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损的手掌范文
时间:2023-03-24 15:0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残损的手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篇2
【考点透视】
1.注意把握现代诗歌朗读的节奏、语调、重音等。
2.对现代诗歌重点句的理解与品析。
3.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中某些形象的象征意义。
4.理解诗歌的主旨,评价作品的思想内涵。
5.体验作品中的情景和形象,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真题解析】
(2015・内蒙古呼和浩特卷)学校开展诗词诵读活动,参加这项活动的有知名的研究诗词的专家,听说他不仅要朗诵的《沁园春・雪》,还要请同学们回答问题。如果他问你下面这些问题,你怎样回答?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请写出上阕的最后一句。
2.这首词的下阕是“惜”字统领下文,到哪句为止?请你把这个句子写下来。
3.这首词上阕的前几句写了眼前的实景(现实景象),后几句写的是虚景(想象景象)。请把写虚景(想象景象)的句子写出来。
4.这首词下阕中的“略输文采”与“稍逊”含义相同吗?请写出理由来。
5.这首词上阕与下阕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各写一种)
6.请写出这首词中既是对偶又是比喻的句子。
解析:题1考查考生对现代诗歌的分段能力。让考生写出下阕最后一句,要做好这类题目,一定要对整首词有所了解,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因此考生把握好诗歌的分段点,应该是“分外妖娆”。
题2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惜”字起领起下文的作用,考生就从这个字向下找,本题应该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题3这首词作者借景抒情,上阕写景,所写的景物有实有虚,前面几句是实写,后面几句是虚写。考生了解这些后就能找出虚写的句子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题4考查考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做好本题考生须仔细阅读诗句,思考词语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里的两个词语“略输”与“稍逊”意思相同均为是“稍差”;而“文采”与“”意思也是相同的应该是指广义的文化。
题5考查考生对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做好本题考生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结合诗歌看,这首词是借景抒情,因此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为主。
题6考查考生对修辞的把握能力。本词使用了不少的修辞,考生做本题要按题干的要求去做,找出使用对偶和比喻的句子。所以考生首先要了解这两种修辞手法,根据定义去判断。
参考答案:1.分外妖娆2.只识弯弓射大雕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素裹”是核心句。)4.(1)含义相同。(2)“略输”与“稍逊”都是稍微之意,“文采”与“”都指广义的文化。5.描写;议论。6.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解题策略】
1.要知人论世。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就是说在鉴赏诗歌时,既要明确作者的创作背景,了解其写作动机,又要从整体上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例如闻一多的《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用《一句话》表达出对理想中的中国的热切期盼,用自己的全部情感讴歌了一个永恒的爱国主题。
2.要抓住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语句,是作者精心构思的语句,是诗歌“立言之本意”。考生要抓住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诗歌的最后一节,这里往往是诗眼所在。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全诗的“诗眼”,表现出作者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死水》中的“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
3.要分析意象。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是通过作者的选择与锤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殊意义的语言形象,是作者借助客观事物来表现其内心世界的结果。例如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连续使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揭示自己的思乡之情、思亲之苦,表达了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迫切愿望。
4.要知晓抒情。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抒胸臆,即在诗歌中直接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一种是间接抒情,即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主要有寓情于事和寓情于景两种形式。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采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的手法,借助一只鸟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挚爱真情。
5.要明确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我们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这样才有助于披文入情,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例如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诗歌运用排比句式,为我们刻画了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写出了他们世世代代与土地为伴的艰辛,既有对农民的同情,更有对农民的礼赞。
【即学即练】
一、(2015・山东东营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
1.作者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试仿照示例填空。
示例:“贴”:向往与期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含义的理解。
3.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二、(2015・湖北恩施卷)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完成文后各题。
雨 伞
苏叔阳
你的命运就是陪伴乌云,
注定了要一生经受风雨。
你撑开整个身躯,
为他人创造一片干净天地,
却湿透了,你自己。
(选自《苏叔阳文集》)
篇3
关键词:主问题;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是从书面语言获得的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语文特殊能力。通过阅读,既可巩固、强化已获得的语言信息,又可受到思想和精神的陶冶,它对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人类的情操以及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但实际上,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却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境地,学生毫无兴趣,老师满堂灌,学生满堂抄……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去感知内容、体验情感、探究写法、品味语言。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呢?
1“主问题教学形式”的提出
语文课堂中问题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有效性的评价。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能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教学提示作进一步的思考、理解、讨论和探究。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师课堂所提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既不能太浅也不能太深,要把握好提问的深浅度。因而这些问题应该做到难易适中的,甚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有提纲挈领的主问题。抓住主问题,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2主问题带入文本学习的形式与优势
主问题教学,改变了过去那种“课堂多碎问题”,甚至呈现“一问一答”的模式,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去感知内容、体验情感、探究写法、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经过积极的思索探究后便可以生成深层次的思考了。笔者在《杨修之死》备课中,第一次结合“教参”及课后作业,理出本课的几个重点问题:本文讲述了杨修生平的几件事情(概括归纳);杨修的死因;曹操人物形象的理解。但按此设计教学显然将本课内容割裂,虽然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并不能被激活,学生自然无法深生成深层次的思考。因此笔者就做了调整,以“杨修该不该死”的主问题引入,概括了杨修生平的几件事情,带出了杨修的死因以及曹操的人物形象的分析。问题一出,学生就积极参与,思考达到了一个兴奋点。“杨修该不该死”是在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
3设计主问题的要求
主问题不必太复杂,但一定要囊括课文的重点、难点;主问题一经提出,要能马上吸引学生到文本的阅读上去;主问题也不能过难,应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如《丑小鸭》这一课中设计的主问题“丑小鸭丑吗”,这样的问题对于不同层次的孩子均可回答。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丑”和“美”的思辩,达到对“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的价值观渗透。设计主问题不能太多,也不能太难,这要求教师对于文本有独到的解读,还要了解学情。
4设计主问题的方法
(1)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如九年级下《那树》一文描述了一棵大树长年累月地为人类造福,最终被人类砍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之情,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沉思索与深重感慨。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笔者设计了“那是一棵什么样的树”这样一个问题,并分两个层次进探讨,第一层次:用“那是一棵(品格)的树”这个句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回答了“奉献、坚强”等,第二层次:用“那是一棵(内心)的树”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体会,学生回答了“痛苦、无奈”等,引导学生走进那树的心灵,进而去思考人类的愚妄无知。(2)可以从文章中频繁出现的内容入手。如八年级下《背影》,《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文中反复出现“背影”,“背影”也是作者最为感动的画面。因此笔者做了这样的设计:第一环节:那是的背影,从文中哪里读出。学生回答出“温暖”等词,并通过细节品读“背影”;第二环节:那是的背影,思考作者感动的原因。学生在这个环节思路打开,说到那是“年老的背影”,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这一背影让我了解到父亲的爱子之心,对他的种种做法“我”由衷地感激,还有那是“坚强的背影”,父亲祸不单行,祖母去世、差使交卸、家境惨淡、生计难维等等,父亲却还劝慰我——天无绝人之路;也有学生说那是“孤独老去的背影”,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作者对父亲的感激、理解,为自己幼稚的举动的深深忏悔、自责,都伴随着“泪水”倾泻而出。背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泪水噙满了儿子对父亲的疼惜,背影与泪水所代表的就是父子间相爱相怜的至爱亲情。(3)可以从文章中的疑惑处入手。《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级下册的课文,文章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因而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笔者发现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查字典笔者发现:“炽:①燃烧②昌盛;势盛③通“饎”,烹煮;痛:①疼痛②悲痛,伤心③恨,怨恨④狠狠地,尽情地⑤爱惜,那么“炽痛”的意思就是“热烈而深切”,放在句子“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中显然出现了重复的语病,这里就出现了疑惑之处“作者出现语病了吗”,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到作者内心深处对于家乡的极其热爱之情。进而设置主问题:“我发现,“炽痛的热爱”就在(词语、短语、句子、标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4)整合话题。教师通过整合已学和现学的教材,设计一个“话题”,学生围绕该“话题”的(进行)讨论、对话。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鲁迅的9篇文章,分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戏社》《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孔乙己》。然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鲁迅先生,补充了《〈呐喊〉自序》和萧红等人对于鲁迅先生的回忆录。然后在课堂上组织了一次题为“我知道的鲁迅先生”的交流会。
5重视学生的生成性问题
“主问题”确立之后,教学活动向着我们预设的方向发展,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他们使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复杂和多变的特点。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不是我们在备课时完全能够预见到的。尽管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们在每一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都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课堂生成了。要处理好教学目标预设性和课堂生成的关系,把握好教学的节奏,做到动静结合,快慢交替,疏密相间,舒卷有致。当课堂上出现没有预设到的情形时,我们要适时地调整我们的教学行为。这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钱梦龙老师讲《故乡》时,一名同学对跳鱼有“青蛙似的两个脚”产生了好奇,一直追问“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钱老师就问大家见过这种鱼没有,而后又问“(闰土见过这种鱼)这说明什么问题?书上怎么说?”学生回答道:“这说明闰土见多识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钱梦龙老师引导学生所进行的简短的讨论既没有扼杀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又将学生的注意力成功转移到了文本之中。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老师的天职。古往今来每一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都非常注重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往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一元化理解的局面,完全以教师的预设左右课堂的教学,听不到学生的声音。但现在我们的教学方式又发展到另外一个极端,过度强调学生的生成性问题。笔者认为预设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应该并行不悖,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6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李镇西老师说:“问题应该由学生提出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审时度势,灵活处理,这样预设的因素大大减弱了。”笔者在教授九年级下《我用残损的手掌》,引导学生关注题目,请学生思考“看到这首诗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用残损的手掌干什么”等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自行借助参考书,学生了解到作者当时(1942年)被关在香港的土牢中,是作为爱国志士被捕入狱的。在狱中他遭受了非人的折磨,这首诗就是在那个时候写下的。所以,他是想借手掌的残损来暗示他身体遭受的酷刑以及心理饱受折磨啊!学生思考“我用残损的手掌”做了“摸索”、“触”、“蘸”、“掠”、“轻抚”、“贴”等动作,进而去体会作者的爱情情感。总之,一节优秀的阅读课,应该运用“主问题”引动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课堂的生成,注重课堂的实效。可以说,一堂好的语文课也是一堂精彩的问题教学课。
参考文献
[1]徐金海,金正扬.中学语文教学探索——特级教师于漪的教学经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2]温欣荣.陌生化阅读:对话教学的一种可能性尝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4):2-5.
[3]柳欣睿.主问题激起深度语文之花.语文教学通讯,2009:7-9B.
[4]王德庆.课堂教学设计不要忘“本”.语文教学通讯,2007:10B.
篇4
——题记
万籁俱寂,那爱的痕迹,在我心中深深烙印。秋夜无声,生命因奉献而美妙绚丽
又是一个秋季,让我们共同缅怀那天使一般的灵魂。落叶?B然而下,静静的树角堆集,用他们那残损的手掌抚摸着曾经哺育他们的大地,没有拥挤,没有喧闹,深深的没入土壤中。哲人说:“落叶并非陨落,而是奉献给更新的生命。”那娇小的叶儿将一份炽热的爱深藏入心中,用心去滋养来年的勃勃生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那绿了一季的叶子啊,绽放,是藏在心中对春天的向往,消沉,是藏在心中对热土的依恋,这便是爱……
从古到今,数不尽的文人壮士载入史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如是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陆游如是说。“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如是说。他们心中藏有对国家对民族的爱选择了一条路——奉献
爱深藏在心中,用奉献去点亮黑暗中的蜡烛。
篇5
——题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轻叹着,抖落满地的烟尘,生灵涂炭的大地堆满你多少人生的失意。大地苍凉,翻卷起历史的风风雨雨,你合起瘦弱的手掌,为这个兵连祸结的时代祈求一场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古木森森的锦官城外,何处可见拔苗抽节的雨禾?疮痍满目的大地哪里是你幸福安康的栖息之园?千呼万唤唤不回青山东流去的匆匆脚步,你回眸的刹那,忠诚、勇毅、良知、责任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赤子情怀,怎能酣畅淋漓地挥洒?
那场雨啊,打湿了多少思念,迷茫了多少期待,你等待的脚步怎能离开故国家园?从此,我们刻骨铭心地记住了你的名字——杜子美,领略了你用爱国如家的真正情怀写成的史诗传奇!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有人说你是情种,你把一段惟美伤感的风花雪月演绎得缱绻有味,但是,我们误解了你的男儿情怀,觉得你失了文人应该有的端庄和矜持,显得轻浮放浪。
但是,临终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你悲怆地坚守一个信念,为我们诠释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真正内涵。坚守着一个士大夫的操守,却又把封建文人的人格魅力表现得如此完美无缺。
但是,却很少有人想到那双被被信念擦亮却依然浑浊的眼睛,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夜晚,用尽了冲破生死玄关的力量,在声嘶力竭地呼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那残损的手掌上,满是僵卧孤村的无奈,即使一颗赤子之心不再跳动,但是你冰河入梦,金戈铁马的豪情,再次让民族的光辉熠熠闪烁!
从此,人们不再叫你放翁,不再认为你轻浮放浪,把你当成心底的偶像……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不知道当年你榜首高中,骑着高头大马,坐着华丽的官轿衣锦还乡时,是怎样的春风得意呀。是那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感觉吧?
也不知道作为一介书生,在烽火连天的乱世,是否真的诚惶诚恐呢?那些惶恐滩不能倾述的心事,零丁洋不能承载的孤独,你瘦小的身子怎么承担?!
依然是这个淡淡的雨季,你干戈寥落,却威武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做到了内外如一的那种坦然。尽管在民族大一统的背景下,你颤抖的双手显得那么瘦弱,奔波的背影显得那么孤单!
篇6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 诵读 多角度品读 实践活动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共选现代诗20首,其中外国诗歌7首,另有散文诗8首。如此大规模的选编诗歌,充分体现了对诗歌教学的关注。但当询问学生有多少人喜欢诗歌时,赞同的声音寥寥无几。特别是对于中国的现代诗歌,许多学生都采取漠视的态度,教师在新诗的教学过程中也总是浮光掠影。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其一是中考的指挥棒在发挥作用。中考阅读从来不涉及现代诗歌的阅读理解,中考作文也明确规定写作时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其二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难点和盲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有的教师靠单纯的讲解和繁琐的板书来教学,有的老师则在词句和技法上过分纠缠,因此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失去了其原有的光彩和神韵。诗歌教学成了师生语文学习中的“鸡肋”。其三是新诗面临着诸如影视、网络、动漫等社会快餐文化的挑战。因此,教会学生欣赏新诗,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抒发内心情感,陶冶性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以下是笔者对新诗教学中进行的粗浅认识,拿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真情诵读,透过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歌之所以能够打动无数读者就是因为它传达了诗人真实的情感,艾青先生在他的《诗论》强调“诗人必须说真话”,因为“人人喜欢听真话,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摇撼人们的心”。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说到:读诗的功用“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要想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诵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诗歌是讲究音韵的语言的舞蹈,诵读具有移情作用,激发美感,引起群体效应,唤起内心视象,并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创造的情景交融的生活图景之中,感受意境美。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在教学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时,采取“范读-指导朗读-熟读成诵”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初学诗歌时,教师范读,师生一起走进诗人用生命谱写出的思乡愁绪中,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让学生对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接下来学生就自然地和着音乐吟诵起诗句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随着一遍遍的诵读逐渐加深。这时的朗读指导绝不是技巧的卖弄,而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创造的情景交融的生活图景之中用心去感受那“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中所包裹着的诗人的赤子之心;那一句痛彻心扉的怅然若失的“后来啊”中生离死别的苦痛和酸楚;“这头”“那头”中那绵绵无期的拳拳之心。当熟读成诵时,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眷恋和挚爱便会对诵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在诵读中兼及领会诗的内容、体验诗的情感、把握诗的思路、品味诗的特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反复地诵读这些诗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语言更富有活力,使诗句的生命力跳跃出来。
二.多角度品读,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我们的文学和诗歌教学至今仍是偏重于‘意义’,而忽略了语言本身,或者说关注于某种思想‘结论’,而忽略了审美‘过程’本身。”(王家新《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2期)因此,教师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答出诗的“主题”,不如首先问他们究竟喜欢哪些比喻、句子或意象。
首先,在经典的诗篇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诗人善于突出对象的特征。如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写到祖国迎来了新生,连续用“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这样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希望和喷薄而出的力量。《乡愁》中余光中先生连续用“小小的”“矮矮的”“窄窄的”“浅浅的”等形容词来衬托情感的强烈。他们不约而同地突出了描写对象的一个不起眼的特征,然后将之表现为主要特征,从而达到具有震撼性的艺术效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中这些意向的突出特征,会让他们惊叹于诗人巧妙的艺术构思和丰富的艺术联想。
其次,诗歌的节奏美是诗歌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诗歌真正的节奏之美在于情感的表露,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无论什么样的形式,都能够把情感淋漓尽致地渲泻出来。我们或者在诗的开头就能感受到情感的冲击,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鸟儿“嘶哑”着喉咙歌唱那片养育他的土地。或者在诗的结尾体会到情感的爆发,例如流沙河的《理想》中“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这些均与诗歌的节奏有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节奏美,通过尝试让学生改变诗歌的句式,改变诗歌的结构顺序,让学生体会诗歌不同句式、不同结构表情达意的区别。或者将诗句改变原有的分行,还原成完整的句式,让学生感受到诗中节奏的变化,敏锐地捕捉到诗歌的节奏与抒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通过改变诗句内部的语序,不同诗句的语序以及全诗的结构让学生体会诗人的独特匠心。如《我爱这土地》中结尾处可比较陈述句式和设问句式的表达效果。我们教诗,就是要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和审美感受力。
再次,要引导学生关注诗的语言本身,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中国古人讲“眼见佳句分外明”,我们教诗,就是要唤起学生的这种敏感,并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通过“换、调、增、删”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字词,揣摩语言妙处,让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培养语感,从而消除文本与阅读者之间的张力。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中的形容词“残损”、动词“摸索”副词“已、只、该”,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妙处。体会这些词语中作者所蕴含的悲愤之情。“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中两处比喻带给读者温情、美好的感受,从而理解作者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实践提高——新诗教学的延伸环节
从仿写练习入手,鼓励学生能写出自己的诗作。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让学生练习仿写,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有学生在题为《我爱这蓝天》的诗中写到“假如我是一朵小花,∕我也会竭尽全力地怒放:∕为这头顶晴朗的广远的蓝天,∕为这身旁欢快的清澈的溪流,∕为这晨曦中洋洋洒洒的阳光,∕和顽皮可爱的青春蓬勃的孩童……∕——然后,我凋零了,∕芳香在空气中却历久弥新。∕为什么我的芬芳如此甜蜜?∕因为我对这蓝天爱的真诚……”此后学余光中的《乡愁》,也试着让学生以“母爱、友情、童年”等为主题仿写,学生也都兴趣盎然,写出了真挚动人的诗句。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让学生多欣赏新诗。可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举行新诗朗诵会,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喜欢的新诗并朗诵。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诗歌理解鉴赏能力、文学审美能力。新诗的教学中也可有意拓展阅读作者相关的其它诗歌作品,还可和学生一起赏析流行歌曲的歌词。有效的拓展延伸和实践活动将新诗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
篇7
曾是神秘印钞工
陈迈是安徽安庆人,今年27岁。2002年中专毕业后,他来到四川成都,在同乡开办的一家公司打工。后来赶上成都印钞厂招工,小伙子就怀着好奇前去应聘。没想到凭着出众的综合素质,他竟一路过关斩将,从众多应招者中脱颖而出,成了神秘的印钞工人。
进入印钞厂后,陈迈首先要学习《保密条例》:不许到别的车间或班组串门,不许对朋友讲自己在印钞厂工作,不许跟人谈论关于钞票印刷的事情……为防止自己信口开河,此后的几年里,他一直对外宣称自己在印刷厂打工,直到后来调进“洗”钱中心,环境也宽松了,陈迈才对外说说印钞的事情。“但规定的保密内容,我仍然会一字不谈。”初见记者,小伙子就亮出了他的原则。
别以为每天经手大把的钞票感觉很过瘾,事实上,他们的工作是十分单调和辛苦的。试想一下,长年累月都是盯着同一种画面反复检验,有多少年轻人能耐得住这份枯燥乏味呢?在印钞厂上班的第3年,陈迈的眼睛就开始出现异样,他时常感到眼部酸涩、疲倦,并会莫名其妙地流泪。帅气的陈迈最满意自己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后来他的双眼却在工作中累出了毛病。而他的几位男女同事才30多岁就花了眼,只能戴着眼镜工作。
经他们质检合格的“产品”,点清数目之后封装进一个个木箱中,然后运到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库”里。陈迈说,只有经央行发放出去,这些“产品”才能被称作“钱”。
走进“洗”钱中心
2005年6月,陈迈结束了他的印钞生涯,被调入人民银行成都市钞票处理中心工作。该单位除了负责销毁银行系统收回的残币、假币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洗”钱。
流通钱币上的病菌极多,而且种类繁杂,最常见的有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肝炎病毒等等,平均每张纸币上的细菌种类约有20余种,数量达900万个。5角、2角、1角面额的纸币,每张附带的菌数更是高达1800万个!由于这些细菌中的任何一种都有致病的可能,为让民众用上“干净”钱,央行在全国许多省城和地级城市都设置了钞票处理中心,专门给银行回笼的钞票“洗澡”,预防钱币成为疾病传播的工具。处理中心这座院子并不大,里面只有几栋小楼。但比起印钞厂的戒备森严,这里是过之而无不及。头道岗的大门有荷枪实弹的武警护卫,要核对工作证和出入证,才放人进去。一栋不起眼的白色小楼坐落在院子最深处,一排很高的围墙把它围成了“院中院”。想进入这个神秘小院?且慢,还要经过二道岗的身份核实。过了二道岗,进入小白楼,一扇巨大的不锈钢铁门前,有武警和工作人员双重守卫,这是第三道岗。陈迈每天都要在这里“签到”,然后穿上编有自己工号的白大褂和口罩,进入人民币的“洗浴中心”。每天少则几千万,多则数亿元的人民币,都要在这里“洗”干净。这种场景在外人看来相当刺激。
他工作的地方,在一间约有两个篮球场大的房子里,沿三面墙排列了近20台写字台大小的机器,通过传输带组成流水线,传输带和滚轮发出低沉的摩擦声,而运载在上面的是一张张人民币!通过一个密封槽,纸币飞快地转动和传输着。工作人员戏称这种机器为钞票洗澡机。
透过机器上覆盖的玻璃罩可以看到,纸币从机器一侧的入口飞快地被吸进去,经过数次内部转动,最后从机器正中的出口“吐”出来。每台洗澡机前坐着一位身穿白大褂、戴白口罩的工作人员,他们手法熟练地将吐出的纸币码齐、打捆。陈迈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初当洗钞工,每天体验着大把“抓”钱的感觉,小伙子直呼过瘾。
可时间一长,他才知道干这一行并不好玩。因为要源源不断地流入和输出钱币,处理中心的钞票永远都洗不完,他们每天一坐就是10多个小时,其间“洗澡机”不停地运转,陈迈和同事们就得随之机械地抓钱、码钱、捆钱……由于经手的产品特殊,其间必须小心翼翼,如果不慎损坏了钞票会被扣分;谁若在工作中弄丢了钱币,不仅要为此“埋单”,还会被记过,哪怕是一角钱。
“出浴”并打捆好的纸币,会被放到平板车上的黑色塑料袋里。袋上挂着一张手掌大小的铭牌,上面经常写着:券别-五套;类别-100元;捆数50捆;金额-500万元;以及若干封签员、审核员的签字画押。第一天上班,陈迈悄悄数了一下推车上如小山般码放的巨大黑色塑料袋,足足有100包,也就是说,这架平板车上堆放着5亿元人民币现金。当然,这些钱都已经“洗”干净了。
除了洗钱,销毁残钞和假钞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人民银行为了保证货币流通,每年都会将四分之一的残钞清分出来销毁,总额达6000亿~7000亿元,另外需要销毁的还有银行收回的假钞。这些钞票在销毁前,都要经人民银行的专职人员进行复点。在10元(含10元)以上大面额残损人民币打洞、复点时,要有三人以上在场才能进行。有专职管理人员现场监督,以防止弄虚作假,盗窃残损人民币的违法行为。
销毁残损人民币的方法包括蒸煮喷浆、机械粉碎、钞票自动处理系统联机销毁,以及火焚等方式,销毁标准根据采用的方法各有不同,一般要求钞票不成形,无法拼凑,或钞票完全化为灰烬。销毁结束后,专职督察员还要与销毁领导小组成员再次检查确认是否符合销毁标准,才能撤离现场。
如今最常用的是机械销毁残、假钞,陈迈他们先将钞票粉碎,然后用机器压制成圆柱,装入麻袋卖给造纸厂。经他们处理过的钞票碎片圆柱,已经和普通的废纸一样,可以流入市场。由于人民币是用优质棉浆制成的,处理后的钞票碎片是生产纸张的优质原材料。
“以前,我们都是在煮毁车间刺鼻的烧碱气味中,完成残损币销毁任务的。尽管戴着口罩,也呛得人呼吸困难,对工作人员的身体也造成了一定危害。现在好了,我们已经拥有多种专门处理残损钞和假钞的大型机器,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很多。”陈迈介绍说,去年他们单位实现销毁量约2000吨。
对巨款视若无睹
在外人想来,洗钞工应该是“最富有的工人”,因为他们每天经手的钞票都有几百上千万!每月找机会从小山似的钱堆里随便抽一些,就能彻底脱贫了。“实际上我是个标准的穷人,月薪只有1000多元。”陈迈不好意思地说。
在处理中心工作,虽然满眼看见的都是钞票,但并不是谁缺钱了就可以抓一把去花,或者每天私下藏起来几张,日积月累就成了富翁。事实上,陈迈和同事们每天洗多少钱,甚至多少张,面额是多大的,都一一登记在册,他们没有一丁点额外收入,完全是靠工资吃饭。
如果在“洗”钱过程中出了差错,对不上账,整个部门的人都要接受调查。直到事情水落石出,大家才可以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此外,钞票处理中心摄像头密布,24小时不停歇地记录着这个神秘小院的一切,任何时间、任何部门发生的事,都可以随时从电脑记录中调出来查阅。
当问到他们每天面对着花花绿绿的钞票,是否也会有怦然心动的时刻,陈迈严肃地说:“这些成捆成堆的人民币在我的眼里不是钱,它们就像其他行业工人手中的产品一样,比如像鞋厂工人看到他们生产的皮鞋,甚至像农民看到自己地里的大白菜一样熟视无睹。我不能把手中的这些钱跟商场里的商品联系起来,我不能想这些钱可以买多少好东西,比如轿车、别墅……不能做这种联想,更不能把我在工作间经手的钱,跟我的工资联系起来。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干好活,不出错。”钞票处理中心是一个具有独特企业文化的行业,管理者会反复向工人们灌输这样一种思想:“你面对的只是一种普通产品,而不是钱。”
篇8
【关键词】红色故事;红色箴言;历史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而又不堪回首的日子,交织着惨烈、屈辱、自豪与骄傲。70年前,我们的祖国还是一个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面临着灭国亡种的危险。而今天,中国已经成为繁荣、强盛、文明的伟大国家,我们正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带领下,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更加怀念为了祖国和人民献出自己一切的先辈们,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这样的日子里,再次重温这些催人泪下的箴言,让我的心灵受到洗涤,让我的理想更加坚定,让我的精神更加振奋!
阅读本书的过程,是学习做人、增长知识的过程,是掌握方法、开阔思路的过程,是提高素质、确立榜样的过程。《红色箴言大家谈》按照创作时间顺序精选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的《可爱的中国》、赵一曼的《给宁儿的信》、的《纪念白求恩》等文章;一部分是郭沫若的《雷电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词。这些箴言是干涸沙漠中的绿洲、是炎炎夏日中的清风、是茫茫冰雪中的火焰,给予我无尽的力量,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在文章部分,的《纪念白求恩》让我记忆深刻。这篇文章是为纪念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而作。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白求恩的牺牲精神、工作热忱和责任心,堪称典范。他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为人民服务、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赞美》这首长诗,创作于抗战最艰难的年代,诗人穆旦以“我”这一祖国形象代言人身份,热烈赞美了为解脱祖国苦难而深陷苦难死亡也不屈服的人民。毕竟“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就是黑暗中最美的希望。作者诉说了祖国和人民所经历的无数深重的灾难,赞美了人民的勤劳与坚强,觉醒与牺牲,同时,也呼唤人们,要勇敢地站起来,与命运抗争。读罢,格外震撼人心,让我感受到了千千万万坚强、充满韧性、任劳任怨的劳动人民。
有一种信念,可以凝聚力量;有一种追求,可以锻造灵魂。作为军人的我们,就要以书中的一个个典型人物、一件件精彩故事为榜样,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忠实履行保卫祖国安全和人民和平生活的神圣职责,忠实执行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在本职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强化我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坚定我们的强国强军信念,让我们厉兵秣马,奋发图强,勇于奋进,拼搏进取,报效国家!
篇9
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地方也运用了文学艺术上的遮蔽原则,使初中语文教材充满着空灵之美。教师、学生在阅读时可以细细品读,从而达到一种幽幽蓝水晶般的境界。
一、古诗文中的空灵艺术:几多愁思、几多哀怨、几多凄美、几多幽深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作者不说愁苦,却借着几组意向来表现浪迹天涯的游子的愁苦情怀。作者在曲中并没有写到自己如何的命运多舛,但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却能让读者体会到一种肝肠寸断的愁思。从而达到一种含蓄抒情的空灵。
空灵之美,在温庭筠的笔下,却变成一位盛妆盼郎回归的女子。“梳洗罢”三个字,平淡中见真情,将读者的思绪带进了想象的空间。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眉宇间充满期盼、充满喜悦的女子在望江楼上来回徘徊的倩影。“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写尽了女子的失望,就连夕阳也因她而动情,滔滔江水因她而悠悠离去。此时,全词虽不显一个愁,但我们已经能清晰地看到一位望穿秋水,愁肠寸断的女子,满面的愁容,满心焦急渐渐离去的背影。最后的“肠断白频洲”,更让我们感受到女子的伤心欲绝,无语流泪的情态。短短二十七个字,却让我们体会了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真意切,清丽自然的空灵之美。
苏轼遭贬之际,与张怀明相邀,写下了传世佳作《记承天寺夜游》,其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了竹柏倒影和清丽淡雅,点染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空灵境界。在来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则尔”。更道出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谪守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散步的闲适都暗含其中,含蓄深沉,言尽意犹。品读《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的离人的同情。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表达作者对离别这苦的人们的美好祝愿。在忧郁中凸显了人性的美好。
打开李清照的《武陵春》我们感受到词人浓重的哀愁。“风住尘香花已尽”写到了春花已经凋谢,土地里还残留着花的芬芳。“日晚倦梳头”,一个“倦”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哀伤。夫君的离世、亲人的失散、国家的危亡都使得作者“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述说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她不声泪俱下,但却比声泪俱下还要有声,读者不仅感受到她浓浓的愁思,还看到了她滴血的心灵。“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自己的愁思层层表露出来。让我们感受一种新鲜奇特的空灵凄美。
空灵的美没有“大江东去浪涛尽”的豪情,也没有“安得广厦千万问,大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壮志,更没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壮美。但是,它就像清水中的芙蓉,山间的百合,湛蓝苍穹下的薄云,夜空里的孤星,无一不让人感到它的超凡脱俗,空旷寂寥。郭沫若的《静夜》中,给我们描绘了月光淡、白云团团、星光点点的画面之后,作者笔峰一转“天河何在,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立刻将景物的变得充满生气,充满活动,变得空灵美丽。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描写了诗人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相伴的情形,构成了诗歌长啸、深林,明月几个意境的相互融合,构成了这首诗歌物我交融的空灵之美。
余光中的《乡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随着时空的变化与推移,使得诗的意境层层深化,少小离家对经平的思愁、所年后的对爱人的离愁。到后来母亲世的哀愁,以致对祖国的家国之思都给计地得留下无穷的余味。诗歌从头到尾无一不透射出在古典诗词格律和音韵的空灵美。
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我们能休一会到诗人在侵虐者铁窗下浓浓的爱国之情。其中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回、蓬勃、永恒等这些暖色调的词语与残损、彻骨、寂寞、憔悴、阴暗等冷色调词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视觉上强烈的反差,从而达到视觉上的空灵。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我们感受到一份生活的宁静。当我们读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录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更给桃花源增添一份神秘的色彩。从渔人处处志之,我们觉得桃花源的真实性,当渔人复杂桃花源时,“却不复得路”。又让读者感到它的虚幻性,读完《桃花源记》给读者制造一种亦真亦幻的空灵境界。
二、现代散文中的空灵:几分清丽、几分动人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可谓是一幅极为精细的工笔画,就是高明的丹青妙手,也未必能穷尽它的意蕴。一句“在这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积极含蓄的主题追求,婉约有致的情感的流露,触及着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简洁中透着高远的内涵,留给读者想象的思索空间,也读懂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冯骥才先生的《珍珠珠鸟》中,作者以朴素的语言、细腻的描写了珍珠鸟由怕人、走近人、亲近人的人过程,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一只多么可爱的生灵,当我们读到小鸟竟在我们肩头睡着了时,我们的心灵也进入了一个美好的境界,人鸟相依、和谐自然。使读者达到一种人鸟和谐的空灵境界。
读《济南的冬天》,我们感受到老舍对济南的一往情深。济南的山是那样的秀气,济南的雪是那样的羞涩,济南的水是那样的清亮、那样的蓝汪汪。“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篇10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注重运用比较揣摩的方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归纳了以下几种比较揣摩方法:
一、删去比较
删去比较是指有意删去文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品味。删去的这些词句往往是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在表情达意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则很好地运用了这种品味方法。
(屏幕显示:这一角变成灰烬,/那一角是血和泥;/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上面诗句和原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1:删去了“已”、“只”、“该”等词语。
生2:还去掉了一个小括号。
师:这些内容能删去吗?为什么?
生3:原文中用了“已”,表明“这一角”早已变成了灰烬,早已被侵略者占领了,说明这是过去发生的事。
生4:原文中的“只”强调“那一角”除了“血和泥”再也没有其他任何东西了,可见侵略者对我们国土蹂躏之深,表达了诗人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之情。
生5:原文中的“该”强调了“这片湖”本该是我的家乡,但是现在不是了,已经被侵略者占领了,表达了诗人无比悲愤、惋惜之情。
师:文中还用了一个小括号,不就是一个小括号,去掉行吗?
生6:不行。括号里写的不是现实中的故乡,而是回忆中的故乡。这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表达出诗人对现实的悲愤之情。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不错。下面让我们把对上文的理解化作朗读,齐读这一节。
上面这个设计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删去比较的方法。教师有意删去了“已”、“只”、“该”等副词和一个小括号,这些词和小括号看起来很平常,其实正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教师抓得很准确,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文本较强的解读能力。这种设计看起来好像简单,如果教师没有对文本语言深入的涵泳和独特的感悟,是很难做到的。
二、增添比较
增添比较是指添加原文中省略了的或没有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揣摩,从而体会出原文的表达效果和作用。下面是教师引导学生对《陋室铭》最后一句话的品味:
师:注释上说“何陋之有”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怎样说的?
生1: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师:作者刘禹锡为什么省略“君子居之”只引用后一句,添上可以吗?
生2:不可以,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两句之中了,如果全部引用显得有些重复。
生3:这是作者有意为之,因为作者以君子自居,只写后半句,能显示其谦虚。
生4:如果把前半句加上显得过于直白,使人觉得索然无味。
生5:不写前半句显得很含蓄,留有余地,耐人寻味,能发人深思。
师:大家读出了这句话的弦外之音,真是作者的知音,很好!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有意的增加了原文中省去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品味,学生品味出了作者的言外之意,体味到了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从而有效地挖掘出了经典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三、移位比较
移位比较就是改变句子顺序或者调换句子中某个字词的位置,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揣摩。运用移位比较能让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排列组合规律,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运匠心。下面是品味《湖心亭看雪》景物描写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这一句我觉得顺序也有问题,如果我来写就这样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湖心亭一点、长堤一痕而已”,你觉得怎么样?
生1:不好,味道全没有了。
师:什么味道?
生2: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生3:“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了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
生4: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进苍茫宇宙的那种味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师:好一个“天人合一” !真是痴人眼中有痴景。
教师以平常的表达方式作比照,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语言的独特运用方式,学生发现了这个句子的不同寻常的意义,体味出作者选用句式的匠心,也激发了学生对语言品味的兴趣。
以上几种比较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和单一的,有时可以综合起来运用。在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准确把握“比较点”。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有敏锐的发现力,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比较点”。一般来说,文本中的富于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寻常的句式表达都是比较品味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