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17 10:2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踏青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踏青的诗句

篇1

1、《不完美的她》以完全的女性视角,将独立女性的方方面面多元化呈现,并且摒弃掉一部分女性题材剧里“男性庇佑其成长”的内核,去“虚”留“实”。

2、将人格到情感都绝对独立的女性作为视角,通过剧中女性角色坚定护所爱,不放弃希望与光的性格表达传递女性伟大力量,打破命运刻板化极限的同时探照内心感动众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罗武一身干练的polo衫,坐在自己与童浩设计的长沙发上,已经离一个传统乡村木匠的形象相去甚远。

环顾四周,这间去年租下的上千平方的空间,坐落在厦门五通一个叫凤头的小村子里,一开窗海风就灌进来,通透、光亮。改造前,还只是一栋空空的毛坯房。如今这里被设计成不同的空间模块,展厅、工作室、木作教室与民宿,彼此通联,也有微薄的隔断。老师傅不常在厦门,大部分时间待在龙岩的家具厂中,负责熹山工房的家具制造工艺和把关,而童浩负责设计和营销,两人虽为翁婿,但交流不多,点滴默契都在手势里。

“熹山”出自陶渊明的一句诗:“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讲的是早晨升起的第一缕阳光,创始人童浩对初创品牌寄予了不少希望。童浩毕业于中国美院家具设计系,年轻有头脑,在文创势头强劲的杭州工作过一段时间,2013年他选择回厦门创业。一直从事也热爱家具这一行,但从头做起,可不简单。学设计的人,大多缺乏动手的能力,没有工艺的基础,而传统木工的技艺学问太深,自己在设计上的想法没办法用最好的木作结构来实现。与此同时,在龙岩的年过半百的木匠师傅罗武也在职业上也遇到了问题,随着传统木作的式微,迫于生计的他暂时放下忙活了大半辈子的木匠活,改以养猪,维持家中生计。

老匠人与设计师 “武系列”是熹山工房推出的纯手工定制家具。天然的木料取其形,蝴蝶榫露在外头,既有装饰感又实用。

如今很多现代的家具设计,已经将传统的榫卯工艺抛开,仰仗螺丝、胶水,看上去漂亮有颜值,功用性并不如人意。童浩想把传统的工艺与现代的东西结合起来,推广出去。他试探性地问岳父罗武,能不能一起合作,创立一个家具品牌。谈的时候,罗武很怀疑,现代设计和传统手艺间隔了十万八千里,原来流行的风格是雕花,是繁复的细木作,童浩却打算尝试简约的风格。简约的木器、家具乍看之下毫无特色,能不能推出去?“工艺上我不会怕,我至少有三四十年的经验,主要怕做出来的东西有没有人接受。”罗武内心忐忑,却在童浩的软磨硬泡之下,答应一试。

在龙岩,他们建起了家具厂,推出了熹山的第一款产品――木作砧板,圆的、长的,带柄的、不带柄的,当时电商平台上这样的新式木砧板并不多见,和传统砧板不同,确切来说它既实用也可做装饰,年轻人家里或许不做饭,但也买上一把胡桃木的砧板,切切面包,或用作周末brunch的摆拍道具,也算是现下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彼时这座闽西小城还没有几家新媒体,也不懂Kinfolk与生活方式为何物,人们第一次见着砧板,只摸不着头脑,不清楚他们到底想做什么,大多上前问上一句,“这是不是一把乒乓球拍?” 熹山推出了木作课,通过直观的教学,让更多人了解榫卯及木器的制作过程。

刚回来的时候,童浩觉得家具品牌这个事情,一两个月就可以做起来,罗武性子沉稳,不紧不慢,却说至少需要一年,两人在前期规划上意见不合。小地方,想做出点什么都会担着压力,讨论、争吵、讨论,不顾外界的舆论,两个人定下心来研发产品,一个砧板,反复打样、设计,前前后后出了十几款。淘宝一上架,没想到,这款不起眼的砧板,竟成为月销过千的爆款。童浩卯准了这个点,边做小物件的设计,边积累家具款式和用户人气。

一老一小,受的是不同体系的教育,在设计与工艺上,多少有认知的差异。童浩希望做出来的桌子面要薄、腿儿轻巧,老一辈人喜欢扎实、厚重感的家具,罗师傅敲敲桌子,摆摆头,他眼里薄的东西都不经用。两人争执过,也相互妥协过。跟一群年轻人一起工作,罗师傅慢慢接受了许多新的观念,原来自己眼中毫无特色的家具,实际上有许多贴心的设计,打理起来挺方便的;而童浩相信罗武几十年的木匠经验,一点点地,将一些传统卯榫的、承重的元素,加入他们设计的家具之中。

就这样,将现代设计结合传统工艺,“熹山工房”这个品牌慢慢立起来。一只精巧的五斗柜,表面十分平常,实际把它拆解开来,蕴含着两代人的心思:五金的小配件轻巧贴心,方便打理,抽屉的轨道缓冲让整个的体验感上升,榫卯露在外面,既是装饰也有接合的作用。通过一个个产品的累积,两个人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立设计风格,以家具为主,以“家”为核心的家居设计品牌也显现雏形。

“熹山的产品性格,很多来自于我们俩的性格” 以家具为主,以“家”为核心,熹山工房正在一点点地构建自己的品牌个性。

工作室里陈列着一整墙大小型号的刨子、刮树皮的刀与量门框距的木尺,这些都是罗启武和父亲心手相传的“老伙伴”。如今,木匠曾经常年随身携带的工具,已失去功用,成椴AС饔肭奖谏系某铝衅贰T陟渖焦し康哪咀骺翁蒙希童浩让罗师傅当上了木作老师,他希望通过教学,让更多人了解到传统木作的理念,老工具正在焕发新的生命。

罗武年轻的时候,跟父亲学习木匠活,一间四合院,大木作与细木做,房梁门框与板凳小桌,没有设备,全靠手工活,他都揽得下来。四十年过去,他依然严谨、稳健,做事一丝不苟。做传统中式家具,抱着可以用几代人的心去制作,用料不含糊,每个榫卯也都烂记于心,一把纯榫卯结构的老式椅子,取材自樟木、槭树、桑葚树、杜鹃树四种不同树木,上手掂一掂,比想象中沉许多。罗武琢磨许久,前后打样三四次,最后把它复刻出来,虽不是旧时的天然木材,但也已经暗藏在中的卯榫、暗承一个不少,两把椅子放在一起,手感与比例,几乎差不离。

童浩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在于观念。他和所有的八零后一样,也上过班、辞过职,喜欢旅行,他能代表差不多这个年纪人的品味和审美,以及想要的一种生活状态。80、90后的生活方式,已然形成一股庞大的力量。他们有着鲜明的喜好和特点,诸如对小户型的钟爱,对原创家具的认可,重视设计和功能性的结合。年轻人是市场消费中不断崛起的群体,如何在这个群体中获得认可是每个家具品牌都要认真思索的问题。童浩的经历让他清楚地知道消费者的需求,如何更好地设计出年轻人喜爱的家具,如何让用户有更好的家居体验。他一步步地经营出展厅、民宿空间、木作课堂等内容输出,陆续在厦门、上海开设展厅。

他喜爱传统木工工艺,也不抵触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做一件家具前后要花上一个星期,现在加上机器设备,通过模具等现代工艺,可以实现批量生产,这也符合当下的趋势。把传统工艺和现代制造结合在一起,制造成本降低不少,价格亲民,也有更多的人能够享受的到。

通常,童浩会提出想法,设计图纸,两个人通过讨论、调试,在家具结构上加入榫卯、承重等工艺。两人亦师亦友,依然会为了一个比例、大小争执,也会互相妥协,童浩放心地将自己的想法交由罗武去实现。如今熹山出品的家具,百分之八十都是榫卯结构,带有自己鲜明的风格,至于具体是什么样的风格,“我们没有把自己定义成中式、日式或者欧式,现在人喜欢混搭,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没有给自己设定框架,就意味着既在框架里,又在框架外。

现在很多设计师,借助网络的平台声名鹊起,成立自己的初创品牌,这其中滥竽充数也不少。对于这一点,童浩却十分淡然,熹山走的不是一夜爆红的路线,不管怎样,首先得有拿得出手东西。做原创,当然得有互联网思维,善于经营自己的形象也同样重要。就像他说的那句话,“熹山的产品性格,很多会来自于我们俩的性格。”

对话:海峡旅游×童浩

海峡旅游:做一件家具,需要多久的时间来完成?两个人是如何分工的?

童浩:通常一个设计需要大概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主要的分工是设计师对产品进行头脑风暴,草图绘制,3D模型制作,制作图纸等;木工师傅对产品进行结构分析,制作1:1的样品,修改样品等,工程师制作生产流程,特殊五金定制等,质检工程师对量产家具进行质检。

海峡旅游:您认为熹山工房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童浩:我认为是“固守”和“突破”。出色的设计团队和良好的供应链在我看来十分重要。我们一直固守着对原料和品质的高要求,从设计、打样,到小批量试产,再到量产,我们拥有从设计到采购再到生产的整完整体系,并由自己监管。突破,是因为归根

到底家具还是为人们使用而存在的,我们一直努力将简约设计与功能性结合在一起。为了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也尝试着将一些新的结构、配件运用到家具中。每个品牌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我们一直以将熹山工房打造成为中国当代的国民生活品牌为目标。

篇3

古人踏青,最初是为了祛除不祥。《秦中岁时记》载:“三月上巳,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届时,人们都去水边洗涤污浊,举行“消灾除邪”的仪式,称为“祓禊”,后来逐渐被游春代替。每当踏青时节,好友往往相邀至郊外游赏春色美景,或携酒相聚而饮,或探访名园,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的就是上巳节在兰亭曲水流觞的故事。“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描绘的正是游人在长安城郊的曲江池踏青游乐的盛景。

历代骚人墨客题咏春游的诗作,各具风采。“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杜甫的《绝句》,透露出诗人春游时的喜悦和游完春景后踌躇满志的心态。“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欧阳修的《阮郎归》词,则将江南春游的情景描摹得历历在目,和风中传来的声声马嘶、结子如豆的青梅、如眉的柳叶和花间草际翩翩飞舞的蝴蝶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卷,令人陶醉沉迷。“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中的佳句,使人想见在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中,妇女游春乐而忘返的盛况。“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妆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又为我们再现了古人春游西湖的欢乐图景。

在明媚的春光里,相约到郊外,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好风光,确实是一件乐事,可有时也会引发游人的伤感之情。唐代诗人崔护去郊外游春,见到花木掩映中有一人家,于是叩门求水。一女子开门,为他倒了一杯水,并让他进家中坐,自己则倚靠着桃枝伫立。临分别时,两人都有些依依不舍。第二年崔护又来此地,见门上有锁,不禁失望,就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表达了好景不常的感慨和怅惘。陆游在家乡城南禹迹寺的沈园游春时,与被迫分离另嫁他人的唐琬相遇,唐琬送来酒肴以表心意。陆游见人感事,趁醉在园壁上吟写《钗头凤》:“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篇4

田野的空气十二分的清新。路边的小草争先恐后地伸出嫩嫩的小手,向我们招手示意,“欢迎!欢迎!欢迎你们的到来。”在这绿色的“地毯”中,开放着五颜六色的野花,一簇簇、一丛丛、一朵朵。有白的、黄的、红的、绿的,争奇斗妍,美丽极了。

“爷爷快看!那远处一大片黄色的是什么呀?”我边指边叫了起来。咱俩走过去一看,喔!原来是菜花地,金黄色的菜花中间,一只只斑斓色彩的蝴蝶展开双翅翩翩起舞,迷人极了!

菜地的旁边,有一条小溪,清澈的溪水缓缓地流淌着,像一条白色的绸带伸向远方。小

篇5

星期天的早晨,我和妈妈来到莲花湖踏青。一下车,温暖的春风扑面而来,我欣喜地发现,春天已经来了。

眼前的草地上,小草发芽了,嫩绿的草叶上沾着晶莹的露珠,一闪一闪地很美丽。湖边的柳树摇摆着柔软的腰肢,像一位美丽的姑娘在迎风起舞。柳树的旁边还有几棵桃树,满树的桃花像一片粉红的云霞坠落在人间,美得让人心醉。

湖面上,波光粼粼。早已经没有了冬天的沉寂,几只鸭子在水里惬意地游来游去。我不禁想起了苏轼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远处的山坡上万紫千红的野花争奇斗艳,像是春姑娘打开了她的梳妆盒,有红的,有白的,有黄的……美丽极了!

春天就是这样的绚丽多彩!这样的令人陶醉!

篇6

清晨, 我睁开朦胧的睡眼, 换好衣服, 迎着朝霞, 踏青去了.

我来到了东海公园, 太阳刚刚从海平面升. 借着那一缕缕阳光, 我看到了小草刚刚从泥土里钻出来, 迎着春天的阳光, 茁壮成长……

拐了几个弯, 便来到了十八盘.山路崎岖, 但花红柳绿的十八盘令我神往. 尽管爬十八盘是很累的, 但我毫不在意. 在大自然中遨游本身就是快乐的.

我气喘吁吁地从十八盘上来, 停息了一阵, 便又踏上了征程. 路边的树抽出了新芽, 有柳树、松树、 柏树、 甚至有杉树. 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盛开在草丛里, 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

篇7

彼时,辽宁博物馆里正在展出古代书画,其中一幅佚名的画,叫《月澹荷香图》,旁有收藏家的诗:“万柄新荷接柳信,小舟高卧碧波心,相知惟有云端月,长照清尊酒满斟。”这样的意境,是古人喜欢的休假方式,与现代人的喧嚣正好相反。

古代有一个词,叫休沐,意即沐浴和休息。《汉律》记载,西汉有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即官员在每五天之中可以有一天不办公,称为“休沐”。到了东汉,这个制度又放宽了,《史记·百万君传》记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就是说,官员每五天可以有一天的时间放假洗澡更衣,洗澡更衣后还可以回家看望老小。洗得干干净净的,和亲人朋友团聚在一起,这是政府提倡的休假方式。刘禹锡有诗句“五日思归沐,三春羡众还”,表达了对休沐和亲友团聚的盼望之情。孟浩然也在诗中说:“共乘休沐暇,同醉杯”——在休沐的闲适时间里,高朋相聚丛中,开怀畅饮,诗酒唱和,醉倒花阴。

“休沐”之外,古代还有许多人性化的假日。唐代规定: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的定省假(不包括旅程);父母住在五百里外,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儿子行冠礼时,有三天假期;如果是亲戚,则有一天;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不包括旅程;其他的近亲行婚礼,则分别有五日、三日、一日的假期;父母亲去世,强迫解官三年。如果是军职,则为一百天;亲身受业的老师去世,给假三天……到底是大唐的气度!除了豪放的唐诗,还有温暖的假日。难怪古人重情,他们行亲情友爱,都是受法律保护的。

宋朝的休假制度显得更加宽松。《文昌杂录》载:“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中元、夏至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岁共六十八日。”宋朝还有一个特殊规定,各级官署,每年十二月二十日“封印”停止公务,公务人员回家过年省亲,要到次年正月二十日才返回衙门“开印”办公。

宋代史料记载,公元1066年,坡之父苏洵病逝于京城,坡和兄弟苏子由立即“依法”辞官,扶父亲的灵柩回故里,经过迢迢旱路水路,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回到四川眉山,做官尽孝两不误,顺便还饱览了名山大川。

唐宋时期还改五日一休的休沐为“旬休”,即一旬(十天)休息一日。一年三十六旬,可休三十六天。加上其他法定的节假日,总共一百一十天,与今天的节假日总数接近。

为了显示皇恩浩荡,唐代的皇帝还想方设法找名堂给官员多放假。像唐玄宗李隆基,就别出心裁地将自己的生日定为“千秋节”,百官放假三天。之后历代皇帝纷纷仿效。还有授衣假,每年九月朝廷都要给官吏放十五天假,好让他们有时间准备过冬的衣服。

这名目繁多的假期,除了行各种礼仪,“休沐”是重要内容。

白居易在《郡斋旬假始命宴呈座客示郡寮》诗中有记述:“公门日两衙,公假月三旬。衙用决簿领,旬以会亲宾。公多及私少,劳逸常不均。”——每天签到,公事劳烦,盼旬假以会宾朋。“既备献酬礼,亦具水陆珍……风流吴中客,佳丽江南人。”美酒、佳肴、乐舞、美人,苏州太守白居易大宴宾朋,忘了职场所有的劳累和不快。“众宾勿遽起,群寮且逡巡。无轻一日醉,用犒九日勤。微彼九日勤,何以治吾民。微此一日醉,何以乐吾身。”——旬假要尽情放松身心,用醉酒来酬劳九天的辛勤工作,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

宋朝是文人最为自由的时代,小长假又多,正好让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有人像白居易那样置办宴会呼朋唤友,享受假日悠游自在的快活。比如宋神宗时,外戚李端愿“每休沐,必置酒高会”,邀请学士们参加宴会,玩得不亦乐乎。有人外出游玩。张先《玉楼春·乙卯吴兴寒食》有“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之句,记载了传统节假日里人们的休假方式——青年男儿赛龙舟,游女双双荡秋千,踏青的人们来来往往,一片欢乐情景。还有的人选择远离人群,进行心灵的“休沐”。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鬼节,人们都在烧纸焚香,谪居黄州的坡却与朋友驾一叶小舟到长江泛舟赏月,千古名篇《前赤壁赋》由此诞生。熙宁四年(1071),坡调任杭州通判,上任时恰逢冬至“黄金周”,西湖游人如织,他却选择到人迹罕至的吉祥寺游览,留下“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的诗句。

篇8

趁着春和景明,今天忙里偷闲,约朋友一起出城了,踏青去!

虽说春天来了,其实乍暖还寒。料峭的春风,还没来得及展示她的温柔,我已迫不及待地张开双臂,像孩子般投进春天的怀抱。

阳光很亮,闪着迷人的光芒,我面向田野大声呼喊:我来了,亲爱的麦田,请拥抱我!

麦田听到了我的声音,她泛起莹莹的绿波,把满眼的生机展示给我们。那绿茸茸的麦子,像一望无际的大海,碧波荡漾。我知道,那是阳春白雪滋养了她清翠丰腴的肌肤,才使她若少女般水润可人,充满魅力。

小河解冻了,春水静流,柔波潺潺,我对着小河深情地说:我来了,亲爱的小河,请拥抱我!

小河听到了我的声音,托一群可爱的游鸭欢迎我的到来。看到它们,一个美妙的诗句脱口而出:“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儿们在水中追逐嬉戏,还不时向水里啄几下,仿佛捉到了可口的小鱼。河边垂钓的先生纹丝不动,静观河面,很有耐心地等待浮子的晃动。

河边的小草泛着新绿,嫩嫩的芽儿剑尖似的从土里钻出来,很有精神。我低下头轻轻地说:我来了,亲爱的小草,请拥抱我!草儿听到我的声音,一个个神秘地向我眨着眼睛,仿佛在说:“轻些,再轻些,不要吵醒还在沉睡的花儿哟!”我报以浅笑,悄悄向小草挥手,走上岸去。

篇9

1.修身养性型文化旅游。修学型文化旅游,其实就是游客修身养性的一种文化旅游,一种拥抱大自然、洗涤心灵、感受大自然魅力的文化之旅。古代乐山的文化旅游由此拉开它发展的序幕。从汉代到明清,古代乐山各种秀丽的风景,诱人的名山胜水得天独厚,自古就吸引着我国四方的文人骚客们到此一游,一饱眼福。到唐朝时期,由于唐朝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许多文人骚客尤其是诗人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是兴致大增。此时正好验证了一种世人的口头禅:自古诗人必到蜀,到蜀必到嘉州游。唐朝时期,到过嘉州的诗人非常多,既有边塞派诗人岑参,现实主义派诗人杜甫,还有浪漫主义派诗人李白。这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到此以后诗性大发,纷纷留下了诸多千古流传的名言美句。如其中关于峨眉山的美誉,诗人们赞不绝口,主要有李世民的《秋日》、骆宾王的《畴昔篇》、陈子昂的《感语录》、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薛涛《思乡》、白居易《赠薛涛》、郑谷的《峨眉山》、韦庄的《赠峨嵋山弹琴女士》等诗句中,均表达了游客们对峨眉美景的不胜喜爱和绝美赞誉,同时也反映了修学型文化旅游的主体一般都是有文化素养的文人们,说通俗点,就是古代乐山山水文化旅游的主体一般是有身份、有知识、有品位的文人骚客们。到了宋代,这个时代是古代知识分子自称最好的时代,一个文人不杀的政治宽松气氛下,这种修身养性型的山水文化旅游得以继续发展。到嘉州一游的诗人,有三苏、陆游等大诗人,他们对景点赞美一样都体现在他们美丽而感人的诗句中,其中关于峨眉山的诗句还是最多,如苏轼的《白水寺》和《寄眉峰》、陆游的《丁冬院汲泉煮茶录》、范成大的《过燕渡望大峨有白气如层楼拔起云从中》等等,无一不是对美丽峨眉山喜爱之情的真实流露和内心话语的充分表达。到了明清时期,文人修学型文化旅游之风继续发展,这种发展仍然可以把他们所写的各种诗句记载作为历史的见证。如明代人蒋超的《峨眉山志》、明代进士胡世安的《登峨山道里记》等均对峨眉山的美丽大加赞美。从以上各个时期的文人们到乐山旅游留下的各种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们对古代乐山所有景区中,唯独对峨眉山青睐有加、情有独钟,可谓至爱。可见,当时文人们到乐山修身养性的主要去向是峨眉山,这为峨眉山成为以后乐山山水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景区埋下了历史伏笔。

2.宗教型文化旅游。这是一种非常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民间信仰祭司型文化旅游活动。这种文化旅游得益于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的产生发展传播。由于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古代乐山在峨眉山这个主要景区很早就修建了很多寺庙,以后逐步增加。承载古代乐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和功能的寺庙,开始建立在东汉那个动荡的年代,兴起于文化繁荣思想相对开放自由的唐宋时期,鼎盛于封建社会的晚期明清时期,一共修建寺庙有200多座,占整个峨眉山寺庙的三分之二以上,比较有名的有普光寺、光相寺、中锋寺庙等景点,以及修建耗时九十多年的乐山大佛。这些著名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都深深地吸引了各地游客,直到现在都是如此。宗教型文化旅游在唐时期发展极快,其发达得益于对这种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贡献最大的唐朝时期有名的惠通大师,在他的带领下,峨眉山的许多寺庙才得以建立,并赋予浓厚的佛教文化特色。古代乐山的道教文化旅游还早于佛教文化旅游,虽然没有佛教文化旅游发达,但一起构成了乐山古代宗教文化游,促进了古代乐山宗教文化旅游的繁荣。

3.民俗风情型文化旅游。和古代成都一样,古代乐山是一个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的好地方。这主要体现在一年四季的每一个节日里人们的风俗习惯和各地精彩纷呈的庙会活动。具体说来,这两种民俗文化游情况如下。在一年四季的各个节日活动中,古代乐山民俗风情展现得丰富多彩。这在乐山的地方志中有一些记载,如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民众的祭神活动和拜长辈活动。清明节扫墓踏青、四月初的开秧节、五月初一到初七的炎帝会、五月十五大端午节、六月初的晒虫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十二月的除夕等节日活动。这些活动至今还保存和延续,充分展现了古代乐山的民俗风情文化,也反映了当时的风情文化旅游多是当地参与为主。另一种反映古代乐山民俗风情的是在各地庙会开放之时开展的各种活动和习俗,比如乐山城区里的春会、皇会和城隍会等等庙会,乡村里的庙会如春灯会、清明会、脚杆会、八月会、赛牛会等。不过这些庙会的活动一般在过节时最热闹,在这些庙会活动中,各种乐山的美食特产纷纷展现在游客面前,如茶类、酒类和其他地方美食品会让游客一饱口福和眼福。乐山古代民俗风情文化旅游非常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其宗教文化旅游和修身养性型文化旅游相比较,它的旅游主体具有全民参与性和当地性,风俗性、民间性味道十足浓厚。

4.探奇型文化旅游。探奇型文化旅游,这种在当时的文化旅游中不占主体,只是冰山一角,刚刚萌芽。但也开启了古代乐山探究大自然神秘面纱的文化旅游,这一时期主要是探究峨眉山等景区的特有植物,如珍惜药材类。乐山古代的探奇型文化旅游有点类似于现代科学考察文化旅游,所以可以将之看为乐山科学考察旅游的萌芽和开端。峨眉山是中国天生植物园,有着诸多神奇的物种吸引着游客去探究,尤其是其中名贵的药材非常多,古代汉武帝时期就曾派人到此采集仙药,这可以视为古代乐山探奇型文化旅游的先兆。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旅游,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热点和表现形式。对古代乐山来说,其文化旅游和回归自然的山水文化游始终是其旅游发展历史上两大永恒的主题,对现在的乐山、四川乃至全国的文化旅游业发展都有巨大的贡献和启示。

1.乐山古代山水型文化旅游的游客,大多都是饱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的文人士大夫类的人物,这些都是一些有修养、有学识、有抱负的人士,他们才有闲情逸致游山玩水,这说明游客的素质对文化旅游发展非常重要,这启发我们要发展文化旅游业,务必要提高全民的素质。

2.乐山古代的宗教型文化旅游,尤其是佛教文化旅游表现得非常突出,以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等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为代表,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和内心反省,也满足了人们心灵慰藉的需要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这启示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业,必须紧跟人们的文化时尚和风气。

3.乐山古代的民俗型文化旅游丰富多彩,各大节日和各大庙会这些反映地方风俗的文化旅游资源得以充分地利用。这启示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业必须挖掘地方的风土人情,向游客提供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满足游客求奇、求怪、求异的心态和期望。

4.乐山古代的探奇型文化旅游发展,向游客提供了探索大自然神秘面纱的绝好机会。这启示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业,务必要充分挖掘大自然神秘的文化资源,方能吸引更多游客来观赏。

篇10

一、摘 录 春 景

阅读是鉴赏的基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一定要先让学生沐浴在春光水色的诗的王国之中,翻阅大自然这部词典,凭他们敏锐细腻的目光搜索,并借用古人的诗句来行吟一番春景。

看看同学们交上的摘录本,听听他们的交流,就是扑面而来的明媚的春光:甲同学:“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如果在晴好的日子随朱熹大人踏青,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温柔的春风,目睹百花争妍的风光;

乙同学:“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了春天的小雨珍贵得像奶油一样,春天的小草还刚刚探出头来呢;

丙同学:“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冬去春来,似乎听到谢灵运大诗人家的园林在不觉之间传来的春鸟招人喜爱的歌声;

丁同学:“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今晚不是萤火虫提一盏灯来,却是不知趣的小飞虫来探头探脑;

戊同学:“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先生认为春天到了,江水变暖了,这是小鸭子们最先作的勇士般的试探才感知到的……

“春到人间万物鲜”,春花春鸟,春草春虫,春风春雨,春日春夜,无处不是春,无时不是春。让学生在诗海时撷取一朵朵春的浪花,闻闻春的芬芳,吟诵有关春的诗句,人似微醉。

二、体 会 春 情

欣赏了春景,还要善于探究和体会诗人们的种种情怀。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春景是客观存在的,但诗人们写诗讲究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喻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等的手法来表达自己主观的情。带着小小的课题,不妨让同学们自个儿轻叩一位位诗人的心扉,听听春天带给诗人们的不同的感受吧!

小李同学从两首同是春雨的题材入手,他比较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和杜牧的《清明》两首诗,他说:前一首诗通过写春夜的雨来透露无限喜悦的心情,因为诗人听到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想到春雨在滋润着万物,不由满心欢喜地叫好,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后一首诗呢——清明本是个家人团聚的日子,但行人在孤身赶路,而且纷纷的雨在淅淅沥沥地下,春衫尽湿,还要冒雨趱行,心情就显得凄迷纷乱极了,简直像断了魂一样。同是春雨,然而一喜一悲,迥然不同。作为老师,可以追问一下,那是什么缘故呢?可借此点出:即使同处春天,由于诗人的处境、心情不同,感受就不一样;它可以给人喜悦,也可增添愁怀,用来衬托生离死别之苦、羁旅行客之愁。

其他同学也纷纷列举春天带来的不同思绪,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由春望所见,看到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诗人寄情于物,好像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忧国思家的感伤情怀。孟郊的《登科后》中由自己因进士及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人逢喜事精神爽,诗人一朝金榜题名,心中真有说不尽的畅快,其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心花怒放的欣喜之情真是按捺不住啊。而孟浩然的《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句由潇潇春雨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隐隐表达了惜春之情。金昌绪的《春怨》中女主人公竟要打起枝上的黄莺来了,因为小黄莺吱吱喳喳的叫声把她和在辽西的那位相会的好梦给搅了。杜甫在《蜀相》中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锦官城寄托对三国时蜀相诸葛亮的哀思。

喜春悲春,伤春爱春,惜春怨春,春情绵绵。通过举例,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眼里的春天是不同的,春天一旦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那就是“我”的春天,与众不同的春天。

三、鉴 赏 春 意

春景春情春意浓。“君子之学,不仅要入乎耳,还要著(明晓)乎心。”如同品茗,这第三道茶的滋味非尝不可。古人十分重视诗歌的意境,因而在写诗时特别讲究“言有尽意无穷”的空白艺术。准备一堂课,挑选一些以春天为背景的古诗,就炼字、语言、想象、意象等不同侧面作一番导游,指导学生进行古诗意境鉴赏,展开充分讨论:

1、古人作诗就有诗眼之说,“眼乃神光所聚”。因此,诗歌的语言,讲究一个“炼”字,一字出而境界生。在鉴赏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非要仔细推敲一番不可。举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首让学生品评一番:“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绿”字的运用可见作者炼字所费的心血。据说他的草稿在这个字上圈改多次,先后用了“到”、“过”、“入“、“满”,最后才定为了一个“绿”字。试问:这个“绿”字妙在何处呢?通过师生交流,大家认为这个“绿”字有动态美、色彩美,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醒目的视觉形象,充满春意,写出了江南春早的景象,同时都包含了“到”、“过”、“入”、“满”等字的意思;还可再让他们评评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让学生想想这个“横”字又好在哪里呢?你想: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不多,此刻更是无人。因此连船夫都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自然无人问津。

2、要悟透诗的意境,那还必须把握意象,因为它是寄托诗人情感和表达主旨的客观物象。如王维的《鸟鸣涧》一首:“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夜山中的花落、月出、鸟鸣的意象,构成了美丽静谧的意境。老师应带着学生想象一番,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宁静色调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都惊觉起来,无怪乎苏轼高度评价王维的诗,说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

3、阅读鉴赏时,还要通过诗人留下的空白来驰骋想象,丰富形象,使之成为更完整更生动的意境。试看2001年上海高考题——王驾的《雨晴》一首:“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首诗就提供了读者想象的余地。诗人雨后漫步小园,看到花事已了,花光春色全给一场苦雨给闹杀了,多么扫兴啊!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似乎春天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里了。古人所谓“神来之笔”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那就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写一段素描或写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