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往烟波范文
时间:2023-03-23 01:5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来往烟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样的场景,人们谈及当时的视频直播,似乎总是带着一股荷尔蒙的潮湿和黏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视频直播也被不断迭代了新的意义,除了脱胎于直播聊天室,目前依然以美貌性感的女主播为主的秀场模式,视频直播主要又分化出了另外两种类型。
游戏电竞直播模式,比如斗鱼、虎牙、熊猫等等,这不但救活了曾经游走在主流媒体边缘地带的电竞产业,同时也已经成为直播产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另一种则是最近火爆的泛生活类直播,比如花椒、ME以及延展出直播类目的美拍等短视频平台,正是因为内容足够大的空间和较低的门槛,这一类直播更注重娱乐和互动的特质,逐渐演化成“全民直播”的盛况。
有人说直播正成为视频领域的下一个风口,确切点说,偏向UGC的直播模式,将成为每个视频公司全行业链上的必备环节,我们正迎来直播的大时代。
新时代,星时代“我不需要精致的妆容、专业的设备和事先设计好的台词,在直播里,我就是我,生活里本来的样子。”一位美拍直播网红说道。
虚拟世界里,一个网红的真实是具有致命杀伤力的,你几乎可以在直播里看到整个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看旅游、看演唱会、看化妆、看吃饭、看足浴、看荒岛生存、看密室逃脱、看睡觉——万能的直播平台,只要有你想看的,就会有人播。
网红小鲜肉“skm破音”,短视频以唠嗑唱歌为主,同时也是美拍、唱吧的直播播主,其美拍粉丝140万,总共被赞900+万次,在其最新的直播中,有3万多观众参与,被赞321万次,Skm破音的粉丝自行组成破家军,火爆程度直逼明星。
影响力经济中争夺的是眼球资源,网红的火爆让明星们按捺不住,直播平台正聚集起越来越多的明星,有业内人士认为,直播平台正从网红1.0版本升级到明星2.0版本。
当红小生鹿晗的个唱首秀在移动端的直播,甚至创下了吉尼斯纪录。今年1月,Angelababy献出网络直播首秀,引来30万网友挤爆直播间。释小龙网络直播“漂移射门”同样引来5万粉丝围观。此外,王凯、黄晓明、范冰冰、张艺兴、黄景瑜等都已经加入移动直播大军。
流量富矿时代直播平台将不断涌现微博是一个社交媒体平台,明星除了借助这个信息入口笼聚粉丝,更可以借助平台上的价值流动来实现个人品牌经营,姚晨一夜之间成为微博女王正是粉丝们对其个人价值观的认同,但弊端在于,个人账号背后的团队经营,也会让粉丝们疲倦。
互联网训导的信息传递第一要旨就是透明真实,即便短视频也难以完全满足粉丝们对于明星们近距离甚至零距离的观瞻欲望,所以在4G等带宽设施逐渐完备之后,移动端直播平台俨然滔滔大势。
直播平台迎来风口,但需要有足够的明星资源和粉丝沉淀,也就是说收获流量富矿的内在逻辑是,平台本身首先要能够为明星们提供足够的粉丝群体,还要在相关的个人品牌、行业资源、后续传播策划等等链条上开路护航。
美拍、秒拍等以短视频见长的团队都是这方面的代表。在美拍和秒拍等平台,用户黏性、用户活跃度等方面已有超出传统视频平台的趋势。
以明白学堂为例,他们美拍上的均集播放量在三四十万左右,远低于他们的全网播放量,但他们在美拍上的用户互动性却极高,均集点赞数在三四千左右,均集评论数一二百左右,远高于全网平均值。
因此,明星借助美拍等直播平台与粉丝们实现互动,能够造就极好的粉丝粘度,帮助明星更为接地气的塑造个人形象。而平台则借助明星带来的人气资源、前沿活动现场笼聚粉丝,通过内容运营和产品设计,就可以实现流量闭环。
可以展望的是,2016,在网红和明星直播双重加持下,美拍、秒拍甚至今日头条等新兴平台将强势崛起。
明星直播的冰与火之歌3月中旬的时尚周大秀,范冰冰用ELLE的美拍账号做了一个小时的直播,跟网友互动分享巴黎行程,还大方传授自拍和护肤的秘籍,一个小时不到就让《ELLE》的账号涨粉10几万;张艺兴工作室成立一周年,也在美拍直播了《伊周》封面照片的拍摄过程,25分钟不到聚集了16万的在线观众,点赞数直破400万;同样,因出演网络剧《上瘾》而被众多网友熟知的黄景瑜,在美拍上直播上海举办的“迪士尼系列会”,引来网友在线围观,短时间内就获得百万点赞。
明星本身作为一个大IP,通过线上直播平台来拓宽自己的影响力和渠道,进而反哺直播平台实现富内容化的运营,在这样的闭环之中,IP的价值会不断被放大,最终形成碾压式的马太效应。
但一半是火焰,相应的,另一半则是海水。明星进入直播平台,上演的是一首冰与火之歌。在与网红们争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话语权中,有言论认为,直播平台上,明星是一剂伟哥,而网红才是真正的药引子。
明星目前的难题在于,明星直播是为了进一步拉近与粉丝的距离,在视频直播成本相对较高、明星档期满满的情况下,如何让明星团队们维持源源不断的直播动力?因此说平台本身的用户定位,后续的传播策划,传播渠道等等都是接下来需要精细化经营的。
同样不能忽视的是,由于美拍等短视频平台对于上传视频有严格的时长限制,所以更适合泛娱乐类短视频的传播,同时,美拍和秒拍的社交属性更强,相比较专业性内容,更适合网红类节目。对于大多数PGC来说,美拍已成为笼络忠实粉丝的重要渠道。
直播平台上,网红和明星最大的不同在于,网红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直播平台,并且懂得放下身段和粉丝互动,他们更擅长用各种社会化的媒体来经营自己的个人品牌。
篇2
天长短,斜阳残,风光千里入暮色。黄昏独倚是个愁。飞絮帘帘,高楼幕,章台不见归来路。碧窗灯彩四溢起,车马喧嚣尘土咤。黯然思旅,陌上游人音异,幕下孤城锁幽人。冉冉秋云情几许,渐难寻,江南岸。
看陌上来往,过尽鸿影非吾意。更添得,愁如絮,缠缠绵绵似穷秋。等闲想看故里景,岭南秋色却近无。一阵阵,一声声,秋云过尽绿波间,繁枝千片色深浅,枝尚绿,红偎依,人已悴,一枕秋色也难回。
伤心油城处,自离别,亲朋音鸿绝。夜夜月下共相渡,争如相见音容难。小楼未央夜,独坐正凝思。一晌凭栏,自别离,多少岁日待成空。数尽红尘散聚,唯不见鸿信绝来。
此番情,一腔绪,凝咽喉。叹长空,堆绪,随烟散,一向离散,劳奔波。饮尽世间情,世事多薄情。欢误已弃久,每逢秋索多惆怅。日日陌上烟,朱颜空瘦衣。惯看柳色年年旧,聚散容易日日有。
独上小楼,思悠悠,一份欢喜,两份愁。故人旧,音容曾。惝若初见,笑语盈盈,眉颦云水走,三千青丝红纷已,风月如烟。尘缘短,枉然一叹,重逢不知何时夕。燕衔巢,多劳累。纵有千般风景,贪金杯,方岁晏。
灯已晓,人末寐,帘外明月陌上寒。提笔墨下,聊聊多悲欢。多少烟尘,红笺里空回首。秋千外,一荡又明年,风雨照依旧。
茶根苦,烟隐眉,寒衣更勤,月茫茫。谩记当年,事少闲,由贪杯,聊发相思意。
篇3
——题记
夜一如少女委婉的眼眸,如此深邃的清澈。
星空一如梦境弥漫雾气的诗意,幽幽而悠悠。
这似乎是我最熟知的夜。浅蓝色的忧郁。
今宵依然如此。
仰望星空,是件极致浪漫之事,不需要流星坠落那一现,只需一块空旷的坡地,一片星光,足矣。
仰望星空会让人有些恍若隔世的感觉。很容易地就与星空融为一体,星光满散在我的眼里。忘了自我存在,忘了它物存在,只有那头顶的星空是存在着的,不会消散的。
夜空中的星星很难追寻,上一刻还在那儿,下一刻就不知踪影,仿佛隐进了云层,那么捉摸不定。
望到这儿,才蓦然忆起,生命亦如星空,华丽而浪漫,却又那么捉摸不定。
不,或许这么形容不恰当。
生命更像一场旅行,而星空只是列车停靠的一个个站点,每一站都有人下车,每一站也都有人上车。
下车的人中,或许萍水相逢,或许擦肩而过,上一刻还和我谈笑风生,下一刻就消失在茫茫星空中。他们要去乘另一班列车了,他们只是我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而上车的人有的也许停驻的时间并不长,下一站星空,他们又得下车,而另一些则稍稍长些,也许是三站,也许是五站,但不可能是永远,因为列车是没有终点站的。而列车不会因为你的感情而停下,它会不停地行驶。
谁知道呢?或许我也只是别人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一闪而过,下一站,下一站的星空,我也会下车,去搭乘另一班列车。
童年的星空,会因为少了支棒棒糖而哭泣;会因为没有伙伴玩而伤心;会因为少看了动画片而沉闷;会因为小公主悲惨的遭遇而叹息。而那些在记忆中尘封的笑声,也在我的生命中一闪而过,留下的,只是向往的追忆。
少年的星空,会“为赋新词强说愁”;会“剪不断,理还乱”;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会“举杯邀明月”。怎么也逃不出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愁”。
而青春的星空则是真正的多愁善感。喜欢“欲语泪先流”,喜欢“过尽飞鸿字字愁”,喜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幼儿园、小学、中学,生命的列车曾在一个个星空站点停靠,有多多少少、来来往往的过客,原以为总有人伴我同行,直至不久前,唯一一个用QQ联系我的小学同学,头像也变得暗淡无光,我明白,一切都不再。
驶过的星空不会再来。我说。我沉默。
错过的美好不会重现。我说。我叹息。
走过的时光不会倒转。我说。我哭泣。
过去的很久很久,我都像单纯的小红帽,痴痴的以为人生是没有过客的,每一个人都将在我的生命里永恒,而现在,我们却只能如提线木偶一般,被时间操控。
用手抱着双腿低低沉思,良久,抬起头。
篇4
所谓“闸头”,是指位于宿迁和新沂交界的骆马湖畔的嶂山闸东边,当地人称之为“闸头”,因此闸头鱼这个名字就有了地域特色。
据历史记载,明万历年间,黄河水患频繁,为保护漕运,明朝采取“避黄开运”的办法。开挖后运河北的沂、武诸水由于失去了泗水通道,被迫改变河道,因东去有嶂山岭阻隔,就把原有的周湖、柳湖、黄墩湖等小湖连成一片,形成骆马湖。到上世纪50年代,洪水泛滥殃及骆马湖沿岸,严重影响了群众生活。当地政府为了彻底解决水患,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切开嶂山岭行洪,并建成嶂山闸。
附近的老百姓靠水吃水,或湖中打鱼,或河中挖沙,到上世纪80年代时,当时的宿新公路尚未通车,南北来往的车辆只能绕行嶂山闸。当地有一户人家,原本是在路边摆小摊,平常卖些烟酒、零食,偶尔有过路司机要求搭伙做饭,这家人从中看出了商机,干脆自己开个小饭馆,女主人从湖中取来湖水,用农村土灶土锅红烧湖中的新鲜活鱼——青鱼、草鱼或草混子。做鱼时,要先氽汤,然后将剁成块的活鱼放入,佐以葱、姜、蒜、花椒、芫荽、辣椒等作料,用大火把水烧开,配上酱油、醋、盐,烧出的鱼具有辣、咸、鲜、嫩及筋道的特点,咸辣适中,十分适应苏北鲁南一带食客的口味。这样的“湖水烹湖鱼”,原汁原味,盛出锅后,用筷子夹起来的鱼肉,一块一块的晶莹透明,让人食欲大开。本来过往司机早已饥肠辘辘,加上骆马湖的水质优良,湖鱼肉质鲜美,日久天长,湖水烹湖鱼有了一些名气,逐渐形成了一款独具地方特色的菜肴,如今闸头鱼在当地早已遍地开花,招牌林立。
篇5
“汉高祖6年,析番县地立鄡阳县,治所四望山(今周溪泗山)。南朝宋永初二年,因彭蠡湖盆地发生沉降,湖水南侵,鄡阳县地沉入湖中,鄡阳县撤消”“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县都昌”。(《都昌县志》)
两千年沧海桑田,彭蠡泽湖水南侵,历史上有了“沉鄡阳,浮都昌”的美丽传说。千百年来,烟波浩渺的鄱阳湖用她博大的胸怀养育着的数以千万计的赣鄱儿女,喝着鄱阳湖水长大的我们亲切地称她为母亲湖。
儿时的画面,记忆犹新。落日偏西,映照在鄱阳湖的水面,波光粼粼。伙伴们挽起裤脚,勾下身躯,摸捡着湖边的蚌壳。天色将晚,妈妈喊孩子们回家,怕天黑了看不到地上,湖边的贝壳会割破我们赤着的双脚。傍晚回家,妈妈切开捡来的蚌壳,剜出当中的肉质,剁碎,拌上碾好的米粉,水开下锅,不一会儿,香喷喷的蚌肉米粉出锅,那是我们丰盛的晚餐。切蚌壳时,偶尔还有意外的收获,蚌壳里藏着一粒小小的珍珠!奶奶说这是老天的赏赐,让妈妈用红丝线穿起珍珠,挂在我们的脖子上,帮我们逢凶化吉、安然成长。
鄱阳湖是我们的母亲湖,鄱阳湖畔的母亲温婉而慈祥。陶母“截发延宾”“封坛退鮓”,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还我河山,欧母折枝教子育儿有方。母亲湖培育了许多彪炳千秋的英雄母亲,成就了许多“圣母”的佳话。
鄱阳湖里生养着贝壳,贝壳里孕育着珍珠,珍珠凝聚着贝壳一生的母爱。人们取出珍珠,却将贝壳弃之湖边,成为了母亲湖身体上的一道道伤口。勤劳智慧的都昌人,将贝壳变废为宝,加工成人工养殖珍珠所需的珠核、贝壳工艺品和马赛克建材,慢慢地都昌的贝壳产品占据了全国的大部分市场,都昌人做活了雷州的流沙镇,足迹还遍布于广州深圳浙江厦门。都昌有了“中国淡水珍珠之乡”的美誉,却依然没有那该有的富庶与繁华。
近年来,都昌人提出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珠贝产业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将珠贝产业中蕴含的母亲文化与鄱阳湖文化旅游事业结合起来,实现“以珠促旅、珠旅结合”的发展模式,并进一步带动与之相关的服务业发展,全力打造集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国际贸易和鄱阳湖生态文化旅游于一身的珠贝大产业。目前,都昌珠贝产业的旗舰项目鄱湖国际珠贝城已落户县城,即日完工。
篇6
很多时候,我非常佩服那些曾出现在我生活中的背包客。生命之于他们,是一场旅行,哪里都有不可预测的风险,哪里都有陌生人的善意。心永远在路上,为的是追逐生命的放肆与自由以及那个在不断游走中渐渐靠近的心中的“原己”。
只要你想,只要有梦,不必在意口袋是否充裕,不必在意锦年又启,华岁增添。
人生有些地方是一定要去的,比如,比如青海。我几乎每年去了都还想再去,去感受那些藏民的简单与热情,信仰的圣洁与久远。这些是真正可以净化人心灵的去处。去路上,去远方,边走边看――这是我经常给我的学员和朋友的建议。课堂有限,书本有限,眼界的生命力却可以无极限。
无论是烟波浩渺,还是风雨兼程,我们都可以潜入风景的深处。从容,倾听,呼吸,静语,吸纳。提起,那朝圣的藏民每走三步,便五体投地磕头,当你转过头去凝望,总会久久无言,胸中百转千回,是感动,更是震撼,一种深入骨髓的信仰力量深深地震撼着我心。那里的塔尔寺香火鼎盛,寺院的石墙上横生着野草蔓蔓,寺门外的如来八塔上停落着洁白的鸽子,并不理会来来往往的游人,有一种漫不经心、不予迎和的岁月流逝里的安然之美。
冥想和参佛有多么相似的通汇,自在心,无杂念。若静坐是一种修身,这里的人们则用朴素的生活告诉你:大道无言,万物无相。只要有信念,每磕一个头,每转动一次经筒,心中就少了杂念,多了干净,那些途中与你目光相接一笑的人,那些行脚路上与你看过一段云水的人,那些羁旅之中赠你美酒、一枝柳荫的人,都映照出你心底最美的大好山河。
山川河流的景致,原本就在人心里,借我们的行走与眼睛提供了一种路径,那些骑单车上路的旅人、徒步的情侣、转山的信徒,每个人的脸上都风尘仆仆,却无一例外地写着平静满足。
身体的苦行带来心灵的愉悦,让所有的束缚和捆绑都被斩断,空旷与高远带来无与伦比的安全和松弛。你渐行渐远,身心轻盈,觉得自己的灵魂跳起了舞来;你仿佛吸纳了清清溪流,花朝晨暮露,聚和了喜悦痛苦,才能完成这震撼的禅舞。
你看,碧波万顷,都渐渐投进自己的倒影里;你像一尾鱼儿,在清清甘洌的水流里自由摆尾,畅快游弋。你会看见,雨云脉脉而来,雷声温柔而动,湖水漾笑着一闪一烁;你能看见,一树树油桐花饱满开放,紫云英娇羞着紫一片白一片,水岸边,泥土抿着草芽粒子,阳光般金亮……
篇7
旧时的济南,水多湖阔,船也就多。据记载,至少在唐代乘游船观赏大明湖水光山色就已渐成风尚。唐代诗人李白、杜甫都曾在大明湖上泛舟观光,李白留下了《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诗三首:
“(其一)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其二)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其三)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诗圣杜甫挥笔写下了《暂如临邑至鹊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野亭逼湖水,歇马高林间。鼍吼风奔浪,鱼跃日映山。暂游阻词伯,却望怀青关。霭霭生云雾,惟应促驾还。”从两位诗人的诗篇中可以看出,那时方圆数十里的浩瀚湖面上,鱼跃鸟飞,舟船出没,远方的烟波之上,鹊山宛如飘浮的翠屏,华山有似含苞欲放的荷花,诚可谓一派风景如画。自此以后,大明湖上的游船扁舟便屡屡出现在文人的篇什里,“轻舟”、“小舟”、“木兰舟”、“小艇”、“橛头艇”(一种用双桨划动的小船)等词语更是频频见诸于名家诗篇。
宋元以后,大明湖上开始出现了形制较为阔大的画舫。曾巩在济南为官时,“常时泛西湖”,乘的就是画舫:“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荫成。虹腰隐隐松桥出,鹋首峨峨画舫行。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西湖纳凉》)不过,那时大明湖上更多的还是一些形制小巧的私家小舟。清人王初桐“野艇小如瓜,恰容三四辈”(《明湖曲》)、“乌篷小棹归来晚,回首烟波暗七桥”(《绝句》),说的就是这种
小舟,只能乘坐三四人。一些小舟上覆有“乌篷”,这种乌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席篾编成,上涂黑油,以遮阳避雨;而且这种篷不是固定死的,当不需要时可以打开,以开阔游客的视野,“绿柳荫中引棹行,留犁风动毂纹生。推蓬试向城南望,万叠山光泼眼明。”(清历城籍诗人尹廷兰《忆大明湖》二十首之三)。
到了近现代,文人直接描述大明湖游船和采莲船的笔墨更是多了起来,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船的构造、形制、装饰以及船内布置。
100多年前,后来被誉为“中国在西方的精神使者”的著名德国汉学家理查德。卫礼贤来到大明湖,他看到的是:“湖边备有大船,船的上部都用玻璃镶成。船舱里嵌花的桌子上放着茶水和瓜籽。船行驶在荷叶之间,经过那些淡粉色的芬芳的花朵,消失在一片葱翠之中。欢快的笑声时有所闻,歌伎们明艳的衣衫不时在绿意中闪现,时而还能听到有人谈着琵琶,为某段戏曲伴奏。”1914年出版的《济南指南》一书则记载了当时大明湖游船的登船地点和船价:“欲游览大明湖,虽随处可以登舟,而船之聚集最多处为鹊华桥及司家码头二处。……船价:大船一日约二元,半日约一元五角;小船减半,冬日较廉。”
现代著名作家周作人1924年6月1日下午,约了四个朋友一起乘船游览了大明湖。他们从鹊华桥码头登船,乘坐的是一种“出坂船似的长方的船,门窗做得很考究,船头有匾一块,文云‘逸兴豪情’,――我说船头,只因它形式似船头,但行驶起来,它却变了船尾,一个舟子便站在那里倒撑上去。他所用的家伙只是一支天然木的篙,不知是什么树,剥去了皮,很是光滑,树身却是弯来扭去的并不笔直;他拿了这件东西,能够使一只大船进退回旋无不如意,并且不曾遇见一点小冲撞。”这使得从小在南国看惯了用桨橹划船的周作人着实大为惊叹!(见《济南道中・二》)
近代山东文化名人芮麟曾于1933年8月乘船游览了大明湖,他在《山左十日记》中记道:那天下午,芮麟一行“雇了一只大画舫,慢慢地向湖心荡去水光山色,顿觉眼前一清。过江以后,所见的水都是黄的,大明湖的水,却是绿油油碧澄澄的,单是水已经不可多得的了。加以杨柳、芦苇,荷花的点缀,分外觉得风光如画。”
已故孟庆筑先生在《那个年代》一书中,曾回忆起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他在大明湖见过的一种类似大木盆一样的简陋采莲船,“乘船游湖,可去一个景点,也可游览全景。讲价上船,由船工用长木杆撑船,沿着水道行进。每到一处,就像到站一样登岸观赏,船在岸边等候,然后就一站接一站地进行。船行水道间,可以观赏两侧藕池中的荷花:收获季节,还能看到池中的踩藕人,穿着整条牛皮做的水衣,像“跳舞”一样从水下抱出颀长的鲜藕,偶尔还可看到像个大木盆似的‘采莲船’,一人坐在里面,两手各拿一块小木片划水,在藕池中采莲作业。”
牛国栋先生在《济南乎》一书中则记述了上个世纪中叶大明湖里“三六九等”的游船状况。除了画舫,篷子船、布篷船之外,他也写到了孟庆筑所言如同木盆一般的采莲船,还写到最次的一种游船――光腚船,说白了,也就是上面什么设施也没有。
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种种原因,大明湖的游船逐渐式微衰落。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在1956年10月的一天游览大明湖,他当时在省图书馆附近见到的游船情形已经是:“码头边残荷倚斜,风姿楚楚,泊了三十多只有棚架的小游船,色调灰扑扑的。船只相当旧了。有些船只可能一天只有一趟吧,挣个四毛五角。到了“”期间,整个湖面上只有寥寥几只游船在游动了。
特别令人惊奇的是,独见于江浙一带的“船娘”在古时的大明湖上却不鲜见。清人任弘远在《明湖杂诗十首》中,就生动地描写了采莲情景:“六月乘凉争采莲,湖中来往女郎船。临行笑折新荷叶,障却斜阳细雨天。”诗中的采莲女驾着小船穿行在碧波荡漾的湖上,采摘莲花,也采摘欢乐。当她们说说笑笑地满载而归时,每人又折一张新荷叶顶在头上,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交融中,湖的美丽多姿,采莲女的机灵调皮,采莲的欢快气氛,都活生生地流泻出来,定格在历史的苍烟之中,成为大明湖的一道亮丽风景。”
篇8
放眼远望,秋天的西山,显得有些太过招摇,抖擞着山影,连柔情似水的夜色都无法让它安寝片刻。朝霭袅袅,树影婆娑,仿佛故意要跟微弱的晨曦“混为一谈”。幸好还有悬浮西天的“疏星晓月”相助,否则,即便我穷极目力,这“曙景苍然”的晨景怕也是无法看清的。眼前这份明代邹缉眼中“树入平郊分淡霭”的氤氲,恰如其分地印证了跟他同朝代的诗人杨荣的那句“远树依稀云影淡”。人间大美,大抵都有相似相通处吧。面对同一风物时,“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观感只不过是细枝末节的差别罢了。
微风拂面,带着丝丝凉意,在“秋老虎”还未退去的时节,这份舒爽可谓沁人心脾。远山摇曳,而近水,却完全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模样,柔波微漾,轻舒漫卷地含着一轮明月和几簇淡淡的流云,一任皎洁的月光照亮墨玉般的波心。更宽的湖面,似乎正贪恋着黎明前的短暂赖床时刻,睡眼蒙般舍不得彻底亮开,被岸边高大的杨树、依依的垂柳和葱茏的灌木丛帷幔般合围着。眼前的景象,令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元代诗人陈孚的那句“忽惊沙际影摇金,白鸥飞下黄芦立”。此刻,会有白鸥夜宿岸边的芦苇丛吗?即便有,我也不忍去打扰它们的酣梦。
不见滔天浊浪,未闻奔腾咆哮,哪里还能找寻到一丝永定河昔日“野水黄”、“浑河”的影子?穿山越岭了300万年,它或许也想歇息片刻了吧?若非仔细分辨,黛青的树影与幽蓝的水色相互交织晕开,难分彼此,像正生死缠绵着赴一场千年的约会。而水天相映的两轮明月,彼此仿佛正含情脉脉地用缕缕清辉誓言共度婵娟……阵阵虫鸣,宛如正在为天地演奏一曲欢欣的喜乐。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是晓月湖水释放的气息,还是西山叠翠的草木在吐气如兰?我不得而知。
如斯美景,难怪即便是贵为天子的乾隆皇帝,当年途经此地时,也会发出“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夹镜明”的赞叹。虽然他当年题写的“卢沟晓月”依然如故,只是眼前这幽深平静的湖面,早已不是当年的“浑流萦带自沧洲”了。但这“燕京八景”之一的魅力一如往昔。虽少了份一泻千里的气势,却也平添了眼前的这份雍容淡定。
曙光渐朗,不时有云雀从水面掠过,晓月湖的轮廓越发清晰。俯视桥底,桥墩前“河分桥柱如瓜蔓”的“斩凌剑”依然尖利,银锭铁榫镶嵌的桥身依旧稳如磐石,千年的时光,对这座京城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而言,似乎只是弹指一挥间,至今依旧“长桥弯弯”地横在永定河上,一如最初。数度毁建,似乎只是替它换了几件新外衣,从未被“伤筋动骨”过。难怪乾隆皇帝当年会发出“实不易拆,且既拆亦必不能如旧之坚固也”的感叹。
石砌的桥面中间竟然泛着银光,向着桥的另一头起伏延展,那如玉的圆润和清辉,仿佛被时光之手反复搓洗过,令人情不自禁地陷入“思古之幽情”的肃穆中……若非“多少行人此来往,马蹄踏尽五更霜”的反复踩踏碾压,何来这珠圆玉润般的光泽?“道上征车铎声急,霜花如钱马鬃湿”,当年石桥上的络绎繁乱由此可见一斑。
分不清是月光还是曙光的功劳,桥上林立的望柱和石狮子面目渐渐清晰起来,看着它们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的神情,我总忍俊不禁,仿佛进入了一个“幼狮乐园”。脑海中总会窜出那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是啊,我曾无数次来到这里,一直也未曾数清过这些石狮子。即便偶尔有雅兴一试,每次都是数着数着,一不留神就被小狮子们活泼可爱的模样逗得模糊了数字。不过据说近年已有专人数清了这些石狮子,多达501个,一个多么庞大的狮群啊!
其实早在数十年前,我便熟识了从未谋面的卢沟桥。在江南硕果累累的九月开学季,在散发着墨香的历史课本上,在讲台上老师义愤填膺的讲述中……在距今已有300万年的北京母亲河――永定河上,卢沟桥,1937年7月7日,隆隆枪炮声中,张牙舞爪的日本侵略者冲进宛平城,开始了肆意践踏神州大地的恶行……永定河、卢沟桥,自此带着一股浓烈的家国仇民族恨,铭刻在我的记忆中。
数十年后,当我只身来到京城时,便首选了卢沟桥头城内街上的一间房子作了安身之所。隔三差五,我总要到卢沟桥上,沐浴在“卢沟晓月”中,一边怀古思今,尤其是那些曾到此一游的鸿儒名士们的传奇人生;一边饱览着眼前的湖光山色,生活中的锱铢纠结便会轻烟般淡去,每每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卢沟晓月”于我,可以滋心润肺,可以修身养性!
陆续有人上桥,看他们的装束和神情,大抵都是来此观光的外地游客。接二连三咔咔响起的快门声说明了一切。
月隐西山,一缕朝霞打在卢沟桥上,激起一片耀眼的金光。到了我又一次同卢沟桥短暂告别的时候了,回望着长龙卧波的古石桥,还有烟波浩渺的晓月湖,前尘往事再次纷至沓来……
世易时移,沧海桑田。曾经干涸的晓月湖,如今又已碧波荡漾。硝烟散尽后,弹痕累累的宛平城墙遗址,如今正时刻激发着狮醒的雄威。卢沟桥,这道饱经沧桑的独特风景,注定将久远地光耀在永定河上,烛照着美丽的北京城、广袤的神州大地,还有自强不息的龙子龙孙,激励着我们一道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篇9
当落日的余辉洒满窗棂的时候,几只晚归的鸟儿驮着夕阳懒懒地回家。就在隐含微微草香的暮气里,窗台上的瓶花静静地谢去。一颗晶莹的水珠沁在它白皙的花瓣上,滚动,聚集,溅落在古老的石井栏上,摔开万道灿烂的金光。
江水东流,浮云缭绕;水波漾漾,流光依依。
我一个人站在无尽的天桥上,看着日一分一分的滑落。那和煦的阳光暖暖地披在身上,像湖波散开一般地柔和。天空中,一群白色的鸽子背对着斜阳,翻飞在金色的光芒里。回环来往,音哨齐鸣。忽地里,不知是谁把地上的夕阳失落在了江上。于是头白的芦苇,也被染成一抹红颜了。
轻轻地,我转过身去——那画面太没,我不敢看。江畔久违的暮色,于我来说已无太多言语。那份静谧中所包容的惊恐,凄情和无人感知的精魂,我无法想像。一个人喜欢重复地漫步在黄昏的沉寂中,希望在无限的时间真正体悟那份莫名的情愫。待到他走到路的尽头时:日已悄悄坠下,黄昏的画面永远地定格在了他的记忆里。而他还要黯然的回首,深望自己已踏过的光阴。
我喜欢做梦,特别是白日梦。因为夜晚的过分安静中,往往会不可预知地袭来太多未知的魇梦。此刻,我情愿一个人独坐在黄昏青蒿小桥流水间的石椅上,在半昏半醒中,继续我的白日梦。
岸旁的落花像雨一般地悄然飘落,我没有察觉。轻拂的杨柳将它细碎的枝尖藏在水中,是否也在找寻那沉淀在昔日星辉下的梦?金柳犹在,却不是夕阳中的新娘;余馥暗起,轻裹着晚风中的黄昏。
寻梦在烟波浩渺的江畔,多少往事落花中。水草苍青,花自零落。在这风静水静碧树静的时刻,多少幸福的人匆匆划过这眼前,却不肯散逸出丁点的目光欣赏这幅壮丽的画卷;落英缤纷的小道上,幽微的暮烟依旧是过往流香,又能挽留多少绰绰约约的身影。
翰墨跃然于纸,而朱痕未干。这岑寂的黄昏于我而言犹如一幅经过岁月攀延之后的山水画,充满着诗意般沧桑的古韵。撑一支长篙,向金草愈亮出漫溯。流水脉脉,擦肩于舟;清风徐徐,渐远于城。夕阳西下,袅袅炊烟升起在柳烟间,却依稀有几只悠闲的渡船驻留在江面上。
风拂过,问心何在?唯有孤影映江。采撷一片柔波中荡漾着的橘光,哪一片下面沉淀着我揉碎在浮藻间的彩虹似的梦?任水波一层一层地拨开,一层一层地重叠,我依然承载着我的白日梦,默默行舟。
秋水共长天一色。我和我的小舟一起漂在江心,随沧流任意东西。尘世的喧嚣隐没了,黄昏的幽恋与虚无化作了隽永的文字。日暮的宁静如一束星光让人心灵寂寞而平和。静躺于舟舱之上,怜观落霞与孤鹜齐飞,空听余澜鸣湃湃。我的心仿佛一串古铜制风铃,在岁月的溘逝中钝然响起。弥漫,渐息,亦沉重。
邂逅往往是回忆与美的交融,正如半空中被微风剪碎的云朵给我一种温柔的疼痛感一般。落花坦荡地飘散,潮汐一次一次地更改,在禁锢了的时间里,思绪有看不见的重量。一个人久久地站在沿河地带,像是掉进了记忆的旋涡——百感交集。在他深黑色的瞳仁里,那厚厚一叠的忧伤潜藏的就连他自己也无法找寻。虽柳岸风起的浮光掠影间,惊扰了一滩鸥鹭,而他的心依然寂寞如初。时间的安排装饰了一切,却唯一冷落了他的感受。在这最为落寞的时刻,一个人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窥看自己的心魂。像梦断康桥的那个单纯人一样,在淅瑟的风声中徒自感伤。不知是遗失了美丽的贝壳,还是幻散了他映在榆潭上的一帘幽梦?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我错过了春意盎然的碧草,失落了油菜花中轻盈的蝶儿,又和雨巷中独撑着油纸伞,丁香般惆怅的姑娘擦肩而过。那十八个春秋亦如白驹过隙的黄昏,一点一点从我身边溜走。
日的地平线渐渐堙灭在沉沉的暮霭间,琥珀色的黄昏犹如枫叶零落的丝缕暗香,消散在清醒的白日梦中。当一切归于沉寂的时候,我平静地沉淀在一日最末与另一日最初的交点上,等待暮鼓晨钟的最后一次隐隐响起。黄昏给我的印象,就像从水中捞起自己的影子一般,虚幻亦支离。而那个画中人的游荡,一如一场无声的黑白电影以沉默来结束。
白日梦在黄昏中苏醒,永夜在魇梦中降生。
我目送一滩粉红色的夕阳远去,又为自己电亮一轮清明的皓月。透过烛影摇曳的寮窗,我听见岁月在墙上剥落的声音。尽管黑夜已在肩膀上安静地睡着,但我还是终于相信:生命是一场死灭与重生的置换,正如桌上热气氤氲的香熏花草茶,只有经历沸水的灼煎,才能散溢出清幽的纯香。
篇10
一、小中见大、内涵丰富、形式多样
宋人小品画多是服务宫廷生活所用,除艺术观赏性,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我们现在所见的宋人小品画多是绘制在绢本上,一般是做成扇面、窗纱、灯芯片来装饰美化宫廷生活,因此宋代院体小品尺寸都不大。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艺苑掇英》六十六期宋代山水册页专辑所收录七十五幅小品,其中竖最低15.7厘米、竖最高29.7厘米,横最短16.5厘米、横最长53.8厘米,平均竖24.3厘米、横25.3厘米;故宫博物院收藏一级品文物宋代院体小品六十八幅,其中竖最低16.6厘米、竖最高28.6厘米,横最短18.3厘米、横最长31.6厘米,平均竖24.7厘米、横24.3厘米;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海外中国名画精选》第一、二卷收录二十六幅宋代院体小品,其中竖最低17.1厘米、竖最高52.0厘米,横最短21.3厘米、横最长50.5厘米,平均竖26.2厘米、横28厘米。宋人小品画可以说都在盈尺之间,尺幅上无法与同时期的《溪山行旅图》、《早春图》等宏篇巨制相比,但有其自身的独特审美性和现实意义,小中见大是浓缩的精华。如《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的画院画家张茂作品《双鸳鸯图》,选取水景局部,一丛芦苇蓼草探入画面,枝叶稀疏,叶留残雪,一对鸳鸯破水而行,游向苇丛;一只鹡鸰轻栖于苇杆,与俯冲而下的另一只遥相呼应;画面中、上部大片空白,使人联想到广阔水域的浩渺烟波,在构图上颇得小景见大之妙。
中国画在注重笔墨技巧外,更重艺术家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如南宋画院的山水画家马远和夏圭,其绘青画风格被世人称为“马一角”和“夏半边”,如果对社会历史和绘画史没有深入了解,是不可能体会到马远和夏圭两人“边角”画风格形成原因的。北宋灭亡后,许多画院画家随皇室一道迁都江南,国破家亡、山河不全的悲痛留在了他们心中,同时原来山水画院体风格技法是和北方山川的自然风貌相吻合的,到了江南后画家们立刻产生艺术上的“水土不服”,他们发现用原来所掌握的风格技法,来描绘江南土石丛树的自然风貌很不协调,而因地因时地转变画风,一改全景式创作,突出对近景的描绘,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以表现广大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暗喻南宋江山的“残山剩水”。《寒江独钓图》是马远构图技巧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一叶扁舟飘浮江面,渔翁独坐垂钓;除四周寥寥几笔微波外,全为空白;有力地衬托出江天空旷,寒意萧条的气象,表现出无限的孤独。小小的一幅画道出了国仇家恨,并提醒观者,在看画时不可停留在对作品表面的简单了解和观注。同时宋代院体小品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从画片形状可分成:正方形、长方形、团扇形、蒲扇形四类;从绘画题材可分成:山水(包含:车船、楼阁等)、花鸟(包含:走兽、虫鱼等)、人物三类;从表现技法可分成:金碧、重彩、淡彩、水墨四类;从绘画内容可分成: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生活场景三类。
二、崇尚法度、重视生活、描绘写实
宋人尚法,同时院体小品画是应皇家需要而绘,且画面张幅小,无法藏拙必苦心经营,遵循法度,每幅作品都是反复推敲细致描绘,画风注重写实。如画院画家毛松的《猿图》,画中一只猿猴,曲膝抱臂,造型生动准确,在褐色的底色上,用十分精细的丝毛技法将猿猴身上的绒毛按身体骨骼肌肉的走势一根根画出,分毫毕现,用金泥所绘绒毛相互交织,表现出绒毛的光泽,又以细腻的笔致表现其面部的皱纹、嘴势、眼神以及颇有戏剧性的爪足,极其逼真地将这只金毛浓淡有致、赤面红耳的猿猴画了出来。深处宫廷的画家们,其绘画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十分重视生活的。如画院画家李嵩的《货郎图》,就是一幅人物生活场景画,画面上货郎肩挑杂货担,不堪重负地弯着腰,欢呼雀跃的儿童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货担上物品繁多,不胜枚举,从锅碗盘碟、儿童玩具到瓜果糕点,无所不有。在商品流通尚不够发达的南宋时期,货郎们走街串巷,一副货担就是一个小小的百货店,货郎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同时也带来各种新奇的见闻,货郎的到来往往像节日般热闹,李嵩在图中就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经常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是很难真实准确地表现这个场景和人物的。
两宋画风脱胎于晋唐的写实风气,宋•邓椿《画继》中有两段记载,可看出写实风格在两宋所受的推崇。1、宋画院招考画师标准。北宋翰林图画院考试者源源不断,但是有很多人不合要求,因为当时所崇尚的标准“专以形似”,不合法度之人不免放逸。2、宋徽宗赏画的一则故事。徽宗建龙德宫成,命待诏图画宫中屏壁,唯独对壶中殿前柱廊拱眼斜枝月季花十分赞赏。他说月季花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画为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实为鲜见难得。与之相类,沈括《梦溪笔谈》论中午的牡丹“其花披哆而色燥”,猫眼狭长如线。而早晨的牡丹带露“房敛而色泽”,猫眼圆睁。这些都十分明确地指出写实画风是当时受官方推崇的风格。我们现在看到的宋人小品画都是十分写实逼真的,如画院画家林椿所绘《葡萄草虫图》,一藤葡萄硕果累累,盈尺画幅中蜻蜓、螳螂、蝈蝈、蝽象等昆虫伏于藤蔓绿叶间,画家以小幅的画面抒写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致。昆虫以双勾填彩法绘制,用线刚柔相济,既准确地勾勒出秋虫或动或静的各种体态和神情,特别是将昆虫翅膀的轻薄或外壳的坚硬等不同质感表露无遗,显示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精于细节表现的绘画功底。在色彩上,敷色轻淡,深得造化之妙,葡萄藤的藤尖点染红色以示其新生初发之嫩,叶子的边缘略以褐色渲染,表明叶片饱经浓霜重露之貌,风格写实而又不乏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