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苏轼范文

时间:2023-03-14 19:4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调歌头苏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黄韫秀 浙江浦江县浦阳一小五(1)班

苏轼这个大诗人写的词呀,相信大家也读过不少吧,不过最著名的,就是这感叹人生的《水调歌头》了,它唱成歌可好听了!

要问我最喜欢哪一句,当然就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千古名句了。人生其实就像苏轼笔下写的那样,有泪水,有欢笑,有分离,有团聚,就像天上的月亮,不可能时时圆满。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是坑坑洼洼,有平坦的欢笑,有凹凸不平的愤怒与悲哀。我们要从容地面对微笑,坚强地面对哭泣,因为将来还有更多的困难在等着我们,如果我们连小时候的小问题也对付不了,那长大之后我们不是要被困难压倒了吗?

这句诗的下一句,就更令人深思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经典的思乡诗句,看来一个人无论到哪里,也忘不了故乡,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因为那个全世界都能看到的明月,是游子心目中的故乡。月亮好比我们的人生,我们出生的地方就是月亮的开始,而千里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也和我们共有着同一个月亮,月亮啊月亮,你把我说的话带到我家去吧!

篇2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洲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自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杭州上任途中和弟弟苏辙(字子由)分别后,六年来没有见过面。熙宁七年,苏轼请求调往北方,能够和担任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的弟弟苏辙更近一些。后来苏轼被贬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密州虽离齐州不算太远,但两年多来,他们也,没能见上一面。对久别弟弟的思念,加上政治上的失意。苏轼满腹惆怅,于中秋之夜饮酒“达旦”,对月抒怀,写下了这首中秋咏月词。

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在中秋之夜,醉酒之中,望着那团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理想和憧憬的圆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插上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逐渐形成二种豪放洒脱的词风。

词的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象,其中蕴含诗人的身世真挚感和思想矛盾,开篇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的句子,开篇直入。点明是饮酒赏月。词人因思亲情切而顿生寂寞之感,不由得把酒问月,并想象着月宫今夕的情景。“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这两句笔势曲折,看是描写月色,实际上也暗含着不知道当时朝廷政局如何的疑惑,而并非真问天上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三句,说他想要回到神仙居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当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起来。这说明作者的思想上存在着矛盾,即“出世”与“人世”、做官与归隐的困惑心理。想回到朝廷中去,又害怕难以容身:归隐去吧,又与自己报国救民的抱负相违。“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想到广寒宫的清寒,于是顾月而舞,连自己在“天上”还是在“人间”也分不清了。这两句紧承上三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然起舞,月光下自己清朗的身影伴着自己的舞姿而闪动,这是多么惬意呀!天上琼楼玉宇再美,哪有人间这样的乐趣呢。在这里,作者由超尘出世思想一下子转为喜爱人间生活,这真是大起大落,出神入化之笔。

词的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来得自然,写月儿照遍了华美的楼阁,低低地照进了雕花门窗,照着那心事重重夜不能寐的人儿。“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这两句以抱怨的语气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词人说,明月啊,你不应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孤独之时又圆又亮?这岂不令人望月伤感吗?词人以为月当照人于欢聚之时,故有此问。但词人的思想是豁达的,他时时要寻求自我解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月亮有亏有圆,人间有合有离,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可值得悲伤的呢?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说。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到此,词人终于释却离怨,从“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真可谓道尽千载离人之心。

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这首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全词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天”和“月”以人格化的神奇。不管是上片的问天,还是下片的问月,归根结底,都是问人生。经过词人的一番认真探寻,终于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也是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排解,并给人以人生哲理的启迪。

篇3

关键词:《水调歌头》;文化负载词;中国文化

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国外读者渴望了解中国文化。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苏轼的词负载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水调歌头》更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水调歌头》中出现了许多集中体现中国文化内涵的文化负载词,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水调歌头》英译的难点之一,很大程度上也是译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对文化负载词定义及其分类进行阐述,然后对《水调歌头》中的文化负载词归类,并对比分析每个类别下不同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最后得出结论:只有精通源语和译语文化,才能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转换自如,将源语的含义和意境巧妙地传达给译语读者。

一、文化负载词

《辞海》给文化的定义为“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即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1]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2]奈达把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即:(1)生态文化;(2)语言文化;(3)宗教文化;(4)物质文化;(5)社会文化。[3]根据上述分类,《水调歌头》中的文化负载词可具体分为:生态文化词、语言文化词、物质文化词和社会文化词。

二、《水调歌头》三个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对比分析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中秋,41岁的苏轼任密州(现山东诸城)太守。当时他政治上失意,被贬密州,很久没有和弟弟见面,心中十分郁闷,因此“大醉”消愁。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最后“此事古难全”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不仅仅是兄弟之情,更是对整个人类幸福生活的祝愿。

下面运用J.A.Turne,许渊冲和林语堂的译本对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

(一)生态文化词

(1)明月

T译:the glorious moon

林译:the moon[5]

许译:the full moon [6]

T译为“glorious moon”,因为”glorious”一词不仅表示辉煌灿烂,还有壮丽,令人愉快之意,可谓一举两得;林译为“moon”,虽然忠实于原文,但缺少意境之美;许译为“full moon”,更能使英文读者深切体会其中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中“满月”是美好和团圆的象征,此处的“明月”当指满月,译者通过发挥主观创造性增加了“full”,切合主题。

(二)语言文化词

水调歌头

林译:Mid――Autumn Festival,to the Tune of Shuitiaoketou

许译:the mid-autumn festival,tune:“prelude to water melody”

《水调歌头》原为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所以叫“歌头”。对于英文读者来说,词是新概念,需要仔细推敲,两个译本都标注出Tune,以使读者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诗歌范畴,而去逐步适应新题材。林译为“Shuidiaoketou”是威妥玛式拼音法,许译为“prelude to water melody”会让外国人不明白。两个译本的精彩之处在于将词的内容加以总结,指明这首词和“mid-autumn festival”有关,传播中国文化。

(三)物质文化词

T译:cup

林译:cup

许译:wine cup

儒家文化是中国酒文化的核心,中国文人雅士对酒赋予了很多感彩。理想的饮酒对象是“高雅、豪侠、真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饮酒季节是“春郊、花时、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7]等等。而与此对应的西方酒文化则是葡萄酒。对葡萄酒器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让饮者充分享受葡萄酒来选择的。他们的饮酒礼仪都是为更好的欣赏美味而制定的。[8]因此许译的“wine cup”更能引起西方读者的共鸣,为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搭建了桥梁。

(四)社会文化词

乘风归去

T译:(I would wish to)mount the winds and wander there at home

林译:(I want to)fly home,riding the air,

许译:riding the wind,(there i would)fly

乘风而行的传说始见于《庄子・逍遥游》:“夫列子乘风而行,拎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列子是道家传说中的真人,能乘风而行。《列子・黄帝篇》亦称:“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列子乘风而归,苏轼则幻想乘风归去,所用话语如出一辙。[9]T译和林译把“归去”看作是返回故乡,仅译出原文中的一层含义。而许译没有指明“there”为何出,为模糊译法,创造性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而“fly”一词,使读者看后会对其所表达的意境浮想联翩,想象着作者像天使一样飞入仙境般的自由世界。

通过对《水调歌头》三种英译文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J.A.Turne对一些文化负载词的意义了解不够透彻,在表达上略显不足。林语堂的译文成功地翻译了大部分文化负载词,只是在个别意象的翻译中不够精确。许渊冲的译文形式上略有调整,但准确传达文化负载词丰富的文化意象。因此,只有精通源语和译语文化,才能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转换自如,将源语的含义和意境恰当而又巧妙地传达给译语读者。(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2.

[3] 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91.

[4] 董森.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苏轼[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5] 林语堂.东坡诗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6] 许渊冲.选译唐宋词一百首[M].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1.

[7] 罗启文,何文丹.中国酒文化大观[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篇4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意思是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作者当时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旷达;矛盾;抗争

旷达是一种人生态度,又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旷达出于自然,然而,社会人生又断难自然。人生在世,难免有苦恼,失败和困顿,这就决定了东坡经历挫折之后的人格、思想十分复杂,充满了矛盾。身处逆境或遭逢不幸,人如果不善于自我解脱,没有一点旷达的胸怀,难免陷入泥沼,不能自拔。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失败挫折中的一种智慧,是苦恼病痛中的一帖药方。他的一生就是旷达情怀与命运抗争的一首交响曲,以下通过其借月咏怀的词作名篇《水调歌头》的赏析来体味其性格之坚忍,胸怀之旷达。

一、词作背景及其主体精神

坡的《水调歌头》,以其奇逸的笔调,健朗的风格成为了文学史上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宋代文学评论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首词是他要求外调在密州任官时(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二、饮酒吐怀,愁绪初显

诗人在中秋节,据说在密州的一个叫做“超然台”的地方,对着月亮非常快乐地喝酒,喝到通宵而且大醉,醒来后,抒发想念弟弟的情绪。本来这是个好地方,可是,因弟弟当时在齐州,他便要求调任,就调到高密,后来又到密州。从密州到齐州,大约两百多公里。地理上的距离是缩短了,可是他还是觉得兄弟不能相亲,是个极大的遗憾。到密州三个月后,到了中秋,想到弟弟就在不远处,可就是相见无由。说是“欢饮达旦”,可是从全词的语言来看,好像并不完全是欢乐,其中还有亲人离散的忧愁。准确地说,这首词的妙处在于悲欢交集。

饮酒,尽情地饮,当然是痛快的,可是为什么要喝这么多?因为心中有事,要解脱。“问明月几时有”,向天发问,“天上宫阙”是想象中的仙境,面对这样的仙境固然很美妙;人的感觉也因此发生了变化,“我欲乘风归去”,好像体重都没有了。“乘风”这个词用得很潇洒,好像毫不费力就可以上天,而且是“归去”,似乎本来家就在天上。这可真是飘飘欲仙了。而这时,他政治上虽然受到一些挫折,但比较后来所受的打击,还是很轻微的。很容易进入浪漫的想象境界。有一条记载说明了这一点。蔡绦的《铁围山丛谈》说,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倾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袁)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从这一点来看,苏轼应该是飘飘有神仙之感,精神上相当放松的。但是,他很现实的,天上固然美好,但是“高处不胜寒”,不一定适合人居住。

三、借月抒情,与命运相抗争,成就旷达情怀

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可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在《水调歌头》这篇词里,上阙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词人巧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也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 “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归家。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也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并不断与命运抗争。“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风格。

参考文献:

[1] 徐晓莉.《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 江岚.《宋词三百首》.京华出版社.2008年版

篇6

首先,由第一组朗诵关于月的诗词,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清脆的朗诵声钻进了我的耳朵,令我身临其境,甚至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时候,我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第二组很快就上阵了,这一次由主持人亲自出马,为我们带来文章的朗诵,这篇文章满满是对月的赞美与作者的真情实感,令我不禁眼含热泪。集体朗诵更触动了我,仿佛自己的梦想在那碧蓝的天空中,在那银白色的月光中自由飞翔。不仅让我感动,还让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终于到我们上场了,伴随着《月的足迹》,我们开始了朗诵:“我望见有两个月亮,一般的样,不同的相......”在徐志摩笔下,月亮被写的栩栩如生,全场观众都沉浸了。

个人朗诵时,我朗诵了《云和月》:云就像一条白手帕,擦过脸的月亮,更亮了“。

篇7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古》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4、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宋·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然而,如果想要将初中语文课程中古诗文的教化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不仅需要教育者从多个角度着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要充分运用好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多姿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发掘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思想得到熏陶。下面提出几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是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者应当牢牢把握住这些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水调歌头》时,教育者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苏轼在创作此首古诗时的背景,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创作情境中,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陌生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在教授《忆江南》时,教育者要着重强调“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与“过尽千帆皆不是”这两句诗词中所包含的失望与渴望的复杂情感,将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激发出来,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诗词的内容。

二、营造意境,发扬传统文学之美

意境指的是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巧妙地结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富有独特美感的艺术境界。在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应当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古诗词作品的深层次意蕴。如在教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课时,教育者要将教学重点放到对“月”意象的教授上,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对“月”的意象展开自由的讨论与品评。而后,当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教育者就要结合诗文内容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出现在古诗词中的“月”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感,从而对古诗文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比较喜爱新鲜事物且接受能力较强,因此更加青睐于由现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教学课堂,教育者可以通过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来对古诗文课程进行二次加工,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让他们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活动中,让初中语文教学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如在教授《岳?楼记》时,教育者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一段有关于岳阳楼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文化产生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将文章的中心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以非常醒目的方式在屏幕中呈现出来,在成功引起学生注意后随即跳转到下一个画面,向学生展示几个勤恳工作、任劳任怨以及为苍生无私奉献的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范仲淹的伟大精神。通过这种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的爱国情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育人价值。

篇9

你在那遥远的古国,而我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你是那伟大的而才溢横华的诗人,而我是那渺小而平凡无其的小学生;你是那一颗闪亮的夜明珠,而我却是那普通的小石子。你就是大家崇拜的诗人----苏轼,我就是仰慕你而渺小的孩子。

当初,我的班主任——刘老师给大家推荐了许多的宋词,《声声慢》、《卜算子·咏梅》、《浣溪沙》等等。但我情有独钟的是那首你苏轼写的《水调歌头》。因为这首词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让我回味无穷!于是,放学后,我赶紧上网查有关你的资料,知道了你不仅写了《水调歌头》,还有许多的诗,知道了你为何又叫“坡”,知道了你的伤心事……从此以后,我便经常去读你的词。逐渐的,我便崇拜上你了。你,苏轼,不仅才高八斗,而且情深意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你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你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它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它也有它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就像你想念你的弟弟苏辙一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是你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你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你那“风飘飘,水??,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让我仿佛目睹你傲骨风采……。《赤壁》记载了你的崛起;赤壁沉淀了你的不屈;赤壁诉说着你的豪迈与诗情不朽;赤壁只因你而光芒四射;赤壁,只属于你苏轼。赤壁让我对你更加敬佩!你的那首“风雨任平生”记载了你一生风雨,一生坎坷;你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你让我走进了宋词的海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你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 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你的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你的风采和才能。你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你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但你并未沉沦。我想说,“你,苏轼不也很伟大吗?你写的这首诗,不也流芳百世,万世不朽了吗?

我,在此许下诺言,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像你一样成为有用的人。

我,虽然有点聪明,但却总不能静心学习。 成绩也不突出但看了你的词后,我就变坚强起来了,我的字开始漂亮起来,清晰起来,老师也表扬了我;我的作文原来就像流水帐一样, 但在我用心去写,多看课外书,多积累好词、佳句;我的作文也慢慢的生动起来。现在的我,已经爱上文学,虽然,我的作文不是班里最好的,我依然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篇10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①

辛弃疾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风雨飘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

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注】 ①本词写于词人被贬闲居期间。

1. 开头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分析其效果。

2. “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三句在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

3. 概括词的下阕的主要情感。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注】 ①苏轼亡妻王弗的弟弟,本词写于苏轼因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时。

1. 结合全词来看,词人流泪的原因有哪些?

2. 试分析“归来欲断无肠”的艺术效果。

3. 结尾两句“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 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 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四、 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其一)

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 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