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范文
时间:2023-03-17 14:1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就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们采用主、客观方法来分析这个问题,对于就业率统计数据的客观方面是指能够准确、完整的反映实际情况,使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掌握就业的真实情况,及时修正现有的制度,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从宏观上调整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合理安排教育资源。对于主观方面是指社会及教育消费群体对统计数据的认可程度,只有得到其所面向的对象的承认才称得上是准确的。
1.客观上存在的问题
(1)统计内容的模糊
包括统计的对象,细化对学生导向政府的宏观调控
首先是现有的就业与未就业的划分不明确。根据现有的统计方法,升学、出国都被统计为已就业,而这是不符合就业的科学定义的,从而导致实际就业的比例和社会承认的情况出现差距。其次统计数据的内容没有细化,在各专业的就业率、就业的质量没有详细划分,使其对教育消费者没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缺乏对政府政策调控的参考意义。
(2)实现方式的错位
在就业率统计的实现方式上,学校既是被调查者,又是调查的实施者。因为学校的就业率与学校领导的工作业绩、学校的名誉、招生计划、科研经费申请、职称评定等相挂钩,而学校又身兼“运动员”、“裁判员”的身份,不可能脱离学校的实际利益去专注于追求就业率的真实性、可靠性。
(3)统计时间的提前
各地方现行的就业数据上报时间是毕业生离校的6月末及当年的12月末。而就业对于学生来说极其重要又复杂的事情,需要相对长的一个理性抉择的过程,经过我们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有一定的延后性,由于对工作性质、自我认识及适应社会等方面,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做出正确的择业方向和具备完全的就业素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主动待业以提高自己能力,或者选择最理想的就业岗位。如果根据现有的统计时间,将很难反映实际就业情况。
(4)监督机制的缺乏
现在高校在就业率数据上造假是普遍现象,尤其是名气比较小的学校更甚之,以致社会上出现了名牌大学就业率普遍低于一般大学的怪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造假没有及时得到惩治,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主观上的问题
(1)公布主体的质疑
现有的就业率公布主体是高校的主管部门,也是利益相关方,社会及教育消费群体很容易对数据产生怀疑。
(2)社会认知的忽视
一个数据是否准确,不仅需要数据本身尽可能反映实际情况,也需要由他所面向的群体去评判,准确的数据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是毫无指导意义的,我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问,学生座谈等方式进行了调查,得知在大多数高校基本上都没有对就业率的统计方法、就业标准向学生及家长讲解和说明,学生和家长基本上对此知之甚少,因而对就业率数据的来源可靠性大多表示怀疑。
二、解决对策和方法
1.进一步规范毕业生就业统计方法
首先,明确就业与未就业概念。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求职愿望的人从事某种社会活动,取得相应报酬的行为。出国留学、升学及自己自愿放弃就业等情况应该不属于就业的范畴,不应统计在就业率里,应单独予以列出,这样既可以使就业率统计结果更准确,又可以更容易被关注群体接受。同时细化高校各专业的就业率,及就业的行业比例,这样可以发挥就业市场的调节机制,高中毕业生在报考专业时可以根据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报考专业,使高校毕业生更顺应市场要求,避免出现专业就业人数不平衡。而且对高校及教育相关部门作出相关政策调整。
其次,改变高校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现状。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就业率统计方面由社会民间组织承担,政府根据他们得出的数据制定相关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们国家有自己的国情,民间组织还不够完善,不能马上取消学校统计数据实施者的角色,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由政府政策导向、资金扶持等方式培养社会组织客观、科学统计就业率。弱化学校因自身利益而影响就业统计。
还有研究科学上报时间,根据现行的规定,各高校在学生毕业前7月份左右第一次上报就业率(也叫初次就业率),在年末12月份上报第二次就业率,一般比较重视初次就业率。随着毕业生数量一年比一年多,就业变得不是很容易,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导致很多学生需要一定时间找到工作,有一部分学生在初次统计时不能及时找到工作,这样就导致有些学生被学校逼迫就业或者导致初次就业率不准确。新晨
再有就是加强监督机制。不断完善规章制度,预防高校就业统计作弊途径。
2.加强就业统计方法宣传
由于很多教育的消费者对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不是很了解,因此产生误解,对此各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及学生家长宣传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方法,使他们知道统计数据的得出过程,这样就会了解。例如:有100名毕业生,有60名同学签了正规就业协议,有10人升学,5人出国,10人灵活就业,为什么就业率就是85%,而不是60%的原因。
三、总结
总之,对于中国高校的毕业生统计方法虽然不能完全照抄外国模式,但也确实存在一些待改进的问题,期望通过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不断完善现有的方法,最终找到最完善的对策。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
就业是民生之本,纵观历史,我国现代形式的职业教育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走过40多个春秋,在就业问题上为社会缓解了不少压力。当前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职业教育仍然是学历教育的有效有价值的补充,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在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更是担负着重要使命,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重职业教育对个人整个职业生涯的影响。系统的、有持续性的、且动态发展的职业教育将会促进个人获得更好的职业生涯,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阶段,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保障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一、就业指导课程有利于大学生的择业
一个人为社会贡献的大小、生活方式的选择以及发展与成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一个人的职业,在相当大的程度决定了他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决定了他发展与成才以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择业是人生关键性的问题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前途和发展,如果处理不好,将在人生的道路上出现波折。因此,职业的选择,是对未来发展成才道路的选择。人的一生绝大部分精力用在工作上,如果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兴趣相投,与自己的能力相符,就会乐此不疲,不断努力,奋发成才,在职业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感兴趣,工作就不可能安心,更谈不上事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就。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规划
(一)大学三年级是实现就业的关键性阶段
就业指导课程应侧重于引导学生把握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学会筛选与利用就业信息,锻炼与提升自身的求职技巧,从而尽快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就业信息的获取是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一环,在求职过程中,谁搜集的信息越及时、越全面、质量越高,谁的视野就越开阔,求职的主动性、把握性就越强。因此,毕业生在开始求职之旅时,首要环节就是关注就业信息,并且逐步培养就业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以及运用的能力,为成功求职做好充分的准备。当前,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主要有学校主管部门、网络、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各种大众传媒、人才招聘会等。就业信息的整理加工就是对搜集到的就业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综合、归类、过滤,从中筛选出适合自身需求的有用信息,作为求职的重要依据和基本前提,更好地为自己的求职择业决策服务。就业信息的运用就是求职者依据加工整理好的就业信息,做好求职的各项准备。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学生要想使自己脱颖而出,除了凭借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求职技巧,这主要指求职简历的制作和面试的技巧,当然基本的社交礼仪和形象设计也不能忽视。要制作一份优秀的求职简历,就要充分了解、把握应聘单位和职位的基本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另外简历中该涉及哪些信息,不该涉及哪些信息,哪些信息该尽量详细、突出,哪些信息该尽量简略,以及信息的编排次序和文字表述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促进从学习到工作的转变
高等学校要转变目前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一是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课程设置要合理分配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时间,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精简理论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式、辩论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要给予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权,使学生根据自我兴趣和个人发展要求自主选择课程,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专业发展的稳定性。二是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见习或实习是整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在理论教学中伴随实践教学,在实习中渗透理论研讨,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要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到企业单位实习,邀请企业人员到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指导,让企业人员积极参与课堂的课程设计,把企业真实的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社会现实进行课程和实验设计,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发学生的就业技能,提高其可雇用性。
另一方面,高校要以校园为据点建立大学生与企业的就业联系。美国大学校园一般有春季和秋季两次大型的“招聘会”,大学生与业主见面既有利于企业表达对大学生课程学习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以之作为课外课程提升就业能力。同时,大学校园的职业信息库(如学生网页、雇主网页)既是课程设置,也是就业引导。三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搭建学生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或课程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同时要利用学生社团、创业设计比赛、学科竞赛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在课程设置上要进一步加大人文与科学的融合,扩大跨学科的选修课程比例,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选择职业拓展方向。(作者单位:湖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教育科)
参考文献:
篇3
基本途径
记者:一直以来, 就业结构性矛盾都是导致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无法回避。您怎么看待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袁良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结构性矛盾来源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职业结构的变化,职业教育结构、人才培养层次和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二是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能力不足。要解决结构性矛盾,除了完善就业促进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外,从根本上就是要提升劳动者的就业素质和能力。
我国还处于工业化时期,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还处于发展期,大多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高端就业岗位不足。另外,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尤其在高等教育内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还存在很大的不适应。因此,从总量上看,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将是一个阶段性问题。
根据当前城镇化、工业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目前,我国应大力培养各级各类产业技能劳动者和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我认为,大力加强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是逐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状况需要改变
记者:提高高校毕业生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其实现技能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政府应该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袁良栋:大学生是我国就业群体中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群体。在人力资源市场中应该不属于就业的困难群体,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就业教育的忽视和缺乏,使得高校毕业生出现暂时的 “水土不服”。加之人力资源市场功能培育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向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信息内容、渠道和方式等针对性不够,使得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信息获取、职业认知和职业决策能力不足。
当前,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提供基本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按照中央要求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为离校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基本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对毕业生中有就业创业意愿、就业能力差的毕业生提供素质测评、职业能力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以及创业培训和服务等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多元需求,单单依靠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是不够的,还要发挥政策引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相关各方发挥各自在就业创业中的能动性。 一是通过就业创业培训和指导,引导和激励大学毕业生树立务实的择业观念, 增强就业创业意愿,树立在岗位工作中立业成才和发展的理念,通过工作实践逐步提升自身工作技能,实现职业定向和工作定位;二是完善政府购买就业创业培训、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成果制度,利用政策吸引和鼓励用工单位、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参与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工作中来,发挥各自优势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就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大学生稳定就业的重要条件
记者:在今年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突出“技能就业”,原因是什么?
袁良栋:提升就业技能是保障大学生稳定就业的前提和基础。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 除了开展就业创业意愿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和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外,更为关键的是如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现有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存在培训周期短、 培训补贴经费少等问题,使得培训机构在培训中容易产生功利性倾向。培训机构一般不愿开设成本较高的培训课程,尤其是职业定向培训。此外,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培训项目针对性不强, 有些项目往往以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补贴为目标,对稳定就业真正作用不大;有的培训由于时间短、课程质量不高、投入少,培训效果达不到。因此,针对以上情况,国务院提出今年继续推动技能就业专项行动,要求各地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高校毕业生需求,创新职业培训课程,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开展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大学生稳定就业的重要条件, 也是适应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大学生不但要完成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中由“不适应” 到稳定就业的转变,更要成为未来产业和社会的中坚。结合当地产业需求、毕业生专业背景和就业需要开展职业定向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既是权宜之计,又能帮大学生打好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应将技能就业做好做实。根据当前状况,有必要放宽培训时间,适当放宽适用范围,加强培训补贴的科学和理性。各地应积极探索,因地制宜把政策落实好。
人社部门应建立有针对性的培训供需对接
机制
记者: 随着毕业季结束,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能分散在全国各地,如何及时掌握跟踪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人社部门应怎样做好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组织动员工作?
袁良栋:按照政策要求,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主要还是按照户籍由户籍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部门提供培训和就业服务,对非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由居住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提供服务。
调查发现,当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主要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已经在人力资源市场办理了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这部分大学生一般具有就业意愿,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的意愿,相对较容易获得就业创业扶持和帮助;第二种情况是由于一些地方人力资源市场尚未整合,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人才中心办理了求职登记,没有在当地劳动力市场办理相应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在获取相关扶持政策方面还有一些障碍,需要当地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主动向他们提供相关服务;第三种情况是当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有近半数是由教育部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转过来的。国务院文件要求教育部门、高校要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做好与人社部门的衔接。实践中,由于这些数据相当一部分存在信息不完整或缺失问题,给后续的实名制就业创业服务带来障碍,需要基层社区服务机构进行摸底调查,及时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纳入帮扶体系。
人社部门应大力宣传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要充分利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和基层社区平台, 主动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摸底调查和实名登记工作, 通过就业创业教育增强就业创业意愿,通过职业指导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定向,通过职业介绍明确用工岗位技能要求,为毕业生推荐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组织培训机构、用工单位和就业服务人才机构建立培训供需对接机制。
记者: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重点是什么?如何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袁良栋: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应根据具体情况开展不同的职业培训:对职业定向培训,应帮助他们了解自身能力状况和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开展相应的知识技能培训,注重综合职业素养的训练;对有企业录用意向的毕业生,根据用工单位和岗位要求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素质测评和创业知识技能培训,培训要注重毕业生特点,针对创业项目意愿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促进就业创业需调动社会服务力量
记者: 现阶段,为推动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地方上进行了哪些探索?您有哪些建议?
袁良栋:有些地方在国家现有政策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进行了优化。比如:扩大创业扶持的范围和力度,放宽享受政策的年限;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等金融杠杆引导和激励用工单位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加大职业介绍补贴、培训补贴、社保补贴的力度;建立社会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工作中来,发挥各自优势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还有些地方完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调,提高相关数据衔接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将主动联系、主动服务落在实处。
篇4
(一)校园市场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逐步发展完善的前提下,就业市场中校园市场的步伐也随之扩大,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就业实习基地数量逐步增加,而各高校为本校毕业生就业而建立的各种就业实习基地更为广泛。这些相关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提高了相应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经验,也是为毕业生更好的就业提供了保障。
(二)公益市场
公益市场一般指的是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就业市场,政府部门通过主办这种就业市场为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单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择业的机会,同时也能更好的落实国家和政府颁布的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公益市场能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公益市场一般分为省级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主办的相关就业市场和其他省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主办的就业市场。另外,教育部、人事部门等相关部委也会参与公益市场的主办工作。
(三)社会市场
社会市场是指通过包含省市县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等在内的社会人才服务、中介机构,它们建立了面向全社会的各种类型人才就业需求的非公益性就业市场。不仅如此,社会市场还包含其他形式的就业,通过其他途径,例如公务员和教师等的考核,进入军队,毕业生自发寻找就业,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就业招聘信息实现就业都属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市场。社会市场的就业途径形式多样化,也有其相应优势,在如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校园、公益和社会市场都属于有形市场,而现在网络市场是一种新的逐步发展开来的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这也是无形市场的主要模式。当前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更是迅速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市场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如此,网络市场对于毕业生就业而言是其他就业市场的依托,而且其他就业市场形式也离不开网络市场的相关内容。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主要特点
(一)校园市场具有主体性、针对性和高效性,同时也要注意到校园就业市场的局限性
对于毕业生而言,校园市场是其就业的主要平台,通过校园市场,无论是毕业生的就业还是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校园市场都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最为集中直接的途径。同时,校园市场是高校自身主办的,它的就业招聘和双选活动能够针对本校毕业生的相关就业方向,在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中更有效率,在毕业生的就业中有着重要地位。此外,对于用人单位而言,通过校园市场招聘人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岗位需要等来决定招聘内容,对于招聘更为方便高效,节省了招聘所需。而毕业生的就业应聘也会方便直接,也能节省其就业成本,校园市场对于双方而言都是高效的。当然,毕业生就业的校园市场也有它的局限性,校园市场的就业局限于本校的市场范围,对于专业性太强的高校来说,因为它的就业招聘和信息等都是在本校的的主要专业之间开展活动,不利于毕业生多方向就业和开阔毕业生就业范围。而且因为高校和企业单位之间会有合作,很多时候毕业生的就业集中在这些固定在该校开展就业招聘和双选活动的企业,对于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而言,也是一种限制。
(二)公益市场
1.政府支持。
国务院越来越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每年都会专门召开会议和发出文件帮助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地方政府也制定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系列政策。由于国家就业政策的支持,各省、市(县)级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省、市(县)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共同合作提供了大范围、高层次的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寻找工作。
2.示范指导。
政府行政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的公益性、示范性作用,除了提供就业服务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外,还应在宏观上示范、指导校园市场、网络市场及社会市场的人才招聘工作。
(三)社会市场
1.范围广泛,持续性强。
社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参与众多的重要市场模式,这种市场的特点是广泛的就业范围、就业形式多样,持续时间长。
2.面向社会,竞争激烈。
各省、市级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社会人才服务等机构在毕业生就业高峰期及之后提供了非常广阔的选择空间给高校毕业生,不过这些市场都是面向全社会开放,使高校毕业生面对激烈的社会人才竞争环境,而且大部分用人单位招人时要求应聘人具有相关工作经验,也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3.适应市场,长期辅助。由于社会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多变的形式,所以能够满足社会多变的需求,并将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时反映出来,从旁协助其余就业市场,引导毕业生认识自己的就业方向,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社会竞争环境。
(四)网络市场
1.及时便捷、覆盖面广。
现在越来越多的组织、单位、机构和个人认可和通过网上招聘、网上求职等网络服务寻求人才和工作,目前网络招聘会、网上考核、远程面试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良好,网络市场的特点是效率和质量都较高。
2.存在安全隐患。
虽然网络市场的效率较高,但也存在信息安全和真实性等隐患,要加强安全保密及资质认定工作,将审核标准规范化和统一化。通过这些方式才能既保护供求双方利益不被侵犯的同时创造出信息共享、互惠互利、安全可靠的网络就业环境。
三、努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机制的构建与发展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供求平衡机制
政府应结合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充分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功能,营造自组有序的高校毕业生供求关系。虽然毕业生的供需也受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某种调控作用影响,但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甚至发生一些不好的情况。决不能任由高校毕业生市场的供求关系自行调节和发展,政府必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首先是信息调控。这种方式主要通过市场信息服务实现对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由于国内各行业间人才资源分布情况严重失衡,为了充分利用毕业生资源,必须将目前行业间的相互封闭情况加以改变,分享人才信息,所以我国一定要尽早建立全国性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向社会各界定期公布人才供求信息,使毕业生就业市场效率提高。然后是行政调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以一定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控,避免了市场存在的盲目性以及局限性,适当控制毕业生的流量流向和流速,使其供求达到动态平衡,构建合理的结构,并进行中长期人才规划,以人才预测的结果为基础对学校、专业门类、层次结构、招生规模进行安排,将社会总供求比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二)尊重知识与人,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
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价格体系没有统一的模型,因而问题就被复杂化了,所以教育成本,直接经济效益,当地工资水平,间接经济效益等等因素都要纳入考虑的范围内,然后对基本价格进行估算,以此为基础,再因实际情况调整。
(三)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之下的规范市场
社会主义将社会主义竞争的特点规定为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开展文明合理的竞争,促使社会生产力和谐发展。有关部门要做的就是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规则。拟定实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条例》,并以此来规范就业市场,将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办法进行全国统一规定。加强监管毕业生就业市场,避免不正当竞争以及欺诈行为的出现,维护市场秩序,维持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
(四)鼓励先进
建立以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行的激励机制,保护个人利益。首先参与激励,就是如同浪花与大海一样将个人并入到组织当中,与组织融为一体,以组织的利益为目标,作为一个主人翁为组织的事业奉献自己。此机制能够激发个人的责任感与危机感,使工作效率和个体意志得到提升,自我价值随之得到升华。其次是工作激励,促使人们以增加工作量的形式把生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当中去。最后是环境激励,即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之中逐渐改变生存环境进而优化环境。
(五)优胜劣汰
篇5
一直以来,X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人社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大任务,从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强化指导、畅通渠道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茅箭辖区共有大学生3200人,已就业 2030人,就业率63.44%。2013年应届毕业90人,已就业71人,就业率78.89%。从就业流向看,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 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空间分布显示,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对国家需要、个人意向、有限的供职岗位和多样的工作环境,许多青年大学生会感到就业的压力。总的说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因素。就目前情况看,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岗位供大学生选择,而是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不甘心屈就于某些工作岗位。
2、自身素质欠缺,不明确相关的就业知识。不少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途径、应聘技巧、劳动用工制度、本专业的择岗定位优势等等都不甚了解,难以确定就业方向和岗位。
3、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急需的专业毕业生少,而有的行业毕业生又供过于求,造成部分岗位欠缺。
4、等级证书的限制。计算机等级证、英语(四)六级证,也成了某些毕业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5、性别歧视。对此,社会各界虽已呼吁多年,但只限男生、不招女生这样的字眼在各类招聘会上仍屡见不鲜。虽说现在的大学女生观念更新,更多的注重自身素质的锻炼与提高,但在择业中的性别歧视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三、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落实情况 XX区全面贯彻落实《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办发〔2013〕37号)》文件精神,为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失业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辖区乡镇街办、社区(村)基层服务平台,开展送岗入户活动,一对一地开展服务;组织其参加招聘活动;对有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高校毕业生,推荐到指定的培训机构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对有创业意愿的,组织其参加免费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优先提供公益性岗位。对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公益性岗位,按规定给予补贴。
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既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方方面面的社会客观原因。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高校以及社会都必须认真对待。
1、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课外就业指导讲座、大学生励志讲坛等载体,引导毕业生克服坐等机会的懒惰做法,克服只有在大城市就业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片面想法,客观理性地面对当前的就业现状,降低就业期望值,积极争取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引导他们选择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到村镇一线就业,把基层当作积蓄能量的加油站,把基层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广阔天地。
2、严格落实有关政策措施。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出台了本地区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等等,切实把国家和省、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利用好、执行好。
3、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和中介机构建设,打造高效就业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各级各类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加强与当地高校和企业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规范各类人才中介服务和职业中介机构的经营管理,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4、加强见习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增加专业培训,积极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实习实践,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增强其岗位适应性,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5、鼓励企业与高校构建合作互动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企业与高校应定期沟通交流,开展岗位对接活动,企业将用人标准、条件及时反馈给学校,使学校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有效解决供求脱节问题;用人单位应超前制定用人规划,接纳和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本单位实习,对应聘的大学生,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关爱;改变用人观念,构建良好的用人机制,吸引毕业生来企业就业。
篇6
高校就业协议书范文一
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为维护国家就业计划的严肃性,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经协商,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签订如下协议:
一、毕业生应按国家规定就业,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自己的情况,了解单位的使用意图,表明自己的就业意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用人单位报到,若遇到特殊情况不能按时报到,需征得用人单位同意。
二、用人单位要如实介绍本单位的情况,明确毕业生的要求及使用意图,做好各项接收工作。凡取得毕业资格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不得以学习成绩为由提出违约,未取得毕业资格的结业生,本协议无效。
三、学校要如实向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的情况,做好推荐工作,用人单位同意录用后,经学校审核列入建议就业计划,报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负责输派遣手续。
四、学校应在学生毕业前安排体检,不合格者不派遣,本协议有特殊要求,原则上应在签订协议前进行单独体检,否则,以学校体检为准。
五、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如有其他约定,应在备注栏注明,并视为本协议书的一部分。
六、本协议经各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三方都应严格履行本协议,若有一方提出变更或解除协议,须征得另外两方的同意,并由违约方向另两方各交纳违约金___________元。
七、本协议一式四份,毕业生、用人单位、学院、学校毕办各执一份,复印无效。
毕业生情况及意见
姓 名 性别 年龄 民族
高校就业协议书范文二
毕业生
用人单位
学校名称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制表
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为维护国家就业计划的严肃性,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经协商,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签订如下协议:
一,毕业生应按国家规定就业,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自己的情况,了解单位的使用意图,表明自己的就业意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用人单位报到,若遇到特殊情况不能按时报到,需征得用人单位同意.
二,用人单位要如实介绍本单位的情况,明确对毕业生的要求及使用意图,做好各项接收工作.凡取得毕业资格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不得以学习成绩为由提出违约,未取得毕业资格的结业生,本协议无效.
三,学校要如实向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的情况,做好推荐工作,用人单位同意录用后,经学校审核列入建议就业计划,报教育部批准,学校负责办理派遣手续.
四,学校应在学生毕业前安排体检,不合格者不派遣,本协议自行取消,由学校通知用人单位.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身体条件有特殊要求,原则上应在签订协议前进行单独体检,否则,以学校体检为准.
五,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如有其它约定,应在备注栏注明,并视为本协议的一部分.
六,本协议经各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三方都应严格履行本协议,若有一方提出变更协议,须征得另两方同意,由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
七,本协议一式三份,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各执一份,复印无效.
毕业生情况及意见
姓名
性别
年龄
民族
政治面貌
培养方式
健康情况
专 业
学制
学历
家庭地址
应聘意见:
毕业生签名: 年 月 日
用人单位情况及意见
单位名称
单位隶属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所有制性质
全民,集体,合资,其它
单位性质
党政机关,科研事业单位,学校,商贸公司,厂矿企业,部队,其它
档案转寄详细地址
用人单位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
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意见:
(有用人自主权的单位此栏可略)
签章
年 月 日
学校意见
学校联系人
林艳斌
联系电话
06338170098
邮政编码
276826
学校通讯地址
山东日照学苑路677号
院(系,所)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
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
高校就业协议书范文三
甲方(用人单位):
乙方(姓名):
甲乙双方按照国家和省毕业生就业政策及相关规定,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依法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同意录(聘)用乙方。
二、乙方同意毕业后到甲方工作。
三、甲方录(聘)用乙方工作期限为 年,工作地点为 ,工作岗位为*****。
四、甲方录(聘)用乙方工作期间,乙方月实际工资收入不低于****#from 最新高校就业协议书范本来自学优网gkstk.com/ end#*元(该项收入不得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五、甲方录(聘)用乙方工作期间,甲方按国家和本省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为乙方缴纳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提供相关的福利待遇,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劳动防护用品。
六、甲方可根据工作需要,在签订本协议前组织体检,否则以学校毕业时体检为准。
七、甲方在招聘时所提供的带有承诺内容的宣传材料作为本协议的附件,()乙方在应聘时所提供的自荐材料亦作为本协议的附件最新高校就业协议书范本最新高校就业协议书范本。
八、甲方所介绍的情况严重失实,乙方可单方解除本协议并免责;乙方所提供的自荐材料内容严重失实,甲方可单方解除本协议并免责。
九、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经书面告知对方,本协议解除:
1、甲方被撤销或依法宣告破产的;
2、乙方考入普通高等院校、依法服兵役、被录用为公务员,或经选拔参加选调生、选聘生、西部计划、欠发达计划、三支一扶、服务社区计划等国家和地方基层就业项目的;
3、乙方报到时未取得毕业资格的;
4、乙方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5、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其它情形。
十、本协议生效后,甲乙双方应全面履行最新高校就业协议书范本文章最新高校就业协议书范本出自gkstk.com/article/wk-1645139780861.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一方违约,另一方可依法追究其违约责任,并要求赔偿相关损失。
十一、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协议中双方约定的条款或解除协议,变更或解除协议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十二、甲乙双方因履行本协议发生争议,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或提请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三、本协议一式两份,甲方、乙方各执一份。
十四、经甲乙双方协商,乙方于 年 月 日前到甲方报到最新高校就业协议书范本合同范本。甲方应当在乙方报到后1个月内为乙方办理录用手续,或签订劳动(聘用)合同,乙方应当积极配合。本协议中关于工作期限、岗位、地点、薪酬等主要条款应写入劳动(聘用)合同。
十五、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甲乙双方签订劳动合同或甲方为乙方办理录(聘)用手续后,本协议终止。
甲方(公章): 乙方(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高校就业协议书相关文章:
1.2017大学生就业协议书范本
2.就业协议书范本
3.就业协议书有几份
4.2017校企合作就业协议书范文
篇7
摘要: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本文运用前沿的社会资本视角,分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并对解决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学生、学校和政府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的最大特色和主要贡献为,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阶段均作了严格的实证分析,有力地保障了结论和建议的可靠性、有效性。
关键词:社会资本;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非参数检验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的就业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步。1980年至2009年GDP年均增长率为10%;城乡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却仅为2.1%。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增长对城镇就业的拉动作用有所下降。与就业机会增长相对较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高速增加。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从2001年的144万一跃升到2010年的630万,到2011年将达到峰值660万。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总量压力有增无减。
社会就业机会增速和高校毕业生数量增速间不协调、不一致的矛盾导致当前突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出现了大量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和方法。
2.社会资本的决定因素分析
2.1对社会资本决定因素的分类
在综合社会资本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的研究任务和目的,将社会资本的决定因素分为先天类因素和自致类因素。
所谓先天类社会资本因素指通过继承等方式获取的,难以通过自身采取某种措施加以改变的因素,包括父母的学历和职业及单位性质、亲戚职业、毕业时家庭的年收入等。
调研得出,先天类社会资本因素中,亲戚职业的分布较为分散,其他因素的分布均较为集中,因此初步判断亲戚职业可能是区别毕业生不同社会资本状况的主要因素之一。
所谓自致类社会资本因素指通过自身努力可加以改变的,并可影响到自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状况的因素,包括学生干部任职经历、实习和社会实践时间、科研情况等。
调研得出,自致类社会资本因素中,朋友的职业分布较为分散,实习及社会实践时间的分布次之,其他因素的分布较为集中。初步判断朋友职业可能是区别毕业生不同社会资本状况的又一个主要因素。
2.2实证分析及因素简化处理
本文按照附录的方式对各因素进行赋值。赋值结果仅代表有序数据,而不是因素的具体水平。
(1)简化处理方法
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后,社会资本的决定因素高达30个,但一些变量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将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消除变量间的相关性,本文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原始的社会资本决定因素进行简化。
(2)衡量社会资本状况的主要因子
本次调查收回34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99份。在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后,可将社会资本的30个决定因素简化为18个主要因子。各主要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知,因子1—18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6.13%,对社会资本的30个决定变量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其中,因子1和2的方差贡献率最为突出,均在10%以上,分别为16.46%和10.78%。根据对因子载荷量的分析,因子1和2主要反映了父母的职业和单位性质、亲戚和朋友的职业状况。因此在社会资本的各大决定因素中,父母的职业和单位性质、亲戚和朋友的职业对毕业生社会资本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3.社会资本对就业状况的影响分析
3.1社会资本水平分类
针对本次调查的299份有效问卷,基于决定社会资本水平的18个主要因子,运用聚类分析法,本文将299位被调查对象分为三类,如表2所示。
根据表2,被调查对象的社会资本水平呈橄榄型分布,两头小,中间大。社会资本水平高和低的人数均较少,分别为75位和57位,两者之和(即132位)仍低于处于中间水平的人数(即167位)。这种橄榄型分布与一般的社会结构较为吻合。
3.2不同社会资本水平下的就业状况
3.2.1 选择第一年的月收入状况为核心指标
各项指标中,第一年的月收入状况最为重要,它综合反映了社会对毕业生综合能力和竞争力的评价。因此,在分析社会资本水平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影响时,本文选择毕业后工作第一年的月薪作为反映就业状况的核心指标。
在调查过程中,出于尊重个人隐私和提高数据可靠性的需要,调查问卷并未要求被调查对象提供第一年工作收入的具体数值,仅请他们提供第一年工作的月收入区间。其中,“1” “2”“3”“4”“5”“6”分别代表月收入在“1500元及以下”,“1501元至2500元之间”, “2501元至3500元之间”, “3501元至5000元之间”, “5001元至8000元之间”和“8001元及以上”。
由图可知随社会资本水平的降低,第一年的月收入相应降低。此外,随平均值的降低,标准差亦降低。这表明,在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低)的人群中,不同个体间的收入差距相对较大(小)。
3.2.2收入水平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对于表3,直观上判断,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工作第一年收入水平差异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因此,本文运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验证社会资本对收入水平差异的影响究竟是否显著。
原假设H0:社会资本对收入差异的影响不显著。
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在四种统计检验模型下,收入水平差异的显著性水平均远低于0.05。因此,在显著度取0.05时,原假设不成立,社会资本对收入差异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著的。
综上所述,该结论是可靠的:拥有的社会资本水平越高,就业竞争力就越强。
4.提升社会资本的方法
4.1可选的创建社会网络的路径
由前文可知,在社会资本的各大决定因素中,父母的职业和单位性质、亲戚和朋友的职业对毕业生社会资本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但这二者均不是毕业生所能决定,因此对学生而言,提升社会资本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主动创建属于自己的社会网络,尽可能扩大网络中朋友的数量和高度。
针对如何创建社会网络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六种路径或选项(多选题),分别为:日常学习工作接触、公益活动、兼职和实习及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互联网络、学术交流(包括参加讲座等)。各位被调查对象选择结果的分布如图1所示。
图1显示,通过“日常学习和工作接触”的方式建立社会网络被选择的次数最多,有298位被调查对象选择了该项。通过“公益活动”和“学术交流”的方式建立社会网络被选择的次数相对很小。
4.2不同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为验证各种路径对提升社会资本的有效性,本文分别以每一路径作0-1水平变量,将主因子1(该因子是社会资本的最主要决定因子)分为两组,并针对组间差异作非参数检验。若该差异显著,则表明该路径对社会资本水平存在显著性影响。
在显著度取0.05的情况下,除“兼职和实习及社会实践”的Savage比分检验结果和“互联网络”的中位数检验结果不够显著外,其他检验结果均十分显著。因此,从总体上看,前述创建社会网络的六种路径均可提升高校学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水平。
5.建议
对学生来说,第一,运用互联网和现场互动等方式,加强与老师、同学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沟通,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全面强化自致类社会资本决定因素,不断提升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第二,合理确定择业标准,根据自身条件有意识地筛选合适的单位和岗位,避免盲从。
对学校来说,第一,积极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及政府相关岗位实习,为学生与用人部门的直接沟通创造机会。第二,加强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和学术交流的力度,积极支持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帮助学生拓展社会网络,促进社会资本的提高。
篇8
[关键词] 就业;教学改革;电子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电子技术无疑是当今应用领域最有发展前途的技术之一,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家电、通信设备、医疗仪器等众多领域。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整个行业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正基于此,国内众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和培训机构纷纷开展电子技术系统的教学和培训工作。但是,相对于旺盛的人才需求,行业内人才的供给状况,却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电信业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继续上扬。
2 适应高校电子技术方向的就业岗位调查
总体上电子技术系统可划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一般由高性能的微处理器和的接口电路组成,软件一般由硬件抽象层、电子技术操作系统、软件应用平台和应用程序等组成:
硬件层:硬件是整个电子技术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运行的平台,包括输入输出接口/驱动电路、处理器、存储器、定时器、串口、中断控制器、外设器件、图形控制器及相关系统电路等部分。对于硬件层的设计开发要有较深的硬件开发经验,这些岗位一般都需要资深的硬件工程师,不太适合刚毕业的本科学生,对于在校期间有过研发经历的研究生比较合适。
中间层:硬件抽象层(HAL)或板级支持包(BSP),负责对各种硬件功能提供软件接口,包括硬件初始化、时钟管理、定时器管理、中断处理、总线管理、内存地址的映射,等。它位于底层硬件和操作系统之间,是二者之间的桥梁。这个层次的设计开发不仅要精通底层硬件结构,还要熟悉上层的操作系统,主要工作是开发设备驱动程序。这部分工作需要有丰富的软硬件研发经验才可以胜任,岗位主要针对有经验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软件层: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和软件应用平台。操作系统主要是实现资源的访问和管理,完成任务调度,支持应用软件的运行及开发。软件应用平台则是为了提高开发速度与软件质量,一些应用提供商开发了一些可重用的应用平台,封装了一些常用的功能,同时提供API接口,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对于操作系统级的开发比较适合学过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研究生和本科学生。对于软件应用平台上的开发比较适合学过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本科生和高职学生。
功能层:主要指的是应用软件层,位于电子技术系统层次结构的最顶层,直接与最终用户交互。针对各种特定功能来编写应用程序,实现系统的功能应用。主要是进行大量的C、C++或Java语言编程,不需要更多涉及底层硬件,大都是基于操作系统之上的编程。非常适合学过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本科生和高职生。
对于从事电子技术的企业最基本的部门划分有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支持部门,当然还会有行政部、财务部、采购部等其他辅助部门,在这我们主要针对的是和电子技术相关的部门。但是各企业会根据各自的规模大小、产品类型不同、研发结构不同等因素进一步细化部门[2]。所以每个企业招聘人才时都会根据具体工作来确定工作岗位。
销售部和技术支持部:销售部门一般需要大量的销售人员,这部分人员必须懂得营销的基本知识,外贸销售工程师还必须有扎实的英文功底,还必须了解电子技术产品的基本结构、组成,产品各的技术指标,以及产品的开发流程,这部分职位适合高职生和本科生。技术支持部技术支持工程师必须熟悉整个产品的开发流程,对产品的研发的各个环节都必须要有清楚的了解,对硬件原理、操作系统,应用程序都要有系统的了解,对硬件软件调试技术要比较全面,在职能部门中,这个是属于技术要求比较高的,适合高职生和本科生。
生产部:产品研发成功之后将进入生产阶段,生产部门是一个庞大的部门,需要大量的贴片工程师,焊接工程师,还有生产管理人员,这些岗位需要比较扎实的硬件基础,动手能力要比较强,这部分职位适合中专中职学生和高职生。
有接近78%以上调查对象认为以下岗位适合高校学生[2]:销售、技术支持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硬件测试工程师、系统功能测试工程师,贴片焊接工程师、硬件维修工程师;有40%-60%的调查对象认为软件工程师(linux,C/C++)、软件工程师(wince .net电子技术)、软件工程师(java方向、电路图原理工程师、PCB设计工程师适合高校学生,剩下的系统研发类只有不到30%的人选择。
3 适应就业形势的岗位能力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学生适合的岗位主要集中在软件研发和职能部门,重点对适合高校学毕业生的岗位进行分析,通过对企业人事部门的走访,我们得知研发部对研发的产品定型后会把PCB设计图、元器件清单等资料交付采购部和生产部,进行元器件采购和制板。大多企业一般都不会设立加工厂,产品的制板和焊接都会采取外包。在加工厂将焊接好芯片的主板取回后在生产部进行硬件测试和部件组装、软件测试、整体功能测试。
生产部的工作按照流程可分为焊接工程师、硬件测试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系统功能测试工程师、硬件维修工程师。这些工作岗位对学历的要求都不高,工作难度不大。主要针对的就是专科生和高校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面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知识点来综合考虑:
基础部分:能阅读简单的英文资料,熟悉和掌握C/C++语言。
硬件部分,焊接结构设计基础、制造、管理,熟悉或者掌握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单片机等基本硬件电子电路设计知识;接口电路程序设计;熟悉基本的EDA工具,如SPICE、ORCAD、VIEWDRAW、MODELSIM、MAXPLUS,至少熟悉1到2种,熟悉SDL;对于32位电子技术处理器和8位单片机,熟悉其应用设计和调试方法。
系统部分,熟悉电子技术处理器体系结构, 电子技术芯片定义;了解Linux、Wince、uC/OS-II、Vxworks、RTOS操作系统知识, 电子技术操作系统工作原理,内核定制与裁剪;了解设备驱动、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统;熟悉脚本程序编程(python或perl);精通C语言,对电子技术工程实践中常用的库函数有较为透彻的理解;掌握代码运行时的内存处理情况,KGDB等内核调试工具的使用;软件部分, 熟悉Linux、Wince、Ucos、Vxworks等操作系统的各种软件开发环境之一;熟悉C语言编程、汇编语言、C++语言、JAVA语言、.NET语言之一;熟悉GUI开发过程,熟悉网络编程,多任务编程;熟悉电子技术系统的程序设计过程,熟悉软件工程,熟悉各类文档的编写;掌握白盒测试、黑盒测试、回归测试;掌握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过程,测试的误区和经验。
4 结语
高校对各类教育应给予更多的重视,高职教育的学术性不如本科教育强,而职业性又比高职教育弱,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难以形成自己的特点,这也许是高职生就业落实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因此,高校要明确教育的培养目标,调整培养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创出高职特色。根据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的需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做了适当的改进。教学方法多样化,能够满足各种专业和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学习本课程;教学手段多类型,包括课堂讲授、软件实践操作和交流型学习。尤其是交流型学习,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授课和上机实习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讲授方式的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也要注意利用现代声光技术对实践知识进行信息蘑现。如上课时播放现场录像。可让学生足不出教室。也能感受置身于施工现场,体会施工流程;2.作业方式的改进,在教学中可用课题报告、实训、实习等环节取代传统的平时作业;3.考试方式改进。
参考文献:
[1]陈渝,李明等.源码开放的电子技术系统软件分析与实践——基于SKYEYE和ARM开发平台[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3-5.
[2]阂维方,丁小浩,文东茅.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5(l):31-38.
[3]岳昌君,巩见闽,黄潞.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其变化趋势平[J].北京教育发展研究,2008(7):25-26.
篇9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就业指导;创新与探索
当前自媒体在高校中的发展迅猛,以其自身所具有的个性化、互动化、实时化的特性在大学生群体中受到了广泛的使用。自媒体把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学校之间的学生进行了融会,提供了当代大学生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吧。同时自媒体还可以成为学生就业部门、用人企业、企业管理、人才服务中心给毕业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的实用平台,学生通过自媒体可以更多地获取到更多的就业信息,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展示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新平台。
一、自媒体在高校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一)自媒体的定义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自媒体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人士的关注,可以说自媒体已经较深地影响着当代人们的生活以及学习。自媒体正在以个性化、私人化、自主化、电子化的形势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的使用。自媒体以电子化、快速化、实时化的方式传递信息,通过微博、微信、博客、贴吧等媒介进行载入,让人们对身边所发生的信息进行分享,把传统媒体的“点到面”传播形式转变为“点到点”的方式。通过媒介来进行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为现在人群提供了各式各样的信息。同时,自媒体还具有非常大的爆发力,以其多样性的内空、平民化的传播途径、普泛化的接受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思考以及生活。此外,自媒体还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更加方便人们针对某个信息进行仔细了解。
(二)自媒体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
自媒体在高校学生中已经受到了广泛的使用,对于当前大学生来说更喜欢用自媒体的方式来了解更多的就业信息。自媒体可以结合高校就业流程以及内容进行构建,通过即时传播的特性,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就可以获取到最新的就业信息。而且工作人员还可以整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图片以及文字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宣传。把学校要进行教育的就业理念、就业原则以及对于学生的就业目标进行传播与教育。让学生通过自媒体获取到更多的专业认识,让高校毕业生能更好地对生活以及学习进行合理地规划,认真地做好对未来职业的预期。学校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为媒介,实现对学生的定向传播与管理,把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进行有效地、精准地传播扩散,增强了高校就业指导的影响力。
(三)自媒体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价值
在相关的互联信息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的手机浏览器用户以及手机网名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占比。在大学生年龄阶段的使用人群更加广泛,成为了自媒体最活跃的用户群体。从而高校应该抓住这样的机遇,有效地把自媒体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结合在一起,通过自媒体的传播让其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有效地补充及辅助。通过自媒体所具有的特点,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更加快捷与开放化。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媒体的关注,已经远远超出了校园传统的报刊、广播、宣传栏,在这样的一个网络化形势之下,高校应该打破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结合自媒体的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的特性,把高校就业指导信息进行有效地、快速地传递到学生当中。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更加便捷与直接。与此同时,应用自媒体来进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可以让此项工作更加公开化、公平化、透明化。让学生通过相应的就业指导,结合个人的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质,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充分地发挥出自媒体的实时性、公开性、公平性以及快捷性的特点,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地开展下去。
二、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所面临的机遇
前面有所提及,自媒体主要是以手机为载体来进行传播。换言之,自媒体具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让获取就业指导信息更加方便快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可以利用起自媒体在学生中使用率较高的特征,把就业指导信息进行即时地、广泛地、定向地进行传播,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就业主体意识,激发出学生对就业指导的理解与参与。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思考,有效地规划自己的就业方向。学校可以收集本校区学生所使用的自媒体的信息,设计出不同层次,不出平台的就业指导模式与工作平台,依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相应的就业指导信息的,促进高校就业指导信息使用率最大化,确保此项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与人性化。
(二)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自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体形势,在一定程度可以说是完全打破了传统理念中的人际交流与信息传播的方式。因此,自媒体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虽然自媒体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自媒体也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与负面影响。首先,就当前而言,高校领导层对于自媒体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运营管理高校自身的自媒体,造成了许多高校的自媒体信息混乱无序,让学生产生对学校自媒体的关注度不高的情况发生。其次,当前许多高校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应用了自媒体,但是由于对于自媒体的管理不善,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资讯。或者对于就业指导咨询信息整理不够充分,以简要的内容进行传播。让学生在接受这些就业指导信息时,感觉到信息不对称、信息量少、信息失效等问题的出现。最后,高校自媒体信息工作人员的管理也存在有一定的问题,许多学校虽然已经建立了自媒体,但是对于新兴出现的媒体形式,管理与监督不够到位,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信息机制,让学生在接受就业指导信息时无法对其内容进行吸收与理解。
三、增强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途径
(一)利用自媒体形成开放式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依据互联网信息报告显示,当前中国手机上网用户针对性的选择上网行为,以微博和视频为主。因此,高校可以结合用户行业的特性,针对性地在高校中开设就业指导微课堂。当前手机网络已经向着4G网络开展普及,智能手机的使用率也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化,让学生在高速网络的支持下观看网络视频。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可以制作3-5分钟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微视频,以开放式的就业指导课程通过自媒体进行让学生进行接收。让学生在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到高校就业指导,更好地让学生能通过指导后做好自己的就业规划。此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依托自媒体开拓微求职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媒体了解到更多的知名企业的用人信息、招聘信息。正确地引导学生接受新型的微招聘、微求职形式,把这种新型的招聘与求职模式在学生中进行传播,以方便学生对就业有更好地规划。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建立起高校就业微博、微信、飞信等有利于就业指导信息的微平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针对性的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发出便于学生接受信息的咨询平台。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快校园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让整个高校实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从而来保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信息,也方便学生在校园中更加畅通地接收到高校就业信息咨询,有效地提高了高校就业指导咨询的使用率与覆盖率。
(二)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媒体使用
为了避免学生在使用自媒体过程中出现过度使用或者是使用不当的情况发生,需要正确引导学生使用自媒体平台。要大力地引导学生对信息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地信息需求、信息道德、信息辨别等方面的素质。确保学生在现在杂乱无章的职业咨询中寻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就业咨询。让学生学会利用自媒体平台中的搜索与评价功能,更好地发现优质的就业指导信息。此外,培养学生利用自媒体咨询完善自我的能力。正确地引导学生针对自媒体咨询进行分析,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前自媒体给予学生传播的职业规划以及就业资讯混杂无序,甚至还存在有一些不良的诈骗信息,要加强学生对各类就业指导信息的分析与分辨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三)明确自媒体主题提高自媒体管理
自媒体的定位是直接影响关注度的主要因素,一个高校就业指导的自媒体,需要具有明确的主题定位,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关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和企业提供更好地服务,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就业管理,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因此,作为高校就业自媒体,需要更加严格地对其的内容进行管理与要求,所的信息要与学生需求相结合。及时为学生最新、最全面的就业信息,注重自媒体中的标签管理,通过不同的标签来增强学生对自媒体的关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有机地与相关用人企业联合就业指导信息,有效地扩展了高校就业指导教育范围,也提升了学校自媒体的影响力。
(四)建立专业的自媒体管理团体及时关注学生就业需求
网络化形势对当前高校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尤其是自媒体正在影响着当前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居多,他们对于自我要求、自我认识以及自我个性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要吸引到更多大学生使用自媒体,自愿接受来自自媒体的就业指导信息,就需要有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来分析不同时期学生的需求。整理出更多符合当前学生所需求的招聘信息、政策导向、创业故事等内容及时地进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高校就业自媒体工作人员,应该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通过自媒体平台以公开、公平、互动交流的形式,让每一位高校学生获取信息,通过专业的就业指导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四、结语
自媒体还具有许多的功能特征,比如自媒体的互动、裂变式传播等特性,都是能够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因素。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应该及时地建立起网络化的观念,把自身工作与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自媒体的应用与理解能力,利用好自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出更多、更优质的就业指导信息,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提供更优良的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麒凯,蔡耀龙.微博:高校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的新载体[J].就业指导,2012,(4).
[2]赵扬.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3]孔洁,彭光芒,徐福刚.解读手机媒介文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篇10
一、数据分析和研究过程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基于对C市15所高校的问卷调查而得出,其中有两所211重点高校,一般本科院校8所,高职和高专院校5所。每一所院校均按照毕业生的数量发放了相应比例的问卷,本次问卷调查一共得到了18723份有效数据。这其中,本科毕业生的数据占这些有效数据的60%,硕士毕业生占这些有效数据的10%,高职和高专的毕业生有25%,而博士毕业生占5%。问卷调查中的男女比例分别为54.6%和45.4%。
本次就业情况调查将就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情况分为单位就业、国内升学、出国深造、自由职业者、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以及待就业、待升学以及其它。在数据归纳的过程中,自主创业、单位就业和自由职业、灵活就业可以视为就业,而升学作为另外一种情况和未就业人群区分开来。问卷大致有父母收入、父母学历、父母职业、学历水平、就业层次以及学校水平、家庭水平等方面,通过分析认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使多元化的,但也并非无迹可寻,它和一些社会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二、影响高校生毕业就业的因素
(一)家庭原因对于高校生毕业就业情况的影响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可以得知,家庭年收入较高的毕业生升学和就业的比例都比较高,相反地,家庭收入较低的毕业生升学的比例和就业比例都有一定下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庭收入所代表的家庭资源对于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而且父母的学历水平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程度同样很高,而且和家庭收入呈现出近似的影响曲线。这就充分说明了家庭所带来的人脉、资源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人们以前所设想的,也就是说家庭资本的多寡在高校生毕业时的就业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二)学历学校原因对于高校生毕业就业情况的影响
在统计调查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历我们进行了不同的分组设置,本科学历、硕士学历等学历的就业水平大致相当,其中本科学历的就业升学比例以70%的数值大于硕士学历的就业升学比例68%,一方面这是由于硕士毕业生对工作的要求比较高,另一方面这也是反映了硕士毕业生相对于本科毕业生而言,其对于用人单位的吸引力水平在下降,本科毕业生考研大潮对就业市场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似乎正在凸现出来。另外,在受教育过程中学习较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要比在高校中学习较差的学生高15%,社会上热传的“高分低能”在高校教育中其实并不正确,大多数毕业生能够找到较好的工作还是因为在学校时期的基础比较扎实。
学校原因方面,从国内顶尖的211、985高校到高职、高专院校,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趋势,一是因为在本科院校中顶尖高校毕业生具有极大的竞争力、二是因为高职高专院校注重职业技能培养,能够良好地和就业衔接。与此相比,一些普通的大学院校并不注重高校毕业生能够真正地和就业相联系,这也值得高校负责就业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者多加注意。
(三)性别地域等因素对于高校生毕业就业情况的影响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性别因素在毕业生就业上也有较大的影响,在经济下行的状况下,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要低于男性毕业生10%左右,当然这也与女性毕业生一般会选择较为稳妥的升学等方式以增强自己的潜在实力有关。地域因素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有着一定的影响,家庭所在地域为城市和东部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要比家庭所在地域为农村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高5%,这也说明了就业机会和成长条件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