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范文

时间:2023-04-07 21:4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

篇1

小时候我们就开始跟着老师和长辈念着那些描写自然风光古诗词。有人说它们又多又烦人,永远也背不完,而我则要对这些人说:“不。”你曾细细评过这些诗词吗?可曾想过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和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壮丽,以及“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幽静。每每想到这,我便会闭上眼。想象那壮丽的风景,细品那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当你深入那布满翠绿的森林,才会体会到布满灰尘的城市体会不到的惬意。当你将双脚踏入小溪之中,那扑面而来的清爽是否把你从城市的柏油气味中拉了出来?比起现在的高速生活,我宁愿不去赶潮流,而是慢下来。腾出一个下午,在外婆的院子之中,闻鸟鸣,品香茗。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最美?我想我心中已有答案,那就是——自然

初一:?熙

篇2

关键词:趣;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设计

古诗词是我们珍宝,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彰显,是民族内涵的展现。古诗词不仅具备优美的语言文字,铿锵有力的气势,平仄有秩的韵脚,还充盈着古人丰富的想象力,真挚的感情,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因此,教师务必让学生们体会到古诗词的趣味,走进古典文学世界,提升他们的诗词素养,学习古代圣贤的大智慧。

1趣味介绍,激发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可谓人尽皆知,但是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古诗词的兴趣就显得十分困难,教师不妨努力抓住课前几分钟,做一个精致的导入,来吸引学生们注意,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一个优秀的趣味介绍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课堂表现积极性,还能够促使他们产生探索古典文学的欲望,由于对古人生活模式,生活情境的好奇,产生努力学习古代作品的动力,同时,教师节省了维持课堂秩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们由被动变为主动,更好地确立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也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长远来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必要保障,也是对“学无止境”的良好诠释。那么,究竟如何设计课前几分钟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比如,可以根据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们的预习情况,设计语文古诗词游戏竞猜活动,最简单的,由学生自愿到讲台上担任主持人的角色,念出本节课所学诗词的现代汉语翻译,其他学生们抢答对应的是课文中的那一句文言。比如《醉翁亭记》中描写酿泉的“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之间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是酿泉”就是诗词中“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这样一来可以充分地督促学生课前认真进行好预习工作,二来可以带领学生们品味诗词中的感情发现其中的美好;教师也可以根据诗词的场景,结合古典音乐与Flas制作一份精美的PPT文件,吸引学生们一起探索这篇文言诗词。

2趣味学习,掌握知识要点

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们在座位上也一定会昏昏欲睡,课堂纪律难以维持,更达不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们应该充分地走进学生,发现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所具有的行为特点,思想变化,根据这些信息做好教学规划的调整,以便因材施教。设立仿古的现代化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学生们自导自演一出根据古诗词改编的话剧,就能够带领学生们走近诗词,品味诗词,了解作者和诗词中描述任务的内心独白与他们的人物关系,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思想风气等。另外,诗词中大量的艺术修辞手法也是带领学生们找乐趣的重点,不容忽视,大量的拟人、排比、比喻、夸张、以动衬静、欲扬先抑、借物抒情、借古咏今等修辞更好地渲染了氛围,表达了感情。比如,《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学生们就可以编排话剧,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理解记忆,发现其中蕴含的古代圣贤的兵法、智慧:“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充分体现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这也是古人的心理战术。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明白为什么曹刿要等齐人三鼓之后在开战,就是想挫一挫敌人的锐气,自己一鼓,战士们气宇轩昂,轻松获胜;学生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曹刿一定要登上车子望一望敌人的队伍,再乘胜追赶,是因为大国家往往都计谋颇多,心怀叵测,只有看到他们的队伍散乱,士兵溃不成军才能断定他们没有设下埋伏,才能够乘胜追击,这就是古代圣贤的大智慧,现在还有运用,也是“一鼓作气”的由来;还有诗仙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利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了黄河之水的由来,“奔流”二字形象地描述了黄河水一去不返的景象,大气磅礴,气势汹涌。

3趣味背诵,体会诗词感情

经过充满趣味的引入,轻松愉快地学习,就要进入朗读背诵,夯实基础的环节了。文章中许多的重点词句需要记忆,并且文章的思想内容需要深入体会,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古代的社会发展情况。既然背诵诗词这般重要,提高背诵效果是教师所迫不及待的,趣味背诵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背诵效率,所以这些趣味背诵的方法与技巧值得教师们关注与探索。教师依然可以采用学生们竞争的方式增加趣味性,比如诗词九宫格。同时,教师们应该注意学以致用的问题,只有当学生们真正用得上,才会产生学习的需求,认识到诗词重要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就是最简单的方式。学好诗词,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深刻的认识,高度的社会洞察力,文章才能有文化底蕴。趣味背诵有了用武之地,同学们才会知之、乐之、好之!比如,教师们课堂上预留出背诵与检测时间,学习完成后,大家集体背诵,采用竞争方式到讲台上展示,并配合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大家参与。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全文以“行”字为主线,主要讲的是诗人踱步从孤山寺到白沙堤,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的风光美景图,“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早春燕子飞回来了,搭窝筑巢,莺争抢着向阳的树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边走边领略自然风光,花朵渐渐丰盈,五颜六色,生机盎然,小草探出头来,身姿不高,只能没过马蹄,趣味的背诵过程中也是对自然的一种欣赏,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享受。总而言之,每一首入围初中语文课本的经典诗词,都是古代圣贤感情饱满,体现社会风气与环境的代表性佳作,所以以趣入境品诗意,带领初中学生们欣赏古典作品,是语文教师们不可推辞的责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优化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模式,提高创新意识,体会古典作品的美与内涵。

参考文献

[1]陈丽明.以趣入境走进诗意———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2):122-123.

[2]洪慰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学生主观体验的方法[J].成功(教育版),2015,(21):110-111.

篇3

初中语文对学生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小学的“初步情感体验,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到初中的“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教学要求,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初中阶段,教师在教学古诗中如何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其美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享受到美的情趣。

一、在景物中感受意境美

古诗词特别强调意境,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衡量作品的优劣。古诗词的意境,是意和境的统一,是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初夏的夜晚,行走在农村的田野里,清风,明月,树枝,鹊声、蝉声、人声、蛙声,都成了诗人的描写对象,对于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来说,他所看到、听到、嗅到、触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的。这是一副多么优美幽静有着美好期望的乡村田园图。可以让有类似农村生活经历的学生讲一讲他认为乡下美丽的农村风光是怎样的,哪些地方值得他流连。背诵《西江月》,进而让学生脑中出现一个个画面,一种种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美好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再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此诗前两句写静态景,后两句写动态景,特别是通过飞燕的画面,把两个不同的时代联系起来,使人体会到存在于景物之外的一种意思,而产生新废之感。

二、在联想想象中品尝图画美

古诗由于受字数的限制,内容高度浓缩。根据这个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想象诗中没有写出来的东西,体会诗歌的弦外之音。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遐想:春光明媚的三月,黄鹤楼边的长江岸边,李白满怀眷恋之情送别好友去繁华的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楼头话别,好友登舟启程,只见孤舟破浪前进。好友渐远,而他依然伫立江边。孤帆渐渐地消失在云水之间,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浪奔向碧云尽处,仿佛是追赶好友……整个画面空旷辽阔,送行人形影相吊,读者不禁感到丝丝孤独悲凉。在联想中抒发眷恋之情,能使人读后产生无穷的余韵。

想象是审美实现的关键,没有想象,便没有真正的阅读,更谈不上从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再如杜牧的《江南春》,这首诗一下笔就是“千里”像一幅色彩绚丽的油画,用如椽的大笔绘出壮阔的图景。千里莺啼,天边绿叶衬映着红花,“春”有声、有色、生气勃勃,水滨的村庄,山边的城镇,丘陵绵亘,经济发达,人烟稠密。在花明柳暗的衬景中,到处有卖酒人家,酒旗在春天的和风中轻轻招展……江南的春天多么诱人。两句话,十四个字,就描画出江南壮阔的春景……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启发学生想象。

三、在音乐中享受音韵美

配乐诗朗诵是一种文艺表演形式。在朗诵过程中配以相当的音乐,常起到烘托作用,达到动人心弦的效果。一曲《满江红》表达了岳飞的壮怀激烈的爱国热情,磅礴气势,令人感情激荡。苏轼的《水调歌头》则是对月亮的奇思妙想,让人盼望圆月和欢聚,让人难以入睡。

因此,在中学古诗教学中,根据古诗的内容,配以相适应场景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音乐中享受到古诗的音韵美、语言美、修辞美,进而体会到古诗严谨的结构形式和完美的艺术形象。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在范读时就可以配上《高山流水》乐曲,悠扬的乐曲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抒发了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感情。

四、在品味中体验语言美

沈德潜先生说:“只眼前景、口头语,而又弦外音、味外味,使人深远。”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并没有把游子在旅途中的艰辛说尽,但道路之坎坷,途中之苦思,洋溢于字里行间,应细细品味。“红杏枝头春意闹”,春意本是不闹的,然而,红杏爬满枝头,便仿佛显出一种闹意来;“山光物态弄春晖”中的“弄”字,写出了争奇斗妍的花朵,随风摆动的柳枝,百鸟婉转的歌喉,淙淙流淌的小溪……诗人就是用了一个“弄”字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想象余地,在品味中我们才能深入字里行间的深处,把隐藏在里面的东西挖掘出来。

五、在节奏中陶醉情感美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出诗词的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如从音节和意义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融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情感是诗的灵魂,是诗的生命。古诗,有的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或爱,或恨,或喜,或忧,感情的表达总是淋漓尽致的。杜甫《登高》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倾诉了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写得慷慨悲凉、动人心弦,李白《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显现了作者壮阔的胸襟和豪放的气魄。古典诗词,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把握的过程中,对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和琢磨,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加强体验,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使文中之意皆出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我之心。反复吟咏,熟记背诵,理解意境,美味无穷,小时读背的古诗到老还能牢记,那恐怕是古诗意境优美让人不能忘怀的缘故。

六、在鉴赏中把握理趣美

篇4

真的很想把所有知识一股脑的塞到脑子里,只可惜时间是有限,这就是所谓的无奈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七年级下语文课内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语文课内古诗词1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主题】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写法】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诗人报国和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写法】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它们费尽心思纷纷争奇斗艳。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知道飘散在空中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主题】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通过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

【写法】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七年级下语文课内古诗词2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悲伤,凄凉地眼泪横流!

【主题】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写法】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主题】这首诗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峻雄奇,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写法】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1)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2)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3)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顶上应天塔高入云端,听说在鸡鸣时分可见旭日东升。不怕浮云遮住视线,只因为身在塔的最高层上。

【主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望,诗人不禁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尽收眼底。诗歌借登峰所见景象之阔大,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写法】“浮云”这一意象象征困难、挫折、障碍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含的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七年级下语文课内古诗词3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话农家腊酒的浑浊,丰收年份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好像没有了去路,忽然出现了柳色深绿、花光红艳的山村。箫鼓的声音接连不断,春社日已临近了,村民们衣冠简朴,村子中古风尚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也可能随时会手拄拐杖半夜前来叩门。

【主题】这首七言律诗围绕一个“游”字铺开,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现了农家热情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写法】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满怀无限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落,化作春泥愿培育更多的新花。

【主题】这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想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

【写法】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一句展开联想,以新奇的比喻,移情于物,借“落红”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花》。

【主题】这首诗借陈后主的荒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写法】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咨询被放逐的大臣,贾谊的政治才能更是无人能比。可惜汉文帝深夜在虚席上向前移动靠近他,不是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主题】这是一首托古讽今诗,借贾谊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托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写法】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空欢喜一场。当你进入万重山的围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主题】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寄寓着一个具有简单意义的深刻哲理:我们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写法】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江南的梅雨季节雨水非常多,长满了青草的池塘里,处处蛙声不断。已过了半夜,约的客人还没有到,闲着无事,敲着棋子,震落了灯花。

【主题】全诗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表现约客未至时孤寂、惆怅、无奈。

篇5

【关键词】李白;杜甫;诗歌探究

1.李白的浪漫主义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人格和艺术个性常被大家用浪漫、天真、豪放、飘逸、自我意识等形容。李白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突出表现是自我仙化、任侠使气、交友真诚。李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写了他对大好河山的喜爱,对美好仙界的向往,对世俗的鄙弃,对权贵的蔑视和追求自由的思想。虽然,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从政行为都缺乏现实性,但以其特殊的气质表现在诗歌里却是天然率真的,他的天然率真表现在诗歌艺术上不被传统所束缚,任凭自己真情的自然流露,正如在《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中“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自比大贤。

1.1 李白的豪放不羁

李白的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他的豪放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为他有恃才傲物的资本来表现自己的清高,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另一个方面,李白的诗歌气势恢宏,意境广阔。在描写山川《蜀道难》写道“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多用整齐的七言与九言,同时又四次转韵,手法变化多端。又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意气奋发,豪迈奔放,这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表达,也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就连贺知章也为李白的大气深深所折服。《山中与幽人对酌》中写道:“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将这种毫无遮饰的情绪大胆的表露,构成自豪放纵逸的特征,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顽强的生命力量。

1.2 李白的飘逸俊美

李白的飘逸俊美表现之一是语言自然朴素,所咏之物脱口而出却不加雕饰,也是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的具体表现。他认为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就是“天真”,在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不事雕饰,不掩真情,诗的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他主张尊重诗人的创作个性,相信诗人的创作活力,始终在自然、率真中体现自己真实与质朴的人生,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又如:“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2.杜甫的现实主义

杜甫眼极冷,他总是毫不留情的透过人们伤痕累累的皮囊触及最柔软的内心,杜甫的心却极热,从他的诗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谴责控诉。杜甫的诗,就像昂贵而冰冷的镜头,总是如实地记录着社会百态,最真地描述着发生在社会底层小人物身上的事。

2.1 杜甫的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其题材严肃,感情深沉、深挚,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而“沉郁顿挫”被用于形容杜甫创作诗词的主导风格。

杜甫诗中的“沉郁”融合了感伤与思考,其情感无法得到爆发和宣泄,只能依靠诗词进行渗透。杜甫在诗篇中呈现出沉闷、悲伤的色彩以及哀婉的感伤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一生忧国忧民,把爱国思想和忠君交织在一起,把皇帝看成国家社稷的化身,把国家成败的希望全寄托在皇帝的身上,对皇帝是一味的忠诚,他从早年的志向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正如《南征》中:“者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所写,诗人去世前一年,抱病漂泊时仍对皇帝感恩戴德,忠诚不舍,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希望以丞的身份辅佐国君。正如他在《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描写的那样,战争不断,家书无法送回,战争到最后不管是胜还是败,苦得都是百姓。诗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形同诗人的眼睛和耳朵,而杜甫的诗就是是历史的桥梁。他“沉郁顿挫”的诗风转变成悲伤的字符,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更成就了唐诗的光辉时代,为后人留下值得歌颂的诗篇。

2.2 杜甫的咏史怀古

杜甫着眼于“入世”重于写实。他身经唐朝盛极而衰的巨变,动荡不安的生活给他的身心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他将时代由盛转衰,急转直下的衰败景象纳入笔下,反映除了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生的悲惨艰辛,起到了抒怀或谏政的作用。正如《兵车行》中描写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首诗主题是征兵送行,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

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动乱中生活的困苦,使杜甫时刻为妻子和儿女能否过上安乐的生活而担心,为儿女挨饿乃至死去而伤心痛苦。例如《北征》、《述怀》等诗篇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骨肉情深。

3.总结

李白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特别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使其诗歌充满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如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写道“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李白起笔设问“我来竟何事”,复自答“高卧沙丘旁”,而杜甫起笔却在《天末怀李白》中先问“君子意如何”,一个先言己,一个先问他,李白浓厚的自我表现色彩可见一斑。杜甫与李白充满传奇色彩的身世血脉不同,杜甫出身书香门第,是忠诚的儒家弟子,他接受的教育是家国天下、君臣父子,所以他没有李白超然的仙气,他真实地活在大唐的土地上,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与杜甫的“古凭锦水双行泪,好过瞿塘滟堆”较读,一个俊快,一个沉挚,性气不同,晰然可见。

如果说李白的生命似酒,烈酒,以强势的姿态张扬的游走在天地间,那么杜甫的生命就似水,无所不在的各种形态的水,杜甫之就真就善犹如水之就下,是命运的安排。他的静定,他的沉郁如同来自西伯利亚的风,冷的刺骨,它的尖锐凛冽从来不屑于隐藏,但是正是有了它的存在,人们才会相信,春天不会远了,藏在冰层地下的是希望。

参考文献:

[1] 何宏晔.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J].文教资料,2010(14).

[2] 马卓昊.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4(03).

篇6

传统插花的意境美起源于中国悠久的古文化,在传统文化中,中国哲学思想实质上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综合体。儒家重人伦、轻功利。道家的“依乎天地,因其自然“”自然无为”、追求虚静,逃避现实。佛教追求“清净无为”“,虚心去欲”的境界。这在花文化中也起主导作用。传统插花讲究花的形色香德,以花的生长习性或特点寓意人的品性。既重自然之美又兼人文之善。最终这种蕴含文化底蕴的插花形式以其无限深远的内涵,结合轻描淡抹清雅脱俗的线条造型,逐步确立了它在中国插花艺术中的主导地位,并逐渐成为东方插花艺术的代表。

二、意境美的表达

1取意花名的谐音在我国民间的风俗习惯中,人们往往利用花卉的谐音将花卉组合搭配成独特的情感表现。如:苹果、石榴、桃,表示福、禄、寿。大丽花寓意大吉大利,大喜之兆。百合寓意百年好合,桃花预示大展宏图,万年青表示青春常驻,富贵竹暗示大富大贵,桔子表示大吉大利。我国传统花材———牡丹与其他材料组合,就有不同的谐意:牡丹与石头或梅花组合,寓意“长命富贵”;牡丹与玉兰或海棠的组合,分别寓意“玉堂富贵”、“富贵满堂”;牡丹与竹叶或苹果组合,寓意“富贵平安”;牡丹与莲叶、花组合寓意“年年富贵”;牡丹与寿石、如意组合寓意“富贵寿考”;牡丹与柏树、灵芝组合,寓意“富贵百龄”、“富贵长寿”;牡丹配长春花,寓意“长命百岁”;瓶插牡丹、如意配果盘寓意“富贵吉祥”“,平安如意”等等。

2根据花材的自然特性表达意境美东方传统插花常以花木本身的生长习性和色、香、质、形来评价花卉的含义,进而表达作者的内心感情。如梅花凌霜斗雪独步早春,象征无畏;兰花高洁幽香,不与群芳争宠,不求闻达于世被誉为淡泊名利的君子之花;竹代表刚直不阿,高风亮节;则代表高洁、隐逸、高贵、长寿。迎春花象征春光明媚。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象征纯洁无邪。慈菇、石相一株多子,代表子孙满堂;灵芝状如玉如意,代表一切如惫;红千层、悬玲花形似宫灯,可烘托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传统花卉牡丹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号称“花中之王”,是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了解和熟悉花木的各种特性,以及人们所赋予花木的精神,选用寓意和具有象征意义的花材,能恰当地表现插花作品主题,对于表达作品的意境引起欣赏者的强烈的思想共鸣很有帮助。

3利用插花的造型表达意境美艺术插花来源于生活,所以一些表现时代气息意境的创作,可以从插花容器、配件和花材方面考虑更容易表达。如著名的插花作品《踏青归来》,就用带马的小马车作容器插入山乡野花小菊,野藤等,容器下撒上不规则的花瓣,使作品既有美丽的线条,又有自然的乡土气息,更有“马蹄踏的落花香”的意境,虽用花不多却耐人寻味。而配件使用得好常常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如中国传统插花中有一种“盆景式插花”“盆景式插花是受盆景艺术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插花艺术方法。山水山石盆景艺术是自然风光的缩影,它缩龙成寸,小中见大,有一种咫尺千里的气势。盆景式插花艺术手法精炼,意味深长,往往几块拳石,设置得宜,或状同悬崖峭壁,或状如江山大海,巍峨澎湃;或者几株树枝,少许闲草,却似平林原野,幽深广阔,再附之一些得体的饰件,像人物、飞禽走兽、楼台亭阁等,更平添景致,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烘托和神化了主题,意境深远。”

4根据环境、色彩表现意境美环境和色彩会使人在视觉感官上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联想。如洁白无瑕的白色代表纯洁,柔和的粉红色代表温馨,紫色代表神秘高贵,绿色代表希望及勃勃的生机,蓝色代表深邃、广阔、沉静等等。合理利用色彩,在不同的环境里就能达到特定的效果,比如春天里百花争艳,众芳缤纷,到处是姹紫嫣红的景色,此时插花选择色彩鲜艳的花材,给人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感受。夏天,插花的色彩则要求清逸淡雅、轻快明净,适当地选用一些偏冷色调的花材,使人在酷暑之中感受到丝丝凉意。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满目红彤彤的果实,遍野金灿灿的稻谷,这个季节插花可选用红、黄等明艳的花作主景,与黄金季节相吻合,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给人留下兴旺的遐想。冬天,往往给人以寒风刺骨冰霜凛冽的印象,这时插花应该以暖色调为主,摆饰色彩浓郁的花卉,给人以迎风破雪的勃勃生机之感。让人在冬的凛冽之中体会生命的红红火火、欣欣向荣。

5结合古诗词合理组合表达意境中国的许多写景的古诗词,如果将其描写的内容意境通过插花表达出来,既是一幅美丽的插花作品又具极深意境,能够让人直接感觉到它的美和引起联想。如杨万里《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皮日休的“丽影缤纷迎暖日红妆窈窕绽芳丛”;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如果想以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的描述作为插花表达的主题的话,造型时甚至不用使用太多的花材就可以完成一个很好的具有自然美、线条美、意境美的艺术插花作品。这主要看创作者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和对花材的组织及驾驭能力。同一句诗由于创作者的文学艺术功底和插花的表现力的差别和不同的理解力,可插出千差万别的造型效果。因此,这种潜力是很大的,何况,中国历史上数不清的诗句,能为插花艺术提供十分丰富的题材。如加以造型上的规范发掘,形成某种流派也应是可能而且颇具特色的。

篇7

美术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的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内涵所带来的神奇、感动、力量和美,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心去感悟,用智慧去揭示。

一、美术新课程对人文精神培养的新要求:

美术教学应该突出人文精神的重要,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下,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美术应在反思传统审视现实的基础上,确立新的教学观,这是真正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的必然选择和基本保证。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人文精神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其序言部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的性质在于“理解美术文化,形素养”“,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教学要体现对学生的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并将作品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作品中发掘人文内涵。通过艺术教学,要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

二、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氛围营造

美术课堂教学是美育的直接形式,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阶。美术课堂要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由生活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要让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首先可以抓住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来渲染课堂气氛。

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油画《格尔尼卡》时,教师可以用西班牙内战里轰炸格尔尼卡为引子,那如雨点般呼啸而下的炸弹;凄厉的防空警报;在火海中的断壁残垣和仓皇奔逃的人们;痛苦地呼号哭泣的伤者;惊魂未定、抱头痛哭的妇女和儿童;绝望无助的男人;横七竖八、残缺不全的尸体;满目狼藉的城市以及国外枪战片中爆炸起火人们坠楼的镜头。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面,给同学们以强烈的震撼。与作者和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还可以在此氛围下引导学生进行现场创作,就创作作品进行分析。

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地表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练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因此,美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

三、在教学技巧中传授人文精神

在美术教学中教授技巧训练时,既要把握好技法技巧的的传授学习,还要在技法的学习中传授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师不仅要传授美术技能、技巧,而且要导人相应的文化知识理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了解,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例如,在中国山水画教学中,制作古诗词与画相结合的课件,供学生学习欣赏,以带领他们欣赏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在许多自然风光中,留下了历代诗人名人的词句,为这些自然景色增添了不少的人文色彩。

在介绍这些自然风光的同时,给他们介绍历代学者文人写下的诗篇,使学生从景色中领略文学描写之美,并为我们祖国有秀美的自然景色而感到自豪。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作品的画意又理解了诗词的含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既要教授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再按历史发展的脉络来欣赏山水画,这样学生既有了山水画发展史的简单了解,同时在欣赏过程也会发现自己的用笔与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之间的区别,进一步强化点、线、面的知识。再加上教师的示范,范作的欣赏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这样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就比较容易表现了。

四、在教学评价中体现人文关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要尽量使学生感受到评价的人情味。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出发,尊重、理解和保护学生的艺术表现,切忌过高、过难地要求和束缚学生,应在美术活动中及时、适时地给予他们积极的启发和肯定,让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艺术创造。

篇8

一、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解决书中的生字词语。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9.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0.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11.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3.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写日常应用文。

6.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7. 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8.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

3.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二、本册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内容:

本册特点是新课文多,以名家名篇为主,文化内涵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当代意识。本册教材由六个单元(30篇课文)、课外十首古诗、名著导读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板块组成,而且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单元主题。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人生轨迹为主题,且出自名家之手。《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曰本留学的一段经历;《我的母亲》是自传的一个章节,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我的第一本书》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再塑生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盲哑女孩和她的老师的不懈追求的人生的一小部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围绕着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为主题设计。

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所选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含有哲理,内涵丰富,很适合诵读。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也是一个非常诗化,具有抒情性的活动。   1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第三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的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这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科技活动中练习写作与口语交际。

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五篇课文中,《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端午的鸭蛋》写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吆喝》写的是趣味良多的“生活交响曲”;《春酒》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俗世奇人》写的是两位民间高人。此外,“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是围绕民风民俗为主题设计。

文言文课文的编排方式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文言文(含古代诗歌)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一次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词作一番梳理,激发学生学习优秀古诗词的兴趣。另外,“背起行囊走四方”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抒情文、科学文艺作品和浅易文言文能力;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

1、 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 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 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

五、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八(1)班和八(2)班现分别有学生29人和18人。每个学生在纪律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大部分学生能够课前按要求自主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但一部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积极思维的意识比较弱;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还比较困难;合作、探究学习意识还比较薄弱。基础知识不扎实,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存在着诸多障碍,阅读赏析文本的能力较为欠缺,课外阅读量小,知识面狭窄。

六、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要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和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6、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7、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0、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背诵比赛、猜字谜、故事会、朗诵会、办手抄报等,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1、课前三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

12、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13、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4、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班级网站或其他语文学习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由于本人工作能力有限,在教学中可能有做不到位的地方,望同仁们多多指教。

附:教学进度安排:

[2]

〖推荐阅读〗

篇9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 学案导学 引导 主动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51-01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活动。这种活动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运用“学案导学”来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呢?

1 在活动之前,要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教师是整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综合性活动的成与败与教师的引导、学案的设计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活动课前的准备工作,力求准备的充分、周全。既要考虑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又要考虑活动主题的特点,还要注意活动的策划、组织、落实等环节。使活动课能够开展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增加学生在不同场合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这期间都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寻觅春天的足迹”,为了使活动开展的有意义,还要考虑学生的安全,教师针对这个活动,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在“学案导学”上精心设计了活动环节,提前两周分小组安排了任务,让学生搜集以下八个方面的资料:(1)成语中寻觅“春天”。收集能够描写春天成语的,不少于10个,请选择其中6~8个写一段话,描绘春天。(2)农谚中寻觅“春天”。有条件的学生,到民间采撷春天的农谚,展示给大家。(3)诗文中寻觅“春天”。收集古诗词中写“春天”的名句,并能写一段赏析的文字。(4)绘画中的“春天”。有绘画能力的学生,作一幅有关春天的画题诗或者为诗配画,展示给同学们来欣赏。(5)现实生活中的“春天”。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利用周末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公园、社区、乡村等感受春天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讲述看到的春天的风景画和人情画。(6)节气中的“春天”。要诵出二十四节气歌,还能说出与春天有关的节气,并说说意思。(7)歌曲中的“春天”。搜集歌唱春天的歌曲名称,并学唱,一展歌喉,和大家共享。(8)我心目中的“春天”。春天到了,一定会引发很多思绪和感触,用优美的语句抒写出来,展示给大家。

教师通过这样的“学案导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又让学生明白如何去实践,在这个“寻觅”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了活动。正因为有了这些课前的准备工作,在活动课上,学生各显其能,但整体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很自然地将学生引领到了想象的境地,畅谈自己心目中的“春天”,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 在活动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主”的地位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因此,这个活动的主人公应该是每个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为了真正凸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就要根据活动主题,在活动过程中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全员分工,适当整合。

比如,“这就是我、成长的烦恼、走上辩论台”等这些语文活动课,本身活动主题就跟每个学生的生活都很贴近,活动内容也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讲故事、表演、演讲,辩论等形式,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灵活性。如,“探索月球奥秘、黄河,母亲河、莲文化的魅力”等内容的语文综合性活动,需要学生查阅相关书籍,广泛搜集资料,同时再进行概括提炼最主要的内容,因此,可以通过让每一个学生设计手抄报、报刊书籍剪摘注评等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如,“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等的活动课,随意性较强,要体现“语文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的原则,需要学生走出小课堂,走进生活的大课堂,感受自然。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通过“错别字门诊”游戏活动、“大显身手”词语接力赛活动、“大自然中找朋友”活动等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与创造精神。如,“戏曲大舞台、到民间采风去、我也追星”等主题的活动课,可以通过表演、唱歌、跳舞等形式来开展,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让电脑房、网络空间等都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也可借助多媒体手段来丰富课堂。如,组织学生开展“献给母亲的歌”这一活动课时,教师可让每个学生回到家里仔细留意观察、全身心感受自己的母亲的一言一行,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谈谈自己所感受到的母爱。然后小组分工合作,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歌曲、故事、感人事迹等在班内选代表交流发言。最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献给自己的母亲。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去体验、感受,把听、说、读、写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他们自己感悟和形成学习的综合性方法,以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不同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虽然形式不一,但只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活动,体验了活动,从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启迪,就是大有所益的。

3 在活动环节中,要重视师生“评”的全面性

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并不仅仅是结果,所以,要重在过程性评价。因为,这种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评价,也是一次得与失的总结。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收获,找到自信。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力求使评价成为激发学生参加活动兴趣和调动积极性的手段,同时,成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过程。

比如,在开展“古诗苑漫步”的活动课评价中,教师本着应实事求是、鼓励为主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三个活动环节即“分门别类集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醉月听花唱古诗”给予了全面、客观的评价,更多地对学生搜集古诗全面,朗诵声情并茂,歌唱如痴如醉进行了肯定、表扬,没有对学生责备求全。即使一些小小的瑕疵,教师也是委婉指出。之后,教师又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大胆谈认识,谈体会,谈收获,谈活动过程中自己的不足,谈今后努力的方向等,课堂上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表现的大胆、积极、主动,学生的思维很是活跃,课堂气氛和谐。最后,学生自然而然进行了自我评价,由点到面,既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又找到了自己的缺点。

每一次活动,都要注重评价的全面性,既要全面评价,又要分层评价。在评价中,让学生找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也大有裨益。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很好地利用“学案导学”,指导方法到位,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位置,多思考,多探索,不断总结完善,就一定能让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新课题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34-240.

[2] 朱良才.课堂教学实用艺术[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165.

篇10

【关键词】语文;艺体;渗透;融合;平衡

学科综合,是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科学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扩展。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教师应在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吸收融合其他各学科中的有利因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安徽省宣城市第三中学开创了一条艺体特色的办学道路,艺体特色教育是指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优势与特点,以艺术和体育等专业为特点,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方法。在我校艺体特色道路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背景下,语文教师更应该把握契机,开拓创新,将艺体与语文教学有机渗透与融合,以追求语文教学与艺术体育专业课教学的平衡发展。

1.文化课教学中艺体特色渗透与融合的背景

安徽省宣城市第三中学是一所市级示范学校。因为生源问题,在高考大战中,宣城三中一直是一朵不起眼的“野百合”, 和宣城市当地两个省级示范高中比文化课,我们永远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了圆学生们的大学梦,学校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的筹备后,决定走艺体特色的办学道路,此举是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我校生源素质差,改变招生弱势的必然选择。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收获也有艰辛;在实践的过程中,从艺体教学的设备、场地到师资,我们一步步不断的完善起来;在教师的辛勤培养下,学生们也逐渐适应,爱上了艺体,并通过艺体之路圆了大学梦,家长们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近年来,宣城三中开设了美术、音乐、体育、播音主持等各专业,制定教学计划,由专业老师授课,各项相关活动也开展的生动活泼,正常有序。该校自2003年起,已成功举办八届“校园文化艺术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2009年9月,宣城三中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的《艺体特色高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成为宣城市第一个国家级课题,该课题从研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构建艺体特色学校的教学模式,打造了文化课和专业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道路。2010年我校又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确定为首批“普通高色学校项目学校”,特色教育也取得丰硕成果,近几年的艺术本科录取人数逐年增加,08、09、10、11年分别达67人、48人、69人、94人,其中有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北京民族大学等名校。

走艺体特色道路是我校坚定不移的办学方向,如何推动与加强文化课与艺体专业课的平衡发展是艺体特色道路建设的重中之重,势在必行。

2.文化课教学中艺体特色渗透与融合的现状

宣城三中艺体特长生的特点是,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信心不足,同时,学习自制能力低,日常学习习惯差,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目前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文化课教师往往躲避矛盾,对艺体特长生采取放任和轻视的态度,导致艺体特长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越来越低,从而形成文化课成绩逐渐下降,最终影响高考总成绩的恶性循环。为了艺体特长生的未来发展,为了学校艺体特色道路的长足发展,为了实践我校“让每一个学生有特色,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的办学理念,文化课教师应挖掘艺体特长生身上的优秀品质,如思维活跃,学习潜力大,乐于与老师交流沟通等,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利用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文化课的兴趣,将艺体专业课的相关内容渗透与融合进文化课的教学,既为艺体特长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又提高了文化课教学效率,以达到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平衡发展,促进学生的终身综合发展。以下,仅就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谈谈语文教学中艺体的渗透与融合。

3.语文教学中艺体特色渗透与融合的途径

3.1 语文教学中美术的渗透与融合

美术和文学作品一样,都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美术创作不仅描绘可视的事物形象,也同文学作品一样,还要描绘出事物的“形”、“神”、“情”。 我们在评鉴作品时,喜欢用“诗情画意”一词,说明好的诗文要有画意,而好的画作又何尝不饱蕴诗意呢。中国很多的山水画珍品就汲取了古诗词的意境、神韵;著名的文学家王维,他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足以见得美术与文学的渗透与融合。

3.1.1 通过美术作品,具体感知

如在教学必修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时,可以通过美术作品,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意象。徐志摩主张艺术的诗,深崇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再别康桥》一诗中的每一节都包含了一幅可感的画面,诗人用色彩绚丽的词语,创造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象,如河畔婀娜多姿的金柳,康河水底招摇的水草,榆阴下长满浮藻的青潭,在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大量康桥风光的图画,使学生既欣赏了美术作品,获得了视觉上美的享受,又直观的感知了诗歌中的意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又如在教学必修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时,因为南方的学生对北方的自然风光并没有直观的了解和印象,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京城秋景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知课文中所描述的秋晨清扫、秋槐落蕊等画面,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1.2 通过美术再现,发散思维

所谓美术再现就是将模糊的表象,变成清晰的、具体的图像,把头脑中的想象具体的表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可让学生用画笔把头脑中的形象描绘出来,再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画中具体的人物、事情或情景。在想象画中,可以让学生自由画,内容可以是课文中描绘出的场景,也可以画出自己为课文补充想象到的一些场景,还可以是生活中的场景。如在教学必修四《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形象、语言、动作,把握了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的形象之后,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冲破课文插画、影视剧中这些人物的形象束缚,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红楼梦人物形象。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绘画之后,将自己的画在班上展示和交流,同学之间互评,评出最受欢迎的作品,在教室的学习园地进行展示。这种形式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为爱好和学习美术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水平提供了平台,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2 语文教学中音乐的渗透与融合

中国的文学向来就和音乐融于一体,在《诗经》时代,所有的诗都是可以唱的;屈原的《楚辞》,汉朝的乐府诗也都是用来吟唱的;到了唐朝虽然曲谱乐谱再次失传,可唱的诗歌也是有的;宋末虽然社会混乱,但很多民间的曲调开始流传。其实音乐中的歌词本身就是文学作品,文学有助于理解音乐作品,音乐作品能够使人更好地理解文学,文学和音乐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感染读者。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因此音乐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让音乐走进语文,渗透于语文教学,课堂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因此拥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

3.2.1 通过音乐导入,营造氛围

学生在上课前注意力往往受到许多内外因素的干扰,造成注意力分散。教师如果运用精彩的导入,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的某个对象转移到课堂上来,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用音乐营造氛围就是一种别致的导入方法,音乐能以轻重缓急的曲调、明快的节奏,给学生以更为直接、更为生动、更为丰富的感受。新课开始时,先播放一段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乐曲或歌曲,可以使学生在优美、动听的乐声中身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将注意力转移到新课所描述的情境中来,从而营造出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

如在教学必修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前,可先播放经典钢琴曲《秋日私语》,用优美的旋律,渲染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对美的向往,去品味故都的秋。

又如在教学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前,可播放《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让学生在慷慨激昂,富有感染力的歌声中体会梁山好汉们风风火火闯九州的英雄气概。

3.2.2 通过乐曲欣赏,品味作品

音乐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力和感知、想象及思维能力,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音乐的广泛运用,能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的情绪,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对课堂教学有着辅助的作用。

尤其是必修三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连串精妙的描写,写出了音乐的变化,乐曲经历了“前奏曲”、“欢乐曲”、“沉思曲”、“悲愤曲”的变化,通过播放琵琶曲,引导学生倾听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昂,或低回鸣咽的乐章,体会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理解作者的“有情”、“不得意”、“无限事”。

3.2.3 通过配乐朗诵,加深理解

配乐朗读能使学生在全身心投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去思维、想象、创造,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品味变深。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之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

如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时,可结合诗文中的意境选取和古诗渊源较近的古筝曲、古琴曲或琵琶曲等中国古典音乐,借助这些音乐深邃而磅礴、庄严而抒情的翅膀把学生带入这些古诗文的意境之中,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意、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和着美妙的乐音旋律,吟诵着琅琅上口的诗文,能使学生感到仿佛回到了作者的时代,与作者对饮而歌、促膝交谈,共同推敲着每一句诗词。在这种情况下,美文与美乐达到完美的结合,课堂上流淌着诗与乐的美。

如在教学必修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时,可通过播放轻柔的乐曲,指导学生朗诵,引导学生感知诗歌中所体现出的音乐美。这首诗就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错落有致,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奏的欢乐的曲子,诗的结尾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缠绵中有潇洒,超脱中有执着,飘逸中有坚实,轻灵中有感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出诗歌中的抑扬顿挫,使学生感知到诗歌中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足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

3.2.4 通过歌曲吟唱,体会意境

如在教学选修中《虞美人》一诗时,可在简单介绍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后,播放徐小凤演唱的同名歌曲,让学生在舒缓,哀怨的歌声中感受南唐后主李煜奔腾汹涌、滔滔滚滚、“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穷哀愁,感受其深切的故国之思、故国之愁、故国之恨。然后再通过教唱,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词的意境。结果,学生歌唱熟了,词能背了,意境领会了,收效颇丰。还可组织学生进行演唱比赛,既为学习音乐的特长生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又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利用语文、音乐这两门学科相联系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音乐,用音乐这门情感艺术创设特定的情境和氛围,以开发智力,拓展扩散性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同样音乐教学也可用语文来配合,例如加深对音乐歌词的理解,使歌唱得更有感情,充分发挥语文的作用。对于语文、音乐教材中相同的内容,可变通地使用各种有效的手段,设法使它们融合在一起,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3 语文教学中体育的渗透与融合

将体育与语文教学整合,使语文成为体育教学一部分,成分挖掘体育教育的资源,同时让体育也成为语文学科的一种资源,相辅相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喜爱,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训练。

3.3.1 通过体育周记,练习写作

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写周记,让体育特长生将自己的周记与他们体育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因为是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写起来有真情实感。体育训练是很辛苦的,久而久之就会厌倦,遇到身体不适更是如此。适时的将体育特长生中的好日记读给全班同学听,使这些学生体育训练中的酸甜苦辣得到了分享,不仅更积极的参加体育训练,而且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语文教师应加强和体育教师的交流和沟通,将体育特长生在周记中反映出的各种问题回馈给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了解情况后,根据个人差异,适时调整训练计划,有利于调整体育特长生学习和训练的状态。

3.3.2 通过体育活动,提高能力

学校每年的运动会,是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时机,语文教师可通过运动会的契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协作能力。在运动会前,可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专门讲解通讯稿写作的相关知识,然后组织学生成立通讯小组;在运动会期间,和学生一起观看赛事,指导学生写作通讯稿;在运动会结束后,综合通讯稿写作的数量和质量,评选出最佳小通讯员,予以鼓励。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学生们对体育运动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更浓了,能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同时,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以及团队精神。

整合不是简单的拼合,要成功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与融合艺体特色教育,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每一个教师都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涉猎各方面、各学科的知识,这样在教学中用到相关学科内容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语文如山,沉稳豁达,诗意万千;

艺体似水,灵动细腻,真情一片。

山水不分家,灵动的水有着山的傍依,更显活泼,沉稳的山有了水的围绕,更显清幽。

让语文具“山水”之韵,让语文插上艺体特色的翅膀,让语文教学与艺体教学充分渗透与融合,使学生在愉悦中领悟,在享受中提高,这是语文教学与艺体特色教学平衡的极致,也是我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追求。

(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艺体特色高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GHB09310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