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策划范文
时间:2023-03-24 02:3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程策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如果没有跨专业的支持力,没有对全社会、全行业资源充分调用的能力,又怎能奢谈全程营销?”
房地产全程策划,简单地说就是对房地产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策划,即从项目前期的市场调研开始到项目后期的物业服务等各个方面都进行全方位策划。全程策划强调为投资者提供标本兼治的全过程策划服务,每个环节都以提升项目的价值为重点,围绕提升项目的价值来运用各种手段,使项目以最佳的状态走向市场。在谈全程策划之前,冯佳先反思了房地产全程策划存在的前提。
“而今社会分工分工越来越细,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元,专业的厂家每年会产生新产品。比如,六年前我们在谈智能化的时候,最多能够谈出20条,现在至少能谈出120条。就智能化本身每年就至少120种新产品在应用、选优,更何况其他新技术、新产品呢?还有最近比较热门的生态节能,我们公司最近来了一个博士后,他的博士后论文就是关于生态建筑,有三十多万字。单单是生态建筑就可以写出三十多万字的论文,更何况其他领域呢?在今天,在中国生态节能作为一个政策性全面推进的过程之中,试想不懂这些又怎能提供全程营销服务?如果没有跨专业的支持力,没有对全社会、全行业资源充分调用的能力,又怎能奢谈全程营销?面对分工越来越细的趋势,任何一个地产公司,必须同时面对几百个、几千个、乃至上万个材料、技术的选择。在这个识点上,作为投资人来讲,今天的高成本竞争根本就不允许你犯错。不像万科,在95年的时候,我为万科总结230多个大小问题。那时试错成本低,可以犯几百个错误。但是在今天,一个错误就可能带来灭顶之灾。”
结合桶底、桶板理论,冯佳接着谈了全程策划的前提:“投资商通过融资买的土地,搭建了桶底。无数个社会的技术就像桶板,在桶底与桶板的组合过程之中产生成本和利润的换算。在这个过程之中肯定随时会出现长板和短板,但是有些人能力仅仅在于把一块长板说得非常长,对其他的中版和短板完全忽略不计。它也是有用的,当搭顺风车,市场非常好的时候,长板决定价值;当市场非常差的时候,短板决定价值。这就是经济学上常讲的经济的时候长板决定利润,经济低潮时短板决定利润。如何将桶底、长板、中板、短板整合起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呢?这就需要全程策划。”
的确,房地产市场的共同培养和利用,是需要发展商和商长期有效合作方可完成的,它是建立在发展商成熟的投资行为、商专业的服务质素、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基础上的理性结果。SIMS(深圳国企)的房地产全程策划,期望协助投资商培育一个成熟的市场,如同培育一片茂密的森林。初期阶段,确定市场的定位、土地的定位,相当于森林的定位;其次,确定项目功能组合、指标组合,相当于树干的确定;第三,通过规划、建筑设计和功能指标的有机结合与可实现性研讨,相当于树丫的确定;最后,由销售人员的专业服务,实现项目的市场化过程,相当于森林的完成。从森林定位到确定树干、树丫,全程策划综合考虑房地产各个环节,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SIMS(深圳国企)的房地产全程策划以土地价值最大化策划为核心,努力开展社会、经济、环境价值最大化研究,以项目定位、规划布局、建筑风格、环艺空间等概念设计为基础,直至房地产营销策划等,为发展商全面提升房地产综合价值。
“国企有五个团队来支持全程策划的”
深圳国企原来是一家广告服务公司。冯佳从万科手上买下来后,转型房地产全程策划,然后慢慢完善体系,重点逐渐突出,在策划的意识下,具体实现规划的职能。深圳国企请了很多规划建筑的专家顾问充实自己的智囊,招聘了大量的建筑专业的人士成为国企的员工,过去的核心支柱广告和平面设计淡出舞台,成为策划规划地产的辅助工具。冯佳说,深圳国企有五个团队来支持全程策划。
北美团队――美国建筑理论家王受之教授的长期服务。王受之教授现为美国洛杉机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理论系和研究生院教授,同时在洛杉机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艺术评论系、奥迪斯美术与设计学院理论系兼任教学,担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拥有中国工业设计协会顾问等众多的名誉头衔。他出任“国企”策划总监十年之久。目前在为“国企”连续不断地出版“SIMS深圳国企房地产策划丛书”,借此不断提升“国企”的理论高度。冯佳笑称,王受之在与我们合作了,“在尚未用残之前我将他推荐给王石”,与万科建立人文合作。
德国组合――德国的设计家群体经常坐班。主要有德国第一位获得普力策奖的德国波姆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波姆先生,和德国亚琛市规划局前任局长叶格尔教授;还有一批德国留学生在国企实习。
海龟团队――派往英国求学归来的“自养海龟”。2003年,“国企”公费送三位优秀员工带薪赴英国留学。一年后,不仅有“自养海龟”学成归来,而且带回一批“海归”加盟;
中央美院团队――国企与中国本土的“皇家学院”进行深层次合作。1998年3月,“国企”出资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设立奖学金。多年来“国企”与中央美术学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每年都有很多中央美院的学生在国企实习。
自产团队――“国企”青年建筑师群体不断成长。
“中国目前的城市运营还相当不成熟,有很多方面要向西方学习。”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启动并获得快速发展,但城市运营却仍然只是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国外的城市发展历程和世界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城市只有以国际化视野和城市运营的手段进行规划开发,才有可能在中国特有的形势下创造出城市独特的竞争力,从而以良好的规划设计、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立足世界。谈到城市运营,冯佳有更多要表达:
“房地产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品种:房产和地产。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盈利周期、模式。房产、地产之后延伸出来才是城市运营。中国目前的城市运营还相当不成熟,有很多方面要向西方学习。
首先,西方国家用体制性的制度解决了社会体系中全程的逻辑和连贯。比如西方国家在规划之前一定是有区域战略的,他们通常要做十年左右。区域战略需要通过全民公决,所有的机构包括幼儿园的孩子都来参与。他们往往在城市的艺术馆放置一个箱子搜集所有人的意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将所有人的欲望、不满、意见高度汇集以最终形成满足所有公决的软成果。这个工作我们没来得及做,我们所谓的公决变成了市委书记一个人的公决,一句话就决定了。这就是差别所在。目前已经有些政府开始意识到在差异化竞争的时代需要做更多元化的科学考量、学科考量,需要国际观。他们或者用自己御用的团队组织城市运营,或者到北京来请人,或者请留学生来,或者请商业性的公司来运作。不管谁来做,它已经在中国提上了议事日程,只是不是采取国家制度性的,而是采取多渠道的方式往这方面集合。
第二,西方在规划时会考虑邻里法团的约束,在规划阶段将邻里之间的干扰和不确定、不和谐的因素归并了起来。比如说,在日本如果要建一个一万平方米的商场必须经过县议会的投票,那么任何一个新商场的投资商就要去拉票,一拉票就会出现以前的那些商人的议员利益集团的阻击。为什么要阻击?我赔本了,你在进来,你要分我的。这样一来,新商场的投资商必须有更强的说服力,拉到更多的票。我们今天还没有走这个程序,出现了大量的规划过剩,还在没完没了地再过剩。我们没有所谓的制度性法制的人大决策的系统来保护已有的利益,在中国需要有更多的声音将变量变成常量、无知变成有知的信息沟通。”
“房地产销售的三个元素”
总结房地产销售的元素,冯佳提出了三点:
第一,市场的周期性因素。市场的周期性的特质决定了买方主动,还是卖方主动。当卖方主动的时候,看的是谁胆大。当买方主动、市场处于低潮的时候,那些“卖房子卖成大爷的人会无能为力,作鸟兽散。”
第二,产品类型。不同类型产品的销售模式完全不同。比如,商铺和住宅的销售模式肯定是不同的。
第三,长期的积累。比如世联在中国就不错,在长期的积累中,世联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团队和品牌,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
精彩对话回顾:
记者:深圳国企接项目会有选择吗?标准如何呢?
冯佳:当然有选择!我们会有选择性地接盘,有三个标准:好项目、好老板、好的执行团队。七八年我们在石家庄有300万个合同,当晚就要签了,第二天早上我们就可以拿90万走。但是经过考虑,我们最终放弃了,原因在于这个项目有政策扯皮的背景,加上两个老板始终找不到合作的支点,永远不共识;他们也没有好的管理团队。最后我们跟甲方讲,三条标准你们打分都太低,我们放弃服务。
记者:深圳国企是怎么培养全程策划人才的?
冯佳:我们一向倡导“三三三”原则:三年营销策划、三年建筑设计、三年规划设计,在公司的员工起码要在公司工作九年才能谈全程策划。
记者:国企员工队伍稳定吗?
冯佳:坦诚说我们的员工不太稳定,但是合同很稳定。有些人在国企勉强能应付项目,走出国企他们就能接大单。比如说,我们这里的平面设计师出去后投标马上就成了万科一个项目的创意中标者。国企出去的员工参加和师兄、师姐竞争的投标会能中标,这就说明国企在升级。最新出去的人能打败师兄、师姐,这是他们的骄傲所在,也是我的自信所在。他们把这里学到的东西拿出去贱卖,都比在这里拿的工资高多了。
篇2
1、前言-----本次市调的背景、动机、运用手段、目的等;
2、市场分析------ (1)当前市场分析(开发总量、竣工总量、积压总量)
(2)区域市场分析(销售价格、成交情况)
3、近期房地产的有关政策、法规、金融形势
4、竞争个案项目调查与分析
5、消费者分析:
(1)购买者地域分布;
(2)购买者动机
(3)功能偏好(外观、面积、地点、格局、建材、公共设施、价格、付款方式)
(4)购买时机、季节性
(5)购买反应(价格、规划、地点等)
(6)购买频度
6、结论
二、项目环境调研
1、 地块状况:
(1)位置
(2)面积
(3)地形
(4)地貌
(5)性质
2、地块本身的优劣势
3、地块周围景观 (前后左右,远近景,人文景观,综述)
4、环境污染及社会治安状况(水、空气、噪音、土地、社会治安)
5、地块周围的交通条件(环邻的公共交通条件、地块的直入交通)
6、公共配套设施(菜市场、商店、购物中心、公共汽车站、学校、医院、文体娱乐场所、银行、邮局、酒店)
7、地块地理条件的强弱势分析(SWOT坐标图、综合分析)
三、项目投资分析
1、 投资环境分析 (1)当前经济环境,银行利息、金融政策。
(2)房地产的政策法规
(3)目标城市的房地产供求现状及走势(价格、成本、效益)现实土地价值分析判断(以周边竞争楼盘的售价和租价作为参照)
2、土地建筑功能选择(见下图表)
3、现实土地价值分析判断(以周边竞争楼盘的售价和租价作为参照)
4、土地延展价值分析判断(十种因素)
5、成本敏感性分析 (1)容积率
(2)资金投入
(3)边际成本利润
6、投入产出分析
(1)成本与售价模拟表
(2)股东回报率
7、同类项目成败的市场因素分析
四、营销策划
(一)市场调查
1、项目特性分析(优劣势判断,在同类物业中的地位排序)
2、建筑规模与风格
3、建筑布局和结构(实用率、绿地面积、配套设施、厅房布局、层高、采光通风、管道布线等)
4、装修和设备(是豪华还是朴素、是进口还是国产、保安、消防、通讯)
5、功能配置(游泳池、网球场、俱乐部、健身房、学校、菜场、酒家、剧院等)
6、物业管理(是自己管理还是委托他人管理、收费水平、管理内容等)
7、发展商背景(实力、以往业绩、信誉、员工素质)
8、结论和建议(哪些需突出、哪些需弥补、哪些需调整)
(二)、 目标客户分析
1、经济背景
・ 经济实力
・ 行业特征…… 公司(实力、规模、经营管理、模式、承受租金、面积、行业)家庭(收入消费水平、付款方式、按揭方式)
2、文化背景 :推广方式、媒体选择、创意、表达方式、
(三)、 价格定位
1、理论价格(达到销售目标)
2、成交价格
3、租金价格
4、价格策略
(四)、入市时机、入市姿态
(五)、广告策略
1、广告的阶段性划分
2、阶段性的广告主题
3、阶段性的广告创意表现
4、广告效果监控
(六)、媒介策略
1、媒介选择
2、软性新闻主题
3、媒介组合
4、投放频率
5、费用估算
(七)、推广费用
1、现场包装(营销中心、示范单位、围板等)
2、印刷品(销售文件、售楼书等)
3、媒介投放
五、概念设计
1、小区的规划布局和空间组织
2、小区容积率的敏感性分析
3、小区道路系统布局(人流、车流)
4、小区公共配套布局安排(学校、会所、购物等)
5、小区建筑风格的形式及运用示意6、小区建筑外立面色彩的确定及示意
7、小区户型比例的搭配关系
8、小区经典户型的功能判断及其面积划分
9、小区环境绿化概念原则
10、小区环艺小品主题风格确定及示意
六、识别系统
(一)核心部分
1、名称
2、标志
3、标准色
4、标准字体
(二)运用部分
1、现场
・工地围板・彩旗・挂幅・欢迎牌
2、营销中心
・形象墙・门楣标牌・指示牌・展板规范・胸卡・工作牌・台面标牌
3、工地办公室
・经理办公室・工程部・保安部・ 财务部
4、功能标牌
・请勿吸烟・防火、防电危险・配电房・火警119・消防通道・监控室
万科地产项目营销策划内容提示
一、“万科地产”品牌定位
在对同类竞争楼盘进行调研走访的前提下,进行项目的特性分析,从而确定“万科地产”的品牌定位。项目特性分析即是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都一清二楚地挖掘出来,目的是确立本项目在所处地段和同类物业中的地位。彻底清楚本项目的真实面目后,在推广时就会知道哪些该突出,哪些需要规避,以最佳姿态展现在目标客户面前。“万科地产”项目特性分析包括以下内容:
1、建筑规模与风格;
2、建筑布局和结构(实用率、绿地面积、配套设施、厅房布局、层高、采光通风、管道布线等);
3、装修和设备(是豪华还是朴素、是进口还是国产、保安、消防、通讯);
4、功能配置(游泳池、网球场、俱乐部、健身房、学校、菜场、酒家、剧院等);
5、物业管理(收费水平、管理内容等);
6、发展商背景(实力、以往业绩、信誉、员工素质);
7、结论和建议(哪些需突出、哪些需弥补、哪些需调整)。
二、主力客户群定位及其特征描述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针对“万科地产”各项目的土地环境价值,分析和判断主力客户群是今后项目营销推广的前提,通过研究购买者的职业、收入家庭结构、教育背景等方面情况,可对“万科地产”主力客户群的特征进行判断和描述;围绕主力客户群的定位,今后本项目的形象宣传、价格定位和推广手法都必须针对这群人,取得它们的认同,避免功能、信息的相互干扰。
万科地产以往的客户资源是我们最好的财富。建议认真疏理万科地产客户档案资料,从中找出主力客户群的客户信息,以便明确制定今后营销推广策略。
三、 价格定位
1、理论价格(达到销售目标)
2、实际价格(在预期内顺利达到销售目标的成交价格)
3、租金价格(最能反映商品房实际售价的价格)
4、价格策略
四、入市时机
入市时机并非指时间概念上的时机,而是指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状况来决定什么时候进入市场,是卖楼花还是卖现楼,是建到正负零还是等到封顶再卖,是抢到竞争对手前开卖还是等人家卖完了再说,所谓时机成不成熟即此之谓。
五、 广告策略
1、广告的阶段性划分(准备期、导入期、推广期、成熟期、巩固期)
2、阶段性的广告主题
3、阶段性的广告创意表现
4、广告效果监控
六、 媒介策略
1、媒介组合
2、软性新闻主题
3、投放频率
4、费用估算
七、推广费用
1、现场包装(VI设计、营销中心、示范单位、围板等)
篇3
关键词: 建筑工程;全过程;高效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当前,建筑工程面临的管理压力越来越大,它既要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又要尽可能地缩短施工工期,发挥最大的成本效益,而应对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做好建筑工程的全过程管理,这是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法宝之一,也是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做好建筑工程全过程管理能够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站稳脚跟、赢得市场,对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必须做好建筑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工作。
全过程是指一个工程项目从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 即从施工准备、施工实施、竣工验收到回访保修的全过程, 从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到单位工程的全过程。全过程质量管理就是对每一道工序都要有质量标准, 严把质量关, 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下一道工序。形成一个高效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
1.建筑工程全过程管理
建筑工程全过程管理指的是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其的一系列控制管理活动,这一控制管理活动过程包括工程前期的施工准备控制管理、工程施工过程控制管理、工程竣工结算的控制管理,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管理。具体来说有施工目标的确定、资源的合理配置、施工项目成本造价的控制管理、施工项目的安全控制管理、工程竣工验收和结算控制管理等相关的控制管理活动。建筑工程全过程管理对保证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按工期进度完工、工程竣工验收和结算、成本造价控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做好此项工作,能够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如何做好建筑工程全过程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全过程管理非常重要,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建筑工程全过程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工程的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也不能充分发挥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必须采取建筑工程全过程管理。如何做好建筑工程全过程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和管理工作
要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和科学管理工作,因为现代的建筑工程施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技术能为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因此要不断将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用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项目中,这就对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施工技术及施工工艺准备工作。
施工前的准备和管理工作,首先必须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和图纸会审以及测量复核,充分了解和熟悉施工设计图纸,并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尽力去优化每一道施工项目和施工工序。同时还要结合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及项目实际的情况(如材料供应、施工队伍、施工设备、资金等方面)合理地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和施工组织设计、工期进度计划编制工作,从而确保每一道工程项目、每一个工序都能够在组织计划范围内进行,并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其次,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加强施工工艺水平,做好施工技术上的准备,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所要求的施工工艺的准备;第三,加强质量意识教育、规范质检程序。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要做好施工前的资源配置工作,因为做好工程的资源配置工作可以有效保障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质量和水平,同时,对工程施工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也是保证工程施工现场能够动态地投入到生产和施工,并在工程现场施工的过程中,达到资源的最佳利用和组合,从而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做好施工过程的控制管理工作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主要包括技术交底、工程测量质量控制、材料质量控制、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计量管理、施工工序控制、设计变更控制、环境保护控制、成品保护。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一般采用旁站监督、现场巡视、抽样检验、工序质量的交接检查、隐蔽工程验收检查、工程施工预检和成品保护质量检查等措施, 进行监督控制。
进行工序质量控制时, 应着重于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 l)严格遵守工艺规程。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 是进行施工操作的依据和法规, 是确保工序质量的前提, 任何人都必须严格执行, 不得违犯。( 2)主动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工序活动条件包括的内容较多, 主要是指影响质量的五大因素: 即施工操作者、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只要将这些因素切实有效地控制起来, 使它们处于被控制状态, 确保工序投入品的质量, 避免系统性因素变异发生, 就能保证每道工序质量正常、稳定。( 3 )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工序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必须加强质量检验工作, 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 及时掌握质量动态。一旦发现质量问题, 随即研究处理, 自始至终使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 满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4)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控制点是指为了保证工序质量而需要进行控制的重点、或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 以便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进行强化管理, 使工序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
2.3 做好工程施工的竣工结算管理工作
1)工程竣工后, 必须进行最终检验和实验。工程技术负责人应按编制竣工资料的要求收集整理材料、设备、构件的质量合格证明材料, 各种材料的实验检验资料、隐蔽工程记录、施工记录等质量记录,将其整理归档并按规定执行。
2)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项目的技术、质量、生产等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检验评定。对查出的施工质量缺陷应予以纠正, 并且应在纠正后再次验证以证实其符合性,确认工程质量符合强制性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要求后,向发包人、监理部提出工程竣工报告。
3)参加由建设单位组织的各方主体参与的竣工初验、验收程序。与承包人签订“质量保修书, 使用说明书”。
2.4 做好工程施工的安全控制管理工作
加强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保证体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方针,加强企业安全教育,重点要加强
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提高其执行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自觉性。专业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学习和掌握安全法规、劳动保护与消防、中小型机具、土方作业、现场临时用电、高空作业、垂直运输设备、模板工作、起重吊装、文明施工、现场急救等安全知识。鼓励技术工人参加技术等级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通过劳务交易,规范劳务承发包行为。进一步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运行机制,加强各级监督机构的建设。施工现场应当把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良好的形象结合起来。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和事故隐患要限期整改、跟踪监督直至彻底消除为止。
总结
建筑工程全过程的高效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有效提高建设单位的管理水平,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效率以及效益都能够产生良好的影响,建筑工程全过程的高效化管理,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也起到很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意义,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还能够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篇4
关键词:私募股权;本土化;问题;对策
私募股权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76成立的KKR投资公司是最早的私募股权公司。私募股权在国外发展迅速,呈现出筹资规模大,资金来源广泛,投资领域多元的特点。在投融资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私募股权本土化进程加快,投资规模和数量增长迅速,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私募股权产业链、利润链亟待构建。同时,国外私募机构暂不完全适应我国国情,在华投资面临成本和效率问题,因而当前是推进私募股权本土化的重要时机。本文旨在探讨私募股权的本土化历程、本土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
一、私募股权及其本土化历程
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是指通过私募形式投资于非公开交易股权,并在交易中附带未来退出机制的投资方式。广义的PE涵盖了在企业IPO之前的各发展阶段的权益投资:狭义的PE剔除了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这一概念重点强调投资去向。即对非公开交易股权投资,而在资金来源的界定上日益宽泛,既可以传统私募方式向具有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特定机构和个人募集资金,也可以采取公开发行方式向不特定公众募集资金。
私募股权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一股重要力量,在推动技术和理念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企业、产业资源重组和跨越式发展,以及提升金融市场效率和增强国家金融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所指的私募股权本土化。强调在资金来源和管理人才上依托培养国内力量,在投资理念和运作方式上注重结合我国国情。在发展的外部效应上有利于创造社会价值和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
我国私募股权本土化的历史较短。1985年筹建的中创公司一般被视为私募本土化的起点,此后十年本土私募股权以孵化基地、科技园区等形式取得初步发展,政府在这一时期起主导作用。1998年中创公司的破产开启了本土私募股权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之路。20世纪90年代末,在互联网泡沫作用下,IT企业成为风投追逐的重要对象,掀起了私募发展的一个。2004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得上市公司之间的收购将变得更有经济效率,为私募股权的专门化发展提供了条件。2006年新《合伙企业法》明确了私募股权的合法性,提供了更理想的私募股权组织形式。私募股权本土化之路正走向开阔。
二、私募股权本土化进程中的问题
私募股权本土化进程中的问题既是其自身发展尚不成熟所致,也在客观上受到外部环境影响。
从其自身来看,资金规模较小,缺乏雄厚实力来支撑高风险、激活高收益,并在投资规模化和多元化上受限:存在高级专业人才缺失,私募股权本土化历史短暂,紧缺富于实战经验、独具投资发掘眼光并谙熟与各利益方动员协调之道的金融管理专业人才:投资理念滞后,本土私募通常不是通过项目培养来实现中长期价值增值,而是追逐拟上市公司来片面追求短期投机收益,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得可持续发展存在瓶颈:运作方式缺乏国情特色,本土私募过分集中于有限的高新技术领域。未能充分把握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经济特色,忽视了通过优化配置和模式创新来盘活国内丰富的存量资源以实现风险可控下的更高收益。
私募股权本土化也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法律法规不健全,2006年修订的《合伙企业法》新增“有限合伙企业”规定,为私募股权合法化提供了理想组织形式,但仍缺少更具针对性的具体细节规范:政策监管限制,国内限制社保基金和保险公司等从事私募股权投资,使得私募本土化缺失真正注重中长期价值增值的机构投资者;退出机制不完善。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育不足,企业上市门槛高。产权交易不活跃,创业板刚刚起步,资金退出难度大;缺乏本土化的专业服务机构,如注册会计师、律师事务所和投资银行机构:中小企业质量参差不齐,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薄弱,少数企业甚至以虚假信息取得投资或借助创投的名义取得各项税费优惠。
三、对策与建议
私募本土化历史短暂,必须依靠发展来解决出现的问题,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和完善市场环境来实现突破。建设具有优秀水准的私募股权。人才培育需先行。要通过理论素养的提升和实战经验的积累来造就一批判断敏锐、理念先进、谙熟国情的私募管理人才,特别注重对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零容忍。私募股权在本土化的进程中应当革新理念,立足中长期投资,注重通过对项目的资金注入和管理渗透来实现项目价值增值,在获得理想收益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本土私募股权应当充分发挥融资成本低、搜寻成本低、熟悉国情和沟通高效的比较优势,融合我国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注重将目标项目与自身特点和国情特色结合分析,这是优秀本土私募股权应当着力的方向。
同时要完善私募股权本土化的市场环境。法制方面,在明确了私募股权的合法地位后,需要针对新《合伙企业法》尽快出台相应配套规范,保障私募股权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和相关利益方的合法权益。政策监管方面,应当引导私募资本与国情结合,鼓励私募股权参于企业重组和产业整合,防止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同时要完善监管体系,改进监管模式,明确监管责任。退出机制方面,应当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特别是推进更适合私募股权运作的创业板和柜台交易(OTC)市场的发展,完善交易制度,避免恶意炒作。此外,应当大力发展具有业界公信力的资本市场第三方服务机构。以专业化分工保障私募股权的安全高效运作:同时要深化对中小企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鼓励引导并规范监管,通过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创业扶持和社会服务力求培育高质量的中小企业。
四、结束语
私募股权本土化必然经历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而其发展的前途也将是广阔的。伴随经济持续增长,国内私人资本储备不断增加,亟需专业化的理财服务和更高效的增值渠道;而国内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有着对信贷以外多元融资渠道的迫切需求。私募股权能够将规模资金供应者和高增长潜质的资金需求者结合,高效整合稀缺的资本要素和企业家才能。实现价值增值达到双赢。
私募股权本土化实践者之一的弘毅投资认为,PE作为一项主要同目标企业管理者沟通交流并做出判断的工作,文化、诚信环境、沟通效率等无形因素对最终决策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私募股权在本土化的进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立足本土,谙熟国情”的优势,明确自身市场定位,选择恰当的商业模式,从而抓住机遇实现突破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纪军,中国式私募股权M1,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李斌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国机会[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董文杰,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J],当代财经,2004(11)
篇5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信息化 测度
近年来,武汉1+8城市圈信息化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企业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企业信息服务缺乏规模效应、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不健全等问题。对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水平进行定量评价,有利于分析城市圈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有利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于1967年正式提出,是西方理论与日本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所谓“化”是指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而信息化所描述的正是工业经济转化到信息经济,工业社会演进到信息社会的过程。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国际电联指标体系法及国际数据公司的信息社会指标法、厄斯的经济―三因子多参数模型法等。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可以说一些理论模型或者方法已经比较成熟,但有些方法也是一些国内外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情况改进创新而来,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二、评价原则及评价指标体系
1、构建测度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指标体系测度法的核心是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为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指标应全面反映主体特征。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紧扣信息化内涵,力求多角度全方位测度信息化,尽量做到描述全面性。该指标体系能够从多个角度反映中国及其各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其信息化涵义吻合本文的信息化涵义,而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结构方面和单纯的信息技术方面。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信息化内涵的确认,应着手从各方面分析,以期达到测度精确的目的。
(2)指标应具有可比性。信息化进程是一个长期过程,所选指标应该长期存在,并具有相同指标内容和范围。
(3)指标应具有可获得性。这是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的一大难点。由于涉及信息化跨度较长,且变化较快,要达到全面反映主体特征且不失真的目的,难度很大。
(4)信息化指标体系应适合武汉城市圈的信息化发展阶段。武汉城市圈的信息化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信息化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外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水平测算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武汉城市圈的信息化测算未必合适,因此需要认真考虑。
基于上述原则,本文采用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加入信息政策和法规,期望结合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以达到对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水平进行测量的目的。
2、具体测度指标体系
利用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对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水平进行测量,主要原因是此体系在充分考虑中国实情的情况下提出了一个比较权威的信息化指标体系测量。
三、信息化水平评价
1、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水平测度的各部分权重,并最终得出武汉城市圈的信息化水平指数。首先,将各部分数据进行无量化处理。无量化方法采用的是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及测度方法。其次,权重的确定采用专家评分得到模糊矩阵,之后构建一致模糊矩阵,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得到各部分的权重。最后,各指标变量无量纲化后的标准值与权重的简单算术加权平均,得到总指数。
2、指标体系数据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测算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水平,对武汉等9个城市进行各指标数据统计,结果见表2。
其次我们可以得到专家评分矩阵,这里采用的是三维度标度法,具体数据见表3。
根据模糊层次分析法,通过MATLAB迭代,采用精度为0.0001,迭代次数为10,以上数据为各指标值和专家评分矩阵,据此得到模糊一致矩阵,根据模糊层次分析法,可得出指标体系第二决策层和第三层的权重,之后根据简单算术加权平均得第二层信息指数和总信息指数。
3、测算结果
通过MATLAB计算可得各层的权重,如表4所示,通过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计算方法计算可得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总指数为35.41。
四、结论
通过计算结果可以看到,武汉城市圈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网络建设方面的得分比较低,仅仅为0.0888,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得分也不高,分别为0.2126和0.2671,得分最高的是信息化人才,分值为0.3427。总体而言,武汉城市圈信息化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在很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要通过科技的发展来促进信息化不断向高科技方向发展。
此外,从信息化构成二级指标来看,每百人宽带上网数、每千人光纤用户数、每千人互联网从业人员数、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信息产业R&D支出占全国R&D支出总额的比重、每千人大学毕业生比重等几个指标的权重是比较大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逐步代替了电话,信息产业的GDP和R&D活动的比重也在不断地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将不断提高。目前,武汉城市圈内很多行业的从业人员基本都是大中专毕业生,需要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将成果应用到信息化建设当中,从而不断促进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水平的发展。
(注:本文得到了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一五”规划课题的资助,编号(2010090)。)
【参考文献】
[1] 陈勇、杨未来: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6).
[2] 郑腾锐:初步分析《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J].情报科学,2003,21(1).
[3] 周艳美、李伟华: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及其对任务方案的评价[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
篇6
关键词:文化消费;民生效应;各地城镇;景气指数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1)02―0071―83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历经数年研制改进,成功推出“全国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评价体系,依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公布的法定数据,对全国及各地文化建设和文化生产的发展成效进行可加验证的量化评价,具体检验各地文化消费民生需求增进的实际效应。这样就能够体现出数值测算推演的合理性,避免文化研究中各地“自说自话”而“见仁见智”的“非精密科学”之憾,保证纵向年度之间和横向地区之间在同一标准下具有可比性,显然比仅仅援引各地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数字更加令人信服。这是全国首次以文化消费民生需求的量化“硬”指标来衡量文化发展的实际效果,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要求,具有突破创新意义。
“全国文化消费民生效应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和测评方式,全国及各省域(指除港澳台外的全部省级行政区划,包括行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后同)城乡居民综合测算的景气指数排行,已有诸文进行分析。本文基于“十五”以来全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态势各个方面的分析透视,集中针对全国总体、东中西部和东北整体、31个省域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民生效应展开测评,最后提供全国各省域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景气指数排行榜。
一、数值关系及其基本态势分析
“十五”文化消费增长分析需要以“九五”末年2000年为基数起点,2000~2008年全国人均产值及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总消费、积蓄(消费剩余)与文化消费增长的关系态势见图1。
本项研究基于以上各类数据之问的历时变动和共时关系,精心构思并设置整个评价体系的权衡指标及其测评方式。不过,除了人均产值数据不区分城乡以外,人均收入、总消费、文化消费及积蓄数据均包含城镇与乡村两个方面,在城乡居民综合演算测评中,已经整合城镇与乡村两个方面分别统计的基础数据加以推演。本文单独进行全国及各地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测评,有必要结合数值关系分析和测评指标简述,补充几点技术性说明。
本项评价体系的测评指标分为三类七项:第一类是基础指标,即为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一项指标;第二类是基本指标,包括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产值之比、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收入之比、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总消费之比、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非文消费剩余之比四项比例值指标;第三类是校正指标,包括人均文化消费城乡比、人均文化消费地区差两项比差值指标。指标设计的现实依据、学理思路和技术方案,包括本项评价体系两年多来的多次增补改进之处,以及与既往发表诸多成果可能形成的细微差异,已经有专文加以系统阐述,本文无需重赘,仅在相关指标数据分析时简要说明。还有必要专门予以解释的是,在分别单独针对城镇居民或乡村居民文化消费民生效应的测评操作中,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产值比例值、人均文化消费城乡比两项指标具有特殊性。
(1)《中国统计年鉴》全国及各省域人均产值数据并不区分城乡范围,在城乡综合演算测评中,人均文化消费已经演算为城乡综合数值,与人均产值数值形成城乡综合的比例关系值;而在城镇或乡村单独演算测评中,则是城镇或乡村单方面的人均文化消费数值与城乡综合的人均产值数值形成比例关系值。其问显然有所不同,体现为综合与不同侧面的关系。
(2)本项评价体系将统计数据中用以表示城乡差距的“城乡比”设置为一项校正指标,城乡比以城镇与乡村相应人均数值演算得出。在城乡综合演算测评中,人均文化消费城乡比揭示出城乡综合数值中实际存在的城乡差距;而在城镇或乡村单独演算测评中,人均文化消费城乡比则揭示出对应的另一面与之形成的现实差距。其问显然也有所不同,体现为整体与不同部分的关系。
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测试,在本项评价体系的实际演算操作中,三类七项指标同样用于城乡居民综合测评、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单独测评。其数理思路在于,本项评价体系的最终测算结果
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一并不追求具有绝对意义,而注重演算的通约性和结果的可比性;其技术可行性在于,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产值比例值、人均文化消费城乡比皆为比例关系值,因而在同构的数值关系推演中,具有演算的通约性和结果的可比性。无论是城乡综合演算,还是城镇或乡村单独演算,只要同样的测评指标、同样的演算方式同时用于各个年度之间、各个地区之间,演算过程就是可以通约的,演算结果也是能够加以比较的。
回到图1里的数据关系上来。各项绝对值直接加以比较,难以看出其问的趋势动态,一旦转换为比例值,各项数值关系的动态趋向便很容易体现出来。随着中国人均产值迅速提高,2001年超过1000美元,2005年超过2000美元,2007年超过3000美元,城镇人均收入、总消费和文化消费总体上逐年增多。然而,从其问的比例关系值来看,明显结果一方面是人均总消费占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另一方面是人均积蓄占收入的比重逐步上升,而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的比重却并没有得到提升。这一点在图中可以十分直观地看出,“十五”以来数据项(1)人均积蓄形成了对于数据项(2)人均文化消费、(3)人均非文消费的明显下压走势。
深入比较“十五”期间五年年均增长与“十一五”头三年年均增长的差异:首先,“十五”期问,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0.81%,人均总消费年均增长9.71%,人均非文消费年均增长9.40%,人均积蓄年均增长14.75%,而人均文化消费年均增长14.78%,文化消费需求增长超过了收入、总消费、非文消费和积蓄增长的速度。这就是“十五”期间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其次,“十一五”头三年与“十五”期间相比,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幅度提高了3.76个百分点,人均总消费年均增长幅度提高了2.57个百分点,人均非文消费年均增长幅度提高了2.91个百分点,人均积蓄年均增长幅度提高了6.43个百分点,而人均文化消费年均增长幅度却降低了2.94个百分点。这足以表明,“十一五”以来城镇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受到积蓄迅速高涨的挤压。在此也能够清楚地看出,本项研究揭示出来的一个重要发现:中国民众文化消费需求的“积蓄增长负相关效应”③不仅适用于城乡综合情况的分析,而且也适用于城镇单方面情况的分析。
二、2008年各地城镇文化消费状况
按照本项评价体系的各项测评指标,演算整 理2008年全国各地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及其年度增长指数,人均文化消费各项比例值,人均文化消费城乡比、地区差各项数值见表1,分为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按照各省域从北到南、由东至西的大致地理方位排列。
(一)文化消费绝对值增长
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及其年度增长指数反映出最基本的增长状况。以2007年数值为100来衡量,得出2008年各地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年度增长指数,东部略高于全国城镇总体增长水平,东北和西部略低于全国城镇总体增长水平,而中部则呈现为负增长(指数小于100即为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年度增长高于全国总体水平的省域,按增幅高低依次为、吉林、宁夏、内蒙古、上海、海南、重庆、山东、河北、江西、河南、云南、江苏、陕西、辽宁,居于全国前15位;此外浙江、安徽、北京、天津、广东、四川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年度增长虽低于全国总体水平,但仍为正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出现年度负增长的省域,按降幅从小到大依次为山西、广西、新疆、福建、甘肃、黑龙江、青海、贵州、湖北、湖南,处于全国后10位,其中包括东部发达地区福建,降幅最大的湖北、湖南负增长甚至超过10%。城镇地区都有这么多的省域出现人均文化消费年度负增长,这一动向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2000~2008年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增长态势见图2。
图2直观反映了“十五”以来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态势。从历年年度增长率来看,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并不稳定,2002年出现了一次极度增长高峰,拉高了整个“十五”期问的年均增长幅度;进入“十一五”,至今还没有出现增长高峰,2008年增长幅度甚至低于2007年10.31个百分点。再回顾“十一五”头两年各地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变动状况:2006年,云南、广西、3地城镇文化消费出现小幅负增长;2007年,北京、宁夏、云南3地城镇文化消费出现小幅负增长。正是由于这几年各地城镇文化消费增幅普遍下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拉低了全国城镇文化消费需求增长。
文化消费城乡比、地区差两项比差值校正指标本应放在最后,但出于制图的方便起见,2000年以来全国城乡比、城镇地区差变动态势同置于图2,于是提前到文化消费比例值指标之前加以考察。
(二)文化消费比差值变动
1.文化消费城乡比,表达为以乡村人均数值为1来衡量的当地城镇人均数值倍数比。表1提供了各地城镇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同时也提供各地文化消费城乡比演算数值,据此可以反推得出各地乡村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这就意味着,在比较各地城镇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的同时,将其置于当地“城乡协调”的背景下,考察当地城乡之间文化消费需求增长的均衡性,失衡之下的城镇片面增长并不值得称道,在本项评价体系的测评当中反而会“失分”。
事实上,各地文化消费绝对值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城乡差距,由此形成文化消费的城乡比。2008年东北整体城乡比大大低于全国总体城乡比,中部也较大地低于全国总体城乡比,东部略低于全国总体城乡比,而西部则较大地高于全国总体城乡比。黑龙江出现城乡比“倒挂”现象,即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乡村居民高于城镇居民,居于全国第1位。城乡比大于全国总体城乡比的区域除了西部整体以外,按城乡比从低到高依次为江西、河南、云南、天津、宁夏、四川、青海、、重庆、广西、贵州、广东,处于全国后12位,除天津、广东外均属于中西部。
展开考察图2中“十五”以来全国文化消费城乡比的变动情况:2000年全国总体城乡比仅略高于地区差数值,此后除2001年、2003年和2005年略有回降外一路上扬,到2008年增大了65.48%,达到“十五”以来最高点。各大区域城乡比扩大幅度不一,东北仅增大21.44%,东部增大46.07%,中部增大66.97%,西部增大67.63%。文化消费城乡差距的扩大态势远甚于地区差距的扩大,其原因在于,乡村人均文化消费增长一向远远赶不上城镇。2000~2008年,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增长178.75%,全国乡村人均文化消费仅增长68.45%,城镇增长幅度是乡村的2.61倍。
再集中分析2008年城镇和乡村各自人均文化消费年度增长情况: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增长6.56%,乡村人均文化消费仅增长2.90%,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其中,中部整体及其湖南、湖北、江西乡村人均文化消费呈负增长,西部整体及其四川、、内蒙古、云南、贵州乡村人均文化消费也呈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发达地区上海、浙江、山东乡村人均文化消费同样呈负增长。
2.文化消费地区差,表达为以全国平均值为1来衡量的各地人均数值离散绝对值(高于或低于均为偏离)形成的比值,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及全国地区差为相应范围内各省域离散绝对值的平均值形成的比值。表1提供了各地城镇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同时也提供各地城镇文化消费地区差演算数值。这就意味着,在比较各地城镇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的同时,将其置于全国“区域协调”的背景下,考察各地城镇之间文化消费需求增长的均衡性,失衡之下的局部“率先”或“滞后”都不值得称道,在本项评价体系的测评当中同样会“失分”。
事实上,各地文化消费绝对值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地区差距,由此形成文化消费的地区差。2008年东部城镇整体地区差最大,明显大于全国城镇总体地区差;东北城镇整体地区差略大于全国城镇总体地区差;中部和西部城镇整体地区差皆小于全国城镇总体地区差。城镇地区差大于全国总体地区差的地区除了东部和东北整体以外,按地区差从低到高依次为上海、北京、、广东、黑龙江、新疆、江苏、云南、浙江、湖北,处于全国后10位,除湖北外分属于全国最发达的东部和最不发达的西部。
同样展开考察图2中“十五”以来城镇文化消费地区差的变动情况:2000年全国总体地区差略低于城乡比数值,此后同样除2001年、2003年和2005年略有回降外一路上扬,到2008年增大2.45%,同样达到“十五”以来最高点。不过,文化消费地区差扩大远不如文化消费城乡比扩大那么严重。比较各大区域城镇文化消费地区差变动情况,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动态性发现:东部城镇地区差“逆势”缩减4.40%,肯定是一个好现象;东北和中部城镇地区差增大幅度皆小于全国,分别仅为0.08%和1.21%;而西部城镇地区差增大幅度远远大于全国,达到11.46%。这也许可以表明,西部地区内部已经出现了各地之间城镇人均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明显不平衡的局面。
(三)文化消费比例值升降
1.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产值的比例值,可以体现当地文化消费对GDP的拉动效应,反过来看则是经济增长带动文化民生增进的实际效应。2008年西部城镇此项比例值高于全国平均比例值,中部、 东部和东北城镇此项比例值低于全国平均比例值。此项比例值高于全国城镇平均比例值的省域,按比例值高低依次为贵州、甘肃、重庆、广西、江西、安徽、云南、四川,均属于中西部,居于全国前8位,其余各省域皆低于全国城镇平均比例值。
2.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收入的比重值,可以体现当地人均收入水平下的文化消费需求。2008年东部城镇此项比重值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比重值,西部此项比重值略低于全国平均比重值,中部和东北城镇此项比重值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比重值。此项比重值高于全国城镇平均比重值的省域,按比重值高低依次为上海、北京、广东、内蒙古、江苏、重庆,分属于东部的最发达地区和西部的较发达地区,居于全国前6位,其余各省域均低于全国城镇平均比重值。
3.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总消费的比重值,可以体现当地总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消费需求。2008年东部城镇此项比重值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比重值,西部和中部城镇此项比重值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比重值,东北城镇此项比重值更大地低于全国平均比重值。此项比重值高于全国城镇平均比重值的省域,按比重值高低依次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内蒙古、浙江、天津、重庆,分属于东部的最发达地区和西部的较发达地区,居于全国前8位,其余各省域均低于全国城镇平均比重值。
4.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非文消费剩余的比例值,可以体现当地积蓄习惯下的文化消费需求。2008年东部和西部城镇此项比例值高于全国平均比例值,东北和中部城镇此项比例值低于全国平均比例值。此项比例值高于全国城镇平均比例值的省域,按比例值高低依次为广东、上海、重庆、内蒙古、甘肃、北京、陕西、四川、宁夏,分属于全国最发达的东部和最不发达的西部,居于全国前9位,其余各省域均低于全国城镇平均比例值。
特别应当引起重视的是,2008年与2007年相比,城镇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产值比例值除上海、外,占人均收入比重值除上海、吉林、、内蒙古、海南外,占人均总消费比重值除上海、吉林、、海南、河北、内蒙古、重庆外,与人均非文消费剩余比例值除宁夏、吉林、上海、、内蒙古外,其余所有的省域,东中西部和东北整体,以至全国总体,全都有所降低。城镇文化消费四项比例值指标在2008年全都出现了全国性的极大面积下降,无疑表明目前全国及各省域城镇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态势普遍不佳。
2000~2008年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比例值变动态势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十五”期间五年,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产值比例值提高了0.38个百分点,占人均收入比重值提高了0.81个百分点,占人均总消费比重值提高了1.34个百分点,与人均非文消费剩余比例值提高了0.02个百分点;而“十一五”头三年,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产值比例值降低了0.50个百分点,占人均收入比重值降低了0.35个百分点,占人均总消费比重值降低了0.08个百分点,与人均非文消费剩余比例值降低了3.15个百分点。全国城镇“十一五”以来文化消费比例值变动态势逊于“十五”期间的事实显而易见。
三、各地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
全国及各地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十五”期间五年、“十一五”头三年纵向测评、2008年度横向测评结果见表2,分为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按照城乡之问、地区之间无差距理想值权衡的2008年度各省域综合评价景气指数高低排列。本项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统一设计(七项指标权重依次为1:2:2:2:2:4:2)实现了预期目标,在五年规划期基数值纵向测评中保证较多地方有所提升,在同一年度理想值横向测评中控制前几位分值接近理想值100。
(一)“十五”期间基数值纵向测评
城镇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文化消费与产值比例值、占收入比重值、占总消费比重值、与非文消费剩余比例值,文化消费城乡比、地区差七项指标,均以“九五”末年2000年各自相应数值为指数1,衡量全国及各地城镇“十五”期问进展。这也就是说,设定2000年全国及各地城镇景气指数基数分值皆为100,以此测算得出2005年全国及各地城镇景气指数分值:全国总体提升8.56分;东北整体提升10.71分,东部整体提升9.41分,中部整体提升7.49分,西部整体提升3.18分。在此期间进展最为突出的、江西、青海、黑龙江、浙江、广东、内蒙古、海南、福建、贵州、辽宁、重庆高于110分,即自身相比“十五”期问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提高10分以上,依次占据“‘十五’期问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进步”全国前12位。此问分值很高,显得有些例外,原因在于以往基数很低,前后对比上升颇为显著。
全国及各地城镇2005年与各自2000年相比,即纵观“十五”期间五年,全国总体,东北和东中西部整体,上述12个省域,还有上海、湖南、江苏、河北、四川、湖北、山西、北京、河南、广西、云南、安徽、山东、甘肃、天津15个省域,表现为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上升;而其余陕西、吉林、新疆、宁夏4个省域表现为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下降,其中最后1位跌降接近15分。
(二)“十一五”头三年基数值纵向测评
城镇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文化消费与产值比例值、占收入比重值、占总消费比重值、与非文消费剩余比例值,文化消费城乡比、地区差七项指标,均以“十五”末年2005年各自相应数值为指数1,衡量全国及各地城镇“十一五”头三年进展。这也就是说,设定2005年全国及各地城镇景气指数基数分值皆为100,以此测算得出2008年全国及各地城镇景气指数分值:全国总体跌降9.30分;东北整体跌降4.84分,东部整体跌降5.70分,中部整体跌降13.24分,西部整体跌降17.00分。在此期间进展最为突出的、吉林、江苏、海南、内蒙古、安徽高于100分,即自身相比“十一五”头三年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有所提高,依次占据“‘十一五’以来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进步”全国前6位。此间分值较高,还是因为以往基数较低,前后对比上升较为显著。
全国及各地城镇2008年与各自2005年相比,即纵观“十一五”头三年,仅有上述6个省域表现为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上升;而全国总体,东北和东中西部整体,其余25个省域全都表现为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下降,跌降超过10分的有广东、江西、重庆、湖北、甘肃、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其问包括东部发达省份广东和直辖市重庆,其中后5位跌降超过20分,均属于中西部,最后2位跌降甚至接近25分。
(三)2007~2008年基数值纵向测评
城镇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文化消费与产值比例值、占收入比重值、占总消费比重值、与非文消费剩余比例值,文化消费城乡比、地区差七项指标,均以2007年各自相应数值为指数1,衡 量全国及各地城镇一年来进展。这也就是说,设定2007年全国及各地城镇景气指数基数分值皆为100,以此测算得出2008年全国及各地城镇景气指数分值:全国总体跌降4.64分;东北整体跌降1.37分,东部整体跌降3.39分,西部整体跌降6.60分,中部整体跌降8.54分。在此期间进展最为突出的海南、黑龙江高于100分,即自身相比2008年度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有所提高,依次占据“2008年度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进步”全国前2位。
全国及各地城镇2008年与各自上一年相比,即考察2008年度进展,仅有上述2个省域表现为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上升;而全国总体,东北和东中西部整体,其余29个省域全都表现为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下降,跌降超过5分的有内蒙古、甘肃、新疆、云南、天津、山西、青海、四川、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其问包括东部直辖市天津,其余均属于中西部,最后3位跌降甚至超过10分。
(四)2008年度无差距理想值横向测评
城镇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文化消费与产值比例值、占收入比重值、占总消费比重值、与非文消费剩余比例值五项指标,均以2008年全国平均值为指数1衡量各地;而文化消费城乡比、地区差两项指标,则以无差距理想值来衡量全国及各地,即全国总体若实现城乡、地区(在此即各地城镇之间)无差距理想则得到分值100,以此测算得出全国及各地城镇实际分值:全国总体因城乡比、地区差明显存在并继续扩大,而又不可能以其他指标(皆作为衡量各地的基准指数)的较高得分来冲抵(各地则可以,但也有可能因其他指标低于全国平均值而“失分”),硬过硬地扣除了城乡比、地区差折扣18.84分;东部整体失分14.15分,西部整体失分22.50分,东北整体失分25.15分,中部整体失分25.65分。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内蒙古、重庆、浙江、陕西、甘肃高于全国城镇总体分值,依次占据“2008年度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领先”全国前9位。
2008年度各地城镇与全国总体平均水平相比,东部整体,上述9个省域在全国城镇总体分值之上;而西部、东北和中部整体,其余22个省域皆在全国城镇总体分值之下,其间包括东部发达省份福建、山东和直辖市天津,最后6位河南、青海、湖北、云南、新疆、低于全国城镇总体分值10分以上,均属于中西部。此间分值很低,也显得有些例外,说明目前基数仍然很低。
四、“十五"以来全国城镇景气指数
2000~2008年全国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变动态势见图4,“十五”以来动态走势一览无余。必须说明,本文图1~4仅限于全国城镇的总体状况。实际上,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31个省域,全国及各地城乡居民综合、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三类人群,文化消费和文化教育消费两个领域,均可按照相应年度各类数据项的演算数值,形成以上各种增长变动态势图。在本项评价体制的演算模型数据库里,还储存着另外一个基本变量 年度扩展数据,目前已经完成了1991~2008年全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31个省域的城乡居民综合、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单独的文化消费和文化教育消费分门别类的数据分析测算,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十分方便地提取其间任何年度范围、地域范围和人群范围的文化消费或文化教育消费演算数值,构建出所需的增长态势分析图表。
在同一年度理想值横向测评中,由于文化消费绝对值、比例值均以全国平均值来衡量,城乡比和地区差以无差距理想值来衡量,全国总体“失分”必定出自无法回避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图4里柱形历年高低变化准确反映了全国城乡比和城镇地区差的变动态势,结果,全国城镇总体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在“十五”开年之后大体呈现持续降低之势,至2008年景气指数仅为城乡、地区无差距理想值的80%稍强。
在起始年度基数值纵向测评中,由于全部指标均以往年度自身基数值来衡量,全国层面也不会单纯等待“失分”扣减,而有可能表现出超越自身以往年度基数的上升之势,从而获得“加分”。图4里曲线历年升降变化全面反映出各项指标的综合变动态势:“十五”期问,全国城镇总体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大体呈现上升后高位维持态势;进入“十一五”,全国城镇总体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呈现持续下降态势。测评结果(1)以“九五”末年2000年为基数衡量,至2008年景气指数还高出近3%;测评结果(2)以“十五”末年2005年为基数衡量,至2008年景气指数跌降近10%。需要格外关注的是,无论以2000年为基数衡量,还是以2005年为基数衡量,“十一五”以来三年间,全国城镇总体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均呈现持续下降走势,这一点再明显不过。
篇7
关键词:城市化;消防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319-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44.9%。在城市化进行的快速推动下,大量人口聚集,人们消费结构、生产方式向多元化发展,公共场所、大型商场、娱乐和高层建筑、企业等场所高度集中,城市人流、物流量集聚增加,使得各种威胁城市安全的火灾隐患风险激增,为城市消防安全运转带来了新的压力。
一、消防安全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伴随现代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建筑、财富、生产生活集中的聚集效应明显,不仅表现在经济快速增长方面,而且也体现在消防安全需求方面。城市化是指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由于城市发展过快,带来了生产力要素过度集中的现象,城市人口稠密、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集中、财产密度大,给消防安全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一方面增大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灾害的破坏性,严重威胁城市的安全,甚至影响经济快速稳步发展。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城市火灾发生起数超过10余万起,年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因此,准确把握城市化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城市化给消防安全带来的难题,采取有效措施,寻求科学对策,遏制城市火灾频发势头,为快速城市化进程提供消防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城市消防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务
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火灾事故是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一种多发性灾害,由于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灾害的易蔓延性,火灾事故后果均较为严重。新《消防法》明确规定消防工作的总体任务是: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公民人身、公共财产和公民财产的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消防工作具有社会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涉及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我国消防工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这一方针科学的阐释了消防工作主要包含“消”和“防”两个方面。“预防为主”就是在消防工作中要坚持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积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把防火安全措施、技术和管理工作落实在灾情事故之前,做到防患于未然;“防消结合”就是要把防火、灭火两方面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积极、扎实地做好火灾预防工作的同时,做到相辅相成、互为保障,同时不断加强公安消防部队、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等队伍的建设,做好城市整体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高灭火作战能力。
三、麒麟区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凸显消防安全瓶颈
麒麟区是云南省曲靖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曲靖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3个镇、3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十一五”期间,麒麟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定了“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麒麟、奋勇争先排头”的发展基调,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胜利,完成区域内生产总值315亿元,同比增长12.7%。在麒麟区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区域内工业总产值453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09亿元,同比增长16%;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达60万人,城市面积增长到56平方公里,5年新增近25平方公里,辖区内已投入使用的高层建筑达141栋,在建高层达197栋,迈进了大城市行列。然而,随着麒麟区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现有公共消防设施却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快速发展与公共消防安全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一)城市消防规划滞后。城市消防规划主要包括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城市消防站及消防装备、消防通信、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等。目前,随着麒麟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使用功能的转变,消防规划跟不上城市规划调整的步伐,留下许多消防安全隐患。
(二)市政消防设施缺乏,消防供水不足。麒麟区是一个典型的经过旧城改造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消防供水同样存在着普遍性问题。一是水量较小,压力不足。城市供水管道在建设时,往往只考虑了生产和生活用水,未将消防用水考虑进去,供水管网小,满足不了灭火所需的水量和水压要求。二是供水管道陈旧,年久失修。部分路段地下老管网未及时得到更新,且大部分与民用水、工业水混在一起,加之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市区高层建筑及商业网点不断增多,用水量剧增,导致消火栓达不到出口压力的规范要求。麒麟区就曾出现过城区主干道南宁路市政消火栓长期无水的现象。
(三)消防站建设、装备不能满足形势需要。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消防站责任区面积远远大于规定要求。《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规定:消防站的设立标准应以消防队尽快到达火场,即从接警起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沿为一般原则,它的责任区面积约为4―7平方公里。按照规定,麒麟区投入执勤的消防站至少应有7―9个,但目前承担灭火和应急救援的消防站只有4个,无法满足5分钟到达责任区边缘的要求,由于消防站数量不足,导致责任区面积过大,长期超负荷运转。加之,主城区大队缺乏必要的举高类消防车,车辆、器材装备及消防队员个人防护装备配备不足,直接影响了灭火救援的战斗力。
(四)消防监督、宣传工作覆盖面不广。一是由于警力不足,制约了公安消防机构和公安派出所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阻碍了公安消防机构加强执法队伍、执法质量和业务建设的步伐。二是消防宣传氛围不浓。虽然公安消防机构在消防安全宣传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社会上仍有部分人对消防宣传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消防宣传可有可无,不能把消防宣传摆在突出的位置,仍存在消防部门唱独角戏得尴尬局面,阻碍了消防工作社会化的进程。
四、城市化进程中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一)加强消防规划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在组织实施城市消防规划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新《消防法》和国家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和“科学合理、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规划原则,对城市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通道、消防通讯等公共消防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在坚持解决原有火灾隐患的同时保证不增加新的火灾隐患。要以制定“十二五”规划为契机,在掌握较确切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上,给城市建设把好脉,并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和远期发展规划为城市建设定好位,才能在城市消防规划中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二)加强对城市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
通过近期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发现,无论是市政消防设施还是建筑消防设施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许多消防设施设备由于缺少经常性的检修与维护,变成了“聋子的耳朵”,既造成了原投资的浪费,又形成了严重的火灾隐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完好有效。
(三)夯实城市社区消防工作
城市火灾主要集中在居民家庭及一些“四小场所”,火灾原因主要集中在电气、用火不慎以及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不当等。虽然其火灾损失往往并不严重,但也给居民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抓好社区工作对健全城市化进行的消防安全防范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建立完善群防群治管理网络。把社区所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住宅物业管理单位等纳入群防体系中统筹考虑,规范合理的社区消防工作机制。二是借助社区人力,加强义务消防组织建设。强化社区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消防保卫力量建设,建立专职或义务消防队伍,开展火灾预防、初期火灾的扑救和联防。三是实行动态型消防管理,积极开展自查、巡查,主动消除火灾隐患。开展经常性的防火检查,保障社区内的消防车道畅通,保障社区内的公共消防设施、器材以及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有效,定期对社区居民住宅楼的消防设施及公共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城市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社会抢险救援能力是快速城市化进程对消防工作提出的新需求。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各类灾害事故频繁发生,气象异常、地震、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放射事故、恐怖袭击、爆炸、火灾、风灾、洪灾、雪灾、道路交通事故等各类公共突发事件,给社会面的安全稳定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
(五)加强消防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
构建社会化的大消防格局,消防宣传至关重要,借助新《消防法》、《云南省消防条例》重新修订颁布实施的有利契机,积极推动政府开展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的消防宣传活动,促进全社会消防常识、法制意识的整体提高。一是加强经常性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在组织各部门和消防志愿者开展消防宣传“五进”活动的同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设立宣传栏、张贴宣传画、发送手机短信、出动流动宣传车等方式,广泛深入开展普法和传播消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宣传活动。二是扩大消防宣传覆盖面。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采取刊播消防公益广告、制作专题节目、宣讲消防安全常识等形式,积极营造社会关注消防安全的良好氛围。三是在“119”消防宣传日以及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中,大力开展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常识宣传,并组织群众开展疏散逃生演练、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切实提高群众火灾预防能力和应急自救逃生能力。四是积极推进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推动社会单位自主加强对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通过一系列宣传工作逐步形成消防安全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曲靖市麒麟区公安消防大队
作者简介:胡伟(1982― ),男,云南曲靖人,曲靖市麒麟区公安消防大队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消防安全与管理;李志军(1983― ),男,河南周口人,曲靖市麒麟区公安消防大队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消防安全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唐小飞.浅谈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消防安全现状与预防对策[J].警察技术,2002,3.
[2]秦志添.浅谈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消防安全工作[J].山西建筑,2007,9.
[3]赵志葵.我国城市公安消防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J].科技信息,2008,10.
篇8
[关键词] 渎职侵权犯罪;轻刑化;成因;对策
[作者简介]刘崇幼(1963―),男,江西省永新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 超(1983―),男,江西省永新县人民检察院,公诉科副科长。(江西永新 343400)
一、渎职侵权犯罪轻刑化的特点
(一)免刑、缓刑适用比例高是轻刑化的重要表现
2005-2011年,江西省检察机关查办的渎职侵权案件共判决753人。其中,不满三年有期徒刑166人,占22.1%;拘役23人,占3%;管制12人,占1.6%;免刑475人,占63.1%;缓刑180人,占23.9%;而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77人,比例仅为10.2%。
(二)法院在量刑时对有利于被告人的量刑情节认定较多
司法实践中存在对涉及职务犯罪的被告人自首的认定条件掌握过松、自首适用非常频繁的现象,法院认定具有“有悔罪表现”情节的及认定自首情节的被告人,都被判处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2005-2011年,江西省检察机关查办的753名渎职侵权犯罪人员中有近80%被法院认定有“有悔罪表现”情节。
(三)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的范围过宽,存在大量低于法定刑判决的情况
根据刑法规定,对具有悔罪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而少数法官在自由裁量过程中,对可以从轻、减轻处罚的一律予以减轻处罚,适用缓刑,导致低于法定刑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上诉、抗诉比例相对偏低
尽管查办渎职侵权犯罪案件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是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的上诉、抗诉比例却明显偏低。对渎职侵权犯罪案件所作判决的上诉、抗诉比例,历年都在10%以下。
二、渎职侵权犯罪轻刑化成因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司法解释不明确
一是我国现行刑法对渎职侵权犯罪规定的法定刑偏低,处罚范围窄。二是刑法将渎职侵权犯罪的主体缩小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虽然后来的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对渎职侵权犯罪的主体有了一些补充,但范围、内涵的界定仍不够明确。三是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悔罪表现”并没有任何描述性或者列举性的规定,这样规定过于粗疏、缺乏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二)检、法两家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
自首、立功、退赃等法定、酌定从轻、减轻情节问题是渎职侵权案件控辩双方辩论的焦点,也是渎职侵权犯罪最容易导致处罚较轻的节点。尽管2009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对职务犯罪案件中的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的认定和处理进行了严格规范,但是适用到实际渎职侵权犯罪案件还远远不够,审判机关对于“立功”、“自首”等证据的审查认定还是过于宽泛。
(三)目前检察机关的侦查手段落后,采取的法律强制措施过轻,给渎职侵权犯罪分子留有串供、翻供机会
大多数渎职侵权案件犯罪嫌疑人是一些智商较高、社会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有些本身就是司法人员,对侦查的方法、手段、程序等较为熟悉,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一旦侦查措施、法律强制措施不适时、不适当,极易给犯罪嫌疑人串供、毁灭证据提供机会。另外有些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但因侦查时间拖的太长,事实及证据极易发生变化。
(四)办案干扰多、阻力大,执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当前社会群众对反渎职侵权工作认知度不高,对办案工作支持不够;经常有部分领导干部以教育挽救干部、维护单位形象、发展地方经济等理由到检察机关说情,甚至给检察机关施以压力。同样,法院也面临许多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最突出的就是要求给犯罪嫌疑人保留公职,行为人甚至其单位领导都会去做各方面的工作,结果移送到法院的人多数被判处免予刑事处罚。
三、解决渎职侵权犯罪轻刑化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立法和司法解释,使之易于操作,更加协调
一方面可以适当提高法定刑。随着法治建设的日益完善,社会对依法行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严重亵渎职责的渎职侵权犯罪也越来越难以被容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量刑标准,使之和立案标准相一致。渎职侵权犯罪的危害后果固然多种多样,但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最常见的两种,立法上完全可以将这两者明确化,明确规定造成多少数额的经济损失和多少数量的人员伤亡对应的量刑标准,再用一个概括性的规定来涵盖其他形式的危害后果。
(二)建立渎职侵权犯罪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判前调查制度和听证制度
建议法院对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的案件,在判前对被告人进行社会调查:一是对被告人的犯罪与违法行为调查;二是对被告人的素质和所在环境进行调查。实行听证制度,即凡拟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的,必须经过听证程序,听证后,充分听取人民陪审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的意见,以作判决之参考。实行听证制度可以为防止司法人员利用职权以案谋私提供监督和自律渠道,也可以为作出公正的判决提供外部参考意见。
(三)加强对适用缓刑、免刑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的监督,强化法律监督能力
检察机关应依法履行审判监督职责,加大对职务犯罪轻刑化的监督力度。一是建立对职务犯罪案件的判决评价机制,对法院适用法律明显不当,判决畸轻的,检察机关提出抗诉。二是建立法院与纪委的联系制度,所有涉及国家公职人员渎职侵权犯罪的审判情况及时通报纪委,由纪委加大对缓刑人员的处理监督力度。
(四)加大渎职侵权犯罪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渎职犯罪的社会认知度
渎职侵权案件轻型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其危害程度不够了解,认为贪污才是腐败,渎职只是工作失职。要采取各种措施改变人们的这种认识。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各部门的新闻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积极在电视、电台、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上揭示责任事故背后渎职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严重性,扩大社会对渎职侵权犯罪危害性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惩治渎职犯罪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举报宣传周”、“检察开放日”等制度,加强对渎职侵权的巨大危害性的宣传,提升反渎职侵权工作的社会认知度。
篇9
【关键词】全站仪;工程测量;优化与应用
全站仪,即全站型电子速测仪,是由电子测角、电子测距、电子计算和数据存储单元等组成的三维坐标测量系统,测量结果能自动显示,并能与外转设备交换住处的多功能测量仪器。由于全站型电子速测仪较完善地实现了测量和处理过程的电子化和一体化,所以人们也通常称之为全站型电子速测仪或简称全站仪。因此,研究全站仪在工程测量中的优化与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全站仪在工程测量中的优化与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全站仪的基本原理
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简称全站仪。它是一种可以同时进行角度(水平角、竖值角)测量、距离(斜距、平距、高差)测量和数据处理,由机械、光学、电子元件组合而成的测量仪器。由于只需一次安置,仪器便可以完成测站上所有的测量工作,故被称为“全站仪”。全站仪上半部分包含有测量的四大光电系统,即水平角测量系统、竖直角测量系统,水平补偿系统和测距系统。通过键盘可以输入操作指令、数据和设置参数。以上各系统通过I/O接口接入总线与微处理机联系起来。微处理机(CPU)是全站仪的核心部件,主要有寄存器系列(缓冲寄存器、数据寄存器、指令寄存器)、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微处理机的主要功能是根据键盘指令启动仪器进行测量工作,执行测量过程中的检核和数据传输、处理、显示、储存等工作,保证整个光电测量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输入输出设备是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装置(接口),输入输出设备使全站仪能与磁卡和微机等设备交互通讯、传输数据。
二、优化全站仪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的策略
全站仪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提高精度。应用有很多种,下文将主要从水平角测量、距离测量、坐标测量和悬高测量四个方面来介绍优化全站仪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的策略。
1.水平角测量
按角度测量键,使全站仪处于角度测量模式,照准第一个目标A。设置A方向的水平度盘读数为0°00′00″。照准第二个目标B,此时显示的水平度盘读数即为两方向间的水平夹角。
2.距离测量
设置棱镜常数。测距前须将棱镜常数输入仪器中,仪器会自动对所测距离进行改正。设置大气改正值或气温、气压值。光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会随大气的温度和气压而变化,15℃和760mmHg是仪器设置的一个标准值,此时的大气改正为0ppm。实测时,可输入温度和气压值,全站仪会自动计算大气改正值(也可直接输入大气改正值),并对测距结果进行改正。量仪器高、棱镜高并输入全站仪。距离测量。照准目标棱镜中心,按测距键,距离测量开始,测距完成时显示斜距、平距、高差。
全站仪的测距模式有精测模式、跟踪模式、粗测模式三种。精测模式是最常用的测距模式,测量时间约2.5s,最小显示单位1mm;跟踪模式,常用于跟踪移动目标或放样时连续测距,最小显示一般为1cm,每次测距时间约0.3s;粗测模式,测量时间约0.7s,最小显示单位1cm或1mm。在距离测量或坐标测量时,可按测距模式(MODE)键选择不同的测距模式。应注意,有些型号的全站仪在距离测量时不能设定仪器高和棱镜高,显示的高差值是全站仪横轴中心与棱镜中心的高差。
3.坐标测量
设定测站点的三维坐标。设定后视点的坐标或设定后视方向的水平度盘读数为其方位角。当设定后视点的坐标时,全站仪会自动计算后视方向的方位角,并设定后视方向的水平度盘读数为其方位角。设置棱镜常数。设置大气改正值或气温、气压值。量仪器高、棱镜高并输入全站仪。照准目标棱镜,按坐标测量键,全站仪开始测距并计算显示测点的三维坐标。
4.悬高测量
所谓悬高测量,就是测定空中某点距地面的高度。全仪进行悬高测量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首先把反射棱镜设立在欲测目标点B的天底B'点(即过目标点B的铅垂线与地面的交点),输入反射棱镜高v;然后照准反射棱镜进行距离测量,再转动望远镜照准目标点B,便能实时显示出目标点B至地面的高度H。显示的目标高度H,由全站仪自身内存的计算程序按下式计算而得:
H=Scosα1tgα2-Ssinα1+v
式中,S为全站仪至反射棱镜的斜距;α1和α2分别为反射棱镜和目标点的竖直角。
三、结语
总之,优化工程测量中全站仪,不仅有利于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外业计算、记录和外业工作时间,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作业精度。全站仪在工程测量中的优化与应用,可以使全站仪更好的应用于工程测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针对不同的工程技术要求,制定不同的施测方案,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使单位的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常献语.全站仪在水准测量中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信息.2009,(12).
[2]刘局明,刘小梅,李荣辉.谈全站仪特点及其在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18).
[3]赵洪岩,尹利军,顾永智.全站仪参考线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福建建筑. 2009,(06).
[4]唐斌.刍议建筑工程测量中全站仪的误差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
[5]宁黎平,贺淑英,乔永利.用全站仪进行高程测量的方法及精度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篇10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建设;信息安全;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信息化建设被逐步提上日程,作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管理手段,一方面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有效提升高校科研、教务以及其他方面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固有的管理工作模式处理越来越烦琐、复杂的校内外问题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已经无法满足党和国家以及校内师生的要求,与时展背道而驰。因此高校信息化建设作为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柱,是信息化背景下的必然结果。但信息化建设对于高校管理而言是一把双刃剑,若能合理运用可提升管理人员工作效率,推动高校发展,但由于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网络自身本就具有缺陷,如果不重视对信息安全的维护,将会对高校信息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下面将重点分析当下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信息技术自身的安全隐患
信息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计算机中的病毒则是危害信息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计算机病毒通过对计算机中的数据造成破坏,影响计算机正常运营,甚至对计算机系统功能造成毁灭性打击。随着信息技术应用于人们日常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类信息都已数据形式储存,一旦计算机病毒对数据造成侵害,将严重打乱人们有序的生产生活[1]。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纷繁复杂的各类型APP竞相进入人们的视野,大量的软件下载使恶意和非法软件有了可乘之机。这些病毒软件通过非法窃取用户个人信息对用户隐私造成巨大威胁,甚至严重影响用户生命财产安全。不仅如此,电子邮箱威胁也已经成为不法分子实施犯罪行为的途径之一。通过将大量垃圾邮件发送给校方,造成邮箱拥堵,使得校方无法正常发送校园邮件,教务活动也相应受到影响。
1.2高效内部信息安全管理意识、水平不到位
正所谓意识决定行动,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效加入信息化建设队伍当中,但是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危机意识,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应对方案。部分高校虽然表面上开始筹建信息化建设,但是实际管理工作仍然沿用传统方式,如此形式大于内容的表面文章知识阻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降低管理水平。不仅如此,由于高校学生流动性强以及校园网络非限制性应用的客观事实,如果忽视信息安全管理,那么如此强的人员流行问题,以及网络非限制问题都将对高校信息安全造成威胁,校内各项信息数据都将面临损坏和泄露风险[2]。
1.3高校相关人员素质不足
无论多么完备的管理方法以及严谨的监管体系也离不开人的落地执行。因此缺乏人员素质不到位也是阻碍我国高校信息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师生作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却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安全意识;另一方面是,高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计算机水平也不达标,无法做到未雨绸缪,使得计算机面临风险系数增大。
1.4高校对于基础设施投不到位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更好提升高校信息化建设效率,校方需配备必备的软件设备、硬件设施等,并确保设施的及时更新。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由于经费不足,软、硬件设施并不齐全,不仅如此,科学规划物设施并进行合理的整体布局,也同样重要,但部分高校软硬件管理并不合理,机房的保障促使不充足、电源安全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影响设备发挥功能,难以有力支撑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工作[3]。面对上述问题,为了切实有效提升高校信息化建设,并将信息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我国高校务必积极探求应对方案,让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符合时展需要,这是当前相关工作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重点。
2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安全问题解决对策
信息技术的进步确实为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高校通过开展信息化建设可以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提升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借助互联网作为媒介,为校内师生打造便捷、高效的数据储存和计算服务。随着信息泄露、丢失等弊端的逐渐暴露于人们的视野,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安全问题被提上议程,通过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以及专业人才的设置等措施,为高校信息安全铸造坚实堡垒。最大限度消除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安全隐患,保障高校信息化建设可持续推进。
2.1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统作为支撑,很难保证物流管理工作可以高效、合理地进行。因此为了切实解决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安全管理系统建立方面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校方务必建立明确的管理制度,对于网络技术相关问题进行明确的制度规定。例如明令禁止师生下载非法软件。二是为了降低因为意外事故导致的数据流失问题发生,应当由相关负责人对网络信息中的重要数据要及时做好备份[4]。三是加强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升人员素质水平。再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终究离不开人的操作。因而为了有效避免校园信息系统被入侵,或者即使被侵害也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以及技术手段加以解决。为了培养出更多专业型人才,高校势必要加强对信息安全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战略,加强职业培训并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公开透明的高校信息化建设人员管理办法,将绩效考核体系和工作培训机制以及奖惩标准等加以说明,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也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操作水平,打造高素质高校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队伍,让高校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者向着科学性、条理性方向迈进,这样才能满足时展的新要。四是校方要加大对高校信息化建设信息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通过充足的经费支持作为前有力的后盾,确保校园信息化进程排除万难、稳步向前。
2.2提高网络安全技术
通过安装防病毒软件、设置防火墙等技术手段,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相关设备做好保护措施。通过增设前期预防手段,尽最大限度避免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受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信息安全访问设置,通过在电脑中设置防火墙在有效避免恶意软件侵入电脑,同时信息安全设置可以对来访者信息进行确认,保证信息输出时的安全性,以上这些都有利于高校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5]。
2.3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
首先要提升校园网络安全意识,对校园中使用网络的相关人员要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强化每个人的信息安全意识,并将维护信息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毕竟个别人的力量太薄弱,难以形成坚不可摧的保护屏障,只有每个人都从内心深处形成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高度重视,在使用网络过程中自觉形成接受保护的意识,只要这样才能为高校信息安全构筑坚实的屏障,将因软件失效导致信息系统被病毒侵入现象变成小概率事件甚至转变为不可能发生事件,从而提升高校信息化建设效率[6]。
- 上一篇:三年级作文家乡的景物
- 下一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