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科研范文

时间:2023-04-11 13:4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教育科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教育科研

篇1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关键在于科研意识,具有科研意识是具有科研精神和行动的前提。初任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境界意识

教师的境界应该有别于一般人,因为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一类人群,是知识与文明的传承者,所以教师更多的是看重一种理性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体现了一种追求成功人生、追求生命质量的价值取向。

有许多教师不重视教育科研,或者有教育科研的愿望而无教育科研的行动,总是以各种客观原因来安慰自己,觉得不做科研也照样能够胜任教学,总是认为有那么多与自己一样的教师,自己也就心安理得、高枕无忧了。这些教师终究只是“经验型”教师、“糊口型”教师,最后只是“倦怠型”教师甚至庸师。

可以说,只有高境界的教师才能教育出高境界的学生。而高境界的教师一定是“科研型”教师,即使不能成为名师、大师,也应用教师特有的职业良知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事教育科研,因为教育科研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不断发展,教师的境界才会不断提升,专业发展与教师境界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说到底,教师的科研意识是一种境界意识。教师要从事教育科研,首先要具备从事教育科研的境界。

二、反思意识

一个人最为可贵的品格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反思就是不断地自我回顾、总结、分析和研究,寻求更好的行动策略。同样,一个教师最为可贵的品格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做法就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自我回顾、总结、分析和研究,寻求更好的教育教学策略。所以,教师的科研意识应包括反思意识。

长期以来,较多的教师把教育科研人为地神秘化,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们的专利,自己无力从事教育科研,这是教师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教师在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时候,就是教师在对教育科研进行思考的时候,反思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反思的结果就是研究的结果,反思的成效就是研究的成效。反思就是研究,没有研究的反思是无意义的反思,也就无所谓反思。

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反思就是教学反思,而最能体现教学反思的是课后反思。教师与其自觉或不自觉地、发自内在需求或出于检查需要写出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倒不如在每一课时教案后面写出自己的课后反思。教案是一种课前预设和期望,反思则是一种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之后的自我评价和感悟,教师将这些课后反思日积月累,就会逐渐感悟出教学之道、教育之道和为师之道。这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还可以这样说:一个教师不立足教育实践,很难有科研成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创造成果。因此,“科研型”教师必须是“反思型”教师。

三、读书意识

读书是一种最常见、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读书不仅使人聪慧、成熟,更使人心灵净化。每个人都应该读书,都需要读书,读有用之书,读智慧之书。一个不读书的人至少是一个不健全的人,一个体验不到读书乐趣的人至少是一个平庸的人。教师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应该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是读书的楷模。教师的教育科研更是离不开读书,而且要博览群书,包括有关报刊杂志,要在书中学习和吸纳精华的、经典的、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闭门造车、一孔之见的教育科研是没有价值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读书意识。

有着科研意识的教师和没有科研意识的教师,对读书的内在需求是不一样的,由读书所带来的快乐是有差异的,所得到的感悟是不能相比的。有着科研意识的教师,其读书的方式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而是专心致志的,是用心在读、用脑在想、用手在记,在产生共鸣的时候需要反思,当经典的案例出现时需要储存,当受某一思路启发时需要联系,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需要分析,发现有不当的问题时需要批判,闪现出精彩的理论时需要吸纳。总之,要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得。

教师要从事教育科研,就要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如潺潺流水,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读书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智力生活,如果教师的这种文化和智力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那么教师的教育科研将受到很大程度的局限。

四、积累意识

许多教师之所以感到教育科研是一件头痛的事情,不知道从何做起,或者做起来觉得空空荡荡,言之无物,平淡无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平时的积累。如果注重平时的素材积累,那么这些素材就能促使教师不得不做点教学研究,而且,积累的素材越丰富,选择与整合素材的空间就越大,研究起来就越容易。从这个角度说,积累是为研究而准备,积累即研究。科研意识须包括积累意识。

积累需要有心。教育科研需要有心人,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不同于其他教师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心和无意。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时时处处都在用研究的眼光和思考的大脑来分析教材、课堂、学生和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并且将其记录在案,这就是有心。其他教师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因为他们无意。有心者是在用心做事情,用心看世界,用心做人,当然就能够有所积累;无意者是机械地甚至是敷衍地做事情、看世界、做人,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和现象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自然就无所谓积累。有心者是教师生活中的主动者,向教育奉献的是真诚与智慧,会一步步走向成功;无意者是教师生活中的被动者,对待教育得过且过,将永远在原地踏步。

积累还须广泛。首先是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累,教学反思就是一种积累,这是对自身体验的积累;其次是对有关周围的人和事的经验的积累,这是值得借鉴、学习、总结和扬弃的素材积累;再次是对各种方式的学习经验的积累,读书就是一种积累。此外,还包括多种渠道的经验积累,如与专家接触,网络交流等。

五、批判意识

教师应该是思想者,“科研型”教师更应该成为思想者。有批判才有思想,有思想才有进步。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需要有自我批判和对他人批判的精神,这种自我批判是对自我的修正、提高和超越,这种对他人的批判是自身能力和人格的体现。每个人会在批判中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科研意识须包括批判意识。

批判总是与思想紧密相联的。教育科研揭示的就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属于自己的比较独到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继承与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学反思就是一种自我批判,读书学习也需要批判性意识,这种批判意识也是“科研型”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区别之一。“科研型”教师在学习中是在交换思想,“你一种思想,我一种思想,交换之后就是两种思想”,既拥有自己的思想,还吸纳了别人的思想。

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缺乏思想和缺乏批判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盲目崇拜,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如果这部分教师能够强化科研意识,就会拥有一种理性的教育生活:不要总是重复别人的思想,应当创造自己的思想。这样的信念一经形成,批判意识也就随之树立。

六、课题意识

课题研究本身就是教育科研的一种形式,也是校本研修的重要方式。教育科研的内涵相当广泛,教师的观察、分析、思考、反思、组织教学等是科研,写论文、做课题也是科研。教师的课题研究多数是校本研究,是以自己或学校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是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发展为根本目的所开展的教育研究。“科研型”教师应该成为课题研究的生力军,科研意识应该包含课题意识。课题研究以问题为研究对象,因此更广泛地说,科研意识就是问题意识。

课题研究有级别之分,如县级课题、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科研型”教师应该主动地参与其中。各个学校还有校级课题,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这种校本研究的形式更适合广大教师参与,是一种“小课题研究”,突出课题的小、实、新、活,几位教师自由组合为课题小组,按计划和程序有步骤地实施,学校组织不同阶段的交流与总结。这种“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对学校而言,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在推进学校的发展;对“科研型”教师而言,正是一种加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的机会。

应该看到,一些教师课题意识淡薄,参与意识不足,除了上课以外什么都不愿意做,什么都怕做,或者跟在后面做做样子。作为“科研型”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和指导。“科研型”教师的素质和境界不仅仅在于做科研,其实帮助和指导他人也是科研的内容之一。

七、写作意识

写作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的教育科研更是离不开写作。写作不同于日记和记录,它是对某一问题或现象、对某一教育思想或方法的深刻认识、系统整理、科学总结、透彻分析。所以,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平日对教育教学的感悟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把那些零碎的、杂乱的素材进行有效的整合,给人以启迪和启示。这也是教育科研的意义所在。而要实现这种意义,就需要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教师的科研意识离不开写作意识。

写作要靠素材的积累,教学反思是积累,读书学习是积累,批判借鉴是积累,课题研究也是积累,还有多种形式的积累。这些积累一旦使教师对某一问题或现象、某一思想或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教师就会产生写作的愿望。写作要善于捕捉灵感,因为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会闪现出一些亮点或顿悟,这些亮点或顿悟可能会稍纵即逝,必须即时截留下来。写作还要讲究文笔,文笔是练出来的。

我们许多教师尤其是一些理科教师害怕写作,甚至谈写色变,宁可多做点其他事情也不愿承担写作任务、课题研究。这些教师缺乏写作的信心,其实是缺乏写作的意识。缺乏写作意识,也就缺乏积累,缺乏灵感,缺乏文笔,归根到底是缺乏科研意识,缺乏一种精神。要成为“科研型”教师,就得有写作意识,而且要热爱写作、善于写作。

八、理论意识

任何一位优秀教师都有这样切身的感悟: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丰富教育理论。这就是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和谐统一的,离开教育理论的教育实践是盲目的,并非是卓有成效的;离开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是空泛的,并非是切实有用的。什么时候能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达到和谐统一,什么时候就能使教师进入一个较高的层次和较高的境界。“科研型”教师就是要追求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和谐统一,并愿意为此付出辛劳。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意识。

篇2

现阶段,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界因素,主要是学校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对提升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够重视,重点在于语文和数学学科,认为德育是副科,无需重视,对德育教师的要求也不高,开展好教学工作就可以,对其教育科研能力不关注,平常也极少组织德育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寻找课题进行科研。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因素,现阶段,在小学教育活动中,不少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而是其他学科教师在负责,对教育科研能力重视程度一般,并且还需要负责其他学科的教学,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时间有限,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育科研中,没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比较重视的是如何开展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但是没有意识到教育科研课题也是来源于教学或生活,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来说意义重大。

二、提升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策略

1.转变小学德育教师的德育观念。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首先小学德育教师需要转变德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与坚定的德育教育理念。小学德育教师在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之后,在具体的德育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德育素养与自我道德修养,真正的实现“教书育人”,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与价值。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素养时,需要注意自身的的教学过程,在传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在德育课堂上照本宣科,只是纯粹的讲解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这样的德育教学模式无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下,强调小学德育教师应该树立现代化的德育观念,由于道德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能够体现,因此,小学德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生活教学,在生活中发现科研课题,然后开展科研活动,提升自身是教育德育能力。

2.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其德育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德育素质决定了教育科研能力的高低,并且关系到德育教学质量。虽然在教学大纲中要求学校重视德育教育,但是专业的德育教师并不是很充分,小学德育课程往往作为一门副科,其地位与语文、数学学科相比较低,并且有的德育课时还被其他学科所占用,教学效果一般。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需要拥有良好的德育专业素养,学校需要给德育教师设定一定的资格门槛,加强职前、之后培训,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让小学德育教师拥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教育科研课题,然后对课题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课题的不断科研,逐渐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3.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反思能力。小学德育教师在培养和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因为很多科研课题都来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并且贯穿于整个德育教学活动中。小学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反思,发现细节,总结教学不足和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然后可以和其他德育教师一起针对这些不足或问题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为目的,重点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小学德育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宝贵的教育科研资源,通过课后的自我反思,不仅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还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三、总结

篇3

    在倡导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大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师的科研状态是复杂而多样的,教师的科研状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潜心研究,收获成功

    少数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要发展好自己,他们不愿意把“教师”演绎为“教书匠”。他们知道只有走教育科研之路,学校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最佳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更快的提高。因此,这类教师纷纷投身教育科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努力向科研型教师转化。科研型教师,他们把教育教学研究作为幸福的道路,成长的阶梯。但是,科研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造就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坚持得了的,这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科研型教师不仅善于学习、勤于研究,而且时刻把研究和工作结合起来,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更注重不断获取新的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研究素养。科研型教师还特别重视反思,在反思中努力寻求改进策略。一般他们都喜欢写反思笔记,喜欢看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也能够阅读一些教育专着。他们听名教师的教学与讲座津津有味,不断追寻成功者的足迹,在对比中进一步认识自己。但是在农村初中,这样的教师实在是凤毛麟角,更何况,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农村骨干教师流入条件更好的市区学校工作。

    2.被动研究,苦不堪言

    有相当数量的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还基本停留在用时间和汗水教诲学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层面上。他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辛勤地从事着教育教学工作。他们自得其乐、不思变革,通常想不到什么教育科学研究。近年来,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激起了教师对教育改革的向往和追求。他们开始尝试开展教育科研,力图改变教育现状,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部分教师还是处于被动研究的状态。他们做科研的目的无非是学校内部绩效考核的要求、评聘职称的需要、或者是为了创造评选各级各类骨干教师的条件等。这类教师做科研缺乏的是主动意识,科研过程不科学,当然取得的有价值的成果也不会多。当他们有朝一日把高级职称、骨干教师称号都拿下了,那么他们将不会再想到要搞科研,以便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所以被动研究不会给教师带来幸福感,只会觉得搞教科研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3.应付科研,劳而无功

    当前,许多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研究的过程中,有一种教师是最常见的,也是在教师群体中占大多数的,他们有这样一些共同特征:面对课题研究,他们有激情,当他们接到学校分配的任务时,踌躇满志,信心十足,甚至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建议。可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并不能坚持。这些教师,大多数是学校里的中青年教师,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还可以,对于教书与育人,他们是可以胜任的,但是他们做事没有一定的韧性,怕吃苦,没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精神。因此,当他们在进行科研时,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和阻力,他们的热情就开始消退。在需要进行一些理论研究时,他们更是束手无策。他们会写一些教育随笔,心得体会,但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只知道可以这么做,却说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教育科研也由最初的满怀热情转化为实际的应付,当然,这样状态下的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4.拒绝科研,止步不前

    还有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和传统方法的影响很深,固守陈规。他们的眼睛只盯着学生的成绩,过分强调学生的终结性目标。认为平时只要通过苦教,勤勤恳恳地做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能考出好的成绩即可。他们觉得“教育科研都是搞花架子,是领导在抓政绩,是学校领导分给的硬任务”。他们奉行摸着石头过河的古板做法,用不说话的分数证明成功得失。这类教师往往是中老年教师居多,事实上,这类教师觉得自己该评聘的职称拿到了,该享受到的待遇都获得了,自己也不再年轻,不再有任何理想和追求,只求自己完成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认为能顺利做到退休就行了,没有必要再去搞什么教科研了。所以这类教师主观上就拒绝教育科研,客观上教育教学质量止步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

    二、提高农村初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对策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有必要加强对农村初中教师的教科研培训,以期提高广大农村初中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发展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分层培训,强化科研意识

    大部分农村初中的教师长期工作在农村,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相对少些,校内的科研氛围又欠浓厚,部分教师的科研意识淡薄。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充电、更新观念、提高素质。首先要加强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分批选送学校的教科分管校长和教科负责人外出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和管理能力,成为合格的研究者和管理者。然后由学校选送骨干教师或者教研组长外出参加相关培训,使他们成为教育科研的骨干,影响一组、带动一帮。再由比较出色的教科骨干对学校的其他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层层落实、稳步推进,最终达到强化全体教师科研意识的目的。

    2.强化激励,营造科研氛围

    农村初中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的正确导向,将教师教育科研的态度、能力、取得的成果等因素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并和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绩效工资的考核挂钩,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其权重,从而有效地激励教师自觉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校的教科管理人员还要引导教师将教育科研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好教师扎扎实实、真真切切地搞好微型课题的研究。因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更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一系列的变革。在这种大背景下的教师必须用课改精神武装头脑、树立改革意识、转变教育观念,研究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规律。因此期待教师通过微行动,实现微变化,只要大多数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必然会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3.科学管理,规范科研行为

    教育科研要实行科学管理,规范科研行为,首先要加强学校教科部门的内部管理。要制定教科室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体能量,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要求教科管理人员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牢固树立三种意识,即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搞好三种服务,即为教学服务、为学校服务和为教师服务;具备三种能力,即研究能力、指导能力和示范能力。力争做到教科室集体有课题、个人有微课题,从而构建起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教育研究管理队伍。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还要强化外部管理,抓好教师教育研究过程的管理,要求教科管理人员平时要指导各教研组、备备课组开展好教研和科研活动,指导教师们按照规定程序申报课题,组织好开题、结题和成果推广等活动。我个人认为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可以在学校内部的层面上使学校办学中的教研主体和教师教学内在需求的愿望得到满足,一方面有助于使先进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并产生积极成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和困惑,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校本教研可以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共同体。要将教育科研融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消除教师对科研的排斥心理。

    4.因地制宜,开展行动研究

篇4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 教育科研

一、两个概念——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

1、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为教师发展或教师专业成长,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师范教育、教师培训等)。

2、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又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有规定的学历标准,又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二、从教师专业化到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是不是一个可以与医生、律师相提并论的专门职业,教师的专业程度究竟如何,这是各国学者专题讨论的问题。现代教师职业是一种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修养的专业。从专业职业的特征看,教师职业离成熟的专业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教师职业是个“形成中的专业”。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程。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是一个追求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和权利到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议题就是“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众所周知,教师职业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即教师的任教科目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的学科知识。但,任教学科的学术水平与教育学科的专业素养孰重孰轻? 师范教育在与其他专业教育相同的时间内,很难既达到同等的学术水平又掌握必要的教育学科知识。而在现实中,师范性往往更容易成为强调学术性的牺牲品。原因是,跟多人认为只要掌握学科知识就可以做教师甚至可以做一个好教师,是否具备教育学科知识则无关紧要。想想陈景润吧,他在厦门大学数学系从事研究工作之前,曾是一所普通中学里一名很不成功的数学教师。

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教师职业展开过讨论,当时有一种很鲜明的观点,“教师不单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专业,性质与医生、律师、工程师相类似”。但至今,对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专门职业仍未形成共识。官方认为,原因有三:①、在中小学教师数量尚不足以满足需求时,教师队伍难免有一部分人不合格,不称职;②、中小学教师这一专业在我国发育不够成熟,专业性不够强,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不高;③、这一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的劳动成果通过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品德等诸多方面的提高来体现。某一教师的直接教学效果难以定量确定。因此,当前还有不少人认为教师职业有一定的替代性,或者起码只能处于一个准专业的水平,误以为只要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就能当教师。

进入21世纪,我国官方开始在文件中正式引入“教师教育”的概念,明确提出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任务。把教师教育一体化、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和走向专业发展的教师继续教育确立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也必将成为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方向。

三、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科研素质的要求

1、教师科研素质的重要性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自身的角色意识总在不断改变,每个时期都有其基本要求。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当今,从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科研人员的职业趋向一致。”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明确提出“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者,而且还是指导者、管理者、咨询者、学者。”这就意味着,当代教师的角色已有重大变化。

但是,教师们对一些新增的职能是不适应的。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就从“教师自立”的角度探讨了“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在他看来,“专门职业”有三个特征:①、其成员采用的方法与程序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作支持;②、其成员以顾客利益为压倒一切的任务;③、其成员不受专业上势力的控制和限定,有权作出“自主的”职业判断。若按上述标准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活动,称其为“专门职业”则有些勉为其难。教师少有研究意识,而且也严重缺乏“专业自主”。关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途径,英国学者斯特豪斯认为有两条途径,即系统自觉地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和在教师里检验已有的理论。他强调:“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教育研究,都不得不承认教师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研究”已经是教师专业工作方式之一,是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内在机制。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可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质量。沟通理论与实践,使得教师群体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专业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面来,使得教师工作重新获得“生命力和尊严”,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因此,教师的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教师科研素质的四个要素

教师的科研素质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论题。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科研素质并不是一个好教师必备的条件。只有在近些年,“完整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科研型教师”的呼声才不绝于耳。但是当代教师到底应具备怎样的科研素质,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有些人还简单地将科研素质理解为写论文的能力。这样自然就看不到教师的科研素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了。

具体来说,教师的科研素质一般包括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科研精神四个方面的要素。

篇5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教育科研 现状 调查分析

教育科研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服务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决策、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成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作为大学办学的主体,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办学水平,因此,培养“科研型”教师,提高大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能力并促进其专业成长,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意义重大。

在前一阶段地方高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活动中,高等教育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承担的工作出发,提出以课题研究为实践活动载体,努力构建学校发展的支撑体系,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水平。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的现状,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和建议,以期找准影响和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学校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一、问卷调查总体情况

本案例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调查对象为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教职工,其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59.8%。调查对象职称结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担任行政职务的有18.5%,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占29.8%。共发放问卷313份,回收答卷284份,有效问卷2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8%。

调查内容主要围绕“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的价值”、“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选题和方向”、“当前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和“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等方面展开,共设有13个选择题,1个开放性问题。在回收的284份问卷中,有116份问卷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参与人数占42.2%(以有效问卷为基数)。

1.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职称结构、教学管理工作对教育科研能力存在影响。从职称结构与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看,如图1所示,在省级或校级课题中,负责人是教授或副教授的比例远高于讲师、助教,其中教授、副教授分别有60.0%和29.5%主持省级课题,讲师、助教分别只有6.1%和6.7%,这反映出教育科研与教师的成长密切相关。青年教师在成长中参与科研活动,可以积累经验、打下研究基础。27.2%的讲师和45.6%的助教未参与课题研究,反映出这部分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尚未形成、经验欠缺。这就要求注重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形成研究团队。

图1 职称结构与参与课题的关系

调查显示了担任教学管理工作与教育科研的关系。29.8%的从事教学管理人员中,包括有院系主任、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和专兼职教学管理人员,承担或参与各类课题研究的比例均高于总体水平,如图2所示。这一数据反映出他们在教学管理中关注问题、善于探究。

图2 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与参与课题的关系

针对“您在教育科研方面有什么成果?”的问题,有29.1%被调查者回答“没有教科研成果或发表过文章”,这其中讲师占33.8%、助教占55%,如图3所示。这说明地方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还比较薄弱,教育科研成果太少,已成为影响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重要因素。

图3 职称结构与未取得成果的关系

针对目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6.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比较高;75.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一定积极性;17.5%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积极性”。同时教师职称不同,对开展教育科研也持有不同的态度,如图4所示,讲师和教授群体持“没有积极性”态度的比例高于助教和副教授。这与政策导向、价值认识和教学任务等因素有关。

图4 教师职称对教育科研的态度

2.教育科研的价值认识。

对于“您认为所承担的研究是否具有针对性,能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或对教学改革有积极作用?”“您所取得的成果能否得到推广运用,发挥出示范作用?”的问题,70.9%的被调查者认为“所承担的研究具有针对性,能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或对教学改革有促进作用”,52.7%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取得的成果能够得到推广运用,发挥出示范作用”。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开展科研对学校的发展和对提高自身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意义。

3.教育科研的影响因素。

针对“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61.5%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是制约他们教育科研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49.8%的被调查者指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制约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47.6%的被调查者认为“缺少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从总体情况来看,影响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的前三位依次为:教学任务繁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少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由于没有时间对实证资料收集整理,加之学校在教育科研工作量计算、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政策等方面对教育科研工作激励作用不够,难以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和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再者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是单兵作战,如何把想法付诸行动,困难重重。

4.教育科研的保障条件。

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教育科研的关系,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科研?针对“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61.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大教育科研资助力度;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完善激励机制;另有5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强研究团队建设。

在教育科研管理和指导方面,调查显示,62.5%的被调查者认为“课题指南对教育科研选题有指导作用”;7.3%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作用”;而30.2%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看到,说不清楚”。51.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教研究》和《高教信息》以及网站平台对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有帮助;11.6%的被调查者认为“没什么作用”;36.7%的被调查者“没有看过,不知道”。69.8%的被调查者了解我校现有的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申报的途径;有30.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时需要一些指导和帮助。作为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应科学规划和引导。

二、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

从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科研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还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教师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问卷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科研能力不强。

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滞后,教育理论素养不高,问题与研究意识比较淡薄,导致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欠缺。

2.教育科研氛围不浓。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教育科研与教师职称晋升方面的政策失衡。不少教师认为教学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是硬任务,教育科研是软指标,另有部分人认为在高校扩招之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工作量大,相当多的教师整天陷于备课、上课等具体的教学事务中,无暇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因此对教育科研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

3.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教育科研意识的强弱与教师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识及自身教育科研素质紧密相关。虽然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在观念上仍存在着忽视教育科研的现象,认为教育科研属于教学行为,教育科研无非搞些教学改革,与“科研”没有关系,仅在晋升职称时要开具从事教研的证明时才给予关注。有的认为工科院校做教育科研难以形成一定的水平,认为其取得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或实践意义比不上自然科学研究。

4.教育科研保障条件不够。

教育科研保障条件包括经费的投入,相关制度与激励机制等。良好的条件是教育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现实中存在的科研经费欠缺、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对于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很大。

三、思考和认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实力普遍还不够强。随着“质量工程”的提出和实施,指导和推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高校自身发展都要求地方高校加强教育科研。而教育科研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改善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现状,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和教师自身两个角度入手。

1.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

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的定位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学校要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树立“科研兴校”的思想,将教育科研与科研同等看待,并将教育科研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并由校领导负责将具体落实到学校工作计划中去,从制度上加以保障。

2.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育科研资助力度。

地方高校多是教学型高校,在工作中强调以教学为中心,虽然也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对于促进教学以及提升办学水平的积极作用,但是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经费在学校总支出中的比例还是很少的,加之由于实力有限,获得高级别的项目不多,这就容易使得一些具有科研和教改价值的项目无法正常实施,因此在教育科研项目上要有专项和充足的经费加以保障。

3.完善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

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对教育科研工作及其研究成果转化的政策性支持、制度性奖励和宣传推广工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在了解制约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后,需要清理和修订现有的规章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教育科研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将教师教育科研与院系考核、教研组考核、教师评聘挂钩;可以设立青年基金项目,鼓励扶持青年教师成为研究者,培养研究型教师;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示范”、“论文评选”、“成果表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多方面展示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给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或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相应的奖励,从而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4.不断充实和强化教育科研工作体系,完善教育科研工作体系。

教育科研工作离不开规划和引导,我们要逐步实行课题分层分级管理,加强课题校院(系)二级管理、过程管理,健全从学校到二级单位的教育科研网络,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加强应用研究。作为课题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规划,必要时实施“一对一”的课题指导计划,不断提高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发展教育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学术与应用逐步实现一体化,在服务教育决策、组织教改实验、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成果、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5.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

从教师角度来讲,要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增强开展研究的自觉性。要将教育科研看成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既是专业业务尖子,体现学科专业化,又要具备教育科学素养。在教学中高校教师应提高研究意识,注重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说:

(1)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思想。大学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和学术组织,其特点是以高深知识的继承、传播、发展、转化和利用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机构。教学与科研作为大学的两大基本职能,两者不能相脱离。教师要打破纯教书的传统思想,应做“善于思考的实践者”,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严谨的思考,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在科研上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课题研究突出实效性和针对性,凸显地域性。课题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现实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反思、善于总结。教育科研的选题和方向的确定都要从实践出发,力求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校本研究,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增强科研意识和团队意识。在教育科研成果方面,调查显示,27.2%的讲师和45.6%的助教未参与过课题研究,有29.1%的被调查者回答“没有教科研成果或发表过文章”,这其中讲师占33.8%、助教占55%,这些数据说明,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还不够强,教育科研行为并没有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钱伟长先生曾说:“教师必须搞科研,这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1]笔者相信,钱老的教诲中,“科研”是全方位的。实践证明,教育科研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而当积累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之后,再要提高一个层次,就必须走科研之路,在研究中求发展,在研究中求升华。[2]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很难会成为一个骨干教师及学术带头人。曾有人说“高校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一定要从所教学科切入,这不仅因为依据学科教学开展教育科研难度小、见效快、易操作和较实用,还是激发全体教师教育科研的内需动力,是保证教师长期保持对教育科研积极性和热情的有效方式”。为此,教师可以以所教学科为切入点,就某个教学研究项目、某个具体课题、某门课程教学方法的内容进行探索,把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经验及其理性认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长期不懈地坚持教育科学研究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每位教师应将教育科研工作融入生活中,主动地、能动地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研究,使教育科研内化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教育科研活动离不开团队的努力与协作。教师要打破单兵作战的思想,加强研究的组织和规划,注重研究团队建设,团队成员要加强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开阔视野,优势互补,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积极性;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兼职科研队伍的作用,形成整体策划、团队协作的研究组织形态;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项目为平台,建设学术团队,群策群力开展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苏耕水.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意义、现状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3,(10):31-33.

篇6

角色转变二重奏,营造温馨科研氛围

朱永新教授说:“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科研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朱教授的话把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概括得更明确更清楚,那就是:校长要把引领教师走教育科研之路作为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为教师营造温馨的教育科研环境,让每一位教师愿意也乐意积极主动地投身教育科学研究,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动力。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变,作为校长,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进行角色转变,以引领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大显身手。

首先,校长要由指挥者变为服务者,校长不再坐在自己的交椅上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发号施令。校长必须亲临第一线,为第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服务,做教育科研的先行者,引领者。

其次,校长更多地是由领导者变为一名催化者,一名热情支持并积极践行教育科研的催化者。以催化者的身份代替领导者的身份,校长在教师面前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领导者,而是放下架子,走到教师中来的普通一员,与教师打成一片,带头学习,带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带头更新理念转变作风,带头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带头敞亮自我心扉,与教师心灵互动,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一个畅所欲言的互动氛围,一个争先恐后的探究氛围,一个温馨合作的科研氛围,让每一位教师积极主动地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真正催生教育科研成果的诞生,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校本培训三步走,认同践行科研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想让教师从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到快乐,就应该引导教师投入到教育研究中去。”“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教师即研究者”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科研兴校,既是每一位校长的办学思想与理念,也是每一位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引导教师投入到教育研究中去”,“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呢?

要从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人手,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而提高教师认识,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应当首推校本培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的做法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扶着走。以“什么是教育科研、为什么要开展教育科研”为主题开展校本培训,以贴近教师工作实际为出发点,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教师认识教育科研的内涵、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领教师进入教育科研轨道。

在教师们对教育科研跃跃欲试的情况下,及时迈出第二步——引着走。以“如何开展教育科研”为主题,举办专家讲座、骨干教师示范课、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专题研究课、我的课改故事等系列校本培训,为教师提供科研范例,让他们在学习、模仿中逐步体会研究的方法,学会突破研究层垒,深入其中,享受工作和成长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针对课程实施中暴露的各种问题,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进行有针对性地研讨,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坚持合作研究,创造一种互相合作、宽松、开放的氛围。

第三步——放开走。以“我爱教育科研”为主题,掀起全员参与教育科研热潮。我们开展了小组辩论赛、撰写反思日记、擂台式互动、同伴互助、校本研究日、教学开放周等校本培训活动,让教师把教育教学行为转化为规范的教育科学研究。通过校本培训,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开展教育科研对自身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开展教育科研绝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它必须牢牢地植根于教育土壤、教学实践之中,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人手,用理论指导实践,借实践充实理论,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校本培训,全体教师真正感受到了教育科研为自己打开了广阔的视野,体验到了教育科研的实用价值所在,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的良好趋势,从原来的个体参与到后来的全员参与,一时间,教育科研蔚然成风。更喜人的是,教师们在科研中学会了积累,学会了反思,底气足了,悟性灵了,教学大气了,撰写的文章质量高了。做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已成了教师的共同追求!

创新管理四部曲,架起教师科研桥梁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如何把枯燥而无味的教学工作,转化为教师乐此不疲的科研工作,形成“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科科有亮点”的良好科研氛围,笔者以为,作为校长必须摒弃老一套管理方法,创新管理形式,提高管理水平,从四个方面人手,为教师教育科研注入源头活水。

第一,创新管理思路:用人格力量感召教师科研。对教育科研的投入是一个校长最有远见的投入,校长只有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教育科研中,才能召唤广大教师志同道合、真心实意地走到一起来搞科研,才能和教师一起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科研的快乐。只有自己在科研上有所付出,才能对教师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使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有一种源于学术的人格魅力。只有自己处处以科研为先导,才能让所有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真正花在对科研的摸索和探究上,形成教育科研的源头活水。

第二,创新管理途径:用课题研究引导教师科研。校长应把发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来研究,要经常性地举办经过反复推敲、精心准备的教育科研报告会,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研理论,探讨教育科研方法,开展科研课题论证,撰写科研体会论文,带领教师徜徉在教育科研的幽径中,用课题研究唤起教师的科研冲动。

第三,创新管理作为:用身体力行推进教师科研。要办好一所学校很不容易,学校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发展要环境,校长要做营造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的先锋,做教师成长的促进者,做教师生活的知心人,让学校成为教师情感栖息的幸福港湾、事业进取的坚强后盾;校长要为教师投身科研提供牵引力量,促进教师学习,引导教师成功,努力营造出老年教师恋科研、中年教师爱科研、青年教师兴科研,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科科有亮点的良好环境,让学校成为教师事业成功的温馨家园。

篇7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完善的能力结构,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研究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但由于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农村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淡薄,缺乏教学反思和教育研究的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前提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是教学活动和学生客体在教师思维中形成的特定的看法和观点,它具有强大的内驱力,推动着教师教育行为。然而农村的一些教师走进了“教育科研无用论”“教育科研简单化”的误区,他们认为搞科研是额外负担;认为只要能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些都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因此农村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1)从改善教学方式中树立新型的教学观。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要根据学情不同而施教。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由“统一”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变。教师要以人为本,要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死”知识的学习。正如子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哮”。(2)在尊重学生中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平等的师生观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交流,真诚沟通的保证。,教师要做到尊重、信任和宽容学生,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相信每一位学生,心中装着所有学生;要给每一位学生一定的空间;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付出真诚的爱,关注学生的成长,倾听他们的声音,这样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3)在转变角色中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有些农村教师认为“教师是被动地、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的教材执行者”,而正确的教师观却是“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的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和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通过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来指导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和合乎规律地去发展自己;教师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除了研究教材之外,还要不断地观察和研究不同的身心发展阶段的学生,他们思想、心理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具体情况创造富有个性的课程,使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了解知识发生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二、积累专业知识是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基础

积累专业知识是提高农村教师科研能力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专业知识的多少决定教师科研能力的强弱。教师的这些知识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知识积累的过程也就是能力培养和不断提高的过程,能力提高有利于更丰富、更有效的知识积累。农村教师积累专业知识的途径主要有:多读、多看、多听、多写。首先,教师要多读、多看。教师可以通过图书馆、书店、网络等方式,多渠道地阅读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资料信息库,这些都可以给教师带来新的知识视野和教育观念。其次,教师要多听。教师在与教研组、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和社会的交往中获取大量的新的信息,校正自己的思考方向,汲取他人之长,弥补自身不足,最大限度地获得团队效应的积极力量。最后,教师要多写。一方面,教师要对每学年的备课笔记、听课笔记进行整理。教师可以把备课笔记中的教后感整理出来,并附教学后记;把听课笔记做成活页,与对应的教案订在一起,作为自己改进教学的参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制作自己的成长记录,记录自己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的体验、思考和自身的专业发展过程,在对比中,寻找曾经忽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频繁。现代教学技术的利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素质,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学媒体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点是及时性、丰富性、开放性。现代教育技术使信息的传递和呈现方式及时迅速,不仅为教师的教育科研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效率;使教育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也拓宽了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范围与途径;突破了时空限制,使教师的教育科研课题范围变得更为开放。可是农村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水平较落后,严重阻碍了农村教师科研能力得提高。教育教学是农村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的方法有:首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其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针对学习中的疑难,通过采用自主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并对意见进行记录、分析、归纳和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讨论和探究。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演示教学知识,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现代计算机技术中有关图像、声音等处理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教学中抽象的、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动态的知识,使教学重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四、进行教学反思是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核心

教学反思对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是教师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最佳契合点。教学反思能促使教师合理地分析、评价和改变自身的教学实践,促使教师对个人的实践经验与智慧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可是有些农村教师把教学反思完全写成了教学工作总结,是为了应付常规检查而写反思,从根本上忽视对教学行为的深层次反思。因此教师只有勤于进行全面的、深层次的教学反思,才能增强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农村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教学前反思。教学前反思是优化课堂教学最有效的前提和保证。它发生在课前的备课阶段,反思内容主要包括教学重难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教学前反思有助于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二是教学中反思。教学中反思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教学中反思是对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而调整教学策略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它主要是反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师生互动的时间安排等。三是教学后反思。教学后反思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反思,主要包括对教学的成败进行理性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进行评定等。教学后的反思最好在短期内进行,目的是把课堂中未发现的教学问题及时地记录并解决。教学后反思是实现教师自身发展和提高教育科研的有效手段,它成为教师积累经验、积累资料、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铺路石。

农村教师通过专业知识的积累来更新教育观念,并积累教育科研的资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范围与途径,在教学反思中把教育科研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向结合,并积累教育科研的经验。农村地区的学校也要立足于本地的教育现实,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教研,要有意识地让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参与课题的研究,将教育科研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通过科研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毛子水.论语今注今释[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182

[2]向凌虎.对教师知识积累的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9(3):76~77

篇8

【关 键 词】教师文化;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61-02

一、时代呼吁: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科研迅速发展,教育科研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得到确认。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科研型、创造型的教师越来越受到关注,以往“蜡炬成灰”、“春蚕吐丝”强调自我牺牲般辛勤耕耘的教师可以称作优秀教师,如今人们的观念在改变,教师不应该只是“苦力”,专业化的道路上,教师应该有更高的教育理想,不再把教书看成单纯的谋生手段,不再把备课看成苦差事,而是把教书当作事业去奋斗,当作科学去研究、艺术去探索。教师不再是知识流水线上的终端被动传播者,他们也应该是理论的生产者,时时刻刻都有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产生。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特质,而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学校文化的力量。学校文化是教师成长的隐性环境,教师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教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教师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对待教育科研活动的态度、投入程度等都与本校教师文化有种莫大的关系。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时,以往研究多聚集在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对两者的研究甚少。因此,笔者致力于探讨教师文化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影响,以及为保障教师教育科研的展开,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二、残酷现状:被阻抗的教师文化

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决定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育科研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叶澜在《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中指出: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是新教师应当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具有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新型教师的重要特征。科研具有改变的力量,它可以修正和更新、完善和丰富教师的原有认识;在教育教学的探索和创造中,可以为教师的工作带来活力和生机;对教育教学活动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关系的深刻洞悉和把握,有利于认识和预测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从而对其进行更有效的促进或控制。但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并未形成一个很好的教师文化来促进教师科研活动,教师群体甚至对科研存在阻抗现象。典型的表现如下:

(一)做科研是“不务正业”

在一些学校教师的观念里,教好书,站稳讲台才是正事,做教育科研是副业,甚至有的认为是不务正业,教研是科研人员、专家的事,用不着教师来做。学校没有教育科研的氛围,教师们甘于现状,能少一事少一事的态度。有时候逼不得已有教研任务时,面对必须完成的科研论文常常东拼西凑,以“没时间、工作忙”为理由应付了事。

(二)做科研是“浪费时间”,“没用”

虽然教师被不断地灌输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们却不认为教研能对他们的工作起到实际作用,很多课题的不能开展下去,或是课题与实际面临的问题两张皮。这归结于:教师一方面科研能力不够,在独立科研过程中,困难重重,难以维持;另一方面,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不够,投入不够,思考也不深入,因而很难从教研中获益。

(三)做科研是“出风头”

“独善其身”、“文人相轻”传统知识分子品格是教师文化中个人主义产生的历史渊源。这种传统导致了教师个体之间很少合作,教师间依旧存在着相互保守自己的“秘诀”,教学资料和信息也是很少分享。即使在集体备课、评课等活动中,也是徒有虚名,往往停留表面,并未将真知灼见吐露出来,往往“留一手”,以防被同事赶超过去。同时,学校一直以来的学科本位,导致各学科彼此孤立甚至处于对立的状态,教师忠于自己的任教学科,在教学中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缺乏合作。教师们普遍有一种追求“平衡”的安逸心理,相互间“差不多”即可,对“鹤立鸡头”或者“不安分教学”者在无意间进行排挤或者疏远。对于热心科研的教师,他们不仅仅要承受科研能力不足、缺乏指导的挑战,还要有足够的忍受“热嘲冷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勇往直前的勇气。

三、改进对策:集多方合力

科研能让教师迸发“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收获更多的教育幸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从事科学研究,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体会自身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一)组织支持

1. 发挥校长“领头羊”作用。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各国相续把教育科研能力作为衡量是否胜任校长职位的条件之一。校长们不仅要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还必须经常深入第一线去了解和研究教学问题。我国也逐渐认识到校长在教师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发挥校长领头羊的作用,身体力行,从思想上认识科研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才会自发自觉。带头学习学校科研的基本理论和课题研究方法,带头做科研,发挥一面旗帜的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如召开教师会议、研讨会、板报宣传等多方面、全方位地普及科研知识,教育全体教师,将教师带到科研这条道路上来。

2. 寻求专家支持。教师搞科研不可孤军奋战,专家的引领是搞好科研的有力措施。中小学教师普遍没接受过专门的科研培训,缺乏必要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做课题,大都是门外汉,因此,专家的指导对他们开展教育科研起着非常重要的专业支持作用。

(二)制度保障

1. 建立和完善学校科研室。个别学校甚至还没有设立教研室,有的也是形同虚设,成为教师批改作业、堆放各类材料的仓库。教师科研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活动载体的支持,一个好的活动场所,是教师进行科研工作和交流的根据地。日本在这方面堪称典范,日本教育科研机构遍及全国各地。我国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配备相应的教研活动室,专供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之用。除活动场所外,学校还应为教师科研提供资料支持,购买知网或其他电子期刊,为教师获取相关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营造健康的环境。

2. 形成奖励制度。处于一线的教师,每天都要面临各种繁琐的工作,很多教师都感觉疲惫不堪,对与自己无直接利益关系或利益关系不明显的活动或工作,能避则避,能敷衍则敷衍。因此,除了在思想上让老师认识到教研的重要性之外,必要的奖励机制能起到外部的刺激和推动作用。如若能将教师科研能力一项纳入教师考评或教师评先评优,将直接冲击教师的感官,这种直接的刺激性,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同时,不应单纯以数量来作为衡量教师科研能力的标准,而应考量教师开展的研究是否有利于其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否有利于教师及学生的发展,以及该研究的现实意义,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这样才能营造健康向上的科研动机,而不单纯为了而假大空的唱高调。除了物质性的奖励外,还应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给教师以精神上的满足感。

(三)建立教师共同体

1. 教育信念的培育。要形成教师共同体,首先要培育教师群体共同的教育信念,它是教师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共同的教育信念源于教师的集体选择及一致认可,只有获得大多数教师的认同,才会产生合力。共同的教育信念是教师文化的核心所在,一致的信念才有可能朝向一致的奋斗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们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转变以往传统的“独角戏”的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升华教师集体的教育境界,凝聚教师力量有着重大作用。只有当教师们在共同的正确的教育信念下,才能同心协力,共同探讨,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在教育科研中不断前进和找到新的领域。

篇9

您认为幼儿美术教育在幼儿的成长、发展中有哪些重要意义?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他们天生就喜欢涂涂画画,喜欢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可以说,幼儿将美术活动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游戏活动,同时,绘画也是他们的另一种语言,幼儿绘画活动是幼儿用以表达自己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幼儿的绘画作品充满着天真与稚拙,抒发和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体现了幼儿的精神自由。这种精神自由的美术活动,满足幼儿自由成长与想象的需要,是幼儿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美术活动熏陶和完善幼儿的人格,帮助幼儿身心和谐地成长。

幼儿独特的笔触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与创造力,在引导幼儿自由地享受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与欣赏能力,培养幼儿感知事物的敏锐角度,也更有利于培养幼儿对美术创造与实践活动的自信心。美术活动是幼儿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实践活动,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请您介绍幼儿美术教育是如何逐步培养兴趣、提高幼儿艺术素质的?

■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天生的艺术家们保持住艺术家的天分。幼儿的美术兴趣与素养不是简单训练出来的,而是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启发与陶冶出来的,将美术活动回归幼儿,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引领幼儿自然地走入艺术世界,为幼儿创造必要的条件很关键:为幼儿提供随手可得的绘画器材;为幼儿创造美的环境熏陶;生活中引导幼儿发现、感受美的事物;正确解读幼儿的美术作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艺术素质。

培养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艺术素质,还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我们要善于在生活、游戏中引发幼儿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从幼儿绘画的兴趣点入手,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会有感而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与自信,从而乐此不疲。

在提高幼儿艺术素质的过程中,特别要警惕揠苗助长的做法。避免用简单重复、模仿、机械训练的方法,过分追求功利化目标或过分以美术结果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这会使幼儿对美术活动失去兴趣。

在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培训中,您获得了哪些指导和提高?

■在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培训中,我们先后聆听了三十多位全国最优秀的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从不同的角度使我获得了教育理论的引领、教育视野的拓展、教育研究的启示、专业素养的提升,同时,更从教育理想的精神层面鼓舞和坚定着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的信心与决心。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还为我们每一名学员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提供了基地实践、课题研究等丰富多彩的研修活动,我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申请了“回归儿童的自然绘画教学法的研究”课题,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深入分析当前儿童绘画活动的现状、明晰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回归幼儿的本真的自然绘画教学,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主张。

请您谈谈青年教师如何成长为优秀的幼儿教师。

■我想,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是学前教育的中坚力量,作为一个有强大辐射作用的团体,现在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关注。加速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是所有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心愿。因此,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也在不断地探索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方法。

青年教师成长为优秀的幼儿教师的成长要素之一――志存高远。青年教师在教师职业的初始阶段就应胸怀教育梦想、树立远大志向,为自己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明确努力前行的近期、远期目标。青年教师的成长要素之二――行为世范。作为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必须自觉地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到人之模范的作用;必须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有一种为教育事业,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青年教师的成长要素之三――学为人师。教师是终身的学习者,所学要为世人之师,应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青年教师的成长要素之四――积淀风格。支持每一名教师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帮助青年教师脚踏实地开展教育科研,全身心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教育问题,使更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不断探索、凝练,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个性化的教育风格。我们的教育事业定会人才辈出,培养更多的优秀幼儿教师,甚至是教育实践家。

作为教学园长,您对幼儿教育有哪些思考和研究?

篇10

中小学教育科研具有微观性、具体性、日常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因此,其内容必须是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实际应用为主要目标,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分解课题目标,落实科研任务,扎扎实实、认认真真、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课题研究,必须扬弃过去那种“假、大、空”的课题取向,倡导教师课题研究的“小、真、实”。

一是要注重“小”。即确立的课题题目要“小一点”。从梳理个人(或学校)教育教学的问题里,选择能够链接新课程理念的、切实可行的、能够彰显本校特色的、可以通过反思和行动改变行为的“小”课题。或是将上级下达的重点课题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分解成子课题,乃至子课题的子课题,以增强课题的可操作性。

二是要注重“真”。即课题研究内容要“真一点”。有专家提出:“教师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课堂教学,也就是通过课程的开发、设计和知识在课堂中的传递,实现教学传递和育人工作;二是对学生的心灵成长的呵护、教养和促进。”教师必须围绕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成长的真实情景和真实事件,发现带有共性的困惑和疑难问题,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三是要注重“实”。即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和操作过程要“实一点”。特别强调“做起来”。即在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时,要对课题研究的过程进行有步骤、科学的安排,做到操作步骤、研究目标与课题组成员承担的具体内容、工作任务紧密结合、相互落实,使每位课题参与者在相应的研究步骤与研究层面上进行研究。从而杜绝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坐车”的多,真正参与研究的少的“泡沫科研”现象。同时,课题组成员还要及时有效地反思、归纳、提炼每一环节,使整个课题的操作始终处于有步骤、有成效的运作之中。

着眼于课堂教学,占住教育科研主阵地

教师的教育科研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搞好教学工作是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教育科研只有在坚持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才能结出丰硕之果。离开教学活动去搞教育科研,必然会脱离实际,甚至走入误区。真正的教育科研应当是立足于本学科及本人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总结出本学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会,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应当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只有在搞好教学的前提下才能结出更好的科研之果。教师要搞好科研,就应当首先要立足于搞好教学,要认真地备课,认真地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把备课作为教研的起点,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处理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只有认真去搞好教学工作,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为搞好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着眼于反思实践,抓住教育科研主要方法

教育科研的方法有多种,但适合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是不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为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反思实践研究。要使反思切实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和桥梁,实践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脑子里要有问题。有问题、有障碍才会有思考、有分析。教师在开展教育反思活动时,要注意形成自身的问题意识,要善于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就拿教学来说,如果教师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就可能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发现问题。比如,在教学目标方面,可以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和合理;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反思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等。

二是反思要有持续性。偶尔的反思并不困难,也是绝大多数教师能做到的,但持续不断的系统反思却不见得是每个人轻易都可以做到的。作为研究的反思,应该是持续的、不间断的、系统的,它摆脱了零散片段反思的状态,将反思渗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