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保罗大教堂范文
时间:2023-04-10 23:3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圣保罗大教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圣保罗太大了!全市有1700多万人口,面积达1600多平方公里,仅市区就有30个行政区和十几个卫星城。我们用了五六天的时间在城里转,却几乎没走过几条重复的路,到处都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和过不完的隧道、立交桥。
我曾不止一次飞临圣保罗上空,从空中俯瞰它,整个城区就像被任性的孩子恣意抛撒一地的积木,密集高大的建筑就如森林中的树木那样,竞相向空中发展,在轻纱般的薄雾笼罩下,仿佛一片楼宇的海洋。在这一片片水泥建筑群中,圣保罗的标志性建筑――高耸入云的第一高楼――意大利大厦和建于17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保罗大教堂,显得格外壮观。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夹在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之间,显得拥挤而狭窄。那快速流淌的滚滚车流,时而跃上高架公路,时而钻入地下隧道。风格迥异、结构多样的立交桥,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座。真是高楼摩天,车流成河。
圣保罗给人的整体印象是繁华拥挤,喧嚣脏乱。从成片的低矮破旧平房中会冒出一幢摩天大厦;而林立的现代化摩登楼群中会夹杂几间破房烂屋。整座城市像个古老与现代交错,整洁与脏乱并存的超级自由市场,杂乱无章,缺乏管理,市区嘈杂喧闹,交通混乱,空气中弥漫着污染了的呛人气味;车辆塞满大街小巷,车堵得令人焦灼,车鸣人叫的噪音吵得人心烦意乱……在领略南美最大工业大都会现代化气息的同时,也感到了交通、失业、治安、环保等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给城市带来的不安与无奈。
当我告诉巴西朋友奥斯卡先生这些感受时,他说,一位巴西著名作家曾经写道:“作为有500年历史的殖民时代建起的城市,圣保罗并非那种使人一见钟情的绝代佳人,但她是一位也许并无惊人姿色却处处蕴藏着内在魅力的丰韵女性。”的确,圣保罗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美。然而,当我来过几次圣保罗,融入充满生机的社会生活洪流中,便发现它的美的确很有韵味,是一座洋溢着无限活力的大都市。虽说是拉美城市,但圣保罗城内居民70%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及其后裔,黑人极少,欧裔白人占60%以上。
圣保罗素有“南美纽约”之称,不仅是巴西第一大城市,巴西的工业、交通和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南美洲最大的工业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圣保罗城区分布在一片起伏的丘陵上,最高处是号称南美第一大道的保利斯塔大街,以保利斯塔大街为中心,圣保罗城的各个城区向四周辐射。保利斯塔大街从圣保罗的商业中心和高级住宅区穿过,街道两旁摩天大厦林立,高档写字楼鳞次栉比,各国领事馆、银行和跨国公司总部比比皆是,超级市场、博物馆、高级酒店、夜总会等娱乐场所数不胜数。据说在这条10多公里长的大道上仅各国银行就有近千家,难怪巴西人要称之为“经济和金融大动脉”。这条大街街道宽阔整洁,各种车辆川流不息,据称每小时有近10万辆汽车和5000辆公共汽车通过,日行人流量达100万以上。巴西第一座现代化的商业中心大厦和智能写字楼、智能公寓都在这里诞生。
圣保罗城市的夜景很美,夜生活也很丰富。晚上在共和国广场附近的意大利大厦156米高的46层楼顶空中酒吧,俯瞰圣保罗之夜,远近高低的彩灯汇成绚丽璀璨的光的海洋;四通八达的公路上,奔腾着一条条流光溢彩的车的河流。圣保罗的夜景还数保利斯塔大街的夜景最美。大街两旁建筑物上的霓虹灯,五彩缤纷,变幻闪烁;巴西环球电视台高耸的电视塔金碧辉煌,光芒四射,20公里外仍明晰可辨;凌空建筑在水泥底架之上的圣保罗艺术博物馆,如同悬浮在夜空中的神秘殿堂;圣保罗州工业联合会那高大的菱形建筑,被绚丽的彩灯装扮得十分潇洒,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巴西的进步和繁荣……
来圣保罗不久,就听当地朋友说,圣保罗在南美有“烹饪之都”的雅号,还有客户说圣保罗是“世界餐馆”。后来才知道巴西是个移民国家,当地土著印第安人不足0.2%,欧裔白人则占60%左右,其他有东亚人、阿拉伯人和非洲人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人种经过广泛的民族融合,现在混血人种已占到全国人口的40%以上。所以,有学者把巴西形容为“人种大熔炉”。而圣保罗则是巴西最大的城市,更是典型的移民城市,80%以上的居民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和侨民,他们带来了各自的民族文化和饮食文化,其中从事餐饮业的不在少数,于是圣保罗几乎汇集了全球烹饪艺术之精华。目前,圣保罗有各类餐馆3000多家,还有1500多家酒吧和快餐店,仅麦当劳就有800家。在这里几乎可以品尝到全球所有的美味佳肴。但是按巴西朋友的话说,最著名的还得首推他们的巴西烤肉,而圣保罗的烤肉更是名扬世界,独树一帜。
圣保罗还是一座文化城市,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有包括著名的圣保罗大学、医科大学在内的几十所高等院校和专科院校,还有著名的桑巴舞学校。圣保罗还有491家图书馆、130多家电影院、420多家夜总会、54个剧场与100多个马戏团。我几次去圣保罗都忙于公务,从没看过电影和演出。但那次中国大使馆商务处同志陪我们参观的拓荒者群雕,却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组群雕远远望去整个造型好像是一个火车头,十分壮观。群雕最前面是一个将军模样的军官,骑着高头大马,手执旗帜,率领着大队人马正一往无前地开拓、前进,后面有众多跟随着的人,神情各异,有的在背纤,有的在攻城,有的在追杀敌人,个个都英勇无畏。群雕十分生动、形象。我们一下子就被这组群雕所塑造出来的勇猛顽强、无私无畏的气势所折服。据介绍,这组拓荒者群雕是为了纪念17世纪、18世纪开拓巴西的勇士而立的。当时,拓荒者打着旗帜,带着工具,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进行艰苦的开垦创业,才开创出今日圣保罗的辉煌。
篇2
沿着大英的血脉前行
上课的时候,老师问:你喜欢伦敦吗,为什么?
有个答案我很喜欢:因为这里的每件东西都有自己的历史。
火车驶向伦敦市中心,教堂、国会、白金汉宫由远及近地映入眼帘。这些无数次在小说和电影中看到的建筑物倏然出现,倒有些受宠若惊,不知如何应对。大不列颠缓步前行的历史似乎没有让伦敦发生太大的变化,即使是工业革命和世界大战也没有一丝一毫地撼动圣保罗教堂的威严。
抬眼便是大本钟,空气里弥漫着古旧潮湿的味道,像是旧照片。指尖触在建筑物并不平整的墙面上,想起亨利八世的披风也曾从上面拂过,仿佛摸到了大英帝国跳动的脉搏。从来都对这些古老的东西着迷,站在它们面前会有很神圣的感觉,想到自己的脚印与古人重合,便忍不住会用瞻仰的目光试图将它刻在脑海中。来到伦敦,对我来说仿佛一场饕餮盛宴。
离教堂不远处有咖啡屋和面包店,游人三三两两聚在外面的树下拍照或者聊天。教堂仍然高耸威严,却不知不觉沾上了人间的气息。它就这样轻易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圣保罗大教堂在喧闹繁华的市中心,栅栏外车水马龙,栅栏内却连鸽子也不敢出声,让人下意识地屏气凝神。沿着小路绕教堂一周,竟不知用什么词语形容内心的震撼。这座教堂最早建于公元604年,多次毁坏和重建,1666年一场大火后,教堂毁于一旦。我们现在看到的教堂由建筑师雷恩爵士从1675年建造,整整花了35年心血。
参观之前要在门口排很长的队,于是我有足够时间仔细打量殿堂富丽堂皇的装饰。大殿上有精致华丽的雕花,彩色的琉璃描绘着圣经的故事,每个细节都完美得无懈可击。唱诗班在两侧,牧师的讲坛在大殿的尽头,三十年前查尔斯王储和戴安娜王妃就是在这里接受世界的祝福。天花板很高,好像有神在俯视着你,让人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沿着窄窄的楼梯向上攀爬,随时都有掉下去的危险。后来发现只要时刻仰望前方的阶梯而不看来时的路,底气便足很多。大概有时瞻前顾后反而不能更好地前进就是这样的吧。圣保罗大教堂的圆顶被称为离神最近的地方,肃穆而庄严。我不是信徒,却也被某种力量深深震撼。我记得有人跟我说,人有信仰是好的,无论是信宗教还是信科学,总该有一种东西指引你前进,时时约束你。这便是教堂存在的意义,它已经成为英国人的精神支柱,给予他们生活的信心。
在伦敦同样具有代表意义的是白金汉宫的换岗仪式。它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相当于我们天安门广场的升旗礼。每天都有来自全世界的游客早早等候在那里,希望一睹传说中戴着熊皮高帽穿着红色制服的英国皇家士兵的风采。离仪式开始的时间还早,我们先在圣詹姆斯公园休息。两位王子年幼时,戴安娜王妃就常带他们在圣詹姆斯公园游玩。即使离游人如织的白金汉宫不远,公园里还是有许多松鼠和麻雀,并不怕生,大概平日都受到友好的对待。
白金汉宫门前,游客们想尽办法占据最佳位置,许多人坐在喷泉池的边上,我为了看得更高甚至试着站起来,却差点一个趔趄掉进水里。
随着音乐声一支仪仗队走出了皇宫的大门,果然穿着鲜艳的大红色制服,头上高高的帽子也十分引人注目。导游说这种帽子是用真正的熊皮制作的,价格高昂,也是这顶帽子给英国政府带来了许多非议,动物保护主义者强烈抗议使用真正的熊皮来制作这顶帽子。
令我惊讶的是,与我们整齐划一的仪仗队不同,这支代表国家形象的队伍里,士兵们体型肤色各异,还有人戴着眼镜。他们手持各种乐器,步伐也不那么整齐,但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是肃穆的。听说美国法律规定招聘时外貌种族都不能作为条件,不知道英国法律是否也是如此。但不以貌取人,大概是西方世界的传统。也许比起外形的统一,真正的才华才是更重要的东西。步幅相等动作相同能够体现我们威武之师训练有素,但一味追求“好看”,倒不如这样的“不整齐”能够体现人性化,显得更有活力一些。
人们跟着仪仗队一路小跑,大声欢呼,换岗仪式并不是很严肃的事情,这跟我对伦敦人的印象很相符。他们总是很随意,允许各种观点和行为的存在,最安静的地方不是皇宫门前而是美术馆里。甚至就在议会前的桥上,有人打扮成女王在卖艺。这是我向往的自由。
传说中的唐宁街就在离皇宫不远的地方。这片排屋建于1682年,曾是私人住宅,数次更替后成为英国的权力中心。里面的装潢早就变了模样,骑兵穿着精致威武的制服骑在高头大马上任人拍照,头戴钢盔荷枪实弹的警察才真正负责保卫任务。颇有些物是人非的意味,无端生出一股苍凉。老城都逃不过这样的悲伤。古老的建筑物见证太多世事,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也不过是游客而已,他们来了又去,留下老房子沉默地伫立在时间的长河中,等待下一个故事发生。
唐宁街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10号首相府邸,而是一块深灰色的石碑,雕刻着悬挂的衣服和帽子,这是为了纪念二战中失去生命的女性。导游没有停下来讲解这块石碑,大概因为它就在马路上,我们若是停下,将影响整条路的畅通。这是更打动我的地方,英国的历史和文化都在随处可见的地方,不必专门到博物馆去。就像贝克街的地铁站,瓷砖上都是福尔摩斯的剪影,提醒人们这里是个大名鼎鼎的地方。这些都是不需要刻意做广告宣传的,一点一滴都渗透在人们心上。
说到贝克街,作为侦探迷,来到伦敦不去朝圣一下实在可惜。于是挑了一个行程宽松的下午,我们来到了贝克街221b——这个在梦中无数次想象的地方。沿着窄窄的楼梯上去,来到了起居室。福尔摩斯出去办案了,他的小提琴摆在壁炉旁边,两把椅子相对地摆放在壁炉的两侧。戴着礼帽的白胡子华生接待了我们,华生与我想象中有些不一样,我觉得在阿富汗负伤的华生应该高高瘦瘦,走起路来有点摇摇晃晃。这位华生先生矮矮胖胖,看起来和蔼可亲,他指给我们看他的药箱,并一一介绍了房间里的陈设。三楼是卧室,我坐在陈旧的摇椅上,十指相对,假装自己置身于清晨的伦敦,喝过咖啡,房东太太送来的报纸上又报道了一起凶杀案。再往上便是蜡像,逼真地描绘了几起经典大案,我和同伴叽叽喳喳地指着它们:“这是希腊译员!”“这是莫里亚蒂教授!”掩饰不住兴奋的表情。屋子里其他人也是福尔摩斯迷,看见我们的样子都露出会心的微笑。语言不通没有关系,我们喜欢同样的作品。
篇3
金碧辉煌的建筑典范
伊斯坦布尔的欣欣向荣和光彩夺目在它被建成的第一天起便已命中注定,各种文明在这里轮番上阵,层层沉淀,最后终于垒出了一座底蕴深厚的大城。千年的风霜并没有把那些年代久远的宏伟建筑完全腐蚀成一片废墟,在伊斯坦布尔还可以看到一些保存完好的拜占庭时代建筑,而圣索菲亚大教堂无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今天圣索菲亚教堂作为伊斯坦布尔的城市地标,坐落在老城区的中心地带,构成了伊斯坦布尔令人难忘的城市边际线。很多游人来到伊斯坦布尔后,首先直奔的目的地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在我关于土耳其的朦胧记忆中,圣索菲亚大教堂也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从宾馆乘坐城市电车来到老城区,在苏丹艾哈迈德站下车后,随着人流拐过一个街角,看到前方有一座气势磅礴的建筑,有点陌生却又很熟悉,这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
感悟穹顶式建筑
圣索菲亚大教堂整体占地10000多平方米,从东南至西北相继排列着前庭院,入口前厅,入口大厅,前大厅,主厅,侧厅,后厅和其他附设建筑物,构成了和谐的建筑群。随着拥挤的人流进入教堂后,走过几道古老的木门后,便来到了大教堂雄伟的大厅。大厅长76.2米,宽67米,占地面积相当于14个篮球场大小,中心穹顶距离地面50多米高,由4个巨型扶壁作为支撑,每个扶壁需要30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扶壁之间有跨度为32.6米长的大型拱墙连接,中心穹顶即架设在这些拱墙上。几个和前厅连接的球形拱顶次第向上,最后托起金色的中央穹顶,仿佛漂浮在半空之中,而从40个设计精巧的天窗中投射进来的阳光穿过漂浮在空中,若隐若现的尘埃,有一种近乎于天堂的神圣光芒。虽然来土耳其之前,曾经无数次地想象,但当我真的置身于这20层高神圣的殿堂后,仰望恢弘的穹顶,去感悟宇宙和时间,感悟天神的力量时,我忘掉了忧伤,忘掉了所有,也忘掉了呼吸,仿佛置身于夜晚的苍穹下,头顶是璀璨的星河。任何一位旅游者,无论他来自地球的哪一个角落,也无论他有什么样的,深藏着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来到这个充满了厚重的历史和深奥的建筑理念的巨大空间里,都无法避免心灵上会产生强烈的震撼,会不由自主地惊叹“神”的力量。这大概就是当初建造者的初衷。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文明的光辉典范和帝国的象征,而随着拜占庭帝国势力范围的扩大,这种十字架形结构加穹顶的建筑形式逐渐传播到欧洲和世界各地。在我拜访过的很多的教堂中,都能看到圣索菲亚教堂的影子,比如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
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希腊雅典的教堂,俄罗斯各地的东正教堂,当然还有我的家乡哈尔滨那座同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从其华丽的外表和内部金碧辉煌的大厅中,可以清晰地看见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缩影,甚至教堂内的一些艺术品也是第4次攻陷君士坦丁堡的时候,从圣索菲亚教堂内带走的。
1453年5月29日,征服者二世率领大军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宣告灭亡。势不可挡,一路烧杀的奥斯曼大军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前却停止了脚步。威严的教堂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征服了那些远道而来的征服者,也使自己得以保存下来。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风格也影响了后世土耳其伊斯兰清真寺的建设,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穆斯林国家清真寺的建筑风格,比如伊斯坦布尔的蓝色清真寺和苏莱曼清真寺。
灵光中的镶嵌画
篇4
鹿洞位于马来西亚的姆禄国家公园,是世界第二大的洞穴跑道,在2公里长,90米高与宽,可放得下5间伦敦的圣彼得堡大教堂。因为是鹿喜欢的栖生之处,所以称为鹿洞。
婆罗洲的鹿洞拥有着世界上最长的洞穴通道,洞高120米,宽120米,据说可容纳5个英国圣保罗大教堂。据说,鹿洞居住着12种不同种类的蝙蝠,总数高达百万只,洞内的蝙蝠粪堆积如山。每天5时45分蝙蝠们会成群结队地飞出山洞,形成著名的蝙蝠龙,一时间千变万化,尉为壮观。蝙蝠出洞情形十分悲壮,每天第一批出洞者牺牲者甚多,因为盘旋在洞口饥饿的老鹰等待吞食蝙蝠,当老鹰吃饱离去后,成千上万的蝙蝠才能安全出洞。
鹿洞之旅通常会连带观赏邻近的郎洞,在4个山洞之中,郎洞是最小的。然而它独特的石形却绝对值得一看。而郎洞最特别之处就是里头各种奇形怪状的岩石、钟乳石等天然奇景。此外,洞穴内的地势环境亦为蝙蝠、燕子及蛇造就了一所绝佳的住处。
鹿洞的精彩在一踏进洞口便可觉察到了。只要稍加留意,不难发现入口处的石块翦影烘托出似有人坐着似的,非常有意思。每当大雨过后,就会形成高达150米的瀑布,令人叹为观止。至于主要的穴内则是惊人的高达174公尺,气势非凡。
篇5
布拉格石板巷:写尽生命所有美妙
“如果你发现了这里的一些小美妙,不论你走过多少地方,你一定会记住这里”。欧洲,一位有名的旅行大师曾经说过。岂止如此,在捷克,即便是在那些人所共知的场景,我也会发现一些与众不同之处,这就是我与他人的区别。
从飞机上,骤然掉进这块阔大的,散发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交互的枝叶开遍城堡、街巷的周边,各种建筑风格气息混搭严重,电影、艺术、文学充斥在视野所及的每个窗口的地方,我需要一些耐心,打理慢慢消化的胃口。捷克,是用薄薄的雨迎接我的。雨滴,打湿了车窗,路上行人匆匆,有轨电车醒目的红色车皮在水润中发着光,闪进酒店,安顿行囊,走向街巷时,天晴了。这就是欧洲的情调。
触摸捷克,就是从那些隐含在石板巷子里的弯曲通道开始的。跑到街上时,正是凌晨六点,布拉格金灿灿的晨光已经洒落每一处城角。瓦茨拉夫大街广场上人头攒动,这座欧洲著名城市的情绪已经波动起来。五湖四海的人没有停驻,很快又向四周蜿蜒交错的石板道分流。巷道两侧被高高的建筑夹拢,常常形成狭窄而涌动的人河。布拉格老城有很多的秘密,那些秘密就深藏在那些巷道里,据说差不多每一条街道都有自己特有的传说中的幽灵,让整座城市都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晕眩感。我不由自主地被裹夹进去,循着河流流淌的轨迹,寻觅那些属于捷克的特质和传统。
走在巷口开着面包店的路上,新烤熟的面粉味道在经过的瞬间,浓郁地窜进鼻孔。我揣测,夜半时分,这条街上是不是会有无头骑士策马而过?和它相隔的另一条街,是不是有一个浑身着火的人,用怪异的表情恐吓路人……大街小巷蔓延着无数的店铺。店铺就是景观,不同的店铺门脸就像一个个相貌迥异的面孔,装饰得各显其能,我不时地要停下脚步,端起相机对着那些别出新意的设计和点缀物摁动快门,心里面不时地要迸发出一些亮晶晶的小喜悦,和轻轻的赞叹。
“每天走几个来回都不觉得乏味,老城就是这样子让人流连忘返……”李佳艺跟我一提起布拉格,就神采飞扬起来,她可是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将近20年了!
傍晚,喧嚣了一整天的小巷开始渐趋安静,月光如水打在古老的已经磨得发亮的石板巷上,传说在满月的时候,在城墙上可以看到散步的白衣女子,一想起这种暗示我就有点神经质,呵呵,其实身边不时走过的都是脉脉含情、相互依偎的情侣,他们手托着手徜徉的样子,像童谣中的纯美调子,让人好生羡慕……
老广场狂欢,目睹捷克人的运动精神
蔡依林的歌《布拉格广场》勾勒了一副唯美的画面,音乐是布拉格流淌在空气中的音符,如果没有那些建筑,布拉格会逊色很多。它幸运地躲过了战争的摧残,几乎完美地保存了原有的古老建筑,当人们在蜿蜒的街道中,脚底下踩着细密的石砖铺成的路面时,思绪不由得会联想起很多久远的往事。城市的魅力离不开独具创意的招牌,它们一个个悬在头顶,悬在每个人的欲望之上,散发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石板地和丽江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抬起头来,在那建筑形成的狭缝里,看到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的建筑时,那种朴素和原生态的感觉就被华丽和尊贵给打破了。
每天,至少要从老广场走过一次。这里是布拉格无可替代的市中心,环绕广场的历史遗迹总是那么光芒四射,流光溢彩的人流,无时无刻不在装点着这个多姿多彩的中欧国度,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娱乐和休闲方式。下午,从查理博物馆转回来,途经广场边的那个大教堂时,我就感到气氛有些不同了。尽管平日里人流不断,整体感觉还是略显安静的生动,然而此时,一阵阵的欢呼声、口号声从广场的中心方向,向我急速地传递过来,有种热血沸腾的簇拥。
急忙赶了过去,整个广场已被节日一般的人群狂热占据,座无虚席。人们仰观着不同方向的大屏幕,那上面正在直播一场激烈的冰球大赛。冰球宝贝们最吸引眼球,一个赛一个的靓,身材超级棒,我在人群中转来转去,捕捉每个人的神情,看客们的行头,也不比冰球宝贝们逊色。又一阵掌声,不用看屏幕,我就知道进球了。那个把捷克国徽穿上身的女孩,都有些情不自禁。每年,捷克都要举行很多重量级的世界大赛。项目包括高尔夫、自行车、骑马、游艇、帆板、竞技滑雪等。金鞋大奖赛在奥斯特罗瓦举办的运动会被列为超级大奖赛,总是明星云集。我到时,正是布拉格国际马拉松比赛即将开始的日子。
布拉格国际马拉松比赛是全欧洲最流行的赛事,同时也是一项文化盛事。不过,我看到的这次聚会显然与捷克人无关。因为比赛是俄罗斯和某个国家的冰球赛事,别的国家比赛,也能如此高规格地观摩助阵,牵动心弦,让我这个旅行者大为赞叹!这样的国度,是真正的运动国度;这样的人,是真正的运动狂热追随者。
伏尔塔瓦河 游历流荡传奇色彩的“鬼河”
捷克的水上运动和活动相当丰富,这的确有些超乎我的想象。因为地处欧洲的内陆区域,显然,它不靠近或者濒临任何一片海域,但是,有三条大河纵横穿越捷克的内陆,将这个国家的版图以河流的蜿蜒分布划成不同的运动区域。威尼斯人差不多已经放弃了传统,通常会使用较为经济的水上巴士穿行市内主要水道和威尼斯的其他小岛,而我却在伏尔塔瓦河的水面上发现不少艘威尼斯最具代表性和传统的水上代步小船――“贡多拉”。当我一眼看到那艘黑色的、地道的贡多拉小船时,不假思索地就踏了上去。因为,相对于数量颇多的,红色的贡多拉船来说,黑色的才是最正宗、最有回味感的。
很快,我就发现,乘船从河中的不同角度眺望,远比在路上以行人的视野看上去更显得壮观和富有皇家气势。而最激动和庆幸的不仅如此,是在唯一保存下来的古老拱桥下乘船出游,并且造访到伏尔塔瓦河最富有诗意和传奇色彩的地段――“鬼河”,在那些名震环宇的盛名之下,这里是画家和诗人造访流连的地方,一个富于想象和赐予灵感的诱人之地。据说,只有了解捷克地方志的行家才会知道其中的渊源……
红黄色的贡多拉旗帜,鲜艳夺目,老远就被它吸引了。传说中的海盗,正好和我碰个对面,和电影中看到的模样,还真是有得一拼。老船夫们忙碌着牵缆绳靠岸,所有的贡多拉小船都是靠人力划动,十足的力气活。从游船的窗格上望向河岸,每一幅小景都是一尊怡人心情的明信片。穿着节日盛装的船夫示意起航,我坐在他的身后,凝视着眼前掠过的每一幅变换的景色。贡多拉的线条是如此的狭长、优美,很快就驶进一条独辟蹊径的地方,悠悠的河水变得静逸、安详,开满花朵的老树倒映在河面上,水鸭在岸边嬉戏弄欢,空气中偶尔有鸟鸣穿透,最多的是无须言语的默默感受。如果换上一身捷克民族的服饰,一定是更拉风的一次伏尔塔瓦河浪漫行游,这稍稍让我感到些许遗憾。
亲历总统府换岗,仿若一台男人秀
我不知道何时哈德恰尼广场上会突然安静下来?也许会是凌晨,也许会是午夜,也许……没有也许。
这是午后,我面对着皇宫正门,那座门口两端赫然伫立着两尊杀气腾腾雕像的对面100米开外的地方,身体几乎仰卧在石板街上,为的是尽可能全地把这座建筑拍摄得完整一些。
曾经的波西米亚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宫殿,如今的捷克总统府就在我的镜头里。我不得不慨叹一下,每日有大批游客在皇宫附近走马灯似地穿梭,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面孔,皇宫是否为自身的安全而担忧和顾虑呢?闪念瞬间蒸发。我被眼前的热闹和祥和给吸引;被皇宫右面那座通体洁白,屋顶上有着数个松塔形雕塑的主教宫殿牵扯目光;向皇宫左面的伫立在广场一隅的纤瘦雕像――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托马斯送去问询;被总统像下,也许很久不会变换的自由乐队的四重奏吸引……
我甚至,急于要穿过广场前的人流,向皇宫左侧的开放式通道小跑过去,伏在斜坡上古老的石墙,望着眼前的漫无边际的金色发发呆……
忽然,耳畔响起了骚动。我眼前的人群纷纷向一个方向汇流。人群拉成了一个狭长的通道,军乐和齐整的步伐声灌进我的耳膜……布拉格皇宫每逢整点都会举行一次换岗仪式,如同一次男人风度上演的彩排,除了精彩还是精彩。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正好和卫兵打了个照面,制服上面的彩练,有特点,游客蜂拥而至,犹如夹道欢迎,门内早已拉成人墙,混合不清的情绪,紧张、激动、期待、小小的盼望,门内绕场一周,不断变换队形。
马提亚城门建于1614年,巴洛克建筑风格,以哈布斯堡王朝的马提亚大帝为名,此时,成为这场男人秀的秀台背景。卫兵步履铿锵,手势干净利落,咔咔的声音,清脆悦耳。换岗仪式是一个整体,很多卫兵在配合执行,如同在看一场男人秀。卫兵走出大门外,我直冲着他们,明晃晃的刺刀,突然出现在我的头顶上。所有的动作都精准到位,天安门广场前的国旗班也是如此,枪托顿地的声音很MAN,游客一脸的喜气洋洋,赏心悦目地聚焦在换岗男人们的身上。
加冕与长眠,参观圣维特大教堂
第一次欣赏穆夏的大作不是在穆夏博物馆,而是在圣维特大教堂内。于是,穆夏的故事只是作为一个开头,就被内容更加盛大和丰厚的圣维特给取代了。
伏尔塔瓦河西岸的圣维特,建筑将近700年,是捷克城堡中最有“建筑之宝”美誉的地方,虽然在各种宣传画册和旅游导图上已经和圣维特有过一面之交,但是真的抵达时,还是无法脱俗地被惊骇了一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它的建筑外形,出翘、高耸、尖锐,典型的新哥特式特色。
从大教堂高耸入云的尖塔、内部屋顶交错的横梁和外面的飞拱(nying buttress)结构,不难辨认它属于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大门上的拱柱等装饰都很华丽。捷克王室的加冤仪式在此举行,以往王室的遗体也安葬于此,这里还保存着国王的王冠和加冕用的权杖等。
先来几幅大片留点印象,然后随我从驻地出发,看看整个游览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这座超华丽的大教堂可是历经了多位建筑师的巧手。第一任的建筑师用法兰西哥特式完成了东侧建筑,但因受到胡斯战争的影响而中断,19~20世纪西侧建筑才开始动工,1929年正式完工,对当初决定要兴建圣维特大教堂的查理四世而言,圣维特大教堂是布拉格最大的教堂,也让他因此名留青史。
整个大教堂历经3次扩建,从圆到长方形,再到尖顶哥特式。公元929年时建造圣温塞斯拉斯圆形教堂,公元1060年扩建了长方形的教堂,公元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建设哥特式教堂直到公元1929年才正式完工,但目前还在进行维修。
圣维特最初是圣・文赛斯拉斯令人盖的一座圆亭子,命名为“圣・吉伊”。一百多年后,人们在此处建了一座长形罗马教堂。到了十四世纪上半叶,在原来罗马教堂的基础上才立起了哥特式大教堂。
布尔诺,远离尘嚣的乖巧小城
来到捷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首先是去布尔诺的史皮尔柏城堡参观。耸立于旧区西方的小山丘上的史皮尔柏城堡,建于13世纪,历来是国王的住所,是用作防御的城堡。18世纪被奥匈帝国占领,改建为军事要塞和监狱。
沿坡路走上城堡,路边上只是依稀地见到旧城墙的痕迹。到山顶,有一座纪念碑,旁边有一座房子,有牌子标明维修的四个年份,最早是1899年,最晚是1968年。继续前进,拐个弯,就到了圣彼得与圣保罗大教堂。教堂始建于十五世纪,于19世纪后期重建,教堂两个高耸的尖塔是其哥德式建筑的最佳标记,是布尔诺最显著的地标。进入教堂的欣赏重点是教堂正面的彩色玻璃,以及另一面的壮观管风琴。
这个教堂的传奇故事起源于中午11点的钟声,相传17世纪时期,一名瑞典将军曾夸下海口,能在正午12点攻陷布尔诺,否则退兵,11点时已经兵临城下,眼看就要沦陷,此时守着大教堂钟塔的老人,情急智生,故意将11时谎报成12时,那瑞典将军不察,遵守信诺就退兵了。从那一天起,圣彼得和保罗大教堂每天上午11时都报时为正午。
从城堡一边顺路走下山坡,就是布尔诺著名的包心菜市场,走出包心菜市场,就是Masarykova街和自由广场。这一段是布尔诺的主要繁华区,有许多贩售纪念品和服饰的商店,著名的波西米亚水晶当然在此也能找到踪迹,其他如刺绣、陶瓷、绘画,或是银行、咖啡店、餐厅都比肩相邻。其他城市
皮尔森(Plzen)
捷克西部中心,著名的斯格达机械制造厂和被誉为啤酒之最的皮尔森啤酒厂所在地。市内的啤酒博物馆展示了缩小的啤酒蒸酿模型,19世纪的老酒馆摆设,酿造啤酒的用具、酒瓶、酒杯、中世纪的小酒馆。到皮尔森参观啤酒厂,在啤酒厂饭店喝最新鲜的皮尔森啤酒,吃捷克传统餐点,吸引了众多游客。
奥洛摩茨(Olomouc)
是捷克仅次于布拉格的第二大文物古迹保护区。市中心广场上的Trojice石柱,为世界文化遗产,城中圣瓦斯拉夫殿堂、领主宫殿、修道院、圣莫里茨教堂等都是著名的文化古迹。
克罗梅什(Kromeriz)
城堡和花园是以巴洛克式的园艺艺术与宫殿建筑完美结合,保存得完好无缺的典范。其城堡、鲜花盛开的花园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篇6
关键词:神话;建筑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06-01
一、西方建筑自我否定式的发展
西方神话以希腊神话最富盛名,在希腊神话中,希腊神族的王权更迭是通过一种自我否定的暴力方式实现的,希腊神话中的诸神虽然都是不死的,但老一辈的神的影响力会随着新一辈神的产生而逐渐消失。希腊神话中这种自我否定的精神贯穿整个西方文化发展史中。西方建筑,由典雅的古希腊开始,进入古罗马的端庄,再到哥特式的奇骏,然后是理性的文艺复兴建筑,雍容华贵的巴洛克,严谨的古典主义……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建筑就处在这种自我否定的变化过程中。
二、神学对西方各时期建筑文化的影响历程
古埃及时期,神话和对古埃及人的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最重要一条是埃及人相信“死后重生”的说法。因此,埃及人非常重视陵墓的制造,金字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金字塔的形态有着宗教和象征的意义,它是帮助法老到达天堂的阶梯。
希腊神话对古希腊建筑的影响非常大,在古希腊人眼中,神是美的化身,是美的理想化的体现。希腊神话中的神是一些富有感性魅力的艺术形象,希腊人把神话中的感性体现在了对希腊建筑的形式美及造型艺术的追求上,把人的形体美赋予了建筑,仿男体的多立克柱式和仿女体的爱奥尼柱式就体现了希腊人对健康优美的人体外形的崇拜。古希腊建筑在美学上达到至高的境界,也使它成为了以后世界各地兴起的多种建筑风格的基础。
古罗马时期的建筑以圆顶、拱门、厚墙为特色,造型宏伟壮观,装饰华丽多彩,显示出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繁荣。古罗马人对神的虔诚虽然不如古希腊人,但他们建造的神庙也能成为杰作。罗马帝国早期出于对希腊神话的崇拜,尽可能的让自己的庙宇看起来同希腊神庙相同,万神庙就是古罗马庙宇建筑的经典。
中世纪时,基督教教会的实力蒸蒸日上,对神的崇拜主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艺术上无一例外也要服务于宗教的需要,人们开始倾向于建立一种外表非常光荣耀的建筑艺术模式,这种精神走向最终促成了中世纪建筑艺术经典——哥特式风格。哥特式建筑中最有名的就是巴黎圣母院和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文艺复兴史上最具纪念性的建筑是圣彼得大教堂。
16世纪,罗马的巴洛克风格将建筑外表的华丽风格发挥到极致。这一时期罗马教会的建设非常繁荣,原因是欧洲的天主教君主和诸侯都依靠耶稣教团来对抗宗教改革运动,于是建造了许多教堂、教皇府邸、别墅等。巴洛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圣保罗大教堂、耶稣会教堂等。
17世纪,建筑又回归理性,兴起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指的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为典范的艺术,歌颂理想主义,气势宏大,多以神话、《圣经》故事的历史人物为题材。这一时期的建筑造型严谨、端庄稳重、规模宏大的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成了皇家建筑的典范。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是新古典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对古代希腊、罗马艺术非常热衷和向往,以回归希腊罗马艺术形式为特点,提倡古代艺术的严肃高尚的形象。统治者把希腊神话所寓意的威严和民主带到了这一时期的建筑上,如法国的雄狮凯旋门等。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面貌,更推动了建筑形式的巨大变化。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欧美各国积极开展新建筑运动,产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建筑艺术流派。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人们对建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神话和宗教对建筑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了。
三、总结
从西方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每个时期的建筑风格虽然迥然不同,但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大都以教堂、神庙、宫殿为主,而这些建筑往往都是与神学有着密切联系的。从早期的人们对神由衷的崇拜到被各种教会和统治者利用,再到现在宗教自由的时代,神话对建筑的影响是逐渐减弱的趋势,现在的人们采用各种风格的建筑形式,已经不受神话和宗教的影响。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吸收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塑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树立有中国特色的新风格。
篇7
我不知道这预言是否真如电影中一般,火山爆发、强烈地震以及海啸使生活在地球家园的各种生物遭到重创,甚至死亡。但我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就是人降临这世界的目的之一,快乐的生活下去比做任何事情都要幸福。
世界末日第二天,苍茫的大地上死寂般的,没有了哭泣、没有了呐喊,没有了林中鸟儿的高声歌吟、没有了土壤中的蛙鸣蚓叫,在这已被毁灭的地球上,一切生命都化为乌有,或被埋葬在土地下。曾被法国人视为重要景点和突出标志的埃菲尔铁塔,如同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士倒在水池中央;曾被誉为美国的象征的自由女神像也经不起这场腥风血雨的摧毁,倒在大海之中,随着大海的导航漂泊;曾被英国人视为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的圣保罗大教堂,重演了哥特式大教堂的悲剧,被大火毁于一旦。不论是运输汽车、私人轿车、客车还是房车,各种色彩的车辆仍然在大海上翻滚,或许有的人未能及时脱离被困在车内,窒息而亡。在森林的深处,几只鸟窝悬挂在水杉上,狂风在呼啸,雏鸟用未发育完全的爪子勾住窝边,却最终被狂风扔在大海里,它们还是孩子啊。地低出现了浓烟,海平面中水天相接的一线出现了裂痕,涌出大量的熔岩渐渐侵蚀陆地和海洋,它们就像恶魔让生命在水深火热之中垂死挣扎。它,变成了一座与其他行星一样的星球,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悬浮在宇宙间,随时等待来自其他外星的生物观摩这古老而又令人惋叹的地球。
也许,世界上的确存在上帝,顷刻间,一束束阳光透过云层给大地带来一丝温暖、一丝安慰。我站立在诺亚方舟的窗前,向远方眺望,那所谓的蓝色星球依然那么璀璨、那么蔚蓝,我多么想念与伙伴们在大树下玩捉迷藏的游戏,我多么想念夜晚独自一人泡一杯咖啡并上网聊天,我多么想念与父母在一起幸福的时光,然而那都是过去式,此时此刻,我不禁流下了泪水……
生存下来的人类都坐在诺亚方舟飞船上,在驾驶员的带领下,我们共同寻找另一座适合我们生存的星球,就这样过了三年,在这茫茫银河系中最终没找到这样的星球,我们按照往返的路线回到了地球上,就这样又度过了三年。当我们走下飞船的那一刻,有的人呐喊,有的人失声痛哭,有的人倒在地上,有的人双膝跪下,太阳从东方升起给了我们温暖和安慰,海鸥在海面上翱翔,我心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或许在世界恶魔摧残时,在我们人类逃离时,那些动物们靠自己的本能和智慧生存了下来,此时,我看到了希望,重生的希望!
篇8
伊顿公学(Eton College)
伊顿公学坐落在伦敦20英里的温莎小镇,是1440年由英王亨利六世创办的寄宿制男子学校,也是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地处白金汉郡的泰晤士河河畔,与温莎宫隔岸相望,伊顿以“精英摇篮”“绅士文化”闻名世界,也素以管理严格著称,学生成绩大都十分优异,被公认为英国最好的中学,是英国王室、政界经济界精英的培训之地。这里曾造就过20位英国首相,培养出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是英国王子威廉和哈里的母校。
亨利六世将之命名为“公学”的原意是为贫穷学生提供免费教育。从17世纪开始,伊顿公学逐渐成为英国最著名的贵族学校,贵族子弟都以能够进入这所学校为荣。现在,学校里的贵族所剩无几,所以“贵族”实际已变成“昂贵一族”的代称。伊顿原则上是面向公众招生,但要符合“财”“才”二字才行。据统计,英国每1500名男孩中只有一人能进入伊顿就读。
伊顿公学要求所有想来伊顿的男孩在10岁半之前必须提交申请,经过笔试面试层层筛选后,录取最优秀的260名男生。每年学费加住宿是两万多磅,合人民币20来万。绝大部分申请伊顿的男生都是13岁入学,在学校待满5年。
伊顿公学有个特色就是体育。学生每天下午都有体育运动。伊顿宿舍和教学楼的后面都是大片的运动场地,有足球、网球、英式橄榄、赛艇,还有传统板球之类的。学生在运动时统一穿着米白色短袖上衣和短裤。
伊顿公学还以古老传统和非常特别的校服而闻名。伊顿公学为不同职位、不同等级、不同荣誉的获得者设计了不同着装。伊顿的校服类似绅士的黑色燕尾服、白色衬衫、圆领扣、黑色的马甲、长裤和皮鞋。这套行头就要700英镑,加上成打配套的衬衫、领带等,装扮一个伊顿人,至少要好几千英镑。在黑色燕尾服中,有一些带披风的,那是国王奖学金获得者的标志。穿其他颜色马甲的是明日之星,都是学校里的佼佼者。
伊顿重视并且主要教授古典课程,比如,拉丁文、古代历史、古希腊语,还有男生的一些必备技能。19世纪以后伊顿的课程变得范围广了很多。伊顿并没有礼仪课,在伊顿,到处弥漫着高端大气低调有内涵的气氛。伊顿的课程本身就能提升人素质修养和气质。这些东西和学校的氛围就把学生陶冶得差不多了,因此也不需要专门开个类似的课。只懂礼仪没有内涵的贵族算不上是贵族。
哈罗公学(Harrow School)
哈罗公学位于伦敦附近的哈罗区,跟伊顿公学一样,是一所寄宿制男校。它由哈罗当地的一个农民约翰・里昂创建于1572年,最初的目的是为当地的男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今天的哈罗公学是英国最富盛名的私立学校之一。
哈罗最多招收830名学生,与伊顿一样,学生也是13岁入学。本国学生在11岁之前申请,海外学生在十岁半之前申请。哈罗公学同时需要一封之前学校的推荐信。初选通过之后,学生还要来到学校参加评估,8人一组参加测试,测试包括智力测验、作文、两次面试,最后是对推荐信的评估。哈罗的学费也是每年30万左右。
哈罗有两项著名的传统,音乐和体育。音乐主要是校歌,这些歌曲大多编写于1870年代,学校认为大合唱能让男生们团结,所以每学期学校都组织全校大合唱,邀请学生家长、王室成员、地方官员等等来参观。
哈罗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壁球和哈罗足球。哈罗公学拥有各种兵乓球场地、高尔夫球场、网球场等,占地共计160公顷。学校有12各宿舍,每个宿舍里能住70名学生, 这12个不同的宿舍都有不同的设施和传统,每年运动比赛中这12个宿舍会单独成队变成竞争对手。学生通过赢得比赛来提高自己宿舍的声誉。每个宿舍里还有生活负责人和医务室。
哈罗公学有两套校服。一套是日常着装,白衬衫配黑色真丝领带,浅灰色长裤,黑色皮鞋,和一个蓝色套头毛衣,外面是一件深蓝色呢子夹克制服。此外还有可选择的白蓝色围巾,和一件深蓝色羊毛外套,跟呢子大衣一样都是天冷时穿的,必不可少的还有帽子。第二套是周日礼服,是在周末和重要场合穿的。黑色燕尾服,深灰色细条纹长裤,黑色马夹,黑色领带,和白衬衫。身在优秀体育队伍中的男孩子可以穿灰色马甲,艺术社团的可以带黑色帽子。
每个进入哈罗的新生在入学伊始都有两个礼拜的适应期,这段时间内他们要熟悉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每个新生都要服从一名指派的老生的管教,他们管这个老生叫牧羊人。之后,每个新生都要在自己的宿舍楼下独唱一曲,唱了歌表了忠心就正式加入哈罗公学了。
作为一所国际化的贵族学校,哈罗比伊顿要开放许多,哈罗还为有语言才能的学生提供希腊语、汉语普通话、德语和西班牙语来代替法语和拉丁语,其他还有日语俄语的选修课。
圣保罗女子中学(St Paul's Girls' School)
与前两个男子中学不同,圣保罗女中是一个走读学校,不是寄宿制的,只招收女学生。学校成立于1904年,当前世界许多著名模特儿、电影演员、女经济学家、社会名人都是出身于圣保罗女中。这是唯一一所不设校服的“贵族学校”。
圣保罗女中分三个部分,lower school,就是小升初,只有两年,每个女孩子进校都有两个学姐,也就是sister带领,教她们校规还有日常生活的经验之类的。然后是middle school,就是中学,这个阶段就可以自由选课,学习中学的内容。最后是senior school,高中,这个阶段开始A-level的课程。在这个阶段,社交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女生要开始和校内以及校外的人建立联系,要开始逐步融入社会,了解成年人的世界是怎么回事。此外,女孩子们还要学会如何自己组织一场社交活动或者宴会。
英国社会以前也是重男轻女的,女性没有投票权,女贵族也不用学多少知识,顶多看看文学作品,举办各种宴会。这些公学即使在今天也是保留了这样的一些传统。男校的课程明显比女校的技术含量要高,并不强调社交技能,女校以圣保罗为例,比较重视传统,以文科为主,尤其重视文艺这方面,学校里出了很多社会名流以及文艺界人士。
圣保罗女校11岁就可以入学,测试由笔试和面试组成。初试通过电脑测验完成,通过之后去学校参加笔试,考英语数学和理解能力。最后是15分钟的面试,面试最重要的可能不是看你的答案,是看你整个人的气度风范和表现出的仪态潜力等等。
学费每学期是六千多磅,一年三个学期,约20万人民币左右。高中每学期是七千多磅。学费含午餐,但是课本、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等等都是额外收费的。
多年以来,圣保罗女校沿袭开明教育传统,致力于女权自由,务求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此外,校方还鼓励学生有创造性以及宽容心和群体精神。
圣保罗女校的课程除了传统贵族学校的课程以外,比如各种古典语、语言类、数理化类的以外,还有音乐、戏剧、写作之类的文艺课。从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就能看出来,学校突出女生的文艺气息,重视音乐戏剧美术方面的培养,所以说圣保罗并不适合所有女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贵族学校都有开放日,希望家长到学校来参观,看看是否适合这个学校的理念和氛围。
威斯敏斯特公学 (Westminster School)
威斯敏斯特公学坐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圣玛格丽特和威斯敏斯特宫的中间。由伊丽莎白一世于1179年建立,最初是一所男校,现今已成为男女混校。以前学校里的学生都是战功赫赫的贵族子孙,课外时间也不受约束,周围的警察慑于他的背景也不太会管他们,所以那时候那里的男生都很骄纵。成为公学以后学校做了很大改动,订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1967年学校接收了第一个女学生。威斯敏斯特也没有特别强调校服,男生黑色西装,白衬衣,领带,女生一般穿深色套装,都是英国学校比较普遍的校服样式。威斯敏斯特喜欢粉色,女生运动服都有粉色的条形边边,就连学校的主页都是粉色边框。这是因为学校跟女王有渊源,学校里到处种着女王的粉色玫瑰,所以粉色是威斯敏斯特公学的代表色。
威斯敏斯特公学男生在13岁入学,女生在16岁入学。男生入学要参加全国统考和学校的内部考试,还有一个面试。女生要参加学校具体科目的考试和面试。学校为男孩子设立了一个奖学金,参加挑战并通过就能获得奖学金,比如大家熟悉的史蒂芬霍金,1952年参加挑战,结果挑战当天他病倒了。
篇9
里约热内卢位于巴西国土的东南部,在向北伸入的瓜纳巴拉湾西岸,有长达14公里的跨湾公路大桥与东岸的尼泰罗伊市相连。1502年1月,葡萄牙殖民者来到海湾,误以为这里是一条大河的入海口,随口起名“一月的河”,译音便是“里约热内卢”。半个世纪后奠基的城市就以此为名。经过400多年的发展,里约热内卢已经成为巴西仅次于圣保罗的特大城市和工商业、金融中心,与桑托斯港并列为最大外贸港口,并且集中了巴西最著名的博物馆,拥有拉丁美洲最大的图书馆、世界最大的足球场,以及巴西最大的公园、植物园等。耸立在瓜纳巴拉湾南口的两座状如面包的山峰(奥库卡山)是里约热内卢的标志。乘电缆车登上
海拔395米的山顶,举目远眺,美丽的里约热内卢城尽收眼底;瓜纳巴拉湾波光粼粼,白帆点点;湾畔绵延的海滩上银沙耀目,游人如蚁,太阳伞如朵朵鲜花盛开;宽阔的海滨大道一直伸向看不
见的尽头,来往汽车穿梭不绝,面海而立的现代化楼群密密麻麻……
旅游最佳季节
4月~10月最佳。里约热内卢位于南半球,其冬夏与北半球相反,每年6月底到9月底为冬季。12月底到3月底为夏季,可以穿着夏装、甚至泳装在街上和海滩上大摇大摆。1月和2月温度最高,日照强度大,户外活动要做好防暑措施。当地夏季是旅游旺季,如果想避开人潮和37摄氏度以上高温的话,4到10月是比较好的时间。另外,每年2月为
狂欢节,此时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城市的接待能力有限,须提前做好各项准备。
热情巴西 热辣里约
在了解完奥运会的相关事宜之后,一定要在里约转转,体会一
下里约热内卢的热辣与狂野。
被称为“非凡之都”(cidademaravilhosa)的里约热内卢拥有世界上最性感的海滩――科帕卡巴纳海滩(Copacabana Beach),这里是欣赏蓝色海天和白色沙滩的绝佳地点,同时还可以看到身材火辣的拉丁美人。
除了自然风光,里约的人文景观带给你的惊喜也很多:上镜率极高的地标性建筑――基督山(Corcovado)上的巨大耶稣像(Cristo Redentor)、面包山(Pao dcucar),几十家博物馆、殖民时期风格的大教堂、欧式的花园美景……此外,在全球最盛大的狂欢节上,你还可以看最奔放的桑巴舞游行(Samba Parade)。
Tips
交通到山脚下:公交车:乘坐公交180、405、422、497、498、569、570、580、583、584路至RuaCosme Velho pr o ximoao 433站下车即可。
上山方式:从基督山脚的Cosme Velho可以乘坐景区的专线面包车,步行或乘坐观光火车上到山顶。火车运营时间8:30~19:00,每半小里开出一班,有时购票队伍可能要等待半小时以上,行程时间20分钟。徒步:从山脚步行上山需要约1.5小时。
门票:成人50雷亚尔,6~12岁儿童25雷亚尔,6岁以下儿童免费。(门票包含上山小火车票。)
开放时间:每天8:00~19:00(18:30),观光火车每30分钟发车一次。
用时参考:2~3小时。
景点位置:ParqueNacional da Tijuca,Alto da Boa Vista,Rio de Janeiro。
登顶基督山
基督山是里约热内卢的象征,位于奇久国家森林公园以东,因山上矗立着一座巨型的耶稣像,而为了里约热内卢和巴西的象征。这座巨型的耶稣像位于710米高的山顶,是为了纪念巴立100周年而建的。耶稣张开双臂,鸟瞰整个里约,整个雕像就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白色十字架守护着里约热内卢。夜晚在灯光的照射下在里约市内的几乎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之前上下基督山可以爬山,如今已不能爬山,都需乘坐小火车。在山下还有一个小教堂可以参观。教堂内墙上是耶稣从十字架游行至复活的完整壁画。
天梯教堂
天梯教堂(里约热内卢圣巴斯弟盎主教座堂)始建于1964年,1976年落成使用,是一处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化建筑。教堂呈圆锥形,高75米,底径106米,整个框架结构由规则的方框构成,好像天梯,所以又称作天梯教堂,可容纳2万人。教堂气势恢弘,高大气派。教堂正门前,是教皇保罗二世的铜质塑像,左侧是和教堂高度相当的钟楼,钟楼上方是十字架。建筑群庄严肃穆,敖立于城市中心,奇特的造型,在现代化的楼群之中显得鹤立鸡群。教堂周围,花木葱茏,环境优雅,绿地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小巧别致,给人以美的感受。
Tips
交通:乘坐公交006、014、178、373、375、386路
到达RuaLavradioproximoao站即可。
门票:教堂免费
(宗教艺术博物馆门票2雷亚尔)。
开放时间:教堂7:00-17:00;
宗教博物馆:周三9:00~12:00,13:00~16:00,
周六~周日9:00~12:00;
其他时间需提前电话预约。
用时参考:1小时。
景点位置:Av.Chile,245-Centro Rio
de Janeiro-RJ20031-170。
地道巴西味
来到巴西怎么可以错过当地的特色美食!根据Time Out Rio de Janeiro评选出的这几家餐厅,可谓最具巴西风味的地道餐厅,如果预算足够的话,不妨去尝尝鲜。
PORCAO餐厅
来到巴西一定要品尝一下正宗的巴西烤肉,坐落在弗拉门戈海滩附近的PORCAO餐厅则是当地最为著名的巴西自助烤肉店。
坐在餐厅里可以观海和沙滩,环境很舒适,每人的收费是112雷亚尔(相当于230元人民币),酒水另算。有意思的是,每位客人都会得到红绿两张圆牌,在服务员来到身边为你服务的时候用来表示要和不要。
餐厅坐标:R.Barao da Torre,218-lpanema.Rio de Janeiro
Marius餐厅
以海鲜昧主打的一家自助餐厅,价格虽然不算便宜,但那美轮美奂的海盗主题风格还是很值得体验的。这里的自助餐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通的,价位90雷亚尔。一种为海鲜大餐,价位150雷亚尔。如果你选择90雷亚尔的食物那将是一顿平淡无奇的晚餐,所以还是选择海鲜大餐吧!从你落座开始,海盗帅哥们会不停地将每道烤海鲜送到你的面前,除了烤龙虾每人一份以外,其他海鲜不限量!被海鲜撑到的感觉应该是幸福的吧!
餐厅坐标:290 Av Atlantica,Leme,Rio de Janeiro
SANTO SCENARIUM
“如果看不到餐桌,这就是一座宗教艺术馆!”这是去过的人给这个餐厅的评价。它就是里约最具艺术感的SANTO SCENARIUM餐厅,内部装潢可以说是一间宗教艺术博物馆,有店主收藏的很多老艺术品。菜品虽然一般,但能在这样的氛围下用餐绝对是值得的。
餐厅坐标:Rua do Lavradio,36,Rio de Janeiro State of Rio de Janeiro
Casa da Feijoada
毫无疑问,是吃巴西黑豆饭的餐厅。周末午餐吃feijoada已成了当地人的习惯,全餐包括米饭、切得细碎的甘蓝、奶油树薯粉和切片的柳橙。这家餐厅以黑豆炖肉而闻名,算是巴西烤肉以外的第二道美食啦,口味浓郁而浑厚,香而不腻。
餐厅坐标:RuaPrudenteMorais,10.Rio de Janeiro
最性感的海滩――科帕卡巴纳海滩
科帕卡瓦纳海滩位于里约热内卢市的黄金地段,被称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海滩之一,海岸沿线长达4.5公里,海水蔚蓝,浪花雪白,沙滩洁净松软,非常的迷人。清晨是海滩上人最少的时候,而在海滩边的道路上已经可以看到不少跑步爱好者了。此时站在海边,近海处是翻腾的大浪,蓝色的浪谷和白色的浪峰此消彼长,一次次涌来,在阳光下如同一幅幅鲜艳无比的油画。从海滩上,还可以远眺里约的标志――基督山。
交通:
最近地铁站:阿尔科贝约站(Arcoverde,步行5分钟)。
中心区搭乘119、121路巴士。但是,这些巴士并不直接通到海岸线一带,终点设在诺萨埃努拉约科帕卡巴纳大街。
被称为弗莱斯孔的机场巴士直抵海岸线。中途不设站点,随处可以下车。
门票:免费开放。
篇10
特别喜欢中国功夫
2010年2月6日,巴西最大的城市圣保罗古老的大教堂前临时搭起了舞台,浙江婺剧团的演出就在这里举行。除了众多华人华侨精心准备了节目也参加表演外,由华侨陈国伟、李荣基开办的武术社的十多位巴西学员也早早地来到了临时搭起的舞台前,穿上中国武师的服装,敲起锣鼓,就在舞台前热身了。
为我们义务做翻译的中国女留学生小王,找了个巴西男友。那天浙江婺剧团在南里奥格兰德州首府阿雷格里港的州国会会议厅作了一场表演。婺剧折子戏《断桥》《抬花轿》和舞台特技《变脸》、舞龙等节目,让从没看到过中国戏曲和中国传统艺术表演的他激动不已。看完演出后,小伙子特意找到我们,频频向我们竖大拇指,并用中文和葡萄牙语告诉我们:“真是太精彩了,‘变脸’不可思议,那位演员简直是外星人!像这样的演出,我一辈子都看不厌!”末了,他还告诉我们:“我的中文名字叫方世玉。”怕我们不明白,他马上摆开架势,耍了几下中国功夫,说“方世玉,功夫!”
中国字就像画一样
舞台上丰富多彩的节目,使众多圣保罗市民看得津津有味。而在圣保罗大教堂广场一侧,当地华人协会专门安排了介绍中国书法、针灸、绘画、武术等内容的中国文化艺术展亭,有两个展亭人特别拥挤,穿中国民族服装免费拍照的队伍中不仅有年轻人,还有中老年人。当他们穿上中国服装,在摄影师的指导下摆着各种造型,或拿着团扇成了仕女,或双手抱拳成了武师,每个人都兴致盎然,让人忍俊不禁。巴西华人著名书法家刘树德现场书写对联。笔者看到,众多巴西朋友围着他,讨要书法作品。有的人手上已经拿着一幅书法作品了,却又重新来排队,希望多要几张拿回家,用镜框装起来挂到墙上当装饰品。问他们知不知道这些书法写的是什么意思,大多人都摇头说不知道。但这不妨碍他们喜欢中国文字,“很漂亮,像画一样。”不少年轻人因为喜欢中国字,还把它纹在了身上,据说这样的纹身很酷很时尚。
浙江婺剧团带来了不少文化部专门设计制作的T恤、陶瓷杯和卡通形象的老虎工艺品等礼物,巴西人特别喜欢。穿上印有一只只老虎卡通形象和醒目“春”“福”等中国字的T恤,拍照时就特意敞开外套,要把这些“中国特色”露出来。而老虎工艺品、布艺和陶瓷杯,更是让他们爱不释手,不断有人来讨要,希望多拿几个能与家人、朋友分享。
化个中国戏曲人物妆
这次的巴西之行,浙江婺剧团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参加巴西南部南里奥格兰德州首府、重要港口阿雷格里港一年一度的狂欢节踩街表演。
狂欢节前三天,阿雷格里港所在的南里奥格兰德州最大的电视台RBS和该州最大的报纸《零时间》要来采访浙江婺剧团,希望能为观众拍一些浙婺将在狂欢节上表演节目的镜头。特意从里约热内卢赶来阿雷格里港观看中国艺术家表演的沙乌盖罗桑巴舞学校校长和雷斯廷加桑巴学校董事跟在一边先睹为快。看大家兴致如此高涨,浙婺演员胡东晓、蒋伟强当场为两位桑巴学校当家人分别化戏曲脸谱妆,引来不少人围观。两位“花脸”对自己的妆容非常满意,不停地照镜子,咧着嘴笑个不停。与“化妆师”合影留念时,两位“花脸”都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
为了表示对“化妆师”的谢意,两人请来桑巴舞老师,现场教中国艺术家跳桑巴舞。在专业老师不厌其烦地指点下,中国艺术家基本掌握了桑巴舞的节奏和技巧。现场又是笑声又是掌声,气氛融洽友好。电视台和报社摄影记者将这一幕幕一一摄入镜头。当天下午,RBS就播放了这则体现中巴两国艺术家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新闻,并将中国艺术家舞龙的绝活向观众作了展示。而浙婺演员回国时,不少人已能随着桑巴舞曲节奏,跳“初级桑巴”了。
一直参与接待的巴西小伙子乔纳斯是个帅哥,高高的个子,白皙的皮肤,留着一头卷发。他看到两位“大花脸”的妆容后也非常羡慕。狂欢节晚上踩街表演,他成了中国舞龙表演阵容的引领者,和中国艺术家一起展示中国元素。那晚,穿上了中国唐装的他,要求浙婺演员也为他化个妆。看他的形象像个白面书生,“化妆师”为他化了个戏曲小生的妆容。乔纳斯非常高兴,他的女友也频频向他竖大拇指,还不断有人来要求和他合影。表演结束后,乔纳斯说他真不愿意卸妆,今天的“中国”打扮,让他有了明星的感觉!
随处可见中国元素
主题为“雷斯廷加与盛世中国”的2010阿雷格雷狂欢节桑巴游行表演,是雷斯廷加桑巴舞校别出心裁的创意。他们除了在5辆大型彩车上营造中国气氛,分别以长城兵马俑、中国巨龙、凤凰腾飞、佛教圣殿和东方明珠塔为主题,展现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建设成就之外,还推出了“中国主题”的桑巴服饰。
桑巴服饰是巴西狂欢节表演和比赛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巴西人极富想象力,喜欢运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对桑巴表演的服饰进行创作。他们制作服饰时采用大量的动物羽毛、各种彩带、织锦花布等材料,突出地表现桑巴服饰的奇特、华丽、高雅和艺术性。雷斯廷加推出的“中国主题”桑巴服饰,就采用了大量中国元素,如具有中国陕北特点的红绸衣服和红布鞋,专门为孩子们设计制作的熊猫造型的服装,有祥龙图案以及汉字的唐装,兵马俑所穿的盔甲,中国的对襟衫和斗笠等,这些造型和服装在巴西狂欢节桑巴表演中都是首次亮相。
此外,在彩车的电视显示屏上,滚动播出有关中国的长城、故宫、鸟巢、水立方等知名建筑和景观照片,以及浙江婺剧团到巴西后的演出照、与巴西观众现场交流和合影的照片。
在被问及为何要在桑巴大赛中引入中国元素时,雷斯廷加桑巴舞校校长罗伯森告诉笔者:“巴西的桑巴舞校是一个群众文化机构,雷斯廷加桑巴舞校是南里奥格兰德州最具有传统性的一家,曾得过多次冠军。今年我们之所以为狂欢节选择的主题是‘中国’,是因为与中国相似,这里的人们也正通过努力劳动逐渐焕发活力,人们互相关心、和谐共处的价值观与中国近些年来的经验不谋而合。”
狂欢节把我们带到了中国
狂欢节前一夜,雷斯廷加桑巴舞校专门做了一次彩排。几千位热情的观众聚集在礼堂里,为彩排呐喊助威。中国艺术家出场使全场观众沸腾,欢呼声、鼓乐声震耳欲聋,这成了当晚彩排的。中国艺术家每一次“变脸”,舞龙时的每一个造型、中国功夫的每个招式,都能赢得满场喝彩。当桑巴舞校鼓乐队出场表演时,热情的表演者纷纷拉中国艺术家入队,并将自己手中的巴西传统器乐交给中国艺术家,指点他们随音乐和节奏变换姿势,上下左右变化着摇动摇铃或敲打手中的小鼓。行进在桑巴舞队列中的人们,虽然语言不通,肤色不同,但情绪却是一样的高涨、笑容都是一样的灿烂,全场气氛极为融洽和热烈。
虽然无数次在电视里看过巴西的狂欢节,但真正置身其中,才领略到巴西人的无限激情和奔放。那气势恢弘的场面,那华丽气派的彩车,那美轮美奂的服装和道具,那震耳欲聋的音乐和鼓点,那倾情投入不知疲倦的劲歌热舞,感染着现场所有的人。人们一起融入了这“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