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杯具范文

时间:2023-03-30 05:2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生杯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尽管我不要

尽管我不想知道

但还是留下了划痕

虽然只是轻轻地

却也滴血不止

明明知道只是过客

却怎么也不想放手

明明知道没有未来

却也止不住地幻想

拿起电话

却又放下

想说什么

又不想说什么

算了吧

该结束了

短暂的快乐

能够陪伴我一生

是那么的狰狞

撕裂着我的心扉

吞噬着我的灵魂

独自走在漆黑的夜

有种痛痛的感觉

总是围绕着我

脑袋里空空的

眼泪

是我最忠诚的夜伴

永远也不会背叛我

因为感动我把它释放出来

到家了

戴上面具

篇2

关键词:祥林嫂悲剧人生启示

鲁迅名作《祝福》里的主要人物祥林嫂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长得端庄、“周正”,并且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祥林嫂是一个好女人,她身上飘散着善良、安分、诚实的传统美德的芬芳,死得却让人心痛。

祥林嫂有过两次婚姻生活,结果都是不幸的。第一次结婚没过多久,丈夫就死了,她自己瞒着婆家人,跑到鲁镇打工。“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又只是顺着眼”,她外貌不差,身体健康,安分耐劳,说她贤惠也不过分。祥林嫂不愿意过那种丧夫守寡的沉闷、无聊的生活,她要顺应青春昂扬的旋律,描绘崭新的人生图景,要开辟属于自己的人生的新天地,追寻新的生活。她在鲁四老爷家整日做工,毫不懈怠,“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她做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可有人竟然在白天把祥林嫂绑走,用船运到新婆家,这时的祥林嫂已被她原来的婆婆卖掉了。她拼死不和贺老六结婚,后被逼成婚,不久,有了孩子,可丈夫死于风寒,孩子被狼叼走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祥林嫂遭受生活多重沉重打击,可谓命运多舛,但她没有向命运投降,没有被打败,依然来到鲁四老爷家打工。只是此时的她“脸色青黄,脸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祥林嫂本该拥有蓬勃的生命力,可在那个社会她的生命却如此之快的开始黯淡了,她的心中有伤痛,生活的苦难拖累了她。但她终于还是拭去了眼泪,挺直了腰杆,继续追寻她那要求不高的生活。她的劳动表现虽没有第一次在四婶家打工那么伶俐、能干,但她对自己的生活前途仍然充满希望,她希望和别人一样拥有劳动的权利,拥有被别人尊重的权利,拥有生存下去的权利。

祥林嫂已经很累了,像她这样的弱者的生存需要社会的扶持、救助、鼓励、掌声,爱心是拯救她的良药。可是那个社会给予祥林嫂的却是轻视、打击、伤害。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打工,每当她和人们在一起时,便讲儿子的不幸,一开始普通民众还能同情她的悲惨遭遇,但他们没有向祥林嫂伸出援助之手,乃至后来出现了鄙薄、反感、揶揄祥林嫂的情况。大人们离开她,小孩子躲避她。祥林嫂太痛了,她心头之痛拒人于千里之外。后来,柳妈给了祥林嫂致命的一拳,“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她传播的封建迷信思想使祥林嫂无还手之力,祥林嫂的生命失去了最后的生机。可以说是柳妈毒害了祥林嫂。祥林嫂不知道人死后有没有灵魂,她怀着对死后情形的恐惧,陷入无边的苦海。祥林嫂在庙里捐过门槛之后,她“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可四婶慌忙大声的喝令――“你放着吧,祥林嫂”――又一次把祥林嫂推向了无边的苦海。这一次是四婶给了祥林嫂致命的一拳,封建礼教毫不留情地掐断了祥林嫂孜孜以求的生路。乞讨、流浪之路上的祥林嫂是这样的:“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我”也未能给祥林嫂指出一条不痛苦的生路,那个社会没有人向祥林嫂伸出一双充满温暖的援助之手,也没人向她投去温暖的目光。于是,祥林嫂最终死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冰冷的世界里。

可以说祥林嫂拥有过无忧的童年、快乐的少年和满怀憧憬的青春,可两次婚姻及婚后的境遇改变了她的人生,她被封建礼教、封建迷信这两条毒蛇咬住了,而她没有能力识别这两种东西,也没有能力打死它们,结果毒蛇咬死了她。

鲁四老爷漠视、厌恶祥林嫂,沦为乞丐的祥林嫂死于人们忙于祝福的时候,鲁四老爷还骂道:“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竟遭到鲁四老爷如此之谩骂,普通民众对祥林嫂的死显得漠不关心。

祥林嫂的悲剧人生告诉我们,祥林嫂是穷苦的,她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是低下的,在那个社会里她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地、房屋,没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在鲁四老爷家打工的工钱竟然被她婆婆领走了。如果她有充足的物质生活财富,她的命运可能会是另一番天地,而像祥林嫂这样经济地位的人在旧社会有千百万,那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必须砸碎。

祥林嫂所处的那个社会是冷漠的、落后的、愚昧的,祥林嫂没有得到来自那个社会的心灵救助。如果“我”能够给她一个正确的答案,祥林嫂也许不会很快死掉。那个社会缺少人间温情,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必须摧毁。我们要建立一个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建立一个全民拥有进步思想的社会,建立一个和谐温馨的社会。

祥林嫂自身素质需大力提高,如果她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知道这个世上没有鬼,她就不会捐门槛了;如果她知道她没有错,她就不会“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更不会那样死去。

篇3

关键词:人生;爱情悲剧;原因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74-03

路遥的《人生》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变革时代。在主人公高加林从农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到农村的生活经历中,先后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女性:刘巧珍和黄亚萍。刘巧珍是传统乡村女性的代表,勤劳、善良、本分,是她与生俱来的性格。虽然出身农村,但却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她爱慕、欣赏有文化有内涵的人,对待爱情坚贞不屈,敢于自我牺牲。黄亚萍则是现代城市女性的代表,她年轻漂亮、有学问、有能力、有思想,敢于冲破世俗,向往自由的爱情。但最后,巧珍和亚萍都没能和高加林修成爱情正果,其中既有社会现实因素,也跟三人的生活背景、性格原因密不可分,本文将对此加以探讨。

一、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成因

1.高加林不安现状的心态和好高鹜远的性格。《人生》中的男性角色有很多,但男主人公高加林,无疑是陕北农村中鹤立鸡群的一位,他倔强、聪明且不安现状,带着一丝近乎虚荣的清高,在平静的陕北高原上,显得那样另类和与众不同。他是注定要走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在县城中渡过的两年高中生活,使他深受城市文明的熏陶和感染,身上的泥土味被冲刷得所剩无几。高中毕业后,又顺利地当上了乡里的民办教师,他的身份已经从一个整日与铁锹、锄头为伍的农民变成了一个体面、受人尊敬的角色,并且因为他的勤奋努力和多才多艺,很快就成为乡里优秀、出色的杰出教师。这种身份的转变、自我的超越加重了高加林躁动和不安的性格。

在面临家庭和爱情的艰难抉择时,高加林的性格弱点展露无遗,在面对选择时摇摆不定,缺乏坚定不移的信念。毫无疑问,高加林曾经也是爱过巧珍的,他和巧珍也曾拥有一份纯洁忠诚的感情,并且他始终没有忘记在自己落破之时,是谁拯救了他的灵魂,是巧珍啊,那个用视他如生命的女人,那个为了他甘愿牺牲自己的女人!但他是高加林啊,他不甘心一辈子生活在落后的农村,当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他骨子里的清高,他不安现状的心态,他好高骛远的性格让他最后选择了黄亚萍。故事情节发展至此,相信每位读者都会对他如此背信弃义的选择而感到愤慨,骂他是当代陈世美,他的选择不仅深深地伤害了巧珍,更伤害了所有爱他的人,更是对那块养育了他生命的土地的背叛!

2.⑶烧渖屏嘉匏降谋拘院投阅行缘囊览岛退炒印T凇度松》这部小说中,作者路遥用朴实无华的笔调、并不华丽的词藻描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而刘巧珍是作者着力颂扬一位女性角色,因为她是现代农村新女性的代表,她善良无私的性格是民族传统中优秀的本质,也正是因为巧珍的纯真善良,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这部爱情悲剧也因此显得更加凄美。

巧珍面对爱情,是忠贞不屈、无私奉献、毫无保留且不求回报的。她的感情炽热而真诚,她爱上了一个人就认定了是他,即使飞蛾扑火也毫无怨言。但在巧珍传统的思想里,也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特有的通病,那就是对男性的依赖和顺从。自古以来,中国女性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相夫教子、夫唱妇随,完全信任自己的丈夫。而巧珍对高加林的感情更甚,因为其中不光有巧珍对这段感情的投入,还有对高加林如同一个信徒对神一般的崇拜和仰慕,崇拜到丧失了自我,在爱人面前,她缺少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认同,她自卑、被动。在精神上,她是匮乏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使她不断地自我否定,可以说在巧珍的性格里,既有传统思想中优秀的部分,也有愚昧的部分,既有向往光明的一面,又有止步不前的懦弱,既有坚强不屈的一面,又有软弱无能的一面……这种性格缺失隐藏在她纯真善良的外表下,使她在爱情面前缺乏主见,不断地否定自己反而形成了这种跟爱人越来越大的差距,从而也是造成她和高加林爱情悲剧不可避免的发生的元凶。作者着力颂扬巧珍纯真善良的美好品格,但并不认同她守旧思想中懦弱的一面,更是不能肯定他的悲剧性格。

3.文化水平的差距是高、刘二人无法消除的隔阂。高加林还在县城上高中时,巧珍就偷偷地喜欢上了这个男孩子。每当到了加林从县城回来的日子,巧珍就找借口留在村里,坐在自家院子里偷偷地望着对面加林家的院子。仅仅是这样偷偷地望着,也能使她兴奋不已。加林若是到村子里的水塘去游泳,巧珍便到那附近去割草。仿佛跟他呼吸着同一片天空的空气,心里都是愉快的。到了加林该回学校的时候,巧珍便目送他出了村子,眼角不禁泛起了涟漪,怕是高加林再也不回村儿了似的。从她对高加林的爱慕来看,巧珍也是向往着更高更远的世界的,但她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束缚了她的脚步。所以,纵然巧珍内心对加林的爱近乎发狂发痴,但这又是一种近乎无望的爱。巧珍深知,贫困落后的农村是留不住加林的,他不属于这里。同时巧珍对加林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的,她无法给予他精神上的安慰,只能尽量地满足加林物质上的需求,她也知道自己不可能真正地得到他。巧珍日夜被这种希望和无望折磨着,文化上的差距加重了巧珍对加林的崇拜,同时也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形成了高、林二人之间一条深深的无法跨越的鸿沟,这一切注定了她们的爱情将是一场悲剧,而且巧珍的爱越深沉、越炽热,悲剧的色彩就会越浓烈。

二、高加林和黄亚萍的爱情悲剧成因

1.黄亚萍自私自利和爱慕虚荣的性格使然。黄亚萍是现代城市女性的代表,她的各方面的确很优秀,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也无法掩饰她性格中自私自利、爱慕虚荣的缺点,其实这两点也并不矛盾。黄亚萍与高加林同窗三年,二人都是班干部,他们之间的交集自然比较多,同时他俩又是班上学习最好的两个人,都很喜爱文学,共同爱好、共同语言都很多,这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知己。但毕业后,加林回到了农村,此时,张克南的出现无疑填补了黄亚萍感情上的空白。亚萍发现,当她和张克南一起看电影的时候,也是受人瞩目的一对,而克南又是城里人,再加上克南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亚萍渐渐受到了感动,慢慢接受了克南的感情,然而这段感情中,也有着亚萍爱慕虚荣的虚荣心在作祟。高加林回到了农村,亚萍清楚地知道自己不会为了爱情而嫁给一个农民,她不想一辈子在田间受苦受累,在爱情和面包之间,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而张克南刚好可以满足亚萍的虚荣心。但这一切,又在高加林重返县城后慢慢有了改变。高加林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多才多艺,很快便成为了整个县城里一个引人瞩目的人物,公共场合也总有一些姑娘会向他暗送秋波,想方设法地接近他……

高加林的身份,突然从一个农村人变成了小城里的风云人物,人们纷纷谈论到他,这种转变对于虚荣心满满的黄亚萍来说,无疑是十分有诱惑力的。此时的高加林已不是昔日的高加林,他比从前更加优秀,他在各个方面都比张克南还要优秀,爱慕虚荣的性格使亚萍不允许其他姑娘靠近高加林而挡住了自己的风采,于是她又重新回到了高加林身边,而张克南,就像当初亚萍放弃加林那样,在现实面前,这次轮到了张克南被放弃。这一举动,无疑给黄亚萍自私自利和爱慕虚荣的性格添加了一条有力的佐证。然而这一切,又在张克南的母亲举报高加林“走后门”一事后再次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因“走后门”事件,高加林的处境瞬间一落千丈,从前县城中的风云人物,大家公认的有为青年,曾经前途一片光明,前程一片大好,顷刻间,踌躇满志没有了,能令他大展拳脚的舞台也没有了,似锦的前程更是没有了,他不得已只得回到农村。而当县委有关高加林处分的文件下来时,亚萍的第一反应就是“完了!完了!一切都完了……她在心里喊叫着,不知该怎么办”。虽然作者接着表述出亚萍也是真诚地爱着加林的,但这种真诚在她得知消息后的第一反应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人们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第一反应总能毫无保留地暴露当事人的内心。

2.社会地位、家庭门第观念是彼此无法逾越的鸿沟。谈到《人生》中爱情的悲剧,不言而喻都是指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其实,高加林与黄亚萍之间的爱情又何尝不带悲剧色彩呢?在他刚回村时,“每当听见黄亚萍清脆好听的普通话播音的时候,总有一种很惆怅的感受,就像丢了一件贵重的东西”。而当他重新回到县城,在图书馆重遇亚萍,二人又像从前一样一起讨论文学,尤其是在亚萍通过情诗向他表达爱意后,他狠心地抛弃了巧珍,恢复了和亚萍的交往。黄和高,从志趣相近的同学到情趣相投的恋人,本是极自然的,双方都不是只凭感情的冲动。可是当高加林因为“走后门”事件不得不重返农村时,曾经情投意合的二人,都没有勇气继续他们的爱情了,他们对于“门当户对”之类的世俗观念,很容易产生冲突,因为那是他们本人以外的题,而爱人或自己变成农民,这就意味着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到事业理想、生活道路大变样,黄亚萍跨不过这一关。此时可能有的读者会说,难道亚萍就不能因为加林双双回到农村重新开始吗?可问题在于,小说中的高加林回家后没有这样乐观的前景,留给他的道路,无非是说他应该做个安分的农民,这种变故是令他难以接受的,也是亚萍无法接受的,她不会为了加林来到农村吃苦受累,这是双方在思想意识和恋爱观上的弱点,而让她选择一条连高加林自己都不愿意接受的人生道路,似乎也是不现实的。即使黄亚萍对高加林的爱或许也曾强烈、真诚,但她过不去自己这一关,最终还是咬咬牙斩断了爱情。这一部分的描写,似乎是现实生活中平淡而又特殊的一环,但也是一种难以克服的矛盾,可以说就是带着一定悲剧性的。

三、两种爱情悲剧给予我们的人生思考

目前有的青年人认为,在自由恋爱时代,高加林选择刘巧珍或黄亚萍,这是他的自由。用“喜新厌旧”、“忘恩负义”来谴责他,便是旧传统道德的老观点。他们企图论证,随着高加林地位的上升,他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必然变化,因此,他抛弃没有文化的巧珍,选择情趣相投、才学相当的黄亚萍就是合乎逻辑的结果。我们认为,这当然算是一个观点,然而它并不充分,爱情是双方的事,而婚姻还要考虑到婚后的家庭生活,担负起抚育下一代的社会责任。用利己主义的“恋爱自由”为高加林辩护是错误的。在小说中,我们看到:当刘巧珍给高加林带来安慰时,他选择了她,当刘巧珍妨碍他的前途时,他断然抛弃了她。可以断言这种“恋爱自由”,当黄亚萍也妨碍他的前途时,他也会同样抛弃她。这种“恋爱自由”绝不是我们时代青年应有的爱情观。

在整部小说中,造成高加林爱情的悲剧是令人寻味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其中主人公地位的变化可以说是整部小说的线索。纵观全文,三位主人公都有错,巧珍的文化缺失,亚萍的自私性格,以及高加林错误的人生价值观都是造成悲剧的原因。而高加林错误的人生价值观是尤其主要的原因,关于高加林这一人物的分析,很难用简单的好与坏、美和丑来区分,人物本身就是极其复杂和矛盾的。“高加林是一个处在能呼吸到城市文明之风却又保留着古老落后习俗的城镇交叉地带的农村知识青年,作为一个时代拘囿于土地圈子的农民血统的后代,他因袭着历史和道德的沉重负荷。在他身上既有时代变革召唤起来的向往进步的情绪,又有生活环境和历史进程对他的种种制约,这种矛盾实现上也是我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必然会有的现象”。

然而尽管如此,高加林的形象,却并不是作为一个简单的谴责对象而存在的。小说不是单纯地从爱情道德角度来衡量它的人物,也不是单纯地从爱情道德角度来看待这场爱情悲剧。比起个人的道德因素来,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中更多地汇聚了今天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像高加林这样的知识分子,只能被这种交织起来的矛盾所支配、所左右、所摆布,而无力摆脱它、克服它。生活中尽管可以有抱着“恋爱至上”信条的人,实际上却是很难存在的。

参考文献:

[1]蒋霞.激情的文本叙事与深刻的理性思考――读《人生》看路遥[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2]孔健.生命的意义在于高尚的追求――读路遥《人生》的启示[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2).

篇4

生命的诞生即是与痛苦相伴的过程。生命正是因为感受了痛苦,也才体验到快乐,痛苦给予生命的进程以力量的滋养。因而,苦难亦是人生的财富。幸也不幸,萧红童年、少年时代寂寞的家庭环境,不仅培养了她文学上的早慧,而且造就了她敏感而早熟的个性心理。萧红生长在东北的一个大家族中,她少时衣食无忧,可以受良好的教育。可这是一个缺乏爱的家庭:母亲的早逝,使父亲的个性变得更为冷酷和暴戾,“偶然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后来就连父亲的眼睛也转了弯,每从他的身边经过,我好像自己的身上生了针刺一样,他斜视着你,他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而往下流着。”加之继母的冷漠,使萧红年幼的心缺乏爱的情感抚慰。只有年迈的祖父爱怜、保护她,却又常常力不能及。父亲的冷酷,既使萧红的心灵受到终生难以痊愈的伤害,同时也促成了她的反叛个性的形成。萧红第一次与父亲的正面冲突原因是她要到哈尔滨上中学,而父亲不允许。十九岁的时候,祖父去世,少年萧红情感上最后一片栖息的土地消失了。不久,萧红因为拒绝嫁给父亲为其定下的汪家少爷而与家庭决裂,开始了她只身漂泊的艰难人生旅途。从其散文《过夜》中描绘的冻馁相加、雪夜无处投宿的绝望情景,我们不难想见,一个逃出家庭、初入社会的女学生所面对的生存困境。更为不堪的是,萧红以她二十岁的年纪,却已两度遭受异性的欺骗。尤其是后一次,她怀着身孕被抛弃在东兴顺旅馆,因为欠了六百多元的食宿费而被作为人质软禁,几乎被卖到妓院……

年轻的萧红在她的作品中描绘和涉及了诸多死亡的场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死”是被忌讳的一个话题。而对于一个关注和热爱生命的人,他(她)无法不去思考和面对死亡。因为只有懂得死的要义,才能理解生的内涵。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从哲学的意义上讲,生便意味着死;没有死亦无所谓生。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即注定了要走向死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生,是否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死亡,是否值得或必然发生。萧红为我们描绘了壮烈的死――人为了争得生的权利,不惜自己的生命,即“向生而死”的死亡。这是通过有价值的生命的毁灭让人崇敬、叹惋,来体现其崇高感的悲剧意蕴。在民族灾难面前,们奋起自救,敢死队的小伙子们的英勇献身;女学生宣传救国,不惜自己年轻的生命;王婆的女儿参加抗日英勇牺牲(小说《生死场》)。陈公公的儿子以修铁路为掩护,一次次弄翻了鬼子装着子弹和食品的列车,被鬼子发现而遭杀害(《旷野的呼喊》)。还有《北中国》中耿大先生的大儿子,放弃优游的少爷生活,只身去千里之外投身抗日,最后战死沙场。对于这些生命的逝去,作者充满了崇敬,她的笔调是深情而遒劲的,其间饱含着慷慨悲壮之气。

萧红生命观中的悲剧意识,更多的是通过无价值的死亡或不应发生的死亡以及人们对死亡的冷漠呈现出来的。王阿嫂的丈夫被地主逼疯后又被活活烧死,王阿嫂遭毒打,与她未出世的孩子一起惨死(《王阿嫂的死》);黄良子给人作保姆无暇看管自己的孩子,儿子因为过桥找妈妈失足落水而死(《桥》);染缸房的徒弟为了争一个女人打起来,一个把另一个按到染缸里淹死了,人们没感到什么惊诧,那染缸照旧用来染布做衣裳;小团圆媳妇被活活折磨死了,人们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能干好看的王大姐死了,人们不仅漠然,甚至还有些幸灾乐祸地等着看冯歪嘴子的笑话(以上内容见《呼兰河传》);金枝几个月的女儿被恼怒的父亲活活摔死,三天后夫妇二人到乱坟岗子去看孩子,却发现小尸体早被野狗吃掉;村中闹瘟疫,乱坟岗子上增加了数不清的尸体;日本鬼子烧杀奸,村中常常有人被日本人杀掉(以上内容见《生死场》)。盗墓人不懂事的孙子小豆儿只因为说了一句“汉奸不是好人”,便被日本人踢死(《莲花池》)。这些死亡图景的描绘让人触目惊心,因为读者从中看到的不仅是珍贵的、对于人只有一次的生命的猝然消亡,更有人对同类生命的漠视、不珍惜甚至残害,带给我们的是悲戚和忧愤。在作者客观冷静的描述中,透出对生命存在的苍凉感受。

透过作者从《跋涉》、《生死场》到《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作品中描绘的各类死亡图景,我们可以感受到萧红对生命脆弱、易逝的慨叹,感受到作者对由于自然环境限制、阶级压迫、殖民入侵、伦理道德规范的制约、历史文化和乡间礼俗的沉积、影响造成的非正常死亡的忧愤。在经历了许多生生死死的场景之后,她的惊讶和悲戚逐步变为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她原有的悲剧人生体验得以提升为忧患人生和对生命价值的近乎哲学的领悟。正如《呼兰河传》中所言:“人生是苦多乐少”。萧红曾自言:“我开始也悲悯我的人物,他们都是自然的奴隶,一切主子的奴隶。但写来写去,我的感受变了,我觉得我不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到应悲悯我咧!” 这是由于萧红随着生活的不断历练,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也同她曾悲悯的人物一样,无法超脱所处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等的制约,同样永远处于人生的困境之中。把生命存在看作一个整体意义上的悲剧性存在,表明萧红作为一个青年作家,其现代悲剧意识的形成。于是,读者在萧红后期的作品中,感受到其风格已从《生死场》的悲壮而渐渐变为《马伯乐》的平易诙谐和《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的深沉冷静。

萧红的作品(尤其是小说)的叙述往往与抒情合而为一,呈现出忧郁、苍凉的色调,与其悲剧性的精神内核相辅相成。这种忧郁和感伤气息,即使在被人们认为雄放沉郁的作品中亦挥之不去。比如:《生死场》,这是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力透纸背” 的透着悲壮之气的作品。但是,其中依然流露出时隐时显的感伤情绪,尤其是作品的前半部分更其明显。比如对王婆卖马过程的描写,借王婆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人生苦旅的感叹和无奈。与们毅然走上抗日道路交叉的是对金枝命运的叙述:她逃开了日本人的魔爪,却逃不脱男人的侮辱。她想将羞辱的泪水在母亲的怀中流淌,可母亲却全没意识到发生在女儿身上的变化;她要出家,可尼姑庵早已人去庵空。结尾,当二里半跟上抗日的队伍出发时,“二里半的手,在羊毛上惜别,他流泪的手,最后一刻摸着羊毛。”“身后的老羊不住地哀叫,羊的胡子在慢慢的摆动……”

这种忧郁感伤情调更鲜明地体现在作者的回叙性作品中,《呼兰河传》的叙述不仅充满了诗意,而且其中的人物命运与场景描绘以及由此生成的内在韵味都是极其苍凉感伤的。

一位哲人曾说过:“人在痛苦中与在欢乐中一样,同样有智慧。痛苦与欢乐同属保持人之本性的头等力量。如果没有这种力量,它早就被祛除了。”萧红的智慧即主要是来自于痛苦的智慧,痛苦构成了她独特的人生景观,也因之成为她谛视和关切大众苦难的契机和起点,她个人的痛苦在大众的苦难中得以交汇和延伸。而不同于大众的是,她在精神上超越了个人以及大众的苦难:她在探寻造成这苦难的种种人为力量,以及铲除它们的方式、途径;她从苦难中领悟出生命的真谛,领悟出生命的悲剧性特征;她并没有走向虚无和悲观厌世,而是努力用自己的双手攫住这有限的人生,不懈地追求现实人生中一切美好的、向善的东西,哪怕四周是无边的黑暗,哪怕她将因此忍受生前生后的难堪寂寞,她也决不放弃。就像她自己所说的,“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见萧红散文《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参考文献:

[1]鲁 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

[2]鲁 迅:《生死场•序言》,见《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七集小说集五),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5。

[3]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4。

[4]丁昭言:《萧红》,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5。

篇5

为了爱情走到一起

我们的主人公轶超与叶青今年28岁。因为两家是邻居,俩人自然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从1999年开始,他们分别在北京、武汉就读大学,也就从来没有想过彼此的姻缘。没想到大学毕业两年后,他们才发现彼此原来是自己的追求,自有一番“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味道。

朋友们都说他们过去过得的确不容易,是为了真感情才走到一起。后来叶青离开武汉,一无所有地来北京找轶超的原因,是轶超的一番话说服了叶青: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如果干不好,回老家或许还有退路;如果年纪轻轻就回老家,混不好,就很难有退路了。

早在2006年3月,叶青还没有到北京时,为了筹备自己的婚事,轶超就买了套房子。原因很简单,男人么,结婚怎么也得有套房。

这所房产是在远在武汉的叶青的“遥控”下购置的。地址选在东四环以外朝阳路上的某某寓所(期房,2007年12月交房),面积60平方米,每平米7千元,总价42万元。可是这时轶超总共的积蓄也才3万元,而叶青是“月光族”。于是双方父母支持了10万元。背负着30多万元的贷款,唯一能做的就是节衣缩食。

2003年叶青在大学毕业后就留在武汉工作,过得真是无忧无虑。国企的单位宿舍,早餐和午餐都单位解决,除了买衣服和化妆品、美容的开销之外。就基本没有要花钱的地方。从实习期的790元/月到第三年的3000元/月,增长稳定,但也基本花完。到了北京以后,在武汉的那种悠闲的日子宣告结束,花钱也开始变得谨慎。

到了北京,叶青一开始从事销售的工作,每月1600元底薪,比在武汉少了将近一半,工作压力很大,3个月内必须出单,跑不出来就会被炒鱿鱼,所以天天拼命的跑。但是每月的开销都很大。中年饭一般就是成都小吃,最贵也就八块钱;出去拜访客户,从不坐地铁,尽可能坐公交车,还不是空调车。而轶超也一样省吃俭用,说起以前的家庭账目,轶超眉头一下就紧蹙起来,“那会儿日子过得真拮据啊”,他做IT产品的销售,每天都在外面跑。他1.8米的个头中午饭只花不到10元,常常是羊肉串、麻辣烫和烤馒头片就把午饭凑合了。那会儿他每月工资3400元,而每月房贷2000元,还要交合租房费900元/月,加上水电煤费100元/月,尽管晚上和周末都在家里吃,但每月两人工资也所剩无几。为了省钱,连春节都没有回老家,算算就是火车卧铺来回返程两人也得花两千元,又是两个月的房租呢!

叶青觉得做销售工作早出晚归这么辛苦,工资还很低,要想高收入,只能靠销售业绩拿提成,但是业绩不过关被炒失业了,家庭经济的压力会更大,最后她决定拿出近两万元去学习专业知识,干脆去搏一下,再跳槽换工作。

考试通过后,在叶青犹豫是否要在这家私营公司继续做下去时,以前在武汉的领导调来北京工作。在老领导的介绍下,叶青面试成功。由于工作努力,3个月转正,工资一下翻了好几倍。正如叶青自己的评价,虽然工作起点不高,但工资的加速度却很快,从1600元到现在的近一万元的月收入,翻了e倍多。

我家曾有两套房

2007年12月,期房交工,2008年他们搬进了属于自己的家。俩人把只有60平方米的大一居隔成了一室一厅,每个角落都精心布置。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小了些,但对两个人生活来说还是比较宽敞。

正所谓“安居才能乐业”。搬进新房后,不仅叶青的工作不断有质的飞跃,轶超的销售业务也越做越好,除了工资外每月能有业绩提成,渐渐家里的储蓄也逐渐多起来。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为了庆祝他们的新婚,他们选择在2008年“五一”去度蜜月,进行一次环海之旅,从大连到威海,再到深圳、香港、泰国,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气息,也满足叶青的购物瘾。

日子开始富足了,好打扮的叶青除了每天紧张的工作外,平时下班一般去逛街或是聚餐,但为了第二天能够早上班她总是早点回家。她的周末可比平时更忙,早上睡到八九点,稍作收拾就去美容院,下午有时去逛街、看电影,再和轶超去吃晚饭,有时也去京郊玩玩儿。

叶青时常感慨武汉的美好生活又回来了。当然开销也比以前多了很多,现在光是每月逛街买衣服和饰品就花1000元,以前在北京用的是玉兰油护肤,现在连洗发的也是法国施华蔻、日本水之密语等国外的品牌,更不用说天天都得用的兰蔻、SKII、碧欧泉等品牌的乳液、化妆水、遮瑕膏等等。化妆品和护肤品花费大概1000元/月,美容约800元,月,每个月在外面吃饭差不多也得花将近1000元,再加上交通和通讯费,每月个人开销达到约4000元。

而轶超每月还是很忙,除了每天在外面吃饭外,一年买的衣服不超过5000元,基本上是叶青帮他代劳买的,轶超经常开玩笑地说,尽管现在收入是多了点,但是叶青还是挺“节约”的,早上赶去上班,先打出租车去地铁口,再坐几站地铁才能按时到公司,如果全程打车去上班每天要多花将近10元。

说起家里的大事,他俩都不约而同地点头说是“相互商量再定”,但在买第二套房产这件事情上,叶青看起来似乎更有主见,为了将来父母来北京帮忙带小孩有个住的地方,决定再买个小一居。2009年2月她在网上搜到崇文区的房子和朝阳路的房子价格差不多,南二环崇文门附近1.3万元/平方米,又参考了以前买房地段、交通、容积率、开发商资质等要素,当即决定买44平方米的一套大一居(期房)。通过多方筹资和两人储蓄,交了28万元的首付款。

最具投资魄力的事是叶青将第一套房产出售。到了2009年年底,他们的第一套房子已经从原来的40万元升值到了100万元,这在一定程度上诱惑了叶青;当她听到2009年底“减免二手房的营业税”优惠政策可能到期的消息后,觉得以后交易成本会提高,于是毅然将“安家立业”的第一套小房子卖了。她也想得很周全,等崇文门期房到手再搬家,现在仍租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而房子的最后卖价是109万元,超乎叶青的想象,2010年买车的钱也有了。但也许买家也正偷着乐:将来房价能更高。

有关投资理财的对话

当问到小夫妇俩目前家里是谁“掌管家庭财政呢?”,轶超开玩笑地说,我只是执行者,有关投资的细节你还是要问我们家的叶总。于是,如下的有关投资理财的6个问题都是叶青一人回答的:

你家里买了保险吗?是什么保险?你买保险时怎么想的呢?

我买的是某保险公司的健康险(分红

型)+终身寿,给轶超买的是另外一家保险公司的投连险+终身寿,各是10万元的保额。

我当时买保险是在2005年,初衷是那会儿自己一个人过得很逍遥,但是一个“月光族”,要是哪天翘辫子(地方方言)了,连点遗产都没有。轶超的保险是我给他买的,在北京,我看到他天天很忙,而且也不爱锻炼,饮食习惯又不正常,想着他最该买保险了,碰到合适的就买了。

打算要小孩吗?孩子的教育规划想过要花多少钱吗?有没有什么计划?

因为我们两个都不是北京户口,将来生下孩子,以后的上学问题可能会比较复杂,现在看来也只能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在北京多付点钱上学;第二个是放到老家让老人先照顾着,但是这样对小孩子的成长应该不好。

我打算从怀孕开始再增加一份基金定投和将来给孩子购买少儿返还型健康险,我听说这种险种会在孩子18岁-25岁的时候陆续返还,可以作为教育金补充。

你投资了股票和基金,你平时忙的过来么?

我们一直用钱比较紧张,并且过去工作也很忙,特别是我来北京在周末念书时,除了月供、平时生活必需开销外,家里几乎每月没有结余了。

在我换了工作和轶超每月有了业绩提成后我们才稍微有了点钱,看着周围的朋友都做股票,我们也只拿出了几万元去投资,赚的多时好像翻了一倍多,但是后来也赔了一些,都是下班时候多学学投资吧,现在我们主要投资于基金。

我听说,你这么早就准备了自己的养老金,不太像80后的一代人?

我去规划养老,主要是因为总看到社保存折子上的钱太少了,现在不多存点,将来怎么也不够花,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有强制储蓄。

我在今年做了一个每个月1000元的沪深300指数定投,而且现在准备购买年金保险,预计每年1万元左右,持续20年,预计可以领取30多万元,以后可能会再追加投资养老险,但要根据收入情况才能做决定。

你把精心设计的60平方米的房子卖掉,却住进44平方米的更小的房间。你家人还是没法来照顾小孩?

(很自信地微笑)没关系,我们现在有了100万元了,一小部分先拿去投资股票。大部分主要是买债券基金。

这种操作是为了“打时间差”,最终目的还是买房,等房价稍微跌下来了,这部分投资兑现了再作为首付去购买一套大一点的房子,那时再考虑是否卖掉44平米的房子,我想将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买房。卖房,再买房……也许年轻人的生活就是在这种折腾中进行,生活从蜗居开始。如今他们也更忙了,周末叶青去学驾照,轶超去读在职研究生,在叶青和轶超看来,将来日子肯定会越来越红火,笔者也对叶青和轶超的蜗居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房子就是有爱的家,是无所谓大小的。

理财师建议:稳健投资是关键

叶青主管了家里的财务计划,他们希望投资还是以稳健风格为主,从理财规划的角度,要先看看家庭的目前支出情况和家庭的理财规划。

叶青家庭每年还有8万元的结余,但是家庭储蓄比率,即每年家庭盈余,收入:80,000/285,000=0.28。

从储蓄比率可以看出,在满足当年的各项日常生活支出外,还可以将28%的收入用于增加储蓄或投资。一般来说家庭储蓄的合理比率是20%-60%,可叶青家庭的收入很高,但高消费使得储蓄比率很低,考虑到将来还有孩子的教育金、未来退休双方的养老规划,建议保持节俭持家的生活习惯。

再看看叶青家庭的保险,目前打算要购买养老险,笔者建议家庭先考虑增加健康险保障后再考虑养老险。目前两人各是10万元的保额,相对两人超过20万元的年收入来说有点低,再考虑到将来要承担养孩子、供房子的经济压力,建议增加定期寿险至少10万元保额,附加重大疾病险10万元保额。

很多人关心保险的投资回报率,按照保险精算相关规定,保险精算的收益率不高于2.5%,如果再摊除保险公司的各种费用和风险保障费等,年回报率会更低。如果考虑保险具有强制储蓄的特点,笔者建议叶青购买养老险,但要求更高投资回报收益,就用同样的钱去做投资,假设做基金定投年回报率为6%,每月支出1000元,在20年后会有46.2万元,而30年后有100.45万元;如果加大投资,每月投资2000元,年回报率为6%,那么20年后,也会有92.4万元,而30年后有200.9万元,这样的复利回报率该是比较可喜的。

叶青这个年轻的家庭这么早就开始考虑用基金定投来准备养老金,这是非常明智的。结合叶青家庭的日常年支出,每月能少消费1000元,就为将来的生活保障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殊不知,如果按照目前的必要生活开销来预计未来退休后的养老金,随着通货膨胀侵蚀家庭资产,光是目前叶青和轶超日常消费8.4万元/年,在30年后,如果按照3%,年通胀率计算,需要20.39万元/年。而要再加上两人的生活、娱乐等其他费用共11.4万元,将来是一个巨大的数字,27.67万元才能满足他们一年的生活必需资金。

合理地估算。30年后将来的生活水准是现在开销的75%。那么在30年后退休时,叶青和轶超日常消费还是需要15.29万元/年(20.39万元×0.75=15.29万元)。如上面的计算,若要投资2000/月,200.9万元将至少可以维持13年的退休生活,若要达到叶青想要在30年后达到500万元的退休金,按照年回报率6%,至少每年要投资6.33万元,约折合每月投资5250元;按照年回报率8%,至少每年要投资4.42万元,约折合每月投资3680元。

至于有关养老规划的年回报率,可以在设定投资组合时,在年轻时选择稳健的投资方式,如投资于股票型基金权重大点,至少占总资金的50%,而到了约45岁后,可以选择稍微保守点的投资方式,如在债券类资产上投资权重大些。

正如养老金一样,孩子的教育金也是刚性需求,针对这笔数额越来越高的消费,叶青的家庭也可以按照养老金的投资思路构建孩子的教育金规划,至于孩子的保险,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先考虑孩子的健康医疗险就可以了。

对于未来叶青预测将来房子会跌价,这点笔者无从做判断,但就以目前的房价来看,在北京南五环的房价以1.5万元,平方米来计算,如果要考虑一家三代住在一起,格局最好是三室一厅,至少需要100平方米,房屋总价是150万元,如果按照30%首付,加上一般装修费约8万元,一次性需要53万元。

房贷是105万元,依据商业贷款年利率5.94%计算。如果是30年分期付款,等额本息每月房贷为6254元,20年分期为7486元;若能使用公积金贷款更优惠,按年利率3.87%,算(暂不考虑房贷优惠),如果是30年分期付款,每月房贷为4834.49元;如果是20年分期付款,每月房贷为6291.1元。

按照公积金管理中心规定,根据购房者资信、教育水平等分不同级别,一般能贷款

分为80万元、92万元、104万元三档。

对叶青家庭需要考虑的是,在叶青买大房子时,家庭的开销金额都会增加,主要是孩子的抚养费和四位老人的赡养费都会增加,建议叶青提前考虑现金流的变化,为家庭实现财务自由奠定坚实基础。

房子是有爱的家

叶青和轶超虽蜗居北京的一角,但是京城中到处留有他们的美食足迹,从两广路一新东安一永安里一五道口的美食街,到川、疆、鄂、湘、赣省等驻京办地方美味,有时也会去威斯汀大酒店西餐厅、金钱豹等享用极品美食,节假日也会从南四环的南门涮肉,到西单附近辟才胡同里的烤生蚝,再到北京郊县的各种农家野味;有时他们都很忙,一次相约去KTV玩儿,令周围朋友都很惊讶的是他们相互的第一句问候语竟是“久违,久违”。原来轶超连着两个月出差,有时晚上回来叶青在睡觉,早上叶青上班了他又在睡觉,见面的时间完全错开,而晚上叶青回家了,轶超又接到通知出差了,轶超因此也时常记得拜托叶青的朋友,“我不在家时来我家玩玩儿,陪陪叶青,免得她无聊”,那份温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009年轶超不像以往有那么多的出差,但是事业却落入困惑的阶段,2009年4月以来,公司效益不好,急需创造业绩,他自我激励地在家里的小黑板上写着“有目标的人睡不着,没有目标的人睡不醒”。于是开始更努力地工作,可是到了7月公司准备裁员,随之轶超也无心工作,开始天天在书桌前打网络游戏,叶青提醒“小心丧志”,劝轶超去读书,照叶青的说法,他考研完全是“从善如流”。轶超在旁边打趣地笑着说,“跟着你读书,这是近朱者赤”。于是游戏战场又换成了他的读书桌。在下半年轶超逐渐确立了独立创业的想法,他在小黑板上又写下了“奋进”两个繁体字,轶超说今后生活的主旋律就是平时创业+周末读在职研究生。

叶青和轶超,都是飘落在这个城市的叶子,他们不愿在故乡做温室里的花,因为他们的心中都藏着一些小小的愿望:热爱自由,去展现生命的精彩。他俩偶尔也会在生活的跷跷板上一高一低地徘徊,犹豫是回老家与父母团聚。还是在北京追求更精彩生活。工作上他们都在奋进,那么生活所赋予他们的就是“幸福”。

在拍照的那天,叶青家里的音乐总是一首首地播放,她说最喜欢许茹芸的《我爱你》的专辑中《幸福的相遇》那首歌。叶青曾入选《瑞丽》杂志的榜样OL活动,她的“我所相信的幸福”投稿入围全国前十名,她的生活正如歌词说的:

看着窗外一幕一幕飞过热闹的景象……

让我每分每秒为你散发幸福的能量

载你到期待你爱的地方……

我的微笑愿是温暖你的力量……

一个点头交换爱的愿望

喜欢一天一天伴着你喜欢一圈一圈绕着你

在这个美丽城市里回忆着美丽的相遇

默默倾听你无声的小秘密……

但是轶超更喜欢老鹰乐队的那种强劲、有节奏感的旋律。他们说,两人总是在不同类型的音乐氛围中转换,在周末两人也常常为了要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而争闹,这种打闹对他俩来说是家常便饭,连家里的水烟袋也成了打闹的工具,因为没有人真正用来抽烟,但是每次都是轶超主动败下阵来。

篇6

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我疯狂了这么久为何上帝还不把我毁掉。知道有哪些描写悲伤的可以值得摘抄的好句子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描写悲伤的句子,供大家参考。

描写人生悲伤的语录1.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2.别人喜欢你了我可以抢回来,但是你喜欢别人了我该怎么办。

3.不要走,请逗留,不要再让我心痛,难道你认为伤我还不够?

4.曾几何时我以为我找到了我要的幸福,可是当我毫无保留的付出后,才发现原来一直都是我的一厢情愿。

5.太过爱你,爱到自己心会痛,太过恨你,恨你不如恨自己软弱。

6.我们做的最有默契的一件事情是,我不联系你,你也不联系我。

7.把别人看得太重,结果却被别人看成什么都不是。

8.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9.有了那份牵挂,寂寞跋涉的路上便有了欣慰的精神慰藉,有了别人对你的牵挂,平淡无奇的岁月就多了生命的丰盈。

一个个平凡的日子,或者一段极为平淡的经历,能使牵挂感慨万千。

10.你一走,带走了我生命里每一抹温暖的色调。

剩下尽是晦涩不堪。

11.决定放弃你的那一刻我哭了,我的眼泪证明了我是真的很爱你。

12.如果把每件事都看作是一个学习的机会,那就没有所谓的失败了。

13.在什么都不确定的年代,我们总是爱得太早放弃得太快,轻易付出承诺,又不想等待结果。

14.我只是个普通人,渴了会喝水,困了会想睡,痛了大概也会放手吧。

15.爱情是生命的点缀,一生总得做一次飞蛾,为爱扑火,这就足够了。

16.很多时候,我觉得我更像个哑巴,明明很难过却咬紧嘴唇不说话。

17.清了这杯浊酒,散了这场老友,你的余生不再有我。

18.些许我是个很相信命运的人,只想安静的接受这一切的一切。

19.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所做的保密不是陌生人,而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20.异地恋就是有时我已哭湿了枕头说不出话,你却以为我闹脾气不理你。

描写人生悲伤的句子1.只有一件事,我们很默契,你不联系我,我不联系你。

2.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3.未来在哪里啊,谁能给我指引方向,一个人太累了。

4.除了她,我再也不会奋不顾身的去爱一个人了。

5.那个少年温暖的影子。

说要抓住时光的脚步陪我到荒芜。

6.我能给你,自然也能收回来,什么成为你在我这里放肆的筹码,我就毁了什么。

7.岁月残忍,可能感情说白了就是有个人?到最后也没走。

8.我一个人就傻傻地坐在电脑前,脑子里幻想着奇迹的出现,可是,你依然没有来,我的心七上八下,真是如坐针毯,也许你不相信。

可是,我希望你能理解我的心情。

9.曾经以为,爱上了你,我也还是可以全身而退,然而有一天我却发现,我退得满是伤痕。

10.想你的时候,我咬碎了给你的每一句问候,撕裂了每一个打扰你的理由。

11.一个人最好记性不要太好,因为回忆越多,幸福感越少。

12.那些来不及说出口的深爱悄悄说给风听,你应该幸福的,我就陪你到这里。

13.贱与不贱,在你的嫉妒多深,在你与的人有多坏。

14.这个世界上最不开心的,是那些懂得太多和想得太多的人。

15.剪碎往事,剪到伤心处;

抛弃尘俗,抛到悲伤处。

16.想要被安慰,但又不晓得要别人怎么安慰才能合了自己的心。

17.或许以后我还会爱上别人,可再也不会像爱你那样爱别人了。

18.曾经以为,离别是离开不爱的人。

有一天,长大了,才发现,有一种离别,是离开你爱的人。有一种离别,是擦着眼泪,不敢回首。

19.有时候我可以看得很淡然,有时候我去执着的有些不堪。

20.总有一些人,原本只是生命的过客,后来却成了记忆的常客。

描写人生悲伤的说说1.我是国宝,谁要是敢动我一根手指,他就完蛋了。

2.最难过的莫过于当你遇上一个特别的人,却明白永远不可能在一起,或迟或早,你都不得不放手。

3.曾经以为,伤心是会流很多眼泪的,原来,真正的伤心,是流不出一滴眼泪。

什么事情都会过去,我们是这样活过来的。

4.得不到的东西就放弃吧,每天想着念着心不疼吗?

5.以后的以后,国家的政策会不会是一妻多夫制,男人生孩子?

6.我象个被人遗忘掉的孩子,一个人笑,一个人悲。

7.有时候,你的一句轻描淡写,就将我伤到骨子里。

8.你不言,我不语,你不理,我不睬,你不闻,我不问,这就是我们的默契。

9.时光不比人,它脆弱,它禁不起来来回回的辜负。

10.你的记忆,残存着你我依昔的记忆;

我的记忆,却填满了写你的日记。

11.当IE被启动时,发现自己只是为了下载别的浏览器的心情谁懂?

12.一切都会过去,但在放手之前,能抓多紧,就抓多紧。

13.有时候,最适合你的人,恰恰是你最没有想到的人。

14.在爱的世界里,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

15.用一个班级来换一个没有作业的假期我宁愿选择前者。

16.梦魇。

梦中一切都是原样。现实一切都已变换了模样。

17.因为彼此对这段情付出太多,所以今日才会如此挣扎。

18.我把你拉黑删了,但是为什么每次梦里都有你的出现?

19.你只是过客,我只是路过,我们只是擦肩而过。

20.我疯过,傻过,执着过,坚持过,爱过,到最后还是我一个人过。

描写人生悲伤的文案1.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

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2.时间告诉你什么叫衰老,回忆告诉你什么叫幼稚。

3.狗不会瘦,因为它不会思念。

人会瘦,因为他思念着别人。人总是被思念折磨,在思念里做一头可怜的流浪狗。

4.有些人,无论你怎么对那个人好,他也不会留意。

因为那个人的生命里,你显得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5.据说,那些长期单身的姑娘渐渐都活成了自己最想嫁的男人的样子。

6.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7.清晨微风吹得窗帘飞扬,孤独的身影穿过窗帘透射出寂寞的幻觉,万绪般的思念在寂静的早晨显得格外静谧。

8.我从不喜欢让别人看见我的眼泪,我宁可让别人觉得我快乐得没心没肺,也不愿意让自己看起来委屈可怜。

9.西瓜的心最甜,柠檬的心,最酸桃子的心最硬,我心却是最凉的。

10.一个人,无论盖上多么厚的棉被。

无论身边是否有个可以拥抱的人。真正能够温暖自己的,还是只有自己的体温。

11.前世的风,今世的尘,无穷无尽的哀伤的精魂。

12.破碎的爱情,破碎的心,你比侩子手更懂得如何伤人最痛。

13.跌跌撞撞才明白了许多,舍不得却又无可奈何。

14.最怕的就是在乎的人说话突然变了口气,那种感觉就像是全世界都不要你了。

15.誓言中的美丽却只像流星。

只有那一刻的荣耀。

16.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17.下辈子我要做你的心脏,我难受了,疼的是你。

18.我多害怕习惯了谁的好,然后又被无情的丢掉。

19.我没有想象的坚强,但却找不到让懦弱休息的地方。

篇7

宗白华

①人类社会的法律、习惯、礼教,使人们在和平秩序的保障之下,过着一种平凡安逸的生活;使人忘记了宇宙的神秘,生命的奇迹,心灵内部的诡幻与矛盾。

②近代的自然科学更是帮助近代人走向这条平淡幻灭的路。科学欲将这矛盾创新的宇宙也化作有秩序、有法律、有礼教的大结构,像我们理想的人类社会一样,然后我们更觉安然。

③然而人类史上向来就有一些不安分的诗人、艺术家、先知、哲学家等,偏要化腐朽为神奇,在平凡中惊异,在人生的喜剧里发现悲剧,在和谐的秩序里指出矛盾,或者以超脱的态度守着一种“幽默”。

④生活严肃的人,怀抱着理想,不愿自欺欺人,在人生里面体验到不可解救的矛盾,理想与事实的永久冲突。然而愈矛盾则体验愈深,生命的境界愈丰满浓郁,在生活悲壮的冲突里显露出人生与世界的“深度”。

⑤所以悲剧式的人生与人类的悲剧文学使我们从平凡安逸的生活形式中重新认识观察到生活内部的深沉冲突,人生的真实内容是永远奋斗,是为了超越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毁灭了生命以殉这种超生命的价值,觉得是痛快,觉得是超脱解放。

⑥大悲剧家作家席勒说:“生命不是人生最高的价值。”这是“悲剧”给我们最深的启示。悲剧中的主角是宁愿毁灭生命以求“真”,求“美”,求“权力”,求“神圣”,求“自由”,求人类的上升,求最高的善。在悲剧中我们发现了超越生命的价值的真实性,因为人类曾愿牺牲生命、血肉、幸福,以证明它们的真实存在。果然,在这种牺牲中人类自己的价值升高了,在这种悲剧的毁灭中,人生显露出“意义”了。

⑦肯定矛盾,殉于矛盾,以战胜矛盾,在虚空毁灭中寻求生命的意义,获得生命的价值,这是悲剧的人生态度!

⑧另一种人生态度则是以广博的智慧照耀宇宙间的复杂关系,以深挚的同情了解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在伟大处发现它的狭小,在渺小里却也看到它的深厚;在圆满里发现它的缺憾,在缺憾里也找出它的意义。于是以一种拈花微笑的态度同情一切;以一种超越的笑,了解的笑,含泪的笑,惘然的笑,包容一切以超越一切,使灰色黯淡的人生也罩上一层柔和的金光。觉得人生可爱。可爱处就在它的渺小处,矛盾处,就同我们欣赏小孩们的天真烂漫的自私,使人心花开放,不以为忤。

⑨这是一种所谓幽默的态度。真正的幽默是平凡渺小里发掘价值。以高的角度测量那“煊赫伟大”的,则认识它不过如此;以深的角度窥探“平凡渺小”的,则发现它里面未尝没有宝藏。一种愉悦,满意,含笑,超脱,支配了幽默的心襟。

⑩“幽默”不是谩骂,也不是讽刺。幽默是冷隽,然而在冷隽背后与里面有“热”。

悲剧和幽默都是“重新估定人生价值”的,一个是肯定超越平凡人生的价值,一个是平凡人生里肯定深一层的价值,两者都是给人生以“深度”的。

莎士比亚以最客观的慧眼笼罩人类,同情一切,他是最伟大的悲剧家,他的作品里充满着何等丰富深沉的“黄金幽默”。

以悲剧情绪透入人生,以幽默情绪超脱人生,是两种意义的人生态度。

(原载南京《中国文学》创刊号,1934年1月)

12一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s分)

A、和平秩序的保障,平凡安逸的生活,使人们忘记了宇宙的神秘,生命的奇迹,心灵内部的诡幻与矛盾。

B.矛盾体验愈深,生命的境界就愈丰满浓郁,人生与世界的“深度”就愈能在生活悲壮的冲突里显露出来。

C.悲剧式的人生是为了超越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毁灭了生命以殉这种超生命的价值,觉得超脱解放。

D.生命的最高价值就是求“真”,求“美”,求“权力”,求“神圣”,求“自由”,求人类的上升,求最高的善。

E.悲剧和幽默两者都是给人以“深度”的,悲剧肯定超越平凡人生的价值,而幽默是平凡人生里 肯定深一层的价值。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莎士比亚具有悲剧的态度也具有幽默的态度。

B.钱钟书的人生态度里透着冷隽的幽默,在冷隽背后与里面都有“热”。

C.悲剧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是剧作家发现了超越生命的价值的真实性。

D.我们以深挚的同情看待人生中的一切矛盾冲突就是具有了幽默的态度。

14、请根据原文,解释文中画横线句子中“透入”“超脱”的意思。(4分)

15、史铁生生前曾于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那年他才2l岁。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靠透析维持生命,健康状态日益恶化。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请结合文中观点,阐述史铁生“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4分)

参考答案

12(5分)AE (解析:A对应区间在原文第一段,E对应原文倒数第三段; B答题区间在第四段,原文是“愈矛盾则体验愈深”, 是矛盾与体验的因果关系,而选项中却变成了“矛盾体验”与“生命境界”了,是言此与言彼的错误;C答题区间第五段,原文是“人生的真实内容是永远奋斗,是为了超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而选项变成了“悲剧式的人生是为了超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缩小了概念;D项答题区间在第六段,阐述的是“悲剧的主角”,偷换概念。)(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5分)

13.(3分)D (从原文“另一种人生态度则是以广博的智慧照嘱宇宙间的复杂关系,以深挚的同情了解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可知“以深挚的同情了解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只是具有幽默态度的一个条件,不能因此判断具备此一条件就是具有了幽默的态度。)

14.(4分)

透入:观察、认识、体验人生中的永久的矛盾。(2分,“观察、认识、体验”1分,“永久的矛盾”1分。如答出“发现”“觉察”等词也可。)

超脱:以广博的智慧、同情的态度包容和超越人生中的矛盾。(2分,“包容、超越”1分,其他1分。)

15.(4分)

篇8

关键词:经济独立 婚姻 社会环境 性格

一、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界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它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是一部百科全书似的著作。在小说中,有着四百多位人物。薛宝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呼啸山庄》是艾米勃朗特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19世纪最有力量的小说。它描述了两个家庭之间爱与复仇的故事。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因为种种原因过着悲惨的生活。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不能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家庭。而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都深受其害。本文将分析比较薛宝钗和凯瑟琳看似不同实则相同的悲剧人生。

二、薛宝钗和凯瑟琳的异同

(一)悲剧的婚姻

《红楼梦》是著名的爱情悲剧,它不仅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也是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悲剧。但对薛宝钗非常不公平的一点是,读者对薛宝钗有的只是破坏贾林之间爱情的坏印象。然而事实上,薛宝钗也是传统婚姻的受害者。首先,她与贾宝玉之间的婚事并不是她自己所能选择的,是其他人觉得贤惠的她与贾宝玉的结合就是“金玉良缘”。这也直接导致了黛玉的死,也间接埋葬了宝钗的幸福。其次,宝钗的婚礼只是一场闹剧。她只是替代黛玉去当新娘。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能够感受到这位“替代新娘”的屈辱,这也预示着她的婚姻悲剧的开始。另一方面,她的丈夫――贾宝玉并不是她可以依靠的对象,因为贾宝玉是当时社会的“异类”:厌恶世俗教条。可是薛宝钗却是完全遵循封建礼教,所以两人完全并没有共同的语言。(邱斌,2000)因此婚姻的破裂是必然的。

凯瑟琳是一位热爱自由和满怀激情的女性。因为在她闯入画眉山庄之前,呼啸山庄的封闭环境让外面的世界对她充满了诱惑,也让她向往自由的生活。而且凯瑟琳虽然是一位封建庄园主的女儿,她却对宗教教义置之不理,拒绝过着像其他世家小姐一样的生活。所以当她不小心闯入画眉山庄后,发现山庄的宁静祥和与呼啸山庄截然不同,顿时让她心生向往。再加之山庄主人儿子――埃德加・林敦的优渥财富,凯瑟琳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求婚。但是当凯瑟琳搬进画眉山庄后,她却感觉不到幸福。因为凯瑟琳感觉她就像住在一个牢笼里,没有自由。因此毫无疑问,她的婚姻也是个悲剧。

(二)经济观

经济观指的是人们在对金钱观念上的一种深层次的、积极的反应。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对金钱有着不同的想法。众所周知,《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是慷慨大方、温柔体贴的,同时她善于理财、管理家族的各种事物。而且相比与家族中的其他女性,薛宝钗拥有支配金钱的权利。所以她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协调周围的关系,利用金钱来获得友谊、消除他人的敌意。

而另一方面,住在呼啸山庄的凯瑟琳是来自上流社会的富家女孩。因此她根本没有必要去考虑是否有食物饱腹、有衣服裹身。此外,她不用担心一切事务。因为她的父亲和哥哥会帮她解决一切。所以与薛宝钗不同的是,凯瑟琳不能自由地支配使用金钱。但她们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她们不能继承父亲的财产,无法通过金钱的支配来获得自由和自。

三、薛宝钗和凯瑟琳的悲剧原因

(一) 社会环境

薛宝钗是一位聪明,有才华,同时又很精明的女性。虽然她的结局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凄惨的。但究其原因,当时的社会环境应该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薛宝钗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全家人都希望她能拥有门当户对的婚姻。毫无疑问,贾宝玉的家庭背景与她极其匹配:贾家有权而薛家有财。这在世人看来就是“金玉良缘”。而且这两个家族也可以通过这种联姻来巩固各自的势力。事实上,当时的女性在婚姻生活中能够做出自己的决定是不容易的。在婚姻中,女性被作为一种讨价还价的筹码,是提高家庭地位的一种方式。(Stuart,2004)而且当时的女性只能遵从父亲、兄弟、丈夫的指示生活。女性唯一能做的就是听从他人的安排。所以薛宝钗对于自己的生活包括婚姻没有一丝能够选择的权利。

同样,凯瑟琳的悲剧也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在她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父权制思想占据着整个社会的主导地位。男女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妇女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处于被动地位。女性被限制在家里,没有外出工作的机会。因此除了父亲、兄弟和丈夫的给予,她们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而如果女性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好,婚姻就成了她们摆脱贫穷的唯一机会。所以她们的价值也就体现在婚姻上。当时一个普遍公认的事实是多金的男士一定会受到单身女士的追捧。(Austen,1995)金钱成了衡量一位丈夫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而《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希刺克厉夫是个孤儿,无权也无势,更别谈拥有一笔可观的财富了。所以即使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非常相爱,但这种爱不足以让她克服自己的虚荣、摆脱等级制度的清规戒条以及对金钱的渴望。最终,人性的美埋葬在了社会的残酷现实里。因此,凯瑟琳的悲剧也就开始了。

(二)家庭

封建的父权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统治了几千年。族长是一个封建家庭绝对地权威者。贾家在那个时代是个大家族,毫无疑问地也会遵守这项规则。《红楼梦》的第三十四章讲述了贾宝玉因为违反了一些封建礼教而受到了责罚的情节内容。从这也可以看出,即使贾宝玉是全家人的掌中宝,但是他所有的行为都必须在封建礼仪可接受的范围内。与他相反的是,薛宝钗在任何时候都非常遵循封建礼教,这一点深受贾家的喜爱。所以双方家长认为宝钗是让家族发展的最佳选择。(李清扬,2007)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薛宝钗是被迫着管理家族的大小事务的。而且正如中国的古语所言,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薛宝钗的婚姻也是如此。另一方面,薛宝钗的家庭虽然富裕,但是没有人可以管理这个家族。她的哥哥是个花花公子,整天都是花天酒地。因此她必须承担起照顾整个家族的责任。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学会了用金钱来解决一切。而宝钗与贾家的联姻也就更不难理解了。

凯瑟琳的父亲是一位老恩萧,他是这个家族的真正掌权者。并且老恩萧教育孩子的方式非常简单和粗鲁。在凯瑟琳六岁时,父亲没有任何解释地用条马鞭抽在了她的脸上。这在凯瑟琳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在凯瑟琳的眼里,老恩萧并不是位好父亲。因为父亲是如的专制和粗鲁。所以为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凯瑟琳就去和别人打架、吵架。也可以说,凯瑟琳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与父亲的教育方式有关。

四、对现代女性的思考

(一)对经济独立的追求

薛宝钗有别于贾家其他女孩的一点便是她可以支配金钱。有了这项权利,薛宝钗可以利用它来获得友情并且消灭敌意。而且,她也有管理能力。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她不需要依赖别人。如果宝钗生活在现代社会,她能自己养活自己,并用工作来获取社会地位。同时,处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凯瑟琳不能够像哥哥一样随心所欲地生活,因为她没有哥哥所拥有的权利。而且凯瑟琳不能外出工作,也不能继承遗产。所以她无法拯救自己也就更别提帮助希刺克厉夫摆脱困境了。相反,凯瑟琳的哥哥却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妻子并有权利管理呼啸山庄的一切。如果凯瑟琳有机会生活在现代社会,在拥有了独立的经济后,凯瑟琳应该会获得更多的幸福。

因此,这不难看出,独立的经济能够让女性独立于他人,并能发现真我。

(二)对于幸福和婚姻的观点

在某种程度上,薛宝钗在她所属的时代是一位完美的女性。但是她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与贾宝玉结婚。虽然她也是被迫的。要知道,婚姻并不仅仅包括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双方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人。而宝钗选择的伴侣对她却没有一丝丝的喜爱。另一方面,凯瑟琳深爱着希刺克厉夫,但最终她并没有选择他。因为凯瑟琳觉得她与希刺克厉夫门不当户不对。他也不能够满足凯瑟琳想要的优渥的生活。所以凯瑟琳选择了多金的埃德加。但是在她与丈夫的婚姻生活中,凯瑟琳并不幸福。因为她并不爱埃德加。而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虽然相爱,但没有物质的支持。所以凯瑟琳选择了他人。但与其说凯瑟琳的悲剧在于她选了自己不爱的男人,但不如说是因为希刺克厉夫不能挣钱养活凯瑟琳。(冯平,2011)

因此,对于现代女性来说,婚姻中爱情和物质缺一不可。

五、结语

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来说,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取悦丈夫、照顾家庭。那些争取自由的女性是不被社会所接受认可的。所以她们大都过着悲惨的生活。薛宝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在婚姻和经济上没有与男性一样的平等权利。在《呼啸山庄》中,艾莉勃朗特根据自己的经历揭示了女性的弱势地位。凯瑟琳经济不独立,婚姻也不幸福。她是那个时代女性悲剧命运的代表人物之一。

现代女性能从薛宝钗和凯瑟琳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一位女性要想获得幸福的生活,经济的独立是个必要的条件。同时要想拥有幸福的婚姻,爱情和物质条件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Austen. J. Pride and Prejudice[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5.

[2] Stuart, John. The Subjection of Women[M]. Pennsylvania: A Penn State Classics Series Publication, 2004.

[3] 冯平.从《呼啸山庄》看幸福婚姻的真实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3):12-13.

篇9

关键词:人才聚集度;人才聚集评价;人才聚集机制

本文为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成果:“新常态下河北省人才聚集机制研究”(编号:JRS-2015-3066)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日

一、引言

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即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人才聚集是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人才的流动,大量相关或同类型人才按照一定的联系,在某虚拟空间或者某物理空间所形成的聚类现象。规模性、空间性和聚类性是人才聚集现象的特性。国外相关研究有人口转移、劳动力转移、人才流动和人才聚集等方面。克鲁格曼的研究表明了工业位迁移与劳动力转移规模扩大规律。Jackson等认为人才流动由五种核心因素所导致。Palivos Theodore等认为人才聚集的向心力包括地方公共货物的供应、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地方政府政策、工资水平和知识的溢出效应。国内学者们从人才聚集动因和产业集群等视角,人才聚集环境、科技人才聚集和人才聚集效应等方面进行研究。牛冲槐等提出了人才聚集的效应,构建了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支持力评价指标体系。张同全从集聚规模、人才流动等十个方面建立了人才聚集效应评价体系。孙建等人对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才聚集的负反馈进行了研究。

本文使用人才聚集度对河北省人才聚集的程度进行衡量,建立河北省人才聚集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TOPSIS法和熵权法对河北省人才聚集的环境进行评价,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河北省人才聚集机制及优化河北省人才聚集环境的建议。本文的分析对完善人才聚集环境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建立河北省人才聚集的机制,优化河北省人才聚集的环境,对促进河北省人才的聚集进而推动河北省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河北省人才聚集问题

(一)从宏观上来说,河北省人才聚集度较低,与北京、天津两地相比有较大差距。为了从宏观上了解河北省人才聚集的情况,借鉴产业聚集度的概念提出了人才聚集度,本文将人才聚集度定义为:

其中T为区域人才总量,Ti为地区人才总量。通过查阅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出北京、天津和河北的人才聚集度。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北京和天津地区的人才总量使用年专利授权量作为替代指标,使用Excel计算后得出2012年和2013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才聚集度如表1所示。(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河北省人才聚集度较低,与北京、天津相比有较大差距。河北省2013年人才聚集度高于2012年。

(二)河北省人才聚集环境较差,经济、社会、生活环境不能够对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与北京、天津相比,河北省在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方面的优势不足,在集聚人才的竞争力方面与京津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

(三)人才聚集机制不完善。人才聚集的机制是聚集人才的各个因素及运行方式。劳动力市场机制有待完善,人才聚集是劳动力流动的结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离不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行。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健全,应该建立覆盖劳动力全员的社会保障制度。人才激励机制有待优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看,人才激励机制应该优化,既要优化物质激励机制也要优化精神激励机制。

三、河北省人才聚集环境评价

根据人才聚集环境的影响因素和文献查阅的方法形成原始指标。在指标设置时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及相关性等原则,通过咨询专家等方法进行初选指标的筛选,之后删除不相关指标、增加相关指标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最后确定科学的指标体系并用熵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使用TOPSIS法进行评价。根据模型的指标所需要的数据查阅中国统计年鉴、河北省统计年鉴及河北省环境情况公报、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和河北省统计局的河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的数据。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及指标数据如表2所示。(表2)

根据TOPSIS法对2010年、2011年、2012年人才聚集环境评价得出的目标贴近度为0.3371、0.3323、0.6665,通过目标贴近度可以看出,2012年的人才聚集环境优于2010年,优于2011年。

四、河北省人才聚集机制及河北省聚集人才的建议

(一)河北省人才聚集机制。人才聚集机制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根据人才聚集环境评价的结果,应当从人才流动、人才引进、人才服务、人才激励和人才培养五个方面建立河北省人才聚集的机制。

第一,应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人才聚集是人才流动的结果,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是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保障。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可以促进人才的流动,是人才聚集的基础。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机制、法制机制。建立完善的信息机制可减少人才需求方和人才的搜寻成本;健全劳动力市场的法制,可以保护人才供需双方的权益,只有有法制的劳动力市场,才能更加有效地使其在人力资源、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人才流动机制是人才聚集机制的核心。

第二,应健全人才服务机制。人才的流动伴随着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就意味着风险,因此人才服务机制首要机制就是人才保障机制,人才保障既包括对人才自身的保障,如五险一金等,也包括对人才配偶、子女甚至父母的保障。除此之外,应该有人才安居机制和人才乐居机制。人才安居机制是使人才有归属感的保障,建立适合不同人才需求的住房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引进的人才在当地安居。除此之外,还应该给人才带来家庭温暖、人际交往愉悦以及自我价值实现,让人才能够在本地实现乐居。

第三,应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人才能够自由流动之后,应该遵循人才流动的规律,根据河北省的特点建立人才的引进机制。通过各种活动、各种平台等人才需求的信息,通过产业园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引进人才。

第四,应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把人才吸引到本地后,应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机制,使人才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激励机制是能否聚集人才的动力,其中物质激励机制是低层次的激励、精神激励是高层次的激励。物质激励是基础,物质激励的设计上应使得人才的流动收益大于流动成本,精神激励的设计上应满足人才的情感、社会地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五,应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以上四种机制都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人才的重新分配,是从外部解决河北省人才聚集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应该从内部实现人才的培养,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中心、与高校等开展深入的合作,建立定向人才培养制度,既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也要培养管理型人才,实现人才的可持续集聚。

(二)河北省聚集人才的建议

首先,健全劳动力市场。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信息措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加大有关人才的劳动法规建设力度。市场信息是人才流动的基础,因此为使人才集聚顺利实现,必须建立并完善信息机制。完善的社会保障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是人才聚集的保障。完善人才流动的立法工作,规范人才流动的秩序,保障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其次,加大河北省人才引进力度。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要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培育新型产业,河北省应该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这是在短时间内解决对于大量人才需求的有效措施。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对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缺乏的劳动力来讲,人才培养是增加地区和区域人才存量的方法,这是从内部解决人才需求的措施;对于已经具备较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劳动者进行深度的思维方式培训及信息处理方面的培训。深度的思维方式的培训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理性;信息处理方面的培训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完善的信息、完善的法制市场是人才合理、公平、公正、有序流动的保障,理性的劳动者是人才流动和人才聚集的关键。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清.http:///politics.2014.2.27.

[2]Curtis JS,Clark N.Human Capital and the rise of the American cities1900-1900[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2.32.

篇10

例句:It is conceivable that knowled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life.

可想而知,知识在我们的一生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二十、That is the reason why-(那就是……的原因)

例句:Summer is sultry. That is the reason why I don't like it.

夏天很燠热。那就是我不喜欢它的原因。

二十一、For the past+时间,S+现在完成式……(过去……年来,……一直……)

例句:For the past two years,I have been busy preparing for the examination.

过去两年来,我一直忙着准备考试。

二十二、Since+S+过去式,S+现在完成式。

例句:Since he went to senior high school,he has worked very hard.

自从他上高中,他一直很用功。

二十三、It pays to+V-(……是值得的。)

例句:It pays to help others.

帮助别人是值得的。

二十四、be based on(以……为基础)

例句:The progress of thee society is based on harmony.

社会的进步是以和谐为基础的。

二十五、Spare no effort to+V(不遗余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