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7:3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

篇1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旅行又用什么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

不信你就仔细观察。

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自己;提问题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怀疑开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发明创造的先导。好奇、质疑,正是人类社会发展不绝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问“为什么”,由疑而思,由思而断,追根寻底,释疑求真,才有可能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样的一种激发和提倡,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是值得积累和提倡的。

下面以《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1.进入情景,提出问题

在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提出问题“''植物妈妈''指谁?她有什么办法?”、“''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苍耳是什么样的植物?”等等。对此,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勇气,鼓励他们的进步,其次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刚开始还不会“问”,不善“问”,他们提出的大量 问题,多数是因对词语不理解、情节没有完全把握和缺乏一些背景知识而造成的浅显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充分发挥自主精神,是能提出问题的,但他们的质疑水平的高低,决非学生单方面的问题,它与教师引导是否得法是分不开的。

根据小学语文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几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抓住课题质疑。例如上面所提的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和重点。教师只要抓好这几个问题,就能顺利地展开课文的教学了。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抓住关健词语、句子质疑。例如学生所问:“四海为家”是什么童思?“山洼”是什么意思?“''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还有哪些办法传播种子呢?”“苍耳是什么样的植物?他怎样传播种子?”等等。学生对关键词句关注了,也就为理解课文找到了一把钥匙。

3.从“看似矛盾,却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例如学生所问:“''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为什么说小苍耳穿上的是''铠甲''?而且是带刺的呢,有什么作用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4.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发问。例如文中“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为什么中间用顿号而不用逗号呢?

5.从课文的语言运用上发问。例如:“课文结尾处''很多很多''为什么不改成''很多''?''许许多多''为什么不用 ''许多''?”

6.从课文内容前的联系上发问等等。总之,在学生想知道处,在学生易出错处,在学生理解片面处,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兴奋点,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尝试实践,体验感悟

美国学者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写道;“在提供学习范围的前提下,教师应为学生设置一种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向和行为,自主性地探索学习的结果。自由程度越高的学习活动,往往是一种身心投入程度越高的活动”。因此,我选择了“小组协作”的课堂学习形式。

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先由小组讨论,解决易懂的问题,筛选较有价值的问题,并交流看法。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代表发言,说说对有关问题的看法,提出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这样的问题一般是较有价值的,教师可以此作为教学重点,再次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再次熟悉教材,之后再小组讨论交流、归纳,全班范围内交流。在这样的民主氛围中,学生敢于质疑、勇于争论,思辩能力提高了,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也被大大激发,逐渐形成了解他人,向他人学习、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主动性,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

此间,要真正做到三个“自主”: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有时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组合,共同探讨问题,合作解决问题。但同时也要注意发挥教师的组织协调作用。

对于合作探究的评价,应坚持宜粗不宜细、宣鼓励少批评、宜启发少代替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生积极性。

3.交流小结,拓展延伸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面对什么都感好奇的少年儿童表现更加突出。教师应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能疑课、疑透、疑广,拓展思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末,学生提出的“植物蚂妈还有哪些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师可带着学生到校园中去看看各种植物,思考探究传播方法,实在不知道的可查资料、问周围人、上网查阅等等。这样学生又多了些知识,多了些能力,多了些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根值于现实,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挺力。”

篇3

1.认识生字“钓、拢”,会写“耍、装”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盛开、

玩耍、一本正经”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

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

3.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寻找蒲公英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生字词语卡片。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大家去草地上玩过吗?展现在你眼前的草地是怎样的?在草

地上你玩些什么?

2.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板书课题)草地是金色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

1.请各自轻声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

子反复多读几遍。

2.分段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检查巩固生字、新词。

玩耍一本正经谢寥(liào)沙绒毛假装钓(diào)鱼

观察花瓣合拢(lǒng)手掌有趣

三、读书感悟

1.第1自然段

a.文中这片草地出现在哪里?为什么称这片草地为金色的草地?

学生思考讨论后指名朗读相关的课文(第一自然段)

b.谁了解蒲公英?结合课文插图介绍一下蒲公英的外形特征、生长情况。

蒲公英,多年草本植物,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状分裂,花黄色,头状花序,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根茎都可入药。

2.第2自然段

a.二年级上学期我们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它告诉我们蒲公英妈妈

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b.“我”和弟弟玩蒲公英可有趣了。“我们”是怎么玩的?请大家各自放声

读一读,然后同桌间互相边说边演一演。

c.同桌练习后指名一对同桌学生上台边说边演。师生共同评价后,再推选一

对学生表演。

d.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

学生描述。

e.谁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第2自然段,把这兄弟玩乐的情景生动地描述出

来?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开满黄花的草地多美啊,在草地上吹着蒲公英的种子玩多有趣啊!让我们再去经历一回,齐读1.2自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一、二段

指名朗读一、二自然段,说说每段大意。

二、感悟第三、四自然段。

1.窗前的一大片草地因为开满了蒲公英而成了金色的草地,当有花结籽吐絮的时候,“我们”兄弟俩就可以摘下带絮的种子吹着玩。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随着妈妈给它装的白色降落飘起来了,飞得很远很远……多美的景致啊!还有更有趣的事呢,

我还发现这草地会变色呢!这又是为

什么呢?请大家各自轻声读课文,共同地探究这个奥秘。

a.学生读课文。

b.指名说说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

c.草地怎么会变色?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教师可以出示下列填空题,提示帮

助学生理解。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早晨,花朵,,草地就;

中午,花朵,它是,草地就;

傍晚,花朵又,草地就。

d.谁可以不看提示,自己解释?

e.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2.那一天,去钓鱼的我又新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什么变化?

a.齐读第4自然段。

b.我们大家都爱上了蒲公英,蒲公英仿佛是通人性的。文中小朋友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你觉得这种说法恰切不恰当?

联系上文所讲的早中晚蒲公英花瓣的开合情况体会。

三、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

2、小结引申。

大自然里有植物、动物,各式各样的物种千千万万,它们色彩缤纷、形态独特、习性各异,经常亲近它们,仔细观察它们,你会有独特的发现、新颖的感受,因而你会激动、兴奋,由此产生眷恋、喜爱……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回到大自然去吧,在那里你会找到欢乐!请

大家把自己回到大自然的发现、经历、感受作为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四、完成作业:

1、熟记田字格中的字。

a.默读田字格中的字,想想自己分别怎么记住它们,然后交流。

教师着重提示以下几下字:

“耍”,上面是“而”,不要写成“西”下少一横的形状。

“绒”,左边是“纟”,右边是“戎”,“戎”字左下不是“廾”。

“钓”,右边是“勺”,不是“勾”。

“瓣”,中间是个“瓜”,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b.学生描红,然后抄写。

篇4

关键词:创设情境;情感教学;实践体验

小学生的年龄优势,造就了他们的活泼好动,以及对一切事物的新鲜感。从这个层面上说,小学语文课堂已经具备了活力四射的因素,整个课堂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气氛空前高涨,学生们对老师教授的课文都如痴如醉。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笔者听过很多课,要不是学生们给上课的老师面子,40分钟的教学时间,学生们可能早就坐不住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究其原因,缺乏的是体验式教学,一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达到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们愿意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悲,一句话,譬如主人公登上长城,那么,学生就应该有与主人公一起登上长城的感觉。

一、体验式教学需要为课文内容创设相匹配的情境

为课文内容创设相匹配的情境,这是从儿童的生理,生活经验等重要特征为出发点的教学。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年龄小,他们缺乏或简直没有生活经验,就说狼的凶恶或狐狸的狡猾吧,他们都只能从一些童话故事中获得。生活经验的缺乏,往往使儿童对课文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有些,还要闹出笑话来,譬如,马铃薯是生长在水中,小鸡是哺乳动物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品味,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更鲜活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笔者看过一个优秀教师上的录像课,那个老师“为课文内容创设相匹配的情境”创设得非常好,那篇课文是大家熟悉的《植物妈妈有办法》,老师彻底把握住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里承受能力。让我们看当中的一个设计,这个设计是针对课文内容中“苍耳妈妈更有办法,她给孩子披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有动物从这里走过,就被他的皮毛带到田野山洼”这一段来设计的:教师先拿出一些苍耳的种子,让学生观察、触摸,然后提问:“苍耳宝宝是什么样的?”学生们纷纷回答:“尖尖的,硬硬的”“它摸起来很扎手”“它披着带刺的铠甲”。老师就此把学生引入生活:“谁愿意让你的小动物从苍耳宝宝的身边走过?”学生争先恐后,一个个兴致勃勃地带着自己的皮毛玩具从一堆苍耳种子的旁边擦过,一颗颗苍耳种子被皮毛玩具带走了。孩子们兴高采烈,不住地赞扬“苍耳妈妈真有办法”。一堂教授《植物妈妈有办法》的课就这样结束,教师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这个教学目的几近完美!《山行》一课,老师课前就叫学生采来黄叶、红叶,创设“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象,以见“风霜”之力;《捞铁牛》一课,可让学生亲自做一下浮力实验,体验怀丙捞铁牛的科学道理。小学语文课堂生活中的情景再现,需要老师们去精心,有心联系生活,找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来联系课文。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在生活中找来联系课文的情景,一定要适宜于学生,要把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征考虑进去,低年级学生的情景创设,如果你去找了一个高年级的情景,学生就会惶恐得不知所以然。

二、体验式教学需通过情感式教学来加强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除了创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情感联想来完成这一教学。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少,但他们有很强的情感联想能力,有时候,他们的情感联想,堪称出奇,连我们老师都意想不到。比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无须多加分析,重在感情朗读。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炎热的夏天,你走在街上,口渴得很。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很想喝水―焦急)当你看到冷饮店里摆着矿泉水,你心里怎么想?(有水解渴了―惊喜)可你一摸口袋,没带钱,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不知怎么办好―犯愁)突然你发现邻居王阿姨也来买东西,你会怎么想?(我有办法了,借钱买―兴奋)当你喝到水后,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心满意足―舒畅)在学生充分体验了情感变化的基础上,教师说:“你们刚才所体验到的就是找水喝的心理变化过程。现在你就是那只乌鸦,请你读书,体验一下乌鸦找水喝的心理过程,然后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学生找到了相关经验,把@种心理体验转移到课文中,自然读得感情饱满,抑扬顿挫。又如讲《落花生》一课,让学生联想自己所佩服的人有哪些品质,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讲《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让学生回忆在新闻中看到的在战争中难民流离失所的惨景,体会失去父亲的雷利对和平的渴望等。情感式联想加强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由于是学生自己的感情涌现,课堂上学生会非常专注,在学生德育这一块上会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三、体验式教学需要在实践中体验,让课文内容与生活更加贴切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探索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提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近两年,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下面根据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一些看法。

一、关注学习过程的反思性,尽量宽容对待学生

在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一位教师在教学《爱迪生》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学生可能真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评价制度的特色又从何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改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鉴于此,笔者认为:若在课堂上贯彻“激发―引导―培养―实践”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发兴趣

教学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最主要的条件是促使学生具备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呢?关键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每节课都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重点,精心设置,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

例如我在教学课文《鲸》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鲸”字,然后叫学生议论,猜猜教师的用意。大家热烈地讨论着:有的说“老师的大字写得漂亮。”有的说:“鲸字有鱼旁,但鲸不是鱼。”有的说:“因为鲸是最大的动物。”这时,学生的兴趣应运而生了,我趁机让学生速读课文,体会老师的用意。在学生知道鲸是最大的哺乳动物后,我马上在“鲸”这个大字旁边编上1、2、3、4、5、6、7,然后在“1”的旁边引导学生写上“大”,接着让学生分组各派代表上黑板写上答案。兴趣盎然的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了解到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引导自由阅读,拓展思维的迁移与发散

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智力结构,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目的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如我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首先抛论文格式出趣味性浓的问题:“植物旅行靠的是啥办法呢?”接着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学生们听,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学生感受到了蒲公英妈妈对孩子们的关心喜爱。紧接着,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这些植物是怎样出外旅行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蒲公英。”教学操作办法如下:①学生自由朗读。②自读自说,谈谈蒲公英出外旅行靠什么办法。③教师指导两读:为了让孩子顺利地出外旅行,蒲公英妈妈特意给孩子准备了降落伞。(指图)你觉得这位妈妈对孩子怎样?(关心、喜爱)④大家练习,比赛朗读,把妈妈对孩子的爱读出来。(要求配合表情,表演动作)如此引导、熏陶,学生稚嫩心灵体会了人间的母爱,情境达到了和谐统一。至此,我提出新的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既定思维发散与迁移:苍耳和豌豆要旅行靠的又是什么办法?每个同学只需抓住其中一种植物来学就可以,还可以仿照教师抓住关键词板书。这一任务交给学生,就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3. 培养审美情趣,熏陶道德情操

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表达;训练;尝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13-03

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是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依据小学生认知的特点,利用教材优势,以课堂为平台,在识字、阅读和习作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识字教学,让识记、理解和说话训练相结合,提高识字效率

在识字教学中,融入说话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字识记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由字到词,丰富学生词汇积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句以词为基础,词以字为单位。要进行听说训练,学生要先有一定的词汇储备。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字入手,以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为出发点,采用“一字开花”等形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组成相应的词语,说出简单的句子,能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如,教“中” 字,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带有“中”字的词语――中国、中央、中间、心中、中心等;然后,启发学生用这些词说话。如,“中国”――我是中国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等。无论学生怎么说,只要他说得有道理、语句通顺,就应予以肯定。

(二)介绍识字方法,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识字教学要与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相结合。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自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语言介绍自己识字的方法和经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学习“告”字,先让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再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熟字加一部分的方法学习的,‘告’字上面是‘牛’字一竖不露尾,下面加个‘口’。”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编字谜的方法来学习的。谜语是:一口咬掉牛尾巴。”在说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补充,语言能力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

(三)观察字形,分析表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我们应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用多种方法分析记忆字形,以求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如,在一年级《口 耳 目》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让孩子们看“羊”字的演变过程。看后,学生很激动。在观察分析“兔”字时,他们看得很仔细。一个学生说:“上面的角字头是它的耳朵。”一个学生说:“中间的撇把‘口’字隔开,‘口’就好像是它的大眼睛。”……一句句话儿,是学生的思维在闪烁。从语言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掌握了象形字的特点。这样,在识字中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顺利地解决认字的难点,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理解字义,根据字的意思拓展说话训练

字义的理解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生字字义的理解拓展,围绕一个话题开展说话训练。如,在教学“男”字时,教师根据“男”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篆文■、最后到隶书■,引导学生就“男”字的字义进行说话。从古人造字来看,“男”是主外、开荒耕种的劳动主力,因而男人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敢于担当的、有责任感的人。教师以此为话题,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对“男”字的理解。如,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减轻父母的负担;在学习上,按照老师的布置完成作业,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文具,不要家长操心;在班级里作为集体的一个重要份子,相互帮助、团结同学,担当起维护班集体荣誉、为班级争光的责任。这样的训练既给孩子说话交际的练习,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责任感的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细读文本,挖掘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仔细解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中隐藏的话题,就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训练。

(一)抓住文章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进行补白

在很多文章中,作者为了表现的需要,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来补充。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白,就能促进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书上讲了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三种办法。你还知道植物妈妈有哪些传播种子的办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了一会儿)

生1:我知道还有一些果子被小鸟吃了,它的种子随着鸟粪撒遍田野、山洼。

生2:我从《少儿百科知R全书》上知道,椰子树把它的身子斜向海里,当椰子成熟后,它从树上掉下来,就随着海水四处为家。

生3:我知道大豆妈妈的办法和豌豆妈妈的办法一样。

……

师:是啊,自然界中的植物还有很多传播种子的办法。只要我们留心生活,还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奥秘呢!

这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师引导下,孩子们很自然地把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深埋于他们脑海中的种种生活场景被激活了,就课文留下的空白进行补充。这样,使学生在表达练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根据单元训练要求,开展语言训练

目前,教材都是围绕主题单元进行编排的,“单元导读”对单元组教学提出具体的要求。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要组织学生开展表达训练,就要研读“单元导读”的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这是本单元语言的训练点。结合《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文本内容,本文的训练点要定位在体会“父亲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比较恰当。因此,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拓展训练就应该围绕这个核心来开展,即“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体现学生生活中相互信任的故事”。如,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故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的故事,邻里之间相互信任的故事……开放的表达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想象,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见闻和体会,使课堂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由于是在说自己的故事,所以学生就说得自然、说得轻松。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悟更加深刻。同时,这也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为后面的习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抓住课文的结语,开展表达训练

语文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悟得其中的“道”呢?不妨在课文的结尾处进行表达训练,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展开拓展想象,续编文本。例如,《坐井观天》一课的结尾这样写:“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这只青蛙,跳出井口来,你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学生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他们有了很多的想法。有的说:“它跳出井口,看到了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有的说:“它跳出井口,顺着水沟来到一片绿绿的稻田,看到了禾苗上爬着一些害虫,它就跳起来捉害虫。”有的说: “它跳出井口,看到一个人正在捕杀它的同类,它又跳回了井里。”……课文结尾的句号不是教学的休止符,而是一种延伸与拓展的开始。在结尾之处展开有效的表达训练,使得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目标,更是阅读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让语言表达训练与习作教学相结合,成为习作的先导

习作,是训练学生书面表达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要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语言表达训练,要有一定的指向,有意识地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同时,要扎实上好单元口语交际课,让学生理清表达思路,把“说”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为学生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开展语言表达训练,积累习作素材

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组都是由若干篇课文和一个单元训练组成的,训练组都安排有习作训练。习作训练的内容往往紧扣单元的学习要求。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 “如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主题,教材选入了《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和《用心灵去倾听》四篇饱含人间真爱的课文。单元的习作要求与课文的内容相呼应,即“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写之前先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单元主题“人间真情”与习作内容“相互关爱的事情”是一致的,学习要求“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与习作要求的“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也是一致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单元的学习要求,开展表达拓展训练,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如,教学《穷人》一课,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环境描写,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环境,试着写一写 。这样,不仅完成了课后练习第三题,也为后面的习作的环境描写做铺垫。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可以进行拓展说话,让学生夸夸身边的好心人,为习作选材做准备。教学《唯一的听众》可以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 “说说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激励)哪次最让你难忘,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样为习作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热热身。

(二)上好口语交际课,为学生习作导航

小学生写的作文多是生活见闻及心中的感想。想与写之间有一个由内向外的转化过程,口头作文能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因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写话是说话的规范和发展,所以作文教学从“说”入手,既能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是写学生丰富多彩的n余生活。习作前的口语交际课同样是“我们的课余生活”。教学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丰富、有趣的课余生活,说一说自己在课余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这样就为习作做好铺垫。习作前的口语交际课,可以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选择一项入手,引导他们展开口语交际活动。上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活动前,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开展活动,并轮流上台表演。没有表演的学生要仔细观察台上同学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等,并记下感觉最有趣的和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同学。由于做自己喜欢的游戏,学生都兴趣盎然,欢笑声此起彼伏。活动结束后,趁着学生余兴未了,教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由于全程参与,所以他们体会真切,能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真切地描述出来。最后,教师及时点拨,让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说”,这样他们就说得条理清晰、具体生动。这时,口语交际课自然成为习作课的先导,为学生的作好铺垫。

篇7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76-01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提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近两年,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下面根据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一些看法。

一、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 从我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不解与反思。课堂教学流行的用语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主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就会发现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如:“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你学懂了什么。”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场面热烈感人。“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你真棒!”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孰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

二、探索―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语文标准课程》强调: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鉴于此,笔者认为:若在课堂上贯彻“激发―引导―培养―实践”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发兴趣教学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最主要的条件是促使学生具备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呢?关键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每节课都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重点, 精心设置,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

篇8

关键词:自主;质疑;发散;想象;思索;创造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一个引领者变为一个启发者,甚至于一个旁观者,从台前走到幕后,把语文课堂充分地交给学生去自主创造。素质教育一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是以现有的文本为基础,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地挖掘新视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身的创造性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更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层代表,如何让固定的课堂教学生出“创新”的花来,真正激活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让学生对知识运用的游刃有余。小学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创新其实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多维提升,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一、在发现探索、质疑问难中培养创新精神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会提问题的学生往往比会解决问题的学生更加的活跃。质疑问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隐性问题,勇于提出不同的意见、看法,让他们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碰撞出新鲜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去找“问题”。

1.课前练一练、玩一玩——提供想象契机

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前的5分钟花费心思:小记者播报新闻、朗读展示、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等等。这些小环节对学生而言并无实际性的创造,有时甚至是生搬硬套、应付了事。创造力是创造性思维素质和创造想象能力组成的一种高级活动能力。思维的发散不是凭空的,而是需要找到依托点。而这个依托点又不能生僻,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话题最好是亲切的,贴近生活的。比如,在黑板上画画,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去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既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加工,呈现一个无中生有的成果。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是对知识结构的一个补给。简单地刺激,激发学生的再创造,让原本生硬的东西变得淋漓尽致,学生有想象的意识,也利于课堂的开展。当然,有时候练一练、玩一玩也是可以与课文相联系的。同时,在激发学生想象、创造的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提升,两全其美。所以,教师应该抓住教学的小契机,让学生大胆想、大胆说,思维发散的过程亦是语文表达生成的过程。

2.创境、质疑——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语文教学要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审美中受到情感熏陶,所以,创境、质疑不可或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思维指导行动,只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才能为他们的学习行为提供原动力。很多时候教师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可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提出与本课知识重难点相关的问题。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中《柳树醒了》时,很多学生都能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如,柳树醒了是什么意思?柳树为什么会醒?柳树醒了代表什么呢?还有其他的树醒过来吗?再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中,植物妈妈让植物宝宝四海为家的好办法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当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时,就会以个人角度思索、发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二、在发散思维、多维训练中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形式。这种思维包括辐射思维、扩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及开放思维。它要求思维方式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以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巧妙地引导和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维,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画风》这一课时,课文里的几位小朋友已经通过各种方法画出了风,于是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怎么画风。有的学生说画被风吹动的窗帘,有的学生说画做饭时烟囱里的烟被风吹歪了,有的学生说画一个在发出声响的风铃……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但是给了我意外的惊喜。尽量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会让课堂越来越精彩。

三、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在实践作业中培养创造力

篇9

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语言丰富,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能用适当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虽然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要么词不达意,要么表达不够流畅;还有的学生则正襟危坐,“茶壶里煮饺子——有嘴说不出”,久而久之,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如何叩响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的心门,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活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状况: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懵了,不知道如何回答。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倦怠心理,做了懵懵懂懂的听众。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表达的热情。

1.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

漫无目的、信口开河式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大忌。比如,小学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读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难以理解的,更别说概括课文内容了。在设计时,教师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课文写了哪些小动物?他们为什么喜欢荷叶?然后引导学生用“荷叶是________;是________;是________;是________”的句式表达。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表达要求,规范了语言,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2.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教学语文第三册《黄山奇石》时,老师一开始就设置悬念:“石头是普普通通的东西,可黄山的石头却很神奇,你们想知道这些石头到底神奇在哪里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老师调动起来了,在随后的图文结合中,想象并描述“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样子。在整个课堂,学生围绕着老师提出的趣味性问题展开交流、描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提问要有利于思维发展

教师提问时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有意义,不要无疑而问,应让提问具有启发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教师可摒弃一问一答式的提问,将细碎的小问题浓缩为一个大问题:文章围绕植物妈妈写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的方法?学生在一个大问题的统领下,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从而锻炼了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由此看来,“赋予空间式”的提问,对学生思维的活跃、语言表达的丰富,效果是很好的。

4.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质疑也是一种表达,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如教《司马光》一文的第三自然段之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有什么看不懂的。学生提问:孩子是怎么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么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更有解决的兴趣,从而带着问题读书、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二、利用课文插图,提供素材

看图说话、写话是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的重要手段。它内容统一、目的性强、针对性强,便于教师进行明确、细致的指导,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和掌握,能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打下扎实的基础。

1.按序观察

观察是语言表达的前提。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具有盲目性的特点,往往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因此,在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之前,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全面、有顺序地观察图画。按对象的不同,观察顺序可以分为由近及远、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部分等。比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从近到远、从下到上的顺序观察:近处有高粱、苹果树、梨树,远处有稻田,天空中有大雁。接着,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景物说一说,并按顺序连起来说具体。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条理性,让学生视之有序,言之有序。

2.关注细节

低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度不高,他们观察事物不细心、不全面,常常笼统、模糊,不能表述细节。经常引导学生精细地观察图画,可以发展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思维的准确性,也能为具体表达和描写奠定基础。

《纸船和风筝》一课写松鼠和小熊收到对方的礼物时都乐坏了。文中的插图把它们乐坏了的样子描绘得淋漓尽致。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聚焦小动物的表情和动作,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它们乐坏了,并利用句式引导学生说具体:“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它的眉毛________,眼睛________。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它的嘴巴________,尾巴________。”

这里,突出一个“细”字,从一个词到几句话,训练学生由概括到具体,由粗放到细致,逐步提高学生观察的精确性和语言的丰富性。

3.联系生活

儿童对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所熟知的生活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旦触及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引导学生把图画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是指导学生看图说(写)话的极佳手段。

在《看雪》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这一课的插图恰好描绘了小朋友们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活动,回忆以前是怎么玩的,当时的心情怎样。对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连起来说一说。

将看图说话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训练了学生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的表达变得更丰富和充满个性。

4.展开想象

指导看图说话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联系图意,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加工再创造。比如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冬天,爷爷给小树穿衣裳时会对小树说些什么?小树会怎么回答?夏天,爷爷在树荫下乘凉,小树会对爷爷说什么?爷爷又会说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冬天到了,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爷爷说:‘________。’小树说:‘________。’夏天到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小树对爷爷说:‘________’爷爷对小树说:‘________。’”

看图引导学生想象,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说话水平都大有裨益。

5.看图讲故事

一、二年级的教材,安排了连环画形式的课文,如《雪孩子》《酸的和甜的》等。在教完这一类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看着插图自己讲故事。学生既可以利用课文,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创造,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抓课文空白点,拓展空间

有些课文的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余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读写的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篇10

关键词: 质疑 解疑 启发

语文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从小学会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要培养学生从小学会学习,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注重培养学生质疑和解疑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启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变被动为主动,不断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探求知识,并在解决疑难问题中获得知识,从而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多提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和解疑能力。

一、引导学生会质疑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的火花,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就必须由师“发问”逐步过渡到学生“会问”,这种质疑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有目的地培养。

1.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孩子的自尊心极强,特别是中差生有自卑心理,总担心问得太简单或是问错了被老师、同学笑,结果造成怕问的心理障碍,有疑也不敢问,课堂上总处于观望状态。因此,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为此,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不“唯我独尊”。放下教师的架子,让学生问、学生考,与学生一道研究、讨论。这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质疑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对于学生的疑只要有一点可以肯定,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并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及教学目标的关联程序,分别加以应用指导。有的即时请学生帮助解答;有的自己告诉学生,有的则作为深入学习课文的“路标”,诱导学生抓疑问熟读精思,分析讨论。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得到老师的首肯、采用,学生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自信的风帆高高扬起,提问的热情也就更大了。至于那些提出幼稚可笑或无关紧要问题的个别学生,教师仍应对于他们报以微笑,在肯定发言积极的同时委婉地告诉他:“这个问题与本课的学习关系不紧,我们下课再讨论,好吗?”这样既保护了问者的热情,又不至于挫伤其积极性,这样不断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怕问的心理障碍就能逐步消除。

2.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学生有了质疑的热情并不代表就能提出好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教师必须重视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1)从课题发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中关键词提出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比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个课文时,可以质疑爬山虎是植物为什么会有脚?它的脚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它怎么爬的?(2)矛盾处质疑。课文中常出现有些地方看似矛盾,可又合情合理,值得琢磨。如《我的战友》一文中:“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烧死。但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这时可引导学生质疑:“不忍看”与“忍不住不看”不是互相矛盾吗?”为什么“我不忍朝他那儿看”“为什么又忍不住不看”,这样就训练:学生会抓住中心,从课文看似矛盾的地方发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3)用语上质疑。阅读时对作者运用语言进行质疑,可以更好体会文章遣词用句的精妙之外,提高学生感受语言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太阳》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太阳温度很高,……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学完可以质疑:为什么用“估计”去掉这个词行吗?为什么?从这里可以学会什么?(4)标点处质疑。引导学生特别注意省略号、引号、叹号的使用,看有没有什么值得发问的地方。例如《鸟的天堂》一文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阅读时可以发问:同样是鸟的天堂,为什么第一个地方加引号,第二处却不用?它们表示的意思有何不同?句未运用感叹号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给学生质疑的时间。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还必须有充分的时间保证,让学生有时间“疑”,有时间“问”。在阅读教学中我不仅在检查预习、讲读课文的环节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而且每讲一节课后都尽量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略布局为主教材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例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上完课文之后,可给学生一些时间发问,这时就有学生问:“斧头”仅仅是斧头吗?还代表着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为学生创造质疑机会,学生的质疑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二、启发学生主动释疑

学生学会了质疑,促进了思维,但质疑本身并不是目的,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释疑才是目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释疑呢?方法多种多样,我主要采用以下做法:

1.读议释疑。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读一读,议一议释疑。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这课时,有位学生提出:为什么小男孩把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往下,然后又举起来?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交流讨论,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输血,就会因为失血过多而死去,小男孩不想小姑娘死去;有的说小男孩不懂得什么是输血,怕输多了自己会死,心里害怕,所以放下去,但又不忍心看小姑娘死去,所以又举起来。通过讨论学生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使学生又一次受到珍惜友谊,善待友人的教育。

2.直观演示释疑。即用动作或事物直接演示,帮助学生。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学生在学习第二节时,提出:为什么蒲公英妈妈传播种子要准备降落伞?我是通过表演一个小节目帮助学生理解的;取出一簇蒲公英的花,告诉学生:这是蒲公英妈妈怎么传播种子的。说完对着蒲公英吹气,顿时,小花朵像朵朵降落伞纷纷地飘了起来,随着风势的减弱又纷纷落地。演示完了,我让学生说说看到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有的说:“我看到一个个蒲公英像一把把伞子随风飘走了。”通过学生的发言,可以发现学生已解决刚才的问题,这样课堂上直观演示,既能帮助学生释疑,又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