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

时间:2023-03-23 07:4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篇1

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教学设计

八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上册第六课第一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网络交往的特点与网络交往的规则。

能力目标:1. 能够了解网络交往的优势与陷阱的分辨能力。2.能够正确使用网络,使之为生活、学习服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1.既不回避也不沉溺于网络交往,恰当运用网下交往。2. 学会自我保护,遵守网络规则,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网络,健康的网络交往。

【教学难点】预防网络伤害,学会自我保护与遵守网络规则。

【教学准备】做好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培训;学生分小组围坐,各组选出小组长、书记员、发言人、评论员;完成网络交往的调查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视频:《苦恋三年的女网友竟是男儿身!》

思考:1. 男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骗?2. 上网会被人骗,是否就放弃上网了?

给两分钟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小组长组织小组讨论探究,由最快的3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的评论员点评打分,由学习委员记录分数。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了解网络交往的特点,明白网络是把双刃剑。能够正确使用网络,使之为学习和生活服务。不回避不沉溺于网络交往,恰当运用网络与网络交往。(学生齐读)

(三)新课

活动一:关于网络交往的调查。(课前完成,课堂展示)

1. 你在网上主要关注 。A、新闻 B、学习资料 C、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D、音乐、影视 E、游戏 F、聊天 G、其他

2. 你每次上网的时间是 。一周上网的总时间是 。

3. 网络对你生活学习的影响是 。A、正面影响多一些 B、负面影响多一些

4. 你上QQ或微信吗? A、经常 B、偶尔 C、没有

5. 网友对你生活学习 。A、没什么影响 B、有一定影响 C、影响很大

6. 你用智能手机上网吗? A、经常 B、偶尔 C、不用

7. 谈谈你的上网趣事。

任意挑选三份由小组推荐的学案,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展示。对第七点“谈谈你的上网趣事”,可以由评论员进行点评打分,由学习委员记录分数。

活动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本框题的内容提纲。

在多媒体上用课件投影出提纲(学案也有):

1. 互联网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2.网络生活很 ,网络交往很 。 3. 网络交往有什么好处? 4.互联网是 ,是 ;是 。 5.网络的应用是 , 。 6. 如何发挥网络交往的优势? 7. 网络交往对象具有 、 和 。8. 网络交往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9. 什么人最容易上网瘾?

学生自主学习并思考,然后小组长组织小组讨论探究,由最快的3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的评论员点评打分,由学习委员记录分数。

活动三:巩固训练。

2013年11月,我校八年级学生小明为义气帮好朋友小杰,与人打了一架,当时认为打架像打游戏一样。结果小明家长赔了不少钱,他还被学校处以记大过处分,十分懊恼。为了帮朋友消气,放学时小杰请小明去黑网吧玩“穿越火线”。他们沉浸在游戏中,忘记了不愉快,忘记了回家吃饭,也忘记了回学校上晚修……

(1)小明和小杰哪些地方做错了? (2)你觉得小明在何时止步比较好办?为什么? (3)请你续写故事。

给两分钟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小组长组织小组讨论探究,由最快的3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的评论员点评打分,由学习委员记录分数。

活动四:拓展提升。

材料:高中生李想是“星缘”网吧的常客,已经有了网瘾。近日他用Q名“孤星”上了Q,查找到名为“伊梦”的17岁女孩。经过一番交流,感觉很有共同语言,李想要求与对方视频交流。李想看后差点晕倒,视频上显示的是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对方开口说道:“我用孙女的QQ上网陪孙子玩,你们年轻人就喜欢胡思乱想!”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1. 你觉得中学生网络交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2. 请你为网瘾者开一张“告别网瘾”的处方。

给两分钟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小组长组织小组讨论探究,由最快的3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的评论员点评打分,由学习委员记录分数。

(四)课堂小结。由各小组的发言人来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其他小组的评论员做点评并打分。

学习委员公布各小组的总得分,选出两组作为优胜组进行表扬。

(五)作业布置:各小组合作探究,写一份绿色上网的倡议书。

【板书设计】 第六课第一框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一、网络沟通无极限

1. 信息无限性。2. 时空无限性。3. 交往对象无限性。

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网络创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12

1引言

网络创业是一种以网络作为载体的新型创业形式,网络创业主要指经营网店、提供各类电子商务服务等。据国际知名研究咨询机构IDC(国际数据公司)测算,每一人通过网络开店实现就业,就将带动285个相关产业的就业机会。网络创业成为了创业和就业的新增长点,能够有力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而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因学缘关系,越来越多的电商专业的学生投身到了网络创业的大军中。因此,对高职电商专业而言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得学生在充分、有效就业基础上又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实现网络创业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绍职院)电子商务专业这一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充分挖掘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网络创业。

2依托核心岗位职责及要求设计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绍职院电子商务专业通过深入网商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独立平台电子商务企业调研,发现一个完整的电商运营团队,至少需要设置运营、设计、销售三大岗位(群)。该专业以三大岗位(群)的岗位职责及要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包含公共素养课(拓宽基础,强化素质)、专业支撑课(夯实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培养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双创”课程(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激发创业热情)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充分就业做好铺垫,为网络创业打下基础。其具体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依托核心岗位职责及要求设计的课程体系

3构建“四位一体、三场联动”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绍职院电商专业构建了“四位一体、三场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创新创业实践,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其具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四位一体、三场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31四位一体

311课程实训

专业依托电子商务社会服务平台,在多门核心课程实训中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如在《移动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实训的内容主要为绍兴美欣装饰有限公司开发订阅号,学生除定期在该订阅号相关图文信息外,还负责推广该订阅号。通过真实案例操作,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创意的重要性,只有创造性地使用订阅号这个营销工具才能使得企业的订阅号“脱颖而出”。

312独立实训

专业在第3、第4学期分别开设了电子商务企业沙盘综合实训、电子商务网站综合实训等独立综合实训课程。电子商务企业沙盘综合实训主要借助软件模拟电子商务经营过程中的商品管理、网络营销、网站设计、网站运营、客服管理、仓库管理、配送管理、支付等多个环节。在以分组对抗式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提升学生全程电子商务环境下个人的分析、决策以及执行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潜能。

313职业资格证书获取

专业推行“双证书”毕业,即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至少考取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如助理电子商务师(三级)或电子商务运营专才认证。“双证书”制度的推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创业奠定基础。

314社会实践

专业要求学生利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主要内容为实地体验电子商务企业或网店的组织架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岗位要求、规章制度以及企业(网店)运营情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岗位认知,拓宽视野,为实现成功创业提供参考。

32三场联动

321赛场

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是实践教学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技能竞赛实现“以赛促学”,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创新思路,提升创业技能,增进创业成功的信心。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主要参加的大赛包括浙江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通过该竞赛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创业知识,从而使得创业计划更加合理、可行、有效益追求;浙江省大学生电子商务技能竞赛,通过该竞赛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软硬件设计与开发的水平、电子商务管理与市场应用研究的能力、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意识。

322市场

专业要求通过“人人要开店,人人会开店”,即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运营实务课程的同时运营一个网店(C店或微店或微商),并把网店运营和建设效果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这一举措不仅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流程、增加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部分创业项目成功孵化,使得部分学生成为创新创业活动的骨干。

323职场

2011年学校与绍兴市工商局联手启动了绍兴市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项目,创建了“易越天下”工作室。工作室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的顶岗实践活动,为企业提品拍摄优化、店铺设计装修、网店运营、网络客户服务等全程电子商务服务,独立运营,并对运作结果负责。顶岗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深入体验企业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及相关工作岗位流程和职责,增强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论坛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专业通过开展论坛活动,不定期邀请企业家、成功创业人士、优秀学姐学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增强学生的进取意识、创新创业意识。

专业曾邀请微商业内传奇人物、“玫瑰派”掌门人、“四哥”郑炜(曾被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评为“2014中国经济人物”)做“移动互联网+创客联盟”的主题演讲。郑炜与学生们分享如何带领经销商创造销售奇迹,从而使“玫瑰派”成为微商业内顶级的创业者天堂。他的故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移动互联网能为众多小微创业者带来新机遇”,激发了学生把握时代脉搏投身创业的热情。

5结论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努力探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方法,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也涌现出了不少创新创业尤其是网络创业的典型。

2012级学生林翔运营的网店曾创造了7个月销售总额达125万元的惊人业绩;而2014级学生胡艳艳通过做微商,把时尚女装生意做到了许多大城市甚至国外,月净收入高达五六万元。他们的创业事迹多次被绍兴电视台、绍兴日报、浙江教育在线等多家媒w报道和转载。

当然,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等方方面面,对高职院校来说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方巍巍高职电子商务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商贸,2014(4):189-190

[2] 戴涵莘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8):97-98

[3] 陈月波基于“双创”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职教通讯,2014(14):21-23

[4] 商玮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206-207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虚拟人际交往 现实人际交往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新时期面临着新的人际环境和社会条件,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为复杂。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从形态上可以分为虚拟人际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这两种不同的形态在其特征上是有差别的,它们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虚拟人际交往:间接性、快捷性、平等性(主体身份、地位的平等性)、虚拟性、匿名性、失范性、多元性、随意性、自主性等。网络人际交往是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交往平台。它不像现实的人际交往那么直接,那样面对面,而是把活生生的人转换成符号,以符号来标示身份;它不同于现实交往,充分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允许交往主体虚化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现实地位,以一种平等的优势展开自己的交往行动,或真实或虚假,一切都依赖主体的自主和选择。但由于它的虚拟性、匿名性、随意性、自主性网络交往行为的失范行为也时有发生,如恶意帖子、网络欺骗、网络犯罪等。

(二)现实人际交往:交往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交往效果的直接现实性及交往伦理道德的规范性、交往过程的复杂性、交往心理的功利性等。现实人际交往是一种传统的交往形态,其交往内容是丰富的,不仅包括物质交往,还包括精神交往;这种交往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班级里同学的交往,也可以是不同血缘同学间甚至是校际之间的交往,不仅可以是同性的交往而且可以是异性之间的交往。总之,交往的形式五花八门。这种交往的实际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主体是整个身心地投入的,不仅言语而且身体语言深入地参与其中,所以交往是否和谐与融洽是交往主体能凭自己的感性和理性掌握的。但由于当地社会的深刻变迁,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和利益的深刻调整,当下大学生的交往心理和行为日趋功利化。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交往范围扩大化。表现为从同学、朋友、师长等人群向更大范围、更远距离的群体延伸。

(二)交往方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信件交流之外,电话、短信、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另一重要途径。

(三)交往目的理性化。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大学生的交往目的趋于理性化,选择朋友并不纯粹是出于情感的考虑,而越来越多地考虑到自身社会利益,从而呈现出情感型交往与功利型交往并重的趋势。

(四)交往形式虚拟化。网络改变着社会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人们之间交往方式的深刻变革,由互联网构成的虚拟社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E-mail、QQ、BBS等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虚拟化已成为网络时代一个客观的普遍的现象。

(五)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其一,心理方面的问题:如自卑心理、恐惧心理、封闭心理、猜疑心理、冷漠心理等;其二,认知方面的问题:如社会认知偏差、错误的价值取向、错误的交际观等;其三,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问题:如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环境适应能力不足等;其四,人际交往的差异性问题:如地域差异、性别差异、群体差异等。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致因分析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很好地处理这一关系。部分同学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被身边各种因素影响着,使他们陷入迷茫不安、焦虑中,出现各种与人交往的困扰。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社会原因。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进而引起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功利思想的膨胀。他们在与人交往时的物质目的越来越高于精神利益,更加倾向于用物质利益来衡量自己的得失。特别是近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加大,变相推动着学生们功利心的增长。另外,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和网络平台的推广,使得一些人很容易信任网络虚拟空间的交流,而怠于和现实中身边朋友的沟通,从而更加依赖于虚拟世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二)家庭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集万宠爱于一身”的宝贝,过着舒适优厚的生活,凡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曾受过什么委屈,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任性自私的个性。在与人交往时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反而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高兴时,高谈阔论,不顾他人感受;不高兴时,不分场合,乱发脾气,不顾他人利益。加上现代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家长对孩子的所有要求就是学业成绩,诱使学生形成一种只有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思想,从而心理上趋向于只和学习好的学生交往,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狭小的交往空间,造成人际交往困难。

(三)自身原因。自我认知的偏差导致交往受到限制。大学是大学生心理思想等各方面走向成熟的特殊时期,这一期间他们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还无法作出全面理性的认知,也难以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作出正确的评价,从而导致对人际交往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认知偏差。过高地评价他人,使自己从心理上陷入一种自卑的状态。或是过高地估计自己,出现高傲、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心理。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交往理念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

篇4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

第一,交往需求迫切,但往往期望值过高。渴望友情,寻求归属感是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可是,一些人又经常为找不到可以依赖的朋友而苦恼,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交友期望值过高,许多人把情投意合,共同成长相互理解作为选择朋友的标准,希望所有交往的人都能够成为自己的密友。期望值过高,客观上使自己忽略了一般性的交往,必然导致朋友或没有朋友的结局。

第二,交往目的多样化,但一些同学在交往方向上存在着误区。随着社会的变化,大学生的交往目的也由单一的情感型转向了多样化。另方面,一些大学生对该与什么人交往,交往程度的深浅没有正确的认识,表现为:交往方向单一,交往半径较小,与同学交往多,与社会交往少,热衷于与老乡交往,疏远与班上同学的交往,愿与朋友,恋人交往,不愿与集体同学交往,进行一些盲目的社会实践。

第三,交往的自主性增强,但是一些同学却走向了自我中心的极端一些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只注意自己的个性,爱好,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兴起,性格等的了解,只注重自己的需要和体验忽视他人需要和体验对他人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较少站在对方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个别同学孤辟,自我封闭,导致交往中的角色固定,无法适应不同情境下的角色转换。有的同学虚伪,嫉妒,出现了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特征,降低了人际交往的质量、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这些问题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社会而改变,真正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是自己去学着与人沟通交往。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崇尚自由,兴趣广泛,勇于接受挑战,竞争意识和独立意思较强的个性特点,在生活中希望被人接纳和认可。当代大学生的亲密人群以同学和朋友为主体,愿意与同学和朋友分享情绪,倾诉交流,但同时他们自我中心感强烈,不会控制负面情绪,追求独立却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张扬个性有时却显得叛逆,乐于助人但又常常显得缺乏责任心。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信息网络生活虚化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在信息网络时代,生活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新特征。网络聊天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构建人际关系的主要方式,在公共场所经常可以看到面对移动飞信、移动QQ等发短信的大学生。虚拟的网络空间为大学生多种角色的扮演提供了可能性,产生了“网络新生活方式”,“一键式人际关系”,大学生们更爱使用FACEBOOK,TWITTER,BBS交换意见,共享生活。但是,由于大学生对网络缺乏自控能力,容易沉溺于网络虚拟的优越感与成就感中,产生心理上的依赖,迷失“现实角色”并使得正常的人际交往得不到保障。大学生所乐于“织围脖”,“晒生活”的网络交流方式虽然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相对充足的信息交流的机会,但是同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信息交流而言,网络传递的信息缺乏情感性,使大学生离开网络就无话可说,无题可想,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表现为他们成为“网络上很活跃,现实中很内向”的人际矛盾体。对信息网络的依赖减少了当代大学生在现实中与人交往的机会,容易导致现实中人际关系的淡漠,造成现实中人际交往的障碍。

2 独生子女特点“宅化”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生活环境的单一性,交往群体的限制性,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缺乏人际关系的相关训练环境,表现为难以处理人际关系和融入社会生活,以致逐渐形成了较强的个人情感意识和兴趣意识,变得越来越厌烦和现实中的人交往,尤其缺乏和长辈的必要的交流和沟通。面临社会交往的困难,一些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上的社群认同感,越来越爱生活在自己所感兴趣的小圈子里。导致了“宅化”的快速流行,产生了“宅男”、“宅女”现象。调查表明:73%的大学生在业余时间喜欢呆在家里沉迷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睡觉、上网、叫外卖构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规律,他们完全生活在一个相对孤立的生活环境中,容易形成孤僻、焦虑、感情淡漠等负面情绪。

3 学校教育环境,弱化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学校教育环境在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高中阶段的教育往往重视大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的健康心理、综合素质、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得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对自我缺乏客观的认知和评价。更缺乏人际交往技能技巧的培养和引导。当进入大学生活后,大学生所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思维观念等有了显著变化。很多大学生感到升入大学后没有人引导他们该做什么,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该怎么选择今后的生活,感到迷惘与困惑。调查发现:82%的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生活的不自信和恐惧。对个人交往能力和他人信任度的缺失;75%的大学生在宿舍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其中女生问题尤为严重,主要表现为自我的中心意识较强,凡事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往往不善于站在同伴的角度感受和思考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有哪些相关文章:

1.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有哪些

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有哪些

3.当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

篇5

网络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的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大学生作为易感人群,网络人际交往给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目前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占21%,是上网用户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其中高校学生又占90%。

【关键词】网络;交往;交际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心理探析

(1)BBS交流。BBS(Bulletin Board System),又称电子公告板,是网络用户用来交换信息的场所,其最重要的功能是作为用户发表观点的论坛,即用户可以自由地访问BBS,上传写好的文章,又可以阅读其他用户的文章并发表评论。因其交互性强,信息传播量大,BBS已经成为高校中极具魅力的网络服务。用搜狐网的搜索引擎就能搜出800多个与高校有关的BBS站点。大学生们在校园BBS上发表观点、讨论问题、交流心得、宣泄情感等等。现在的BBS也越来越倾向于社区化,参与者作为社区居民拥有一个或者多个虚拟身份,通过发表和回复文章获取经验值和更高的级别,而网站根据不同的级别和挂站累计时间给每个“社区居民”发薪水。大学生在BBS中除了能够共享信息也能够体验人生的成长过程。

(2)网上聊天。“网络聊天”顾名思义,不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而是依靠网络进行的,以屏幕书面文字表达形式为主的远距离不直接见面的信息交流。在网络上聊天,是大学生上网族在网上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大学生可以登陆网站聊天室聊,也可以在各大网站的BBS和论坛中通过发贴和私人消息聊,而现在更为流行的是用即时通讯软件聊天,比较常用的有MSN、腾讯OICQ(QQ)、网易POPO等。如今各大网站提供的网上聊天服务已经远远超出了聊天的简单意义,不只提供了一个运用网络技术的聊天环境,更形成了一种网上生活的虚拟社区。在这里,你有自己的角色身份和网名形象,你可以加入社团、休闲娱乐、挂站升级、挣钱花销等等。

(3)网上交友。在网络上结交朋友,形成新的人际关系——“网友”,这是由网上聊天衍生而来的一种网络交往活动。人们在网上主要通过“论坛”、“聊天室”、“交友网站”和“即时通讯软件”找到与自己趣味相投的朋友。网上交友、与网友见面对大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且一些在现实生活性格较内向,不善交际的同学在网上倒是会有不少五湖四海的朋友,他们常常会在网上展现出另一个“我”。如今,网恋已经成为大学生中的热点话题,一方面大学生的丰富情感需要宣泄途径,另一方面网恋“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和虚幻引发了人的好奇本性,因此网恋成为大学生寻找感情慰籍的重要方式。

(4)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是一种多人在线游戏,它与早先的单机版游戏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人与机器或者说是既定程序的交互,而前者是人与人的交互,可想而知前者远比后者来得复杂多变。网络游戏吸引大学生的魅力在于:①运用了高超的多媒体技术后,画面精良,场景逼真,音响效果富有震撼力;②游戏可以不断升级,随着虚拟装备的改良玩家可以经常获得新的体验;③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信赖、紧密合作的团队关系,在“战友”基础上逐步建立稳固的友谊;④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玩家在练功升级的过程中可以轻易地体验成功的感觉,找回自信,赢得尊重;⑤虚拟财产可以和真实财产互换,玩家的游戏过程中不断受到的实际的物质刺激;⑥职业玩家的“荣耀”充满诱惑,打游戏也能成为百万富翁,这无形中成了少数大学生的人生追求。网络游戏在媒体技术的展现下,在传媒舆论的渲染下,在虚荣心理的驱使下成为众多大学生放不开、割不断的网络情结。

二、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发展的双重效应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求知途径,扩大了交往范围,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以提高,而高科技的运用也激发了内在潜藏的巨大创造力;大学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增强了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互助友爱的团队精神,形成了开放意识、效率意识、全球意识等现代观念。但是,不少大学生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网络上,在低层次的享乐中耗费了好时光。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现实交往(包括恋爱)以及心理等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如不良学习习惯、网恋等,因迷恋网络,导致他们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感,形成人际交往的异化。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受到潜在威胁,处世态度可能消极化,更倾向于逃避现实;破坏欲望扩张,犯罪心理被激发,而遭到侵害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精神心理发生畸变。由于过分迷恋网恋,游戏感情,情感易挫,人格分裂等,从而使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受到阻碍。网络交往还有可能使大学生的文化构成单一化,它可能消除民族文化身份,同化青年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网络交往之所以带给大学生诸多负面影响,其中有网络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网德规范、信息过滤不足以及网络自身的特点使然,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独特的心理生理特点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使大学生难以抵御网络交往的诱惑。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

篇6

关键词 人际交往 网络环境 青少年社会化

On the Impact of Virtual Community Contact on

Young People Socialization

ZHU Jiaying

(Jiax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School, Jiaxing, Zhejiang 314051)

Abstract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has long been in the cities, the mobile Internet also develops rapidly, based on virtual community networks working with the reality of interpersonal together, become the two main ways of youth exchanges.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real interpersonal, describes the impact of virtual communities on the prevalence of interpersonal socialization of young people.

Key words interpersonal; network environment; young people socialization

互联网早已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而随着QQ、人人网、微博、微信等的出现,互联网依靠手机等终端设备更深入地渗透在了我们的生活中。《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1月)显示,我国有网民6.18亿,其中手机网民5亿,网民中10至19岁的青少年数量继续增长,仅次于20至29岁年龄段人数,说明网民结构的低龄化早已出现;在互联网应用情况上,即时通信的应用率最高(为86.2%),用户规模排名前十位的还包括博客/个人空间、微博、社交网站等,这些交往类型业务的应用率均在45%以上。可推测,青少年的网络活动很大一部分是进行人际互动。这种正在校园中日益流行的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方式对青少年社会化有何影响?本文尝试在比较分析虚拟与现实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做出回答。

1 虚拟社区概述

虚拟社区是相对于传统现实社区而言的,它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由网民使用特殊的中介,跨越时空限制,通过网络空间相互联系、交往的电子社区。但它也具有现实社区的要素:如汇聚了一定数量的群体(网民),有相应的活动范围(贴吧、社交网站、朋友圈等),成员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如聊天、发帖)。

因此,虚拟社区具有虚拟的真实、开放性、匿名/化名性(可用符号代替真实身份)、去中心化(交往中自我中心特征不明显)、去抑制性(客观制约减少)、不确定性等特点,它使得网络交往可以隐去性别、身份、种族等诸多现实差别,获得相对比较平等自由的空间。网络所营造的环境是虚拟的,但身处虚拟社区的个体又能真实地获得体验。

2 虚拟社区交往活动的特点

2.1 形式多元

虚拟社区的人际交往有多样性的特征,如微博、BBS、QQ群、微信、社交网站等等。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形式则要单一一些,多局限于聚会等面对面的形式。

2.2 身体不在场

现实交往大多数建立在面对面的互动形式上,交往的双方必须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才能保证交往的顺利进行,即身体在场。而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交往不要求身体在场,它是通过网络与其他成员建立联系,所有空间的传统隐喻(上下、远近等)在虚拟社区中被重构,亲身参与的非面对面的交流成为主导。

2.3 交往中介的特殊性

现实交往中,我们可借助语言、动作等传达信息;而虚拟交往是以符号为中介的间接交往,其中介最初是文本,后来随着聊天工具的发展,开始出现用符号来表示人的情绪情感。但即使如此,文本和符号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远不及现实交往中丰富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语音语调的变化所能表达的内容。现实社区中身体在场的多感官互动被缩略成为纯字符的交流。

3 虚拟―现实人际交往的联系

虚拟社区交往活动的特点体现了虚拟―现实人际交往的明显差异,但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着联系。

(1)在差异中,两者存在互补。从产生上看,虚拟社区的人际交往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交往需要而产生的,交往的主要内容也包括信息沟通、情感满足等。当个体在现实交往中受挫,不能很好的满足个体的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等需要时,个体可以通过匿名上网聊天满足安全的需要,参与虚拟社区的活动来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通过自由参与、发表观点和评论决策弥补现实中不被接纳的失落,以满足尊重的需要,通过尽心尽力的管理板块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类似情境中的虚拟交往克服了现实人际交往中的限制,能解除现实压抑感。

(2)只要条件允许,虚拟社区人际交往可以走向现实。如新兴的微信作为基于社会化关系网络的社交应用,不仅能通过“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功能促进陌生人间的社交,其朋友圈也能用于现实人际关系的强化,成为现实社区的反映和延伸;新浪微博、豆瓣、天涯论坛上的网友经常借网络平台组织各类讲座、座谈或者外出游玩,网络成为招募同城活动伙伴的新阵地。

(3)两者互相依存,越来越不可分离。虚拟社区的人际交往不能脱离现实社会交往而存在,虚拟社区中的主体必然也是现实社区中的主体;另一方面,现实人际交往也正越来越依赖于虚拟社会,甚至达到离开虚拟社会,人们就感到交往一下子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无法满足自己的交往需要。

4 虚拟社区交往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化贯穿人生始终,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指青少年群体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随着青少年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多与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虚拟社区的人际交往成为他们进行社会化的又一条途径,对青少年社会化带来独特影响。

4.1 消极影响

4.1.1 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信任泛化或信任缺失的现象

在虚拟社区中,平等是其成员角色关系的主要特征,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否既没有权力或权威来维持,也没有客观有效的标准来进行参照和比较,而主要是靠成员自身来判断。因此青少年在虚拟社区中处理自身与其他人的角色关系时可能出现两种比较极端的情况:一种是在他对部分社区成员判断准确、正确赋予信任的同时,因情感因素的影响,盲目的给予同一社区中的所有成员以信任关系,称之为信任泛化;另一种是在他对部分社区成员判断不准确,使其信任关系遭受失败和挫折的情况下,进而对同一社区中的所有成员都予以不信任关系,称之为信任缺失。

《第19次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18岁以下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高于其他年龄段。同时,年龄较小的一部分青少年普遍比较信任网络,但他们的现实社会经验又较少,导致容易产生信任泛化,造成网络受骗;年龄较大的一部分青少年则处于从高信任到低信任的过程,容易把握不好度而产生信任缺失,认为网络中的一切都是骗人的,做什么都无所谓,影响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

4.1.2 容易导致青少年非理增多

网络非理,是指在网络平台上发生的,违反有关管理规定和道德规范的行为。青少年网络非理的具体表现有:(1)依赖网络,行为偏常。如手机上网不离身,网络言行放纵,流行网络语言、非主流装扮;(2)价值迷茫,道德弱化。网络交往导致主流价值取向的混乱和迷茫,在虚拟社区实行与现实社区不同的道德标准,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不利于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虚拟社区中的匿名性也对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提出挑战;(3)法律失范,网络犯罪。如成为黑客,非法入侵计算机系统,造成他人损失;制造和传播病毒等。

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还在形成中,其非理性的意识易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引发主体非理性的行为。在现实关系中,主要借助社会舆论法律制约这种转化,而这种制约在虚拟社区中失去作用,因此非理性意识比较容易外化为行动。

4.1.3 对现实人际交往造成冲击

网络交往过多代替现实交往,则可能会导致低质量的社交关系,降低青少年的交往能力,缺乏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仅有网络交流的经验)和缺乏统一性的构成(网络匿名性)是阻碍青少年社会化的两大主要问题。如青少年在虚拟交往中逃避和宣泄现实交往带来的压力,但这种宣泄并不能真正帮助青少年解决造成压力的问题,反而降低了他们处理交往问题的能力;Kraut等通过追踪研究发现,在使用网络的一两年内,过多进行网络交往会导致现实社交卷入的下降,同时孤独感和抑郁感增强。过于依赖网络,现实接触减少,现实交往能力下降,于是更加回避现实,从虚拟社区中寻求交往需要的满足。如此恶性循环,现实人际交往的规模不断减小,导致许多现实交往特有的积极意义得不到发挥。

4.2 积极影响

不容忽视的是,合理利用网络,虚拟社区的人际交往也能对社会化产生积极影响。

4.2.1 是降低面对发展性任务应激水平的一种途径

形成自我同一性及建立亲密关系是青少年面对的主要的应激和发展性任务,网络交往是他们适应和应对所面临的巨大的发展性应激的方法。虚拟社区创造了匿名交往的可能,让青少年能够经营自己的形象,规避面对面交往易产生的焦虑。他们可以扮演想成为的角色,回避自己的容貌或其他缺点,避免种族和性别歧视,促进更快更多的自我表达,从而获得网络友谊。这种情况下,交往基本上不受社会性特征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社会规则和角色期待的限制,青少年可以只凭表现出的“内涵”去产生人际吸引。因此虚拟社区正成为青少年认识新朋友的一种非常流行的方式。

4.2.2 有助于探索人格中的未知部分

角色扮演在虚拟社区中很常见,青少年可以在虚拟环境里“揭示”并交付出自己,隐匿部分或全部真实世界的身份,利用ID在网络上创建、塑造多个自我,并在其中转换、摸索、尝试。让青少年在不同的世界中驰骋,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使得每个ID渐渐有了自己的身份认同与人格特质。某种程度上说,虚拟社区中的那个自我也是真实自我的一部分,这种角色扮演可以表达自我人格中未被探索的部分,对促进青少年对自我的完整客观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意义。

4.2.3 拓展了青少年的社交空间

虚拟社区借助网络平台,具备了现实社区无法比拟的多形式、多资源、跨时空的社交优势,可以成为满足青少年交往需要的另一片天地。比如,虚拟社区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青少年在其中能开阔眼界,锻炼思维,发展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虚拟社区以大量贴吧、论坛等形式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沟通方式和表达渠道,丰富了他们人际交往的手段;青少年也可以突破地域等限制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广泛交流,促进自身发展。

5 总结

青少年正处在心理逐渐成熟的阶段,处在对虚拟社区认识和参与的起步阶段,其虚拟交往中的主体性容易被网络中各种现象和各种关系所操纵、同化,从而导致青少年在虚拟人际交往中丧失主体性。所以,在网络交往流行的今天,应重视对青少年虚拟社区人际交往的引导,使他们能够更理性地对待虚拟―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积极开展现实人际交往,使社会化得到健康发展;同时以虚拟社区的交往作为补充,以扩大交际的范围;正确区分、处理在虚拟和现实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特别要认识到虚拟社区交往的虚拟性,不能产生过度的情感依赖,做到趋其利避其害;应该由现实社会行为决定网络交往行为,而让网络交往行为为现实社会行为服务。

参考文献

[1] 高培文.虚拟社区青少年的实在行为分析――以四川青少年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04(5).

[2] 李元来.试析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互动.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

[3] 刘华芹.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 黄少华,陈文江主编.重塑自我的游戏――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5] 尹渭莉.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1).

[6] 李丹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 崔丽娟,王小晔.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26(3).

篇7

网络对小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1.利于提高人际认知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处于一个懵懂无知、逐渐成熟的时期,对于任何有意义的事物往往很难全面、准确地做出判断,这当中也包括小学生眼中的交往认知。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中介媒体,具有无限开放性和信息海量化等特点,而通过网络把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共享所有的信息资源,更可以扩大小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开阔小学生的眼界,扩大他们认识的范围和信息量,增强小学生交往的底气与愿望。通过网络,不仅能够方便迅捷地了解全球各地的资讯,还能够与网络中多种多样的角色进行紧密的交流和互动。这些完全虚拟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可以有力地激发和提高小学生的人际认知能力,促进人际交往实践。

2.利于消除直面交往障碍

网络依靠文字、表情符号、声音等来传播自己,依靠想象来还原对方的思想感情以表现人际内心的精神交往。社会经验较少的小学生在直面交往中有着天然的不足,这使他们往往无法与不同于他们的群体自如交往,而网络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并且让小学生更开放地、自信地展示自己,进一步以这样的形式锻炼交往的能力,提高交往的自信。而且非直接的表达和理解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心理上的担忧,避免直面交往产生的交流障碍,从而愈发自如地在直面交往中运用和补足。

3.利于促进个体社会化多元发展

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中介,它的间接、自由和平等,让小学生在网络中可以掩盖自身的缺陷,可以轻松面对交往中出现的尴尬,实现意识与形式上的自由与平等。现实与网络中人际交往的交接,让小学生充分实现并体会更多样的人际关系,获取更多社会适应的有力资源,从而及早完成社会化。与此同时,作为一种伴随着新媒体出现的沟通形式,网络还为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空间,并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关注,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为小学生社会化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

网络对小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如今网络已成了小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之出现的网络对小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也正日益凸显。

1.淡化人际关系

常处于网络或与网络相关的活动中,必定会减少小学生参加其他活动的频率和时间,减少与身边亲人、朋友之间面对面相处的机会,其结果必然将是对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疏远和心理距离的扩大。网络让小学生所直接面对的是冷硬的键盘屏幕,彼此间处于相互隐匿平等而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相对位置上,不存在社会、经济地位等现实性因素的界限,这也使得小学生缺乏明确的纵向人际互动,进一步淡化了现实中已有的多方位的人际关系。

2.弱化人际沟通能力

网络自由、随意,极契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小学生对网络青睐有加,但频繁的网络使用容易使小学生漠视、疏远现实生活中融洽的人际交往,引发心理孤独与压抑,有的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缓。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人们无法判断对象信息的真实性,这使得人们以怀疑心态看待网络中的事物,对于是非辨别力低下的小学生而言,这必将进而影响到现实的人际交往态度,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对象的真诚性产生怀疑,从而导致信任危机,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最终降低小学生的现实人际沟通能力。

3.强化信任危机意识

网络的弱监控性使小学生的本我得到肆意张扬。利用网络进行情感欺骗、损害他人名誉和人格、传播虚假信息等行为的不断产生,阴暗心理在网络中得到随意释放。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与被传播使处于心智成长期、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小学生很难主动识别和抵制,他们容易把它当作现实加以接受,从而导致现实人际道德的失范。种种行为转嫁于现实生活就会造成他们对于“诚信”“责任”等价值标准的认同感降低。同时,对于小学生个人而言,则是强烈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助长自私性、攻击性的心理态势。

篇8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人际交往 特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同人不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这就是说,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总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与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与他人交往,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也是一样,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立足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条件。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前途,而且关系到中国与社会的稳定、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1.人际交往的概念

人际交往,具体来说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或者个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通过言语、神态、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方法了解和联系他人,进而使彼此之间在双方的行为上相互作用,以至于心理上相互影响的一种社交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的沟通和物质的交换的媒介,同时它是人与人在情感上相互联系的纽带。

2.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由于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时俱进,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以下几点就是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2.1方式多样

在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主要有:书信、电话、吃喝、探亲访友、玩耍。随着网络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迅猛发展,我们的学习、生活及工作都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手机上网、电脑网络等方式已逐渐取代那些传统的交往方式而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用网络交往的方式建立和维持自己的人际关系,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完全使用互联网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还有许多大学生倾向于与朋友、同学集体出去游玩、参加同学聚会、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及花式多样的娱乐体育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由此可知,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为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使他们的人际交往千姿百态。

2.2内容丰富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花样的年纪,他们精力旺盛,兴趣爱好广泛,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希望在大学生活里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青睐,希望交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随着他们的知识水平及个人阅历的增加,他们的交往内容日益广泛,不再仅仅是学习方面,在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娱乐、时尚等领域也有所涉略。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日常的交往内容不外乎交流学习、生活、文学艺术、兴趣爱好、政治思想、个人情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哲学、时尚等。这些不仅使得当代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日益扩大、提升自我,而且为日后的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形式虚拟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由互联网构成的虚拟社会的吸引力是不容置疑的。QQ、微信、微博、Facebook、人人网、in软件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在这个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虚拟化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依靠网络建立和拓展人际关系网,这种虚拟的人际关系在当代大学生中备受欢迎。

2.4范围扩大

现如今的年代是个电子产品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所以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是在与时俱进,因为越来越多的、更新换代极其快速的高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的帮助皆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和认识形形的人。而且由于这些电子产品,使得当代大学生不必出家门,就能尽知天下事,有种“手机在手,世界我有”的感觉。因此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班级、院系,不再受时间和地域及距离的影响,而是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更有甚者直接走出国门与国际友人进行人际交往。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不再只是家人、同学、朋友,而是社会各界人士,以及世界各地。相比之前的大学生,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已算是十分广阔。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人生大海中去的,由此可见人际交往是极其重要的。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不仅能够鼓励人的精神,培养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而且能够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当代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为此,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志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10,(5):271-272.

篇9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调适;策略

综合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我们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进行干预,帮助高校生找到自己身上所遇到的问题,学习并解决自身的困惑,将自己的人格尽量做到完善,提升大学生素质,为社会输送健康的人才。同时也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供补充,以便对日后的研究有所借鉴。

一、学生个人方面

(一)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

正确理解认识交往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尤其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应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扩大交友范围,让自己的生活也因朋友而变得丰富多彩,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交友观念。

(二)全面发展兴趣爱好,提升自身交往能力

进入大学会遇到在语言、文化、兴趣、人格、价值观等不同方面的差异的交往对象,使我们的交往变得不再简单,我们需做到全面发展自己,才能应付自如。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参加学生会、班干部等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舞蹈、游泳、书法、绘画等,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在学习中多结识志同道合的人,多学习,以此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

(三)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

大学生要处理好和他人之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学习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和别人交流时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第一次见面会因你身上的某个特质而愿意和你再次见面。第二,学会换位思考。第三,运用正确的语言艺术。第四,学会幽默。第五,主动热情。第六,学会赞美别人。第七,给自己进行积极地暗示。

(四)正确处理现实与网络中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分清现实与它的区别,现实生活才能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吃穿住行。网络世界虽然美好但它是虚拟的,我们所需要的精神追求通过在现实生活努力去创造也能获得。

二、家庭教育方面

(一)改变家庭教育理念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应该做到严厉和慈爱相结合,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待子女的态度应该松一些,大气一些,父母应与孩子多一些交流,少用命令式的语气,用道理去说服孩子,不要强制孩子去做你所认为对的事,多些笑脸,少些发怒,多些朋友之间的亲密,尽量不用父母的威严来压制孩子,多给孩子讲些道理。

(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不健全的人格会形成人际交往障碍,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不能一味按照父母想为孩子设想的未来发展,多与孩子沟通,父母注重自身的素质,不因孩子做错事乱发脾气,应给他们讲道理,采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做到家庭中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不独断专行,制定相应的规定,有问题讲出来家庭中的成员一起解决,父母与孩子共同构建一个和谐而又民主的家庭。

三、学校教育方面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工作

学校应重视学生心理方面问题,开设相关的课程。帮助他们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心理障碍,学习自我调节,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处理好人际交往关系。具体应遵循几个原则: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明确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面对人际交往之间的障碍。

(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成功交往的品质

学校应让学生重视锻炼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安全需要是每个人都追求的,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从中获得安全感,收获友谊。通过他人对自己积极的评价,增强我们完成工作的积极心,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锻炼好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社会环境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大学以开放、民主的态度对待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观念、人际交往观念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应宣传积极健康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社会中大众认可的观点,常开展事例教育,让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健康经济的社会风气。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

现代社会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处在其中经常接触网络中虚幻的信息,难免分不清对错而沉迷其中,打游戏或在网络上结交网友,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引导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我们应遵循这几个原则:社会管理和学校教育相结合,自我管理和他人约束相结合,社会相关管理部门与宣传健康的网络知识相统一。社会相关部门应注重宣传健康上网的意识,引导大学生学习有关网络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知识,建立和促进良好的榜样。

五、小结

本文在以往研究结果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人际交往障碍的调适策略。第一是自身方面,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在和他人交往时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学会调节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魅力,让别人喜欢和你做朋友。第二是家庭方面,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并建立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第三是学校方面,应重视心理健康教学工作,设置心理咨询室,老师引导学生正确提升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第四是社会环境方面,社会应营造良好的风气,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参考文献: 

[1]温永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交往技巧[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05):31-33. 

[2]张宏伟.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及对策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6):72. 

[3]章梅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分析与改善途径[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28-30. 

篇10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关系等。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广义上是与大学生有关的一切人际关系,狭义上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周围有关个体或群体相处及交往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与家人关系等多个纬度。

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面临着住校过集体生活的问题。几个从不同地域来的个体集中在一个空间内,各自家庭背景的不同、性格方面的差异、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学习方式的不同,都会使学生人际交往之间出现问题。不少学生由于不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最终造成形单影只,更有甚者,由于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而造成悲剧性的后果。

一、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以及人际交往情况

90后大学生作为特殊的一代,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新的特点。他们人际交往的方式带有浓重的时代特征,表现出极强的独特性。

目前,90后人际交往与70后、80后有着显著区别。70后青年在人际交往时,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80后青年早期评价不高,但是08年“汶川地震”后的表现改变了社会对他们的看法。而从2008年开始,90后大学生正式跨入大学校园,走入人们的视野中。从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是非常的与众不同的。

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表现出很多心理问题: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这些也导致少年犯、追星族、网瘾、暴力叛逆等刺激反应现象的出现,这些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既没有形成正确的现代价值观,又没有把优秀的传统价值继承下来,导致“90后”一代中的很多青少年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他们迫切需要孝心、爱心和感恩心的教育,学会平等、尊重和承担责任。

总体而言,90后大学生具有一些典型时代特点:

1、生活自立能力弱,但具有很强的反叛意识;

2、内心世界冲突,用一句话概括: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

具体表现在:

(1)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

(2)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

(3)往往具有成年人很难理解的古怪爱好;

3、个性张扬,极力表现与众不同,但功利性强;

4、个人修养差,礼仪礼貌等方面做的不到位;

5、网络时代视野广阔,信息和知识丰富,但内心有时较为空虚;

6、集体荣誉感差,集体观念淡漠。

在人际交往中,90后大学生有一些基本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离开初高中那种相对管理严格的教育体系后,90后大学生对大学人际交往的方式不适应。初高中阶段,固定的教学场所、固定的座位等,使得中学生们习惯于稳定的环境,而且面临高考的严峻压力,学生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人际关系的处理变得简单。他们进入大学后,学习场所的不固定,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不一样的教学方式,让90后大学生变得无所适从,而且进入大学后,相对外界的压力就小很多,自主性增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人际交往变得更加自主,问题随之也增加了。

(2)90后大学生在寝室生活和寝室关系处理上相比以前的大学生而言,存在更多的不适应。90后大学生相比以前的大学生,独立自理能力更差。刚进入大学,很多90后学生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和寝室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而是把在家和父母沟通的方法照搬到同学交流上,由此使同学之间关系紧张,矛盾尖锐。相对来说,大学生在寝室的时间相对较长,因为不懂得和同学交流,引起的误会越积越多,最终造成不可调和的矛盾。此外,在寝室人际交往时,90后大学生表现出很多的不适宜性很多。90后大学生心理不成熟,以自我为中心,其中大部分人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太阳”,在中学时期更是习惯于听各种赞扬声,形成了“天之骄子”的心理优越感,自我意识特别强烈。进入大学后,他们离开了熟悉的家人、老师和同学,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与人际环境,失去了之前安适的心理环境,比较容易产生不顺心、不合群、郁闷等失宠心态,再加上不善于向别人倾吐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忧虑,孤独感强烈等等,这些矛盾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处理人际关系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