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情感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22 20:0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典情感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典情感文章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典教育

一、加强经典文章的朗读与分享

老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经典教育的方式达到经典教育的目的,主要的方式和手段有很多,比如通过朗诵经典的方式。朗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带入感情,可以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的内涵,随着文章的情感变化,学生不自觉地被带入文章所营造的氛围中去,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就是朗诵,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现在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语文,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语文的基本素养比较淡化,所以很少采取朗读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做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变差,对作者的意图和文章传递的情感把握不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朗读的过程,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基本的朗读技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的书籍可以给一个人无穷的力量,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对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所以让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每一本经典,都是可以受益匪浅的。这些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其中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引人深思。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文章的时候体会文章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和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经典文章,并通过朗诵这些文章来和大家共同学习、进步。比如,老师可以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固定抽出10分钟的时间来让大家进行经典文章的朗诵,培养学生朗诵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也可以在课下和学生相互探讨,分享自己读书的心得和体会。

二、模拟经典场景,加强经典教育

因为学生接触经典比较少,所以在学习经典文章的时候没有一个好的方式是不行的。老师要做的是引导和指正,通过不断地创新,来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经典。比如可以通过朗诵和情景表演等形式。比如老师在讲授《论语》的时候,就可以在课下先找好相关的资料,比如古典和中国风的音乐,在课堂上学生进行朗诵的时候可以将其作为背景音乐进行播放,营造良好的氛围。对于一些特定的文章来说,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演绎和表演。通过他们的表演,让大家对文章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在表演之后,老师要进行分析和指导,和学生共同探讨其中的问题,并对每一个表演的学生进行鼓励和嘉奖。

总的来说,经典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重要的意义,进行经典教育不仅是对这些经典以及前人的敬仰和学习,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鼓励。通过这些优秀作品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升华自己的思想,净化自己的灵魂。经典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人生之路同样重要,不仅是对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培养,也是对他们人格形成的一种指引。这不但符合当前的社会和时代要求,也是每一个老师对学生的首要责任。

篇2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经典诵读 有效教学

低年级学生心智发展尚不完善,教师要注意利用经典著作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格建设和品德等加以引导,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篇幅,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及其他经典读物对学生进行教学。目前我国对经典诵读的教学比较关注,要求小学生诵读一定数量的经典读物。然而目前对于经典诵读教学方法和价值体现还不够完善,因此需要加以研究。

一、低年级课堂经典诵读的作用

诗词、名作等之所以成为经典,其必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价值和优良的传承精神,且对人们有一定的引导和熏陶作用。语文教师应该通过经典诵读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典文化及其他经典名作的内涵,体会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意义,起到培养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和课外时间诵读古诗词,如《登鹳雀楼》、《青松》等,学生通过感受诗词所表达的含义和精神,体会和学习积极向上和坚定挺拔的精神。

另外,经典诵读是一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成绩的教学方法,还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校及语文教师要注重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加强培养学生喜欢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注重课堂、课外、教材、课外读物等全方位的经典诵读教学。

二、低年级课堂经典诵读的教学方法

虽然目前我国较注重低年级课堂经典诵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就提高低年级课堂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性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教材选择

我国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最适合学生反复诵读的内容便是古诗词,但教材需要注意综合性,因此无法加入较多的古诗词。如小学二年级上学期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只有《登鹳雀楼》、《青松》两篇古诗词,虽然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意义较为简单,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还是有些难以理解。语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诵读一些课外书籍,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都是非常经典且传承悠久的读物。另外还有《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等,这些书籍的内容虽然较多,但处处经典,教师可以从中选择一些比较简单易懂的内容,重新编排成更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的读本,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打好基础,促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及其他文章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理解。如《弟子规》主要通过“孝”、“信”、“亲仁”等多个方面讲述为人处世的道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正面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且其中古代化用语,能够让学生适应古代语法的表现,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舍弃一些有不良思想的内容,如《三字经》中有一段关于读书是为了光宗耀祖、为了当官的思想理论,这样的理论不适合学生的健康发展。另外,还有一些古诗词也不太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经典诗歌《长恨歌》,其不仅篇幅长,而且描写的内容主要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不太合适小学生学习和诵读。

(二)诵读方法

在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最常见的诵读形式便是以背诵文章方式,督促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然而学生在没有兴趣,且对文章理解不够透彻的情况下,很容易对诵读产生厌倦心理,从而使经典诵读教学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如今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育主体转变为学生,教学方法主要以学生兴趣为主,在经典诵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利用多种诵读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诵读感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诵读效果。本文就最常见的几种诵读教学方式进行了分析:①自读,小学教材及读物中,一般汉字上都标注有拼音,学生可以根据拼音了解该字的读音,对文章进行诵读。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②个读,即学生自愿或教师点名,由单个学生进行诵读的方式,如教师在教学《登鹳雀楼》时,可以通过个读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③配乐读,音乐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音乐搭配古诗词进行诵读,不仅能够使学生提高诵读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④诵读评价,经典读物在断句、用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标准,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读物能够提高自己的发音、对字词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制定诵读标准,保证学生读音、断句等诵读的准确性。针对制定的诵读标准,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诵读评价,发现学生诵读的缺点,促进学生进步。⑤情感带入,经典读物中都蕴含非常深厚的文化和思想,学生理解经典读物所表达的情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向学生简单解释文章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诵读时带入相应的情感,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教师指导

虽然经典诵读主要是由学生完成,但教师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教师在教学《青松》时,首先要保证自身读音的准确性,如“雪”、“青”,以及声韵的感染性,否则学生模仿教师,从而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而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影响。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发音的准确和清晰,语调的起伏和生动性,字词的读音轻重,以及节点的停顿等。总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首先要对读物非常熟悉。

小学生由于年龄还小,无法理解经典读物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帮助小学生形成具象的画面,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运用经典诵读的教学方式比较普遍,然而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如文章的深度、教师的指导等都会影响诵读效果。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语文教师注重诵读教材的选择,运用多种诵读教学方式等,能够提高经典诵读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英美经典文学文化差异赏析人物刻画

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许多语言学习和应用上的障碍。因此,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通过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尤其是英美经典文学,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中外文化差异。鉴于此,笔者在介绍西方英美文学赏析的重要意义基础上,分析了英美文学的特点、灵魂,并进一步对如何进行英美经典文学赏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学习研究中重视英美经典文学赏析的重要意义

作为学者或者文学研究者,只有阅读原著,才能捕捉西方文学阅读的经验,为日后的文学研究和文学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英美经典文学的阅读赏析,不仅可以了解英美经典文学的基本架构,而且可以熟知欣赏、评价西方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文字所蕴含的艺术魅力是源于文本自身的,这就要求必须从文本出发,来品味,来体会。此外,通过阅读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对文中所描述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情感加以琢磨,在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对西方文学的学习兴趣,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英美经典文学的特点

西方英美经典文学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其一,善于利用社会生活实际来展现广阔的文化背景,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二,擅长将现实主义的刻画与浪漫主义的氛围巧妙融合;其三,作者常常将情感寓于故事情节和人物描述之中,自然表达。英美文学作品中出现过的许多经典对白,就体现了上述特点。经典对白展现出众多唯美的文化蕴涵,细细品味,也许其中的一个词语的巧妙运用都使得整个句子意味深远,进而展现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个性所在。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名著《简·爱》,自1847年问世以来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也曾被多次改编为影视和音频作品,成为文学评论界的宠儿。当前,《简·爱》的影视、音频作品还被应用于教学活动,受到普遍欢迎,既可以让学习者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还能够体会到英美文学的经典浪漫。作品中,男主角罗切斯特要去爱尔兰,女主角简与他告别时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主动向罗切斯特表达了自己的爱意。虽然语言平淡无奇,但是作者却生动地展现了女主角内心火一样的热情,更加不乏赤诚。简的爱情观、追求自由平等的内心情感以及坚强的个性,统统展现在读者眼前。此外,作品中铿锵有力的语言,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一个女性强有力的内心。事实证明,《简·爱》是一部永不褪色的经典作品,它以自己独特的美感吸引着众多文学爱好者的眼。夏洛蒂在《简·爱》的写作风格上简洁传神,质朴生动;第一人称的称谓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主角的所思所想。同时,作品也不乏欧洲浪漫主义的特征,显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三、英美经典文学的灵魂所在

英美经典文学的灵魂是指写作手法的精炼,通过语言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情感态度,辛辣讽刺抑或俏皮幽默等。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总以性格的丰富、复杂而取胜,而这些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的丰富多彩、清新隽秀,既含哲思,又体诗意。加之修辞手法的运用,作品显得更具韵味,有力地推动作者和读者达成共鸣。例如,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就是其独特之处,很多处都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比喻在语义层次上往往偏离常规,却都达到形象化、易于理解的目的,比较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更好地传达作品的美感。这是因为“规范化的语言能准确地表达现实世界,但往往滤去了感觉的变异味道,容不得原初经验的古怪,也因此摒弃了鲜活。”

四、提升英美经典文学赏析水平的对策建议

1强化主动进行文学赏析的意识

通常,提到英美经典文学赏析,许多人都以为去图书馆查找一部经典著作回来慢慢品味。其实,只要具备文学赏析的意识,我们随时可以进行文学赏析。例如,对通常所接触到的文学性、思想性比较强的文章,就可以从文学赏析的角度来体会,还可达到丰富自我语言修养和鉴赏能力的目标。诚然,文学赏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强化文学赏析的意识,从日常工作的点滴做起,透过语言材料去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从而产生智慧的启迪和性情的陶冶,则我们的文学赏析水平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2积极拓展自己的文学知识面

对经典文学赏析不是凭空的读或者想,它是以一定的文学知识为基础和前提的。虽然平时我们接触到的许多文章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是它们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涉及到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所以,以此为线索,可借机去多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例如,文章“PublicAttitudesTowardsScience”中涉及到了英国作家玛丽·雪莱所著的《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怪物肯斯坦。那么,我们就可以去了解与此相关的更多文学知识: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主要描述了科技、道德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人性的矛盾以及善恶转化,贯穿其中的“科学发展失控会毁灭人类自身的担忧”对以后的科幻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此种担忧已经成为科幻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也是西方经典科幻电影的主题。

3注重对文学语言本身的分析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作家只有通过语言的运筹才能创作出经典的作品,才能塑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才能勾勒出婉转的故事情节,所以,无语言何谈文学。对文学语言本身的分析可以有多种角度:

第一,从修辞的角度。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段有明喻、暗喻、引喻、讽喻、拟人、反语、夸张、对比等,相当丰富。在阅读时,有意识地认知这些修辞手段,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语言的生动形象、含蓄幽默以及新颖多彩之处,进而加深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例如,文章“TheTrueHEight”中就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比如其标题就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表达迈克尔所梦想的飞翔与他在比赛时的飞翔的明喻。时常分析这些语言修辞手法,能够做到虚实的结合,进一步赏析文章美的意境。

第二,分析人物语言的角度。众所周知,人物语言是作家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人物语言都因人而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例如,文章“TheWateryPlace”中,作者采用了两种迥异的人物语言风格,即卡默伦与外星人所分别代表的两类群体,前者的语言大量地以口语来表达,句式简短,语言表达方式随意,有很多的缩略句,从而也就描绘出此人随意、不修边幅的人物特征;后者的人物语言则与前者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外星人所采用的语言较为正式,多以长而且复杂的句式来表达,还用较多的被动语态和If句式来展示他们对此次访问的重视。通过分析卡默伦与外星人的人物语言风格去揣摩这两类人物,可以更好地理解双方的身份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4注重总结类似主题文学作品的赏析技巧

英美经典文学作品按不同的主题可以分为很多类别,比如说爱情的、亲情的、友谊的、科幻的等等。其实,每一主题的作品都有其普遍之处,所以在平时进行赏析时要有意地解构文学作品,注重总结一类主题的文学作品的特征,同时,发现不同作品的个性。

以爱情类文学作品为例。爱情是文学的不灭的主题,英美许多优秀的爱情文学作品以歌颂真诚、美好,抨击虚伪、丑恶为主线,深刻地反映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导致此类现象的社会根源,成为我们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在赏析这类作品时,首先,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文中的爱情描写,在思想上接受爱情美的熏陶;其次,要把握好赏析爱情文学发展的线索:

(1)爱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可以说,爱情也是照亮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灯塔之一。若以起初的爱情文学来诠释,主要有以下几部标志性作品,14-15世纪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19世纪霍桑的《红字》、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2)爱情是透视社会文化、本质的窗口。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著的经典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表面上讲的是小说主人翁的爱情悲剧,实则是为了抨击资本主义虚伪的婚姻、法制、宗教以及道德。小说中,因为亚雷有资本做后台,所以他才敢放肆地侮辱苔丝,而为资本家服务的资本主义法律当然不会保护贫穷的苔丝,当苔丝杀了亚雷这个两次破坏自己爱情、婚姻的仇人时,法律的行动又是那么地“高效”;另一个决定苔丝命运的男人克莱代表的是资本主义的双重道德标准,他视苔丝为己物,不容她失去纯洁,但自己却可以风流成性,不受任何道德底线的约束。所以,克莱是害死苔丝的一个间接的隐形杀手。这部小说正是19世纪资本主义生活基本特点的真实写照。

(3)爱情是阶级关系的特殊印证。爱情作为人类活动,肯定带有时代的印记。例如,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描述的就是特别诡异的爱情故事。由于无法脱离维多利亚时代阶级关系的束缚,女主角凯瑟琳以为林顿年轻、富有,嫁给他将成为当地最高贵的妇女,而与希斯克利夫一个弃儿结婚则会降低身份,尽管她的心却属于希斯克利夫。他们之间纯洁的爱情被建立在财富上的阶级偏见所玷污了,她的背叛导致了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及对后代的爱情折磨。这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压迫与被压迫者之间人性关系的忠实记录。

(4)主义公性格与精神在爱情上的反映,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进步性与价值观。《简·爱》表达了英国妇女对平等的强烈要求。没有美貌、没有金钱的孤儿——简·爱在一乡绅家做家庭教师,以其人格魅力征服了男主人罗切斯特。当得知他还有妻子时,她不想沦为情人,为了尊严,放弃了富裕生活,毅然离开了罗切斯特,纵然简在一直爱着他。当简凭着心灵感应再去找罗切斯特时,他已失去了财富,并双目失明,但却得到了简的爱情。离开罗切斯特,简是为了保护自己,寻求平等;回到他身边后,简获得了平等的真爱。真正的爱情就是两个灵魂平等、真诚地结合,而不附带任何的物质条件。在英国文学中,这是一部倡导男女平等的小说。

篇4

国学经典是学生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经典是经过时空锤炼、文化整合的存在。经典具有博大、精深、高雅的文化特征与审美内涵。经典作品有着不可描述的美,经典能升华人格、洗练灵魂。国学经典是文化智慧的集成,经典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传承。国学经典不仅能够使学生吸取文化精髓、丰富情感,促进其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发展,而且能够使学生建构智慧、启迪理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提倡经典诵读,使经典诵读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一、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小学生的这一阶段是记忆力最佳的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进行国学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所以我们要利用小学时期的记忆力,多接触一些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对国学教育的记忆能力。长期实践表明,诵读经典可以让学生在记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获得显著提高。从这个层面讲,?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学生一生打点文化底色[1]。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例如:学习《论语》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在教学或者生活中,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采纳好的建议,在生活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善于提出问题,同时在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教师或者其他学生提出疑问,这样才能提高对知识的记忆。

二、能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其认知结构

国学经典能够让学生从中了解到诗歌的价值所在,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带给学生想象的意境。例如:可以要求小学生寻找“你最喜爱的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作的目的,掌握国学的经典背景,在学生熟读以及了解文章的大致含义后拓展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2]。经典诵读也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学生能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注重对一些重点词句的整理,让学生记诵;同时,随篇补充诗文体裁的相关知识,明确何种体裁传达何种情感,进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遇到时不假思索就能提取。通过经典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我认为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来激活低效的语文教学的愿望实现了。课余,名著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也渐渐参与到对名著的讨论中来,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

三、国学经典诵读,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任何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是好主要问题,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也同样如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国学经典诵读的课堂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达到最理想的学习效果。还要在课堂上创设生动的教学氛围,来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正确认识[3]。例如:在进行《他为什么学习这样好》课程学习的过程当中,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们理解成绩好必须要通过勤奋学习以及合理学习方式来实现,在对文中内容进行理解的?^程当中,老师还可以适当补充“读书破外卷,下笔如有神”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勤奋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注重对一些重点词句的整理,让学生记诵。同时,随篇补充诗文体裁的相关知识,明确何种体裁传达何种情感,进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遇到时不假思索就能提取。

四、国学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学生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学生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我校通过探索和实践证明,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以我班为例,我觉得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学生在诵读经典的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文学修养得到了升华。例如:成语、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在课堂中开展以这些成语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游戏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浓厚兴趣,还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学习唐诗宋词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再通过“诗歌朗诵会”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感情。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我们在教育学生们在大量阅读背诵古今中外经典诗文基础上,延伸到德育教育,?学生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最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经典阅读

中国是东方的文明古国,虽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洗礼,那灿烂的文化经典依然如太阳般熠熠生辉,滋养着炎黄子孙的灵魂。这些经典曾在功利的教育事业中被人为地忽略,看到国人更多的口吐“abc”,问及孔子都不知道何许人也时,我们的心震惊了。于是近些年的语文教育领域里呼吁阅读回归经典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理应传承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能领略经典的博大精深,这样不仅不会有悖于我们的教学,反而会锦上添花。

一、重读经典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在文字所构造的美好境界中去感受美、领悟美,启迪自己的智慧与心灵。

1.阅读经典可以启迪智慧,提高思想认识

经典著作不单塑造了光辉的人物形象,张扬了人物的个性,它的价值更在于其蕴含了丰富而深邃的思想,优雅而通透的智慧,对于修养我们的人格,启迪我们的心灵都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犹如一道道清泉,灌溉着我们思想的田野。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告诫我们要珍惜生命;“人无信不立”启示我们做人要诚信;“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启迪我们生活应劳逸结合。在初中这个正在形成思想价值观的阶段,多阅诵读经典名篇,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开阔心灵,启迪智慧,何乐而不为?

2.阅读经典可以铸造坚实的文字功底,积累广泛的写作素材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在于它本身还是语言优美、讲究技法的名篇。如,孟子的散文,巧用比喻,说理形象,易于理解,使用大量的排偶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精彩、诗律清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多么苍凉雄壮的边塞风光啊!这些美好的词句、意境、技法,都统统成为后人创作的范例。孔子诲人不倦、孟母三迁、曾参杀猪,陶渊明的淡泊、李白的洒脱、宋濂的勤奋、顾炎武的责任等令人敬仰的鲜活事例,即使穿越千年的风霜依然熠熠生辉,会成为写作中最真实而又典型的素材,架起文章的脊梁。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3.阅读经典可以传承民族文化,永葆其不竭的魅力

没有民族文化的民族是危险的,早晚会在历史的发展中失去本民族的特色,这样该多么可悲啊。让每个学生都去阅读,都能娓娓道出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的神话,都能兴趣勃勃地说出司马光砸缸的睿智,都能绘声绘色地讲述武松打猛虎的勇敢,都知道仁义礼智信,都了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都弘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经典中流露着中华的精神,张扬着华夏的个性,传承着民族的血脉!经典,是不能不用心享用的精神食粮。

二、阅读经典的方法

1.举办经典阅读交流会

每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大家就自己读的书籍,互相交流。如,讲述精彩片段,赏析妙语佳句,推荐自己最近看的好书、拟写颁奖词、故事会等。教师也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美文佳作,引导学生积累。只有这样真正去阅读,才能有效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2.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

在学习阅读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不妨指导学生把经典文章改编成课本剧,用表演的方式展示,既能激发阅读兴趣,又能加深印象。如《木兰诗》《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等,在表演的过程中,经典就真的成了经典,当欣然而为之。

3.亲子同读,师生共读

教师要引导、鼓励家长陪孩子读书。教师自己也要主动阅读,带动学生一起走入经典,和学生一起交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看法。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靠大家的力量,有了良好的氛围,学生主动阅读,爱上阅读,而且能和家长、教师一起分享,还能促进家庭之间及师生关系的和谐。

4.仿写经典片段,积累妙语佳句,提高语文的写作能力

篇6

一、有效认知批注式阅读的类型

在初中语文的实际运用中,可以把批注式阅读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基础性的批注式阅读,即在对文章进行初步阅读的时候,首先可以把生字生词标注出来,并标明读音,还可以找出文章的中心语句,达到预习效果;感受型的批注式阅读,即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相关感受批注在文章相应的地方,便于对文章进行深入的了解;赏析型的批注式阅读,即抱以欣赏的心态去阅读文章,然后对文章进行细致的分析,批注出自己的喜欢的语句和段落,这种批注式阅读主要运用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疑问式的批注式阅读,即对文章有疑惑和问题的地方用特别的符号加以标明,以便在学习文章的时候及时的向老师提出问题,解决疑惑;点评式的批注式阅读,即对所阅读的文章的描法、情感抒发等进行点评,在相应的位置批注自己的见解,实现批注式阅读的个性化。批注式阅读除上诉的几种主要的分类外,还有许多其他种类,如联想型、补充型、方法型等,这些不同的批注种类可以用在不同的类型的文章当中,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喜好进行选择。总之,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方法,特能够明显的加深学生的阅读映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从而达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最终教学目标。

二、批注式阅读在初中语文中的具体运用

1.对能够打动自己的语句进行批注

文章中的动人语句是非常值得学生去学习和借鉴的,可以学习其描写方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在帮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阅读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所以,在初中语文中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情感阅读,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例如,在阅读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把打动自己的语句或段落用特殊的符号标注出来,使其一目了然。其中就有这样一些语句是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当学生阅读到这里的时候,必然会想到自己的父亲,想到父亲的付出,自然就引起了深深的共鸣,大东到学生的内心了。这时,学生就应该及时的将这段文字用特殊的符号标明出来,而且可以在文字旁边批注上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得到情感培养,提高阅读效果。

2.对文章的经典之处进行批注

自古以来,经典的文化总是会源远流长的传承下去,给世人以极大的领悟。初中语文中也有很多较为经典的语句,这些经典语句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启发和鼓励,让学生的医生都受益匪浅。就从初中语文的文言文部分的内容来说,其中的经典语句就已经数不胜数了,包括有《论语》中很多记录的孔子的言语,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又如《战国策》中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礼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等;再如《孟子》中的“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之所为也。”这些都是初中语文中的一些经典古语,学生在阅读时应该对这些语句加以特别注明,以加深阅读映像。在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这些经典的至理名言都能给学生以启发,帮助学生找对人生的正确方向。

3.对产生疑问的地方进行批注

篇7

关 键 词 文学经典品读;品德;德育价值

作者简介 刘晓哲,山西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

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载体。而优秀文学经典以其意识形态属性、情感特性、美学特征及其丰富的人文承载,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品德得以涵养,人格得以健全,成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一、文学经典品读让德育强化情感力量

迄今为止,我国各种版本的教学理论都明确把教学过程定义为“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以发展受教育者的认识为核心的近代教学方法,使得教育的客观性明显增加,因此作为事实性知识的文化领域与学习主体的情感愿望渐渐疏离,甚至以价值性知识为主的德育领域也主要采用学科型、知识型的教学方法,使得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目标与教学活动几乎分离。这种教育将认知从“情与意”中剥离出来,从“善与美”中抽取出来,撇开情感与意志讲认知的发展,从而走上了“唯理智主义”之路。

学校德育应主动从这种“唯理智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向以情育德。所谓以情育德就是通过影响人的情感而更深入、更持久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及其行为的一种教育模式。朱小蔓在其《情感教育论纲》中谈道:“我在做哲学——伦理学研究生时,之所以选择道德情感作为研究方向,是因为意识到在人类伦理和个体道德的精神大厦中,情感最具深沉、稳定和核心的特质。”[1]而文学经典的品读,则正是实现这种以情育德的有效途径。

文学是人类表情达意的最好工具。文学作品中的悲欢离合、爱恨嗔痴,是最浓缩的人类情感史。所以有人评价莎士比亚的著作是“各种的全部系统”,卡夫卡的著作是“一部明察秋毫的伦理学的惊人的画卷”[2],人类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最充分和生动的体现。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指出:“文学对教育那些麻木不仁的人懂得感激,培养一种民族自豪感,在不同阶级之间制造一种伙伴兄弟的感觉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3]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具有展示社会画卷,镌刻人性雕塑,解读心灵密码的作用。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永远是人类文明之窗前不变的风景,永远陶冶、塑造着真善美的人性。

朱永新等多位学者多次呼吁设立“国家读书节”。朱永新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发言《让阅读成为中国人的日常习惯》中将设立“国家读书节”的意义概括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是整个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近几年,一些社会组织包括政府、学校、家庭、图书馆、公众媒体、学术研究机构、社区等,积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场所,大量的优秀书籍等硬件资源充实到学校办学资源,服务于学生阅读。通过舆论鼓励阅读、营造氛围,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公共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学习和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利用好图书馆,记读书卡片、写阅读心得,定期总结读书收获;举行品读经典汇报会或主题班会,让学生共同讨论、评价和推荐作品,畅谈阅读心得,互相激励,并结合自身实际,将阅读成果和思想进步相结合,大大推进了文学经典品读。

建国后,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被逐步收录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如鲁迅的作品,红色经典的片断或节选等,成为生动的德育内容。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课程讲授,也并非只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而是始终把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对作品进行主题、内容和思想意义的挖掘放在首位。目前我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更体现出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2003年颁布的《新课标》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里进一步更新了语文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时,增加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要求,要给学生留出较为充足的阅读时间,并通过老师言传身教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读有意义的书籍,享受阅读的愉悦,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些都是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的教学举措。

二、文学经典品读让德育蕴含美学韵味

“德育美学化”是当今学校德育创新的另一重要理念。有学者提出,目前我国德育存在着“功利主义德育症候群”,即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性,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铄过程,成为一些学校德育的特征。有学者还提出:“让德育活动演变成教学双方作为人类个体对于美在伦理道德上的深厚积淀产生惊叹、钦佩和愉悦的审美过程。强调德育活动中审美、立美特征对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巨大促进。”[4]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经典阅读 有效性

经典阅读在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修养。然而,我国的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为此,我国初中学校应加强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合理有效的学习,培养阅读能力,从而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

一、经典阅读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经典,是指能够经受住时间、空间的变化与意识形态的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经典阅读一直以来就被作为语文的重要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阅读经典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

经典阅读是一种审美性阅读。经典作品营造了纯自然的审美境界,读者通过阅读可以获取深刻的审美体验,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同时,经典阅读也是一种思辨性阅读。经典作品的博大精深需要读者将经典作品放到现实的社会语境的共时视角乃至整个文化思想发展史的历史视角,结合个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水平,对经典作品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探究,才能真正理解经典作品的内涵。

二、经典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阅读意识匮乏

初中生需要面对升学压力,有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大多初中生都忽略课外阅读,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或者是课外辅导。不少初中生对阅读的理解存在偏见,认为阅读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对学习没有太大的帮助,甚至认为阅读是在浪费时间。恰恰相反,阅读对于初中生来说,是积累文学素养,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加强文学功底的重要平台。初中生想要学好语文这一学科,仅凭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分析、课本上课文的阅读和卷纸上试题的演练时远远不够的,其根本正是阅读。阅读不仅可以弥补初中语文教学的局限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文学欣赏水平,从而实现全面提高语文成绩的目标。

2.阅读目的性不明确

目前,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时缺乏目的性,随意性较大。很多初中生在阅读时仅凭一时喜好,并没有对自己将要阅读的数目进行严格的筛选。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初中生经常阅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通俗小说,却很少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认为其枯燥无聊。这些通俗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反而会使初中生的阅读结构失去平衡,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3.阅读质量较低

迫于学习的压力,不少初中生阅读的功利性太强,缺乏阅读的思考过程,走马观花式的阅读难以给学生的文学功底带来提升。另外,学生缺乏对阅读书目的鉴定能力,阅读的书目质量参差不齐,反而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由于缺乏一定的阅读技巧与方法,初中生阅读的效率低下,阅读质量难以达到要求。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的措施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情景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形象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发展心理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阅读,让学生带着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从而获取文学知识与阅读能力。情境的创设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结合文章的特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方法,把学生引入所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按照课文的思路进行板书,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融入作者的情感,深刻体悟文字所表达的感情,理解生命的意义。

2.合作竞争,营造阅读氛围

协作式学习就是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与竞争中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协作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能力;有利于学生发扬个性,各抒己见,在思考和探究中真正掌握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把握。通过这种既是合作又是竞争的方式,营造阅读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3.培养习惯,增加阅读积累

阅读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重复和不断积累,才能从量变实现质变。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教师可以指定经典作品阅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标和阅读水平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并针对自己的实施情况定期做出调整,教师可以不定期进行抽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指导学生建立摘抄本,对阅读经典作品中看到的优美文句、段落进行积累,并加以背诵,最好能应用到学生自己的写作中去;另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对阅读的书籍写下读后感,选出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鼓励大家进行模仿和学习。综上所述,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方法指导,最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和文学素养。

4.开展实践,提高阅读应用

学校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丰富学习的学习生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组织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文化节等活动,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举办班级研讨会等。这些丰富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四、总结

针对我国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学校和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合作竞争、培养阅读经典作品的良好习惯、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等来激发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大力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水仙.初中语文类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7):27.

篇9

一、围绕一个核心!

“教育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最终目的,我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切实发挥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下的经典诗词文章特有的艺术感染能力、思想启迪效果,在建设书香校园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陶冶学生的学习情感,让经典诵读活动不仅成为弘扬文化、承续传统的过程,更成为学生素质成长的过程。

二、发挥两大功效!

1、让读书成为习惯!

2、用经典唤醒灵魂!

三、集合三方力量!

1、学校的职责!

(1)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为了使家长、学生认识到经典诵读的意义,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我校通过家长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诵读经典的好处,同时,我校还积极创设诗意盎然的环境,如在校园的墙壁、专栏、楼梯上张贴名言警句,经典诗文等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由书香形成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陶冶的基础上浸润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性情,开拓着学生的视野。

(2)成立机构,组织落实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规划,安排师生全员读书活动,指导活动开展,督促检查各项活动落实情况,评核活动成果。

2、社会的支持!

学校经典诵读活动的顺利开展还与各级部门领导的关心以及社会群体的支持密不可分。我校切实做到与当地乡党委政府密切联系,在学校遇到场地、设施、资金、技术等方面难题时,都能在短时间内成功克服,保证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同时也在适当的时间邀请相关人员参与到我校的活动当中,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宣传推广作用。

3、家长的配合!

在每学期开学的家长见面会上,我校切实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并在经典诵读活动要求中对家长也做了一些时间、次数、质量等方面硬性要求,在为了孩子成长的共同利益下,家长们都能欣然接受,并也较好的落到实处,为学校经典诵读活动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个监督反馈的作用。

四、形式四个结合!

1、经典诵读活动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我们首先要在语文课堂上加强经典诵读工作的尝试练习,尤其侧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上。此外还可以加强与音乐课的联系,利用音乐课教学生唱古诗,并在课前、集会时吟唱,让师生感受音乐美,并在歌唱中进一步识记诗词。并把这种吟唱用到集会、课间、路队,取代以前单纯的唱歌形式。

2、经典诵读活动要与课余时间相结合!

经典诵读形式为每天三个时段,分别为晨诵,即早操前10分钟,各年级晨诵要以编写的诵读教材为主,达到背诵的要求。午读,即中午上课前20分钟,师生共读整本书,1—2年级跟读,3—6年级默读;晚读,即晚饭后30分钟,亲子共读,要求家长陪孩子读、帮助孩子读、指导孩子读书。

3、经典诵读活动要与竞赛活动相结合!

(1)利用升旗仪式进行班级诵读,红领巾广播站开展诵读展示。各中队以主题班队会、宣传阵地、学习专栏、书画、手抄小报、读书笔记为平台,以每月的纪念日和重大节庆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诵经典、讲经典、画经典、唱经典、演经典”活动。

(2)每月同级进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分享读书成果,展示读书笔记、手抄小报、书画作品,教导处、大队部进行评价考核,促进全校读书活动持续发展。

(3)学经典,画经典。学校定期举行“学经典诗文,展书画才华”活动。“诗如画,画如诗”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将书法和绘画与诗词进行整合,让师生对经典诵读歌唱后再写一写,画一画。通过书画表现诗词意境,感受诗词的意境美。既陶冶情操,促进师生的全发展,又能加强学生对书画的理解。

(4)每学期进行一次读书活动展演。学校通过活动课,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的内容,通过情景再现、小品、快板等形式,将识古诗文、音乐、表演等结合在一起,让师生学习接受艺术和中华文华的熏陶。

(5)举行“诵读中华经典,感悟做人道理”等主题征文比赛、“亲子诵读比赛”、“经典故事演讲”等活动。

篇10

我们以诵读经典为主渗透常规语文朗读,来促进现代文的学习,实现了不一样的课堂与教学效果。对此,浅谈一下经典诵读的教育意义及策略。

一、经典诵读的意义

1.诵读经典,培养新时代君子

社会实践证明:经得起时间考验而对品德教育起到深远意义的,就是传统价值教育。我们中华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有“自强不息”“厚得载物”的个人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之道;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远传欧美,发扬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还编进了100多个中国儒家和东方传统价值观的故事和典故。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必须通过倡导中学生诵读千古美文,引领学生们争做新时代的君子。为此,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成了我们必然的选择。

2.诵读经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叶圣陶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经典与现代文的阅读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鲁迅、茅盾等老一辈文学大师,他们青少年学习的文言文为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允档幕础。我们的学生每天读经典,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韵味而感染并陶冶情操,丰富语汇,他们在作文中就可以引经据典,增强文章的文学底蕴。

3.诵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自幼学诗,在“修身”上下功夫,立志“治国平天下”,心忧国家、心忧天下。做地方官,一般都有造福一方的德政;身居庙堂,则力主改革弊政,励精图治;在生死关头,则毅然决然走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路。当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屡遭挫折甚至身受重重磨难时,就愈加深切地忧国忧民,感怀时事,从而写出震撼人心、名传千秋的诗篇。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中知道了该如何学习;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懂得了孝敬父母;在“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中知道了怎样做人;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中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中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兴趣的策略

1.抓住教育契机融入活动

如在进行普通话的宣传中,组织一次古诗文朗诵比赛;为纪念节日,让学生朗读一些相关的古诗文等。可以因势利导开展活动:如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古诗文;利用课余游戏进行小竞赛――背诵学过的古诗;在课前准备时间进行小组背诵古诗文挑战赛;利用早午读时间进行古诗文唱和……

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的过程中,既了解了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2.诵读,领略古诗文独特的魅力

古典诗词特别适合诵读。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如《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等都表达了一种很高浓烈的思乡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同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指导情感朗读时。教师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

3.通过不同形式的背诵,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第一,表演性背诵。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八年级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教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印象,提高兴趣。

第二,理解性背诵。它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诗、言志诗、叙事诗、抒情诗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如“观自然风光,游山水园林”类的写景诗――《山行》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类的“言志”诗――《渔家傲・秋思》等。引导学生理解性背诵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