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贵君轻范文
时间:2023-04-02 23:0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贵君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共有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民贵君轻。儒家主张统治者要爱民、亲民,因为只有认识到人民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只有重视人民的社会作用,才能得到人民对国家的拥护,达到真正的民治君安。
2、民为邦本。只有民众生活安稳舒适,国家才能稳定,社会才能安稳,统治者的统治才会长久。民为君之本、为邦之本,不可须臾。
3、民水君舟。船只有小小一只,水却广阔无边,水具有载舟、覆舟的能力,说明民众具有拥戴或者反对君主的主动性力量。百姓服从了统治,君主的地位才能得到巩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一人虽听之中的之意思是奕秋的教导,原句是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是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
一人虽听之中是《学弈》的其中一句,出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当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弟子观察孟子言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时期还是春秋时期,周朝的礼乐尚未完全崩坏,而到了孟子的战国时期,各路诸侯互相攻伐。
2、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3、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李泽厚 古代思想史论 民政 仁政
孔孟思想向来被视为儒家经典思想,从古至今对其比较论述不断。李泽厚先生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孔子再评价”这一章更是高屋建瓴似的对其进行经典阐述。笔者读后,感慨无限,收获颇多。遂决定从孔孟对待“民”的认识上的不同,和对待“仁政”观的不同,来对两者思想梳理整合。
一、孔孟对于“民”的认识比较
孔子时代的“民”,与现如今的“民”意思有所不同。在当今时代,民指的人民当家做主的一群人,是社会的主人。而在孔子时代,“民”的低位比较低一些。 “古者”贵族称“百姓”,而“民”是社会地位较低的一个阶层。并且“民”属于无知的一类人群。民,众萌也;民,氓也。民之为言冥;冥,无知之谓也。在对民的众多训释中,多表现了其无知的一面。综上所述,孔孟时代的“民”即为“人民”,但是是属于处在社会下层的人民,由于受教育有限而形成了愚昧无知的特点。
(一)孔子对于“民”的认识
孔子认为民的最大特点就是“困而不学”,孔子对于民的批评在于民不管是由于社会地位的地下还是由于主观上对于“学”的拒绝,都导致了“民”的受教育程度低和不思进取的特点。
第一,“民”没有坚定地道德立场,而且重利轻义。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民”由于社会地位地下,财富十分有限,因此也就没有足够的能力抵御外界的经济压力。这样哪一方给民些许小恩小惠,民也就会倒向谁,从而失去了坚定地道德立场。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为生存计,重利轻义也在所难免。
第二,孔子思想中的“仁”的观念其实与孔子对于“民”性的批判并不冲突。前者是孔子对于人民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是一种超脱于实际的一种美好精神寄托,而后者则是孔子看到了人在实际生活中的样子之后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
(二)孟子对于“民”的认识
孟子对于“民”的认识,首先是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民”的观念的。孟子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若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对人民在艰苦环境下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提出了质疑。这一点是与孔子保持一致的。孔孟都对人民在面对利益纠纷的时候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节操提出了质疑,这一点孟子是继承孔子的观点的。
但是,孟子也有其不同于孔子的独特的“民”的观念。孟子不是一味的认为人民就是不可教育的。首先,孟子认识到了民因为知识的缺乏导致的一系列经济上甚至是道德上的缺失,指出这一点是非常好的,但是孟子比孔子更先进一点的是,孟子并没有扼杀了百姓进步的希望,认为民能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积极地进步,都有可能成为圣人,而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的原因就是不进步或者自暴自弃。
二、仁政观之比较
孔子的“仁”是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实际上,孔子的“仁”还是在强调一种“周礼”的复兴,以期在“礼”这个温情脉脉的面纱之下维护奴隶制贵族的统治。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提出,孔子的“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血缘基础”,即认为,古代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家族利益、家族互助模式,要求一个部落里的人民互助互爱,互相帮助,维护整个部落利益。
“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仁”的第二个部分,是心理原则。即把奴隶制“周礼”要求人民的礼仪要求,内化为一种人民都认可的世界观、人生观,让人民从内心中认可这一准则,进而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进行统治。
由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仁政观是希望人民可以安居,不议论政事。民议论政治,不是孔子认为的理想状态。其次,孔子希望可以养民,但又不局限于养民。既要“富之”,又要“教之”。不仅仅是要使人民的生活富足,老有所养,幼有所托,而且还要使人民有一定的道德教化,使人民在精神领域有更高的追求。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亦体现这个思想。
对比孟子的思想,孟子在继承孔子的思想基础上,有意识地把心理原则作为整个理论结构的基础和起点。孟子明确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其引用《泰誓》说:"天视自我 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并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 侯为大夫."在君与民的关系上,其暗含着民是主而君要为民服务的意义.孟子这个时代,后期奴隶制已经取代了早起的奴隶制,正在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的不可遏制的进步使得上层思想也不得不随之进步,所以孟子这一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进步是明智而又意义重大的。
综上,由于时代等诸多原因,孟子的"民"性观在继承孔子的基础上,孟子的思想中更多的有了先验论的理想色彩. 与孔子的为政观相比,孟子更多的侧 重"民"以言政,强调"民贵君轻",这是孟子与孔子为政观中很大的不同。孔孟在人性观上的不同也直接导致了其在为政观上的不同。作为后人,我们不好评论孰是孰非,只能对此做一番比较梳理,以便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当代中国思想史论》,北京,作家出版社,1985
篇6
解读孟子的精神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在君民关系上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把民本思想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开启了反对君主专制思想的先河。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为此他提出“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同上)的主张。认为对君主不能阿谀奉承,要敢于犯颜直谏,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孟子・万章下》)。孟子在君臣关系上的论述,超越了孔子一再强调的“君君,臣臣”,“君使臣,臣事君”(《论语・八佾》)的君臣主仆关系,把君臣放到了对等的地位,强调君臣在人格上的平等独立。对于那些以权势、地位相胁迫的发问、召见,孟子更是不屑应答,彰显了个性的尊严。他曾明确提出对有损士人尊严的五种提问坚决不予答复,即所谓“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孟子・尽心上》)。有一次,齐王欲见孟子,由于礼敬未周,孟子便托病不见,坚持非礼之召不往,表现了他傲岸的个性。
在孟子看来,他眼中的君臣,只是政治地位的不同,人格上并无依附性,因此,他要求自己为王者之师,而不是王的臣仆和奴役。《孟子・离娄下》载,曾子居武城,为其地大夫的宾师(老师),其地大夫对他“忠且敬也”,当地有越寇来攻,曾子从容而退。寇退,他又从容地回去。子思居卫国为官,当地有齐寇来攻,有人劝他离开,子思不从,表示要协助国君守城。孟子说:“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官员是国君的下级,受其俸禄,履其职守:而当政者的老师和宾客则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也无此责任。
不仅如此,孟子还提高了百姓在政治上的地位与发言权。他认为,贤者参政的推荐选拔权,不能只听命于国君,也不能只听命于权臣、大夫,还要听取国人的意见。“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这种以百姓意愿为旨归的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人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尽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却把春秋以来逐渐勃兴的民本思想推向了。
在处世态度上,孟子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这一思想实际上是对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孟子强烈的独立人格意识。如天下有道,政治清明,仁政得以实现,有德者应积极入世,将内圣之道转为外王之治,依靠自己的官位来建功立业,从而为天下人谋福利。天下无道,政治黑暗,德性主体难以转化为政治主体,内圣通往外王之路被堵塞,士大夫则应不为“污世”所习染,不仅要独善其身,且能以自己的美行懿德来影响世人,即“修身见于世”孟子毫不阿谀逢迎、趋炎附势的亮洁人格使其文章的语言率真爽直。可以说在《孟子》中找不到一句摧眉折腰,违心背意之言。
由此孟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而且影响深远的理想人格理论――“大丈夫”理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认为,一个人要真正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必须培养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以使人产生足够的自信和强烈的正义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大丈夫”。而孟子本人,正是一种大丈夫的典型。游说诸侯,唯道仁义而已;谨慎操守,洁身自好。富贵不足以动其心,贫贱不足以变其节,威武权势也不足以使其有所屈从。这是何等令人回肠荡气的人生誓言和胸襟,能够无所畏惧,才敢放言无忌。
孟子虽有心致君尧舜,但不会为了名位权势,或是政治理想而卑屈迁就。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见《公孙丑下》)孟子所说的“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大丈夫性格和气概。孟子认为:“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追名逐利是一般人的本性,但对孟子来说。“义”才是人生最可贵的品质。何谓义?义者宜也。合适的就去做,不合适的就不去做;义利可以则两全则受,不可两全则舍利取义。对于当时士人不择手段谋取富贵的现象,孟子作了猛烈的抨击和辛辣的讽刺:“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践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孟子・滕文公下》)《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一著名的“墙间乞食”的故事,也正是孟子讽刺以手段谋取富贵的人。孟子一生与君主的对话论辩,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士君子之人格魅力。“民贵君轻,君臣对等”表现的是独立勇敢的人格。
孟子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篇7
关键词:儒;道;共通点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156-02
一、先秦儒道两家的形成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阶层都有代表人物站出来为自己的阶级提出主张和要求,学界的思想空前解放,思想的交锋也异常激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争论的问题,涉及世界观、认识论、名实观、社会历史等诸多领域,或强或弱,或张或驰,或吹或弹,或奏或击,奏响了思想的管弦乐交响曲。然而又经过历史的筛选和沉淀,形成了儒家思想为主体,道家思想为补充,而兼采其他各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奏出了中国传统思维的主旋律。”
二、儒家、道家的特点及其主导思想
何为儒?《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章太炎先生在《国故论衡・原儒》中提到,儒有三种用法,广义的“儒”指的是一切术士,就像《汉书.司马相如传》注曰:“有道术者皆为儒。”此外,“儒”也可以指精通六艺之人,是有学识的学者。狭义的“儒”指的是刘歆《七略》中所提到的“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也。”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也是对儒下如此的定义。因此,后人所通称的儒家是其思想中存在着这一思想的学者、教育家。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也指出儒家是“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文武。”可见,儒家思想是重孝、重礼、重仁、重和、重中。
先秦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开创者孔子、孟子、荀子,而儒家思想也因为他们而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儒家开创者孔子倡导“仁者爱人”“中庸之道”;孟子倡导“王道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倡导“人之性恶,学而至善”。这些思想都是对儒家“孝、仁、礼、和、中”的反映。而到了荀子,儒家的思想已融入了道家的思想精华。
“道家者,道德家之省称也。”《老子.上篇》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下篇》曰:“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命之而常自然。”由此可见道家的精义所在。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也指出道家是“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道家“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隋书・经籍志》“道者,盖为万物之奥,圣人之至赜也。夫阴阳者,天地之谓也。天地变化,万物蠢生,则有经营之迹。”道家的主导的思想是无为而治,是以自然物质为道,是超脱。从老子的“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到庄子的“安之若命,精神自由。”无疑都体现了道家的超脱与自由。
因此,不难发现,儒道的主导思想存在这很大的迥异,但是细究先秦儒道思想中的观点,其实儒道也是存在着共通之处的。
三、儒道的共通之处
儒道两家尽管在主导思想方面存在这明显的不同,然而两家的思想却是互相补充。联接两家的桥梁就在于两家思想观点中的相似之处。比如,“两家都不齿物欲,儒家信仰谋道不谋食、重义轻利、安贫乐道,道家则见素抱朴、清心寡欲。两家都重视道德修养,儒家要克己复礼,正心诚意,修齐治平,道家则主张‘修道’、‘积德’‘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接着,笔者就从儒道两家代表人物的入世思想、政治观点、对待生命的态度等方面浅议儒道两家的共通之处。
(一)孔老思想中的入世思想
《汉书・艺文志》中“儒家者流,w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阴阳明教化者也。”“道家者流,w出於史官。历记成〈嫱龅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可见,儒道两家都是有入世思想,且都是积极用世的。儒道两家的代表人物中,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明明知道没有结果却还要去尝试,不知疲倦,只知要把治国知道传给大家,这成为古今一个美谈,而老子尽管宣称“无为而治”,可是他口口声声要求大家要以无为来治理天下,要“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其苦口婆心之举与孔子不是很相像吗?而且老子的“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将欲夺之,必固予之。”的“君人南面”之术,不也是一种入世思想。
而且孔老都希望都通过政治的改良来实现愿望,对于统治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子路》“先之劳之。”“不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虽正,虽令不从。”这些都是孔子对统治者提出的改良思想,而老子又何尝不是、“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去甚,去奢、去泰。”“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这些都是老子在《老子》中提出的对于统治者的要求。
尽管孔老的这种改良愿望存在着很大的幻想,然而却反映其入世积极用世的思想,老子并非是超脱而不问世事的,他只是提倡用无为的方式来治理国家,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着共通的地方。
(二)儒道相似的政治观点
儒道两家在政治观点上也是有相一致的地方,他们都反对战争,都希望和平,他们都主张均平,都希望和谐。而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从孔老言语中发现。《论语・季氏》中“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可见,他们都主张要均平,都反对贫富差距。
在治理国家方面,儒道两家都是反对君主专制的,都是很重视民心向背的。儒家的“王道仁政,民贵君轻”“保民而王”“王道”“仁政”,如《论语 ・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提出要给人民广泛的好处,《论语 ・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说明人民的意志一样重要,要加以重视。而道家的“以百姓心为心。”不也是对人民的关心和重视吗?这些观点都体现了儒道两家重视人民的力量,指出了人民在君主统治中的重要性。
而且孔子在《论语 ・子路》中提及“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以德,然后无为。”不也是体现了治理国家要实现道家的无为而治吗?
(三)儒道都主张性善
“先秦儒学(孟子)认为,人天生地具有仁义礼智的道德意识,这是先秦儒学所理解的人性善。道家非议先秦儒学,但并不是反对其主张人性善。”孔子的仁者爱人,认为人要互相关心、互相尊重。而为了能够保持住人性的善良,孟子也提出要加强道德的修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通过自身的磨练,人的善良本性才不至于散失。尽管后来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同时他也提出了“学而至善。”
先秦的儒家是主张性善的,而这一观点在道家的思想中也不难发现,《老子》地57章中提到:“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这句话中老子所强调的是人的本性也是善良的,是不需要礼义加以约束的。
因此,儒道对于性善的追求是一致的。
(四)儒道对待生命态度的共性
谈到生命,很自然联想到了“生”与“死”这一对永恒不变的话题,引起了历史上多少文人学士的感慨,然而儒道两家对于这一话题却能泰然处之,都把人生的最高价值放在了今生,希望自己的精神能够在今世实现,而非是通过神秘的彼岸之国来实现。
《论语 ・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 过隙,忽然而已。”都是感到时间的紧迫,都是觉得要赶紧在今生今世完成自身的愿望。《论语 ・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庄子・齐物论》“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可以感受到对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如此的迫切。
儒道两家对于如何获得永恒价值的人生途径尽管不同,然而对于生命的态度却存在着不可遮掩的共通性。
参考文献:
篇8
入文,先由“文面中有小猫吗?”这一问做到课内课外有效链接,这样,学生读文有了任务,学生一读文,能找到弈秋之徒中有一徒和小猫类似。小猫钓鱼时一会儿赶了蜻蜓,一会儿追了蝴蝶,它做事三心二意,遭到否定。那个徒弟呢?“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他也如此三心二意。
3.逆向思维
做这一步,我们是为给教学带来新意而设,也是为了开启思维而设。接着,课面上我们说到生活中这样的话题:一个大人带着一个小孩去开会,一只蚂蚁爬上桌面,小孩是开会呢还是斗蚂蚁?讨论分析后,大家肯定了小孩斗蚂蚁。由此,我们也便有了这样的问题进行,那小孩开会算不算三心二意?小孩该不该否定?那小猫真的有错吗?弈秋之徒真的该被否定吗?最后,我们问题的核心落实在了“选择”一词上。小孩随着去开会,他选择的并不是开会,蚂蚁出现,他选择了童趣,这无可厚非,小猫去钓鱼,但它毕竟还是只小猫,它并不在乎鱼结果多少,赶了蜻蜓,追了蝴蝶,它选择了快乐,它没有错,错只错在我们拿着猫妈妈的选择标准去苛求它了。弈秋之徒如果选择射术,那也说不定是能百步穿杨的,他当然也并非就该被否定呀。
4.强化巩固
有了“逆向思维”,我们课余就有了作文写作《小猫·弈秋之徒·选择》来强化巩固。
B、《孟子见梁襄王》
1.背景资料
①时代背景: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第266页《寡人愿安承教》
梁襄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②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推行仁政,宣扬“民贵君轻”。
给出这两者,主要是为了给出这样一个事实:梁襄王想要一个贤者来辅佐自己强大国力,以雪国耻,孟子正是这样的贤士。孟子想寻一个君王来推行自己的“仁政”,梁襄王正是这样的君王,这给两人的相见创造了条件。
2.“见”字分析
结合上文,一个想寻找贤士,一个想寻找君王,两人都是想见到对方的。因此,“见”便有了一个前提──“想见”,时机一旦成熟,当然,“想见”就会变成“拜见”、“接见”。“拜见”“接见”是“见”的具体过程,“见”的结果又怎样呢?此时,我们要求学生读文段一。
君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结合字面,学生很易得到孟子的后悔。“见”也便有了结果──“悔见”。
综上,“见”便有了以下分析:
①想见
②拜见、接见
③悔见
转贴于
既是“想见”,但最终却“悔见”,那问题一定出现在了“拜见”、“接见”这一过程中。那问题出现在哪儿?此时我们便可导入进整个文章以及背景资料的学习分析中去了。
3.技巧探究
有了上面学生兴趣的激发,课面上什么“倒叙”,什么“取譬设喻”完成一个类比推理等这些技巧是很容易理出来讲清楚的。
C、庄子见孟子
1.阅读发现:
入文前,我们先讲解“标题”与“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阅读,学生阅读中很容易发现本文主要事件是“孟子见齐宣王”,庄暴见孟子只是孟子去见齐宣王的一个引子,课题改变成“孟子见齐宣王”而更准确些。
2.由彼及此
课题一变,前面有“孟子见梁襄王”作铺垫,那“孟子见齐宣王”便有如此信息点:孟子又寻找了一个新的王来推销他的“仁政”学说。
3.对比阅读
做这一步,我们参照了某些教师的做法,先给出以下短文,然后与课面比较阅读,从中完成对孟子説辩技巧的探究。
孟子见齐王。曰:“王之好乐甚,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直好世俗之乐耳。”曰:“古今之乐,一也。今王独乐,百姓举疾首蹙頞,窃为王忧之。今王与民同乐,百姓举欣然而喜,则齐国之政治毕通,王当王天下矣。”王无以对。
4.说辩技巧
有上面的对比阅读,经过讨论分析,我们可以顺利总结出孟子的说理四部曲:
①投其所好
②布下钓饵
③单刀直入
④水到渠成
D、“齐桓晋文之事”
本文虽在篇幅上较其他文面复杂,但有了前面学习的铺垫,到此,我们只需引导学生将《齐桓晋文之事》这一标题变成《孟子见齐宣王》,文章的主要内容,孟子的说辩技巧等这些都迎刃而解。学生读文只是完成对前面我们已得结论进行一个分析验证。
四、教后感想
篇9
下面,笔者就谈一谈几种常见修辞在课堂导语设计中的运用。
一、排比。排比运用在导语之中,既可以概括复杂的内容,又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
【例1】战国时代,天下动荡,诸侯纷争。统治者对外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广大人民水深火热,难以为生。学术上则异见迭出,百家争鸣。
带着对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强烈愤慨,带着对挣扎在苦难中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带着对别家学说的无比敌视,带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救世责任感,一位先贤接过儒家学说的大旗,奔走呼号于诸侯之间。
他拒杨墨,反纵横,倡儒学,推仁政。无论是“制民之产”的建议,还是“申之以孝悌之义”的主张,无论是“人性本善”的学说,还是“民贵君轻”的思想,都让我们领略到一位先哲那睿智的头脑,犀利的目光。
尽管他的学说被诸侯认为迂阔,没人采纳,然而,这丝毫不妨碍我们今天理所当然地称之为“亚圣”。
他就是孟子。
这是我在教学《孟子》这一单元时设计的一则导语。这则导语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概括了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学术成就以及他的精神境界,句式整齐,气势充沛,既达到了介绍作者的目的,又自然地唤起学生对这位圣人的景仰与爱戴。
二、对比。对比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表达鲜明的情感倾向。
【例2】没有汉高祖威加海内的宏图伟愿,他的眼睛里迷恋的是金粉红颜;没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老谋深算,他的血脉里流淌的是放纵缠绵;没有成吉思汗弯弓射雕的惊世武功,他的禀赋中滋生的是绝代诗情;没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忍辱负重,他的柔骨中刻进的是忍气吞声。
自然,他无法给百姓带来“贞观之治”的盛世太平,然而,他却有幸为后人留下了直抒血泪的不朽词风。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于是,我们不仅叹惋:“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这个君王不是别人,他就是李煜。
这是《虞美人?春花秋月》导语设计。这则导语主要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在与历代帝王的对比之中,突出了李煜的独特之处,既赞扬了他对词坛的开拓性贡献,又对他错位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对李煜有了这样的认识,就更容易走进作品以及作者的情感世界。
三、衬托。教师在设计导语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用学生熟悉的形象来衬托课文中的形象,则可以唤起学生的亲切感,进而达到借助已知来认识未知的教学目的。
【例3】提起古代的巾帼英雄,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一长串姓名。
比如: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大破天门的穆桂英,黄天荡擂鼓助战、令金兵闻风丧胆的梁红玉,等等等等。她们无不以超凡的胆略和智慧谱写出一曲曲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壮歌。而今天,我们将跟随著名作家孙犁一同走进那苇叶飘飞、荷香四溢的白洋淀,去结识一群勤劳淳朴、机智勇敢的现代巾帼英雄,她们不乏男儿报国的壮志,也有着女儿似水的柔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荷花淀》。
这是《荷花淀》导语设计。这则导语用“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等妇孺皆知的人物来导入,首先让人觉得很亲切。用古代的巾帼英雄衬托“水生嫂”等英雄群像,设置了悬念,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感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做好了铺垫——“水生嫂们”是现代的“巾帼英雄”。
四、引用。引用能够展现授课者丰厚的文学积淀,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例4】中国有句俗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可见美是具有个性差异的,时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是一种美,“泪光点点,微微”也是一种美;“身量苗条,体格”是一种美,“肌肤微丰,身材合中”也是一种美。
你看,西施因病而显娇媚婉转,婴宁因笑而显天真烂漫,赵飞燕因瘦而显轻盈欲飞,杨玉环因胖而显雍容高贵。
相信在座的各位,见到自己心中的偶像,可能也会说:“你在我心中是最美!”
今天,我们就跟随日本作家清冈卓行,一起走进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去结识传说中的美神与爱神维纳斯,看看她是否会成为你心中的最美。
这是《米洛斯的维纳斯》导语设计。这则导语中引用了《红楼梦》中对“探春”、“黛玉”、“凤姐”、“迎春”的描写,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艺术熏陶。导语中所引用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在我心中是最美”等句子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在老师吟诵熟悉这些句子的时候,学生会不自觉地“随声附和”,便于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当然,这些引用绝不是为了卖弄文采,而在于证明美的个性差异,从而为学生课堂讨论“断臂的维纳斯”与“完整的维纳斯”哪个更美做了铺垫。
篇10
李存葆,作家、诗人。1945年1月出生,山东五莲人。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艺术学院副院长。新时期以来,发表了二百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全军文学奖。
【 思想艺术 】
在李存葆的散文中,“人性生态”和“自然生态”是两大创作母题。对于散文创作,李存葆有着很多独到的见解。他说:“散文是讲究气、韵、趣、味的。气可以是狂涛飞瀑也可以是平湖静波,总是宜正不宜邪;韵可以是晨钟暮鼓也可以是蝉噪虫鸣,总是宜雅不宜俗;趣可以是武松打虎也可以是云中观月,总是宜高不宜低;味可以是熊掌鲍鱼也可以是黄瓜土豆,总是宜淳厚不宜寡薄。”当提及年轻一代应该如何写好散文时,李存葆说:“应该重视古典文学的学习。”他认为古典文学词章华美,意蕴深刻,流传千百年仍然熠熠生辉,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李存葆的散文融激情、知识、意境为一体,熔铸出情理交融而又铿锵有力的大散文。这种大散文不只是在长度上的拓展,更是对激情、知识、意境全方位的“扩容”,既弘扬传统散文的文化底蕴,又适应现代审美的阅读需求。李存葆散文骨子里的那种壮美是当代文学的稀有金属。
他的大散文有庄子的逍遥洒脱,有东坡的磅礴大气,也有陶潜的悠然闲适,更有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李存葆肯在语言的锤炼和运用上下大气力,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著,形成了雍容华贵、丰腴典雅的语言风格。
【 重要作品 】
《高山下的花环》,该作品被50多家报刊转载,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舞剧《火中凤凰》(合著)获文化部1979年国庆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报告文学《将门虎子》获总政治部颁发的对越自卫还击征文一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获“中国潮”文学奖;中篇小说《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在全国第三届中篇小说评奖中夺冠;报告文学《沂蒙九章》(合著)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散文《我为捕虎者说》获首届韩愈杯散文大赛一等奖;散文《鲸殇》在首届孔子杯散文竞赛中从容折桂。
【 经典重读 】
大河遗梦
李存葆
豪雨倾泼过的盛夏,我故地重游,为的是重温大河的神秘。但大河的“河府”里仍空空如也,一览无余。神秘与威严同在,神秘与大美共存。神秘是诱发人类不断追求的因子,大自然的神秘与壮美,也是我们这些困在水泥方块中的现代人那浮躁灵魂能得以小憩的最后一隅。黄河,断流的黄河,你失却了神秘便失却了威严,失却了大美,从而也使我们失去了一块偌大的慰藉心灵的栖息地……
黄河,面对断流的你,我深信,在你干涸的河床下面,仍有我们民族不竭的心泉。你那滞重的赭黄色的波涛,曾拉弯了多少纤夫的脊背,曾洗白了多少舵工的须发,曾嘶哑了多少舟子的喉头……黄河,你分娩一切又湮没一切,你哺育一切又撕碎一切,你包容一切又排斥一切。因了你的存在,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潜流与你不息的波涛一起翻卷,流过商周秦汉,流过唐宋明清,直灌注入今人的心田。你使圣者垂思,你使圣者彻悟。
黄河,老子从你怀抱里走出,这位睿智无比的老翁,仅用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便诠释了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出了多少“道法自然”的真谛……黄河,庄子从你臂弯里脱出,这位枕石梦蝶的先哲,用外星人一样的耳朵,去闻听我们这颗星球上的天籁地音,用心灵去感悟神秘的自然,那灿若云锦的辞章,那恣肆的著述,令今人读来仍扑朔迷离……黄河,孔子从你的波涛中荡来,这位生前四处碰壁的老头儿,当今已被世界推为十大哲人之首,一部《论语》,曾被多少代统治者奉为“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圭臬……黄河,孟子从你黄土上站起,这位首先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大儒,把儒家学说推上极致,使孔孟之道,历两千年誉毁而不衰……
黄河,我知道,只有你那气贯长虹的肺活量,才能让李白吟出那飞霆走雷的诗句,才能让冼星海谱出那“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滂然沛然的乐章……
黄河,当今我们这个民族正处在历史大转型的紧要关口,我们需要黄河大米,需要黄河绒螯蟹,需要你三角洲上那素衣缟服的天鹅……但我们更需要思想,需要智慧,需要精神王国的两大骄子――哲学与诗。黄河,当我们的物质大厦遍地耸立时,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巍峨齐高。黄河,面对这个七色迷目、五声乱耳、连空气中也飘散着物化的浮嚣之气的世界,我不希望因了你的断流,而使我们这个民族的忧患意识消弥,让哲人停止思索;也不希望因了你的干涸,而使诗人关闭了那能催人奋袂而起的激情的闸门……
黄河,我还知道,是你的黄涛黄浪黄泥黄土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你横向流淌北方的大野,你纵向雕刻了中国的性格。那带剑的燕客,那抱琵琶的汉姬,是你真正的儿女。你既能使“挑灯看剑”的赳赳武夫,高歌“梦回吹角连营”;也能使低吟“绿肥红瘦”的纤纤弱女,赋一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唱……黄河,你用黄水养育出青海高原那会唱花儿的娇娃,你用黄风抽打出内蒙草原那剽悍的骑手,你用黄浪冲刷出陕北那满脸都是鱼纹皱的坚忍农夫,你用惊涛铸成山东大汉那青铜色的胸膛。你狮子般的气概,赋予我军营士兵那钢铁般的神经;你一泻千里的奔放,注入我油田铁人那地火般喷突的豪情……
哦,黄河,我历史的河,我文化的河,我心灵的河!当我们这个黄皮肤的民族正把握命运的缰绳,紧攥时代的流速,去际会新世纪的大波时,断流,你怎么能断流呢?
[赏析]
《大河遗梦》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正如作家所言,作为精神王国的两大骄子――哲学与诗的象征,黄河――历史的河,文化的河,心灵的河,建筑起中华民族巍峨齐高的“民族精神的大厦”。“面对这个七色迷目、五声乱耳、连空气中也飘散着物化的浮嚣之气的世界”,“当今我们这个民族正处在历史大转型的紧要关口,我们需要黄河大米,需要黄河绒螯蟹,需要你三角洲上那素衣缟服的天鹅……但我们更需要思想,需要智慧,”大河的洪流始终激励着民族的忧患意识,让哲人坚持思索,使诗人开启那能催人奋袂而起的激情的闸门……
作家写《大河遗梦》,从令人惊骇的黄河干涸、袒露着的丑陋写起,天文地理,历史文化,激扬文字,追索渊源,以一位作家对生态环境的极度关注展开文路,纵横捭阖、四射八荒,充分展示了作家对远古以来的黄河文化或中华文明的追索与渴望振兴的赤子情怀。他用一个哲人深深的啜泣超越黄河个体本身,带着哲学的思考与呼唤,深沉地思考着黄河文化的未来,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唤起人们对新世纪中华民族经济建设高速发展而民族精神失落的关注。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