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话问题范文
时间:2023-04-04 03:0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真心话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你觉得最敏感的部位是哪里?
2、到目前为止写过多少封情书?
3、洗澡洗到一半没水了怎么办?
4、和男女朋友进展到哪一步了?
5、你觉得一周ML几次最为合适?
6、第一次爱的人对你有什么影响?
7、初吻是在什么情况下没有的?
8、你心里面一直惦记着的名字是?
9、你认为最浪漫的事情是什么?
10、你上次大姨妈是什么时候来的?
11、你最不开心的时候会有什么表现?
12、你喜欢安卓手机还是苹果手机?
13、自己做过最丢脸的事是什么?
14、你能用舌头碰到你的鼻子么?
15、打算什么时候跟男朋友分手?
16、你最近一次做是什么样子的?
17、你最难以释怀的事情是什么?
18、讲述自己最得意的一件事情?
19、如果你爱的人不爱你怎样办?
20、会在婚前跟恋人发生关系么?
21、请说出在座谁昨天没有洗澡?
22、长这么大最糗的事情是什么?
23、年幼的时候,你爱哪部动画片?
24、哭的最伤心的是哪一次?为什么?
25、跟异性做过最亲密的事是什么?
26、会在婚前跟恋人发生关联么?
27、你一共收藏了多少黄色小电影?
28、你不开心的时候喜欢做什么?
29、现在你心里最喜欢的人是谁?
30、愿意为爱情牺牲到什么程度?
31、你会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吗?
32、怎样能让男生知道你喜欢他?
33、男生回答自己的下面有多长?
34、现在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35、如果你男朋友出轨,怎么办?
36、曾经有过最被感动的事是什么?
37、如果有来生,你选择当什么?
38、你会选取你爱的人还是爱你的人?
39、什么事你一定会瞒着另一半?
40、因为什么事情,哭得特别难受?
41、你做的最多的白日梦是什么?
42、男生最讨厌女生的哪些行为?
43、你吃过的最奇怪的食物是什么?
44、你的母亲和父亲,你最爱谁?
45、初吻是在什么状况下没有的?
46、和男/女朋友进行到哪一步了?
47、高中时代你看哪位老师最不顺眼?
48、你会选择你爱的人还是爱你的人?
49、最让自己感动的一件事是什么?
50、喜欢男女生做些什么小动作?
51、不是处真的不会被珍惜了吗?
52、你现在最大的三个愿望是什么?
53、你的初吻是几岁,被谁夺取的?
54、这周末你有空吗?可以约你吗?
55、我在你眼里是什么样的,实话哦?
56、生存和感情,你会选择哪一样?
57、今年你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
58、如果你现在心情不好?会怎样?
59、你小时候偷过邻居家的瓜么?
60、和恋人的身体接触到哪一步了?
61、每天睡觉前都会想起的人是谁?
62、你心里面最爱的人长什么样?
63、与一位异性十指相扣,对视10秒?
64、描述一下你做过的最污的?
65、如果你现在心情不好,会怎样?
66、你现在的爱人是你的最爱吗?
67、约会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
68、如果有来生,你会选择做什么?
69、你最受不了别人对你做什么?
70、你最短的一次恋爱是什么情况?
71、你第一个喜欢的异性叫什么名字?
72、为什么接吻的时候一定要?
73、昨晚又没有做?对象是谁?
74、你的初吻是什么时候?和谁?
75、如果你爱的人不爱你怎么办?
76、谁是你最崇拜的人?为什么?
77、第一个喜欢的异性叫什么名字?
78、说一说你做过的最丢人的事?
79、l以前有过最被感动的事是什么?
80、你希望左边第3位异性是你的谁?
81、如果前男友要求复合,怎么办?
82、你最想从头来过的一件事是什么?
83、说出你现在喜欢的那个人的名字?
84、你觉得自我最郁闷的外号是什么?
85、你会在大街上跟另一半接吻吗?
86、你想和在场的哪一位玩大冒险?
87、在你眼里,我是个怎样的人?
88、说实话吧,你觉得自己长的如何?
89、你现在穿的内衣/裤的颜色是?
90、你会选择爱你的人还是你爱的人?
91、背现场的一位异性绕场一周?
92、你认为我给你的第一感觉怎么样?
93、第一次性经历是何时?什么地方?
94、你觉得什么样式的内裤最性感?
95、到目前为止你做过最疯狂的事是?
96、你会不会在意ta的过去,为什么?
97、你最愿意和在场哪个异性私奔?
98、我现在向你表白,你会不会接受?
99、你觉得爱情和友情,哪个更重要?
篇2
2、最害怕的三件事物。
3、和异性发生过最暧昧的事情。
4、给你一个机会穿越到过去或未来,你选哪一个?为什么?
5、如果让你形容自己会用哪三个词语?
6、认为自己和哪种动物最相近?为什么?
7、童年最有趣的一次经历。
8、面对和他人产生的矛盾,你会怎么办?
9、爱情事业和家庭,你怎么排序?
篇3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震撼心灵的真诚》。
真诚,可谓之真实,诚恳。它的“内容”是没有杂质的,人们都说,用真心换真诚,只有分担与给予是相对的,这样才能看到真诚的魅力。
还记得吗?从汉末时期,刘备的三顾茅庐,不管自己的生死,三次冒着大雪去请诸葛亮。难道说,这种真诚不是震撼人心的么?也正是这一份真诚,打动了诸葛亮,从而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还记得吗?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桃花依旧笑吟吟,从此历史上多了一份传奇,真诚的心叫他们成为佳话;还记得吗?谭千秋用真诚面对弟子,演绎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护学生的壮举!也许这就是真诚的魅力 ,真诚,不一定要卑躬屈膝,不一定要志向远大,也不一定要有很伟大的抱负,只要真心的去对待身边的人或物,就可以尝到真诚的滋味,有人会说那是苦的,可对于别人的微笑和赞赏,却是最甜的。
真诚,可以说是一种力量,因为它是可以震撼人心的;可以说是一种信念,因为它是可以击败困难的;可以说是一种欲望,因为它是可以感染人心的。
当朋友生病时,对上天的期盼,当朋友孤独时,对相处的渴求。也许就是一瞬间,会化作震撼心灵的力量,这也许就是真诚,当面对别人的感谢时,“谢谢”却感到那么的强求,那么勉强,也许这就是真诚的魅力。
篇4
摘 要 本文首先对供电所进行了简介,并接着对获得主要荣誉做了简单阐述。最后又对主要经验与做法和取得的相应成效做了分析。
关键词 坚持 文化引领 五位一体 企业文化 新阵地
一、供电所简介
武康供电所位于县府所在地武康镇,莫干山东麓,誉为杭州“后街”。全所共有员工95人,下设营业班、运检班和二个供电服务站。承担二镇一乡53个行政村、5个社区的0.4kV供用电工作,辖区总面积约442平方公里,辖区内拥有低压电力客户33585户,公变668台,低压线路678公里。
截止2012年底:售电量为7000万kWh,低压线损率3.5%,电费回收率100%,供电可靠率99.99%,D类电压合格率99.99%,低压客户自动抄表应用率100%。
二、获得主要荣誉
湖州市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服务窗口)示范单位、浙江省电力公司系统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服务窗口)先进单位、德清县“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服务窗口)”先进单位、德清县优秀党员创新示范岗、县“文明行业示范点”;2012年5月被省电力公司命名为“沈永强劳模敬业示范岗”;2012年10月被德清县总工会命名为首批劳模创新工作室。2012年12月被评为湖州电力局先进班组;2013年2月被县文明办命名为2012年度文明示范窗口。国家电网公司2012年度乡镇供电所A类综合标杆单位、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2013年度五星级班组(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三、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构筑文化生态系统
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创建工作做到“三近三入三化”。“三近”即:贴近实际。在所实际加强宣传引导、典型传播及培育提升,强化全体员工“我是国家电网人”意识;贴近基层。整合基层单位现有资源,将亮点特色做法进行集中展示;贴近员工。在创建载体的设置过程中,充分结合员工工作、生活实际,丰富职工之家、党员活动室内容,建设受员工欢迎的文化阵地。“三入”:即:纳入重点工作。把企业文化阵地建设和供电所管理提升作为有机整体,做到创建工作与站所工作协调推进;纳入业绩考核。作为全所月度之星、年度评优的重要依据;纳入教育体系。作为全所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新进员工的必修课,增强群众性创建工作的覆盖面。“三化”:即:组织机构网格化。发挥“大政工”格局优势,协调多方资源,形成公司、所、员工三级联创网络;工作机制规范化。严格过程创建和结果创建相结合,加强日常维护与管理,坚持文化示范点创建与生产经营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展示形式多样化。充分考虑到供电所特色与实际,采用多点融合、五位一体的形式开展创建,达到了实用性与展示性相统一。
(一)突出“五位一体”,筑实文化发展平台
一落地:供电所按照“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求,大力践行公司文化理念,实现国网公司“五统一”文化在站所全面落地。
二到位:活动场地到位。建立员工培训室、党员活动室和员工健身室,购置了乒乓球等活动器材供员工娱乐和锻炼。利用工会组织、职工之家,开展有利职工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组织员工开展拔河、羽毛球等体育活动,开展具有企业职工文化的书画活动;生活环境到位。建立职工食堂,定期开展职工体检,促进员工身心健康。
三规范:一是标识应用规范。严格按照国网公司标识应用手册,推广应用品牌标识,实现品牌“可视化”;二是制度建设规范。结合“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修订完善了基层站所各类管理制度10余项;三是内部管理规范。实行台区经理制,推行同岗对标法,梳理制定工作流程46个。尤其是规范安全行为,建设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机制和规章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监督体系,推行“开放式”安全活动。通过倡导安全文化,使安全生产意识深入人心,从而形成人人遵章守纪的良好氛围。通过规范化管理、标准化作业,引导员工在生产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变重结果到管过程,变出了事故后追究责任为规范员工整个作业过程的行为;通过员工教育、培训,让员工严格按照每个过程、每个流程的标准去认真贯彻落实,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控和在控。
四公开:利用所务公开栏,做到工作任务公开、评先推优公开、指标完成公开、考核考勤公开,发动全所员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五载体:一是文化展厅展示劳模风采。开辟了“沈永强劳模敬业示范岗”展示厅,集中展示公司培育劳模的做法,积极搭建“劳模领军、职工参与、争当示范、开拓创新”的新平台,提升“劳模”的辐射效应;二是文化走廊浓缩发展历程。利用站所走廊,集中展示德清农电发展历程,展示德清农电在优秀文化支撑下取得的累累硕果:如率先开创的农业表后用电管理新模式、国网公司首批规范化农村供电营业所、省公司第一个星级供电营业所、标准化台区“六统一”模式等等,充分诠释了德清农电秉承国网公司统一发展战略,创新工作模式,履责尽责的深刻内涵;三是文化橱窗彰显工作业绩。一块块奖牌、一面面锦旗、一本本证书见证了站所的业绩,武康供电所以此为新起点,时刻鞭策全体员工把荣誉转化为压力,把压力转变为动力,在未来的征程中,不断优化大所制管理模式,努力干在实处,积极走在前列;四是文化专栏亮出创新成果。把QC小组活动、课题攻关小组创造出来的多项实用性强,成效显著的科技成果(专利),以模拟实物形式和图文并茂形式亮出来,让员工看到辛勤努力的成果。将学到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充分运用到工作中,把学习转化为创造能量,使员工价值得以体现,使团队绩效得以提高,实现学以致用,自我变革的飞跃;五是文化一角打造心灵驿站。开辟职工书屋,丰富员工的精神食粮,将其打造为员工工作之余充电、休息的心灵驿站,通过“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充分发挥员工潜能,不断提升人生价值。
四、取得的成效
“五位一体”企业文化阵地建没是该所结合实际需要、管理经验和工作总结基础上,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的成果,在实践中,它是员工素质提升的内在动力,它在助推企业发展和树立良好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该企业文化新阵地在系统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已先后接待参观学习人员16批192人次。省公司主要领导及县委、县府领导来该所专题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德清县劳模工作室创建现场会在该所召开。该阵地同时也成为公司青工、新进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二)进一步增强了辐射力。通过统一的企业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员工践行“五统一”核心价值观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行动自觉性和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员工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担子,并将其转化为服务客户的强大动力,今年以来,该所共收到表扬工单2次,群众感谢信5封。公司其他站所也以该所为标杆,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有力助推了各供电所的管理提升。
篇5
关键字: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公共基础设施;问题
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近5000美元、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时,经济社会变化的一大主流就是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将生活在城市。而现阶段的中国就是这样一个情况,所以,在未来的十大经济主题中,城镇化将会是最大的关键词。
在今年的两会上,再次提出城镇化,而此次的新型城镇化的实施对于稳增长、调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2%,城镇化建设已进入新阶段,但是与此同时,城镇户口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35%。我国城镇化建设将如何推进,又将走向何方?
一、新型城镇化改革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一直都是很热门的话题,它引发了我国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从而也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带来的问题就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资源过于集中于城市,农村的经济发展能力疲软。而为了能享受城镇的发展益处,农村人口盲目地涌入城市,结果却是形成了城中村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虽在城市,却也享受不了城镇居民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益处,这样的城镇化是形式上的城镇化、肤浅的城镇化、没有抓到重点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指的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之友、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二)新型城镇化改革含义
根据上面提到的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我们深入理解就是真正的城镇化应该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我们的城镇化进程也该由集体化到规模化再转到一体化。在2014年两会中提出的新城镇化着力解决好“三个一亿人”的问题,有利于打破城乡结构的二元化,推动经济的发展,而它的着眼点就是建设城市群所谓城市群就是围绕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成为一个紧密的联合的综合体,从而进行资源配置,防止效率低下。城市群存在于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中,能够塑造功能各异的城市,带动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根本并不是说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是人民的生活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能享有健全的公共服务。
二、新型城镇化改革措施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我国有大量的农民工居住在城市之中,这里与其说是居住,也许“寄居”更加合适,户籍的二元制度居然会造成身份的不平等,由此带来的利益、资源分配不平横,待遇不一样。这样的局面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不符的,不论是从人道主义还是社会和谐,户籍制度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但是,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我们需要稳步推进改革:根据城市大小不同、城市经济发展进程不等采取不同程度地开放改革,实际情况实际分析,改革要因城而异。
(二)加强公共服务建设
在前面我有说道城镇化并不是要有高楼大厦、快节奏的经济发展,而是说我们农村户口也能享有和城市户口一样的待遇(主要是在医疗保障、基础教育、公共交通、文化生活等)。毕竟我们的国家需要多元化,而不是全国各地、大大小小都是一个模子,这是不正确的。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全国各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文化,而且很多东西都保留在没有被现代化冲击的农村里,这些是我国很宝贵的文化,我们应该保护与继承。所以,在城镇化中,我们不应该去破坏它,城镇化不是靠混凝土堆砌的。我们该做的是完善农村的交通网络,降低入学门槛,健全医疗保障,改善住房条件,增加公共基础设施。从而形成一个个具有各个地方文化特色的小康村落,这里没有现代城市的嘈杂与拥挤,但是有幸福愉快的生活,并且在公共服务方面可以与城市接轨。
(三)发展产业支撑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需要转变产业结构,从依靠传统工业化来带动城镇化转变为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
传统工业化的弊端是重物轻人,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城镇的建设往往缺乏人文气息、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城镇功能缺失紊乱、城镇就业人口不足等问题。而以新型工业化作为支撑,开展集约型的发展模式,注重产业的合理布局与配套集群发展,改进现代服务业的生产方式,推动城镇建设向数字、信息、智能、知识等方向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
三、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有资料显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0年就开始下降,比此前预计的早了3-5年,而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在城市低端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情况下,我国未来城镇化的空间是否能容纳大量的农村人口。另外,城镇化要求的“低端工人奉献”到向“低端工人反哺”势必要求更多的公共服务去覆盖更多的城镇化人口。但是,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进入了长期减速阶段,土地转让金收入受限于房地产调控,明显,政府财力日益捉襟见肘,城镇化的改革也会受到一定的阻力。
(二)其实,在近些年来,农村居民受益于减税和社保措施,社会满意度较高,所以在推进城镇化改革中,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也许是那一部分“夹心层”,即生活在城市里却没有城市户口的那一部分人。城镇化需健康发展,趋利避害,稳步推进。有城无市的过度城镇化、有速度无质量的城镇化、城镇化的“房地产化”以及城市居住幸福指数低,这些问题都有应该避免。
(三)明确改革中的误区。城乡统筹并非将农村变为城市,将农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或“去农村化”,在保留农村风貌的同时将农民就地市民化。另一方面,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并不是同等化,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现实需求都存在着差异,应因地制宜。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非强电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化和产业链条弃下优化,,要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经济增长。
(四)城镇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具有复杂性与长期性。当前深化体制改革不仅需重视顶层实际和总体情况,还要切实推进政府体制、垄断行业、收入分配、金融体制、财税体制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我们的城镇化改革需要以产业的发展来充实,只有通过经济的增长,带动就业和创业机会的增长,真正实现城镇化的平稳过度。
总而言之,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与实现需要各种配套改革,涉及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在这其中,政府应该明确在改革中的角色,发挥自己的效能,扎实稳步推进城镇化的建设。另外,在改革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念,从群众出发,落脚于群众。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建立完善农村市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破除城乡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而所有的这一切改革都要把握住民生、可持续发展以及质量,建设生态、友好城镇。
参考文献:
篇6
自被确定为全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以来, 新县扎实推进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辉煌成果。作为新县县城所在地,新集镇近水楼台先得月,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谋划红色土地新时期发展,时不我待;借助新县文化产业,全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正当其时。
“先得月”第一表现在新集镇占有新县大量的红色资源。新县投资3700多万元,完成的鄂豫皖苏区首府景区、烈士陵园和英雄山景区改扩建在新集;建成的古戏台、红心广场、豫南风情茶楼、红旗飘飘主题雕塑等一批精品工程在新集;投资1300多万元,建成的将帅馆和红四方面军将士纪念馆在新集;投资1100多万元,启动将军山景区开发建设在新集;金兰山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开发新景点18余处还是在新集。还有新集镇通过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最终确立了高敬亭故居、鄂豫皖省苏维埃石印科旧址、石佛冲田、黄光霞故居等共14处革命遗址。这些建设和资源,都必将成为新集镇文化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先得月”第二体现在新集镇具有文化经济发展的雄厚基础。新集镇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排序年年攀升,越居全市第二,稳坐全县第一,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推进新集镇试验区建设打下经济基础;新集镇历来是新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新县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方,新集人民勤劳勇敢,思想领先,懂技术,善经营,创办的经济实体多,经济实力强,发展势头好,兰河花园、中华园、品茗山庄、卧佛山庄、观佛山庄、农夫山庄、金兰湖度假村、金湖度假村等农家乐经济遍地开花。山野菜、山茶油等系列特色旅游产品率先进入新县市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为推进新集镇试验区建设打下了社会基础。
“先得月”第三彰显在新集镇与新县的文化产业有效对接和协调发展能力。新县的红色旅游,带动了新集镇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今年元至10月份,新集镇接待游客37.3万人次,相关收入800多万元,同比增长21%、25.6%。新县歌舞团已在新集镇演出近10余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新县的广场文化,千斤“杨摆柳”,箭厂河舞狮在新集镇倍受青睐,这些文化活动不仅极大的丰富了新集镇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为新集镇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产生新的效益。
从中央到省、市,政策环境春风化雨;从资源到条件,大力推进试验区建设正当其时。新集镇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但是,单纯地从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来搞新集镇试验区建设,不可取,一则文化产业需要独具个性的可塑文化,新集镇不具备,二则搞文化产业,新集镇涉足不多,“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新集镇要“善假于物”,来分得新县文化产业这块蛋糕,利用新县红色资源,用新县文化产业引领新集试验区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集镇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怎样发展,我建议要:
形象为牌。要树立新集对外新形象,形象就是力量,形象就是财富,必须把良好形象这一无形资源化为推动新集镇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力量,核心是全力打造“实力、文明、平安、生态、和谐----五个新集”,提升城镇精气神,开启发展新征程,以活动展形象,以队伍树形象,以作风塑形象,以宣传扩形象,重点是开展一系列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培养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推行“责、细、快、实”工作机制促工作作风转变,利用网络、报刊、新闻宣传等现代技术手段扩大对外形象。
服务至上。服务县城发展大局,统筹协调,共谋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优质服务,筑巢引凤。一手抓协调配合,一手抓管理提高,一方面对县城的建设、管理、发展给予全力支持,充分认识“县城发展即是新集进步”的重要意义,县城的事情就是新集镇工作,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新集镇市场和经济发展环境的规范化管理和综合整治,将“六城联创”进行到底,抓好环境卫生综合治理。
篇7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失衡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9—0012—04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失衡、空间分布失衡、规模结构失衡、要素结构失衡、“四化”发展不平衡、软硬件失衡及生态失衡等七大失衡,这七大失衡极大地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只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纠正这七大失衡,才能促进城镇化的协调、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七大失衡问题
(一)城乡发展失衡
城镇化不是城镇单方面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城镇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在城市发展并辐射农村的过程,是农村同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及农业支持工业政策,农业资源大量流向工业等非农业部门,农村资源大量流向城市,结果造成极不平衡的城乡与工农发展态势,形成极具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据测算,2010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已达3.23:1。当前,城乡分割仍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结构性矛盾,明显滞后的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短板。由于城镇化演变成了城镇单方面的现代化,城市的楼越盖越高、马路越来越宽、设施越来越先进,而农村则呈现空洞化趋势,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都落后于城镇,部分农村逐步衰落,越来越失去生产、生活的吸引力。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及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不利于我国的社会稳定与和谐。
(二)空间分布失衡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相对成熟的城市群都分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城市发育明显不足,城镇化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城镇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城镇化水平较低。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平均为60%,而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平均只有45%和41%。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失衡,导致人口长距离大规模流动、资源大跨度调运,极大地增加了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成本。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不足省份的千百万劳动者背井离乡涌入东部沿海地区就业的同时,也造成当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过多而产生的三者多的农村社会问题。
(三)规模结构失衡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策的倾斜、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大城市集聚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吸引着各地各类人才和劳动力资源蜂拥而至,导致我国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于超级城市和特大城市,形成“大城市太大、小城市(镇)太小”的不合理局面。据统计,我国10个超大城市的人口总数超过8000万,其中上海、北京、重庆的人口超过千万;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含超大城市)有40个,总人口超过16 500万人。同时,我国1.9万个建制镇建成区平均人口仅7000多人,相当多的镇不足5000人。另外,2000~2010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95.8%,县级以下城镇建成区面积仅增长了50.9%。由此可见,我国城镇的规模结构失衡已相当严重。
城镇规模结构的失衡,一方面,导致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间的矛盾加剧,广泛受到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的困扰。统计显示,我国两百万人以上的50座主要城市,居民平均单行上班时间要花近40分钟,而欧洲同等规模城市仅需27分钟。另一方面,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功能不足,缺乏规模较大的支柱产业,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乏,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要素结构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都把推进城镇化简单地等同于城市建设,过分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的集聚。把农业的转移人员仅当作生产者、劳动力,而不愿意接受他们本人和家属进入城市成为市民,结果导致现在比较严重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城镇化严重落后于土地城镇化的不合理局面。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但按照户籍人口计算仅在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事实上,在将近7亿的城镇人口中,有近一半的人不是真正的城市市民,这就是所谓“半城镇化”或“伪城镇化”。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不符合推进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同时,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也不利于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四化”发展不平衡
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但“四化”发展存在不协调和不平衡问题。一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不足,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表现在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人口承载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平均城市化率为50.9%,工业化率26.1%,两率比值为1.95,发达国家更高,美法英德日分别达到4.1、4.11、4.09、2.64、2.48;“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南非和印度分别为3.22、1.97、1.38和1.15,而我国城镇化率为51.3%,工业化指数是46.8%,两率比值仅为1.09,表明我国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二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融合不够。我国工业化发展很快,但大多呈简单数量上的增加,信息化并未全面推进,仍处于以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农业信息化较之工业信息化水平更低。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过程发生脱节,导致工业、农业都不能从广度和深度上运用信息化,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放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三是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发展失衡依然是最明显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四化”发展不同步、不协调,不利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六)软硬件发展失衡
新型城镇化建设包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方面。其中,“硬件”主要指城市的高楼大厦、道路交通设施、绿化及亮化等基础设施以及经济实力(GDP规模)等,它们是城市的“硬实力”或“硬环境”;“软件”主要指市民素质、城市精神文明、城市社会服务等方面,它们是城市的“软实力”或“软环境”。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偏重于“硬实力”建设,而忽视了“软实力”和“软环境”建设。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重“大拆大建”、“推倒重来”,轻传统保护,结果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千城面貌趋同,城市缺乏居民文化认同感和对外的文化吸引力,城市精神衰落。二是重GDP规模、“贪大求洋”、“攀高比新”,轻人文关怀、民生幸福。这样的城镇化偏离了城市发展的目的,忽略了改善民生、让居民生活更美好的本质。
(七)环境问题及生态失衡
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城市的净化、绿化、美化,需要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的支撑。但我国不少城市(镇)盲目追求高、快、宽、大、亮等形象工程,沿袭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先建设后规划的发展途径,致使不少城市(镇)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普遍,生态恶化趋势不断加重。这样发展下去必然导致生态失衡,直接危及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统筹城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统筹推进城乡建设。要将人口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衔接起来,协调好人口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既要防止出现“城市病”,也要防止出现农村逐步衰落、“空心村”等“农村病”。为此,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要尽快在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做到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确保公共财政、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金更多地向“三农”倾斜,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统筹区域,促进城镇空间布局的合理化
为促进城镇空间布局的合理化,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应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强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分类指导,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行政区划等多方面因素,尽快制定和出台全国统一的、综合的、多层次的总体空间区划和发展规划方案,使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具体说,东部地区应加强城镇之间的网络化联系,促进城乡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中部地区应大力培育城镇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增强小城镇发展动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西部地区要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集中式城镇化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向承载能力强的中心城市集聚;东北地区要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产业振兴。同时,运用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化网络把东中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连接起来,促进各类城市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三)“控大促小”,促进大中小城市(镇)协调发展
为改变我国中小城市(镇)发展滞后的不合理现状,未来我国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完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机制,要从以“大城市”为重心向“大中小城市(镇)”协调发展转变,将资源、优惠政策等更多地向中小城市(镇)倾斜。在以大城市为依托发挥大都市圈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同时,更重视在都市圈以外地区发展中小城市,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改变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的状况。对小城镇的发展,应重点关注县域城镇、城市圈或城市带周边城镇的发展。要根据小城镇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推动小城镇从更广阔的空间寻求动力,积极主动地争取产业合作,融入中心城市区域,制定联接区域市场、辐射农村腹地、突出发展特色的发展战略,真正进入到“区域需求——城镇沟通——带动农村”的体系中来。
(四)以人为本,促进农民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城市的发展都应以人的福利和权利为最大化。因此,城镇化的核心(重心)应是人口城镇化或农民市民化。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重新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推进农民市民化为抓手,使农民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同样享受市民待遇,以使更多的农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为此,必须改变过去简单地促进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的方式,要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五)统筹兼顾,促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
促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一是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应以工业化催生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构筑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城镇产业发展格局,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生活,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二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是一种深层次的信息化,它的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工业、农业的问题,促进工业、农业的技术创新。因此,要推进信息化与知识创新体系的融合,加大信息网络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工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三是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完善体制和政策,着力推动工业反哺农业,使农业得到城镇化、工业化的更大支持,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六)“软硬兼施”,促进城镇建设软硬件协调发展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硬件与软件同等重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应共谋划、同推进,不能重硬件、轻软件,也不能先硬件、后软件。而且,城市应承载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体现文化和个性,不能把城镇化简单归结为土地城镇化、房地产城镇化。因此,我国未来的城镇建设,应按照建设现代文明城镇的要求,加快由以生产力布局为核心的传统规划模式向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现代规划模式转变,从满足人的生活、交往、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在强化城市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软件”建设,最重要的是彰显城镇体系规划的人本价值取向,提高市民的开放意识、法治意识、创新意识、生态意识。同时,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提升社会服务和居住服务水平。
篇8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本学期的体育工作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依据,以开展群体工作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出发点。狠抓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及运动竞技水平。力争使学校的体育工作有新的突破。
学校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体育学习习惯,体育卫生习惯,身体护养习惯,有一定体育文化常识,身体锻炼常识,体育运动常识,初步具备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掌握自我锻炼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身体护养习惯,有一定体育文化常识,身体锻炼常识,体育运动常识,初步具备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掌握自我锻炼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意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素质及业务理论水平。
措施:
1、 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意见”,充分调动每位体育教师工
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2、 继续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制度,使体育工作逐步达到制度
化、规范化、科学化。
3、 组织体育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制定教学计划,
做到超周备课。
4、 抓教改,促创新。开展体育课教学评优活动,提高体育课堂教
学质量。
5、 定期召开体育工作会,总结工作,提出要求,组织学习,进行交流。
(二)继续学习新广播操,提高广播操质量。
1、利用课间操、课外活动及课余时间,逐节纠正广播操动作。
2、2月——4月10日,进行850人的集体舞训练。逐节纠正每一个动作,力争做到整齐划一。
(三)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措施:
1、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2、体育教师做好课外活动计划,做到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器材五落实。
3、班主任必须配合体育教师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做好课外活动记录。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要坚守岗位,绝对保证学生安全。下课后,以班为单位按顺序带回。
4、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广播操评比,评出优秀班集体,进行表彰。
5、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篮球比赛”。
6、教导处不定期抽查课外活动质量。
(四)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竞技能力。
措施:
1、加大甲、乙田径队、篮球队,男、女乒乓球队的训练力度,认
真做好训练计划,按时训练、及时记录,确保人员到位,以加强训练的
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市篮球运动会做准备。
2、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单项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
3、学校对在市、区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教练员给予表彰奖励。
4、抓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工作。
5、举办体育节,开展单项赛:
(1)举行5——6年级男、女篮球赛。并将成绩列入春季体育节团体总分。
(2)4月19日——21日,召开学校春季体育节,在开幕式中各年级要进行特色展示,进行850人集体舞表演。
(五)加强体育器材的使用和管理。
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规模大,空间广阔的优势,开发、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
篇9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市民化问题及成因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历来追求土地财政,重视土地城镇化,忽视人口城镇化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城乡利益格局的影响[3]。造成我国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着户籍限入、农民市民化后原有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农民遭遇就业歧视和职业保障权利不全以及城市中农民缺乏公共服务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对此我将分析这些农业人口市民化问题及成因。
1、户籍准入限制问题及成因
我国很多城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害怕低教育水平农民和收入低的农民会对城市造成负担,对于农业转移人口要求入户城市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不合理限制。比如学历必须高中以上、在城市中要有自购住房、必须要有稳定工作、缴纳当地社会保险若干年以上[4]。由于农村教育条件和水平限制,很多农民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许多农民收入有限,而城市商品房价虚高,农民很少买得起城市住房。多数农民在城市中从事着流动性大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或非正规就业,几乎很少有稳定的工作。而且由于农民流动性大,在某地缴纳若干年以上社会保险几乎不可能。因而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无法满足这些要求,被城市户籍管理部门拒之门外。城市管理部门这种自利行为存在着对农民群体的歧视,损害了农民的自由迁移权,不利于实现城乡居民平等的生存权,也不利于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而农民往往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无法采取有效手段推翻拥有强大行政权力的城市管理部门实施的不合理户籍限制,从而使得农民不能得到合理入户城市的权力,这是城市户籍准入限制长久存在的深层原因。
2、农民市民化后原有财产保护问题及成因
农民在市民化之前在农村有很多财产权利,如土地财产权、住房财产权、集体资产财产权等,这些财产权是很多农民赖以生存的资本,给了农民生存的资源和生活的保障。很多地方政府在对农民实行市民化时,要求农民放弃原有财产权利或不同程度侵占农民这些财产权利。如农民宅基地换住房时“被上楼”,被征地农民补偿资金被截留、挪用、克扣,农民集体资产被无偿收回。农民市民化后原有财产保护不力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思维下,出于自身利益联合开发商,侵占农民土地财产权利,获得巨额财政收入以及农村村集体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护思维阻碍入户城市后的农民获得集体资产收益[5]。一方面,农民觉得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市民化后原有财产。另一方面,农民出于对未来城市生活的不确定性,觉得为了城市户口放弃或丧失大部分原有财产的机会成本太大。因此,很多农民不愿意在市民化后原有财产保护得不到有力保障的情况下市民化,抗拒市民化进程,不利于国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
3、就业问题及成因
就业关乎着农民获得经济收入,是农民在城市中生存的保障与发展的关键。但农民在城市中就业的状况却不容乐观。首先,很多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较好的工作岗位比如国企和事业单位的严苛招聘条件限制了农民进入。这些国企和事业单位不管是高端岗位还是低端岗位招聘,很多要求本地城市户籍或大专及以上学历,而不是要求与职位相称的工作能力。这不仅涉及对农民的就业歧视同时也剥夺了有能力的农民的就业机会。这些企业和事业单位对农民的就业歧视是由于他们过分看重表面的地域优势和学历优势造成的后果。其次,有些农民与城镇籍员工在同一企业中工作时,尽管职位和工作业绩相同,城镇籍员工获得的报酬比农民籍员工多,城镇籍员工升职机会多,很多农民享受不到同工同酬权利。这些企业主之所以忽视农民同工同酬权利的原因是他们潜意识对农民工作能力差的偏见引起的。再次,农民职业相关的权利缺乏保障,很多企业没有为农民工提供应有的职业安全保障、休假权保障以及缴纳社会保险。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主为了自身利益减少用工成本和农民缺乏相关的权利保护知识以及农民维权能力不够造成的。正是因为农民在城市中就业遭遇到种种就业歧视和职业相关权利保障不足的现状,使得农民不能和城市居民在就业中享受到同工同权的机会,阻碍了农民在城市中的经济收入的获得,不利于农民市民化进程[6]。
4、公共服务供应问题及成因
公共服务是农民享有的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利。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保障性住房权利、教育公平权、医疗服务权、社会保障权以及文化服务权。但在城市中这些公共服务未能均等化提供给城市居民和农民,明显倾向于提供给城市居民,农民享受不到这些公共服务或者享受的公共服务太少。比如保障性住房中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政策性租赁房大多数只提供给城市户籍人口,而收入低的农民却享受不到这些优惠的住房政策[7]。农民子女在城市存在着就学难的问题。因为没有城市户籍无法进入教学质量好的公立学校读书,只能去那些教学质量差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或者进入教学质量好的公立学校要支付相对较高的借读费。这些对农民教育权的歧视一方面不利于农民工子弟的教育,另一方面也给支付借读费的农民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民的医疗权利在城市中也得不到保障,很多城市的医保政策不与农民医保政策相对接,农民在城市中医院接受医疗服务时不能享受国家医疗补贴,使很多农民承受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农民的社会保障权也没有在城市中得到很好保护,农民不能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政府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从而使得农民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无法承担在城市中生活成本而不得不返回农村生活。城市中文化服务也未能考虑到农民需求,城市文化部门几乎没有针对农民对于提高文化知识的要求而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不利于缩小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文化素质方面的差距,从而使得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适应城市的文明生活。城市中这些公共服务很少提供给农民的原因在于城市管理部门认为提供这些公共服务给农民需要巨大的经济成本,对于城市财政是一种巨大的损耗,而且对城市发展没有多少收益。基于成本大于收益的考虑,很多城市管理部门缺乏经济动机给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由于在城市中农民缺乏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使得农民在城市中没有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机会,导致农民与城市居民在城市中各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农民市民化。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农民人口市民化问题必要性和对策
新型城镇化看重人在城镇化中的巨大作用,要解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市民化问题,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的权利。以保护好和实现好农民在市民化进程中的权利作为基本原则,采取符合实际情况和可行性条件的措施解决农民人口市民化问题。
1、解决户籍准入限制问题的对策
很多城市户籍准入限制中关于学历须高中以上、自购住房及缴纳当地社会保险若干年以上的条款,不具有法律上的合理性,存在着对农民自由迁移权的侵犯。国家应出台相关法律解释严厉禁止这些地方政府侵犯农民自由迁移权的违法行为。同时农民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保护自己的自由迁移权。鉴于农民维权能力不足,农民可以成立相应的维权组织,依靠组织力量的强大维护自己的自由迁移权。全力争取户籍准入限制的取消,获得与其他人平等入户城市的权利。
2、解决农民市民化后原有财产权利保护不力的对策
农民财产权是天赋神权,任何人不能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名义剥夺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农民在成为市民后,他们的原有财产应得到国家保护,不能被地方政府和村集体侵占。即使农民市民化后,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依然存在。农民依法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所有权、土地增值收益权等土地财产权。地方政府应尊重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允许农民以入股、转让、抵押以及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管理农民的土地资产。同时给征地农民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享受按市价补偿的土地增值收入。而且农民市民化后享有集体资产的部分不能被村集体无偿收回。市民化后的农民可以选择继续保有自己在集体资产的占有部分,村集体不得剥夺。农民也可以选择得到村集体合理经济补偿的条件下放弃自己在集体资产中保有的部分。只有采取这些保护农民市民化后原有财产权利,才能使农民获得合理的经济收入,抵御农民市民化后在城市中生活的风险,从而更好地实现农民市民化进程。
3、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
农民在城市中遇到的就业招聘歧视和就业中未能与城市居民同工同酬以及职业相关权利得不到保障的就业问题,是由企业的偏见和侵权行为以及农民工自身权利保护能力有限的两方面原有造成的。对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其一,国家应依法严令企业不得在招聘时设置歧视条件,消除农民工在求职时受到学历限制和地域限制的影响。其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加强对农民工同工同酬权利和劳动保障权利知识的教育,给农民工设置便捷措施帮助农民工维护自身同工同酬权利和劳动保障权利。其三,农民工应成立相应的工会组织,因地制宜成立区域性的或行业性的工会组织,利用工会组织的强大力量对抗企业对农民工地就业歧视和侵权行为,维护农民就业权利[8]。解决好农民在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可以使农民享受到城市中就业的合理经济收入,有利于农民的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使农民更有动力永久地住在城市,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
4、解决公共服务供应问题的对策
篇10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219-01
一、概述
1.中国城镇化取得的成绩
众所周知,中国十三亿人口,农村城镇人口占据了大部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城镇化为我国的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尤其在改革开放后,进入城市找工作的农民就达5亿之多,这不但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等经济难题,还为需要劳动力的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大力助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这些年来,城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家庭收入明显得到提高,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明显获得增长,城乡居住水平和住房保障能力得到加强,城乡居民的居住水平获得改善,生活质量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2.中国的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通过城镇化建设虽然拉动了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一些问题正在日益凸显。
例如城镇化的确加大了中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与中东部相比,西部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公共设施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大部分没有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同等待遇的机会,快速的城镇化,会造成西部某些地区的盲目城镇化建设,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会加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有些地方也会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造成城市公共资源过分集中而乡镇地区得不到同等的享受和对待,例如某些地区城内交通拥堵而乡镇却没有一辆公交车这种情况。
当然,不恰当的城镇化引发的问题不止以上笔者所列举的部分,还包括城市能源消耗巨大,垃圾、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严重阻碍。
二、生态文明的定义及特征
1.生态文明的定义
十报告对生态文明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所谓的生态文明,指的是“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遵循着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准则,生态文明建设是将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形式,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生态文明的特征
生态文明从根本上作为一种文明类型,改善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基础是生态文明这种类型的基本前提,它表现出来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是它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高级的文明类型,是其他文明类型无法达到其高度的;其次,建设和谐社会,促使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最终目标;再次,道德性和科学性特征是其他生态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类型的文明。
作为一种高级文明类型,生态文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要求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尊重、顺应、保护以及合理开发,而非以前人类社会存在的征服自然、过度开垦自然,也不是单纯、消极被动地顺应自然转而被自然征服,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人类应该积极主动、自觉地适应自然,人与自然就应该像是兄弟和朋友的关系;
其次,生态文明作为不同于传统农业文明和近代工业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它的境界绝对高出其他的文明类型,打一个比方,农业文明若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的文明;
再次,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并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了,而是把生态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经济建设融为一体,以此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态。
总之,保证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确保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实现持续性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目标。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现的内涵
十会议上,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布局已基本得到明确,所谓的布局,就是结合政治、文化、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等方面融为一体的基础上建设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所体现出来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人的层面上实现城镇化。
在人的层面上实现城镇化主要是针对农村人口中的部分转移人群,让他们脱离农村转而朝着市民化方向发展,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除了人们自身的努力以外,还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参与调控,将城镇内的部分常住人口纳入到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中,一步紧接一步,让这些人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例如在他们的子女上学、住房、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帮助和帮忙解决;
第二,推动农业与工业朝着现代化、智能化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第三,协调城乡关系,推动农村与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城镇化追求的合理布局;
第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目标是建设结合低碳型、环保型、高效以及智能为一体的新型城镇,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生产空间,使生活达到温馨宜居的效果。
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1.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城镇化也不排除在外。笔者在文章之前也已说过,尽管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带来的作用力十分巨大,但同时也存在着各方面的负面影响,针对正面的作用力,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以鼓励,但是对于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负面影响,则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限制和制止,就目前全球及我国的形式看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之间是共存亡的关系,这两者必须同步进行才能推动新目标的持续发展;
其次,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
再次,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只要实现和谐发展,那么在将来的城乡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两者的和谐发展是解决城乡建设问题的主要保证;
最后,发展的目标是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达到目标的过程和手段,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相应的服务。
2.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生态文明要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及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最终目标,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宗旨。在生态文明理念的作用下,相关部门应该对之前的大城市化战略进行自省和思考,将城镇化的中心放在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地级城市、县城,推动以人为本的小城镇发展战略,做到以城带乡,对城乡矛盾和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
五、总述
城镇化需要追求的目标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也是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建设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目前城镇化的发展重点和基本目标,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监督的关系,通过正确的科学方式探讨生态文明理念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我国目前所急需要做的事。
参考文献
[1] 彭万力.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理念[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35(35):21.
[2] 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01
(01):29-36
[3] 肖健.生态现代化理论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借鉴意义[J].浙江统计.
2008,15(5):14-16.
[4] 王新燕,赵洋.以生态文明思维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科学意义[J].求实.2014(4):57-60.
- 上一篇:英文书信格式
- 下一篇:菊花枸杞茶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