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利大的资料范文
时间:2023-03-21 04:4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发展利大的资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现在,我们的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了,日新月异,每天都有东西发明。什么隐形眼镜、掌上电脑的都有。而科技发展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去运用。而我认为科技发展是利大。为什么我会认为是利大呢?因为科技发展了,再加上人们的正确运用,就能给每一个人都带来好处。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但当初人们研究并利用是为了制造武器——原子弹。原子弹是利用核能,能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裂变弹。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梯恩梯当量,有巨大的杀伤破坏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造成了无数的人民断送了性命。而现在原子弹的利用,更多的是用来建造核电站,把核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做贡献。
还有比如电脑。我们上网查资料、看新闻、增长知识、科学计算与数据处理、文字处理、娱乐、辅助教育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这当然好。可也有不好的,如果是上网玩游戏和上不良网站那就是不好了。就是说电脑对什么人来说都有好处和坏处。对上网查资料、看新闻、增长知识、科学计算与数据处理、文字处理、娱乐、辅助教育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是好的;对上网玩游戏和上不良网站的那是不好的。这是使用的人使用的正确不正确的问题。
因此,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好也有坏。好和坏都有使用者自己来决定的。科技发展也是如此,它的利弊也是由使用者来决定的。
篇2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鉴于此,我国近年来更是不断加大此方面建设,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资金以及技术,各方面的科技成果也逐渐应用到实际中,并且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科学无止境,科学技术应一直处于更新、变更的循环中,否则很难做到与时俱进。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科技发展特征以及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以期能够为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未来;科技发展;发展特征;发展新趋势
前言:科技持续发展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尤其如今已经进入科技社会,科技已然成为评判综合国力的一项标准,科技成果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随处可见,并且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会在发展,科技革命也应继续,我国在此方面虽然已经小有成就,但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发展中应充分将创新精神展现出来,单单依靠传统科技发展理念难以使发展速度满足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如今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开发和利用,如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根据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已经能够初步看出未来科技发展趋势。
一、科技发展特征
(一)科技成果数量持续增加
科技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展,均能够为人类带来全新的研究成果,并且以目前的科技作为发展基础,可以有效提升研究速度,相关学者曾就我国知识增长速度展开过研究,其以指数函数的形式来表现,结果显示在人类发展史中的知识主要以近30年的知识最具成效,此段时间的知识总量甚至可以比拟以往2000年的全部知识,在未来10年时间里,或许能够依据目前的知识储备使知识量再次翻一番。当进入2020年时,或许知识总量可以提升3~4倍,继续发展下去也许目前的科技知识已经没有用武之地[1]。
(二)科技知识更新速度快
当代社会中科技发展不在只是更新、改进,而是要实现创新,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相关数据表明,美国近年来对国内职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8000多种传统职业被撤销,但随即出现6000多种新职业,我国在此方面的表现更为明显,我国高等教育中原本设置了近千个专业,然而渐渐消减至近500种,教育改革后更锐减至249种,依据此种形式来看以后依然要继续消减,导致此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知识更新速度过快,以至于旧知识无用武之地只能淘汰。
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
(一)重视生态保护
实现生态保护一直是近年来人类追求的目标,在很多方面均有所体现,当代科技也在逐渐朝着该方向发展,因此未来科技发展走向之一势必会包含此方面。未来科技会着重研发绿色产品,并以绿色技术开展各领域工作,实现低能耗,如在绿色产业方面,其会以智能技术促进光合作用增大,并积极研发生物新品种,以此来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并且将粮食安全问题降至最低。医学方面也会以精准治疗为发展方向,将再生t学融入更先进的医疗技术中,以便于最终实现普惠医疗。机器人的研发并不是空谈,近年来该方面已经取得相应成果,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拓展势必会为该方面提供更多帮助,相信在今后几年我国即可以拥有服务型机器人[2]。
(二)“互联网+”持续发展
如今“互联网+”发展备受关注,其为实现物联网奠定了基础。如今云计算、云端等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为便捷,云端为人们存储资料、资源提供了更多空间,传输方式也更加便捷,而云计算更是在大数据时代中成为争相追逐的技术,其为数据计算、分享乃至应用均奠定了基础,但该方面目前依然有缺失之处,但在科技发展中会被逐一完善。如今智慧城市的出现,为人们各方面再次提供了高质量服务,人们无论在医疗方面,或是在物流等其他方面有所需求时,均可以根据相关需求迅速做出反应,若能够使该方面持续发展,势必可以形成全方位的信息网络环境,使人们告别工业革命,向着智业革命前进。
(三)空间科技发展
如今空间科技竞争可谓日益激烈,各式观测系统层出不穷,在开展新研发活动的同时,也在不断对已有技术进行完善,如今全球定位以及海洋新技术正处于研发和改革的关键时期,尤其海洋新技术,其为开发海下资源提供了保障,然而深海探测并不容易,同时伴随着许多未知的风险,因此若要继续开展此方面研究,则要同步开展海洋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另外,地质勘探也是空间科技中的重要部分,如今该方面设施得到了优化,对于深入研究地球而言极为有利,其能够使人类拥有更多关于地球方面的知识,了解其深部结构后在资源开发方面则可以节省许多不必要的麻烦[3]。
(四)交叉融合发展
观测技术不断优化后,人类对于以往难以解释的宇宙现象有了全新认知,其演化过程为何、起源在哪等问题均有所眉目,这对于提升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意义重大。另外,我国在合成生物学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将其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定能最终探索出人类生命之谜,因此今后的科技发展也会带动生物技术浪潮。同时,相关研究人员已经对人脑科学展开探索,在观测技术、合成生物学以及其他科研成果的帮助下,极有可能发现人脑工作机理,如此一来意识起源之谜也能够得以破解,若能够实现该目的,势必会成为人工智能发展方面的新契机,并且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4]。
(五)重视科技创新资源
众所周知,科技发展离不开人才、资金以及相关设备,此类资源在今后的科技发展中依然会占据主要地位,尤其是人才。因此今后我国应加大教育力度,为该方面培育更多精英人才,同时国家加大资金支持,如此才能够使设备得以更新,也能够吸引到更多有志之士投入。另外,也要增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既要开放国民教育,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学术以及技术交流,同时也要保障我国知识产权不被侵犯。
结语:综上所述,研究关于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我国科技走向,也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尤其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各个领域也在不断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但在此过程中,若科学技术发展不到位,不仅会降低我国竞争力,也会逐渐拉大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科技发展重要性自不必多言,但关于其未来走向为何的问题仍需探讨,值得注意的是,该方面研究并不是为了禁锢科技发展方向,而是为其指明更明朗的方向,并向之努力。
参考文献
[1]姚伟欣,马建华.新学术环境下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06(02):1039-1043.
[2]张贵红.加快未来上海科技创新资源发展趋势研究的意义与途径[J].华东科技,2014,06(01):60-62.
篇3
法治社会中的基因权利冲突解决机制中应当意识到知情权是极易被忽视的一个权利。在基因研究中,这个问题现在尤为突出,并且会对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而激化。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日趋成熟,基因隐私权和基因知情权之间的冲突问题在社会关系中经常会发生。权利之间会产生冲突归根到底是由于利益分布不均衡和利益位阶不同所产生的。在实践上,制定或解释法律,规制新兴的生命科技权利时需要顾全多元利益之间的平衡,旨在建立起长期合理性的法律规范体系。基因科技的发展在创造了伟大的医学成就的同时,它也已经纳入到了法治化的发展轨道,努力构建权利冲突研究与解决机制是探索法治社会发展目标。
关键词:
法治;基因权利;权利冲突;解决机制
基因权利冲突由生命科技发展所引发,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普遍性的态势。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不仅会出现在父母子女之间、还会出现在夫妻之间。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雇主和雇员之间以及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之间都会产生基因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日趋成熟,基因隐私权和基因知情权之间的冲突问题在社会关系中经常会发生。为此,在当代法治环境中,必须以基因隐私权和基因知情权为重点,考虑建立起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的基因冲突解决机制。
一、明确基因知情权
在后基因组时代,随着基因技术的向前迈进,社会对个人信息存在着多方面的需求。每个公民作为与外界交往的社会个体,在从社会获得一些资源的同时也必须向社会输送一些关于自身的一些信息,以共同构筑社会发展所需资讯的动力。在生产力发达的当代,人类对凭借生产力发展改造世界的需求比以往更加突出,而这种联系的纽带就是包括基因信息在内的信息交流,收集和利用。探索基因隐私权的保护方法也应当以公民基因信息为基础的利益矛盾领域进行解析。在我国民法中,目前没有基因权的直接相关规定。在一些部门法之中有关于基因权利的规定。关于隐私权方面的规定比较集中且可供事务研究的部门法典型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内容基本集中在关于消费者商品的信息上。
只有在民法物的信息畅通的情况下当事人才愿意从事相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医学领域中经常注重本人的知情权,在医疗诊断中,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以及在医学实验过程中,本人独有知情医疗过程和内容的权利。而这些权利主要还是从自然法学中衍生出来的、较为抽象的“规则”。在实定法中关于公民的知情权是一个空白。所以在今后的法治社会中的基因权利冲突解决机制中应当意识到知情权是极易被忽视的一个权利。在基因研究中,这个问题现在尤为突出,并且会对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而激化。因为人体上可以从多处取得样本,的化验信息极易被他人获知并泄露。在知情权的内涵上,应当包括本人对自己的基因权利有知悉的而权利,而且还包括对自己的生命信息不去知情的权利。我国立法中应当借鉴在基因权利立法方面发达的国家关于当事人对于自身身体的奥秘已经知晓的,或者不曾知晓的的信息的规定。这些信息有可能还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去获取,依靠相关的专门机构和组织才能获知。这些机构或组织即成为基因信息的掌握主体,他们在法律层面就是应当如实告知本人相关信息的义务主体。法律应当规定:
(一)个人有权向专门的基因检测机构提出申请,获得自身基因信息的权利。专门的机构应当除了如实告知外,还应当承担保守基因信息秘密的义务。
(二)法律也应当规定保障公民自主地决定是否进行基因检测的权利。其他主体不得在本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为某种目的进行基因检测。
(三)法律的调整范围应当逐步扩展到基因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受实验对象应当具有知情同意权。a/基因研究者应当向受实验者提供基因基因项目研究的目的、时间、地点、具体内容、风险概率、使用方法、保密协定、损害赔偿等信息。b/保障受实验者正确理解相关的研究信息。保障语言和信息传递方式的便捷和畅通。提供的信息应当在当事人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如实详尽。c/在当事人充分理解前述两点的基础上保障当事人是否参加基因科学研究的自由,保证其不受威胁和利诱,杜绝作出违背自己意愿的民事行为。
(四)对基因研究的法律调整的主体范围不应当仅仅适用于公民和家庭等微观层面的个体,还应当将知情权调整范围扩大到群体为主体的更广阔范围。发挥法律调整社会中相同法律行为的规制功能和提供公权力主体执法的充分依据。
(五)废止知情权的概括性行使,一次知情权只能从一次具体的基因研究或实践中产生。
二、明确基因隐私权
研究基因权利体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基因隐私权和知情权。隐私权指自然人对属于自己私人生活范畴的事项依法自由支配并排斥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隐私作为一种法律概念及权利,是西方法治的产物,后广为世界各国接受。在大陆法系下对隐私之保护,是从人性尊严出发,主要由一般人格权之“非财产法益”性质来加以定位的。隐私权是一种封闭性的抵制性的权利,抵制外界对信息的获取、知悉和对外传播,而知情权则是一种拓展性的积极权利,目的在于拓展认知世界的能力和视域,试图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获取与之相关的或关注的事物信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认知世界和探知世界的能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可谓是今非昔比。人类不断地欲想获得更多重要的信息并进行技术性处理以形成一定的科学依据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情势下个人作为社会属性的生命个体也不可避免地被列为信息调查、收集和分析的对象,这是公民参与社会分工所形成的必然性结果。因此,在对这种权利关系的解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隐私权和知情权的法律保护问题。
从我国目前的部门法体系和立法工作现状来看,我国法律体系没有关于隐私权的具体法律保护的规定,在基因领域更加没有涉及到。在我国现行宪法中有规定中国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原则性规定。《民法通则》中第101条有规定关于公民名誉、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规定,并不含有具体的隐私权的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在20世纪九十年代公布过“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之他人名誉受损,应当定性为侵害他人名誉”的司法解释。所以这些都是关于公民隐私权的零散的规定,建立独立的隐私权乃至基因隐私权机制,我国法学研究人士和司法界正在形成共识。我国一些重要的法学家现在参加民法典人格权法编的过程中已将基因隐私权的相关规定纳入到了人格权法编。这其中已经有明确的规定:“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公开自然人的身体基因密码。”可见基因隐私权随着生命科技的发展,越发显现出重要的地位,作出基因权利的相关规定是适应了时展的需要。所以要在现有关于隐私权研究和发展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做到:
(一)法律规定的内容上对隐私权的内容进行扩充,以立法形式确定新型的隐私权———基因隐私权。
(二)对于基因隐私权,法律规范应当将基因隐私权被侵犯的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等构成要素全面包括进法律规范。
(三)明确基因隐私权的主体是自然人,基因隐私权应当被包含在民法隐私权之中。明确规定基因隐私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四)明确基因隐私权的客体是公民个人的基因资料信息。
(五)明确基因隐私权的内容可以参照民法隐私权的规定,包括基因隐私保密权、基因隐私利用权、基因隐私维护权、基因隐私支配权。
(六)对于侵害公民基因隐私权的行为可以比照普通民事行为的违法后果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经济赔偿等法律责任。情节严重的侵权主体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
(七)各基因信息接触组织和机构应当严格保管公民个人的基因信息资料。禁止无关的行政部门、组织和人员接触基因信息。对作废的基因信息资料和实验研究样本应当进行无害化匿名处理。
(八)法律应当规定为公共卫生需要、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需要、国家数据统计需要等领域可以合理公开基因信息的例外情形。当代法治环境下的医疗发展必将催生医疗部门法和日臻完善的医学法律体系的形成。
三、明确冲突根源
权利之间会产生冲突归根到底是由于利益分布不均衡和利益位阶不同所产生的。例如生命权的利益位阶就高于财产权利益,在调整并整合各个利益时要尽量在设计上达到衡平状态,必须采取最轻微侵害手段或尽可能微小的限制。例如人的生命权财产权位阶要高,那么财产利益就要让位于生命利益,也就是由于生物性要素的人格利益(如生命等)优先于非生物性要素的人格利益(如隐私)。必须明确的是权利作为一种法律关系是客观的,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有区别的是这种关系所指向的富含价值判断的利益。法学给社会带来了一个权利规则的有力揭示和建构进路,即任何权利的确定都是人为的自觉和不自觉的一种社会化规则体系建构,体现了一种时代的建构性。它排除了其他非法律的规则体系,虽然具有片面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当代实定法关于当代基因隐私权的规则保护体系的发展。人对其基因享有的民事权利方面的立法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从理论上而言,人对其基因享有的隐私权、知悉权等权利,国际组织的有关文件对此已有所确认,相应的国家立法还处于滞后状态,应制定清晰、合理、严谨的法律体系来规范人对于基因的权利,同时,也应规定权利人对基因的相应的保障责任,任何经由基因资讯的主体都有维护人类基因信息的责任。同时研究机构与研究者个人对于其支配之下的基因物质、基因、细胞等等,不能任意地运用、抛弃或释放,必须负起更严谨的应尽保密义务。
在实践上,制定或解释法律,规制新兴的生命科技权利时需要顾全多元利益之间的平衡,旨在建立起长期合理性的法律规范体系。对于长期法律规范体系的构筑最根本的是合理分配社会主体的利益,但处理时是一种相互融合性的保障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商谈机制,力求达到各个机制之间的多元平衡,以解决利益的冲突而不是一种非输即赢的博弈制度。基因科技的未来法律制度架构也不能局限于法律规则和原则进行推论。法律规则和原则的逻辑思考较多地运用于法院司法实务,这个范围较之当代社会生活还是比较狭窄的,也不能从本质上有效解决基因科技发展引发的社会利益问题,所以应当避免局域性的法学思考,应当立足于整个法治化社会并且面向未来的体系完备并且具有前瞻性的制度架构。
我们对基因权利冲突的分析研究是一种阶段性的目标,而终极目标是寻找到这些冲突的有效解决途径,特别是法律制度化建设尤为突出。只有相关制度建立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因权利冲突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因为立法确实是一种具体的权利配置(衡平),化解冲突的有效路径,但是法律规范总会体现出一种滞后性的特征,不能完全规制日新月异的权利冲突。所以首先要解决制度性构建问题,从制度层面上分析隐藏在利益冲突背后的法律关系问题。通过建立利益冲突的衡量解决运行机制,使其调和与共融,不再对抗是法律制度设计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建设相关法律制度设计时要考虑基因人格的平等、隐私、自主高于对他人的基因财产利益。在劳动和保险领域,法律制度所涉及也应当将其平等权放置在首位,其效力应优先于基因财产利益,在法律连带关系中要规范家庭成员、基因族群的个体与共同体利益衡平途径。
四、结语
随着我国“法治中国”战略的推进和深化,与高新生命科技发展相关的生命权利问题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倍受关注。基因权利的法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命权利关注和研究的时代。当代高新生命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看到了生命科技开辟的美丽新世界。与此同时,人类也享受到了高新生命科技带来的幸福和便利,但也面临着新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以及法律关系的新课题。高新生命科技为人类实现生命权利价值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同时也须面对许多由此而生的负面影响。基因信息权利就是征途中的重要基点之一,它其中所蕴含的隐私权的保护及其衍生的基因歧视相关法律问题、社会治理问题的研究在当下生命科学领域是一个研究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它为促进多元化的社会合作、促进法治化正义的实现、相关制度化保障机制的形成、基因科技立法的理念与商谈机制的建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基因科技的发展在创造了伟大的医学成就的同时,它也已经纳入到了法治化的发展轨道,努力构建权利冲突研究与解决机制是探索法治社会发展目标。在未来的医学领域和法学领域关于它的新型权利的研究将产生重大的理论前沿意义和法治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罗胜华.基因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8.
[2]姜柏生,杨芳.高新生命技术的民法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06.
[3]姜柏生,杨芳.高新生命技术的民法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09.
[4]罗胜华.基因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9.
[5]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8月7日公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条第3款.
[6][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85.
[7]王康.基因权的私法规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290.
[8]罗胜华.基因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7.
篇4
关键词:科技期刊;档案管理;有效利用
引言
在编辑科技期刊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资料稿件,包括论文原稿、修改稿、抄正稿、介绍信、审稿单、作者与编辑往来信件等资料,在文章发表与推广后处理的遗留稿外资料非常多。那么,如何有效整理、保存这些资料文件,并挑出没有价值的资料,对期刊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非常重要,也是保障期刊编排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同时,规范的科技期刊档案管理也为今后的查询、参考和利用工作带来了较大的便利性,做好科技期刊管理工作对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社会进步都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科技期刊档案内容及类别分析
1.技期刊档案应收集的内容科技期刊档案内容非常多且复杂,在整理和收录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各种请示与批复文件,包括创刊、停刊和复刊等;②历届编辑委员会成员的名单资料;③制定的办刊方针与章程;④广告经营许可证和期刊登记证等各类有效证件;⑤出版情况统计报表等资料原件;⑥与其他刊社交换的期刊;⑦编辑委员会会议记录及定稿会记录;发行合同、印刷合同和发行计划文件资料;⑧日常工作中的编辑部大事纪;⑨出版后的发排稿件、出版样书、校对室校样资料、作者校样、每一期的稿外资料,包括原稿、介绍信、审稿单、退修信以及编者作者往来信件等。在复杂多类的科技期刊档案资料中,工作量最大,最繁琐的就是稿外资料的收集整理。但如果在每出版一期期刊就做好整理、归档管理工作,则能大大减少工作量,若一直积压累计,那么在整理时就要面临非常浩大的工程量。
2.科技期刊档案常见类别科技期刊档案不仅具备复杂、丰富的资料内容,且期刊档案的管理还需要涉及到期刊报社日常经营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中。本文针对科技期刊档案主要内容,将其归类整理为以下几个常见的类别:①作者库、审稿人库以及编委会档案;②各项政策法规、法律制度以及相关文件类档案资料;③各主体之间的往来稿件资料档案;④学术活动类、学术研究以及人才资料档;⑤编辑业务档案;⑥财务档案;⑦本刊出版物档案,或者与他刊交换出版物档案;⑧获奖资料档案;⑨宣传物、评价数据类档案等等。
二、科技期刊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档案管理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保障档案管理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是对历史资料、数据的原始记录与储存,其在文化层面上反映出经济物质成分中的精神价值凝聚力,又反映着上层建筑观念形态。而科技期刊档案在办刊过程中记录了一切历史数据,全面、真实的记录并反映出科技期刊在办刊、经营、发展、管理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科技期刊档案的记录蕴含非常丰富、深层次的信息资料,在总结日常工作、办刊经验教训的同时,还能成为其指导刊物,从而利用有效的资料数据,研究并开发出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同时,科技期刊档案也可以作为衡量、评价办刊质量,刊社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此外,从信息资源层面分析,科技期刊档案还能为刊物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借鉴,在保障刊物稳定、长久发展的同时,其资料也具备一定的参考功能、评价功能、服务功能。
2.科技期刊资料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基础科技期刊档案还可作为个人成长历史的见证资料。一个优秀著名的科学家,个人的成长发展资料以及科技档案资料必须完整无缺,他的档案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珍贵的个人论文和资料还可以用于国内外学术界引用和研究中,例如我国知名传染病学家李赋京教授,他是国际上首先发现钉螺卵的专家,并在安徽省发现了新的钉螺物种,国内外科学家将其定名为“李氏钉螺”。他的论文资料为国内外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借鉴和帮助作用,为我国消灭钉螺、消灭血吸虫病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此外,科技文献资料也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基础。国家发展科学,构建科学大厦必须要依托坚实的根基,科技期刊资料作为历代著名科学家辛勤奋斗、累计的资料根基,任何科研工作都需要在根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和不断前进。若科学家和研究学者能有效利用科技文献资料,不仅能极大促进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能为减少人力资源、研究资金和物力资源的浪费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对于科研单位来讲,科技期刊资料是对干部任免、职工奖惩、聘任以及出国留学等重要的科学依据。
三、科技期刊档案管理的主要方式
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开展,而在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科技期刊档案管理方式也必须朝着管理实效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方向前进与发展,将传统的经验管理转为科学、动态管理。在对科技期刊档案进行日常管理过程中,编辑部首先就要做好档案资料的整理、归类和保存工作,管理内容一般为日常的文件管理、往来稿件、审稿意见与修改内容等与期刊相关的资料。该阶段的科技期刊档案管理常应用分类管理、按年代管理方式开展,这也是日常稿件和文件的主要管理方式。分类管理则能有效归类期刊档案,并按照具体需求高效查找和利用文件资料。现如今,在科技水平和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刊社的编辑部门在整理、保存期刊档案时,也要重视起纸质版档案资料与电子版档案资料的协调、平行保存,这种管理方式正是当前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2008年,国家档案局联合教育部门制定颁发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并在其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对纸质档案资料以及电子档案资料同时、平行归档,其出版物类型包括高等院校自行编辑出版的学报、本校出版社出版物的审稿单、原稿以及其他学术刊物、样书出版发行的各项记录等。在管理电子版档案资料时,要重点关注档案资料的安全、保密性,通过在储存数据资料的计算机上安装防护软件和杀毒软件,设置安全密码等,并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从最大程度上保障档案资料的完整、安全性。高校部门的科技期刊档案管理除了要编辑部进行基础的整理保存外,还必须向学校档案室、图书馆提交纸质资料,并加以保存。科技期刊档案管理资料作为档案管理基础内容,其必须积极配合学校档案管理具体要求,制定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对其提出详细、准确的管理要求,以此保障科技期刊档案管理整体质量。
四、科技期刊档案工作管理工作
1.对下发文件进行归档科技期刊所采用的是审批制度,因此科技期刊是不能由个人随意办刊,科技期刊的办刊人员主要是学会、协会等学术机构所设立的期刊编辑部,科技期刊办刊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出版要求,同时也要严格遵从所属单位的各项工作要求。科技期刊的负责人需要根据文件资料下发的年份、单位以及内容进行分类归档,对下发的重要文档需要进行备份存档,避免由于留存时间过长出现文件破损问题。对于下发的行政文件需要细细浏览,在对其进行全面阅读了解后,再对文件进行存储分类。
2.对稿件相关资料进行归档稿件相关资料为作者信息、手稿记录、稿件查收记录以及专家审稿意见等,对于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而言需要将稿件相关资料进行有效分类归档。由于现阶段科技期刊主要采用网络采编系统来进行稿件收稿、外审以及退修等工作,因此能够有效提升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工作灵活性,同时也便于稿件相关材料的存稿。管理人员不仅可以借助采编系统对稿件资料进行档案管理,同时也可借助专业的档案管理软件进行材料管道。为了避免电子档案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稿件材料丢失,可配备不联网的电脑对文件进行备份保存,同时也可选用线上数据库进行保存。
3.对稿件财务工作资料进行归档科技期刊中的稿件财务主要是指办公经费、稿件相关经费及其他费用。涉及到期刊经费的管理工作极为重要,为此需要做好稿件财务工作的归档工作。科技期刊负责财务工作的管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产业规定执行财务纪律,对不同类型的经费材料进行分类管理,对部分重要材料进行备份留档,在进行工作交接过程中,需要在第三方监督下完成交接工作。
五、科技期刊档案有效利用的具体建议
1.增强档案管理与利用意识规范、有效的意识是保障科技期刊档案充分利用的基础与前提,意识层面的作用不可忽视。无论是编辑部人员还是部门领导者,都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档案意识和情报意识,积极主动、大力支持档案资料收集,并参与进去,发挥自身的作用。同时,提高档案资料利用效率,最大程度开发科技期刊档案资料信息价值。总之,在科技期刊档案管理与应用过程中,作为最基础的因素,各个人员必须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主动意识、发展意识和共享意识,为提高档案资料管理与利用工作成效做出不懈的努力。
2.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科学开展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刊社编辑部在管理科技期刊档案时,存在缺乏专门管理人员的问题。档案人员配置缺失的情况下,编辑人员的压力就变得非常大,并对他们自身的档案管理水平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编辑人员不仅要具备充分的档案管理意识,还需要在日常中学习各类先进的档案管理方法与有效利用技能。但由于编辑人员在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时大多都是“半路出家”,因此重视专门档案人员的培养非常重要。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到人,要求编辑部门的所有人员都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掌握档案管理工作具体要求、特点和规律,科学开展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3.建立完善的机制,创新科学方法开展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科技期刊档案的管理与利用应形成一个系统的机制,并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中服务于日常工作。刊社编辑人员和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积极创新新的管理方式,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自觉积累、利用档案资料,探索信息资源获取新渠道,将档案的整理工作转为二次开发利用,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在创新档案管理方式时,要将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优化工序积极与先进技术相结合,使其朝着先进化、有序化前进。例如,应积极实现档案资料信息化处理与信息化储存、信息化采集、信息服务的网络化等。
4.借助档案积累科技期刊的办刊经验科技期刊档案能够为期刊编辑部提供各项工作管理需求的档案材料,同时也是科技期刊进行年终总结以及评刊的重要参考材料。科技期刊档案作为记录刊物发展历程重要载体,能够为刊物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证,同时丰富科技刊物的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对数据档案进行评价管理,能够帮助科技期刊找出自身与同类刊物的差距,有效提升科技期刊的办刊水平。借助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同类刊物评价比较,借助横向比较以及纵向比较,找出科技期刊与其他同类刊物的之间存在的变化,对影响科技期刊发展的有利因素以及不利因素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刊物整改措施。需要保证科技期刊档案管理资料的完整性,为科技期刊评比材料的提供打下坚实的基础。科技期刊的获奖与选择系统性材料有着极大的关联性,为此科技期刊编辑部需要重视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通过对获奖资料以及宣传物图片档案进行大力宣传,继而有效提升科技期刊的知名度,为科技期刊办刊方式的创新提供参考。办刊协作单位以及广告业务档案是科技期刊经营模式创新的重要信息来源,为了实现对刊物客户资源的有效稳定,编辑部门需要利用相关档案与刊物内的业务单位及时进行沟通联络,利用科技传媒的应用优势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保障。
5.借助档案对科技期刊办刊资源维护网络投稿系统的建立应用能够给稿子资源的电子化管理带来便利。对于科技期刊管理者而言,审稿专家、作者以及协作办刊单位等都是刊物的重要社会资源、学术资源,为此科技期刊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更新专家库档案资料,对撰稿人的科研动态进行实时跟踪交流,同时也要对刊物内的审稿队伍进行优化,实现与行业内专家学生的实时跟踪交流,实现对科技期刊办刊资源的有效维护。
篇5
关键词: 经济转型新时期 人的生存 路径选择
一、经济转型新时期人类生存遇到的问题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一个双向的作用的过程。人对自然的发展趋势有了规划,自然同样也对人的支配权利有了限制和考核,人被自然化,同时自然也被人化,两者共同发展、互利互惠、共生共荣。
(一)人类与生存环境的背离。
生存环境由于历史的演进而改变,人类最初对生态环境的开发是无意识和无目的的。生存是人类首要的追求和向往。从发展的角度看,历史要被翻新,要被创造,那么历史就必须得到重大的变革,而变革的必需品是人类能够生存,必须拥有能够生存和创造的资料。所以人类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上对自然的依赖油然而生。人类必要的活动和劳作就是靠索取和加工材料来维持人类生产发展和生活,而这些材料是由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对自然物的加工、改造而来。从人的成长历程看,生源于自然,存在与发展利用自然,死也归于自然。自然母亲般的怀抱滋养着人类的产生与发展,这是人与自然无法摆脱的关系,也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最直接的体现。而人类对自然的选择是出于人类对自然有选择余地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对这一空间进行更有效的开发。当自然不堪重负,无法承受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无法再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消耗材料时,人类就没有了可以选择的余地,自然也就无法进行妥协,人类与自然终将分离,至此人类的生存将受到严重的威胁,眼前的生存环境也将无法保持。人类是自然界中物的主体,却失去了在自然界中的平衡地位。随着理性意识的增强,科技的威力得到显著的发展,人类开始对理性效益产生迷恋。当理性成为主体,理性便与非理性没了区别,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否定和支配便是理所应当。在工业科技眼中,地球便没有了其他生命,一切的生存客体成为了人类的资源和利用的对象,人类否定了自然存在,忽视了周围的生存环境,成为了自然界中的主宰,使人类的生存发展变得非理性化,人类与生存环境背离。
(二)人类本身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类对生存的满足逐渐减少,发展的浪潮盖过了人类对生存的需要,科技成为了驾驭和控制自然的理性工具。而技术在给人类带来资本的同时,其带给人类的各种风险也更为具体。在物质得到极大满足时,人与其自身的欲望开始从零无限扩大,从而与自身开始分裂对抗。这种工具理性与技术的联合,确定了人类社会的霸主地位,至此人类开始从满足自身需求的生存时代走向自我矛盾、自我对立批判的时代。
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人口是首要问题。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与人类直接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口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了获得更适宜的生存环境,人类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满足个人的需要,同时污染环境。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限制其无休止地开发,以各种灾害来反馈人类。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均占有分布不均,人口素质差已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因此造成了人与其本身的异化,人本身的创造物与人分离,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与人相对立,并使人的意识和活动从属于它。这个已经“对象化”的东西取代了人的属性,人本身在寻找问题的根源,但同时又成为了问题的根源,转而对人本身构成否定。人的本体与意识分离,成为了对象的对象,异己的异己。这样他发现了自己与外界的不同,他从与外界的同质同构关系中挣脱出来,他感到自己已不再是外界的一部分,相反神秘莫测的外界对自身构成了威胁,导致人与外界疏离了,人经历了最初的自我异化。
(三)人与其内在规律的不平衡
生存环境涉及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等领域,它们均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人类发展影响环境,环境反作用于人类。当下人类生存所需的天然资料取得异常困难,人类生命受到了直接的威胁,而生命所需的三大要素也同时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此时人类的生命就变得相当脆弱,生产和发展较为困难,就连人类的健康也变得岌岌可危。经济发展必须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生态规律,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不认真考虑其生态效益,违背生态规律,破坏生态平衡,究其根本是人的本体和精神上的对立。人类中心主义始终保持着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之上把本体和精神主客化,把人与身心对立化,忽略了人与生态规律的整体关系,使人的意识只存在于人与物之间,精神层面没有达到一个可以驱使本体和精神合一的状态。[1]人类对生态规律的轻视,使人类的认识论还停留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时代,主客二分的思维就是导致这些的直接原因,本体达到了极大的发展,而精神思维还没有得到全面的进化,迫使人类对生态自然的凌驾,天性和精神无法同步进行的增长。因此,由于成长不平衡而导致人与自然精神紧张的关系。
二、经济升级转型过程中人类的生存路径选择
经济升级转型是指从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在这里是指我国由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由高耗能经济转向低碳经济的一个升级阶段。人类社会对人类生存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径选择是当今的重大决断。
(一)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价值观。
生存价值观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反思的结果,它承认自然对于人类具有多重价值并要求人类充分认识其价值意义,强调人与自然的依存性和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的责任,以生态的合理性为生产生活的价值归宿,建立“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进化和谐发展的整体价值观。价值观的生态转变有利于我们思维的整体转变,将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转变为互利性的价值取向,把人类的幸福衡量建立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人类合理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自然也会给人类以应有的回报。人类不是一个单独的群体,自然界也不是一个霸道的母亲,人与其他物种一样都是自然母亲的孩子,自然界中发生的一切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事情的发生与结束都是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作用于自然界,自然界也作用于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群体,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但人并不是自然界的奴隶,人反作用于自然,改造并利用自然,为自身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人类通过理性地思维反作用于自然界,与其他物种相比较,人类理性地分析和计划,是因为人类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然界的本质,可以根据其本质对自然进行改造,达到最终的目的。为了实现全社会价值观的改变,我们应当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教育管理,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的伦理观念;推进消费观念的更新,抑制过度消费,形成利于环境的绿色消费;以生态价值观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爱惜资源,提高利用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减少资源能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生态的破坏。
(二)建立和谐的生存模式。
自然界中的一切系统都不是独立或唯一存在的,他们都是处在与其他系统错杂之中,互相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有不能相容的界限。但是,人类社会庞大的生物圈快速地融入了自然界,不断地对自然界的生产资料进行掠夺来满足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同时众多的资源濒临枯竭,大量废弃的物质残渣落入生物圈,对自然界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使自然界的物质失去了整体的循环能力。人类因此面临着“缺氧”的生活,人类的生命体在这一条件下被孤立了。人类难以从剩余的自然界中索取想要得到的生存条件,自然界也难以分解吸收人类所抛弃的残渣,生态平衡无法得到平稳的发展。
1.建立一种生态的价值观。生态价值观需要人类对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持一种审慎的批判态度,将自然看做人类的朋友,它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提倡以适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取代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代替对自然的占有和征服。科学技术的运用不仅要从人的物质生活出发,而且要考虑到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共荣,并注重人的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既然是可持续发展,就不再是一意孤行,而是与自然和平相处,是在不破坏自然状态下巧妙利用自然。
3.建立一种生态文明的模式。生态价值观的建立,增长模式的转变,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文明的生态转型,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三)规律化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存发展观要求走规律化的发展道路。它转变高消费、高生产、高污染的工业文明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通过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以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化生产方式是仿效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进行生产活动的。因为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是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必须遵守的。[2]任何事物都是自己的规律,自然也是一样,也有一些人类不可触摸的内在原则,人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有自己的规律。自然界是没有废物产生的,一种有机物的排泄物是另一种有机物的食物。再次利用,如此循环,支撑着自然界的万物生生不息。人类的经济活动实质上也是物质转化过程。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遇到困难是无法避免的,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人不能随意地对自然进行改造和支配。在依赖自然的阶段,人类始终保持被奴役的地位,人类无法向自然索取需要的物质,而往往对自然产生敬畏和崇拜。在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过程中,人类由依赖转为了征服,由于对自然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人类才能够对自然更好地利用和支配,只有附和自然,才能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人类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得到了应有的改变,起初人类只能直接向自然索取生产资料,而不顾自然的后果,当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被人类掌握之后,人类才会更有效地对自然进行开发和支配,且不使自然受到破坏。只有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律进行了解之后,人类才能与自然走入和谐共生的领域。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的工程师,只有这样相互支持和谐的发展才能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有更多的可以统一发展的地方。
(四)合理运用科学技术使发展做到又好又快。
人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科学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科学技术造福于全人类的幸福事业。这必然要求我们: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科技发展的“双刃剑”作用。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这是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积极效应。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的生存危机都可以说正是科技的运用不当所带来的恶果。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有力的工具,怎样用他而不取决于工具,全取决于人自己。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3]所以我们的发展应是“又好又快”地发展,合理地利用科技,始终保持科技的良性发展。科技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在实践过程中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要遵守“又好又快”的发展原则。所谓“又好又快”是指要始终保持科技发展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快速发展,理性地规划科技发展的前景和后果。[4]在当下科技理性占主导地位的今天,我们面临生存的问题,不应该把这种问题的根源归咎于科技。科技只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而人类盲目地利用生产工具对自然进行疯狂的索取,此时人才是最终的破坏者。只要规范人的行为,自律,自控,合理使用科技,那么科技的发展将给人类带来的是“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灾祸。
人类实现对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样的和谐是人对自己,人对社会,人对精神和谐的基础,只有人类的物质和生存得到了保障,才有可能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社会理念,保护生态保护自然,这是人类经历了千百年行为的总结。和谐是一切发展的本源。在围绕本源发展的同时,自然允许人类在一定限度内开发利用,来达到人类的需求;而人类也是自然的一员,有权利和义务对自然做出应有的保护和让步,只有自然得到了尊重和权利,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福森.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J],2008.
[2]何玉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J].中国社会学.
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应用现状;对策
0引言
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管理部门要重视信息的标准化以及规范化,并提升工作人员对水利信息化的认识,使其充分的掌握水利行业应用的主要内容,并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
1水利系统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1.1管理决策科学性的必然结果
水利工程施工前,管理部门要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例如,根据水利工程各个施工环节做好收集资料以及整理材料工作,并把材料进行分类、加工,对信息资源进行总结,若发现施工资料存在问题,要及时提出并得出相应的整改方案,另外,还可以根据施工材料设计相应的施工方案,使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质量达到标准。过去采用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展需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按照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进行工作,并做好工程跟踪以及分析、比较工作,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合理的运用水利工程信息化进行管理,有效的提高工程建设的高效性以及合理性和科学性。
1.2对资源共享的要求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其涉及到的文件材料数量的信息量比较广,种类也比较多,主要有施工方的施工文件以及监理文件和工程设计文件等。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其交换以及共享信息过程。因此,管理部门要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并制定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信息在交换以及共享过程中优化其的管理系统,在往后的信息查询过程中更为便捷。
2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工程管理难度大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水利工程规模随之增大,施工期也相对的比较长,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季节变换以及气候变化一定影响以及其采用到的施工技术方面较为繁琐,导致施工难度变大。为了满足现展需求,水利工程建设范围在不断增大,部分企业都对其进行投入施工。另外,由于水利建设施工范围广,在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管理部门要重视工程管理工作。首先,相关部门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体系,并实践到现场施工中去,使工程管理工作发挥其的作用。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并起到带头作用,带动施工人员自觉遵守工程信息化管理理念,确保管理系统功能能够正常运行,减少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确保信息化能够顺利发展。
2.2人才缺乏
近几年,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发展,信息化管理人才方面出现短缺现象,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培养水利工程业务以及信息化管理复合型的施工人才。提高工程建设工作效率。另外,由于水利专业工作工资较低,许多技术专业人员不愿加入到当中来,导致人才方面严重短缺。
2.3信息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
目前,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水利行业中,合理的运用水利工程信息资源开发管理进行工作,增强工作人员对信息资源开发的认识,减少水利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的扩大资源共享以及服务范围,增加信息量,使开发数据得到统一,促进水利行业持续发展。
2.4信息化管理效果不明显
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要确保工程的资金投入渠道以及项目的来源渠道和工程建设技术问题能够达到统一标准,使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走向资源整合、共享的发展道路,发挥整个管理系统的作用,促进工程信息化管理顺利发展。
3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3.1完善工程信息化管理体系
3.1.1健全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是确保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正常发展的有力保障
首先,在工程施工过程前,管理部门要完善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使信息系统达到透明化,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气候以及水文变化时,可以采取信息监测系统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探。其次,管理人员要重视信息化管理制度,并起到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带动手下施工人员自觉遵守信息化管理,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最后,管理部门还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监督制度,确保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能够正常运行的同时减少施工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并能够及时的解决水利工程的维护体制问题,提高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以及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使工程信息化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1.2建立水利工程信息网,将信息网络铺设到全国
在水利信息管理系统过程中,必须要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作业,并制定一套合理的水利政务内部网络制度,使各个城市的水利建设节点能够有效的连接到一起,确保各个城市的数据交换以及信息传输能够顺利进行的同时使水利工程建设的数据交换以及信息传输能够顺利完成。
3.2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
在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要重视工程施工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管理部门要定期对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员技术水平进行培养,使其能够充分的掌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以及管理的主要内容,另外,水利工程部门可以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从新制定合理的工资制度,并对外招聘信息,招收各地的专业人才,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专业队伍素质水平的同时确保每一个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都能紧跟信息科技发展的步伐。
3.3对水利工程的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随着水利工程不断发展,其施工文件材料相对的比较多,一些重要文件在上报以及下达过程中种类多而且过程也相当繁琐。首先,可以根据文件材料的结构内容进行分类,合理的运用信息化管理资源,使资源达到共享效果,在优化信息资源系统的同时,使文件得到相应的整合以及处理方法。其次,可以制定一套合理的管理方案,对各个部门的政务信息设置一个专门的档案管理文件,在管理人员需要查询时,可以很快的找到需要查询的信息内容。
3.4保证信息化管理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为了确保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的掌握施工具体机构,就要做好信息化管理的信息传递工作。管理部门可以采取计算机系统自行计算等模式,把施工过程的各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再把综合结果放入计算机系统进行计算,根据不同数据制作成报表以及统计表,在管理过程中,使管理人员以及审核人员能够快速掌握各项信息内容,提出相应的施工对策,把不符合标准的数据进行整改,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达标的同时使施工安全问题得到保障。
4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能确保水利工程全面发展,企业部门要重视信息化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巧云,王莉莉.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方案[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
[2]胡敏杰.浅析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J].科技资讯,2014(3).
篇7
关键词科学技术影响微技术
1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积极影响
由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及其他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获得空前的主动地位,人类的生产、经济、军事等实践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脑科学、神经病理学、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为进一步揭开大脑秘密积累了许多新的实验材料,也提出了种种脑工作模型。生命科学、遗传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的产业化,在不断地揭示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类创造着新的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生活紧密地结合在—起,社会的科学化技术化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也不断扩大。
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技术。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的产生与普及,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货物、技术、服务等各种信息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政府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使政府依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能为公众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并开启了一扇公众参政议政的窗口。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将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正在走向普及,教育方式个性化、远程化。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人们广泛地利用信息网络,自觉或不自觉地使日常生活便捷化,居家上班、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网上交友等。总之,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是人类在科学上取得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之一,人类文明将越来越多地通过信息技术被创造和发展。
2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消极影响
科学技术会积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它也有另一面,会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科技异化的问题。科技成果应用不当,会异化为一种破坏人类生活,违背人的本意,制约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目前人类掌握的核武器可以毁灭地球几十次,“克隆人”会不会成为一支可怕的异己力量也很难断言。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突显,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掌握科学技术者会不会逐步集中,形成其自身特定的利益范畴,上升为一个阶级?若果如其然,那么社会又一次趋向于阶级的简单化——技术阶级与非技术阶级,那么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第三,科技的进步带动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因特网的建立,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网络安全、高技术犯罪成为不可不防的问题。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然严峻。宇航技术的发展,移民月球并非遥不可及,人们对月球甚至太空的开发是否会造成许多太空生态灾难亦未可知。
生物工程技术也向人的传统形象、传统价值和社会伦理观念提出了重大挑战,提出了急待解决的社会伦理问题。如基因工程会不会对人类带来危险,遗传重组的生物杂种会不会引起生物公害、破坏生态平衡;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孕育也提出了夫妇双方生育权问题、血缘关系问题、父母亲的确定问题、“母亲”的社会合理性问题、对待胚胎的道德问题、无性繁殖是否可以应用于人的问题等。
信息商品化也有负面影响。第一,它可以削弱社会的凝聚力。由于信息商品化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专业化,因此它使得社会成员越来越成为一个一个的“经济人”,变成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私自利者,从而大大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信息的多样化或分散化导致了不同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也不利于社会内部的整合和团结。第二,使社会的许多犯罪和腐败现象更加隐蔽。当信息成为商品,成为社会财富后,有人就可能利用自身的有利地位或采用非法手段非常容易地攫取他人或社会信息,并用来进行交换,而把所得占为己有。还有人可能通过炮制假信息来非法谋利。由于信息的非物质性和非有形性,因而利用信息进行犯罪和非法占有属于他人或社会的信息就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惩治起来也较困难。
3全面认识科技的影响,正确认识微技术
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许多事实表明,同一种科学技术的同一种用法在一些条件下起着正面的积极影响,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则起着负面的消极影响。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问题已成为科学技术专家和哲学家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出现了诸如唯科学主义、技术决定论和反科学主义、悲观论等不同观点。人们特别严肃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人类应该以什么态度和价值目标来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科学家在“求真”的过程中应不应该承担道德义务和责任。科学技术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既有其自身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也会受到社会力量、社会条件的制约。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关键看它为谁所用和怎么用。
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给科技一点人文关怀,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现代科技生活理想。同时,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去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从而能够估量它们对于人类有什么利害。原因很简单,今天科技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不能否认,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就拿微技术来说吧。现在,有些人在谈论“培育人类”,有些人在设计机器人的“进化”步骤,使它们能与人脑相当,甚至超过人脑。在这一潮流中,人们把微技术当做革命先锋。美国科学家雷恩在给美国国会的一封信里说,与信息和生物技术相比,微技术将对21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正式向我们宣告“微技术时代”已经到来。美国科学家麦克尔是推动微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说再过十几年我们就能生产出微型电脑,生产出比细胞还要小的微机器人用于医疗,这些小机器人能穿过人的身体,为我们清理血液,清除影响我们长寿的不利因子。他还说,非常便宜的微太阳能设备将代替煤炭、石油和核能。他介绍说,不久将制造出一种材料,糖块大的面积就可以把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信息存进去,饥饿、营养缺乏这些问题将成为过去。这是一个梦想,但按科学家们的说法,这种梦想有可能在今后十几年内变为现实。我国的科学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件事不仅涉及微技术,也涉及电脑学、遗传技术、人脑和人工智能研究,还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与技术。它也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一现象,从整体上看待这一过程,在更大的范围内讨论这一问题。这种讨论还不够多,人们对技术的了解和技术的发展之间还不成比例。为此,德国总统也不得不呼吁,要加大这一工作的透明度。
另一方面,微技术也可能带来害处。而估量微技术的害处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它还与人文学科密切相关,至少要考虑到“生活世界”这个问题。微技术可以生产出微武器,这种武器具有前所未有的杀伤力。谁拥有这种武器就等于拥有一种不寻常的优势。防备这种武器是否意味着另一种军备竞赛呢?更大的问题恐怕是在于这种武器被哪种国家和组织所掌握。谁也不能担保这种国家不会出现。根据销毁核武器的经验,即使要销毁这种武器,也可能会遇到难以想象的麻烦。在预防种种可能爆发的瘟疫时,要防止因此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细菌与病毒,引出新的危险。要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准备,而且要坚持不懈。其实,微技术和其他新技术一样,即使防护和免疫系统也可能是利害双全。这是一个怪圈,仿佛是新科技的天生特性似的。微技术最大的危险不是它本身,而是人用这种技术来反对人。从历史经验看,不能把新技术简单地看作新福音。20世纪人类在这方面已有了惨痛的经验,我们无权说新技术带来的未来总是美好的。何况新科技理论家中的确有一些让人不放心的东西,有些东西现在就不能接受。今天,我们首先需要学习,比如学习分辨利害,因为一般说来,人在盲目地追求幸福与成功时而犯了重大的错误,但很少清醒地估量它带来的艰险与痛苦。《易经》中提倡明辨好坏,要有忧患意识。它不仅仅给我们设计好,而是同时也提示坏。如果要说什么是智慧的话,这就是一种智慧。这也关系到直接参与研究、试验和生产的人。他们也是人,也处在这个由他们设计的为“自己复制自己”的系统之内。他们不可能逃脱这一系统。诚然,我们必须避免731细菌部队的暴行再发生,避免德国科学家在纳粹时期所犯的那种难以想象的罪行重演。但也不能接受像冰岛德考得生物技术公司这样的研究所这几年来的行为,事先不加说明和不经国际社会同意,就把几乎人类的遗传体与资料收集起来,进行分析试验,还把这些作为自己的专有财产,在国外上市,在全球进行交易。如果对这类做法听之任之,无异于把我们的命运交给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基因上没有一个人是单单的个人,我们都要重视并正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使科技真正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84
2齐振海主编.未竟的浪潮——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美)塞·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4朱松山,任容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经济;科技;能源;知识经济
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市场推动和科技拉动对于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在经济建设中,应注意科学界定“夕阳产业”与“新兴产业”,开发新技术以解决能源问题。在当前,尤其要更理性地发展知识经济。
一、科技发展与市场
尽管市场并非科技发展的唯一指向,但发展科学技术已离不开市场。当今世界已是一个市场、两种制度。要发展我国经济,就要提高我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来看,人们历来在科技拉动和市场推动之间选择,事实上,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在上一世纪和本世纪初,重大的发明、创新主要是由工厂之外的独立发明者、研究机构作出的。我们知道,瓦特只有合伙人,他不属于哪一个工厂;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有过电灯泡等重大发明,是一个独立实验室。然而,在现代,独立发明者和独立实验室的比例在不断减少,企业内部从事活动的比例不断上升。
这一方面与科学、技术、经济三者的日益紧密联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科斯所认为“企业”代替“工厂”的趋势相关。企业代替工厂并不断发展,是要将许多原本市场的交易内部化,以减少交易成本。当然,企业也不可能无限制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并不是企业越大,市场交易费用会越低,绩效会越高;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受垄断与竞争之间的经济及法律关系的制约。
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应充分肯定并加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亦要充分估计企业乃至整个市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局限性。这就是说,市场推动和科技拉动对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二、“夕阳产业”与“新兴产业”
有些产业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夕阳产业”,而且,“夕阳产业”是可以向“新兴产业”转化的。以交通为例来说明。
当代交通正出现一个以高速铁路为骨干路、公路体系相配合的交通体系。在欧洲,铁路发展得比较早,美国的经济发展得比较晚,铁路和公路并行发展,但在美国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战胜了铁路,美国的交通运量的2/3是由高速公路担负的。有的人据此认为铁路是“夕阳工业”。在3年前,国家计委召开了一个交通问题讨论会,一些与会者根据美国的经验就说在中国铁路也是夕阳工业,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发表这些意见的是社会科学家,没有我们搞自然科学的人到场。他们看到的是历史资料,是公路战胜了铁路,因为汽车有方便之处,可以一家一户,而铁路是集中的。但是现代化的铁路已不是过去的面貌了,高速铁路开始兴起了:日本的新干线每小时280公里,法国的叫做TGV,每小时350公里,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每小时500公里的铁路。美国的高速公路固然很发达,时速达到200公里是不成问题的,可谁敢这样开车?美国人现在的设想是,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形成网络,例如,把小汽车开到铁路火车上面,然后火车以每小时400到500公里的速度开,到站后小汽车下火车继续在公路上开。用现在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连结起来,速度也快,能源也省。这就是美国的部署。我们怎么办?这需要认真探讨。我认为,铁路不仅不是“夕阳西下”而且是旭日东升。现代化的高速铁路不仅把轨道接得很长,速度开得很快,而且正在出现一种新型的技术,叫磁浮列车。磁浮列车的速度已被证明至少500公里,而且有可能提高到700公里。现代化的磁浮列车技术已基本成熟,商业化运行为期不远了。我甚至可以说,我国现在就应关注这一技术。
此外,对市场前景的分析要和科技的发展结合起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不仅是学科意义上,而且是决策机制上: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上,要有科技人员和管理、决策人员相结合的机制。制定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方向,也是如此。
三、能源问题及相关科学技术
我国秦岭以北煤的资源蕴藏量占全国90%以上,从长远计,北煤南运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长期不可避免。为什么我国铁路交通的压力特别大,这跟北煤南运有很大关系,北煤南运约占了运输量的40%。中国煤的蕴藏量10倍于中东的石油。中国组织一定数量的煤出口,是必要的。现在的问题是运不出去。从大秦线能运多少煤呢?2000万吨,而仅日本就期望我们每年供应1亿吨。从交通、环境及当前相关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煤最好不要铁路运输,而是把它磨成粉,再用水掺搅制成水煤浆,然后用管道运输。现在大同到秦皇岛的车皮是2000万吨煤,回来有2000万吨的物资吗?没有。这样一来就放空车了。我了解到,现在国家想从山西铺一根水煤浆管道到山东然后出口。像这样的能源问题也涉及到交通问题,而如果用管道运输,效益比火车更高。这些都有好多新技术。但从总体来讲,我赞成逐渐压缩煤耗减少污染,同时应该发展一些更为干净一点的能源,主要是原子能和水能。
人们容易从原子能想到切尔诺贝利事故。但是,现在设计的核反应堆都是安全型的,而且是比较干净的,没有其它废料,当然放射性要控制起来。世界曾经掀起过一个反核运动,有一个绿党尤其反对核。现在绿党开始改变态度,认识到不发展原子能就要烧煤,煤的污染比原子能更大。但美国的反核势力仍然很大。美国的一些搞核电站的公司在美国就是卖不出去,什么地方要搞核电站,什么地方的老百姓就反对。所以美国就愿意卖给我们,因为中国没有反核运动。中国最好不出现这样的反核运动。
更重要的,我认为应多搞水电。水是可再生的能源,每年水都从大江大河流掉,不发电,太可惜了。现在中国正在建设长江三峡水库。实际上,长江三峡搞起来以后,才利用了水资源的10%。水力资源的大头在哪?在西南横断山区。西南横断山区的水量没有长江干流那么大,但是落差大。从总体上说,其水能蕴藏量至少是全国的50%。为什么优先搞长江三峡而非西南?因为那些地方都处于深山穷谷。要修个水电站,首先要修盘山公路,它们高度都是2000到3000米,所以修盘山公路的投资很大。但是,这并非近期不可以解决。运输的问题可以用飞艇来解决,飞艇的运输量在200~300吨,是卡车的6倍左右。1932年,齐伯林的飞艇事故,使世界飞艇业受重创,影响至今。但是,现代的技术已经不一样了,可以不用氢气而用氦气来代替。除了飞艇以外,还可搞索道运输,另外,在西南搞水电建设也不见得要大幅度的钢筋混凝土,因为可以在高山上就地取材,通过定向爆破获得石材。目前,高温超导技术也为高效的高压输电提供了可能性,否则,线路上损耗就可能达1/4,仅长江三峡的输电就可能损耗两个大亚湾的发电量。不过,以目前技术发展程度,铺设1000公里是不现实的,但是,用超导输电线取代消耗较大的、由发电机到变压器那一段电缆在当前是可行的。
四、更理性地发展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要不要发展?要,而且要大力发展。当代生产的重大特点就是,精神生产力的比重越来越大。美国的信息产业占美国全部产业的65%。也就是说,精神生产的价值量超过了物质生产量。这是现代化生产的特点。什么是精神生产力呢?它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包括各种信息产业,包括新闻出版、报纸、电影等等。人,并不光要吃和喝,还有许多精神消费。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美国是世界软件业的大头,其它国家包括日本、印度等,近年来都有很快的发展。日本软件业的道路和美国不一样。美国软件针对Personal Computer的比较多,共性软件比较多。日本的软件是为大公司服务的,它的企业要搞自动化生产,所以它的软件都是个性软件。日本的千叶制铁所有个1.9米的轧机,而我国武钢最大的轧机也才1.7米。而且,制铁所整个两公里生产线很难看到人。全所三班倒,连仓储人员一起也才80人,生产、买卖、运输都由计算机控制。我国武钢有2400人。可见,精神生产力能对生产和管理自动化影响到何种地步。
篇9
关键词:科技资源共享 问题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374-01
在现阶段,开展科技资源共享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国家对于科技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都在大幅度的提高,存在一定的科技资源的使用率不高以及重复浪费的问题,而科技资源作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投入要素,科技资源共享对社会、企业、政府带来的好处是不容忽视的,科技资源的共享程度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和实质,并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发展与良性循环程度。为此,有必要针对科技资源共享问题制定一系列的措施,进行促进科技资源共享问题的探讨。
一、科技资源共享的含义
科技资源就是从事科技活动的各项物质资源以及组织、管理、信息等硬、软件要素的总称,它既涵盖了仪器、设备等,也涵盖了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科学实验数据和科技人才。所谓科技资源的共享,也就是说,对于当前的科技资源进行公开和综合利用,保证科技资源能够得到科学、高效的使用和管理,保证科技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保证科技资源能够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资源的共享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理资源的共享,包括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等的共享;二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包括文献、图书、资料、科学数据等的共享;三是人才资源的共享。
二、科技资源共享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当今世界发展的最大特点是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如何缩短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到产品商业化的时间,使得科技成果迅速扩散,已成为竞争的关键。
2.有利于减少创新主体创新的盲目性和重复性 科技资源共享减少了创新主体创新的盲目性和重复性,使科技创新活动在较高层次的创新平台与思路上展开,从而使创新活动呈现出累进递增的发展趋势。
3.有利于强化社会群体的协同进取意识 科技资源共享可以强化社会群体的协同进取意识,而不是各自为战、相互封锁、恶性竞争,进而推动形成一个具有更为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共享意识的社会氛围。
4.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加快
在当今时代,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一定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关键力量。实现和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有利于实现科技知识的广泛传播和应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科技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最终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加快。
三、科技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科技资源的投入力度来看,尽管资金上投入很大,但是,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浪费资源问题,这就使得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
1.科技资源管理工作中,一方面没有制定关于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导致科研单位普遍缺乏共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没有出台具体可操作的共享运行机制。
2.我国的科技资源分散在众多的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中,由于部门之间、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资源投人管理和协调机制,一方面,各部门之间相互争夺科技资源,各种科学仪器设备重复购买,这就导致了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经费分散。
3.由于分散和重复,资金往往不足以购买完善的配套辅助件,仪器设备质量普遍不优,不仅整体水平不高而且缺少真正的具有顶尖级技术含量的仪器设备,加之缺乏运行维护费用,许多仪器设备呈低效状态。
四、实现和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对策建议
1.建立运行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法规体系,明晰国家科技资源归属权,将其纳入国有资产范畴进行管理,明确其依托单位的责、权、利,规定其投入形式、范围和力度,以及共享内容、共享范围、数据密级划分、数据产权认定、版权保护、共享用户的界定等。地方各级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各地和行业实际情况制定与国家政策配套衔接的共享政策。最终形成较为完备的科技资源共享的法规体系,推动国家与地方,科研单位、高校与企业间的科技资源共享。
2.抓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加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大平台建设,加强科技资源投入的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成立科技资源共享组织机构。国家应打破传统的部门统属统筹科技发展规划的状况,将科技资源共享纳入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从上至下改革现有科技资源分散投入的体制,统筹布局。建议成立国家科技资源共享管理中心,明确其对国有科技资源共享实施管理、考核和监督职能,运用核减运行经费,或实施科技资源调出、重新布局等杠杆措施对共享不力单位进行管理。从事科技资源共享战略性研究,掌握全国科技资源分布情况,随时向社会科技资源信息。
3.创造出有利于科技资源共享的良好环境
科技资源共享不仅是科技界的事情,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参与。要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大力宣传科技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向社会公众宣传“资源共享,共同受益”的理念,增强政府部门的资源共享意识,培育科技资源共享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政府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最大限度地公开其信息,使科技界、企业、高校和公众都能共享政府信息资源。同时,切实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借助于增量资金介入和有偿共享等利益驱动机制,更加科学有效地采集、整理和加工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资源拥有者参与共享的积极性,保证科技资源需求方能够借助于上网或远程控制等各种各样的途径来体验到流动的信息资源,最终实现和促进科技实物资源的共享。
总而言之,实现和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现和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离不开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的保障,另一方面,在技术支撑上也离不开更加完善的方案。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实现和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切实最大限度地实现和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张霞.关于落后地区科技资源共享的思考――以忻州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2]梅盈洁,徐志宏,陈中健,贝锦龙,骆艺.加强农业科研条件平台建设的做法与思考――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3(01).
[3]吴家喜.近十年国内科技资源共享研究进展与述评[J].科技与经济.2012(02).
篇10
关键词: 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人才 作用 意义
一、构建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必须加强对民族人才的培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近年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迅速。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的总人口增加到了12.6亿,少数民族人口超过了1亿,占总人口的8.41%。众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在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但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12省区的总人口为3.5亿人,少数民族人口为76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21.54%,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92%。西部地区除陕西省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少,没有民族自治地方外,其他省区少数民族人口都占有一定比率,有些省区则高达95%以上,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则达到了西部总面积的55.9%。虽然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主要聚居在西部,但在改革开放以来,很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向中部及东部地区流动,使民族杂居的深度和广度呈现更复杂的趋势。我国这种多民族的分布格局决定了民族关系始终都是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统一及领土的完整,从而最终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当前,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新时期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对“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概括。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关系理念,具有新的时代意义和时代精神。
解决好民族关系问题,首先要解决民族的发展问题,这包括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少数民族本身的发展。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地区的社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也进入到更全面的阶段。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机遇,西部地区借着有利的政策措施、资金投入等,为发展本地区、本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而努力奋斗。发展,的确成为解决民族关系的重中之重,因为只有解决和促进民族的发展,才会真正实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而民族地区要实现全面的发展,关键就在于民族人才的培养。社会主义实现发展的主体是人,人是决定民族地区及民族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才问题一直是造成民族地区落后的重要原因,它不仅制约了民族及民族地区的发展,而且是制约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中,只有以人为本,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以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等,为发展形成一种持久有效的推动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条件下,知识或人才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其中,“发展科学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是西部开发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不仅对发展民族及民族地区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解决我国民族关系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构建我国新型民族关系,民族人才是关键
民族人才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培养民族人才在现阶段对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直接影响到我国民族关系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富强。培养民族人才在构建我国新型民族关系中作用和意义非常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民族人才是现代科技发展的载体,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构建新型民族关系的主体。现代知识对于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现代知识处于整个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现代知识是以科学技术为显著特征的,民族人才是现代知识的接受者,是科技传播主体。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而人才是生产力中的最重要的要素,因此,人才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人才的原因,现代科技广泛渗入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因而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才的运用才能实现科技在民族地区农牧业领域的运用,农牧业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变革,使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和附加值,从而最终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民族人才是继承、更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缔造者,是构建新型民族关系的开拓者。民族人才在保护、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而民族人才站在知识的高度上,眼界开阔,胸怀博大,他们深刻认识到民族文化在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因此,一方面,他们把传承民族文化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才对于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能力较高,即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较深,这有助于辨别和剔除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摆脱愚昧,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确立新的思维方式,改变单一、封闭、僵化的思维定式。人才的学术和科学活动具有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公有精神,极大地增强民族地区发展的自觉性,有助于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目标、诚实的品德,克服狭隘的私利,确立起为社会谋福利的道德取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人才在我国一体多元的文化态势中,既传播本民族文化也吸收异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因子,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在文化的交流、传播、理解等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所以,民族人才在文化的重建、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实现新型的民族关系的开拓者,因而培养民族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民族人才是民族地区政治现代化建设的保证,是构建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重要力量。首先,民族地区的政治、民主、法制建设,终究要靠大量的民族人才。因为他们在民族语言、文化习俗、地方历史、民族感情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我国民族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措施的理解上和实施上能理解透彻,把握得当。其次,他们作为民族的知识分子,作为民族的精英,一般来讲,民族认同意识普遍大于普通群众。他们不仅在本民族各项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常为本民族利益呐喊,一些关系本民族根本利益的提案或法律总是最先由他们提出,而且在对外民族交往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因而,他们在民族事务中、民族认同意识方面具有广泛的号召力。最后,民族人才会站在政治和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全局上,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在发展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过程中,正确、合理地处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地区利益。这几方面的原因,也深刻体现出民族人才是实现我国民族地区政治现代化的保证,是构建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重要力量。因而培养民族人才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四)民族人才的培养是民族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执行者,是构建新型民族关系的有力支柱。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是与这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相吻合的。同样,一个民族或民族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是与这个民族或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吻合的。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在教育方面的落后,严重制约了该民族或该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而,民族教育对民族地区的发展作用极其巨大。而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入,教育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离开了教育,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无法完成。民族教育是培养民族人才的重要途径,民族人才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教育培养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又反过来积极发展和支持民族的教育事业。由于经济利益矛盾、文化、宗教的差异而引发的一些民族问题涉及面广,如果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很容易导致群体性冲突,严重影响到民族的关系。而所有这些问题,都要靠民族人才用所接受的知识、手段、方式、途径来解决。因而,民族人才的培养是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支柱,在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 上一篇:申请吧主
- 下一篇: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