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3-27 19:3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寓言故事的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寓言故事的成语

篇1

好好先生 三顾茅庐 叶公好龙 入吾彀中

天衣无缝 侃侃而谈 买椟还珠 老马识途

必恭必敬 沉鱼落雁 草船借箭 七步之才

千人所指 覆水难收 门庭若市 开天辟地

不寒而栗 门可罗雀 滥竽充数 坐井观天

成语故事 一衣带水 程门立雪 人人自危

千金市骨 大腹便便 三令五申 各得其所

背水一战 不堪回首 南辕北辙 别有天地

乘人之危 如释重负 九牛一毛 不可救药

一暴十寒 东施效颦 马革裹尸 开卷有益

人给家足 妄自尊大 一鸣惊人 一字千金

病入膏肓 狐假虎威 不名一钱 困兽犹斗

后生可畏 牛鼎烹鸡 毛遂自荐 拔山举鼎

曲突徙薪 梁上君子 怒发冲冠 伤风败俗

囫囵吞枣 奉公守法 别开生面 力不从心

人言可畏 雕虫小技 坚壁清野 对牛弹琴

分崩离析 劳而无功 画龙点睛 双管齐下

博士买驴 名落孙山 克勤克俭 博而不精

不遗余力 口蜜腹剑 以邻为壑 塞翁失马

拔帜易帜 瓜田李下 克己奉公 孺子可教

人杰地灵 返老还童 不自量力 负重致远

兵贵神速 宾至如归 风吹草动 乘兴而来

人心如面 掩耳盗铃 人琴俱亡 不远千里

篇2

勾践虽然身为阶下囚,但复国的心不死,没有一天不想着报国恨家仇。范蠡是个聪明人,他自然知道勾践的心思。但他再清楚不过,想搞垮兵强马壮的吴国没那么容易,更何况眼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主仆俩如何能先从吴国逃出去。就这样,勾践在范蠡的指点下过起了卧薪尝胆的日子,每天都睡在柴草上,吃饭之前还得舔一舔苦胆。

而夫差这边呢?他刚刚打败越国,正处在一种骄傲的情绪中,觉得自己简直就是战无不胜的了,自然就对阶下囚勾践放松了警惕。

有一次,他吃东西吃坏了肚子,找医生来医治也不见起色。勾践得知后竟当着他的面亲自尝了尝他的粪便,恭敬地说:“大王,您没得什么大病,就是着凉了,喝点温酒暖暖就好了。”勾践的此番举动让夫差大为感动,心说这么个忠心的人肯定不会背叛我啊!就这样,放勾践和范蠡回了越国。

回国之后,范蠡给勾践定了三条复仇计划,其中一条就是选送越国的美女敬献给夫差,表面上是臣服于彼,实际上是派个内线过去,达到里应外合搞垮吴国的目的。可是,计策好定,但美女要去哪里选呢?

这时候,范蠡听说苎萝村有位美人,姿色十分动人。于是,范蠡便动身前往苎萝村。

说来也巧,苎萝村边有条小溪,溪水清澈透明,村里的女子经常在此洗衣服。范蠡走到这里的时候,正好有几个姑娘在溪边洗衣服,女孩子之间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也是正常。但只听其中有个姑娘大惊小怪地说:“哎呀,西施,你瞧,水里的鱼看见你都沉到水底去了!”

另一个姑娘附和说:“就是,谁家姑娘漂亮!”范蠡一听,赶紧躲在一边放眼瞧去。

果然,只见那一群女子之中有一位姑娘身段婀娜,黑发粉面,柳眉杏眼,姿态之中别有一番味道。

篇3

班超带了三十六名勇士,首先来到鄯善国。国王开始对他们很尊敬,礼节也很周到,但不几天忽然变得冷淡起来。班超与手下判断认为,这必定是北方匈奴的使者来了,国王态度摇摆不定,吃不准服从哪一方的缘故。于是把接待他们的胡人叫来,诈骗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此刻在哪里?”

那胡人很惶恐,招认了实际情况,证明班超的判断是正确的。班超把这胡人禁闭起来,然后把三十六名勇士全部集合起来喝酒。喝得畅快的时候,班超激怒大家说:“你们和我都在这极远的地方,想立大功以求得富贵。现在匈奴使者来到这里才几天,国王对我们的礼节和敬意就中止了。如果他逮捕我们,把我们送给匈奴,那我们连尸骨都会被豺狼吃掉。你们看,这事怎么办?”

他的下属表示了同一个意愿:“现在处于危急关头,不管死活都听从您的命令。”

班超下决心说:“好,不进入老虎洞,不能捉到小老虎。眼前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趁着黑夜,用火攻击匈奴派来的人。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一定非常震惊,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这些敌人,国王就会吓破胆,我们大功告成,事业也建立了。”

大家同意班超的行动计划,但又提出这件事要和郭恂商量一下。班超发怒说:“是凶是吉决定于今天。郭恂是个文弱而又庸俗的官员,听到这件事必定害怕,会泄露我们的计谋,这样我们就会白白送命,当不成好汉。”

大家都同意班超的看法。当天夜里正刮大风,班超带领勇士们悄悄来到匈奴使者的驻地。他布置十个勇士拿着鼓,藏在匈奴使者的房舍后,并跟他们约定,见火烧起来就打起鼓大喊大叫。其余的勇士都拿着武器,埋伏在大门两侧。

一会儿,班超顺着风势把火烧起来,顷刻之间战鼓齐鸣,杀声四起。匈奴人惊慌失措,乱成一团。班超亲手杀死三个敌人,勇士们杀了匈奴使者和随从三十多人,还有一百多人被烧死。

篇4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是其中的瑰宝。我们决定对成语中名人故事进行研究,初步了解成语中蕴含的的古代名人故事和著名历史事件,培养学习成语的兴趣,加深对成语的了解。

二、研究方法

1、通过网络和书等,从搜集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2、列成表格。

3、通过调查和整理,从中发现什么,思考今后应当怎样做。

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胸有成竹《文与可可谷偃竹记》北宋文同宋代画家文同(字与可)擅画竹,诗人晃补之说:与可画竹,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闻鸡起舞《晋书祖逖传》晋代祖逖、刘琨祖逖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剑准备随时效国家。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不学无术《汉书霍光传》汉代刘费陵、刘询承、霍光班固评论霍光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比喻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四、结论

成语是一个分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既有历史名人的故事,也有重要的历史事件,还记录着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成语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它是中国语言艺术的博物馆。

我们平时应该多积累成语,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还要了解成语中所包含着的历史名人故事和历史事件,这样能让我们从中受到很多的利益。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研究报告二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成语是这其中的瑰宝,它短小而简练,有很多故事出自于成语。在生活中,成语无处不在,但我们却不了解这其中蕴含的意思,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拓展中,我决定利用网络、书籍等有效资源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进行研究、学习。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成语故事书,了解有关成语的故事。

2.上网查询有关成语故事的人物。并列成表格。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事例两则

《一饭千金》 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这就是望梅止渴的故事。

图表

1成语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成语事故人们留下的智慧结晶。每个短小的成语都会有一个属于他的典故。我国的语言文化远远不止这些,较大型的成语词典大约有20xx0条成语,每个成语都对应几个历史人物,诸葛亮、曹植、韩信、刘备、蔺相如······

四.结论

篇5

关键词:电梯;检验;事故;预防

1.电梯检验过程中的潜在隐患

1.1.电气伤害

有些检验人员,为了省时快捷等原因,导致不严格根据检验规范进行检验,这种违章操作往往会加大造成电气伤害的风险。例如由于不严格规范,意识疏忽的触碰到电梯内的高压带电部分,势必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或者对检验工具没有事先检测,定期更换老化或破旧的检验工具,又或者是使用工具上的粗心大意,遗忘了检查量程范围等行为,诸如此类都会大大增加电气伤害的风险。

1.2.机械伤害

会造成机械伤害的危险源是在电梯检验中很常见的,可旋转和移动的部件都有能成为造成检验人员机械伤害的元凶。一般在轿顶和底坑处,检验人员在检验作业时,失误的操作或者站立的位置不当等原因都有造成被轿厢以及其附件等运动部件造成挤压性的伤害。在电梯层进出口处,当检验人员进入轿顶或底坑时,也有被运动的轿厢剪切的可能。同时在检验操作时,也有可能因无意识撞击到部件产生撞击伤害。在对电梯钢丝绳检验时需要对钢丝绳近距离观察,看其是否有断丝等的现象,用游标卡尺测量钢丝直径以及是否安装党绳的装置时,若这期间电梯没有断电,手指就有被钢丝绳进出的曳引轮处咬到的可能,以上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机械伤害。

1.3.坠落伤害

对于电梯检验来说,期间有部分作业是属于高空作业,因为电梯检验的过程之中,是有需要检验人员进入轿顶或底坑等处进行,所以会存在坠落伤害的风险及隐患。例如在进入底坑检验时,如果底坑爬梯没有安装得很坚实稳定,很容易因此造成坠落事故,站在轿顶用弹簧拉力计测拉重侧钢丝绳张力时,这个过程也有坠落的危险。为了对安装在电梯轿底梁上的电梯超载装置进行测试时需要把手伸入下梁上部,人为手动对超载装置开关,如果操作不当或者超载器失效,电梯门关闭后会将检验人员带起造成坠落的事故。在测量导轨垂直度时需要经常性的从轿顶探出身体对轿顶边框投影范围外实施放线测量等活动,这种过程里也就存在着从轿顶滑落的危险。

2.预防事故的措施

2.1.针对检验人员

因为在整个电梯的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是其中的主要操作人,也是检验现场安全的关键,因此为了确保整个电梯检验过程的安全,检验人员不但要有规范化的操作技能还需具备很强的安全意识。首先要提升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所谓业务素质,不只是能否有完成此项工作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对此工作的责任心从而真正能胜任此工作。对于电梯检验这种高危工作来说,业务素质更是尤为重要。为了增加检验人员的业务能力,必须加强现场培训,因为电梯检验是个很具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工作,不去实践只在纸上谈兵,是毫无作用的,所以必须组织检验人员到现场操作示范等现场交流,这样才能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电梯监督检验规则》中对于电梯检验的方法过程和要注意的安全问题都有详细的规定,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做到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从而避免检验人员因为操作不当而带来的一系列事故发生。

除了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增大检验人员的思想素质和安全意识,熟话说“淹死会水的”,因为有了足够的技术,产生自满的情绪,而存在侥幸的心理,往往导致工作中因不重视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应加大检验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要因为显麻烦,就省去其中一些自以为不必要的步骤,要对工作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安全负责,通过事故发生的情况统计来看,事故往往多发生在有专业技能的老检验人员身上,所以提高思想素质和安全意识,也是防止事故发生的重点措施之一。还要加强检验人员的心理素质,因为电梯检验工作的高危性,一些心理素质低的人员,自身处于惧怕紧张的心理,这种心态下,很容易出现工作的纰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为了确保这种高危作业的安全进行,必须要求电梯检验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同时在检验操作时,检验人员必须带好安全带、工作鞋和安全帽等工作着装,防止坠落物砸伤,自身坠落和无绝缘鞋而导电等事件,这些检验着装对于降低事故的伤害起到很好的降低作用。

2.2.针对于检验环境

如果在昏暗、恶劣、视线不清的环境中进行电梯检验的话,难免不会发生事故危险,所以在检验电梯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检验环境是很重要的,正式因为如此,在《电梯监督检验规程中》,就对电梯检验的实施现场的验收检验条件有明确的规定,主要是要保证现场清洁,不应有与电梯工作无关的设备和物品,需要有永久性照明灯才可进度底坑和机房的通道内等相关规定,如果电梯检验现场不符合验收条件的话,检验人员则是有拒绝检验的权力,必须把现场整理至符合相关条件时才予以接收。

3.结束语

电梯的安全检验不单单是影响到检验人员的自身安全,同时还关系到电梯的使用,当然也关系到所有对电梯的使用者的安全,所以电梯检验人员必须本着对工作负责,对他人负责和对自己的人身安全负责的职业素养和理念,通过规范的电梯检验流程配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安全意识进行相关操作,将电梯检验的事故风险和隐患尽可能的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林晓明.谈谈电梯检验中的安全保护[J].电梯工业,2007(2)

篇6

关键词:中式古建筑;保护;传承;政府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标志,我国的古建筑有两种结构:一为砖石结构,砖石结构的古建筑,寿命较长,保存千年之久的建筑至今仍然存在;一为木结构,木结构的建筑寿命较短。城市古建筑是人类社会物质及精神文明的有机结晶,既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亦是社会经济层面的集中展现。对中式古建筑的保护是延续一座城市历史文脉,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式古建筑保护和开发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现实意义,例如对其经济价值的幵发就是很重要的一种。二、中式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原则

1、发展观念的原则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观念如何突破传统“收藏保存”框架,正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收藏式保护是一种保护方法,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并不是对所有的情况都适用,根据中式古建筑的特性,“可适性再利用”更符合实际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一般性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因为它们所处的城市大环境变了,建筑内部的生活结构,生活方式变了,此时最恰当的保护方式就是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在使用它们的时候应该思考现代设计与传统形态的契合关系;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使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工作与城市规划和社区及城镇经济、文化的振兴计划相关联,这才是我国中式古建筑保护与传承之路。

2、整体观念的原则

无形遗产与历史环境的保护与传承概念有较强关联性。因为许多历史古迹、文化遗产是与它的环境同时存在的,无形遗产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历史信息,使其得以传承。单体中式古建筑所传承的历史信息是有限的,许多信息则承载于古迹周围的环境、区域的街区形态和结构,甚至包括在城市的景观风貌中。张松先生在《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中谈到,“历史环境保护,是从文物保护出发,保护与此有关的建筑、建筑群、街巷、广场和历史街区......历史环境保护不是要绝对地保护某些特定的建筑,而是要从整体上保护城镇特色”。由于我国建筑遗产具有“多朝代更迭、多文化融合、多民族分布”等特点,结合“系列遗产”概念可以深化对某种类型遗产共性的理解,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从遗产间的相互关联上,透视遗产的价值,从而改变过去那种只是孤立地评价单个建筑遗产价值的认识方式,使我们对区域或类型遗产的价值认识更加深入。相应地,必然带来对遗产保护与传承方法的改变。

3、社会观念的原则

中式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活动,而应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中式古建筑的保护是社会性的,与文化一样,是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最完整的人类智慧的文物体现。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关心并支持中式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监督作用,把这项工作置于全社会的监督和支持之下。建立社会化古建筑保护观念,不仅代表民众参与保护的热情与自觉性,更重要的是,所有公民融入和参与的政策是增强社会凝聚力、民间社会活力及维护社会公平的可靠保障。它是社会民主政治和民众参政议政能力和渠道健全的标志,在我国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今天,通过专业保护机构的率先参与,鼓励建立以公众力量为主体的保护管理体制,是符合社会发展前进方向,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中式古建筑保护与传承的方法

1、坚持整体性保护和传承

中式古建筑的保护措施的制定必须顺应整体周边环境的需要,或者是对周围环境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只有这样,保护的理论才有基础,古建筑的物质存在才会有根基,中式古建筑本身不能因为其单纯的建筑形态或装饰纹样等的价值保留和增值而忽视整体的存在环境。整体环境的丢失必然造成建筑的孤立和整体价值损失。因此,从建设整体角度出发,制定对局部建筑有益的措施,以古建筑的细致保护丰富和突出整体群落的个性价值,由此给中式古建筑形成一个多效益、多利益群体、多种方法论的系统性工作,因为众多因素的协调和控制才能保证中式古建筑保护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2、中式古建筑的修缮优化

中式古建筑要保护和传承,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是建筑的现实物质存在,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局部改进,以满足当今的现实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建筑不可避免地由盛而衰。除建筑材料的自然质变之外,建筑的某些功能布局也变得不合时宜。甚至建筑结构出现严重的紊乱,诸如:墙壁出现裂痕、梁柱歪斜、地基渗水、表面墙砖剥落等。年久失修的建筑物需要修缮才能再次使用。一般修缮需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恢复原始建筑的所有优点;二是为建筑赢得额外空间,这里说的获得额外空间是指改变原有空间布局提高利用率,来获得更多使用空间;三是建筑内部的现代化,结合现代材料,保留古建风格,使古建更加具有现代意义,有更高的耐久性等。任何修缮工作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技术措施上,所以应该根据每个建筑的不同情况,发掘与探究与现代保护修复原则相适应的保护修复技术措施。即使是采用传统技术与工艺也要注意寻找它与现代修复理念的结合点。例如湖广会馆古建筑保护修复工程,为了遵循“最小干预原则”的要求,齐安公所看厅的修复就以钢梁加固的新型技术措施取代了传统落架维修,获得了成功。每种技术措施必须经过先期局部选样实验,基本确定该种方法既满足保护修复需要,又无害于建筑本身才可以大量使用。特别是涉及现代工艺与材料的使用,必须满足“可逆性原则”。

四、政府管理方面的工作

1、成立中式古建筑保护单位

中式古建筑资源的产权较为复杂,往往是同一个景区内,建筑、文化、文物、业、水利和旅游等多个部门交叉管理,行政部门既是所有者、监护者,又是古建筑的经营者、管理的,使得古建筑保护容易出现政出多门、协调难度大的问题。因此,古建筑的保护需要确立一个专业化的保护管理单位古建筑管理单位由政府统一拨款和人员招募,负责建立健全文物信息资料的档案库,对市域范围内的古建筑调查登记、价值评估和保护方案制定;做好内部人员的培训、知识跟新和协调管理;加强区域间的学习和经验交流。

2、贯彻和补充制定古建筑保护的政策和法规

中式古建筑保护必须要走法制化的道路,只有坚持依法保护、科学发展,才能是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合理管理和利用,才能是古建筑作为人类共同的遗产为后代永续利用。因此要尽快制定出台古建筑保护的地方法规及修订有关专项保护规划,对古民居和古建筑的保护做出法规的界定,有计划地开展对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旅游幵发规划先行等。严格执行古建筑保护的政策、法规的各项内容,对于蓄意破坏、倒买倒卖的行为,要予以严厉的打击和制裁。

3、多种途径集资,为古建筑保护传承提供资金保障

在解决中式古建筑保护与传承的资金问题上,从各地方政府制定出台的保护性政策措施中可以看出,大多是通过旅游开发的手段,从建筑群的旅游收入抽取一定比例,对有较大文物价值的古建筑,要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登记、存档,由政府拨出专门的资金对其加以保护修键;对于一些文物价值相对较小的中式古建筑,北京市古建筑研究所的专家建议可以通过引进民间资金的方式加以保护。千方百计动员社会力量,广泛筹集资金,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的进入,改变过去单纯依赖政府的局面。

五、结语

传统的中式古建筑,特别是具有鲜明地域性空间和外在的历史建筑都有特定的环境氛围,这些建筑此时已转化为词汇去传递一脉相承的序列文化。因此,中式古建筑保护传承应当被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以此达到弘扬文化。

参考文献:

[1]李 荣.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编制方法的理论探索[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1.

[2]吴丽玲.风景区文脉的保护与传承[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篇7

[关键词]连环图画“语-图”历史演变

中国连环叙事艺术的历史演变可谓源远流长。它建立在图像叙事的基础之上,伴随着中国古代叙事文类发展而衍生。在传承与演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规律。

中国连环画的起源,连环画家陈光镒认为:“类似连环画的画。例如汉代武梁祠石刻壁画《出巡图》等,敦煌唐代壁画《舍生图》等,宋五代《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明代《文姬归汉图》以及清末吴友如画宝等等,尤其是明代《文姬归汉图》(现存南京博物馆)是多幅册页组成,非常类似连环画。这些可以说是连环画的前身,它们都具有连续故事画的特色,这说明连环画出世不是偶然的,是源远流长的。”美术史家林树中对连环画的起源也有独到见解:“今天来探讨连环画史,要把它分成两个阶段,即以1925年为分界线,其前是连环画孕育的历史,其后是发展与成熟以至繁荣的历史,《辞海》认为‘中国古代的故事壁画,故事画卷及小说戏曲中的‘全相’等,即具有连环画性质。’基本是说对了,但还不够全面。因为这种连环性的图画应该上溯到汉代壁画以前战国的铜器画,而且古代故事壁画与故事画卷并非都具有‘连环图画’性质,有的只表现瞬间发生的事物且有空间的限制。例如河南洛阳烧沟西汉墓壁画《鸿门宴》及东汉武梁祠画像石中故事画,但却是独幅的,并无‘连环性’,严格地说,不能归之连环画史的范畴。”②林树中这里指出独幅画虽然也叙事,但是不具有连续性,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连环画,他的观点为多数连环画学者接受。

本文以叙事学原理,从图像和语言叙事关系转换的角度,来考证中国古代连环图画的历史演变。对中国古代连环画从萌芽期到雏形期的历史演变过程,分两节进行分析研究。

一、“以图言文”的萌芽期――古代雕塑、壁画及卷轴画

远古时期,语言文字还不完备,多用图像来叙事。在古代石窟、寺庙壁画及卷轴画里,可以看到中国连环画的早期萌芽。赵教授在《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口语时代的图像即原始社会留存下来的原始图像。就现有的考古学成果来看,原始图像包括人体装饰、陶器纹饰、史前雕塑和原始岩画等,题材涉及自然和社会、天文和地理、狩猎和农事、祭祀和礼仪、生殖和战争。它们和语言的关系明显地表现为‘以图言说’的特点,即用图像表达人类的所见所闻、所知所行、所想所信。也就是说,图像应当是原始先民的最主要的语言符号(并非所谓。结绳记事。)。这就是‘语-图’关系在口语时代的基本体态――‘语图一体’。例如原始岩画,就是一种典型的原始语言,是原始先人以图像表达他们的认知和信仰的语言符号。”③这种“以图言说”的特征――即图像代替语言文字叙事,是中国连环图画萌芽阶段主要的表达手段。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石窟雕塑及壁画

北魏开始修建的山西云冈石窟,有许多连续性的故事画面出现。如第6窟描述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画面。该窟墙壁绘有佛传壁画(据考为明代壁画),是一组连续的经变叙事画。第10窟的佛传浮雕,叙述的是经变故事,人物较多,造型各异,有骑马的、撑伞的、礼佛的,画面的情节完整,故事内容一目了然,堪称古代石窟石刻叙事作品中的代表。

四川大足石刻画面叙事性很强,且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画面较小,在龛窟中属于次要的部分。有的是巨幅的摩崖造像。有的一龛为一幅,有相对的独立性,各龛连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佛传故事。有的是一套连环画面统一在一龛的造像之内。如有一“长卷”形式的《牧牛图》,雕出10个牧人和10头牛组成的农村生活画卷,其叙事特征十分明显。

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圣迹殿的石刻连环图画《圣迹图》,描述了孔子一生主要的活动。它一石一图,为浅浮雕,刻工精细,虽因年久风化,但人物形象仍清晰可见,每图皆有简短的说明文字,刻在图的空白处,显得既醒目又有概括性,是一套较完整的古代叙事性连环图画。

甘肃敦煌石窟壁画在中国连环画叙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窟龛中保存着历代的雕塑、壁画、装饰画、画卷等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中有许多关于佛教故事的连环壁画。这些壁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而且叙事特征十分突出,如《九色鹿王本生图》《萨缍那本生故事》《舍身饲虎》《尸毗王本生》等,画面往往详细地叙述了经变中的各种故事,堪为后世叙事性壁画作品典范。

新疆克孜尔石窟的附属窟库木土拉石窟,在第43窟洞壁上,有着大量关于佛教经变的故事画,且画幅是连续着的,每幅间用廊柱隔开,每幅画上端用古龟兹文作说明,一幅一页相对应,形式颇类似于今天连环画的文学脚本,据考证该壁画是在公元前后出现的,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具有连环画萌芽性质的壁画。

还有许多分布全国各地的石窟壁画,蕴藏着大量的连环图画内容,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寺庙壁画

中国寺庙众多且分布较广,大都有宣传教义的壁画。其中以山西永乐宫和四川觉苑寺壁画最具代表性。位于山西省永济县的道教名观永乐宫建于公元13-14世纪,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许多精美壁画,其中有两套描绘道教首领王重阳得道成仙的传记连环图画。(图5)画面上二百八十多位神仙组成8组,在统一中求得变化,以免单调平板,显示了作者高妙的构图技巧和匠心。这套壁画虽是一套宗教宣传画,但描绘出了丰富多彩的人间风俗画图,是现存元代叙事性绘画的杰出作品,在中国连环画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四川觉苑寺壁画为西南地区具代表性的古代寺庙壁画作品。明代《释氏源流》一书就是根据该壁画整理编撰而成,书里部分画面不受时空限制,将不同场景展现于同一画幅之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叙事图像的特点。觉苑寺里的壁画内容为佛传本生故事,每幅既可独立叙述一个故事,同时和上下幅又有连续性,具有早期连环画的萌芽性质。新编《剑阁觉苑寺明代壁画》第88图是这样描述的:

释文88,降伏六师:本故事取材于《贤愚因缘经》,当时佛在王舍城竹园精舍中说法。其时,瓶沙王已皈依佛教,无奈弟弟执迷不悟,不肯听从王兄劝告,并且派人去通知六师,共议如何对付佛。六师悉集,皆口出狂言与佛比试。国王同意,即领六师,并请佛同到试场。这时,佛升宝座之上,左有帝释,右为梵王护持,国王大臣,万众围观。佛徐伸臂,以手按座,即有五大神王,推拉拖拽六师;金刚密迹举起金刚杵,杵头出火,吓得六师惊恐万分,仓皇逃走。徒众求哀忏悔,愿为成沙门。

该释文对相应壁画作描述,故事情节生动完整,叙事性很强,完全可以独自成篇。觉苑寺壁画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早期连环画的萌芽之状都尽显其中。

(三)卷轴画

我国古代绘画历史久远,种类繁多。特别是有卷轴画之后,为画面提供了更大的表现空间,使单个人物画更加细致精彩,群像故事画也有了发挥的余地。用连续的画面来表现人物画卷成为常见的形式。它们有的是根据历史传说故事或现成作品编绘的,有的则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充分显示了连环画可以直观叙述的特点。叙事性较强的有如下几幅。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而画。画家没有将山、水、树、石画成孤立形象,而是倾注着自己的感情,运用散点透视法,力图从原赋内容出发,使人物情景相互交融,有序地展开故事叙述。感人的一段描绘的是曹植与洛神相逢,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画家用连续的图像来安排情节塑造形象,充分体现诗人哀怨缠绵的思想情感。该画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套以连续画面形式叙事的长卷画轴。

传为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描述当时生活的纪实体连环画图长卷。该图描绘了五代南唐重要政治家、文人韩熙载与其友在家中宴饮寻欢的情景。图分5部分,疏疏密密,主人公韩熙载始终在场。《韩熙载夜宴图》无论从题跋还是画面来看,都已经具备完整的叙事情节、叙事环境,把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的性格都烘托了出来。

《晋文公复国图》是宋代画家李唐描绘的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流亡在外,经历了宋、郑、楚、秦等国,后回到自己的国家里做了晋侯。故事描写细致而生动,构图的形式是连环画图式的,情节曲折而繁复,是一幅难得的巨作。长卷共分6段,每段都有文字说明和图画相对应。各段之间以人物车马的行进显示故事的进展和图画的连续性,是非常典型的古代叙事画。

《清明上河图》传为宋代画家张择端所作。全图以汴梁城郊起,步步往城区展开,直到虹桥部分形成。该图虽不是表现连续的故事,却描绘了完整而连续的场面,既有空间感又有时间跨度,是一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风俗叙事图。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无论是古代雕塑、壁画还是卷轴画,都可以图像来地代替语言文字进行叙事,这样的叙述往往具有概括性、直接性和说明性等特征,但是又往往缺少完整的情节性和生动的叙事性特点,这表明中国连环画的发展尚处于萌芽期,为后来连环画雏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二、“以图插文”的雏形期――明、清的插图及版画

自隋、唐之际发明印刷术以来就有了木刻版画艺术。如敦煌石窟保存下来的唐代刊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的扉页插图。到了明代,由于出版事业的发达更促进了版画艺术的繁荣,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的市民文学,如戏曲小说等,出版极为兴盛,书商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便在书中附加插图,以利于推销。明清时代的书籍插图,经典的作品常常不限一种,如《西厢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都有多种插图,各具特色。由于这些书籍表现了丰富多样的生活,不仅有中心人物还有很强的故事性。元明时期,随着戏剧和文学的繁荣兴起,在小说和剧本中插入连环性的插图更加盛行。这一时期所流行的章回体文学书籍,也插入了一些线描插图,一些书一回故事就有一幅插图,因此被俗称为“回回图”。“回回图”不但增加了书籍的观赏性,又使线描插图这种艺术形式为大众所熟悉和喜爱。现国家图书馆藏元刻《平相三国志》、明刻《西厢记》、清刻《红楼梦》就是其代表作。在清末民初连环画形成之前,明、清小说插图和版画就是中国连环画的雏形。代表作品有以下几部。

《西厢记》在明代有多种版本,明弘治年间岳家刊本《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戏曲故事。它有5卷,共161页,每页上图下文,每图都有一个标题。每题所画不限于一页,根据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有的一页一图,有的多达七八页接连表示一个连续的故事内容。“这种连图,使画面更加开阔完整,也加强了画面的连续性,但也有些是为了凑篇幅而故意拉长的,那就不足取了。作品人物造型、环境背景的刻画都较为成功,是明代中期版画的代表作品。”⑧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插图的确为原作增色不少。不管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明确,由于他们是以多幅连续画面将原作故事图画化,用图画来叙述《西厢记》的故事内容,增强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可读性。

《耕织图》属于古代生产题材的连环画图,用连续图像客观叙述古代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形象生动直观易懂。“《耕织图》是中国最有名的绘刻农业生产劳动过程的有连续性的画册。中国历来是农业国家,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历代的帝王主要也是依靠剥削农民。所以,不但人民重视农业生产劳动,帝王也着重于倡导耕织。因为倡导,他们就有‘藉田’和‘天子亲耕祀太社’一些制度。有时,还敕命名画家、名刻手,绘刻有关耕织的连环画册,以唤起‘群臣们’注意‘倡导’。”⑩在中国最早出现的“耕织图”是元末王祯的《农书》。日本农学专家天野元之助认为“王祯《农书》是(中国古代农书中)最有魅力的(著作)。”

清代康熙年间,焦秉贞绘、朱圭刻的《耕织图》,耕织各23图。此外还有从播种到拣染的《棉花图》、以描绘盐民晒盐劳动的《熬波图》等。这些生产题材的连环画图虽然缺少故事情节,但却完整地描述了某一项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这些耕织图和小说插图相比改变了图画的从属地位,成为表现生活的主体,大大提高了图像叙事的功能。在文图结合方面,有的只有标题,有的虽有较多的文字,但也只起简单的说明作用。它的出现为由插图过渡到独立形式的连环画起着奠基的作用,亦为连环画图的叙事功能开辟了新的用武之地。

又如《金瓶梅》《全相平话三国志》《西游记》《天工开物》等,这些都可称之为中国连环画早期雏形的代表。其中明万历丁巳刻本《金瓶梅》每回前皆附插图两幅,对该回目故事内容加以图说,叙事特征十分明显。加之《金瓶梅》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故该书对后来连环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如第52回《应伯爵山洞戏春娇潘金莲花园调爱婿》插图和标题相呼应,达到了非常好的叙事效果。明代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一书里利用单幅或者多幅的插图,配上和画面相适应的文字,说明劳动人民的生产过程,这本杰出的著作显示古人已在利用连环画图这种形式进行生产技术教育,且达到了颇为圆熟的程度。

篇8

关键字:电梯检验;事故伤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U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电梯检验是一项存在很高危险的工作,事故等安全问题就存在于整个检验过程中;所以为了避免在电梯检验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检验人员除了严格按照相关检规、标准进行规范化操作之外,对其中的安全隐患也应进行了解,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防范,保证电梯检验过程中的安全。

电梯检验中的危险因素

电梯坠落事故

当电梯损坏或者平时对其进行检测时,需要检验人员进入到电梯轿顶或者井道底坑进行操作,所以存在着电梯坠落的安全隐患,具体的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很多从外面通向电梯机房的通道都是爬梯,有的爬梯与电梯机房之间的高低不同,所以工作人员在去机房时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来,造成人员坠落事故。

有的电梯机房内都有一个较高的平台,当检验人员上去检验时,容易绊倒,或者头部如果不小心碰到线槽或者其他设备等,便会引起不意外的伤害。

对电梯层门进行检验时,正常是从电梯的厅门外侧进行打开的,如果用力过大,或者没站稳等因素,就会造成从厅门的位置坠落,产生坠落事故。

当检验人员进入轿顶检测时,如果站立的位置倾向于井道,检验过程中很容易由于站立不稳摔倒或坠入井道,造成伤亡事故。

检验人员在电梯轿顶上进行检测时,如果事先没有和机房里沟通好,机房内有人进行设备维修或者其他工作时,一些工作用具或者一些小零件之类的会从绳孔处掉入井道,造成人身伤害。

当检验人员进行底坑检验时,有部分电梯的底坑部件安装不牢固,很容易发生意外坠落危险。

现在的高层电梯在轿底的位置都装有超载的装置,也有的把超载装置安装在电梯底部的梁上,检测的时候要把手伸入梁上确认开关,当电梯超载装置失效、检验员操作不规范时,电梯将自行启动上行,就会造成电梯坠落事故。

机械设备事故

在电梯事故中,机械设备的伤害也是很危险的,一些简单的动作就会造成机械对检验人员的伤害。

当检验人员在不经意间接近旋转的设备时或者进行导向轮垂直度的测量时,每个运行中的部件与检验人员接触后,都会产生巨大的伤害。

对电梯的盘车进行检验时,如果检验人员不规范的进行操作或者操作错误时,只是电梯的轿厢发生了位移,这样就导致盘车的旋转速度加快,对操作人员产生伤害。

检验人员在轿顶进行检验时,如果其工作的位置离电梯门比较近,随着电梯门的开关,就容易对检验人员造成伤害。

当检验人员在井道进行检验时,由于工作空间有限,不足以站立,这样就会容易被轿底磕到头部,或者检验人员在观察井道时将身体的部位不小心伸出护栏,容易与机械设备发生碰转,这样就容易造成设备对检验人员的伤害。

在电梯的进出口地方也是容易产生危险的地方,当检验人员在进入或者出来的过程,如果电梯在运动,就容易出现剪切事故,对检验人员造成伤害。

当检验人员在轿顶或者轿底时进行检验时,如果操作错误或者站立不当时,检验人员的身体就会有受到挤压的情况发生,造成对检验人员的伤害。

对电梯钢丝绳进行检测时,检验人员对钢丝绳进行近距离的测量,如果忘记断电,那么这个过程容易将手指卷进齿轮处,对人身的安全产生危害。

电气的伤害

电气伤害的死亡率往往高于其他伤害,所以检验人员在对电气进行检验时应特别注意,电梯检验中的电气伤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检验时使用的工具不当或者使用方法不规范产生漏电,从而对人员的安全产生影响。

检验人员为了方便省时,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在对电梯进行检测的时候不按规范工作程序走,所以检验不合格引起的电梯事故隐患。

检验人员对工作的危险度认识不到位或者无意识的原因,不经意间与高压电等危险的地方进行接触,造成对人员的伤害。

在进行检验时,由于光线太暗,照明设施一直亮着致使温度过高,容易造成检验人员烫伤等问题。

由于一些电梯使用时间过长,设备老化,电线外层出现脱落,露出的金属带电,引起检验人员被电击事故。

电梯检验过程中事故的预防措施

提高检验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防范意识

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检验人员业务素养的高低对检验工作质量影响很大,如果检验人员的素质高,他对工作的态度就会极其认真、仔细,同样就会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所以对电梯事故发生的减少就要从检验人员本身入手,对其进行各个方面的培训,让其可以熟练的运用电梯检验的各项操作,并认识到电梯检验中的安全隐患,加强其对电梯检验的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

提高检验人员的心理素质。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不同,面对突况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心理素质较高的面对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就比较高,考虑的因素也是比较细致的,对问题的解决也是比较出色的;反之,心理素质较低的在面对问题时便会发慌,一片混乱,找不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容易出现事故,所以加强检验人员的心理素质建设也是很重要的。

提高检验人员的思想素质。在面对检测工作时,有部分检验人员对工作抱有应付的心态,为了节省时间,工作不按规范进行,这样的做法使检验没有效果,工作的安全也受到影响。面对这样的检验人员应加强其思想素质建设,提高检验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使检验工作顺利开展。

(二)对事故伤害的预防措施

1、对坠落伤害的防护。面对爬梯时,检验人员应穿好防滑的鞋,戴上安全帽等,做好防范措施,并且不能为了快速不顾安全;机房上的平台高度应低于0.5m,并且安好防护栏,有必要时应使用安全带;打开层门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力道,并且不要依靠在层门上,也不要将身体朝井道方面倾斜;轿顶一定要安装防护栏,质量一定要过关,并且要贴警示牌“禁止依靠”;为了避免上方的工作人员不经意之间掉落的小零件,检验人员必须戴上安全帽;轿底应加强牢固性。

对机械伤害的防护。在对机房检测的时候要留心机房的设备,注意转动的设备,以免产生碰撞,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在盘车操作的过程中,应戴上手套,这样即使盘车故障是速度过快,操作人员来不及把手放开时,也不会伤害到操作人员;在轿顶工作时应注意站立的位置不应离门太近;在电梯运行的过程中,不要将身体部位伸出护栏,如果有必要时,应使电梯停下来在进行操作;在电梯底部进行检测时,应注意在电梯落下时找好不会受伤的位置,避免发生挤压。

对电气伤害的防护。在进行电气检测时应注意进行规范化的操作与工具的使用;如发现有损坏不能使用的设备应及时维护或者报废;对电梯内部一些老化致使破损的电线等,应在切断电源后再去接触;在进行电梯检验时应注意避免碰触过热的设备,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意外;应注意下雨天或者电梯里积水浸泡会致使漏电的地方。

结语:电梯检验是电梯安全使用的保障,检验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电梯能否安全使用,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所以检验人员在日常工作一定要有高度是责任心、精湛的业务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了解检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在检验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进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2]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时空动态评价;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4-116-2

0 引言

城市化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体现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上下各个城市都加快了城市扩张的速度,而城市扩张需要做好城市规划的工作,所以各地政府都对此引起了重视,积极开展城市建设规划工作,采用时空动态评价机制完善城市规划中的不足,并对城市规划实施工作进行指导,以便于更好的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建立健全时空动态评价机制,不但能够对城市规划的优缺点进行检视,还能够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城市规划实施中的时空动态评价概述

城市规划的时空动态评价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以时间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机制,另一个是以空间为标准的评价机制。两者综合起来就是对整个城市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的动态评价机制。而运用时空动态评价机制实施城市规划,能够更好的提升城市规划工作的整体水平。

在城市规划的空间动态评价方面,因为局限于对城市规划实施效果的描述,不仅对城市规划在内的空间扩展影响因素分析没有涉及到,而且也没有涉及到对城市规划空间控制成效的时间和空间的尺度对比分析都没有涉及到。所以,在实际的城市规划空间动态评价上,还需要相关人员认真识别城市规划在城市扩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对城市规划中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进行对比,做出客观详细的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结果。而怎样识别城市扩展驱动力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特异性,还需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认真分析,为实施城市规划的时空动态评价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城市规划的时间动态评价

以毕节市为例,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二零一五年之间,毕节市共实施了两次城市规划。如果要对城市规划进行时间动态评价,还要在毕节市两次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对其采取有效的动态分析。毕节市中心城区 2010 年常住人口规模为 85.09 万人,2014 年常住人口规模为 87.15 万人,4 年来常住人口增长了 2.06 万人,已超过现行总体规划预测到2015年的 65万人口规模目标。究其原因,一是现行总体规划采用的人口现状数据不准确,201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实际值为 85.09万人,而现行总体规划采用现状数据为 37 万人,导致预测值偏低;二是目前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区域化格局不断加强,毕节市中心城区整体常住户籍比呈下降趋势,人口流出速率开始逐步减缓,部分外流人口回流。毕节市的城市格局相对比较分散,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各区的经济水平已_到小中城市的规模,而毕节市的城市规划时空动态评价机制,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市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时间动态评价分析措施。

对各个时期城市规划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并从时间角度动态评估城市规划方案,不同时间段Logistic内部的l__bdtwn、l__cty、g__agri、l__twn、l__tam、g__corf以及s__rrl其实就是毕节城市规划过程中的相关区位变量,而与之相对应的分别为:镇行政边界吸引力、新城中心吸引力、农业用地适宜性、镇中心吸引力、河流吸引力和城市中心吸引力等。

动态评估城市规划时间课件,毕节市城市规划期间,城市扩展的驱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政府和市场在城市扩展中起到的作用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具体的表现就是时间的加深,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城市扩展中政府驱动力影响,市场影响城市扩展机制也逐渐增加。

除了上述的分析以外,从城市规划的时间动态评价中可以了解到,毕节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城市规划的吸引力中心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任何改变,表明毕节市实施城市规划任一阶段的城市吸引力中心均为城市主中心。通过以上时间动态评估能够将毕节市城市规划过程中未充分保护农业用地直接反映出来。

3 城市规划的空间动态评价

从根本上说,城市规划时间评估与空间动态评估存在类似性,空间动态评估在评估城市规划方面的主要作用在于有助于城市规划工作者能够清晰人事城市规划期间的空间异质性,通常而言,城市规划空间动态评估和时间动态评估存在密切相关性,而且两者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对城市规划的整体效果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毕节市是以区域划分来实施城市空间动态评价的。毕节市中心城区 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8.56平方公里,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2.16平方公里,2010-2015 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新增23.6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约为 4.7平方公里。现行总体规划中心城区 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77.63平方公里,5年的城市建设用地实际增长量远未达到该用地规模。从空间角度动态评估城市规划过程中,具体是从空间角度划分市域,同时对相关变量系数进行规划,这和时间动态评价中的区位变量相同,意思就是城市规划方案中各规划项目的吸引力,也可以称之为规划影响程度。

从毕节市城市规划的空间动态评价中可以看出,不同空间区域规划的变量系数不仅不相同,而且相互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毕节市德溪片区中的城市规划影响程度最小,七星关区的各规划项目吸引力最大。除此以外,远郊区县的城市规划作用效果明显高于近郊和中心地区的规划作用效果。从上述的分析结果中可知:由于近些年城市规划综合发展模式的全面实施,会在很大程度上缩小远郊地区和城市中心城市的发展差距,由此我们可知,毕节市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对于城市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比较重视。另外,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员数量也越来越多,给城市主城区周边的区县经济开发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再加上城市主城区区域内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主城区区县城市规划受影响的程度越来越大,同时也加重了区县发展的难度。因此,在城市规划期间,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极为关键,且城市区域与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城市规划进程具有很大推动作用。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城市周边区域必须将其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减轻城市规划压力,由此才能够对城镇化建设形成推动作用。

城市规划动态评估城市空间,同时还应该对各区域规划项目加以重点考虑,例如城市区域规划中的建筑高度和绿地面积等。只有考虑到城市规划中的这些内容,由此才可以从整体环节评估城市规划空间动态。对城市周边远郊区县区域,在实施城市规划时,还要将一般的城市空间动态评价作为参考依据,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必须与自身区位特征相结合,制定对自身区位发展有利的城市规划方案,然后,城市规划人员还要综合空间动态评价和时间动态评价的整体效果,借助当前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城市主城区的发展为中心,促进远郊区县的城市发展建设。做到以上两点,不仅有利于远郊区县的城镇化建设,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城镇一体化项目的开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远郊区县的和谐稳定发展,以此使远郊区县大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时空动态评价是城市规划工程中一项长期的评价项目,它不仅可以对城市规划起到全面评价的效果,还有助于科学合理的实施城市规划。另外,城市规划时空动态评价中的城市状态是规划城市形态,在对城市实施规划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借鉴相似的方法对所确定的其他城市采取时空动态的评价措施,对城市的绿地率和建筑高度等进行评价。而且,对城市扩展后城市规划时空动态效应进行识别,还能够对城市规划缺失进行模拟,科学预测城市规划后的发展效果,有效规避城市发展中的相关不利因素,以便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发展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杨月,任娟,张凌.浅析城市规划实施的时空动态评价[J]. 江西建材,2015(02):12.

[2] 谭彩莲.城市规划实施的时空动态问题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6(14):158+160.

篇10

关键词:可雇佣能力;职业成功;市场竞争力;职业满意度

可雇佣能力源于英文“Imployability”,也有学者译为“可雇佣性”。英国学者 Beveridge最早于1909年提出可雇佣能力的目的在于区分人们是否具有劳动能力,特别用来判断失业人士是否有被雇佣的可能性,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等各国政府机构开始在公共政策中运用可雇佣能力,进入21世纪后,研究者从实证的角度探讨可雇佣能力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

学者Claudia和Beatrice(2006)通过文献研究,得出了职业成就是可雇佣能力的结果变量,并且以职业期望(Occupational Expertise)、预期与最优化(Anticipation and Optimization)、个体的灵活性(Personal Flexibility)、合作精神(Corporate Sense)和平衡(Balance)等作为可雇佣能力结构维度,将这五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同时以职业成就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可雇佣能力对职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Fugate和Kinicki等人(2008)从员工适应组织变化的角度进一步对可雇佣能力的结果变量进行了分析,提出可雇佣能力在工作和职业生涯中表现为主动适应性,对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职业目标有着重要影响。

目前国内有些学者对可雇佣能力的内涵、结构、影响因素等前因变量展开了的理论研究,然而对可雇佣能力的实证研究基本是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可雇佣性或者可雇佣能力的结果变量的实证研究尚少见,对于雇员的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关系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因此本论文基于职业发展的视角,拟将职场中的雇员作为研究对象,以职业成功作为可雇佣能力的结果变量进行研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 研究理论及假设的提出

职业发展(Career Development)是个体在一生中与职业相关的一系列的经历和持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经历了一系列具有不同问题、主题和任务的生涯阶段。职业生涯发展过程其实也是雇员的各种能力、心理状态和工作价值观不断成长与成熟的过程,对成长与成熟的追求是职业目标,同时也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可雇佣能力的维度和测量的研究在国外起步比较早,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福盖特(Fugate)等人于2004年提出的可雇佣能力聚合理论模型,认为可雇佣能力表现为个体工作方面的适应性,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结构,并形成了个体适应性(Personal Adaptability,PA)、职业认同(Career Identity,CI)、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HC)和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SC)的构成维度。

关于职业生涯成功的概念,理论界基本认同的观点是London和Stumpf于1982年提出的定义,即“职业生涯成功是个体在其职业经历中累积起来的与工作相关的积极成果或心理成就感,前者如金钱、权力、声誉和地位,后者如自我实现感等”。从这个定义出发,学者们提出了衡量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有主客观标准或者内外标准,如施恩(1992)认为职业生涯的定义既包括客观部分,例如工作职位、工作职责、工作活动以及与工作相关的决策,也包括对工作相关事件的主观知觉,如个人的态度、需要、价值观和期望等。随着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来临,Eby(2003)提出用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综合评价职业成功,包括个人的职业满意度(Career Satisfaction)、可感知的组织内竞争力(Perceived Marketability Within one's Organization)以及可感知到的组织外竞争力(Perceived Marketability in the External Market Place)。该标准将竞争力指标取代传统的薪资和提升,既强调了主观成功标准的作用,又将主观与客观的因素结合起来,消减了传统标准的弊端,体现了人员在组织间流动的特点,比较符合时展的特征,因而成为职业成功的新标准。

为了研究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的关系,本文将可雇佣能力的四个观测变量个体适应性、职业认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作为前因变量,将职业成功的测量维度职业满意度、组织内竞争力和组织外竞争力分别作为结果变量,由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设:

二、 研究设计及过程

1. 研究模型构想。关于职业成功的界定和可操作化的评价标准,学者们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将职业满意度、组织内竞争力和组织外竞争力作为衡量职业成功的标准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关于职业成功的前因变量是目前学术界普通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为了进一步探析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的关系,本论文提出如图1所示的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关系模型。

图1所示反映了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之间的密切关系。具体来说,可雇佣能力水平高低由个体适应性、职业认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共同决定,在职业发展的不同时期,雇员的职业满意度与个体适应性、职业认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必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个体可感知的职业成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结果,而职业成功也不是固定的标准,而是随着职业目标而动态表现为职业满意度、组织内竞争力和组织外竞争力三个衡量指标,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可雇佣能力与组织内外的职业竞争力也密切相关。

2. 研究问卷设计。根据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的关系模型来看,需要对可雇佣能力及职业成功的构成维度进行测量。

(1)可雇佣能力问卷的设计。对于可雇佣能力的问卷设计,包含个体适应性、职业认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个维度的测量。

①个体的适应性:Mcardle(2007)认为个体适应性包含主动性人格,Herr(1992)认为个体的职业适应性应该包含计划性、职业探索行为、信息搜集、职业决策以及现实取向。初始问卷根据文献查阅的情况设计了十个问题,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删掉了几个相关性比较低的题项,最后形成了包含自我评价、开放性、自主性的发挥、自我控制、环境控制以及人际压力应对等六个题项的个体适应性量表。

②职业认同:Mcardle(2007)在研究失业人员的可雇佣能力的时候,参考了Stumf等人开发的角色意识量表和Kossek等开发的职业自我效能量表,本研究在期量表的基础上设计了10个题项,经过预测试后形成职业归属感、职业成长前景、职业忠诚度、职业认可、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自尊感六个指标。

③人力资本:本研究借鉴了郭文臣(2011)关于人力资本测量的量表,设计了10项针对人力资本进行自我评价的题项,经过预测试后最终形成了教育投资评价、工作绩效、职业流动、自我价值评价和培训评价五个指标。

④社会资本:王忠军(2006)在已有的社会资本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包含社会资本(网络规模、网络差异、社会资源)和动员的社会资本(亲属关系支持、朋友关系支持、相识关系支持)的23个题项,经过检验其信度达到0.9以上,本研究参考其量表设计了10个题项的初始问卷,经过预测之后保留了网络规模、社交收益、网络结构、社会资源、社交价值和社会信息六个指标。

(2)职业成功问卷的设计。Eby等(2003)提出的关于职业成功的主客观综合的评价标准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推崇,本研究支持Eby等人的观点。并对职业满意度、组织内竞争力和组织外竞争力分别编制问卷进行调查。

职业满意度反映的是个人对实现职业目标的进展的满意程度,这种满意是个人从整个职业生涯的角度看待目前的工作经历所获取成果的一种主观感受。Greenhuas 等(1990)就将职业满意度定义为个体对自身职业生涯结果的主观评价,反映了员工对职业进步、发展和所取得的成果的心理意义上的感受和评价。龙立荣(2002)对Greenhuas 等编制的单维度结构问卷进行了修订,并对其质量进行了检验,形成了包含5个测量项目的职业满意度问卷。

职业竞争力需要双方或多方在在职业领域,通过角逐和比较才能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因此是一种相对指标,会随着比较对象的不同而出现高低和强弱结果符合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流动性和动态变化的特征。Eby等编制的问卷将职业竞争力分为可感知的组织内竞争力和可感知的组织外竞争力两个维度,组织内竞争力表示个体在现有工作单位内部市场感知到的竞争能力的大小,组织外竞争力表示个体在现有工作单位外部劳动力市场中感知到的竞争能力的大小。每个维度又分别包含三个项目,共形成六个项目的问卷。

3.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合计371份。所涉及的行业分布为教育、计算机、网络、金融、生物、咨询、房地产等行业。本次调查对象中男性问卷179份,占问卷的48.25%,女性问卷192份,占总问卷的51.75%,性别结构基本合理。本次调查对象的学历结构分按照从低到高为“高中及以下”、“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及以上”五个区间,其中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学历学历所占比例最多,分别达到41.78%和36.66%。

三、 研究结果的实证分析

根据回收的调查对象对评价指标的自评结果,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转换统计,分别得到可雇佣能力和职业成功及其维度的数据集,根据观测到的数据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表1所示的分析结果。

四、 结果讨论

本文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可雇佣能力是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也会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而包含就业能力、胜任能力和职业能力三个范畴。那么顺着职业发展的理论思路来看,可雇佣能力的结果变量也许会与职业生涯成功有一定的联系,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重点探析了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的关系。在研究中,将职业成功作为可雇佣能力的结果变量来进行探析。通过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情况,本研究在设计量表的过程中,直接参考了信效度比较高的测量量表。可雇佣能力采用了福盖特(Fugate)的聚合模型,职业成功的测量采用了Eby等人的观点,通过观测职业满意度、组织内外职业竞争力来测量职业成功。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利用了SPSS21.0和AMOS20.0两个软件,通过描述性分析、相(下转第36页)关分析和模型拟合的方式对假设进行了验证,通过研究初步验证了理论模型和相关假设。本研究从职业发展的视角对可雇佣能力进行研究,并提出职业成功是可雇佣能力发展的结果变量并利用相关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可雇佣能力理论与职业发展理论的发展及其两者的交叉应用做出探索性的研究。

本研究提出的假设和理论模型虽然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得到了很好的支持,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一,本实证研究获得的随机抽样数据,虽然完全满足能够支持理论模型和假设,但是缺乏分组进行研究的条件,后期将需要进一步加大数据的样本分类研究;第二,考虑到基于职业发展视角来研究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的关系,对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基本是按照年龄来进行的划分,那么对于进入职场的雇员来说,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标准呢?本研究尝试按照工作年限来划分职业发展阶段,后期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猜想并完善职业发展理论;第三,如果职业成功是可雇佣能力的结果变量的假设成立的话,那么可雇佣能力开发的目标和实现途径是否可以围绕职业成功来进行研究呢?这也是未来研究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Beveridge, William Henry. Unemployment A problem of industry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1909.

2. 郭文臣.知识型员工可就业能力对职业成功的作用机制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1.

3. 施恩E·H.仇海清译.职业的有效管理.三联出版社,1992.

4. 龙立荣.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及其关系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袁庆红,王双龙,张田.雇员职业生涯发展中职业成长的驱动作用研究——基于MBA学员深度访谈与自传资料的案例分析,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9,(6):142-152.

6. London,M,and Stumpf,S A.Managing caree- rs.Reading,MA:Addison Wesley,1982.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号:122 40044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