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27 02:4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应用信息技术优势营造数学教学情境
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步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情况有待于教育教学界同仁不断深入探索。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小学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以提高素质教育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目得。实现教学资源整合有利于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数学概念,认识数学命题和公式的本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必备的教育理念。尤其在新课改实施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亟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具体实施情况并不乐观,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笔者认为要改善这种现状首先是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论,提高计算机运用水平,其次是展示与新课程配套的整合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案例,供一线教师参考与研究学习,从而提高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水平。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的基本内容,学生牢固掌握数学概念不仅仅在于能简单地将数学概念用语言表述出来,而是需要在本质上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表现为能对具体数学对象进行识别,教师要把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形象、生动的动态化演示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在对数学概念的反复感知过程中进行分析、类比、抽象的基础上完成理解和有效记忆。
二、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构建新型教学情境
传统教育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循规蹈矩尊崇权威,对教师指定的学习内容不敢随意改变,更谈不上有自主创新意识,长期以来必将扼杀潜在的创新思维能力。传统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过于严谨,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门重要学科,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 现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构建教学的情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在获取信息、处理和运用信息、自学等方面的能力大有提高,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中,有算式,算理的运算与推理,有对事物的数量、形状、运动状态的分析;还有用数学概念进行的“数”“形”的转化。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状态要对很多事物进行归纳、探究、验证。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与教师交流,学生之间也需要交流,甚至有学生之间的解题比赛。这些操作、思考与交流中若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可较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而这种整合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整合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调控,使学生发现数学的内在规律,形成内在联系。达到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应用。这就是整合的全过程。信息技术为创设这种情境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为“多元联系表示”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工具。信息技术为复杂、重复的运算、制图,提供了简洁、快速的工具,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只有把常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才能取得更好效果。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教师借助已经准备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网络等多媒体对数学问题分析研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构建研究探讨性数学课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学生和现代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本来是好事,但数学教学要求学生上课要有高度的注意力,跟随老师上课的逻辑思维能力,数课件太花梢,反而还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技术。而不漏任何痕迹,更不用严加管理学生,课程导入时必须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内容主要是与数学有关的话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前后4-6位同学为一个小组,课前由小组成员收集和加工信息,课时由小组的代表上讲台交流发言,发言时间一般不超过3分钟。应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的研究探讨性数学课堂,对学生来说既陌生又充满好奇心,通过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他们不仅仅会从书本去获取知识,在课外书籍、报刊和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以及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等多种途径中都可以获取知识,尤其是课外书籍,学生的兴趣面比较广泛。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去思考,操作与相互探讨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素养。让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通过有目的的,自觉的数学思维与操作学习数学,成为构建研究探讨性数学课的关键。
篇2
关键词:
一、CAI课件的演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习过程优化。
CAI课件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它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认知工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多种感官进行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记忆成效,形成正迁移。人们获取的信息量和多种感官的刺激密切相关,如果刺激是多样的,那么,信息或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单一的刺激。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生、色、形、动画等丰富多彩的综合效果,给学生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多样的。因此,CAI课件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CAI课件的演示,发展学生计算能力,
除法的两种分法是低段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分法的不同含义,正确地区分两种分,建立正确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生初步学习两种分法后,运用CAI课件提供较大容量的对比题组,作为学生思维整合,获取知识信息的感知材料,通过思维过程的对比展现,强化学生逻辑性思维的整合度,努力实现综合贯通,形成知识结构网络。
教师操作,在一阵愉悦中音乐中出现一棵大树,大树下挂着一只大鸟笼,在一片叽叽喳喳声中飞来10个小鸟。在教师的操作下有5只同时飞进鸟笼,然后在图下出现两种不同的算式:10÷2=5(个),10÷5=2(只)。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个算式,若选择正确,就会出现小鸟们欢快跳跃的画面,并发出悦耳的叫声。若选择错误,小鸟们便会发出“错了”的叫声。及时评价与纠正后,教师操作键盘,又出现了10只小鸟2只2只的飞进这只鸟笼子里的演示,让学生选择算式表示飞进鸟笼的次数。
现代教学模式论认为:教学是一种环境(或情景)的创造。一种好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出激动、高昂、活泼的教学环境,使唤教与学双方始终处于“活化”状态,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强化知识信息的相互传递。利用CAI课件,学生在计算能力上有较大提高和明显的进步。
三、CAI课件的演示,实践感知数学经验,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课本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CAI课件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二年级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我校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课题组的老师,在实践活动一课中,运用模拟教学课件,创设一个“虚拟现实”的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分为学习用品区、生活用品区、儿童玩具区、食品区等。这些都让学生兴奋不已,极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望,迫不急待地想在网络中做“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称,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地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去用,学习热情空前。其间,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得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信息技术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CAI课件的演示,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感知概括抽象过程。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建立一个从“感知现象——形成表象——概括抽象——理解深化”的过程,恰当地运用CAI课件,可以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如,讲完圆柱、圆锥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老师出示了:下列图形旋转会得到什么图形?等一系列问题。
一开始,学生撕掉自己的本子自制学具操作,很快同学们都知道会形成圆柱体和圆锥体,但部分空间想象力薄弱的学生,对于形成后的圆柱、圆锥的底面半径高以及切面是什么图形难以理解。随即老师利用动态CAI课件做旋转演示,使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观察上的难度,突出了观察重点,使学生的空间意识一步步增强,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
CAI课件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无疑是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充分认识CAI课件,如何把CAI课件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总之,运用CAI课件,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运用CAI课件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并努力整合于数学教学之中,开创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曹立月 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小学数学教育》 2006 .1—2合刊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新课改
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的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我认识到这节课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之类的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三、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了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地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
四、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掌握Word的启动、退出方法和Word文档的保存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扩展思维,培养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和借鉴以往经验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Word软件的强大功能,培养用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的兴趣。
4.创新与行为:积极尝试用计算机来表达思想。
二、教具准备
1.多媒体机房。
2.电脑教室教学系统。
3.课件、找茬游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2.难点: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四、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是让学生在会用记事本、写字板进行简单的文字输入的基础上,进行Word 2003的教学,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学习新知,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自主探究Word 2003窗口各个组成部分和作用,感知到Word 2003是一种功能强大,更适合我们日常工作需要的文字处理软件。
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课采用“设疑—尝试—探索—讲解—归纳—建构”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让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想”“自己试”“自己做”“自己说”。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习惯,发展学生分析、比较、迁移类推的独立操作能力。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初识Word
1.同学们,一上课呢,老师先邀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电脑作品。想不想看,好,注意这些作品都有哪些特色。
2.展示用Word制作的各种优秀的小报素材。(图例如下)
3.学生观看课件后,回答问题。(作品中有图片、文字,有丰富的颜色等。)
4.设问启发: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小报作品是用什么软件制作出来的吗?
5.介绍Word的基本知识:Word在英文中是字、词的意思。这里指的就是软件名称。Word是Microsoft(微软公司)的Office系列办公自动化软件的重要组件之一,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文字处理软件之一,它具有非常强大的字处理功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 Word。
[板书课题:认识Word]
【设计意图】图文并茂的小报作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出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认识Word的教学铺路。同时这是Word单元的起始课,一定要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个学习、工作的新伙伴。
(二) 迁移比较,掌握新知
1. Word的启动
(1) 复习旧知:同学们,还记得如何启动一个应用程序吗?以“写字板”为例说一说。
(2) 下面老师提出一个新的挑战,想请一位同学来帮老师启动Word软件。谁愿意来接受挑战!请生示范。
(3) 教师提问: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启动方法?
(4) 学生上机尝试、交流。请个别学生向全班学生作示范。
[板书:Word 2003的启动。执行“开始——程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的命令]
(5) 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请选择一种你认为最好的方法启动Word。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旨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同时,通过“小组协作”和相互讨论,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认识Word的界面
(1)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不错,现在老师奖励大家一起来玩个游戏,怎么样。(玩“喜洋洋来找茬”的游戏)
(2) 老师下面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挑战,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小秘密,其实Word窗口和写字板窗口很相似,你能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来找一找它们的异同吗?(老师适时请生再表述一下各部分的作用。)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尝试,进行比较,同时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更易于掌握。通过游戏的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兴趣高昂的状态,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输入文字 保存word文档
(1) Word中输入文字的方法和写字板很相似,老师下面布置一项作业:在Word中输入一句介绍自己的话。(时间一分半钟)
(2) 下面我们要保存刚刚输入的内容,想一想:如果在写字板中,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保存自己的文章的?
(3) 在Word中,我们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保存文章。只要单击工具栏中的“保存”按钮,或者选择“文件”菜单下的“保存”选项就可以了。
(4) 练习:以《姓名+课题号》(师讲解规范要求)为文件名,保存自己的文件到D盘。
(5) 师生小结:文档保存方法及注意事项:文件名、保存位置,并提示到保存的位置打开文件看看。
【设计意图】文件管理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操作一定是在老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有实效的尝试。学生迁移以前所学知识,并促使养成操作中注意细节的习惯。
4.退出Word
(1) 工作完成了,我们可以和新伙伴说再见了,退出Word,你会吗?
(2) 拓展:探索其它退出Word的途径,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组退出的方法多、方法好,然后我们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促使学生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 归纳总结 巩固提升
1.提问:同学们在这节课里,你们学到了什么啊?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学以致用,就是学了能合理运用,如果无法运用,教育就失去了价值。下面浅谈几点数学课堂的教学。
1、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最后,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介方式多样化。评价“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2、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目标。体现了数学教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数学抽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与提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3、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篇6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48-01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所以,有效课堂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让多媒体很自然地走进了课堂。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的,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我设置童话故事情境引如学习内容:在美丽的青青草原上的羊村里,村长慢羊羊在给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分发苹果。喜羊羊得到了8个苹果,美羊羊得到了7个苹果,懒羊羊得到了6个苹果。可是,当看到手中的苹果时,懒羊羊不高兴了多媒体,它向村长发话了…。故事讲到这里,我让画面暂停了,把问题抛给学生:“请同学们猜一猜,懒羊羊会对村长慢羊羊说些什么呢?”学生争先恐后的举起了小手,几乎异口同声的说:“懒羊羊一定会说村长慢羊羊不公平,给喜羊羊分的苹果最多,自己分的苹果太少。”故事继续了,懒羊羊说的话真得和同学们说的一样。村长慢羊羊故意又考了一次笨笨的懒羊羊,你说该咋分,现在又该怎么办?懒羊羊嘟着嘴低下了头,聪明的喜羊羊忙说“懒羊羊别着急,我有办法了。”画面又暂停了,对着学生我说:“你们能帮懒羊羊想一个办法吗?”有的同学说:“把喜羊羊的苹果给懒羊羊一个,它们的苹果个数都一样了。”也有的同学说:“把它们三个的苹果加起来,再除以3,得数就是它们所得到的苹果个数”。当看到故事的结局喜羊羊的办法和他们一样时,教室响起高兴的欢呼声。就这样,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二、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学有所获,激发兴趣
学习的真正乐趣在于经过艰苦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会。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这种体会,以致把学习看作是件苦差事,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作为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传递信息形象生动、密度大、节奏快、感染力强,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通过眼观、手动、脑想,分析思考得出结论,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在动态演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从中悟出:在底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随着高的长短变化而变化,高越短时形状越扁,面积也越小,当高为零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为零。演示的过程渗透了函数思想、运动变化观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高之间的关系。当演示画面中高最大时变成长方形,从中使学生得出结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三、运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数学概念是多次抽象的结果,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的或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教师采用多种多样、实用和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是十分必要的。
如可通过一些动画,再编一些口诀、儿歌,让学生掌握和记忆有关知识。例如:“周长团团转,实际是线段;面积一大片,指的是表面。”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还有:“进位1多媒体,放脚低;退位点,头上取,相同数位要对齐。”几句朗朗上口的儿歌,一幅形象的动画,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很快记住了进位“1”和退位“・”的区别。学生掌握了知识。成功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充分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运用信息技术,使反馈练习趣味化
篇7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新知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之上。尤其是小学数学中那些相对独立、 前后联系少、本质属性较隐蔽的知识的学习,更是依赖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善于提供多种感性材 料,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记忆表象。从中提炼出新知"生长点"。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中 引入新知。
例如"圆的认识"的教学,学生认识"两定"即定点(圆心)、定长(半径)是重点,也是难点。一位老 师这样引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硬币、钟面、饼干、车轮……)从中设疑:所列举的物体哪些一定要做成圆的?为什么车轮一定要做成圆的?(学生为难)提供学生正、反面体验材料,国外为了训练自行车运动员,设计出前后轮均为椭圆的自行车。假如你骑上这种自行车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体验到:会产生上下颠簸。进一步分析颠簸原因是:车轴心到地面的高度随车轮转动而不断变动,即轴心到轮边各点线段 长短不一)。骑上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为什么平稳(轴心到车轮上的距离处处相等。在释疑中引入圆心、半径的概念。
2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从而使学生觉得数学教育是要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在备课中要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把从生活中收集到的数学知识,带进课堂交给学生,给传统的教学带来新鲜的活力。如教学轴对称时,理解"对称"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对称图形:花边、五角星……)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老师怎么会剪出来的,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剪,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得出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其实就是对对称的实际应用)。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通过了上面的动手操作之后,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马上可以得到验证,并及时得到反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
3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较牢固的理解了的知识,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节时,教师充分创造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4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教师应合理地分配好各教学环节所需的时间。例如,复习检查的时间不宜太长,新授时间占的比例要大一些,还要安排一定的巩固练习时间。教师在课前已经对各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作了预算,但因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着的,特别是当学生思维活跃时,常会打破原来安排的进程,在某几个环节超出了预算时间,以致于完不成任务而拖堂,或一节课内容不到下课早就讲完了,只好叫学生翻来覆去地自己看书本。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的中间进行调整,力求避免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老师在上课前,一定要计算好时间,每个环节需要多少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要把学生答问、读练的时间计算在内,并且留有余地。可多准备一些练习的题目,作为机动,如果时间有剩余就进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不进行。总之,有备无患。
5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那种让学生不通过思考就能回答的"是"与"不是"式的提问,那就是无效的提问。在有效提问中,学生能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教师通过提问使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换,而不仅仅传递特定的课程内容。也就说,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种辅助作用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展开。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增值"的重要途径。
6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篇8
关键词:构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需要在课堂上时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彻底改变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等腐朽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堂上多听取学生意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领会、记忆并巩固知识。做到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一起进步,做到人人参与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的构建。
一、设计情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因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先了解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形象层面上。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上课开始要设计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创设,将学生的精神从课间的懒散状态中快速集中到学习新课的课堂中来。
二、设计趣味教学模式,巩固学生学习新知
小学生思维活跃,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感染。如果教学模式不改变,仍然是上课、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只能导致两种结果: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生玩得不亦乐乎。这两种教学结果与有效课堂教学理念背道而驰。为了避免以上现象的发生,教师应该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努力设计带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一门新知识结束之后的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可以采取有奖竞答、小组赛等答题模式,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激烈抢答声中获得知识的体验,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牢固。
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只有转变教学理念,切实实施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视为重要课题来进行,才能构建出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课堂。
篇9
关键词:以学定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鸡兔同笼
一、以学定教的概念
从我国教育发展变革而言,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科学发展观。其课堂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重组革新了新课标下的教学指导思想。尤其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近些年来小学数学教育者也不断深入研究“以学定教”的教学体系,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精心化的教案设计、趣味化的教学语言等,给予学生更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进而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二、班级内部综合学情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强调“因材施教”的教学指导,以解决“学困生”的问题以及全面提升小学数学综合水平为教学目标,从而奠定小学生良好的数学综合素养。
基于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关系,不难发现:小学生具有年龄偏小、数学个人素养差异性、个性身心健康不完善等特点,让教学变得较复杂与高难度。因此,教师应当结合班级内部学生的历史学习发展、课堂表现、学期测验、阶段综合成绩评估等方面,力求掌握班级内部个体学生的数学学情,以致平衡阶段性教学进程,围绕“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开展相关教学实践,从而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
三、实施“以学定教”,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
笔者认为,实施“以学定教”应当从两方面进行阐述:学生与教师。笔者就针对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探讨,众所周知,六年级小学生是学习数学关键的入门阶段后期,即将迎来中学的基础阶段。就教师而言,在贯彻与落实“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过程中,往往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合作学习等,让学生通过多样式的教学参与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提升其数学综合知识水平。
以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教学为例,其教学方面与常规课堂教学略有区别:它更偏重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思考、运用、整合等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现阶段新老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素养之一,有利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因此,笔者利用多媒体进行新课的导入,先解决儿歌中的数学问题:“鸡和兔是好朋友,站在一起数一数。四只鸡和六只兔,几个头来几条腿?”数学源于各种事物,其中在动物身上也发生了许多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即鸡兔同笼问题。再创设情境:农场里有许多鸡和兔,接下来就请跟老师一起到农场里去参观一下。出示:笼子里有鸡和兔共8只,一共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是为了让小学生更加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地学习,全面性地培养其数学综合素养,从而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为了让小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问题,教师应当设计“猜”,即让学生大胆地推断答案,如,有3只兔,5只鸡;亦或是兔和鸡各有5只等等,教师则在一旁引导与“质疑”,让学生发现“猜”的方式比较乱而不准,无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
要实现解决鸡兔同笼的教学问题,即完成其真正的教学目标:列表法、假设法与列方程灵活使用。强调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1.列表法
学生在猜的过程中教师可列出表,让学生踊跃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边板书边引导全班学生进行验证。最后看谁猜得对。列表猜出结果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要让学生说说怎样可以更快地求出两种量。
2.画图法、假设法
若笼中全是鸡,探究实际情况与之变化多少?引导学生先画图,根据情况可用课件令所有兔收回两条腿变成鸡,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学生发现当兔变成鸡后,总腿数与原来的腿数少了:(26-8×2)只。再启发学生发现这个误差是因为每只兔变成鸡的时候都减少了(4-2)条腿,总的差数里面有几个两条腿就有几只兔,求兔的只数综合列式为:(26-8×2)÷(4-2)。假设笼中全是兔,可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
3.列方程解题
小学没有学过二元一次方程,故可设其中一个量为x,另一个量用含x的等式去表示,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解:设鸡x只,那么兔(8-x)只,根据总腿数26只,有方程2x+4(8-x)=26,得出x=3,即鸡三只,根据题意得兔5只。
4.教学后记
不管采用何种方法解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不管是列表还是画图还是方程,其实所有方法的共同点都是假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开展教学,以学定教,灵活进行课堂教学。根据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真正比较喜欢的是假设法(上述方法二),其次学生较喜欢的是列表法,至于解方程,方程比较复杂,不好解,适合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为了巩固课堂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数学思想方法的使用,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进行拓展训练,如,龟鹤问题、大船小船乘客问题,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从而有效与准确地得出最终答案。
参考文献:
[1]黄丽质.浅议新课改下“以学定教”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J].新课程:下,2012(06).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91-01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责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针对新课改中出现的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课题。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尽量避免低效、无效的运作,做好教学的有效实施。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呢?笔者从下面几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因此,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师花再多的工夫也是白费。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关键就是要“吸引”学生。教师可以将游戏引入课堂,寓数学知识于游戏中,从而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生记忆小大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朗读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蜡,三十一天永不差”等帮助记忆。另外,教师可以在新课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采用新颖、恰当、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设置适宜的障碍等,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于疑难问题的强烈探索意识和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应该做好课堂练习的设计,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智能的转化,巩固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
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能够有效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不仅可以是文字形式的,还能够是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的。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灵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使学生学习更加积极、更有趣。例如,在向学生进行“找规律”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一个简短的动画视频,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将教学资源展示出来,利用动画中色彩鲜艳、生动可爱的物体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就能够减少学生走神的现象,使学生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观察和思考中去。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在得到学生的回答之后再次提问:“这些物体是不是胡乱放置的?”学生回答不是。教师就可以一步一步逐渐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物体摆放的规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重视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探究学习”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们可以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四、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从而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五、重视教学评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