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以求范文

时间:2023-03-21 00:0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孜孜以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次是2007年10月,第四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在厦门举行,那届获奖的第一名是张吴辰,第二名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前者的老师是但昭义与格拉夫曼,后者的老师是阿里・瓦迪,皆为名师高徒:而第三名阁韵清的老师就是张取明。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时候,她比我高三届,是我的学姐了。我自然很想了解,几十年来张取明是怎样自强不息、辛勤育才的,向她提议采访,但是被她婉言谢绝了。

第二次是隔年的10月,我们又在上海音乐学院的第五届国际钢琴大师班上相遇,那次有了更多的接触,我再次提议采访,她还是没有答应。她的理由挺简单:“大家对于像我这样纯粹是刻苦学习的例子不会感兴趣的。现在的人都喜欢一些夺人眼球的东西,我哪儿有啊!没有骄人的学历、没有闪光的经历、没有戏剧性的故事、没有许多耀眼的学生!我只有辛勤耕耘的过程,会让大家失望的吧?”我相信她的婉拒不是出于矫饰,而是由衷的谦虚与低调,就不再勉强。

没有想到这次受《钢琴艺术》编辑部的委托,我第三次向她提议采访后,她竟然同意了。因为她说再拒绝的话,连她的丈夫都认为她!不礼貌了”。但是,“谈什么呢?”她问道,仿佛她真的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好说的。

我想,在张老师说的“辛勤耕耘的过程”中,必定有一些值得与大家分享的经验,无论它们是具体到对一部作品的诠释,还是抽象到对艺术人生、教学生涯的感悟。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触发对话者的谈兴,打开其“话匣子”。因此,我选择了跳过那些按部就班式的提问,直接用以下这样一个话题作为切入点……

朱贤杰(以下简称朱):张取明老师,你的学生周韵清在厦门这样高水平的赛事中取得了好成绩,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就像赛后意大利评委伯纳塔对我说的那样:“中国选手。特别是年轻选手的出色表现,令人印象深刻,虽然不知道他们的老师是谁,但是,可以想象,每一位优秀选手的背后,必定有他的中国老师辛勤教育的影子。”周韵清的比赛曲目不但难度很高,比如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还包括了一些相当现代的作品,例如梅西安的《二十首圣婴默想之“欢乐精灵”》与利盖蒂的练习曲等等,而且他演奏得很精彩。请问你是出于何种考虑给一个附中的学生布置这样的曲目,又是如何辅导的?

张取明(以下简称张):我知道你问话的意思(笑),你一定是觉得这些现代曲目国内很少有人弹,我们自己当年在学校里肯定没弹过,怎么想起留这样的曲子?

首先,我这个人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了解自己不懂的东西。(记得上世纪60年代我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读书时,图书馆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每来一本新书我都要先睹为快。)由于父亲的“历史问题”我没能念大学,工作以后,很多东西对我来说都是新的课题(比如一开始我在文工团工作,要作曲、配器、指挥),我都是边学边干的,尤其是到沈阳音乐学院后,遇到了更多的新问题。记得有一年,沈音举办了“李斯特国际音乐节”。在这个音乐节里,来自美、德、奥的很多钢琴家来开音乐会、讲学、上大师课。他们演奏的很多现代曲目都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弹过的。我们从小基本学的都是古典和浪漫时期的作品,当时连德彪西都被批判了,现代作品就更不可能接触了。这个音乐节对我的震动很大!我觉得我们已经被封闭了太久,太落后了!可是那时已进入到20世纪末了,我们难道还只能用我们当年学过的东西教我们的学生吗?时代在前进,国家也开放了。如果我们的下一代还那么封闭,那么责任就在我们这些教师了。所以我下决心要补课,学习我没学过的东西,我不想留下太多的遗憾。

其次,我也比较喜欢挑战自己。周韵清弹梅西安的作品,不是为比赛留的,2006年末我就有意尝试研究梅西安了。正好我在上海的同学有这个谱子,就借来复印了。恰巧周也是个喜欢新东西、喜欢挑战的人,师生俩一拍即合!当时手头没有相关的资料,对梅西安很不了解,多亏有朋友带给我~些国外和台湾同行研究的资料。比如梅西安自己写的《我的音乐语言技巧》,还有其他人对《二十个对圣婴耶稣的凝视》的研究。老实说,我看这些书非常吃力。首先是我对宗教很不在行,而这个作品就涉及了宗教。为此我特意请教过我的一个在美国大学任历史系教授的朋友,给我讲解了欧洲宗教发展史和梅西安的宗教情结。再有他用的调式(有限移位调式)、和声(附加音、特殊和弦)、节奏(不可逆行节奏)都是非常专业的、高深的作曲技巧。他的音乐语言对我来说真是非常陌生。可如果我弄不明白,怎么去教学生呢?那些书我看了好长时间,在谱子上划来划去的,好一顿琢磨。记得我把有关的书籍拿给周看时,他吓了一大跳!放在他那儿很久也没敢看。他说:“老师,太难懂了!”我们俩就在一起拿着谱子边看边研究,之后他说:“嘿,真不是那么复杂的啊,挺清晰的。”

再者,我们运气很好。在周韵清练习这首曲子的时候,正好有一位美国青年钢琴家来我们学校讲学。我就请他给周上课。当周弹完这首作品后,他说:“你们非常幸运,我在法国巴黎就是跟梅西安的夫人学的这首曲子。”太好了!当时我高兴得差点儿跳起来。还有一次,法国音乐学院一位教授来讲学,我们也去请教了她,专门给我们传授了法国钢琴作品的踏板运用技巧。经过她的点拨,果然声音就不一样了。踏板功夫,这是法国钢琴学派的特色啊!看来心诚则灵啊。

朱:很佩服你敢于创新而且不断地探索铜琴曲目中新的领域,这种进取精神让人很受鼓舞。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现代钢琴音乐中最艰深的,其结构与层次是难以言说的复杂,看看谱面就知道有多么难弹,一般人不要说背谱了,即使弹下来也非常不容易,更不用说洞察谱面背后的音乐内涵了。

张:当然,对谱子和作品相关手法背景的认真研究只是第一步,我们在解决了技术问题后面临一个如何演释它的问题。因为这是宗教题材,首先要表现对上帝的崇敬,要庄严肃穆一些。但是梅西安作为20世纪西方知识分子的精英,他作品中的信仰、理性和浪漫情结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正如梅西安自己写的:“天主所成就的一切,总是令我感到无比的幸福――这难以言喻且一直在基督的圣灵里的喜乐,是一种升华、一种怡然陶醉、一种濒临极限的狂热!”(1947年),在《欢乐的圣灵》标题下有一行小字:热烈的舞蹈,微醺的号角声,圣灵的激昂,耶稣基督为天主带来了真福的喜乐!为了衬托那种近乎狂欢的心境,他采用了很多手法:(来自于匈牙利的)东方的舞蹈节奏与素歌风格般的主题;模仿号角、铃鼓、竖琴、长笛、弦乐以及金属般洪亮尖锐的钹声;之后加入了如军乐性格的喜乐的主题和上帝的主题,还有猎歌等主题;然后把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运用他特有的作曲技巧进行发展整合,其气势之宏伟、色彩之斑斓是空前的!这种信仰、理性和浪漫的多重结合所 产生的令人陶醉和震撼的效果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这也是中世纪的赞美诗所望尘莫及的。综合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后。我们确立了表演风格在表现喜庆、欢乐、激昂的同时也特别注意表现庄严肃穆的崇敬、仁慈的父爱和充满人性的歌唱,再加上一些神秘感。

所有这些内容我是经过长时间艰苦地学习才有所领悟的,所幸学生悟性很好,热爱这个曲子且极有表演才能,师生合作非常愉快。因此,当他决定要参加国际比赛并需要用现代作品时,我们两人不约而同地说:梅西安,就这么定了!(现在回头看,当时的演奏还是留有遗憾的,人的认识总是要不断地进步嘛。)

朱:钢琴音乐的曲目实在是太广泛了,我们不可能自己全都演奏过。我知道西方有些老师,在给学生布置新作品,尤其是现代作品的时候,会坦率地告诉学生,他自己也没有弹过,然后他愿意与学生一起来学习。但是他之所以能指导学生,在于他的经验使他不但能够触类旁通,而且可以举一反三。你的话再次证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现在来谈谈周韵清在比赛中的所谓“常规曲目”好吗?比如,那次比赛的第一轮与第二轮,包括他在内,共有五名选手选择了贝多芬奏鸣曲作品110,对于当时是18岁的他,你是怎样帮助去理解与体会这部作曲家晚期的奏鸣曲的呢?

张:应该说在贝多芬诸多的奏鸣曲中我比较偏爱这首奏鸣曲。作为一个德国人,贝多芬尊重康德的理性思维模式,同时他又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时代,疯狂的法国大革命冲淡了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思维,受其影响,他认为纯理性思维掩盖了感情(爱和恨),他要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对命运的不屈服、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对英雄的呼唤等等个人情感。所以他的奏鸣曲充满了理性和感情的矛盾冲突和终极的统一。而到了晚年,在经受了无数挫折后,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作品110表现出来的是回忆、回归和浴火重生。回忆他一生的理想、彷徨、挫折、挣扎、成功、辉煌和憧憬,回归理性和宗教。同时贝多芬又是倔强和不甘心的,在绝望的边缘他又复活了!因为他的理想还没实现,他还要追求,最后他的理想只能在音乐中实现。因此贝多芬的音乐世界是复杂的、丰富的。作品110的演奏者必须找到理性和感情之间的平衡点,同时一定要从内心出发,真诚,不能做作。

朱:听说后来周韵清幸运地考上了他非常向往的柯蒂斯音乐学院。在考试时他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作品110,使评委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们觉得一个高中生能把贝多芬晚期作品演奏得如此有理性又如此深刻感人,非常难得。

张:是的,周韵清对这首作品是有共鸣的。他的求学道路曲折又艰难,其中不乏眼泪和痛苦,当然也有成功的喜悦。他可以用自己的经历来借鉴对乐曲的理解和表现,所以他能把如此复杂的作品用真情表现出来,确实超过了他的年龄范围。有时我觉得挫折、痛苦在人的一生中也是一种财富。一帆风顺的人恐怕很难理解贝多芬的晚期作品。

朱:那次比赛的决赛结束之后,我正好坐在你旁边。还记得,在宣布名次之前与名次公布之后,你的激动0情可说是溢于言表。尽管不可“以成败论英雄”,但无论如何,这是沈阳音乐学院附中钢琴在国际比赛中的一次突破吧?如今几年过去了,你怎么看待比赛,以及所谓的成功?

张:对于“成功”各人的理解也许不同。有人认为得奖了、成演奏家了就是成功,或者有名有利就是成功。当然那也确实是成功。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我比较认可“你自始至终尽力了,你的人生就是成功的”这句话。

一个人的事业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外部环境。过去我们那么封闭,什么都听不到,如果不是特殊培养,你即使再有才也会被埋没的。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了,很多国际一流的音乐家来华演出,网络也很发达,各种音乐会、比赛的视频传到国内也很快。你如果想学习,条件都有,就看你自己的努力了。其次就是你的努力与付出。鲁迅说过一句话,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创作了。我知道傅聪练琴练得有多苦,郎朗也是没有时间疯玩的。可见天才在于勤奋,既然天才都要勤奋,何况我们一般人呢?我这个人做人没有远大目标,(包括学生出去比赛,从来不下达任务,只要他们尽力了就OK!)我奉行“一步一个脚印”的态度,认认真真把每件事情都做好,把前进中每个脚印都踩实了,积累起来就是万里,也许奇迹就会发生。再者不打无准备之仗,只要你想去应战,就必须下大工夫。我们经常听到有些学生、家长或老师说,某某比赛有黑幕不公平,谁得奖了就是走后门了等等。在现今的社会里,无论国际国内比赛中,不公正、黑幕肯定是会有的,如果你看出来了,就抵制它不去参加!但还是有比较公正的比赛的。也许是我孤陋寡闻,相对其他专业,钢琴老师真的还算公平的了。当然你去比赛最好不要先给自己定个目标,非要拿第一名什么的。此外你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把你要比赛的曲子研究明白,练好。还有别忘了,参加比赛是极好的学习机会,你能看到很多平时想看而没机会看到的选手和评委。比赛的大师班更是绝好的学习机会!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心情就平稳了,比赛也就不紧张了。我的学生刘祖豪几次参加国内国际比赛,我们都是以这种心态去的。在德国艾特林根和韩国柴科夫斯基青年钢琴比赛虽然都获了奖,回来他首先兴奋地说自己学到了什么,我觉得这比获奖更让我高兴。

朱:回忆你的教学经历,有哪些体会?

张:我觉得首先知识和艺术是无止境的。你无论处在什么境地都可以尽可能地学习提高自己。我确实是一个不满足现状、不愿意故步自封的人,每年我都会回头看看自己这一年是否还在原地踏步。其次,想学习,办法总是有的。我学习的途径很多,除了看书研究谱子,去国内音乐学院和国际大师班听课,听唱片、音乐会,观摩比赛,和同行聊天,其实我向我的学生也学习了很多。比如1998年出国的学生黄楚芳在美国跟好多非常棒的教授学习过,她回国后会毫无保留地给我传授这些宝贵的心得。这些年我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包括好多其他老师的学生从美、德、俄、日、意、法回来,我都会向他们讨教我不明白的问题。在我心目中没有什么师道尊严、宗派藩篱,能者为师嘛。

我的成长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我一开始研究钢琴教学时就受到当年的同学范大雷的启发,他说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使我开窍。国内好些教授在我刚起步时就鼓励我“不要自卑,你能行!”那些当时在国内外已经很有名气的教授,对一个新人不但没有歧视而且给予极大的精神支持,使我非常感谢他们。还有在我刚进入“沈音”教学时,学校的老教师对我的帮助极大。说一件难忘的事吧。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我第一次带学生去西安参加全国少年钢琴邀请赛,非常好笑!那个学生也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第二轮的贝多芬奏鸣曲他一紧张出了一个很明显的错 音。学生下来后问我:“老师,我要不要去练练第三轮的协奏曲啊?”我没好气地说:“还练什么啊?你自己弹了那么明显的错音还不知道?肯定没戏了!”当时就把学生和家长一起说哭了。我还在一边生气呢,带队的老教师批评我:“有你这么当老师的吗?不管学生出什么错,这时候你自己必须镇静!赶紧练协奏曲去。”我如梦初醒,带着学生就去练琴了,结果还真的进了决赛,最后得了奖。

回想那时头脑非常简单,对于应该如何准备比赛和参与比赛、教师责任、演奏标准都似懂非懂。有了这次教训,我就认真对待每次比赛,要让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出了问题先检查自己,不给学生压力。对比赛的结果也不那么看重而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了。我非常感谢我们学院的老教师,几乎所有老先生的课我都去听过,他们也非常爱护我,并且也会不客气地批评我指点我,这才有我今天的成长。如今我也是老教师了,我不会忘记自己当年的幼稚可笑,对青年教师也应该持爱护的态度。

朱:与国内其他音乐学院一样,你们沈阳音乐学院近年来也有不少“海归”加入教师行列吧?你们的教学团队是怎样一种情形?

张:由于政策好,近来“沈音”从美、德、俄等国回来了很多“海归”,我也从这些“海归”那儿学到了很多。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美国回来的韦丹文先生。他在美国留学工作20年,不仅练就一身演奏的硬功夫,还有着不掺杂“社会习气”的“纯艺术家”气质。他那种在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大家风范给师生们带来全新的感受!同时他对学生的热情鼓励,从不吝啬对学生才能的赞扬,也极大的激励和感染了同学们。附中很多有才能的学生都接受过他的热心指教,周韵清也是其中2_--,使他有了质的飞跃!当然个人的进步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我觉得我们学校的钢琴团队是个“老中青”三结合的很好的集体。平时老师们经常在一起听大师课,切磋技艺,探讨教学。在周韵清参加厦门比赛时,学科头头、老师同学们团结一心给予我们精神上最大的支持,并且提供了最好的、全面的帮助。我真切地感到我们不是孤军奋战,在我们背后有一支强大的队伍作后盾。

朱:你最近刚刚去了美国,访问与参观了不少音乐学校,有什么值得一谈的感受吗?

张:我这次赴美游览了美国的许多地方,参观访问了好些音乐学院,也与一些著名的教授交谈过,从中有所感悟。

首先我很惊讶地听说:曾经,中国的“小神童”以其超乎年龄的演奏技巧大受美国各大音乐学院的欢迎,他们收了不少中国孩子。这反过来又催生了更多的小神童来赶考这些音乐学院。而今,有些教授却表示,不希望再收年纪小的技巧高手了。他们说,这些孩子虽然有很好的弹奏技术,却因为文化知识的缺失和语言的隔阂,基本听不懂老师讲课(因为他们上课要求学生基本都是从文化层面开始的),加上在国内都有家长陪练,离开家长后不会独立练琴,几年以后就销声匿迹了,我们只听到郎朗、张昊辰、王羽佳等人的成功,其实成功者的比例并不高。看来,西方世界已经意识到:太小的年龄就在演奏技巧单方面的过度发展,会抑制学生在音乐内容方面的思考和情感上的表达。而这时候出国又受到语言和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中的一部分就会停止发展,最后不了了之。回头联想国内仍有些一味地拔程度,追求“高、大、难”的现象,很值得警惕I毕竟音乐不是体育,需要去挑战人类的极限。音乐是文化艺术,需要相关的很多历史文化和艺术知识的积累、沉淀。美国教授们在这方面是很敏感的。

其次,演奏钢琴除了有精湛的技巧外还必须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这不仅需要上学念书,更需要知识积累。你必须了解你所演奏的作品的整体结构、作曲手法、他生活的时代(动荡的还是安定的)、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潮,甚至作曲家的民族对他的创作也会起很大作用。比如肖邦,他是东欧的作曲家,他的祖国不安定、总是受到外来侵略,他的作品里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一点跟德国作曲家大不相同)。当波兰被俄、德瓜分后,他念念不忘祖国,所以“波兰情结”就成为他好些作品的主旨,这也是一种必须了解的文化现象。正如弹中国古曲就要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一样。而我们的一些学生不仅不重视这些文化底蕴,有的人甚至长期每天练十个小时钢琴而根本不学文化课、不看书,很难想象,他们如何表现作品的内涵,今后怎么学下去?

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来这次美国的访问对你很有触动,在音乐视野与思考的层面上都更为开阔了。

张:这次从美国回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搞艺术的,对大自然、对音乐应该持什么态度。有些学生和家长把学音乐当做取得名利的手段。他们演奏时想的是表现自己,为谁争光,可以说他们爱的不是音乐而是自己。当我远离城市到森林、到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面对气壮山河的深崖绝壁时,会深深地被大自然所吸引、所震惊。我忽然明白了:当年作曲家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大自然中,他们从欣赏赞叹自然,到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力量再到敬畏自然,很多旷世之作就是这样产生的!因此他们的作品是伟大的,有着跟大自然一样的博怀。对这些艺术精品我们也应抱有敬畏之心。演奏他们的音乐怎么能心胸狭隘呢!为了名利、为了表现自己就完全违背了作曲家的初衷!所以我动员我的学生有机会一定要到大自然中去,更好地理解他们所演奏的音乐。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表演事业是由伟大的作品和有思想的指挥家、演奏家构成的,并且由伟大的教师和天才好学的学生继承发展下去的!

我非常庆幸当年在年少不懂事时便选择了音乐,音乐既能给人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以力量,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还能学到历史、文学、美术等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瑰宝。能从事音乐,此生幸哉!

朱:张老师,虽然在你的谈话当中,没有提及你为了教学所做出的牺牲,也没有提及家人,但是,在你全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的时候,没有他们在背后的一份理解与支持,是不可想象的。谢谢你敞开心扉,给我们谈了你对于音乐教学方面的感悟。我想,这些话对于《钢琴艺术》的广大读者会有很多的启迪。在此衷心地祝愿你在教育事业上更上一层楼!

篇2

回望二十余年的乡村教师生涯,有道不完的衷肠,诉不尽的师生情谊。回忆执教生涯,仍记忆犹新的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从为教为师的第一天开始,就一直是个班主任,从来没有变过。弹指一挥间,二十载往矣,不敢妄谈自己培养了多少经天纬地之才,也不敢妄论自己已成一家之言。但,却特别想谈谈这班主任工作生涯里的一些体会和感悟,以飨同仁朋友。

一、既畏之又爱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作为一名班主任,首要的任务在于学会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毫无疑问,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的渴望。通过几年的探索和总结,笔者认为,与学生之间保持一种若即若离,让学生既敬畏教师,又爱教师的师生关系状态是比较合理的。根据从教经验来看,保持教师一定的权威性是必不可少的,这更有利于教学的实施以及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虽然,我们的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但是,保持教师一定的话语权,并不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在保持教师权威基础上,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以足够的耐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去对待每个孩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献出自己的真诚之心,才能换来孩子的尊敬与爱戴。孩子也会因为你爱他而敬你,你也会因孩子爱你而获得自己的权威。在师生相互爱戴的教学情境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既听之又任之:合理学习关系的培养

在保持教师权威伸缩自如的前提下,还需给足孩子发展的空间。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多管孩子的班主任,相反,我会更多的听取学生的意见,“任”着学生自己的主义去完成学习任务。班主任需要权威,但这不是唯一的武器,而是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的机会。在多数情况下,班主任要主动听取学生的心声,而不是由着自己的想法来。这样的学习关系不仅仅体现在活动课上;在语文课堂上,同样要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一来能发散孩子们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往往能收到预料不到的教学效果。当然,这样“听之任之”的教学态度并不是没有限度的。教师,作为一个学生的“参谋长”,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对学生的方案提出必要和具有正确指向的建议;有必要对学生自主安排的活动方案提出教师必要的指导。在生生合作,师生共生的情境下组织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合理学习关系的一剂良药。

三、既学之又教之:科学教学关系的形成

从一个年轻教师走向一名老教师,我对处理教学关系也有些自己的想法。“学习中有教学,教学中有学习”这是我从教一生的重要理念。教学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教师学习的过程。无可否认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和不可预设的特殊活动。在一个充满未知的特殊情境中,学习是无处不在的。特别是对于新教师而言,更应该时常怀着学习的心态,这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必要心态,也是处理好教学关系的重要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形成科学的对话。而教师学习的心态和身体力行的榜样也是对学生学习意识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师生共学的教育情境中,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意识,也是培养好学生的一个重要方法。

篇3

篮球王子(一)

天空依然万里无云,从一家医院的手术室传出了一阵哭声,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顺利地降临到了世间,在场的医生不由得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推出手术室的刹那,男孩的爸爸在高兴的同时也着实松了一口气,欣喜地注视着他的孩子,为他起了一个富有朝气的名字:王子……

十年过去了,王子的父母都是老师,一心盼望着儿子可以成为知名学者,而他也没有辜负爸妈的期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帅气的面庞夺得了许多女生的目光,成为班里最受欢迎的男生,他也一直沉浸在老师与同学的赞赏之中,并认为自己的出生就是为了以优异成绩来报答所有对他有过帮助的人。可直到一次特殊经历改变了王子对人生的看法。

那天王子随父亲来到了任职学校,在闲暇时不由自主地走到了篮球场上,观察着各位年纪与自己相差不多的少年拍着篮球奔波于赛场之上,顿时心中竟有种莫名其妙地想触摸篮球的感觉,于是走向了其中一群相对幼稚的“人马“,请求他们让自己也加入进去。虽然默不相识,不过见王子面容俊秀,语气诚恳,答应了他的要求,并马上开始进行了比赛。由于与队友陌生的缘故,队友们又不了解,所以没有一次拿到球,只好跟着比赛的节奏,寻找可以持球的机会。终于,他的努力地到了回报,同伴在即将走步违例的时候把球交给了王子,王子是第一次碰球,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熟练地运球连过两人,学习着电视上球员地投球在罚球线附近跳投,球触到篮筐后进入网中,“漂亮!”对方老大级的人物赞叹道。接着是对方发球,对方老大熟练地操纵着篮球,球好像黏在了他手上般,任凭人怎么努力也无法将球断走,直到一对一与王子单挑,他先是虚晃一枪,想晃开王子直接突入上篮得分,但王子并没有被骗,而是在老大上篮的一瞬间高高跃起将球帽掉,这一回合的防守博得了大家地阵阵喝彩,,老大也是心服口服,睁大眼睛问道:“你是谁呀,弹跳能力这么出众,以前怎么没见过?”王子回答说:“今天我第一次玩篮球。”“那么厉害,奥,对了,我叫天煞,你呢?”“王子。”“你有没有兴趣参加暑假的篮球三对三对抗赛,我们组合一定无敌哦!”“行。”……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书。)

篇4

2、在这次比赛中,我终于夺得了梦寐以求的冠军。

3、财富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东西,但是需要人们通过合法的渠道获得。

4、星期天,妈妈终于带我去买到了梦寐以求的玩具熊。

5、好的学习成绩是同学们一直梦寐以求的,但是这需要同学们付出努力才能获取的。

6、美好的物质生活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但是对我而言,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重要。

7、经过十余年的打拼,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职位,如今的他已经荣升为总经理了。

篇5

啊!秋,你席卷着凉爽的清风而来;带着丰收的喜悦而去。你如一只高贵优雅的蝴蝶,迈着轻快的步伐而来。漫山遍野的红叶是你的骄傲,硕果累累的果园是你的功劳。

无人的街道,瑟瑟秋风携卷着几片枯黄的落叶,呵出的水雾弥漫在空中。朝霞带来的炎热不再重现,取而代之的是几分秋的幽凉;当酷暑的眩晕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略有些冷冽的秋风;满塘荷花瞬间开放,却又在一夜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怒放的。

秋与夏的衔接是那样完美,但平平淡淡中却多了一份独属秋的凄凉,她如文人儒雅的风采,又如武士激昂的斗志,她有荷花清高的淡漠,又有牡丹绝世的笑颜。

秋是独一无二的秋,是酷暑与寒凉之间的金色梦幻,麦浪的热火燃烧在她胸间,水果的清香抚弄着她的长发,绽放的是她的长裙。她绝世的容颜隐藏在那红叶之中,她需要你有一双眼睛,去发现,去探索……

秋不是只有凄凉,她也带给了人们欢乐和笑容。金秋,丰收的季节,田野里,树梢上,那金色的麦浪,丰收的果实,和煦的阳光。

篇6

时而骄阳似火,时而倾盆大雨。烦躁的天气和郁闷的心情融合别有一番滋味!盛夏没有过去,最钟爱的秋天没有到来!听虫鸣鸟叫,看花开花落,思千变万化人生路!

虽不是迁客骚人,却也对秋天情有独钟!喜欢金色漫天,硕果累累;喜欢秋风瑟瑟,秋高气爽!尤其在黄昏,风抚过发梢,流过耳际,落夕挂在树杈~停在山坳;将金秋十月渲染半边天,将孤单的身影渐渐拉长~~~~转淡~~~逝去!那久违的恰意油然而生,好不自在!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年四季,我还是喜欢秋天。春,年少懵懂的季节,却欠了成熟!夏,澎湃的季节,却少了淡泊的雅致!冬,是落寞的季节,缺了激昂的生机!秋,代表沧桑却不显龙钟之态!看尽爱恨情愁,悲情别绪,有的是那种深沉的气息!人生百态的感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释然!

也许喜欢诗意,也许向往浪漫,我钟爱于泛黄的枫叶。望着伶仃的枫叶独挂枝头,徐徐落下。在风中旋转,讴歌,在舞动中诠释生命!在落地那一刻定格成永远!将时间浓缩,再绽放红尘,转而无声凋落!

林落成泥碾作尘!风吹过,惊枫树,漫天舞,落成土!

篇7

猛然感到冬天的凛冽竟是那么的短暂。我是憎恶冬天的,对于夏天的酷热也不为喜欢,却独独忠爱于秋天的悲凉......

秋,如废屋里的孤独,但刹那间的感觉却是永恒,叶子飘落在地,待拾到手里,却又炸做一团失重的碎金,飘零,飞落,旋转,与天地融为一体......

我要去找回我的秋天,那梦中不断出现的秋天.....

篇8

地球仪

楚艺超

你喜欢地球仪吗?

抱效我的祖国.在我该上二年级的时候,爸爸送我一个地球仪,地球仪的形状像个小圆皮球.我拿起小圆皮球看了一遍又一遍,我发现了七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我还找到了四大洋,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我又找到了我自己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像一只大公鸡站在那儿,非常神气.南极,北极非常寒冷,而我们国家却有春,夏,秋,冬,多好呀!我喜欢我自己的国家,等我长大了,我会懂得更多的知识,抱效我的祖国.

篇9

您好!

我叫某某,是一名即将于2008年6月毕业于云南省玉溪市卫生护理专业的学生.马上就要面临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卓追求,真诚的推荐自己.

贵医院一直是我的第一就业目标.因此我决定递交这封自荐信,真诚的向医院领导表明自己的决心!

在校期间,我遵守学校的各项活动,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并的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好评.所学专业课成绩在优良以上,平均成绩在92.5分,除了专业课学习外,在课余期间,我还参加了学校的校蓝球队,辅修了美术课程和计算机运用.并始终以"诚实、努力、自信!"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树立了良好的人生关世界观.曾在第二届"蓓蕾杯"文艺作品大奖赛中,荣获优秀奖.获云南省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中荣获美术类三等奖,在二00五年至二00六年度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自入学来,每年都荣获学习奖学金.

在贵院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积极主动深入病房.不旷工、不迟到、不早退,对工作积极负责。并得到各个带教老师、伤病员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经过长期的努力拼搏,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习基础,今天我怀着满腔热血站在了人生的又一个起点。在这个机遇与时代并存时代,强手如林。然而我坚信我自己不是弱者,竞争时代实力为先,学力≠能力,努力才会有成绩。

毛遂自荐,伯乐识马!希望您能透过这份自荐信,看见一个充满火力热情好学的未来白衣天使!

篇10

1、秋意浓浓,秋风袅袅,九月之秋,情感达人招募中,不论性别,年龄,只要你有颗诗意的心,细腻柔美的情怀,别犹豫,这里就是你最接近梦想的舞台,你就是达人。

2、秋意浓浓的早晨,看着小泡泡醒来一个人在床上扭扭扭,时不时舔舔小手微微一笑,不禁感觉很幸福。

3、天麻麻亮,炮竹声一阵阵从远到近划过来。今天是个好日子?嗯!不得而知。白露的清晨,秋意浓浓。

4、今早起来,感觉到了凉意,哼唱着秋意浓:秋意浓,离人心上秋意浓,一杯酒,情绪万种,离别多,叶落的季节离别多。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