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不求甚解范文
时间:2023-03-31 12:5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但许多人对这句话中的“不求甚解”的理解分歧很大。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书籍浩如烟海,读书必须“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的人认为“不求甚解”地读完一百本书,不如“细嚼慢咽”地精读一本书。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殊不知,双方的“断章取义”必然会带来理解上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觉得必须把“不求甚解”这四个字放在“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一个意境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句子里来解读,才能够真正把握“不求甚解”的意义和价值!
一、从阅读兴趣上来讲,阅读追求的是“我要读书”,不求的是“要我读书”
陶渊明先生所说的“不求甚解”其实是有前缀的,那就是“好读书”。这句话的意义就在于:有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是“我要读书”还是“要我读书”。“我要读书”和“要我读书”虽仅仅是词序的稍微变化,却带来了阅读的两重天。不管是古时的陶渊明还是今天的我们,对于读书,求的是“我要读书”,不求的是“要我读书”。我们与其提倡“不求甚解”,不如提倡“好读书”。“只要愿意读,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一个“好读书”的人,他会为淘到一本绝版的好书而欣喜若狂;他会因为书中一个情节而如醉如痴;一个“好读书”的人,他虽不死抠字眼,但每每还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以致于把自己读到书中去了,把七情六欲读出来了。不管是那些读得“凄凄惨惨、哭哭啼啼”的,还是读得“义愤填膺、拍案而起”的,抑或是读得“眉开眼笑、嗤嗤而笑”的,总是读得心领神会,欣然“废寝忘食”。对于这样的嗜书如命的读者,如痴如醉的读者,欣喜若狂的读者,读书“求不求甚解”,对于他已毫无意义。对于“不好读书”的人,既然不读书,就根本谈不上“求不求甚解”了,也就无所谓有没有意义了。
一个爱读书的人,一个愿读书的人,一个视读书为必需、宁可不吃饭也要读书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书伴随他的日子里,同时伴随着的是收获、是快乐、是成熟,而这个收获、快乐、成熟的漫长过程中,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的寂寞时光换成了巨大的享受时刻。
二、从阅读过程上来讲,阅读追求的是“无数次的感悟积累”,不求的是“一口吃个胖子”
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除了有一个“好读书”的前缀外,还有一个后缀,那就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脱离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去谈“不求甚解”的做法是不可理喻的。对“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往往关注的是“会意”、“欣然忘食”等字眼,却忽视了“每……便……”这一个关联词,尤其忽视了“每”字。“每”字之义可解为“每次,每逢”(古汉语常用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既然“每”字有“每次,每逢”之意,也就是说,陶渊明读书“欣然忘食”的次数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无数次。 转贴于
陶渊明不慌不忙地读着,兴味深长地涵泳着,不急不躁地思量着,未晓之处泰然地放过。因为他知道阅读是不能也不会“一口吃个胖子”的,书山之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学海之舟要一篙一篙地划,慢慢地走,愉悦地欣赏,沟沟坎坎绕过去,一次阅读一次会意,次次阅读次次会意,“此次会意”精妙于“彼次会意”,“无数次的感悟式积累”,不是“甚解”胜过“甚解”。
三、从阅读目标上来讲,阅读追求的是“己甚解”,不求的是“他甚解”
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说对于那些暂时读不懂的地方不要“死抠住不放”,可以先放一放。只要“好读书”,随着岁月的流逝,切身体验的积淀,“无数次的感悟式的积累”,在“从头读过”的时候,一切都会“会意”的。
人读书,总是有目的的。消遣也罢,应试也罢,做学问也罢,求官也罢……没有一个读书是为了求糊涂的,都想读个明白、求个“甚解”、图个心里亮堂!
陶渊明读书,“自娱”也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也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罢……他读书也绝不是图个“难得糊涂”,他的阅读目标仍然是“甚解”,只不过他追求的是“己甚解”,而非“他甚解”,也就是说通过自己一次次的阅读、一次次的感悟、一次次的积累,最后达到阅读的“共鸣”。
篇2
我沉浸在书的馨香中。在其中,我可以感受司汤达的深刻,杰克·伦敦的激情,雨果的忧郁;可以体会李太白的豪放、杜工部的沉重、李义山的秀逸;可以品味梁实秋的随意,钱钟书的睿智、朱自清的平和;也可以随李敖一起快意恩仇,甚至像王塑般着着实实过上一把“痞”瘾。每一次阅读都是与笔者心灵的交流,都是心头的一次洗礼,都是充满乐趣的。我可以无拘无束地细细品味个中精髓,也可以随性地“好读书不求甚解”。
在书中,我体味着俄国人对草原和河流的触抚,印度人对天空和飞鸟的咏叹,日本人对冰雪和草叶的凝眸,以及中国人对松间、大漠、孤烟、小桥流水、野渡横舟的深度感动。这一切让我有一种既充实又幸福的。每一种不同的民族的文化、历史在书中都那么清晰地显露,这时我便像那个在海边拾贝的小孩,那么欣喜,那么有收获。似乎清晰可见自己思想的野马正在厚实的大地上恣意地奔腾。
契诃夫说:“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其实书也是歌,只有快乐的读书人才能听到,才能吟唱。
读书于我是纯快乐的,因为快乐,所以自己脚下的路更绵长,自己的脚印更清晰;所以地平线并不遥远;所以能让人风雨兼程并迷醉其中。
篇3
【关键词】:阅读习惯 培养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和未来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激发兴趣,培养乐读
信心产生力量,力量促使行动,行动给带来成功,成功激发兴趣,兴趣导向更大的成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只有当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的需求。只有当读者真正地走进书本,才能体会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真谛。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愉快地进行阅读,读他们想读的书,学他们想学的知识。兴趣是认知主体在认识客观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情感对象。这种情感倾向常常表现为一种“兴奋力”,促使人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某个事物的活动中去。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经济、最活跃的因素。从这里可以看出,兴趣伴有更浓厚的情感体验,如兴奋、愉快、满足等。
如人教版五年级《桥》。教师上课伊始,可先板书课题,然后回忆以前曾经学过的有关“桥”的课文有哪些,并简要说一说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如,《兰兰过桥》写的是新奇的潜水桥和塑料桥;《赵州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预测文意,然后再去读课文。这样做,既能够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根据题目揣测课文内容的能力。
二.提供平台, 培养好读
陶渊明在他写的那篇“夫子自道”的《五柳先生传》里,说自己读书的旨趣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唯其“不求甚解”(不死抠字眼),故多能从大处着眼欣赏文章;当然,关键还在于“好读书”,因为“好”读,自然读得身心投入,终于有所领悟,乃至豁然开通,最后达到了“欣然忘食”的境界。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一读古文就如醉如痴,忘乎所以,似乎有些可笑,但在真正爱读书的人看来,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当然,我们今天不必再像这位老夫子那样摇头晃脑去读,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知之者”。
培养好读的良好习惯要靠设法营造热爱阅读的良好环境和气氛。
如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借阅适合阅读的书刊(我校图书虽然不少,但新内容相对薄弱,因此要帮住学生挑选);在教室设一个图书角,学生拿一部分资料,教师、学校提供一部分资料,发挥图书角的作用,让学生摘录好词佳句,体会优美生动的文章,把自己阅读到的最动听的故事、最有趣的知识利用黑板报、手抄报、课外阅读活动课展示给全班同学和家长。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读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更加努力地从书本中寻找乐趣,去体会阅读中得到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强烈的阅读兴趣,这种良好的情绪结晶就是阅读成功体现,学生就会更加爱读,比读。
三、抓住文本,培养多读
小学生阅读大多是追求情趣,追求情节,有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通病。要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就必须做到多读,一边读、一边思考,深入透彻地阅读内容。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阅读时强调多读,千万注意不是只要次数,而是质量、数量都要。
如人教版《白杨》教学时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对爸爸谈论白杨树的一段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到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在多次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然后用这些词说一说其他的树,如,青松、白桦、银杏树;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词写几句话,夸一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如,筑路工人、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和军人。
四、突出人文关怀,抓住情感教育这条主线不放松
情感是课堂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然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往往过于理性,缺乏情感色彩。起初,我的阅读课都在冰冷的白色中进行,学生回答不对者都要站一会儿,我没发现学生有多大的反应,慢慢地我发现情形越来越不对,回答问题的越来越少,其他任课教师也向我不断反应我班学生的表现不令人满意。我这才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怎么了?教师成为无情人,无情的机械训练,学生冷淡的阅读文本,冷酷的应对教师问答。这是多么可怕地事情!课下,我反复的和学生交流谈心,并告诉学生,课堂上可大胆回答问题,大胆交流,老师再不会让大家多站一会,起初学生不相信老师的话,经过一段时间的配合,我又找回了情感教育这条主线。学生吕良伟在他的作文中写到:“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我觉得他像严师,又像是大哥哥,我真想和他交朋友。”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代没有成为好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可见,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多么重要。只要我们培养了孩子的阅读习惯,抓住乐读、好读、多读和情感教育这条主线,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学生将会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受益终身。
篇4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著,究竟为什么……”每每耳畔想起这首旋律优美的曲子时,我禁不住思绪万千。仿佛只是在转瞬之间,多年的期盼、耕耘、收获。又汇记忆成词了。捡几片黄叶,回味走过的路,我和黄叶一样的茫然。抓几把泥土,咀嚼走过的岁月,我的心情和泥土一样的沉重。翻几页日记与读书心得,检点流逝的光阴。去的尽管去着,来的尽管来着。然而。在来与去的中间,我又做了些什么呢?
作为一名普通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执教多年时间磨去了年轻的冲动,看惯了教育上的许多过程与形式,但我深知,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得多,深知自己文学功底的浅薄与童年教育的偏激。我始终没有忘记多读多写。多少次孤灯冷对、多少回雨夜徘徊、多少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心中盛下的太多。我只是默默地读、静静地写。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周围的事物:苦难和不幸是一笔千金难买的财富,孤独和寂寞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境界。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我看长河落日圆;在浊浪排空之时,我闭门读书、穷究学问……
“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恩怨忘却,留下真情从头说。”我陶醉在自己创造的意境之中,人是需要有理想、有激情、需要美,需要以美的意境与情操陶冶自己,读书正是为修身,正己才能正人正世。虽然也曾哭过、笑过、爱过、恨过而不敢有作家的梦,但有着对文学的执著与追求。多少年来兴趣未减,我想把这一生都献给了文学,也无怨无悔。
“敢云大隐藏大海,且耐清贫读我书。”
这就是我的自画像!有兴趣便就有热情,为什么读了头一本小说就无法抑制,就产生了一种想把五千年传统文化经典中的文学书籍都挨个读一遍的强烈愿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如是说。现在想来只能归于兴趣。回顾以往的路,我一直在“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回旋中求索.求索是自救、求索是反省,但从“奴在心者”到“我是我”的蜕变却是如此艰难。而读书这种精神需求的状态才使完成了这种蜕变,才一年又一年地填充着我脑海中的空白,换句话说,就是在我的心灵深处有一种“信”的力量。所谓的“信”,我要表达的是主体与客体的同时肯定,一个人已经彻底消除了他所要从事的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众多障碍,而以主动、积极的姿态使愿望与目的相吻合。尽管说这种吻合或者说统一仅仅发生在“主观世界”中,被外人看作是一厢情愿的梦想,但对于某个人来说却是完整的、自足的。在当下的生活环境中,在个性都将被驯服成职业模式的观念形态中,晨曦和夕阳对无数个相似的影子恐怕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可言,的确,人活着太不容易。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说“我信”。它可以确立自己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可以增强生命的内在力量;也正是“信”才使那么多人默默守护着一种东西。在急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精神的栖息地。置身于一方书的天地,独目那些或发黄或崭新的书籍,用它那睿智的灵气会将我的心灵抚慰。
仰天长问,胡马啾啾,太多的忙碌,饱经风霜的脸上笑容依旧,回顾从坎坷的风雨历程,还依然是那么地清晰,还依然是那么地凝重。仿佛那些事全部发生在昨天。,一次次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失去与得到、追求与理想,任凭迷茫将自己吞噬,但我从未后悔。用关中作家实的话讲,就是“在锻炼自己承受痛苦的心理能力懂得整个生命历程中,成就我的艺术理想,成就我的人生理想。”
关山脚下,生机盎然,风景这边独好;汭水河畔,桃李芬芳,职校真情更浓。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结缘书香,润泽生命。“读书万卷笑纳古今成妙趣,享百岁寿静观天地悟禅机”,愿汭水成为美丽永恒的文学之流。愿职教师生的读书活动及各项事业拥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我用的四季读书来结束我的读书体会;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生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寸阴寸阳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
夏读书,日正长,打开书,喜洋洋。田野勤耕桑麻秀,灯下苦读声朗朗。荷花池畔风光好,芭蕉树下气候凉。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攻把名扬。
篇5
关键词:语文学科;信息技术;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是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这一理念出发的、是一场长期的改革。信息时代,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重新审视语文学科,实现整体优化。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学科当中,成为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其主体是语文学科,而非信息技术。我们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应以语文课程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使信息技术为实现语文教学改革服务,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效应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大大提高了教师对教学中所需资料、信息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拓展了教学空间。就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学生可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应,更有效的完成语言知识的汲取、信息的加工,更好的使思维受到启迪,从而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例如,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时,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在网上搜集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相关资料。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开阔了视野,拓展了学习空间,积累了相关的知识。
二、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语文学习走近生活
随着教学结构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在语文知识中去遨游,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旅行,在旅行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网络就为学生提供了这一便利,将学生带进了生活,也使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学到了语文知识。如网络聊天、网络上的文学作品、网络影视剧等。
三、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有利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更灵活,更生动,更活泼。教学中,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视觉情境、听觉情境、问题情境、情感情境等。例如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创设视觉情境,通过多媒体播放“深秋晚景图”,将学生带入诗情画意中,去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语言,使教者形象直观,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极大地扩展了阅读空间
语文教学改革的终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极大的自由选择空间。要受人一滴水,自己必须贮备一桶水。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增加知识贮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网络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的学习不再受传统条件的限制,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也有了充分的选择自由。语文学习也要广泛阅读,扩大自己的学习视野,“好读书不求甚解”正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学习视野。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下,广泛阅读,多方涉猎,很难变成现实。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可以使广泛阅读,多方涉猎变成现实。
五、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利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是资源得到优化。在语文的教与学中,教师和学生根据需要,都可以及时的从网络或者素材库中调取所需要的内容。各种资料、教学实录都可以通过网络或素材库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这样,极大地调动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篇6
模拟传统阅读的一大步
对于普通纸质阅读,大家最常用的两种工具就是手指和笔:通过手指,我们可以轻松的翻页,并体验纸张的触感;而通过笔,我们可以进行批注、摘录,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基本方式,现在仍然如此。5月中旬的SID 2011显示周上,汉王科技面向全球首发了基于E-INK屏的全新双触控技术(第三代电磁笔+手指),该技术弥补了此前E-INK屏手指触控技术空白,可令电纸书同时具备手指触摸和电磁笔手写功能。尽管汉王科技的发言人谦虚地认为这是技术研发的一小步努力,但是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不啻模拟传统阅读的一大步。
8月底,汉王科技在京宣布搭载这一技术的9.7英寸大屏电纸书E920正式上市,编辑也在第一时间体验并试用了这款有着革命性意义的新产品。
据了解此次推出的E920将主要面向专业阅读市场或电子阅读发烧友,近似书本大小屏幕体验可以完整浏览PDF等格式的专业书籍,而同日常杂志一样的轻薄设计让携带更方便。其珍珠屏的材质让电纸书更白更接近书本显示效果,比市场上Eink vizplex屏对比度增强50%。而这款电子阅读器的分辨率达到了1600×1200,内置4GB存储空间及附带4GB存储卡,将很快上市并且提供极具冲击力的价格,或将促进无纸化办公以及专业数字阅读市场的迅速发展。
四大关键词赏玩E920
关键词一技术
普通电容触控屏幕都需要在显示屏上加一层玻璃,这样会大大降低电子纸的类纸特性,透光率变低、反光加剧。汉王最新的双触控技术可以不需要电容玻璃,将电磁笔的高灵敏谐振电路,复制多份,置入屏的背面,根据同样的电磁触控技术原理,实现手指和电磁笔的双重触控,该技术汉王拥有完全知识产权及多项专利。200dpi图像显示效果,优于目前国外市场主流机型150dpi显示,让图像表现更加细腻,增强用户优质的类纸化阅读。
关键词二接口
汉王电纸书E920采用了通用USB和Mini USB双接口设计,Mini USB接口支持数据传输和充电功能,而通用USB接口便于用户通过U盘传输日常办公文档、电子图书、音乐等资源。这样,汉王E920可实现本地内存、TF卡和U盘三种存储设备之间进行文件复制、剪切以及粘贴等操作。
关键词三速度
性能方面,配备FreeScale 508处理器的汉王电纸书E920在多项指标上均有了很大提升。10KB左右小体积TXT文档打开时间有效控制在了1.35秒,10MB大体积TXT文档打开时间仅1.2秒。这款电纸书翻页速度也相当惊人,点阵字体内容翻页时间仅0.5秒,用户基本上感觉不到翻页时的停顿。而考验电纸书性能的10MB大小PDF文档打开速度和翻页速度分别为2.5秒和1.1秒,性能远超市场中的主流产品。
关键词四资源
强化产品终端的同时,汉王书城资源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目前,汉王书城上架图书突破15万册,汉王香港书城、台湾书城相继上线。百万量级的用户规模,加之汉王科技率先获得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出版物经营许可及复制经营许可,这一系列利好消息,为汉王提升市场份额、打造强大而具独占性的内容流通渠道带来便利,也有助于其进一步巩固“终端+平台”的商业模式。
读书之外另有天地
作为一本专业的阅读工具,E920的专属功能当然是读书,而在其主界面菜单中确实有9项功能与阅读相关。不过,考虑到日常工作和娱乐的需要,这款产品还内置了其他一些功能。
首先,这款产品拥有一流的词典功能,除了主界面专门设定一项“中英词典”之外,用户在阅读时也能随时调用词典的组件查阅对应词汇。它内置了快译大典、朗文当代两部英汉词典,以及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词典两部中文词典,并根据用户的语言习惯加入了双语网络词汇词典,有了这些贴心的词典帮助,“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时代已经完全变成了过去时。
其次,针对商务型的用户来说,这款产品提供了事物管理的相关组件,用户可以使用记事本、通讯录、日程来管理日常事物。值得一提的还有边检记录功能,也是编辑最喜欢的功能之一,而E920将这个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由于支持手写笔,用户可以选择毛笔、铅笔、钢笔等不同工具非常流畅地进行记录,并可以设置笔迹粗细,手写版的便笺更能展现书法功底。同时,用户通过E920书写的便笺能够以图片形式导出产品,储存到电脑等其他工具。
篇7
关键词: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36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程下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是一门艺术,它充满挑战,呼唤智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多彩,教学手段更趋灵活。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高效课堂教学应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教学的规律,让学生愿学、会学、乐学。
一、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内涵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掌握答题的技巧,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身心获得高效生态发展。
二、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高效性探索的必要性
1.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探索,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传统教学以教师传道授业为主,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课本以及教师所述的内容,而很多学生往往好读书不求甚解,对知识机械记忆、生搬硬套,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上,会使内容听起来单调乏味、缺少新鲜血液、脱离生活实际,课堂教学效益较低。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中小学都在大力倡导课堂的高效性,旨在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等提高课堂成效,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乐观、能动的态度下积极学习,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真知。
2.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探索,是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
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要求教育通过高效教学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人才。思想政治课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低效走向高效,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3.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探索,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
新课程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双方真诚地打开心扉进行心灵交流和沟通,要求改变以往重知识轻品行、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体验的弊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现代教育倡导的教学与社会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交流、乐于合作的高效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探索
1. 创新思维,树立科学教学观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甚至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在如今高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面对此变化,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观,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 备课需高屋建瓴,使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
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因此,教师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材是专家编写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内容单一、片面。因此,教师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照本宣科。教师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课堂更加有血有肉、形象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教师需要科学地重组教学内容,大胆地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
3. 课堂教学要坚持四字诀“导、学、练、赛”
导:以导为方向,就是教师要做好领路人,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教学方向走。虽然参加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自始至终都是由教师在指导学生去完成各种教学活动。即使学生阅读教材,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才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教学的过程更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去感知材料、理解教材、巩固知识,教师就需要去引导、去安排、去组织实施。
学:以学为中心,就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体味学习带来的乐趣,最终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练:以练为巩固,就是以课堂上学生的练习为主线。练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可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另外,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途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以练习去强化课堂内容的巩固,并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赛:以赛为动力,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动力与适当的压力,在生生之间、组组之间引入恰当的竞争机制,以调动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情绪。
4. 设计精练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板书
(1)教学语言要精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精练的教学语言,以期把模糊的事情讲清晰、讲条理,把枯燥无味的政治内容讲生动、讲活泼,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2)教学板书要精练、直观、又突出重点。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内容,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用板书的(下转第21页)(上接第36页)形式在教学活动中突显出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板书上,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从而使学生分清主次,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探索是一个破茧化蝶、凤凰涅的过程。教师要踏踏实实地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这样,我们一定能探索出高效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 智.高效课堂“三个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5).
[2] 孙惠英.沟通: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5).
[3] 邵娥梅.论构建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J].学苑教育,2012(11).
篇8
一、教师为什么需要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是传播知识、播撒光明的启蒙者,是点亮学生心灯与激情的火炬手,是锤炼品格、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唯有教师自己底蕴深厚、视域宽广、心灵纯净、情趣高雅,才能给予学生最深厚的滋养和最有力的引导;也只有志存高远、知识丰富、悟彻人生的人,才能真正悟出培养人才、促进人生成长的教育真谛,也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创新。教师的学识从何而来?只能从阅读中来,从学习实践中得来。教师应是读书人。语文教师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培育扎实学识,实现专业进步与发展,更是教学生学会阅读、掌握语文工具、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
尽管都是阅读,但教师阅读不同于一般读者阅读,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走近古今中外的优秀教育家与教学名师,拜他们为师、以他们为友、与他们对话,领略其教育教学风采,学习其激情洋溢的教育思想,感受其充满智慧的教学实践,从而加深我们对语文教育的理解,扩大知识积累,锻炼敏锐史识,提高阅读、思维与写作能力,获取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优秀教师总是善于学习,并以此为乐,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当教师呢?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已有的知识,并且有自己新的独到体会与发现,这就可以当老师了。用今天的话说,教师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智慧,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善于守正出新,与时俱进。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
语文教育是国家语言战略的重要内容,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语文不只是中小学的一门学科,是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更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文化之根、精神之源,是实现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的基础,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语文教师理应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怀和教育追求,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育出具有中国气质、中国精神、中国思维的新一代中国人。语文是纯正的中国话,语文是流利的方块字,语文是举手投足的书卷气,语文是字里行间的家国情。语文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书端方平正的中国字,读文采飞扬的中国书,写挥洒自如的中国文,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二、教师应该读什么?
教应该读什么书,既没有统一的阅读标准,也不可能有统一的阅读书目。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学术基础、专业发展志向以及兴趣爱好来制订阅读计划,选择阅读书目。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的国民阅读确实有浅表化、碎片化、娱乐化、功利化的倾向,所以教师阅读应尽量读经典名著。独立思考的前提,就是读过一定量的经典。具体说来,一是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内容的需要来读,包括图书、报刊甚至网络,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知识、新成果。二是要选读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论著,教育改革新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方法技巧,语文名师的教学论著。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通过读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除以上两点外,教师还应由所教学科拓展开去,有意识地选读一些非专业书,不能把眼光只限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有些书看起来与自己任教的学科没有直接关系,但能有效提高人文素养,增强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阅读视野广阔,博观约取,“内外兼修”。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语文教育经典论著,语文教育大家如叶圣陶、吕叔湘、朱自清、黎锦熙、张志公、刘国正等人的著作,语文教学名师如于漪、章熊、钱梦龙、孙绍振等人的著作固然要读,但也不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读一些哲学、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的著作,不求“走火入魔”,但求略窥门径。语文教学涉及方方面面,语文教师要做“杂家”,正如孙权劝吕蒙读书时所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语文教师既是经师,也是人师,在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因为语文不仅是教语言文字,还传播价值观和信仰,要当好语文教师,必须对人生有着丰富而深入的体验,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创新实践。
就笔者近年来的阅读体验来说,以下图书曾使我深受教益与启发。一是顾明远、钱理群、江晓原主编“现代教师读本”丛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包括“人文卷”“科学卷”“教育卷”“艺术卷”“生活情趣卷”等五卷。二是任翔主编“教师素养读本”丛书(济南出版社2016年版),精选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名家名作360篇,各卷60篇,分编为《哲学的星空》《教育的智慧》《文学的旅程》《艺术的韵味》《科学的奥秘》和《文化的印记》六卷。三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全传》《夏D尊教育文存》《叶圣陶教育名篇选》《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刘征文集》、于漪的《我和语文教学》与钱梦龙的《我和语文导读法》等。
三、教师阅读怎么读?
教师阅读怎么读?正如读什么没有统一标准,读书方法也不宜“一刀切”。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欧阳修读书常在马上、枕上、厕上,朱熹强调熟读精思,华罗庚提出书要“越读越薄”。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第一,读书宜采取“拿来主义”。当然并不是提倡带着功利目的读书,也不能纯粹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说,要读有用之书,能够为我所用,最理想的是把阅读与自己的教学工作或研究兴趣结合起来。杨绛说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我理解读书是一种“借力”,即借助别人的经验智慧充实自己。我读书基本上既是工作需要,也是自己的研究兴趣所在,读书与写作紧密结合在一起,阅读的过程同时也是收集写作素材、提炼思想的过程。比如,作为语文教材编辑,选文时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捡哪些“菜”大有讲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举就举最典型的例子,最能说明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的例子,以便学生通过这些例子,在阅读、写作方面增长知识,受到启发,提高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衡文”眼光,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够慧眼识珠。教师们经常要出题目考学生,尤其是高考、中考试卷,也是这个道理。试卷所选语料,一要能够体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的核心立场;二是便于考查考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三是能够出来题目,即要有所谓“题眼”,并且要努力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第二,阅读方法可以“各随所愿”,即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读书其实并没有什么固定章法,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想读多少就读多少。精读细品亦可,浮光掠影亦可,挑灯夜读亦可,见缝插针亦可。正襟危坐可以读,躺着站着也可以读。所谓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博览群书,其实现在来看,也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读书时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每读一书,不一定要记住多少内容,更不需要记住书中的每一句话,但每读一次,总要力求更接近本质,理解内涵,掌握要领。人们之所以嘲笑那些“书呆子”或“两脚书橱”,就是因为他们读书时往往食书不化,没有将书本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
篇9
一
一般说来,趣味是指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审美评判能力的自然表现。趣味之所以被认为无可争辩,是因为趣味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从具体语境来看,影响与制约趣味的因素主要有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内因大致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家庭环境、文化教育、人格追求、心理需求、情感内驱、身体状况与年龄性别等因素。外因主要指生存机遇、现实处境、阶级归属、时代潮流、社会地位、等因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外诸多因素的聚合使得趣味问题真的成了问题,可谓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诸多因素使问题变得更加纠结: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就会有不同的反应;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件事在不同语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取向。这就是见仁见智、众口难调。民间谚语所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恰恰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诠释。
在崇尚个性、独尊自由的西方二元对立文化语境中,趣味无可争辩的论调才得以产生。在西方,探讨趣味产生的原因大致分为主观、客观和主客观统一三种。由于强调“对象化”这种主客二分、主体建构的认识论前提[1],因此西方美学与文化常常是旁若无人的冷静,却缺少“情往似赠,兴来如答”[2]的亲切感与融入感。而在审美活动中,绝对的主观与客观论调难以成立。因为审美活动就是物我交融、主客互动的意象建构活动,意象的产生就是主客互融、物我对话的杰作。[3]其中,在各种因素一定的前提下,生存体验是趣味产生的关键因素。
一般人的趣味生成是如此复杂,文人趣味更甚。据考证,“文人”现象主要产生于东汉中后期[4],“文人趣味”大大区别于贵族趣味和士大夫趣味,孔子介于贵族趣味和士大夫趣味之间,成为文人趣味的发轫者。尽管趣味建构受到阶级观念、人生处境等方面制约,又常常以个人面目呈现,但还是可以争辩并且具有高下与雅俗之分。在现代社会,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会有“区分”的存在。中国古代注重礼乐文化,其中的“礼”就是用于“区分”差异的,所谓“礼别异”;“乐”是用来强化并巩固这种差异与区分的,它以柔美、和缓的方式让你心悦诚服地自觉接受并强化这种区分,所谓“乐和同”[5]。文人趣味尤其与文人的生存体验、审美体验密切相关。
大凡趣味皆有文野、雅俗、高下之分。《诗》的时代有大小雅之分,“风”“雅”“颂”并列为三。这三种内容的区分其实也是“雅”(包括大小雅、颂)与俗(风,十五国风)的区分,孔子的“放郑声,远佞人。郑声,佞人殆”就是最好的声明。战国时期,宋玉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并提出“曲高和寡”的结论。“文人趣味”就体现出趣味的社会性与群体性。
趣味可分为生活、文化、文学和审美等类型。趣味受到自然、生物与社会、阶层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趣味虽有时代、流派、阶层、地域之别,但主要以个人面目出现,而个人趣味又主要受个人的生存体验制约。生存体验包含着生理、物理、地理与心理等方面的结合点,是趣味产生的原始因。趣味通过言、行等表现出来,言论即谈论,要通过舆论来表现。东汉末年,士大夫之间的“清议”“月旦”等言论就是“文人趣味”的直接表现,既有干政、议政与参政的欲望,也是借助这一时空发表自己趣味的表达方式。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365―427)生于东晋后半叶和南朝宋初年间。此时的晋王朝皇室昏庸、大权旁落,军事强人觊觎之心昭然若揭。他虽为东晋名臣陶侃之后,但家世衰微,又加上陶侃出身卑微并有少数族裔之嫌,在后来的权力倾轧中备受政敌的打击与压抑。到陶渊明这一辈可谓人微言轻,家族曾经的荣耀已不足为外人道。陶公轻视章句之学,淡薄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博览杂书,趣味的养成除了崇尚自然的秉性之外,也与他的生存处境密切相关。虽有一腔热血,却无用武之地;人微言轻的生存处境,使他高不成低难就,生性倔强和任情率性的气质,使他难以容忍屈膝事人、俯仰鼻息的处境。“归园田居”既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也是顺其自然的定夺。如果陶氏家族如日中天,他的官宦生涯将会是另一种结局,其文人趣味恐怕也将改写。又如鲁迅(1881―1936)先生如果没有小康之家坠为困顿、留日幻灯片事件等生存体验,我们也很难设想他后来会有“为人生”的文学价值观以及“铁屋子呐喊”的“民族魂”浇铸工程。由此可见,人生处境与生存体验直接决定着文人趣味的走向与定型。
二
文人趣味不只是个人的闲情逸致,背后还掩藏着深刻的文化用意,即使以闲情逸致的面目出现,也蕴含着或隐或显的文化建构目的。杰姆逊认为,一切社会话语叙述都是象征行为,一切象征行为无不具有政治无意识特征。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处于社会政治文化场域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在各个方面,文人知识分子也难于幸免。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意识形态都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既然“政治”等表意与形象系统作为知识分子的无意识状态在默默发挥作用,那么意识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构自然就是文人知识分子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建构是意识形态建构的主要内容之一。有研究证明,先秦知识分子的《诗》学趣味既是意识形态的建构,也是文化建构的主要言说依据与场域。[6]不仅如此,先秦儒家奉为经典的“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无不被打上意识形态建构的烙印。这是因为诸子之学面对西周的礼乐文化制度,继承与超越贵族趣味,建立异质的、具有危机意识的、体现士大夫趣味、指向未来的、属于乌托邦性质的意识形态。即使是西汉以来的士人知识分子也无不在为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尽心尽力,或者在遭遇挫折与打击之后建立文人趣味与乌托邦性质的意识形态。[7]可以说,迥异于贵族趣味和士大夫趣味的文人趣味主要着眼于个人性情与品位的追求,使自己处于身心和谐与健康状态的意识形态建构,虽不能立即实现,但无碍于其孜孜以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文人趣味与士大夫趣味的最直接表现,属于乌托邦式的建构。
建安文人集团趣味的形成既源于时代风云变幻和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也源于对东汉国家意识形态极端儒学化和神学化的背叛与矫正。“党锢之祸”的强压与“党人”轰轰烈烈的担当精神激励着文人士大夫前赴后继,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使命意识得以强化。文人朝向个性化、生命化和情趣化方向发展,成为魏晋风度的风向标。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是魏晋文人趣味的审美表现与实践记录,既是春秋战国时期“游士”精神的回光返照,也是对西汉初期和东汉末年士大夫气质与文人理想的发扬光大,激起后世文人的无限遐想,成为中古文艺精神的航标。
不论是魏晋风度还是魏晋艺术精神,其文化建构无不指向生命自由、热爱自然,以凸显“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的“贵生”“全生”理想[8]。鲁迅、茅盾、叶圣陶等人为主的“文学研究会”和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为首的“创造社”,分别树立“为人生”和“重个性”的文学旗帜,虽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争,但现实文化旨趣都是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质疑与否定,以期盼人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社会的实现。二者趣味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是直面还是回避现实人生。另外,“京派”与“海派”之间的聚讼不已,也充分说明了文人趣味的文化建构与意识形态诉求。虽不能像鲁迅那样一概而论为“帮闲”与“帮忙”之别,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建构与意识形态期许相当明显。
三
如前所述,文人趣味的成因复杂多样,文化建构与意识形态关系密切,最终又必将立足于人生,直指审美追求。指向现实的人生,无外乎对现实处境进行审视、质疑与批判,指出其中所存在的缺陷、不足与弊端,期待现实社会朝向理想状态迈进。这种美好愿望的诉求,取决于文人知识分子与现实统治阶级关系的紧张程度。如果一方过于强大,最终可能会付诸武力和革命的形式来解决;如果二者势均力敌,往往会以协商与改良的方式推进。
朱光潜认为,趣味虽然无可争论,但是可以培养,趣味自有雅俗之分。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因此要想培养高雅的审美趣味,就必须向经典和一流的文艺作品学习;只有培养出纯正和高雅的审美趣味,才能成为未来理想共和国的建设者与规划者。他有个形象的比喻:高雅趣味的养成就像喝酒一样,必须起点高,一开始就要喝最好的酒,建立纯正的趣味;时间久了,品位提高了,自然就能分出酒的好劣。阅读文学艺术作品――培养高雅纯正趣味的不二法门――也一样,必须从最好的文艺作品和经典作品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审美追求。
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功利、道德与天地四种,其中天地境界最为高远。朱光潜认为人生的境界取决于对事物的三种态度,比如对一棵古松你可以采取商人的、专家的和诗人的态度。只有超越功利、逻辑的态度,实现审美主体的自由观照,才能建构起自由美丽的审美意象世界。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大致可以分为生存、安全、尊重与归属、爱、认知、审美与自我实现七个层次。其中生存与安全属于基本的物质需求,剩下的属于精神需求,审美需求与自我实现比邻而居。
事实上,审美境界的实现也是自我实现。一个人超越功利欲望的束缚和低级趣味的扰攘,沉浸于审美境界的愉悦之中,就会忘记烦恼,向着既定的美好目标艰难地迈进,最终成就人生大业。朱光潜曾经说,大政治家、大哲学家、大宗教家和大诗人都是真善美的实践者,都是道的秉持者。形而下的“器”的层面有具体的学科界限,形成局限与隔阂,而形而上的“道”的层面则超越隔阂与区间,使人翱翔于自由的精神王国,此乃庄子的“至乐”和大美之乐。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价值多元的现代语境之下,大力弘扬高雅趣味,创作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双赢的文艺作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非常及时与必要的,而这也正是提倡文人趣味的深层目的。
注释
[1]范玉吉:《审美趣味的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2]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554页。
[3]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4―58页。
[4]李春青:《“名士”与文人趣味之关联――对两汉文学观念演变的一种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第38―54页;李春青:《“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及其对文论观念之影响》,《文学评论》2012年第3期,第200―208页。
[5]张少康、卢永:《先秦两汉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页。
[6]李春青:《诗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7]李春青:《从王官之学到诸子之学――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转折》,《人文杂志》2011年第5期,第78―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