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诗词范文
时间:2023-04-07 15:1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革命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回到房间里,反锁门。天空不知在何时黯淡下来,黑涩的天空直压下来,让人窒息。我没有开灯,房间内寂静的让人害怕,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一个人,独自潸然泪下——
于是,猛然想起人生路上有爷爷的瞬间。
想起,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没有小时候的亲密。而现在……
突然,一只体型有点庞大的虫子飞进了房间内,弟弟看到后,连忙拿起杀虫剂向那子虫子进攻,虫子收到了药力的攻击,顿时颤了颤,还是飞了起来,弟弟穷追猛打,但它依然顽强的躲避着。直到找到了出口。
看到这场景,我莞尔一笑:爷爷,你也会不懈努力,让我给你鼓励,一起加油、一起战胜那狂妄的病魔,相信,会有奇迹,即使没有,那就由我们一起创造。
爷爷,相信:你会好的。
篇2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到现在。
2、基本介绍:
(1)第一次工业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它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2)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篇3
以预见科技新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革命而知名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畅销书作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石油和化石能源日渐枯竭并导致严重气候危机的时候,是否会产生出一种“后碳”时代的新经济模式?
经过约10年的思考、实践、讨论和总结后,里夫金率先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在他看来,人类将在18世纪以纺织工业机器化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20世纪初以汽车大规模装配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逐渐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
这一次,可再生能源生产将和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全球数以亿计的普通人将可以在自己的家庭和办公室里生产出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共享,就像现在在互联网上和分享消息一样。与此同时,还将带来一场社会革命,从根本上重塑经商模式、人际关系和教育方式。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今年4月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介绍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后,这一概念迅速在全球政界、学界和传媒界引起热议。事实上,欧洲人早在2005年前后就注意到了这个新概念,并已经悄然着手准备,以占得先机。
在过去10年中,里夫金有2/5的时间都在欧洲访问,为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萨科齐等担任顾问。2007年,欧洲议会正式通过了把“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为长远规划的欧盟发展路线图,并已制定了2020年之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0%的目标。
日前,里夫金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独家专访时说,他已经“嗅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令人兴奋的味道”,而“中国人需要关心的问题是,到时候中国将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身陷于日薄西山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继续依赖化石能源,还是积极投身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科技?”
“我嗅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令人兴奋的味道”
《瞭望东方周刊》:是什么样的动因,促使你开始思考“第三次工业革命”?
杰里米·里夫金:在上世纪末,我就观察到,人类已经面临着两大严重危机。
一是石油危机。2001年,石油价格每桶还不到24美元。我当时就预测说,油价可能在短短几年内上升到每桶50美元,石油危机因此会很快到来,这个观点曾遭到 广泛的质疑和嘲讽。
2007年,油价已经超过了每桶70美元,这时全球的商品和服务价格都开始攀升。2008年7月,世界市场的油价冲到了创纪录的每桶147美元——我把它称为全球化的巅峰期。其实,当油价超过每桶100美元时,不少国家都爆发了抗议和骚乱。
种种迹象都表明,我们已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人均石油占有量已经达到了峰值。
另一个是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危机,其主要原因是前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二氧化碳过度排放。联合国的科学家测算说,未来7至8年内,全球气温将上升3摄氏度。
而比这个更可怕的,是全球水循环的改变。我们是一个水星球,水循环有一定的方向。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大气保水量将增加7%,温度升高会导致水分布的根本变化,从而引起更多的干旱、飓风、海啸。
因此,现在我们已经不止站在了全球经济的关键节点,更是处在了人类物种发展史上的决定性时刻,需要认真地思考:下一步怎么办?
《瞭望东方周刊》:你的答案是?
里夫金:默克尔当选总理后数周就邀请我去德国,讨论一个问题:德国在21世纪如何发展经济?
我反问她的第一个问题是,在石油时代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渐渐终结的时候,你希望德国在下一次革命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一方面世界正深陷危机,另一方面,我也嗅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令人兴奋的味道。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网会在“25至30年后成型”
《瞭望东方周刊》:能否具体描述一下你构想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杰里米·里夫金: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依赖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但它们已经越来越稀少,越来越难得到。但实际上,这个星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可以是能源的来源。
以中国为例,中国有9.3%的国土面积适合太阳能发电,从面积上看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此外中国还有全世界最丰富的风力资源,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中国提高风电补贴、改善输电网络,2030年风力发电可以满足中国全部的电力需求。
此外你们还有地热能,沿海地区还有巨大的潮汐能,农村里还有生物质能(产生于谷物与树上的甲醇和乙醇的生物物质团源),小水电的能源潜力可能也是全世界无与伦比的。
因此,能源其实每天都有,谁都可以得到,并不必须被集中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可以变得非常扁平化、分散化,然后通过某种方式聚集在一起。
而如果回顾过去,你会发现,历史上数次重大科技和经济革命都是在新能源体系和新通信技术结合下产生的。因为新能源体系加深了经济活动之间的依赖性,通信革命则成为组织和管理新能源的途径。
过去25年中,人类社会中诞生了一项非常强有力的通讯革命——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全球现在有23亿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联系、合作。无处不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与可以随时获得的新能源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平台。
更具体来说,这个构想有五大支柱:向使用可再生能源转型、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收集可再生能源、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存储间歇式能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电网转化为能源互联网、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燃料电池动力车。
篇4
18世界的工业革命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人类和牲畜不需要动手就可以完成劳动。冰凉的蒸汽机含着燃料慢慢变热,随着温度的上升产生出比千百匹马还要强大的的力量(工业革命使马的数量急剧减少)。这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时代。
19世纪是电气时代。电,能够更有效地储藏及利用能源。这个时代,工业革命渐渐更加专业化、体系化。福特T型车更是采用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打响了大规模生产的第一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便是大规模生产。
随着IT技术的迅速发展,20世纪后半叶进入了高度自动化的时代。杰克·韦尔奇的“六西格玛”标准追求极度无缺点,丰田公司的准时制挑战库存管理极限。第三次工业革命,正是利用这些技术和IT技术,追求完美生产效率的时代。
现在我们进入了2016年,这个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工业4.0。现实与虚拟空间相互交融,出现了“信息物理系统”这个奇妙的关键词。虚拟空间与现实的物理空间相互交织而诞生的新产物正在对这个时代产生莫大的影响。机器人的学习能力正在威胁人类的工作
从上方右侧的图中可以看到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智能工厂。需要低熟练度的反复作业被机械臂所取代,人类只需要做监控管理机器的工作。机械臂既不会觉得累,随着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定期更新换代。甚至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熟练度可以学习其自身积累的经验,得到提高。
依据M2M技术,机器人被设计成智能工厂通力合作的一员。现在,通过网络的交流正在呈几何倍数增长。这是因为这种网络交流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通过物联网相连接的事物数目正在以全球人口数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呈几何式增长。
虚拟的信息物理系统是?机器的社交网络!数据分析和工厂智能化,都要依赖于人工智能
技术的发展使得物联网的成本效率逐渐上升的同时,数据量也随之更加迅速地增长。在云计算中收集到的巨大数据如果不加以分析就等同于无用之物。因此,出现了以数据分析为核心竞争力的智能工厂、智慧城市等等。“信息物理系统”便是在柔软的虚拟空间中实现冰冷的机器与机器之间的相互沟通、合作与进步。简单地说就是让机器像社会成员一样,互相之间交流沟通的网络。说得更简单一些,就是“机器的社交网络”!
智能机器让工厂的效率得到了极大幅度的提高:库存减到最小,在机器出现问题之前就能够事先预防,分析数据做出正确预测使次品量减到最少,根据分析实时数据做出的人工智能判断来管理需求与供给。第四次工业革命炮弹,命中白领和管理层了么?
现在在瑞士的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大家以这样的背景为基础,预计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白领和管理型的职位会迅速的减少。WEF的报告书提到,在以后的4年间,全世界将有470万个白领/管理型的职位消失。报告书中还提到,预计2018~2020年之间,机器人技术和机器学习(ML)会正式的得到扩散。如果你觉得还有两年时间的话,那只能说明你对未来的危机反应过于迟钝。现在我们好像正处在黎明前的黑夜,满怀着期待的心情,等待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人正在渗入我们的生活
2014年,全世界机器人的销量达23万台,并且每年的增长率约为30%。虽然,目前的卖出额大概有12兆韩元左右,但想想30%的增长率的话,应该很快就能实现成2倍的增长。据初步统计,截止到2014年为止,工业用机器人销量最多。最近,家用机器人和无人机的销量剧增。如果将这些都考虑进去的话,机器人的销量简直可以用陡增来形容。而且,机器人不是人类,工人的工资要按照每年的通货膨胀情况逐渐增加,但机器人的采购费,随着技术进步(增加生产效率+机器人零售价下降)正逐年降低,可见机器人的需求增加是必然的。目前,中国是机器人销量最多的国家,其次是韩国、美国、日本、德国,这五个国家大约占领了70%的机器人市场。
“现在,让我们来拓宽一下机器人的概念吧”
机器人,不仅仅局限于是具有物理性的机器。将机器人定义为,和人类有一定相似性的人工智能系统,才更符合目前的情况。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已经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但仍无法满足人类的好奇心。然而,在数据成几何式发展的过程中,研究如何高速的分析数据,成了提高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
物联网,O2O等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推断消费者的行为模式。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这正是他们的魅力所在。过去市场营销方面的专家,已经开始被能够分析数据的人工智能系统所替代。人工智能系统,可以通过分析无数顾客的信息,来自动进行合理的判断顾客的行为模式;并能通过分析无数的案例,用以此类推的方式来推测顾客的行动。
目前,人工智能的技术还不成熟。就拿IBM的人工智能沃森来说,它也需要人类的辅助,才能运转。不仅如此,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一些人类进行轻微帮助,机器就可以自主学习的技术,也还在发展当中。这些技术在人工智能现场,活用的可能性提高已经成为发展的大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如果应用于商业化,可以有效地利用资金,这是以往所不能及的。美国的IT企业宣称要设计开放性的生态圈,让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人工智能的行列里。最近,IT企业共同的生存战略,正是所谓的“开放性”。
如果说,机器人是具有人的特性的机器的统称的话,机器人就应该能够进行感知、思考和判断,并且能够抓住正确的行动时机。全世界无数的创业者和技术人员,都在开发机器人的这三项能力,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谷歌,为了能够研制出能够自主行走,并且能够跑来跑去还能保持平衡的机器人,收购了Boston Dynamics等10多家公司。不久以前,谷歌公开了像猎豹一样,能够自由奔跑的机器人的腿,震惊了全世界。IBM的沃森,主要从事识别人类思想的人工智能机器的研究。沃森曾和国际象棋高手进行过对决,不过现在好像也和谷歌一样,开始走人工智能的路线了。IBM一直以来投资数兆韩元才研究出的沃森,为创造以人工智能-沃森为主题的巨大的生态圈,毫无保留地使用了自己的机械性人才。不过,如果运作盈利平分收益的产业模式的话,它就和苹果的IOS生态圈没什么区别了。既然需要投入这么多资金,在行动时一定要谨慎。因为,投资给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企业,不会在没有成果的情况下,一直盲目的追加投资。
目前,已经不是质疑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到底能否实现的时候了。软银董事长孙正义和阿里巴巴的董事长马云以及富士康的董事长,三人正联手,将可以识别人类感情的智能机器人Pepper进行大规模生产。无人机,就是在天上飞的机器人。世界上最大的无人机制造商,中国的DJI的一款产品的卖出额,就曾创过1兆韩元的记录。
篇5
临患不忘国,忠也。
爆裂同拚歼贼臣,男儿爱国已忘身。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古之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篇6
“甄体”风靡一时的同时也捧红了它的幕后高人郑晓龙,凡熟知郑晓龙的人,在聊天之前,都会准备一把瓜子。磕着瓜子,他才能聊得畅快。前不久他的《新编辑部故事》再次引发了收视狂潮。对此,郑晓龙微微一笑,“我拍戏,就像嗑瓜子,慢慢来,总会拍出自己理想中最好的……”
一个人讲述
中国电视剧发展史
有人这样评价:1990年,《渴望》播出后,犯罪率下降;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出国率下降;2007年《金婚》播出后,离婚率下降――人们因此总结说,郑晓龙导演的电视剧总能带动一种风潮。
是的,郑晓龙一个人可以讲述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29岁入职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1990年他策划的长篇室内剧《渴望》掀起万人空巷的收看热潮,让张凯丽、李雪健等家喻户晓;1991年,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编辑部故事》捧红了至今依然星光灿烂的葛优葛大爷和影后吕丽萍,不仅如此,李诚儒、张国立、濮存昕、马晓晴、刘蓓、傅彪、郭冬临、韩童生……这些龙套当年都名不见经传,如今却已星光闪耀;1993年,他远赴美国拍摄的《北京人在纽约》播出,成为表现赴美的中国人事业与情感的经典电视剧,捧红了姜文和王姬;2011年,他导演的《甄传》再次引发全国性关注热潮,更是把一批籍籍无名的演员捧上星光熠熠的舞台。
说到《北京人在纽约》,那是中国第一部全程在国外拍摄的电视剧,因为资金有限,曾有人提议在国内取景拍摄,而为了还原国外细节的全部真实,郑晓龙不惜背负150万美金贷款的压力,带领着四十多名成员的摄制组远赴美国实地拍摄。在全组几乎没人出过国的前提下,怎样做到细节的真实,曾让郑晓龙绞尽脑汁。不仅如此,《北京人在纽约》对郑晓龙个人也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一年,他在美国指导拍戏时突然接到医院电话说父亲病危,他赶紧飞回北京。眼见父亲病重,郑晓龙担心不已,可是美国那边电话一个接一个地给他打,让他感到心力交瘁。
父亲见儿子分身乏术,心疼不已,对他说了3句话:一,把拍戏的贷款还上;二,把戏拍好;三、注意身体。男儿泪,纵使哭到泣不成声,又怎奈千言万语。最后,郑晓龙低身趴到父亲耳边很小声地说出了五个字:“爸爸,我爱你……”301医院的走廊特别长,怕旁边的护士看见自己流泪,郑晓龙就使劲仰着头往前走。果然,他没有忘记父亲那份深情地嘱托,除了自己的作品外,他不仅捧红了诸多演员,更重要的是,还挖掘出了一些同样很厉害的导演。
当年,作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任的郑晓龙掌控着冯小刚、赵宝刚、王朔等一批精英人物的“生杀大权”。如果没有郑晓龙,冯小刚可能还在北京城建公司工会当宣传干部,每天的工作就是画黑板报和宣传画。那时候,冯小刚因为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郑晓龙的太太,从而有了认识郑晓龙的机会。于是,在此之前还只是一名美工的冯小刚表示自己想当《编辑部故事》的编剧。
“艺术中心有那么多的编剧,为什么找一个美工去写剧本啊?”好多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冯小刚写不了,但是王朔和郑晓龙认为他能写。可是,郑晓龙又没办法去说服心存疑虑的众人。所以,他跟王朔说:“你就顶着你的名儿,把这事应下来,然后转给小刚写。小刚万一写的不行,你负责改。”王朔说:“没问题。”
冯小刚和赵宝刚是郑晓龙有意与无意之间捧红的。“那时作为领导,我应该把机会让给更多的人发挥,而且他们确实发挥的不错。艺术中心应该不只一个人好,要让更多的人好。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心态。”
不赶时间慢慢来不着急
导演30年,时间在变,郑晓龙的好性子却从未变。他始终保持一颗不急躁,不浮躁的心,以“慢”的态度践行导演人生。他说:“‘慢’让人快乐,让人不那么焦虑,让人不那么紧张。”
经典电视剧《金婚》的剧情其实是来源于郑爸爸和郑妈妈的一次吵架。一次,爸爸给郑晓龙打电话说:“回来,回来,你妈妈又跟我吵架了。”等郑晓龙跑回家,又开始听他们唠叨――“你妈妈年轻的时候那么好,现在变成这样了……”“你爸爸年轻的时候那么让着我,老了也不肯让着了……”
之后,郑晓龙在开车回家的路上,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要拍一个电视剧,名字就叫《金婚》。第一年荧幕上有一朵玫瑰花,第50年,50朵玫瑰花。从恋爱、结婚、生第一个孩子,第二个孩子、第三个孩子……然后是孩子的教育等等,讲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此为主线,再讲50年中国的变化和中国平民的历史……他觉得这会是挺有意思的一个剧情故事。
然而,《金婚》第一集的剧本郑晓龙就写了13遍。一遍一遍地重复,写着写着就有可能写不下去,写不下去就停下来,大家再开会,再讨论,再写。《金婚》里大量的故事,有的是他家的故事,有的是朋友家的故事,大家的故事集中起来凑合在这一部戏里。所以,《金婚》就变成了一个虽然缓慢,但是有质量的经典。郑晓龙觉得《金婚》非常好,比《甄传》还要好,因为它更难得。
《甄传》最早是郑晓龙的妻子在网上看的一部小说。之后,他的团队对小说进行了很大的修改,变成了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个故事。把甄的性格从一开始就工于心计的一个女孩,变成一个单纯、不谙世事的女孩。然后,让甄在后宫里,在那种复杂的环境中,逐步变得工于心计,而且越来越心狠手辣。
郑晓龙觉得这是一个批判,是把一个美好摔碎了给别人看的过程。然而,《甄传》在拍摄的过程中,还在不断地修改。比如,甄把皇后给害了的那场戏,一开始,皇上到屋里去拴福袋,一定要把皇上调出来,也把妃子们都调出来,才能让甄和皇后发生那样的事情,这些情节也必须按这个逻辑来。那时候,郑晓龙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着急,慢慢来,剧本没有改好,我们就停一下,等剧本改好了再拍。不要赶时间,怕钱不够用,那样的结果可能不好,慢一点对我们的创作会有帮助。”
什么是精品?郑晓龙说:“精品,不是得奖,不是收视率高,不是挣钱多,好的作品应该有对时代、对历史的认识价值或是批判价值。”不仅如此,对于成功,郑晓龙的看法也与众不同。“我有时候想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能不能把自己成功的标准降下来一点儿?过去有个词叫‘小富即安’,我觉得也挺好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假如你对生活就是这种憧憬,而且对别人没有伤害,是自己的快乐,我觉得为什么不行啊,难道非得是大富大贵,才能快乐吗?”
也许有人说,郑晓龙你成功了,你就让人们慢点,站着说话不腰疼。可事实上郑晓龙没成功的时候也是这么慢。拍《北京人在纽约》的时候,从小说到剧本差不多一年半;《金婚》从有这个创意,然后找王宛平来编剧,然后到开拍,光剧本用了差不多三年;《甄传》从小说到剧本完成四年半……
一路走来,郑晓龙都是非常“慢”。其实,对他来说,“慢”是一种享受,享受剧本创作的过程,享受头脑风暴的过程。“什么事情往前跑,什么事情往后磨,这个非常重要。”郑晓龙如是说。
人生最大的快乐
是“悟道之喜”
2011年3月19日16时33分,郑晓龙发了一条微博:开始新生活,开始网络新生活。可是,现在2013年了,一直没见到他的第二条微博。可见,郑晓龙的节奏有多慢了。对此,他解释说:“在微博上的回复都是很浅的,我更喜欢跟三两好友,或者是一两个朋友坐在一块儿好好深入地聊天。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不是得一万知己足矣,不是吗?”然而,这份内心的恬静和淡然是慢慢修炼来的,年轻的时候,他可不这样。
之前,郑晓龙当过5年兵,去过黑龙江建设兵团。那会儿,郑晓龙年轻气盛,在兵团里跟人打架,还挨过一刀,扎在肩膀上7公分深。他印象特别深,那次打架是在北安火车站。一个朋友被人抢了粮票。“啊!还有抢粮票的?找他算账去!”然后,几个年轻人就这么打起来了。跟郑晓龙扭打的人个子不高,却朝他猛扑过来。朋友拉起郑晓龙,他觉得肩膀隐隐作痛,一看才知道肩膀上杵了一把刀,从北安火车站走出来时满地都是血。郑晓龙等人一边走着,一边觉得一股热的东西从肩上涌出来,把袖子都弄湿了,血就顺着胳膊一直滴下来。到了北安医院,两个医生按着郑晓龙,飞快地把他肩膀上的刀拔了出来――顿时,血飙了出来。郑晓龙盯着看,觉得好像干了一件特别不应该的事儿。心里想着,以后再也不能跟人打架了。
然而这之后,他还打过一次架。那是在拍《北京人在纽约》之后,郑晓龙、冯小刚和王朔一起去看演出,眼看有人插队,他们就不高兴,说了那人几句。谁想,那个人满不在乎地说:“有什么了不起的!”然后,又是一场集体混战。“人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年轻的时候是有年轻的阶段,有年轻当中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它的精彩,也都有它的无奈,记住自己的精彩,也记住自己的无奈。”这是郑晓龙对那段青葱岁月的诠释。
人,什么时候最快乐?不是有房子的时候,不是有钱的时候,郑晓龙觉得“悟道之喜”是最快乐的。“有句老话叫‘朝闻道,夕死可矣’。你吃些好吃的,那是小喜,是一种小快乐,一些小趣而已。可是,你悟道之喜就是大喜,或者是突然产生了灵感,这个过程是特别快乐的。先耐得住寂寞,在家里好好读几年书,等到再出来的时候,你会比别人高一截。这好像打拳,你要把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这是一种功力。”
有时候慢下来,不仅仅是对自己,对周围的人也是一种态度。在拍《甄传》的时候,浣碧的扮演者蓝盈盈有一场哭戏,她却怎么都哭不出来。大伙都替她十分着急。结果,郑晓龙走到蓝盈盈身边,只说了6个字,她当场就哇哇哭出来了。原来郑晓龙说的不是“你是怎么搞的”,而是“没事,我们等你”。
之前,在别的剧组也出现过这种情况。郑晓龙充分体谅演员,他们的职业和其他职业不同,除了理智,还需要包容。郑晓龙对演员一直尊敬又爱护,在保护演员情感的问题上,他非常注意。有人调侃:“都说不会骂人的导演成不了名,您一直不出名,是不是因为您不会骂人?”郑晓龙拍什么火什么,然而,火的都不是他,而是他的作品。影视圈是一个很容易名利双收的地方,他却一直很低调。有人问:“你不觉得亏吗?”“有它亏的地方,也有它不亏的地方,看哪个更大了。”他笑着回答。
篇7
第一次工业革命:指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关键词:课改;传统教育;革命
前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黑龙江课改名校共同体成立”的大会。本次大会由《中国教师报》黑龙江记者站主办,绥芬河市教育局承办。大会聚集了黑龙江教育同仁,达深化课改共同发展之共识,强兄弟学校之间认同感与归属感,共谋课改大业。
在学习中,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让我明白了必须通过改革来培育优质的学生,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副院长在讲座中指出教学改革的五大板块:自主预学―问题呈现―疑难解题―方法建读―开放练习。这一教学模式的提出是“以学定教”的一个超越。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也在讲座中介绍了自己学校多年来走入课改试验的宝贵经验。杜朗口学校全面实施“10+35”的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每一个学生全面实施课堂教学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实现教与学的根本转变。坚持实行教师业务论坛,深化校本研修。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同时我们又听了原兖州市一中校长杜金山和著名教育记者李炳亭的讲座,他们主张“好学校是一方池塘,学校的产品是课堂,素质教育的突破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能让学生学进来,并且学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对于课程改革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课改是对传统教育的革命
课程改革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形式单一、教条死板的教学模式,构建以生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变压抑、闭塞为自由活跃,使课堂充满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这样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置身于快乐的学习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教师的引导及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特色。这样的课堂教学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德育素养。
二、课改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对话交流课堂
课程改革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培养及健康的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课程改革希望得到家长的认可、理解和支持,这是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程改革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教育要求。在课程改革之中需要各位家长的大力配合做好学生的课后辅导及新课预习方面的指导,因此需要让家长了解新课改的教学目的要求,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使课程改革真正改在实处。
三、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的一个平台
篇9
原文:
《次韵刘和德赋渊明》朝代:宋 作者:于石
士之生斯世,身穷志弥笃。
不惟气浩然,亦是敦薄俗。
渊明晋高士,志岂在微禄。
不以进为荣,不以退为辱。
云出鸟倦还,吾亦从吾欲。
南山岂无豆,东篱亦有菊。
日与田父游,气象和而肃。
一枕北窗风,红尘任奔逐。
篇10
[关键词]市场经济;科技革命;关系;启示
[作者简介]张瑞苓,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中国化研究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山东青岛266000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1-0058—03
一、三次科技革命均发生在市场经济国家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刚刚确立之后进行的。此时,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通过殖民扩张,市场变得广阔,而商品生产的速度赶不上市场对商品的追求速度,即供不应求。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改变这一现状,进而催生了第一次科技革命。此时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阶段,当然,这里的市场经济阶段还属于古典市场经济阶段。这次的科技革命,所涉及的领域相对较小,主要是在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以机器代替工场手工业生产,并逐渐形成了近代工厂制度。此外,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并没有先进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更没有形成人才培养机制。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世界殖民地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完毕之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已经不能再采取第一次科技革命中增加市场份额、扩大生产规模这样的传统方式了。为此,迫切需要通过新的方式来赢得竞争,于是就催生了采取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方式的第二次科技革命。这时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加大对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形成了近代科学理论。尽管如此,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年代,仍处在古典市场经济阶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此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基本进入了现代市场经济阶段。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远离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厚积薄发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佼佼者,为维持其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霸主地位,抢占战后市场先机,它紧紧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契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等,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元气大伤,国际市场竞争力大减,再加上国民对于和平与稳定的渴望,使得这些国家不再冲动,而是将全国之精力集中于发展本国经济,恢复本国国力;而面对强大起来的美国,要想再次在竞争中分一杯羹,只是通过第一、二次科技革命那样的形式似乎已经行不通了,为改变自身的劣势地位,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迫切需要更加高端、更加高速的发展形式。这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原因
第一、二次科技革命都发生在古典市场经济阶段。这一阶段最大的特征就是单纯地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属于自由竞争阶段。可以说,古典市场经济阶段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利己性。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个人利益,即赢取最大的利润,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必然会进行技术的改革与创新。当然,这里的创新不仅包括生产设备上的改革创新,还包括经营模式与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所以说,第一、二次科技革命主要是由市场竞争规律来推动发生的。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现代市场经济阶段。这一阶段不仅有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调节,还有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的调节。可以说,现代市场经济与古典市场经济最大的区别就是现代市场经济有政府的干预。这使得市场经济相对来说变得更加完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创新,不仅有竞争的推动作用,还有政府的推动作用。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科技创新,保护科技创新成果。如美国和德国,在这方面就有着各自不同的做法。美国建立了经费支持、技术支持、人才支持制度;形成了鼓励创新的法律保障体系,比如《专利法》《技术创新法》《知识产权法》等等。而德国,具有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反垄断措施,为市场竞争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为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可以说,现代市场经济,将个人利益的取得与社会利益的实现相统一,为了达到效益最大化,更大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而科技创新又反过来带动了产业革命的爆发。当然,无论是古典市场经济阶段,还是现代市场经济阶段,都属于市场经济。三次科技革命都发生在市场经济国家是具有现实的必然性的。
从宏观上来看,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正是由市场经济的特征和基本功能所推动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平等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同时又是一种开放经济。它的平等性与自主性使得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着竞争的可能性。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无论是生产者、经营者还是购买者,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愿望和利益进行交易活动。当购买者根据自我愿望购买商品时,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购买者的青睐,相互之间就产生了天然的竞争关系。而这里的竞争,既有质量上的竞争,还有价格上的竞争。在价格竞争中,为了保证既竞争成功又获取利润,生产者就不得不对生产过程进行改革与创新,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所以说,市场经济的特征决定了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必然性。
市场经济具有四大基本功能。其中有两个是这样论述的:一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动力结构有利于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和产品结构的不断创新,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以竞争为中心的协调结构,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来实现经济过程的均衡。
从微观上说,市场经济国家推动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为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除了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这种基础方式以外,还通过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以实现成本最小化等新兴方式。所以,无论是政府的鼓励政策,还是企业与科研领域的自愿合作,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利润的最大化。而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默契十足地推动了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
所以说,三次科技革命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由竞争规律、追求利润最大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共同推动的结果。
三、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建立创新型国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国的这种市场经济模式属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成本竞争优势,逐渐参与到了国际竞争中。然而,市场经济在国际上已非常成熟,而处在现代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中国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趋于前列,必须扭转现有局面,转变自身竞争优势。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可见,科技创新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三次科技革命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只有抓住科技创新的道路,才能够在竞争中获取真正的成功。因此,中国必须推动本国科技创新,从依靠成本竞争优势转变为依靠科技竞争优势,从贸易立国转变为技术、人才立国,建立创新型国家。
首先,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不同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虽然政府的功能已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市场调节的作用仍有待提高。
其次,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自我摸索中发展的,而政府鼓励科技创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也是逐渐制定出来的,所以,仍有许多不完善的方面。而且,这些法律法规即使是制定出来了,其施行也需要长时间的推动。因此,必须完善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监管机制,提高制度的现实施行性。
另一方面,中国在国有企业改革上一直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果,甚至出现了一些垄断产业,从而使得企业不能平等自主地在市场上进行竞争,最终中国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也就相对的没有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外在推动力也就相对弱了。为此,中国必须进一步完善国家发展战略,在保持现有政府宏观调控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力度,防止垄断的产生,增强市场的竞争活力,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力。
此外,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中,企业与学校之间没有有效地协调起来。一是人才意识薄弱。从政府角度来看,中国一直鼓励人才培养。然而如果只是重培养,而忽视人才利用的有效性,那么,就失去了鼓励人才培养的最初意义。并且,在人才培养机制上仍然存在问题,我们要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庸才。所以说,对政府来说,加强对人才后期使用的监管力度,提升人才教育培养机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拥有强有力的人才意识。从企业角度来看,相对于其他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的企业在人才意识方面相对薄弱。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企业并不一定愿意接纳,这样一来,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力量就极大地自我削弱了。二是产学研相脱节。在现代社会,大学、科学工程研究等研究机构是基础科学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而企业是应用工程技术、工艺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所以,企业与学校都应该主动打破企业生产与学校科研之间各不相关的传统观念。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如果企业不注重科技创新与进步,终将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被淘汰出局。而学校方面,科研成果出来了,但是不能付诸实践,创造实际效益,亦只是一纸空文,也就失去了科研的意义,失去了培养人才的意义。如果企业和学校相互协作,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就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总之,中国只有转变到新的竞争优势,才能够真正的屹立于世界经济大国之林,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王扬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内容、特点及意义[J].学习月刊,1998,(3).
[2]张春花.社会主义国家镨失第三次科技革命先机的原因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