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范文

时间:2023-03-16 08:5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濮之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晋楚城濮之战;参谋;化解;决策;团结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详细记录的战争,对这场战争的记录不仅让我们窥视了一个大国是如何兴起,还为后世的战争提供了参考,更为现在的行政管理提供了成功的案例,至今读来都收获颇丰。

对于这场战争中晋国胜利的原因,历来评价不一。有人认为是晋国能遵守道德规范,羸得了国内外信任,也就是赢得了人心,所谓“能以德攻”(注释1: 《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 “君子谓是盟也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也有人说,晋之胜利是必然的,一是晋国参战的人数多,二是晋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好,地势高,打楚国如同老虎下山。还有人认为是晋国的战略得当,战术灵活。这些评论都有道理,我认为除此之外,晋国的胜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领们的参谋发挥了巨大的力量。

城濮之战前,晋国虽然是个大国家,但它能否称霸还是个未知数。因为,齐国、秦国和楚国从国家的规模来看,也都是有机会的。但晋国之所以最终能迅速脱颖而出,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君明臣贤。它表现在:臣下能积极提出自己的参谋意见,君主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上下沟通顺畅,团队团结紧密,同仇敌忾,最终达到成功的顶峰。

一、化解难题

机会来时,往往像是个难题,对于晋国来说,正是这样。促使晋国成为霸主的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宋国的求援。

当晋文公还是逃难在外的晋公子重耳时,虽然许多诸侯国轻视他,但宋国国君却礼遇了他,还赠给他20乘马。多年后,重耳回国作晋君,不久,宋国就由依附楚国,转而依附晋国,因此,惹怒了楚国,被楚军围困,宋国只得向晋国求援。

宋国的求援,最初被认为是个烫手的山芋,因为它让晋文公左右为难。如果不帮宋国,不仅丢掉一个同盟,而且会让人认为晋国不可信任。如果要帮助宋国,第一种办法是向楚国请求放了宋国,但楚国肯定不会答应,这样就会使晋国丢脸;第二种办法是为此和楚国打一仗,但没有齐、秦两大国的支持,仅靠晋国的力量肯定是打不过楚国的。这似乎是个不可解决的问题,怎么做都不对。这时,先轸(注释:2:晋国著名的将领,城濮之战中任中军主将。其曾随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逃难,指挥过晋楚城濮之战和秦晋崤之战,均获大胜,开创文、襄霸业)提出了个主意,不仅给了宋国一个回复,而且还借机加强了自己的力量。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注释3:《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

先轸的主意是:一方面让宋国去齐国和秦国,请两国到楚国为宋求情;另一方面,又想办法使齐、秦的求情不能成功。破坏齐、秦求情的办法是晋国打下楚国的小盟国曹国和卫国,然后,将打下的土地送给宋国一部分。这表面上是报答宋对重耳的恩惠,实际上是迫使楚国拒绝齐、秦的求情。试想,宋国占了楚盟国的土地,楚能放了宋吗。

结果,事情的发展正如先轸所参谋的,宋国上当接受了晋国送的土地后,楚国因为宋占了曹、卫的地方,拒绝了齐、秦要求解除对宋围困的请求,因此得罪了齐、秦,于是,齐、秦就反过来和楚的对头晋国结成了联盟。就这样,晋国利用宋国,获得了与楚对抗的实力。

先轸的参谋,使晋国通过一次外交上的小手腕就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胜利,因为它恶化了楚的外交环境。兵法有言:上攻伐谋,其次伐交。(注释4:《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而先轸和另一个晋军将领子犯(注释5:子犯,又名咎犯、狐偃,晋国大臣,曾陪伴重耳在外逃亡。城濮之战中担任晋军的上军将军)的又一次参谋使晋国变被动为主动,致使楚军失道寡助。

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子犯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先轸曰:“子与之。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注释6:《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

楚军主帅令尹子玉曾派使者宛春通告晋军:如果晋军恢复卫侯的地位,重封曹君,他就会解除对宋的围困。晋国该如何回复子玉的要求?如果接受子玉的提议,就等于好事都让楚占了。他一句话既安定了曹、卫,也安定了宋国。且子玉是臣,居然敢跟君(晋文公)提要求,这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很无礼的;何况是子玉要求晋文公做两件事(恢复曹国和卫国),他却只做一件事――放宋。所以子犯的意见,是坚决拒绝这一要求。但如果晋真拒绝了子玉的要求,就意味着同意楚国继续围困宋国,就等于置宋国于战火之中。晋国和齐、秦等国出兵就是为救宋,但现在却因为自己让宋被打,失去了本来目的,好像自己是为称霸才与楚打。接受子玉的要求,不情愿;拒绝子玉的要求,就使自己承担了挑起战争的恶名。该如何办才好?这时,先轸又献上一谋,其原则就是迫使楚国先动手,使整个社会都知道,仗是楚国要打的,晋国是被迫还手,这样晋国才能占据道德的至高点,才能使以晋军为主的联盟军更有士气。具体方法是,一方面扣押楚国的使者宛春,以激怒子玉;一方面派使者到曹、卫,告诉他们晋国准备恢复他们的国家,条件是他们必须与楚国绝交。结果,子玉真的被激怒了,使者被扣,使他丢了面子;曹卫的背叛更使他无比愤怒(楚国出兵就是为救作为盟国的他们,现在他们却成了敌人的盟国)。于是,楚国不得不先向晋国宣战,承担起挑起战争的罪名。

二、帮助决策

参谋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帮助决策。有时候,决策者不是没有主意,只是由于某种原因,顾虑重重下不了决心。这时,参谋者的建议可以帮助决策者打消顾虑,下定决心。

对于晋文公,决定跟楚国这样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打一仗,实在是需要不小的决心。他在外流亡了19年后,好不容易过上了有尊严且安定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他也许也过不了几天,因为,他已经64岁了,恐怕活不了几年了。64岁在春秋时期,可算是高龄了。如果不打这一仗,他不会损失什么;打这一仗,赢了,固然会带给晋国很大好处,但于他不过是荣耀几天;如果输了,他有可能再也过不上现在这样踏实的日子了。因此,他既有作为一个老人对失去安定生活的恐惧,也有作君主对所承担责任的巨大压力。要化解他这份深深的恐惧和压力,他的将军们,还真费了不少心。

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次于城濮。楚师背@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注释7:《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

当晋文公看到楚军背险峻的名叫郄的丘陵而阵时,他就开始恐慌,担心这会对晋不利;当他又听到有士兵说:“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意为休耕的田地,草已经长得很茂盛,该变换一下,停止休耕、种植粮食了)”,他不知道士兵这么说是否意味他们会打败仗,要把他这个领导换掉。他将这个疑虑跟手下人说了,一直跟随他流亡的子犯明白他的担忧,于是非常直截了当地跟他建议道:打吧!别犹豫了。如果打赢了,我们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如果打输了,晋国有黄河,内有大别山,楚国打不进去,不会亡国。听了这话,晋文公心里踏实了一点,但还没完全放心,就再问:楚国对我们的恩惠怎么办?晋文公这么说,真正考虑的不是楚的恩惠,主要还是怕打败仗。栾贞子说,楚国带给我们的耻辱大于恩惠,汉水北面那些姬姓诸侯国都被楚国控制了,这是大的耻辱,他款待您几天,只是一点小的恩惠,您不能因小失大。子犯与栾贞子的话解除了晋文公不小的疑虑。

晋文公其实早就明白肯定要跟楚打一仗,否则,当初他就不会跟楚成王说,如果晋楚两军有了战事,晋军会退避三舍。当时,他还只是作为公子流浪在楚国,生命就掌握在楚成王手里,当楚成王问他如何报答他的款待之恩时,他连口头上都没有许诺给楚国一些实际的好处(如土地等),以换取楚国的支持(如送他回晋);而是用这种暗示两国可能将会有一战的话回复了楚成王。他的话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事实上,子玉听了他的话后,曾建议楚成王杀了他,但楚成王像鸿门宴中的项羽一样,放弃了这样绝好的杀死对手的机会。

他回到晋国后,也一直在准备和楚的交战。但在双方开始布阵,就要决一死战时,他却因为害怕而想要放弃一战。幸亏,手下将军们一再给他提供思考问题的方式,才最终消除他的恐惧、下决心打此一战。

也许是近乡情更怯吧,越是临近开战,他越紧张。开战的前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

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监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注释8:《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

他梦见自己和楚成王进行了一场肉搏,自己被楚成王压在身子底下,且被其吸了脑汁。显然,这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于是子犯霸道地解释道:这个梦很吉利。你被摁在下面,你的脸朝天,说明你会得到天的帮助;脑汁可以腐蚀犀牛皮,这意味着你打破了他的防护。因此,我们必胜。虽然子犯对这个梦的解释非常牵强,但它却正对晋文公的心,这个解释终于让他放了心,最后下决心与楚一战。

三、参谋使晋上下形成合力

领导者在作决定前,征求意见的过程,不仅是获得思路的过程,其实也是团队形成一致意见的过程。这恐怕是晋国胜利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接到宋国求援的请求时,晋文公没有自作主张决定援助与不援助,而是先征求臣下们的意见。当时,也许有些人有不同意见,他们也许认为晋国此时还不具有实力,不应该援助宋国。但当先轸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参谋意见后,大家的意见就逐渐一致,使城濮之战拉开了序幕。

当子玉向晋军提出休战要求后,对于接受还是拒绝,臣下们的意见是不一致了,子犯认为应该拒绝,而先轸则认为应该接受。最终,由于先轸的参谋意见非常巧妙――“伐其交”,晋军上下形成了共同的意见:表面上接受休战协定,但却做出一系列举动,使得楚军无法休战。子犯与先轸的参谋不仅将局势向不利于楚的方面又推进了一步,也使得以晋国为首的联军上下更为团结了。特别是战前最后一段时间,晋文公与栾贞子和子犯的交流,使晋文公最终彻底顺从了晋军将士们的意见,晋军的士气空前高涨。

相反,楚国却始终没有达到君臣一心。这与楚成王没有与子玉等臣下充分沟通有一定的关系。当齐、秦与晋结盟,且有可能与楚一战时,楚成王虽然是清醒的,不愿与晋正面交锋,也曾下令申叔及子玉撤兵,但当子玉不同意撤兵,即楚君臣不一致时,楚成王在方法上犯了重大错误,一是没有与子玉进行沟通,二是没有坚持命令。

如果楚成王不是以命令的方式让子玉撤兵,而是像晋文公一样,跟子玉及臣下们共同商量如何破坏晋与齐、秦的联盟,战胜晋国的方法,也许集体的意见会迫使子玉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他也许会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和国家利益是冲突的从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如果子玉始终不能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沟通的过程会使他明显感到自己的孤立,也可能会放弃原来的打算。或者,由于子玉的行为遭到大家的坚决反对,楚成王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解除子玉的职务。总之,进一步征求子玉及臣下们意见的过程是一次统一认识的过程,无论是子玉,还是楚成王,都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改变自己原来的做法。但无论是谁改变了,都会对楚国有利。

或者,楚成王即使不与子玉等沟通,只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迫使子玉无条件撤兵,而不是放任他,只是少给他兵,也不会使楚国蒙受这么大的损失。

参谋,虽然只是建议,但其作用其实非常巨大,它不仅使为下者能传达自己的意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为上者能增加自己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一个集体内部上下通达,各方力量更和谐,形成更为强大的力量。城濮之战就是一个实证。

【参考文献】

[1]蒋长兰.“能以德攻”和“刚而无礼” 的较量――《晋楚城濮之战》文本解读[J].安徽文学,2010(05).

[2]宋立恒.“城濮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说议证[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9(05).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4~56岁。病程:1~3 d。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自排气排便,腹部不同程度的压痛,肠鸣音亢进,其中14例可闻及气过水声,5例可见有明显的肠型,腹部立位X线平片可见小肠有阶梯状气液平面。全组患者均有腹腔手术史,既往手术多为阑尾切除术、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胆道手术、盆腔手术等。临床诊断为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住院时间:4~10 d。

1.2 诊治方法 患者确诊后,常规给予禁食水、补液、胃肠减压、灌肠、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及水电解质紊乱、静脉应用针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胃肠减压1 h后,行泛影葡胺过敏试验阴性者,即于胃管内注入76%泛影葡胺60~80 ml,大承气汤100 ml,夹闭胃管2 h。注药后应严密观察腹部体征,防止发生绞窄性肠梗阻,同时注意尿量、血压、脉搏等的变化。注药后每4 h摄腹部立位X平片1次,观察泛影葡胺在肠道中的位置及梗阻近端肠管扩张情况,若24~48 h造影剂进入结肠且腹部症状及体征减轻,可以继续保守治疗,直至痊愈;若出现下列情况则需手术治疗:①X线间断摄片造影剂始终停留在一段小肠内,可见孤立突出胀大的肠袢,不因时间而改变位置;②临床表现改善,但间断摄片未见改善;③腹痛加重,出现局限性压痛、腹膜炎体征者;④病情发展迅速出现休克者,抗休克治疗改善不显著。

中药复方大承气汤的基本方剂组成:川朴15 g,炒莱服子10 g,枳实15 g,桃仁10 g,赤芍15 g,大黄15 g(后下),芒硝15 g(冲服),水煎服,1次内服100 ml,2次/d。

2 结果

本组30例中,29例造影剂在注药后8~48 h内进入结肠,提示梗阻已基本解除,继续保守治疗成功,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而再次造成肠粘连等并发症。1例临床表现腹痛改善,但在动态观察中造影剂始终停留在一段小肠内无推进,肠腔进一步扩张,48 h后剖腹探查见小肠一段肠管粘连成团肠腔狭窄,行此段小肠袢切除吻合术,及时手术痊愈出院,避免了因手术延误而造成小肠坏死的不良后果。全组病例均临床治愈出院,无1例出现诸如药物热、皮疹、皮炎等碘中毒反应。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其发生率约占各类肠梗阻的40%~60%[1],大多数学者认为应首选非手术治疗,如治疗无效或有绞窄倾向时则中转手术,但对于如何确定中转手术的时机,有较大争议,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根据临床观察进行判断,有肠绞窄可能的征象对决定手术有重要的判断价值。二是以非手术治疗的时间决定[2],对无绞窄征象者多数学者主张粘连性肠梗阻的保守治疗时限在48 h内较为安全,但仍有争议。粘连性肠梗阻多为单纯性和不完全性肠梗阻,保守(中西医结合)治疗成功率较高,但仍有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适时地掌握手术时机,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手术时机的选择在临床应用中依然是一个难点,除了严密的临床观察外,还需要一种较为可靠的客观检查指标。

泛影葡胺是一种高渗性有机碘水溶液[3],其渗透压为细胞外液的6倍,在胃肠道内几乎不被吸收,不像钡剂那样容易沉淀、凝固,万一进入腹腔,容易被腹膜吸收,刺激性小,其高渗性作用可将组织间及血管内的液体转移到肠腔,使肠内容物得到稀释,通过它可增加梗阻近端肠管扩张,同时刺激小肠蠕动。这样可使肠梗阻段的压力梯度增加,稀释的肠内容物较容易通过梗阻部位,还可减轻肠壁水肿,促进肠梗阻缓解[4]。泛影葡胺通过肠道迅速,在无完全梗阻情况下1 h~2 h达直肠,常常见到胃、小肠、大肠同时显影,对肠腔充盈大小、形态以及周围的关系、病灶的位置及部分病因能作出较正确的诊断[5]。通过X线动态观察,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能为选择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时机及手术切口的选择提供帮助。任智等[6]主张,如果造影剂在24 h未到达盲肠,但患者情况稳定或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腹部平片提示液平减少或无肠绞窄影像,可以继续观察到48 h。48 h后,若造影剂能到达盲肠,提示非手术治疗可能有效,若造影剂未能到达盲肠,说明非手术治疗无效,应考虑中转手术。个别患者造影剂在肠腔内被稀释,加之腹腔内渗液,使泛影葡胺显影不清,只需不加稀释的追加40~80 ml即可。泛影葡胺造影的应用需注意以下禁忌证:碘过敏者、高热脱水、严重肝肾功能不良、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多发性骨髓瘤等[3]。

单纯性肠梗阻在传统的中医学属于“肠结”的范畴,肠为传导之腑,其功能以通降下行为顺,由于气滞、血瘀、热结、寒凝、湿阻、虫结、食积而造成通降失调,均可发生肠结[7],给予通里攻下、行气活血的复方大承气汤治疗,可荡涤肠胃积滞而解除梗阻,且健脾除胀,理气止痛,兼能通肠润便。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多系肠管与腹壁某点粘连,因食物或蠕动的关系,在此处形成锐角畸形而致梗阻,因此,采用攻下的方法治疗,使梗阻近端肠管内压力增加,中药或气体强行通过梗阻段肠管,使粘连处锐角变成钝角,梗阻遂得到缓解。

笔者采用泛影葡胺加中药大承气汤动态观察诊治粘连性肠梗阻,对手术指证的掌握、手术时间的选择与临床观察作比较,以动态间断X线摄片为客观依据,诊断与治疗相结合,是一种安全、实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74.

[2] 吕云福,邹声泉,詹文华,等.肠梗阻诊断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92.

[3] 国家基本药物领导小组编.国家基本用药.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40.

[4] Choi HK,Ch KW,Law WL.Therapeutic value of gastrografin inadhes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after unsuccessful conservativetratment: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Ann Surg,2002,236:16.

[5] 张毅,侯勇,侯昌映,等.泛影葡胺胃肠道造影在粘连性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13(9):595596.

篇3

关键词:高品质高中;文化承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A-0026-04

当前,普通高中存在着严重的“单质化”现象,应转型“单质化”的普通高中为办学质量、内涵、文化、特色的“高品质”教育集合体。由此,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也就成为办高品质高中的时代诉求。而优质特色发展,不仅是解决“单质化”的有效办法,更是实现高品质高中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应然选择。我们认为,文化作为高品质高中的“顶层设计”,文化承创是走向优质特色的关键所在。

江苏省震泽中学于1923年创立于太湖南岸的震泽古镇,在9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六易校名,三迁校址,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2007年9月,学校易地新建,整体迁址于区政府所在地办学。作为一所创造过辉煌业绩的县域知名重点高中,如何在新校区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延展办学特色、铸造教育品牌,进而创生新型学校文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优质特色发展,是一种过程、一种能力、一种文化,而不只是一种静态的结果。实现优质特色发展,是一所学校提高办学品位、克服“单质化”“同质化”的必由之路。由此,问题之肯綮在于如何全面剖析学校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理性思考优质特色发展的维度与路径,推进高品质文化、高品质师生、高品质课程、高品质教学的校本实践,以彰显优质,强化特色。

爬梳剔抉:本质触及高品质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根柢原乡”

高品质高中,在发展理念上,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在教育价值上,更加关注人本身的价值;在教育质量观上,更加关注人的全面而多样发展;在培养模式上,更加注重人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在教育管理方式上,更加注重政策引导和思想引领……[1]

所谓优质学校,一定是以“先进理念”引领的现代学校,是注重学生“和谐发展”的高质量学校,是“勇于创新”的个性化学校,是不断“自我超越”的成长型学校。而特色发展,首要是文化特色,核心是基于优势学科所形成的特色课程体系。基于此,当我们思考以什么样的道路走向优质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探讨优质与特色的整合之道。所以,高品质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既是一种以优质和特色为追求的发展方式、发展策略和发展状态,又是一种发展过程、发展能力和发展文化,而不只是一种静态的结果。[2]

就路径选择而言,基于优质特色发展打造高品质高中,首先是文化梳理、理念引领,即在梳理学校办学历史的基础上,把学校优质特色发展这一目标融入学校精神,成为学校“底色”,化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追求,变成支撑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精气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思想和主张,这种主张既要符合教育基本的规律,又要有自己对教育独特的理解。其次是师生成长、素养提升,即通过激发师生“生命生长”的内生能量,涵养其个体发展的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借助“发展人”的过程来助推学校的“高品质发展”。第三是完善课程,建构体系,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交融的体系,形成领先于其他学校的优势学科领域。第四是优化教学、特色发展,教学是否优质是学校是否优质的关键变量。一是要持续改进教师的教,其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学;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效能,使每一个学生的人格都得到健全发展。概言之,一所优质特色发展的高品质高中应至少具备“高品质文化”“高品质师生”“高品质课程”“高品质教学”等要素。

共融共生:承创文化的高品质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实践

(一)厘清文}纲要,系统谋划高品质文化的优质发展

继承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继承,让学校文化拥有根基,接上历史地气;创新,让学校文化持续发展,注入时代元素。梳理江苏省震泽中学90多年办学历史,我们发现:震中传统文化中具有“诚朴育英”的风骨,她鲜明地表征了我校“树诚笃之风,造朴茂之才”的办学目标。我们认为,这就是震中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是需要继承与弘扬的“合理内核”。基于此,我们便将震中传统文化表述为“诚朴育英的县中文化”。

在全面梳理校史、厘清文脉的基础上,我们以办现代学术性高品质高中为目标,系统谋划学校文化建设,制定了《江苏省震泽中学文化建设大纲(2011―2015年)》(简称《大纲》)。《大纲》确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扬弃震中传统文化,厘清办学思想,创生学校精神,建构理念文化,使之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并最终形成精神文化统领下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文化体系,进而使精神文化理念化、制度建设人本化、校园环境人文化、师生活动课程化。具体说来,通过3―5年的持续努力,重点形成以下四个方面的标志性成果:一是建构以学校精神、办学愿景为主要内容的理念文化体系,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二是培育3―5个有品位、有影响的品牌活动项目,并使之课程化。三是建成一批内涵丰富、格调典雅、主题鲜明、和谐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四是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形成科学民主、人本规范、和谐高效的制度文化。

(二)激发内生能量,着力涵养高品质师生的核心素养

艾伦・布兰克斯坦指出,优质学校必须拒绝失败和确保师生都能取得成功,只有让师生都获得成功的学校才是真正的优质学校。[3]由此,高品质高中的核心要义与终极追求即在高品质文化引领下,激发师生内生能量,涵养其核心素养体系,进而锻造一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教学业务精良,努力奉献的高品质教师团队和“学创俱能、知行合一”“内外兼修、身心两健”的“全面发展”的高品质学生队伍。

针对新校启用后的新老教师教学合作、校本管理、特色建设等问题,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启用了教师自能发展共同体建设。通过制定共同体相关章程,用模式概念促成其文化力与领导力合力生成;通过课题研究、专家报告、名师指导、专题研讨、听课观摩、网上交流、资源共享等共同体互动互学形式,促进教师自能发展共同体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发展、课程改革实验及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共同提高。

旨在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的基础,[4]学校积极引导学生自发组建了30余个学生社团(见表1),成立了学生会社团部,还为各个社团聘请了指导教师,并在活动时间、活动场所、活动器材、活动经费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强化课程建设,全面推进高品质课程的特色发展

基于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有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比照“江苏省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有关“课程设置”的相应调整,在厘清“诚朴育英的县中文化”文化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办学现状与教学实际,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等高品质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我们不断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建设,力求在扩大教与学双向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前瞻教学改革:

一是优化课程结构,推进课程建设综合化、多样化。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梳理整合学科知识体系,明晰必修课程基础性知识要求,适当减少面向全体学生的必学内容及学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各学科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教学中,把综合实践活动列入选修课程,形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结构合理、层次递进的课程格局。

二是增设选修课程,实现课程内容菜单式、可选择。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类课程资源,大力开发门类齐全的选修课程(见表2)。其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比例不超过60%,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比例不少于10%。每学期选修课程课时比例不少于总课时的20%。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修,走班上课,定时间、定地点常态开展教学。

按照上述思路,结合我校实际,学校整体课程框架如下(见表3):

(四)创新发展范式,依托“晓庵天文”的高品质教学培育核心素养

一所高品质高中不能满足于给学生统一的课程与教学,而应不断满足学生多样性、个性化的要求。[5]江苏省震泽中学创办于太湖南岸的震泽古镇,毗邻清代著名天文学家王晓庵纪念馆。“晓庵天文”是学校的一项传统特色项目。30多年的天文观测是从学校传统里生发出来的特色办学闪光点,是校本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枝。得天独厚的天文资源、独树一帜的天文设施、领的人才资源、匠心独运的天文活动为学校藉由江苏省“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实施高品质教学,推进全人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6]

“晓庵天文”,主要以天文学相关课程内容的模型建构、情境创设和内容拓展为载体,以高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重点,推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努力使其成为学生多样化学习和多元发展的高品质“立体课堂”,成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实现专业成长的高品质“发展中心”,成为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高品质“展示窗口”。

一是基于学情校情分析,以“晓庵天文”高品质的教学内容导引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情校情分析不仅决定着课堂教学能否实现由教向学的转换,也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素养内涵能否实现多元化、个性化。我们的做法是:基于又不拘囿于“晓庵天文”课程的框架,通过制定课程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目标的“双向细目表”、课程学习基础与核心素养达成的“困难分析表”,帮助教师正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目标的关联、课程学习性向与素养基础,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组织与方法的指导。我们尝试开展“鼓励挑战性的晓庵天文课程内容学习”,以高品质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学习的热忱与潜能,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二是变革教学组织形态,以“晓庵天文”高品质的教学形式“私人订制”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方案。进入互联网时代,好的课堂应变身“私人订制”的学习中心,满足每个人个性化的教学需求,让学生像淘宝购物一样选课上课。此类教学,以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实现了对教学本身的超越,实现了教学向“教学+”转变。与此同时,每个学生的大脑是不同的,其认知、策略、情感几个部分也就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行动和表达方式,表现出来的是多元的状态、多元的组合。“晓庵天文”高品质的教学形式充分考虑个体不同的需求,使各种各样的学生都能适合这套教学设计,即通用教学设计。

著名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江苏省震泽中学基于文化承创探索高品质高中教学改革,为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提供了一个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4][5][6]朱卫国.努力办高品质的高中[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6(1).

[2]徐月新.文化承创视阈下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探析――以“活泼泼地”教育为例[J].生活教育,2016(9).

[3]艾伦・布兰克斯坦.创建优质学校的6个原则[M].林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

High-Quality Senior Middle School Develop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 Case Study

XU Yue-xin

(Wujiang District Bureau of Education, Suzhou 215200, China)

篇4

崛起历史:

1、楚先民后来在商王朝军队驱逐中被迫南迁,其中的季连家族则建立了楚国。楚国建立后在其扩张的过程中多次发动征讨南方民族的战争,夺取了南方大片领土;

2、公元前757至公元前741年,楚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开始对濮地进行拓取。到楚武王时,已占领大片濮人的土地;

3、楚成王时,楚国更显强盛,北抗齐桓公、南败宋襄公,实为一代霸主,其北上之势直到城濮之战为晋国所阻;

篇5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篇6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通过学生对齐国强大、称霸的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齐国、晋国称霸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根本原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齐桓公称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其称霸的背景、手段和活动教材中介绍的比较详细,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其称霸过程的分析,了解到诸侯争霸的实质认识到齐桓公称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诸侯称霸的历史作用:这是本课的落脚点,学好它对于后面历史学习作了铺垫。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作用,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从战争的性质看,"春秋无义战",其实质是奴隶主贵族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丁深重的灾难.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争霸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丁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它客观上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问题相对比较抽象,理论难度又比较大,而且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析争霸战争的实质和结果,要明白这个问题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地位分析: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本课是这段大变革时期在政治上的表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变迁,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以后要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本课,对于以后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学习不利。

教法建议:

关于"春秋五霸"。教师应指导学生回忆上几节课所学的知识,提出夏、商、西周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并引导学生回答出三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先后是奴隶社会的确立和繁荣时期,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771年。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那么为什么要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呢?从而导入新课。

关于"齐桓公称霸"。建议教师首先从诸侯争霸的背景讲起,出示有关西、东周的直接管辖的土地、人口、兵力、财力、物力等对比图。使学生通过对比明白,此时周王室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已经严重削弱,因而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就是说,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这成为诸侯争霸的背景原因。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霸主--诸侯首领。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在这种情况下,诸侯纷起,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历史上称?quot;春秋五霸"。在讲到齐桓公称霸的条件和活动时,建议教师提问学生:假如你是一个诸侯国的国王,为了成为霸主,你会如何做呢?然后在学生答案中,找到相关内容,再让学生先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使学生明白齐桓公能够首先称霸,雄厚的实力、有利的条件,提供了可能性;任用人才和进行改革是根本原因。葵丘会盟是称霸的标志。

关于"诸侯争霸的历史作用"因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初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建议教师以战争的后果为基点,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总结的方式。在讲授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历史现象到历史实质的提炼过程。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

教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复习提问在前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个朝代?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在学生能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

1、诸侯争霸的实质

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分析,对东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东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在学生看对照表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估计学生能够说出表面原因,但是对深层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师应进一步指出: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权威,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诸侯首领—霸主。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

2、春秋五霸

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出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同时让学生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该为7个国家)的相应位置。

3、齐桓公称霸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

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

⑵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

⑶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4、晋楚争霸

在阅读教材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晋楚争霸的关键之战是什么?晋文公称霸同齐桓公称霸相比,有什么相同之处?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城濮之战。教师先作介绍: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相同之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行了改革,使国家得以强壮。(吴越争霸: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

5、争霸战争的作用

教师提问:这么多争霸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战争的破坏性,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恐怕回答的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春秋开始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争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

二、战国七雄

教师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土》边指图边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建议教师按方位向学生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教师再提问:请同学对照《春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出现的?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指出:其实除了新出现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也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所不同了,教师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事件。

篇7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50分)1.歌星刘德华唱的《中国人》中有一句歌词说:“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 ”,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原始社会去体会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到 ( )A. 云南元谋县 B.北京周口店 C.北京周口店 D.浙江河姆渡2.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共同点有 ( ) ①都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②都使用打制石器 ③都会用火 ④都过着氏族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3. 火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在我们远古人类中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4. 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二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有可能享受米饭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5. 蔬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国最早种植蔬菜的是( )A.北京周口店居民 B.浙江河姆渡居民 C.陕西半坡居民 D.云南元谋人6. 大汉口原始居民生活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 )A.进入父系氏族 B.生产工具进步 C.生产提高 D.贫富分化7. 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分布在(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辽河流域8.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制历时,兴贸易,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始祖是炎帝,他号称( )A.燧人氏 B.神农氏 C.轩辕氏 D.伏羲氏9. 某人因触犯刑法而被投入监狱,最可能是在下列谁的统治时期 ( )A.黄帝 B.舜 C.禹 D.尧10. 周文王任用的贤才中最的是 ( ) A.伊尹 B.姜尚 C.管仲 D.鲍叔牙11. 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这些简称源于西周实行的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12. 文物是考证历史的重要资料。下面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的是 ( )A.半坡彩陶 B.大汶口黑陶 C.司母戊鼎 D.毛公鼎13. 下列青铜器中,最能体现三星堆青铜文化的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立人像 D.青铜14. 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是( )A.楚庄王 B.晋文公 C.齐桓公 D.宋襄公15. 晋楚之争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王,其中主要事件是( )A.葵丘会盟 B.城濮之战 C.长平之战 D.桂陵之战16. 战国时期下列四国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A.楚国 B.齐国 C.秦国 D.燕国17. 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 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战役有( )①城濮之战 ②桔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马陵之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18.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战场立功国家赐给田宅和爵位 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19. 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的办法应该是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C.合理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20.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牛耕进一步推广是在( )A.春秋时期 B.商朝 C.战国时期 D.西周 21. 战国时期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赵州桥22. 下列哪一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最能体现朴素辩证法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荀子 23. 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合的是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善用权术,建立 C.爱己爱人,崇尚和平 D.清心寡欲,顺其自然24.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又是大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是( )A.兴办私学 B.创立儒学 C.开办太学 D.创设科举制度 25. 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的封建国家,提倡改革,主张法治的代表人物是( )A.孙武 B.孙膑 C.孟子 D.韩非 腾八中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历 史 答 题 卡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制卷人:尹冬梅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5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观察下图,回答问题。(9分)

(1)你知道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的时间吗?从图中可看出该远古人类位于哪条大河流域?(2分)

(2)从上图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中你能知道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哪些技术?(2分) (3)从图中可以看出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分别住在什么样式的房屋里?(2分)(4)河姆渡 居民和半坡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与什么有关? (3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 《左传》中记载:“昔武王克商……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予•儒敢》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二 “罢兵西归……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 ,日齐。”(1)两则材料反映西周实行什么制度?周天子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制度?(4分) (2)周天子封的对象都有哪些人?封国的统治者叫什么?(4 分 )

(3)根据这种制度,国君或诸侯享受的 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有哪些?(3分) 28. 历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 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日:“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1)以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4分)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概括商鞅所为的历史作用。(2分) (4)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3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材料二 “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 材料三 2007年9月,以“走进孔子、喜迎奥运、同根一脉、共建和谐”为主题的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拉开帷幕。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材料四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他“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下决心学习)”,一生努力不懈,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十岁建立起自我,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认同自己的命运,六十岁自然地接受各种批评,七十岁心想做什么便做什么,却不违反礼制规矩)。”(1)孔子和孟子是_______________的代表,这一学派的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材料一被推荐为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语之一。请你说说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结合材料三的“主题”说一说这句话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给我们什么启示?(5分) (3)请用一句简洁的话介绍孔子。写出他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方面的名言。(4分) (4)读了材料四孔子一生努力的有关材料,你有什么感想?(4分)

篇8

关键词:泓水之战 礼崩乐坏 战争规则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认为在战场上讲规则迂腐可笑。下面就结合《左传》中描写的著名战争泓水之战进行比较说明,提出一种战争规则观,以求教于大家。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载: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①

对宋襄公在泓之战中的表现,古往今来人们都毁誉不一。毁贬之人除宋国国人外,大司马子鱼也说:"君未知战。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②据说宋国上下都在埋怨国君,说是他一意孤行,这才遭致泓水惨败。大多数清儒都对宋襄公不以为然,而且说法往往更趋激烈。吴曾祺《左传菁华录》说:"(宋襄公)用人于社,昏暴甚矣,一败之后,无以自解,乃姑托以仁人君子之言。何不知羞耻如此。窃谓宋襄公此番举动,是为后世伪道学之祖。"清人高士奇则讥宋襄公为"妇人之仁","甚矣哉,宋襄之愚也……吁,宋襄其谁欺乎?夫祸莫于残人骨肉,而以国君为刍狗。无诡之杀,曾子之用,以视重伤于二毛,孰大?逆天害理之事,宋襄敢行之,而故饰虚名以取实祸,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泓水之战,怎么就是计末遗本?仁义之名怎么就是小名?我感觉有很多人赞成,这也深层次地反映出了国人的实用主义理念。一切都以实用为目的,只要有一种好的结果,从来不管手段如何。"成则为王,败则为寇。"这种简单的划分法,成了惟一的衡量标准。

在上古时代,战争是讲究礼仪的。比如儒家的《礼记・月令》一书认为在春天不可发动战争,只有到了立秋这一天,国王带大臣到西郊"迎秋"后,才可以开始发动战争。所以,《左传・庄公十年》中说,"十年春,齐师伐我。"一个"春"字,就暗含了齐国的不讲礼仪。

古代打斗的时候以战车为主,战车一般使用大排面横列作战方式:两军对垒的战车都以横排前进,迎面对冲,敌我车辆两两交错,战车兵从车上立直了身子,趁着与敌车一错轴的时刻,拿戈往旁边车上的人脑袋上招呼,或者用矛去戳。正因为要错轴而战,所以战车的队形非常关键,一排排要稳齐,在鼓点指挥下横排前进,这样才能确保错车时两两夹击对方战车,威力叠加,才占便宜。如果一方败退,要不要追杀呢?按照周朝作战礼仪,追击逃跑的敌人不要超过一百步距离,跟踪追击不要超过九里,这都是为了表示礼节,打仗点到为止,不为已甚。

宋襄公在历史中的恶名全因他在泓水之战中的举动而致。其实他的作为并不是因为轻率或者骄纵以至视战争如儿戏,而是他极力恪守战争规则。春秋时代的车战,布阵有共同的规矩,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一切均出于礼制。两国交兵,不伤国君,不斩来使,胜利后不逐败师,敌手不列阵不发起攻击,甚至还要为敌国伤兵医药救治,这就是所谓的"君子治军"。体现军礼要求的《司马法》就明文规定,用兵应该"正而不诈",即当做到"成列而鼓,不相诈","逐奔不远,纵绥不及",杀戮的血腥程度要有界线,决不可滥用暴力。宋襄公本受礼乐文明熏陶,他既然以礼制作为行动指南,自然要在争战中贯彻泱泱君子风度。在宋襄公生活的春秋时代早期,信用就是最神圣的战争规则,任何人都必须遵从。宋襄公明知危急,却甘愿冒战败的风险坚决不破坏战争规则的最后底线,你完全可以说他痴,笑他傻,但你不能不承认,那是一个充盈着人文魅力的时代,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时代,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时代,中国几千年来泱泱大国的君子之风便奠基于此刻。

其实,战争就是政治的继续。打仗目的只是为了分出个胜负,从而使政治上的争端和争议(比如土地归属、国与国之间的主次关系)有了裁定的依据,点到为止,人员杀伤不是追求的主要目标,一方溃散就达到判定胜负的目的。所以,春秋时代的战争描写,最终常见都是"某某师溃"。溃--就是阵形乱了。退了,也就完了,不求杀伤多少。战车的杀伤力不如步兵和骑兵,但大家并不介意,依旧发展战车,即使南方山林水网密布的楚国,或者远在西垂的秦国,也用战车。这都是为战争为政治服务,而不是掠夺杀戮为目的。直到某一天,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异族武装迫使中原放弃车战,战争技术才进一步残忍化。这就是著名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变革。于是,到了后来,各诸侯国渐渐地抛弃了仁义礼智信,各种各样的罪恶阴谋手段都陆续粉墨登场,在中原大地上,进行攻城掠地的大厮杀,给整个民族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讲究礼仪的会一败涂地,不讲规则的却凯歌高奏。君子输给小人,劣币驱逐良币,竟然成了战争发展的规律。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③实质上,无义之战在春秋时期并不明显。大家还都在遵循着战场的规则。战争原则还保存在《尚书》、《左传》、《司马法》等书中。从这些书中可以看出,战争不是单独的军事行为,而是政治的一种继续。古人说"师直为壮,曲为老"。(出师有名则理直气壮,出师无名则冒天下之大不韪,士气不盛。)④在战争中,坚守战争道德的一方称为"义师"、"义兵",士气自然雄壮;如果是非正义之师,那么士气自然低迷。这些战争原则其实一直为春秋时代的人们所遵守着,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春秋时犹言礼与信,至战国则无其事矣。"当时的霸主如齐桓、晋文不是以其横蛮不讲理而成为霸主的,而是因为他们代表着华夏世界来抵抗强大的楚国和处在原始状态的戎狄而得到拥戴的。但是齐桓、晋文之后,一些古老的礼仪传统渐渐断绝了,诸侯间的盟约逐渐失效,信用让给了强权,正义让给了,成为孔子所说的"无道"的礼崩乐坏社会。而到了战国时代,战争更加残酷更加不讲信用更是不择手段。"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当今,在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势之下,我们就要制定和遵守战争规则,为战争加上文明的锁链,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注释:

①《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译注》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1版,第397页。

③《孟子・尽心上》。

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参考文献:

[1]夏继先:《战争描写特点论略》,《社科纵横》,2008年第12期。

[2]杨伯峻:《春秋左传译注》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1版。

[3]《周礼・春官・大宗伯》。

[4]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1版。

篇9

品读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孔子的博学多才,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无不令我为之咋舌。然而其中闪烁着光芒的以“信”为论,则深深印在脑海之中。

当孔子谈“信”,“信”便是“信实不欺,诚为本德”。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人如果不讲信誉,好像马车上没有驾驭牲畜的关键,是全然不行的。三国时期两位神武盖世的大将,吕布和关羽,现如今的情况,一个为世人赞颂,另一个为妇孺唾泣――迥乎不同的局面。关羽义字当头,诚信为天,哪怕誓死追随刘备,也毅然放了曹操一条生路。反观吕布,这个“三姓家奴”,反复无常,言而无信,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历史不止一次的论证着孔子的观点,他警醒着世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真理,唤醒着人格深处的灵魂。

当孔子谈“信”,“信”便是“信任于人,花香四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一句话,便唤醒了这个充满怀疑的社会的良知。从古至今,多少人因猜忌、怀疑,不仅个人活在疑虑之中,甚至葬送了国家之命。赵王不信任廉颇,结果赵括的“纸上谈兵”加速了赵国的灭亡;项羽不信任范增,屡次错失良机放过刘邦,终是兵败人亡。不信任最终导致的是人与人间的冷漠疏离,社会内部矛盾四起。倘若某天世界被不信任的负面情绪充斥,那同丑陋吞噬美丽,黑暗遮住阳光有何两样?可见,儒学在千年前便看破这一点,它教育我们和谐源于信任,信任自在人心。

当孔子谈“信”,“信”便是“以人为本,民信国安。”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在仕进,治国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论“君”“臣”,只有认真谨慎,信诚可靠,才能得到百姓的忠诚,才可以谈“平天下。”小到曾子杀猪,大到商鞅变法,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始终是一个“信”字。若没有商鞅“移木者赏百金”人许诺,变法何以成功?秦国何以统一?若没有晋文公看似丢失利益的“退避三舍”,又哪有“城濮之战”的大获全胜呢?

篇10

【关键词】塔城;多重文化;东巴文化

中图分类号:K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72-01

塔城,纳西语称“塔展”,“塔展”纳西语“塔职”即柿子的音译;也有说法是塔即纳西语的“塔”,“展”是城池,犹如塔的地形包围着城池而得名。总面积269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老村离丽江城158公里,海拔1910-3900米。乡辖依陇、陇巴、堆满、洛固、塔城5个村委会,82个村民小组。

一、塔城历史沿革

据《元一统志》中记载了“麽西蛮”酋长侵夺“濮卢二蛮”所居的巨津州,“贞元十年,韦皋以异牟寻兵伐吐蕃,大破之,断铁桥,取十六城,俘其五王来献捷(铁桥在丽江巨津州)”①,《丽江府志略》建置略中记载为“巨甸塔城约”,山川略中记载为“塔城关:在城西北三百五十里,旧巨津地界,今关外属维西地,金沙江从关下入府境,乾隆七年,奉题重修”。“铁桥址:在废巨津州城北一百三十里,为南诏与吐蕃交会处,铁桥之建,或曰吐蕃,或曰隋史万岁及苏荣,或曰南诏阁罗凤。异牟寻归唐时断以绝吐蕃,桥南有铁桥城,为吐蕃十六城之一,尝置铁桥节度于此,桥所跨处,穴石锢铁为之,冬日水清,犹见铁环”②。至于铁桥笔者认为属“麽西蛮”所建,“铎”③为麽西人的利器,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先进武器,说明当时的麽西人掌握了最先进的炼铁技术,在纳西人的称谓中也有自称为“苏喜”,铁桥自然为当时的麽西人所建。“巨津州”、“铁桥节度”为今巨甸塔城地界,“F桥城”指今塔城,成为军事要地。

金沙江河谷地带一直以来都是富庶之地,《蛮书》中记载“大羊多从西羌,铁桥接吐蕃界三千、二千口将来博易”,“铁桥”即塔城,悄然也成为通往吐蕃商旅往来的重镇,为纳西族、藏族文化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充当了如今的“陆港”角色,为“茶马古道”提供了基础。

二、多重文化下的塔城

丽江自古盛产盐、铁与漆,属古代重要的物资,各政权为了获得此类货物,相互争斗的史书均有记载,游走于三国政权之间,养精蓄锐,势必是当时纳西民族求生之道。吐蕃鉴于军事需要在铁桥设以神川都督和铁桥节度,吐蕃势力为了迅速向西南扩张,具有吐蕃文化特点的本教开始影响纳西族的宗教。据史书记载,公元8世纪吐蕃上层统治阶级为了“扬佛灭本”,很多的本教被迫流放到纳西族地区传教,铁桥自然成为必经之地。本教对纳西宗教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对形成后来的东巴文化意义深远,许多专家已有共识。麽西诏虽属南诏国,“断铁桥”后,也就是唐朝十年后,虽然受制于南诏及后来的大理国,实际上还处于麽西召的控制,巨津州作为麽西诏主要活动地域因“地最广,兵最强,素为南诏所忌”,由此引发的是“分而治之”。另据口碑资料,今塔城乡洛固的好多藏族人在清朝乾隆五十二年(1787)从维西县其宗迁入④,目前也是丽江最大的涉藏乡。因此,就其特定的历史,特定的环境造就了今天多元文化并存的丽江,多元文化的塔城。

纳西族与藏族两族关系源远流长,丽江塔城素有“东巴圣地”之称,东巴文化的是纳西文化的精髓,从东巴教内容到东巴画的表现形式,藏文化与纳西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东巴经中描述的崇仁利恩与衬红褒白咪育有三子,长子为藏族,次子为纳西族,三子为白族;东巴教主丁巴什罗与吐蕃后期苯教尊奉的东巴先饶同属一人;东巴卷轴画神像画的布局和构图上也与唐卡非常相似;东巴画《神路图》中出现的“十三层天”等众多源于原始苯教的神秘崇拜。丽江塔城乡的“勒巴蹉”,即勒巴舞是一种展示与藏传佛教古老教派――噶举派相关的一系列仪式轨程和民俗古风的民族宗教仪式乐舞,形式独特,内涵丰富。而“朵”文化,“朵”为藏音汉字,“朵”为聚合、凑份子之意;“”为酒之意,可以意译为聚合在一起,围成圈跳起来。朵以歌舞表现为主,公元775年为了庆祝赞普赤松德赞组织人们修建桑耶寺落成,在桑耶寺里围着篝火,进行自娱性歌舞表演,其中包括模仿动物的表演,歌曲及反映生产生活场景再现。舞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轮流伴唱、合唱等舞蹈时男女动作辐度很小,取名为“朵”歌舞,这就是“朵”的由来。“朵”文化作为丽江市玉龙县塔城乡独特的一种文化形式被云南省文化厅列入2016年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朵”一共分为十二幕,每一幕又有数量不等的歌舞组成,整剧由108首歌舞和话剧组成。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藏学的五大学科。在第十一幕中介绍了“朵”的来历,主要围绕“朵”来历来展开,也将整台戏剧推向,将“八槽”围在圈中央,以话剧方式讲述“朵”来历以及“朵”功绩。其中由《请跳一曲穿插舞》、《朵来历》组成。在《请跳一曲穿插舞》“……(外圈)那你现在去哪里呀?(内圈)我要朝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外圈)太阳升起的地方有木头筑成的墙。(内圈)那就去南方呀!(外圈)南方有火焰做成的城墙。(内圈)那就去西边吧!(外圈)西边有铁筑成的墙。(内圈)那么就去北边吧!(外圈)北边有水做的围墙。(内圈)如果东西南北方向都去不了,那就在此地吧!”中提到了五行方位观,即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五个方位所对应的木、火、金、水、土五行。五行方位观作为原始宗教的哲学观念在中外哲学史上均有出现,与纳西族的“青蛙五行”生命观也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具有藏族文化特点的“朵”中剧目中,其中第二十六首《鹿曲》中则描述了关于纳西人射猎的话剧。“朵”以送亡魂送往故地送往天堂结束,东巴《神路图》也以超度灵魂回归故地与天堂结束。藏族与纳西族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去探讨,塔城这块神奇的土地也值得我们大家一起挖掘其特有的文化现象。

综上所述,塔城乡鉴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人文因素,造就了多重文化,造就了今天的“东巴圣地”,“歌舞之乡”以及“茶马古道”重镇。

三、薪火相传,共建塔城

塔城位于丽江玉龙县境西北部,东隔江与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相望,南接巨甸镇、鲁甸乡,西与北面维西县相连,各民族大杂居,自然景观优美,物产丰富,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如世界第一座铁桥遗址,神川府遗址,铁桥节度遗址、神川之战、花马国(麽西古国)等可以打造成文化旅游项目,弘扬以东巴文化、“朵”、“勒巴蹉”文化。以文化强乡为龙头,带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公路是经济的先行官,现有的公路不能满通发展的需求,应以旅游为依托,政府援助、招商引资等路径解决现有的公路窄、弯道急、坑洼不平的道路问题;(二)借地方政府、文化人之手重点打造文化品牌,走文化旅游之路;(三)规划恢复建设塔城铁桥古遗址,以茶马古道、传统古村、塔城关等为文化旅游奠定基础;(四)积极争取重视各类非遗传承项目的扶持资金,使多元文化得以传承;(五)营造团结、文明、健康、绿色、和谐的乡风。

注释:

①②《丽江府志略》丽署新出(九一)临字第三号,丽江县县志编委会办公室翻印,第43页,第89页。

③《南诏德化碑》。

④杨福泉.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315.

参考文献:

[1]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

[2]杨福泉著.杨福泉纳西学论文集[M].民族出版社,2009.

[3]杨福泉著.纳西族文化史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和强著.唐代麽西分布考[M].作家出版社,2014.

[5]杨国清著.丽江文化旅游崛起解读[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