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7 02:3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篇1

“微课堂”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开通微课,主要是考虑到满足学生和老师自主学习的兴趣。调查发现,在网络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在10分钟内。因此,为迎合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老师上传的“公开课”不再是长达40分钟的完整一节课,而是只有5~8分钟的精华内容,在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

二、《长江的概况》“微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对“长江的概况”这一知识点进行了“微课堂”教学设计,设计内容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江的源流概况;

2.了解长江干流流经的省份和地形区;

3.知道长江的水系构成和上中下游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长江水系图学习长江概况,掌握学习河流概况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合作态度。

难点 掌握学习河流概况的方法

学法指导 读图分析法、讨论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江板画

分 1.四人一小组,根据班级情况分成若干小组

2.四人当中一人为组长、一人为记录员、一人为填图员、一人为发言员

3.根据知识点的数量、难易程度和小组数量分配任务

4.如果任务多,一人可以担当多重任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并配合自制课件,展示由发源地至入海口的沿岸景观图片,学生听歌并欣赏图片。

二、各小组组长抽签,决定本小组讨论研究的问题

总共有A-G七张签,每张签内容如下:

A:阅读课文和长江流域水系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源头、注入的海洋 多媒体播放可以展现长江雄浑壮观、波涛汹涌、奔流入海、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学生视听震撼。

B-C: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D:阅读中国地形图,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E: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湖口所在的位置及省份

F: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长江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

G:找出长江沿岸四大重要城市:重庆、南京、武汉、上海

三、各小组讨论、研究、总结、准备发言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三幅长江简图,分别为板图1、2、3,以备学生发言时用,板图1、2、3内容一样,只是由于概况内容比较多,要在不同的板图中表示,板图如下:

2.教师对有疑问的小组给予帮助

四、各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交流总结

1.解决A问题,小组填图员在板图1中填出长江的发源地、源头、注入海洋;其他同学读长江流域水系图,检查填得是否正确,小组发言员对A问题进行语言归纳总结。

2.解决B问题,小组发言员总结归纳之后,其他同学可以纠正错误和补充完善。

3.解决C问题, 抽到C问题的小组先派出发言员利用多媒体地图总结发言,然后派出填图员(一个或多个)在板图2中填出长江流经的省份,其他同学看多媒体中国政区图检查填得是否正确,之后,可以纠正错误和补充完善。

4.解决D问题,小组填图员在板图1中填出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其他同学读中国地形图,检查填得是否正确,小组发言员对D问题进行语言归纳总结。 小组抽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态度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组交流的过程,提高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概括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处理能力。

5.解决E问题,小组填图员在板图1中填得是否正确,小组发言员对E问题进行语言归纳总结:阅读教材总结长江在我国的之最

在中国政区图上,依次找出长江干流流经区域:阅读教材总结长江在我国的之最

在中国政区图上,依次找出长江干流流经长江上、中、下游三大河段的分界宜昌、湖口;其他同学读长江流域水系图,检查填得是否正确,并说出宜昌、湖口所在的省份。

6.解决F问题,同学们从长江水系图中寻找长江的支流,(用笔描一下,或用笔圈一下),小组填图员在板图3中填出支流和湖泊,小组发言员进行适当总结,教师补充。

7.解决G问题,小组填图员在图1中填出四大城市,小组发言员简单总结。

备注 采取小组竞赛式:

1.小组填图加10分,小组总结发言加10分;

2.如果几个小组同时承担一个任务,哪个小组抢到发言权和填图权,就给哪个小组加分;

3.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内容和纠正错误,同时也给加分;

4.最后评出优胜小组和落后小组,优胜小组提出合理要求,落后小组满足其合理要求。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方法

一、课前准备

新课改前提下呼唤新型的教师,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研究和掌握本学科知识体现中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新思想、新手段,使自己专业知识不断深化提高,扩展知识面,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充分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应更重视对“学法”的研究和设计,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呢?

(一)深入研究教材,研读新课标,明确教学目标。

(二)认真分析“学情”,这是教学设计重要的前期工作,根据本班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

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三)精心设计教案,地理教案是地理教学的实施方案,是教师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行动纲领”。那么,怎样设计一份优秀的教案呢?首先是导入部分, 每节课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导入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关键,也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成败。所以导入的选择最好是学生有所了解而又感兴趣的事物,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地理活动本身感兴趣,才能发展为对学习地理内容和结果感兴趣。其次,根据“学情”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合理的选择教具。结合现行的地理教材来看,课本文字内容较少,而图表资料较多。所以,地理教学若采用多媒体教学得话就比较直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老师应精心制作课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而不厌。运用投影、幻灯、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带入到具体的地理场景中,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在现今的初中阶段,专业地理教师人员奇缺,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地理教师之间应加强研讨,充分发挥集体智

慧,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科学而严谨、生动又活泼,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学习的

主体性,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那么,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呢?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

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好的效果。如引用歌曲,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我

就以视频《长江之歌》导入,这样学生就在很宽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主题学习,

一改死板直白的引入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再如,学习季风概念时,可以

请学生仔细观察我们芜湖地区冬夏季节风向的差异;除此以外,教学中穿插古诗句、趣

味性故事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这些犹如调味剂一般,给地理课堂教学增添了一番

韵味。

(二)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过去的教学一味地强调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被动性强。但新课标强调的是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所以,我们要把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学重新理解和定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在这四种因素中,教师是“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它支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是取决于教师的主导。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力靠教师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靠教师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靠教师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教师“教”的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主要的途径。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热情的激发,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活动,加强师生相互沟通与交流,倡导教学民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注重培养问题意识,锻炼学生质疑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培养问题意识,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个研究现实未知问题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想问”问题情景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时无法解决,从而产生一种努力探究问题的内心需要。教学中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之乐于学习、乐于发问。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先邀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一位同学顺拨地球仪(自西向东),另一位同学逆拨地球仪(自东向西),然后教师提示:显然,二种转动方向,只有一种是对的。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呢?再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造型,想想看:地轴为什么不是垂直于底座而是倾斜的,而且所有地球仪的地轴倾斜的角度都是一样的?这样的造型是不是为了设计上的美观?通过一系列的演示、观察、设疑,一次又一次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篇3

一、借助直观方法,设置问题情境

1 利用实物教具创设情境。

自然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过程大多是宏观的。利用实物、模型、标本等可形象地再现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过程,形成观察研究的环境,从而激发学生感知、体验、研究和发现的兴趣。如通过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可以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和相关要素等,记忆其中的点(如城镇、矿产地)、线(如交通线、分界线)、面(如工业区、农业区)、带(如气候带、自然带)等的地理分布,分析其特征、规律和成因等。

2 通过地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如说明构造地震的产生时,可用双手紧压一根竹条使其弯曲直至断裂,再结合使用褶皱、断层模型进行说明,这样的情境创设既形象又生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现代化信息载体,多媒体课件能把许多静态的文字、图片、资料设计成动态的画面,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其探究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新疆”内容的教学中,可通过视频教学创设情境:新疆音乐舞蹈、风情;天山雪峰;沙漠驼影;森林、草场;新疆水果;楼兰古城;沙漠油田等。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付设质疑情境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

1 设疑引思,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教师可先通过丰富、生动的材料说明我国水资源紧张而又浪费严重的情况,然后提问:“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你认为我国政府应从哪些方面做好节水工作?(从法规、科技、道德等方面联系实际展开讨论)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无论利用哪种途径设疑,都必须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教师可适当补充相关的课外资料来完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很快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和需要。

当然,要注意所提问题的难度,因为适当难度的问题对学生最具吸引力:过难,易使学生丧失信心;过易,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都不能达到启发引思的效果。

2 利用辩论、游戏、竞赛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

这种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爱玩好动、好表现、好胜心强的心理需求,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大洲与大洋”一节内容时,就采用了辩论式教学。具体如下:设一宇宙法庭,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法官、原告(海洋)、被告(陆地)。原告诉状:地球不应叫地球,应叫水球。让原告组和被告组在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为自己辩护。这样,就营造了气氛活跃的课堂,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抓住典型性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将地质构造和地貌的概念混淆起来。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些图像让学生进行地质构造和地貌的识别,通过识别学生可直观地认识两者的区别:地质构造指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地堑、地垒),而地貌指山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三、利用社会热点和典型的地理事件,激发探究热情

如在进行“西北地区”的教学设计时,可首先问:“西部开发专题电视栏目中有一栏为《东西对话》,东西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在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归纳:“西部开发中,西部需要东部的技术、人才和资金,而东部需要西部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西北地区在《东西对话》栏目中提出本地区发展的最大资源为:羊(畜牧业)、煤、土(稀土)、气(石油、天然气)(这样的总结与成语“扬眉吐气”谐音,有利于学生记忆),今天我们每位同学都以东部某企业集团CEO的身份,利用资料进行市场调查,论证西部开发优势及其制约因素,确定投资西部方案。”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宽生活情境

地理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学“走进生活,走向发展”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地理教学的必然。其必然性在于:生活的地理“活”,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生活的地理“真”,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地理教学要走向生活,必须在学习内容上向生活渗透,在学习空间上向生活拓展,在学习时间上向生活延伸,在学习形式上向生活贴近,在生活中学习身边的地理。

五、利用音乐、谚语、风俗等,激发学习热情

如在教学中借助音乐,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情趣。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音乐与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如讲授“长江”这部分内容时可播放《长江之歌》,在讲授“民族”的内容时可播放《爱我中华》等。

篇4

【关键词】 地理课堂 高效教学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23-02

课堂教学是学校优质发展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发展的摇篮,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成长地,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高效教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高效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一、做好“学程设计”是高效教学的起点

1. 制定高效的学习目标,是高效教学的根本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通过明确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提示旨在达到目标的最优内容和方法,并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标准。只有认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科学地研究,缜密设计,才能比较理想地实现教学目标。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按照教材来制定,而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地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和组合,情感与价值观的内涵,并以此来处理教材。

对于《日本》的教学,课标要求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掌握国家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而教材中并没有有关日本地形、河流的描述。为了国家地理学习的完整,我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中就涉及了有关读图了解日本的地形、河流状况的内容。这样无形中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国家地理我们应该怎么学,从哪些方面来学。教材只是完成学习目标的材料,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学习目标的合理和实现,是高效教学的根本。

2. 设计高效作业,进行高效训练

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高效的作业有利于学生有效提取所学的知识规律,做到巩固与灵活运用相结合。

作业内容要讲求实用性和趣味性,让他们感觉到做作业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在作业布置上,不要搞“一刀切”、全班统一,而应对各层次的学生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数量、不同内容的作业去做。作业内容形式要有开放性,地理新课标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的内容时,就应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力求把课本上的地理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

在完成了《土地资源》的学习后,可以布置一个这样的作业:各小组对所在自然村的土地利用状况做一次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同学们通过调查了解到本村耕地面积和人口数的变化,通过具体的数字总结出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的情况。围绕该村土地利用出现的问题进行农业调查。让学生深入到田间村头开展土地、人口数量调查,采访村主任、会计、农民代表等,记录有关事实,询问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在汇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讨论家乡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理解我国把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建设家乡的意识,达到了高效训练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是地理高效教学的最佳途径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方法,获得广泛的学习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

1. 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的时效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让他们学会学习,有针对性地注意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的时效性。

如在学习“经度变化规律”时,教师鼓励学生观察经度图,总结判断东、西经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找零度经线;有的同学说在度数最小的那根经线上画“十”字,再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也有的同学观察得到:经度越向哪个方向变大,就是该方向上的经度。每一种方法教师都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并引导学生注意从思维的角度总结学习方法,学生兴致很高,学习效果也很好。

2. 用心设计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高效性

根据地理探究教学的内涵,其课堂教学策略是: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方法,解决问题;运用语言,表述成果;合作交流,感悟成果。例如,在进行“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大小”教学时有几个步骤:第一,教师根据本节课堂教学内容,将本节课堂教学的主题确定为“我是校园规划师”活动。第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课前布置学生绘制简易的“绿色校园平面图”,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投影,分别展示学生和教师绘制的“绿色平面图”,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一幅地图要有比例尺、方向和大小这三个要素。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趣味中发现问题。第三,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对比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到校园内进行实地测量,确定校园各建筑物与各植物所处的位置;测量各建筑物与各植物之间的实地距离和它们所占的面积。通过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确定校园平面图的比例尺和各建筑物和各植物之间的图上距离;确定各建筑物和各植物用什么图例、何种颜色;学生再次动手绘制“绿色校园平面图”。通过学习探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选择,使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第四,引导学生表述成果。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介绍“绿色校园平面图”,并说出它的创新点、需要改善的地方及绿化设计师的合理性。通过文字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概括,使学生在表述中形成自己的结论或观点。第五,引导学生感悟成果。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在测量和绘制“绿色校园平面图”的过程中小组同学是如何合作的、碰到了哪些困难、有何感想。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使学生在交流中反思结论或观点。通过地理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学生能够获得初中地理课程中相关的自然和区域地理的知识,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及培养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求善求美的道德情操。

3. 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的结论、成果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老师平时尽量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空间和机会,为他们创造和谐的气氛,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发言,将本组讨论的意见、成果,以宣读论文形式来表达,这样既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又使学生品尝到自主、合作探究、成功的喜悦。还可以用竞赛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结论,以竞争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时教师必须作出适当的评价,指出优劣,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评价。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的成果特别多,如:收集的各种资料、撰写的小论文、自制的模型、自制的地理课件、地理小报等,作为地理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地理高效教学的根本保证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具有直观形象、动感丰富、新颖有趣、交互便利、音乐优美、感染力强等诸多优点,因而能够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增加课堂容量,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增强情感体验等。例如在《中国降水》一节中,可通过动画模拟“锋面雨带移动”的全过程,同时配乐朗诵:夏季风,雨祖宗。五月在南岭,六月江淮中。七八向北去,入黄进辽松。九月回江南,十月去无踪。这样就能把雨带移动的时间、路线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通过这些模拟演示,能把学生难以理解的现象变得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又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课件展示如下:伴随着悦耳的音乐,茫茫宇宙中一颗蓝色的星球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一下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随着地球的旋转,地轴及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的出现,太阳在中心位置放射出光芒,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交替闪现等一幅幅动画的展开,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到感兴趣的画面上,随着字幕:“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的出现,学生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之后,教师鼠标一点,马上出现一卡通人物有节奏的送入正确答案……在这部分教学设计中通过恰当利用多媒体动画、结合有趣的图像和绝妙的声音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从而自觉、主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教给了学生地理知识,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目标。

又如在在学习《长江》、《黄河》等内容时,可在讲课之前播放《长江之歌》、《黄河颂》等歌曲,用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分散的心立刻汇聚到课堂上来,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用学生熟悉的歌曲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他们会兴趣倍增。

由于多媒体特点的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手段非常具有优越性。它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它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综合水平。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达到教学的最高效。

[ 参 考 文 献 ]

篇5

关键词: 地理课堂 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根本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能只注重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现代教育思想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打破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两张皮”的现状,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问题的情景,从而使教师的所教与学生的所学、所需有机地结合。所以课堂效果如何,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

二、做好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备课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教法等,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教法。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前提是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状况,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做好准备。多数教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也正因为如此,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教材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而忽视学生和教法,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必须研究学生,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全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原因有二:一是学生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二是学生觉得知识过于简单浅显,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具有挑战欲望、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每节地理课始设计出形式多样、巧妙有趣的导语有利于迅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之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情绪进入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多年来,我在授课前都会提出一些引起学生思考和联想的问题,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的目的,实践证明,此法对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处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向师性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引导和示范意义。“亲其师,信其道”,他们往往会因喜欢一位教师而去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课堂上注意力也会比较集中。教师诙谐的语言、优雅的教学仪态、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素养及某方向的特长等,这些都可成为学生崇拜的地方,也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条件。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素养,发挥特长,形成人格魅力,这样就可让学生由崇拜到愿意和你接近,愿意上你的课,教学效果自然会达到最佳效果。

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象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同步,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长江》、《黄河》时,播放《长江之歌》、《黄河颂》等歌曲,写厚悠远和气势磅礴的歌声深深吸引了学生,歌曲中包含的大量丰富地理知识,使学生感到亲切,兴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自然十分活跃,这样的教学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课堂教学情景中,形成一种崇尚知识、努力探求地球知识的一种良好氛围,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问底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也是创造性人才所具有的重要品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尽力助其解决心中的疑问,并以此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如教学“南极洲中冰雪覆盖的大陆”这一部分,通过学习得出了结论:南极洲是冰雪高原,是七大洲中海拔最高的一个洲。我并没有就此搁笔,并继续设置疑问让学生思考:南极洲冰体积占世界多少?如果全部融化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学生通过思考,看地图,查资料互相讨论得出结论,我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在我的鼓励下,学生情绪高涨,也试着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世界洋面升高50―70米,我们居住的平舆县城(海拔仅50米左右)及沿海一些地方,将毫无疑问地陷入一片大海之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防止此事的发生?于是他们自问自答,进入积极思考状态,想象着各种措施和手段防止南极冰的融化。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学活动并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恰恰相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新的问题,为此我们要始终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所创新有所发现,才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5.抓住热点,结合实际。

地理教学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是地理教学的优势,更是抓住学生学习兴奋点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在讲解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对人口死亡率的影响时就抓住当前正在发生的社会热点来讲述,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泰国红衫军与政府军发生激烈交火已造成几百人伤亡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屡见不鲜的强烈地佐证了政治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在全球范围内地自然灾害可能是现在影响人口死亡率最重要的因素了。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刚刚2010年4.14青海玉树地震造成数万人的死亡和近期南方的雷暴天气造成80多人死亡等,这些都说明了自然灾害对人口死亡率影响的突发性及危害性。通过当前发生的鲜活例子进行讲解,课堂上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并能形成强烈的震撼,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科的兴趣都会随之增强。

四、课后及时总结,加强科学教育研究

课后一定做好教学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课堂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下次课中如何克服?等等。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也会对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地解决,在课后要及时地回顾总结,不断地调整、改进,以期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但却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的方面。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密切注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把课堂教学当作一门科学艺术来研究,改向经验要效率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题海战术要质量为向教学改革要质量。

参考文献:

[1]宋叔华.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开放.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2]吕元喜.浅谈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全开放.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2).

[3]李井芳.谈多媒体在地理课教学中的应用.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1).

[4]虞卫国.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管理.青海教育,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