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触范文
时间:2023-03-23 17:1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感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我从小就很喜欢一节一节的青竹,而学校就有一小片竹林,当放了假我踏上竹林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喜欢竹笋的女孩.
她就住在我家附近,而我们从没说过话,这次在竹林遇上了她,她却指着我的脚说:"小竹.”
我很奇怪,低头看看自己的脚,抬起脚,原来我踩到了刚破土而出的竹笋,我急忙后退了几步.
“怎么称呼你?”她竟然和我搭上了茬.
“不知道,随便吧........”
“叫你小竹吧,我很喜欢竹笋,这样称呼你似乎更顺口一些啊!”
“好的 !”
~~~~~~~~~
我们才刚刚认识,她却把我当作了多年的老朋友,在交谈中,我知道了:她原名本是伊千千,后来因为喜欢竹缠着妈妈改名为伊竹.她笑着说:”我想当一名歌星,这样好的名字当了歌星就不用起艺名了.
她还和我同校,但比我大了一个年级,并且成绩是倒数第一,我就有些不太相信
了.她长的虽算不上特别美丽.但我觉的可以用“水灵”来形容:水汪汪的眼睛,小巧的鼻子,她说她原来是樱桃小嘴,结果被爸妈给掐大了.她还说她要留级了,不过她很乐观,竟认为:留级说不定我能当尖子生呢!我听了便说:那我们会不会分一班?她皱着眉头告诉我:我不能上春芽小学了,我爸把我转到了春苗.
“唉 !”我们同时谈了口气.
~~~~~~~~~
就在我们认识的第三天,她从家里慌张的跑出来,拼命的敲着我家的大门,我开门后,她塞给我一个精致的首饰盒,并留下一句话:别把我这位喜欢竹笋的女孩忘记.便慌慌张张的跑了.
我打开了首饰盒,里面是一根比盒子还精致的水晶竹笋项链,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她不会是........我一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她家跑去,一边喊着伊竹,一边敲门,而开门的是一位陌生的姐姐,我急忙问:伊竹在不在?那陌生的姐姐却问我;你是小竹吗?我说是,她从桌上拿了一封信给我,并说:伊竹搬到春苗居了,刚走,这是她让我给你的信.回到家,我拆开信,在一张印着竹子的纸上,写着伊竹前所未有工整的字体。
信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篇2
初三生活如同一轮明月,看上去孤独无助却寄托着对明天的希望;初三生活更像是一朵梅花,经历的是苦寒,绽放出的是精彩。
初中三年级的学习生活与初一、初二截然不同。如果说初一、初二我们的学习是躲在甲板下面安静的学习,感受不到一点风浪,那么现在,就需要我们直面迎接暴风雨的挑战了。学校、家,学校、家……两点一线间的忙碌的生活一刻也不能耽误。每天冥思苦想着一道道数理化难题,在纸上飞快地书写着一个个英语单词,在书上写下一行行工整的笔记早已是家常便饭。每天晚上挑灯看书至半夜三更也早已司空见惯。现在,就是需要我们做最后一搏的时刻。
尽管初三有多么辛苦,但是不只是我们再辛苦,班主任早出晚归,忙里忙外;只有努力才能在来年创造自己的“春天”。你累我也累,同样的累但结果又如何呢?这只能靠我们自己努力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此时用心良苦,将来必有用处。
初三:皇叔
篇3
生活中有许多细微的事情,都会让我们感动,相信人间有真情,陌生人的举手之劳,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小小的举动,一个小细节,都会让人为之动容。
那天刚好晴天,走在太阳下都会闷热,搭上公交车凉快些,我些许的无聊拿着手机在拍照,坐在我前排的一位奶奶,在公交车停站的时候站起来,她行动不便,走路有些缓慢,司机耐心的等她走到车门处,我们大家以为这位奶奶要下车,但却不是,而是递上手里拿着的面包给司机,那时候是早饭时间,大概这位奶奶怕司机来不及吃早晨会饿。这让我想起我的外婆,每次出门坐车时都会买上一瓶水给来接她的司机,她知道工作不容易,容易舟车劳顿口渴。她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会为他人着想,给予别人细心的关怀,在生活的细微处,仍旧坚持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
每次坐电梯时,关门和开门时候总会有人细心的把手放在门上预防会闭上,礼让他人先走,为他人的安全着想;在别人睡觉的时候安静不吵闹;不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尽量压低声音不去影响他人;会让座,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些细微的表现,不仅让人觉得温暖,而且更是一个人的修养。
生活中处处有感动,正是那些细小入微的事情,才更显得一个人的用心和细心。
篇4
但事实上,我发现有时我也拥有快乐!
“哈哈哈……”耳边永远是自习课后桌的欢声笑语。一个个幽默的笑话,一个个有趣的谜语,为大家紧张的学习之余带来了许多的快乐。同样,也是他把快乐传递给了我。从此,眼角的泪水消失了,我的脸上更多的是开心的微笑。
“高兴点,一次考试代表不了什么。”朋友是刚刚认识的一位新同学。他的安慰像春风细雨一样滋润着我的心田,足以让我感受到孤独时渴望的那种温暖。
“认真听,我再讲一遍。”数学课上,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着几何问题。陌生的课堂,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但讲课的那番热情并不陌生。
一个月后,我慢慢融入了这个集体。课上,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讲;课下,同学们也是争先恐后的写作业,教室中只剩下沙沙的写字声。
篇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此,我们的数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积极为学生提供对其具有现实意义和趣味的素材。建立生动有趣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探索新知,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习数学,在“做数学”中体验“生活数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将数学服务到生活中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魅力。那么在教学中又该怎样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呢?
教师要创设情景生活化,让学生体会数学例题中的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儿童亲身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来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乐趣。我经常利用学生通过寻找身边的小伙伴引入教学,既营造了一种轻松有趣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源于生活的。这样以后他们立刻对今天的内容感兴趣了,也学习的很快乐。
像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既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身边的小事也紧紧相连。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数学成为一门有用的学科,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应用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的实践能力。通过设计练习生活化,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化问题的能力。
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也增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只有回归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魅力。学生只要在生活中用到数学,才会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集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的题材引入数学教学课堂之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教师建立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零距离。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数学存在于生活中,因此教师要建立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例如,在教学《小数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简易的早餐店,标上“馒头0.5元/个,肉包1/个,油条0.5元/根,豆浆1元/杯,牛奶3元/盒,蛋糕1.5元/块……”然后说“这些都是你们平时早上要吃的东西,我想你们再熟悉不过了。那么请你们来说说看,如果给你5元钱,让你自己去吃早餐,那么你会怎么安排你的营养早餐呢?”学生马上来了兴趣,各自说出了自己的营养早餐方案。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要点,也通过在生活中的“用数学”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
作为教师要坚持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喜悦,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和习惯。所以在教学《升和毫升》时,我让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去超市做个小调查,看看你们早超市里能找到哪里东西是用升和毫升做单位的,并记录下他们的名称,好好看一看,可以的话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可以的话,如果能用铅笔画出他们的形状或是外观更好。同学们兴致勃勃的去了超市找了很多用升和毫升做单位的东西:有沐浴液,牛奶,饮料,食用油,花露水,酒……好多东西,有的同学还画出这样东西的外观,还有的同学还采集了样品呢。通过超市小调查以后,孩子们知道了升和毫升都是用来表示液体的单位,升可以表示多一些的液体,毫升则用来表示较少的液体。这样不仅让他们能从生活中自己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中是处处有数学的。
篇6
【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切除术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根据实际工作,总结分析子宫切除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指导子宫切除术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子宫切除术;生活质量;护理干预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在不断地提高。子宫是女性的重要器官,子宫全切术,次全切除术,子宫肌瘤切除术等对女性及丈夫来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对我科2008年1月-12月住院病人中从中抽取100例进行分析,从而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对2008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科做子宫(全切术,次切术,子宫肌瘤)切除术100名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按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不同进行,其中28岁以下5人,28-35岁35人,36-45岁40人,46-65岁20人;其中高中以上46人,初中30人,初中以下24人;农民20人,工人26人,公务员25人,老师及医务工作者29人。分析手术对夫妻生活的影响,工作能力的影响,家务能力的影响,心情焦虑忧郁,恐惧程度的影响等。
2. 存在的问题
2.1 术前术后心情焦虑忧郁 当患者得知自己要手术时,担心的问题特别多,如术前担心疾病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手术的成功率是多少,术后夫妻生活问题,住院费的问题,以后自己会变成什么样,会不会一下子变老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使患者做立不安,吃不香,睡不着。
2.2 患者知识缺乏 对疾病不了解,不愿意做手术,担心家庭及丈夫,导致整天闷闷不乐,情绪失落,干什么事情都没有精神。
2.3 家庭支持力度不够,有的家庭生活困难,交不起住院费不愿意手术;有的年龄小还没有生育,不愿意手术;有的丈夫怕影响夫妻生活,不愿意手术等。
2.4 术后恐惧患者担心术后夫妻性生活没有了,担心家务不能干,担心自己会很快变老,体型变丑,在亲友,同事面前没面子等。
3. 护理干预措施:
3.1 一般护理措施:主动热情的做好入院介绍,介绍病区环境,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介绍床位护士,床位医生,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处理对策。详细讲解手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特别要讲解切除子宫,保留卵巢,仍然会分泌激素,不会过早衰老,女性的容貌,体型及性格均不会发生改变等[1]。
3.2 在为患者做各种检查,护理操作时尽量保护个人隐私,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尽量减少暴露,理解患者的心理担忧。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因为女性对子宫手术担心过多,鼓励丈夫多理解和支持,住院期间多陪伴,给予心理支持减少心理压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允许家庭成员探视,送饭,让其感受家庭的温暖,关爱,增加治疗的信心。
3.3 性知识宣传:护士主动热情地与患者沟通,讲解子宫的有关知识,告知子宫肌瘤不是癌。手术只是子宫切除,或肌瘤剔除等,但不会摘除卵巢,对今后性激素分泌,女性特征没有埙害,术后会有暂时的不适,会有绝经,不能生育,但不会过早衰老,不会改变女性体态,更不会变男性长胡须。如果有特别恐惧的病人在耐心开导下,还不能接受,可以带她到以前做过手术的病人处亲自了解,使其看到和自己一样手术的病人术后恢复情况,使其解除手术的焦虑与恐惧,增强手术治疗的信心。当有的患者知道子宫需要切除时就会担心夫妻性生活会受影响,给家庭带来不和谐,怕丈夫嫌弃自己,给其抛弃,甚至离婚,丈夫到外边找女人等问题,医务人员应当向患者及其丈夫解释,子宫切除后不会影响夫妻性生活,夫妻间的性接触也不会因手术而发生变化。女性的出现不仅仅是身体刺激的反应,而是一种精神产物,人类性生活受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还受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只要夫妻感情协调好,即使子宫切除也可以过满意的性生活。护士可以和医生一起利用图表的方式讲解子宫,阴道,卵巢的解剖位置,告知他们各自的功能,使其夫妻容易理解接受,丈夫理解接受了,消除对手术的偏差,对患者手术就是一个最好的安慰,鼓励。治疗有被动转为主动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达到身心健康。
3.4 人文关怀 给与心理疏导及行为指导,倾听患者的陈述,及时发现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认知行为疗法的心理干预: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诊断,对患者最担心的问题进行总结,制定个案化的护理措施,从而进行个案化干预,并解决问题。在实施护理干预时,注意让患者明白错误的观念,并学会与错误观念做斗争的方式,与错误观念和行为进行内心辩论的方法。努力使此种方法强化[2]。
总之,子宫手术对女性的生活质量有极大的影响,如果对夫妻双方术前,术后及时进行护理干预,进行必要的性知识教育及合理指导,针对患者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解除患者及丈夫因缺乏对手术了解带来的忧虑,减轻思想负担[3]。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正确的指导,从而改变认识上的缺陷,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年龄小,文化程度高,焦虑程度重,职位高的特殊群体,不但要治疗疾病还要针对不同心理问题予以疏导,维护他们的尊严及人格,切实帮助他们提高,婚姻家庭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宋媛媛.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的护理配合与观察[J] .吉林医学,2010,31(24):4176.
篇7
可步入初中,我发现她和我的那一万种猜想完全不一样,今天,我找出了许多不同点,和大家一起分享。
科目:上小学的时候只有五个科目,可到了初中有七个,每一个科目都有两本练习册,这下学习任务变重了,每天还要跟练习册,要想学习好,只能加倍努力了。
体育:小学的时候,什么达标测试也没有,多轻松。可到了初中呢,什么男生一千米跑,女生八百米跑,全都上来了,等跑完了,不都底坐轮椅了。
办公室:初中的办公室可大了,除了音乐,体育,美术和政治老师外,整个初一老师全在一个办公室里,本事就害怕老师,一进办公室看到了这么多老师,可吓死个人了。
篇8
关键词:生命存在;生命意义感;价值判断;心理可见性;认知失真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8-0045-04
一、心理可见性的内涵及其意义
人的生命意义感在很多时候来源于自我价值判断。这种判断的比较稳定的参照系就是心理可见性。所谓心理可见性就是人们希望和需要去获得自我发现的体验,这种自我发现来自于将自我作为客体来认识的结果。人们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通过他人的认识与评价获得这一体验。所有在人们之间可进行的积极交流的反应,会产生程度不一的心理可见性。这种可见性往往在男女之间深刻的爱情中达到高峰。所以我们必须考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够在自我发现过程中体验到快乐?
必须考虑这样的一个事实,即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将本身体验为一种过程。意识本身是一种过程,一种活动。我们的心理内容是由意识的理解、想象、感知、思考和情感体验的结果所构成的。我们的心理并不是一种能够直接被感知和被体验的那种静止、不变的客观实体。
当然,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具有自我观念和自我认同,但是这种体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感觉而不是一种思想。这种感觉是非常具有弥散性的,它与其他的各种感觉交织为一体。若是想将它与其他的感觉分离开来进行孤立的考虑,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的“自我概念”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对个性品质的综合而抽象的理解。在任何时候,意识的焦点都不可能逮住这一切,这一切只能被感受和体验到,但它并不可能实实在在地被我们所觉察。
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我们的价值、目标和雄心壮志最初往往在我们的内心构划出来,被作为意识的数据储存起来,然后再朝着能使我们生活获得成功的方向转化为我们的行为和客观现实。这样它们就成为我们所能直接觉察到的外部世界的一部分。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适当而必要的模式。生命成功的意义就在于将自身投身于世界,使自身的价值和目标得以表达和实现。如果缺乏这一点,我们的生活就会丧失生命力。
另外,个人自身那些最重要的价值,诸如个性、心灵、精神,心理的自我等等,无论我们给予它以什么样的称呼,都不可能从文字上充分表达它。它永远不可能脱离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它永远不可能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被我们所感知、所认识。然而,我们总渴望着能够获得将自我作为一种客观形态来意识的方式,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心理上需要有这方面的体验。
因为我们的意识是自己行动的原动力,具有自己是谁和我们是已经发展了的人的概念,这一切就构成了我们渴望和需要去最完全、最深刻地将自身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客体来进行体验的一切动机。当我们面对镜子,就能够将自己的脸作为外部存在的客体进行观察。在注视着自己的脸庞时,我们希望寻找到一种“那就是我”的令人欢悦的体验。这里就存在着评价,即一种对客观存在的评价。[1]
使我们的内心世界获得以外部形态的方式表达出来,使我们能够真实地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所包含的自身真面目,这是我们生命成功的极为重要的过程。在生活中,人们常常是通过一种间接的感知方式即通过判断去实现这一过程的。根据判断,我们会说出自己所想的、所感受到的,或者是心理所指向的那些东西,并会通过语言和行为去诚实地表达我们的内心世界。
那么在生活中是否存在着一种直接感知的方式呢?是否也有那么一面镜子,能够使我们清楚地观察到心理的自我呢?的确,这面镜子是存在的,它便是其他人的认识与评价。在这面镜子里,我们能够直接窥视到我们的灵魂。
作为单独的个体,人们在某些方面能够理性地观察自己。而其他人的认识与评价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这就是我们可能根据他人的认识与评价的这面镜子来感性地体验我们自身。这就使我们成为了一种具体而又有形的外部客体了。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人们之间存在着思想、观点、情趣等差异,这可能会使一些镜子失真。因此,心理的可见性就要求人们关系之间在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方面,彼此能够达到一种意识的和谐与统一。这样,我们便可从他人的这面镜子中获得一个较为客观和准确的真实的自我。
但是,我们若希望获得和体验到那种最令人满意、最理想、最恰如其分的可见性,自己首先必须获得独立的自我认同,然后再去寻找和他人相互作用和相互反应时所产生的心理可见性的体验。因为我们的自我概念并非是他人的创造物,但是,显然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他人的那些反应、反馈能够使我们获得所需的自我概念。因此,对所有人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应当在错综复杂的各种人际关系中去获得“我是谁”的体验。
当我们新结识一个人时,我们的个性特征中往往包含并体现了以往与他人交往时所体验到的内心反应及来自他人反应的痕迹和烙印。我们的生活背景、生活阅历、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水平,我们的性格特征和气质,我们的生物节律和相貌以及其他特征,这诸多因素构成和表明了我们的个性。正由于个性的存在,使得每个人具有与他人所不同的品质和特点。我们从客观上观察自我内部心理,往往是通过我们所说的和所做的事,通过我们怎样说和怎样做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我们本身就构成了被他人所感知的客体。当他人对我们的行为和思想有所反应,并以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作用于我们时,他们对我们的心理上的体验和感受,就通过他们的行为方式、他们的眼神和表情,他们对我们谈话的态度及其他的一系列反应方式表现出来。如果他们对我们的看法与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取得了一致,如果他们的这种看法又通过能够让人觉察的行为方式传达给我们,我们彼此便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心领神会的享受,从而就获得了一种心理可见性,我们便体验到了自我的客观性和我们存在的心理状态。在他人的行为中,我们便能够看到自我的反射投影。因此,在这样的意识自我客观性的过程中,他人便可能就是一面心理的镜子。更准确地讲,他人的心理镜子只是我们意识自我客观性的途径之一,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途径。
如果我们遇到一个人,他正在思考的问题正是我们所思考的,他正关注的事物也正是我们所关注的,他对事物的估价又与我们的估价获得一致,他在各种情境中所作的反应更是和我们相同,这样我们的内心不仅仅会引起强烈的共鸣,而且还会通过对他的感受和认识领悟到自我。这是意识自我客观性的另一途径。也可以说,是另一种体验心理可见性的途径。这样,我们就在他人的客观存在中体验到了愉快和兴奋。和他在一起,我们便享受到了情投意合的乐趣。我们的许多重要需求也因此获得了满足。
心理可见性的体验不仅仅是其他个体怎样对我们反应的一种功能,它同样也是个人反应他人和整个世界的一种功能。这一点适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无论是最偶然的萍水相逢,还是最热烈的男女爱情都无例外。
因为人们的个性和内心世界具有许多不同的方面,所以能够在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的不同方面体验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可见性。这主要取决于人们所交往的不同对象的特点以及相互交往的性质。有时,我们感受到的心理可见性是属于基本性格品质方面的;有时是属于我们的行为倾向性方面的;有时是属于隐藏在一种特殊情感反应背后的那些原因的;有时是属于我们对人生的认识而作的结论;有时是我们工作的某些方面;有时属于我们性心理方面;有时是我们的伦理价值观等等,总之,产生心理可见性的可能性范围是无止境的。
除了那些特殊的人,我们和他们的交往过程中会产生心理隔阂以外,所有人们之间交往的形式,无论是精神的、知识的、情感的或是肉体的,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给予我们心理可见性的感性依据。而我们许多人却往往没能意识到心理可见性产生的过程,往往只是注重于结果,只意识某个人的存在,使我们感受到或者没有感受到和他相处时好似和家人一样亲密自如;感受或者没有感受到那种相互吸引、相互理解的情感体验。如果仅仅把人看作为一个意识的实体,那么仅仅是一次和他人的谈话便可获得心理可见性的体验,只有在和那些我们深深敬慕和关注着的人的亲密关系中,我们才会期待着一种更加意味深长的心理可见性,它涉及到有关我们内心生活的重要方面。
在人们之间的关系中,思想情感的共鸣,生活观和价值观的一致,是获得心理可见性的先决条件,也是友谊和爱情的实质所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一句话:“一个朋友是另一个自我。”这正好也是亲密的友伴或爱侣们所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感体验:在和你相知相爱时,我遇到了我自己;在和你相知相爱时,我认识了我自己。他们反应和作用于我们,事实上就好像我们在另一个人身上反应和作用于我们自己。这样,通过他们的反应和作用,我们领悟到了自我,通过领悟的结果,我们认识了自我。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希望交友、恋爱的主要心理根源之一:人们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借助于和他人的相互反应、相互作用的过程,将自身作为一种客体进行了解和认识,从而获得正确的体验自我客观性的能力。
二、心理可见性与认知失真
虽然人类竭力标榜自己是高度理性的,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们在知觉自己和知觉别人时却在很多情况下感情用事。这样在和别人交往时难免会出现认知失真。认知失真并非认知错误,只是针对某种客观情境和现实的现象。偏差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当两个人相遇时,双方在最重要的水平上真正地去认识对方的愿望和能力决定了他们将会体验到的心理可见性的程度。
除此之外,我们能够确定两个决定心理可见性的基本要素,若缺乏这两个基本要素,心理可见性就会失真。第一个要素即双方在性情、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人思想品质的发展方面具有相同的程度。假设一个自信心很强的女人遇上了一个心情急躁而内心又缺乏安全感的男人时,这个男人对她的态度总是带着一种怀疑、敌对的情绪,无论她说什么或是做些什么,他都会认为是含有恶意的。他视她的自信心为企图去控制和支配他,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女人就不可能获得一种心理可见性。她可能会感到迷惑和不知所措,或者对这种如此粗暴的不解人意感到愤忿不平。事实上,可以说他一点也不了解她,双方也就不可能产生心理可见性的情感体验。再假设另一个人遇上了这位女人,他对她的思想和行为抱以微笑的态度,以表示他理解她,并且支持她。她的内心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她会回报他以微笑,同时,她也会感受到双方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的令人陶醉的情感体验。心理可见性也由此而产生了。[2]
第二个要素即个人的自我观念和行为能够准确地、合乎情理地与其实际心理水平相符合。假设一个人带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企图去文饰自己的行为,以此达到维护其自尊心的目的,结果往往是他在与人相处中常常会感到心理隔阂和遭受挫折。这是因为他所接受到的反馈并不能和他的文饰行为和谐共存。这样他就根本无法体验到心理可见性。而且他也无法避免这样一个事实,即他内心非常明白他的行为是与他的心理活动不相符合的。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并不能代表他。再假设又一个人,他在这种情况下,不带任何心理谴责和轻视,而是透过这种行为去认识问题的实质。这样,他就会看到,他所以会产生文饰自己行为的需要和动机的根源在于他的内心缺乏安全感。有了这种认识,这个人就会获得力量去努力帮助自己体验到真正的心理可见性。
有时,两个不成熟的人会为自己的生活披上一层厚实的伪装,这样在他们之间进行相互反应和作用的过程中,两人就会产生心理可见性的错觉。实际上,这是一种失真的心理可见性。因为在这种关系中,两人都以自身的假象支持着对方的伪装,同时又进行着自我欺骗,两人之间实际进行着一场“假面人”的交易。当然这种交易或多或少是在双方的潜意识水平上呈现出来的。有趣的是,在这种失真的心理可见性背后还隐藏着一种真正的心理可见性。因为双方的内心深处都十分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他们互相能够以一种沉默无语的理解去支持和巩固这样的“交易”关系。
在这里,这些例子只是为了强调一种过程的实质,它们并不传达,也不企图去传达现实生活的人际关系中那些经常存在的可靠的心理可见性的失真,以及真实的个性品质和伪装的个性品质,理想的现实主义态度和完全的自欺欺人的态度之间纵横交错在一起的高度复杂性。
三、心理可见性和理解
人际交往中希望获得另一个人的友爱是与我们希望感受心理可见性分不开的。如果有人表白说喜爱我们,但是他所谈论的在我们身上所发现的可爱或可贵品质并不是与我们所认识的相一致,并不是我们所特别看重的,甚至是与我们毫无联系的,那么我们几乎就不会感受到被他人所喜爱,我们并不希望盲目地被人所喜爱,我们希望他人爱我们是有其特殊的理由的。如果另一个人为了一些理由向我们示好,而这些理由与我们对自身的理解、自身的价值观和标准毫不相干,我们也不会感到满足,我们甚至不会感到自己是在真正地被他人喜爱着,因为我们并没有体验到心理可见性,并未感受到另一个人在对我们进行真实情感的反应和作用。
心理可见性的愿望常常是被我们作为希望获得一种理解来体验的。如果我为自己的一些成绩感到骄傲和快乐,我就想让那些亲近我的人、我所关注的人能够理解我的成绩和这些成绩对我个人所具有的意义。我也希望能够理解并且重视在我情感背后的那些理由。如果一位朋友给我一本书,并说我将会欣赏这本书,如果我的朋友所说的话是事实,我就会感到无比的愉快和满足。因为我体验到了心理可见性。我感受到了被理解。或者当我遭受到个人失意的痛苦时,我知道了我所爱着的人能够理解我的困境,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我的情感状态,这对我来讲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了。
就任何相互的个体来说,“盲目”的爱可能对减轻焦虑的心理会有所帮助,但是它并不可能反映我们感受心理可见性的渴望心理。友谊和爱情并不是无条件地、盲目地去维护我们的需求,而是有意识地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心理可见性可能会含着同情、怜悯或者是尊重、欣赏,或者是爱,或者几乎是这一切的综合体。心理可见性并不一定包含深厚的友谊和爱情,但友谊和爱情若是缺少心理可见性体验,就会成为一种虚妄的幻想。
四、心理可见性与被证实的愿望
有时人们常常会将体验心理可见性的愿望与希望获得“被证实”的愿望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是两码事。
一个人希望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行为受到他人的证实、肯定和赞同,这是十分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当一个人将实现这种愿望作为个人价值实现的主要目的,为了达到它而不惜牺牲个人品质中的诚实和正直的一面时,我们就说这种愿望是属于反常的、变态的心理现象。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必定要遭受由缺乏自尊心而导致的痛苦折磨。
不过,即使在这种愿望是以最正常、最实际的形式表现出来时,我们仍有必要区分这种愿望与心理可见性的愿望之不同。
渴望获得心理可见性绝非表达了一种脆弱的或者是不确定的自我,或者是很低的自尊心。相反,我们的自尊心越低,就越感到需要去隐藏自我,对心理可见性的愿望就越感到矛盾,即表现为我们对它又渴望又害怕。如果我们确定了自我,为自己是谁而感到自傲,这种自尊心越强,我们就越愿意使自己襟怀坦白。可以说我们越渴望袒露胸怀。
人们的自尊心意味着对自身的价值和功利充满了自信。而缺乏自尊心,不相信自己的思想和判断的人的特点之一,表现在过分地希望取得别人对自己的赞同,同时竭力回避别人的反对意见。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急切地要求得到他人对自己地位的证实和支持。一些人梦想着通过友谊和爱情寻求这一点。但是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这些人的内部心理,因为这些人并不相信他们自己,所以即使是外部过程的支持也不能满足这种渴望,除非是短暂的一时的满足。要求获得“被证实”的愿望并非是在寻求着一种心理可见性,它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尊心。而自尊心是不能由他人来提供的。友谊和爱情的目的是赞美自尊心,决不是为缺乏自尊心的人创造自尊心。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为了赞同他们自己而需要去获得别人的赞同。这种观点就其普遍性来说,是缺乏事实依据的。当我们已经成功地朝着个人的自主方面(自我信赖、自我调节、自我约束)努力时,我们希望和期待着另一个人将会理解我们的价值,而不是创造它。我们希望和期待着另一个人能够现实地看待我们,甚至也帮助我们更实际、更清楚地看到自己,而不是让他将我们创造成他所想象的模式。对于立足于现实的人,显然在这种创造中,不存在着任何报偿。[3]
一个人的心理是幼稚的还是成熟的,是独立的还是依赖性很强的,可以根据下列观察获得:即当一个人遇到新结识的人时,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人往往倾向于思考这样的问题:我对这个人有哪些看法?而一个幼稚的、依赖性很强的人却往往在内心想着相反的问题:这个人对我有哪些看法?
我们知道,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人们能够感觉到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可见性,在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中,我们不可能会感受到和熟识的人一起时的那种程度的心理可见性。而在熟识的人中,我们也不可能获得和亲密无间的朋友在一起时所具有的那种程度的心理可见性。在人们的生活中,深刻的友谊和爱情关系所具有的心理可见性,无论从深度和理解程度来讲都是无与伦比的。没有一种关系能够像它们那样如此深刻地包含着自我,没有一种关系能够像它们那样使自我各个方面获得充分表达。
参考文献:
篇9
高中政治高效教学自主探究对策一、高中政治教学“失效”原因
1.盲目追求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更加注重学生主体的发展。课堂上,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要求,而且要关注学生掌握的知识是自己主动探究获得的,还是老师填鸭式传授的。自主探究教学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因为老师必须激发并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思考、创造的空间。比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老师可以联系学生日常的消费心理,像追求名牌、互相攀比和追求时尚个性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评价分析,从而带领学生进入课程主题――《树立正确消费观》,而有的老师带着学生进入话题之后,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偏离课堂的主题。新课标强调的是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并不是说摒弃其他的学习方式。显然,例子中的这位教师误认为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被动学习、接受学习、机械学习放到一边,全力推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虽然新课改的学习方式有它的特点,但传统的学习方式也有其优势,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2.课堂改革过于形式化
伴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很多课堂教学都贯彻了新课改理念,然而,某些老师还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在教学中存在形式主义,如为了追求完美的课改模式,在课堂上用各种手段给学生带来花哨的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吸收到有效知识,许多教育工作者又极力推崇和夸大这种华而不实的课堂效果,造成人们对课改的误解。
3.评价标准不够全面细微
课堂教学的评价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评价教学过程,这种评价主要是对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进行评价;二是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这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评价中心,它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作为基础;三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它是在课后对学生知识水平进行的评价。这些评价标准宽泛而不全面,对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并不能做到细致精准的考察。
二、高中政治教学“提效”建议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动机因素。教师要鼓励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营造积极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提出的假设,要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打破常规思维。老师可以启发学生从课内学习拓展到课外实践,使学生成为具备自我探究的能力,在未知的领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满足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把“以人为本”作为课堂教学思想,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群体学习的潜力,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为他们的个性发挥和相互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学生多种感官并用、用心思考,相信一定能达到自主发展的预期效果。
2.政治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并且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的几种方法:一是把生活实例补充到教科书去,把课本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改善学习方式有极大帮助,能使政治课教学获得新的活力、生命力。二是采用“假设――求证――回归”的教学手法,它能够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也为教师解决难点、重点的问题提供了方案。三是采用提问教学法,是指学生先进行主动学习,并提出问题,以此为教学的切入点,把思维的创新作为突破口,努力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意识和探索精神,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3.优化评价体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在当代新课标情况下所有政治教师都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改善教学现状的紧迫要求,也是课改的目的所在。在高中的政治教学,教师要做到关注学生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仅仅是教学任务,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改的重要措施之一。另外,通过巧设情境,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或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时政,利用多媒体灵活处理枯燥的知识点,拓展课堂教学。用多方位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到位地评价教学成果,这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生,都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通过评价体系,教师可以总结教学的成功与不足,学生可以找出自身的优势与差距,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总结
教学模式的创新为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课程改革的探索进程中,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教师要总结自身的不足,吸取课改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习高效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创造出辉煌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杨红梅.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
\[2\]于妮.浅谈高中政治课堂存在失效问题的原因及对策.2011.
篇10
人生苦短,当珍惜人生,善待自己,好好活着。而如何让自己能好好的活着呢?其实我认为让自己的一生快乐而精彩就不枉此身。这里我就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我对于“快乐而精彩”这个词汇的理解。
在阐述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个数据是关于中国人寿命的一个调查,中国人平均寿命71.4岁,如果我买把他换算成天数的话,一个人平均活71.4*365=26061天,要活30000天,得活82.19岁,而且还是某些人是可以的。我们就按照80岁的最高值取决一共是29200天,在这29200天的时间里,我们还要除去刚出生丫丫学语和不懂事的那1-18岁,也同时要除去70-80岁那老态龙钟,生活不能自理的暮年10年。这28年的时间里,我们是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的。所以我们还剩52年。而在最后52年的时间里,我们还要除去一天12小时的吃饭和休息时间,所以我们一天只有一半的时间可以利用,因此我们只有26年的时间(这里还不包括生病等不可抗拒的因素)。我们把这26年的时间换算成天数的话,26*365=9490天,根据这个数据总结来看,人的一生只有这9490天不到的时间是可以奋斗的,而恰恰这9490天的时间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一个人能否活得精彩,活得有价值的关键。
上述的数据我只想展示一个道理,我们的时间真的太少了。还是像那句俗话“时光如逝 岁月如梭”。可能今年我才30岁,没多久我就该庆祝自己40岁的生日了。当然作为我来说已经没有这9000多天的时间了,我今年32岁还要去掉14年的时间,因此留给我的时间只有5110天的时间。因此如何利用好这5110天的时间,让自己活得精彩活得快乐呢?这里我就阐述一下我立足于作为一名老师的观点。人不外就分为生活和工作两部分,这两部门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只有做到快乐生活,才能认真工作,这样才能活得精彩。
怎样才能快乐生活呢?我觉得必须有以下几点关键因素。第一、必须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这个是所有一切最基本的根基,没有它就没有一切。因此必须合理加强身体锻炼。首先我们应该把锻炼身体的意识上升到一个很重要的高度,因为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往往是有病的时候才会懂,但这时懂很多时候都晚了。警钟要长鸣,必须意识要领先。同时,合理的膳食对于身体健康也十分重要二者之间需配合。第二、需要一个和睦的家庭,家庭和睦了工作才能顺心。我想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家庭是需要耐心的经营的。无论对于夫妻双方,还是父子之间等等,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支持,在这基础上我想大家应该都会有自己一套的理论,没都会是一个成功的经营者。第三,就是多一些阳光的爱好。怎样才能把你的生活丰富?在现在这个资讯发达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得很近,有很多跟你一样有相同爱好的同龄人有机会可以聚在一起,打打篮球,踢踢等。这些有益的活动不仅能丰富自己的生活,也能锻炼你的身体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