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范文

时间:2023-03-23 17:3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诗四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侧身

看着冰冷的地面被泪珠打湿

你一尘不变的背影

渐渐远离

那凄凉的信心摇曳在不安之中

你,真的不给我那一份苍白的绮望

真的陷进去了

那一潭爱情的苦水

秋天里有你我的淡淡离愁

对不对?

你说过

秋天落叶般的别离我们不需要承担

你说

我只要快乐就好

可我

好像离快乐越来越远了呢?

你说

没有信任的爱情就像泡沫般

美丽却不堪一击

诚然

可是

我们的不算爱

只有悲凉的互慰

仅此而已

玉以碎,心已死,霓裳百日舞,尽在一日逝。

篇2

十万全师出,遥知正忆君。一心如瑞麦,长作两岐分。

破檗供朝爨,须怜是苦辛。晓天窥落宿,谁识独醒人?

旦日思双屦,明时愿早谐。丹青传四渎,难写是秋怀。

闻道更新帜,多应发旧旗。征衣无伴捣,独处自然悲。

篇3

我已经不能把握

该从何种角度来描述

一株生长在稻田之中的稗子

它高出稻穗一截,兀自站在那儿

我无法辩明该把它归属于哪一种姿态

初夏的阳光,在秀挺柔美的稻叶上滑翔

空阔的田野开始变得生动

我依稀听到从那一株稗子的身体里

发出一种来自生命深处孤独的声音

这让我想起,笼中囚禁的雀鸟

一种深刻的忧郁在稗子心中弥漫

散淡的风声依然如旧

在茫无际涯的稻田中,我无法知道

谁更能理解稻田与稻禾的心情

谁更能看透自己卑微的灵魂

快乐或者悲哀,在顷刻之间

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粒蛙鸣

滴落田野,这是生命的朴素与沉静

面对一株生长在众多稻禾之中的稗子

我无法知道,它是怎样在度过这生命当中

最为短暂的时光

这春天

这青天,在湖泊上留下了鸟的倒影

像一泓清泉

点缀在田野村头

歌咏的燕子

把天空打扫得一尘不染

穿越树林的不光是我的目光

一粒圆润剔透的种子

像一簇山谷里开出的野花

也把冻疮痊愈的脚埋入泥土

一群花果山脚下的石头

在诗意中复活

吵朝闹闹蹦蹦跳跳

这春天,携着芬芳的翅膀

无声无息流入我的梦中

一棵秋天的树

整个秋天

我都在深翻着嫩黄的泥土

那么多的泥土

覆盖着波谲云诡的根系

整个秋天

我都在期待阳光注入叶脉的声音

凝重的窗子外

我审视这没有绿色装点的空旷

我用爱情诱惑着风的谎言

在女娲补天的地方

有什么在,有什么在梦想

夕阳闭合绿色淹埋

臭氧的空洞愈演愈烈

鸟儿把诗意的欢叫

遗忘在昨夜瓦蓝的记忆

一个声音从秋天怒吼的方向传来

一个声音带来滚烫的泪滴

我翻开的那么多的泥土

又重新将树干埋葬

于是整个秋天

都是腐烂的肉体

喑哑低唱

我的故乡:茶坪村

我要说出珍藏在我心中的茶坪村

这湘南丘陵中平凡的一个村落

在岁月的缝隙中繁衍,生长

头枕着一望无际的稻田

她抚育了很多的孩子,并在夜晚

把他们送出村外,像那棵杨树

落下的叶子在风中飘摇,直至坠地

南方的天空下便有了无数的男人,女人

还有他们那正在成长的孩子

寻觅或者漂泊

每当月上梢头,万物沉睡

静默的房舍,把面庞朝向南方

一种潜藏心底的情愫,像月光照耀下的泉水

泛起鳞光。朝阳升起

在那个遥远的地方便有了很多的梦想

这就是我曾经居住的村庄

这就是我的母亲,乳汁被我们吸取之后

把我们送向远方,守着村口

篇4

傍晚的卡夫卡

卡夫卡左手握着一块铁

走进拼凑的傍晚。我

被传导的硬度,越临近黑色

越是红晕。血

泼洒在群山之顶

卡夫卡把铁扔出去

乌鸦开始飞翔

欧罗巴跳跃着黑色的舞者

亚洲沉默

谁被淹没在黑夜之门

在铁和红晕里坚持

那种虚说囊庵

在不断变化的行头下

未日穷途

我只是看见卡夫卡的背影

而他的额头已撞碎比利牛斯巅峰

整个下午

整个下午,我都坐在一面山坡上

看远山的寺庙,树木,路,偶而飞过的鸟

秋日温暖的阳光在坡下的河流跳动

我想说的话被河水磨亮

整个下午,我都看见树叶在不停的飘落

没有风,它们没有远离

甚至它们也将红,S的颜色随尽

它们将走完它们的一生

整个下午,我关了手机

不想再听之前同事说买纪念币排队的人群

不想再听之前的股市疯跌后又涨

整个下午,只有盘山路上汽车的马达弄出了声响

让蒙蒙细雨重回大地吧

我只想在我离开山坡后

蒙蒙细雨能湿润远处的山岗,寺庙

让最后的树叶在树上多呆一会

我只想有一场细雨不要错过我的故乡

死亡墓碑

一个时代死了,下一个时代

提前淹死在雾霾里

那些越来越高的大楼

就是越来越高的死亡墓碑

死亡墓碑越来越多

死亡被F断再死亡

只有贝爷活在死亡地带

他吞吃死亡

活着,用原始的火

如此多的人活在死亡里

活在互害的模式里

爬在墓碑的顶部,落在纸币的泡沫里

以死亡的生活超渡死亡

一个时代的恶之花围绕死亡墓碑盛开

一个时代的尽头灵魂先死

诗艺

红狐狸摇动尾巴

冬天被摇晃。雪未落

落叶布满路途

堆积在路途中的词,零乱而伤感

未名的树脱下最后的衣服

留下时光的伤痕

我从堆积的树叶走过

踩响诗

兰草与青?连根

总在危险的山崖

恍若隔世的山河

愈来愈近也愈来愈远

手中有一株兰草

静待春天的香气

红狐狸的尾巴,我从来就没有紧握

被风吹响的远方

不过是心敲响的暮鼓

从萧索中登高

篇5

南衡惟岳。

峻极昊苍。

瞻彼江湘。

惟水泱泱。

清和有合。

俊乂以藏。

天保定尔。

茂以琼光。

景秀蒙汜。

颖逸扶桑。

我之怀矣。

休音峻扬。

穆穆休音。

有来肃雍。

沉波涌奥。

渊芳馥风。

傃虚养恬。

照日遗踪。

考盘遵渚。

思乐潜龙。

我之怀矣。

寘尔华宫。

和璧在山。

荆林玉润。

之子于潜。

清辉远振。

克称輶德。

作宝有晋。

和声在林。

羽仪未变。

我之怀矣。

有客来信。

风云有作。

应通山渊。

清琴启弹。

宫商乘弦。

类族知感。

有命自天。

夷叔希世。

犹谓比肩。

矧我与子。

姤会斯年。

我之怀矣。

其好缠绵。

古人有言。

诗以宣心。

我之怀矣。

在彼北林。

北林何有。

于焕斯文。

琼瑰非宝。

尺牍成珍。

丰华非妙。

得意惟神。

篇6

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读后,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解读这五行诗,以此来谈谈作者对母亲表达的情感。

(注意:“心中的风雨”的理解,与“躲”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结合自身经历来解读的关键。)

《母亲》流露出了对母亲的无限依恋,那《纸船——寄母亲》又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纸船——寄母亲》。

朗读《纸船——寄母亲》,你能从诗中发现作者与母亲身处的情况吗?联系作者与母亲身处的情况,再次朗读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

根据作者与母亲身处情况及作者表达的情感,请你说说怎样朗读这首诗。

请同学们朗读这两首关于母亲的诗歌,想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之处?

母爱是伟大无私的,永恒的,但它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形式一般都是平平常常的。请你搜索一下平日母亲对你的关爱,尝试完成下面的仿写。

母爱是。

2.《纸船——寄母亲》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眷恋祖国的一片深情。你想借助什么样的具体形象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请尝试写一首小诗。

教师讲述:人生不幸啊,多坎坷啊!但这个经历无数挫折的人却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现在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许多人只看到成功美丽的花环,却很少有人注意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让我们看看冰心是怎样概括成功的过程的。

1)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小组交流朗读方法及处理的理由。

(以第一句为例“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应该以感慨的语气来读,重音要落在“只”和“现时”上,这样读就能很好地表现人们只惊羡别人所得到的荣誉,却看不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2)朗读后三句思考:作者通过这三句告诉了我们什么?请概括出你的感悟。

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花的成功印证了许多名言,你想到了吗?

同学们,现在你们在这里学习,为的是将来有所作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你认为人的一生哪个时期比较重要?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嫩绿的芽儿》会告诉我们些什么。

1)作者用哪三个词对芽、花、果进行描绘的?为什么用这三个词呢?

篇7

一个人的“家”

多么空寂的房子

尽管它如此小

多几个人就拥挤

我却感觉空得可怕

电视的喧闹被终止

走出浴室,思绪游离

白日的疲惫洗不去

依旧有一些颓败和无力

靠在沙发上,什么都想

什么都不想

涣散着精神

像一具行尸走肉

抑或输好程序的数控机器

单亲孩子

她的笑容,如天堂般寂寞

她不是一个幸福的小孩

她说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悲伤,无法回击

走在路上。一个趔趄

泪就碎落了一颗

下一秒,依旧高傲地仰起头

她倔强地微笑

眼神默然

似乎一切喧嚣都与她无关

她说坚强,我却想到落寞

旅途

叛逆放逐我

带着失落的信念

走向未知

漂泊

是个很美的词

很有吸引力

没有谁可以陪我上旅途

我只有一个人走

一个人

一个人逛街

一个人吃饭

一个入住

一个人行走

一个人的生活

我想我会一直过下去

没什么大不了

心灵像一座无风的静湖

泛不起美丽的漪涟

是否就称之为“心如止水”

一个人的时候

听喧嚣也可以安详

一个人的时候

看死亡也可以诗意

一个人的时候

夜晚浓重的云也飘逸

麦坚读记:

小洛的诗语句短,篇幅也短,但却有很深的意味。在凌乱的电脑文件夹里,它们并没有被不断生成的文件碎片掩埋,仿佛在隐隐之中有着某种神圣的光芒,于是我立即用鼠标点击、打开。

篇8

摘 要: 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理解与翻译,历来是争议的话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内容,然后重点对比分析了梁宗岱先生,屠岸先生,金发燊先生和李杰先生对其的翻译。各个译本各具特色,可以帮助读者多角度欣赏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味和其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 内容分析 翻译比较

一、引言

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理解与翻译,历来是争议的话题。总的来说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主要有三种风格,一种是完全按照原诗韵律翻译,间行押韵;另一种是略作修改,按中国人习惯的韵律处理;第三种则完全不押韵,以求最大限度地表达原作的思想感情。但是,由于欣赏者的口味不一,在不同的欣赏者眼里,不同的作品会有不同的得分。译诗之难,难于上青天。要做到“音美”、“形美”和“意美”三者兼顾是很难的。相对来说,音美最难传达,形美其次,而意美再次。而在这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因为它是一首诗的灵魂。真正的译诗,应该努力用另一套语言形式忠实地传达原诗的“意美”或者说“诗意”。本文收集了梁宗岱先生,屠岸先生,金发燊先生和李杰先生的译本,对四个译本中的第十八首诗的四种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

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内容分析

此诗以人比夏天开始,以人胜自然结束。前四行说明人比夏天更美更温柔;中四行发展了这个意思,引到对容颜易逝的感喟;第三组则峰回路转,推翻前言,以胜利的末两行作结。作者以疑问句开篇,将爱友比作夏天,又言夏天不及爱友之美;转而说爱友之美只有在作者的诗行中才会永恒。比喻精巧,构思精巧,一问一答,一叹一赞,其迂回曲折令人折服;最后两句以人胜自然作结,美虽然会消残,但融入诗人不朽的诗作会流芳百世、与时空一样的永恒。此诗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美丽的事物可以依靠文学的力量而永远不朽。这诗虽是写给朋友和情人的,但涉及的内容十分深广,已远远超出了对友谊和爱情的咏叹,处处洋溢着诗人对真善美的讴歌,对假恶丑的抨击,实乃莎翁人文主义精神发展成熟的标志,是其高超艺术水平的一座丰碑。

三、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译文比较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充满了神奇魅力的隐喻,在文化层面上为翻译设置了不少自然障碍和常常容易被忽视的暗礁险滩,给译者们造成了一定的翻译困难。下面对屠岸译本,梁宗岱译本,金发燊译本和李杰译本做对比分析。

(一)不同译本比较

1.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2.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屠译:能不能让我把你比拟作夏日?

你可是更加温和,更加可爱。

梁译: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但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金译:难道我能够把你比作夏天?

你却是更加可爱又更加温柔;

李译:我怎能把你比作夏天?

你可比它更加温柔更加美丽。

在本诗的起首句中,对第一个单词的翻译,不同的译本就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屠译为“能不能”,梁译为“我怎么能够”,金译为“难道我能够”,李译为“我怎能”。“能不能”是征求听话者的许可,征求听话人的意见;“能够”则涉及个人的能力问题了。第二行的四个译文中,屠译和李译均没有出现转折连词,转折之意却隐含在全诗的字里行间。梁和金译使用了“却是”二字,意思更加明朗。四个译文译法大略一致。译文1在选词上更生动,具体,准确;译文2虽然在选词上略逊一筹,但与整首诗的原意和情趣一致。它的音节数目和抑扬顿挫在四个译本之中最接近原诗的平仄协调的韵律和用词朴素的风格。

3.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4.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屠译:狂风会吹落五月的好花儿,

夏季的生命又未免结束得太快:

梁译: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金译:五月蓓蕾娇嫩,风狂暴狠摧残,

夏日赐予时日却不免太短促:

李译:狂风把五月的蓓蕾摇落一地,

夏天匆匆过,不肯多停留;

显而易见,第三行Rough winds的出现打破了全诗抑扬格的节奏,使读者感受到了夏日里狂风的残暴,从而衬托出“你”的温柔。这两行中,梁把“lease”译成“出赁的期限”,未免太直白,失去了诗含蓄的特性。而金译作“赐予时日期限”,意思跟粱译本似乎一样,但更显得拗口,晦涩难懂。李的译本处理的比较灵活,没有生搬硬套,译出了“神似”,但形式上近似于自由诗。

5.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6.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屠译: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

他那金彩的脸色也会被遮暗;

梁译: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金译:又是上天巨眼照射得太酷烈,

常常金轮蒙阴翳又若暗若明;

李译:太阳像天上的眼睛发过多的热量,

他金黄的面容又常常模糊不清;

第五行中,“eye of heaven”指太阳,这是非常形象的用法。梁直译为“天上的眼睛”,损失了原文形象。其他译文都是意译。在第六句上,梁译得很巧妙,令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金译有些古诗的味道。屠译和李译有些牵强。

7.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s declines,

8.By chance,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untrimm’d;

屠译:每一样美呀,总会离开美而凋落,

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梁译: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金译:美丽景色总要趋于凋敝,

因机缘或天时变幻萎靡不振;

李译:任何美好的事物总会消亡,

随时间或自然的变迁而远去;

在这两行中,梁把原文中的顺序对调了一下,更清楚地表明了事物的因果关系。金在译文里面清楚地用了表示原因的词。李的译文有些偏离诗文的特点,“随时间或自然的变迁而远去”,没有表达出大自然的残酷无情,从而跟下文也不能很好的连接。在前三个译文中,“chance”都被解释为机缘,我感觉有些不妥,改为“命运”会更好一些。李的译文根本就没有译出此词的含义,失去了原文的意境。

9.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10.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屠译: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仪态;

梁译: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金译:但是你绵绵长夏永不失光泽,

你拥有丽质姿态也毫不丧失;

李译:但永不凋落的是你的夏日,

你不会失去你的美丽

在这两句中,对于“eternal summer”的翻译略微有些许差异。屠译为“永久的夏天”,梁译作“长夏”,金译成“绵绵长夏”。“eternal”在字典中的意思为:永恒的,不变的,永生的。一年四季岁月变迁,夏季也是周而复始,无限循环下去,这里也不是指同一个夏天永不结束。所以翻译成“永远”或“永恒”更好一些。“fair”意思在这里应为“美好的,漂亮的”。各位译者基本上用了这层含义。“Nor”为英语中的否定词,放在句首时,句子要倒装。原文为一个倒装句,译的时候都译为陈述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这种句式的改变,并不影响深层意思的表达,而且给译者以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及翻译观充分表现的余地。前三句为了句式对整或押韵需要采用了增词的方法。

11.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 rest in his shade,

12.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屠译: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踯躅,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在;

梁译:死神不能夸说你在他的阴影里面走着,

如果你在这不朽的诗句里获得了永生;

金译:死神怎奈你在他阴影中漂泊,

不朽诗行中你将与时间同在。

李译:连死神也无法夸口你活在在他的阴影里。

不朽诗行中你将与时间同在,

对于此句,曹明伦先生在其译文中也有个注释:“此行语出《圣经·诗篇》第23篇4节:‘虽然我穿行于死荫之幽谷,但我不怕罹祸,因为你与我同在……’”(曹明伦,1995:27)原来如此。读到这条注释才明白,原来莎士比亚在此借用了一个典故援古证今,借题发挥或据事类义,由此述彼,令典故所在诗篇更生动形象。“shade”本意为阴凉处,树荫。此文应该指死亡的阴影。屠直译为“影子”,不如其他三个译文更形象。“wand’ rest”即“wander” 徘徊,漫步,随意地走。金译为“走着”,梁译作“漂泊”,似乎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有典故我们了解到,人挣扎于死亡线上就如同躺在了铺满荆棘的床上,是十分痛苦的。我认为屠译为“踯躅”是非常合乎情理的。

13.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14.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屠译: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梁译: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

金译:只要人类能存活,能呼吸能看,

这诗永生,你永流芳绵延。

李译:只要人类存在,或者人有眼睛,

你就于我的诗同在,直到永远。

全文的精华与就在这两句上。各位译者在第十三句上都加了一个标点符号“,”,让我们仿佛看见诗人站在诗之巅峰在慷慨陈词,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屠译得最气势磅礴,梁译得有些底气不足。金译和李译有一句“或人有眼睛”不免让人发笑,人作为动物肯定要长眼睛,他们的译文让我们感觉,人有一天会进化到没有视觉了,岂不令人惊恐万分。

(二)行尾标点符号的差异

事实上,只要我们耐心和细心一些,就会发现四个汉译本在整首诗的行尾标点符号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通过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感觉出不同的译者对于同一句话不同的理解,不过总体来说,他们对符号的把握基本上是一致的,个别句子只是有些微妙的差异。屠在第二行和第七行加了个句号,使句子读起来更轻松自在。另一处是在第8,10,11,12句出现了分歧。其他译者都认为第八句应该用分号,用来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而梁用了句号,表示意思这一句话已经表达完了。李在第十句里没有用符号,而在第十一句末用了句号,他认为第九行与第十行应该是一句完整的意思。第十二,十三和第十四行表示的是一个完整意思。根据图示我们可以看出屠用的标点符号最多。

四、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译文分析

通过以上对四中译本的比较可以看出梁宗岱译本严谨、质切;屠岸译本流畅、浅近;金发燊译本工整对称;李杰译本直白通顺。屠岸先生的译本,以优美晓畅的汉语,形神兼备地把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介绍给了中国读者。梁译与屠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诗译的形式。屠译从形式上看是有相当严整格式的诗体,而李译的诗行长短不一,似乎令人想起自由诗。四首译文均出自名家之手,不同的译本不仅反映出译家对原诗的不同理解,而且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截然相反的语言特色。诗歌的行数,与原文相同不难,而每一行诗里的音节数目、各行押韵的位置,等等,就不易面面俱到、再现原貌。有时有的译者就以译意(内容)为主,形式上自由了。正因如此,四个译本至少在几个方面处理手法不同。其一,用词多寡和语体的选择。从译文1到译文4,用词愈来愈少,以第4个译本为最。语体上,译文4简洁朴素。四个译文译法大略一致。译文1在选词上更生动,具体,准确,但字数目略多。译文2虽然在选词上略逊一筹,但与整首诗的原意和情趣一致。它的音节数目和抑扬顿挫在三个译本之中最能接近原诗的平仄协调的韵律和用词朴素的风格。整首译诗除用韵上没有像译文3那样顽强地追求外,在内容和形式等多方面堪称是最接近的译文。其二,诗篇的结构选择。4个译本中译文1最为完整,传达诗意自然连贯。我们认为,这是因为译者在译诗时,为照顾原诗简洁的文体风格,所以译诗较好地呈现了汉语诗篇偏“瘦”的特点,避开了英语因为使用功能词、语法词、逻辑词等与诗意相关不大的词而造成的诗篇偏“肥”的障碍。

五、结语

这些译本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各个译本风格各异,使我们从多个角度欣赏到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味,有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四个译本尽管在细节处理上有所不同,但在思想内容,格律形式和修辞特征方面有着与原诗相近的效果,而且有些方面比原诗毫不逊色。由于语言本身的原因,几个译文中都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这是翻译的局限,需要我们继续坚持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春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多重复义[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VOL 7,(2):83-89.

[2]梁宗岱.梁宗岱译诗[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3]屠岸.十四行诗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篇9

幸逢滕将军,兼遇曹丘生。汉祖广招纳,一朝拜公卿。

百金孰云重,一诺良匪轻。廷议斩樊哙,群公寂无声。

处身孤且直,遭时坦而平。丈夫当如此,唯唯何足荣。

大汉昔云季,小人道遂振。玉帛委奄尹,斧锧婴缙绅。

邈哉郭先生,卷舒得其直。雍容谢朝廷,谈笑奖人伦。

在晦不绝俗,处乱不为亲。诸侯不得友,天子不得臣。

冲情甄负甑,重价折角巾。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桥津。

谁知仙舟上,寂寂无四邻。公业负奇志,交结尽才雄。

良田四百顷,所食常不充。一为侍御史,慷慨说何公。

何公何为败,吾谋适不同。仲颖恣残忍,废兴良在躬。

死人如乱麻,天子如转蓬。干戈及黄屋,荆棘生紫宫。

郑生运其谋,将以清国戎。时来命不遂,脱身归山东。

凛凛千载下,穆然怀清风。

昔有平陵男,姓朱名阿游。直发上冲冠,壮气横三秋。

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天子玉槛折,将军丹血流。

捐生不肯拜,视死其若休。归来教乡里,童蒙远相求。

弟子数百人,散在十二州。三公不敢吏,五鹿何能酬。

篇10

关键词:南宋咏史组诗变化

南宋咏史组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题材上歌咏隐士和女子的组诗大量增多

以隐士和女子为歌咏对象的组诗在南宋以前也出现过,但数量不是很多。汉魏六朝歌咏隐士的组诗主要有陶渊明的《咏贫士七首》,歌咏女子的组诗主要有无名氏《昭君怨二首》。唐朝歌咏隐士的几乎没有,歌咏女子的主要有东方虬《相和歌辞・王昭君三首》、郭元振《相和歌辞・王昭君三首》、李白《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白居易《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高蟾《相和歌辞・长门怨二首》、郑谷《相和歌辞・长门怨二首》、刘氏媛《相和歌辞・长门怨二首》、王维《相和歌辞・班婕妤三首》、张祜《琴曲歌辞・昭君怨二首》、董思恭《昭君怨二首》。北宋歌咏隐士的主要有王禹《四鹄庙二首》、邵雍《题四鹄庙四首》、韩惟《夏日览物思古人三首》、杨堋度高祠咏古三首》、孙觌《钓台二首》、苏轼《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王安石《四鹄二首》,歌咏女性的主要有赵\《次韵前人题曹娥庙二首》、文同《王昭君四首》、曾巩《明妃曲二首》、陈师道《拟汉宫词三首》、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南宋歌咏隐士的有冯时行《忆渊明二首》、张浚《过严子陵钓台二首》、腾岑《题钓台对严氏楼三首》、陈著《题严子陵钓台二首》、何梦桂《续咏史二首》、罗大经《题钓台二首》、叶茵《吴江三高祠三首》,歌咏女性的主要有曹勋《楚宫词三首》《汉宫词》三首、《昭君怨四首》、刘克庄《唐二妃像》《广列女四首》《广游女三首》《又六言二首》《处士妻十首》、周密《咏史八首》、何梦桂《望夫石二首》、董师谦《曹娥江泊舟二首》、程时登《题唐显孝饶娥墓》、陆文圭《题昭君画卷五绝》、林采和李壁《黄陵题咏二首》、钱选《太真入宫图二首》。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南宋歌咏隐士和女性的咏史组诗在数量上比前代有所增加。歌咏隐士的组诗北宋以前较少,北宋稍多主要歌咏商山四鹄,南宋主要歌咏严光。南宋以前歌咏女性的组诗主要以宫女为对象,歌咏昭君的较多,南宋后期主要歌咏孝女等合乎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女子,这与南宋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南宋后期,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朱熹的理学对南宋社会伦理纲常的发展完善贡献较大,他把反映封建伦理关系的“三纲五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强调为臣要忠,为子要孝,为妇要始终从一,他的观点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他的著作《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被规定为官方教科书,朱熹本人在宝庆三年(1227年)被理宗皇帝追封为信国公。南宋后期歌咏女性的组诗大多带有强烈的政治教化目的,这从作者所歌咏的女性可以看出。

二、题材的表现形式多样化

南宋咏史组诗主要写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它是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要有直接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以拟古览古感古为题、以读经史子和咏史为题、以题庙和题画为题,其中以题庙和题画为题的咏史组诗数量超过了前代。前代的咏史组诗题材表现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以读经史子咏史为题。汉魏六朝主要以历史人物为题,如颜延之《五君咏》、陶渊明《咏贫士七首》、常景《四君咏》、萧统《咏山涛王戎》等,以咏史读史为题的只有左思《咏史八首》和陶渊明《读史述》两组。唐代的咏史组诗也是以历史人物为题的居多,如东方虬、郭元振、储光羲、王维、李白、白居易等歌咏昭君和班婕妤的组诗皆是以她们的名字为题,此外这类组诗还有张说《五君咏》、王维《济上四贤咏》、韦应物《汉武帝杂歌三首》、高适《三君咏》等,此外以读经史子为题的组诗也很多。北宋的咏史组诗除了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读经史子、感古拟古览古为题外,还出现了以题庙和题画为题的咏史组诗,以题庙为题有王禹《四鹄庙二首》、赵\《题马伏波庙二首》《次韵前人题曹娥庙二首》《题陶朱公庙二首》、邵雍《题淮阴侯庙十首》《题四鹄庙四首》、刘季孙《三高祠咏古三首》、黄庭坚《题樊侯庙二首》、许彦国《咏项籍庙二首》、华镇《题项羽庙三首》等。题画组诗主要有苏轼《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周紫芝《题刘生画王子猷严子陵二图》等。南宋的咏史组诗在继承北宋题材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以题画为题的咏史组诗大量出现,数量远远超过北宋,主要有刘克庄《唐二妃像》《题放翁像二首》《题诚斋像二首》、龚开《宋江三十六赞》、方凤《怀古题雪十首》等。

南宋咏史组诗和前代咏史组诗一样虽然都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在表现形式上趋于多元化,每种类型组诗的数量都很多,形成了多元并举、并行发展的格局,这种格局极大推动了南宋咏史组诗的繁荣发展。

三、南宋咏史组诗所表露的文人心态与前代不同

前代的咏史组诗虽然流露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但建功立业的愿望尚未泯灭,如左思《咏史八首》即表达了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不公平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流露出“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建功立业的愿望。南宋文人建功立业的愿望大大减弱,南宋国力衰弱、疆土狭小,有志之士不被重用,再加上南宋对外奉行求和国策,让很多有志之士对统治者深深的失望,他们歌咏隐士,羡慕他们的隐居生活,一方面想回避现实,另一方面全身避祸;他们歌咏贤君能臣是因为对现实彻底失望。南宋是一个贤君能臣短缺的时代,他们希望贤君能臣的出现,使国家振兴。他们羡慕古代的贤臣良将,但自己并没有成为贤臣的强烈愿望,他们对南宋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了解,建功立业的愿望已经大大弱化,如陆游晚年虽然有“男子胸中正要奇,立谈能立太平基”[1]的壮志,但也有“王侯到底是虚名,何物能为我重轻”[2]轻视功名的思想,从他晚年所写的咏史组诗中可以看出,他建功立业的热情锐减,更多的是对隐居生活的赞美。

注释:

[1]傅璇琮等:《全宋诗》(卷二二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603页。

[2]傅璇琮等:《全宋诗》(卷二二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603页。

参考文献:

[1]傅璇琮.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马积高.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4]李似珍.中国学术编年q宋元卷[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朱易安.全宋笔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