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影评范文

时间:2023-03-15 03:5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寄生虫影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寄生虫影评

篇1

1农田病虫害生态修复技术

1.1害虫诱杀技术

一是利用麦粘虫的趋性,采用糖醋酒混合液诱杀成虫、利用杨树枝条把、稻草把诱集产卵;利用水稻害虫成虫的趋光性,在稻田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减轻稻瘿蚊、叶蝉、稻黑蝽、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螟虫等害虫的种群数量[1]。二是应用昆虫化学信息素诱杀二化螟。

1.2灌水控螟与种植引诱作物诱杀螟虫技术

螟虫卵孵化始盛期,将田水排至3 cm以下,降低蚁螟为害叶鞘的部位,盛孵高峰后和盛孵末期,均灌深水,以杀死幼虫[2]。田边种植玉米等诱集螟虫,集中杀灭。

1.3稻鸭共育技术

利用鸭子在稻田中穿梭觅食,起到刺激水稻健壮生长、耕耘、吃(踩)草、捕虫的作用,减轻纹枯病、叶蝉、螟虫、稻飞虱、稻水象甲、水生杂草等病虫草害的为害[3]。于水稻移栽10 d后开始投放幼鸭,抽穗前收鸭,一般放鸭以150~300只/hm2为宜。

1.4生物农药治虫技术

对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发生量大必须用药的情况下,用苏云金杆菌(Bt)、藜芦碱、烟碱·苦参碱等防治。可有效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

1.5健身栽培控制病虫技术

一是选用适合当地生产需要的高产优质的抗病虫品种甬优15。二是播种前要先进行晒种、选种等工作,再进行种子处理。用25%脒鲜胺乳油稀释成5 000倍液浸稻种48 h。培育无病壮秧,增强对病虫的抵抗能力。三是推行宽行窄株、东西向种植方法。有利于促进秧苗生长、通风透光,提高水稻抗不良环境、抗病虫的能力。密植规格为行株距30 cm×20 cm。四是科学施肥管水。提倡有机肥、无机肥结合施用,氮、磷、钾肥配合使用。另外,要重视硅肥、镁肥等微量元素的施用。翻耕前施沼液90~120 t/hm2,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施肥要做到以施底肥为主,底肥占50%~60%,分蘖肥占20%~30%,穗肥占10%~20%[4]。纯氮总量比常规减半(控制在105 kg/hm2),配合磷、钾肥的施用可以起到一定的调控病虫害的作用。早施追肥,看苗施追肥,分返青期和圆秆拔节期2次追肥。穗期慎施氮肥,在抽穗前10~15 d,对明显脱肥的田块可少量追施穗粒肥,可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晚稻追肥截止期控制在8月15日。在全生育期中,长期淹灌水层,容易引发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的发生和为害。水稻在减数分蘖期、抽穗分化期、分蘖期、移栽期不能缺水,分蘖末期应在苗数达到需要分蘖苗数时排水晒田[5]。坚持干干湿湿的原则,移栽期、分蘖期浅灌勤灌,分蘖盛期苗够开沟晒田,后期间歇灌水,一般在收割前10~15 d水稻完全成熟后才可断水,防止后期断水过早。五是水稻中后期的病虫害防治。水稻中后期的病虫害是病虫发生和防治的关键时期,明确当时的病虫害主攻对象,抓住主要病虫害兼顾其他病虫害的防治。中后期主要是以稻曲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螟虫为主,在预计虫害发生大必须用药的情况下,稻纵卷叶螟和螟虫卵孵化盛期采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稻曲病等要着重在破口前7 d至抽穗期对水稻进行保护,特别是多阴雨天有利发病的天气情况下要进行2次以上药剂防治,间隔7 d用药1次。在稻飞虱重发时,采用生物农药藜芦碱、烟碱·苦参碱或环保、低毒、高效型化学药剂吡蚜酮、噻嗪酮(扑虱灵)等防治。六是农作物收割期间,田间天敌有一个向外迁移的过程,路旁、沟边、田埂等杂草应保留。在田埂、路边与玉米间作荫蔽性大的植物大豆等,有意识地堆放草把,以便提供天敌栖息场所。

2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效果

2.1农田天敌群落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

生态修复区已实现连续3年未施用任何化学农药,农田天敌群落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一是盆拍法。每年的10月初,用盆拍方法调查生态控制田和农民自防田的蜘蛛数量、稻飞虱数量和中性昆虫数量。每盆拍6丛水稻,重复10次。其中2011年10月初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吕仲贤博士邀请了国际水稻研究所动物分类专家乔·卡丁、邦·西尔维亚对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指导的东吴生态修复区稻田进行节肢动物的分类和鉴定工作。从表1可以看出,2011年田间的蜘蛛数量生态控制田比农民自防田增加5.3倍,2011年生态控制田的蜘蛛数量比2009年增加了13.5倍;2011年田间的中性昆虫数量生态控制田比农民自防田增加1.9倍,2011年生态控制田的中性昆虫数量比2009年增加了39.8倍;2010年鄞州区甬优系列褐飞虱属大发生年份,农民自防田多次用化学农药防治,田间虫量仍较高,生态控制田在9月中旬,采用生物农药藜芦碱、烟碱·苦参碱防治1次,虫量基本和农民自防田接近。2011年未经任何防治,飞虱数量处于可控范围内。二是粘卡法查寄生蜂。每田挂卡20张,挂48 hm2。2010年查3次,20张卡平均诱集到寄生蜂:生态控制田19.7头,比农民自防田4.3头多3.6倍,原因是农民多次使用化学农药防治;2011年查5次,20张卡平均诱集到寄生蜂:生态控制田14.0头,比农民自防田8.4头多66.7%,原因是鄞州区病虫发生较轻。

2.2肥料利用率明显提高,土壤酸化程度得到缓解

一是在翻耕前施入沼液90~120 t/hm2,使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根系环境得以改善,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总量和活性大大增加,提高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农作物的抗逆性增强,保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农药使用量下降50%以上,农残污染减轻,为天敌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三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用专用复合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盲目、过量施肥造成的肥料流失和浪费,减轻化肥对环境的“立体污染”。氮肥用量由原来的210 kg/hm2降至105 kg/hm2,利用率由原来的25%提升至30%以上;速效钾由原来的66.6 mg/kg提高到80 mg/kg以上,土壤酸化程度得到缓解。

2.3产量稳定,效益提升

2011年生态控制区的扬麦12小麦平均产量6 075 kg/hm2,甬优15晚稻平均产量7 425 kg/hm2。粮食产量基本与农民自防田接近。农药、化肥成本降低,且稻米销售价在20元/kg以上,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3结语

经过3年的实施,田间的天敌种群和数量已达到一定规模,田间自然控害效果十分明显,但要真正恢复农田生态系统需要5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4参考文献

[1] 张先华.豫南优质水稻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及综合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4):73-74.

[2] 刘康成,熊健生,肖筱成,等.吉安市水稻主要病虫害生物农药防治技术规程[J].江西农业学报,2011(9):81-82,85.

[3] 熊文献,庞振凤.稻瘟病的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2(7):52.

篇2

中图分类号:R3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16)05-0102-03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及防治。寄生虫病的诊断找到病原体做出准确鉴定是“金标准”,因此,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手段正加速革新,在数字化时代运用多终端、人机交互等手段来更好地协助学生自主学习,辅助教师授课,并对教学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已是现代教学的趋势和方向,因此,将标本数字化并建设相应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显得愈加重要。“人体寄生虫学数字化标本教学平台”的构建,契合了形态学虚拟仿真教学及现代网络教学的趋势和要求。该平台通过建设高质量的数字化标本库及配套网络教学平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助力教师教学,对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的发展与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1人体寄生虫学数字化标本教学平台的构建

1.1数字化标本素材的收集

主要素材为教研室现有标本,我校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积累了大量的人体寄生虫标本和病理标本;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建立了一些寄生虫动物模型,通过收集动物粪便或解剖动物等途径获取其虫卵、幼虫、成虫标本或大体病理标本;菜市场购买水生植物、鱼、青蛙等中间宿主制作成大体标本;与兄弟院校、肉联厂、医院检验科、疾病控制中心等相关单位加强联系,收集教研室所需标本。

1.2素材的整理与保存

制作好的玻片标本放入木质标本盒中,大体标本固定好后用甲醛溶液浸泡保存于标本瓶中。由于图库所需的素材数量大,为了便于对收集的素材进行查阅和管理,所有标本记录名称、采集时间地点、寄生动物、寄生部位等并按照虫纲分类保存管理。

1.3数字化标本库的建立

1.3.1大体标本数字化标本库的建立 利用数码相机将现存的大体标本360度旋转拍照,应用三维立体动画软件制作成可控制三维立体动画标本和交互式立体观察大体标本,并导人大体标本的描述。通过三维立体动画软件处理好的图片,配合多点鼠标操作可实现对数字化标本任意角度拖动、旋转、平移、缩放及测量,学生能看到大体标本的不同侧面,让标本可以立体呈现在学生眼前。

1.3.2玻片标本数字化标本库的建立 利用最新的数字切片扫描系统(全自动显微镜)对筛选出的高质量玻片标本进行全自动扫描,自动采集显微镜下的数字图像。允许用高倍物镜或油镜扫描不同区域,并与低倍扫描的背景全视野图像一起打包压缩,制作成数字标本浏览模式,并对数字化标本结构进行标注或附加注解。制备好的数字化标本在计算机或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如同在显微镜下一样可进行不同倍率观察,也可在低倍背景图像下选择区域进行高倍观察,观察的同时能测量标本大小。

1.4数字化标本教学平台构建

将制作好的数字化标本上传到校园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管理员给学生设置账号与密码,学生可以登录系统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设立网上交流及答疑区。对于疑难问题,学生可以在网上互相讨论,也可留言,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解答,构建一个方便师生交流学习的第二课堂。利用数字化标本库自动组卷,学生可进行形态学自测,期末在线进行形态学考试。通过后台管理功能,教师可以查看学生的学习活跃度、自测成绩等信息,并对学生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人体寄生虫学数字化标本教学平台的优点

2.1教学过程直观形象,学习不受时空限制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图片来源主要是幻灯和模式图,图片质量不高、死板、信息量少,很难满足教学的要求。而数字化标本形象直观、信息量大,使得枯燥的形态学教学变得立体生动。以往学生学习寄生虫形态结构,观察标本仅限于实验课,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掌握所学的寄生虫形态是难以实现的;导致医学生对人体寄生虫形态结构知识掌握不牢,进入医院或疾病控制中心等部门工作后对常见的寄生虫辨识能力不强,对较为少见的寄生虫难以辨识,无法对寄生虫病做出准确诊断。基于网络技术的数字化标本库的建立突破了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生可以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本课程资源,即使在课程结束后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复习;且数字化标本可模拟镜下阅片,培养学生独立阅片技能,为培养寄生虫病原学检测专业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2.2解决标本稀缺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文化卫生水平的提高,多数人体寄生虫病的感染率越来越低,使得收集人体寄生虫标本变得更加困难。传统保存标本的方法多以玻片封片保存,大体标本液浸于玻璃器皿保存。玻片标本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破裂,如学生观察时镜头压碎玻片、使用时摔碎玻片;染色玻片标本保存时间长会褪色,导致其形态结构不清晰;而大体液浸标本保存时间过长有组织溶解现象;在长期的使用和保存中一些珍贵的标本被损坏。随着数字化标本的构建,所有标本经数字化处理后可以永久保存在教研室数据库中供师生使用,无须大量重复制作,节约了资源;而且对数字化标本进行信息标记、分类保存、检索等更为便捷,使标本的管理更加高效。

2.3增强师生互动

传统授课模式下师生交流主要在课堂上,课后师生的交流受时间、地点限制,而数字网络平台搭建后学生可以通过留言、在线交流等方式与教师沟通,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后台数据管理,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活跃程度;通过对测试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对寄生虫形态的掌握程度,根据错题分布进行教学内容调整。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师生交流讨论、教师答疑提供极大便利,从而为“互动式教学”提供基础。

3数字化标本教学平台的不足与展望

3.1数字化标本教学平台的不足

底直瓯究馐墙玻片标本与大体标本数字化,其图片质量取决于原始标本的质量和典型性及制作素材时拍照、扫描等技术;在移动终端观察受手机或电脑分辨率、色差等影响;部分寄生虫数字化图像效果欠佳,如一些原虫的细胞核、细胞质等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清楚地观察到其特征;一些大体标本数字化的图像容易忽略掉一些细节。故数字化标本与实体标本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数字化标本还不能从根本上取代传统的镜下玻片标本与肉眼大体标本,但是数据库平台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寄生虫形态的有益补充。

篇3

一、立足校本教研,增强研究实效性

校本教研作为推进课改进程的首选策略,其重要性将随着课改的深入日显突出。为此, 我们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操作,第一理论学习、方案设计阶段。在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理论学习基础上,逐渐完善校本教研的制度、方案,确定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计划,结合实际确定课题,完善理论学习制度、对话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等,教师写下了大量的学习体会。第二阶段,问题式研究。着重研究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本着发现问题——团队学习——总体设计——行动研究——反思提高的教研模式,我采取上示范课、跟踪听课、参与活动、挖掘教师潜在因素、提炼个性特色的方式,形成了形态课、实验课、生态课等课型模式。

二、开发校本教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本着上述原则,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校园的生物》和《鱼趣》,共计6万余字,144幅彩图,分为四篇——健康篇、植物篇、动物篇、操作篇。本教材的编写主要针对新教材涉及内容比较广,侧重学生能力训练的特点;又因学生学习时间紧,无暇收集查阅资料的现状,以解决学生身边的生物学知识。其中,有学校的、社区的动植物知识详细介绍,如生物体的属名、学名、别名、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产地分布、栽培要点等;有实验材料如草履虫、蚯蚓、鼠妇、金鱼的培养;有实验操作的具体指导;有青春期心理健康辅导等,它是学生学习的补充材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

三、建设实验基地,增强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为了给学生参与生物学科的活动提供场所,为学生展示个性、交流成果搭设平台,我们建立了实验基地。开展了生物百项活动成果竞赛、开展了绘图比赛、生物学小报比赛、调查报告评比、观察日记评比、生物摄影评比等,学生写出了《顺城区周边环境的调查》、《本地区常见寄生虫的调查》、《抚顺市民爱鸟护鸟的调查》、《中学生近视率的调查》、《禽流感的认识》等调查报告,学生走进了社区、走进了医院,拍摄大量图片、罗列了大量的数据,使学生多种能力得到锻炼。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15中学开辟了实验田,尝试种植了向日葵、南瓜、多彩西红柿等十余种常见蔬菜。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见证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59中学开展了采集和移栽蘑菇和蕨类植物的活动,学生体验了生活,锻炼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

四、以课题牵动,促进整体提高

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从2001年起我区就尝试对生物实验课教学改革的专题研究,全区生物实验教学从讲授实验走向操作实验、从演示实验走向分组实验、从验证性实验走向探究性实验;学生从观察、探究、调查三类各选一项活动作为考核内容。到目前为止全区由过去实验课完成率30%上升为90%,同时开展了全区学生实验技能大赛,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验能力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