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5 09:4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国主义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爱国主义教育

篇1

一、创设浓厚的教育环境,注意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催人奋进,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品格。我们对教室、教学楼走廊、校园等教学设施进行统一布置,注意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宣传,赋予环境不息的教育生命,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到爱国主义的感染与熏陶。

二、建立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发挥阵地教育的积极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重在建设,我们开设了爱国主义展览室,把国旗、国徽、国歌、祖国地图、伟大成就、古今名人等制成版图,选派学生做讲解员,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使队员从中受到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可以是集中的、固定的,也可以是分散的、流动的。

三、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少先队活动之中。

爱国主义教育是少先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也是少先队活动应始终贯穿的教育思想。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少先队这一组织优势开展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人人争当升旗手活动、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国史、知国情、国好少年”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少先队“雏鹰行动”的开展,为少先队爱国主义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爱国主义是“雏鹰行动”的灵魂与主线,“雏鹰行动”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都可以溶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四、多方结合,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有意义地开展。

篇2

一、结合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渗透

本土文化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积极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考察、参观本土文化的过程中确立感兴趣的创作主题,并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方法拓宽学生创作思维,让学生在创作家乡的文化中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在本土文化的熏陶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人美版第4册的《绘画中的节日》一课,笔者根据地方特色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建瓯挑幡”的传说故事进行收集,并在课堂中交流分享:相传在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招募抗清复明大军,横渡海峡。当时,建瓯城郊大洲村的将士们将带回的军旗置于长竿之上,尽情挥舞,借此纪念壮烈捐躯的弟兄。从此以后,每逢正月二十四,大洲百姓都要按例擂鼓鸣锣,将旗杆来一番装点,舞动一番,以表庆祝与纪念之意。随着岁月流转,便逐渐淡化成了当今建瓯民间特有的挑幡习俗。在互动交流中,学生感悟到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期望台湾也像香港、澳门一样早日回到祖国怀抱。

二、借助优秀美术作品进行渗透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教师在分析作品时往往只是从用笔、构图以及色彩方面进行赏析,而忘却了作品的思想性与知识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从作品的历史背景、内容来分析,以此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达到赏悟作者表达内涵与情感的目的。而每一幅作品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背景后面蕴藏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分析和合理利用,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的得以落实在课堂中。

例如,人美版第五册美术《童年》一课,秦大虎等创作的作品“战斗中成长”,作品刻画了两个游击队员战斗后满载战利品凯旋的形象,身背战利品的少年脸上泛着红晕,充满了灿烂的笑容,胜利的喜悦在他全身跳动,他们的笑容与目光好似在憧憬着光明的未来。这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游击队员在艰苦岁月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欣赏激发学生联想那些艰苦岁月时期南征北战、流血牺牲的烈士们的艰苦生活,并与今日美好生活进行对比,让他们感到今日美好生活背后是革命烈士流血换来的,来之不易。这样,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联系生活体验进行渗透

在欣赏与写生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带到生活与大自然中,让他们亲身体会生活艺术品的精致与内涵,感受其内在的意义,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认识生活与自然之美的过程中,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接着把这种情感描进学生的绘画中,教育深刻。

篇3

【关键词】避暑山庄 爱国主义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198-01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作为向社会开放的永久性的机构,有着收藏、研究和教育的功能。收藏的文物藏品都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能够帮助人们揭示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让公众可以触摸到历史符号的真正含义。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通过形象化、系统化的陈列展示和生动化的讲解宣传向公众展示了时光在历史文物上留下的痕迹和内涵,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积极的教育功能。这些是博物馆的第一和第二职能的发展和延伸,如果缺少了陈列展览和宣传教育,文物展览就像美妙的歌喉,又重新回归到无声的状态。

承德避暑山庄在清代268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160年的风华,她有着漫长的历史画卷和时代巨笔,汇聚着18世纪中国的政治和外交的风云,书写了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华美篇章,记录了清代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也成为现代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近代历史教育的教材。

承德避暑山庄1996年被列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利用馆藏文物,和作为当时事件发生地的优势,运用陈列展览和其他多种形式,将避暑山庄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公众,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力和作用,可以充分实现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一 作为爱国主义的省、市级教育基地,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通过陈列展览呈现

1.烟波致爽殿

康熙三十六景第一景,是清代皇帝的寝宫。建成于公元1711年,康熙曾说过:“四周秀岭,十里澄湖,致有爽气”,因此,赐名“烟波致爽”,殿内陈列非常繁华,清代的嘉庆和咸丰就病逝在这里。

1856年第二次爆发,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咸丰携皇后、贵妃和五岁的载淳仓皇逃至热河。留下恭亲王奕在京师,督办和局,奕在英法俄的逼迫下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的《》,咸丰就在西暖阁批准了这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中俄》等让中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英、法、俄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懦弱的清统治者手中攫取了大量的土地、司法、租界管理权、内河航运权等,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民族经济,加速了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2.西所

咸丰1861年病死烟波致爽殿的西暖阁后,在避暑山庄就形成了两股政治势力,一方面以肃顺为代表的热河派(亦称元老派),一方是以慈禧为首的“太后派”(亦称“皇族派”)。慈禧太后和奕勾结,在这个殿策划了历史上著名的“辛酉”,开始了慈禧长达48年的封建统治,中国也加速成为西方帝国主义干涉和奴役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3.“咸丰、慈禧在山庄”专题展览

在云山胜地东西的两组配殿里,博物馆的相关部门多次请教有关专家研讨,对展览的形式、内容和大纲等反复研究和推敲,展览用了大量的照片和历史文件这一时期的事件,按照发展的横向和纵向的脉络,逐步梳理清楚。

二 对青少年加强宣教工作,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是对公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解员可以发挥历史文物的深层内涵,向公众进行生动地宣传和讲解,渗透给公众更多的知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转变为青少年的精神力量。

为此,博物馆都在广大范围内组织宣教人员,把有潜力的、有实力的工作人员放在宣教第一线,这样,可以在青少年来参观教育时,对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得更加出色,更加优秀,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升腾起爱国的热烈心愿。

三 重视对青少年讲解的宣传密度,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频率

第一,主动与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结成对子,让博物馆发挥出更大的爱国主义的教育功能,保持避暑山庄博物馆和一些旅游学院、医院、师范院校驻承部队、中小学的联系和交流,重视接待讲解,保证对公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篇4

[关键词]影视音乐 爱国主义 教育

电影是一门综合视听的艺术形式,在听觉这个层面上,它包含有人声,噪音,音乐。人声是剧情当中的人与剧情发生关联的人以及第三者发出的声音,有对白、旁白、独白等。噪音是物体发出的声音,如关门声、枪声以及一些效果音。音乐是包括声乐、器乐。早期的电影是一种有画无声的默片。或许是电影工作者意识到当时电影的缺憾,但又迫于当时条件的制约。往往在电影放映时在旁边放一架钢琴.由钢琴师在现场演奏一些现成的名家音乐,用以弥补视听上的平衡,这种名家音乐与影片的剧情甚至没有任何的联系,纯粹是增加些声音的元素而已。可见声音与影片的结合(不管两者是否有联系)还是从音乐开始的,随着电影进入有声时期以后,声音与画面才真正结合在一起。但音乐方面,电影音乐家仍是以纯音乐的形态来构思,这种构思方式脱离不了古典音乐的气息,到了后面随着电影的广泛深入发展,电影音乐家才注重电影音乐的研究,才开始专门为电影写专门的乐曲,这样才产生了相对独立的电影音乐形成。电影音乐才表现出明显的特征,随着电影艺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电影创造者对电影音乐的重视,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音乐作品,像《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红高粱》中的《妹妹你大胆往前走》,《闪闪的红星》中的《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海外赤子》中《我爱你,中国》等中外优秀电影歌曲,将亲情、爱情、友情,对祖国博大深远的爱国感情抒发出来。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部电影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渲染影片整体气氛上显得得心应手,对推进剧情的发展也不可否认,在表达和传播情感上更是音乐的长项,音乐是一门抽象艺术,在动作、语言、文字、表演不能再表达什么的时候音乐就开始释放它的能量,发挥它的功效,他的出现弥补了动作、语言、文字、表演方面的欠缺。我们可以借助超越时空的音乐,它作为一种精种载体释放片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使用电影音乐特有的语言将友情、爱情、爱国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作为抽象的音乐元素所能表达的功能。

影视音乐是具有艺术性、娱乐性、教育性三者合一的艺术,在本文中我们只对它的教育性做出分析:它的教育特点在于它不是强行灌输的方式对观念进行说教式的教育,而是通过音乐的传唱,从而让观众不自觉的喜爱并接受,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悄悄的流进观众或者听众的心里的效果。因此它是一种教育范围广泛,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对于影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创作出有更好教育意义的影视音乐作品和如何有效的利用影视音乐进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影视音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影视音乐和音乐一样,它超越了绘画艺术和文学艺术中时空的限制,用它特有的艺术形式唤起人们的情感和调动人们心灵的联想,影视音乐使观众从听觉上的幻想转到视觉上的联想,从而达到一种情感的体验。在一些主旋律的影视音乐作品中,普遍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情感,观众在对这种作品的欣赏审美过程中,又加深了人们对影视作品的感受,溶入了自身爱国热情。如我国早期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从歌词到旋律,充满着一种广阔的爱国情怀,经历了半个世纪,仍然焕发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人们还一直对它传唱,它所流露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为人们所接受^《闪闪的红星》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纯真激昂词曲和童声的演唱,至今让人流连忘返。爱国主义精神随着它的传唱深深烙在人们的心中。因此,影视音乐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影视音乐能让观众在影片中产生共鸣。使影片传递的爱国情感更加自然地渗入观众心田,更容易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

影视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部分,它能帮助渲染影片的整体气氛,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特别是电影主题音乐还能丰富,深化电影主题的功效。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往往是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伴随着音乐的出现进发出来,观众的情绪与影片产生共鸣,两者在情感上产生前所未有的统一,影片的思想毫无阻挡的涌入观众的心里。如南斯拉夫电影楼《桥》,音乐创作者专门为桥设计创作了一小段主题音乐,当桥在画面中出现时,主题音乐也就响起,表达了游击队员对这座大桥及祖国河山无比的热爱,观众的情绪与音乐产生共鸣,抒发出无限的爱国情怀。电影插曲是电影情感的集中爆发,观众在欣赏电影插曲时能与电影产生相同的情感共鸣。如电影《英雄儿女》插曲《英雄战歌》,“……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雄壮的乐曲,激昂的歌声,再不易动情的观众也会为之所感动,然而最主要的还是音乐中表现的爱国激情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在观众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以至过了几十年后的今天,每当唱起《英雄战歌》仍然是心潮澎湃。

三、影视音乐比影视的受众更广,且更容易传播

影视受条件影响,必须在影院或电视上才能观看,但影视音乐就方便多了,离开影院和电视等媒体,人们在口头上也可以传唱,且不论男女,老幼都具备传播条件,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即使没有看过影片,但它的歌曲响遍大江南北,如《便衣警察》插曲,“……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须言愁……”曾经唱遍祖国大街小巷,家誉户晓。歌曲隐含的爱国主义情操随着它的传唱也传遍祖国各个角落。

四、影视音乐本身具有的民族化特性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范例

篇5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国情感

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教学要借鉴这一点,注重创设情境,做到“教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这样才能起到以情动人的作用。

1.再现真实情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环境氛围和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获得鲜明、准确、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教学《钱学森》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学森的事迹以及他对祖国作出的卓越贡献,可以播放了火箭发射的录像和“嫦娥一号”升空的画面。这些情景给学生极大的感染,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钱学森的崇敬之感油然而生。教师再通过学课文、品课文、读课文,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激发。

2.浮现想象情境。想象是心灵的翅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让学生进入情境,强化感受,由“动情”进入到“悟理”的状态。例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时,“我们爱你……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魄。”这一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高尚品格的赞颂。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由这些品格,你想到了中国历史上哪些爱国人物及他们的爱国事迹?学生由此联想到了一尘不染的于谦、的林则徐,想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想到了三元里人们的抗英斗争,想到了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烈……通过想象,学生被这些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事迹和品格所打动,心中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责任感,读起来格外自豪、格外振奋。

二、加强感染力,培养爱国情感

叶圣陶说:“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朗读是调动学生情感最有效、最快捷的办法。

1.范读感染。要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涟漪,教师先要从教材中体验到文中的情感,先感动自己。然后教师再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以朗读的方式,撞击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当我以悲痛、缓慢、低沉的语调读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肖邦临终一幕时,自己已是哽咽,学生凝滞不动,有人偷拭泪水,文情、师情、生情交汇到一点,肖邦至死不渝的强烈爱国之情,让师生永生难忘。

2.诵读感悟。教师要善于抓住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例如,《郑成功》一课中,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这一句教学时,指导学生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朗读,体会郑成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读得掷地有声,也懂得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道理。

三、领会蕴义,升华爱国情感

阅读教学要注意抓住课文表达中心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的丰富内涵,感悟教材的深刻含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品出“道”的真谛,升华学生的情感。

人物的心理最能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例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一段心理活动:“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我引导学生:你从这段话里明白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明白了:为祖国争光,为中国人争口气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这一句话激发了学生对詹天佑的敬佩这情,也懂得了为国争光的道理。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心灵可以在语言中得到体现。肖邦弥留之际的请 求:“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教师引导学生思索:肖邦弥留之际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学生感悟到这一句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极至的表现。学生深受感染,爱国激情升腾在心中。

人物的思想品质更多的是通过行动来表现。例如,《詹天佑》一文中,“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白天,他攀山越领,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工作精神。“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这一句引导学生体会詹天佑与工人们同甘共苦的精神。而这一切都是一股内在精神力量支撑他这么做,这一切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中国人的尊严。学生从中受到启迪,点燃了心中的爱国火焰,同时也明白了行动是最好的爱国证明,立下了为祖国富强而读书的志向。

四、开展活动,强化爱国情感

课外书籍、社会生活中蕴含了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如开展“祖国有我心中”诗歌朗诵会,爱国故事擂台赛,“写好方块字,做好中国人”的书法比赛等。一系列的活动,将爱国主义精神渗入到学生深层意识领域,并引导学生付诸行动。

篇6

“在任何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里,爱国主义都被看作是一项首要的公民美德。”[1]爱国主义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需要通过教育激发的情感和能力。当前,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成果有不少,但从情感教育视角切入的还不多。本文立足于情感教育的视角,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诸多困境。第一,全球化时代带来了理性与情感、个人权利与国家利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等诸多矛盾。朱小蔓教授指出,“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引发的价值冲突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严峻挑战”[2]。如何协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困扰当代青少年的重要伦理问题之一。小学生会问:中国人代表外国乒乓球队打中国队,他们这是不爱国吗?中学生会问:如果国货质量不好,我为了爱国买国货,那不是一种纵容吗?对此,很多教师无言以对,因为他们也说不明白。第二,爱国主义教育中缺失理性情感。在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中,缺少恰当巧妙的方法,思维方式简单而两极化,加之中华民族百年苦难战争的民族情绪占据重要地位,导致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多是情绪化的反映,易产生悲情和愤怒,而缺少知识基础和理性分析。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对屈辱的历史感到愤怒,然而仅有情绪上的反映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这就需要从情感培育入手探索更适合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策略。

一、基础性情感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前提

情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石,人的情感具有原发性和基础性,因此可以从培育人的良好情感入手,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现代社会的民族国家都是想象的共同体,需要坚实、深刻的理由,才能在人们之间形成强有力的情感联结。情感有助于让我们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有助于建立同情性理解,情感为人提供做出正确行动的动力。

情感与人的生存发展的关系是多方面的,人的情绪机制参与人的对象化活动的一切领域和全部过程。无论是婴幼儿还是成人,情绪情感机制都能够最先接收道德信息。当我们把活动概念作为全部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时,情感教育显然是一个辐射教育活动全域、全程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3]它既不与德智体美劳诸育中的某一育相对应,也不是五育之外的单独一育,而是作为教育意识、教育思想渗透于诸育之中,发挥黏合剂的作用,使原有的相互分割的诸育实现功能性的统一。

颇多的基础性情感与人的品德形成具有密切联系,对爱国主义具有支撑性作用。20世纪初,俄罗斯哲学家索洛维约夫对原始部落进行文化人类学考察,发现原始人有羞耻、怜悯、敬畏等三种基本情感,并称它们为道德的原始材料。[4]这三种原发性的情感是道德情感中最为核心和基础的部分。除此之外,移情、分享、倾听、利他感、满足感、有力感、自尊感、友谊、正义感等情感,有些本身就是道德情感,有些对于品德形成具有积极的支持作用。这些情感是品德形成的内在基础,良好的品德都是在健康的情感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因此,我们必须要珍视人的情感,引导它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以尊严感为例,尊严感与自我意识发展息息相关。尊严是个人对自我存在的社会价值的自我意识。谈到尊严感,就不可避免地会谈到羞愧感。自我感以尊严感为正向内容,以羞愧感为负向内容。在我国的社会关系格局中,如果个体在伦理关系中有一定的位置,个体就会感到有尊严,就会受到伦理格局的制约,遵守伦理规则。反之,就有可能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尊重自己和他人,而没有尊严感的个人是不足取的。另外,从知觉主体来划分,尊严感可以分为:个人尊严感――与自我感、权利观念密切相关;他人的尊严――与正义感紧密相连;国家的尊严――涉及到个人的爱国情感等。尊严与个人美德相关,具有相对个体性,是个体宽容的底线。尊严同时受到社会文化、法律、个人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个人的尊严与社会、他人、公共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每个公民都应该过有尊严的公共生活,在行为上表现出公共生活的基础性品德――尊重。

二、根据认知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源自于血缘和地缘,同时也需要理性的支撑,例如对本国历史的明晰掌握,从而实现本能情感的理性化。

义务教育阶段,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认知发展和道德推理发展的律,引导学生学习关于国家的知识并进行爱国主义实践,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如果把爱国主义当作一种道德学习,那么就不仅需要坚实的历史知识作为基础,更需要缄默知识、实践性知识和道德实践。魏尔等人研究了二百多名四五岁至十四五岁的儿童关于祖国及其与他国关系的相关观念的发展,研究表明:四五岁至十一二岁的儿童对家庭、本族语言、生长的地方十分敏感,对国籍、公民、理想等抽象概念则无法产生道德情感;七至十二岁的儿童对国家的观念与情感需要借助具体事物来获得;而十一二岁以上的儿童借助形式思维,可以抽象地理解国家、爱国主义等观念。我国学者陈会昌研究过348名中小学生的爱国观念和情感,其结论为:中小学生对祖国山河、领土的热爱,最初是在具体形象水平上的;从小学末期起,这种热爱逐渐加进了自豪感、依恋感等情感色彩,中学生则能把爱祖国的山河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祖国忘我劳动等爱国主义精神相联系。[5]由此可见,情感的发展包括爱国情感的发展都离不开认知水平的发展,认知发展是孕育情感的基础。[6]然而,情感不同于生理发育,情感不会自我成熟,因此才需要教育使其逐渐理性化。

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及特征,即6岁至15岁学生可以从较多整体、直观、浪漫的学习逐渐走向可以精确、抽象、结构化的学习,就道德学习而言,也从正面的、模仿的、信奉的姿态向善于推理、对话、批判和独立思考过渡。”[7]也就是说,小学阶段多采用正面积极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语文、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以及班会、传统文化活动中,都应呈现更好的中国故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国家强盛能够为公民提供和平安稳的生活,国家的命运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积极正面的导向基础上需要呈现困境、冲突与矛盾,尤其要面对现实社会中易使学生困惑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动手查找资料、动脑分析探索,加之教师的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和思考问题,从而获得认知和情感的双重发展。

知识学习的过程总是弥漫着情感,学习者的情感便成为其价值好恶的标识器。知识中镶嵌着价值观,呈现何种知识就是进行何种价值观教育。人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会有一系列情感性特征,正面情感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重要感体验、创造冲动等,同时也有冷漠、倦怠、无助、焦虑,甚至恐惧等负性情感。这些特征会直接或投射性地表达出来。对于学生的这些情绪情感,教师应该有能力察觉并且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因此,教师要以充满情感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建构对学生有意义的、丰富的情感事件。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言,“一位真正的科学课教师是一位反思着科学,探索着科学的自然属性和自然界的科学的人――一个真正的科学课教师是一个体现了科学,身体力行的人,从一个强烈意义上说他就是科学”。[8]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如此,如果教师真挚而深沉的热爱祖国,学生也能够感受并习得这种情感。

三、让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成为学生的“难忘体验”

情感的发展和成熟需要教育,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可以是渐变的和突变的。德国教育家博尔诺夫认为,个体生命过程中的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在孩子个体生活经验的非连续性发展中,教师要走进孩子的心灵,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唤醒他们潜在的、沉睡的生命自觉意识和道德信念。

创设“难忘体验”的爱国主义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活动就是生活经验的改组和改造,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相统一的过程。学校可以开展震撼心灵的爱国教育活动。例如,在纪念遇难同胞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三十万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它代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是对个人生命价值的尊重,也是最直观的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当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建构以情感认同为基础的公民身份”[9]。人们的共通情感是维系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基本纽带,对国家的认同感是人类的高级情感,是一种对共同体的理性情感。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基本的社会性情感使彼此相联结,形成一个共同体,那么个人就无法生存。

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设计本身也是一种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设计过程应遵从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活动设计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教育专业素养;第二,学生应当成为学校各项德育活动的设计者之一,体验自己当主人的快乐与艰辛,学会当主人、逐渐完善主体性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更多地组织实践类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从而带给学生直接的道德感体验。在只有部分学生能参加的情况下,学校也可以通过让参与活动的学生分享体验的方式,使其他学生获得替代性体验。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还需要让学生表达个体经验。表达是让学生把自身隐性的生活经验显性化,它对于有不同生活经验的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意义。同时,表达与分享是不可分离的,个体的表达对于群体而言同样是分享,个体经验的分享具有增值原则,可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此外,日常生活中的节日、仪式和弥散性的环境熏陶也十分重要。例如:群体性的大型文体活动,尤其是涉及国家荣誉的国际赛事,更能唤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国家荣誉感,这是爱国主义情感中重要的一部分。升旗仪式本身就是一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国旗是国家的标识之一,升旗仪式在学校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尊重。道德教育甚至是整个教育都具有弥散性,良好的家庭、学校环境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样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

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10]对生命、民族和国家的爱,都应该成为教育的信仰。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培B具有狭隘民族主义的人,而应培养能够屹立于世界的现代中国人:人格独立、自尊自信,却不自大自狂,有允许批评的风度、直面缺点的勇气、不断进取的信心,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参考文献:

[1]万俊人.爱国主义是首要的公民美德[J].道德与文明,2009(5):4-5.

[2]朱小蔓.破解青少年儿童成长的时代难题[N].光明日报,2015-7-24(7).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

[4]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

[5]陈会昌.中小学生爱祖国观念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7(1):10-18.

[6]梅仲荪.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形成过程的研究[J].教育科学,1993(1):38-43.

[7]朱小蔓,王慧.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1):44-49.

[8]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1.

[9]王慧.权责一致基础上的国家认同教育――来自美国公民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5(20):3-6.

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 爱国主义

一、充分挖掘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初中学生主要是学习中国历史。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本身就是一部贯穿古今的爱国主义史。古代有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杜甫、陆游,保家爱国的名将霍去病、文天祥、戚继光,他们是我们伟大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千年延续的民族脊梁。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带来了东西方的列强分割,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外国侵略者的武力未能摧垮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其间涌现了无数爱国人士,如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洪秀全。他们有的为了保卫祖国献出自己宝贵而年轻的生命,有的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有的毕生忧国忧民。正是这些人,才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推动力量。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了解这些爱国史实,以起到潜移默化、振奋学生的爱国心的效果。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中教师的立场、观点和引导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立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周密的课堂设计。对千古传诵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气概的历史名言,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能燃起学生的热情。

在历史教学中还要运用多种灵活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受到教育。教师应根据历史学科、历史内容和学生自身年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使教师能够更有效地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如:讲到名将岳飞时,可以先播放屠洪纲的歌曲《精忠报国》感受岳飞的爱国忠义;讲到时,播放电影《林则徐》的片段,引发学生对鸦片的憎恨,激发其爱国情感;讲时,播放图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自觉为祖国的强大而学习。

2.情景再现式教学使学生在爱憎分明中接受情感教育。例如在学习时,让一位学生扮演日军,要尽可能地把日军屠杀中国人民时的丑恶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位学生扮演被日军捕获的爱国军人,宁愿受尽各种酷刑也不屈服。通过角色表演,学生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篇8

艺术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生作为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认为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民族发展的伟大使命,决定着国家未来发展的走向。在大学生中弘扬爱国主义,延续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血脉,是十分必要的。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类,他们同样肩负着未来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推动祖国繁荣昌盛的重大使命,在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下,探究艺术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和解决方法,对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爱国主义积极情感的形成和艺术类高校人文主义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艺术人才是社会的特殊人才,艺术类大学生既有一般高校学生的共同特点,又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征。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艺术类大学生主要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崇尚远大理想,缺乏理性思考;自我意识强烈,缺乏纪律约束;注重专业学习,文化基础薄弱。那么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一、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盲目崇尚西方文化,爱国意识淡薄

自从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近代中国的大门之后,大量西方的科技文化物质文明乃至意识形态传入中国。一些大学生认为近代以后一直是西方在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东方文明在近现代史上的缺席让部分大学生们贬低东方文明,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大部分学生从小学至大学,一直注重专业的学习和发展,而忽视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用的是苹果手机和苹果电脑,熟识乔布什,却不知道纪念日。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正在步入对祖国历史“集体遗忘”的深渊。笔者曾经在一次《大学军事教程》的课堂抽查中出了这样一道简答题:完整地默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包括词曲作者。全班120名学生参加测试,完全答对的学生竟然不到10%,这实在不得不让人担忧。

(二)学生爱国主义经受着非理性情绪的侵蚀

我们还清晰地记得2010年事件,当时日本的霸权行径,激起了广大海内外华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强烈愤慨。以笔者所在的河北美术学院见得,当时大学生们以极大的爱国热情,通过各种形式对日本及西方行为表示了强烈抗议和不满,他们通过互联网论坛、QQ群、手机短信等方式,呼吁抵制日货,鼓动大家上街游行示威。这种强烈的爱国热情是十分可贵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爱国热情的表达不是盲目的追随,更需要理智。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缺失,遇事更容易停留在事情表面,缺乏深度的思考,常常用感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感情不能代替理智,不恰当的感情表达甚至伤害理智,弄不好会走向美好愿望的反面。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破坏我国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大学的机械教育模式禁锢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总是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价值观念,但这种威权性质的爱国主义教育缺乏人文心理关怀,使得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规律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环境的制约,而受教育者又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虽然课堂或者其它方式的教育可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但更多的情况下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影响到了教学效果的实现。再者,目前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和活动中,仍然存在惟书至上、照本宣科的机械“传声筒”式的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必然会造成学生为了学分而学分,为了任务而任务。

二、艺术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的探究

(一)加强感恩及国史教育,激发艺术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加强感恩教育,可从孝道出发。人生而有父母,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最初也是最恒常的人际关系,因此,教育者可以此为突破口激起大学生的孝道基因。首先,要通过各种形式,激起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其次,进一步上升到对故乡和骨肉同胞的感激;最后,升华到对祖国的爱。要积极帮助学生改造已有的国民劣根性,动员学生参加公益道德和爱国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加强国史教育,可摆脱机械的课堂宣讲模式,充分应用地方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地方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众多,以郑州为例,它是我国古都之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化场所等。对艺术类大学生来说,经常外出采风,就可以充分利用采风地点的风土人情,结合地方特色,让大家创作出更具爱国热情的作品,这样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充分融入到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中。

(二)加强理智思维教育,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理国主义意识

在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要站得高望得远,在宏观上把握好爱国主义的尺度,做好非理国行为的疏导工作。应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培养,让他们凡事追根溯源。情感与理性并不矛盾,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感情,更要理国。要教育艺术类大学生遵纪守法,合法有序表达爱国意愿;刻苦学习,化爱国之情为爱国之行;身体力行,为身边人做榜样。要把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由自发的情感提升到理性自觉层次,让理国贯穿到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

(三)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爱国主义行为

篇9

关键字:爱国主义;展示内涵;完善配套;开展活动

规划展览馆是展览行业中的新生代事物,它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接待中外来宾的客厅、宣传教育交流的平台、旅游休闲观光的胜地。以其丰富的内容展现了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以贵阳市城乡规划展览馆为例,针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谈谈如何打造高标准的爱国主义基地。

一、突出展示内涵,提炼爱国思想

由于规划馆陈展内容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群体又多数为中小学生,受众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工作中,除了进行传统的红色教育,还需要做好科普知识的讲解,突出展示内涵,提炼爱国思想,就变得尤为重要。以贵阳市城乡规划展览馆为例,一层主展区分为六个展区。内容繁多,专业性强,应采取化繁为简的讲解方式从贵州贵阳的地质地貌、历史文化、规划常识这三个方面进行宣教。

1、贵州、贵阳地质地貌

展馆序厅墙体设计由浮雕墙和文字组成,应突出浮雕墙上的贵州民族特色、贵阳老八景及标志性现代建筑物这三种实景元素的介绍,让学生能够从视觉上被吸引。在“春风化语”展区中展示的是省市概况及发展战略,为避免学生感觉深奥,则重点介绍省市的地理区位、管辖分区等容易理解的常识。结合“神奇的土地”展区画卷式的展览方式,重点讲解贵州的森林资源、喀斯特地貌、湿地湖泊、温泉资源等内容。这种带入式的宣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些知识点。

2、贵州、贵阳的历史文化

贵州是典型的移民省份,历史上几次大迁徙也为贵阳历史注入了多元的色彩,传承下来的有阳明文化、屯堡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在“神秘文化”展区中就需要重点介绍儒学与心学的关系,阳明文化与贵阳的不解之缘,少数民族有趣的生活风俗。不仅帮助学生理清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还能增加学生的文化常识。多数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神圣的使命”展区,就可以结合课本知识,介绍贵州在革命时期的战役和事件,让学生即使放下课本,也能够丰富历史知识。

3、贵阳市城市规划常识

规划馆的展示核心内容是城市规划发展的情况。但是规划的专业性,常常拉远了规划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贵阳市城乡规划展览馆创新讲解内容。在“规划未来”展区将规划层级体系比喻为一棵“规划树”,共分为四个部分——“树干”、“树根”、“树冠”、“果实”。可以将“树干”的内容理解为指导城市发展的大纲;“树根”的交通、市政服务设施等规划给“规划树”成长提供支撑保障作用;“树冠”表现了生活、生产、生态三个方面的规划;规划树长大后,长出了“果实”,即更详细的专项规划。通过这样的层次分析,可以有效地化繁为简,通俗易懂。不仅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贵阳市规划的层级关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完善硬件、软件,打造高标准爱国主义基地

1、完善展馆硬件设施配套

仅仅是展板宣教还不够,还需要增加学生的体验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展示内容。首先,设置生动的配套模型。比如在“阳明文化”展区就设有王阳明的雕像、阳明洞、阳明祠、龙岗书院的模型,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其次,充分利用空闲场地,设置多种互动展项,其中展馆的“我是规划师”互动展项最受欢迎,当学生给城市进行规划后,系统会自动给出评分及评语,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思考能力。整合展馆配套设施资源,利用展馆多媒体会议室设置规划科普知识讲堂,为爱国主义教育讲座提供教学讲堂。通过对硬件设施的完善和利用,有效提高规划馆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质量。

2、提升管理能力和人员讲解水平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正常运营,需要科学的管理进行指导。多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以贵阳市城乡规划展览馆为例,除了制定相应规章制度以外,还设立爱国主义宣传小组,制定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方案及任务分工,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总结,及时发现并解决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从全国来看,规划馆是新生代展馆,在展示行业中成长时间短,讲解人员趋于年轻化,相比传统展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经验相对欠缺。因此在工作中,首先通过外部和内部培训提高讲解员的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掌握爱国主义教育的讲解艺术,落实工作责任,发扬团队精神。例如贵阳市城乡规划展览馆讲解员在宣传活动日制作相应的宣传册、撰写具有针对性的讲解词,并结合多媒体影片资料,激励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决心。

3、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教育活动

现如今倡导多样化教育形式,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才能更全面的发挥规划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目前,全国许多规划馆结合青年节、儿童节、建党节等纪念日,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例如专题讲座、文艺活动等。贵阳市城乡规划展览馆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联合贵阳市教育局、贵州大学创新驱动战略研究院举行“乐童艺术”绘画大赛。学生可通过规划馆参观学习后,以家乡贵阳为主题展开创作,描绘出他们眼中的贵阳。展馆还单独设立“乐童艺术”画展区,对参赛作品进行展览。通过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将城市规划的宣传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最大限度扩大爱国主义教育辐射面。

三、结语

篇10

一、加强爱国知识的教育

热爱祖国并立志献身于祖国和民族,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政治素质,是树立远大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思想基础,也是每个学生为祖国、为人民刻苦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动力。学校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阵地,在学校教学活动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外,还必须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因素,使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存于教学与活动之中。应该看到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涉及育人方向的“大题”,然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身边的、具体的“小题”做起,给学生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启蒙到形成“主义”的教育过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的天职,学核应该以高度事业心、责任感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田。近年来我们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两史一情”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让学生懂得过去,热爱今天,去追求祖国美好的未来。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有组织的专题教育,将这一专题教育分解到每月思想教育的工作重点中去贯彻,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年级、班队去抓。其次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发掘各科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最后是利用读书、影视、歌曲、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他们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发奋学习,积极进取。前几年,我校通过这三种教育途径,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加深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理想教育的起点,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将来成才的精神动力。

二、努力激发爱国的情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更需要有为国效劳、为国献身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其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渗透”。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渗透在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在人际交往之中。而这种“渗透”的基本途径,有赖于努力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爱国是一种情感,要善于运用一切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因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要充分发挥我们这五千年文明古国所提供的爱国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数光辉事例、英雄人物去感染学生,培育爱国情感。爱国情感的培育,光靠一、二次活动是难以成功的,学校的责任在于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有明确的教育计划,且能适时地、因地制宜地、经常地进行讲求实效的教育,只有教师具有真实的爱国情感,才能激起学生的真情。 转贴于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充实、形式要活、感情要真,充分运用现有的各种教育基地及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生动材料,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要充分发挥班队作用,组织多种有成效的活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积极引导爱国的行为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务虚,又要务实。知与行必须和谐统一,爱国行为的引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人人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爱国主义教育是项常抓不懈的德育工程,积极引导学生爱国的行为,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系统性、层次性、传统性、制度性、机遇性、多样性。抓住系统性,就要通过各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系统全面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意层次性,就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力求生动、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突出传统性,就要抓好重大的纪念日教育、传统节日教育、英雄名人的诞辰纪念,抓好春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坚持制度性,就是要重视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广播台、班团墙报的评比,并重视各种系列活动的开展。抓住机遇性,就应抓住教育的一切机遇,更好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汶川抗震救灾中,让学生亲眼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活动;如开展的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活动,使学生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力求多样性,就是要做到专题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以达到积极引导学生爱国行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