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顷和平方千米范文

时间:2023-04-06 20:3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顷和平方千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顷和平方千米

篇1

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是面积的公制单位(SIUnit)。其定义是“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也是计量土地的单位,符号为km²。

“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计算较大的土地面积一般用“平方千米”做单位。

篇2

1公顷(ha)=10000平方米(m2)

一、土地面积单位

在我国规定的土地面积单位有三个:公顷(h㎡)、平方千米(k㎡)、平方米(㎡)。那么“亩”这个计量单位是怎样来的呢?在古代,人们把行走两步称之为“一双步”,距离大约为5尺左右。我们都明白,每1尺大约就是13米,以前老人们常说的“长十六,宽十五”,换算成双步的长度,正好就是一亩地,其实“亩”这个计量单位早在30年前就已经被定为将要淘汰的说法了,只可是中国农村地域广大,很多人用的习惯了至今仍在流传使用。随着国家的计量单位逐渐与国际上接轨,以后用到“公顷、平方米、平方千米”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

二、一公顷、一亩土地等于多少平方米?

1、1公顷=10000平方米=0.01平方千米=15亩

公顷是公制地积单位,别称:平方百米,一块面积一公顷的土地为10000平方米,比一个标准足球场面积稍大。

2、1亩=666.6666667平方米=60平方丈=10分

亩是市制面积单位,1丈=3.333米,那么1亩=60平方丈=60×3.333×3.333平方米=666.667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半篮球场的面积。

计算口诀为“加半左移三”.1平方米=0.0015亩,如128平方米等于多少亩计算方法是先用128加128的一半:128+64=192,再把小数点左移3位,即得出亩数为0.192.亩换为平方米。计算口诀为“除以三加倍右移三”.如要计算24.6亩等于多少平方米,24.6÷3=8.2,8.2加倍后为16.4,然后再将小数点右移3位,即得出平方米数为16400。

3、地积单位换算:

1平方公里=100公顷;

1公顷=100公亩;

1公亩=100平方米;

1平方米=0.0015亩。

4、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公里=100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三、亩和平方米换算方法

1、亩换为平方米:亩换平方米计算口诀为“除以三加倍右移三”,如要计算30亩等于多少平方米?计算方法是30÷3=10,10加倍后为20,然后再将小数点右移3位,即得出平方米数为20000。

篇3

一、在“全身运动”中体验,凸显教学高效率

小学教学的对象是6岁至12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生理和认知都不够成熟,他们的逻辑思维不够完善,必须通过对具体事物接触、感知以发展思维,在各项活动中通过各种感官、肢体的运动,经历体验过程,获得认知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引领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动脚运动等“全身运动”,经历有效学习活动,凸显教学高效率。

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量一量”活动,学生用学生尺测量书本、文具盒、练习本等物体的边长,用学生尺测量铅笔、粉笔、钢笔的长度,两人合作用米尺测量身高、课桌高度、窗台高度;学生们来到学校排球场,让他们动脚走一走,估一估,量一量,让他们先走一步,量一量一步大约长多少厘米,接着估一估排球场的每条边长多少米,需要走多少步,再实际走一走,最后用卷尺量出排球场每条边的长度,验证他们的猜想。孩子们在课堂上动手又动脚,动眼又动口,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运动、操作、学习。学生几乎全部在各种操作、观察等活动中探究体验,他们通过全身运动,在愉悦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高效的数学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个性张扬的课堂,师生愉快互动,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教学效率高。

二、在“心灵活动”中感悟,彰显教学高效益

高效益的教学需要在同样的时间内低投入高产出,这是每个教师的梦想,要实现这个梦想,必须让学生“心动”,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让他们在积极的心灵活动中感悟。教学中我们要调节好“情绪”这个学习活动的变速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心理情绪,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爱学、乐学的状态下驰骋想象,思绪绽放,感悟内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时,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最佳状态,心灵达到完全自由放松状态,促进心理感悟的程度,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各地旅游风景纪录片,给学生一种视听享受,让学生在优美的风景欣赏中和轻快的音乐旋律中舒缓心情,引发积极欢快的情绪,心灵放松,思维敏捷。学生在富有吸引力的情境中接触公顷和平方千米,他们在优美胜地的观察、欣赏中,兴趣激增,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心向增强。接着,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32名学生在操场上手拉手围成一个边长约为10米的正方形,看一看围成的正方形大小,算一算它的面积是多少,再让学生想象边长100米的正方形有多大,算一算这么大的正方形面积,想象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有多大,算一算这么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孩子们在活动之中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在算一算和想一想等心理活动过程中比较、感悟公顷和千米,对这两个比较大的计量土地的面积单位形成比较清楚的印象。

三、在“精神灵动”中提升,追求教学高效率

高效的课堂除了要“身动”“心动”之外,还要达到“神动”,在“神动”中提高教学效率,获得知情意行等方面的优质发展,提升数学思想方法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及“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欲望,充沛学习精力,想方设法使学生全神贯注、全身心参与到学习中,我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巧妙设计了“过关斩将”“我是小法官”“超越梦想”“我是智慧王”等练习方式,让孩子们在各种趣味性、开放性练习中学习、比拼,孩子们一个个不甘落后,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饱满,从学生开心或失落的神情中,可以获悉他们完全投入到学习中,不光有身体的参与,更有精神的灵动,形神兼备的学习过程是手脑的联盟,更是肉体和精神的融合。形神俱佳的课堂理所当然会是高效的课堂。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81-02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热情,有些数学知识从教者的视角看也许比较简单,但却难以融入儿童的认知世界,这是因为教者的逻辑思维方式没有和儿童的思维方式合拍。笔者认为,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打比方能让严谨的数学变得活泼,能触动小学生内心独特的心弦,激发共鸣。

一、巧用打比方,化抽象为形象

对学生来说,乘法分配律是运算律中较难掌握的一种,无论是在初学还是在练习运用阶段总是会出现错误,这仿佛成了学生的一个顽疾,以至于以后学习小数、分数的简便计算时,教师还要不辞劳苦地讲乘法分配律,但收效甚微,错误依旧存在。原因还得从源头找起:在学生初次接触乘法分配律时,教材以大量的形如25×(4+8)=25×4+25×8为例,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此时的学生只知其形,而不知其意,接下来的练习也只是生搬硬套的模仿。为了避免这种“鹦鹉学舌”式的无意义的模仿,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即把a看成长方形的宽,b+c的和看成长方形的长,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乘法分配律。这种方法比单纯从众多的等式中概括出运算律要形象得多,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乘法分配律。但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还是常常犯错,那种“听是听会了、做却做错了”的现实令师生都很苦恼。学生看到a×(b+c),第一印象是a×b,然后顺笔写上+c,即a×(b+c)=a×b+c。尽管令人啼笑皆非,但这确实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写照。

教师无数次的强调只会让学生懈怠、麻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自主记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于是笔者采用了如下教学策略:

师:袋鼠妈妈a有两个孩子b和c,外出的时候总是把两个孩子都放在自己的袋子里,瞧!它们多开心呐!如果袋鼠妈妈只把小袋鼠b放在口袋里,却冷落小袋鼠c(播放小袋鼠哭泣的画面),你们觉得这样可以吗?

学生看到此画面纷纷感叹如此做法对小袋鼠c是不公平的。

师:我们在解题过程中会残忍地把袋鼠妈妈和它的孩子们分开吗?

小袋鼠哭泣的画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记忆深处,巧妙的打比方让运算律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情动、心动。果然,学生在以后解题时很少出现丢弃“小袋鼠”的现象。

二、活用打比方,变模糊为深刻

在学习单位名数互化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类似6.5平方千米=0.065公顷的错误,起初笔者认为是学生的记忆出现了差错,误认为1公顷=100平方千米。但通过交流,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记忆是清晰的。那又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学生在初学阶段,注意力主要放在单位之间的进率上面,究竟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他们往往模糊不清,碰到这种情况老师往往一再强调:高级单位名数化成低级单位名数要用乘进率,低级单位名数化成高级单位名数要用除以进率。学生在记牢进率的同时还要分辨谁是高级单位名数,谁又是低级单位名数,对某些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了。实际上,小学生更易掌握直观形象的知识,于是笔者改进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师: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这4个同学分成两组一起玩跷跷板,你们觉得怎样分比较合理?(故意列举班上2个比较胖的学生和2个比较瘦的学生)

生:把一个胖的和一个瘦的分为一组。

师:如果将两个最胖的分成一组,两个最瘦的分为另一组,你们觉得这样分合理吗?由于学生彼此之非常熟悉,夸张而又生动形象的分法让学生忍俊不禁,一致认为这样的分法不合理,玩起来不方便。

师:6.5和0.065相比,6.5是胖的,0.065是瘦的;平方千米和公顷相比,平方千米是胖的,公顷是瘦的。它们4个在一起玩跷跷板,如果两个胖的6.5和平方千米分为一组,两个瘦的0.065和公顷分为一组,那么两组之间就不平衡了。

把生活中的跷跷板和等式联系起来,使学生学起来轻松而又深刻,疑虑、费解在学生的会心一笑中烟消云散。

三、善用打比方,转沟堑为通途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总会由于一些意外的课堂生成而出现一些尴尬的场景,如若处理不当,尴尬会成为一种沟堑,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其实这种意外亦是一种教学资源。如何灵活地运用这一难得的生成资源,恰恰考验着教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机智。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时,笔者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一个学生上课前用电子笔在白板上书写时出现了错误,修改白板上的错误不可以用传统的黑板擦进行擦除,学生又不知该如何修改,尴尬地站在白板前。笔者轻轻地说:“想吃后悔药了,是吧?”学生急忙点点头,下面的学生也轻松地笑起来。“我们让时光倒流,回到刚才。”于是笔者轻点撤销按钮。也许是因为紧张,这位学生又做错了,同伴们再次为他捏了一把汗。笔者笑着说:“没关系,老师这儿还有一粒后悔药。”巧妙的打比方,诙谐幽默的语言缓解了学生们紧张的情绪,重新投入到课堂的怀抱。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笔者将一些较长的语句贴在黑板上,正当笔者面对学生十分动情地和学生交流时,贴在黑板上的纸板掉了下来,学生一声尖叫,顿时破坏了整个课堂的和谐气氛,笔者笑着对学生说:“它有些害羞,不愿和我们见面呢!”大家顿时轻松地笑起来。说完笔者轻轻捡起纸板,重新贴在黑板上,并且对着纸板说:“你要大方、自信些,要勇敢地展示自我!”短短的三言两语为整个课堂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篇5

关键词 数学课堂;课堂效率;课堂氛围

一、精心设计,预先打造细节

教学细节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性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

1.精彩的细节,来自对教材内容的挖掘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用“对”、用“足”、用“活”、用“好”教材资源。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位教师教学“认识等腰三角形”时,在揭示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后,把它的底边进行缩短和变长,在变化中让学生逐步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各种类型:等腰钝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锐角三角形,进一步明确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当等腰三角形底边不断缩小,直至变成一条线段时,让学生感受到了由面到线的变化。而把底边拉长到三角形围不起来时,学生则明白了能否围成三角形,与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短有关,也为下一节课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作了铺垫,体现了知识间的衔接点。这么精心、巧妙、细致的设计,应缘于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2.精彩的细节,来自对学生资源的开发

“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生命载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去发现,去运用。例如,教学“认识1公顷”,在课堂上,难以让学生感知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课前我要求学生与家长合作,到娱乐广场用步测等方法找一块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仔细观察10000平方米有多大,再沿着周长走一走。然后,估计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有多大,与家长探讨。通过实践,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课堂上他们积极参与,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很快理解了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及它们的关系。这样安排,既增加了学生对1公顷、1平方千米的感性认识,又增强了父母与孩子合作交流的感情,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小处着眼,现场捕捉,充分发挥细节作用

现场生成的教学细节无处不在,又难以捉摸,也许隐藏在奇思妙想、胡思乱想中,也许存在于顺水推舟、逆水行舟中,也许出现于锦上添花、画蛇添足中……但只要其中蕴涵着闪光点、生长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教师就要挖掘、开发、引申、利用,见机行事,优化教学。

1.捕捉细节于非预设事件中,让教学蕴涵人文关怀

富于智慧的教师,善于在偶发事件中捕捉细节,在对话中作深度延伸,进而促使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对有关年、月、日这些时间单位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这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有闰年和平年之分?”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学科的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找个理由推脱过去,可在学生渴望的眼神中,教师感受到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于是就在教室的电脑里搜索出有关闰年、平年的知识,带着学生研究为何公历规定有平年闰年之分,又为何“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较深奥的知识。虽然学生的问题打乱了原定的教学进度,但学生满足的神情让教师感受到非预设生成所带来的课堂活力。

2.捕捉细节于拓展迁移中,让兴趣更浓郁

课堂教学就是探究的过程、拓展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要积极抓住细小环节,创设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的条件,营造探究问题的气氛。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说:“有句俗语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圆规就不能画圆吗?”以此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画圆,并将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以证明“没有规矩也能成方圆”。这样细致的处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一个个充满个性的作品,展现了课堂精彩的生成。

3.捕捉细节于课堂倾听中,让发现更鲜活

篇6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从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这几项常用统计指标看,我国的森林数量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全国生态与环境质量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好转,反而呈现出“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的现象。这是因为森林质量过低抑制了森林环保作用的发挥,导致现有森林系统未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和服务功能。

什么是森林质量

森林是一种生态系统,显示为覆盖着或密或疏的广袤连绵的林木,一般由不同特性的林分组成,如树种、结构、龄级及其搭配组合等,同时还包括森林中的野生动物、林下植物、土壤微生物及湿地。

世界资源研究所于2000年12月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森林报告”。该报告首次提出:“世界应考虑的是森林的质量,而不只是森林的数量”;“对于全球来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并不是树木快被用完了,而是原始林或老龄林快被用完了”。

何谓森林质量?其评价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迄今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质量是人们对事物内在品质、性能优劣的界定,它随着人们需求的改变而变化。根据现代人对森林的多样需求,森林质量也就体现在多方面,它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生态服务功能。系指森林生物多样性是否健全;森林生态防护效益是否最大化等。

经济服务供给功能。包括森林的土壤肥力及生物生产力;森林蓄积量及年平均蓄积增长量;森林中除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珍贵物种之外,可适度利用的经济植物、经济动物及微生物(即林副产品)的品种与数量。

社会及精神文化服务功能。涵盖森林景观的多样性。除包括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群落,也包括林中和林区的河流、瀑布、湖泊、沼泽、草地、苔原、裸岩、冰川、山峰与峡谷等地质地貌及其在科研、旅游和艺术创作中的价值与作用。

森林本身的指标或内在价值。在人类对森林服务功能的需求所要求森林达到的质量标准之外,独立于人类关注问题之外的森林内在质量。这种质量是由森林构成状态、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物多样性等森林本身的各项指标决定的。

我国森林的质量不太好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森林,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效益和多种服务功能。我国现有森林系统存在原始林被大量采伐并转化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而天然次生林又屡遭破坏,大面积人工化和单一化等质量问题。

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估计为60%以上,全部为原始林。经过历朝历代斧砍火烧的消耗,时至今日,98%的原始林已消逝。根据“绿色和平”的全球森林地图,目前中国未受侵扰的原始森林仅有约5.5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藏东南、演西北、川西以及内蒙古的大兴安岭与新疆阿尔泰山的最北端,多为自然保护区或人力未及的深山区,并呈破碎化、孤岛状,处于萎缩之中。

当原始林被几千年的文明消耗之后,天然次生林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一类森林生态系统。我国天然次生林总面积约93万平方千米,其中,70%以上为中幼龄林。但直到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我国的天然次生林才开始获得保护和恢复。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我国的造林面积从每年四五万平方千米猛升到7万平方千米以上。如今,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已达53万平方千米,居世界首位。虽然人工林占我国森林总面积的33%,但蓄积量只占森林总蓄积量的8.3%,每公顷人工林蓄积仅28.4立方米,不及天然林单位面积蓄积的1/3。全国还有7万平方千米人工林为低产林,有的是长了几十年也长不高的“老头树”。

另外,在人工林中,纯林比重过大,混交林及阔叶林比重小。人工林中,针叶纯林占2/3,个别省份高达95%,且分布集中。在17个针叶造林树种中,杉木、马尾松、落叶松和油松4大针叶林的面积高达80%以上。这些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的人工林只是树木的集合,而非健康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林,特别是人工针叶纯林抑制了下层植物的生长,其保护土壤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很差。在大凉山区,1958年飞播的云南松,由于林木过密,很多树40年只长得碗口粗,林下红土。以“灭荒达标”著称的湖北省谷城县,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46%,土壤侵蚀模数相当于黄河流域。

我国是世界上三大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而今濒危的高等植物有四五千种。另有百余种濒危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所列的全世界640个濒危物种中,我国就占了约1/4。目前,我国有15%-20%的动植物物种受到生存的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造成这种现状除生境退化、栖息地破碎化和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因素之外,森林的人工化、单一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人工纯林的面积及其在森林中的比例不断提升,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分不利,甚至有着负面作用。

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严重。近年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8.7万平方千米,每年因病虫鼠害致死树木4亿多株,林木年均减少170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近880亿元。这种“无烟的森林火灾”所带来的破坏更甚于冒烟的森林火灾。随着我国人工林的与日俱增,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也大幅扩大。20世纪50年代年平均为85.73万公顷,70年代年平均为365.2万公顷,到2004年发生面积在946万公顷上下。短短半个世纪,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猛增了11倍。

营造转基因林的生态风险。使用转基因技术可使树木迅速生长,在短期内获得更多也更廉价的木材产品,经济效益显著,因而深受开发商的青睐。然而,树的花粉可以传播到千里之外,而基因工程树的这种“遗传漂移”不可避免地将污染非基因工程树种,甚至可能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紊乱与瓦解。我国在对转基因树种的危险尚缺乏研究的情况之下,已经至少在七个省区种植了100多万株转基因杨树。环境污染可以通过治理而获得改善和清除;然而,一旦人造基因混入了自然基因,造成基因被污染,其影响则是无法消除的,由此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怎样提高森林的质量

依笔者所见,提高森林的质量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和人们经营森林的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措施,并要充分尊重与遵循森林生态规律,坚决保护原生的森林生态系统,大力恢复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积极建设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

事实上,天然林自身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与自我更新能力。天然林的各种环境因子往往就是维持健康森林系统的建设力。如历史上大兴安岭天然林依赖于火干扰更新,而长白山天然林依赖于风干扰更新。

当然,强调注意森林质量并不是抛弃森林覆盖率。应该说,在我国林业建设的早期,面临着全国森林覆盖率低,资源总量不足,资金投入有限的客观条件,林业部门顾及不到更高的造林质量,先“绿”起来再说。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一个难以绕开的发展阶段。

篇7

学生有没有掌握教师所授的知识关键在于课堂上有没有领会知识,而教师有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关键也在于课堂教学,有的课堂教学教师神采飞扬,满怀教学的激情,学生兴趣盎然,师生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其间有苦思冥想,一筹莫展,而茅塞顿开后的欢呼雀跃的场面,也有学生们激烈争论,争先恐后表达自己观点的情景。有的课堂教学恰恰相反:教师枯燥乏味的讲,学生机械的听,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一节课下来,师生双方都如云里雾里。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时间,而课堂效果却有天壤之别,前者学生活泼主动,精神专注,能很快掌握所学内容,后者学生注意力涣散,不能深入思考。由此可知: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怎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这方面入手。

1 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情境

数学教科书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新编制的数学教科书更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也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每一册的数学教科书都配有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情境图的设计都有针对性,教师在利用情境图教学时,千万要充分考虑到此情境与孩子的身心特点的关系,不可为求新意盲目地改变情境图。例如,在教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有的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将书中的情境图制成动画的形式,结果反而将本来容易的统计过程搞成乱糟糟的一片,看着那些流动的漂亮的小动物图案孩子们根本无心统计也数不过来,教师只好反复的播放,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不能为了课堂气氛的热闹不切实际的改变情境图。

2 运用激情导入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更是引领学生步入知识海洋的指路灯。每一节课都有其特殊性,因此每一节课的导入也应各具特色,教师应该根据所授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所授内容产生学习兴趣,这样学习的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如何通过课的导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明确学习目标,激起学习欲望。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教材《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导入新课时,我就通过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第二,知道作用,产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先说明学习这个知识将会有什么作用,学生听后自然有了兴趣。比如:教学《秒的认识》这一课时,直接告诉学生秒在我们生活中尤其是体育活动中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对这一知识的兴趣。第三、激励学生,促成兴趣。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励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板书课题后说::“看哪些同学先学会”,使学生兴奋起来。这种方法适合很多课堂教学的开课引入,主要是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

3 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验演示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单调、枯燥。尤其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对他们来说也是抽象、难以理解的。因此,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难点,对知识的形成非常重要。教学时必须借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这一拐杖,使学生经过感知――表象――抽象的过程。最终理解题意,寻找出解题方法。例如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数,知道关键的地方是十个一百是一千。通过操作能帮助学生建立感知,解决关键性的问题,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再如教学“克与千克”,教师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掂,才能感知一克和一千客到底有多重,才能对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的重量进行正确的估计和判断。

4 运用游戏和实践活动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游戏是少年儿童认识社会、熟悉自然,获取信息、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枯燥的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时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比如:在教学平方千米和公顷这一内容时,由于学生对公顷和平方米没有更多感性的认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将这一节课在操场上进行,先由平方米引入,使学生感知到一平方米的大小再联想到一公顷的大小,进而感知一公顷的大小,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学生再理解一平方千米已经很容易了。这样学生不仅知道进率,而且也能知其所以然,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

5 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标准》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评价,要多说一些“你真棒”“你真行”。当然,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也不能对学生的错误敷衍了事。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教师的评价语言一定要凝练,还要生动,更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学生涯中不停的脚步,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体现教学理念的模式,它更是影响学生心灵和品质的沃土;它是一种实践模式,也是师生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我相信,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使我们的教学生涯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 江苏教育

篇8

[关键词]小学 数学 作业评价 个体差异 主体意识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52

作业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具有个性化的作业评价,往往有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通过有效的作业评价,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多一种载体,彰显人文关怀

传统的作业评价方式大多以书面评价为主,许多教师往往习惯用√、×的符号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这样的作业评价方式简单易行,虽然在比较学生差异方面能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但过于呆板单调,缺乏人文关怀和激励性,忽略了学生作业的过程和感受,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进行数学作业评价时,教师要针对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作业的评价形式,丰富学生的评价体验,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口头评价具有及时性强、灵活方便等特点,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过程中,可以将口头性评价和书面评价相结合,对作业出色的学生或作业进步快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优化作业评价的符号。例如,在进行“用字母表示数”的作业评价时,对优秀学生的作业,我给予了一个竖起大拇指的符号;对完成较好的学生作业,我画了一个苹果的笑脸;对有待努力的学生作业,我贴上了一颗紫星星,并写上“继续加油”的评语……这种充满人情味、人性化的符号评价,彰显了人文关怀,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不仅激发了学生作业的兴趣,调动学生作业的自觉性,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二、多一位主体,激发主体意识

在以往的作业评价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仅仅是被动的评价对象。这种主体单一化的评价形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容易降低学生对作业评价的关注度,而且难以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因此,在数学作业评价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不断丰富评价主体,尝试将评价主体拓展到学生、家长,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例如,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后,我首先设计以下实践性强的作业:“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中哪些较大的土地面积运用公顷作单位、哪些用平方千米作单位。”然后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作业,并要求家长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最后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这样实现了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积极的交流互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东方红小学今年有学生840人,比去年增加40人,今年的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几?”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不同,呈现出来的解法各不相同。

解法1:(840-40)÷840 =800÷840≈0.952=95.2%

1-95.2%=4.8%

答:今年的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4.8%。

解法2:40÷(840-40)=40÷800=0.05=5%

答:今年的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5%。

在进行作业评价时,面对多种解法,我要求学生交流讨论,自我反思和审视这些解法是否正确,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这样通过学生的自评、生生间的互评、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互动等,优化了评价的体系,使作业的评价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多一个层次,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生活背景、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以及认识水平的不同,所以学生作业的情况也有所不同。若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作业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进行数学作业评价时,教师要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数学作业评价层次化。同时,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改进,优化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如对学困生的作业评价,教师要做到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善于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提高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于中等生的作业评价,要以激励为主,既要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又要帮助他们明确努力的方向,引导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与作业中去;对于优等生的作业评价,要以竞争评价为主,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篇9

关键词: 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学生已的生活经验出发,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环境。小学生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于新事物的理解力和认知力往往较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在数学课堂上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在数学课堂上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变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为丰富有趣的生活情境,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生活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1.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直观感受力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科学,同时它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年龄及经历限制,对于数学这门抽象的学科理解力有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入生活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数学的直观感受力,让学生对数学的实用性有深刻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引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思维水平较低的问题,让他们在熟悉的情境下掌握数学知识。同时,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上的引入也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

很多小学生都认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对于数学学习有一定的畏惧心理。但是,数学课堂上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和熟悉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并不遥远。再次,由于生活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于这样熟悉的情境有话可说,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生活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抓准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生活情境与数学问题的结合点抓得越准,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设计一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按照课堂的座位排序分为四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设计一个条形统计图,统计本组同学的出生月份。学生在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及分析过程后,运用条形统计图表现出本组同学的出生月份分布情况。这样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了解到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2.将生活情境抽象成数学问题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讲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逻辑思维的欠缺让小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造成理解障碍。事实上,数学不仅是对实际生活的数字化提炼,更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生活,将熟悉的情境升华提炼为数学问题,有效帮助学生突破数学理解障碍。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乘法的结合律与分配律”时,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25×2+16×2=(25+16)×2”,还有一些同学不理解为什么“(25+16)×2”不等于“25×2+16”。此时笔者设置了一个生活情境:新学期开始,妈妈带着小明和妹妹去超市买文具,妈妈为小明和妹妹买了两份相同的文具,铅笔盒为25元一个,水彩笔为16元一盒,那么请问妈妈一共需要付多少钱?这样的情境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特征。教师借助生活情境将日常生活中的简便计算问题与数学问题结合起来,成功唤起学生的相关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3.提高学生的数学实际分析能力

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生活情境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有学习数学的动力。数学的实用性能够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度量工具,带领同学去操场上裁量一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然后引出公顷的概念,绕过学生了解平方千米和公顷的大小区别。例如笔者在让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本班心悦同学身高1.43米,他在水库游玩时看到水库边写到“水库平均水深1.43米”,如果心悦同学下水库游泳,那么他会不会溺水呢?就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明确了平均数的概念。帮助小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性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学习的动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引入生活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的魅力与价值,更能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熟悉的生活场景有效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活情境的创设作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文兰,李矗员阁,等.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成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18-121.

[2]郑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J].教育探索,2005(7):74-74.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研究,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主人。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老师说今天猴王请客,带来了8个苹果,请8位客人,如果只来一位,可分几盘,每盘放几个,如果来了两个、三个怎么分,如全来时又该怎么分?在学生的回答下画面显示猴王分苹果的方法,巧妙地利用录音和图片相结合,将“有余数除法”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感”,心生疑惑,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巧用多媒体,有效突破重难点

事实上,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中,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过程通过多媒体的特效――“旋转”、“变色”、“闪烁”、“声音”、“平移”等来演示,突出教学重、难点,刺激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清楚、直观地看到,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转化后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平行四边形的高,学生顺利地由“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帮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记忆犹新。

三、巧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教师利用教学媒体,进行精心设计与制作,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信息量,并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传递教学信息,使学习者能学得更快,学得更好。例如:在教学《认识角》时,屏幕上先显示出一个黑点,鼠标点击后从黑点中延伸出现两条不同颜色的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逐步用醒目的颜色闪烁出点和两条射线,边闪烁边出现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对角各部分的名称有一个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化静为动,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多媒体教学,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集听、视、触觉等感官于一体,不仅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开发智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个性,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如:在《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教学中,有按指定分数给图形填色的练习。这样的练习答案是不唯一的,利用计算机就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填完一种后计算机再鼓励学生想出别的填法,只要学生填的份数正确,计算机就会给学生肯定的反馈,错了就给学生鼓励。这样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效果向教学目标靠近,使教学收到最佳效果,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巧用多媒体,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知识。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我们不能将课堂教学搬到生活中,只能在课堂上借助计算机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正确建立两个大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我在课中放映了许多学生亲身经历的场面,有游览烈士公园的景象,有学生在学校礼堂开会的场面,有在操场做操的场面,有在教室上课的场面等。让他们感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大小,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了其实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只有善于发现和思考的人才能挖掘出来。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让理性、古板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异彩纷呈。恰当地选用多媒体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跃:《数字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种途径》,中国电化教育,2002.4

[3]王生雄.《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宁夏教育,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