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范文

时间:2023-03-26 04:2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赠汪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3、作品赏析: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篇2

时间:唐朝某年春天里的某一天。

地点:桃花谭边。

人物:李白(诗仙,酷爱喝酒)

人物:汪伦(李白的好朋友)

人物:船家 人物:花儿乐队(唱歌的团队)

(一个春天里的一天,春风抚摸着大地,当李白得知远在扬州的朋友得了重病,非要见他时,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去看朋友!)

李白(给汪伦打电话):Hello!我是李白,要出门几天,今天就不去喝酒了!

汪伦(不解地):你要去哪里啊,连酒都不喝了!今天喝的可是兄弟我酿的老酒。

李白(流口水,但也很坚定):算了吧,我在扬州的朋友还等着我呢,把酒留下,等我回来再喝无妨!

汪伦:OK了!你在哪里啊?我去送你走。

李白:也好!桃花潭!你快点,晚了就开船了!

汪伦:OK!

(他们把电话挂了,李白来到一个小船前)

李白:船夫请送我到对面!

船夫:五十两银子。 李白:好贵啊,便宜一点吧!四十两。

船夫:四十六两,爱去不去。

李白:四十三两。

船夫:四十四两,已经是底线了!

李白:成交。

(李白刚要走就听见对面有歌声传来)

花儿乐队 (唱着):花蝶飞,花蝶飞,李白兄,不要急,等汪伦,来送你!

汪伦:老兄,留步,我还没送你呢!

李白:不行啊!我已交了四十四两银子,不退钱啊!

汪伦:再见了!Bye——bye!

李白:See——you!

(李白诗意大作,抖抖袖子,双手背后)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谭水深千尺,

篇3

李白收到了一封信,他打开信封,是清阳县一个叫汪伦的村民写来的。汪伦在信中说:“先生好游,敞处有千里桃花;先生喜饮,舍邻有万家酒店。能否与吾家乡做客?”李白看完了信,心花怒放,他吩咐下人备马,他要速速赶到清阳县。

李白骑着马,想象着清阳县的美景:“千里桃花,这一路上下都有桃花的清香,待我走马观花。”突然,李白从马上摔下来,昏迷过去。等他醒来一看,在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家中。

李白问道:“这是?”

“先生好,在下汪伦,这是我的家。你突然从马背上摔了下来,是我的下人把你带了回来。”汪伦说。

“麻烦您了。”李白感谢道。

汪伦说:“先生想必是名扬四海的李白吧?”

“正在老生。”

“先生,我带您去观赏我家乡的美景。”“先生请看,这就是我们家乡独有的桃花潭。”

李白疑惑不解地问:“为何独有一个桃花潭?”

“先生这就不知了吧?意思就是十里才能见到一个桃花潭。”

李白恍然大悟:“噢,原来是这么回事。那万家酒店是怎么回事?难道说是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

“先生所言极是。”

李白很佩服:“你很聪明,我们交个朋友吧!” 汪伦高兴地答应了。

汪伦问李白:“先生,听说你剑法高明,可否给我露两手?”

李白舞了了几下,说:“唉,我本是朝中官人,却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两个还去马场赛马。过了半个多月,李白想起了他与好友孟浩然有约,便告别了汪伦。只见汪伦带着村民来送行,他们踏着脚步声,唱着歌:“朋友啊,朋友,你不要忘记了我......”“汪兄,我就要走了,谢谢你这几天带我游山玩水,带我去逛花园,请我吃美味佳肴。”

“先生,请不要走,同君住几日,胜读十年书啊!”

“不,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那,李兄,此路遥远,今日一别,你要多多保重。”汪伦躬身作揖。

“汪兄,你也要保重呀!”李白拱手还礼。

两人紧紧地抱在一起,他们放开,说:“后会有期!”

“走之前,我要把这首《赠汪伦》送给你: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篇4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情景交融。以景抒情,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情真意切。但汪伦是何等人物?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文中,称汪伦是个农民,《中国文学史略稿》一书的作者也这样说。《唐宋绝句选注析》、《唐宋诗词探胜》等书也都写道:“据说是泾县桃花潭的农民”,“是一位曾酿酒的村民”。

这都是不对的,至少也是不确切的。

根据有关资料考证,汪伦是当过县令后隐逸的文人。其文字根据有四。一是《汪氏宗谱》载:“汪伦,又名风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辋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间,汪伦为泾县七品县令,李白往见之,款洽不忍别。汪伦辞职后,居泾县桃花潭。”二是查《泾县志》,有载:“汪伦隐居桃花潭边。”李白写的《过汪氏别业二首》中有“池馆清且幽”、“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等诗句,(别业――即别墅),这种有气魄的别业不是当时一般平民办得到的。李白还写到汪伦家酒宴的情况,也很阔气,并非农民所有的气派。三是李白怎么和汪伦相识的,据袁枚的《随园诗话》谈及,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问:“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便欣然而至,汪乃实告:“桃花者,十里之外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潭岸店主人姓万,并无万家酒店也。”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数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现在有一个万家行政村,有一条不长的石板街道,四五公里之外有一个渡口,叫桃花渡。四是近年在泾县水东长滩发现一块汪伦墓碑,长书“史官之墓汪伦也”。汪伦墓至今犹存,其地名为“金盘献果”。

由此推断,历史上的汪伦并非劳动者或酿酒者,社会地位并不卑贱,而是一位性格豪放、结交很广、多趣谐、有才能的县令或隐逸文人身份,还可见李白游桃花潭是由汪伦写信邀请的。

桃花潭在皖南泾县城西南40公里,属青弋江的一段泾川上游的翟村。泾川风景如画,青山碧水;桃花潭更为宜人,人间难寻。潭在悬崖陡壁下,水深数十丈,清澈见底。潭西岸石壁,怪石耸立,姿态万千,争奇竞秀。岸上老树纷披,石藤缀拂,山鸟喧鸣。潭东岸白沙细石,淤积成滩。因春天桃花如火,倒映碧潭而得名。

汪伦的家在桃花潭的上边,汪伦送别李白,是在桃花渡。送行的远不止汪伦一人,还有众多的村民,故李白这首诗题为赠汪伦一人的,实际也是对众多村民的感谢。

篇5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花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收到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写给我的信,写信的是汪伦,信中所说的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不禁让我为之心动,我毫不犹豫立即前往。

篇6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 水象 人文精神 艺术生命

水,是汪曾祺小说中的主体意象。个性与风格的相辅相成,在汪曾祺其人其文上可得印证:水,作为汪曾祺小说中的审美实体,成为他个人经历、个性气质有机结合而成的特殊的精神形态和审美韵致,是他艺术人格、艺术追求和艺术风格的凝定和物化。

一、 “水”象与艺术人格

水,与汪曾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汪曾祺早年的生活与水是密不可分的。水,深深地陶冶和熏染了汪曾祺平和的性格。他的小说,特别是写家乡高邮的小说,描写的往往是在水边、水上发生的故事,水成为他作品中极富内涵的心灵外化之声。水,如同人物一样在其作品中存在着,它的形态、性格、感情乃至呼吸,都可感可见。而这样的感觉,来自于汪曾祺笔下那些描写水的文字,以及那些弥漫于人物中间的水的气氛、水的色彩、水的气质。《大淖纪事》、《受戒》、《鸡鸭名家》等等,都是在水边上演的故事,小说的背景都涂上了水的光影。

水成为汪曾祺艺术生命的内核,他自己也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里的水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正是这一派静静流淌的平和、轻柔之水,给了他平和、超脱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水”象与汪曾祺的人文精神是相应和的,“水”象便是汪曾祺恬淡、平和的人文精神的象征,也是他文格的写照。

当然,汪曾祺艺术人格的形成,不仅仅是因为水,还在于幼时士大夫家庭生活的濡染。

和谐、幽雅的家庭生活,熏染了汪曾祺恬淡、高雅的传统文人情趣,它与高邮柔和、澄澈的水环境相映成趣,两者异质同构,共同影响了汪曾祺平淡超脱的艺术人格和艺术追求以及作品素朴和谐的艺术风格。

二 “水”象与艺术追求

汪曾祺恬淡、柔和的“水”象呈现出他淡泊、平和、超脱的艺术人格,与生活的漩涡和意识形态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正是这一定的审美距离和他淡泊平和的艺术人格共同构建了汪曾祺小说创作超越和超脱的艺术追求。

(一)“小说是回忆的”

汪曾祺的小说大多是朦胧的往事回忆,如《受戒》、《大淖记事》、《徒》、《异秉》等。恒常的人老思乡之情与漂泊在外的孤寂之心相撞击,他把对生活尤其是现代生活的理解和关照转向了自己的家乡――高邮。汪曾祺小说回忆的着眼点,并非是容易发生律动和变化的政治性、时代性的社会内容,而是相对稳定的地域风情。其实,汪曾祺对地域风情的钟情,说到底还是对人的关注,对人的生命形式和生存形态的关注,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和欣赏”,它超越了意识形态、政治等功利性层面,使他淡泊和谐的审美追求进一步得以落实。

(二)“除净感伤主义”

汪曾祺以自己淡泊、超脱的个性气质进行着“除净感伤主义”的情感筛选:“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

在汪曾祺的乡情小说世界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天趣,没有苦痛焦灼的、绝望的倾诉和哭嚎,有的只是淡淡的抒情,闲适的气氛和一些悠远的乡愁。

(三)“气氛即人物”

在艺术表现上,汪曾祺的小说追求幽雅和谐淡远的意境。汪曾祺所强调的“气氛即人物”是浸润着“天人合一”思想的。他的小说创作着力于气氛和情致的渲染和酿造,往往寥寥数笔景物素描和人物行状,能神奇般地展现作家的情思和理趣。他苦心经营的氛围,追求和谐的意境,表面看来是淡化人物性格、淡化情节结构,实际上是以浓郁的文化氛围加深和熏染了人物的文化性格和心理气质。而且气氛的渲染,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抒情容量,还扩大了小说的艺术表现空间。

汪曾祺创造的意境是淡远、幽雅的,无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还是人与自然的交融,都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染,让人想起高邮的另一位才子――秦观。秦词 “山抹微云”的意境、“柔情似水”的意蕴,与汪氏的格调是相契合的,没有深奥难懂的意蕴,没有复杂多变的外在的形式,有的只是平淡的叙述,如水般澄澈的感情。

三、“水”象与艺术风格

汪曾祺的小说以阴柔和谐的“水”的气质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这种风格的形成强化了他的“水”象,而“水”象又增强了这种风格。

汪曾祺的艺术风格突出地表现为以“雅”为主的朴素、和谐。从他小说的语言、叙述节奏、结构等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水”象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

汪曾祺的语言具有水的特质。他曾说:“流动的水,是语言最好的形象。”他善于用纯朴、自然、素净如水的语言来表现人物、风情,平白如水,清丽质朴,却含蓄蕴藉。

汪曾祺小说的叙述节奏平静、幽缓,读其作品,我们好似随着乡间一条顺流而下的小溪,饱览一路的乡土风情,溪水是那样的从容不迫、自在悠闲。在结构上,汪曾祺的许多小说显得恬远、潇洒,在组织的松散中显示出艺术审美上的从容、舒徐。有些评论者称其小说为“散文化小说”,而汪曾祺则说:“散文化的小说像水。”小说的结构像水一样“信马由缰”,任其自然流淌,充分透出水的自然随意性。这种随意性有时甚至涵盖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思。汪曾祺用笔构建了一个美丽温情的世界:亲情、友情、爱情在这江南水秀明媚的感染下带着烟水缥缈的气息。

参考文献

[1] 汪曾祺.汪曾祺文集・四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

[2] 崔志远.乡土文学与地缘文化――新时期乡土小说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 陆建华.汪曾祺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篇7

关键词:SDH、成环率、自愈环、可靠性

Abstract: SDH optical transmission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system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as SDH optical transmission network widely used in the power system,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SDH optical transmissi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security, and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the power grid,stable, reliable operation is necessary. SDH fiber channel into a ring can be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self-healing network so that communication is operating normally, and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the power grid. Therefore, to improve the the SDH node into the ring rate, and enhanc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mmunication network.Keywords: SDH, cyclization rate of self-healing ring, reliability

中图分类号:TN91

1 前言

随着SDH光传输网快速发展,SDH光传输网在电力系统中作为基础传输网承载着数据网、交换网、同步时钟、会议电视系统等业务网,同时又作为业务网直接承载电网数量众多如稳控、保护等生产实时业务。建设SDH光传输网,提高SDH节点成环率,构建保护自愈环,增强通信网可靠性,保证电网的安全。

2载波系统应用分析

载波设备原来在汕头的电力通信中占有很大比例,2006开始进行载波腿网工作,载波设备的数量大量减少,载波电路承载的业务正逐渐向光纤电路转移,目前载波系统主要应用于500kV电力线路的继电保护通道和作为部分光纤通信不完善厂站的调度电话和远动业务的光传输电路的延伸通道,微波系统随着光纤网络完善,大部分微波电路也已陆续退出运行;剩下的在运微波电路,主要用于由于海湾阻隔的保税站、南澳岛的通信。现在汕头电力系统的大量业务都由SDH光传输网承载,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传输网迫在眉睫。所以,提高SDH节点成环率,构建保护自愈环,增强通信网可靠性,保证电网的安全,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3提高SDH节点成环率

光纤通信组网方式--环形网是一种有很强自愈能力的网络拓扑结构,具体分为两纤向通道保护环、两纤单向复用段保护环、两纤双向通道保护环、四纤双向复用段保护环等。

汕头供电局的SDH保护环普遍采用两纤单向通道保护环和两纤双向通道保护环的保护方式,两纤单向通道保护环和两纤双向通道保护环的保护原理如下:

(1)二纤单向通道保护环示意图

二纤单向通道保护环采用 1+1保护方式、“首端桥接,末端倒换”结构。一根光纤为主用光纤,称 S 光纤。另一根光纤为备用光纤,称 P 光纤。在两根光纤上传送相同的业务信号,但方向相反;在接收端根据信号优劣选择从主用或备用光纤上接收业务信号。

如上图(1)(a)所示,在节点 A,进入环以节点 C为目的地的支路信号(AC)同时馈入发送方向光纤 S1和 P1。其中 S1光纤按顺时针方向将相同的业务信号送至分路节点 C,P1光纤逆时针方向将同样的信号作为保护信号送至分路节点 C。接收端分路节点 C 同时收到两个方向支路信号,按照分路通道信号的优劣决定选其中一路作为分路信号。正常情况下,以 S1光纤送来信号为主用信号。同时,从 C点插入环以节点 A 为目的地的支路信号(CA)按上述同样方法送至节点 A,即 S1光纤所携带的 CA 信号(信号传输方向与 AC 信号一样)为主用信号在节点 A 分路。 当 BC节点间光缆被切断时,两根光纤同时被切断,如图 3-37(b)所示。在节点 C,由于从 A 经 S1光纤来的 AC信号丢失,按通道选优准则,倒换开关将由 S1 光纤转向 P1 光纤,接收由 A 节点经 P1 光纤而来的 AC 信号,从而使 AC间业务信号仍得以维持,不会丢失。故障排除后,倒换开关恢复至原来位置。

(2)二纤双向通道保护环示意图

二纤双向通道保护环的 1+1方式与单向保护环基本相同,只是返回信号沿反方向返回,其主要优点是在无保护环或将同样 ADM 设备应用于线性场合有通道再利用功能,从而使总的分插业务量增加,另外,该种保护方式可以保证双向业务的一致路由。

如上图(2)(a)所示。在节点 A 进入环以节点 C为目的地的支路信号(AC)同时馈入发送方向光纤 S1 和 P1,即所谓双馈方式(1+1 保护)。其中 S1光纤按顺时针方向将相同的业务信号送至分路节点 C,P1光纤逆时针方向将同样的信号作为保护信号送至分路节点 C。接收端分路节点 C 同时收到两个方向支路信号,按照分路通道信号的优劣决定选其中一路作为分路信号。正常情况下,以 S1 光纤送来信号为主用信号。同时,从 C 点插入环以节点 A为目的地的支路信号(CA)按上述同样方法送至节点 A,即 S2 光纤所携带的 CA 信号(信号传输方向与 AC信号相反)为主用信号在节点 A 分路。当 BC节点间光缆被切断时,两根光纤同时被切断,如图 3-38(b)所示。在节点 C,由于从 A 经 S1光纤来的 AC信号丢失,按通道选优准则,倒换开关将由 S1 光纤转向 P1 光纤,接收由 A 节点经 P1 光纤而来的 AC 信号作为分路信号,从而使 AC间业务信号仍得以维持,不会丢失。故障排除后,通常开关返回原来位置。

可见,一个环网如果其中一段光纤出现问题断开了,那么环网就变成了链网,一样可以进行正常通信,这就是环网的自愈能力,这就是提高SDH节点成环率,增强通信网可靠性,从而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对此,汕头供电局利用一切机会,想方设法提高SDH光传输网的节点成环率。目前,汕头供电局已完成汕头地区光缆骨干传输网络东西两个互套的自愈环:

东环由:汕头供电局、月浦站、汕头站、上华站、官埭站等5个节点组成。西环由:汕头供电局、官埭站、华能电厂、濠江站、潮阳站、两英站、汕头站、月浦站等8个节点组成。东环使用烽火GF622-06A设备,西环使用华为Optix3000型设备,传输速率均为2.5Mb/s。其他的SDH 光传输环网已建成烽火SDH环6个,华为SDH环2个,SDH 节点成环率达到78%。这使汕头地区的通讯网的稳定可靠性得到大力提高,安全指标达到了省局要求。

汕头供电局SDH 光传输环网节点成环率的提高,抗击灾害的能力也得到提高,今年的四月份, 汕头局达濠供电局至保税区的光缆被某施工单位挖断,这是一个人为破坏的断纤事故,由于达濠片区的SDH 光传输网已经成环,达濠供电局、保税区已是SDH 光传输环的节点,光传输在达濠供电局、保税区两个断开的节点处迅速倒换,形成了新传输链路继续传输业务,的保证了光传输网承载的业务不被中断,保证了供电系统的安全。

汕头供电局在最近实施的骨干层西南环华为SDH设备升级工程中,我们依据SDH节点成环构建保护自愈环,可在成环的有保护的SDH环网中割接业务时,不会中断其他业务,降低风险,提高系统安全,采用了在现有的STM-4环上面利用空余的槽位添加SL16光板,预先搭建一个STM-16环,把STM-4环上面所有的业务逐条割接到STM-16环,割接期间为双环运行的方案,使得割接期间业务始终在SDH环上运行。待到整个STM-16环跳接完成,网管人员在中心局创建STM-16的PP保护环,并在每个VC4时隙配置几个测试2M业务,站点人员拔纤中断光路,网管人员查看业务是否倒换,有无异常告警;确认倒换无故障后回复光路,清空测试的业务数据;由于采用的方案是预先搭建一个STM-16的PP环路,把原有的STM-4的业务逐条割接到新的环路,风险性低,系统安全性高。

通过成环的SDH光纤传输网络构建成保护环,在电力通讯系统出现设备故障,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工程施工,以及网络维护过程需要断开光路,都可以通过保护通道的及时倒换,形成回路,保持网络承载的业务不被中断,从而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4结束语

因此,提高SDH节点成环率,通过保护环的自愈能力,可提高通讯的抗风险能力,保持通讯网络的畅通,增强通信网可靠性。所以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提高SDH节点成环率,这是我们工作的方向,这也是未来电网发展壮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我们通讯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增长;新兴古典经济学

1 问题的提出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纵观世界主要国家,交通运输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其发展具有国家战略意义。交通运输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复杂,本文的目的就是概括、总结这一关系中重要的一方面,即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并提出新的思路。

2 现有理论和方法的总结

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问题国内外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成果,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角度、理论基础、结论,本文将其概括为6大类:

(1)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的分析。威廉 配第(William Petty)在《政治算术》中提出“发达的交通运输是一国经济繁荣的重要特征”。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对运输经济问题有较多论述,如“运输和货币变成了商品流通的两个车轮”,“商品经济越发展,生产越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因而越是以交换为基础,交换的物质条件——交通运输工具——对生产来说也就越是重要”。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经典三段论更是被反复引用,斯密认为“生产力和财富的增长由分工引起,分工的程度受到交换能力大小即市场范围的制约,市场范围大小由运输条件决定”,这体现的是运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运输经济地理学。包括工业区位论、城市群理论、点-轴理论、交通经济带理论、运输通道理论等。如韦伯(Weber,1929)建立了模型,用运输成本来决定制造业的区位。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点—轴理论”,认为“发展轴线由以交通干线为主体的线状基础设施束构成,干线交叉点上的城市、工矿区、港口、农业地区为发展的主体部分,生产力开发以‘点-轴’模式展开”。

(3)经济史、运输发展史分析。国外以李斯特(Liszt)、道格拉斯诺思(D.C.North)为代表。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总结出“英国使全世界看到了运输便利对生产力增长可以发生如何有力的影响,从而促进国家财富、人口和政治力量的增长”。诺思通过分析1750—1913年海运费率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了海运生产率的提高和制度变迁降低了海运费率,扩大了市场、促进了对外贸易。国内以荣朝和、韩彪、熊永钧为代表。其中荣朝和提出“运输化理论”,认为运输化是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伴随工业化而发生的一种经济过程。韩彪提出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具有“交替推拉关系”,认为现代运输业成长过程中可分为“剧变期”和“渐变期”。熊永钧提出了“运输成本阈值”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不应将运输简单地理解为阻碍市场活动的常量,而应将其看作变量。他认为现代经济增长过程只是运输成本降低到某一个“阈值”时才出现的。

(4)发展经济学观点。以罗斯托(Rostow)、赫希曼(Hirschman)等人为代表。罗斯托指出“大量的交通建设和其他形式的社会先行资本,毫无例外地出现在起飞阶段之前”。赫希曼区分了社会间接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又进一步认为社会间接资本的概念的核心可以严格限于交通运输及动力。

(5)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这是近期运输经济研究的主流,但已经出现计量方法应用过度的趋势,忽视了对内在规律的探究。较有价值的文献包括D.A.Aschauer(1989)应用CD生产函数,对美国1949—1985年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出总产出对公共资本存量的弹性为0.39。汪传续(1999)与张国强(2004)分别用灰色系统协调模型和DEA模型,测算了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关系。王家庭(2009)基于我国1978—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协调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交通运输发展对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作用。

(6)投入产出分析和项目评价分析。汪传续(2004)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了交通运输的前向、后向波及效应和总效应,并根据1997年投入产出资料计算了交通运输业对GNP和劳动就业的贡献。项目评价主要运用成本—收益法,评价某交通运输项目。

3 现有理论和方法的不足

传统的运输与经济增长理论尽管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仍然远未完善,对许多现象仍缺乏解释力。斯密论述的“一切改良中,以交通改良为最有实效……水运开拓了比陆运广得多的市场,从来各种产业分工的改良,自然而然地开始于沿河一带”。而中国自古以来,具有发展内河航运的优越自然条件和领先的航运技术,却只能促进农业和小手工业的分工和发展,没有孕育出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没有产生工业革命。这是斯密的命题所不能解释的。

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运输费用甚至被简化掉了。在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中,为便于分析的数学化,抽象掉了时间和空间概念。正如迪肯所作的比喻(Dicken,1990),“所有人类的经济活动——专业化分工、生产、交换、消费,都只发生在一个针尖上”。此后,运输费用被引入,作为生产中的纯消耗添加到生产函数中,但仍然是外生变量。并且这种处理使得在古典经济学中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变为了负面作用,发展交通运输似乎只是为了克服经济中的阻碍,交通运输因此也就成了一个技术问题,不再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

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发展经济学中,交通运输作为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关注。发展经济学家试图用欧美国家发展经验指导第三世界国家。然而无论是大推进理论还是非平衡增长理论,都将发展交通运输看作是资本积累过程,认为大规模的交通投资将像在发达国家经济起飞阶段发挥的作用一样,使发展中国家走向快速增长的道路。但是无论是没发展起来的苏联、非洲、拉美一些国家,还是实现了长时间高速增长的中国、“亚洲四小龙”等都没有经历一个显著的交通大发展时期,这就使得交通运输的作用受到质疑。

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的成果,使之前对这一问题历史描述性的、定性的分析实现了定量的测算。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些缺陷。如最常见的用铁路、公路线路里程或投资额、客货运量作解释变量,用GDP或人均GDP作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只能得出二者的相关性,并不能解释其因果关系,而在投资额的估计参数中,无法区分是投资行为还是运输能力形成后导致的经济增长,而如果投资行为的作用更大,则不能说明为什么要投资于交通运输而不是投资其他基础设施。又如用投入产出法,由于统计方法的设计,交通运输总产值增加必然导致生产总值的增加,不能解释其作用机制。再如,无论是用灰色系统模型还是DEA模型分析交通运输与经济的有效性和协调性问题,都是一种事后检验,并且也是各种运输方式或各地区、各时期的相对协调性,不能解释交通运输总体对经济增长的事前作用。

4 新兴古典经济学简介及其研究运输与经济增长问题的好处

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继承和发展古典经济学中分工与专业化理论,指出新古典经济学不足的基础上,应用超边际分析(inframarginal analysis)方法发展起来的。它关于分工的基本思想是,经济中的每个决策者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每个人作为消费者喜好多样化的消费,作为生产者在生产中有专业化经济,所有人的专业化经济合起来就是分工经济。分工和专业化会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增加交易次数,这就会产生分工好处与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冲突,因此分工水平取决于交易效率的高低。随着交易条件的改进,折中这种两难冲突的空间就越大,分工水平就越高。同时,分工及其各种经济后果可以在没有交易条件的外生改进的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自发演进。

基于以上对传统理论和方法不足的分析,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问题,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主要原因有以下6点:

(1)斯密将运输费用视为决定市场规模和分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交易费用则既包括以运输费用为主的外生交易费用,又引入了信息成本、契约成本、道德风险等内生交易费用。

(2)新古典经济学主要关注资源配置,新兴古典经济学则是研究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交易行为和经济增长的,显然更加适合。它也可以解释交易费用和制度对分工和生产力演进的意义,不需要再借助新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3)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分析对空间、时间等交易过程中的摩擦是忽略的,而交通运输的作用正是克服经济中的时间、空间障碍。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包括运输效率在内的交易效率恰恰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其理论框架天然地把二者联系在了一起。

(4)新古典经济学着重研究经济的非拓扑性质(消费、生产的数量、最优资源配置等),而对连通度、一体化等网络效应予以忽略,而交通运输却是典型的网络型产业,这就使得交通运输理论研究者在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问题时感到困难重重。而新兴古典经济学同时包括了经济的拓扑性质与非拓扑性质,为分析网络型产业提供了便利。

(5)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可以解释交通运输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原理,而并非只是得出数据上的统计关系。而且通过分析这一作用路径,可以解释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为何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6)借助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自发演进的理论,可以解释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到底是“推动”、“拉动”、“交替推拉”还是其他关系这一长期争论的问题。

5 主要结论和展望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问题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交通运输是交易性产业而非生产性产业,对经济增长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交通运输发展通过改善运输条件,进而降低外生交易成本和总交易成本,从而实现促进分工,扩大市场范围,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

(3)分工经济和由于分工而导致的交易成本之间存在两难冲突,分工的自发演进过程将使折中这个两难冲突的余地增大,因而随着经济的增长,总交易成本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将带动交通运输的发展。

对这一问题的展望:

(1)新兴古典经济学20余年的发展与主流经济学、传统运输经济理论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相比,显然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现有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下,如何测度分工的水平、市场的容量、经济组织结构等这些新兴古典经济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仍是一大难题,这就使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经验研究进展缓慢。

(2)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中,联系交通运输和经济增长的是运输成本(外生交易成本)在总交易成本(包括外生和内生交易成本)中的比重,其中内生交易成本又涉及新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史学、产权理论、博弈论、契约理论等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与交通运输发展有机结合是一个有待深入探索的领域。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2][英]肯尼斯巴顿.运输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荣超和.论运输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篇9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因古诗的作者距今年代久远,其社会历史背景学生不易理解,故在体会“诗情”方面颇有难度,不少古诗课都上得死气沉沉,从理解诗意到背诵到默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过是机械地“操作”过程,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诗意。

    在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每次课上学生也是反应热烈。因此,我愿将自己教学古诗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第11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古诗三首》,三首诗分别是《暮江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扩散”的方式。所谓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

    1、《暮江吟》中哪两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样的景? 哪两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我为诗确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 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乡之情)

    3、 《赠汪伦》中有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请问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考虑的。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得多。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代表。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 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是这样引入的:小明在小红的帮助下纠正了自己知识上的错误,知道李白与白居易不在一个时代,于是他又接着说:“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不过比起杜甫来,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艺,不仅能作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和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时,小红又指出了小明话中的错误。同学们,小明错在哪里了?(“杜甫”应改为“王维”)这样做,一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基于此,我在新课引入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吸取了一些综艺节目的手法,力求接近儿童心理,这样,也使学生怀着好奇心进入到教学中来。

    在学习《赠汪伦》一诗时,我的引入是介绍式的:在唐代诗人中,李白是最浪漫的。他的诗不仅想象丰富、独特,而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李白是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向权贵们低头,却与平民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

    这一介绍中,突出介绍了李白的性格特点,因为文如其人,扣住此点介绍,通俗易懂。之后以介绍内容方式引出课题,目的是使学生由浅入深,在预习后对本课有了再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克服畏惧心理。

    纵观三首诗的导入,各具特点,当然,上课时如何安排教学将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

            三、二次创作,诗意盎然

    古诗的教学特点是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是不可改变的。然而,教师应设法使之更具趣味性,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所以,我在教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一环节时,首先是将预习题再次出示,要求学生交流自己对预习题的理解,这一安排达到了让学生互帮互学的目的,同时也为教师后边的指导打下了基础。之后,师生合作将诗句意思弄懂,在大部分学生已表现出对诗句的理解后,我以“二次创作”作为对整堂课教学的巩固与提高。

篇10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新课程目标要求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它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语文教学要依据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利用教材让学生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结合古诗《赠汪伦》的教学,谈谈创造性使用教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粗浅体会。

1.创设情境,赋材料以生命的活力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执教者的创造性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关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赋予材料生命的活力,使材料回归生活,走向学习者。

教学《赠汪伦》一课,为了尽快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出课题,把平时积累的一则材料――《赠汪伦》一诗的传说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汪伦是唐朝有名的歌手,并且很有才学,家住安徽径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很喜欢李白的诗,也很想结识李白。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就想邀李白前来做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了一条妙计……邀来了李白。李白知道实情后,对汪伦毫不见怪,更为汪伦交友的热情所感动,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一诗给他,表示心底的谢意。”对于李白和汪伦的这段佳话,学生听得兴趣盎然。以故事、时代背景引入新课,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轻松自如地把学生带入诗境中。

2.自主探究,变被动地学会为主动地会学

在课堂文化观看来,课程是学生自我适应基础上的文化再生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不是静态的复制、被动的适应,而是动态的生成、主动的建构。服务于这一理念,《赠汪伦》一课采用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地学会为主动地会学。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放手让他们去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的意境。在这一步骤中,我重点设计了“多读、探究、交流、吟诵”四个环节。

(1)多读。引领学生应用多种形式读诗。比如: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采用学生领读,小组读诗,男生、女生赛读诗等多种方式,逐步达到流利地读。熟读之后,学生个别读诗。学生对文本熟悉了,读透了,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理解古诗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感知诗意,进入诗境,分析诗人写诗时的心境,从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进入诗中与诗人产生共鸣的境界。

(2)探究。学生自读后,走进诗中后,将个人对诗的体会、学习所得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互相交换心声,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同学相互研究解决。在研究难题时学生又一次走进了诗中,又一次和诗人交谈,理解深刻的学生会产生一种视诗人为知己的感受。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交流,将对诗的理解升华。

(3)交流。交流是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平台,我设计以多种形式交流,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毫无负担地参与到交流中。如: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敢于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教师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4)吟诵。学生交流学习所得后,满腔情感要有所宣泄、流露,教师引导学生配上背景音乐反复吟诵,充分感悟古诗所描绘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感。我相信学生伴随着优美、舒缓的乐曲,置身于诗的意境之中,体察、感悟、陶醉,以声传情,此时的朗读是最精彩的。

3.自由活动,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时空

教学发生的逻辑起点是充满活力的教学活动,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由、充分地发展,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同伴的合作交互作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的沟通、加工、创造,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本节课突破常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学生能背诵、默写古诗之后,安排学生自由活动,提供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时空。教师的角色是“导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