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资料范文

时间:2023-03-23 06:2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詹天佑资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詹天佑资料

篇1

语文源于生活,其课程资源十分丰富。但大多数资源是原始的、零散的、无序的,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资源都吸收。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以生为本,因课而宜,将这些资源巧妙地加以优化、整合。本文以《詹天佑》一课为例,试着对如何有效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做些探讨。

二、教学案例

片段一:

师:(出示以下两个句子)

1.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

2.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僵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

生:(质疑)为什么帝国主义要阻挠清政府的修筑计划?为什么事情僵持了好久?

(我想如果不把1905-1909年中国社会的背景交代清楚,学

生就无法理解这两个句子的含义。于是,我出示了相关背景资料

背景: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我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根据这些条约,谁拥有了铁路修筑权,谁就拥有一系列的权利。如果帝国主义掌握了这条铁路,我国的北方就成了他们的势力范围,并可凭此向南扩张。

【评析】通过这些资料的补充,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句子含义,更深入了解帝国主义争夺铁路修筑权的原因。詹天佑为了不让帝国主义的阴谋得逞,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詹天佑拳拳的爱国心、深深的爱国情。

片段二: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4~6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生: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

师:你从哪些词语读出了环境的恶劣?

生:狂风怒号,黄沙满天。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一路上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詹天佑不怕困难,在认真测绘着、计算着。

生2:我看到了漫天的黄沙,听见了怒号的狂风,詹天佑不怕恶劣的天气和工人一起坚持工作。

……

师:如果你亲自到勘测现场,也许会有更深的感受。(播放狂风怒号、黄沙满天的视频)

师:这就是詹天佑的工作环境!

【评析】为了让学生了解詹天佑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体会他修筑京张铁路的决心,我搜集资料制作了“勘测现场”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峭壁的危险和天气的恶劣,感受到了詹天佑的形象。

片段三:

师:在修筑铁路过程中,詹天佑还遇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困难。(出示资料)

1.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京张铁路经费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2.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师:看了这段资料,大家想说什么?

生1:好友不幸牺牲;女婿被绑架,女儿不幸身亡……詹天佑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生2:詹天佑不怕条件的恶劣,不怕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和嘲笑,克服重重困难修筑京张铁路,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

【评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补充了两段文字。这两段文字令人触目惊心,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学生默默地朗读,静静地思考,感受着詹天佑遇到的重重困难,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对詹天佑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又增添了许多敬佩之情!

总之,整合教学资源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以生为本,因课制宜。只有在阅读教学中把有效的课外资源适度、适时地引入文本才有

助于学生深化体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2.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施工、阻挠、控制、居庸关、嘲笑、毅然、勘测、勉励、测绘、泥浆、竣工、蔑视、攀山越岭、赞叹不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2.投影出示詹天佑画像,提问:你们猜猜他是谁?能讲一讲他的故事吗?

3.教师补充介绍詹天佑。

4.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读后找出中心句。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生字的字音,练习用生字组词。

2.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辨析形近字:

挠()绕()娆()控()嘲()

浇()饶()烧()腔()潮()

扛()毅()绘()浆()岔()

抗()意()会()浆()忿()

竣()峻()藐()

俊()骏()渺()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在书上划批自己的体会或问题。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小组长把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4.学生质疑,有些学生之间能解决的就直接解决,有些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朗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出示上节课质疑的问题,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学习新知

1.学习第1自然段。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本段的第3句话。抓住“第一条”。“完全”等词语来理解。

2.学习第2、3自然段。

(1)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合适的短语作为这一部分的小标题。

(2)理解句子:“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意思是当时的清朝政府修筑不了这条铁路。再过几十年也修不了,要修这条铁路,只有依靠外国人。

(3)教师小结。

1905年,正是清朝末年,那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声中,在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中,詹天佑毅然接受了连外国人都不敢轻易尝试的任务。多么了不起啊!

(4)指导朗读。

使学生在读中对詹天佑承担修筑京张铁路的复杂背景和面临的巨大困难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3.学习4——6自然段,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

(1)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个小标题。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2)自学“勘测线路”,主动探索学法。

①这一段重点表现了詹天佑的什么品质?

②你是抓住什么来体会詹天佑的这种品质的?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可抓关联词语,可抓詹天佑的所说、所做、所想,可抓重点语句等。进而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画一画,学习“开凿隧道”。

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工程十分艰巨。詹天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的开凿方法,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让学生画出两种开凿方法的草图,教师不须多讲,学生自会明白。

①学生画草图。(可让一个人到台前画。)

②学生对照图进行讲解。(演示动画)

③引导:詹天佑为什么要根据地势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开凿方法呢?(节省时间,缩短工期。)如果都使用中部凿井法好不好?(这是本文的疑点,可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之在争辨中明理。)

④指导朗读。

(4)演一演,学习“设计线路”。

①读课文,思考: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了什么问题?

(解决了火车爬上陡坡的问题。)

③演一演。

教师演示“人字形线路”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③练习朗读,边读边想象。

④教师小结。

勘测线路,詹天佑做到了精益求精;开凿隧道,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才能;“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又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工作中他时刻不忘为国争光,为人民争气,真不愧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5)抓“赞叹不已”,促想象。

①齐读这一段。

②讨论: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为什么说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内容“是个笑话”、“还没出世呢”等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工程师不但能建成京张铁路,而且提前两年竣工。)

③引导学生抓住“赞叹不已”一词,展开合理想象,说说外宾会怎样赞叹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

三、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四、谈学习收获和感想

可以先让学生组内交流一下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然后通过汇报交流,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进一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

五、总结

1.学会创新。

詹天佑的杰出才能主要表现在他的创新精神上,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谈一谈詹天佑的创新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2.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课后鼓励学生收集我国铁路建设方面的新成就和同学们交流。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篇3

第一位老师设计的主要问题:“本课写詹天佑为什么仅写修筑京张铁路?”“细读第4、5、6自然段,三个事例有无相同之处?”教师的教学重点指向让学生关注课文典型事件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典型细节,感受詹天佑爱国、杰出的人物特点,让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能注意选择典型事例,写好典型细节。

第二位老师根据学生“学习单”反馈,提炼出三种等级问题,不同等级的问题,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式解决。难度系数为一星:“为什么那时帝国主义会蔑视中国?”“清政府为什么会选择詹天佑为总工程师?”教师让学生根据资料讨论,学生在小队内自行解疑。难度系数为二星:“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怎么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结合课文深入探究,队长带领小队成员结合课文第5、6自然段,认真修改工程施工示意图。四人小队作为设计团队,派发言人阐述观点。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同时让学生学习课文选择典型、塑造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难度系数为三星:“工程提前两年,能保证质量吗?”教师以形象的“火车”交流单,学生合作交流,寻找詹天佑的典型语言、动作,分团队阐述观点。

对比两课的问题推进教与学,第一位老师的问题就是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师提问后学生忙于在课文中找答案。这类问题为“找结论的问题”。第二位老师提的问题来源于学生,教师根据不同等级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把找结论的问题变为找理由的问题、找过程的问题、找方法的问题、找方案的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过程。

显然,第二位老师的做法更胜一筹。当问题来源于学生时,对学生林林总总的问题,老师需筛选提炼、合理归并。我们既可以如第二位老师那样,从难度不同上进行等级归类,也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特c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归并方法。例如《金子》一课的教学中,有位老师就针对学生许许多多的问题:“彼得为什么最后说他找到了金子?”“为什么彼得说自己找到的是真金?”“彼得怎么找到金子的?”“彼得找到的真金到底是什么?”……归并提炼为解决一道数学题:“()+()+()……=成功”。学生细读课文,思考推敲,合作讨论,得出彼得获得成功、实现梦想的原因,许多问题也都迎刃而解。学生通过对问题言之有理的讨论交流,回归文本的深入理解与自己个性化的领悟。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有效性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更是一门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从教师的素养上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呢?下面就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愉快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我们小学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对一个老师来说,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是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为了弄清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我鼓励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3自然段:可以默读,可以大声读,可以和小组同学一起读,读到让自己感动的地方还可以站起来读……学生读书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很快弄清了清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并且领悟到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在交流汇报时,我又提问:谁想来说说?教师里举起了几十只小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如此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学生又怎能不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呢?

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重视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你对于学生的关注,必然会有积极的回报。就我刚刚接手的这个班孩子而言,学生素质一般,每次考试成绩都在全乡末位。通过多方调查了解和我上课的留心观察,发现学生的语文基础极差,学习习惯也不好,大部分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决定走进学生集体。课下,我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晚上注意经常询问寄宿学生冷暖,经常用赞美和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热情,避免说伤害孩子们的语言。课堂上,自己又总是首先进入角色,将无声的文字,通过丰富、激情,绘声绘色的语言和朗读,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面,再现那动人的故事和场境,以此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想象,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他们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事的感受。

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如何设计提问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在教学《詹天佑》一课后,当我在问学生:如今,当你乘火车经过青龙桥附近,看到詹天佑的塑像是,你最想说点什么?有的说:詹天佑,你是京张铁路的主持者,在当时帝国主义者的百般阻挠下,能提前量两年竣工,你真了不起!有的说:詹天佑,你是中国人的骄傲,你是民族的骄傲,我敬佩你!还有的说:詹天佑,你那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感染了我,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言语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思维与思维产生了真实的碰撞,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六、注重朗读训练

篇5

第一、质疑,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疑”能引发学生产生“欲解疑”的渴望,“欲解疑”能激发学生“思考”,“思考”显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语文学科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我在语文学科中,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质疑本,把预习中、课外阅读中、作业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产生的疑问随时记录下了。准备在“课前三分钟质疑”发言,或找“解疑大师”(学习小组带头人)解疑,或写在备用黑板上,寻求别人的帮助。要求学生带着疑问听课,或把学生的疑问归纳分类提供给全班学生,引导学生讨论,有针对性地点拨,或疑而不解,让学生课后找资料解疑。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在“质疑本”上写“听课后记”,鼓励他们提出新问题,与老师、同学切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延伸。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步养成质疑发问的习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二、语文课上如何引导学生设疑。

教会学生抓住课题的题眼或关键词设疑。如学习《难忘的启蒙》一课,抓住题眼“启蒙”一词设疑:什么是启蒙?老师给了“我”什么样的启蒙?抓住关键词“难忘”可设疑:“启蒙”为什么让“我”难忘?如果学生能提出这样三个问题,并且通过阅读课文能自主解疑,学生也就掌握了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思想。 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设疑。如学习《詹天佑》一课,可抓住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设疑: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为什么说詹天佑是爱国工程师?学生带者这两问去阅读课文,寻求解疑,他们将获得丰富的知识。学生的质疑发问若是比较肤浅难以触到重点,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地方需要设疑呢?重点和难点之处需要设疑,特别要巧在生于“无疑”处。其实,教会学生有疑就设,有疑必设是最好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这一习惯非常重要。

第三、语文课上要及时解疑,激发学生求知欲。

语文课上,学生发疑要及时点拨,及时引导学生解疑。人的灵感往往是一闪即逝,学生质疑想得其解也常有一刹那的表现。教师应抓住时机适时点拨,使学生获得新知时尝到创造的甜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第四、语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设疑有坡度,激发学生奋力攀登。

有时课堂上有问有答,热热闹闹,似乎很活。这或许是一种表象,学生求知的“失衡”心理并未形成。久之,学生的心理就会因得不到新的满足而疲劳。我们发现,学生对已知的东西兴趣不能持久,对想知而未知或一知半解的东西兴趣浓厚,迫切希望去理解它。语文教学设计的问题要善于在学生心理上制造不平衡,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但问题也不是越难越好,不符合实际的陡坡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失去信心。我们给学生的坡度既不是不费吹灰之力,又不是难于上青天。这样,学生有“坡”可爬,要花力气,经过奋力又能到达顶峰,自然乐在其中了。

篇6

一、明确目的——缘何而读?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的课,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去读,也有很多学生参与了读,但读得没有层次,把读从语言文字训练中分离了出来,教师把朗读作为一个教学任务来完成,只是为了读而读.这种盲目的、形式化的朗读自然就会是低效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体现了对朗读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要求。那么,我们在设计每个环节的朗读时也应考虑读的要求,为何而读啊?例如:初读课文时我们可以只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二读课文,可以要求把握主要内容,寻找关键词句;细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蕴涵在重点字、词、句、段中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课文,感悟情感。特别是当学生读得并不理想时,作为教师千万别自乱了阵脚,应从容地或范读指导,或点拨牵引,以促进学生更高层次的读。我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读变得形式化,“走过场”,真正发挥读的作用,做到“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朗读训练——要不要技巧指导?

在课堂中,我们常会看到有的老师会为了一句话的朗读而耗费很长时间,老师会请好多同学轮流朗读这句话。“你读得不够味,谁再来试试?”老师期待着某个学生能有所突破,但往往还是不尽人意。于是老师又会通过朗读示范,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地模仿中习得“轻重、缓急、顿连”等技巧,以此来支撑整个朗读过程。我想说,要让学生读得高效,读出韵味,一定的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是必要的,但我们也必须明白:朗读绝不是技巧上的机械模仿,而应是学生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所谓的“情动于心中而形于外”,倘若学生还没有被文本唤起内心的情感波动,又怎能读动文本,读出情感呢?

记得听过《詹天佑》一课,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詹天佑心理活动的那句话就处理得很好: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师:詹天佑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

生: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狂风怒吼、黄沙满天、山高坡陡、隧道渗水……

师: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困难,你仿佛看到什么?你能理解詹天佑当时的心情吗?

生:(闭眼想象,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深情朗读。)

师:(不满足,继续引导):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吼、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面对困难,詹天佑退缩了吗?害怕了吗?(没有)遇到困难:……

生:(顺势激情阅读)

师:你知道詹天佑还遇到哪些困难吗?(师生共同补充介绍课外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师动情讲述)听了上述的资料,你对他当时的困难一定有更深入的了解,你想说什么?(生略)

师:将你的感受带进来,读:遇到困难……

(生读得激动而崇敬)

在这个片段里,不需要告诉学生:哪个字要重读,哪个地方读得深情一点,注意要体现出他的爱国情怀,学生在理解、想象、品味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并用读表现了出来,也打动了我们。这才是朗读所追求的境界。所以,朗读指导绝不能孤立地进行,一味地讲究技巧的训练,更主要是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所谓“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声情并茂。

关于这方面,明代朱熹也曾说: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之中,“心到”犹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读得好。——先“意会”,然后才能言传。怎样才能意会呢?必须进入文本,揣摩词句,才能体会出情味,产生出语感;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鲜明的人、物的景象,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如果跨不过这样一个关键点,孩子的情感之路就多了一个“坎”,他如何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呢?他即使读得声音再响,嗓门儿再粗,也是白搭!

三、评价促读——如何落实?

1、评价要有效。现在听到许多老师和学生对于朗读的评价都是泛泛而谈,听到最多的评价语是:“真棒”“读得好”“没感情”......这种评价会促使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以后读书一个腔调,不会根据不同的情感而变化,读得不太好的学生始终不会有进步。因为他们从评价中不能得到自己有哪些优点或不足的信息,也就是说这种评价不具体。所以老师要做的是改革你的评价语言,具体的评价孩子哪一句读得好,为什么?或者哪一句还要再快点,声音再响亮点就更好了,并帮他们分析原因,多用诸如此类的指导性评价语。孩子们最善于模仿,老师具体的语言,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示范。此外,老师还须在学生评价不具体时加以引导。如学生在评价同学读得好时,老师可以追问“好在哪里?”“你认为哪个词或哪个句子读得最好?”“怎么这样认为呢?”同学读得还不太令人满意时,老师可以引导其他同学进行激励性,委婉的评价“你能给他提提建议吗?”“你能帮助她吗?”“他肯定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你发现了吗?”“相信他以后一定会注意的!”......这样既让朗读的同学明白了自己的优势或不足,以后加以发扬或注意,又让全班同学体会了朗读的方法,实际上也是对评价的同学一种口语交际的训练,让她养成把话说完整,有逻辑性,有说服力的习惯,一举三得,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篇7

【关键词】课堂全程式评价;立体式评价;协作式评价;发展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1-0056-02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学校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进行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其综合性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包括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等诸多方面),评价内容的全程性(包括目标的确立、过程中的努力与最后的评定),还有评价渠道的多样化(包括了同学、教师、家长、学校等多方面评价的结果)。

一、课堂全程式评价

建立课堂教学的“全程式”评价。 所谓“全程式”评价,即是把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作全面评价。

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学校教学方式,针对评价的多维性和多级性要求,建立“全程式”评价,可将整一堂课划分三个阶段,多次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反馈。

初始阶段:(兴趣评价)拿美术课来说,教学内容新、美、趣,描绘手段十分广泛,大部分客观事物都可以成为表现的对象,具有比其他造型艺术更广阔的表现题材领域。在美术课的初始阶段,高度地评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学《三原色》一课中,学生对两种颜色调和产生第三种颜色的情景很感兴趣,很想动手调一调。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热情报以肯定,表扬并保护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动手尝试。这么一来,学生主体性体验越来越强烈,主体意识越得以增强,从而使其向教学内容的深入方向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自觉性。

深入阶段:(创意评价)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已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学生是活生生的,他们的想象丰富而有童趣--想象整个世界都是童话的:太阳会笑,植物会哭,猫和老鼠是好朋友……设计课中,学生的想象更能得以发挥。如:《设计一双新鞋子》有的学生说要设计可以照明的夜光鞋,有的要设计装上轮子的溜冰鞋,还有音乐鞋、疗伤鞋、美容鞋、鞋形房、鞋形车等等,种类繁多,五彩斑澜。这些富于幻想的创造思维,教师就应十分尊重,而必须充分肯定其具有合理、创新因素的部分,哪怕那一部分是极其细微的,也必须充分肯定,甚至有时可以“过分”肯定。

终结阶段:(结果评价)一堂课的终结阶段这里主要是作业评价阶段。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审美尺度,从作品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把它作为衡量好差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落实,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增强。为探索美术作业的有效评价途径,我们把评价职责落实在师生双方。

二、立体式评价

“立体”评价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既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又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评价观”的综合评价;将目标定位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立体性发展,发挥评价与考评的激励性与发展;标准体现人才的多元化趋势。

(一)终结性的评价与日常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限于期中、期末的终结性评价,同时要注重日常评定。把学生所学的课程列成一张表格,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录下来,并定期总结与评定。学期末评价与日常评定相结合,这样的评价具有了激励的性质,使评价日常化、通俗化,在动态评价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二)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在平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课上的表现随手记录,课下学生建立个人文件夹,利用课余时间主动走进社会搜集英语小知识,同时获取一定的英语信息。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三)单一的老师评价与家长、伙伴评价相结合。

在学生的个人文件夹里除了知识栏以外,还有若干其它专栏:老师的话、家长的话、小伙伴的话等。让学生在掌握课外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受到各方面的评价并能客观的评价。

三、协作式评价

协作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互相合作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参考书,教师的话不可更改,同时在差等生的眼中,优等生高高在上,不容易接近,这样的状态给正常交往带来一定的困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做自我表现,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爱说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地各抒己见,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在说中展现自我,互相影响。当今的学生见识广、能力强,反应快,每上一节新课,接触到一个新的语文知识,总会问个不停,争个不止。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为学生的协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热情得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根据学生的提问我总结出统领全篇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谈谈你的理由”,这个问题靠一个人的思考不会太全面,只有小组共同协商,在互补互助中才能完成任务。课堂上我运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使学生有了心里安全感。讨论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有的学生回答“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有的还说:“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不应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有的学生说:“从开凿隧道上能看出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认为他们的不全面,我给与补充,从设计“人”字形线路上更能体现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有的学生说:“从外国人讥笑的话中也能体现”,这时有人站起来反驳,看到这种情景,我非常激动,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表扬,表扬了他们敢于有不同的见解,我根据意见的分歧,把学生分成正方、反方进行辩论,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极高,最后学生们意见统一了“詹天佑顶着重重压力接受任务,这是从侧面体现詹天佑的爱国”。有的学生甚至还提出自己结组进行演示“人”字形线路,四个小伙伴组成火车,演示火车过青龙桥的过程……同学们通过协作互相补充思想,在此期间既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能听取别人有价值的观点。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往往会产生新的观点,同时也能感受民主和谐的愉快。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民主评价,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老师在学生自评、互评过程中给与适当的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养成评价自我与他人的习惯。通过评价给学生以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

创建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的协作模式。代表小组成员间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任务,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织个人的学习。学习与他人一起合作也是当今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我注意给学生创建学习环境中的协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如《向往奥运》一文学完后,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激发学生的奥运热情,我要求学生自愿结组,设计自己的活动方式,(可查阅资料,也可在电脑上设计图片,设计中队活动……),但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对自己这个小团体的学习效果先作出正确评价,然后再评价其他小组设计的活动方式,学生们有的说:“你们真棒”,有的说:“你设计得真有见解”。这种设计无形中让学生体会到协作的优越性,也能提高小组的活动效率,还促进了每个组员的全面发展。另外还让学生去搞社会调查,收集课外资料等等,这些任务不仅需要学生们的同心协力,而且需要独立地运用社会交往技能去争取成功。

四、发展性评价

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创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以“发展”为目标,在培养学生敢于创造的教学中,我们将发展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释放和科学的引导,对他们天生具有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予充分重视并尽量予以满足,侧重培养学生热爱创造的良好品行和勇于创造的精神。发展性评价从单一的标准化测验形式转到多种评价形式的结合使用,从对测验的关注转到对学习的关注,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没有不变的学生,只有发展中的学生”为指导思想,在《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第二册画图教学中,本人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方法进行了如下探索和实践。

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发展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进行发展性评价了解学生现在的状态,不是为了给学生下结论,而是用于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学生自评方法虽然误差大,但已达到学生归纳复习、自我分析,教师反思教学的目的。

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应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许多因素及发展变化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并进行合理、公平客观的评价。通过评价培养学生参与评价的意识,提供学生自评、互评和学生评价教师的氛围和条件,并依据从学生处得到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逐渐走进数字时代,“微信”“微视频”“微传播”“微文化”“微时代”悄然到来。在这社会变革中,传统教学也逐渐被打破,学生的学、老师的教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的时间,“微课程”“微课”逐渐进入学生学习的语、数、英课堂,并成为了这些科目在线网络学习的新宠。那么,微课对语文学科教学到底有哪些帮助呢?

一、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表现出迫切的求知欲,主动去参与、去探究要学的内容。小学生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课本中的抽象知识变为直观形象的内容,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兴趣。

如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必须突破的难点。教师只有将难点解决了,学生才能认识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才能从实质上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在教学中我从课文内容的实际出发,把两种凿井法及“人”字形线路用flas制作成微课进行展示:先出现整个地形图像,再用生动的动画展示怎样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如何开凿竖井,哪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当火车来到青龙桥附近,火车如何在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这样直观有趣、形象生动的微课展示,学生们很快就认识了两种凿井法及“人字形”线路,并体会到这样设计的巧妙,感受到了詹天佑勇于创新的精神。整节课,学生在鲜明的色彩、直观的形象、立体的动画中学习,声像并茂、新颖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到了语文学习中,枯燥的学习过程成了享受学习乐趣的过程,从而把课本知识变得直观生动、易于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W生自学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和学习。在语文科教学中,教师用微课将预习与课堂紧密结合,根据学生自身水平制作网络微课,让学生在线进行课前自主预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古诗《夏日绝句》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我把作者李清照和诗中所提到的项羽,以及南宋当时的背景资料收集整理后做成微课,让学生预习时去观看,了解与本诗有关的背景内容,从而让学生在课上能更好地理解诗人借古讽今的爱国情怀。

三、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我们知道语文教材中所学的内容是有限的,语文课堂要注重课堂外的延伸,及时给学生补充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教师在课中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等渠道,利用微视频,以优美的画面、舒缓的音乐加以动听的讲解,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接受新鲜知识。如在教学《明天更辉煌》这一课时,由于课文是一首现代诗,内容言简意赅,学完课文后,学生对香港的过去和现在都仍了解不深,于是我播放了“香港的过去”“”“香港的现在”三个微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香港当年所受的屈辱及今日的繁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课外知识,同时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美读 感悟 品味 体验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美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以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正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述;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日后动笔辄合,在已亦不知何来。”

一、范读,激美感

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在很好的范读中,唤醒学生朗读的欲望。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时,是这样设计的:没有支离破碎的讲解,没有强塞硬给的技巧,只是通过配乐朗读,把学生带进那个悲惨的童话世界里去,学生跟着主人公的情绪游走在她的痛苦和幸福中,感受着她的不幸遭遇和美好幻想。朗读自然深沉,音韵优美,节奏和谐,学生从我的范读中得到的宝贵的教益溢于言表,在他们的情感受到了一次次的涤荡和冲击时,读的欲望、读的冲动就像决堤的洪水是挡也挡不住,他们情不自禁地模仿我进入角色。再如教学《望大陆》一文时,我把范读作为开篇曲。刚一上课,我就带着于右任老先生深深地思念大陆而又回不到大陆的那种痛彻骨髓的深情动情范读,学生深受感染。

二、研读,感悟美

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词发”,我们读文章则是“披文入情”。想指导学生美读,每教一课之前,教师要反复认真地研读教材,朗读课文,设身处地地领悟其内容美、语言美、情感美,直至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感觉方可。须知,只有打动我们自己的文章,我们才能去打动学生。

课文《詹天佑》描写的事件发生的年代久远,我们这一代人也只能从父辈的口中和通过阅读小说对当时的背景略晓一二,更别说我们的学生,他们可能连听都没听说过。为了缩短历史认识距离,教师必先多方寻找资料,了解詹天佑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要反复研读课文,直至找到这种发之于心的感觉为止。只有这样,教学中,学生才能在我们的真情引导和倾情指导下,理解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詹天佑的精神。如,读课文第二段部分有关帝国主义者对修筑京张铁路阻挠、要挟、嘲笑的语句时,学生就能读出对帝国主义者的愤慨;读“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其中一位”,“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时,学生自然就读出了扬眉吐气的兴奋之情,并把对詹天佑的敬仰和殷切期望之情表达出来。

三、析读,品味美

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正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练习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捉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练习,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正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据以传情达意。例如《永远的歌声》一课,“我马上想起大人搞接待东山不能去,那里有狼,可还是立即使劲地点了点头。”这句中的“立即”、“使劲”表明“我”对老师的热爱之深,为了尽快治好老师的咳嗽,即使山里有狼也要去给老师挖草药;“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摸呀,捉呀,追呀,堵呀,一条条小鱼被甩上了岸,二兰和石花就用柳条把它们一条一条地穿起来。”句中的几个表示动作的词,充分表达出这群孩子对老师的爱戴。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重点词练习朗读,整个句子便读得有声有色。

四、赏读,体验美

赏读课文是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一些优美的句、段,要让学生反复赏读、美读,在读中感受课文的情感,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升华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感悟。如《校园交响诗》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望着喷泉,听着哗哗的水声,似乎欢乐的歌伴着婀娜的舞。这里,可有老爷爷的汗水?可有他劳动后的欣慰?”“这里、可有、汗水、欣慰”读得稍重且慢,“哗哗的、欢乐的、婀娜的”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快清脆,“汗水?欣慰?”要读得渐慢并且声音上扬,体现反问句的表达效果。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就能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五、变读,展现美

在教学中,教师应变换朗读的训练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通过个别学生朗读,让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尽情地施展他们的才华,让朗读水平低的同学及时得到老师、同学的指点、帮助;通过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朗读中体验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通过配乐朗读,用音乐渲染一种朗读的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朗读兴趣,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使他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地朗读,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等等。

根据朗读方式,还可采用:(1)伴读:教师伴着儿童读,或由优等生伴读;(2)轮读:依座位次序轮读;(3)接读:指名朗读,读到中途,另指名接着朗读下去,可提高儿童的注意力;(4)抽签读:以抽签方式,决定谁来朗读;(5)点名读:儿童朗读完毕,由他点名一位接读;(6)对话读:戏剧体裁文章,用对话来朗读;(7)男女对读:一男一女交替的朗读;(8)高低读:甲生用高音朗读,乙生用低音朗读;(9)表演读:一边朗读,一边表演动作。

美读,教师要能敏锐地感知语文内涵,引领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情感,这样,小学语文课堂才能呈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生动场景,让文本多样的精神养料被学生有效吸收,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基,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参考.

篇10

一、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意义

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由知识所引领的,当代的小学生是未来时代的主人。未来社会不但要求人们熟悉并掌握各种信息,还要求学会运用知识处理所获得的信息。因而,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成为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自学能力才能学会独自处理信息,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重视教师能力

由于现今社会推崇名师工程建设,导致现在学校都比较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纷纷都推出听课制、周课评选活动、争相开展示范,公开教学活动,正因如此,公开课越来越趋向于作秀。同时,各地教育部门都颁布减负指令,而取消了必要的期末考试、学科检测。最终导致学校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成果无法统计,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能力、语言水平都无法定量统计。

2.重视课堂效益

现在的许多教师都不能明确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单一地按照教材的编排,偏重于课堂教学的局部设计,却忽视了学期内课程的整体安排。因此出现了教学难度增大,教学内容超前,教学量扩张等等的现象。缺乏系统知识构建,从而模糊了小学与初中的教学梯度。

3.重视考试内容

现在的学校既为了应付学生升学考试,也为急功近利。知识都是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措施

1.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是一种驱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动机,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开展各种自学活动。因此,激发学生的自学动机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往往都是靠教师拖着跑。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在引导学生自学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完成指定的学习内容后,让其自主选择新的内容进行学习。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为其规定基础知识的学习。然后对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肯定,予以赞扬。例如,语文课上,老师分别给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相对差的学生都布置了任务,在他们都完成任务后,成绩好的学生又自己预习了下堂课的内容,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完成任务后就休息了。最后,老师给学生自由交流时间,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解答完学生的疑难问题后,老师分别对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了表扬。自此之后学生不用老师布置任务也都能做到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在教室的积极鼓励下,学生自学过程中,无论是优等生和学困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2.指导自学方法

事实证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当所导致的。因此,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是学好知识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自学并且教会其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其中包括倾听、交流、阅读和表达。重点在于学会阅读和作文。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学好知识的关键。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养成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好态度,还是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一种习惯,只有习惯了,才能受用。学习语文知识也是如此,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思维能力是学者学习的核心,没有好的思维,就不能把所学知识化为己用,就不能把知识化为自己的技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在于教师引导,教师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其产生自己的思维,多想、多看、多练。这样就能使其掌握自主思维

能力。

3.创设自主氛围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教师要关注其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满足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激发其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学中自觉成立小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在课堂上,教师应平等地对待学生,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每天用饱满的热情面对每一个学生,传递给学生良好的情绪,让学生感到轻松、快乐,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其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对每一位学生都非常关心,使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老师所重视的,从而才能自觉地投入学习中。比如,在学习《詹天佑》这课时,教师不要给学生设定资料查找范围,而是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可以给学生讨论时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讨需要准备的各类材料,分头寻找,有的小组成员寻找詹天佑的个人履历和个人生平,还有的小组成员寻找詹天佑的设计项目,学生在不亦乐乎的忙碌中对学习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并且自主学习氛围的创设让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