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的散文诗范文
时间:2023-04-11 19:5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爱情的散文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散文诗化电影是一种具有散文元素和诗歌意趣的艺术电影。因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它较其他类型的影片更求节奏韵律之美,故散文诗化电影的节奏韵律对此类影片的整体艺术风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将梳理散文诗化电影的韵律特征,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创作和认识散文诗化电影。
关键词:散文诗化 情感 韵律
作者简介:屈文琳,1985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广安,重庆大学电影学院2007级电影学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一 、引言
散文诗,一种不同于传统诗歌样式,兼具诗歌与散文所长,自由灵动,融会贯通,并无十分教条的韵律规定却又有鲜明的旋律美和韵味性的文体,散文诗化电影则是指在剧作结构上具有散文诗的结构原则,艺术审美中兼备散文诗意美的电影样式。在中国,因电影有商业艺术之分。散文诗化电影属艺术电影范畴。
二 、意象的外延――散文诗化电影韵律的构成
中国古典文论中讲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而散文诗是中国传统诗歌演变发展而来的文体,自然也受到这一思想的重要影响。当然,散文诗化电影创作亦是如此。
我们以《城南旧事》、《小城之春》、《台湾往事》、《我的父亲母亲》等散文诗化电影的叙事与抒情为基,分析散文诗化电影节奏形成过程中的艺术情调与审美品格。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叙事方面
1非传统的电影化叙事结构
在叙事结构中不讲求剧作的“起”、“承”、“转”、“合”和“一人一事”贯穿到底的“整一性原则”。淡化戏剧冲突,淡化情节,注重情感走向。
散文诗化电影不把情节表达作为首要任务,它注重细枝末节的生活表达。如《小城之春》中玉纹和志忱的四次见面,玉纹的衣着从素色的黑旗袍,到夹衫的搭配,再到飘逸的黑纱巾,最后是色泽明艳的旗袍。她的一次比一次艳丽,行动一次比一次大胆,没有情感的转折,而是层层递进的情感波动。
2形散神聚的“自由”框架
所谓形散神聚在散文诗化电影的主要表现在外部所述故事本身相对松散,而内在情绪节奏却紧密有力,并非完全散状无序,无重轻,平淡之分。
《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对父亲的“等”、“追”、“找”、“看”描写,很明显人物性格情绪变化大于情节走向,母亲追求爱情的勇气远远大于我们对情节发展的需求。
3无重大利益冲突的人物关系
散文诗化电影所选择的主要人物常常是时代大环境中微小而平凡的小人物。没有较为直白的政治等意识形态的渗入,人们思考到更多的是大时代环境中的小人物的命运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城南旧事》里可爱的小英子是平凡的儿童,是全片的中心人物,她用纯洁、干净的视角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我的父亲母亲》里儿子用回顾的方式讲述父母平凡而伟大的爱情……
没有敌我、善恶关系的对立,影片传达出的宁静与圆融无不凸显世俗的关怀,人性光辉的力量。
(二)抒情方面
5画外音的引入
这里的画外音,主要是指旁白。《城南旧事》里年华老去的小英子回忆的旁白;《小城之春》中女主人公揭示心理活动的旁白;《我的父亲母亲》中我讲述父母故事的旁白……旁白,成为最直接的讲述手法,让我们更深刻的感知真实的存在。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旁白都具有优美的文笔,舒缓的节奏,具有丝丝诗的韵律,又点点滴滴道出真挚的情感。
旁白,在散文诗电影中作为一种“在场”的存在,让我们既更加肯定的故事的真实,又让我们与影片中人物的距离进一步拉进。它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丰富人物的性格内涵,表达人物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可以较为直接有效的把握节奏韵律的快慢。在每一个情绪上升阶段蕴积情感的冲击力,在之后又将视角拉回到客观,让人的情感与剧中人物的心理情绪协调一致,为建立起观众与创作者间有利的情感沟通提供了条件。
2意犹未尽的音乐
音乐可以煽动人的主观情绪,加深电影影像视觉的感触映像,增加电影缺少的感识维度,给人一种话虽尽,意无穷的情感体验。
《城南旧事》中那悠扬动听的“长亭外,古道边……”道出了对曾经岁月的留恋。《小城之春》里戴秀为志忱演唱的“一朵玫瑰花”,暗示了戴秀对志忱的情感。《我的父亲母亲》中跌宕起伏的伴奏暗合了父母爱情艰辛与坎坷……这一切在电影中既是情感的补充与增加,也是情绪的讲述,给人以余音绕梁的感觉,为影片声画的和谐统一,情感的升华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3故意消减(激烈)的情境营造
通常,散文诗化电影以温润、舒缓的节奏吸引观众,给人以平和细腻的美学体验。因此消减激烈、消减矛盾是其在情境营造上的必然需求,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会有两极镜头跳接、人物对话语言含蓄委婉。志忱与礼言重逢的喜悦、激动只用了喃喃的两句“十年了”,道出岁月沧桑的变化,人事的改变。
(2)注重琐碎细节的积累,在细腻自然的积淀中表情达意。散文诗化电影就如中国人煎中药慢慢的文火,慢慢的熬。《城南旧事》里小英子对于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从好奇、关心到倾听、了解、理解、同情。在无数循序渐进的细节中,让人思索并体会到人性的光辉和引发那些对故事的原因所在的思考。
(3)内心情绪通过物、景、人调度与结合外化为叙事的情节驱动力。《小城之春》这种志忱到来后为其接风的那场戏,后景是戴秀和志忱,左边靠后是礼言,前景是正在为礼言倒药的玉纹。志忱用余光看着玉纹,而戴秀用歌声和细微的动作提醒志忱注意她……人物的关系和心理的矛盾在这样的画面中彰显无疑,表面看来并无冲突,可观众却早已心知剧中人的心理已是波澜起伏。
5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的渗入
在电影中,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往往是为深化影片主题,提升影片内涵的制胜法宝。
“象”是在视觉刺激反复强调的情况下,在一定的叙事机制中层次深入,在语言和外部形体结合的情况下而产生的表“征”意义。比如,散文诗化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的“发卡”、“青花瓷”都形成了对女主人公细腻的情感内心活动的象征,是父母那荡气回肠、动人心魄的爱情的宝贵见证。
隐喻,则是导演不通过直接抒情说理,而借助电影运动的声画影像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画面内容之外的意义的延伸,它是隐藏在影片内部中的。比如《小城之春》中那些残缺颓废的城墙,就隐喻了那个时代的风雨飘摇,冰冷与隐晦,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特色。
三 、情感的升华――吟诗唱晚的韵律之美
散文诗化电影为何拥有强有力的韵律之美也在于它特有的情感升华方式。
(一)平和打响震撼人心的力量
有人说,散文诗化电影就是淡化故事情节,重情感而不叙事。这种说法在笔者看来是有些唐突的。电影的首要任务还是叙事,散文诗化电影之所以给我情感上以淡化了情节的感受,是因为电影中情感韵律的表达更为吸引人的注意力。《城南旧事》中那一个个的故事都是活生生的悲剧,妞妞的生世之谜,疯女人秀英与进步学生间的爱情,宋妈孩子的夭折……这些情节段落,当我们单独提取出来用平常的视角去看时,都会为之悲恸。但在电影中小英子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讲述淡淡的掠过。让人感受到平静故事背后暗藏这不可轻视的力量:每一个生命的死亡、哀痛、无奈……都会化成面对生命无常时坦然的微笑,这平和的一笑将撼动你的心灵,让那些关于同情、博爱的普世价值自然生长。
(二)温婉中的静谧与希望
《小城之春》中的小城暮气沉沉、荒芜颓废,仿佛锁住了一切鲜活的生命,阴郁而冷寂。玉纹是活在小城中的女人,她温婉文静却孤独无助。芳华的年龄没有爱情的滋润,昔日情人的到来让她不得不面对情感的断裂与彷徨。情人最后离,一切又归于平静。
尽管如此,玉纹还是喜欢每天到城墙上走一圈,因为哪里有相比小城拥有更广阔自由的天地,喜欢在妹妹那充满阳光的房间里刺绣……这些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鼓励人性解放的希望。
(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悟”
在中国传统的古典文论中常常讲到“体悟”、“顿悟”、“感悟”、“参悟”等,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学创作殊的感知方式,皆突出一个“悟”字。的确,悟到的东西才是内在的而非皮象的,才是有生气、有灵气、有生命力的。就如,散文诗化电影中给人以质朴与朦胧感一样,质朴是因为我们感觉到了故事的真实,朦胧则是因为我们观影时常常能意会到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散文诗化电影的主题一般是没有刻板的规定和硬性的标志。主题,本身是一种理念性的东西。而散文诗化电影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美感,每个人的感悟不同,所思所想自是不同。如果我们刻意的要求作品主题鲜明,态度鲜明,这就容易图解作品,如此消减吞没艺术感的存在。
“悟”到的东西往往是说不情、道不明的。这恰恰是作家、艺术家的特别之处。无数流传不朽的作品一再证实,主题明确未必胜于主题朦胧。“悟”得的是一种情感的境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宝贵财富。
综上所述,散文诗化电影的韵律蕴藏于电影情感叙事过程中。它是为一种艺术精神的体现,是创作者通过运动的声画影像系统与受众达到的情感共鸣,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渔.闲情偶寄[M].华夏出版社.2006
[2]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3] 罗伯格.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郭青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黄琳.影视艺术――理论・简史・流派[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5]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6] 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电影论文选[M].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8]骆平.中国电影:从《小城之春》到《城南旧事》[J].四川戏剧.2006
篇2
文/九絮扬
九月,天蓝是梦的光辉,云霞轻唱着一曲古老的单纯歌谣。
起风了,你的长发纠缠着那颗年少轻狂的心。
这首九月的恋歌遂弥漫,升腾,在别后的长夜。
任满城飞絮,任丝雨打在你含泪的叮咛,我情愿拥抱那一季的烟火半生的追忆。( : )
于是,微笑,挥手,向久违的怅惘,直到九月不再写满离别的音符,一切的初逢播放着一场场永远青春的电影。不再有散场的落寞与远走的背影,只有更深情的呼吸与浪漫婚礼。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我说。
不再独自仰望星空,洒一地的秋霜。给懂得的人,阅读那些关于爱情的诗篇,泪流,微笑,长叹。
你说,如果不曾错过深秋的眼神,又怎会遇见这一句天蓝的誓言?你,是不是一个偶然?
我说,我们结婚吧!你看那幸福的闪电从不会迟到,特别是在这信仰白的季节,青鸟撷来一枚枫叶做的戒指,让我为你献上我一生的矜持。
你沉默。
时光重回三年前的那个飘雨的黄昏,在那个定情的季节,刻下古城的山盟,两个名字。九月,飞絮。
篇3
将其翻译成土家族现代的“五句子”就是:娇艳的桃花,闪耀着火苗一样灼人的光华。在这美丽的春天,姑娘就要出嫁,将建造一个温馨的新家。
多么诚挚的婚礼祝福啊!如此朴实的语句数千年来,打动了千万人的心扉。如果优美地唱给新娘听,新娘何其幸福。桃花,桃花,美丽无比的桃花,象征亲情、友情、爱情的桃花――几乎可以象征一切美好情感的桃花,功不可没。
千百年来,人世纷扰,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许多高洁之士向往内在的安宁,留下了许多关于桃花的名篇。
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纵横阡陌上的袅袅炊烟,一如《桃夭》和谐美妙的祝福,穿透数千年风雨,至今仍是我们的梦境,在我们的向往中定格,久久不散。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仙李白与汪伦深厚的友情,在依依送别时,在宛如桃花酒般浓烈的氛围中,在跨越千年时光后,在我们心头,依然得到醉人的升华。
岁岁桃花开,年年人不同。“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千年来,崔护有名的桃花诗句,错过的姻缘,让人遗憾千古。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桃花处处开放。《水浒全传》内,桃花山下,上演土匪周通无理抢亲的闹剧,在侠义人物鲁达的干预下,无果而终,让人捧腹近千年。《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将相传奇。《西游记》中的天宫蟠桃树“三千年一开花”,让我们想象其花期该有多长!《红楼梦》中袭人姓“花”,其命运更是被作者曹雪芹“规定”为桃花的性格而得善终。
现代武侠小说宗师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有个桃花岛,岛主是武功奇绝、桃花一样风流潇洒的黄药师。他的女儿黄蓉更是了得,桃花一般容颜秀丽,精灵古怪。
当代,唱起桃花歌,莫过于蒋大为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
笔者就出生“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桃花源记》“武陵源”武陵山余脉的一个半山腰,而且出生“在那桃花盛开的时候”――农历阳春三月。在我的故乡,每到春天,有三种鲜花漫山遍野――洁白的樱花、粉红的桃花、鲜红的映山红,次第开放。桃花颜色比樱花浓,比映山红淡,花期却最长,而且会结出大而好吃的果实――樱桃小,吃多了头闷疼;映山红干脆就没有好吃的果子――仙桃花、六月桃花、血桃花、甜桃花、野桃花,一树树,象大朵大朵粉红色的云彩,飘满嫩绿的山野,生机勃勃,让人心花开放。
我曾写过这样一首散文诗:
篇4
色
轻轻挽着春天纤柔细嫩的小手,独自漫步于河畔。清风徐徐而来,顿时,所有的仇怨都化作虚无。
春色迷人,蝶儿对对恋花丛。桃红柳绿,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把春天打扮得似一位娇羞的少女。杨柳抽芽,千枝吐翠;小草含青,绿遍山野,处处漾动着迷人的芬芳。
散步在阳春三月的万木丛中,随心所欲摘下一片嫩绿的叶子捏在手心里,春意盎然的朝气就绿透全身,感受着春的温馨。
小溪淙淙流淌,鱼儿游窜,浪花翻唱。桃花姹紫嫣红,散发出缕缕花香。红蜻蜓在水面多情地渐起一圈圈弱不禁风的涟漪,惹得羞涩的眼眸也向她点了点头。
风和日丽,躺在欣欣向荣的万绿丛中,感受着阳光的温暖,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原来,孤独也是一种意境。
春色是一首精美的散文诗,蕴涵着灵性的文字;是一首流行的歌曲,收藏在内心的最深出;是一幅柔美的画卷,百看不厌。
春
花
春天的花,扑鼻诱人,芳兮悠悠,香味飘渺。似娴丽佳人,又似怀春少女。只惹尘蝶徘徊花蕊上,蜜蜂缠绕绿叶间。
花压枝头,风舞长袖;阿娜多姿,姹紫嫣红。笑问伊人终归何处。红尘路上,你的清香要与谁共渡此生;梦里红尘,你又愿与谁共走天涯。你没有独倚西窗把泪洒,也不是红绡香断无人怜。尽管有人春天里与你邂逅,情深不觉春思乱,你也要徒留孤影。不愿与他共走天涯,也不愿与他骑马下江南.。
你有着晨之朝色的朝气,星之灿烂的光彩,露之晶莹的闪烁,雪之乳白的魂魄。你染便层林,香凝缀尘芳;你蕊粉飘香,尽遮行云流水归路长。几番回首,你不认识风尘倦客,也不认识江南才子,引无数英雄为你折腰。
春惨花渐落,春尽红颜老。等待秋风时节,变为霜露叶底花,残红点点飞散天涯。伤情时,望断天涯路,也无人听你倾诉。落花成冢,徒留一曲《葬花魂》,此恨谁知!
春
雨
柔雨丝丝,清风细细。我独自在雨滴里流浪,期盼一位丁香一样结着仇怨的姑娘。
雨丝如麻,梳洗着一片片嫩绿的叶。绿叶吲吭高歌,想试图把整个春天的梦想绽放。雨滴悄悄地滑落,那美丽弧线般的痕迹,是你舞动的衣裙还是你轻柔的发丝。你柔情似水的飘逸洒满了整个春天的绿意,却刺痛了我心灵的伤感。
雨有点委琐,点点滴滴落地而碎,渐起一圈圈寂寞的涟漪。眼波流转,涌出的不知是泪滴还是雨点。
春天的风柔和,春天的雨缠绵,春天的爱情如杨柳般苍翠,在春天里舒展,在秋天里夭折。终于盼来丁香一样的姑娘,可又在雨中慢慢消失。离去的倩影写满了整个春天的寂寞。
我始终在雨中流浪,始终在红尘纷扰的世界里漂泊。愁绪如丝雨,剪不断,理还乱。三月的燕子背着锋利的剪子,剪开了春天的帷幕,也未能剪断春天的雨帘。
雨中漫步,任凭雨滴侵蚀寂寞的心,微风抚不平心里一层层的皱。
春
思
桃花吐蕊,朵朵皆柔美芳香;垂柳婀娜,丝丝皆曼妙春色。尘蝶徘徊桃花心,暖风吹拂柳丝影,不知是在向往幸福,还是在倾诉岁月的沧桑。
春天,一个美丽梦想的萌芽。少女怀春,少男动情。而我却把心事藏于一片桃花上,不是想寻找亮丽的风景,而是要埋藏内心的忧伤。尽管粉红的心事是抚不平的忧伤。
静坐窗前,心驰聘于绿色的原野,点点滴滴涌在心头。鸟雨花香,青山绿水,是唐朝的诗,还是宋朝的词,如此迷离,让我无法读懂。我只把红尘往事镶嵌于一片绿叶,与春天赛跑,使疼痛的伤口不在疼痛,慢慢愈合。让绿叶凝聚着感动,春天蕴藏着温暖。
曾经一朵花的芳香迷失我的方向。如今,花又开放,只是佳人何在。尽管我没有樱桃小嘴,我仍然能把一个女孩如花的名字含香在春天的季节里。
夜幕将至,夕阳点点,染红一树的翠绿。相思柔肠百转,情意随春盎然。这个春天,不知是谁与我共此一帘幽梦 。
春 夜
宁静而安详的夜里,我静坐窗前,眼睛凝视着你久违打开的窗。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却装饰了别人的梦。
凝望着三月里盛开在我窗前嫣然而笑的桃花,火红的桃花燃烧了寂寞的心。你是从三月的桃花里走来,今夜桃子未熟,忧伤却已熟透。
今夜,春风微醺,夜色醉人。我没有红袖添香,亦没有粉红女郎,吟不出一首关于春天的诗。忆往昔,雨燕双飞的日子,蝶飞花舞的岁月,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情景,如今竟成了断桥上的离别。
今夜,如果我是一位苦读圣贤书的人,那么你就是我书中的主人公;如果我是一位书写诗歌的人,那么你就是我笔下的清丽女子。
篇5
一、现行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以下几大变化
1.外国作品选编更多关注人物的命运,尤其重视一些人物的成长,较多的是关于励志或人格塑造类的文章,至于外国科学家、艺术家的文章也有所增多,反映国外人文景观的文章也不在少数。2.各地的语文课本适当增加了有关地方特色或地方著名人物的篇目,如“辽宁籍航天英雄杨利伟”的通讯被节选入辽宁省普通高中新语文教材中。3.一些极具有影响力,有一定代表性的通俗作品进入语文教材。比如人教社版2005年《卧虎藏龙》和《天龙八部》的节选首次被入选普通高中语文课本。4.教材中关于经济意识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如广东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新教材别增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钱》和《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5.不再刻意回避爱情表白。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沈从文的《边城》的节选,教材中还保留了表达男女爱慕之情的山歌等。
二、走进鲁迅作品,体会鲁迅精神
1.爱国爱民,疗救国民灵魂。鲁迅生活在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和社会,鲁迅的家庭和个人经历,更是直接地促成他从小就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接着在的政治社会背景下,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02年鲁迅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赴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2.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探求人生新路。中学教材《故乡》以“我”回乡的所见见闻及感受为线索,描写旧时代农民痛苦的生活遭际以及精神上的彷徨,抒写了作者对当时的国民现状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3.对知识分子自身弱点的批判。《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小说描写了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4.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学课文《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了“我”在平桥村外婆家居住时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三、莫让鲁迅作品从中学教材中“悄悄溜掉”
1.鲁迅的许多作品,在很高层次上都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鲁迅作品的思想情感博大深远、意味深长,篇章结构严谨灵活,写作手法多样新颖,语言准确、精炼、生动,这些都明显地在当时其他众多作家之上。当然,任何作家都有局限性。包括鲁迅也一样,他的作品在题材、社会视野上也有其局限;所以中学教材根据这种思想,在选课文时尽可能多地选取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呈现中学语文教材的多种风格,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各自的个性。诚然,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个便让鲁迅的作品悄悄溜掉,即使其涉及重要的人文主题非常深刻,让广大师生难以理解,语文教材决不能排除鲁迅的作品,并且必须有一定的数量。否则,我们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从何谈起?
篇6
关键词:细读文本 语文三味
为了很好地体现“生活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许多老师无论什么内容一律把拓展延伸放在首要位置,却存在忽略对文本的充分阅读,缺乏对关键词句的反复咀嚼,导致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流失。
陈钟梁老师曾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回归文本,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去细读文本,品出语文三味。
一、还原情境,品出“原味”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作者”与“读者”走的是相向的路径,“作者”通过作品字码呈现自己的“情”,“读者”通过作品字码探讨作者的“情”,双方在“字码”上相遇,细读文本,抓住关键字词,有时适时进行情境还原,把文本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就能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到作者的情感的脉搏和思想的跳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品出“原味”。
例如在教学《华南虎》一文时,很多学生的原始解读是“保护野生动物”,这显然未“得作者之用心”。诗中有这样一句:“你(华南虎)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这里“苍苍莽莽的山林”是华南虎的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而一个“梦”字写出了华南虎对家园的渴望,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另外,“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可换词体会:一条一条)的血淋淋的沟壑”则是它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的灵魂的具体表现。然而华南虎的抗争带有极强的悲剧色彩,所以,这是一首悲剧诗,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老虎的悲剧。那么仅仅是老虎的悲剧吗?你还看到了谁的悲剧?此时可以适时联系这首散文诗的创作背景?――“”的特定时代,及作者的际遇。我们就不难联想到,诗人为什么要赋予华南虎一个不屈的生命和执著的灵魂的形象,而那些普通的动词甚至是量词,都有了耐人寻味的深刻意味。
但要注意的是,我们教师在引入教学资源时,必须适时、适度、准确、有效,否则即使课上得再富观赏性,往往也会淡褪了语文的“原味”。
二、填补空白,品出“蕴味”
波兰罗曼?英伽登认为:作品是一个充满了未定点和空白图式结构,其中作品的未定点需要读者去确定,空白图式结构需要读者去填补。由于任何文本都存在着“空白点”,如结构上的分节分段换行,是“空白”;欲言又止“话到嘴边留三分”是“空白”;乃至某些标点符号,如省略号、破折号、问号、感叹号等,都有可能形成“空白”。寻找“空白点”,就是寻找文本密码,而破译密码就是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我们通过细读,就有可能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意思。
以《登上地球之巅》为例,当学生谈到自己对刘连满所写的一封感人肺腑的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我追问(空白一):有人说刘连满是冷血动物,在这封算是遗书的字条中,竟只字未提自己的家人,你是如何看待的?”(①在当时严重缺氧的情况下,每写一个字都是那么的艰难,刘连满只能抓重点写。②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不可能想那么多,这不能说他不爱他的家和他的亲人……)
我又追问:文中有说他对生活的热爱吗?(“活着就是幸福,就是胜利,就是一切。”)活着具体有哪些幸福(空白二)?(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如亲情、友情、爱情。)
最后教师小结:刘连满的形象并没有被神化,并没有高高在上,他不是个冷酷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意、可亲可近的普通的人。
但要注意的是,填补空白点要始终以语言文字为“根”,始终引领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感悟和运用中解读人物的形象,品出“蕴味”。
三、探究疑点,品出“鲜味”
“作品一完成,作者就死了。”这是符号学大师罗兰?巴特的经典名言。“作者死了”,并不是指作者本人死了,而是指作品一旦完成,就独立于作者,无论作者撰文的本意是什么,读者都有可能做出不同的解读,得出不同的结论。又因为每一个读者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学感受力和想象力有强有弱,所创造的文学形象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探究疑点,嚼出“鲜味”,重构新意。
例如《湖心亭看雪》中,关于张岱偶遇金陵客究竟是欣喜还是败兴,值得探讨。于是,在教此文时,我有如下设计:
师:“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什么意思?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焉得有此之人!”
生回答后,教师追问:张岱呢?他怎么认为?文中有没有直接写出来?(没有)没有,我们就要从字里行间去细细品读。好,接下来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与张岱的情感态度相关的字词或句子,进行品读?
(在两种不同声音中,得出结论:从“拉余同饮”中可以看出张岱的被动,从“强饮三大白而别”中可以看出张岱的勉强以及想匆匆辞别之情。只是为了礼貌,才在临别问起对方姓氏,敷衍而已。)
师:只要多加了解,我们就会发现当时的张岱其实是个十分喜爱热闹繁华之人。按道理,金陵客的热情爽朗,坦荡真诚,还有好酒,张岱是喜欢的。但为何今日如此反常?(在张岱看来,他苦心经营的赏雪氛围,被这两个金陵客破坏了。金陵客不是他的知音,而是他与西湖构筑起来的心灵世界的陌生闯入者。)
但值得注意的是,个性化的解读基本原则是“多元有界”的。这个“界”就是文本的客观意义。忽略这一点,就会步入阅读的误区,就无“鲜味”可言。
总之,要细读文本,作微观研究,“不但要有深厚的宏观学养,而且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功夫。这种功夫,不是一般的,而是过硬的功夫。而这种过硬功夫的特点,就是在于细微处见精神,越是细微,越是尖端,就越是有学术水平。”咬文嚼字,含英咀华,品出语文三味,带给我们的会是阅读享受,把这种享受传达给学生,带领他们徜徉在语言文字的意境中,美好的感受就会变为对语文的喜爱,对语文课的期待,最终形成能力,化为习惯。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岩井俊二;电影美学;观影体验;王家卫
在他的电影中,总是能够让人体会到一种在表面繁华背后渗透出的莫名的哀怨感。这种哀怨不是表演出来的,是通过故事的构建而自然流露的,正因如此在当今影坛则显得尤为珍贵。他总将画面的色彩纯度调至极限,无垠的绿色田野,蔚蓝且清澈透明的天空,如此美丽的意境又怎能不打动观者?那么,创作这些影像的人是谁呢?他就是被誉为“日本新电影运动旗手”的日本新生代电影导演――岩井俊二。
一、导演岩井俊二其人其作
岩井俊二被誉为最具潜质的新近“映像作者”,曾从事过电视剧、MTV及广告片的拍摄工作。1993年,拍摄的短篇电视剧《烟花》使当年的日本电影导演协会破天荒地把年度导演新人奖颁给了他。翌年,岩井倾尽全力拍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剧情片《情书》,影片上映后在票房和口碑获得了双丰收。此片奠定了他作为“日本新电影旗手”的地位,随着这部电影的成功,岩井以前制作的录像短片也陆续公映,其中《梦旅人》获得柏林电影节新闻审查员奖。
不知该如何为这位电影导演做一个最准确的评价。究竟应该称之为“导演”“作家”“画家”,还是“音乐人”呢?他的身份似乎是模糊的,除了导演工作以外,岩井会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在《四月物语》中,他身兼数职,包办了影片的编导、音乐、发行、宣传等多项工作。可谓是多才多艺的全能型电影人,更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原创者。少年时代的岩井就已经爱上了电影、音乐、绘画和文学。他的小说已经发行了很多,如《情书》《燕尾蝶》《华莱士的人鱼》《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这些作品也均被拍成了电影,这种由文学创作转化成影像创作的行为方式,对其而言不仅已是惯例,也是其电影创作的重要方法。岩井作为横滨国立大学毕业的油画专业高材生,在绘画方面的功力也为他在电影创作中唯美主义风格的确立提供了可能。他不仅可以为自己的电影绘画分镜头剧本,而且也使自己执导的影片画面的色彩、构图和基调等视觉因子颇具美感特色。
二、品读岩井俊二电影的审美趋向
一部电影首先且直接带给观众的就是“观影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往往是通过光、影、声、电等综合技术手段实现的。对于电影艺术作品的受众而言,这种体验不仅体现在对电影画面、情节、音乐等外在因素的直观感受,同时也体现在对影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所要表达的精神理念的感悟上。其实,这些都是电影这门综合性艺术形态在其美学特征及艺术价值等方面的集中体现。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不仅是在现代工业作用下的商业产品,更是受众与电影创作者产生情感和精神共鸣的物质媒介。岩井俊二的电影作品在此方面的特征与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下面就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对其作品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取向进行剖析。
(一)青春美――青涩的唯美主义倾向
1 主题的青春化特征
青春是其影片的惟一题材,青少年时代校园中发生的故事是其作品的主要线索和背景。《情书》虽然是从角切人。但该片所要表达的却是主人公(男藤井树)对年少时期的青春时光的追忆和纯真爱情的祭奠之情;《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由岩井执导的又一部力作,这是继《情书》《燕尾蝶》之后,届时已经39岁的岩井对逝去青春的再次追忆。片中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残酷的青春故事。13岁的少年雄一和同班的星野本是好友,在一次暑期旅游发生意外后,险些丧命的星野变得暴戾无常,他以虐待同学和朋友为乐,内向的雄一更成了被欺辱的对象。雄一变得越来越自闭,逃遁在莉莉周的歌声中寻找慰藉。莉莉周是个走红的女歌手,在她的BBS里,有个叫“青猫”的人渐渐成为雄一的精神寄托。枯燥无聊的学校生活在孩子们的聒噪中虚度着,在看似单纯的世界里,却隐藏着不可思议的故事……
如果《情书》表达的情绪是凄美,那么《关》则走到了黑暗的尽头,尽管故事中风景依旧如画,天空依旧纯净,但它表达的却是暗淡的青春絮语。通过本片,可以看出岩井电影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绝非肤浅的青春颂歌,更不是简单的青春偶像剧。作为一位有着责任感的电影人,凭借自己对现实的批判和审视态度才能拍摄出这种带有强烈悲彩的青春主题电影。岩井俊二作为一名新锐电影导演也绝非是位完美主义者,他所要表达的是在唯美的外衣包裹下的青涩与怀旧之感。
2 画面的唯美主义表达
观看过岩井电影的观众,几乎都被其电影中精美而恬静的画面折服,这也是他的电影带给观者的重要观影体验――视觉感受的唯美性。唯美主义风格可看做是岩井电影的主基调,这可能与他早年学习绘画、有较强的美术功底有关。纵观其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均在镜头语言、画面组织和色彩调配等方面颇见功力,不论是分镜头的设计,还是色彩基调的把握,都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可称得上将电影视觉语言唯美化表达推到极致的大师,如将岩井俊二的多部影片的镜头定格处理,都可堪称经典,作为观者,不能不为其对画面的静态美把握得如此到位而感到惊叹。《烟花》如此,《情书》如此,《四月物语》的成功也得益于此,美丽的画面加上淡淡的哀愁构成婉约的视觉风格。
3 人物的偶像化选择
岩井电影中的主人公大多是恬静而美丽的,导演经常会有意选择日本当红偶像明星担当主演。如,在《情书》中少年藤井树的扮演者柏原崇。在《四月物语》中的主演松隆子……偶像明星的策略应该与导演考虑到电影的商业价值不无关联,但也要看到导演对影片人物的角色设定上还是持谨慎态度的,这种人物形象的偶像化倾向与其电影所承载的主题是相契合的。尤其在《情》中女主人公那感人至深的表演在影片中可圈可点,演员恰到好处的表演不但展现了影片内容。更加服从了影片的主基调。
(二)戏剧美――叙事散文式的情节构建
矛盾冲突是产生戏剧美感的主要手段。构思精妙、剧情感人是岩井电影的又一重要特征,精巧设置的剧情性也是他的作品带给我们的另一种“观影体验”。还以《情书》为例,该片通过女主人公对在事故中逝去的未婚夫不为人知的生前事迹的追寻,观众被带入了导演事先设定的情节中,随着故事一点点铺开,谜底被一层层揭示,死者10余年前的一场暗恋则一点点地展现出来,最终使观者对那位逝去的主人公(男藤井树)对青春的爱的执著而感动。故事的发展是那么自然,不流一丝雕琢之匠气,使观者不禁叹服编导如此强劲的驾驭故事的能力,也领略到这种散文诗般的戏剧美感在影像中的呈现。从表面上看,影片的叙事方式及其情节推进是悠长且略带沉闷的,但它却通过精妙的设计和缜密的线索来吸引观众。在貌似平淡中,给予观众新奇和感悟是其编剧得以成功的法宝,在岩井的电影作品中非常多地体现出这种“外散内紧”的情节构建模式, 这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
(三)纯情美――理想主义的东方精神体现
在岩井的电影中,无论其画面的景致,还是背景的音乐,乃至其所要阐述的精神内核都给观众非常一致的体验,它们美得那么纯粹、那么绝对。他是用电影这种手段来传颂东方理想主义精神的布道者。他的电影无疑是温柔、细腻的,但又是强硬、残酷的;他的电影唯美婉约却又诡异刺激;他游离在主流与异类之间,没有背离任何一方。理想与爱是岩井电影的主旋律,特别是对暗恋的表现分外突出,那种青春期异常执著的理想,对爱的理想和渴求在暗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小男孩默默地陪在离家出走女孩的身边,一路上就满足于默默跟随……(《烟花》);为了考到东京的学长,努力考进同一所大学,在学长认出她时,她感到的是幸福吧……(《四月物语》);在借书卡上写下自己名字,也是那女孩的名字,故意在放学回家路上对那个女孩做些恶作剧,蹲在女孩身旁让她摇自行车照明的时候,他一定也是满足的……(《情书》)。这种含蓄的爱情观可能只有东方人才能理解,这也是属于东方的爱情理想。在岩井的电影中,理想是神圣的,也正因为神圣才不可企及。对于纯粹的理想。实现与否并不重要,重要在于对理想膜拜的过程。如果真的要去实现理想,那就一定会失败。《梦旅人》中的三个病人,《燕尾蝶》里的元盗们,他们在岩井构建的电影世界里注定要失败。在影片里,人们追逐理想的过程是充满激情的,人们说着寓意深刻的话:“天堂是存在的,当人死去时灵魂飞向天空,在碰到云彩的那一瞬间,就会化成雨点落下来。”他们寻找的理想是天堂,在《燕》里,天堂已经触手可及,但仍然失之交臂,那是必然的。而其他电影中,守望者的理想也无一例外地破灭,因为只是守望着。无限靠近却无法触及,纯情却凄婉的美。这又使笔者不禁想到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红楼梦》,二者在美学特征上或许有着某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就如前文提及的:“在表面繁华的背后,是淡淡的哀愁。”
三、岩井俊二与王家卫电影作品的美学比较
岩井俊二被誉为“日本的王家卫”,可见,二者在电影创作上可能会有一定的相近之处。笔者借此对中日两位优秀电影导演的电影美学加以比较,望能阐明二者美学的异同。
篇8
乡村教师成就诗人梦想,意外邂逅竟成眷属
1992年腊月的一天深夜,重庆大足县金山镇中学三间四处透风的教室内,残破的桌椅被摞成一堵厚厚的墙,上面粘了一张大白纸。一位黑瘦的青年借着微弱的灯光,目光钉子一样在密密麻麻的中外诗歌上停顿、游移。
他就是从重庆教育学院毕业,分配到这里教书的唐力。偏僻的乡村生活孤单落寞,时常让他怅然若失。他看不到人生的希望,更不知道浪漫、唯美的爱情在哪里。唯一让他快乐的,就是阅读、朗诵和思考。
五年后的一个春日,唐力从单位乘坐客车回老家,邻座一位清秀的女孩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她的身上飘逸着一股淡淡的苏打味。夕阳透过车窗,将金辉泼墨般洒了她一身,一种诗意的美让这位诗人怦然心动。他对自己说,如果能够和这样的女孩牵手该是多么幸福啊。可是这瞬间的想法,又使他感到无比羞愧。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也许,他们属于后者。
就在唐力为此失魂落魄、独自慨叹之时,客车停在了进村的路口,女孩竟然同时下了车。她问唐力:“你是这个村的吗?”唐力点点头。“那唐小红你认识吗?”何止认识,那是我堂妹!唐力在心里欢呼雀跃,嘴上却淡然相对,“你找她吗?我带你到她家。”
当天晚上,唐小红来找唐力,说:“哥,我的同学江梅来了,是壁山县中医院的一名护士,你偷着去看看,能不能给我做嫂子。”第一次被人催着相亲,唐力的脸一下红到了耳根子。在对方不知道的情况下,他们“再次相逢”。江梅睁大了眼睛,惊喜地说,“就是这位大哥把我带到你们家的。”唐力又闻到了淡淡的苏打味,他突然不知所措起来,结结巴巴地说,“你是白衣天使哟。”唐小红和江梅都“扑哧”笑出声来。
半个月后,江梅意外地收到了唐力的来信,那些笨拙却真诚的问候,让她好笑之余也颇为感动。一周后,唐力的电话打来了,嘘寒问暖。再后来,一束束爱情的红玫瑰热烈地生长在信笺上。13年后,江梅都还能够背诵得出《青鸟》的部分章节:一定是你/带来玫瑰的钟点/石竹花穿插的梦境/一定是歌唱的风吹动绸衫的温柔……
这些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巧妙的构思,优美而深邃的意境,让一个青春女孩乖乖做了俘虏。1999年春,他们领取了结婚证,步行数公里回到唐力的宿舍,在这间几乎没做什么改动的洞房内,开始了新婚生活。
两地分居,生活不便明显地凸显出来。特别是江梅很快怀孕的事实,让同样没有思想准备的唐力措手不及。为了方便照顾江梅的孕期生活与工作,他们在壁山县中医院附近租了一处民居。江梅独自支撑着,一个人买菜、做饭,上下班。她怕丈夫担心自己而影响教学工作,便劝道,“我是护士,家离医院也不远,你不要担心我,只要我能撑一天就坚持一天。”听了这话,唐力不语,他知道,江梅是想多赚一些钱补贴家用啊。
2000年1月,春寒料峭,江梅挺着大肚子,越来越觉得走路的艰难。她的双腿仿佛被注入了铅,往往还没干多少活就累得直冒虚汗。当月22日夜,江梅的腹部突然刀绞一般地疼痛起来,从医的经验告诉她,自己要分娩了。
江梅提醒自己,必须尽快赶到医院,稍有闪失,不仅自己和孩子受到伤害,更无法向丈夫交代。后来,终于有位好心的司机停下车,才把她送到了医院。
这天,恰巧学校期末考试,唐力没来得及赶到医院照顾妻子。翌日清晨,当他满头大汗地推开房门时,一眼看到妻子身边那个胖乎乎沉睡的婴儿,泪水悄然溢出眼眶。他不由叫了一声――江梅。妻子冲他甜蜜地笑着,母爱像破冰的春溪,温柔地漫过了一个男人的心田。
孩子的降临,带来喜悦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到了生存的压力――薪水的微薄无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唐力对江梅说,无论作为父亲还是丈夫,我都没有给你们带来很好的生活,我不称职。江梅安慰他:“苍天不负有心人,只要你努力了,终有成功的那一天。”
2003年底,江梅在数以百计的报名者中脱颖而出,考入大足县中医院从事医护工作。同在一个县城,夫妇俩终日相守,再也不受离别之苦了。许多个深夜,当她从睡梦中醒来,总会看到唐力捧书夜读,她会心疼地劝他早点休息。唐力总是微笑着说:“当诗人就要勤读书,否则就没有灵感了。”此间,他的诗歌相继在《星星》、《绿风》等国内知名诗歌刊物发表,锋芒初露。
铁轨延伸的远方是理想,岁月丰厚的沉淀是真情
2005年9月,《诗刊》社副主编李小雨电话通知唐力:“你被‘青春诗会’入选了,一定前来参加啊。”“青春诗会”有着诗坛“黄埔军校”的美誉,能够入选参加并且全票通过,对一位诗人来说实乃莫大的荣耀。
经过三天两夜的跋涉,唐力乘坐的火车终于赶到了新疆。采风活动丰富多彩,诗人间的创作交流,专家面对面的点评,都让这位从没出过远门的年轻人心潮澎湃。回来的途中,唐力猛然间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到北京去。
尽管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2006年7月1日,唐力还是提着行囊,走出北京火车站,在熙来攘往的人流中,长舒一口气。他想向所有人宣告――我,唐力,重庆的诗人,向首都北京报到了。
然而,欣喜毕竟是短暂的。初来乍到的唐力,和所有“北漂者”没什么两样。公交车坐到终点,才知道坐反了;走在大街上,辨不清东西南北;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孤独无助。他小心地应付着生活。开始是吃点馒头、包子、大饼之类的,但终究不很习惯,肚子经常不是闹意见,就是搞罢工,上吐下泻。
这些生活的苦,唐力不敢告诉江梅,他担心妻子知道了,比自己更早地打起退堂鼓。他还要继续坚持,更为了给亲人特别是深爱他的妻子一个圆满的交代,他必须在困境中挣扎。“像一头疯狂的狮子一样,冲出泥泞!”
北漂者的孤独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四个月,他感觉好似过了漫长的四年。此间,他回去看过江梅,为了等到丈夫,这个傻傻的女人竟然提前4个小时就去了,看着一列列进进出出的火车,从一节一节的车厢找着自己的丈夫。当唐力终于走进她的视野,她却又羞涩了。唐力紧紧地搂着她,就像搂着一块失而复得的蓝宝石,眼含热泪,轻轻地说,“走,我们回家”。江梅像一个孩子,幸福地应和着,“走,我们回家”。
短暂的相逢后,必然是长久的别离。这种生活状态造就了唐力诗歌的凝重与悲凉的力度之美。在他看来,从南方到北方,离愁也是一条旅程,越拉越长,它有2000多公里,却始终在一根头发的边界里奔跑,从黑夜到黎明,从悲伤到思念。这些复杂的情感,更多的指向自己心爱的妻子。
2006年11月23日深夜,唐力正创作一首关于火车站和火车的长篇散文诗,写到了火车的快与生活的慢。记忆中,站台上傻傻等候他的妻子,就在刹那间来到眼前。这突然袭来的灵感,让他像个捡到元宝的穷人,他捕捉了这瞬间的感受――
我要缓慢地爱/我的爱人/当我坐在这个屋子里/我要缓慢地爱着这傍晚的夕光/从窗前移到窗台/我要缓慢地爱着这些时间/我要把1小时换成60分/把1分换成60秒/我要一秒一秒地爱你……
唐力被笔下的诗意感动了,他站起身来,窗外,寒风在怒吼,北京城正沉睡在一个古老的梦中。他想,他和江梅的爱绵延了2000多公里,多像两条铁轨,把两座城市挽成了同心结。唐力抑制住澎湃的情感,打电话给江梅:“老婆,我给你写了一首诗,我要读给你听。”江梅的泪水一下子涌出了眼眶。熟悉的方言、熟悉的声音、熟悉的节奏,唐力一字一字,读得铿锵有力、荡气回肠――就像在艰苦的日子里/我爱你的泪水/我也是一滴、一滴地热爱/在我缓慢的爱中/我飞快地/度过了一生……
电话里,只听到抽泣声,江梅早已说不出话来,泪流满面……不久,江梅打来电话,急促、简短地问唐力,“北京――生活――怎么样啊?”唐力还是故作轻松地回答:“生活还可以嘛,钱够用的。”其实,由于刚来北京不久,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花钱,唐力的日子尽管很节俭,还是过得很紧巴,他甚至很多次想到了放弃。
出乎唐力意料的是,就在他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江梅竟然像他当年一样毅然辞掉正式工作,带着孩子风尘仆仆地来了。
放弃一座城 ,一秒一秒的爱感动人生
2007年7月8日。
唐力永远忘不了生命中铭记的这一天。这一天,儿子像一只小鸟,从重庆飞到了北京。在北京火车站汹涌的人群中,儿子高喊着“爸爸”,扑进他的怀抱。而江梅带着几个大包小包,带着他们所有的家当,来了。
老婆孩子的到来,带来了惊喜,更带来了困惑――江梅的工作、孩子入学……一系列的难题摆在了眼前。唐力像当年父母质问自己一样厉声质问妻子:“真的辞职了?”江梅看了眼有些失态的唐力,故意模拟他的口吻说:“那个夜里,我就发誓,一定要走出去,我要看看外面的世界。”儿子在旁边凑热闹,开爸爸的玩笑:“哈哈,无语了。”
北京市区和平里附近的一所院落,是唐力的住处。江梅一眼看到了袖珍茶几上横七竖八摆放的碗筷,一包咸菜桀骜地翘着嘴巴。江梅的鼻子一酸,眼角一红,责怪道:“唐力,你这是过的什么日子啊。”儿子也嚷着:“唐力,你这是过的什么日子啊。”露了丑的唐力不好意思地傻笑着,回答:你们来了,一切就好了。
2008年的春节快要来到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弥漫着越来越浓的节日氛围。但是,这些对于仍在苦苦寻找工作的江梅来说,咫尺天涯。一天夜里,当她拖着几乎冻僵的身体叩开房门时,一个趔趄倒在了唐力的怀里。唐力慌忙把妻抱到床上,打来热水,为她脱鞋泡脚。然而,鞋子似乎长在了江梅的脚上,待他吃力地脱下鞋子,发现妻子的双脚浮肿着,袜子上浸透了斑驳的血迹。唐力愣在那里,想着从来生活在南方的妻子,第一次遭遇北方的严寒,心疼不已。逐渐暖和过来的江梅对他说:“唐力,今天收获很大啊,我找到了一个推销药品的工作。”唐力低着头,把妻子的双脚小心翼翼地泡进热水里,轻轻地洗着,揉着。
经过数月的锻炼,江梅的业绩逐渐有了起色。第三个月的时候,她竟然完成了繁重的推销任务,收入也增加了。江梅的自信陡增,准备大干一场,打个漂亮的翻身仗。可就在这时,产品的经销商撤架,她不得不失业了。
后来,经朋友介绍,她到爱雅仕口腔诊所应聘当了一名护士,收入也大大增加。更让她喜出望外的是,单位就在住处附近。这样,既能照顾孩子上学,唐力一进家门也可以吃上热气腾腾的米饭了。那段日子,唐力和她开玩笑:“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你丢了一匹马,来了一头骆驼啊。”
唐力很清楚,江梅只是一个朴实的女人,并不爱好文学,也不阅读文学作品,但她毫无怨言地支持着自己,仅此一点就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有时,妻子在外逛街,唐力常到书店看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出来时,总是看到妻子默默地坐在书店门口,等着他。唐力曾经问他,“你看,你并不喜欢文学,还得陪着我,是不是很受罪啊?”江梅回答:“跟着你,我心里踏实,哪有那么多的罪受啊。”
2008年5月12日,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发生。每天,唐力和江梅的心都被揪得紧紧的,那些惨不忍睹的场景一次次地刺激着他们。两个月后的一天,一个电话让唐力百感交集起来,朋友告诉他,他的作品《缓慢地爱》让曾经丧失生还希望的贺晨曦顽强挣扎了104个小时,最终得以解救。江梅也激动不已,她说:“虽然诗歌是写给我的,但里面真诚的爱可以打动任何有情有义的人,老公,你要更加努力地写啊。”
后来,他们通过网络继续关注着这对“生死恋人”,看到了郑广明和贺晨曦受到北京电视台邀请,穿着北京奥运会颁奖礼服设计者郭培为他们设计的结婚礼服,在明星大腕扎堆捧场的婚礼上,灿烂地笑着。唐力和江梅还听说,婚礼上,这对“生死恋人”重新朗诵了《缓慢地爱》。
冥冥中,他们都觉得与这对“生死恋人”存在着某种关联。唐力不止一次地对江梅说,如果我们能联系上他们该有多么好啊,毕竟,我的诗歌为他们的爱情做了一次悲壮的营救与美好的见证。为了了却丈夫的这桩心愿,江梅也让朋友帮忙联系,但均没有结果。
2010年10月,唐力按捺不住对灾区现状的牵挂,他和江梅商量:“我想到灾区看看,说不定还能见上郑广明和贺晨曦一面。”江梅担心地说:“那么危险的地方,你自己去要多加小心。如果真的见到他们,就告诉他们北京有亲人。”在朋友的陪同下,唐力从汶川又匆匆赶到都江堰,由于行程紧张,没能前往北川,当地百姓也不知道郑广明和贺晨曦现在的住址,唐力便准备返回北京。
就在返回的前一天夜里,几位朋友在都江堰岸边聚餐,两位十三四岁模样的姑娘过来请他们点歌。对于类似的流浪歌手,唐力见得多了,他们都没点。然而,当走在前面的姑娘失望地经过唐力身旁,灯光被一对长长的假肢折射过来,发出刺目的银白色时,废墟中挣扎的手、迸出的脑浆、声嘶力竭的哭喊、绝望的眼神,仿佛幻灯片,在他眼前快速闪现。
唐力忍着热泪,叫住了两位姑娘,他说,我点一首,你们唱吧。姑娘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光,一首《美丽的九寨》婉转、清丽、悠扬,将那个夜晚化为一抹美丽的记忆。唐力告诉她们:“这一次来,我没有见到我想寻找的两位朋友,但是,在你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他们的影子。你们都是坚强的,面对苦难,不低头、不抱怨、不放弃。这几十元钱只能略表寸心了。”回到家中,江梅劝慰满是遗憾的丈夫,“以后还有时间,说不定哪天他们来北京,我们在大街上就见面了呢。”
如今,唐力进入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诗刊》社工作,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其诗集《大地之弦》经专家评审,已入选中华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0年卷,2010年12月出版。在这本不用诗人承担任何费用的诗集中,他特意收录了《缓慢地爱》及其他爱情诗,以纪念过往那艰难却美丽的岁月。
唐力告诉本刊特约记者,他们有一个期待――能与郑广明和贺晨曦见上一面,当面送上我们的祝福。
篇9
我们看电影时,不是看到别人,而正是看到自己的内心。那些或新奇或落入俗套的情节,最终也会变成我们记忆的一部分,成为我们欢喜悲愁的对象。在有些时候,一部感人的电影,就仿佛一个渡口,载你跨过冥想的辽远疆域,抵达未知之地,在那一个个瞬间,我们会重新确认光亮和希望,看到彼岸盛开的美好,它是如此之近,如此清晰,简单纯粹,几乎触手可及。
《千与千寻》
导演:宫崎骏
国家/地区:日本
类型:动画/奇幻/家庭/冒险
上映日期:2001年
一个人外出的孩子
楚 楚
孩子,你的礼物是隐喻
说实话,《千与千寻》是一部充满说教的电影。这一点与任何童话一样,这就像给小孩子讲道理的同时,你必须得讲一个故事。想想我们身上最坚硬的道德观,一定和什么故事有关。
千寻与父母来到众神浴场外的食街,满店的美食都没有主人。不告而“食”的父母变成了猪,没吃东西的千寻则幸免于难。故事开始十分钟,观众得到第一个教训――不能不告而取。
接下去,要救父母的千寻不得不在众神浴场工作,在这里,她学会的第一件事是忍耐,不管女巫怎样刁难,也得忍耐,不然就会变成动物。第二件事是善良,不嫌河神肮脏,河神给了她河神丸子;同情无面人的孤独,无面人成了她的伙伴。就连女巫那任性野蛮的儿子,也成了千寻的朋友。第三件事是诚实,敢于向钱婆婆认错的千寻得到了钱婆婆的原谅,还提醒了她记起遗忘的往事。
押井守曾说宫崎骏是一个话非常多的人,总是喜欢辩论,喜欢说服别人。是的,童话是个说服别人的好工具,安徒生或许也是个雄辩滔滔的人吧。
但这些教喻丝毫也不令人讨厌,就像药被包上糖衣之后,孩子们就不会拒绝吃它一样。自始至终,宫崎骏都用一个美妙的故事把他的道理包装成隐喻。
《千与千寻》是一份送给孩子的礼物,隐喻就是那漂亮的包装盒。
那时,我们也是孩子
千寻鼓起全部勇气,走下那段陡峭的石梯。起初她畏畏缩缩,只敢倒着往下爬。后来她越走越快,最后几级梯子,她是跳下去的。这一刻,千寻完成了她独自外出的第一步。每个孩子都有第一次独自外出的经历,就和千寻此刻一样,外出的人开始长大。
后来为浴场工作的千寻被汤婆婆没收了名字,变成了“千”。小白告诉她,要好好记住自己的名字,否则就回不去了。名字在这里暗示着我们在人海中的座标――家。外出的孩子都有回家的时候,出去之前孩子得先学会记住家的位置,绝不能忘记。这一点,做过小孩的人都明白。
是的,当过孩子的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过历险(也许在别人眼中只是小事)。所以宫崎骏才说,本片最让他自己激动的就是千寻历险的过程,这个历险就像一次独自外出,看到了许多新鲜的东西,认识了许多人。“外出”在童话中是有历史的。“拇指姑娘”、“三千里寻母记”、“花仙子”、“锡兵”、“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些故事中都有独自外出的小孩,面对着远远比他们强大的陌生环境,这样的故事最能满足孩子们心底渴望独立自主的秘密愿望。
现在我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对《千与千寻》如此着迷,为什么会认为最伟大的童话也不过如此了。因为这部动画片让我想起了童年,那时,我也只是个小孩。
《麦兜故事》
导演:袁建滔
国家/地区:香港
类型:动画/家庭/剧情/喜剧
上映日期:2001年
像麦兜一样平凡
麦芯子
麦兜的妈妈怀孕时,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会像周润发、梁朝伟那么帅。但麦兜妈妈是猪样的,小麦兜也注定拥有朝天的鼻孔,圆硕的身体和粗短的四肢。那是他第一次令妈妈失望。
麦兜不聪明,很努力地读书却从来没有让妈妈满意的成绩。
有一天,麦兜的妈妈突发奇想让儿子拜奥运冠军姗姗的师傅学祖传秘技。麦兜巧施百计终于用一首“包子歌”打动了师傅,从此开始他艰辛的学艺生涯。然而,他学的不再是姗姗的冲浪技巧,却是早已被禁的传统运动――抢包山(在成山的包子堆上抢包子)。猪小弟执著地练习着,师傅对麦太太说孩子有潜力,于是,母亲写信给奥委会主席建议把抢包山作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正值香港申奥,渗透至全城每个角落的申奥气氛、有中国特色的包子、日益成熟的抢包山技巧,都让人觉得小麦兜终于要成为大人物。但,一切在顷刻间平淡了下来――申奥的主题定为“蛋挞”,抢包山也没能被收为奥运项目,上届奥运冠军姗姗在万众期待下落败。从此,麦兜明白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大人物,有些东西得不到的就是得不到。
是否每个人都该抱有远大理想,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才算成功。
默默奉献在平凡中的人们,也该为自己谱写颂歌。圣诞节偶尔心血来潮烤个火鸡和家人吃个整整半年,自欺欺人地把索道当飞机,把海洋公园当作马尔代夫进行梦幻之旅,何尝不是幸福。
《天使爱美丽》
导演:让-皮埃尔・热内
主演:奥黛丽・塔图
马修・卡索维茨
国家/地区:法国/德国
类型:爱情/剧情/喜剧
上映日期:2001年
天使在身边
Lon仔
看这样的电影,应该可以让自己的心情如同艾美丽一样亮堂起来。
完全属于一个人的奇想世界。带点无伤大雅的小恶作剧,穿行在巴黎艳丽的阳光底下。心地澄澈,宛若天使凡落。那么多的奇思妙想,于是得以在惊喜中看一个孤独的女孩在守望爱的旅途中跋涉。
有时候真想停下自己的脚步。做一些自己没想过的乐事,像她那样,可以给数十年前的一个玩具盒子找到主人,可以为一个陌生的盲人用声音看一段路的故事,可以略略地惩戒一个恶劣的店主,可以架设别人止步中的爱恋。都是动用了小女生那种敏锐的耐心,用纯洁的暖意去为他者制作一个又一个的感动与开怀。始终匿名。天使不留痕。让观者也开心。仿若洞穿了巴黎区间的细碎温情,怀中始终兜着一串串靓丽的秘密。
电影的镜头也很生动。层出不穷的花样,用镜像说话,用速度与联想传达断断续续的心思。生活以一种臆想和现实交替的面相浮现,将巴黎打扮成一个天堂。这是一个太过于瑰丽明亮的梦境。看电影的时候可以很舒适地流连,为每一个人在意外的喜悦中会心地笑。平常的日子,总是不经意地被抹上一层光泽,让人感应到无比舒心的激越。看他们一个个偏离了原本陈旧的轨迹,打开心扉,步入截然不同的开怀中,连旁观者也跟着察觉到自己的幸福。
也许可以期盼,会有这么个天使存在周围,静默地把一切污秽悄悄地清扫掉。在每一个晦暗的日子里,出奇地给自己一份喜悦,然后躲在一边,看着你的天空,一点点地荡尽冷冷的色调。
如果有这么样的天使,我们大抵也会忘却他或她的心酸。为别人营造幸福的人,本身不一定很幸福。他或她只是善良和冲动一点而已。不想计较什么所谓的心理平衡和潮起潮落,大多数的人,总该是在不满中体验着一重又一重的忧愁与失落。看一个人笑,会不会猜想他现在或是五分钟后心里的悲哀逐渐冒出来或者横生出来。也许这样说来很悲观主义。看不到光亮似的。只是,能够多念着别人心中的不安,可以多留意一下周遭的人光华之下的艰涩,大概也不是件坏事。特别是在冷漠之间,自己能化身成一个光源。而有时,想着别人的痛,也就忘了自己的伤。尽管这听起来很功利。只是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明白,只有自己能舔舐自己的伤口,无论多为他人着想。自己的事终究要靠自己来解决。无法希冀付出后等效的收获,除了自己内心的温存。不过,能够像艾美丽那样,也实在不错。
某一天终于发现,别人其实也在默默关注自己的幸福。想象中的爱情终于敲开了门,单调的时日开出了花。这样子,已经挺好。
劈马。喂柴。做一个幸福的人。从今天起。
《花与爱丽丝》
导演:岩井俊二
主演:铃木杏苍井优
郭智博
国家/地区:日本
类型:剧情/喜剧
上映日期:2004年
如果阳光也是表情
伊 达
我曾不止一次地表示过对这个电影的偏爱。
这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故事,两个女孩子,芭蕾舞,被暗恋的木讷男生,还有拙劣的骗局。这些组合起来的故事,就像是秋日午后的阳光,简单而有温度。
这是一个充满了奢望和幻想的年纪,关于爱,或者多坐一站车,也只是为了看一眼那个暗中喜欢的男孩子,车晃晃悠悠,连同年轻的心一样忐忑摇摆,车窗外是新落的雪,枯掉的树和迟疑的太阳慎重的光亮。眼睛却始终没有离开过一张并不俊美的脸,手中的经书口中的念念有词,只是一双不经波澜的眼睛,却已使女孩子在这拥挤不堪的车厢里面满怀欢喜。
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所谓的爱,理由也许就是因为他的沉默不张狂,也许只是一个恍过的泛自眼底的光亮。这是一种简单,一种纯粹到了不忍正视的简单。生怕用自己心中已有的世俗的眼光去忖度他,便会肢解了这份纯粹。就像某天早晨,花和爱丽丝在上学路上的田野中未被踩踏的雪。
爱与不爱有几天的时差,原计划的帮助圆谎,却在几天之后便成了假戏真做。可是,又有什么呢?一前一后,花和爱丽丝,爱丽丝和花,花拉着宫本,宫本跟着爱丽丝。雨会不定期地下,弦乐会不定期地响起,在爱丽丝构想的宫本第一次吻她的大树下或者花和宫本回家的路上。在雨里拉着手跑,脚步溅起了大朵的水花。他在她的背后,问着早已知晓答案的问题,脚步走得心事重重。但,不管是真是假是对是错,从冬天的清晨一路走到了春天的深处。误打误撞或是处心积虑,然而,不管怎么样,依然看不到的是属于成人的繁复。这便是我所理解的属于极致的美。
花在车厢的一端,专注地看着他,他缓缓地抬起然后又垂下了头,只是没有交集的眼神,却已沉浸其中,暗中忖度,也许真的这样胡乱地爱上了这个人。
爱丽丝无意碰见了母亲和母亲口中的朋友,在母亲的口中,她也成了邻居的小孩。爱丽丝收到了父亲的礼物――一支钢笔。在她和父亲分开的地铁门即将关闭的时候,鼓起了勇气用中文说出了“爸爸,我爱你”。这是故事的小插曲,上一代人的爱,有了婚姻的元素,却没有长相厮守的结果。但因爱之名,在于不在,都与幸福相关。
在沙滩上的嬉闹,爱丽丝和花有了第一次因宫本而起的冲突。这时,花,爱丽丝,或者宫本,都明白自己即将也必须做出选择。A或者B,他或她,她和她。在如此缺乏考验的日子里,选择是困难的。任何一方都有不放弃的理由。所以,在几年前的那个夏天,或者影片中的这个春天,选择的结果都同样得让人无法释怀。在这样的季节里,有清洌的雨水和洁净的阳光,天空中会缀满风筝,地上会流淌着孩子们会飞的笑,这样的季节并不适合悲伤。对于他们,我或者我们,这些不合时宜的悲伤如此地真切。
最后,爱丽丝的独舞带给了她和花在街头嬉闹的理由,也给了我这个旁观的人认为结局美好的理由。花和爱丽丝这样走了过来,又这样走了下去。走得依然轻巧欢愉。似乎宫本也只是一个曾经的人物而无人再提起。我们爱过了,在爱应该出现的那个季节,我们爱得如此纯粹;我们选择过了,在第一次面对选择的时间,我们的选择如此勇敢。
我无法忘记的是这个场景:
一棵挂满了阳光的大树,树叶明亮,风一吹,阳光掉落一地。爱丽丝低垂的头抬起,眸中满盛着执着。
“我爱你。”(中文)
――什么意思?
“秘密。”
“再见。”(中文)
――什么意思?
“秘密。”
《练习曲》
导演:陈怀恩
主演:张惠春吴念真
洪 流
国家/地区:台湾
类型:剧情
上映日期:2006年
独自旅行感悟人生
小 元
一把吉他,一个背包,一个脚踏车,一辆皮肤黝黑的帅气少年,为期七天的环岛旅行。
幽雅小资情调的文字,煽情简单的小调,宝岛台湾的风土人情。绵长的太平洋海岸线,那些旅途中遇到的人们与他们的故事。侯孝贤的御用摄影师陈怀恩的首部长篇电影处女作,依旧是异常精致美丽的画面。所有这些,标榜着《练习曲》的简单安静却绝对的野心勃勃。
散文诗式的故事结构,记录片式的跟随方式,精致的如MV的静止画面,《练习曲》是属于听障少年东明相的青春成长练习曲,是一首无声却胜有声的吉他小调;是属于台湾海岸线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花草的生活奏鸣曲,是每一个善良的台湾老百姓质朴纯真的笑脸;更是陈怀恩以摄影师的身份第一次执导电影的练习之作。
在路上,这三个字总是和青春叛逆逃亡联系在一起。杰克・凯鲁亚克把一群离经叛道愤世嫉俗的孩子写进了厚厚的《在路上》,两个阿根廷少年则相约一起骑着摩托用友谊和青春谱写了一本《摩托日记》,而铺开在《赖小子》面前的却是一条无果的逃亡之路。一个人旅行,青春叛逆,这些是大部分此类型电影中的标志性符号。但是,到了《练习曲》中,虽然依旧是少年与青春,依旧是在路上,依旧是一个人的旅行,却没有了那些叛逆残酷离经叛道,更多的是温情与希望。
《练习曲》真像那来自太平洋的风,徐徐地出来,清澈温暖,是典型的台湾电影的样子。其间让人想到那曾经无数次感动过我的台湾电影,比如那温暖的《咖啡时光》,比如那扇已经流逝在青春记忆里的《蓝色大门》。永远是那安静的姿态,那些故事中的起起落落也就像那细水浅流的小溪,缓缓地就流过了,却留给了河滩深刻的印记。
如果你期待在《练习曲》中看到俊男美女,那么请你放弃它;如果你期待看到跌宕起伏的剧情,也请你放弃它;如果你期待看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群饱满的角色,那么你就更应该放弃它。《练习曲》中的男主角名叫东明相,他在剧中是一个听障残疾人,在现实里他也是,他长得不是很好看,却是一个笑起来有酒窝的善良的男孩子,皮肤黝黑身体壮实;没有一个固定的故事,每一个故事和遇到的人都是旅途中遇到的,大部分是陌生人,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真挚的心灵;那些精致的画面就来自海岸线来自民间,没有任何人工的雕琢和安排;那一曲曲温情的小调,不是可以煽情的音乐,却在不经意间撩动心弦。
《薇罗尼卡的双重生活》
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
主演:伊莱娜・雅各布
菲利普・伏尔泰
国家/地区:法国/波兰/挪威
类型:剧情
上映日期:1991年
一个慈悲的世界
建 凡
影片序幕部分是一个倒置的世界,一个小姑娘在母亲的教导下感知事物,认识世界,整部影片也正是由可感知的事物开始,进入可知不可感的神秘世界。正片开始,波兰少女薇罗尼卡陶醉在歌唱的世界里,沉迷于艺术与宗教的狂喜。在随后的一大段中,她不仅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我不是独自一个人的”,导演还安排她和另一个一模一样的少女在波兰混乱的街头相遇。一个与前面反差极大的冷调镜头拍摄波兰少女震惊的近景,结合法国少女离去的大旅行车的运动,用大幅度的旋转镜头反拍波兰少女的中全景,突出了波兰少女瞬间的心灵震撼,为观众随影片进入神秘世界做好铺垫。
在波兰少女死去的一场戏中,导演先是安排暖调的舞台,一束冷光(绿光)潜伏其中,在薇罗尼卡哀鸣般的独唱中,绿光愈来愈盛,哀鸣走向衰竭,终于,她在一片绿光中倒向地板,后边一个俯拍大厅观众的急速运动镜头以及葬礼中那个从墓穴中仰拍上来的镜头,毛骨悚然地模拟了薇罗尼卡“灵魂”的视点。
葬礼之后是法国少女与男友的一场床上戏,怪异的激情过后,薇罗尼卡突然消沉、哭泣,她仿佛感知到遥远的地方失去了亲人,同时似乎预感到歌唱下去的命运……
影片大量使用滤镜、透镜,运用冷暖光调的移动营造出温暖的影像氛围,使得全片在死亡和造物主可怖的阴影下,仍然呈现出柔和坚韧的生机与力量。影片在一种博大慈爱的精神引导下,已经超越了伪饰的温情与自怜,进入了一种高尚的境界,对基氏而言,这是一个笼罩着宗教的慈悲的世界。
《雏菊》
导演:刘伟强
主演:李成宰郑宇成 全智贤
国家/地区:香港/韩国
类型:爱情
上映日期:2006年
美丽前面的忧伤
WUJEFF
电影看完了。晚上回来,一闭上眼睛,眼前又是朵朵雏菊。很亮很亮的阳光照着,天空纯净如同慧英的心,风在慧英的奔跑中将草地染成绿色的湖,绿草茵茵中朵朵雏菊随风摇动。故事中爱情的悲伤,人生的灰暗,残暴的血性,好像被排斥在记忆之外。
除了全智贤,世界上没有哪个女人可以拿着画笔,风景般坐在阿姆斯特丹广场。端秀,温情,柔婉,恬静,静静中有点忧伤。坐在她面前会是怎样的心动?“我从没有想过要得到什么,过去没有现在也一样,但她给我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两个持枪的男人好像愿意匍匐在她的美丽里,仿若种着雏菊瞬间可以忘却灵魂深处的“火药味”。
电影的音乐婉约悠扬,钢琴声如水般地流出,没有欢畅,只有忧伤。摇曳的雏菊,伴着柴可夫斯基的《Junebarcarolle》,看似平静的人生怎会如此绝望?喜欢柴式音乐的抒情,很单纯的旋律,却是挥手告别世界的忧伤。就像电影中采用的钢琴套曲,无论日子灰暗还是阳光,终有一天,你会衣衫站在地平线上,任灵魂在风中被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