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的手抄报范文
时间:2023-04-01 21:1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热爱生命的手抄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开展生命伦理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意义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生死伦理、环境伦理和性伦理等内容的教育,增长初中学生的生物伦理的知识,理解伦理事件背后的意义,受到触动,有所感悟,生物道德水平有所提高并影响日常行为,让学生形成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绽放生命光彩的道德品质。
1. 认识生命之美
大自然是美妙的,动物是可爱的,植物是曼妙的……在教学教育中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之美,关键在于培养他们对自然和社会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2. 认识生命的独特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所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让学生体会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从而好好珍惜。
初中阶段,很多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往往会关注容貌、体形、身高等外部特征方面的变化。有的学生可能会由于某些身体原因,而产生苦恼、自卑或嫉妒的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正常的生活,甚至出现整容或自残自杀的倾向。因此教会学生尊重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惜受之父母的身体。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禽畜都想尽办法用所有的能量来维持自己或者种群的生存,以致生生不息。
人类也是如此,人类不停地开拓各种科学理论、不断提高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为人类的生存创造更好的条件,使人类一代代的繁荣昌盛生存下去。因此,热爱生命不仅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很有必要渗透生命理论教育,以唤起学生热爱生命的激情,让学生热爱生命的存在,不仅是自己,推己及人,也珍爱一草一木,热心关注家人朋友,关心一些不相识但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包括残疾人和艾滋病病人,这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4. 保护地球生命的载体
生物圈是地球生物唯一的家园,生物圈2号实验并不成功,绿色消费,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保护环境的举措呼声很高,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加入自觉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
二、教育中运用的渗透方法
1. 科学探究活动
对生物伦理道德的领悟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教育学生尽可能避免使用生物材料,如果对野生生物进行观察实验后,要让这些生物回归生活地,这既是爱护生物资源,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光照对鼠妇的影响”,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了解并体会到关爱生物和保护环境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
2. 调查活动
通过调查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落实到行动中去。例如开展以“珍爱生命,远离”为主题调查。
3. 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课外综合实践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更灵活,内容更多样。例如“环保小发明”“观鸟爱鸟活动”,关注生物的生活,爱护和关心他们,能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4. 课内外阅读资料:观看视频
篇2
一、生命教育渗透于阅读教学中
语文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面对蕴涵丰富的课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小时后终于获救。教学中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孩子能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纷纷发言:是他顽强的毅力,是父亲给予他希望……从这个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它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借机我又让学生说说在汶川大地震中同样感人的事,进一步和学生一起感悟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充满人性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情”的可贵,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亲人、朋友中的重要性,从而重生、乐生。
二、生命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
习作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学校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其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无形中对学生的感悟颇深。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去发现,感受伴随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然后让他们记录下来。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上山打柴的少年,在山上不幸被毒蛇将左手食指咬了一口,当时疼痛难忍,眼看食指变得红肿并乌了起来。他知道要是不及时采取措施,不久就会有生命危险。他欲呼无人,又不知道山上有什么草药可以医治,可是他不想死,他想活啊!于是他盯着自己右手的镰刀,咬住牙,使劲朝自己被咬伤的指头剁下……他终于活了下来。这个故事姑且我们不谈它的真假,但至少这位学生能够用这样的故事启迪自己:生命是宝贵的,只要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就会不顾一切地去保护它。多好的生命教育题材啊,因此,作文教学对生命教育的渗透也是很有实效的。
在学生作文批改中也可以对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较为直接的培育。小学生的性格大多比较直率,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往往会很直接地在习作中表露出来,因而我们要抓住习作教学的契机进行适时的引导、点拨,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生命教育渗透于课外阅读中
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或影视作品。教师可以给学生开出书目,并让学生写出读书报告或读后感。如在教学《向命运挑战》之后我及时向学生推荐阅读《张海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从这些身残志坚的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反省自身,学生就会懂得更应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四、生命教育渗透于课外活动中
篇3
莒县城阳实验学校以“人本和谐、尊重个性,为师生阳光幸福的新生活而教育”为办学理念,从学生发展的需求,结合《山东省教育厅体育、艺术“2+1”实施方案》,从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需求出发,研发设计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体育、科技教育、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环境教育六个方面的校本课程,统称“阳光六育”。多年来,学校追求“阳光六育”每一项简单的教学目标的落实,以尊重学生、保护学生、成就学生和发展学生为目的,循序渐进,帮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体味生命成长的乐趣,享受生命成长的过程。不追名利浮华,坚持返璞归真,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一,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之美。
艺术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参与艺术体验,发挥艺术潜能,发展个性化的艺术追求,积淀人文艺术素养。学校制定了“1+1”的艺术教育策略,第一个“l”指每名学生学会一种乐器,另一个“1”是指每名学生学会制作一件陶艺,实现音乐和美术相结合。为此,学校还开设了五门艺术选修课,组建了合唱团、舞蹈队和管乐队,将陶艺作为美术必修课,要求每人制作出一件心仪的陶艺作品。陶艺课程有专职教师,并在七年级开设四节必修课。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素描、扎染、书法等校本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艺术兴趣需求。
第二,体育塑造学生“运动”之美。
体育要以每一名学生的终身运动和健康为目的,遵循群体性、普及性、多样性的原则。我校实施“1+X”体育模式,“1”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学会踢毽子,“X”指培养一项或多项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学校拥有标准的室外场地,5月至l0月的体育课中开设踢毽子、跳绳、足球课程,每周3节体育课中拿出两节连堂,进行普及教育,我校还开设了多门体育校本选修课,组建多个运动队,实施“X”选修培养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校先后被评为“日照市体育运动示范学校”“山东省健康示范学校”“全国足球项目特色示范学校”。
第三,科技教育引领“创新”之美。
科技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普及科技知识,辅导学生创作科技作品,进而培养学生的科普知识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动手实践的能力。我校参加全省创新联盟学校,并拥有比较先进的机器人设计实验室,建成了校园科技馆和两间通用技术实验室,构成科技教育的基地。学校在小学开设机器人兴趣研究选修课,在初中开设科技选修课,每年五月,学校隆重举办“校园科技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技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推出创新小科技小制作、环保小发明、信息工程设计等,语文、英语、政治、地理、生物教师指导学生撰写社会调查、科普作文、科普作品读后感;语文、历史、地理教师指导学生编辑科普知识手抄报;体育老师举行定向越野、无线电测向等比赛;美术教师指导学生绘制科技幻想画、电脑绘画、动漫;音乐教师指导排演科技幻想短剧。
第四,生活教育体味“劳动”之美。
生活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其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学生生活指导教师手把手传递生活技能,让每一名同学学会洗衣叠被、穿针引线、炒菜做饭。每学期的烹调必修课、劳动必修课,都成为了孩子最喜欢、最难忘的精彩舞台。一年一度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节、温馨的寝室设计大赛、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技能大赛、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DIY、创意无限的摄影大赛、插图比赛,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校。
第五,健康教育成就“生命”之美。
心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我校以班主任、心理教师为心育骨干,以学校“怡心苑”为心育教育基地,提供个体咨询宣泄室、档案室、团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宣泄室等多个专用室。学校坚持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隐患,提醒家长和教师早干预、早治疗。面向其他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讲座,针对毕业班还有专题心理教育活动。
第六,环境教育培养“发现”之美。
环境教育就是以校园环境之美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人、教育人。校园环境的自然之美,满足生命成长的自然需求;校园环境的文化之美,满足生命生长的文化需求。这就是环境教育功能。在我校,文苑长廊、科技长廊、艺术长廊培养师生的文化、科学、艺术素养,读校训、唱校歌、举校旗、带校徽,时时处处教育学生爱国爱校。学校各楼层上,出自《论语》《孟子》《老子》的警句名言和国学经典时时刻刻影响和教育着每一个人。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安全教育;策略
一、合理整合教材内容,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些极好的生命教育的题材,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美好,感受人们甚至是自然界生物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如,在教学《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心跳”三个事例感受生命的存在,引导学生对生命发出感慨,并适时补充作家杏林子人残志不摧、坚强面对生活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敬畏生命、热爱生命,达到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效果。
二、善于捕捉教学契机,传授安全救护方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传授安全救护的方法,润物细无声。如,在教学《蜜蜂引路》一课时,教师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外出时如果迷路了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听此一言会发散思维,交流一些安全自救的方法,然后教师再引入课文:“这篇课文,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么解决迷路的困难的?”这样既完成了课文教学的导入环节,又向学生传授了安全救护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精彩描写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伺机讲解一些地震防护自救的常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补充一些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事件,让学生感悟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又如,《桥》一课讲的是一位老支书在山洪到来之际,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村民转移,在危难当头舍己救人的事。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相机给学生传授一些遇到危险时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措施,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安全防范技能。总之,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在备课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善于捕捉教学契机,适时向学生传授安全救护的方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注意安全。
三、巧妙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安全防范意识
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小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巧妙地利用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安全防范的意识。课文《乌塔》讲述了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教师在教学时就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乌塔是怎样做到安全防范、保障自己旅途安全的。抛出这样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节奏,解决了本篇课文的难点问题,又引导了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旅游安全防范,增强了学生安全防范的意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小学生可否独自旅行”这个辩题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主旨,培养安全防范意识。
四、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颖的语文教学形式,学生们比较喜欢,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如,在开展“遨游汉字王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学生需要走上街头,对错别字进行调查,教师要在活动开始前就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联系家长,在家长的监管下开展课外活动,保障学生安全。如,在开展“走进神奇的网络世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网络的两面性,一方面网络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拒绝网络诱惑,要学会安全上网,避免沉迷网络。再者,为了更系统地进行安全教育,教师可开展一次“安全你我他”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动员孩子们广泛阅读关于安全知识的知识,了解安全常识,举办安全故事会;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安全知识手抄报、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开展安全教育征文比赛等。这样既让学生进行了语文学习,又丰富了安全教育文化。
五、活用识字学习材料,传授安全防范知识
中国汉字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气息,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可以挖掘安全教育内容,传授安全防范知识。如,在教学生字“灭”的时候,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火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灭火,学生会回答:“用物体覆盖,用水浇灭。”这样,教师就很容易启发学生记住“灭”的意思和写法,还顺势将灭火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各种安全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为安全教育留有一席之地,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出安全教育因素,安全教育要时时讲、常常讲,杜绝安全隐患,让学生心中安全警钟长鸣,让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安全自救能力不断提升,让每个学生平安、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人杰,邓云洲.大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后作业
一直以来,课后作业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的同学、家长和老师,让我们感到非常矛盾:一方面,减负了,孩子可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了,家长可以不必看着自己的孩子在灯光下做作业到深夜而感到心疼了,老师也不用再坐在办公桌前守着那堆积如山的课后作业本发愁了。另一方面,减负以后,我们的孩子又出现了新问题:怎么回到家不是看电视就是打游戏?家长们又开始担心,孩子一点儿课后作业都不做,会不会耽误他的学习?老师们也在思考,不改课后作业是轻松了,可每天怎么去检查孩子们是否将知识掌握牢了呢?
一、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布置课后作业的必要性
孩子是未成年人,他们不懂得如何合理地计划自己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所以在老师们不布置课后作业以后,他们回到家里就会变得无所事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些什么好,只是依着自己的喜好看自己喜欢看的动画片,在游戏中寻求刺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进行适时地引导,教孩子逐步学会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让他们明白,除了看动画片和打游戏外,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做。
二、合理地布置课后作业
既然布置课后作业是必要的,我们就应该明白课后作业的重要性,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布置课后作业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我们必须正确地去对待。那么,布置什么样的课后作业就成了布置课后作业的核心因素。
(一)结合学科教学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教师设计的、由学生在家里完成的一种学习任务。首先,课后作业应该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习本身的需要,布置一些针对性强、灵活多变的课后作业,让孩子对课后作业充满兴趣。
低年级要求孩子们掌握一些字词,可把枯燥的抄写设计成让学生自己制作字卡、词卡。这样既动了手,又动了脑。孩子们对这样的作业充满了兴趣,把自己的字卡、词卡设计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还配上了各种图案,最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都在潜意识中进行了生字词的识记。
(二)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培养孩子全面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课后作业的目的应该有新的认识。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布置爱心作业,教会孩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
让孩子对父母说“我爱你”、“帮妈妈洗脚”、“给爸爸捶背”等作业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交流,也可以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的含义。
让孩子饲养小动物或者是植物,在喂养、观察和与小动物、植物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生命的意义,从而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
2、布置动手作业,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目前,在我所任教的班上,孩子们流行看一种像“小电影”似的小人书。说是小电影,其实就是一本很小的册子,上面画上一幅很简单的画,每一页画的动作稍有区别,当你快速翻动这本小册子的时候,里面的人物就好像活动起来了,就像在看小电影一样。其实,这样的东西孩子们也能做出来。我鼓励他们自己去创作,自己也来编一部小电影。这样,就能发挥孩子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办一份手抄报、让孩子用纸、泥等制作小制作、做布艺等等,都能充分发挥孩子的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我想,这样的课后作业,孩子们肯定是乐在其中的,完全可以取代看动画片、打游戏的地位。
3、布置同伴作业,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应该适当考虑作业的层次,有的简单的作业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也可以布置一些复杂的作业,让同伴配合完成,从而让学生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故意布置一些要求同伴一起完成的作业。比如像日本小学生的课后作业“和三个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一样,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4、布置运动作业,让孩子拥有强健的体魄。
由于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决定了我们不能像国外的教育那样,我们要受到课堂教学的约束,孩子在学校体育锻炼的时间肯定是不够的。但我们的教育目的又是要培养具有健康体魄的学生,所以我们可以把坚持体育锻炼也纳入到课后作业中来,让孩子跟伙伴跑跑步,跟父母骑骑车,打打球,玩玩游戏……让他们快乐地度过自己的童年。
5、布置劳动作业,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现在的家长把孩子的学习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经常都会对孩子说:“你只要把你的学习搞好就行了,别的你就不要管了!”这样的教育,闹出了我们的中国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能自理的笑话,所以,热爱劳动应该从小培养。洗碗、洗衣服、打扫、收拾整理房间、摘菜等等,这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应该让孩子去做。“百无一用是书生”应该成为永远的历史,我们所培养的应该是样样都会,事事都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让家长对孩子的课后作业形成正确的认识
篇6
一、走进自然
大自然是美妙无穷的,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需要积极的态度和敏锐的眼光。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应接外物”,并且“常常持一种观察的态度”:早晨上学的时候,温暖的阳光照着你,你心里有什么感觉?放学路上,一片落叶飘落在你的脚下,你会怎么对待它?我引导学生在晨曦微露和暮色苍茫之时,去观察同一个小池;在晴空万里和大雨倾盆之时去观察同一棵树……观察使人发现,发现使人惊喜,也使学生的习作变得更为丰富和细腻。亲近自然,敏于观察,学生能抒写与自然亲密的对话,流淌对自然的幻想。当学生与大自然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之时,能说习作不是一种享受吗?
二、体验生活
常听到学生说生活“没意思”,其实,他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老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使其具有观察周围世界的“第三只眼睛”。
1、充实生活,拥有更多的体验储存
教师应鼓励学生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尝试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校外社会活动,师生共同讨论感兴趣的问题。走出校园,观察马路上匆匆行走的人群和道旁的小贩,去超市购物,去街头摄影,去远足野炊,去采访名人,去结交书友、笔友……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亲身体验感受生活的多彩,这是最好的写作学习和积累。
2、观察生活,拥有更多的心灵感悟
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生活,培养乐观的个性和健康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去关心身边每一个人,留意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悟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份纯真的友情;关注周围每一件事,留心它们的发生和发展;饲养一只小动物,在敬畏生命的同时,呵护所有的生灵;种植一棵小树,在体悟生命的同时,放飞绿色的心灵……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让他们一有所思,一有所得,就速速地记下,记录自己独特的生活,书写自己真情的流露,留下自己成长的脚印,撰写自己人生的“史记”。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擦亮感悟生活的慧眼,当学生真正热爱生活,拥有更多的心灵感悟,充满激情地“吐起所不得不吐”,能说习作不是一种享受吗?
三、酷爱阅读
当许多学校亮出“书香校园”的口号,师生共同捧读,人人手溢书香时,多么令人欣喜啊!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老师要与学生共同诵读美文、品味名著,共享图书资料,领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为学生提供交流阅读感受、师生间平等自由地对话平台,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撞击思想,获得人生的感悟;召开“新闻交流会”,开放图书馆,交流逛书店的乐趣;领学生遨游书的海洋,与大师对话,使心灵得到震撼,灵魂得到净化……对阅读的无限热爱,会影响学生一辈子,能促使他们用多元的角度观察事物,独立思考问题。阅读,为学生积淀涵养,丰富语言素材。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综合提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人”。钟爱阅读,当学生从书本中汲取灵气,蕴藏情感,思想在语言文字的沃土中萌芽的时候,能说习作不是一种享受吗?
四、鼓励创新
不管是选材、立意,还是结构、语言,只要学生写自己的东西,流露最真实的情感,教师就应该给予充分的鼓励。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角度立意,多侧面地表现,多种表达的习惯,还可通过自写歌词,给诗配画,创编童话,描写音乐故事,记录美术日记,尝试在网络上写作等活动,使写作充满新意,充满挑战,充满无穷乐趣。
教师应创设作文的广阔天地,创造出让学生“眼睛一亮”的题目,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我们何不顺应学生的好奇、激发其幻想,让学生写一写他们感兴趣的题目?“假如我是一只小鸟”、“小树的梦”、“猪八戒开饭店”、“火星旅行记”……你可以猜想,在学生的笔下,会有多少种答案!听音响编故事,玩玩具编童话……学生想象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就会来到一个驰骋想象的新天地,就会迸发出绚烂多彩的思维火花。当我们的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毫无顾忌地“我手写我口”时,能说习作不是一种享受吗?
五、享受成功
教育的艺术是发现的艺术,是唤醒的艺术,是欣赏的艺术。
首先,教师要用儿童的眼光看儿童的作文。学生有特别的想法,教师要舍得给予赞美,哪怕是一个词用准确了,一句话说通顺了,我们都要像发现新大陆般地去夸奖,带着真诚的爱和惊喜,倾注你的满腔热情去夸奖!这意味着用心灵去感动心灵,用灵魂铸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唤起学生对作文的热爱,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这种效应是神奇的!你所用心捧出的朵朵小花,必定会成为学生生命里绚烂的大花园,为你和学生生命增添快乐和美丽。
其次,教师应想方设法,提供学生体验成功的各种途径。真情朗诵学生的作文,读出学生有独到见解和流露真情的那些内容;让学生编辑一本属于自己的作文选,请同学、老师或家长写序言;组织学生创办班级作文手抄报,自己动手设计版面和插图;开辟作文墙,进行优秀作文展读,评选“作文新星”;利用班级板报开设“佳句欣赏”栏,发表学生习作中的优秀句段;走出班级,向校刊、校园广播站和各级各类报刊、杂志推荐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文学社”、“文学沙龙”、“诗歌朗诵会”和各种“作文大赛”……让学生体验更多成功的幸福。
篇7
1 坚持阅读,积淀习作语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言是习作的基石,读写分离只会导致学生语言贫乏。在活动习作教学中,笔者把读书活动始终当做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每接手一个班,首先想尽一切办法开展读书活动。笔者与学生共同拟定班级读书名言:“读书吧,别让时光虚度”;将读书名言和读书方法张贴上墙营造书香氛围,还建立班级图书角,每人拿出一本好书开展“交换阅读”活动,让经典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田,让世界文学名著开阔学生的视野;还以经典诵读和同步阅读多种方式来满足学生需求。
四六班学生杨蕊萍这样写道:交换阅读如同一座坚固而美丽的小桥,让我们汲取书的营养,让我们心灵更纯净,让我们语言更生动。每周都有好书,有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书,有精彩不断的历史故事书,也有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书……它不仅是个故事长廊,也是一个可爱的知识天地。我爱交换阅读,有了它们好书的朝夕相伴,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呀!……
——《在交换阅读中成长》
我们还定期开展“班级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推荐阅读书目;带领学生做读书卡积累,还开展荐书卡制作比赛,每人选定一本书制作荐书卡,撰写推荐语,设计插图,再将精美的荐书卡汇编成册,孩子们戏称“一册在手,名著全有”。我们坚持在活动中阅读积累,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学生的读后感言越来越有滋味了,习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笔者也先后四次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教师”。
2 留心观察,奠定习作基础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每天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擦亮双眼,仔细观察。在养蚕、养蝌蚪、养水仙中去观察,发现成长的快乐;观察生物、化学实验,感受自然、科学现象的神奇;观察腊梅、爬山虎的生长过程感受生命的秘密……还要适时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善用观察工具,及时记录观察过程,培养仔细观察、持续观察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手工制作、绘画巩固观察成果,这些丰富的活动必将带给学生许多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为精彩的习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观察的机会随时存在,但有时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比如有一天,狂风来了扰乱了我们正常的上课秩序,笔者干脆停下来,让学生观察风来时教室外树木、人物及教室内风扇、门窗等物体的变化,然后用拟人化手法加以描写。欣赏到孩子们的精彩习作时,真感谢那阵突如其来的狂风:
风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在校园的树林中穿梭。它把树上的咕黄的叶子吹落到地上,又卷起来让它像蝴蝶一样飘舞在空中。风还把它吹进教室里,好让同学们看看它的本领,同学们把树叶接住,像收到礼物一样欢呼起来。风还玩不够,老师用树枝把门锁上,可是,淘气的风把门撞开了,把灯和没有开的电扇使劲地摇动起来。做了坏事后,它赶紧从窗子逃出去,它跑得很快,把树叶都吹了起来。好像在告诉我们:“我在这儿呢,你们能捉住我吗?"……
——莫子娇《顽皮的风》
3 注重品行,增强习作体验
真实是习作的生命,情感是习作的灵魂。而作文应当先做人,随着年段的不同,笔者还会有针对性地围绕“习惯”、“诚信”、“理解”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全方位地荡涤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多角度体验,也为学生的记忆宝库增添了无数亮丽的色彩。
如在听了感恩专家彭成老师的讲座《不要让爱我的人失望》之后,便及时开展有关“孝顺”的系列活动,让孩子进一步学会感恩,如讲孝顺故事,诵孝顺名言、读孝顺故事写感悟,打亲情电话,为长辈做孝顺的事,敞开心扉与长辈做交流,写有关孝顺的文章……还开展了“关爱在行动”系列活动:救助风雨后掉落在花丛中的小鸟;浇灌教学楼阳光棚下濒临绝境的花草,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参加西华师大少工部组织的“情系少年,爱心飞扬”红领巾手拉手活动,给潆溪镇希望小学的同学写书信,还为偏远的遂宁二龙山希望小学捐赠了131本课外书……丰富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行,也为学生积蓄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更为习作保驾护航扬起了一道明丽的风帆。
4 关注特点,开掘习作素材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斗智斗勇的年龄特点,我们时常开展竞赛类活动。这里不仅有学生的团队合作,还有胜利后的喜悦,失败后的沮丧,体验是丰富生动的,情感是真切充沛的。我们利用班级活动时间,引导学生自主编排、主持 “诗歌朗诵会”及“才艺展示会”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的舞台;还举行“成长故事”、“遨游汉字王国”手抄报比赛让学生亲近祖国文化;与友谊中队进行手拉手开展“七彩童年”元旦联欢会……我们还经常走出课堂,开设小中型体育竞赛活动,如球类比赛、体操比赛、拔河比赛、踢毽跳绳比赛、扳手腕比赛、田径比赛……活动丰富了学生体验,为学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习作素材。
此外,游戏也是活动习作教学的有效载体。在游戏过程中,学生是快乐投入的,表达是自由流畅的。今年六一,我校各班自主设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如:摸耳转圈圈、盲人贴鼻子、抢凳子、吹气球(羽毛)、当模特……,这些集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让同学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节日,在周记里饶有兴趣地记下了许多精彩的镜头。
5 贴近教材,拓宽习作资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具体实践中去体验,这样的感受才最真切。我们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开展了各类集调查、访问、总结为一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乡村,去呼吸纯净的空气,去玩赏美丽的风光,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渠道;还随教材增加体验类活动,比如学习完四年级下册“热爱生命”一单元,感受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盲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以后,笔者让学生回家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他们在周记里写下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早上我刚睡醒就叫妈妈用眼罩蒙上我的眼睛,开始了我的特别体验生活。我的眼前顿时一片漆黑,接过妈妈递来的T恤,磨蹭半天才找着两袖子,往头上一套我以为穿好了。“挺简单的嘛!”我心里正得意,就听见妈妈在一旁:“反了,反了!”,妈妈笑着说。我一摸脖子,啊,真把前后穿反了。我摸索着换过来,又几经周折穿好了裤子。鞋呢?我心里一惊,昨晚把鞋放哪了?我用双脚在床前划拉着,但没找着,只好趴在地板上用手在地上摸来摸去,好半天才把两只鞋找齐、穿好。唉!盲人的生活真的好艰难哪!
篇8
一、内容的生活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能力、个性、思维等各方面的独特性,特别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自由的时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达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以学生生活为语文作业的切入口,这是“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就要有意识地扩展学生的生活化的活动时空,进行语文生活化的作业设计,将教学过程中需要内化的知识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
如执教《隆中对》,布置作业以校园生活或家庭生活为话题,运用“吾之有……,犹如鱼之有水也”造句,来表达一个中心;执教《我爱这土地》后,运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爱得深沉”来表达对某人或某物的特别情感。意在仿写文中的经典语段,使语言运用生活化,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这种生活化的作业学生都乐意做,在轻松的有趣的作业过程中,学生自然地体验到了生活,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学生的情操和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陶冶和提升。
二、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因此学习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我们可以从作业的形式上入手,尽可能地以多样性和新颖性吸引学生。可以布置续编或改写故事的作业。在学完课文以后,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顺着作者的思路把课文续写下去。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内心体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如学完《故乡》一文,让学生续写课文,想象20年后侄儿与水生第二次见面的情景。学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让学生改写课文,假如遇到百万富翁的于勒,想象见面的情景。可以布置演课本剧的作业。如《范进中举》一文,布置学生编演课本剧,效果非常好。可以布置办手抄报。办小报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好办法,也是学生才艺展示的大舞台。如学习《热爱生命》后,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名人故事、图片资料等,办成小报,举办一次“热爱生命”的小报展览。既延伸了课文训练目标,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三、对象的层次化——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按新课改的要求,今天的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行为习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设计和布置作业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的心理体验。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分层作业”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如古诗文预习作业的布置,基础较薄弱的以“积累型作业”为主,主要有朗读、抄读、诵读、背诵等。抄读要讲究方法,应以“句”为单位,看一句抄一句。较长的句子,要尝试着按逻辑顿歇来分割。要把抄读变成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工作,例如从课文中分类抄录精彩片段、格言、警句,累积成册,以供习作时参考。这些看得见的效益,可以提高抄读的兴趣。而对于基础比较好的,除了“积累型作业”外,还要布置“评价型作业”,评价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读写能力。评价能力本身也有不同的层次。对文章中一个有特色的词或句子的认识,是一种评价;就课文里精彩的片段、有特色的词句谈点体会,也是一种评价,等等。学生能写这样的文字,标志着他们的读写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如教《陈涉世家》,布置“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评价陈涉是怎样一个人,他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等。此外,还有“迁移性作业”,学习了《渔家傲·秋思》后,知道了学习古诗词的三个步骤:一、知作者,解诗题;二、抓字眼,明诗意;三、想意境,悟诗情。课后可以让学生按此法自学类似的古诗词《破阵子·为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这是学法方面的迁移,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如现代文预习作业布置,取消传统的课堂内字词教学,让学生根据个人基础,借助字典、词典扫清“拦路虎”,为课文正音正字。取消传统的“字词抄写”作业,改为“自默”形式,归入到预习作业中去。当然,在初期,教师可在各环节上予以一定的指导。学生自默后,教师根据课文中词语特点,与个别学生有商定后从中选择补充5个易读错或写错的词语,让学生听写。批改后,教师可针对完成的质量差异在鼓励基础上引导学生一步步提高、完善。
这种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基础、发展、创新三个目标,给他们搭建自我发展和提高的平台。避免了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的现象。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觉得要求过高而产生挫败心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得更加深广;让多数学习中等的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喜好选择最适合他的作业,这样,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得到锻炼与提高。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分层次设计作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
总之,教师要树立起全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以内容的生活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以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对象的层次化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这样,我们的学生定能爱上作业,爱上语文,满怀兴趣地把语文学好、用好,从而实现新课程的终极目标——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思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篇9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兴趣;条件;指导;拓展;评价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是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展示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下途径对个性化阅读进行了探索尝试: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导火索,也是开启高效阅读教学的钥匙:
(一)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以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改进阅读教学方式,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学习阅读课文,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组织读书活动。
1、推荐欣赏。
定期要求学生从所阅读的作品中把自己认为最有借鉴价值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伴,并具体谈谈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色。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不仅多读,而且能有比较、有选择的读,培养鉴赏能力,还能在同学中产生一种竞争效应。
2、开展阅读活动。举办故事会、人物评论会、诗歌朗诵会、作品评讲会、读书征文活动、演讲活动、手抄报比赛等,在展示交流中,相互学习、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共同进步。
二、创设条件
(一)保证阅读时间。
1、学校做好课时调控,每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2、教师减轻课业负担,减少无效劳动和机械重复,把课内时间省下来,保证学生阅读时间。3、家里提倡“亲子共读”,要求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的读书环境,做到“三个一”——每天陪学生读一会儿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为学生挑选一批可读性强的书。
(二)保证阅读书籍。
通过充实学校图书室书目、建立班级流动图书库、订阅报刊杂志、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等途径建立“个人书橱”——“班级图书架”——“学校图书室”三级图书保障机制,让学生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
(三)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三、科学指导
(一)正确审美观。
对学生在阅读中由于自我经验局限性出现的一些不正确的理解,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引导纠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二)科学质疑观。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包括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以及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中提到:研究科学的人都把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然而他的真理被具有批判精神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事实。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并积极寻求资料支持。
(三)有效阅读方法:
1、迁移法。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2、“三读法”。
一是浏览性的泛读法。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进行速读训练。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三是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3、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常用的笔记方法有:眉批(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摘录(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提纲(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心得体会(即读后感)。批注(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标点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四、拓展延伸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造成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和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全方位、深层次提高语文的素养。如通过学习《触摸春天》,学生虽已深深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但学生对热爱生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人物(如《千手观音》表演者、张海迪、宋晓波、海伦—凯勒等)只留于表面感动,可以鼓励学生拓展延伸,通过书籍(自传、纪实文学等)、报刊杂志、网上查阅,更进一步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对生命的热爱。
五、评价激励
1、形成性评价。通过收集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准确的数据(包括听力、朗读、作业、背诵、检测等内容),按照认知规律对小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以评价信息来指导学生新的阅读过程。
2、诊断性评价。是对学生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测试、了解,看学生完成具体目标的程度,主要是对因受卷面考试限制而不能测评的知能点进行分散测试。如听力、说话、朗读等。
3、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目标达成评价,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为确认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行的总结性测试。可分为“听力部分”、“朗读部分”、“阅读部分”、“作文部分”等内容:听力测试可以参照英语听力测试的办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年级段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测试题型,对于容易听清的内容采用听记、填空的形式,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判断、选择、问答的形式。朗读测试主要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技巧来进行评价。如朗读的重音、朗读的速度、朗读的停顿、朗读的感情。阅读主要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作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运用、表达能力。
篇10
1. 营造氛围,催生学生的阅读兴趣。良好的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学校围绕“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把学生带进图书馆、阅览室参观阅读,感受氛围;各班用手抄报、读书心得装点“文化墙”;开展“亲子阅读”、师生共读一本书等系列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广泛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学期学习的课文只有20多篇,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量是很有限的,与《课标》要求的阅读量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广开阅读门路,为学生拓展课外阅读时空,多渠道为他们创设阅读的机会。一方面,可以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选择与课文的作者、历史背景相关的故事,与课文内容、形式、写法相关的其他文章等。如:学习《猴王出世》《草船借箭》《景阳冈》等课文后,推荐学生课外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学完《匆匆》后,指导学生阅读《朱自清散文精选》;结合《冬阳・童年・骆驼队》的学习,推荐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等。在结合教材进行推介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年龄、性别、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推介。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一些思想健康、有益身心发展的课外读物。通过小说、诗歌、故事、童话、科普作品等大量的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3. 指导方法,变阅读积累为写作素材。① 诵读,就是熟读成诵。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背诵,是一种储蓄式的积累,通过精读背诵,可以将大量的词汇和布局谋篇的章法储存脑际,逐步形成各种各样的优秀写作范型。下笔时,一旦触发灵感,就可呼之即来,意到笔随,妙语连珠。② 摘抄。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摘录优美、精彩的词句、片断,或整篇摘录,或摘要,或缩写。精选摘抄内容熟读背诵,在写作中加以运用。③ 感悟。在阅读实践中,可以让学生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旁边加上批注。要求学生及时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写思想短评,让同学们在阅读中得到写作的锻炼。
二、 生活积累是写作素材之根
1. 引导学生感知生活,广泛积累素材。写作素材来源于日常生活,写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现实,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能够以小见大、能触动内心的小事,从一花一草一世界中感受生命的情趣,从朋友亲人那里感受情意深重,从同学老师的关怀中体会关爱,这些都将成为习作源源不断的素材。如随着季节流转,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美景;放学路上、公交车上的美丽邂逅;超市、商场里的有趣故事;和邻家伙伴一起经历的刺激探险……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学生在参与活动和感受事物时养成写话、习作的自觉,那么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就无处不在。
2. 聚焦班级生活。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内容丰富的课程,风格各异的老师,活泼可爱的同学,以及多姿多彩的课内外活动,都是小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好途径。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活动,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多彩的校园生活。 “迎元旦”“庆六一”的文艺节目,运动会上的拔河比赛、接力赛,踢毽子、跳绳、打沙包等竞技活动,兴趣小组上的有趣活动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素材。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观察老师同学的动作、神态,倾听他们的语言、心声,感受大家的情感、变化……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同学们培养了能力,找到了乐趣,更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三、 观察积累是素材汇聚之途
1. 依据课文插图,想象写话。低年级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图,教师要善于将各种插图作为观察的对象,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单幅图,重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顺序;连续的图片,要在了解图片表达内容的同时,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与图片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加进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写一写,自然就解决了写话素材的问题。如《雪孩子》一课,课文中的最后一张图,是小白兔和她的妈妈仰望着天空,凝望着雪孩子变成的那朵白云。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小白兔会说些什么,再写下来。通过看图写话,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兴趣的同时,积累写话素材。
2. 拓展课外途径,丰富写话。① 依托绘本。绘本画面生动,故事有趣,同时语言又非常精炼,为学生看图写话提供了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或几幅图,通过仔细的观察,再加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来描述图片的内容。② 依托画面。电视上、街道上、杂志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的宣传画、漫画。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从平时这些生活中易见的素材入手,说一说,写一写,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又帮助学生积累了写话素材。③ 定格生活。四季的变迁,校园的变化,同学之间的嬉笑玩耍,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等,都可以引导学生像照相一样,把镜头定格后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积累,那种“腹中空空,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改善。
3. 抓住人物的特点,使文章更生动。观察人物要抓住人物的一言一行。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对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摸得很准,了解得很深,特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素材就有了。如在我校有个特别的群体――特教班的智障学生,实验班的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下,不定期地和特教班的学生一起游戏。在游戏中,特教班的学生会表现出和其他正常学生不同的言行举止,如在表示友好时、得不到重视时、被激怒时,他们都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在情感上,他们有了更多的了解,学会了关爱,同时,也学会了怎样更加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特点。
4. 抓住物体的特征,使文章更具体。
(1) 对物的观察要有顺序。先写哪儿都可以,但绝不能忽上忽下,忽前忽后,那样就会使文章条理不清。如有位同学写《我的照片》,既可以先总的介绍一下所有的照片,然后再重点写其中的几张,也可以反过来,先写某几张照片,再总述所有的照片。怎样写更好,完全取决于这位同学对照片的感觉和对文章的安排。
(2) 状物要“活”。就是要把所描摹的物体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在教室中布置一块生物角,让学生在花盆中种上各种植物,由专人负责,浇水施肥;或买个金鱼缸,养只小乌龟,养两条金鱼,定时喂食。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成长都有着细微的变化,学生兴致盎然,再辅以观察方法的指导,每天进行观察记录,长此以往,学生的素材就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