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的作文素材范文
时间:2023-03-21 11:3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以小见大的作文素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找“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能否写好,有没有典型的素材很重要。半命题作文在调用储备素材方面,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补题时,要考虑自己掌握的素材,使补好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如,写半命题作文《我们的名字叫____》,有个同学结合实际,选用自己熟悉的生活素材,拟题为“我们的名字叫‘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文章写的是后进生,但笔调并不灰暗、消极,相反文风活泼、乐观且富有幽默感,表达了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决心与精神,别出心裁,真实感人。
二、脱“俗”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也决定了文章的选材。补题时应仔细推敲,选材和构思尽量求新,以给人眼前一亮之感,从而避免与别人“撞车”。如,写半命题作文《____,请听我倾诉》,很多同学写的是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等,有个同学的题目补得很有新意,将孔子作为倾诉的对象,补题为“孔子,请听我倾诉”,文章另辟蹊剑写出了孔子充满哲理意味的言谈对自己的启迪与影响。这样的文章标题醒目,立意新颖,自然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篇2
关键词:审题;文体;选材;形式;开头结尾;书写
近四年,陕西省中考语文命题作文一路飘红,写好命题作文成为家长、学生、老师最关心的问题,纵观几年的中考作文题目,我们不难发现,这几年中考作文的共同点,都是围绕关注生活、关爱他人,学生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部分学生写得陈词滥调。我就自己对中考作文地调查,谈几点建议。
回顾这几年的中考作文,从2009年的《在我的世界里,一起都是美好的》,2010年的《在这里》,2011年的《我想看见你的笑》,2012年的《逗号》,命题作文无非就是两种形式:①直接给题目,没有任何提示,任何限制要求,比如2009年的《在我的世界了,一起都是美好的》、2011年的《我想看见你的笑》这两年的作文题目,没有任何提示,让考生有相当广泛的选材,在我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可以涵盖一切的人和事包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考生认为美好的事物,都可以纳入选材范围。②提示语加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审题做出了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譬如2012年的《逗号》,题目的前面就有一段提示语:逗号表示句中较小的停顿,说明句子的意思还没有表达完毕,这正如生活一样,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其实只是漫漫人生的一个逗号,后面的路还很长,这段提示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写父母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情,可以写同学相处的事情,可以写和老师之间的,总之涵盖范围十分广泛。
中考作文题材的广泛,但要写好,需要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一、审题要认真
审题对于写好作文的至关重要,审题时,不要放过题目中的一个字,抓住修饰限定部分,反复思考,找出文眼,挖掘题目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比如《我想看见你的笑》中,“你”就是选材的重点,你可以指任何人与事物。
确定了文眼,最主要的就是把题目具体化。这几年中考作文题目,范围比较广泛。所以对于考生,要学会把作文题目范围缩小具体化,比如2010年的《在这里》中的“这里”方位代词,没有明确的指示,在这里可以是一切的人事都是情景,皆可入文。所以作文考生,应该找到一个具体的这里。审题是写好作文最关键的一步。
二、文体要明确
在中考作文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写出作文是四不像,文体不明确,导致作文失分。对于考生而言,必须要有文体意识,在考试中一定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如果你长于记叙描写抒情的话,可以选择记叙文或散文;如果你长于联想和想象,你可以写成寓言或童话;如果你擅长争辩说理的话,不妨写成议论文。不管怎样,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
三、选材要精当
选材是关键,材料选择好,文章就成功了一半,怎样才能打动阅卷老师呢!有些学生总选择雨中父母背自己看病或是帮助盲人过马路等,陈词滥调的,那怎样才能写出新意呢?我认为:①材料要真实。观察生活,用心去生活,就会积累很多生活经验,写出真实、新鲜的文章,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打动阅卷老师。对于朱自清的《背影》,大家都不陌生吧,朱自清描写父亲的背影催人泪下,就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②选材要小而有意义。学生的生活比较简单,生活中重大的事情几乎没有,所以选择就要选择那些小的生活琐事,以小见大。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就是以小见大,莫怀戚以一家人散步为基点,以小见大写到中年人身上的责任。所以选材选择生活中的小事,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③选材最根本的原则,应该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只有熟悉的东西,才能写得得心应手,不至于写得磕磕碰碰,况且,熟悉的东西也会倾注全部的感情,写出来才会更感人。④围绕中心,新颖别致。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作文,题目只不过是一个引子,所以写作的时候,选才比较自由,但是,所选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选择的材料也要新颖,吸引读者。有了好的材料,作文就成功了一大半。
四、开头结尾要引人
元代乔梦曾提出“凤头、猪肚、貂尾”的文章标准,所谓的“凤头”就是文章开头想凤凰的头一样俊秀、精致,让阅卷老师一看开头就爱不释手,愿意继续读下去。那么如何写出美丽的凤头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开篇点题这样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在总体上达到干脆鲜明清晰的效果。②环境烘托在文章开头想描写一段环境,既可以为文章提供一个特定的背景,有利于安排故事,烘托气氛,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广泛引用在作文开头,引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谚语甚至歌词,都可以突出中心,但是,引用一定要准确,一定要有新鲜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是结尾的点题也是阅卷老师判分的重点,所以结尾部分也得用心去写,要写好结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首尾呼应结尾呼应开头,显出文章结构完整,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②呼唤号召考场作文讲究情感真挚,在文章结尾发出真挚的呼唤,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真善美,一起鞭挞及丑恶。③巧妙发问文章结尾时,不妨给读者提出问题,就能达到曲终余音绕梁的效果。开头结尾一定要简洁明快,一定要吸引阅卷老师。
五、形式要创新
近几年,不少考生在夯实作文内功的基础上,围绕主旨,创造性地运用各类文体,在作文形式上开拓了一片新天地,给人一种万紫千红花园般的感受,因而,如果能熟练运用创新文体,也是提分的另一种途径。①日记体式,在作文中将生活中的琐事,有机地组织起来,紧扣中心,也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②小标题式把叙事中的每一件小事用一个小标题概括,然后再结尾时把每件事联系到一起,也能博得阅卷老师的喜爱。③书信体式书信是两个人之间的书面情感交流,内容没有多大限制,表达比较自由,便于直接抒发感情,容易与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④童话寓言式在中考作文中,童话寓言内容只要写得生动活泼,而且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只要能用简单的故事蕴含深刻的哲理和生活经验,就一定能打动阅卷老师。⑤实验报告式用物理或化学实验的报告形式,说明事物某种现象阐述一种道理,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⑥论坛发帖式随着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这种新的形式,以作文内容为中心,采用发帖跟帖的形式,更能突出中心。中考作文的形式多种这样,不管采用何种形式,一定紧扣中心。
六、书写要整洁
书写是中考作文取胜的法宝之一,常言道:“文如其人”。整洁的书写让阅卷者赏心悦目,读的舒畅,若还有精彩的佳句和提炼得很有表现力的词语,作文就出彩了。
总而言之,要写好中考作文,需要下一番功夫,除了以上之外,还是要多读多写,积累丰富的知识,更多要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这样,你会惊奇的发现,生活中的美景无处不在,作文素材无处不有。
篇3
一、鼓励学生生活积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没有生活的积累,作文就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多注意观察、积累。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身边的一花一草,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场景……并存放在自己的头脑中,一旦作文需要运用这些素材时,他们就会像电影镜头一样在头脑中一一闪现,这样的材料因为饱含自己的深情和记忆,真切、形象、生动、感人,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我们班教室里曾闯入一位不速之客——马蜂,它四处盘旋,孩子们当时确实吃惊不小,最后在师生的围追堵截下,马蜂终于被送上了西天,在安抚他们的同时,我也提醒孩子们,这没准是一个很好的作文素材。学生写发生在学校里的惊险刺激的事情这一作文时,马蜂闯入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很多孩子轻松地写出了精彩纷呈的《马蜂风波》。
二、帮助学生拓展思路
作文指导课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审题、切入角度的指导上。学生作文最难的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写。有的学生读了不少书,背了好多写作技法,但写作时却无法合理联系、运用。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面对文题迅速打开思路,选好切题的角度,将阅读中获得的技巧和知识迁移运用到写作中去。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面对话题,多方求问是激活思维的有效途径。例如面对文题《钱》,可以提问:“钱是怎么来的”,“谁在赚钱”,“怎样赚钱”,“谁在花钱”,“怎样花钱”,“我们怎样用钱”,“钱能买到什么”,“钱买不到什么”“我们在花钱问题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钱会一直存在下去吗”……多角度解读话题,使学生的作文立意更深刻,更富有时代性。
三、点拨学生习作方法
习作时,学生往往走入“心高眼大”的 误区,处处从大处着眼,天马行空,信马由缰,写出的文章空洞无味 。例如写《家乡的变化》这篇习作时,孩子们多是泛泛而谈: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都感谢党的好政策……我问孩子们:你们从哪里发现家乡发生变化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家乡盖了很多高楼”,“家乡的路变宽了”,“家乡安装了自来水”,“家乡安装了路灯,夜晚变亮了”……我又问:“这些变化,你觉得哪一处最为家乡增色?”孩子们陷入思考,最后终于都交出了让自己满意的文章,。这篇习作成功的原因是孩子们原本不懂得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针对这一问题对症下药,症结自然药到病除。
四、重视学生作文讲评
篇4
摘要:素材积累 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 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长期处于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是师生交流,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作为语文教师应从意识上重视作文的重要性,并从实践中落实作文教学原则,使教学活动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调动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基础上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1.引人入胜法
小学生年龄较小,拥有极高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应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心态,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对刚开始尝试写作的小学生而言,写作无疑是陌生并具有新鲜感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写作训练强度的加大,小学生对写作的新鲜感也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则是抵触与无奈的心理。所以,语文教师应采取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一开始的教学活动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之后的写作训练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对于作文教学的兴趣。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游戏来导入即将开始的课堂教学,使小学生及时从课间摆脱出来,投入到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一对一的小观察游戏,来找到对方身上的特点,为之后《我的朋友_____》写作训练做铺垫。当教师发现学生的兴趣正在逐渐减弱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如歌曲小放松、课堂互动、有奖问答等。
2.分层教学法
教师运用分层教学法是尊重小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具体表现。小学生由于自身阅历和学习水平的不同在认识事物与接受实物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因采取分层教学法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具体的层次,并根据其学习差异性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帮助差生重拾信心,使优等生戒骄戒躁。语文教师在布置写作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擅长写作的领域。例如,一些小学生心思细腻,刻画人物的手法独到,但是逻辑思维较差。教师在为这部分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时不能以发挥其优点为主,而是需要侧重弥补这部分学生的不足,帮助其“更上一层楼”。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不固定的,如何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与价值,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小学生写作的兴趣则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氛围中,才能产生丰富的思维、情感和语言。这就表明对写作教学来说,只有营造舒适的、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其充分表达自身的想法与观点。所以,语文教师应调动学生情感,营造良好的作文教学氛围,使其愿意写作、乐于写作。教师在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行写作教学时不应机械地抛出写作题目活着材料。而是需要根据写作的要求创设情景,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触景生情,达到在写作练习时浑然忘我的境界。
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应用语言与眼神甚至是肢体动作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最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以及对自己作文的点评,都希望自己的作文是班级里最优秀的。所以,教师应在课上多表扬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好句、好词以及好的修辞手法。同时也应该纠正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也会增进师生感情,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除此之外,教师应用发现的眼光来发现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鼓励他们多投稿,多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教师的鼓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对于那些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关切的目光以及细心的辅导,善于发现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用鼓励的方式来使其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三、拓宽学习渠道,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素材是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素材的作文内容无法吸引阅卷教师的注意力,也无法成为优秀作文。所以,为了使学生的作文“有血有肉”,教师应帮助其获取学习渠道,并通过多种方式积累作文素材。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挖掘有价值,有意义的写作素材,做一名真正的发现者而不是复制者。挖掘生活素材需要学生具备发现的眼光,能以小见大,从小事物中发现大的道理,为了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教师应多为学生布置观察形式的作业,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又能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取信息,收获写作的乐趣。
当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之外,还应该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俗语充分说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学生去读,教师应帮助学生区分书的好坏,使其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同时应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对一些优美的段落进行背诵。当然,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分享给班级其他同学,为学生分享的书籍建立“图书角”以供学生浏览和借阅。为了真正使学生读书,教师可以定期对学生的读书成果进行检查,定期抽查学生的阅读情况,鼓励学生将自己认为优美的语段、语句在班级分享。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素材,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在指导学生积累素材的过程中,教师应区别对待,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树立学生自信心,使其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写作学习过程中。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应做到师生相结合、作文与生活相结合等。通过营造写作教学氛围,丰富教学手段等方法激发小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使其由被动写作逐渐变为乐于写作,在写作中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做一个真正的发现者。
参考文献:
[1]张丽红.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策略[J].关爱明天,2015,(8).
篇5
运用“以小见大”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着眼于“大”,挖掘要深刻
古人一直把“意深”作为写作的首要标准,强调“意必深然后为工”“论事叙事,皆以穷尽事理为先”。我们写作时,一定要细心观察,精于思考,要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挖掘深刻的意蕴。如《庄周买水》中,刘征在市场改革中发现“官倒”的重大经济问题,借庄周买水讽刺当时商品流通领域、哄抬物价、凭空暴富的丑恶现象。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却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留心观察这些生活素材,并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深入开掘,我们就能够挖掘出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如:
那几盆花,只甘于蜷缩在院墙下的一角。它们的天地也只是这一隅,于是,心胸也就只有这么小,境界也只有这么高。而老槐树,它的目标是高远的天空。它突破了院墙的限制,它可以感受到天的宽广、地的博大,风雨又怎么奈何得了它呢?(《心怀天下》)
作者通过几盆花和一棵老槐树在暴雨前后不同情形的对比,说明生活的天地宽广,心胸也就宽广,境界也就高远,任何风雨也不能撼动的道理。几盆花、一棵老槐树、一场暴雨都是一些细小常见的平凡事物,作者却独具慧眼,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大中取“小”,选材要精心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我们独具匠心的安排,是高度提炼的写作点。这就需要我们从日常的具体事物中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
小时候,我爱去外公家。外公知道好多趣事,外婆的厨艺精湛。听外公眉飞色舞地讲完一段故事,爷孙俩都饿了。于是,外公蹑手蹑脚钻进厨房,趁外婆不注意,夹几片刚炸好的鸡排,赶忙回来和我分享,像一个小孩子。有几次外公被外婆“人赃俱获”,只好乖乖地让外婆打手心。(《举手投足之间》)
生活中细小琐碎的事情,包含着浓浓的情,而人间的爱不就在这举手投足之间吗?作文时,我们要善于选取这些平凡细小的材料,从看似细小的材料中揭示出深刻而常见的生活意义。
三、落笔要“小”,细节见精神
写作犹如照相,角度选得越大,照片中的人和景物就越不清晰;选取的角度越小,越可以把人、景物的细微特征展现出来。鲁迅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细看一雕阑,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是的,作品中的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瞬间的表情,一个普通的物件,虽然只是枝枝叶叶,但是这一枝一叶的细节却能传达出某种微妙而又深邃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
父亲跑到车窗边:“钱……5元……够吗?”我使劲地点头,几乎是用哭腔回答:“够了,爸,够了!”我慌忙去接那把零钞。可是一股风吹来,一张5角的纸钞被卷跑了。父亲迅速转身去捡。可是风偏偏戏弄我的父亲,纸钞上下翻动,父亲终于捡到了钱。可车已经开动了。父亲佝着腰追赶汽车,我急忙朝父亲大幅度地摆手:“爸,别追了!”可父亲不肯停下来,我猛然想起父亲冻伤的脚,恨不得跳下车扶住我的父亲。(《半边钱》)
一个生活贫穷的父亲,看到被风吹走的5角纸钞去追赶,随后,又佝着腰追赶汽车,坐在车上的“我”心中该有多么不忍。细节描写渲染出浓郁的父子深情,收到了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
四、由“小”而“大”,联想要巧妙
篇6
关键词:培养;兴趣;激励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语文学科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在考试中,它的分值几乎占据了语文分值的三分之一江山。但是,我们的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感到头疼,每次写作文也只是为了写而去写作文,所写作文言之无物,没有真情实感,空洞乏味,毫无色彩可言。为什么学生这么害怕写作文呢?我认为主要还是他们没有写作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兴趣是写作的基础,是驱使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内驱力,对学生的写作起最活跃、最现实、最直接的作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兴趣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然后才能慢慢地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那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注重评改激励制度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因此,我在班级创建了“读书角”,我从我校图书馆借阅了许多名著和报刊,以供学生阅读,为了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我会在每周三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读书成果,同时,我还采纳了学生的建议,让学生把他们认为好的著作拿到我班的“读书角”,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
要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就得让他们尝到写作文的甜头,时不时的给他们一颗糖,这颗糖我个人认为是作文评改中的激励机制。
每次让学生写完作文后,我不管多忙,都及时进行评改,因为我知道学生很期待自己的作文在我眼中到底怎样。并且在评改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激励机制。即使是学生的作文写得一无是处,我也要像孙悟空那样用我的火眼金睛,找到他的优点之处,并写上几句鼓励、赞扬的话,以提高他们对作文的兴趣,生怕他们因此而一蹶不振,消沉下去。因此,评语时我特别注意使用激励机制,这样学生才会对作文产生兴趣,他们才会想写作文,而不是怕写作文。我班有几名后进生,起初写的作文字迹潦草,句子不通,连我们所说的流水账都算不上,你根本就不知道他在写些什么,而且篇幅也极短,完全是应付了事。但我并不气恼,认真在文中找到几个字写得端正之处,写上“整洁”“这个字写得真端正!”“这个词用得好!”而且评语我会这样写:“呵呵,真不错哟,能写这么长的作文啦,有进步,如果字再端正一点,少写点错别字,就更好啦!”“不错呀,你的作文有进步啦,我从你的作文中看到了你的努力,下次你一定会写得更好!”如此一来,下次他们好会积极地去写作文,久而久之,他们的作文就有很大的进步啦。现在我班的学生再也不怕写作文啦,他们如今的作文能够语句通顺、连贯,能将一件事讲清楚,能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不就是激励机制发挥的作用吗?
二、积累素材,学会观察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处处存在美。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充分利用班主任只能,让我的学生去体验生活,比如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去敬老院劳动,去社区打扫卫生等)、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跳绳、打篮球、打太极等),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入手,生活中处处有美的存在,让我们擦亮自己的双眼,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吧!
学生的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学生要能够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小现象引申到整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做到以小见大,挖掘深刻的意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不至于处在低层面上,肤浅问题上。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才会达到立意深刻、观点鲜明、主题明确。
三、提供舞台,“秀”出自我风采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文章得到欣赏,自己的写作才华得到展示,自己的努力得到大家的肯定。学生们正是在一次次的小成功、小喜悦中不断成长,不断增强自信的。作为老师,我有责任为他们提供一个这样的舞台,让他们“秀”出自我,展示自己的风采。
(一)创建校刊
我校成立了“晨曦”文学社,作为文学爱好者的一个写作平台,每月初我都会让学生进行最拿手的写作,第二星期我整理学生作文并加以修改,同时推出优秀作文,刊登在我校的校刊上,月末把本月的月刊发到学生手里,让学生传阅,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写出自己的文集
在每学期期末,组织全班学生收集整理该学期自己所有的作文,汇编成自己的文集,并自己命名,写目录,然后依次向全班同学推荐。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写作兴趣,从生活中发现美,挖掘美,在生活中积累素材。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去,真正变“逼我写”为“我乐写”,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教学经验的逐渐积累,我慢慢地发现,原来课文除了提供分析的范例,还有一个极大的作用,就是写作范例。于是,我尝试让学生模仿课文,居然领略了巨大的成功的喜悦。这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仿写,一段话微作文
课文中的很多片段,在段落构成、过渡照应、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鲜明的特点,对这些语言片段进行仿写,可以使学生受益匪浅。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段景物描写独具特色,把百草园景色的美与趣描摹的淋漓尽致。这是景物描写训练是很好的仿写范本,不仅可以仿它的句式,也可以仿它运用多种感官(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的描写方法。《芦花荡》里有这么一段文字:“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作者非常巧妙地利用环境描写来表达女孩子的成长。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模仿这段文字,用一段环境来表达时间的推移,人物的成长。
二、仿写,还可以是整篇课文
从写作角度来看,课文不仅是典范,简直是宝库。我们可以教学生仿素材选择,仿写作手法,仿行文思路。
1.仿素材选择
写人的作文在初中阶段仍然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值得关注的是,初中生写人物选材依旧偏于片面。初中教材中写人物的范本很多,如《我的老师》《王几何》《陌俨菰暗饺味书屋》《藤野先生》,教师完全可以指导学生仿写出更加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来。
学习《王几何》时,学生无不对这样一个洋溢笑声与快乐的课堂充满向往,无不对这样一个幽默、睿智的老师充满喜爱和崇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仿照文本,以某一节课堂为人物活动的舞台,记录课堂师生活动的每一个有意义的细节:课堂场面与环境,师生的心理,人物的音容笑貌。
《我的母亲》表现母亲的个性,不仅选择了母亲教育我的常见素材,也选择了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生活素材,充分展示了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传统的优秀女性的形象。那么我们的学生在写到自己的父亲母亲时选材也会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仿写作手法
教材里的课文有的叙议结合、画龙点睛;有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有的首尾呼应、水到渠成;有的欲扬先抑、悬念迭起;有的以小见大,细节取胜;我们都可拿来主义,灵活地进行仿写训练。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先生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使阿长这个普通人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立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这种写法很值得借鉴。
教材中首尾呼应的例子比比皆是,如《行道树》《紫藤萝瀑布》,在自己的作文开头和结尾有意为之,可以使文章整体感更强。
3.仿行文思路
在学习《云南的歌会》时,我在课上以作者选取的三个片段为重点,和学生共同探讨了三个片段写作的重点,同中有异的写作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片段的描写来表现云南当地的民风民俗。在研究透彻课文的写法和技巧后,我引导学生一起研究“南京的××”这个话题该如何构思、写作。学生们就模仿了课文的写法,选取了三个片段来具体表现家乡的小吃、桥、山、方言、灯会等等,学生有了课文为参照,在构思方面就轻车熟路了,一改往日写作指导课沉闷的氛围,发言很踊跃,而且素材一个比一个精彩。经过共同努力,积极构想,他们寻找到了很多具体场景来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课后写作成文也就容易很多,在习作中发现了不少好文章。
学习了《济南的冬天》,要求学生模仿,写《南京的秋天》,就会发现在学生作品中,无论是语言表达,结构篇章,都有了很喜人的进步。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是心理派大师茨威格的经典之作。在教学时,可以从写作的角度入手,教给学生写人物传记的另一个思路:抓住人物外貌,突显其深邃的精神世界。总结完写作手法,我还推荐阅读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两文异曲同工,给了学生模仿写作的可能。布置学生写一写先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极大激发,写出了很多佳作。
三、仿写,可以多角度挖掘文本
课文范本可以多角度进行挖掘,老师可以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
如《散步》,可以学习如何用一个具体场景来表现家庭的温馨和睦;也可以学习在叙事中注意波澜(分歧)的写作方法;还可以学习借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心情的方法;也可以模仿文中意味深长的句子,给文章增加亮点。
再如《羚羊木雕》,可以学习文中的心理描写、插叙手法、对话描写、开头(直入情境)、结尾(问句)等各种写作技巧。
篇8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课程;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初中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真情的文章,是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放在写作教学的重要位置上,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第一,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第二,应当在写作课上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写,破除畏难情绪,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的创造想像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与交流,营造一种安全心理氛围。第三,提倡学生写有个性的文章,学生的个性主要表现他们的特点和气质,体现在写作上就是要在立意、谋篇、选词、造句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人云亦云。第四,采取激励措施。作为教师,不但要注意拔尖的个体,还要顾及大众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不但要肯定一些文章的整体美,更要善于发现文章的局部美,并及时给予褒扬,以此激发学生对写作“有兴趣”的热情,“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写作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抒发自己的感情,缓解自己的压力,调整自己的状态,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写作往往追求高分,追求稳妥,盲目的套用一些名言警句、空话套话,多采用排比等方式来进行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虽然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不会在语文考试中拉分,但是学生的个性也被埋没了,作文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没有新意可言,更别说抒发真情实感了。机械化的作文训练使学生逐渐失去对作文写作的兴趣,逐渐懒于动笔,懒于思考,写作文也是应付教师完成写作任务,使得作文质量每况愈下。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创新作文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写作的好习惯,比如鼓励学生写周记、日记,建议学生建立笔记本,专门记录优美的句子,在写作课上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传阅、相互学习,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三、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学生能否进行自主地、充满真情实感地写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对写作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注重“导”的技巧手段和学生“作”的策略方法研究的同时,必须重视调动学生的内在写作动机和写作情感,并将形成发展这种动机和情感作为写作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写作的心理基础。写作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现实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学生只有善于体验生活、捕捉生活、了解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一份用心、多一双眼睛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才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才能以小见大。文贵于情,而真情又来自生活的感受,有了真实而细腻的感受,才会写出真情。
四、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写作时,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写出的文章往往没有深度,主要原因是缺乏生活的积累与感悟。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写作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感悟生活,就是对生活条分缕析,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系统深入的体验,把生活濡沫于情感之中。缺乏对生活的感悟,人生便缺乏激情与深度。没有感悟的思想是苍白的,没有感悟的写作是浅薄的。只有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学生才会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写作的品位才能得以提升。为此,教师应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走进社会去观察、体验、思考,增进人生阅历;使他们有时间与好书为伴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素养;同时,激活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放飞他们的心智,让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与世界对话、沟通。
五、改革作文的评价方式
以往,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是作文评改一支笔,以教师的自身经历和阅历代替学生的经历和阅历,以教师的一已之见代替学生的想像和发挥。语文新课程理念把写作看做是学生记叙生活、表达情感、发表见解的重要手段。为此,对学生写作态度的评价应采用“主动、积极”定性,对写作品质应采用“很好、好、还需要努力”等来定性,对写作的性格应采用“勇敢、顽强“等来定性。对学生各抒已见的有创意的表达要给予充分鼓励。同时加强对学生“多读、多记、多观察”等日常写作习惯的评价。重视对写作修改的评价,注重考察学生修改写作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写作因个体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在评价时,不能沿用传统的“一刀切”“统一标准”的评价模式,应用不同层次的标准衡量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在开放的评价氛围中,在写作教学的园地里,将会融带刺的仙人掌和鲜丽的玫瑰同园,怯生的含羞草和耀眼的丽菊共圃。
六、鼓励学生的课外阅读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都会有文思枯竭的感受,感觉无从下笔,即使自己感觉这篇文章很简单,却也不知道从何写起,这就说明学生的脑子里缺乏写作素材,没有在平时生活中积累素材,也没有对生活进行思考和感悟。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课外阅读,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我的做法是:发动学生捐书,建立图书角。书是有了,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地去阅读呢?我鼓励学生一到教室就静静地在班中阅读,在以后的语文课上,我总要拿出一点点时间,让看过书的学生给大家讲读后的感受。我还要求学生在书包里也装一本书,课间随时可以拿出来看。
总之,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充实学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是新课程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应有之意。
篇9
那么,如何在写作中表现自我呢?
一、作文要尽量去写自我的经历
特别是记叙文,在选材时,首先要着眼自我,想想自己有哪些独特难忘的事,而不要去编造,去虚构,因为自己的事具有真实、具体、独特、生动的特点,而且自身有很深的体验和感受,容易写出真情,写得生动。相反,虚构的事却容易因失真而失去生动感人之处。叶圣陶先生也说:“作文就是把自己的观察、经历、理想、情操等展示给别人知道。”
有些学生会说,“我的生活单调乏味,根本没什么经历”。其实不然,生活经历不在于波澜壮阔,不在于惊心动魄,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细小的东西,做到以小见大。鲁迅先生不是也写过《一件小事》吗?所以要写自己的生活经历,重要的是必须学会观察生活、体验人生,多做生活的有心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契诃夫,他随身有个小袋,装着纸和笔,把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装进小袋,这些小纸条,就是他创作的最好素材。我们学生也应该利用日记、随笔等课外练笔,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去贴近生活的源头,这才是摆脱作文困境的必由之路。
二、作文要抒写自我的真情实感
“歌咏言,诗言志。”说到底,写作文就是要把自己心中积聚已久的或喜或悲的情感抒发出来。这个“情”字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就一直被强调。朱熹在《近思录》中就说:“修辞立其诚,言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若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伪也。”意思是说言辞必须表达自己的真实诚意,如果只是修饰言辞,那是虚伪的表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此立文之本源也。”可见他们都非常强调情感在文中的重要性。我们读过的《陋室铭》《爱莲说》《项脊轩志》等课文,无不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脍炙人口的文章。
当然,作文中要表达的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不是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所以高考作文把“感情是否真实”,作为评分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几年高考中每年都涌现了一批感情真挚,让评卷老师怦然心动的好作文。如:2002年山东有位考生写的《父爱“二十三” 》,赞颂伟大的父爱,把父爱化成无声的泉眼,不经意间渗透到作者的心田。
那么,我们中学生应该关注哪些情感呢?我认为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和爱国情。现在的中学生可以说是在亲情的蜜罐中长大的,所以,这是我们中学生最有话可说,最容易写好的东西。但是许多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却经常忽略自己亲人带给自己的这份亲情,这是很不应该的。另外,同学和老师都是我们朝夕相处的人,这里肯定有许多感人至深、令人难忘的事,值得你去写。
另外,在此必须提出的,有部分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出对爱情的关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认为,作为升学的应试作文,还是要慎重处理。
三、作文要阐述自己的独特见解
作文除写事抒情外,就是要阐发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对事物的评价,这是议论性作文的主要任务。古人主张的“文以载道”,这个“道”我们可理解为“观点、主张”。但是许多学生写议论文,要么观点定得过高,说大话,背政治;要么讲套话,步人后尘,拾人牙慧,文章毫无新意。
我认为议论文取胜,首先就在于观点的新颖独特。古人说“独抒己见”就是要求人们写文章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为此,我们平时就要养成一种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反思的思维品质。
如:2000年面对“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话题,有位考生就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答案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吗?”并罗列了许多事实,如我们对产品的质量不能有双重标准,法律面前只能人人平等,高考试题讲究的是标准答案,让读者耳目一新。2001年的“诚信”,也有考生提出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善意的谎言”好不好?令人的思维豁然开阔。2003年高考,大多考生都谈认知要多一点理智,少一份情感。浙江有位考生,却说平常一个人认识事物要抛开情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主张“人们要学会用善心去看待事物”、“用一颗晶莹剔透的心去感受人间的阳光、温情,感受这个春色满园的世界。”作文也写得别开生面。
另外,要做到观点突出鲜明,在写作过程中要多用第一人称“我”,而少用“我们”。这一点,也可以从古文中找到很好的榜样。司马迁在《史记》中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就常用“太史公曰”,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就如此写:“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多么旗帜鲜明啊!
篇10
摘 要:列举高一学生记叙文案例,结合《课程标准》,落实如何从表达“真情实感”到阐述“真知灼见”。
关键词: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初高中;作文衔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81-01
一、高一作文写作现状
最近笔者批改高一学生写的记叙文,屡屡遇到这样的表述:
片段一:一阵冷风吹过,我竟感到一股凉意而被冷醒了。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但是又好像什么都发生了。顿时,我清醒了过来,就像一盆冰水泼在你的脑袋上。
片断二:在此后的生活中,我也渐渐明白,无论多大的困难,它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也许就是一道风景,我们也就是路过罢了,留意了它几眼,后面的路还很长,我们怎能轻言放弃,半途而废?这样衰弱的我们,更配不上二十一世纪的青年。
以上学生的习作片断,普遍存在的不足就是说空话、套话,远离“真情实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都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那么作为高一学生,如何在初中写作基础上有效做到表达自己的是真情实感呢?
二、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1、引导学生就地取材
每个人的生活体验都是丰富多彩的,都有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即使在极有规律的校园生活中,都会充满变化,甚至充满诗意,只要你心思敏锐,有一颗充满诗意的心。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总是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生活,如观察操场边的凤凰树,让学生在回家途中观察路边修理自行车的残疾人,观察公交车站台上候车的每个乘客的神态、穿着、年龄、职业等。实践证明,只要学生能睁开“慧眼”,就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从根源上预防写作时“无米下锅”的窘境,减少学生作文因胡乱编造而引发的情感失真现象。
2、引导学生筛选材料
不少学生,也能做到观察生活,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但在海量信息面前,还不知如何取舍。如面对《我最喜欢的语文课》这个文题,学生可能会收集到类似的几则写作素材:(1)语文老师幽默生动的一节语文课;(2)语文老师一节新颖活泼的公开课;(3)语文老师发怒之后真情流露的平常课;(4)我在老师提问后陷入窘境的一节语文课。
多数学生可能选择前两则,因为这能表现老师正面形象,从而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之情,这是思维定势使然。殊不知,后两者反倒更贴近真实,更接地气,也更能表达真实的情感,也许选用后两者的效果更感人。学会素材的筛选,记叙文的选材将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感染力。
3、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炼观点或升华情感
生活丰富多彩,信息五花八门,要观察积累,更要去伪存真,化繁为简。例如,一位学生在周记中记叙了一件事:妈妈脸上长了几个痘痘,爱美心切的妈妈想美容祛痘,怕花钱听信别人建议用牙膏敷脸,结果脸部被灼伤。选材真实可信,叙述流畅完整,尤其结尾的提炼让人眼前一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要适度、要谨慎,否则将弄巧成拙。这样的议论恰到好处,发人深思。
三、如何阐述“真知灼见”
1、借鉴课内外范文,缘事说理
如人民日报评论员姜S随笔《微信控,来点“有度”调和剂》: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实际上,微信上发生的事,依然遵循着生活本来的规律;微信上发生的交往,仍然符合现实做人的基本原则。毋宁将其看作“第二生活”,是第一位生活的延伸和补充。如何过好这第二生活,我们仅需要添加“有度”的调和剂。
紧扣生活中的微信现象,姜S的随笔充满深度,表达出自己对“微信生活”的独特理解。又如《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学生只有善于借鉴这些课内外的范文,才能逐渐做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的目标。
2、透过生活现象深入事物本质
如最近微信朋友圈正流行一个参与性很高的游戏。它曾经是南方科技大学在自主招生考试中的一道题――7分钟内连续写出数字1―300(不能涂改)。这道题看起来很简单,也有很多人去做了尝试,不过记者发现,不少尝试的人都以失败告终。
题目的背后有什么实际意义呢?生活中的每件事背后都有因果关系,需要学
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7分钟内从1写到300,测试了4个能力:人的协调性、思维连贯性、精细操作和注意力。注意力集中与否和以上三点都有一些关系。此外,从字的大小、字体的好看与否、是整齐的还是倾斜歪扭的,都能看出一些问题。
3、关心时政,思考生活
焦点、热点、疑难点,点点注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只有在关心时政,思考生活背后的意义,才能为写作阐述“真知灼见”奠定基础。如201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一件事件的背后,彰显了中国对和平的热爱,以及维护和平的决心和信心。
4、提炼思维,学会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