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范文
时间:2023-03-26 15:3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琴俱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读《人琴俱亡》有感
初二(14)班 刘思嘉
学了《人琴俱亡》,子敬、子猷两兄弟给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子敬、子猷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了,子猷忍受着病痛来看望弟弟的丧事,可是,"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猷何以不哭?
我想子猷并不是不悲伤,也并不是对自己的兄弟漠不关心,而是太悲伤,太关心了!他此时欲哭无泪,也自知自己在这世间的日子不多了,到时候就又能和他弟弟在天国相见了。可见,子猷不是不悲,而是强力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看似不悲恸欲绝!
"子敬素好琴,(子猷)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多么细心的人啊!自己兄弟的喜好,子猷了如指掌,他在亲兄弟归天之际要给予弟弟心灵的慰藉。我想,子敬在天之灵也会深受感动的吧!由此可知,子猷对子敬的情谊,比海还要深,比天还要广。现在,子敬真的离开了他,永久地离开了他……
在走到子敬灵床的那一瞬间,子猷好想唤醒自己最亲爱的弟弟,再和他说上两句话。可是,子敬却无声无息,静静的躺在那里。我想此刻子猷多想放声痛哭,痛哭子敬的辞世,痛哭自己的不恭,也痛哭自己的处境……可是他却坚毅如钟,强忍悲痛,而他弹琴的手指再也不听使唤了,几根琴弦的声音也已经不协调了。"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子猷的哀叹与绝望,日月动容,天地同悲。他再也支撑不住,眼前一片昏暗,悲痛欲绝的他几乎晕厥过去。
就这样,一个月后,世人再也听不到子猷的哭声了——因为他急着去陪伴他最亲爱的弟弟子敬了。
这是多么可贵而又感人的手足亲情啊!相信他们一定会在天国再叙手足之情,永享安康快乐。
篇2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九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就说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恐怕很少见面,所以,在他们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所有的亲人团聚。不是有首歌中唱到“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求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郝慧鑫)
陶红:孝顺乖乖女营造大家庭
作为演艺界备受关注的艺人,陶红不仅努力扮演好自己在影视剧中的角色,更是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和慈善活动:为禁毒宣传、给奥运助威、参加“母亲中国”慈善晚宴帮助贫困妈妈、代表明星给贫困大学生捐款……对公益和慈善活动的热心缘于陶红对家有一种别样的留恋之情。
这和她很早就离开父母到外地求学有关。先在舞蹈学院学习,转而到中戏深造,那时她对父母是长长的思念和牵挂。中戏毕业后,陶红分配到国家话剧院(当时叫青艺),她开始演话剧接拍电视剧,积攒了一些钱后,她就买了一个不大的房子把父母接到身边,用她的话来讲,父母在身边才像一个家!
做演员的生活很不规律,经常拍戏到很晚,妈妈很心疼女儿,不论多晚,妈妈都要煲好汤等着女儿归来,只要门一响,妈妈就会惊醒,跑去给女儿开门,看到妈妈大半夜跑来跑去,陶红很是心疼,于是她下决心买一个大一点的房子,这样父母就可以住在楼上,不用半夜惊醒了。
陶红的新家装修好了,客厅是米色的,因为这个颜色很温和,父母很喜欢。陶红的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家庭,这个家里不只有她的父母,常来常往的还有舅舅、姥爷和父母的一些亲朋好友。这时,陶红既是一个乖巧的女儿,又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女主人,一但拍戏空当,她还亲自开车带这些老人们到北京周边转转,大家眉开眼笑,心花怒放!
篇3
2、痛之入骨:伤痛入骨髓。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3、痛哭流涕:涕:眼泪。形容伤心到极点。
4、泪干肠断:形容伤心到极点。
5、泣下如雨:眼泪象雨一样。形容伤心到极点。
6、泪如泉滴:形容触动伤心事,眼泪象泉水一样流出。
7、五内俱崩:伤心得连内脏都破碎了。形容极度哀痛。
8、如丧考妣:丧:死去;考:父亲;妣:母亲。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
9、哽咽难言:因感情激动难以说出话来。形容很伤心痛苦而说不出话来。
10、号恸崩摧:恸:哀痛之极,大哭;崩:死亡;摧:伤心。放声痛哭,异常悲伤,几乎昏死过去。形容极度悲伤。
11、哀痛欲绝:伤心得要死。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12、痛切心骨:伤心悲痛已到了骨髓内。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13、透骨酸心:形容极度伤心。
14、泣不成声: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15、哽咽难鸣:因感情激动难以发出声音。()形容很伤心而又不能痛痛快快地放声大哭。
16、悲痛欲绝: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17、痛心刻骨:伤心悲痛已刻入到了骨髓内。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18、痛心拔脑:形容伤心到极点。
19、大放悲声:放声痛哭。形容非常伤心。
20、抹泪揉眵:眵:眼屎,此指眼睛。擦着眼泪,揉着眼睛。形容落泪伤心的样子。
21、痛心入骨: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22、额蹙心痛:极度忧愁伤心的样子。
23、流涕痛哭:涕:眼泪。形容伤心到极点。
24、呜呜咽咽:指人伤心哽泣的声音。
25、疾首痛心:①伤心到时极点。②痛恨到极点。
26、肝肠寸断:肝肠一寸寸断开。比喻伤心到极点。
27、感物伤怀:感:感动;伤怀:伤心。因见到某种事物而感动伤心。
28、人琴两亡: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29、恸哭流涕:恸:哀痛;涕:眼泪。形容极其悲痛伤心。
30、心寒齿冷:张口叹气的时间长了,牙齿会感到寒冷。形容对于挫伤感情或伤心的事的感叹。
31、抱璞泣血:比喻怀才不遇上,伤心悲痛。
32、抱头痛哭:指十分伤心或感动,抱头大哭。
33、目断魂销:目断:竭尽目力所见。指竭尽目力而看望不到,因而内心悲痛。多形容因离别而伤心之极。
篇4
1--【新亭对泣】: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泣:小声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2--【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无门:没有定数。指灾祸和幸福不是注定的,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
3--【云淡风轻】: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亦作“风轻云淡”。
4--【闳览博物】:闳:宏大;闳览:博览群书,见识广博;博:广大。指读书很多,见多识广,能够辨别各种事物。
5--【饮酒高会】:高会:显赫人物的聚会。地位显赫的人们在一起饮酒聚会。
6--【福寿康宁】:祝颂语。谓幸福、长寿、健康、安宁诸福齐备。
7--【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8--【人琴两亡】: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同“人琴俱亡”。
9--【白面书郎】: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10--【八百孤寒】: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贫寒的读书人。形容人数众多,处境贫寒的读书人。也比喻贫寒之士失去依靠。
11--【以日为年】:过一日如同过一年的时间那样漫长难熬。形容心情焦急。亦作“以日为岁”。
12--【心平气温】: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13--【国利民福】:国家的利益,百姓的幸福。
14--【陶情适性】:陶:喜,快乐;适:舒适,畅快。使心情愉快。
15--【迫不及待】:迫: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16--【无可奈何花落去】: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
17--【新亭堕泪】: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堕泪:流泪。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18--【兔园册】:本是唐五代时私塾教授学童的课本。因其内容肤浅,故常受一般士大夫的轻视。后指读书不多的人奉为秘本的浅陋书籍。
19--【五行并下】: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20--【抹泪揉眵】:眵:眼屎,此指眼睛。擦着眼泪,揉着眼睛。形容落泪伤心的样子。
21--【极乐世界】:佛教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后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
22--【九春三秋】:九春:春季共九十天,故称“九春”;三秋:秀季三个月,故称“三秋”。指春天和秋天的美好时光。
篇5
一、多读,做到熟能生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在以往的文言教学中,学生读的机会较少,课堂中更多的是教师在讲,因学生不熟悉文言文本,在翻译和理解时也就容易遇到困难。应该说,读是理解的基础,在文言教学中,加强引导学生多去读文言文本,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理解,更胜于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
首先,要保证读的时间。在文言教学实践中,先要在课前安排相应的朗读任务而引导学生去读文言文本,进入课堂后,要在检查课前读的情况基础上再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的方式上要多样化,如除了让学生自主朗读外,可两人为一组,相互朗读并纠正错误。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在节奏上要注重指导。如《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可,可以。以,凭借。即“可以之一战”意为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故而要在“可”和“以”之间断开。
其次,从读的要求上看,要让学生能在读准的基础上读流利,能读出一定的感情。在朗读过程中,对于文言生僻字,要让学生能自主通过查阅工具书标出其音,尤其是通假字和古今字,要让学生在读准的同时辨析其意义。如《马说》的“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中“食”为“吃一次食物”,而“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中的“食”通“饲”,译为喂养,对于这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要在学生读的时候给予指导。然后组织学生展开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翻译。
二、多说,促进自主感悟
说即表达。在以往的初中文言教学中,学生说的机会较少,更多的是听教师将其翻译、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而没有机会去参与表达。提倡在文言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去表达,即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围绕文题、句子、内容、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而去表达, 说出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感悟。
首先,在探究前要注重以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表达活动。如《刻舟求剑》的教学中,对于刻舟求剑的故事很多学生都听说过,教学中,先围绕题目,让学生说说对题目的理解,然后以问题“楚国人是否能打捞起自己的宝剑?”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学生都很容易理解楚人无法打捞起自己的宝剑,那么,原因何在呢?接着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对文本的阅读活动,然后再深入辨析。又如《晏子使楚》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晏子的了解而说其人,让学生初步感知晏子的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特点。
其次,要注重围绕内容引导学生说感悟。虽然学生在读中尚不能完全理解其内涵,但却容易生成自己的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表达对理解作品的内涵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又如《记承天寺夜游》中围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而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说起感悟,体会月光之美,这对感悟作者的心境就起到了极好的作用。又如《桃花源记》中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可引导学生说说桃花源是否真实的存在,如果不存在,那么,作者又想告诉我们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
三、多议,合作探究理解
议即讨论。文言作品不等同于现代文,需要经过翻译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内涵,而在翻译过程中,因学生文言知识有限,翻译也就容易出现问题。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为压缩时间,课堂中多采用讲授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其翻译、内容,虽然学生也能通过记忆的方式记住一些,但不牢固,且应用能力不高。提倡让学生在文言学习中多讨论,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去翻译、去理解,在合作中去感悟,从而真正了解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内涵,为问题解决奠定基础。
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和同伴合作,弄清其基本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对基本的文言词汇,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文言工具书而尝试理解,对于不能理解的同桌合作交流,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可提出由教师指导。如《人琴俱亡》中“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中的“因”很学生都会翻译为“因为”,而通过合作辨析,学生很容易就记住应该翻译为“于是”,再联系其整句话来翻译也更容易理解。教学中对于特殊的文言词句,教师要重点讲解。如《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中的“生”是形容词作动词,翻译为“使……活下来”,教学中就应该向学生讲解。
篇6
实践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课堂的学习气氛尤为重要,这有赖于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要与学生处于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中。教师要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正处于一个自由的乐园中,正在快乐地畅谈与嬉戏。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在令人陶醉的乐园中,学生怎么会不快乐地享受这样的学习过程呢?
1.营造情境,迸发探究的火花
一堂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自主的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蓝蓝的威尼斯》时,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江山多娇。访名山,游大川,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写下来,是一大乐事。西双版纳的密林,神奇秀丽;海峡那边的阿里山,风光如画;古人笔下的永州小石潭,水清境幽;黄州承天寺,积水空明。一山一林,一潭一溪,莫不使你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这个地方大家知道是哪儿吗?”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通过播放录像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一幅幅山水画的情境中,同时也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落到了实处。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营造美的意境,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为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使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引发学生思辨的欲望
学习欲望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欲望与积极性在教师将其引入情境后被唤起。如果教学手段不够新颖,学生的学习欲望肯定不强。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要使利用情境成为高效课堂的一个手段。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形成连动的整体情境。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会更强。
比如在教学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学生根据提示确定了学习目标,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句子作为重点学习、赏析的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浮想联翩,畅所欲言,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特别是在想象当时诗人陆游在风雨迅猛来临时的心情,效果比老师讲给他们听要好许多倍。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其才能的机会。例如,坚持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演讲,利用课前五分钟,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提高学生的素养,设置了“海阔天空”“课文质疑”“开心一刻”“佳作赏析”“心灵寄语”“想挑战吗”等内容,学生轮流演讲。
二、自主学习的纽带――探究
强烈的探究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条纽带,要想让这条纽带舞出动人的风采,我们就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领悟、去探索,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与探究,更有效地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学习的空间
最近几年,我们一直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而且小组合作的有效与否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小组讨论一下,这样表面上很热闹,教学实效却不佳。那么如何使教学不流于形式?首先应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任务目标。如我在教学《枣核》一文时,提出了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小组里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阅读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地给自己提出学习要求。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厚。
对小组学习的成果,教师一定要给予及时的评价与鼓励,这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极为重要。教师要采取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语言不仅要多样,更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将每月评价制作成统计表向学生展示。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有效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143-01
提问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能够让人产生一种怀疑以及探索的心理状态。当学生有这样的心理之后,能够调节自己的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针对初中语文的教学实际,对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性提问教学的相应策略进行了探索。
1创设提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从建构主义的理论中可以得知,在教学中提倡情境、协作和对话。所以,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提问,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师生对话,也可以进行生生对话,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充分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对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这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展示鼎湖山的美丽风光。待学生观察之后,教师开始进行提问:①让他们对画面中所展现的美丽风光进行描述。学生充分回答之后,再问:②鼎湖山美丽风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学生会将答案集中到"泉"上来。再问:③泉的特征是什么?具体美感是什么?学生的答案主要集中在眼睛所见层面。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播放泉水的声音,再问:④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看"转移到"听"上来。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性设问:通过以上对比分析,"看"和"听"有什么样的区别? 对领悟自然的魅力有何帮助? 通过以上提问,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语文的具体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
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如教学《失街亭》时有人设计了问题"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这就未免过于简单,这个问题根本不富于启发性,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换一种方式如向学生提出"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街亭对蜀军有怎样的重要性?何以知之?"之类问题,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些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培养学生研读文本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提取文章信息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3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提问,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理解,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把握,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将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形成良好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对八年级语文《人琴俱亡》这篇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课文进行反复理解,明确文本主要体现的是兄弟情深。在课文中,第一句话就说两个人都病了。子敬去世了,但是子猷只是猜测子敬去世了,子猷没有悲伤,而是要去看子敬。当子猷来到子敬屋里,并不是问子敬的情况,而是径直走到子敬的床上,取下琴来弹,但是,发觉琴已经不是原来的琴了,这时才痛哭流泪,不久就去世了。在对文本进行梳理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提问:①为何子猷在感知子猷死亡的时候,为何没有痛哭?②子猷在奔丧的时候,为何径直去床上取琴来弹?为何弹琴的时候不协调了?是真的不协调吗?为何琴不协调了却痛哭流泪?在课堂上通过这样的提问,教师可以将课文的教学目标逐步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能够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充分理解文本的含义,从而感知到子猷和子敬两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目标进行提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取得相应的学习效果。所提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内容,让学生准确明白学习目标,让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扩展,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学生实际,通过提问促使学生的"发展区"发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提问教学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并且提问要充分促使学生的"发展区"发展。在此,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必要的理解。"最近发展区"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他的理论中,基础性理论和出发点是先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在他看来,学生的发展分为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区,指的是那些处于刚刚形成的发展能力,学生还不能独立解决任务,但可在别人的帮助之下,通过集体活动来完成具体的任务。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对语文中出现的很多知识是不能自己完成的,而要通过集体的能力逐步完成。
5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弄得最终不知所问所答是为何而来
篇8
看着两位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想想他们的情谊,从嘉庆十六年相识到黄河边洒泪相别,历经31年。这31年,中国经历风云变幻,民族灾难深重,两人同朝为官,那种拯救民族危亡的深明大义和为了百姓利益的担当精神让他们的友情从忘年之交发展为生死之交。我凝望那尊塑像、两张凝重的脸,目光如炬,两个伟岸的身影紧紧地依在一起,你不能不心生感佩,也不能不让人悲从心生。让人感佩的是,他们之间,演绎着一段忠义肝胆的人间佳话;让人生悲的是,这段的佳话,竟是以生命为代价写就的。望着这尊塑像,听着这段故事,我的心情沉重异常,有些透不过气来。多少次,都想走出大厅之外,仰望着飘着白云的蓝天,喘一口闷在心中的气。
佳话之所以成为佳话,在于它有动人之处。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王鼎以“尸谏”方式为林则徐伸张正义鸣不平,这骇世之举,足以见他对林则徐的了解和信赖。这两个初识于翰林院,相交于江西,在共同打击考场腐败中成了知音,这是两个同样刚正不阿的、正直无邪的官员;他们的情谊,在深秋宴会之际,长于林则徐17岁的王鼎,面对一班洋溢着朝气,充满改革精神的后辈期盼他“阅历虽深有血性,不使世物磨锋芒”,“公其整顿焕精神,勿徒鬓发矜斑苍”,他以宽广的气度与这班后辈结下的辅正继世的君子之谊,成了忘年之交。一个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自勉的人,一个是心胸“恢博“,面对年轻人的当面奚落,含沙射影而不怒的人,这是两个同样心胸博大的人。一个因1833年9月,江苏发生特大水灾写下3000字的奏折单衔上书,晓明利害。一个受命与协办大学士敬征前往江苏查处盐务时,为请求裁撤淮南淮北两淮盐政,收归总督办理而单衔上书。须知道,当朝规定,官员不能以个人的名义上书,“单衔上书”需要将个人生死置于度外的情怀,而两个人都有着同样的胆略。想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担当精神。一个不论是顺、是逆,是荣、是辱,都始终信任不变,毒患泛滥时,在朝廷力荐林则徐,支持禁烟,在每一次的赴任,都与林则徐推心置腹的促膝谈心,商讨禁烟方略。每一次的保荐,每一次的送行,他相信林则徐是一个“多谋善断、有胆有识、堪为重任”的人。主持河工之时,还是想着推荐遣戍途中的林则徐襄助东河工程,希望借此机会,让林则徐“效力赎罪”,免遭远戍伊犁之苦,以求重新启用。一个则把这种信任转化为动力,不论是位高权重,还是作为效力赎罪之臣,都勤勉敬业,披星戴月,不顾各种流言蜚语,不惧各种诽谤与攻击。用他的行动、他的业绩,回报恩师的保荐。
一个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劝谏当朝,想想,这种的情感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这种的信任是怎样的一种信任。望着这尊塑像,我觉得,林公有幸,仕途上,遇到了一位长者,一位恩师。从相识、相知,成为至交,爱至深、信任至深。
至交者,志相同、性相吸、气相投也。这志、这性、这气,虽地域不同,却经历相似。探究他们的成长经历,两人家境都十分贫寒,但都嗜爱读书,王鼎家虽贫困,但也算得上诗礼传家的知识分子,在他的故乡,流传着城隍爷助学的故事;而林则徐则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但母亲教导他“男儿务以为大者远者,岂以琐琐为孝焉,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十岁时,林则徐就写下了“家少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相信今天的苦读,将来一定能够报效国家。他以为“静坐读书各得半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把拥有一块只容膝盖大的地方读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王鼎家族中不乏坚贞不懈的有识之志,虽穷愁潦倒,穷贫不堪,但都保持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这些都深深感染和熏陶着王鼎,造就了王鼎的品格。而林则徐生长闽江之滨,就读于鳌峰书院,山长郑光策不畏权贵,思想活跃,他的“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着林则徐,养成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
治国者,必先治家。在纪念馆中,听到一个故事,说的是家中为了五尺庄基地和邻里起了纠纷,家里给他写信,寻求解决办法。王鼎将明代诗人写的《戒子弟》加以修改。诗作者林翰恰是家住福州文儒坊,有着“三代五尚书”的佳话,原诗内容为“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王鼎稍加修改为“多次来信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依然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王鼎改诗让庄基的事,一直成为后人的美谈。这也让我想起了林则徐的《十无益》以及林则徐写给夫人的书信,其中写到“做官不易,做大官更不易,我是奉命唯谨,毕恭毕敬。夫人务嘱二儿须千万谨慎,切勿仰仗乃父的势力,和官府互相往来,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这两个事例,可以看出两位在接人待物与处事风格,看出了他们的谦和与礼让。
人生难得几知己。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让俞伯牙的琴声遇到了知己。钟子期的离世,让俞伯牙觉得唯一懂得他琴声的人去世了,再没有理由弹琴了。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弹奏了最后一首曲子,摔坏了琴,发誓此辈不再弹琴。俞伯牙与钟子期因琴声而成为知己,那么,王鼎与林则徐呢?那是生死之交的知己,有着共同的治国理念和为民的情怀,有着共同的禀性。一个可以做到以死劝谏,一个能够“宠辱皆忘”,能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这样境界的人成为知己,肯定超越俞伯牙与钟子期啊!由此,我又想到,人生知己何须多,有如王鼎这样的一知己,足矣,再想想,林公有幸也,有王鼎这样知己恩师啊!
篇9
一、备课环节——积蓄情感
中学语文教材大都文质兼美、形神俱佳,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许多选文闪烁着道德、情操、人伦的光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让那些富含情感的美文去感染、激荡学生,让学生内心极易被点燃的感情与之共鸣,如《背影》中浓浓 的舐犊之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在备课时满怀深情,在授课时就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满足学生的各种情感需求。
二、导入环节——让情感动人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讲《,你在哪里》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国防外交、教科文卫、工农商学兵各个行业都给予过及时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能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这样的讲说让学生很快沉浸在对总理的深情怀念之中,为整节课的学习作好了情感铺垫。这样的导入有利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从听觉、视觉、触觉、心觉乃至幻觉等多种感觉的立体交错中完整把握审美对象。这样的导入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情操受到了良好的陶冶。
三、授课环节——让情感深入人心
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不但蕴涵在各种语文教材中,也蕴涵在所有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只有真正站在大语文、大阅读的高度上才能有效弥补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中流失的丰富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
1、用情感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如在教学《春》一文时,我先引领学生听录音,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想象春天的美丽景色,然后跟着录音齐读。同学们读着读着,读出了春天的色彩,读出了春天的气息,读出了春天的声音,也读出了春天万物欣欣向荣的欢乐气氛。他们仿佛身临其境,产生了愉悦的情感,越读越有劲,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达到了教学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
2、讲课时用真情陶冶学生。课文中语言的情和义是息息相关的,学生不了解语意就不能领情。教师要通过充满激情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愫、情思和情怀。首先,教师讲课时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每篇课文在感情上都有一个基本格调,如黄飞《甜甜的泥土》中的母子情、刘义庆《人琴俱亡》中的手足情、魏巍《我的老师》中的师生情……课堂教学要因情解文,使学生能够因文激情。其次,教师要沉浸到对字、词、句、篇的分析中去,引导学生透过字字句句,领会文之理、文之情。
3、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诱导学生表达情感。作为一名当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洞察学生的心理,而且要尊重其主体性和创造性,用我们无尽的爱和丰厚的情感去影响并感化他们。情与境关系十分密切,吴乔说:“情能移境,境能移情。”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创设相关情境,能让学生触景生情。
4、用艺术激发学生的情感。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以用于教学,是完全可能的。例如,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总而言之,把艺术引进课堂,就是把课文描写的形象让学生仿佛能看到、听到、触摸到,使他们的感受更真切,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
5、用体态语言显示学生情感。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重要的“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此外,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录像、幻灯、电脑软件等电教手段,可以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讲述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生机。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情感,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
四、作文环节——让学生的情感发芽、开花、结果
篇10
倾向一:追赶时髦
凡向别人展示的课(如观摩课、比武课等)就必安排这么一个环节,似乎少了这一环节这堂课就缺了什么,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似的。
倾向二:蜻蜓点水
有的教师把“合作学习”当成教学的点缀,一些教师往往不管问题的难易,不给思考的时间,就急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排学生“呼”地转身,整个教室“嗡嗡”一片,然后汇报一下学习的结果就算完事。
倾向三:放任自流
有的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自己成了旁观者,放任学生“无的放失”,使得交流内容“开放无序”,导致合作过程混乱,质量无法保证。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这种课堂中的伪“合作”,全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应该切实做好几个方面:
首先,要划分好合作学习的小组。
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最多不超过8个。因为人数太少不利于很好地开展讨论和交流,而人数太多又难保证有充足的时间人人参与。还要注意小组成员不同学习基础、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的组合,以便形成学员之间的“积极互赖”,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者、记录者、协调者、报告者等,而且应该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赖,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其次,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应该是在需要的时候才进行的,所谓“好力要用在刀刃上”。如果过于频繁地使用则很容易导致合作的高耗低效。
1.于课文的重点处
课文的重点之处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或深刻的意义,学生自主探究难免以偏概全或不能深入地理解、感悟。因此,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能使学生读深读透。如教学《人琴俱亡》一文时,有学生质疑:“子猷在听到子敬去世的消息时‘了不悲’‘都不哭’,这是否意味着他对子敬的死无动于衷呢?”其实这个问题就是文章的教学重点。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讨论、交流,他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
2.于课文的矛盾处
很多课文在文字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点睛之笔。学生因为认知范围、阅历的局限,有时未能理解作者的匠心。这时,教师便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体验,感悟作者构思的巧妙。如教学《甜甜的泥土》一文,有学生质疑:“小说前面提到‘她’(王小亮的妈妈)‘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的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后来又说‘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消融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人的体温未能使糖融化,而地温却使之融化了。这是不是小说前后矛盾?”教师顺学而导:“对呀,这样写不是前后矛盾了?请同学们再认真、仔细地读课文最后一部分,小组讨论、交流。”
3.于思维的求异处
求异即不同于传统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结论。抓住求异点,让学生展开讨论,大胆想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在最后我布置了一个小练笔:“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发了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呢?请先讨论一下,然后写下来(100字左右)。”学生们通过思考、交流后,得出了许多独特的设想。
第三,要安排好合作学习的基本程序。
1.要强调的是独立学习。教学中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说:“现在我们开始合作学习,请大家四人一组开始讨论吧!”于是,教室里便立即“嗡声一遍”。在一些教师的心里,这就是“合作学习”了,在这样的合作学习里,没有了学生独立自学的时间。殊不知合作学习以独立自学为基础,学生只有通过充分自学,才会对每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小组讨论时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敢说敢辩。
2.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学生互相启发,纠偏纠错,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一环。小组讨论应致力于形成学生“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单凭表面上的积极和热闹是不足以评判学生的参与与否或参与程度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既要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学习结果,又要对同伴的学习结果进行补充和修正,还要注意提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向其他小组或老师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