项金奖和大奖。1998年,赵胤胤获得“斯坦威专属钢琴家”称号。对于一个钢琴演奏者来说,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可是,由于父母身体不太好,孝顺的赵胤胤决定回来陪伴他们。就这样,正值事业巅峰期的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回到广州发展。
颇为相似的成长经历,对事业同样的认真与执著,让两人在初次见面时就有着聊不完的共同话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尤其让陈数感到欣慰的是,生活中的赵胤胤不怎么看电视剧,在此之前,不仅没看过她的戏,甚至连她的照片都没见过,所以对陈数的名气一无所知。因此,他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她本人。而单纯冲着她这个人而来,正是陈数长期以来想要的感觉。
没有谁早一步、谁晚一步,似乎是在不知不觉中,两人几乎同时发现,对方已经深深地走入了自己的心。
几天后,当两人再次见面时,赵胤胤的表白非常直接,他告诉陈数,他曾经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因此,对待这份感情格外慎重,当孙周导演介绍他们认识时,他就是很认真地冲着要做男女朋友这样的目的才去见面的。最后他说:“做我女朋友吧。我不会对你隐瞒自己的缺点,因为我是抱着在一起过一辈子的想法想要和你在一起的。”这样直接而真诚的表白让陈数很感动。
正如《倾城之恋》的作者张爱玲所写: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情投意合的两人,很快就坠入了爱河。为了拉近爱的距离,原本在广州的赵胤胤,很快将事业的重心转移到北京,不时奔波在广州与北京之间,不过为爱而奔波,带给他更多的是甜蜜。
2.从白流苏到陈白露,恋爱工作两不误
恋爱之后,陈数发现赵胤胤在著名钢琴家的光环背后,还是个宽容而有责任感、实实在在过日子的好男人。他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喜欢让自己穿得得体一些,把饭做得好吃一点,努力让生活更精彩一些。
赵胤胤对吃很讲究,他那修长的手指除了能弹奏美妙的旋律,还能炮制出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陈数经常在外地拍戏,拍戏的生活是没有规律的,而赵胤胤也忙于自己的事业,两人相聚的日子,赵胤胤更喜欢亲自下厨做饭,犒劳心上人的胃。
有一次,陈数从外地拍戏回来,在路上接到赵胤胤的电话,两人聊了几句后,陈数问他在干吗,赵胤胤说正在专心致志地为她做一件事。陈数忙问做什么事,电话另一端的赵胤胤笑而不答。不一会儿,陈数到家,门被打开的一瞬间,一股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映入陈数眼帘的,是餐桌上满满当当、热气腾腾的菜肴,全是她爱吃的。那些色香味俱佳的菜肴,一下子勾起了陈数的食欲。这时,系着围裙的赵胤胤一路小跑着从厨房里出来迎接她,先是拥她入怀,继而想起什么似的又一路小跑着进了厨房,边跑边说:“先歇着,最后一道菜刚下锅,一会儿就好了。”
陈数不禁被他慌里慌张的样子逗乐了,她嗅着、看着、听着这一切,透过玻璃,看见赵胤胤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有暖暖的感动涌上心头,长期以来的疲惫似乎也减轻了许多。
餐桌上,有袅袅的热菜的雾气在升腾,丝丝缕缕的,这样的烟火味道,给陈数一种真正的家的感觉,让她感到踏实而安宁。
生活中的陈数,是个内心喜欢安静的人,这一点和赵胤胤很相似。闲暇的时候,陈数喜欢去安静的茶馆,静静地喝一杯下午茶。这一喜好,是她纵使在旅行途中都一定要坚持的。赵胤胤知道了她的这一爱好后,有空便到陈数常去的茶馆等候。和相爱的人在幽雅的茶馆的一角相对而坐,轻松地聊着天,静静地享受下午茶时光,这何尝不是一种美妙的人生!
拥有甜蜜爱情的同时,陈数的演艺事业也不断地实现跨越。
2007年秋天,陈数意外地接到著名编剧邹静之打来的电话,问她是否愿意出演《倾城之恋》中的女主角白流苏。能出演经典作品里的女一号,是许多女演员毕生的追求。陈数爽快地答应了。
其实早在2002年第一次接触传奇作家张爱玲的作品后,陈数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张迷”。尤其是读完被张爱玲称做“最爱”的小说《倾城之恋》后,陈数顿时产生了一个特别强烈的念头,如果有机会演白流苏,自己的演艺生涯就会少一个遗憾。
如今,这个机会竟然真的来了。
得知这一消息,赵胤胤第一时间打电话向陈数表示祝贺,有着深厚艺术修养的他在白流苏这个人物的把握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对陈数说:“许多时候,好与完美只是细节上的差异。做一个外在漂亮的女演员并不难,难的是有自己的思想和味道。”他鼓励陈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做到“心中有数”。其实,对于演“白流苏”这样的经典人物,陈数也颇感压力,赵胤胤安慰她说:“只要有实力,早晚都会被认可的。”陈数牢牢地记住了男友的话。
2007年11月,《倾城之恋》在横店开拍。2009年年初,随着《倾城之恋》的热播,人们对气质独特、演技纯熟的陈数所扮演的白流苏好评如潮,纷纷称白流苏被陈数演活了,她那穿着旗袍的婀娜身姿,看上去美艳照人,那低头时的一抹温柔,那会说话的眼神,那抬起头时的微笑,眼里流转着的风情,无不流露出优雅、知性、精致,甚至不经意间的一抬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拿捏得很有分寸。一时间,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人们把“穿旗袍最美的中国女演员”、“风华绝代的优雅女人”这样的赞美之词都用在了她的身上。
凭借《倾城之恋》,陈数入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演员,从而使得她的演艺事业又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平时很少看电视剧的赵胤胤破例看完了《倾城之恋》,连连称赞陈数把白流苏这个经典人物演得很有韵味,很立体,很完美,甚至与白流苏融为一体了。有了心爱的人的鼓励和赞赏,陈数更是喜不自禁。
2008年,陈数所出演的的四幕话剧《日出》,将她的演艺事业推上了高峰。新版《日出》自2008年5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以来就引起了巨大轰动,接下来的短短几个月时间,《日出》在全国各地巡演已达四十余场。尽管“陈白露”这个经典人物在前人的多次演绎下,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陈数版“陈白露”还是获得了“史上最美陈白露”的美誉。
虽然出神入化的演出赢得了无尽的掌声与喝彩,可是作为主演,陈数也度过了几个月劳累不堪的日子。对于陈数来说,每天进入“陈白露”的心灵并不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因为当演员把自己的思想、精力都交付出去的时候,身心都会很辛苦。
赵胤胤也无时无刻不体会到心爱的人的辛苦,《日出》在北京演出期间,赵胤胤一直体贴地陪伴在陈数左右,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陈数的工作一停,赵胤胤就会想方设法让她尽快出戏,哪怕只是陪她聊天,陪她去喝一杯下午茶,给她讲笑话……看着为自己忙前忙后的赵胤胤,陈数觉得所有的辛苦劳累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
2009年5月6日,中国集邮总公司推出邮折《永远的陈白露》,陈数扮演的陈白露登上了邮折,这是经典话剧人物首次登上邮票。
能够以经典话剧人物形象出现在邮折上,是对一个话剧演员的最好肯定,陈数既意外,又感到非常荣幸。女友获得如此殊荣,赵胤胤也替她感到高兴,他特地买了一大束火红的玫瑰表示祝贺,并对陈数说:“我说过的,只要有实力,早晚都会被认可的,没错吧?”陈数抱着那一大束鲜花,将头轻轻地依偎在男友肩头,那一刻,她感到从没有过的幸福。
3.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你最爱的人也最爱你
在赵胤胤眼里,陈数优雅、美丽、知性、风情而富于女人味,正如陈数自己曾经说过的,最迷人的女人是混合体。而在陈数眼里,戴着眼镜、看起来严肃的赵胤胤,其实骨子里很浪漫。由于平时拍戏很忙很辛苦,屈指可数的空闲时间,陈数便渴望过上一种能让身心彻底放松的生活。和心爱的人一起去旅行,自然是不错的选择。这时,赵胤胤无论多忙,都会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两个人一起去巴黎,去看博物馆,或在左岸喝杯咖啡,看人来人往,以一种彻底放松的心态静静享受下午茶时光,享受着安宁悠闲的日子,感受着细碎的时光一点点从身边流过……正如张爱玲曾经写下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前不久,在机场,当旅行归来的陈数和赵胤胤出双入对地拖着行李箱从机场出来时被偷拍,并迅速传到了网络和八卦杂志上,这是一向低调的陈数入行以来的第一桩“绯闻”。
在演艺圈,基于各方面的考虑,许多人都喜欢将爱情隐藏起来,而陈数则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爱了,既没必要张扬,也没必要隐瞒。因此,当人们还在暗暗猜测各种可能时,陈数已气定神闲地坐在媒体记者面前,淡然一笑:不是绯闻,我们是很认真地在谈恋爱……不一会儿,赵胤胤也体贴地来接她。当他们毫无顾忌地双双站在人们面前,所有的谣言已不攻自破。
随后,赵胤胤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自己对目前的感情状况十分满意。“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你最爱的人也最爱你。”他说,在婚恋观上,他一向主张两人在精神和情感层面要“门当户对”:“比如,我是个爱吃的人,但如果对方觉得吃下去之后一切消失无踪,不如买个LV包包划算;又或者我会花2000元去听一场多明戈,但对方说还不如包个卡拉OK,跟十来个朋友一块儿疯,那只能拉倒。”如今,他已找到了与自己门当户对的爱人。
篇6
关键词:《金锁记》 曹七巧 弗洛伊德 文艺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金锁记》是其最倾注心力的一部小说,通过描写普通小人物曹七巧变态扭曲的一生,凸显作家对人性的关怀。在作家行笔之间,七巧的心理复杂而隐秘值得探究。
一、在心灵的矛盾中不自觉的走向扭曲
纵观曹七巧的一生,无疑是个大悲剧,直到生命结束,她已经被扭曲的不能称之为人。她内心巨大的矛盾,毁了自己,也毁了别人。
首先,曹七巧最初的心灵矛盾是什么呢?要说清楚曹七巧最初的心灵矛盾,有一点不容忽视的便是曹七巧的刻薄。小说中我们时刻感受到曹七巧那小小身板因为刻薄的话语而爆发出的能量。那么刻薄之于曹七巧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曹七巧出身自下层人民,家里是开麻油店的,那么要对她的刻薄负责任的最基本的便是她自小的成长环境。的确,说话刻薄可能就是她性格使然,然而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小说中我们很明显看到七巧的刻薄并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时光的流失,她的话语越发的具有杀伤力,文中说:大年夫妇出了姜家的门,她嫂子便道:“我们这位姑奶奶怎么换了个人?没出嫁的时候不过要强些,嘴头子上琐碎些,就连后来我们去瞧她,虽是比前暴躁些,也还有个分寸,不似如今疯疯傻傻,说话有一句没一句,就没一点儿得人心的地方。”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在作祟呢?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的生存是在追求一种平衡感,这个在弗洛伊德那里就是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协调。在弗洛伊德那里,性象征的生命向生的一种力量,而破坏和毁灭则是一种生命向死的另一种力量,人始终处在两者力量的制衡之下。用这一理论来解释曹七巧的刻薄就能看到她刻薄所带有的新的内涵。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曹七巧是拥有向生而动的生本能的,她渴望美好的生活,幸福的婚姻,虽然无从知道她究竟出于何种意图嫁给了残障的姜家二少爷,但对于出身自物质缺乏,地位低下的家庭而言,我们有理由推测,她为了更有保证的物质生活,而自愿放弃了追求幸福婚姻的权利。婚姻是性的一种表现,也就是生本能所要求的一种,放弃幸福婚姻就等于压制自己的生本能,那么在这样一种失衡的状态下,她来到了姜家,她以为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能够弥补婚姻不幸所带来的痛苦,但是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而且由于她的“高攀”,导致在姜家,她没有地位也没有钱,用原文的话说是:“这些年了,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可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生本能受到了抑制,死本能的强势膨胀并成长为一种毁灭破坏的意图和心理机制,这就是曹七巧的刻薄。
刻薄的语言是曹七巧在生本能与死本能不平衡之下,用以调节内心矛盾的不正常协调方式。在鄙视中,在婚姻不幸,正常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她通过刻薄他人,来得到一种精神胜利,享有一份发泄怨愤的,暂时缓解她无法平衡的心理,可由于不可能改变甚至每况愈下的外部情况所刺激,曹七巧不自觉的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不平衡――刻薄――他人反击――更不平衡――她更刻薄。在这样深刻的心灵矛盾中,她走向了不自觉的扭曲,她人性中的美在刻薄的道路上消失,最终害己害人,酿成完不了的大悲剧。
二、在扭曲中从刻薄的语言到害人的行动
七巧朝人性恶的那一面越走越远,她的心灵扭曲也从一种掩藏的语言形式走向了一种明目张胆的侵害行为。长安、长白,以及芝寿和娟儿,他们的悲剧都在昭示曹七巧心理扭曲的不断深化,她的变态已从语言的刻薄,走向了害人的行动。
那么从刻薄的语言到害人的行为,这是一个从内而外的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曹七巧又是经历了怎样的心灵路程,或者说怎样的心灵折磨在这个质变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分析七巧被禁锢的和被破坏的。被禁锢的,最明显的原因就在于,七巧的丈夫是一个残废,用文中的话说:“她皱紧了眉毛。床上睡着的她的丈夫,那没有生命的肉体……”。“没有生命的肉体”,这一句话道出的是一种关于情的绝望,面对一个没有生命的肉体,情乃至性如何去进行,没有正常渠道发泄的七巧,还要因此而受到周遭人调侃的提醒:“玳珍也撑不住噗嗤一笑,咕哝了一句道:‘怎么你孩子也有了两个?’”,如此她用以保护自己的刻薄言语,变得无力了。内心的不平衡感无法在刻薄的言语和思维中得以调节,她需要新的发泄口。很快她找到了一点精神上的慰藉――季泽,与姜季泽克制的交往中,她似乎感觉到了一点来自人性的召唤,找到了失去已久的心灵平衡,放下戒备,她对季泽哭诉,哭诉并没有使他们更亲近,季泽不愿意惹事上身。七巧渴望借助季泽来协调心理失衡的计划破产了,于是对金钱的占有欲便有了主导权。被蚕食干净,但七巧她仍留存的一点,这出现在分家后季泽表达爱慕之时,也瞬间崩溃在季泽假心表白实则借钱的谎言面前,伴随着精神崩溃,七巧的破坏欲望和毁坏欲望达到了顶峰,她开始精心炮制儿子女儿的不幸,用这样的不幸来发泄自己的病态不满。
用重复的不幸来得到一种,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驱动呢?这个问题或许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可以窥见一斑。弗洛伊德的后期著作选中,超越唯乐原则这张的第二节,提到了“创伤性精神症”,说的是受过大刺激和大伤害的人总会不断在梦中重复受害的经历,以求获得一种安心感。那么七巧是否有“创伤性精神症”呢?在弗洛伊德的实验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他完全被这种体验压倒了,但是通过将这种体验当作一场游戏来重复,尽管这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他却因此取得了主动的地位。这里“主动”是关键的词,创伤性精神症者之所以不断重复不愉快的记忆,是因为在这些回忆的体验中他处于了主动的地位。这样来看,七巧破坏儿女婚姻爱情的行为,实际是她取得主动的方式。她通过在儿女婚姻和爱情上制造不幸来重复自己不幸婚姻爱情的遭遇,于主动权中获得满足。而在弗洛伊德的另一个实验里,又得到了一个结论:因为这个孩子从这种体验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这种游戏的主动执行者,这样一来就把这种不愉快的体验转嫁到了他的小伙伴身上,他以这种方式在一个替身的身上进行了报复。七巧的行为如此可总结为在替身身上进行了一种报复,在一种畸形心理力量的作用下,不仅毁坏了曹七巧自身,也彻底毁掉了自己儿子女儿正常生活的可能,更可怕的是她的报复使得两条鲜活的生命也骤然而止。正如傅雷先生所言:“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和生命来补偿。”这场悲剧中,没有一个幸免,“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
三、结论
七巧是可怜的,被她所侵害的人也令人惋惜,她一辈子的悲苦,一辈子的疯狂,不仅仅是个人的写照,更是一种人性的思考。刻薄的话语是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大矛盾,非人道的行动,更是变态心理的尖峰表现。总之,在曹七巧从毁灭自己到毁灭他人的历程中,心理能量的失衡起到了巨大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金锁记[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
篇7
摘 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因战争的到来,致使文化界的繁荣一度中断,日伪的文化钳制使主流文人集体失语。正在此时,一批具有青春活力的海派女作家登上历史舞台,在城市与女性的情感纠结中勾勒着上海图景,而她们笔下对上海异乡之感的描摹更是道出女性视角的独特。
关键词 :海派 异乡 上海
上海自开埠以来就以其飞速的发展告诉整个乡土中国,它是一个“异数”。繁华的商业街,林立的欧式建筑,摩肩接踵的人流,“显示了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繁荣,最有活力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作为远东第一大都会的复杂图景”[1]。三十年代的上海,摩登时尚,文化气氛开放,因为其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气度促使海派的文化呈现出一种出离于传统乡土文化的全新文化品格。古老中国文化浸染下的儿女一遇到这种全新的文化特质,便在第一时间内做出了反映。新感觉派感受到新的文化特质在上海生根发芽,体味到了其带来的声色犬马的现代生活。他们迅速地与传统决裂,沉浸在都市文学的书写中不能自拔。到了四十年代,上海的都市文化已趋于成熟,而正在此时,战争的到来中断了文化的自由发展,日伪的文化封锁造成了上海文化界的集体失语,一派繁荣的上海文坛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海派女作家正是在此时登上历史舞台,占据话语空间,继续着海派文学的繁荣。除了张爱玲外,还有苏青、施济美、潘柳黛等女作家。她们在主流失语之时横空出世,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观照上海,将这座真实的城市通过回忆、重组、书写变幻成“文学中的城市”,在女性命运与上海之城相纠结时流露出深深的异乡之感。
一、文化心态上的疏离与拒斥
高度发达的上海都市文明培育了中国最早的一批都市新民,他们拥有摩登的生活方式,前卫新潮的思维模式,在上海这个超级大都市中如鱼得水。然而翻开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的沉卷,我们发现了另一个上海,一个背景式的上海。这一意义上的上海在施济美笔下频繁闪现。与张爱玲对都市生活的狂热不同,一些女作家表现出对都市的恐惧、厌恶、逃避等情感取向。归根结底这是对上海都市文化的疏离,在她们笔下的上海始终是“异乡”,从来不曾有过归属感。
施济美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上海是个顶坏的地方,按照她的表述,上海是比监狱更坏的地方。然而成名于上海文坛,且作为多家通俗刊物销量保障的施济美为何始终视上海为异类呢?深入她的生平和作品,我们不难找到答案。施济美生于书香门第,父亲留洋归来后在外交部工作,母亲是名门闺秀,能吟诗作赋,祖父是扬州的地方官。施济美的母亲常带着一双女儿去扬州侍奉老人,祖父家中藏书极丰,又有许多名家书画。施济美在老宅中深受熏染,精神气质自然向传统文化靠拢。祖父家的生活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隔多年,她仍然难以忘怀:“花白胡髭的老先生,偻着腰伏在‘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前的书案上,握着‘第一人书’,白芨磨银主,颤巍巍的在我们面前的大小楷上画圈圈儿。”[2]十五岁时,施济美到上海读高中,毕业后考入东吴大学。来到上海的施济美只觉得“上海似乎永远只是上海而已,不知究竟属于哪一个国度”[3]。她的精神家园早已有了归属,上海与她的文化修养相悖,一个摩登,一个传统。上海在她的眼里不过是“放浪迷醉的生活,浓郁的酒气,猛烈的烟味,靡靡之音,疯狂的跳舞,赌博,一切讨厌的虚伪与假装”[4]。上海对于施济美来说是个灵魂无所安放的临时居所,她对于都市文化始终选择规避,对于穿梭于舞场、迷恋物质的都市人类一直保持着批判的姿态。
《十二金钗》中,傅安妮、李楠孙梦想着成为“上海女人”,不停地学习“处世哲学”、穿衣打扮,最终扭曲了自己。曾经爱情至上的王淑君早已抛弃了信仰变成试图变卖女儿的市井俗妇。而受人追捧的韩淑慧其实虚有其表,她的妇女参政论文都出自他人之手。上海的虚浮通过几个女子的描写被呈现得淋漓尽致。细读文本我们便不难发现施济美的谨慎和皈依,她借芳子的口说出:“前天下了大雪,我看见银色的西湖,真美呀。如果你在这儿,我一世也不要回上海了。”[5]在所有人都确认了一个极正确的消息:“上海是个花花世界”,美好无限时,施济美却看透了其中的虚无,她要在这个不属于她的地方找到一点精神上的寄托,于是我们看到了例如《永久的蜜月》这样的作品,作品中的主人公体现出了抛弃个人情感、追求人间大爱的崇高精神品格。在商业文化,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上海,施济美以乌托邦式的文学想象来证实自己文化心态与对上海的疏离。她不愿意自己的文学始终停留在对世俗生活不厌其烦的书写,也不愿意只一味地倾吐个人情感。她所追求的是理想化的精神信仰,面对“魔都”上海,女作家试图筑起“几间聊蔽风雨的小屋”。所以她在文学作品中构建着理想化的真善美。《野草》中的宝丽与杜大森苦恋重逢,相约私奔之时,二人却毅然放弃了个人情感,宝丽开办孤儿院,实现了社会理想。《三年》中的司徒蓝蝶为了成全别人,不惜以毁损自己名誉的方式离开爱人。这种理想主义的表达方式成为施济美疏离都市文化的策略,并以此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她以异于上海都市文化的精神气质闯荡文坛,醉心于理想主义文学世界的建构,公然标榜自己的客居身份,上海对于她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印象,她始终是个飘泊上海的旅人。
二、难以融入的“异乡”上海
与施济美同为外来者的苏青、潘柳黛,也在文中表现出对上海都市生活的力不从心,以及不被认同的异乡感。女作家笔下的人物虽然努力地适应都市生活,却也显得非常吃力。《歧路佳人》中,女主人公小眉初次领略窦家的豪华就备感震惊,“花园旁边的走道上汽车鱼贯而入,都是慢慢开着,像乌壳虫在爬行。整幢大洋房像火山般吐出炫人的灯光,花园周围灿烂如星带”[6]。这时女主人公意识到自己与这里的格格不入,也在心中感到寒伧和可耻。在某种程度上说,女主人公的不安和自卑来自于都市文化的强大威慑。在城市文明面前,自己显得渺小而终致产生了异乡的孤独感。在物质上的贫乏使小眉感到自卑,但是当她试图安分守己地赚钱时,却受到了代表上海功利主义的史亚伦的另类劝告:“女人身体也是天然资本之一,在必要时,也得好好利用它。”[7]于是身处旋流中的小眉迷惑了,“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条路走——正当的呢?还是不必要的呢?”[8]突然闯入都市文化的后果是身份不被认同的尴尬及价值观的迷失。在潘柳黛的《退职夫人自传》中,“我”也感受到了上海都市气息的强大,“我走在路上看见的,都是服饰入时,体面而漂亮的男女。他们高傲而营养丰富,我看着他们,觉得我自己就像乡下人一样”[9]。不论是苏青还是潘柳黛,都通过笔下的人物表达了对上海仰慕又自卑的一面,上海对于她们来说是异乡,她们始终难以融入其中。
在梳理施济美、苏青、潘柳黛与上海的关系时,我们不难发现,施济美对上海是排斥的,她并不为这座大都市的繁华所动,只醉心于自己精神家园的建构。而苏青、潘柳黛在闯入上海的同时就怀着异乡人的心态,对上海既爱慕又恐惧,最终也只是沪上的过客。但是不管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观照上海,上海最终在女作家的笔下扮演了“异乡”这一角色。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他乡中,施济美找寻激情与精神家园,苏青笔下的小眉迷失了自己,潘柳黛则以“退职夫人”自居,在都市旋流中不断挣扎。
(基金项目:2014年度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项目名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的上海书写,项目编号:YJSCX2014-043HLJU。本文受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注释:
[1]陈伯海:《上海文化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6页。
[2]施济美:《古屋寻梦》,春秋,1944年,第6期。
[3]施济美:《郊游两题》,春秋,1944年,第8期。
[4]施济美:《三年》,《凤仪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7页。
[5]施济美:《十二金钗》,《凤仪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0页。
[6][7][8]苏青:《歧路佳人》,《苏青经典作品》,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页,第352页,第333页。
篇8
排球队里的科幻迷
在中国女排国家队里,赵蕊蕊爱科幻是出了名的。国家队训练紧张,训练之余,别的排球姑娘会选择逛街和看电影等方式来缓解压力,而赵蕊蕊唯一的爱好就是看小说。十几年的训练生涯里,她几乎看遍了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科幻小说,一说起科幻名著便能如数家珍,被誉为骨灰级别的科幻迷。
赵蕊蕊身高1米97,是队里最高的选手,而根据人体力学原理,个子越高,运动时受伤几率越大,因此赵蕊蕊在训练生涯中受伤非常频繁,被队友称为“玻璃美人”。多次受伤的经历不仅给赵蕊蕊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折磨,每次因为负伤被迫离开训练场,赵蕊蕊都会在深夜里悄悄流泪,因为她怕自己的伤不能及时痊愈耽误了比赛,也怕因为治疗错过了打大型比赛的机会。而在最脆弱的阶段,陪伴她的除了家人,还有她最爱的科幻小说。可以说,是一本又一本的小说伴她度过了漫漫长夜并给予了她能量,让她一次次从低谷中站起来重新奔赴赛场……
对赵蕊蕊影响最深的一套小说是J.K.罗琳的《哈利波特》,每次阅读这套奇幻作品,赵蕊蕊都会如痴如醉。这时候,现实世界中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在了脑后,她开始跟随哈利波特尽情地在魔法世界里遨游,与他结伴探险,同悲同喜。
小说里的主人公们给予了赵蕊蕊无穷无尽的能量,也赋予了她克服困难的勇气。2004年8月份,赵蕊蕊带伤征战雅典,在做一个“背飞”动作时再次严重骨折,很快就被组委会的担架抬出了赛场。就是这次骨折,差点毁了赵蕊蕊的职业生涯。一年后赵蕊蕊赴美疗伤,医生将一块钢板固定在了她的右腿腿骨上,并严肃地预言:如果恢复状况不好,可能她永远都无法返回赛场了。
面对医生无情的宣判,赵蕊蕊几乎哭成了泪人。她哭着对母亲说:“我的使命还没完成,我还想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为国出力呢,要是就这样退役了,我怎么办?”看着女儿伤心的样子,赵妈妈心痛极了,为了安慰女儿,她将女儿最喜欢的科幻书籍全都送到了医院,希望她能通过看书来缓解伤痛。
果然,赵蕊蕊很快就沉浸在了科幻世界里。看见科幻书里的主人公们都百折不挠,充满超能量,赵蕊蕊的自信心也慢慢被唤醒了,她将自己想象成无所不能的小超人,把疾病想象成怪兽,开始用最积极的状态打怪。治疗进度缓慢的时候,赵蕊蕊也不再捶打着自己的腿无力地哭泣,而是握紧拳头对自己说:“我是无所不能的女版奥特曼,一定能摧毁疾病,获得胜出!”
因为心态乐观,赵蕊蕊的病情果然慢慢恢复了。2008年,她如愿回到了赛场,并一举拿下了亚洲杯女排的冠军和北京奥运会的冠军。“这都是科幻的功劳,”赵蕊蕊在接受采访时笑吟吟地说:“它陪我走过了那段最难熬的岁月,并且给予了我能量,所以对科幻的热爱也深入到了我的骨髓里。”
开启生命力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北京奥运会之后,赵蕊蕊正式退役。退役后,除了继续疗伤,赵蕊蕊还在考虑未来的道路该怎么走。她渴望加入郎平组建的“广东恒大俱乐部”,但负伤累累的身体却又不允许她继续在自己热爱的排球事业上继续走下去,因此赵蕊蕊一度感到非常迷茫。这时候一位好友突然提醒她:“你不是喜欢看小说么,何不自己写一本?”
写小说?赵蕊蕊觉得这个提议有些疯狂。但细想想也不是完全不可行的,多年的阅读使她积累了一大堆科幻材料,再加上平日里漫无目的的想象,汇集起来其实是不错的素材。不过,要动笔写小说,赵蕊蕊还是有顾虑的,她很怕自己的文章不够好,发表后会引来公众的批评。但转念一想,写不好还写不坏么?不动笔尝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再说了,当初作家罗琳不也从零开始尝试创作的么,如果不是她敢于写下第一个字,现在哪有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
自我鼓励之后,赵蕊蕊便迫不及待地进行了构思。因为小时候学过绘画,对漫画也比较感兴趣,赵蕊蕊决定将动漫和科幻结合在一起,创作一本魔幻题材的作品。写下大致的故事脉络之后,赵蕊蕊便迫不及待地打开文档开写,第一天就写下了七千多字。
虽然开头写得很顺畅,但赵蕊蕊的写作过程却并不比任何一位作家轻松,她也常有灵感枯竭的时候,有时甚至不知如何下笔,还经常对自己写出的东西感到不满。写作之初赵蕊蕊曾经制订了计划,要求自己每天写4000字,3个月写完全书,但真的到了开写的时候她却发现困难重重,有时候一天也写不了500字,还经常要删掉重写,这让赵蕊蕊很怀疑自己的写作能力。幸好这时赵爸爸和赵妈妈会从旁鼓励,说:“强烈要求你快点写完全稿,我们还等着读呢!”看到爸妈充满期待的眼神,赵蕊蕊又充满了动力,回到电脑前乖乖写作了。
写了几个月后,赵蕊蕊总算有点感觉了,也培养出了许多好的写作习惯。比如她会特别留意生活中那些有趣的事情,然后反复在脑中提炼,将它们写进自己的故事;每次外出,赵蕊蕊还会随身携带便签本,一有灵感就马上将它们记录下来,防止好点子来时了无痕,去后无觅处;此外,赵蕊蕊还恶补了大量经典作品和美国大片,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写作养料。
一年后,赵蕊蕊的首部作品《末世唤醒》终于完稿了,她兴奋地把这部25万字的小说传给了父母和好友阅读,无一例外地收获到了“写得真好”的赞扬声。这让赵蕊蕊产生了怀疑,她担心大家是在鼓励自己。于是,她又把作品传给了自己曾经的一位病友评阅。和赵蕊蕊一样,那位病友也是位不折不扣的小说迷,而且选书的时候很有品位。把书稿传给病友时,赵蕊蕊并没有说那是自己写的,只告诉对方那是自己最近在读的一本小说。
几天后,赵蕊蕊接到了病友打来的电话,对方在电话里告诉她:“你推荐的小说还真不赖,我昨天一口气读完了,写得挺有意思的,这是谁的作品啊?”听了病友的话,赵蕊蕊才长舒了一口气,告诉对方自己就是作者。
2010年10月8日,是赵蕊蕊退役后最开心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不仅是她的生日,也是她跟出版社签约的日子。不久后,赵蕊蕊的小说便正式出版了。拿到新书,赵蕊蕊兴奋极了。“一时的‘冲动’让我在经历一年多的创作过程中收获了坚持,收获了感慨……而在创作过程中为故事情节而纠结,为梳理思绪而烦恼,为没有灵感而抓狂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也都将成为我宝贵的财富,伴随我成长。”她在博客里这样写道。
质疑只会让我更坚强
还没享受完新书出版带来的喜悦,对赵蕊蕊的质疑声便开始此起彼伏,让她不知所措。不少人都在推测赵蕊蕊的作品是请人的,完全是为了炒作自己,“一个运动员怎么会有这样好的文笔?肯定是假手他人。赵蕊蕊,请你诚实一点”有人在她的博客上留下了这样的言论。
人们的质疑让赵蕊蕊委屈极了,她实在不想继续写下去了。看到女儿伤心的样子,赵爸爸劝解道:“外界的质疑对于你来说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表扬啊,你想啊,是你写的好大家才会怀疑的,如果你写的很烂,别人还会怀疑你作假吗?你不是说要写很多本小说吗?怎么才写了一本就泄气了,只要你坚持写下去,相信大家总有一天会看到你的实力的。”
听了爸爸的话,赵蕊蕊觉得很有道理,既然怀疑是赞美的另一种表情,她也就不再觉得委屈了,而是信心满满地开始了自己下一阶段的写作计划。经过一番精细的构思,赵蕊蕊第二本小说的主人公彩羽侠诞生了,不过跟其它小说里的超人不同,彩羽侠是个外星人,而彩羽侠的故事发生在精英聚集的彩虹岛,那儿汇集了全人类的科技文明成果,却不幸遭遇黑暗势力的袭击,就在人类濒临灭绝的时候,来自异域空间的彩羽侠,奋力挫败了黑羯魔想把人类改造为混血魔兽的阴谋,演绎了一出又一出动人的故事……
因为有了第一本书的写作经验,赵蕊蕊在写作《彩羽侠》的时候更加轻车熟路,很快就完成了该书的创作。2012年6月份,赵蕊蕊无意中得知世界华人科幻协会正在举办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评奖活动,便大胆地将自己的作品寄过去毛遂自荐。在阅读了赵蕊蕊的作品后,组委会感到十分惊讶,他们没有想到一个运动员居然能写出这样细腻而丰富的科幻作品。经过认真的评选,《彩羽侠》一书进入了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的入围名单,成为了有望冲击星云奖的优秀作品之一!
能和自己崇拜的科幻作家们一起被提名,赵蕊蕊开心极了,不过她仍然对获奖持保留态度,她谦虚地说:“能不能冲奖都不重要,在科幻文学界我还是个新人,能开开眼界长长见识,让更多人了解科幻作品,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彩羽侠》的出版也点燃了许多读者的阅读热情,许多人买赵蕊蕊的作品只是冲着她的名气,并不指望故事有多好看,但真正读了才发现书的内容一点都不差,故事感人又流畅,不少人都热切期待着赵蕊蕊快点出续集呢!
篇9
他用手摸着前脚掌两侧的关节,抬起头问《财经天下》周刊记者:知道为什么很多欧美的潮牌板鞋会磨脚吗?他自问自答:“因为欧美人的脚都是瘦长型的,而中国人的脚这个地方会比较宽,所以做鞋一定要注意防压。这里面太多讲究了,我现在不关心外面(的评论),我只关心这些细节。”
陈年身边摆了好几个大纸箱子,里面放着各种衣服,一些是他从外面买的,一些是准备试穿的凡客的样品。在对面,是占据两面墙壁的书柜,上面摆满了各种书籍,小米的各种产品夹杂其中。大部分书看起来很旧,出版于1980-2000年,那是他看书最多的时候。这里是陈年的办公室。
2014年9月,为了表示决心,他在租期未到的情况下,将公司总部从北京南二环内的雍贵中心搬到了南五环外亦庄的这座三栋建筑组成的连体小楼。这次搬家,仅租金就损失了千万元。“我们就是要表明态度,唯有去骄去躁,才能让这个公司健康起来。”陈年说。
一度,陈年是中国最风光的互联网大佬,和他齐名的只有阿里的马云和京东的刘强东。2011年11月,凡客的高管都已经办好了去美国的签证,甚至提前吃了庆功宴。在那个晚宴上,陈年志得意满地宣布,第二天就要去路演,再见面可能就是半个月后在美国IPO了。但当天晚上特别晚的时候,陈年突然宣布暂时放弃IPO。2014年8月,陈年又宣布凡客砍掉绝大多数业务,以“做好一件衬衫”为起点,重新开始。
如今,阿里巴巴和京东都已经在美国上市,在中国互联网科技公司中市值位居第一和第四。而陈年的凡客已经裁员到只有两三百人,这其中的心理落差,只有他自己能体味。
当被问到改变的过程是否困难的时候,陈年的语气开始有点急促:“主动缩减规模谁不困难?姑娘,把这事儿放在你这儿,你试试看。我们把一个13000人的公司,减成一个两三百人的公司,你减减看!”他把双臂从沙发扶手上移开,低头扯起自己黑色羊毛西服的右衣角弹了弹。随即,他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陈年对眼下的凡客免烫衬衫感到满意。他说一天卖几千件,卖得好甚至两万件,中国最好的传统衬衫品牌一年的销量也不过一两百万件,按这个速度下去,凡客很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衬衫品牌。
但当多次询问他对销量的看法后,他开始有点烦躁:“我今天看的就是产品。所以,我反对我的过去,反对过去的自己和过去的凡客。”陈年强调说,凡客就是一个创业的小公司,不在乎规模。“我觉得(凡客现在)是一个有品质的公司。我放弃了那么多的东西,放弃了一个月几亿元的销售额。你现在却还在问我规模?” 时代的泡沫
陈年可能是中国对“规模”有最痛苦领悟的企业家。
2007年凡客成立,就赶上了中国服装行业的爆发。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服装行业的销售毛利率达到14.49%。包括李宁、安踏、ZARA、Mango等服装品牌的店面都急剧扩张。全国纺织服装企业也迅速由2009年的16819家,增加到了2010年的17996家。
神奇的“凡客体”和资本市场的热捧,让陈年成为这波浪潮里最顶峰的弄潮儿。“我们的机会太好了,我们追求规模,大家都追求规模。”陈年说。到2010年底,凡客平均增长速度超过500%。”
2011年,凡客把年销售目标定为60亿元,同比增长300%。当年一季度,凡客同比增长已经达到500%,不出意外60亿元应该毫无问题。在2011年夏天来临之前,无论是现金流还是用户重复购买率都非常喜人,更没有出现库存积压。陈年踌躇满志,内心有许多愿望和野心等着去实现。当年,凡客融资2.3亿美元,估值近60亿美元。陈年随即把年度销售目标调高至100亿元,并戏言希望收购LV、匡威只卖50元。为了达成销售目标,凡客扩展了小家电、饰品等品类,甚至连拖把都卖。
“2011年凡客想冲100亿元销售额,实际上,当时稍具野心的国产服装品牌都想去冲100亿元。”陈年说,这其实是一场集体臆想。
当时,也有一些人开始对凡客表现出了担忧。早期投资人陈得朋曾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不看好凡客,一个原因是:“产品只卖29元,还包邮,怎么可能赚钱?”
但陈年认为,当初29元的定价没有错。定价是品牌策略,29元的T恤卖得很好,是一个合理的价格。“但我们忽略了大环境的变化,忽略整个服装品出现的库存压力,大家都网上倾销,急于回款这个基础。”陈年说。
就在凡客疯狂扩张的时候,市场环境急转直下。仅2011年一年,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就减少了7545家,只剩下了10451家。各个服装品牌开始大规模地关店、清理库存,李宁在2012年就关掉门店1821家。
而此刻,正是凡客把“性价比”+“多品类”推到极致之时。资本的热捧加上凡客罕见的营销传播能力及高效的执行力,让凡客冲到了这波浪潮的最前沿。自然的,他们也在掉头直下的大势面前首当其冲。
这些库存浪潮涌向了互联网平台,线下店惨淡,但网上一派繁荣。“你去看,赚了钱的不是服装品牌,都是替人家甩库存的。”
“这波甩库存的浪潮到现在都没有结束。”陈年感慨说。他第一次面对记者复盘凡客瞬间跌落的深层原因:凡客前几年发展迅速的原因是把服装产品做到了低价,但当市场忽然有五六百亿元的库存出现时,凡客原先走规模上量的性价比优势就不存在了。与此同时,天猫、唯品会甚至连一直亏损的当当加重了这类业务比例后也开始盈利。唯品会更是凭借着清库存的定位,成为中国市值排名前六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之一。
凡客疯狂的扩张并没有换来100亿元的销售额。当2011年9月结束的时候,陈年就发现,100亿元的目标不可能在年底实现,他最终在11月路演前夜放弃了IPO的计划。
想要刹住高速奔跑的凡客并不容易。“一瞬间就招了很多人。今天还是2000人,明天就是5000人,后天就是8000人了。” 2012年再次回到凡客的季薇感受到了凡客的急剧扩张。季薇现在是凡客营销的负责人,2009年加入凡客,2010年底她曾离开凡客加入初刻。
伴随快速增长的是流程的失控。“我们的营销工作就从怎么做好一件事,变成了如何完成一件事。然后,变化快到你都来不及想哪件事重不重要了。”季薇说,最忙的一次,她们以每分钟拍一种产品的速度,从头一天早上9点一直拍到第二天早上6点,结果就是“根本不记得拍了什么”。
在2012年1月15日的凡客年会上,陈年坦承过去一年凡客遇到了巨大挑战,但人们却因年会上的明星――韩寒、王珞丹、黄晓明、李宇春,尤其是苍井空的亮相而热情高涨。投资人们争相和苍井空拥抱,雷军也信心满满地说:“如果凡客不犯大错,成功的几率是99%。”
不过,也有一些人注意到了凡客的库存问题,中信资本因为担心4000万美元的投资受损,就曾拿了一些库存数据给互联网分析师鲁振旺做分析。后者的分析结果是,库存严重,凡客很难消化。
当时的陈年并没有如今天这样,能够跳出来审视整个服装行业大势所趋。他认为,只是凡客的管理出了问题,而没有意识到凡客正走在错误的方向上。 从摇摆到坚定
“2011年秋冬结束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第一次反省, 但那时候陈年还没有真正深入到产品本身,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品质问题有多严重。”凡客副总裁钟恺欣说。
陈年认为,凡客得了“大公司病”。他一次次地在内部会议上强调管理问题,强调腐败问题。2012年,陈年对凡客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把原来的两个事业部拆成了6个,后来又变成了10个。然而,这些管理的改革并没有阻挡住凡客的下滑趋势。
“凡客体”广告的成功毫无疑问推动了凡客的发展。韩寒、王珞丹等当红明星配上“我和你一样,我是凡客”的广告词,使得凡客体成为当年最流行的现象。凡事都是一枚有着正反面的硬币,过于成功的广告也容易蒙蔽人的眼睛。“我们当时只看到了我们的产品经常卖断货,但没注意到,那其实是此前广告带来的效应,而不是产品本身。”钟恺欣说。
凡客产品的质量正在造成用户迅速流失。在中科院读书时就成为凡客T恤粉丝的张坤,因为连续两双帆布鞋的尺码和磨脚问题而放弃。彼时,打开凡客的网站,产品下面也是一片差评,仅有雪地靴、袜子、羽绒服等几款产品保持着还算可以的口碑。
“我们正儿八经地反思也就是2013年。发现过去的凡客品牌扩张太厉害了,失控了。”陈年承认,虽然此前也感受到了压力,但是自己的立场却并不坚定。陈年立场的不坚定,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库存的压力。到2012年底,凡客库存积压高达20亿元。
陈年在各个场合都重复讲述与雷军的那场对话。2013年6月,中国又一家电商平台兰亭集势成功登陆纽交所,雷军找陈年喝了一次酒。聊天很不愉快,雷军认为凡客单纯追求品类的做法已经落后了,应该像小米一样根据用户的需求做好产品,这刺激了陈年。陈年心有不甘地想,小米做大了,也不至于来挤兑自己吧。
不服气的陈年请雷军参观凡客的产品。他清空了半层楼来展示凡客的样品,但在几百件衣服中走过后,他羞愧地发现,凡客没有一件衣服是拿得出手的。“你们是不是还是不坚决、不极致、不彻底?你们是不是还是心存侥幸心理?你们是不是回去先把一件衬衫做好?”在一连串的质问后,雷军对陈年说,做一个公司,最丢人的就是产品根本拿不出手。
“是去做更多的SKU,还是去专注、去做有品质的基本款,这是两个方向。不是哪个方向对与错的问题,是能力的问题。”陈年说,当时凡客考虑的是规模,认为中国制造在身边,品质不是问题,但恰恰是品质出了问题。
意识到产品出了问题后,陈年找来许多帆布鞋,那曾是他最喜欢提及的产品。下班后整个大楼空空荡荡,他把凡客帆布鞋铺了一地,在那里一双双地试鞋,越试心里越凄凉。他情绪失控,摔鞋、摔笔、摔手机。他气急了还把鞋子剪开,让产品负责人摸,质问产品经理为什么会把产品做成这样子。 其实,作品和公司,最后看的东西都是一样的。”陈年终于想通了文学与商业的相同之处――都要靠品质取胜。
陈年每次出差都会带上一本张爱玲的书。他感叹说,市面上许多所谓的畅销书翻几页就不想看了,但经典作品百读不厌,要细细读。“其实,作品和公司,最后看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这个曾经把《钱钟书文集》、《大话西游》等冷门作品推上畅销榜的文人,终于想通了文学与商业的相同之处――都要靠品质取胜。
帮他想通这个道理的正是雷军。陈年的小米手机里装着金山的文档、米聊、小米手环等一水儿的雷军系产品。“他厉害啊,做出来的产品就是好用。”陈年丝毫不掩饰对雷军的赞美。
“一件衬衫”会上那篇两万多字的演讲稿,就是通过手机断断续续地完成的。陈年甚至专门用了一大段赞美雷军。不过,他最后还是淡化了那部分。
雷军再次表现出了兄弟情谊。2014年2月,雷军领投,凡客完成史上第7轮融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所有股东都参与了本轮投资。这笔资金被认为是凡客的救命稻草。
“这是我的股东啊,跟了我7年的股东。他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还投给我1亿美元,还能怎么更支持我呢?”陈年终于下定决心,从一款衬衫开始,重做凡客。 回归产品
陈年抽出一只纸箱子,里面是各种黑色T恤,都是他买的,有优衣库的、ZARA的,也有凡客的。陈年是一个黑色T恤爱好者,他把它们从家里带到公司,就是想和同事们讨论一个问题,黑色T恤为什么粘毛。“我希望黑色T恤不粘毛,而且我看到水柔棉能够做到。”
“一件衬衫”会的时候,陈年就穿了凡客的黑色水柔棉T恤。现在,那件T恤就挂在他办公室里间的卧室里。工作太晚了就干脆睡在办公室里,是陈年多年养成的习惯。如今,他更是因为开产品会而经常睡在公司。
陈年特地强调帆布鞋还没有做好。“如果还有三四成用户说这双鞋不行,我觉得还是有问题,所以就不说了。”
包括雷军在内,凡客的股东们开始在正式场合穿凡客80免烫衬衫。最近一次股东会结束后,他把样品拿出来,股东们开始“争抢”衣服,这个场景让他感到很自豪。在去东莞之前,凡客刚刚接到了长江商学院和微软的团购订单。“我真的挺高兴的。”
“我今天看的就是产品。”陈年再次强调说,5年前,他认为优衣库没戏,但今天,优衣库快变成中国的校服了。“人家是靠广告吗?靠口碑。”
但做口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决定“从做好一件衬衫开始”时,凡客所有人都一筹莫展。新品怎么做,由谁来做,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没有人知道。
“什么是长绒棉,大家都不懂。消费者也晕,大家都不研究这个东西。”陈年最终决定,自己带着每一个产品经理,跑遍中国所有能跑的工厂。2013年下半年,陈年开始频繁地跑供应商。因为工厂大多在偏远的郊区,他们下了飞机通常还要再坐上半天的汽车。一些人以为跟着陈年出差会很轻松,但发现实际情况是天天跑生产线、开会开到半夜后,有人选择了辞职。还有一些高管,觉得专注于一款产品而放弃规模与自己的雄心壮志不符,也选择了离开。
在宁波,陈年偶然从一家供应商那里得知了吉国武是衬衫专家,于是决定去日本拜访他。陈年第一次见到吉国武,是在东京。一个一眼望到头的小公司和一个老头,这种情景难免让人失望。陈年犹豫许久,还是决定去吉国武在仁吉的工厂看一眼。在仁吉见到陈年后,吉国武特别激动。事后,他评价说,以为陈年是像他此前见过的一些品牌商一样,不过是想打着自己的牌子卖衣服,没想到陈年是认真地想做好衬衫。
日本之行后,陈年改造了产品团队。他把剩下的200多名员工全部打造成了产品经理,买了一堆书,从了解棉花开始,重新梳理工艺,甚至找了几个研究生,成立一个小组写了篇论文。
现在,陈年要求凡客做“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产品。他记得沈昌文对他说过:写东西,无非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他越发觉得做产品与写文章的本质是一样的。
吉国武每个月都会来一次凡客,有时候会直接去工厂。来得更频繁的是木村修团队,半个月来一次凡客,一次待一个星期。木村修此前在优衣库工作了十几年,他加入优衣库的时候是1998年左右,正是优衣库开始转型的时期,此前的优衣库在日本被认为是一个便宜但品质差的品牌。木村修觉得在现在的凡客身上看到了当年优衣库的影子。
做完80免烫衬衫后,陈年感觉到自己像从硝烟战火中走出来一样。“今天(在中国),我肯定比谁都了解一件衬衫。”
2014年11月,凡客上调了80免烫衬衫的价格。“这件衬衫的成本的确太贵了。”陈年说,调价后,收入开始能够支撑公司的运营成本。最初,为了衬衫的定价,陈年和雷军讨论了3个月,最终把初始价格定在了129元。价格一宣布,就遭到了公司其他同事的反对,这是明摆着亏钱的买卖。但是,陈年希望先把诚意传达出去,用好的产品扭转口碑。
在将重点转向产品品质的同时,凡客也改变了营销策略。陈年决定不再投放任何品牌广告,而要靠口碑去带动销量。
陈年打开小米手机上的凡客H5页面,翻开产品下的评论,略带自豪地说,“一件白衬衫下面就有200多条评论,有些写得很有意思呢。” 2014年11月7日早上,陈年还与雷军通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主要讨论如何教陈年的助理写微博。
陈年开始注重凡客的口碑,他开始在微博上与粉丝互动,有时候一天会花四五个小时在微博上。“我们不做广告了,基本上产品专题再好看也没人看了。”凡客营销负责人季薇说,以前对营销部门的KPI考核的那一套――点击率、转化率等也就失效了。营销部门必须参与到产品的整个研发过程才能展开工作,他们都被要求试穿凡客的产品。不过,夏天穿上雪地靴走在大街上,经常会被认为是神经病。
凡客不仅在内部进行试穿,有些量大的产品像牛仔裤、帆布鞋也会向外部征集试穿志愿者。眼下,就有1000名志愿者穿着凡客的帆布鞋,每名志愿者都有跟踪报告。
“我们必须先有了口碑,才能有销量。如果倒过来,那就完蛋了。”陈年说。而为了表现对口碑传播的诚意,凡客也放弃了“凡客体”和明星代言的广告。
2014年11月6日,看完女装衬衫打样后,从东莞去深圳机场的路上,陈年对凡客的衬衫产品经理邢哲感叹道: “幸亏我们去年觉悟了,要不然那个局面再维持四五年的话,我会死无葬身之地。”
这一天,陈年感叹了好几次。尤其是等飞机的时候,他身边两个人的对话让他毛骨悚然。“一看就是做服装的,他们说搞什么创新啊,别人怎么做,我们就去买一套机器来照着做就行了。这就是过去的凡客,这就是中国的(服装)行业的水平啊。这样出来的产品能不是垃圾吗?”
陈年和邢哲去东莞的主要目的是看女装衬衫的打样。从2013年8月28日,“一件衬衫”的会后,凡客在“免烫80”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其他款产品,包括女装衬衫、牛仔裤和帆布鞋等。
为了这些产品,过去的一整年里,陈年一直处于“空中飞人”的模式,不停地与各地的供应商见面。除了国内,他还去了两次日本、三次越南。一年以前,这些都是不能想象的。
凡客的供应商也惊讶于陈年的转变。此前,他们去北京拜访陈年,陈年却总以要忙着看PPT避而不见。开产品会的时候,陈年要发表下意见,负责产品的人经常会说,陈年不懂产品就别说了吧。久了,陈年甚至连一些产品的PPT都不看了。
如今,陈年也庆幸凡客有了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是革命。” 来得更频繁的是木村修团队,半个月来一次凡客,一次待一个星期。 自我审视是一件难事
这一路走来,陈年内心究竟承受了多少压力,发生了多少变化,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
2013年凡客整体搬迁到亦庄开发区后,不仅公司员工去职大半,“凡客资金链断裂,供应商上门追债”等各种负面消息也相继传来。
当年的秋季股东会上,季薇看着陈年,忽然觉得特别同情他。“他是一个老板、一个企业家,但全是他的负面消息,真的有兵临城下的感觉。那会儿你就特别想为他做点什么,去帮帮他。因为他从来不跟你提任何困难。”
陈年私下里告诉季薇,2012年底开始,凡客清除库存的那段时间,是他最凶险的一个阶段。整个2013年,凡客都在清理库存。但底层的员工却感受不到危机,在他们眼里,今天的库存就是明天的销售额。“我们感受到的就是我们的KPI。而KPI的数据,包括增长速度看起来都是一派繁荣。”季薇说。
身边的同事们也不停地质疑陈年裁减品类的决定。明明一天可以卖四五百万元,为什么不做了呢?
好在有了好的变化。2013年凡客店庆的那天,所有的高管都坐在会议室里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当实际数据最后比预期高出许多后,人们提议陈年喝一杯。在端起酒杯的一刹那,细心的人发现陈年的眼眶湿了。
现在,陈年已经完全投入到了产品中。在越南的一天晚上,衬衫产品经理为他们的成衣样品感到兴奋不已,陈年要求试穿,却发现领围太紧。他大发雷霆,把产品负责人当场骂哭了,但后来发现是拿小了尺码。
一些人也不理解陈年对产品严苛的要求。“辛辛苦苦做了半年,最后因为不满意就不上了,出差、设计哪个不需要成本啊。”就连钟恺欣有时也会跟陈年吵架。
“其实,我也想和他们分享牛逼的快乐。”陈年承认自己经常因为产品而对下属们“无情地谩骂”。钟恺欣说,放在以前,面对陈年的指责,下属即使会拍桌子,也会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后再拍桌子,但现在他们都只会思考这个产品哪里没做好,该怎么改。
陈年说,过去一年自己得到的最好的赞美是,有人问他身上的黑色羊毛西服是否至少7000元。实际上,这件衣服出自凡客,售价669元,已经卖断货。“我们用的是Zegna Baruffa的面料,它的面料真的太好了,我们想补货也要到12月底了。”陈年感叹在国内想做件好衣服太难。而他一身行头,除了Prada的鞋子,包括浅蓝色衬衫、浅蓝色牛仔裤都出自凡客。前一天刚从东莞出差回来的他,略显疲惫,但看到摄像机就起了兴致:“要知道会录像,就穿我们的另一条牛仔裤,更上镜。”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把陈年看作是文人从商的代表,认为文人从商,格格不入。
“我觉得,至少我做文人的时候还挺认真。”陈年说,当年他和雷军能把卓越网做起来,靠的就是认真。“怎么能卖一张大话西游的卡就能把卓越网做起来呢!靠的就是大家的较劲。”
最近一次在电话里,雷军还对陈年感慨往事。他们相识创办卓越网的时候不过30岁,现在他们都已经过了44岁。陈年反而劝解雷军说,“你太怀念那个时候了。”
现在,凡客二次创业,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回到了创办卓越网的时候,或者刚刚创办凡客的时候。但与此前相比,陈年觉得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像以前那么虚荣了。“做公司、做品牌、做一个扎实有价值的公司,我觉得自己以前思考得不是那么透彻那么清楚。经过这一次,完全放弃了功利的一方面。”
有个用户在微博上私信陈年,为什么不继续卖白裤子了,他还给陈年发了各种身穿凡客白裤子的照片。“我不会因为用户发给我这些,就心痒痒,又去做白裤子。”如今的陈年认为,当换季的时候,人们如果在准备买一件衬衫、一条牛仔裤的时候,能够想到凡客,就足够了。
“如果我文人心特别重的话,做不了企业的。”陈年说。在2014年12月20日的一个分享会上,他说了一句话:审视自我是人的一生最难的事情。
钟恺欣目睹了陈年这几年的大起大落。“其实,(过去几年)对他个人打击还是挺大的。”钟恺欣感觉到了陈年在2012年-2013年时的“沮丧、甚至想逃避”。不过,她觉得陈年现在的状态“挺好的,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