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范文
时间:2023-03-27 10:5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说明文的特点是内容科学、结构有条理性、语言严密准确。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摹状貌、引言论等。
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作用: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篇2
一、问题设计环环相扣,以此引发学生思考
做说明文专项练习的时候,我首先选择了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如《鸟巢》《梦幻视觉水立方》等文章。这些内容虽备受瞩目,但实际的细节大家却并不见得了解多少。讲课之前并不要急于切入正题,适当的卖卖关子反而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如“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奥运会的主会场是哪里吗?知道为什么叫鸟巢吗?知道这种设计是如何构思的吗?”等,先提一些问题调调他们的胃口。不甚了解的,对这么热点的内容一定极感兴趣,准备洗耳恭听。如果有的同学掌握了一些资料,那就尽量满足他的表现欲。然后,把有关“鸟巢”的图片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给同学们看。绚丽的灯光、缤纷的色彩、精美的外形,大家都被深深地陶醉了。接下来,读课文、做思考、整理知识点,可以说一气呵成。就这样,本来单调枯燥的一节说明文,在各个环节的牵引下,以教师的充分准备、精心设计为前提,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由此而变成了一节生动的欣赏课、讨论课,教学效果也自然不必言说了。
二、旁征博引丰富教材,理论实际紧密相连
讲说明文,最忌讳的就是“就事论事”。这种文体本身就极其缺乏血肉,所以,内容上与之相关的,题型上与之相似的,生活中与之相挂钩的,只要是能渗透知识点,尤其是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我都会补充进来。
比如讲说明方法时,我选择了《超导磁浮列车》这篇文章。说明对象“磁浮列车”是在原有火车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研究研制的一种新型列车。而火车,对于我们这儿的孩子是再熟悉不过了。生活区外两千米的地方就是火车的作业区,那“呜呜”的鸣笛声,那“咣当当”的起车声,几乎都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于是,我们从蒸汽机车谈起,一路侃下来,一直到这节课的主题内容“磁浮列车”,再趁热打铁,切入正题:“火车的历史为什么一再被刷新?现在的高科技磁浮列车,到底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独到优势?它的可利用性到底有多大?……”此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要看课文了。然后,再出示准备好的思考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读书。一节课,主体部分绝不超过30分钟,在充分引导的前提下,自然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教师满意,学生轻松而又学有所获。
篇3
关键词:说明文;说明方法;对象;语言
一、关于说明文
1.说明文的重要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阶段,要让学生阅读一定量的科技作品,注意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在写作指导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会写简单的说明文,在介绍说明对象时要做到明白清楚。各地中考对阅读说明文都各有要求,笔者查阅了最近几年的中考说明文试题,归纳出说明文阅读一般从以下方面来考查:(1)试题要求学生能够指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要求学生能够说出说明方法,更要能够理解该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3)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4)让学生能够体味重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更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由此可见,说明文教学在整个初中阶段有着重要的地位。
2.说明文教学的现状
笔者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发现初中教师对于说明文教学不够重视,具体原因如下:一方面由于说明文本身的特点,是对事物的性质、状态、事情的进程以及事物之间关系进行介绍,因此,为了准确无误地介绍,说明文语言一般是比较枯燥无味的,老师和学生一般对于这样一类的文体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基本功比赛以及上课比赛的活动,一般情况下,公开课和比赛课是不选择说明文的,因此,老师对于说明文的研究就比较少,课堂教学就没有能够精打细磨,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流程的实践比较粗糙。但是,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不能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就忽视说明文教学,因为说到底我们还要围绕中考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来认真对待说明文教学。
3.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就是题目,例如《苏州园林》《奇妙的克隆》等,也有些将说明对象放在文章的开头一段,还有极少数说明对象需要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提取,这种情况一般很少出现;有的在文章开头几段揭示什么对象的特征;有的说明对象的特征分散在各段中,要求学生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进行归纳提取。
二、指出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说明方法有哪些
阅读说明文,指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必须让学生能够找出对所学习的说明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一般在学生初学说明文时,要明确让学生知道有哪些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分类别、作引用等。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在中考试卷中,让学生找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这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中考试题中往往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只知道说明方法,还要求学生掌握文章所选择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来规范化地答题以及了解答题的一些技巧。
比如,“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答题规范的格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例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本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比较,突出强调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打比方”答题格式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例如《苏州园林》中“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运用打比方的什么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征,使说明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举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特征,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与可信度。总之,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一定要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答题的规范与技巧。
三、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般考查的题型有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体会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切忌望文生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及说明对象的特征考虑。
篇4
1.明确目标
省编初中语文第三册,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导入激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对于说明文,教师更应精心导入,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愉悦的情绪走进课堂。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3 课内外结合
在教《苏州园林》时,我用罗曼?罗兰的话引入: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然后边展示图片,边进行串讲:沙漠中的驼铃美在粗犷,草原中雪山美在清新,月色下的湖泊美在静谧,北京的故宫美在气势,那么苏州园林美在哪呢?这样,以生动精练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欲望。
4.方法实践
阅读说明文重点在于理解说明的内容,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其说明方法。
一﹑明白自己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从而进行介绍说明。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住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功能等方
二﹑弄清作者所介绍的说明顺序。 说明文都是以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说明顺序的,所以,不同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也就有所不同。常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以下三种:
1.空间顺序。就是按事物的空间存在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整体到部分依次进行说明。
2.时间顺序。一般按照时间的先后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篇5
一、说明文特点概述
(一)说明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
说明文体的首要特点是知识性,即着眼于解说和传播某种已经得到公认的知识,而不是像议论文体着眼于通过论证或争辩以确立论点(浓缩的知识),也不是像记叙文着眼于表情达意。
说明文体的第二个特点是科学性,即在介绍、解说、传播知识时必须科学,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及其规律性,不允许任何的主观随意性。通过准确的定义、恰当的论断、合理的区分、明确的解说,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
说明文体的第三个特点是说明性,即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的语言比起记叙的个别性来说,它注意的是普遍性;比起议论的抽象性来说,它注意的是具体性;比起记叙的可感性和议论的逻辑性来说,它注意的是明白性。说明是普遍意义上具体而明白无误地介绍、解说某种客观事物的语言形式。说明性还体现了说明文体的目的,即通过如实的解说,让人明事相懂物理,给人以知,教人以用,而不是像议论文通过逻辑论证,晓人以理,导人以行,也不像记叙文通过形象刻画,动人以情,示人以范。
(二)说明文的分类
1.从写作目的来看,可以分为阐释性说明文、述说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
(1)阐释性说明文
这类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阐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解释原因,阐明事理,旨在不但使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理、化、生物、历史、地理、语言、文艺等方面的知识性文章或教材以及考察实验报告、器物工艺说明等都属于这一类。
(2)述说性说明文
这类说明文以夹叙夹说的方法,记录物象变化、人物经历,诸如自然现象记述、工艺流程介绍、人物生平简介以及叙事性作品的内容提要等均属于这一类。
(3)实用性说明文
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实际应用的说明文,如工农业产品说明书、影剧演出说明书等。
2.从表达方法来分,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1)一般性说明文
阐释性说明文、述说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都是一般性说明文,其共同的特点是以平实笔调解说事物。
(2)文艺性说明文
知识小品等都是文艺性说明文,其共同特点是运用文艺笔调(通常用比喻、比拟等手法,对话、故事等形式)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寓知识于形象之中,描写与说明兼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具有较多的文学色彩。
二、说明文学法指导
(一)一般性说明文学法指导
阅读阐释性说明文要注意其解说准确、明晰、有条不紊、笔调平实严谨的特点。阅读述说性说明文要注意其突出特点要点、扣紧中心、突出主线、要言不烦和笔调简洁明快的特点。阅读实用性说明文要注意准确严密、简明易懂、重点突出的特点。
学会阅读一般性说明文还要掌握以下阅读技巧:
1.学会抓说明事物的特征
事物特征是事物之间得以区别的标志,是作者通过观察、思考概括出来的本质属性。有的事物的特征是外部显露的,如形态、方位等,有的事物的特征是内在的,如性质、作用、功用等,有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既有显露的,又有内在的。阅读说明文,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制作、用途、分类、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课文是怎样具体说明事物特征的。
如何在说明文中找出事物的特征?
(1)从文中的语句找出事物的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开头部分写道:“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这句交代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征。
(2)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 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的特征,需要用概括、提炼的方法。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要采取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用这种方法可以概括出宇宙特征为:整个宇宙是无限的,是在不断运动和发展的。
2.学会分析一般性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通过以下方法来分析说明顺序:
(1)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说明。如《中国石拱桥》, 先总说特点,接着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坚固和美观的特点,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有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石拱桥的发展。
(2)以认识的发展或内容的深入为顺序说明。 如《宇宙里有些什么》,按照人们认识宇宙的发展过程,从恒星说到星云、银河系,最后说到恒星系。
(3)按照事物的性质、状态、结构、制作、 用途等几方面依次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统筹方法》,开头对统筹方法进行诠释,接着把诠释里的语义和内容阐释明白。
(4)按由远及近(或反之)、由表及里,或以空间的转换、 时间的推移,由整体到部分(或反之)等顺序来说明事物。如《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采取了先外到内、由上到下的说明顺序,后又按时间的顺序说明印刷所建造过程。
(5)以说明的角度的变化为序说明事物。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多角度地说明了花色形成的原因。
以上几种说明顺序是掌握说明文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结构、学习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重要方法。
3.学会辨析一般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一般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定义说明
即用下定义的方法,用最精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点作出规定性的说明。如《奇特的激光》:“激光系统就是产生光、电、化学能的装置。”
(2)比较说明
比较说明就是用较熟悉的事物与要说明的事物相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向沙漠进军》:“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这里就“日照时间”把沙漠地区与长江流域、华北地区作比较,说明沙漠地区的干燥。
转贴于 (3)分类说明
分类说明就是把要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去说明的方法。如《杨树》一文就作了这样的分类说明:“杨树,在植物分类中属杨柳科……植物学家把杨属植物分为白杨派、黑杨派、青杨派、胡杨派、大叶杨派五大派。”
(4)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是举一些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讲到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来临时,就举“北京—南京”物候现象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来说明。
(5)数字说明
数字说明是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如《生命与海洋》:“海洋确实浩大。世界海洋的总面积有三亿六千一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
(6)图表说明
图表说明就是对说明对象采用图表的方式来说明的方法。如《统筹方法》用了三幅“箭头图”说明组织管理中统筹安排的重要。
4.学会分析一般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简明性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因为准确的语言才能反映说明对象的真实面貌。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要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成为惟一可取的表述形式;二要分析用词、造句的准确性;三要分析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剖析事理。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表达。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礅”;“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流平行”。
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如《〈雪莱诗选〉简介》一文:“雪莱年表以时间为序,列举了雪莱从出生到逝世的一系列史实,它将使读者对当时的一些情况和社会背景有个大体的了解。”这段文字,明白平直,实实在在,很难增加一字,很难减少一字,也很难改动一字。
说明文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①唆、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如《统筹方法》:“水壶不洗,不能烧开水,因而洗水壶是烧开水的前提。没开水、没茶叶、不洗茶壶茶杯,就不能泡茶,因而这些又是泡茶的前提。”这一段十分简洁地说明了几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文艺性说明文学法指导
1.文艺性说明文除了像一般性说明文那样要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以外,还要学会辨析下列文艺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1)比喻说明
比喻说明就是用打比方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一种方法。如《中国石拱桥》介绍石拱桥的形态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拟人说明
拟人说明就是运用拟人去说明事物的方法。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它的一生……却一刻也不停息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直到……才停止自己的奋斗。”
(3)描述说明
描述说明就是通过对事物形象和状态的描述,对人们的愿望和心情的描述,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如《神奇的万能“服务员”——谈电子计算机“终端设备》:“比方说,现在你想看某部电影,你就通过安装在家里或办公室的‘终端’设备,向电台计算中心提出要求,计算机便立即自动从‘库’里提取所需影片,自动播放,以满足你的需要。用同样的方法,不光可以欣赏所喜爱的电影艺术,同时也可以知道想要知道的世界新闻。真可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啊!”
(4)对话式说明
对话式说明是两个交谈者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说明事物。其形式比较活泼、风趣,内容往往由浅入深,逐层深入。一般用于科技知识说明以及某些热点问题的说明。如《混作·间作和套作》,通过小陈和技术员的对话,介绍了混作、间作和套作三种农作物种植的知识,了解了它们的区别和功能。
(5)讲故事式说明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说明事物。如《影子的故事》,通过奇妙的无影灯和月亮的影子帮助了历史学家、工程师怎样利用影子、影子和我们的生活、影子帮助了历史学家等五则故事,从古代和现代、天文学和历史学、生产和生活等方面,介绍了人类对影子的利用。故事新奇有趣,说明的知识很容易接受。
2.学会分析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语言的生动性就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把看似枯燥无味的科学内容,说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如《中国石拱桥》:“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一段用生动的语言将石拱桥的石刻狮子写得形象逼真。
三、千字说明文阅读指导(括号中的内容为阅读指导提示)
大自然的现象——风
叶 冰
大自然的现象真是千奇百怪,风就是其中的一种。
风,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走动。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拂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又像恶煞凶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
(用比喻说明的方法说明风变化无常的特点,语言生动、形象、有趣。以上总说风的特点。)
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用设问引出分说内容。)
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只不过,空气有时流动得快,有时流动得慢罢了。地球上,有6个空气流动系统,即6个风带:南、北信风带,南、北东风带和南、北西风带。由于这6 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不同种类的风。
此外,风形成的因素还有地形的高低、气候的冷暖等。
(以上说明风形成的三个原因,其中使用数字说明方法重点说明空气流动产生风,其他略写。)
风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原理,给船加上风帆。于是,帆船就成了沟通各大洋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明代,郑和7 次下西洋使用的帆船就有2000多吨重,足以显示当时造船业的高度发达及风的巨大作用。近代,由于热机的发明,帆船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由于现代的“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反复冲击,帆船的地位又逐渐回升了。日本曾提出造5万吨的风帆货轮的方案,荷兰也设想建设更大吨位的集装箱船。新型的帆船会乘风破浪地驰骋在辽阔的海洋上。
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风车来磨面。现代,美国的一家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用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一个1500户人家的村镇使用。美国还想造功率更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来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利用风的原理,制造风洞,研究气流,一定会有新的进展。
(以上段落具体说明风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使用了举例说明、数字说明和对比说明的方法,语言准确、简洁。)
不过,风也有它有害的一面。美国出现过的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国家,将3亿吨优质土统统吹入大西洋,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我国沿海的台风、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的飓风,都给当地人民带来灾害。
(以上一段说明风的危害,使用了举例说明和数字说明的方法。)
篇6
2、第二单元: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第三单元:注意说明的顺序
4、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练习】1、《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 )的顺序说明了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 )。
2、从《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可了解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 )。
3、《蜘蛛》:蜘蛛的生态特征是( )。全文的说明顺序是( )。
4、《向沙漠进军》中说明了针对沙漠( )的特点,可采用( )、( )、( )等抵御的方法,但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 )。
5、《看云识天气》第一节,运用(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云( )的特点。下文在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时,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6、《死海不死》中开头部分运用了主要运用(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死海( )的表象特征;然后主要运用( )说明方法,说明死海( )的本质特征。
7、《食物从何处来》采用( )顺序说明了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不同途径,一种是( ),一种是( )。食物的特征是( )。
8、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A、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 )
D、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 )
C、自从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直面临着两种挑战,—是来自人类本身,一是来自大自然。 ( )
D、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 )
9、选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 )
A、糠麸也是有机物质,就再拿来办加工厂:养猪、养牛、养鸡。(举例子)
B、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亿吨有机物,这真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合成工厂。(打比方)
C、实际上,人类正是在与这两种挑战的反复较量中发展起来的,这就是人类的文明史。(下定义)
D、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时代。(列数字)
10、下面关于说明文知识的说法有误的打“╳”,对的打“√”。
①说明文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 )
②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七种。( )
③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只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两种。 ( )
④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 )
篇7
【关键词】说明文 四要 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86-01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构造、关系、功用以及事理的成因、物因等写清楚,使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文体。因为它讲究科学性、条理性、准确性,所以在阅读说明文时,可以按以下几个要求进行:
一、要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如果并无标题,那还得认真阅读文本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找出说明对象。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把握事物的特征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从标题着眼。
说明文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不论是事物性说明文还是事理性说明文,它的标题一般都揭示了所要说明的对象。比如事物性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等,标题明确指出了文章所要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敬畏自然》、《看云识天气》等,标题也指出了所要说明的科学馘是。
2.从分析材料入手。
这需要抓住文章或文段中的层次结构,从每一段或每一个层中抓住关键性的语句加以整理。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得各段的第一句话)或结尾(或各段的最后一句话)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征。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二、要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括)――分(具体)”式、“总(概括)――分(具体)――总(概括)”式、“分(具体)――总(概括)”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程序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采用逻辑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那么,如何分析说明顺序呢?
1.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的特点往往可以决定说明顺序的安排。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如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了。例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主要采用空间顺序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多数采用逻辑顺序,而逻辑顺序常常指以下几种情况:如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体)等。例如《奇妙的克隆》四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同时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等。
三、要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了解说明的方法,有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方法是为了内容服务,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弄清楚了说明方法,在阅读时将它们梳理出来,然后结合句子、语段,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不过在分析时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一定要具体的语句,而不能凭空分析,脱离实际,泛泛而谈。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难说清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鲜明具体。
四、要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篇8
[关键词] 说明文阅读;写作;提高实效
在多年的语文学习和文学阅读的积累过程中,学生们对叙写人物故事、表达情感等方面都有相当丰富的语言基础和写作表达能力。教师们对记叙文的阅读教学和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指导作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如此,教师在说明类文体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上并没有全然忽视,不论是说明文的阅读教学还是学生说明文的写作教学,也进行了多方探索并有所收获。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单元导语提示:介绍事物要抓住特征,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该单元收录的说明文基本上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有效地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说明文这一文体的准确认知,还能让学生开拓视野,激发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合理预设,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用仿写、缩写、改写等方式,进行说明文写作实践,阅读与写作二者整合,也很有教学实效。
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图片、视频等手段高效地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兴趣。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对赵州桥有一些了解,课件中关于赵州桥的图片展示直接唤起学生的关注热情。学生的口头描述五花八门,让他们当堂将自己所说的话用文字记录下来,并通过展示台展示,再互相点评,会发现他们大多思路凌乱,表达有偏差。趁此时机导引学生品味赵州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一句,学生就能有效地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而周密。茅以升是一位严谨的桥梁专家,他的语言极有分寸。他说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 句中 “左右”一词表明作者的推测。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一句列出的数字精确,准确地向读者介绍了桥的长度和宽度。这样的语言表达都是作者尊重客观实际所使用的语言准确的表现。
俗话说: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园林。网络上关于苏州各个园林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繁多,制作成短篇播放给学生欣赏,往往能引来他们对美的惊叹和对祖国的自豪感。眼前所见的“图画美”在叶圣陶《苏州园林》中一一得到印证,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苏州园林的美究竟有什么特点?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创作这幅完美图画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又是怎样体现图画之美的?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苏州园林的特点就有全面的了解,进而对我国的园林艺术有所了解,并有效地提高审美素养。
于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上映的大型纪录片《故宫》(精华版),据说播出第一周的收视份额达到8.05%,这样优秀的资源在教学中自然不应错过。在学习《故宫博物院》之先,可适时安排学生观看电视纪录片《故宫》的部分内容,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为课堂教学有效蓄势。
激发了学生的兴致,再通过教师对阅读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从不同角度有效地落实说明文的几个重要知识点。本单元各篇目显然是编者精心安排的,教学可结合各文本的显著特点,逐一落实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点,而不需面面俱到。仍以本单元的三篇精读课文作为目标来谈。在体会了《中国石拱桥》语言的准确性之后,进一步把握说明方法就水到渠成了,文段中对“两个小拱”的诠释,说明其结构坚固,“列数字”说明其历史悠久,“引用”则体现了赵州桥的优美形式,这样一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便突显而出。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学生了解了说明方法和说明对象的特征彼此的关系,在阅读《苏州园林》的时候,就能较轻松地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发现中心句能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的这一重点,对本文总分的结构形式和主次分明的逻辑顺序也就一目了然了。《故宫博物院》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空间顺序而编选,让学生根据平面图来理清文章顺序应是本文的教学的一个便捷的手段,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空间顺序。教师利用课件,借助课后“研讨与练习・一”向学生展示故宫平面图。学生在观看过纪录片后,总可以对平面图说道一二,本文的教学课堂便有了适当的切入点。在之前步步为营的基础上,说明文的对象特征、说明方法、详略主次安排、空间方位词的运用等知识点,都可在此一文的学习过程中一一把握。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到“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要让学生培养能力,应让其掌握些规律性的东西,而它是在实践中体会到,不是靠知识积累所能得到的。”在这一单元中进行阅读与写作二者整合,让学生在积累说明文的知识、提高说明文阅读能力的同时,通过语言的实践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和写作能力,可有效体现课堂的价值。《课标》对说明文写作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阅读教学是可以激发学生写作说明文的兴趣的,把握说明文文体的特点,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试着对以上三篇课文的部分内容进行改写、缩写、仿写,写作目标不大,难度低,学生会兴致盎然。
篇9
一、直面问题:小学说明文教学之“困境”
深入到一线教师的课堂,却发现由于许多老师的文体意识淡化,导致小学说明文文本解读的偏位、教学目标的错位、内容理解的越位等现象。
1.文本解读的偏位
以解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为例,一些教师把重点放在了对埃及金字塔特点的介绍,热衷于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类火星图片,播放彗星碰撞地球、火星的视频,演示火星上水的来源的动画等,来帮助学生揭开火星的神秘面纱。这样的解读显然过于狭隘。说明文文本的教学,应将重点放在说明文文本阅读与鉴赏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上。
2.教学目标的错位
课堂该教些什么,这是课堂有效的起点,但是在这个起点上,恰恰有些老师表现得无从谈起。总体来说,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常常是从重点字词分析到挖掘课文思想内容,而轻视了文本特征的指导,以及新的教学内容的开发。笔者曾经听过一堂课,教师在教《桥之美》的时候,将文本当成散文来教,要学生谈谈桥如何美丽,而关于说明文的文本特征却毫无涉及。目标定位的错位或是不明晰,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
3.课程意识的缺位
“教课文”成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态。台湾小语会会长赵镜中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执教《太阳》一课。我是用《太阳》一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而大陆老师通过《太阳》这篇课文教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从他的这段话中,显然能看出大陆老师仍然是在教课文。课文在前台,课程在后台。同样的课程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课文来实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分不清“课程”与“课文”,我们就可能“南辕北辙”。
4.内容理解的越位
由于许多教师执教说明文时,总是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说明文的教学目标,所以便会无度地拓展该领域的知识:讲《埃及的金字塔》,教师搜集大量埃及金字塔相关的知识给学生阅读;讲《鲸》,教室成了鲸标本展览室……结果是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只关注科学知识,而忽略了语言习得。知识似乎成了说明文教学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
二、深入探究:语用学破解小学说明文教学困境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十分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语用学。由此,笔者认为,语用学可以打开小学说明文教学的另一扇窗。
(一)语用学的内涵诠释
所谓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语言环境、言语行为、语用规则等诸多方面。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语用学研究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及其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用法,乃至不同的表达效果,侧重在语言的实用,讲究语言的组织和驾驭,特别关注语言在特殊环境里的特殊表意效果,讲究语言规律的内在探索。
(二)语用学――小学说明文教学“突围之路”的理性分析
1.语境原则,说明文教学“突围”的基础
说明文教学时为什么要凸显文体特征呢?因为说明文在表达的目的、方式和话题等方面,较其他体裁的文本相比,有着鲜明的独特性。而在语用学中,语境通常被学者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其中“情景语境”指向言语行为发生时的诸多客观因素,包括说话的对象、目的、方式、话题等。很明显,这就为“说明文教学时要凸显文体特征”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2.语用规则,说明文教学“突围”的依据
小学说明文文本的最大特点就是描摹的事物或事理“内容具体、真实”“清楚明白”“表达有条理”等,然而这些都体现了语用学的什么理论呢?简单地说,这涉及语用学“会话含意”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又涉及四个范畴:一是量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应该是交际所需的,且不多也不少;二是质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应是真实的;三是关系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要关联或相关;四是方式准则,即提供信息时要清楚明白。我们发现,以上四条准则与说明文这种文体有极高的契合度。
3.语用目的,说明文教学“突围”的催化
语用,即语言运用,是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场合,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说明文在表达上具有的一些特点,如结构的完整、语言的精练、用词的准确、逻辑的严密等,是形成良好语用面貌的必备要素,对当下学生语言发展的不足有很好的纠正作用。如果我们能从“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切入教学,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三、实践操作:语用学视野下的小学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在语用学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应从说明文的特点入手,从说明文文本的语用解读切入,精选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为目标,确立精准的学段教学目标;再通过创设各种“语用”情景,让他们感性地“悟得”与“习得”,为说明文教学寻找“突围之路”。
(一)指向语用的文本解读
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选择适当的说明文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语用学理论支撑下,文本解读应注重对具体语境的分析,注重语境对文本结构、选材及语言运用上的影响,并为这些语言要素进一步转化为教学资源奠定基础。
1.解读精彩的布局结构
文本结构是文本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文本结构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而思路又隐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通过结构来体现。所以,准确解析文本的结构,是把握文本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有些文本,只有理顺了结构、理清了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把“克隆”这一科技问题表述得条理清晰――什么是克隆?哪些可以克隆?克隆有什么益处?还有更有趣的。如《秦兵马俑》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叙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一句,将全文贯穿成一个经纬分明的整体。“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便是作者要向读者介绍的秦兵马俑的主要特征。从语用的角度看,缺乏整体观照,就无所谓语境的产生,也就没有了语用存在的前提。因此,解读文本的整体结构是使说明文教学“突围”的重要做法。
2.关注文本的言语特色
说明文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其语言运用的最大特点就是准确和严谨。所以在说明文学习中,学生要学会把语言表达得简洁、规范、严密。这是对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补充,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机会。以《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为例,文中在准确性说明的前提下,以形象化描写的手段,还大量使用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充满情趣。如“发起脾气”“喜怒无常”等词句的运用,形象地拟人化地说明了海洋的特点,使得原本深奥难懂的科学语言变得通俗化、趣味化了。根据以上文本语言特点的解读,我们至少可以做三方面的事:第一,引导学生利用文本说说这些语言特点;第二,背诵积累;第三,学会迁移运用。可以看到,这里的解读直接和教学策略的选用联系在了一起。因此语用指向的说明文文本解读,其实就是从“文本语言促进学生语言发展”角度展开的,它为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确立精准的学段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体现了训练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崔峦先生也曾提出阅读课必须做到“吃准目标”,即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学段目标的达成,说明文都有着自身的贡献。
1.小学说明文低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在低段说明文教学的目标制订中,不需要强化对文体特征的解读,主要还应该以“识字写字、学句写句、朗读课文、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提高阅读兴趣”为主要学习目标。
2.小学说明文中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有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可是中段儿童语言发展又存在“语言不够规范,表达不够精确和逻辑性比较差”两大问题。而说明文文本中的语言特点却以“精确、规范、逻辑推理性较强”为主,这正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机会。因此,在中段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较多的注意力引到文本的语言中去,引导学生从一些数字、实例、术语、专有名词和逻辑推理中发现、揣摩文本语言的精确之处、严谨之道,并通过读写结合等手段,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语言积累水平。
3.小学说明文高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又强调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这句话对说明文的教学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能抓住要点,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同时,语言的规范、精简、严密,仍然是该年段学生的语言发展方向,也应该纳入到说明文教学的目标中去。
(三)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外,还要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操陶冶。另一方面,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文本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说明方法,并通过实践性学习,习得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笔者认为小学说明文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准确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充分读书,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知内容,获得知识,习得方法,发展思维。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师生抓住“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这句话进行品读,一生将此句中的“146米”“40层”这两个数字读得很重,老师就此采用对比朗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点拨:你为什么把“146米”“40层”这两个数字读得很重呢?学生回答道:“因为这两个数字准确地写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同时也说明了摩天大厦的高度,让我们感觉到它很高。”引领学生饶有兴致地去阅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心领神会,对说明方法有所领悟、有所习得。
2.有效说
说明文教学应时刻关注语言形式,扎实进行语言训练,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因此,在语用指向下,我们必须明确“说”的目的,以此提高“说”的效率。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时,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麋鹿,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笔者设计了一个指向语用的“说”的环节,设计了一种假设:(1)你就是一只麋鹿,你会怎样来介绍自己?(2)假如你是姜子牙,你骑着麋鹿上天庭,你又如何向天上的神仙们介绍你的坐骑?(3)如果你是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来参观的客人介绍你的麋鹿?请大家自由选择一种角色,小组交流介绍。注意在介绍的时候要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同时尝试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及时比
说明文的文字大多极为简洁、精练,有时一字之差会导致意义的全面异化。这时,采用“比”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准确性,就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如:在教学《恐龙》中“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这句话时,笔者先出示了改动过的一句话,即“雷龙是个庞然大物”,然后让学生将两句话进行比较,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接着让学生估算雷龙的实际重量(大象的重量一般是4~6吨,雷龙的重量可达到30吨左右),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想象,模仿出雷龙走动时发出的声音,进一步具体感受雷龙是个庞然大物。这里进行的不仅是阅读理解的指导,而且也渗透了语言表达的指导,体现的正是语用指向。
4.适当写
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并不只是单纯地把课文知识介绍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充满情趣地去写。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把“写”挤进课堂,使学生在二度感知文本的同时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时,当学习到“科学家们早就呼吁:人类应该向海洋索取食物!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补写练习:“想象一下,未来的餐桌上会出现哪些来自海洋的高蛋白食品呢?”这样,通过仿写、改写、补写等多种“写”的方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尤其是让学生在动笔实践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勇于创新,我们的课堂就会灵动起来!只有灵动的说明文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喜欢说明文,也才会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会学”向“善学”发展。
篇10
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树立明确的目标
省编初中语文第三册,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三、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四、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五、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