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范文
时间:2023-03-28 16:2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雨雪霏霏的意思:大雪纷纷满天飞。
2、雨雪霏霏,是《诗经·小雅》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久战归乡的征夫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论文关键词:雨雪,霏霏,读音,解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阅读材料”1节选了《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对“雨雪霏霏”一句,只为“霏霏”作了注释,说“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似乎“雨雪”二字十分简单,无需注释了。
其实“雨雪”的解释还是颇有分歧的,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将“雨”和“雪”看作是两个并列的名词,就是“雨”和“雪”;而喜好古典文学的人通常会将“雨”解为动词,意为“降下”,同时读作去声的“yù”。
这就需要探讨一下。
在古典文学中,“雨”作动词的例子比比皆是:
1、北风其凉,雨雪其。
《诗经邶风北风》
2、冬雷震震夏雨雪……
《汉乐府上邪》
3、哀哉流民!何时天雨粟,使女俱生存。
张养浩《哀流民操》
4、天雨墙坏。
《韩非子说难》
5、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晏子春秋》
6、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汉书苏武传》
1、说北风多么的刺骨,雪下得那么的大;
2、说寒冬季节雷声隆隆,夏天却降下大雪;
3、可悲呀,到处流浪的灾民!什么时候老天象下雨般下些粟米,让你们都能生存下去;
4、说天降大雨。(见“七年级语文教材”《语言四则智子疑邻》,上世纪八十年代教材中注释音为“yù”);
5、说齐景公在位的时候,(有一年)大雪连续下了三天不停;
6、说适逢天降大雪,苏武躺在地窖里嚼着雪,和着毡毛咽下去,几天未死。
甲骨文中的“雨”,是象形字,象下雨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雨,水从云下也。”显然,这就是“雨”字的最初释义。
《易小畜卦》“密云不雨”就是说云很浓,但是没有下雨。
古文中还有许多如:雨毛(天上降下兽毛);雨矢(箭矢像雨一样的落下。比喻密集);雨泗(泪流如雨)等等。
其实,古人单字词多,没有说下雪下雨的,雨就雨雪就雪。雨雪,那就是下着大雪。表示稠密,雪大。
我们回到“雨雪霏霏”上来,如果将“雨”读第三声“yǔ”,理解成雨水和雪花,现在通俗的说法是“雨夹雪”,那么后面的“霏霏”就应当同时关乎“雪”,和“雨”,不能厚此薄彼,不能仅仅解释为“雪花飞舞的样子”,而应当是“雨水”和“雪花”同时“飞舞”,“雪花”能“飞舞”,“雨水”又如何“飞舞”呢?显然不合逻辑,也不合情理。
篇3
1、《采薇(节选)》里面的“哀”字读āi。
2、《采薇(节选)》原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3、译文。回想当初我离开的时候,连杨柳都与我依依惜别。如今回来路途中,却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路途曲折漫长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我心里不觉伤悲起来,没有人会懂得我的痛苦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1、柳树的象征主要有两点。第一点:象征着可以驱除恶鬼之意;第二点:它象征着一种男女之爱。柳树的寓意主要有两点。第一点:寓意着有前程似锦之意;第二点:因其柔软的枝条,所以寓意着情意绵绵和挽留之意。
2、杨柳,一种植物,指柳树,出自中国古诗词。最早出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杨柳最早就是柳树的意思,因为一到春天,柳树就会飞絮,很容易引起古人的伤感。
3、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那堪傍杨柳,飞絮满邻家”“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采薇》是“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最后一章,写归途的情景”(韦凤娟《采薇赏析》)俨然已经成为了千古定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诗歌的前三节 “曰归曰归,岁亦莫(忧、阳)止”的重章叠唱及其“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等直抒胸臆的表达中,可以明显看到这位士兵对家人的强烈思念及其归乡的强烈欲望。既然如此,踏上归途,梦想终于成真,于情于理,岂会丝毫没有欣慰和惊喜?那为何在“写归途情景”的最后一章,却不仅没有喜悦,反而是“雨雪菲菲”的加倍凄惨景象和“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加倍痛苦呢?再说,他如此渴望归乡与家人团聚,又怎会“行道迟迟”呢?
当然,古诗中亦有因长久离家而终于归乡之时的忧愁莫名,但这是有着特殊的背景或原因的。如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怯”与“不敢”是基于作者获罪被贬、害怕家人受到自己的连累而遭遇不幸而自己还是从贬所 “逃”回的环境和心境之上的。《采薇》中的士兵并不具备这样的处境和心境。
《十五从军征》中那位十五岁从军,八十岁之之时才得以归乡的老兵,也是回到家中发现家人不在、故园荒没的情境之后才“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的,六十多年与家人不通音讯,其归途之中思绪的忐忑不安与复杂当然可以想见,但在诗歌中表现出来得更多的却依旧是急切的心情,“道逢乡里人”,便赶紧询问“家中有阿谁?”。从诗歌内容推断,《采薇》中的这个士兵,离开家的时间不大可能有几十年之久,其家庭遭受变故离乱的可能性应该也不大,诗歌中丝毫未提及到对家人的担忧而只是在诉说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归乡欲望便可作证,既然如此,他更不可能终于能回归家乡之时更强哀愁、痛苦了。
虽然以上分析合情合理,却似乎有些脱离于文本,还是回到被普遍认为是“写归途”情景的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看看它是否还可以做其它的理解吧!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以其对偶的句式、形象生动、对比鲜明的画面及其寓情于景、含蓄蕴藉的抒情方式而历来为人所称道,但其表达的具体内容却有些争议,王夫之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来评价这四句诗,说“雨雪霏霏”是“以哀景写乐”,也就是他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却又遭到了其他人的否定,韦凤娟就认为这里是在“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 (《采薇赏析》)。愚意以为,从本章中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等语句可以断定,这里是不可能存在“乐”的,而如果归乡途中没有“乐”,又是不符合一个强烈盼望归乡而终于走上归乡路上的人的情感逻辑的,因而这里维一的解释只能是:这个士兵并没有真正走在所谓“归乡途中”,他依旧在出征的路上。
这种解释可不可以在文字上得到支持呢?这四句是严格的对仗句式,“思”对“矣”,是没有实意的感叹语气词,是无可置疑的。但 “来”与“往”相对,却未必是 “回来”“返回”之意,而是“由彼至此,由远到近”“至”“到达”的意思,如寒来暑往、古往今来,再如“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既然这样,这四句诗完全可以理解为:先前我离家出征之时,柳枝轻柔随风舞动;如今我来到这个地方,大雪漫天纷纷扬扬。边塞的寒冬凄冷与家乡的春光旖旎形成对比,更能体现战士强烈深沉的思乡之情及其痛苦。而这里写寒冬又正好与前文“作止”“刚止”“柔止”的季节特征相照应,表现出整年征战、四季不休的从军之苦。
这样一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也就因为成了征战途中的情境而可以得到合情合理的解释,“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如果是行走在归途之中,则应当是“千里江宁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下江陵》)那样的轻快,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样的急切,怎么会是这样不情不愿、寸步难行的情境呢?
篇6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逞启居,獗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逞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全诗前三章为第一层,表现思归之情;四、五两章为第二层,主要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苦;第三层即最后一章,写归途的情景。
一
对于整首诗的理解,教学参考上是这样说的:《采薇》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充满忧伤。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由于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逞启居”,因此,他对这场战争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怀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
对于四、五两章的理解除了教参外,我还查阅了一些资料,比较多的看法是说戍卒在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膘肥体壮的战马、高大华丽的战车、威风凛凛的将军、装备精良的弓箭,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也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
二
不能说以上的解读不准确,只是我也有一点自己的不同看法。“彼尔维何?维常之华”一句用了比兴的手法引出“彼路斯何?君子之车”,这里用娇丽的棠棣来比喻将军的战车,写出将军战车特别华丽高大的特点;再看对战马的描写——“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多么的高大雄壮且训练有素;还有“象弭鱼服”这样精良的弓箭装备恐怕也只有将帅才有资格配备的。
由此,我认为这两节中描写的车、马、将帅、装备等并不是表现戍卒的满腔自豪和同仇敌忾的决心,而是含有一种嘲讽的意,味,因为这一切正好与士卒的生活境遇形成鲜明地对比:让我们来看看戍卒们的生活:诗歌前三章重章反复说“采薇采薇”,而且是在薇菜“柔止”“作止”“刚止”各个阶段,这说明戍卒不是偶尔要采野菜充饥,而是一年四季经常会食不果腹。需要在打仗之余去采野菜过活。这边戍卒连一顿像样的饭菜都没有,可是将军的战马却喂得肥壮,将军的战车却装饰的华丽,将军的装备却配备的精良!这不正是高低有别、苦乐不均的体现吗?在这种情况下戍卒哪还有什么自豪与激昂,有的只是满腔的思归之情,满心的怨恨之感,而这怨恨又归结在这场战争上,即使这是一场抵御外族入侵的正义的战争,可战争毕竟是残酷的,而连最起码的生活需求都不能保障,戍卒又怎能振奋、怎能自豪呢?
另外,我认为这两节车、马的集中细致的描写还是诗歌反映战争激烈、残酷、频繁的最好意象。诗中虽没有血流成河、刀光剑影的描绘,但我们从战马、战车、人等形象上就能感觉到战争的惨烈、频繁。“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猿狁孔棘”两句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而这样紧张的战事,归家又在何时啊,戍卒油然而生对战争的极端厌恶、对家乡的无比的思念之情。
我觉得这样解读四、五两章的内涵可以使诗意更加贯通一致,不会牵强附会、节外生枝,而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并且接受。
当然,诗歌最后一章直接表现戍卒的伤痛悲凉也就顺理成章了。
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戍卒饱受了战争之苦,带着满身满心的创伤,面对着纷飞寒冷的冬雪,即使人在归途也没有半点喜悦。“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相知——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抚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三
由这一点不同的解读,我再一次体会了文学作品的多解性。是啊,作者富有个性,读者富有个性,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判也就千差万别。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力求丰富、开拓自己的思维。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而教师的工作就是把课本内容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理解、接受和掌握这些前人留下来的知识,很少有对这些知识的怀疑。这种将知识由一种容器倒入另一种容器的教学方式是很少会有创新火花的产生。
篇7
听,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林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还有的,竟擅自闯入民宅,淘气的在书桌上开始创作水墨画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诗人对它描画的评价.(呵呵,诗人真偏心.)
看,雨滴穿过树林奔向了大地,这是它的喜悦,也是别人的希望.它,有着令人复苏的超能力:当它拥抱整个大地时,万物便丢下了了沉睡的面目,用新的姿态重新书写人生.春雨驱走寒冷,带来生的希望;夏雨嬉戏炎热,送来丝丝清爽;秋雨挥别过去,洗涤着心灵;冬雨幻化成雪,充满了欢声笑语.
原来,雨也被赋予了思想.
闻,呵呵,雨的气息真得很浓厚,刚想着它,它便随风进入了鼻子,一股淡淡的鲜草香味,夹杂着泥土的味道,在鼻中荡漾,让人舍不得忘记.
篇8
——题记
暗香浮动,氤氲在暖暖的空气中。禁不住诱惑,漫步在校园中寻找——寻找春天,寻找生命,寻找希望。
最先徘徊于桃树之下,望着那淡粉的、桃红的、白中隐黄的朵朵桃花,我知道,暗香浮动在这里。果不然,在鼻尖轻触那“流星”般的花蕊时,心灵的最深处竟微微颤动。我陶醉了,眩晕了——她那花枝招展的生命在此时得到最恰如其分的诠释!相比那朵朵绽放的花朵,我把希望寄托在了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上,我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期待她们比前者更美丽,更芬芳!听呀,那充满希望的小花苞们正在呐喊,她们有力地说:“我要开花,我要开花!”
辗转行到“夕阳读书园”,那里的杨柳是一位位多情的诗人,新抽的枝芽是他们偶然的灵感,垂到地上的枝条随风飘荡,轻抚着地上的小草儿。望此景,不禁忆起《诗经·采薇》中的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单只蝴蝶翩翩起舞,跟随着它来到迎春花旁,那是一朵朵黄澄澄的金色的小花,蜜蜂们最爱招惹她们,或许她们的花蜜最香甜吧!或许她们是春天里的风信子,春天的使者……
远处看,爬山虎确乎没有生机,盘虬卧龙如同神经一般、乱发一般、青筋一般。走近一看,除去年遗留的干瘪的“脚”(吸盘)外,那似乎流动有血液的枝条上冒出了几点绿芽,隐藏在一片干枯中,隐匿在一片棕色中,紧贴在余有温热的墙壁上,像一位小孙子呼喊着即将睡去的老爷爷,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那渐渐消退的体温,夕阳在西下……
篇9
单纯的美感。他们如痴如醉地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但结果是他们所追求的这种美逐渐脱离了自然、精神和情感,变的空泛和虚妄。因为美并没有
疆界,更没有绝对的美。我认为美只能是一种状态,由于有人的视觉感知,美才
得以显现,最后获得精神上美的享受。如果没有美的精神,视觉上对美的感知大概是不会存在的。摄影与绘画同隶属于平面艺术,摄影上对美的追求根植于绘画,至今任沿用了绘画中美的基本法则。一个真正的摄影艺术家一定谙熟绘画,并于绘画艺术上有很好的修养,还具备美的精神和一颗追求美的心灵。所以,摄影对于一般人来说,只是将瞬间拍下,“美”即可完成,如愿地作为永远的回忆。在一定意义上他们对摄影艺术之美的认识大部分姑且算是对过去时间里真实存在的追忆。对于表现客观存在之真实,并使人给予相当的信任,这正是摄影的魅力。颜志雄作为摄影艺术家,受过严格的绘画训练,巽有很好的绘画修养,常常使人从他的摄影作品中感受到优秀的绘画功底。他游刀有余地驾驭着镜头下的线条、颜色、光影、结构和空间,这使很多其他摄影家望尘莫及。五月的一个春暖花开的下午,当我第一眼看到他的摄影新作《早春》系列时,当即称绝。后仔细欣赏,一种美妙的感受在我心头久久萦绕,我虽努力试着去诠释那美妙,终究是苍白的,且只是一家之言。
被天堂遗忘的角落
桃园,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世外桃源”。而在《早春》系列作品中,我们确凿地可以看见早春里盛开的桃花,烂漫的点缀在郁郁的幽幽的旷野。远处的雪山隐现在飘渺的云雾之间,大地尽皆披上嫩绿的轻裘,苍老的桃树杆上趴满着苔藓,枝头任然绽放着花朵。一切仿佛昭示着这里是一片被天堂遗忘的圣洁的角落。相对于春日里草长莺飞、暖日明媚的江南,我们在《早春》系列作品中感受到的是冷峻之后的温情、末日之后的绚烂和真实的虚幻。我不由的思忖着: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么美妙的非人间圣境为何幽微的透着惊悚?摄影家又是如何置身其中?
因为摄影术对真实存在必然的把握,我叉不得不相信我的眼睛所见到的一切以及感怀。这难道不是摄影艺术家的精神的梦境吗7或是他对真实虚幻的表达。
早已约定的重生
《待经》中《采薇》篇有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在《早春》系列作品中,我似乎本能地感受到“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来思,杨柳依依。”画面里两个女孩或窃窃私语;或牵手迈向生命之树;或温情的相互依偎在旷野;或穿梭在盘根错节的乱枝间。她们似乎在忠贞地坚守各自的誓言,约定携手在这一片被天堂遗忘的角落。这里的一切是那样静谧,似乎在温情的等待之后,将要面对生命神圣的过渡。虽是生命之光的沐浴,对于未知依然彷徨地爰着。在摄影家的镜头下,两个曼妙的少女更像桃花的精灵,迎着春风,等待着云雾散去,生命之光倾洒之时,他们将幻化成片片桃花,飘散在那雪山之颠。抑或是飘散出粉红的海洋。
隐秘的生命欲望
我们也似乎可以从这组作品中感受出“有女怀春”的青春的萌动,也是暗合了摄影家自己给作品的取名一《早春》。然分明又不是希望有“吉士诱之”的男女的,而是对生命之美的渴望。在这片桃花摇曳的时空,让生命得以姿纵地绽放,而这种列生命的渴求,又被摄影家蒙上了一层羞涩的美。此时,摄影家不满足于细微而直白地表达,而是采用
大场景的构图手法,让这对少女的身姿均置于远景,以至于我们无从得知她们眼眸中是否存留欢愉或离别的泪珠。大胆的切割式的构图极具视觉张力,大片的绿色更烘托出树木的苍健,桃花也显得分外的婀娜。在《早春》NO.1中,两个少女被安排在长满苔藓的湿润的石头之上,似乎在相互告诫和倾听。背景中繁茂的桃树尽情地铺张着自己的枝条,枝条上簇拥着盛开的花朵,象征着生命之树。石头的冰冷坚硬、枝条的挺拔劲健,与少女的妩媚阴柔形成强烈的对比,欲使生命在这一刻得以宽容的放纵。
孤独而诗意的沉迷
篇10
浩瀚如云,那一首首绮丽的佳篇不知撩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佳期如梦,那一阕阕仄仄平平的诗词不知动容了多少人的意愿;凝眸望远,那巍峨巨章,滚滚词藻,不知激荡着多少壮士。
——可如今,如今的地球村,便轻而易举地开工动土,将流淌了几千年的悠扬打断根茎,让现代,真正现代了。 饿死文人的世纪
当不能再花前月下,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沧海桑田时;当那摇落漫天芳华的梧桐兼细雨不再映入眼帘时;当峨冠博带,长袍轻袖已成齑粉时——疲惫了的心,该怎样才能释放?
没有去处!人,裸的暴露在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没有去处!
文化,又岂是说去就去的,古往,又岂只是高楼大厦堆砌而成的?
季羡林大师曾倡议“国学”乃根本。中国的根,便在这儿,中国的魂,本就于此。古今多少事。悠悠,切莫让,文人骚客,在其心之初,梦之萌的地方,画上休止符。
没有诗歌的世界
我念,那红酥柔夷,香脂粉腮,定是难得的尤物;我信,那一枚红叶寄相思,蜀女的爱连梧桐叶也载不动的刻骨铭心,定是时空再移,也难再有的佳话;我怜,桃花血泪,落红流水,定是咳断了心肺,也诉不尽哀怨的相思——五千年,便就锤炼了多少凄艳、哀绝的佳话。
这些,你舍得丢吗?舍不得!
钱钟书不知倡议过多少次了,王国维大师也不知提过几遍,就连最“潮”的袁腾飞教授也倡议——人之根本,树之种粒,文化,丢不得!
黑夜寂寥,无人对月怀吟,邀玉盘,端酒觞时,这黑夜,真就黑了,没了心中的那抹光,暗下的,又岂只是世界?
——由此观之,文化,不该丢,也不能丢。
莫忘,当听到“本草纲目”时,也要想想天青色雨下,一把纸伞,撑起的一颗千年执拗的心。
莫忘,当吃到不知油滚了几遍的炸鸡炸虾时,一枚艾叶,还香着,一艘龙舟,还游着。
莫忘,当一切都充斥着尖端科技时,这远古而来,早已泛黄的纸页,是其根本。于是,自己便懂得,雨天,行于舴艋中,缓步轻移,等一缕香,看一缕魂,悠长了,几世的缠绵。
——文化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