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21 05:2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二物理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护理延伸服务; 个性化服务; 回访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48-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知识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增加,保健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不仅希望在医院能得到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同时也希望在家中足不出户同样能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和指导。随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个性化护理服务这一新型护理模式临床需求【1】护理工作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特别是儿童保健,我们本着以患儿为中心,患儿及家长的需求为目标,我科于2012.6月来开展出院儿童护理延伸服务,主要为患儿出院进行电话回访服务为主,夏秋季举办疾病知识培训班为辅。特别是开展了对出院患儿家庭“电话回访”服务,了解患儿出院后的健康情况,并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住院服务与出院后的服务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强了与患儿家长之间的沟通,得到患儿家属及社会的欢迎和肯定,也树立了儿科特有的品牌。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儿科正常出院患儿
对照组:随机抽取2012.6月―8月间50名正常出院患儿
观察组:随机抽取2012.9月―11月间50名正常出院患儿
1.2方法
1.2.1所有患儿建立规范的出院患者回访登记本,将患儿的一般资料(姓名、家长的联系电话、疾病、出院时间及带药情况等)、电话回访方式和内容均作详细记录。患者出院前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认真填写患者回访登记本。对照组只做出院健康教育,不做电话回访。观察组出院给予出院教育及一周电话回访教育,1月后做电话回访调查。特殊病儿根据需要适当增加回访的次数,做到能随时掌握病人情况。
1.2.2回访内容一般情况(包括喂养情况、皮肤、排便、运动情况等),根据疾病种类,进行针对性指导,详细答复家长咨询的问题,向患儿家长一步讲解用药方法及相关疾病知识、生活护理,预防保健方法、复诊时间等,使患儿得到具体合理的临床指导。征询患儿家长的意见及建议,在电话回访中,采取灵活的谈话方式,尽量使取得的资料反映真实的情况。针对患儿存在的护理问题继续进行健康指导,同时了解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1.2.3电话回访护士的选择 :安排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及法律意识较强的护士为宜。而且在回访前应详细了解患儿的情况,以便对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能做到因人施教,及时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人员相对固定在1-2名护士。
2 结果
3讨论
观察组3例不满意的问题为:
反映护士态度生硬、技术操作不熟练、反映后勤维修不及时我们也针对存在的问题,医院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整改。
3.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改善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
首先使护理人员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尊重、理解、关心病人,为病人提供最温馨的人性化服务,在临床工作中要做到: 态度和蔼,语气亲切,解释耐心; 学会换位思考,遇事常沟通,处处关心理解方便患者。让护理服务中每一个环节都以“人”为中心,一切合理要求尽量得到满足,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目的。
3.2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护士技术水平
近几年随着病房不断的扩展,病房新护士逐渐增多,更多需要加强低年资护士的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对新护士进行岗前培训,并根据护理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培训内容,使教学培训趋向目标化和规范化,护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往往是决定护理质量,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
3.5 加强后勤管理,提高服务意识
护士经常下病房检查水、电、厕所等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对勤维修不及时,加强后勤管理,全面改善服务,制定措施,责任到人。后勤工人奖金发放等级由临床医生、护士、患者共同评定,充分调动后勤工人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和主动服务意识。
4小结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而出现的开放式、延伸式的护理服务形式,电话回访是医院将护理服务延伸到患者家庭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出院患儿家属及时获得康复保健指导与咨询的最佳途径,通过公开科室电话,以及主动进行的电话服务,是我们主动对患儿出院后的问题给予分析,并指导家长如何解决,预防了一些严重后果。使我们也融洽了护患关系,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与尊重,促进医院改进服务, 提高水平,为医院树立的良好社会形象, 巩固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拓宽服务领域使我们与患者家长间建立了永久的信任。同时主动帮助家长解决患儿相关护理问题,也充分体现我们护人员理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护理延伸服务我们也了解到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我们的护理工作,良好的护理文化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增强护理的凝聚力,提高护理质量;有利于增强医院的竞争力,向社会展示良好的公益形象。【2】为此,我们需不断努力增进我们的护理延伸服务,患儿家长也更愿意参与到科室的护理延伸服务中,如科室开展的如春季预防流感讲堂、秋季腹泻病预防等,家长参会学习的热情都非常高,使护理延伸服务课题获得了很好的反响。今后我们将不懈努力,开展更多样的护理延伸服务内容,为我们的病患服务。
参考文献:
[1] 恽璇.个性化服务护理模式的临床需求情况调查 【J】天津护理.2010,2:68-69
篇2
【关键词】物理教学 情感渗透 兴趣
情感是人对客观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脑的机能。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情感渗透,对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也缺乏足够的认识。积极的情感能提高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能量,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初中物理新课程也正体现了这一点,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定为同等重要的三维目标,致力于改变传统的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把学生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的改革目标之一,重视学习过程的价值,还原物理的本来面目,注重在过程中把知识融入个体的整体经验转化为“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农村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等其他原因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容易开小差、搞小动作,特别是物理、数学、英语课等,这种状态,对于提高教学成绩就变得举步为艰了。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我们不能改变什么,只能改变自己教学策略,本人在十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深深地感受到: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而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渗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很重要,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重视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渗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1挖掘教材知识的实用价值,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
中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已更多的思考自己的未来,大多数学生还是希望通过学习来增长自己的才干,希望自己成才。初中物理课适应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让他们觉得学了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初二的学生刚接触物理,在上第一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请同学们听一个真实的故事:法拉第在寻求电磁感应现象规律时,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可是他并不灰心丧气,而是从失败中找原因,最后发现电磁感应的规律,为电能的利用,建立了理论基础。引用在《情感智商》中的一句话:“我们具有两个大脑,两个中枢,两个不同的智慧形式:理性的或情感的。人生成功与否,取决于这两者,不仅仅是智商,还是情商与之并驾齐驱。事实上,一个人只有当情感与智能联袂登台,智能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情商就是心理素质,即信心、恒心、毅力、合作、挫折等,通过这一事例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图强、不怕困难的精神,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对时代的责任,增强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动机。接下来我又请学生观察了几个有趣的实验:纸锅烧开水、一纸托水、鸡蛋上浮、七色板实验等,使学生明白:有趣的物理现象就在自己的身边,物理学就好象一把开启自然奥秘的“金钥匙”。将来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上好物理课尤其重要。最后让学生看教材目录,对教材内容有下个整体的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的良好情绪、情感、是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动力。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培养自己情商的过程,所以学好物理对自己终生有用。第一节课的教学,就使学生产生探究物理学的动机,从而提高上物理课的兴趣。
1.2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情境,满足学生人格完善的需要。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是学生创造力的基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学生在情感上感到需要,才有可能转化为对开发的自觉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想方设法多给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的机会,创设他们有表现自己的情境,从而使他们受到尊重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我在上初二《电与热》这一节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猜想可能跟电阻的大小、电流的大小、通电时间有关。如何研究?用控制变量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将铜丝和镍铬丝串联接在电源上,并实验观察发现:电阻大的,煤油中的温度计温度变化大,表明:保持电流、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产生热量越多。在此基础上,学生讨论得到:在上面的实验中,分别给一个烧瓶中的镍铬丝通入大小不同的电流,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流大的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再分别给一个烧瓶中的镍铬丝通入一样大的电流,通电时间越长,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这样处理,学生知道遇到挫折时,可以“运用自我力量尝试克服”,也可以“大胆请求别人的帮助”,又满足了学生受尊重的需要,人格再次得以完善,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被激活,创造性思维逐渐提高,他们也自觉自愿上好物理课。
篇3
关键词:课本插图;电教手段;小游戏;创设情境
新初中物理教材,课本文字精炼,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给教师的“教”以极大发挥的空间,为学生的“学”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对新教材的探究、把握后认为:上课时充分创设物理情境,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可以很好地上活物理课。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情,而且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利用课本插图,再现物理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境,让学生亲眼看到一些物理现象,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对照、验证,来加深理解,以形成正确的物理情境。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否在观察后进行思维活动。在探究事物变化规律时,这种思维活动往往很复杂。教师要通过分析、比较、抽象、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最后才能得出规律,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时机。又如,初二物理“怎样描述力”这一节,课本上给出了用力向上拉、向下按弹簧的插图,笔者在教学时采用了分组实验教学的方法,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4~6人为一组,每组一根弹簧,根据课本上的插图进行同样的动手实验。用这样的物理情境展现了弹簧变化的物理过程,让学生更好地观察物理现象,然后再分析、综合,经过教师的提问和启发,学生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了“力的方向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这一知识点,这样的情境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手段,创设物理情境
采用电教媒体,借助幻灯、录像、电影及电脑多媒体技术,以生动、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模拟再现一些物理过程,将瞬间即逝的短暂延缓、拉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更富有启发性。例如,在讲“光的反射”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笔者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动”了起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光线的入射、反射过程,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讲“力的大小”时,教师提问什么体育项目和力的大小有关时,学生很自然地回答说是举重,教师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举重运动员在赛场夺金时的照片和部分视频,学生的情绪立刻被赛场夺金时的兴奋与激动所感染,不仅使学生对体育和奥运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为此而骄傲,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利用动手小游戏,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中的很多知识点与生活中的许多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物理课上可以设计动手小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充分体会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初二物理“怎样描述力”这一节,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点,笔者设计了“掰手腕”“掰手臂”小游戏。方法:前后或相邻桌的同学把各自的左或右肘放在桌面上第一次进行掰手,第二次掰时一名同学用手去掰另一名同学的前臂中部,掰手臂时交换各做一次。学生在做小游戏时十分投入,而且每个同学都极为兴奋。游戏结束,教师问这三次的结果,并让学生说出掰手与掰手臂时的感受。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很自然地认识到了是力作用的地方不一样,也就是力的作用点不一样,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这样的情境教学真正地让学生动手动脑,把课堂上“活”了,充分体现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物理课的教学效果。
四、指导学生联想,设想物理情境
篇4
一、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二学生一开始的那种自豪感和迫切心情毕竟是短暂的,当他们进入课程教学后,能否保持较浓厚的兴趣,是他们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目前使用的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编排形式新颖;内容安排的切合学生的实际;课题的引入既有趣又通俗易懂,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教师能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时,我发现,学生对课本上那些具有现代气息、形象直观的插图看得很投入,我就因势利导,问他们这幅图是什么意思,那幅图说明课文中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印象深了,便产生了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中的“阅读材料”看得很认真,老师可暗示他停止,但在下课前要提示学生课后去阅读,并把“阅读材料”中的内容稍加渲染,引起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兴趣。
二、做好物理实验。
新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小实验较原教材多很多。认真做好这些实验,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顺利地得出规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前半学期的实验,一定要认真做、全部做、帮助学生做,而且要做得成功。这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更加投入。如“引言”中的演示实验1,趣味性很强。在演示这个实验时,为使实验效果好,我把杯子固定在桌面上(抓在手上不牢固),当我用木尺敲击硬塑料片时,前排的一个学生不由自主地用手做接的架势,他担心鸡蛋会掉在他面前的桌面上打破,但是鸡蛋落到杯子里,学生一阵紧张后又兴奋起来。又如第三章第二节的演示实验2,用一般的橡皮筋来做既看不出振动快慢,又听不出音调高低,而用钢直尺来做,把一端压在桌子边缘上,拨动另一端,钢直尺的振动快慢非常明显,音调高低非常清楚,效果很好。不仅教师的演示实验要做好做成功,还要帮助学生把实验做好。第一章第二节分组实验的第三步“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若按书上的图排绕,学生的两只手不能松。要测出线圈的总长度,必须抓住铜丝两端连同线圈往刻度尺上靠,或者让另一学生拿着尺来测量,这样操作既吃力又不容易测出准确结果。对于初学物理第一次做实验的初二学生来说,很难做好。我发现这种情况后,和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出一个改进方法:把铜丝的一头弯曲折回压在铅笔上,再在上面一圈一圈地排绕,既紧密又不易松动,学生可一手抓住铜丝的另一头,一手拿刻度尺轻松自如地测量。学生高兴地笑了,对接下来的实验充满了信心。
三、了解学生,信任学生,增强师生情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沟通向来是师生共同进步的催化剂。老师课上是导师,课下是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的朋友。老师经常与学生闲聊,可以架起师生友谊的桥梁,消除学生心目中对老师敬而远之的戒备心理,从而喜欢上物理。初二学生活泼好动,只要老师按距离接触他们,就会发现他们特别爱说、爱问。他们问得最多的是:“物理好学吗?” “物理有趣吗?”“物理有用吗?”那种迫切要求学好物理的愿望显而易见。教师应认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给他们鼓励,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而且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理想探求的指路者,心理困扰的排除者,亲密无间的朋友。
教师要善于表达积极情感,多给学生表现自己、张扬个性的机会,多给予热情的鼓励,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师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由衷的赞许、一次颔首的微笑、一个肯定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鼓励、信赖、关心、赏识和可敬。这些都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上进,树立起学好物理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达到以情施教、以情促教、以情乐教的目的。
四、注重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联系实际,发挥生活资源的优势。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标;探究式教学;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12(X)-0005-2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探究活动已成为物理课堂中的主旋律。但有些教师在把科学探究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时,却忽略了它的实质和最终目的,在探究活动中存在着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
把探究活动当成一种形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表面上看有些教师的教学探究活动的几个环节一个不少,形式很完美,但是一切活动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牵着学生的手去完成。例如在提出猜想这个环节时,让学生又是讨论又是思考,各自提出自己的猜想,课堂真是显得非常热闹。但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教师处理的过于简单,若与书本上或老师事先准备的一致的就加以肯定,不一致的就不予理睬或简单的几句打发掉,然后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需要探究的内容列出来,让学生按照教师事先准备的东西去探究。这样做遏制了学生探究与猜想的热情,学生会认为:不管我怎么开动脑筋,苦思冥想,最后还是按你的来,我们想了也没意义,我们只是一个配合教师的配角而已,学生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长期下去学生也会把猜想当成一种形式,不再主动参与猜想与探究,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反,教师若以一个探究者的身份与学生合作,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气氛,会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民主气氛。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轮流主持,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探究负责,出谋划策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会更加积极、更加专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忽略学生主体作用的另一个环节是探究活动中的验证过程,探究活动是让学生作出大胆的猜想后,对自己的猜想不能完全肯定或其他同学有疑惑时,启发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时学生会激情高涨,感到乐趣无穷,真正进入自己的角色。而且无论实验的结果能否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都会对结果记忆深刻。而且学生可以通过探究的过程以及结果的分析领略到探究的真谛,充满成功的喜悦。而有些教师把探究的程序都安排好了,学生对为什么要探究糊理糊涂,只是觉得按照老师说的做了一遍而已,与以往的实验课没有区别,根本没有那种做“科学家”的自豪感、激情。更谈不上根据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现象提出新的问题,再大胆的进行探索,学生兴趣不大,感到索然无味。
误区之二
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作为探究活动的主体是不容怀疑的,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忽视,探究并不是放开手让学生无目的地去随意摆弄。科学发现可能始于某一个偶然的现象,但漫无目的、不假思索是很难有新的发现的。有的教师为了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猜想后,提供给学生器材,没有适当的引导与点拨,完全让学生去自行完成。对有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可以完全放手,但对于有些探究活动这样做效果却很差。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问题一提出后,给学生提供了器材,然后让学生自行探究。许多学生因为不知道两个棋子各自的作用,不知道先固定玻璃前的一个棋子的位置作为物,然后移动玻璃后的棋子,使其与像的位置完全重合,在那儿前面的棋子动动,后面的移移,甚至还将玻璃板的位置动来动去。还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观察像,因此摸索了半天也没确定出像的位置,其它的活动就难以进行下去了。本来一个比较容易的探究活动,只是因为少了适当的点拨而变得复杂,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大大的降低了探究的效率。笔者认为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对刚学物理的初二学生,探究能力需要慢慢培养。在探索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由简单的现象入手,这样既能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又能培养了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知识准备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学生在每一步骤中可能做出的反应要尽可能估计到,对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想和心理准备,对学生需要引导和帮助的地方,教师需要适时、适当的引导能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的进行,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例如:在刚才的实验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方案进行适当的讨论,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设计实验?如何去分析?如何去比较?会使探究活动事半而功倍,而且更有利于探索思维的培养。实践表明,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最容易导致课堂结构的分散和课堂教学进度的滞后。
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缺少阶段性督察与检查。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不同,个体之间探究的能力存在差异,学习兴趣与习惯也有差异,因此对学生的探究行为应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对探究活动能力低的学生予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对注意力脱离探究活动的学生予以提醒,使其注意力回到探究活动上来,也是探究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误区之三
用课件代替实验。有些老师为了保证物理实验有较高的成功率,避免实验过程中由于误差或其它原因而产生许多麻烦事或是为了节省准备实验的时间,便于课堂时间的控制,索性用课件代替实验。这样做尽管方便了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节约了时间。但这样做把实验探究变成了花架子、纸上谈兵,不仅达不到实验与探究目的,也违背了实验与探究的初衷,更谈不上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研究水沸腾时,学生会在实验中遇到各种情况,如:为什么酒精灯熄灭后,水还在沸腾;为什么有的同学观察到水沸腾后,温度计的示数仍然在上升;为什么纸片盖得很紧和盖得较松,实验的结果不同等等。只在课件中观察实验过程时,学生根本无法发现这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讨论,观察与揣摩,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利于激起思维的火花。用课件代替实验不仅使得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落空,同时也大煞了物理课的研究性教学的本味。
误区之四
对探究活动教学评价缺少新意识。教师对探究活动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一般情况下老师只注重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的评价,缺少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实作评价。实作评价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有新的发现?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这个探究活动作出评价,而不是由老师作一个好、坏,成功、失败的简单评价,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再创新能力。
对探究式的教学,是新课改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新点。若在教学实践中尽量避免以上几个误区。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探究时间分配更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把握好探究活动的节奏,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时,对具体的探究过程心中有数,能够比较精确地预估每一个步骤,对需要引导的地方,适时适当引导,使整个探究活动的节奏快慢、转换自然,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包括、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模型构建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进而是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2]廖伯琴等,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中国物理课程网,2005。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教学;整合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最终达到整体优化,它是高效率、高速度实现课改目标的有效手段。
一、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理念已慢慢渗入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将数字、图片等直观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受的形象,激发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从而产生无限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和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较强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引入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突破时间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起到化无形于有形,化抽象为形象,转换思维模式,降低思维难度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更透彻。
二、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模式与方法。
1、创景导入模式。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形象或场景,激起学生的真情实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观、听、记、思考、记忆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热膨胀知识中蒸汽导管弯曲形状,升国旗、港口码头中起重设备等等,诸如这些来自于生产生活中实例,通过创设情景能唤醒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好奇心,来唤醒其认知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2、设疑引探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点创设疑点,以及多媒体模拟演示功能,为学生的探索猜想提供模型和验证,从而逐步理解物理概念及相关物理量间关系,提示其规律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对教学媒体展示内容的观察、思考,抓住模拟事物的基本特征与原来的事物相关、相连、相似之处,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认识事物的本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使观察力、思维力得到提高、发展。
3、模拟启导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提供设有典型的现象和过程,或者设有提示或富于启发性的事物与现象,引导学生探求真知,运用信息技术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主动去获得知识和能力。例如初二教材中有关液体的蒸发具有致冷作用的教学,学生从已有知识知道液体的汽化过程要吸热,既然是吸热怎么又会致冷呢?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甲从游泳池中走出,身上水淋淋,上岸后整个身体直哆嗦。而乙始终站在岸边,他们有着完全不同感觉。从甲身上水在不断蒸发,而乙没有发生水的蒸发现象,甲感觉冷是因为水需要吸热,而人是放热过程,人体表面皮肤温度降低,人感觉就会冷,通过这个课件学生真正领会到“致冷作用”的含义,实质是液体蒸发时从周围物体吸热,即周围物体放热,导致周围物体温度降低,再结合巩固性练习“两只温度计,有一只玻璃泡用蘸有酒精的棉花包住,另一只没有,过一会儿发现两只温度计的示数不同”,学生很容易自然理解。
4、网络教学模式。开放的互联网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网络教学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将不再主要依赖教师的授课和课本进行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师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资源的收集利用,以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知识等方式进行学习。例如初三教材中“液体的压强”,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有关压强的知识,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状况,学生从网络上搜索长江三峡工程的有关知识,收集到“经济效益的世界之最”、“世界上工程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水库淹没和安置移民工作难度之最”,一方面学生了解到中国重大工程建设动态,又激发了学生爱国的热情。通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网络上的丰富资源为学生探索科学奥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实践的平台。例如初三物理“能源”的教学,先为学生搭建一个以“能源”为主题网站的框架,站内设有“能的转化”、“常规能源”、“新能源”“环保能源”、“节约能源”等辅主题及相关内容,再让学生去网上搜索有关信息,充实专题网站。当然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并不仅是如上述所讨论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多的其他教学模式,根据不同教学要求应该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模式,也可以在一堂课上将几种模式的教学方法有机的整合,可以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需要防止进入的误区。
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其中,需要防止陷入以下误区,从而少走弯路,提高教学效果。
篇7
关键词:网络互动信息技术环境学习资源
一、引言
21世纪是人类又一部千年史册的开端,在这一时代的转折点上,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个性化。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物理教学应重点放在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问题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宏伟夙愿。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物理教学的彻底变革。
二、物理教学中的网络互动教学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的体现,一个方面在课前的准备(包括教学设计、资源准备、课件设计等)上,另外一方面在于上课时对课堂的控制。而网络互动本身又存在多种互动类型,其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创新是模式转变的亮点与难点所在。
1、课前准备
实施网络互动模式,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与更有意义,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备好课本,而且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资料用以制作网络课件,这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等,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有机的整合起来,运用到局域网中得到高速的传输,并设置互联网端口,以便必要的时候从互联网上获取资源。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设计要在课件的制作中体现出来,对学生在利用网络课件上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作出适当的预测,并且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课件进行精心的设计。传统物理教学的课前准备在某种程度上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因为政治课本身的原因,真正要求学生参与预习和备课,和教师一起做好课前准备。同时网络氛围下,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与材料的整理与加工,在参与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的对新知识已经有一定了解。
2、教学控制
网络氛围下,物理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有很多方法。首先,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与教学艺术设计一些善意的陷阱,让学生不觉察的掉进去学习目标所要求的主要内容。其次,利用网络课室操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或帮其寻找学习的伙伴,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及时补救。第三,利用自制的课件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自主探索,进行合作学习与讨论,提出学习目标与课堂作业要求等等。第四,及时反馈信息,让学生尽快了解老师对学习的评价。第五,对课堂气氛的调动与控制以及其它控制。
3、互动表现
(1)师——机——生互动:师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计算机进行知识、情感、思想等多维多边的教学互动。物理课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讨论法,在网络互动的模式下通过BBS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共同讨论,提出各自的看法、疑问等等,发挥得淋漓尽致。
(2)生——机——生互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寻找同时在相同网站上的学习伙伴,探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3)师——机互动: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活动或将文本教学资源通过计算机技术转化为网络教学资源的活动。具体表现在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准备活动以及上课时教师通过计算机监控学生学习和演示教学内容。
(4)生——机互动;学生个体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化学习的活动。学生群体或个体间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交互学习活动。主要体现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由浏览网页进行自主探索的活动。在物理课堂中,网页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文字、图片、声音、电影视频等形式出现的知识内容、目标检测、信息反馈、在线咨询等等,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角的学习主题地位。
(5)跨学科互动:教师或学生的个体或群体通过计算机同时进行多种学科内容学习的网络学习活动。网络氛围下政治与语文、计算机(劳技)等学科的跨学科活动,结合得自然而又不失物理的特色本性。
(6)远程互动:教师或学生的个体或群体利用计算机进行远距离的网络学习交互活动。网络物理课在发展的道路上应该走到的一步:实行远程辅导与重复学习。
(7)社区互动:学校与学校小区周围的社会成员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交互活动。模拟:其他班的同学与其他老师在其它课室的电脑上联网进行共同的学习与探讨。
3、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必将使物理教学发生以下变化
(1)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体现建构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更能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2)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引导者与组织者,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3)学生地位的转变,从参与学习到主动的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
(4)教学媒体功能的转变,由黑板(粉笔)到幻灯机,到电脑单机,到电教室,到网络课室,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逐步整合与完美的过程。
(5)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然。
三、初二物理网络互动课例一则
初二物理(下)第十二课第一节:杠杆
1、材内容分析
课题:杠杆
课型:网络课
2、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课是第八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得出正确的杠杆平衡条件。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对杠杆平衡的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是本课学习难点。
3、对象分析
由于学生在过去1~7年级的学习中已形成了一些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的定式,学生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参与意识不够强。但经过半年多的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有了显著提高,他们基本养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习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猜想与假设;会对获得的数字信息用变量控制的方法进行处理。
4、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得杠杆平衡条件。
(2)体验、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想象能力和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5、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特定的情景,适用网络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网络氛围下进行合作学习。在教学策略上主要采用学生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的探究型教学模式。
6、教学资源设计
内容、教学目标、老师、教学媒体、学生
转贴于 7、课堂设计
A、学生活动:制作杆秤
1.学生了解和使用杆秤
(1)教师出示一把杆秤,让学生谈杆秤的构造。
学生观察得出如下的结论:
"有秤砣、有秤钩、有秤杆、有提钮。"
"它是一个杠杆。"
"它是测量质量的。"
"它有许多刻度。"
……
(2)让一位学生自愿者试用杆秤称一个塑料小桶的质量。
2.学生分组制作杆秤。
(1)学生每两人组成一小组,并讨论杆秤的制作方案。
(2)学生在班级内交流各自的制作方案,通过大家的相互补充,最后各组总结出自己认为是最佳的制作方案。
(3)每组学生制作一杆杆秤。
(4)每组学生用自己做的杆秤去称一金属块的质量,并将结果通过网络出去,并投影到大屏幕上。最后教师将每块金属的实际质量也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们进行比较。
(5)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制作成果,大家为成功的制作喝彩。
B、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
1.发现杠杆的平衡跟力、力臂的大小有关。
教师引导:"刚才的活动中,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当有学生答到:"杠杆平衡时所挂物体越重,秤砣离提钮的距离就越远。"这时,教师引导问:"所挂重物不同,实质是什么不同呢?"学生悟道:"是力与力臂不相同。"
(让学生自己概括 出所感知的知识内容,有利于进行开放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并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不是让学生测量、计算、得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想到杠杆的平衡跟力、力臂的大小有关,进而猜想与假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教师问:"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请大家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有如下的猜想:
"杆秤也是一种杠杆,它有支点、力和力臂。"
"所挂物体越重,秤砣离提钮就越远,杠杆平衡可能有:F1+L1=F2+L2。"
"刚才的结果也可以写成:F1-L1=L2-F2的形式。"
"如果所挂物体加重,不移动秤砣,而在秤砣下加重物,也可能平衡,我认为它可能满足F1L1=F2L2。"
"我想: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跟速度、密度一样,是比值的关系,即F1/L1=F2/L2。"
……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猜想出它们之间可能有的关系。这一阶段体现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发现者。
(让学生先猜想,再操作确认,培养不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C、实验验证
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有: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
第一步:学生自由组合,完成实验。
第二步:学生将实验取得的数据,填写到电子实验表格中
第三步:学生将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通过计算机网络出去,并投影到大屏幕上,教师随时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了杠杆平衡的条件。
最后一阶段,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探究任务,体现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
D、课后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了么?
2、你了解了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方法了吗?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E、课外活动
1、回家练习使用杆秤。
2、在假期里或者是在星期天的时候帮家里到集市上去卖一次菜,看看你会不会用杠秤了。
3、有些不法商贩在卖东西时扣秤,如果你见到了,你会怎么做呢?
(通过课外活动复习本节知识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物理的兴趣,体会物理学习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四、针对物理网络互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物理学习资源库,方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学习资源是学习者从事认知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准备和意义建构的基本信息源泉。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型的学习资源,它可以采用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构成网络课程等信息资源,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电脑网络上,供不同的使用者在不同的地方自主选择使用。在这样的学习化课程里,知识的物质载体不再是传统的书籍,而是信息化的互联网络(例如Internet)。为此,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学习资源库可以包括以下三种层面上的学习资源库群:
单元资源库群。按照单元知识点的要求,我把相关的学习资料收集整理成电子文档(如文本材料、HTML页面、JAVA小程序、CAI软件等),然而到学校的局域网上(例如网站形式)。
这样,由一个个单元的电子文档有机地构成了庞大的信息资源库群,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使用。
远程资源库群。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丰富,却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网络服务器上。为了方便学生的查找以及资源相对归类集中,教师可以在单元资源库群的基础上运用"链接"(Link)技术,把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联接起来,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些链接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另外,学习者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的网络搜索引擎(如雅虎、搜狐等)检索到更多的信息资源。
整合资源库群。整合资源实质上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分化了的学习资源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学习资源载体形式,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载体形式。它包括了对学习资源内容的整合还原、有机联系以及资源的有序排列等方面。学习资源的有机整合,可以是相邻知识系列的整合,也可以是性质相近学科知识的整合(如物理、化学等等),基此认识,我们可以采用Web页面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来实现基于网络智能化平台的整合资源库建设,使相关学习资源有序地排列起来,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从而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建构。
五、结论
究竟网络背景下的物理学习效果如何呢?
简单地说,利用因特网开展教育和教学活动可以实现传统教育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比如,即使是今天,现实中很难实现与远离我们地区或跨省市的其他学校同学之间开展的交流学习。然而,利用因特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开展实时交流和信息的交换学习。
正因如此,由于利用因特网可以开展分散于各地同学之间的信息、数据交换和对话等学习活动,因此把它叫做"远距离协作学习"。至少在分工、互相补充这一点上,表现出协作学习的特征。今天,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学校教育和教学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不管对方距离我们有多么远,我们与对方都可以很容易地开展交流,几乎跟距离没有关系。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 P.100-101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
2、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第3期(总第12期)
篇8
一、巧把多媒体作光源,光学实验中离不开光源,多媒体中的投影仪就是一个很好的光源,利用它来进行光学实验效果比实验中的一般光源更好
例如:投影出来的光能直接看出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果效果欠佳,可以在传播的边沿加一些烟,效果就十分明显了。影子实验,直接利用投影出来的光,把手伸出来,在白色荧幕上就可出现可爱的影子。三棱镜的色散实验受太阳光的条件限制,有时无法在课堂上和内容同步进行。有了投影仪的光源,可以直接把三棱镜放在光源和荧幕之间,慢慢调整角度,就可以在白色荧幕上出现彩色光带,效果特别明显。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教学设备,又改善了实验效果。
二、利用互动性强、仿真度高的课件,模拟完成一些不易实际操作或仪器短缺而无法操作的实验
在农村中学,本来就短缺的仪器设备很难跟上课程的改进和变化,再加上有些实验仪器十分落后,学生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在好多时候,面对一些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老师只能对照课本“纸上谈兵”,这就无法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操作和分析的能力,从而失去了实验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意义。为了弥补农村中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我从网上或利用Flash丰富的语言编程功能,下载或制作了互动性强、仿真度高的课件。上课时,让学生在电脑上分组或单独通过对课件的操作,模拟完成了一些不易实际操作或仪器短缺的实验,达到了和实际操作的实验一样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进行“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教学之前,本人考虑到实验室中没有电动小车,改为其他形式的实验又不好组织。于是我利用Flash制作了互动性、仿真性比较高,可以方便地进行模拟操作的“探究物体运动快慢”实验课件。课件的内容设计从情景问题提出、实验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小车运动的路程、时间的模拟测定、实验数据记录、分析和结论的得出等几方面,逐步引导推进实验进程。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电脑上单独或分组利用课件对实验进行模拟操作。学生用课件模拟操作实验就如同玩电脑游戏一样,在既轻松又需要不断动脑思考的情况下,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实验探究教学任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课件对不易直接操作和不易观察的演示实验进行展示
在日常的演示实验教学中,总有些实验不易在教室中直接演示操作,有些实验即使可以演示操作,但可见度比较低,学生不易观察。更有一些演示实验,根本就没有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演示。这时,我们不妨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一些演示实验的操作实录,然后通过自己的加工、组合,制成内容充实、互动性强的演示实验课件,由老师或学生通过运行课件来观察实验现象和操作规范,同样也可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如水和硫酸铜溶液的扩散实验,由于现象发生需要的时间太长,在课堂上不能直接观察到结果;热机工作原理、电磁继电器工作原理的演示,由于仪器小,观察部件细微动作的可见度比较低,演示效果也很不理想。鉴于此,本人通过网络下载、实况录制、Flas设计等手段,整理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实录和动画资料。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需要,对这些资料加工、组合,并补充了大量的描述性语言,组织了一个适合于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资源库课件,供演示实验教学随时调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利用课件重现和重作实验,为实验的综合复习夯实基础
中考复习中,实验的复习是整体复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从初二到初三相隔时间比较长,好多演示实验的现象和分组实验的过程、情景学生都已淡忘。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对前面学习过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要么全部遗忘,要么将有些类似的实验内容和过程互相混淆。如果就这样进入全面的实验复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也只能是生吞活剥,模棱两可。因此,中考实验的复习,单纯通过老师的讲授和学生作业练习,很难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所以复习过程中,对演示实验的现象的重现和分组实验的重作就有一定的必要性。但由于复习时间紧张,对演示实验现象的重现和分组实验的重作,实际上又不可能。这时,运用前面提到的互动性强,仿真性高的模拟分组实验课件和演示实验资源库课件,就可以由老师或学生在课堂内外,利用课件集中讲解、自学或模拟操作实验,这就使学生能既快速又方便地熟悉和掌握以前学过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和分组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对进一步的深层次、高难度的实验复习和分析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为老师的实验复习教学和学生自主的实验复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篇9
〔关键词〕物理课堂 探究过程 效率 研究 分组 五步探究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界定
课题研究背景:新课改实施以来,物理教师大胆尝试、努力探索科学探究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模式,以提高物理课堂中“探究过程”的效率.但也有不少教师在新课程下的教学中没有领会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质,使科学探究过程盲从、浮躁和形式化,教学效率不高.不能真正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在物理“探究过程”的教学中还是存在诸多误区与不足。
课题名称界定: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探究学习内容为载体的教学.
该课题旨在走出物理课堂的误区,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中学物理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具体体现为:(1)必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使他们不仅掌握物理知识,还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2)必须倡导物理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何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和提出问题、做出猜想的能力;(2)如何培养学生探与究的能力,让探究在思考中升华、明晰;(3)如何培养学生对探究过程中“非预设性问题”的处理能力;(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5)如何培养学生交流、评估的能力;(6)如何提高物理探究过程的效率.
2、研究内容
(1)正确定位物理教师的角色;(2)研究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和探究教学思路;(3)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4)物理探究过程既要“形”似,更要“神”似;(5)教师要面向全体,更要关注个体,分类推进;(6)高效物理探究过程的基本教学模式.
3、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4、研究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2011年4月20日―5月31日)
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培训,调研课题的背景与现状,寻找研究的立足点和突破口,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讨论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5、 4月14日,我校初中部在初二年级举办了课外物理探究实验竞赛,活动之后,我们召开了课题组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研究目标,该活动拉开了我们课题研究实施的序幕;
6、在初三进行了物理探究实验竞赛笔试,调研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况.
7、建立了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及《中学物理有效教学评价表》等,完成了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2011年6月1日―10月31日)
(一)立足现状,确定目标(见上);(二)明确分工,团结协作;(三)问卷调查,弥补不足 ;(四)互相听课,互相督促;(五)5月26日,参加总结经验交流会,李仿琴老师代表课题组进行了交流发言.;(六)完成了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七)10月11日,本校初中部课题组之间经验交流;(八)10月19日下午课题组织开展了课题研究交流课;(九)10月25日 课题组专题研讨: 学生实验报告的分析与思考;(十)10月28日,召开了课题组专题研讨会;(十一)11月15日李仿琴老师在雁塔区教育局主办关于“物理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专题讲座;(十二)11月16日李仿琴老师在学校教师培训会上作了“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专题讲座.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1月-12月)
(一)2011年11月10日、24日,课题组分别进行了课题研究汇报课交流(3节)
11月10日,主讲老师:李仿琴、廉亚莉,课题:伏安法测电阻
11月24日,主讲老师:周西霞老师,课题:透镜
(二)2011年11月22日,学校青年教师过关课上,课题组老师与学校领导、专家组老师以及其他课题组老师共同观摩了一节实验探究课.
(三)11月25日,在李仿琴老师所带两个班中进行了调查问卷,各项综合评价均为优秀.(学生各项评价表及统计已上传博客)
(四)收集,整理各类研究过程资料并上传博客,做好分析总结和反思,并撰写相关论文.
(五)填写小课题申请表,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并上传博客,完善小课题档案袋.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小课题研究结果
主件:《物理课堂中“探究过程”的效率研究》结题报告
附件:开题报告、中期报告、 论文、随笔、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报告、自制教具等.
(二)小课题研究成效
此次小课题研究,我们始终坚持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的背景下研究,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课题组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修养,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研究,完成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正确定位物理教师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前认知特点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探究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探究教学中重点要处理好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处理好自主探究与教师必要指导的矛盾,既要放得开,还要收得拢.
2、明确了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和探究教学思路
(1)基本特征:问题―假设―证据―解释―评价―交流
本质特征:知识建构的自主,思维活动的开放
(2)教学思路:情境――问题――探究――结论,以情境引问题,以问题导探究,以探究促真知.
3、重视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建构主义的情境性学习理论强调在教学中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或模拟的任务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合作解决情境性的问题.
4、深刻领会到物理探究过程既要“形”似,更要“神”似.探究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更是体现了一种理念和精神,前者是“形”,是探究的载体;后者是“神”.
5、加强探究教学的组织管理
实验室分组探究是最典型的探究教学形式,基本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是我们所倡导的探究方式.也是学生最喜爱、最希望的教学组织形式.
6、本次研究过程中,对学生课堂分组探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基本形成了物理课堂分组探究的基本教学模式――五步探究法.
(1)提出问题,预习自学。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前的一节课里,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外思考、预习并撰写实验探究预习报告.
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其不仅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信息,而且还能营造起亢奋的心理环境.
撰写预习报告,是提高课堂探究效率的保证,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步骤以及器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进入实验室时心中有数、充满期待,可快速投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预习报告的内容要求有所不同.
(2)交流讨论,确定计划。交流的内容不是探究内容的简单重复,通过预习,重点交流要探究什么?怎么探究?通过实验要获取哪些信息?要注意什么问题?还有什么困惑?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修订完善探究计划.
(3)合作探究,展示成果。合作探究是探究过程的关键环节,课堂不妨“粗放”一些,这样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能体现探究的真谛.求实的态度应贯穿在探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包括选择仪器、确认变量、单一测量的可靠性等.每次探究都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同时,探究过程又不能放任自流.
展示成果,是在记录、处理实验数据之后,在小组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向全班展示实验结果的过程,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并加以解释,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对实验误差加以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故障分析,提升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对实验错误或故障要有记录,随时告知老师,同学们也能从实验过程的分析中获得新的知识,从而演绎出探究过程的灵动和高效.
(5)知识拓展,完成报告。探究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反馈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求学生在整个环节中都要实时填写其各部分内容,另外教师随时巡视指导,恰当增加探究实验内容,或奖励优秀生进行自主创新探究实验.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存在问题: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课题研究还不够深入,论文的内容还不够充实,探究教学模式也不够完善。从学生评价的反馈信息中看到了学生对探究教学的喜爱,他们享受探究的过程,乐于创新、体验、但是也看到了探究教学的不足,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探究实验教学还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由于课时的限制,探究过程有相对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篇10
一、教学手段中的艺术性
1.物理实验的艺术效果
在物理教学中,我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包括和其他物理教师一起为初二物理入门学生表演物理魔术,突出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2.电化教学的艺术效果
近几年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其中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又被视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实际上也是激励、唤醒学生从多方位、立体角度着眼认识、探求知识的思维过程。我在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做了一些尝试。如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经常搞不清楚,我运用多媒体把实验的过程再形象地、规律性总结出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效果很好。
二、教学语言中的艺术性
1.联系实际的艺术效果
在讲“力的概念”的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内容是:一天课间,有位同学向老师报告说张明打我,老师说:“当然你也打他了。”这位同学又说是张明先打我的,老师说:“你说的不对。不实际。”这位同学又说:“他用很大的力打我,而我只是轻轻地打了他。”老师又说:“不对,你一派胡言。”于是这位同学非常委屈,可是过了一会他和老师都笑了,从物理学角度,你认为他们谁说的对?谁说的不对?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吸引了所有的同学,讨论得相当激烈,最后使同学们对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快乐的情境中接受了知识。
2.巧用典故的艺术效果
在讲“二力平衡”一课时,我反复研究了前几屈学生在这部分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往往忽略了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条件。于是在课堂上引用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典故。并且讲述了这个典故的出处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明确了二力平衡条件中的第一个条件与后三个条件的关系是毛与皮的关系。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掌握了知识。
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艺术性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滞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有个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
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电子游戏,为此他们可废寝忘食。为什么?你不得不承认其中有一原因就是游戏软件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加拿大的一个小学语言学习软件就制作得宛如游戏软件,非常有趣,小孩都喜欢。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各位教育工作者还需继续学习。
四、改组教材中的艺术性
在平时的物理教学我经常自己重组教材、改编教材。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插图卡通化的艺术效果
Cartoon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图画表达形式,Disney那些著名卡通人物往往使人们终身难忘,而国产卡通《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让少年儿童们着迷,这种,与初中生心理特点非常吻合的表达方式何乐不为?我在讲解有关方面的知识时引用卡通形式。使得学生第一感官上就能对物理产生高度兴趣。
2.实验游戏化的艺术效果
“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比以往物理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其中添了不少学生实验与小实验。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自行尝试,效果良好。另外,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
3.巧用物理趣闻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