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8 22:1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诸葛亮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诸葛亮的故事

篇1

1、初出茅庐(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2、火烧新野(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3、舌战群儒(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2、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义正辞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3、魏明帝曹睿得知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蜀大军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4、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篇3

关键词:诸葛亮;足智多谋;智慧化身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160-01

在现实生活中,《三国演义》是著名的历史小说,也是三国时期的开明丞相,在公元221―263年,在我们高中历史教科书上,对诸葛亮也有独到的介绍,我们学历史和读该书一样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享受,感到历史书中的诸葛亮不但是古代历史时期的战略家、军事家、外交家,而且是杰出的政治家。

一、诸葛亮在历史用人上也有独到之处

在中国的历史上用人,如他在用人中从七个方面去考察人、选拔人、使用人、推荐人,值得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借鉴。一是问之以是非观其志,看一个人的志向如何?世界观怎么样。二是穷之以辞观其变,看反应快慢,是否思维敏捷。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看一个人是否有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否有胆有识,善于决策,当好参谋。四是告知以困难,而观其勇。这就看一个人遇上急、难、危的事情,能不能挺身而出,敢于向困难挑战。五是将之以利观其廉,看一个人在金钱物质面前是不是拜金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者,见利忘义,饱起私囊,还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在某种程度上,看是否孝顺和尊敬父母,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顺,就别谈工作和别人了,对这样的人就要提防。六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看酒后是否失态,而伤其大雅。七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看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诸葛亮不但在用人上有独到之处,在其他方面在历史上也是影响很深远的。

二、诸葛亮足智多谋,有经天纬地之才

中学历史教科书向我们介绍了诸葛亮的为人和建树,诸葛亮忠于君主,辅佐先帝和后生。这些在高中历史也做以深刻的介绍,对全国人民的文化生活都有深远的影响,诸葛亮在历史的知名度是历史人物中首屈一指的。全国人民都熟悉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艺术形象和历史人物形象,对历史人物诸葛亮,高中历史课本介绍以外,现在了解的并不是十分很多,但是经典的历史人物大家都知道。所以我们面对历史人物,正如高中教科书上说的那样,对以历史人物要有正确的评价。在就是历史上《出师表》,把治国治家描绘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三、诸葛亮的形象不朽

我们在学习高中历史时,书中已经对历史人物做了简单明了的介绍,诸葛亮既是历史人物,也是不朽的历史艺术典型,诸葛亮的历史形象是经过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描述可以说是最接近历史事实的,是具有历史性和权威性的代表作。《三国志》,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志向、高瞻远瞩、世事洞明、品德优秀,高中历史对诸葛亮的治国成就的实事求是的介绍,“千古一相”的历史形象就非常高大。而高中课本对诸葛亮的介绍不是很多,虽然也提及诸葛亮在阵法和战法上很有出其不意造诣,“推演兵战法,作战八阵图,咸得其要云。”并且善于思索,有“木牛流马”、“损益连弩”等发明,但是高中课作了介绍比较实在可信:“然亮才,於治戎为长,理民之,优於将略。”

四、诸葛亮尽心尽力,死而后己

高中教科书上,我们知晓诸葛亮的尽心尽力,也就是终于职守,进入角色。《三国志》中记载的历史人物诸葛亮主要是一个杰出忠臣良相,更是神奇军师、智慧的化身的艺术形象。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教科书已经向我们介绍,历史上历代文人墨客都比较看重历史人物诸葛亮,他对刘氏君主的忠贞,他依法治国,诸葛亮清廉、淡泊名利,“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全社会人们的广泛称道,这些都是历代所仰慕的。历史上的文人墨客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来抒发对诸葛亮的怀念和仰慕崇敬之情。尤其是“鞠躬尽粹”的精神,成为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的信条核心追求。我们还时常听见一些流传的关于诸葛亮的神奇传说,如《三国演义》中就有著名的“空城计”故事等,形成了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的形象开始被罩上神秘色彩。

五、诸葛亮成为社会智慧的化身

历史反映向我们介绍了诸葛亮作为一个贤相,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国家和社稷,高中历史介绍了三国时期由于充满了各种政治、军事的矛盾与冲突,历史素材丰富,所以三国故事被社会广泛地传说。在唐代历史引述了“死诸葛怖生仲达”的历史故事以说明“刘氏重孔明”,其内容比魏晋南北朝时更加离奇,喜欢更加浓厚,带有明显的民间传说喜爱的色彩。社会的流传发展到至真成熟,广泛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要民间艺术形式,形成了人民大众传承的经典。随着“三国平话”的普及,就出现了《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历史内容生动,不妨视之《三国演义》的蓝本。通过历史介绍三国中的人物,人们将诸葛亮转身成为社会智慧的化身,特别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是塑造了诸葛亮政治、军事、外交三方面集中的人才,作战冷静、自信潇洒、神机妙算、用兵如神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完人。

《三国演义》和高中课文向我们介绍的诸葛亮形象是历史上人民大众的智慧结晶,是历代人民理想、愿望、希望的凝聚,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历史观、道德观与审美情趣和社会的发展,所以为全社会所推崇。

参考文献

[1]陈林芳.由诸葛亮想到用人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0.

篇4

小百迷们,你们知道吗?一直以来,就有人对此事的真实性有所怀疑,他们认为事实不是这样的,刘备并没有“三顾茅庐”,而是诸葛亮自愿归附刘备的。

瞧,这分歧来了!别着急,我们一点点地来说这些事。

“三顾茅庐”的典故

在《三国演义》中,关于这件事情的记载是:当时曹操很欣赏刘备的谋士徐庶,于是就派人骗徐庶,说他老母亲病了,速回家看看。徐庶是个大孝子,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的诸葛亮是个奇才,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能够得到天下。

缺了得力的谋士,刘备连忙带着礼物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不在家。过了几天,刘备又冒着大雪去见诸葛亮,看见一位青年在屋内读书,赶紧过去行礼。可惜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受朋友之邀出门了。刘备很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自己非常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

转眼间就快到新年了,刘备又去隆中,不巧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便在屋外恭恭敬敬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方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计策。诸葛亮分析了天下的形式,制定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刘备深感佩服,便请求诸葛亮出山相助。就这样,刘备亲自到诸葛亮那里去请求拜见、赐教,共三次前往,才得以相见。

刘备和诸葛亮,谁先找的谁?

“三顾茅庐”,这个被世代传颂的经典故事,在三国人鱼豢写的《魏略》、西晋司马彪写的《九州春秋》里却是另外一个版本,不是刘备亲自上门邀请,而是诸葛亮自我推荐。这多少让喜欢诸葛亮的人有些接受不了。

这两本书大同小异地说,刘备带兵攻打樊城时,诸葛亮预测曹操要攻打荆州,于是就前去求见刘备。刘备刚巧与客人谈话,因为从来没听过诸葛亮的名字,所以没把他放在心上。过了好一会儿,别的客人走了,刘备见只有诸葛亮还待在那里,就与他谈起荆州的形势来,临走诸葛亮献了一条攻城的妙计。刘备听后十分赏识,从此便重用起诸葛亮。

后来,有人则调和了这几种说法之间的冲突,认为“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樊城自请相见都是真实可信的。清代学者洪颐煊在《诸史考异》中说,诸葛亮开始求见刘备时,见于樊城,刘备虽然对他以礼相待,但不器重。后来,徐庶说诸葛亮很有才,刘备才“三顾茅庐”,虚心拜访并重用他,彼此间才逐渐有了很深的感情。诸葛亮对刘备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因而记入《出师表》中,一点也不计较先前被冷落的情形。

在纪连海史书特别节目《三国三人行》中,纪先生称历史上还存在另外一种版本:诸葛亮一直在南阳隐居,到了26岁,他毛遂自荐去找刘备。他去了很多次,可刘备根本没时间搭理他。于是诸葛亮把刘备臭骂一顿。不料想,刘备觉得此人颇有个性,找来一谈话,还真有学识,后来就委以重任了。

如何解释“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记载的是事实的话,那么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话又该如何解释?难道是诸葛亮说了假话?还是《出师表》根本就不是诸葛亮所作呢?

一般人读《出师表》,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里读出的信息是去了三次才见到。别急,我们先读读杜甫的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这个字,你注意到没有?多次的意思。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还有可能不止去了三次。在古书里,“三”可以解释为“多”的意思。所以呢,刘备并不一定只请了三次,他可能经常来串门,随时请教。按照《出师表》的说法,“咨臣以当世之事”,刘皇叔不停地提问题,谈一谈天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办。结果他俩越谈越拢,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契合,越谈感情越好。最终刘皇叔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诸葛亮也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

看来,这诸葛亮与刘备究竟是“一见”,是“再见”,还是“三见”,只有当事人知道了。不过,不管是谁先找的谁,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对刘皇叔的忠心,还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号角吹响,“小百迷”集合!

你同意刘备“三顾茅庐”的说法吗?

1.同意,因为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出师表》上都有记载。

2.不同意,对一个没有实际经验的年轻人,刘备不会给这么高的礼遇。

3.是诸葛亮先找的刘备,刘备对诸葛亮了解后才有以后的“三顾茅庐”。

篇5

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②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①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②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

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第一板块:回顾导入

导入

①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三顾茅庐》。同学们都读熟课文了,那谁来说一说:“三顾茅庐”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②那谁来说一说:课文重点写的是第几次拜访?哪几小节写出了这一次拜访的全过程?

(一)感悟刘备

1.同学们,我们知道刘备前两次诚心诚意地去拜访,都因为没有见到诸葛亮而失败,第三次拜访终于取得了成功,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2—4小节,说一说:你觉得刘备能够取得拜访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2小节,说一说:从哪儿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很尊重?

3.同学们,你们看,第三次拜访前,张飞的“嚷”,和刘备的生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来,我们来读一读他们两个人的话,张飞的话要读出无礼和霸道,刘备的话要读出生气。

先听老师来读一读。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好,一起来读一读。

4.刘备和张飞、关羽来到隆中,刘备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受到他对诸葛亮非常尊重?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3小节,用笔画出表现刘备尊重诸葛亮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5.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刘备是一方诸侯,地位是何等的尊贵,而诸葛亮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边说边圈画)可在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时,刘备就下马步行,敲门是轻轻的,诸葛亮午睡,他不让童子叫醒,他也知道张飞、关羽是急性子,就吩咐他们在外等候,自己则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一看到诸葛亮醒了,就快步走进去。这些做法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以及对诸葛亮的尊重。

来,听老师读一读。好,谁来读一读?

6.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5小节,说一说:刘备的是怎么对待诸葛亮的?这些做法让你强烈地感受到了什么?

7.同学们,你们看: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诸葛亮出山后,刘备不仅和他同桌吃饭,还同榻睡觉,他对诸葛亮是何等的尊重呀!来,读一读。

(二)感悟诸葛亮

1.同学们,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和诚心诚意让我们感动。

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说一说:刘备为什么会对诸葛亮如此尊重?

2.同学们,刘备尊重诸葛亮,一个关键的原因是诸葛亮是个人才,课文第4小节就写出了这点。来,读一读。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对这里的“群雄纷争”、“茅塞顿开”都能理解吗?说说,这两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当时群雄纷争的形势是怎样的吗?诸葛亮是如何分析的?他又提出了什么样策略?这里有一段诸葛亮说话的大意,听老师读一读。

3.你们看,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这样的分析,这样的策略,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来,读一读。

4.诸葛亮,人称“卧龙”。课文中还有和这句话相似的两个句子,也写出了他的杰出才干。

读一读: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一齐读一读。

5.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三个句子:①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②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③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说一说:每个句子的前后两个部分是什么关系?

6.是的,这三个句子都是打比方的句子,它们的后半部分都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对前半部分进行解释。来,一起读一读。

7.对于诸葛亮的故事,同学们课外也一定有所了解,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能说明诸葛亮杰出的才干?

(三)回顾课文

诸葛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刘备又十分尊重人才。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三顾茅庐》这样一个被后人传为佳话的故事。

二、第二板块:精读感悟

(一)人物形象鲜明是本课的一大特色,这篇课文第三小节开头的一处景色描写也非常好。(教师范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三小节开头的景色描写,说一说: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到了景色的宜人?

(二)蜿蜒起伏的山冈,疏疏朗朗的松林,潺潺的小溪,青翠欲滴的竹林,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这里的“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理解吗?谁来说一说“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等词语的意思?

(三)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景色描写,看看这一段景色描写是怎么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四)同学们,这段景色描写,先写他们来到隆中,再用一个“只见”写出他们看见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仿照着这样的写法,用上“来到……,看见了……”的句式描写一处景色。

(五)这一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背诵课文的3、4两小节,再找一本《三国演义》故事书来读一读。

篇6

可是,《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而非史籍,它所描写的诸葛亮“空城计”,许多人认为并非史实。那么,历史上有没有“空城计”?又为何会使诸葛亮成为最著名的“空城计”的施行者呢?

一、三国时期确有“空城计”

诸葛亮所在的三国时期,史书明确记载的确发生了数次“空城计”。

据《三国志·吴书·黄盖传》记载:赤壁之战后,“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黄)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吴将黄盖在武陵开城门拒敌之计与“空城计”所不同的是“贼半入,乃击之”;但因其众寡,“自以不敌,因开城门”又与“空城计”相类似。

据《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记载: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得知曹军积蓄军粮于北山下,遂命黄忠前往偷袭,以赵云屯兵于侧,策应黄忠。黄忠过期未还,赵云率数十骑出营迎视,正遇曹军扬兵大出。赵云且战且退,“公(曹操)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据《三国志·吴书·朱桓传》记载:吴黄武元年(222年),魏将曹仁欲取濡须,却佯说要攻羡溪。吴濡须都督朱桓“分兵将赴羡溪,既发,卒得仁进军拒濡须七十里间。桓遣使追还羡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诸将业业,各有惧心。桓喻之日:‘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诸君闻曹仁用兵行师,孰与桓邪?……’桓因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曹仁以为朱桓没有防备,盲目攻城,被打得大败。

据《三国志·魏书·文聘传》注引《魏略》记载:魏黄初七年(226年),孙权领五万众围文聘于石阳,时逢大雨,石阳城崩未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日:‘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关于此次“空城计”,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因其与本传“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于石阳,甚急。聘坚守不动,权住二十余日乃解去。聘追击破之”的记载有差异,故怀疑文聘敕城中人不得见,自卧舍中不起可能是当时魏人的故事传说,因而在引注这条资料后特别说明:“《魏略》此语,与本传反。”

二、诸葛亮“空城计"史载有分歧

裴松之不仅对文聘“空城计”提出了疑义,他更对所引《蜀记》所载诸葛亮“空城计”提出了驳斥。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蜀记》“郭冲三事”载:

(诸葛)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司马懿)率十二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裴松之是不相信这段记载的。他认为,考察史实,诸葛亮从来没有在阳平关拒守魏军,司马懿也没有到阳平关与诸葛亮交过战。诸葛亮初屯阳平关在蜀建兴五年(227年),那时司马懿正以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而屯于宛城,两人相距一千多里以外,当无可能进行交兵。司马懿后来对诸葛亮用兵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蜀建兴八年与曹真等三路伐蜀,他由西城进军丹口,遇雨班师,双方并未接触;另两次是诸葛亮最后二次北伐时,他在魏境的祁山与渭南相拒,足迹亦未至阳平关。从情理分析,司马懿既举兵二十万,又知诸葛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再者《魏延传》明说:“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一向谨慎的诸葛亮尚不许魏延为“万人别统”,阳平关又是他伐魏战争的重要基地,岂可能“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仅以轻弱自守。尤其这番话是郭冲对司马懿之子司马骏说的,而“对子毁父,理所不容”,更何来司马骏“慨然善冲之言”呢?所以,裴松之断定:“此书举引皆虚。”[1]

不能说裴松之对诸葛亮“空城计”记载的驳斥没有道理。但是,裴松之既然将这条资料选辑于《三国志》注中,就不能说它完全没有根据。

三国之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有关三国的许多史料、传说被发掘出来,记载诸葛亮的资料相当丰富并且活跃。南朝刘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对当时的“异闻”深感“每多舛互”:有的是“纰缪显然,言不附理”;也有的“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究竟是史实还是传闻已经“判不能断”[2]了。这些情况既指整个三国史料而言,亦包括诸葛亮的资料在内。

既然那时就已经深感有些资料“判不能断”,那么裴松之的“驳斥”就仅是一家之言,对该资料采用选注,而不是淘汰的这一引注的事实,仍然表明了对该资料的重视;换句话说,即该资料所载之事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转贴于

以裴松之对诸葛亮“空城计”资料的驳斥而言,以诸葛亮不让魏延“万人别统”证明不可能派魏延率大军,就显得武断了些。因为,诸葛亮虽然因谨慎而不许魏延“万人别统”去行“子午谷奇谋”,但却是将魏延视为大将而让其多次领军出战的,如建兴八年遣魏延率军西入羌中,大破郭淮即是明证。

所以,有关诸葛亮“空城计”的记载,宁可存疑而不宜断然否定。

三、历史上有诸多“空城计”

广为传布诸葛亮“空城计”的是产生于元明时代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创作者,之所以要绘声绘色地描写诸葛亮“空城计”,除了要“状诸葛之智”外,想必是受到了历史上诸多“空城计”的影响。因为到此时,历史上已经发生的空城计,除前举 三国时期的几次空城计外,还有很多。

据《春秋经传集解》卷三鲁庄公二十八年记载:公元前666年秋,楚令尹子元“以车六百乘伐郑,入于桔秩之门。”郑示楚以闲暇,“县门不发,楚言而出”。子元认为“郑有人焉”,不敢进,等诸侯援军一到,“楚师夜遁”。

据《晋书·刘琨传》记载,西晋末怀帝永嘉年间(304年-313年),刘琨“在晋阳,尝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歔欷,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

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一记载,南朝刘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十一月,“(后)魏兵攻济南,济南太守武进萧承之帅数百人拒之。魏众大集,承之使偃兵,开城门”,部下不解,以为是轻敌。萧承之说:“今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唯当见强以待之耳。”“魏人疑有伏兵,遂引去。”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记载,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年)五月,“突厥数万众寇晋阳,轻骑入外郭北门,出其东门。(唐公李)渊命裴寂等勒兵为备,而悉开诸城门,突厥不能测,莫敢进。”

据《旧唐书·张守珪传》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吐蕃寇陷瓜州,瓜州刺史张守珪“领余众修筑州城,板堞才立,贼又暴至城,城中人相顾失色,……守珪日:‘彼众我寡,又创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也。’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贼疑城中有备,竟不敢攻城而退。守琏纵兵击败之”。

据《十国春秋》卷七《周本传》记载,五代吴高祖天裙十五年(918年)七月,闽、楚、吴越将兵二万攻信州,信州兵不满数百,逆战不利,吴越兵围信州数匝。信州刺史周本“命启关,张虚幕于门外,召僚佐登城,数作乐宴饮。飞矢雨集,略不为动。吴越疑有伏兵,解围去。”

以上所举,仅是《三国演义》成书前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许许多多“空城计”中的几例而已。它们无疑为《三国演义》创作“空城计”提供了可资汲取的丰富材料。

四、《三国演义》对“空城计"的完善

诸葛亮治蜀二十年,安抚百姓,约制官吏,赏罚公平,法治严明,被人誉称为“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3]。而且他清廉谨慎,克己奉公;对待部属,开诚布公,操劳国事,鞠躬尽瘁。所以,当这个杰出的政治家退出了历史舞台,就引起了蜀人的深情悼念,《襄阳记》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到蜀汉末年,“百姓巷祭,戎夷野祀”,这种“蒸尝止于私门”的纪念活动更加广泛而深入,朝廷被迫在沔阳为之立庙。

由于诸葛亮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又深得民心,所以产生了许多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传说。诸葛亮死后约四十年,陈寿在《上诸葛亮集表》中即说:诸葛亮“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袁准也在《袁子》中说:“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日‘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在有关诸葛亮的传说里,除了继续表现他忧国勤政外,还突出了他战胜强敌的杰出军事才能,而后一点,多少是有悖于史实的。

《三国志》所注引的诸葛亮“空城计”,即是突出他的军事才能的。本来,如果仅是《三国志》的注引,影响不会很大,就像历史上发生的许多“空城计”一样,不下功夫在史料中征引,是不会为许多人所熟知的。诸葛亮“空城计”之所以影响特大,完全是《三国演义》的功劳。

据苏轼《东坡志林》记载,还在北宋时,当时城里小孩就带钱去听“说三国”的“讲史”。除了说书艺人“说三国”外,还有影戏、戏曲表演三国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刊行的《全相平话五种》中的《三国志平话》,文字虽简率,却已具有后来《三国演义》故事的主要情节。《三国志平话》中,也有一个诸葛亮“空城计”故事,主要内容是:曹操引军攻紫乌城,孔明令偃旗息鼓,军人街门作乐,百姓带酒与之作乐;故事结局是:魏延等杀败曹军。

《三国演义》的创作者没有将故事停留在《三国志平话》的水平上,它依据历史资料、民间传说、评书戏剧等,大大丰富了三国故事的内容。它大写特写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依据的是《三国志》上的注引以及历史上发生的“空城计”的一些细节,从而构成故事的主要内容。它描写有声有色,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感,使读者多不怀疑其历史真实性。

由于《三国演义》广为传播,影响很大,可谓家喻户晓,诸葛亮的“空城计”也随之广为人知。《辞海》有“空城计”条,除诸葛亮“空城计”外,未阐释历史上发生的任何一次“空城计”,就很能说明问题。

注释:

[1]《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蜀记》。

[2]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

篇7

早就听说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人才。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真可谓智勇双全。今天,我看到一本书上有《空城计》这个故事是写诸葛亮的,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读了起来。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诸葛亮自失了街亭之后,准备撤离西城县。司马懿带领十万兵马,气势汹汹地向县城逼近。诸葛亮此时手下只有两千多老弱残兵,可是诸葛亮临危不惧,眼看魏军正向县城蜂拥而来,他却叫人大开城门,在门旁安排了二十来个士兵扮作老百姓扫街,然后他自己衣冠楚楚地在城楼上燃香抚琴。司马懿的部队赶到城门下,只见城门大开,百姓只管扫地,诸葛亮却坐在城头旁若无人、香烟袅袅,琴声悠悠。司马懿深知诸葛亮行事谨慎,他认定必有重兵埋伏,于是立刻就把全部兵马撤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诸葛亮手下无兵却敢大胆地设了这样一个“空城计”,让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上了当。我想,我也要像诸葛亮一样,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碰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

篇8

首先是诸葛亮的气量大:诸葛亮是一个十分有气量的人。(我在此要说一下大家知道诸葛亮最恨的人与最敬佩的人是谁呢?首先是最恨的两个人一是五虎大将之首的关云长,是因为在赤壁之战之后关羽在华容道方曹操,要是当时关羽当机立断,斩了曹操就没有后面的事了,曹操一死北方大乱因为当时曹操的大儿子曹丕还没有成气候,一定是其他子弟接位但是这一接位可就不得了,曹丕一定会组织重兵与其他王子争位,那时不就有了可趁之机了吗,诸葛亮的隆中对中不是也提到了要想统一天下必须要等到北方大乱吗?所以说诸葛亮最恨的人是关羽,而且不是关羽大意才失掉的荆州吗?第二,有人一定想是刘禅吧,不是蜀国就葬送在他的手中了吗?但是不然。二是魏延,魏延是一名勇将但是也是一员祸将,只要得到他不论是谁一定会反,但是他一生中所敬佩的人有两个一是刘备二是诸葛亮。诸葛亮早就知道魏延的性格但是又不能除掉他,因为魏延必定救过刘备的性命吗!在临死之时还在为如何除掉魏延想方设法,真是太忠实了{谁不会在临死之时把一些自己的家务事自己的后事安排一下呀,在曹操这位奸雄临死的时候,还在不停的安排自己的后事以及谁可以继承打人但是诸葛亮却没有})虽然诸葛亮恨魏延和关羽,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来呀,不然关羽,魏延这等聪明的人能不会看出来吗?这就可见诸葛亮的气度是多么的宽大。诸葛亮最敬佩的人也有两个一是周瑜,二是曹操,他敬佩周瑜的海战能力,因为在历史上周瑜的海战是称奇的,他还敬佩曹操的兵法,虽然曾经说过“曹操用兵多疑,多疑则不胜。”但是诸葛亮连一点这个疑心也没有,但是用兵又不能没有一点疑心,所以诸葛亮最敬佩的是曹操,周瑜。但是敬佩归敬佩并不是嫉妒,周瑜就是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才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叫喊声中亡命。所以这里也看出了诸葛亮的气度十分大。

诸葛亮的聪明之处,这诸葛亮的聪明之处那可是基本贯穿了整个三国演义,据我的统计诸葛亮一共参加战斗(有名字的)有27场,共出计策(在战斗中有着十分关键的计策)1000余次,一生中主要的战斗有5场,在此我只讲其中3场,一是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中一共有100余万人参战一共有200余名有记载的谋事参加有30多名又名的将军参战,大奖有10名,一是曹操方的夏侯渊,于禁,蔡瑁,张辽。孙刘方有赵云,关羽,张飞,甘宁,徐盛,黄盖等大将,主谋曹操有荀???众嫉龋?锪醴接兄罡鹆痢⒄耪选⒅荑さ取U嫦褚桓鋈河⒒嵫健2懿僭诒?Ψ矫嬗辛司?蟮挠攀疲??窃谀笔俊⒔??矫婢兔挥兴锪醯挠质谴罅恕U庖簿褪堑贾虏懿俦?艿脑?颍?懿俨皇窃谑О艿氖焙蛩狄?枪?以诘幕拔揖筒换崾淞寺稹T诖酥罡鹆疗鸬淖畲蟮淖饔镁褪牵?绻?皇侵罡鹆恋哪橇钊司磁宓目诓牛?锶ㄊ遣换嵋豢谝Фㄒ?氩懿倬鲆凰勒降模?皇窃谌??菀逯械囊换鼐褪撬抵罡鹆辽嗾饺喝逅捣?怂锶ā⒅荑ぢ穑咳绻?皇侵罡鹆烈簿兔挥辛撕罄吹娜??α⒌木置嫠?灾罡鹆潦且桓鲈诶?飞嫌惺?肿饔玫娜宋铩

二是在传说中的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时候,那时诸葛亮是1人作战司马懿是5万大军但是等到那时诸葛亮的顶尖的对手司马懿帅大军风风火火的赶来,但是走到城下一看,诸葛亮一人在城上坐着,也没有一个是为保护就十分的担心,担心什么他可不是担心诸葛亮的身体是否健康,他是担心这诸葛亮在城上坐着,身边既不摆兵士,也不摆上一个将军,只是一个童男一个童女在一旁端茶,就像:“这哥们要干什么,想迎接我,太客气了不是,那一定就是在城中摆许多的埋伏地点一旦我冲进去一定中计,但是兵粮又不多又不能长久下去,所以只好撤兵。这虽然是民间的一个说法但是我并不相信,因为这场战争也实在太离谱了,诸葛亮没有动一兵一卒取胜不可能,而且就是司马懿已经看见那时诸葛亮了,为什么不派一名弓箭手一箭过去不就把诸葛亮搞定了吗他是一个十分厉害的领兵能手不可能不知道此事,另外说怕里面有埋伏,那也是不对的,因为如果里面真的有埋伏,派一个两个人进去一瞧不就知道了吗,非要退兵干嘛呀!

三就是诸葛亮在五丈原的一生中最后的战役了。诸葛亮帅兵7余万,有马岱,魏延作将,有姜维左辅,司马懿有大兵10余万,夏侯姓世左辅在兵力上也是有绝大的优势。在五丈原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一起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就是不能把司马懿兵打败,无奈之下诸葛亮因为背后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所以体力不支病与五丈原,在病逝之前诸葛亮并没有因即将过世十分的小心。以保全全军为主一次撤退,但是有知道魏延一定会反所以又安排了马岱在姜维喊话是将魏延一刀两断,又制造了孔明灯做出假象镶星并没有坠落,所以说等到司马懿来劫寨时全军已经退去。又安排了属下做了一个草人做出诸葛亮的确安然无恙的假象。诸葛亮的这一做法致使蜀国保存了雄厚的军事实力,使蜀国灭亡的时间往后推迟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可真是一位华夏民族的英雄呀!无论是在哪一场战斗中都充分表现出了诸葛亮高超的用兵能力和,一个又一个的离奇故事。

篇9

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挥泪斩马谡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用双股锏的刘备, 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和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分。

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例如: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空城计。

7、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3)(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8、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战役是赤壁之战。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周瑜、曹操。

9、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三顾茅庐 人物及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

篇10

俗话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读过许许多多的书。读过的书如同星星般那样多,《三国演义》这本书是最闪烁的一颗。现在,我隆重地向你们推荐《三国演义》这本书,在罗贯中这位大作家的笔下,《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被他塑造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三国演义》是元朝明初的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杰出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书描写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从时局动乱,军阀纷争中崛起,一直到最后被西晋所灭的历史故事。

我最喜欢诸葛亮这个人物,诸葛亮神机妙算,有胆有识,智勇双全,心胸宽广,是一个百年难得一见的人才。我最喜欢书中的《草船借箭》这个片段,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巧妙地向曹操“借剑”的经过,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己知彼。这让我知道了要想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必须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就像诸葛亮,因为他知道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周瑜心胸狭窄,所以才能成功地借剑。还有,诸葛亮能成功借剑的原因还有一个,因为他识天文,晓地理,所以才能够正确地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去借剑。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才干。这也让我知道了,要想识天文,晓地理,一定得努力用功学习,长大以后学好天文地理。

当然,除了《草船借箭》这一精彩的片段还有其它的精彩的片段,只要你读了这本巨作,相信你一定会喜欢上它的!书里的那些精彩的片段一定会让你着迷,那扑塑迷离的故事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让我们马上启程,开始中国名著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